作方案的通知郑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转发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郑州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工(大全)

时间:2019-05-13 11:35:0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作方案的通知郑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转发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郑州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工(大全)》,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作方案的通知郑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转发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郑州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工(大全)》。

第一篇:作方案的通知郑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转发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郑州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工(大全)

低价出售百度文库财富值帐号 实力见证一切 联系旺旺 whx0910

专业销售爱问共享资料积分帐号 价格公道合理 联系QQ1747-88632

http://whx0910.taobao.com

【法规名称】 郑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转发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郑州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工作方案的通知

【颁布部门】 郑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 查看

【发文字号】 郑政办[2004]57号

【颁布时间】 2004-08-11

【实施时间】 2004-08-11

【效力属性】 有效

【正文】

郑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转发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郑州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工作方案的通知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各有关单位:

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郑州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工作方案》已经市人民政府同意,现转发给你们,望认真贯彻执行。

郑州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工作方案

(郑州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2004年6月28日)

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见》(中发〔2004〕1号)、《中共河南省委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的实施意见》(豫发〔2004〕4号)和《中共郑州市委郑州市人民政府关于“求真务实、加快发展”的若干意见》(郑发〔2004〕7号)精神,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和转移就业能力,进一步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根据农业部等6部委联合制定,由国务院办公厅转发的《2003—2010年全国农民工培训规划》(国办发〔2003〕79号)要求,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六大精神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任务,坚持“公平对待、合理引导、完善管理、搞好服务”的方针,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原则,坚持面向工业化、面向现代化、面向城镇化的方

向,以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前的引导性培训和职业技能培训为重点,综合运用政府扶持政策和竞争、激励手段,进一步调动农村劳动力个人、用人单位、各类培训机构的积极性,开展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的农村劳动力培训工作。

(二)基本原则

1.政府扶持,齐抓共管。各级人民政府要积极引导和扶持农村劳动力的培训工作,加强管理,加大投入。各级劳动保障部门要与农业、教育等部门协调合作,立足自身职责,发挥各自优势,共同做好政策指导、督促检查以及各项服务工作。

2.统筹规划,分步实施。农村劳动力培训工作要统筹计划,突出重点,分步开展,把农村劳动力培训作为就业准入制度的重要内容。各县(市)、区要摸清农村富余劳动力和已转移就业农村劳动力的基本情况,对年龄在16至50岁有就业愿望的农村劳动力进行就业培训。

3.分级管理,分类培训。各级劳动保障部门要加强对各类培训机构的监督和管理,针对不同的培训内容依托各级、各类培训机构开展农村劳动力培训工作。专业技能培训主要由各级技工学校、职业学校承担,一年以下有针对性的专业技能培训主要由各级劳动就业训练机构和农业技术培训机构承担,引导性培训主要由各级农村劳动力管理服务机构和乡(镇)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站承担。

4.按需施教,注重实效。要针对农村劳动力资源现状,做好劳动力市场预测,按照不同行业要求,区分不同培训对象,采取不同的培训内容和形式。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提高就业能力为目标,坚持短期培训与学历教育相结合,培训与技能鉴定相结合,培训与就业相结合,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二、培训的目标和任务

(一)培训目标

1.逐步扩大培训规模。2004年,对拟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的10万农村劳动力开展转移就业前的引导性培训,对其中5万人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对已进入我市就业的10万农村(外来)劳动力进行岗位培训。到2006年,各县(市)、区对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引导性培训率要达80%以上,专业技能培训达到50%以上。

2.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和政策环境。加大宣传和引导力度,鼓励农村劳动力主动参加培训,鼓励用人单位主动组织农村劳动力参加培训,加大培训投入,逐步形成政府引导、多元投资的投入机制。逐步形成“先培训、后就业”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制度。

3.提高培训质量。完善教育培训条件,提高培训资源利用效率。创新培训机制,以劳动力市场需求为导向,以项目运作的方式,采取订单培训、委托培训、校企联合等形式开展培训,把培训质量和培训后的就业率作为认定和考核各级各类培训机构的重要指标。

(二)培训任务

1.开展引导性培训。引导性培训主要是开展基本权益保护、法律知识、安全知识、城市生活常识、寻找就业岗位等方面的知识培训,目的在于提高农村劳动力遵守法律法规和依法维护自身权益的意识,树立新的就业观念。引导性培训要通过集中办班、咨询服务、印发资料以及利用广播、电视等形式,多途径地灵活开展。

2.开展职业技能培训。职业技能培训是提高农村劳动力岗位工作能力的重要途径,是增强农村劳动力就业竞争力的重要手段,要根据国家职业标准和不同行业、不同工种、不同岗位对从业人员基本技能的要求,安排培训内容,设置培训课程。职业技能培训以定点和定向培训为主,当前的培训重点是家政服务、烹饪、服务员、会计、电工、市场营销、计算机、保健、建筑和制造等行业的职业技能。职业技能培训主要是在各级人民政府的引导和支持下,由各级劳动保障部门组织各类教育培训机构开展。

文章来源:中顾法律网(免费法律咨询,就上中顾法律网)

第二篇:南昌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转发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南昌市创建国家

【发布单位】南昌市政府

【发布文号】洪府厅发〔2009〕89号 【发布日期】2009-07-21 【生效日期】2009-07-21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政策参考 【文件来源】南昌市

南昌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转发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南昌市创建国家创业型城市实施方案的通知

(洪府厅发〔2009〕89号)

各县区人民政府,各开发区(新区)管委会,市政府各部门:

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南昌市创建国家创业型城市实施方案》已经市政府同意,现转发给你们,请认真遵照执行。

二○○九年七月二十一日

南昌市创建国家创业型城市实施方案

南昌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

为贯彻落实国办发[2008]11号《关于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工作的指导意见》,加快国家(南昌)创业型城市建设,实现创业促进就业的倍增效应,促进经济社会的和谐快速发展,现结合我市实际,制定以下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按照政府促进、社会支持、市场导向、自主创业的原则,从创业意识、创业能力和创业环境着手,着力培育创业文化,大力加强创业培训,全面落实创业政策,不断提升创业服务,激发全社会的创业热情,推动创业型城市创建工作的全面开展,构建具有南昌特色的创业扶持体系,鼓励和扶持更多的城乡劳动者成功创业,实现创业促进就业。

二、目标任务

围绕国家创业型城市建设总体要求,不断强化创业服务和创业培训,改善创业环境,提升服务水平,形成政策扶持、创业培训、创业服务“三位一体”的工作机制,指导和促进高校毕业生、城镇失业人员、返乡农民、复转军人及留学回国人员创业,用二至三年时间,在全市范围内建立起覆盖城乡的三级创业扶持网络,通过健全完善的组织保障体系,切实有效的政策支持体系,创新优质的创业培训体系,便捷高效的创业服务体系,社会各方面积极参与的协作体系,有效提升创业人员的创业素质,提高创业的成功率和稳定率。力争年创业扶持10万人次,开发创业项目2万个,实现创业成功率50%,创业稳定率80%,创造就业岗位10万个。

三、组织机构

(一)成立南昌创建国家级创业型城市工作领导小组

组 长:市委常委、市政府常务副市长赵东亮

副组长:市政府副秘书长胡晓海

成 员:南昌市创业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

(二)领导小组下设南昌创建国家级创业型城市领导小组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南昌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

四、工作内容

(一)加大创业扶持机构建设,完善创业服务网络。

以南昌被国家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确定为全国创建创业型城市为契机,进一步加大创业扶持基础性建设,根据城市布局,按照设备先进、功能齐全、服务完善的原则,依托各工业园区、乡镇劳动保障服务所(站),规划建设四个国家级创业指导服务分中心,开展创业培训、项目查询、专家咨询、创业见习、创业实训、小额贷款、创业孵化、后续服务等 “一站式”创业指导服务,通过创业扶持公共服务平台的建设实现创业指导服务技术、信息、资金的资源共享,逐步建立起覆盖全市的市、县(区)、街道(乡镇)三级创业服务网络。加强政府公益性创业服务平台与各级中小企业服务机构、高校就业指导机构和各类创业咨询服务机构的联系,充分发挥各级社会各类创业指导服务机构信息、技术和资源的优势,为劳动者提供全方位、各性化的创业、就业指导服务。

(二)强化创业培训,以培训促创业。

加大创业培训力度,建立满足城乡各类劳动者的创业培训体系。扩大培训范围,为所有有创业愿望和培训需求的劳动者提供政府免费的创业培训。在全套引进国际劳工创业培训技术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培训模式,拓展培训领域,丰富培训内容,提升培训技术。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组织开展师资进修,研讨交流等活力,根据不同创业群体的不同需求,开展相关培训,采用案例剖析,政策讲解,创业人员现身说法等方式,增强创业培训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加强创新型创业人才的培养,全面启动公共创业(就业)培训服务基地建设,围绕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和新技术产业发展,加强创业意识,创业技能,创新理念教育,面向城镇失业人员、高校毕业生及农村劳动者开展创业培训、创业实训及相关技能培训,以培养创新型创业人才及高技能人才为重点,突出公共实训和技能鉴定的核心功能,面向南昌地区各类职业院校、社会培训机构和企业开放,逐步形成设备先进,标准规范,模式新颖,形式丰富,教学精湛的创业培训指导体系,全面提升我市创业人员的创业就业能力。

(三)完善创业项目征集机制,建立科学评估制度。

按照政府支持监管、企业与个人开发、市场运作的原则,完善创业项目征集开发推广机制,拓宽项目开发征集渠道。建立创业项目开发征集补贴制度,引导企业、个人、高等院校、科研机构自主开发科技含量高、市场潜力大的创新型创业项目,重点扶持、开发和引进具有核心专利技术、自主知识产权、特色产业带动及就业岗位拉动的创业项目,建立创业项目评估制度,实行创业项目风险评定、策划运作、成效反馈等动态管理,对不适合社会经济发展需求或市场已达饱和的创业项目及时予以淘汰。完善创业项目资源库,利用各级创业服务网络,搭建创业项目信息公共发布对接平台,开展项目指导服务,全面满足各类创业者的项目需求。

(四)加强创业专家队伍建设,丰富指导服务。

加大创业专家指导服务力度,完善由企业家、创业成功人士、专家学者及工商、税务、金融等政府相关部门工作人员组成的创业服务专家志愿团,扩大服务队伍,丰富服务内容,提升服务层次。采用集中讲授和个别辅导等方式,有针对性地为创业者提供个性化、专业化的开业指导和咨询服务。探索建立创业指导服务激励机制,运用公益性与市场化相结合方式,鼓励资金、信息、技术等要素参与创业,拓展咨询服务领域。进一步完善专家项目评估、市场分析、发展规划、融资管理、法律援助等指导服务,及时帮助创业者解决在创业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使创业者少走弯路,少犯错误,提高创业的成功率。

(五)加大金融扶持,拓宽小额担保贷款范围。

积极推动创业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创新,扩大小额担保贷款范围,降低贷款条件,拓宽担保方式。将小额担保贷款全额贴息范围扩大到符合规定条件的城镇登记失业人员、就业困难人员,农村创业人员,高校毕业生等,贴息范围为所有从事合法经营项目的创业项目。对当年新招用的人员达到在职职工总数30%(超过100人的企业达15%)以上、并与其签订1年以上劳动合同且符合小额担保贷款申请条件的劳动密集型小企业,可最高提供200万元的小额担保贷款额度。完善“小额担保贷款+信用社区建设+创业培训”的联动工作机制,对获得国家创业指导服务机构组织的创业培训“结业证书”,创业项目经其开业指导专家咨询论证通过的贷款人,取消反担保,由担保中心担保,银行办理小额贷款。建立健全创业投资机制,在确保基金安全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小额贷款与市场化贷款担保机制的有机结合,鼓励各类资本设立各种形式的创业投资及风险担保基金,为小企业特别是工业园区小企业的创办和发展提供有效金融支持。

(六)加快创业孵化示范基地建设,构建创业孵化体系。

全面落实创业场地扶持优惠政策,统筹安排创业所需的生产经营场地,搞好基础设施及配套建设,开展创业见习及孵化,不断丰富创业者的创业体验,提高实际操作能力,降低创业风险。从2009年开始,计划用二年时间,利用经济开发区、工业园区、高新技术园区、高校科技园等,结合其发展规划、产业特色及扶持政策,采用园区划片或现有闲置厂房、楼宇改造的方式,规划建设四个针对不同创业群体的国家级创业孵化示范基地,为各类小企业提供特色孵化服务,孵化期限为3至5年,重点扶持科技型、资源综合利用型、劳动密集型、农副产品加工型、贸易促进型、社区服务型、建筑劳务型和信息服务型等产业企业,为其提供政策、资金、人才、技术、信息、服务等孵化扶持及各类证照代办及社会保险、就业用工、人事代理等综合性服务。各县、工业园开发区可结合本地产业及园区支柱企业规划建设面向农村劳动者和高校毕业生创业的现代制造业、农产品加工业等产业的创业孵化基地,各城区可根据城区创业人员特点建设面向城镇人员、高校毕业创业的现代服务业、社区服务业等产业的创业孵化场所,以增强孵化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和市场竞争力,提高创业的稳定率。

(七)完善政策扶持,加大财政投入。

加快清理和消除阻碍创业的各种行业性、地区性、经营性壁垒,按照“非禁即入”的原则,鼓励和支持各类投资创业者参与各领域的投资创业,鼓励支持民间资本投资中、小企业担保机构,允许创业者将家庭住所、租借房、临时商业用房等作为创业经营场所。进一步清理和规范涉及创业的行政审批事项,开辟创业“绿色通道”,严格制止乱收费、乱摊派、乱罚款、乱检查,禁止任何部门、单位和个人干预创业企业的正常经营。对登记失业人员、残疾人、退役士兵,以及毕业2年以内的普通高校毕业生从事个体经营的(除建筑业、娱乐业及销售不动产、转让土地使用权、广告业、房屋中介、桑拿、按摩、网吧、氧吧等),自其在工商部门首次注册登记之日起3年内,免收管理类、登记类和证照类等有关行政事业性收费,对于进入政府公益性创业孵化示范基地的小企业,可享受免除或减半场地租金的政策。加大政府投入,全面落实有利于劳动者创业的税收优惠、小额担保贷款、培训补贴、场地安排等扶持政策,将所有有创业愿望和培训需求的劳动者纳入政府免费培训补贴范围。各级财政部门要安排资金用于创业指导服务分中心和创业孵化示范基地的建设,对入驻政府公益性创业孵化示范基地小企业减免的场地租金,予以补贴,以确保孵化基地的维护及运转。要加大创业项目的开发、征集力度,对创业成功率达到60%,创业稳定率一年以上的创业项目可给予项目开发、征集、推荐机构一定的补贴。

五、措施保障

(一)加强组织领导,落实目标任务。各地、各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创业型城市的创建工作,充分认识开展创业促就业工作的重要现实意义,将其作为扩大就业发展,实施积极就业政策的重要任务。要发挥创业工作领导小组的作用,统筹规划、综合协调,形成统一领导,分工协作的工作机制,要结合各地区实际,分解落实目标任务,强化考核体系,及时通报各地、各部门的工作落实情况,分析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指导和推动各地创业促就业工作,确保各项政策落实到位。

(二)加强部门协调,形成工作合力。全市各有关部门要积极发挥职能作用,加强协调配合,各司其职,形成工作合力。劳动保障部门要做好方案实施的牵头和协调工作;财政部门要保障各项资金落实到位;工商、税务部门要提供证照办理、税务登记和优惠政策落实等服务;人民银行、有关商业银行和担保公司要落实小额担保贷款的相关业务工作;人事部门要加强创业人才的引进服务工作;发展改革、经贸部门要根据产业结构布局,制订提供创业产业指导目录和信息;审计部门要加强资金使用的审计监督,确保专款专用;宣传部门、新闻媒体要及时组织报道,努力营造积极的创业氛围。要发挥工商联以及工会、共青团、妇联、残联和行业协会、企业家协会的作用,探索建立创业型城市建设的社会化运作机制。

(三)加大宣传力度,营造创业氛围。大力开展创建国家创业型城市宣传活动,积极营造创业氛围,把弘扬“大气开放、诚信图强”的城市精神与培育创业创新文化相结合,把激活创业细胞,培育创业文化,增强创业意识,激发创业热情,作为创业工作的重点。通过广播电视、报刊杂志、互联网络等新闻媒体,以及举办创业大赛、创业论坛、创业成果展示活动,编辑创业明星事迹集锦等方式,大力宣传经过创业扶持后自强不息、奋发进取的成功创业典型和创业明星的先进事迹,弘扬创业精神,营造创业氛围,激发更多的有志创业人员投身创业大潮,引导和带动更多劳动者走自主创业之路,逐步在全社会形成鼓励创业、支持创业、全民创业的浓厚社会氛围。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第三篇:北京市劳动保障局关于印发《北京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管理办法》的通知(范文)

北京市劳动保障局关于印发《北京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管理办

法》的通知

各区县劳动和社会保障局:

为规范本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管理工作,促进农村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就业,推动就业工作的城乡统筹,现将《北京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管理办法》(以下简称《转移就业管理办法》)印发给你们,并就有关问题通知如下,请一并遵照执行。

一、自2006年7月1日起,各乡镇社会保障事务所应按照《转移就业管理办法》的规定,向申请求职登记且符合条件的农村劳动力免费核发《北京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证》(以下简称《转移就业证》),建立《北京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档案》(以下简称《转移就业档案》)。

二、对2006年7月1日以前,已经按照《关于贯彻<北京市加强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工作的意见>的有关问题的通知》(京劳社就发[2003]38号)规定办理了求职登记或招聘备案手续,领取了《北京市农村富余劳动力求职证》(以下简称《求职证》)、《就业手册》,建立了《农村富余劳动力个人流动就业档案》(以下简称《个人流动就业档案》)的农村劳动力,各乡镇社会保障事务所于2006年8月31日前组织开展重新登记工作。

经重新登记符合求职登记条件的,由乡镇社会保障事务所换发《转移就业证》,重新建立《转移就业档案》,原《个人流动档案》的材料分类并入《转移就业档案》。未进行重新登记或已不符合求职登记条件的农村劳动力不纳入转移就业管理范围。

2006年8月31日后,《求职证》、《就业手册》、《个人流动档案》停止使用,由乡镇社会保障事务所收回并注销。

三、工作要求

一高度重视,周密部署

《转移就业管理办法》涉及群体广、工作内容多,影响深远,各区县劳动保障局应给予充分重视,结合本地区实际情况,认真研究制订切实可行的工作方案,周密部署,确保各项工作能够稳妥、有序推进。

二完善管理机制,充实基层管理服务力量

将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管理工作纳入各级政府目标考核机制,建立健全区县、乡镇、村管理规章制度,加强乡镇社会保障事务所及村级就业服务组织建设,根据地区农村劳动力规模和实际工作量合理配备工作力量,重点强化基层工作人员的业务培训和工作指导,确保各项措施能够落实到位。

三扩大宣传,加强引导

各区县劳动保障局、乡镇社会保障事务所、村级就业服务组织应充分利用各种宣传媒体,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进行政策宣传,做到家喻户晓。在执行过程中,各级就业管理服务部门应耐心解答农村劳动力的疑问,解决其遇到的实际问题,使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管理制度能够顺利运行。

对《转移就业管理办法》执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请及时与市劳动保障局就业(失业保险)处联系。

联系电话:63167924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加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管理,推动城乡统筹就业,根据《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贯彻落实国务院进一步加强就业再就业工作文件的通知》(京政发[2006]4号),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农村劳动力是指具有本市农业户口,男16-59周岁、女16-49周岁,具有劳动能力,已经就业或目前无业正在寻找工作的人员。第三条 本办法所称转移就业是指农村劳动力进入二、三产业依法从事生产经营或其它社会经济活动。

凡从事第一产业生产劳动或无业,有转移就业要求的农村劳动力,均可办理求职登记手续;农村劳动力实现转移就业后应进行转移就业登记,纳入全市城乡统一的就业管理服务体系。

第四条 市劳动保障行政部门负责全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管理工作,制订全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政策,并对执行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区县劳动保障行政部门负责本地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管理工作,主要包括:贯彻北京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政策措施;制订本地区转移就业政策;监督、检查转移就业管理制度的执行;指导各类就业服务机构开展转移就业服务等。乡镇社会保障事务所主要负责为本地区农村劳动力办理求职登记和转移就业登记手续;开展档案管理、统计分析等基础管理工作;为农村劳动力提供就业服务;指导村级就业服务组织实施动态管理和服务;落实市、区县、乡镇政府的政策措施等。

村级就业服务组织主要负责本行政村农村劳动力的就业动态跟踪管理;协助乡镇社会保障事务所为农村劳动力办理求职登记、转移就业登记手续;组织提供就业服务等工作。

第二章 求职登记

第五条 农村劳动力可直接或通过村级就业服务组织到户口所在地的乡镇社会保障事务所进行求职登记,申领《北京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证》(以下简称《转移就业证》),建立《北京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档案》(以下简称《转移就业档案》)。

第六条 农村劳动力办理求职登记须提交以下材料: 一 本人身份证、户口簿; 二近期免冠一寸照片2张; 三 最高学历证明及复印件;

四 具有相关职业技能的提交《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资格证书》、《北京市技能培训结业证书》等职业技能证书;

五 享受本市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待遇的提交《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金领取证》。

第七条 乡镇社会保障事务所为求职登记的农村劳动力免费发放《转移就业证》,并为其建立《转移就业档案》。第八条 农村劳动力持《转移就业证》可在各级公共职业介绍机构享受免费政策咨询、职业指导和职业介绍服务,并按规定享受职业技能培训补贴、岗位补贴、小额担保贷款等市、区县、乡镇转移就业优惠政策。第九条 进行了求职登记的农村劳动力应履行以下义务: 一 实现转移就业的按要求办理转移就业登记手续;

二 尚未实现转移就业的主动接受职业指导,积极参加职业技能培训和职业介绍活动;

三 变更就业状态的在30日内向村级就业服务组织报告; 四 接受各级劳动保障部门、村级就业服务组织的就业管理。

第三章 转移就业登记

第十条 农村劳动力属于下列情形之一的,应于30日内直接或通过村级就业服务组织到乡镇社会保障事务所办理转移就业登记手续: 一 被各类用人单位招用形成劳动关系的;

二 领取了《营业执照》从事个体经营或自主、合伙创办企业的; 三 个人以非全日制、小时工、阶段就业等非正规形式就业的;

四 受政府部门或村级组织聘用从事公共建设、公共管理、公共服务等工作,聘期达一个月及以上的;

五 赴外地、境外务工经商的;

六 依法从事其它社会经济活动,获得合法劳动报酬的。第十一条 农村劳动力办理转移就业登记须填写《北京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登记表》(一式二份),并提交下列相应材料以供核验: 一 被各类用人单位招用的提交劳动合同书或聘用协议书;

二 从事个体经营或自主、合伙经营的提交《营业执照》副本或其它法人证书副本、合伙经营证明等;

三 村级组织或其它聘用部门出具的书面证明材料; 四 其它可证明实现转移就业的书面材料等。

第十二条 乡镇社会保障事务所对上述材料审核无误后,在《北京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登记表》上加盖转移就业登记专用章,一份存入《转移就业档案》,另一份由乡镇社会保障事务所或村级就业服务组织妥善保管并据此为农村劳动力出具转移就业的证明。

第四章 日常管理

第十三条 进行了求职登记的农村劳动力可分为:无业求职、转移就业、阶段性务农三种就业状态。

无业求职人员是指在统计期末未从事任何生产经营活动、正在积极寻找工作的人员;

转移就业人员是指在统计期末已经进入二、三产业实现就业的人员; 阶段性务农人员是指在统计期末正在从事第一产业生产经营活动,一年内仍有转移就业要求的人员;

第十四条 乡镇社会保障事务所应指导村级就业服务组织根据求职登记农村劳动力的就业状态实行分类管理服务。其中:

对无业求职人员应重点跟踪其求职状态,随时掌握就业服务需求,提供岗位、培训信息,开展职业指导、职业介绍和职业技能培训等就业服务。对转移就业人员应督促并协助其尽快办理转移就业登记手续,掌握就业动态,加强劳动保障政策宣传和咨询服务,帮助解决遇到的实际问题。对阶段性务农人员,在不影响其从事第一产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前提下,根据本人要求提供相应的就业服务。

第十五条 村级就业服务组织实施动态管理的主要内容有:

一 建立农村劳动力定期联系制度。村级就业服务组织每季度至少联系一次求职登记的农村劳动力,掌握其求职、就业和培训等情况,填写《农村劳动力就业经历记录表》。

二 建立农村劳动力就业状态变更报告制度。村级就业服务组织应按季度整理并向乡镇社会保障事务所提交《农村劳动力就业经历记录表》、《终止、解除劳动合同或聘用关系证明书》及其它农村劳动力基本情况变更信息。

三 建立农村劳动力就业服务信息传递制度。村级就业服务组织应随时将农村劳动力求职、培训的意向信息以及其它就业服务要求传递给各级就业服务机构;各级职业介绍服务机构、职业培训机构应及时向村级就业服务组织提供与农村劳动力需求相匹配的岗位信息、职业培训信息等。

第十六条 乡镇社会保障事务所应加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基础管理工作。一 按季度记载变更《转移就业档案》的相关内容、整理存入原始材料并转换调整人员分类,保证《转移就业档案》能够动态反映农村劳动力就业的实际情况; 二 按季度将农村劳动力享受各项优惠政策的有效证明材料整理存入《转移就业档案》,使其能够动态反映农村劳动力享受优惠政策的实际情况;

三 按市、区县劳动保障部门的要求,统计分析农村劳动力的就业情况,填报统计报表。

四 涉及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其它基础管理工作。

第十七条 人户分离的求职登记农村劳动力应由居住地村级就业服务组织或社区劳动保障协管员按照本办法对其实施动态管理,并向其户口所在地乡镇社会保障事务所报告相关情况。

人户分离的求职登记农村劳动力可就近在居住地享受就业服务,但原则上应享受户口所在地的转移就业优惠政策。第五章 证件档案管理

第十八条 《转移就业证》、《转移就业档案》是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管理服务工作的基础材料。《转移就业证》是农村劳动力享受就业服务和各项转移就业优惠政策的有效凭证。《转移就业档案》用于记载农村劳动力基本情况、转移就业经历以及享受各项转移就业优惠政策情况等。

第十九条 《转移就业证》由市劳动保障局统一印制,乡镇社会保障事务所在农村劳动力求职登记时免费核发,农村劳动力个人持有。《转移就业档案》由乡镇社会保障事务所按照市劳动保障局提供的统一样式和要求建立、保管并记录。第二十条 《转移就业证》、《转移就业档案》采取一人一证一档一号的方式核发。个人编号由乡镇社会保障事务所按照统一规则进行核发。编码为12位格式,规则是:第1位为“京”字,第2位为各区县名称第一个汉字,第3位为连接符“-”,第4-5位为乡镇编码,第6-8位为行政村编码,第9-12位为人员编码。其中:乡镇、行政村编码由区县劳动保障部门统一编制;人员编码由乡镇社会保障事务所以行政村为单位,依序编制。

第二十一条 《转移就业档案》主要记录保存以下材料: 一 个人基本情况表及变更记录;

二 就业经历类材料,包括:农村劳动力就业经历记录表、北京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登记表、终止解除劳动合同或聘用关系证明书等;

三 政策享受类材料,包括:享受市、区县、乡镇各项转移就业优惠政策的有效证明材料;

四 学历技能类材料,包括:最高学历证明、职业培训经历记录表等; 五 其它需要保存的材料,包括:服兵役证明、社会保险转移证明等。第二十二条 农村劳动力户口迁往本乡镇其它行政村的,由乡镇社会保障事务所撤销原编号,重新编号,《转移就业证》变更后继续使用;迁往其它乡镇的,由迁出地乡镇社会保障事务所收回注销《转移就业证》,撤销原编号后,再由迁入地乡镇社会保障事务所接受《转移就业档案》,重新核发《转移就业证》。第二十三条 《转移就业证》实现核验制度。《转移就业证》一次核发的有效期为一年,求职登记的农村劳动力应于有效期满前一个月内,持《转移就业证》直接或通过村级就业服务组织到户口所在地乡镇社会保障事务所办理核验手续。未经核验的《转移就业证》即行作废。

第二十四条 求职登记的农村劳动力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纳入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管理范围,由乡镇社会保障事务所收回注销《转移就业证》。一 取得本市非农业户口的;

二 办理升学、参军、外省市落户、出境等手续的;

三 长期从事第一产业生产经营活动或无业,且无转移就业要求的; 四 超过劳动年龄的; 五 完全丧失劳动能力的; 六 被劳动教养、判刑的;

七 其它不纳入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管理范围的。

取得本市非农业户口人员的《转移就业档案》并入城镇户口人员档案。处于无业求职状态的求职登记农村劳动力取得本市非农业户口后,可按有关规定办理失业登记手续,纳入城镇登记失业人员管理范围。

第六章 促进转移就业

第二十五条 区县、乡镇公共职业介绍机构要进一步完善职业介绍服务功能,创新服务手段,建立健全用人单位空岗服务制度,加强与村级就业服务组织的求职、招聘信息沟通交流,不断满足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就业需求。第二十六条 区县、乡镇公共职业介绍机构、村级就业服务组织要加强职业指导工作。将职业指导贯穿于职业介绍的全过程,通过动态跟踪管理服务,及时掌握农村劳动力的实际情况,通过多种形式的职业指导,帮助他们调整就业习惯、转变就业观念、制定就业计划,选择职业培训方向。

第二十七条 各区县劳动保障部门要结合农村劳动力的职业素质状况、就业意向及用人单位的岗位需求情况,积极组织和开展有针对性、实用性的创业培训、职业技能培训和考核鉴定工作。对非职业技术等级考核合格者核发《北京市技能培训结业证书》,对创业培训合格者核发《北京市创业培训合格证书》,对符合技术等级鉴定要求的,可按有关规定申报技术等级鉴定,合格者可获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区县、乡镇公共职业介绍机构、村级就业服务组织要加强职业技能培训信息的收集、整理和发布,为农村劳动力提供及时的咨询和指导服务。同时,向职业培训机构传递培训生源信息。对培训合格的农村劳动力积极推荐就业。

第七章 附 则

第二十八条 区县劳动保障局应加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管理服务工作,建立并完善管理制度和目标考核制度,加强业务指导培训,帮助乡镇社会保障事务所、村级就业服务组织做好转移就业管理服务工作。第二十九条 各区县劳动保障部门、乡镇社会保障事务所、村级就业服务组织应不断提高计算机信息网络管理能力,逐步实现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全市信息共享,提高管理服务效率。

第三十条 乡镇社会保障事务所、村级就业服务组织应按照职责分工,建立健全管理规章制度,切实做好各项工作。对因工作落实不力,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造成不良影响和损失的,将追究有关人员责任。第三十一条 本办法自2006年7月1日起执行。《关于贯彻<北京市加强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工作的意见>的有关问题的通知》(京劳社就发[2003]38号)同时废止。

第三十二条 本办法由市劳动保障局负责解释。

第四篇:北京市劳动保障局关于印发《北京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管理办法》的通知

北京市劳动保障局关于印发《北京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管理办

法》的通知

各区县劳动和社会保障局:

为规范本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管理工作,促进农村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就业,推动就业工作的城乡统筹,现将《北京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管理办法》(以下简称《转移就业管理办法》)印发给你们,并就有关问题通知如下,请一并遵照执行。

一、自2006年7月1日起,各乡镇社会保障事务所应按照《转移就业管理办法》的规定,向申请求职登记且符合条件的农村劳动力免费核发《北京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证》(以下简称《转移就业证》),建立《北京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档案》(以下简称《转移就业档案》)。

二、对2006年7月1日以前,已经按照《关于贯彻<北京市加强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工作的意见>的有关问题的通知》(京劳社就发[2003]38号)规定办理了求职登记或招聘备案手续,领取了《北京市农村富余劳动力求职证》(以下简称《求职证》)、《就业手册》,建立了《农村富余劳动力个人流动就业档案》(以下简称《个人流动就业档案》)的农村劳动力,各乡镇社会保障事务所于2006年8月31日前组织开展重新登记工作。

经重新登记符合求职登记条件的,由乡镇社会保障事务所换发《转移就业证》,重新建立《转移就业档案》,原《个人流动档案》的材料分类并入《转移就业档案》。未进行重新登记或已不符合求职登记条件的农村劳动力不纳入转移就业管理范围。

2006年8月31日后,《求职证》、《就业手册》、《个人流动档案》停止使用,由乡镇社会保障事务所收回并注销。

三、工作要求

一高度重视,周密部署

《转移就业管理办法》涉及群体广、工作内容多,影响深远,各区县劳动保障局应给予充分重视,结合本地区实际情况,认真研究制订切实可行的工作方案,周密部署,确保各项工作能够稳妥、有序推进。

二完善管理机制,充实基层管理服务力量

将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管理工作纳入各级政府目标考核机制,建立健全区县、乡镇、村管理规章制度,加强乡镇社会保障事务所及村级就业服务组织建设,根据地区农村劳动力规模和实际工作量合理配备工作力量,重点强化基层工作人员的业务培训和工作指导,确保各项措施能够落实到位。

三扩大宣传,加强引导

各区县劳动保障局、乡镇社会保障事务所、村级就业服务组织应充分利用各种宣传媒体,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进行政策宣传,做到家喻户晓。在执行过程中,各级就业管理服务部门应耐心解答农村劳动力的疑问,解决其遇到的实际问题,使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管理制度能够顺利运行。

对《转移就业管理办法》执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请及时与市劳动保障局就业(失业保险)处联系。

联系电话:63167924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加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管理,推动城乡统筹就业,根据《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贯彻落实国务院进一步加强就业再就业工作文件的通知》(京政发

[2006]4号),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农村劳动力是指具有本市农业户口,男16-59周岁、女16-49周岁,具有劳动能力,已经就业或目前无业正在寻找工作的人员。

第三条本办法所称转移就业是指农村劳动力进入二、三产业依法从事生产经营或其它社会经济活动。

凡从事第一产业生产劳动或无业,有转移就业要求的农村劳动力,均可办理求职登记手续;农村劳动力实现转移就业后应进行转移就业登记,纳入全市城乡统一的就业管理服务体系。

第四条市劳动保障行政部门负责全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管理工作,制订全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政策,并对执行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区县劳动保障行政部门负责本地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管理工作,主要包括:贯彻北京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政策措施;制订本地区转移就业政策;监督、检查转移就业管理制度的执行;指导各类就业服务机构开展转移就业服务等。乡镇社会保障事务所主要负责为本地区农村劳动力办理求职登记和转移就业登记手续;开展档案管理、统计分析等基础管理工作;为农村劳动力提供就业服务;指导村级就业服务组织实施动态管理和服务;落实市、区县、乡镇政府的政策措施等。

村级就业服务组织主要负责本行政村农村劳动力的就业动态跟踪管理;协助乡镇社会保障事务所为农村劳动力办理求职登记、转移就业登记手续;组织提供就业服务等工作。

第二章求职登记

第五条农村劳动力可直接或通过村级就业服务组织到户口所在地的乡镇社会保障事务所进行求职登记,申领《北京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证》(以下简称《转移就业证》),建立《北京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档案》(以下简称《转移就业档案》)。

第六条农村劳动力办理求职登记须提交以下材料:

一 本人身份证、户口簿;

二近期免冠一寸照片2张;

三 最高学历证明及复印件;

四 具有相关职业技能的提交《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资格证书》、《北京市技能培训结业证书》等职业技能证书;

五 享受本市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待遇的提交《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金领取证》。

第七条乡镇社会保障事务所为求职登记的农村劳动力免费发放《转移就业证》,并为其建立《转移就业档案》。

第八条农村劳动力持《转移就业证》可在各级公共职业介绍机构享受免费政策咨询、职业指导和职业介绍服务,并按规定享受职业技能培训补贴、岗位补贴、小额担保贷款等市、区县、乡镇转移就业优惠政策。

第九条进行了求职登记的农村劳动力应履行以下义务:

一 实现转移就业的按要求办理转移就业登记手续;

二 尚未实现转移就业的主动接受职业指导,积极参加职业技能培训和职业介绍活动;

三 变更就业状态的在30日内向村级就业服务组织报告;

四 接受各级劳动保障部门、村级就业服务组织的就业管理。

第三章转移就业登记

第十条农村劳动力属于下列情形之一的,应于30日内直接或通过村级就业服务组织到乡镇社会保障事务所办理转移就业登记手续:

一 被各类用人单位招用形成劳动关系的;

二 领取了《营业执照》从事个体经营或自主、合伙创办企业的;

三 个人以非全日制、小时工、阶段就业等非正规形式就业的;

四 受政府部门或村级组织聘用从事公共建设、公共管理、公共服务等工作,聘期达一个月及以上的;

五 赴外地、境外务工经商的;

六 依法从事其它社会经济活动,获得合法劳动报酬的。

第十一条农村劳动力办理转移就业登记须填写《北京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登记表》(一式二份),并提交下列相应材料以供核验:

一 被各类用人单位招用的提交劳动合同书或聘用协议书;

二 从事个体经营或自主、合伙经营的提交《营业执照》副本或其它法人证书副本、合伙经营证明等;

三 村级组织或其它聘用部门出具的书面证明材料;

四 其它可证明实现转移就业的书面材料等。

第十二条乡镇社会保障事务所对上述材料审核无误后,在《北京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登记表》上加盖转移就业登记专用章,一份存入《转移就业档案》,另一份由乡镇社会保障事务所或村级就业服务组织妥善保管并据此为农村劳动力出具转移就业的证明。

第四章日常管理

第十三条进行了求职登记的农村劳动力可分为:无业求职、转移就业、阶段性务农三种就业状态。

无业求职人员是指在统计期末未从事任何生产经营活动、正在积极寻找工作的人员;

转移就业人员是指在统计期末已经进入二、三产业实现就业的人员;

阶段性务农人员是指在统计期末正在从事第一产业生产经营活动,一年内仍有转移就业要求的人员;

第十四条乡镇社会保障事务所应指导村级就业服务组织根据求职登记农村劳动力的就业状态实行分类管理服务。其中:

对无业求职人员应重点跟踪其求职状态,随时掌握就业服务需求,提供岗位、培训信息,开展职业指导、职业介绍和职业技能培训等就业服务。

对转移就业人员应督促并协助其尽快办理转移就业登记手续,掌握就业动态,加强劳动保障政策宣传和咨询服务,帮助解决遇到的实际问题。

对阶段性务农人员,在不影响其从事第一产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前提下,根据本人要求提供相应的就业服务。

第十五条村级就业服务组织实施动态管理的主要内容有:

一 建立农村劳动力定期联系制度。村级就业服务组织每季度至少联系一次求职登记的农村劳动力,掌握其求职、就业和培训等情况,填写《农村劳动力就业经历记录表》。

二 建立农村劳动力就业状态变更报告制度。村级就业服务组织应按季度整理并向乡镇社会保障事务所提交《农村劳动力就业经历记录表》、《终止、解除劳动合同或聘用关系证明书》及其它农村劳动力基本情况变更信息。

三 建立农村劳动力就业服务信息传递制度。村级就业服务组织应随时将农村劳动力求职、培训的意向信息以及其它就业服务要求传递给各级就业服务机构;各级职业介绍服务机构、职业培训机构应及时向村级就业服务组织提供与农村劳动力需求相匹配的岗位信息、职业培训信息等。

第十六条乡镇社会保障事务所应加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基础管理工作。

一 按季度记载变更《转移就业档案》的相关内容、整理存入原始材料并转换调整人员分类,保证《转移就业档案》能够动态反映农村劳动力就业的实际情况;

二 按季度将农村劳动力享受各项优惠政策的有效证明材料整理存入《转移就业档案》,使其能够动态反映农村劳动力享受优惠政策的实际情况;

三 按市、区县劳动保障部门的要求,统计分析农村劳动力的就业情况,填报统计报表。

四 涉及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其它基础管理工作。

第十七条人户分离的求职登记农村劳动力应由居住地村级就业服务组织或社区劳动保障协管员按照本办法对其实施动态管理,并向其户口所在地乡镇社会保障事务所报告相关情况。

人户分离的求职登记农村劳动力可就近在居住地享受就业服务,但原则上应享受户口所在地的转移就业优惠政策。

第五章证件档案管理

第十八条《转移就业证》、《转移就业档案》是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管理服务工作的基础材料。《转移就业证》是农村劳动力享受就业服务和各项转移就业优惠政策的有效凭证。《转移就业档案》用于记载农村劳动力基本情况、转移就业经历以及享受各项转移就业优惠政策情况等。

第十九条《转移就业证》由市劳动保障局统一印制,乡镇社会保障事务所在农村劳动力求职登记时免费核发,农村劳动力个人持有。《转移就业档案》由乡镇社会保障事务所按照市劳动保障局提供的统一样式和要求建立、保管并记录。第二十条《转移就业证》、《转移就业档案》采取一人一证一档一号的方式核发。个人编号由乡镇社会保障事务所按照统一规则进行核发。编码为12位格式,规则是:第1位为“京”字,第2位为各区县名称第一个汉字,第3位为连接符“-”,第4-5位为乡镇编码,第6-8位为行政村编码,第9-12位为人员编码。其中:乡镇、行政村编码由区县劳动保障部门统一编制;人员编码由乡镇社会保障事务所以行政村为单位,依序编制。

第二十一条《转移就业档案》主要记录保存以下材料:

一 个人基本情况表及变更记录;

二 就业经历类材料,包括:农村劳动力就业经历记录表、北京市农村劳动力转

移就业登记表、终止解除劳动合同或聘用关系证明书等;

三 政策享受类材料,包括:享受市、区县、乡镇各项转移就业优惠政策的有效证明材料;

四 学历技能类材料,包括:最高学历证明、职业培训经历记录表等;

五 其它需要保存的材料,包括:服兵役证明、社会保险转移证明等。

第二十二条农村劳动力户口迁往本乡镇其它行政村的,由乡镇社会保障事务所撤销原编号,重新编号,《转移就业证》变更后继续使用;迁往其它乡镇的,由迁出地乡镇社会保障事务所收回注销《转移就业证》,撤销原编号后,再由迁入地乡镇社会保障事务所接受《转移就业档案》,重新核发《转移就业证》。第二十三条《转移就业证》实现核验制度。《转移就业证》一次核发的有效期为一年,求职登记的农村劳动力应于有效期满前一个月内,持《转移就业证》直接或通过村级就业服务组织到户口所在地乡镇社会保障事务所办理核验手续。未经核验的《转移就业证》即行作废。

第二十四条求职登记的农村劳动力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纳入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管理范围,由乡镇社会保障事务所收回注销《转移就业证》。

一 取得本市非农业户口的;

二 办理升学、参军、外省市落户、出境等手续的;

三 长期从事第一产业生产经营活动或无业,且无转移就业要求的;

四 超过劳动年龄的;

五 完全丧失劳动能力的;

六 被劳动教养、判刑的;

七 其它不纳入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管理范围的。

取得本市非农业户口人员的《转移就业档案》并入城镇户口人员档案。

处于无业求职状态的求职登记农村劳动力取得本市非农业户口后,可按有关规定办理失业登记手续,纳入城镇登记失业人员管理范围。

第六章促进转移就业

第二十五条区县、乡镇公共职业介绍机构要进一步完善职业介绍服务功能,创新服务手段,建立健全用人单位空岗服务制度,加强与村级就业服务组织的求职、招聘信息沟通交流,不断满足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就业需求。

第二十六条区县、乡镇公共职业介绍机构、村级就业服务组织要加强职业指导工作。将职业指导贯穿于职业介绍的全过程,通过动态跟踪管理服务,及时掌握农村劳动力的实际情况,通过多种形式的职业指导,帮助他们调整就业习惯、转变就业观念、制定就业计划,选择职业培训方向。

第二十七条各区县劳动保障部门要结合农村劳动力的职业素质状况、就业意向及用人单位的岗位需求情况,积极组织和开展有针对性、实用性的创业培训、职业技能培训和考核鉴定工作。对非职业技术等级考核合格者核发《北京市技能培训结业证书》,对创业培训合格者核发《北京市创业培训合格证书》,对符合技术等级鉴定要求的,可按有关规定申报技术等级鉴定,合格者可获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

区县、乡镇公共职业介绍机构、村级就业服务组织要加强职业技能培训信息的收集、整理和发布,为农村劳动力提供及时的咨询和指导服务。同时,向职业培训机构传递培训生源信息。对培训合格的农村劳动力积极推荐就业。

第七章附则

第二十八条区县劳动保障局应加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管理服务工作,建立并完善管理制度和目标考核制度,加强业务指导培训,帮助乡镇社会保障事务所、村级就业服务组织做好转移就业管理服务工作。

第二十九条各区县劳动保障部门、乡镇社会保障事务所、村级就业服务组织应不断提高计算机信息网络管理能力,逐步实现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全市信息共享,提高管理服务效率。

第三十条乡镇社会保障事务所、村级就业服务组织应按照职责分工,建立健全管理规章制度,切实做好各项工作。对因工作落实不力,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造成不良影响和损失的,将追究有关人员责任。

第三十一条本办法自2006年7月1日起执行。《关于贯彻<北京市加强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工作的意见>的有关问题的通知》(京劳社就发[2003]38号)同时废止。

第三十二条本办法由市劳动保障局负责解释。

第五篇: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办公厅关于推荐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示范县的通知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办公厅关于推荐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示范县的通知(人社厅函

[2010]189号)

2010年05月12日 星期三 00:0

4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办公厅关于推荐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示范县的通知(人社厅函

[2010]189号)

2010-05-1

1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局):

原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先后于2005年和2007年确定了两批共计110个全国“劳务输出工作示范县”。几年来,各示范县采取多种措施,有力推动了劳务输出工作的蓬勃发展,在全国发挥了典型引路的作用。当前,为顺应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发展的新形势、新要求,进一步发挥好示范县在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中的重要作用,我部拟将“劳务输出工作示范县”调整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示范县”,并起草制定了《创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示范县工作重点》(附件1),请各地开展推荐申报工作。现就相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工作目标

组织推荐一批在农村劳动力异地转移就业或就地就近就业、返乡创业等方面取得突出成效的县,作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示范县。通过给予政策支持和技术服务,最大限度地发挥其在推进工作、落实政策、优化服务、提高成效等方面的积极作用,使之成为全面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的排头兵和先试先行的样板。

二、推荐范围和数量

推荐范围为符合推荐条件、在工作中成绩突出的县。原劳务输出工作示范县在同等条件下优先考虑,同时结合近年来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内容的调整,对各地的示范县数量进行适当增补(名额分配见附件2)。

三、推荐条件

(一)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政策完善,措施落实到位;

(二)县、乡镇、村就业服务体系健全;

(三)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工作制度化、规范化;

(四)在异地转移就业或就地就近就业、返乡创业等方面取得突出成效;

(五)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服务常规化、精细化;

(六)农民工合法权益得到切实维护。

四、推荐程序及工作安排

(一)2010年5月31日前,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在认真选拔的基础上上报推荐材料(格式见附件3);

(二)2010年6-7月,我部对被推荐示范县(区、市)进行审核后,公布全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示范县名单,并明确示范县工作重点。

五、工作要求

(一)各地要高度重视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示范县的推荐工作,认真贯彻落实我部2009年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视频会议精神,按照《创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示范县工作重点》要求,加强对相关工作的组织领导。

(二)各地要重视推荐工作质量,认真组织填写推荐材料,确保信息真实有效,切实选拔出一批在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方面具有先进性、代表性的示范县。推荐材料格式可通过中国劳动力市场网站下载()。

(三)各地要尽快将具体工作落实到相关部门,指定专人负责,及时上报推荐材料。

联系单位:中国就业培训技术指导中心群体就业服务处

联系人:王艺桥、左兆龙

电话:010-84661103、8466110

4传真:010-84561010

电子邮箱:qtjyc@yahoo.corn.cn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育慧路3号(100101)

附件:1.创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示范县工作重点

2.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示范县名额分配表

3.申报材料格式

二〇一〇年五月四日

附件

1创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示范县工作重点

一、总体要求

贯彻落实城乡统筹就业战略,以实现农村富余劳动力充分转移就业为目标,把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作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优先目标,摆上县级党委、政府重要工作日程,纳入经济社会发展长期规划和计划,坚持异地输出、就地转移、自主创业三策并举,强化职业培训、就业服务和劳动维权,巩固转移成果,扩大转移规模,提高转移质量,全力推进农村劳动力的平等就业、素质就业和稳定就业。

二、工作目标

(一)建立党委、政府统一领导,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牵头负责,相关职能部门以及社会团体齐抓共管、共同参与的工作机制,形成有力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组织领导体系。

(二)制定出台鼓励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政府文件和部门意见,形成完备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政策扶持体系和有效的政策落实机制。

(三)积极推行职业培训、就业服务、劳动维权“三位一体”的工作模式,形成满足城乡统筹就业需求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和职业技能培训体系。

(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规模和质量显著提升,二三产业成为农民就业的主要渠道,工资性收入成为农民增收的主要来源。

三、主要措施

(一)加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组织领导

1.研究制定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中长期规划和计划,建立目标责任制度,将目标任务逐级分解落实到基层。

2.大力宣传国家和地方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政策,研究制定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的具体政策措施,加快制度和体系建设。

3.用足用好职业培训补贴和职介补贴,以及相关税费减免和社保补贴政策。完善资金管理使用办法,提高使用效率,确保资金安全。

4.县级财政将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纳入财政预算,形成制度性安排,保证必要的工作经费。

(二)健全县、乡、村就业服务体系

1.加强县级公共就业服务机构的建设,发挥其在就业服务方面的主渠道作用,为农村劳动力提供免费、优质的公共就业服务,组织和引导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

2.加强乡镇、村基层劳动保障平台的建设。乡镇劳动保障平台做到机构、人员、经费、场地、工作、制度“六到位”,通过村级劳动保障平台将公共就业服务网络延伸到行政村。

3.采集适合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岗位信息和创业项目信息,开发适合农村劳动力的就业服务项目,创新公共就业服务形式,提高公共就业服务的质量和效果。

4.依托乡镇、村劳动保障平台,完善农村劳动力就业信息调查统计制度,并逐步实现农村劳动力就业状况的动态管理。

5.建成覆盖县(市、区)、乡(镇、街道)、村(社区)三级就业服务信息网络体系,将各项公共就业服务纳入到统一的信息系统进行管理。

6.扩大乡村劳务信息员或劳务经纪人队伍,规范发展各级各类职业中介机构。

(三)强化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

1.充分发挥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作为职业技能培训工作综合管理部门的作用,建立有关部门协调配合的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工作机制。

2.统筹安排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项目,建立健全职业培训补贴与培训质量、就业效果挂钩的机制。

3.实施分类培训、中短期培训、劳动预备制培训,大力发展“订单、定向、定点”培训,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4.整合社会各类培训资源,充分发挥企业开展技能培训的优势,积极探索培训费用直补企业的培训办法,探索建立农民工培训基地。

(四)发展有组织的异地转移就业

1.输入地和输出地加强信息沟通、政策协调和工作配合,建立多层次、全方位、制度化的双向对接机制。

2.开拓劳务市场,建立劳务基地,深化劳务协作,进一步提高农村劳动力异地转移就业的组织化、规模化程度。

3.鼓励支持各级各类劳务公司、职业中介机构、职业培训机构等市场经济组织加强联合,开展跨地区、跨行业协作。

4.结合当地人文和经济发展特点,继续培育和不断壮大具有鲜明地方特色和较高市场知名度的劳务品牌,发挥劳务品牌带动转移就业的作用。

(五)推进农村劳动力就地就近就业

1.发挥政府重大投资项目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带动作用、县域经济发展对转移就业的吸纳作用,千方百计挖掘农村劳动力就地就近转移就业渠道。

2.积极发展就业容量大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和服务业,发展农村二、三产业和特色经济,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农产品加工业,形成以产业发展带动就地就近转移就业的机制。

3.开展农村就业困难人员就业援助,加大公益性岗位开发力度,制定专项帮扶计划和帮扶措施,帮助农村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就近就地就业。

(六)扶持农村劳动力自主创业

1.将扶持农村劳动者自主创业作为创业带动就业的重要内容,制定并落实鼓励农民自主创业的税收优惠、费用减免、土地安排、小额担保贷款及贴息等扶持政策。

2.积极引导农民工返乡创业,协调有关部门及时解决创业过程中遇到的融资难、场地难、办事难等问题。

3.为农民创业提供项目推介、创业培训、开业指导、小额贷款扶持、后续跟踪等“一条龙”服务,构筑绿色通道和创业平台。

4.开展评选表彰活动,大力宣传创业典型,发挥典型引导和示范作用,建设创业文化,营造创业氛围。

(七)维护农村劳动者合法权益

1.改善农民工劳动条件,保障生产安全,逐步实现农民工劳动报酬、子女就学、公共卫生等与城镇居民享有同等待遇。

2.加大劳动保障监察工作力度,建立健全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的长效机制,着力解决农民工面临的工资偏低、劳动合同签订率低和社会保险参保率低等突出问题。

下载作方案的通知郑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转发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郑州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工(大全)word格式文档
下载作方案的通知郑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转发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郑州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工(大全).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