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efen·Lehmann演讲《生态城市》

时间:2019-05-13 11:14:0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Stefen·Lehmann演讲《生态城市》》,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Stefen·Lehmann演讲《生态城市》》。

第一篇:Stefen·Lehmann演讲《生态城市》

Stefen·Lehmann演讲《生态城市》

主持人:下面请联合国科教文组织、亚太地区城市可持续发展组织主席、澳大利亚 大学教授Stefen Lehmann教授演讲,演讲的题目是《生态城市》。

Stefen Lehmann:我非常高兴能够认识市长、市领导、各位嘉宾,今天我是代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区城市可持续发展组织给大家介绍,今天的主题是城市化,这也是全球的经济发展非常主要的动力。

中国现在正在发展的非常迅速,探索自己特色的城市化道路,你们作为一个年轻的城市,取得很多的成果和进展,而且能够告诉我们如何来建立起城市化的过程,以人为本,还有很多的大规模的项目,我给大家介绍一下中国小型城市的发展。中国人基本上喜欢在公共场所活动,而且在很小的城市大家都非常在乎生活方式,比如汽车等等各种环境的因素,不去想生活的质量,河北省47%已经城市化了,这样的城市化进程发展的非常快,这样可持续化的全局的城市化表明很多各个城市共同去作用,不应该只是沿用一种技巧或者一种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或原则,必须要考虑各个方面全球的去考虑。我们作为一个规划者和设计师我们的角色正在变化,我们如何来决策对外发生的变化,如何设计未来,如何减少碳排放来确保城市不会发展的密度太大或过度的开发,这个是非常重要的。

国际的实践告诉我们如果在三年之内发生很大的变革可以取得很大的进展,但是必须要非常谨慎的是对于非常脆弱的社区之间的连接不应该只靠当前的这一代人,而且要考虑多代人,现在中国经济的发展付出了很大的代价,比如说土地的荒芜、水的污染,所以每一个城市都应该成为生态城市,这是我今天演讲的主题。

我们来看一下在国际上到底在发生着什么,我们要和你们一起共同制定一种可以创建非常具有适应性城市的发展道路,能源的消耗在2030年之前增长非常迅速,如果只是按照目前这种做法继续下去的话,至少能源的消耗在2030年之前会增长60%,所以在一个屏幕当中指出来,对能源消耗的成本将会越来越大,所以我们必须要倡导这样一种理念,就是我们都生活在共同的一个地球当中,我们已经知道了以前发生了情况,所以我们必须要能够保护我们的资源,满足市场的需要,比如在新加坡和澳大利亚,用了全球38%的资源,而美国消耗的更大,而中国其实有很多的气侯地区,比如哈尔滨地区、西部夏天热、冬天寒冷、北京这些城市,高湿度的香港地区,在中国这样一个国家气侯非常多样化,在非常炎热的夏天和高湿度寒冷的冬天就造成了很多能源的消耗,因为我们非常依赖于空调,而且现在中国人口的密度在某一些地区是非常高的,在这个地区使用空调使用量非常大,所以减少能源的共赢,在这些地区碳的排放,能源的需求在未来得15—20年当中会变得非常积聚,在1998年北京的气侯情况,我们发现当时设计的原则是不一样的,如何将峰值的情况下未来30—50年会增加6摄氏度,这也是一个权威的报告提高的,但是全球变暖城市发展这样的气侯变暖对我们会造成非常高的温度,所以就会造成很多问题,必须把峰值的温度减少,像北京、上海、香港等的影响,为未来的气侯变化确保当我们在城市的中央有高于周边地区4、5度的情况下必须要减少城市炎热的状态,比如创建一些绿化带、反射的表面等等这些措施,现在我们对地热也了解得越来越多了,如果把热量储存的过多的话,很难使建筑物冷却,像白色建筑物对阳光的反射就比较好,所以我们设计的时候对市中心炎热现象减少,如果能够应对这种问题,就能够减少5%的消耗,如果降低2度就能减少15%的消耗,对于日本经济来讲,以为着节省几亿美元的成本,在过去的20年当中,城市的规划者和设计师、建筑师他们创建出绿色城市化的理念,其实它是基于三个支柱,第一个是能源核材料,所有的能源流向,还有水的多样化、水的循环,用公园的密度增加,第三个支柱就是交通和城市规划,比如包括家庭的承受能力,如果现在离公共交通设施比较远,如何能让大家都能够使用这些交通工具,所以我们就需要有一个非常好的连接秩序,连节好交通的节点,在过去的20年当中我们知道我们的设计师也认为除非我们把所有的学科都结合在一起,我们怎么把所有的原则都执行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所谓我们必须让这些设计师、规划者之间相互协作、相互对话,将所有的学科整合在一起,将所有的工作整合在一起,将所有的力量整合在一起。

比如现在柏林,上个世纪就已经和很多的设计师、建筑师共同合作,确保在城市当中建立起另外一个城市中心,让每一个人都可以到这里,所有居住在这里的人通过公共交通设施进行上下班,最后使很多人节省了汽车消耗的能源,建立了轻轨,还有公共汽车的网络,在这样新的社区,每一个工作地点都不会离任何一个交通节点多于500米以上,也不会在这个社区浪费任何一滴水,比如说像废水就用于灌溉,因为我们知道现在饮用水的质量是如此的高,如果把它浪费确实无法承担这样的后果。当时我们设计这样城中村的时候是要把办公室、写字楼的能源消耗将它在十九世纪中期降到这个水平,现在技术更好,可以能够让我们将写字楼或社区能源消耗降低得很低,这是可能的,我们需要更多的科学,让不同的学科专家和学者共同协作,共同实现这样的目标,最终我们会收到回报的。这个是需求的情况,需求会造成最终的结果,如果我们在一开始设计的时候做一些非常好的合理的设计,我们就可能会节约能源的消耗,所以对听众来说我们要确保可持续的技术应该应用在其中,确保建立起的建筑物不会浪费水、浪费能源。

对我来说今天最令人兴奋得是如何来改造现有的一些城市,对这些已经存在的城市来讲,大部分的建筑物已经存在了,每年有2%的新建筑物,但是很多时候我们只关注这2%的建筑,这太可笑了,我觉得我们应该也同时去看这城市既有的98%老建筑,这些老建筑业消耗非常高的能耗,占有很多资源,如果要把一个区建成一个绿色区域的话,成为一个自给自足的绿色区域,能够进行区域再度回收、废物回收,就要从老旧的建筑开始,所以我们将从设计开始进行建设,然后进行维护,维护的成本往往是比建筑营造的成本更高,如果你去看一下已经三四十年历史的建筑维护费用是更高的,同时我们也要把很多的设计使用自然的通风还有光线、屋顶的绿化的工作,这些都应该是现在所有中国建筑设计里重要设计的元素,整个生态城市的建设应该是与以往密闭式的管理,今天如果一个城市一个建筑已经老旧了,不应该只是把它报废或是拆除、爆破了以后运到掩埋场,而是应该尽可能在爆破拆除的过程当中能够再度使用老旧建筑的材质,而不是把一个建筑爆破了以后把东西扔到掩埋场堆起来。刚才听到很多同时说如何把现有的建筑不只是拆掉、重建,而是与现现代新的技术融合,比较一体化的设计,我们关注的重点是已经存在的建筑,因为这是发挥附加价值的地方,如果只是把旧建筑拆掉,不只是损失的是历史,有时候新的城市是需要有旧的建筑来衬托,所以我们不希望看到的是一个全新的城市,如果一个城市密度非常高,我们希望能够保证有足够的空间让大家骑自行车,有公共交通建筑,人自在的在城市当中川流,我们不是在这里盖一个生态城,在那里盖一个生态城,这个挑战是更大的,我们面临的迫切任务是所有现在以石化为基础的没有效益的老旧的城市改造成为一个所谓再生城市,能够利用可再生能源让整个区域本身自己的能源能够自给自足,让城市的市民在使用能源的过程当中同时也能产生能源,我稍候会给各位看一下在南德的一些城市例子,他们就完全不需要这些石化燃料。

刚才讲到密度,密度以及容积率是非常不一样的概念,我们希望容积率非常高,但是我不希望密度很高,比如香港,它的密度可能就太高了,我们希望它能够在设计的过程当中非常紧凑,但是密度不能太大。所以我觉得讲到密度并不是说把房子盖得越高越好,或是越密越好,因为真正的生态并可能很紧凑,但并不是高楼大厦,旧的中国城市有很多这样的例子,如果我们就朝着上海这样的城市,完全仰赖高楼大厦,完全是做不到生态大厦的。到时候会出现很严重的问题,如果盖一个30层的大楼,结果电梯没有电了以后,电梯一旦不能使用整个大楼就报废了,如果今天停电了你盖的房子只有六、七层,那么大家还可以爬得了楼梯,所以我们做了很多密度的研究,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里面,如何盖出六七层楼高度的政府大楼,未来我们认为的生态城市就应该是这种六七曾大楼为主体的建筑,在悉尼、澳大利亚、美国、加拿大,我们都看到这样一些问题,这些城市郊区密度非常低,大家都要开车,后来大家只能够抛弃这些地方,是因为大家没有办法,大家不住在城市,跑到郊区,到郊区生活每个人都要开车二三十英里,结果大家发现这种方式不管用,如果大家不不愿意住在这些地方了,因为要开车,如果汽油价格再上升,大家就不愿意住在郊区了,现在悉尼大家都住在蓝色区域,蓝色区域是港湾附近,住在红色区域的人会发现他们出现的重大问题是40%的家庭收入是要花钱买汽油开车上班,每天要开一个半小时上班,一个半小时下班,一天有三个小时在通行,他们以为他们住得很舒服,现在对他们来说价值所剩无几,这就是一个城市如果以后往往只是仰赖郊区别墅这是不可持续的。欧洲和亚洲地区比休士顿、丹佛等美国的城市表现得更好,亚历山大是60年代美国的一位城市规划家,他说了一句很有名的话,就是在休士顿一个走路的行人,他要走到他的车子里。因为在休士顿大家不会走路,大家走路是为走到车库或停车场,所以对于人口密集的城市来说这个显然是行不通的一条道路,所以我深信一定要盖适宜密度的,比如像柏林、巴黎、巴塞罗那中中等密度或密度正好的大楼,都是六七层建筑,比如在墨尔本等一些城市,就不会浪费,现在如果在郊区,你会发现每一个业主要使用240,如果现在到欧洲的中度密集的城市,可以把240的能耗降到140,如果真正做到零碳的排放是刚才右边这张图可以降到60%,如果要做到零碳排放就要在每一个大楼之间做好密度以及容积率的配置,而且这样的设计可以保证大家在地下室有停车场,同时也很好的利用大楼之间的通风,在地面做很好的公共交通工具的安排以及联系,所以在很多的一些城市我们在进行重建的时候,所建的城市是为人而建城市,不是为汽车而建城市,所以我们要必须发挥没有用到汽车的潜力,重新回收一些废水,把一些大型的建筑大楼项目之间进行战略合作,给各位一个例子,如果一个超市放在地下室,在夏天跟冬天需要很大的空调能源,如果能够用大楼里面所产生的不用的或产生的废料,还可以把这些废料所产生的能源为这个大楼顶楼的室内游泳池进行加热,所以我的研究很多部分是如何把整个城市重新拼图、重新划分,能够让我们平衡一下我们所需要的这些能源,这个方面可以讲得很多,由于时间有限,从这张图可以看出一个基本的概念,如何让家庭能够用十平方米的太阳板进行太阳能的吸收、节热,如何在家庭进行生物沼气,如何在家庭进行水的回收,如何透过太阳能启动电力车、电动车,另外在悉尼外部透过风能如何为很多的汽车进行电力补给,另外还要看一些比较小的改善领域,比如水的再使用,最上面是自来水,可以把马桶上装一个洗手台,洗的水可以直接进到马桶的水箱里,减少尽量不使用最干净的饮用水冲马桶。另外也可以把住宅大楼里面如果只有15%的用户,把固体的废料进行回收,但是大部分的住户还是不这么做,后来我们设计了一些大的垃圾车帮大家做垃圾回收,大家不愿意这么做是因为把大垃圾拿到回收站太费时间,我们用这种方式可以让大家一仍就扔到地下室的垃圾车里,我觉

得21世纪的建筑设计必须要进行深刻的设计醒思,我们设计的大楼必须要非常精简,能够利用自然光、自然风,这样才不需要仰赖空调。第二个是我们要鼓励大家多骑自行车、走路或使用公共交通工具,我最近去南京,感到非常惊讶,南京有很多非常好非常多的地铁以及街道的安排,所以任何建筑的机理很多的概念对我们都是有好处的,我们最重要的是把它进行套用,能够使用,把旧的大楼进行改造,因为建造的大楼寿命太短了,如果一个大楼只能持续20年到30年,这样的能耗是不可持续的,所以我们必须要保证今天该的不管是仓库或者是储藏室,未来如果要改造可以变成跃层的建筑住宅地区,所以我们在设计的时候一定要把这种概念放在设计当中,如果设计的城市就是仰赖汽车来进行交通,私家车进行交通的话,那么我们所做的其他工作都是白费的,因为我们所谓做的再多还是会造成交通堵塞,我们必须把我们的空间进行重新的设计,比方说哥本哈根、弗莱堡、慕尼黑这些城市都进行了重新的改造,把城市的中心还给这些骑自行车的人,原来这个地方都是充满了拥堵的汽车,现在经过改造之后从图当中可以看到大家都开始骑自行车,所以可以看得出来在这个过程当中如果能够把所有的城市变成步行城市的话,鼓励骑自行车城市,就可以保证我们的生态城市比较有可能实现,我刚去了胡志明市,胡志明是很多人都是汽摩托车,胡志明市的市政府觉得如果人人都汽摩托车,他们就不断的把道路拓宽,后来发现还是不够,后来还是梅县更多的开车,怎么拓宽都不够,所以我们想我们应该从这些经验当中学到一个教训,就是在所有的设计当中应该把所有的功能需求、人居功能生活的需求在三四公里之外就能够完成,悉尼就是相对来说不太适合行人徒步走路的城市,所以这部分我们也在尽量的改善,从这张图当中可以看出墨西哥、上海、纽约这些都是适合走路的城市,他们的经验当中有一些是做得好的,有一些做得不好,有一些即便是非常小的区域或地区,他们的城市很高的人口密度,所以我们必须保证人在城市里面川流不息是非常方便、非常便利的。比如重庆的规划当中,就先看哪里人口密度高,我们和重庆市政府讨论,天津其实做得还算不错,因为天津的人口分散比较均匀,所以容易把天津做成宜居城市,武汉有自己的问题,哈尔滨也有很大的问题,因为它的密度完全都集中在市中心,而且没有什么公共区域,柱状非常高,人口密度非常高的区域非常什么区域,所以我们需要做更多的研究,做跨城市、跨国的研究。比如在墨尔本过去15年来我们一直不断改善我们的公共空间,90年大家看起来是这个样子,大家要走很困难,所有的车都停在路边,但同样一条接到,到了2005年大家走路就走得很舒适,很便捷,而且也没有车停在路边,所以虽然很慢,但是花了15年我们每年做2%的公共区域的返还,渐渐的每年2%,大家并没有感觉到,我们偷偷的在做,默默的在做,最后发现每一念旧让人们可以在里面在市中心的城区可以骑自行车、适合走路。

我们现在看看墨尔本,我们做市政规划的时候,把产生的废物进行联系,连乘一个网络,或者把公园连乘一个网络,后来我们觉得不是很有效,是因为我们发现我们做了这么多公园的规划,但是其实整个城市里80%的占地都是街道,这其实是我们应该关心的一个重点。这也是城市管理委员会观念上的变化,现在要知道定向对于每一种气侯有不同侧重,比如曼谷、新加坡、香港,可能并不是所有的城市这种设计都是可以起效的,所以在上海也是这样的,对什么样的气侯什么样的战略才会起作用,要去看当地食品的保护,在悉尼很多的产品没有用,在大学我们种出了很多蔬菜,像西红柿,这些农产品销售给当地的居民,我们在每一个房屋的屋顶设计出一些能够种植的设施,因为地区本身需要提供当地自给自足的资源,如果对于那些从田园到餐桌如果要履行三千公里才能够到达餐桌这样的食品就变得非常困难,所以必须要把这样的距离缩短,这样就减少了很多二氧化碳的排放,那样效率就很高,不光是要把它变成更美的城市,而且要变得更油生产率,新加坡也是把很多水泥的房顶变成绿色的,这也是减少了市中心炎热的状态。对于生态城市来讲,我们就要建立起一个平衡的城市和农村发展的平衡,城市的发展和农村的发展必须是要平衡的,比如对居住区、食品、交通还有植物的发展都是要实现一个平衡,城市不断的发展、增长,要对农村造成很大的损失,因为我们无法将这些垃圾再去填埋,也不能够再去消耗很多的农田,所以我们必须要保持城市的足迹就这么到,不要不断的扩张,要在本地消耗和产出能源,最终把产生的能源返回到电网当中,在过去的15年当中,我们在这方面已经做得非常成功,目前已经有两个生态城市已经在建设过程当中,而且也完成了。现在这个城市建立起来有9万多个工作场所,基本上都是联结在一起,在这个城市负责任何的汽车,全部都是步行或自行车,没有任何的浪费,因为是100%的能源回收,没有任何二氧化碳的排放,在未来我们会越来越多的实现这样的目标。这张图三分之一是无法再生的,是用来产生能源的,70%是这些物质分解产生能源,而且我们有热电共产的技术,热电共产是把垃圾的利用,还有把风能的利用。目前最成功的城市有5000个居民的城市,整个一个军事化的地区转成了一个居民区,是非常低密度的矮层楼,大量用太阳能,非常注重和强调的是公共交通,让你用自己的私人轿车的时候感到很不舒服,因为你必须在这些地方停车,因为这些地方就是在这些地区的边界,每次要到停车位置的时候需要走更长的路,和你坐公轿车相比,免费的公轿车更加方便,并不是完全禁止你开车,还可以开车,但是在非常边界的地方停车,如果禁止开车这是不可能凑效的,可以让居民在购物完之后开车回家,但是他们可以把以汽车放到一边而不应该放到街道,这样可以充分利用这些接到,而且我们在这里还有一些太阳能的充分利用,我们可以看到在这个角落这些能源其实所产生的能源比整个房屋或建筑所需要的能源还要多,我们可以看到电的产量是很高的,而且通过热电共生的方式,将整个设区都变成了一个电厂,所以整个社区每一个房屋都是一个电网的节点。如果在中国任何地方都比德国的阳光更充分,如果在德国都能够做到这样的成果,我相信在中国会做得更好,而且我们有很多的水系完全可以实现。同时我们可以将它整合在一起,这在德国非常好,而且虽然在金融危机的背景下确实有点衰退,但

是仍然是一种新兴的行业,有绿色的技术,创建了25万个就业岗位,在15年间当中比如建立一项风能机等,这些新的工作都是在绿色技术的领域,在未来的2020年之前还会增加更多的就业机会,这都是非常新兴的高技能的职位,如果我们实现城市和社区能源的节约,我们需要的是非常好的政治的领导,而且我们需要自上而下同时运用这两种方法,从基层到政府共同协作,比如像新的政策的制定,比如我们需要在建设的标准当中用很好的标准保护水资源等等,而且我们需要财务的经济措施,对于那些能够生产太阳能的人能够得到免税或退税等等,而且我们必须要进行教育和研究,我们知道现在在澳大利亚需要对300万人进行重新培训,包括工程师、设计师和建筑师等等,所以每一个人都需要进行重新的培训,来理解全球的变化和气侯变化对于整个世界未来的建筑有什么样的影响,大学在这个里面就扮演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我们需要进行技术的创新,需要建立起原型重新定义,通过研发定义最佳的实践,让人们能够理解,让人们不要再继续去浪费资源。

2050年和1950年比,尤其在中国、印度尼西亚和印度变化非常大,因此我们需要减缓城市化的进程,我们其实有很长的时间进行长期的成核一体化的规划过程,我觉得全球的观念去进行城市的规划是一个非常紧迫的任务,因为我们只有5到7年的时间把我们的城市转化成一个不再依赖化学原料,而是一个可再生能源为主的城市,我们需要更多的可再生能源,进行再生能源的组合,现在时间越来越消失,我们只有小于十年的时间,在二月份的哥本哈根的大会上希望达成一致,在网站大家可以把相关的图片、论文、文章可以下载,网址就在这里,还有其他相关的网站,大家可以搜搜,谢谢大家的关注!

第二篇:城市生态规划学

一、如何理解和运用土地供给的自然弹性和经济弹性

定义:地球所能提供给社会经济已经利用的各类生产和生活用地,以及人类尚未利用和难以利用土地的总和。

分类:通常分为自然供给和经济供给。

1、土地自然供给指地球所能提供给人类社会利用的各类土地资源的数量,包括已利用的土地资源和未来可利用的土地资源,又称为土地的物理供给或实质供给。它不受任何人为因素或社会经济因素的影响,数量固定不变,因而是无弹性供给。土地自然供给受到气候条件、土壤质地、可资利用的淡水资源、生产资源以及交通条件等因素的影响。中国土地的自然供给极其有限,全国可开垦的宜农荒地资源仅约3330多万公顷,其中40%-50%为天然草地,主要宜于种植牧草。另外16%-20%分布在南方山丘地区,主要适宜发展木本粮油。其余1330多万公顷如全部开垦,仅可得净耕地800万公顷。

2、土地经济供给是土地在自然供给及自然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随着土地利用效益的提高而增加的土地供给量。鉴于土地具有多宜性,土地利用效益存在差异性,因此,土地经济供给随着土地需求的增长和经济效益的提高而变化,具有弹性。在土地作为商品进行交易的条件下,土地经济供给的变动趋势,直接与土地的价格、地租发生关系。影响土地经济供给的基本因素有多种:土地自然供给量、土地利用的集约度、社会发展的需求、交通运输条件和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等。当然,在这一过程中,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干预和资源的利用也带来严重的负效应—生态环境恶化,应引起人们高度重视。

联系和区别:

1、土地自然供给是经济供给的基础;经济供给只能在自然供给的范围内变动。

2、自然供给针对人类的生产、生活及动植物的生长而言;而经济供给针对土地具体的不同用途而言。

3、自然供给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是一定的、无弹性的;而经济供给是变化的、有弹性的,且不同用途土地的供给弹性是不同的。

二、土地利用分区与空间管制分区的区别

土地利用分区:根据相关研究成果,土地利用分区是一个综合的地域概念,即在一定地区内,根据不同区域发展战略、现状和潜力、资源环境承载力和土地利用适宜性,将区域划分为若干地域,并针对不同地域提出土地利用调控指标和措施,实行差别化管理。因此,土地利用分区具有综合性、层次性和实用性的特点。

土地管制分区:根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在一定区域制定土地用途分区,明确土地用途限制内容,实行土地用途变更登记制度,对土地资源用途采取行政、经济和法律等手段进行控制监管。

区别

土地利用分区以土地利用地域分异规律为理论基础,是土地利用规划的关键内容,也是实行土地用途管制的重要手段,对科学制定土地利用方向、合理确定土地利用结构、提高土地利用集约化程度、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空间管制作为一种有效而适宜的资源配置调节方式,通过划定区域内不同建设发展特性的类型区,制定其分区开发标准和控制引导措施,可协调社会、经济与环。分为政策性分区和建设性分区:政策性分区指根据区域经济、社会、生态环境与产业、交通发展的要求,结合行政区划进行次区域政策分区,不同政策分区实施不同的管制对策,实施不同的控制和引导要求。建设性分区为禁止建设区、限制建设区、适宜建设区和已建区。

第三篇:城市生态规划学

城市生态规划学

姓名:蒲金超

学号:2011391111

班级:2011级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班

城市生态规划学

姓名:尹光耀 学号:2011391122

班级:2011级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班

城市生态规划学

姓名:宋彦锦 学号:2011391113

班级:2011级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班

城市生态规划学

姓名:史瑞祥 学号:2011391112

班级:2011级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班

城市生态规划学

姓名:徐银波 学号:2011391118

班级:2011级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班

城市生态规划学

姓名:王立志 学号:2011391116

班级:2011级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班

第四篇:浅论城市生态规划

浅论城市生态规划

摘要:城市生态系统是人类生态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之一,城市生态规划是与可持续发展概念相适应的一种规划方法,它将生态学的原理和城市总体规划、环境规划相结合,同时又将经济学、社会学等多学科知识以及多种技术手段应用到其中,对城市生态系统的生态开发和生态建设提出合理的对策,辨识、模拟、设计和调控城市中的各种生态关系及其结构功能,合理配置空间资源、社会文化资源,最终达到正确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环境关系的目的,体现“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真正价值。关键词:城市生态系统;城市生态规划;可持续发展

一、什么是城市生态系统

“生态系统”一词最初由英国植物群落学家A.G.坦斯利于1935年首先提出,他根据前人和他本人对森林动态的研究,把物理学中的“系统”引入生态学,提出了生态系统的概念。生态系统是一个相当广泛的概念,任何生命系统及其环境都可以称之为生态系统,在空间边界上是模糊的,其空间范围很大程度上是依据人们所研究的对象、内容、目的或地理条件等因素而确定,是一个完整而复杂的生态综合体。“城市生态”由美国芝加哥学派创始人帕克于1925年提出后,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与自然生态系统成为生态学的研究中心一样,城市生态系统也成为城市生态学的研究中心和重点。城市生态系统是指特定地域内的人口、资源与环境(包括生物的和物理的,社会的和经济的,政治的和文化的)通过各种相生相克的关系建立起来的人类聚居地或社会、经济、自然复合体。

在城市生态系统中,以人为核心,是一个融合了自然、经济与社会的人工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是人类生态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在人类生态系统的发展过程中,经历了自然生态系统到农业生态系统的演变,最后才产生了城市生态系统。在工业革命以后,农村人口开始向城市转移,出现了大规模的城市化。尽管城市生态系统的发展历史在整个人类发展史中只占了很小的一部分,但是城市生态系统却对整个人类生态系统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已经成为人类生态系统的主体。

二、城市生态系统的组成要素

关于城市生态系统的组成要素有很多种不同的观点,不过有一点是一致的:城市生态系统是一个以人为中心的复合型的人工生态系统,它具有很强的人工性。除了人这一主体之外,还包括自然系统、经济系统与社会系统。这种划分是一种广义

生态系统观,是把整个城市当作一个巨大的生态系统,按照这种组成方式可以从整体上研究城市的生态机理,进行城市生态建设。

在社会学中,将城市生态系统分为城市社会和城市空间两部分。城市社会包括了城市居民和城市组织,城市空间则是人工环境和自然环境的集合。将城市生态系统的组成要素重新分析,可分为两部分:一是生命系统,指城市人群和自然生物(包括野生动植物和人工栽培或饲养的动植物)。二是环境系统,包括次生自然环境、人工环境和广域环境。次生自然环境就是一些自然要素和自然资源;人工环境又分为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广域环境是在更大的范围上来说的环境,包括城市周边的郊区环境以及整个区域环境。这种组成形式严格遵循了生态系统的要素构成,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是城市生态系统中的主导关系。在城市中,自然生物的生长、发育和分布在很大程度上都是由人安排的,在人的干预下,城市生物种群单一,优势物种突出,群落结构简单,空间分布也受到人为的限制。

三、如何实现城市生态的可持续规划

(一)生态城市与可持续发展现代城市作为一个多元化、多介质、多层次的人工复合生态系统,各层次、各子系统之间和各生态要素之间的关系错综复杂,城市生态规划坚持以整体优化、协调共生、趋适开拓、区域分异、生态平衡和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理为指导,以环境容量、自然资源承载能力和生态适宜度为依据,有助于生态功能合理分区和创造新的生态工程,其目的是改善城市生态环境质量,寻求最佳的城市生态位,不断地开拓和占领空余生态位,充分发挥生态系统的潜力,促进城市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保持人与自然、人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和协调共生。城市生态规划是与可持续发展概念相适应的一种规划方法,它将生态学的原理和城市总体规划、环境规划相结合,同时又将经济学、社会学等多学科知识以及多种技术手段应用其中,对城市生态系统的生态开发和生态建设提出合理的对策,辨识、模拟、设计和调控城市中的各种生态关系及其结构功能,合理配置空间资源、社会文化资源,最终达到正确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环境关系的目的。在生态规划中,体现着一种平衡或协调型的规划思想,综合时间、空间、人三大要素,协调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促进人类生存空间向更有序、稳定的方向发展,实现人和自然的和谐共生。

首先,城市生态规划强调协调性,即强调经济、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这是规划的核心所在;其次,强调区域性,这是因为生态问题的发生、发展及解决都离不开一定的区域,生态规划是以特定的区域为依据,设计人工化环境在区域内的布局和利用;第三,强调层次性,城市生态系统是个庞大的网状、多级、多层次的大系统,从而决定了其规划有明显的层次性。城市生态规划的目标更强调城市生态平衡与城市生态发展,认为城市现代化与城市可持续发展依赖于城市生态平衡和城市生态发展。

(二)城市生态规划需遵循的设计原则

1.社会生态原则。这一原则要求生态规划设计要重视社会发展的整体利益,体现尊重、包容和公正,生态规划要着眼于社会发展规划,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公平是这一原则的核心价值。

2.经济生态原则。经济活动是城市最主要、最基本的活动之一,经济的发展决定着城市的发展,生态规划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还要注重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持续性。这一原则要求规划设计要贯彻节能减排、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以及优化产业经济结构,促进生态型经济的形成。效率是这一原则的核心价值。

3.自然生态原则。城市是在自然环境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这一原则要求生态规划必须遵循自然演进的基本规律,维护自然环境基本再生能力、自净能力和稳定性、持续性,人类活动保持在自然环境所允许的承载能力之内。规划设计应结合自然,适应与改造并重,减少对自然环境的消极影响。平衡是这一原则的核心价值。

4.复合生态原则。城市的社会、经济、自然系统是相互关联、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规划设计必须将三者有机结合起来,三者兼顾,综合考虑,使整体效益最高。规划设计要利用这三方面的互补性,协调相互之间的冲突和矛盾,努力在三者之间寻求平衡。协调是这一原则的核心价值。以上这些原则都是普遍性的,但城市是地区性的,地区的特殊性又受自然地理和社会文化两方面的影响。因此,这些原则的具体应用需要与空间、时间和人(社会)的结合,在特定的空间中有不同的应用。

(三)城市生态规划的主要内容

1.高质量的环保系统。对不同的废弃物按照各自的特点及时处理和处置,同时加强对噪声和烟尘排放的管理,使城市生态环境洁净、舒适。

2.高效能的运转系统。包括畅通的交通系统,充足的能流、物流和客流系统,快速有序的信息传递系统,相应配套有保障的物质供应系统和城郊生态支持圈,完善的专业服务系统等。

3.高水平的管理系统。包括人口控制、资源利用、社会服务、医疗保险、劳动就业、治安防火、城市建设、环境整治等。保证水、土等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和适度的人口规模,促进人与自然,人与环境的和谐。

4.完善的绿地生态系统。不仅应有较高的绿地覆盖率指标,而且还应布局合理,点、线、面有机结合,有较高的生物多样性,组成完善的复层绿地系统。

5.高度的社会文明和生态环境意识。应具有较高的人口素质、优良的社会风气、井然有序的社会秩序、丰富多彩的精神生活和高度的生态环境意识,这是城市生态建设非常重要的基础条件。

从生态规划内容可以归纳出一些具体的城市生态规划目标:从人类的角度来说,城市中具有合理的人口规模,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关系和谐;从土地的角度来说,城市用地结构合理,开发有序,土地资源得到优化配置,城市功能获得适宜的生态区位;从空间的角度来说,城市空间与其承载的城市功能相适应,具有高效、低耗的空间分布特征,城市空间的多样性和异质性使得城市既呈现动态发展的态势又保持稳定有序的结构;从环境的角度来说,城市功能的发挥不超过其环境容量的限制,促进城市健康、持续发展。

第五篇:城市生态规划

城市生态规划——

理想的生态城市

城市与和环境学院

07级资环3班王世贤

学号:20071136010019

城市生态规划——理想的生态城市

摘要:城市本是人类智慧的结晶,然而由于快速的城市化,大量城市问题的滋生和蔓延日益侵蚀着我们的家园。随着城市生态环境的普遍恶化和区域生态支撑能力的持续衰退,建设生态城市成为当代城市发展的一种新理念追求。国外诸多城市和都市区纷纷开展了生态城市建设的探索与实践,如美国的伯克里、克里夫兰和波特兰都市区,丹麦的哥本哈根市,澳大利亚的怀阿拉市等。国内已有14省(区)百余座城市编制了生态城市建设规划,其他省份也逐步将生态城市建设纳入其发展议程。虽然生态城市的理论与实践均已取得了蓬勃发展,但迄今全球尚未有一个公认的生态城市,甚至对于生态城市也没有一个完整而清晰的概念。纵观国内城市编制的生态城市建设规划,其所依据的思维观念、基本原理等多有缺失和弊端。因此,完善生态城市的概念内涵,探究城市生态规划的基本原理,乃是当前生态城市建设规划中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意义即是,合理的城市规划可以保证城市居住和生产活动的正常进行,并且有效地预防和解决城市中的各种问题,最终建设一个有利于人类居住的城市。关键词:城市生态规划;生态城市;基本原理;建设规划;意义

城市本是人类智慧的结晶,然而由于快速的城市化,大量城市问题的滋生和蔓延日益侵蚀着我们的家园,这就迫使人们必须寻求一种手段或方法来保护人类积聚的财富。同时人们也认识到简单的用技术手段来解决城市问题是远远不够的,于是许多国家意识到开展城市生态规划的必要性。可以说城市生态规划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它对于城市环境、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然而城市生态规划的基本原理正是为规划思路和规划方法服务的,其主要包括:生态位原理、环境承载力原理、多样性导致稳定性与原理、食物链原理、最小因子原理和系统整体功能最优化原理。其中生态位原理是分析生态适宜度,探讨与自然和谐、资源潜力相适应的资源开发方式和社会经济发展途径的理论依据;环境承载力原理则主要应用于城市生态系统现状评价、城市生态支持子系统各环境要素规划及城市人口规划,是确定城市发展规模的主要依据;多样性导致稳定性原理则为城市生态系统敏感性分析与生态服务功能分析提供理论依据,也是城市生态规划的基本原则,它与食物链原理共同决定着城市结构的稳定特征;食物链原理是循环经济理论的基础,在城市生态产业规划中起着重要作用;而最小因子定律和系统整体功能最优化原理也是城市生态规划高于一般单项或专项规划的主要原因,它从系统性和整体性角度体现了城市生态规划对于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作用。

然而,城市现代化的标志是雄厚的经济实力、高品质的生活环境和实现社会公平。“生态城市”正是在新世纪全球生态浪潮中出现的城市发展新概念,它体现了人类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深层次认识;生态城市是人们对进入工业文明以来所走的路程进行深刻反思、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不断升华后所提出来的未来城市发展模式;它反映了人类谋求自身可持续发展的美好意愿,体现了人类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更深层次的认识。因此,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生态环境优良、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生态城市是实现城市现代化的必然选择。生态城市的基本理念与目标要求

从生态学的观点来看,城市是一个人为改变了自然结构、物质循环和部分能量转化的、受人类生产活动和消费需求影响的人工生态系统。她以人为本,即以人的生存、发展和可持续发展需要为核心,通过人类活动作用于自然界,且能与之和谐相处的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系统。

回归于生态本征的城市发展要求用“生命原理”规划和建设城市,而不再以

“机械原理”装备和污染城市。从可持续发展角度而言,协同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相依关系和能量转化是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因此,建设生态城市,且能以其良好形象和功能带动辖域内外的可持续发展,应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内涵和目标要求:

(1)生态城市是一个中心城区与周围城镇和乡村紧密联系、与国内外都市相互竞争和补充的开放系统,既需以人口的适度聚集和持续宜居为基础,又要以社会经济与科教文卫的高度发展及其较强的辐射力带动周边乡村和与其他城镇的协同发展为宗旨。因此,生态城市的功能定位和建设要考虑到自然条件、经济区位和辖域内外物流、资金、人流的聚散,以及政治、文化、科技的凝聚与辐射。即只有因地俱时地坚持以人为本和贯彻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正确处理好均衡与非均衡和“五个统筹”之间的相依关系,才能使城市辖域蓬勃、健康地持续发展。

(2)生态城市不仅仅涉及辖域内外自然生态系统中的空气、水体、土地、森林、动植物、能源和其他矿产资源的供需保障,而且也与城市所处的人工环境系统、经济系统和社会、文化系统的状态有关。它是一个以人的发展需要和能动作用为主导、自然环境系统为依托、资源流动为命脉、社会体制和管理体系为经络的复合机制系统。因此,应该和谐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相依关系,协同各行业和不同区位间的发展,在改善和满足当代人生活质量提高的同时,也能为未来人口留下较充裕的拓展空间和良好的生态本底。

(3)生态城市既要保证经济的持续增长,又要保障人们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即生态城市建设要有超前而合理的产业结构、土地利用结构、生产力和人口格局及其相伴的技术支持和资源配置结构,拥有优美的自然和人文景观结构、便利的交通和通讯网络,以及高效、和谐的服务、社会保障和调控体系,使城市经济、社会系统与区域生态、环境系统协同有序地发展和良性循环。

(4)建设生态城市,应加强生态环境的保护与修复,使城市辖域及周边具有多样而合理的生物群落结构、丰富的生物能量积蓄和持续增殖潜力,以及较强的环境调节能力和美好的生态景观;要加强人口数量的膨胀控制和人口素质的普遍提高,合理人口的消费结构和就业结构,使人口的生活消费在保障基本物质消费适度满足后,转向对服务、文化教育和环境享受的有序追求,以及适时地转移人力资源于这些部门就业;须加强“三废”治理和资源节约与高效利用,使社会生产和生活的消费需求与消费剩余不能超越人工参与下的生态环境的生产能力和消纳能力,即不能因过度索取和污染而降低环境质量和使生态循环功能退化。因此,建树资源节约型社会、增强生态环境的可持续支持能力、有序调控人口自身的生产,势在必行。

(5)建设生态城市,应正确处理发展与稳定的相依关系,即以发展带动社会稳定,以稳定促进城市有效发展。也就是说,只有通过高效的经济发展,才能缓解就业压力和消除贫困;只有坚持教育奠基、制度创新、科技进步和提高决策与管理水平,才能增强生态城市的发展活力和抵御社会、自然危机;只有合理收益分配,加强社会保障和法规体系建设,建树全民共同富裕和平安互助道德规范,推进公众参与、公平竞争的民主和现代文明进程,才能和谐人们之间的相依关系,保障生态城市稳定而有序地发展。因此,建构城市辖域不同层次需求的和谐型社会是以人为本、促进各项事业有序顺利发展的基础和保障。生态城市建设规划的原理

城市发展规划通常由社会、经济、生态环境和基础建设四部分内容组成。前

三部分的规划内容既有联系又有差别,形成了一种“交集”,而基础建设规划是上述三部分交集的“交集”。就是说,对于制定城市的经济发展规划、社会发展规划或生态环境规划,必须考虑到“两两”和“三者”之间的相依与制约关系;而对于城市的交通道路、房屋建筑、给排水系统、公共场所配备等基础建设规划,均要考虑到上述三个方面的需求和保障。相较而言,生态环境规划则是城市有序发展和良性循环的基础,其目标旨在能够保障其经济繁荣、景观优美、环境清洁、人居舒适及其与外部地区自然环境的谐和。而生态城市建设规划恰是上述多元集合、多边规划的综合协同,这是城市辖域人与自然生态生命系统有序演化的基本需求,是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和人口可持续宜居的根本需要。

系统的内在结构和外部环境决定着系统的功能输出与状态演化,这是认识城市发展的现状和趋势、解析城市的内外关联和机制、制定城市发展规划所需遵循的基本原理;处理好结构内部和结构之间的联系,则是制定生态城市建设规划成功的关键。城市作为一个有机关联的多元复合系统,其产业结构、土地利用结构、生产力和人口的空间格局,以及社会结构是链接各子系统、各元素关系的中枢。产业结构既是生产能力和消费需求的关联映像,又决定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和影响着生态环境的演化状态。城市的产业结构总是依据地域社会经济的发展需要和生态环境的支撑能力而变化,但不同的产业结构形态既决定着城市经济和人口聚集的规模,又因相应的资源配置和能源消费结构影响着城市生态环境的质量及可持续支撑的潜力,进而亦带动着技术、文化、教育和就业结构的协同调整。因此,改善城市和泛城市地区的生态环境必须依靠第三产业及其内部行业、产品结构和与之相伴的技术支持结构的有序调控,在促进经济发展、满足就业和生活消费需求的同时,借助技术创新和清洁型生产工艺的改造,带动资源特别是能源消费的结构性转移,以节约资源和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益,减少污染排放和减轻环境的负荷压力;并籍助经济发展的反哺和科技、管理体系的创新,以寻求和利用更多的可再生替代资源,积极治理“三废”污染,不断改善和提高环境的质量。“土地是财富之母”,这意味着不仅人们的基本生存资料来自土地的富有和对自然力的转化,而且经济的扩张空间、人口的聚集规模、景观和生态建设的潜力均需要有限的土地资源和其可开发利用的强度来支撑。因此,城市的可持续发展需要依靠土地利用结构的合理调整,在保障工业、交通和城区第三产业发展、城乡居住用地和基本农作耕地需求的同时,通过生态廊道建设和城乡绿地面积的增加,以及林地面积的扩大和林分结构的优化,以增强自然抗灾屏障和生态系统的消纳、调节功能;通过自然保护区和人文景观区面积的适度扩大,在保障生物多样性、特有和濒危物种繁衍与历史文化名胜观览的同时,增强生态自养功能和陶冶人们的自然、文化情操。

地理空间的自然、人文特性和社会经济的承载、调控能力,均需要因地制宜地合理产业和人口居住的格局,才能有效地促进经济的发展,协同有序地改善生态环境。因此,制定生态城市建设规划,必须立足于区位特征和依靠城市辖区内不同等级城镇规模、商贸和居住功能的调整,工业转型和格局的合理分布,以及建城区和工业园区内土地配置结构的优化与园林、绿地及空间隔离林带的建设,旨在能持续主导其社会、经济的有序发展,且使各建城区、工商业组团和村镇居民点内经济发展、人居舒适、环境消纳和生态建设得以协同。

社会结构泛指社会政治体制、经济体制、管理体系的制度性结构和人口、文化、消费类非制度结构。制度性结构是社会生产关系的集中体现,既依附于以产业结构、土地利用结构和生产力空间结构决定下的生产力发展需求,又调节、促

进诸生产力结构和人文类非制度结构的优化,从而推动着地域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因此,生态城市的发展需要社会结构的有序调控和稳定支持。

值得强调的是,制定生态城市建设规划应以上述几大结构为主,而不宜围绕状态来制定,否则会舍本求末、无所适从。究其根源是在一定外部环境条件下,城市的内在结构决定状态的适存和规模,决定效率和公平,进而决定着系统的能量输出和演化。另则,所谓的量变和质变,事实上均取决于适应外部环境下系统结构的变化。亦就是说,在一定环境条件下只有系统的结构发生变化,才能引起系统质的变更和量的变化。这如同建造楼房一样,建筑学家总是以特定环境条件和功能要求下的房屋结构的设计为主体,进而链接楼房的功能单元、要素和材料的合理配置。楼房功能不同,其主体结构也相异。即使同一整体功能要求,但内在结构的技术设计不同,其功能的强弱和外观形象亦迥然有别。所不同的是,城市是一个更为复杂和多功能要求的动态、复合、开放系统,制定其发展规划就是依据系统的主元结构现状、潜力、外部影响和需求,进行未来发展的优化设计和抉择。因此,生态城市的建设规划只有通过设计和调整产业结构及与之相伴的技术结构,在促进经济发展和解决就业、贫富问题的同时引致资源或能源利用结构的改变,才能节约资源和解决环境问题;只有合理设计和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在促进三大产业、城乡基本建设顺利发展的同时加强植被建设,以保障土地资源综合效益的提高;只有有序设计、调控生产力和人居的城乡、局地格局,才能在促进经济、人居规模效应的同时改善城乡环境质量,减少面源污染,以有效保护水源和生物多样性的繁衍;只有科学地设计生态景观结构,使人文和自然景观合理配置,才能美化城乡环境和满足人们的旅游观赏需求;只有优化经营结构、管理结构、贫富差异结构、人口和人力资本培育结构以及投资结构等社会调控结构,才能促进经济高效、社会稳定地发展。也就是说,一个生态城市的建设规划,应以诸大结构的合理调整和协调进而实现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的转变为主,根据外部市场的供给和需求、国家和省上的社会经济发展需要,以及域内发展需求和自然环境、资源、技术、人才的支持状况,调整城市辖域的内在结构,以扬长补短、增强整体发展功能和保障其可持续发展。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及城乡经济的迅速发展,中国的城市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城镇数量大幅度增加,开始进入依照城市规划进行建设的科学轨道。城市规划是城市的发展计划,也是城市建设发展的蓝图和管理城市的依据。城市规划是一项科学性、应用性和综合性很强的工作,通过规划,可以合理确定城市的发展方向,规模和布局,统筹安排各项建设,协调各方面在建设中的矛盾,使之逐步发展成为设施比较“完善、环境清洁优美,有利生产、方便生活,并能适应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的现代化新型城市。因此,城市规划对于城市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对于城市合理布局及城市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相互协调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近年来,中国十分重视城市建设和管理的立法,先后制订了一系列有关城市建设和管理的法规。1984年1月5日,国务院颁发了城市规划方面的第一个行政法规《城市规划条例》,为城市规划和管理工作提供了法律依据。1989年12月26日,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成为我国城市建设领域的第一部法律,从此,标志着我国城市规划工作进入法制化的新时期。

城市是国家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和科学技术的中心,在国家现代化建设中起着主导作用。城市建设是形成和完善城市多种功能、发挥城市中心作用的基础性工作,它必须与经济建设相互协调。当前,国家实行严格控制大城市规模,合理发展中等城市和小城市的方针;同时,正确处理近期建设和远景发展的关系并坚持适用、经济的原则。

最后用一句话总结一下城市规划的意义,即是,合理的城市规划可以保证城市居住和生产活动的正常进行,并且有效地预防和解决城市中的各种问题,最终建设一个有利于人类居住的城市。

参考文献:黄肇义,杨东援.2001b.国内外生态城市理论研究综述.城市规划.黄光宇,陈勇.2002.生态城市理论与规划设计方法.北京:科学出版社

蒋志学.2000.人口与可持续发展.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杨志峰,何孟常,毛显强,等.2004.城市生态可持续发展规划.北京:科学出版社杨志峰,徐琳瑜.2007.12.城市生态规划学.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下载Stefen·Lehmann演讲《生态城市》word格式文档
下载Stefen·Lehmann演讲《生态城市》.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城市生态与城市环境

    名词解释 1、环境承载力:指某一环境状态和结构在不发生对人类生存发展有害变化的前提下,所能承受的人类社会作用,具体体现在规模、强度和速度上。包括资源,技术,污染 2、生态规划......

    城市生态学期末论文

    城市生态学期末论文 题目:城市植被研究 学 院: 公共管理学院 专 业: 土地资源管理年 级: 12级 姓 名: 杨顺 学 号: 1208100304 指导教师: 吴声凤老师 2014 年 12 月 24......

    城市生态与环境保护

    课程论文 浅谈城市河流整治与生态环境保护 摘 要:城市河流是城市生态系统的组成要素之一。其供水,环保,绿化,游乐等生态功能, 已逐渐被应用到生态城市建设中,传统的用混凝土等硬化......

    城市生态学期末论文

    城市生态学期末论文 论在城市灾害中的人为原因及相应的防护措施 班级:15城市管理 姓名:刁建良 学号:1517431020 论在城市灾害中的人为原因及相应的防护措施 摘要:众所周知,城市......

    城市生态环保工业园区

    城市生态环保工业园区 项目信息 发表会员: 朱禹岭项目阶段: 种子期 项目领域: 非TMT领域行业标签: 绿色产业融资对象: 寻天使投资 融资金额: 200万元 [人民币] 发表时间: 2008-02......

    关于城市生态与环境

    关于城市生态与环境 [摘要] 描述了城市水、大气、固体废物污染的现状及来源,分项分析了污染(水、汽、固废)处理技术 的关键点,阐述了河道生态化整治对于改善区域生态环境的重要......

    生态城市调研提纲

    调研函 市环保局: 我校王道才副校长牵头一个课题组,主持市级重点课题《合肥市生态城市建设》的研究,需要一些相关资料(提纲附后),敬请贵局给予提供。我们课题组或来贵局专题调研,或......

    城市生态学期末复习

    前言 城市化(urbanization)—指“人口向城镇或城市地带集中的过程” 城市生态学 (urban ecology) — 生态学的一个分支, 是以城市空间范围内生命系统和环境系统之间联系为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