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如何申请自然科学基金
(一)立项依据与研究内容
1、项目的立项依据
(1)研究意义
经济全球化对于各个国家和区域的城市体系产生了前所未有的重大影响。一方面,全球化导致空间经济结构的转型和世界城市体系的重组,以“产业链”为特征的空间经济结构正在转变成为以“价值链”为特征的空间经济结构;另一方面,各国的城市和区域发展越来越纳入全球经济网络,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国家竞争已经更多地表现为城市和区域之间的竞争,以国际大都市为核心的城镇密集区域的国际竞争力是国家综合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国的城市化进程正在越来越紧密地与全球经济网络相关联。2004年,中国实际利用外资金额为606.3亿美元,是仅次于美国和英国的世界第三大外国直接投资的吸纳国。我国已经形成京津冀、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三大城镇密集区域,以不足3%的国土面积,聚集了14%的全国人口、创造了42%的国内生产总值、实际利用外资占全国的79%,成为我国参与全球竞争的前沿阵地。国内外学者普遍认为,长江三角洲区域已经成为世界上六大城市密集区域之一。
提升以国际大都市为核心的城镇密集区域的国际竞争力越来越成为我国城镇化进程的一个战略议题。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的 “第二十一章: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在强调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同时,要求把城市群作为推进城镇化的主体形态。国家有关部委正在着手编制京津冀、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三大城镇密集区域的空间发展规划。
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区域的城市体系演化趋势既是我国城镇化建设中面临的新的科学研究议题,也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迫切需要解决的一个关键问题。在国内的学术界,尽管经济全球化的研究已经取得不少成果,但对于经济全球化和各个区域的城市体系演化之间的因果关系尚未取得令人满意的研究进展。因此,本项申请提出的“经济全球化进程中长江三角洲区域的城市体系演化”研究课题既有学术意义又有应用价值。
(2)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分析
尽管1966年英国学者霍尔(P.Hall)就发表了《世界城市》(World City)一书,但从1980年代开始,国际学术界才关注到全球经济网络对于城市和区域发展的重要影响。1982年和1986年,美国学者弗里德曼(J.Friedmann)先后发表了《世界城市的形成》(World City Formation)和《世界城市的假说》(The World City Hypothesis)[2][3][1]。他认为,世界城市作为全球经济网络的“支点”,具有一些特定属性,包括公司总部、国际金融和商务 1
产业的集聚地,全球性的交通和通讯枢纽,同时也是国内和国际移民的主要目的地,并且呈现出社会空间的高度极化。弗里德曼被学术界认为是世界城市体系研究的“属性方法”(attribute approach)的开拓者。
1991年和2001年,美国学者莎森(S.Sassen)发表了《全球城市:纽约、伦敦、东京》(Global City: New York, London, Tokyo)一书的首版和新版,深入分析了纽约、伦敦和东京在全球经济网络中的主导作用。她认为,在跨国公司的生产活动越来越趋于全球扩散的同时,更加要求管理功能趋于空间集聚,而纽约、伦敦和东京等全球城市就是全球经济网络的管理中心,金融业和生产性服务业则是这些城市的全球主导功能的核心产业。2002年,莎森主编了《全球网络:相互关联的城市》(Global Network: Linked Cities)一书,邀请各国学者对于大都市与全球经济的关联网络进行案例研究,本项目申请者也应邀参与了上海案例研究。
1996年,出生在西班牙的美国学者卡斯特尔斯(M.Castells)发表了《网络社会的崛起》(The Rise of the Network Society)一书。他认为,随着网络社会的崛起,流通空间(space of flow)而不是场所空间(space of place)造就了全球城市体系。这里,卡斯特尔斯的流通空间就是指信息、资本、技术和人力资源的全球经济网络,场所空间则是指城市作为全球经济网络的“节点”。
从1990年代后期开始,以英国Loughborough大学为基地的全球化与世界城市研究小组(Globalization and World Cities Study Group and Network)开始成为这一研究领域中最具影响力的学术机构之一,至今已经发表了一大批研究成果。其中特别引人注目的是泰勒(P.Taylor)等人采用“网络方法”(network approach)研究全球化时代的世界城市体系
[8][9][10][7][6][5][4],不仅判断世界城市体系中各个枢纽城市的等级属性,而且分析它们之间的关联网络。从“属性方法”到“网络方法”,对于全球化进程中的世界城市体系的研究取得了重要进展。
以国际大都市为核心的城镇密集区域在全球经济网络中的影响越来越显著,引起国际学术界的高度关注。1999年,在美国加州大学的洛杉矶分校举行了全球城市区域的国际研讨会,并出版了由斯考特(A.J.Scott)主编的《全球城市区域:趋势、理论、政策》(Global City-Regions: Trends, Theory, Policy)一书[11],探讨了全球化进程中城市区域的最新发展动态和未来趋势,霍尔(P.Hall)和弗里德曼(J.Friedmann)在他们的论文中分别提及了我国的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区域发展与经济全球化的关系[12][13]。
综上所述,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城市和区域发展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城市和区域体系正在经历前所未有的演化过程,成为国际学术界的关注议题,研究对象从城市扩展到区域,研究方法从等级属性发展到关联网络,取得了重要的研究进展。
从1990年初期,经济全球化对于城市和区域发展的影响开始引起我国学者的关注。1994年,上海召开了以“迈向21世纪的上海”为主题的国际研讨会,率先从经济全球化的视野来考虑上海的城市发展战略[14]。国家有关部门也关注到全球化对于我国城市和区域发展的重要影响。建设部组织了《跨世纪中国城市发展战略研究》,在1999年出版了《经济全球化与中国城市发展》一书
议。
近年来,国内学术界开始关注我国经济发达区域的全球化进程(主要是跨国公司在中国或各个区域的投资分布)[16][17][18][15]。该研究报告从全球化的视角,对我国城市发展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建或城市体系演化(主要是空间结构)[19],但尚未对于两者之间的因果作用机制进行深入解析,更没有从全球经济网络的“产业链”和“价值链”的视角来考察长江三角洲区域的城市体系的属性等级和关联网络的演化。尽管国外学者的研究提及长江三角洲区域正在纳入全球经济网络的“产业链”和“价值链”,但也没有达到对于因果作用机制进行解析的深度。
(3)主要参考文献
[1] Hall, P.The World Cities.McGraw Hill.1966.[2] Friedmann, J and Goetz W.World City Formation: An Agenda for Research and Action.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Urban and Regional Research.1988.6(3): 309-344.[3] Friedmann, J.The World City Hypothesis.Development and Change.1986.17(1): 69-83.[4] Sassen, S.Global City: New York, London, Tokyo.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2001.[5] Sassen, S.ed.Global Networks: Linked Cities.Routledge.2002.[6] Gu, F.R.and Tang Z.Shanghai: Reconnecting to the Global Economy.in Sassen, S.ed.Global Networks: Linked Cities.273-308.Routledge.2002.[7] Castells, M.The Rise of the Network Society.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6.[8] Taylor, P.J.Specification of the World City Network.Geographical Analysis.2001(33): 181-194.[9] Taylor P.J.World City Network: A Global Urban Analysis.Routledge.2003.[10] Taylor, P.J., Catalano, G.and Walker, D.R.F.Measurement of the World City Network.Urban Studies.2002(39): 2367-2377.[20]
[11] Scott, A.ed.Global City-Regions: Trends, Theory, Policy.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1.[12] Hall, P.Global City-Regions in Twenty-First Century.in Scott, A.ed.Global City-Regions: Trends, Theory, Policy.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1: 59-77.[13] Friedmann, J.Intercity Networks in a Globalizing Era.in Scott, A.ed.Global City-Regions: Trends, Theory, Policy.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1: 119-138.[14] 上海市《迈向21世纪的上海》课题领导小组(编).迈向21世纪的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15] 顾朝林、张勤、蔡建民、牛亚菲.经济全球化与中国城市发展:跨世纪中国城市发展战略研究.商务出版社.1999.[16] 史同伟.世界500强及其在中国的投资分布.山东人民出版社.2002
[17] 王志乐.2004年跨国公司在中国报告.中国经济出版社.2003
[18] 于涛方,吴志强.1990年代以来长三角地区“世界五百强”投资研究.城市规划学刊.2005(2):13-20.[19] 于涛方,吴志强.“Global Region”结构与重构研究.城市规划学刊.2006(2):4-11.[20] Hall, P.长江范例.城市规划.2002(12): 6-17.2、项目的研究内容、研究目标、以及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研究内容
本项目以世界上六大城市密集区域之一的长江三角洲区域(包括上海、南京、苏州、无锡、常州、南通、扬州、镇江、泰州、杭州、宁波、嘉兴、湖州、绍兴、舟山等15个城市)作为研究的空间范畴,以我国改革开放进入全面推进时期的1990-2005年作为研究的时间范畴,研究主题是从经济全球化的视角来解析长江三角洲区域的城市体系演化的因果作用机制,研究内容分为具有因果逻辑关系的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长江三角洲区域的经济全球化进程,第二部分是长江三角洲区域的城市体系演化,第三部分是经济全球化进程和城市体系演化之间的因果作用机制。
对于长江三角洲区域的经济全球化进程的研究:外国直接投资是经济全球化的最主要特征之一,而跨国公司是外国直接投资的主要载体。首先,以各个城市的外国直接投资作为基本线索,选取外国直接投资的来源国别、资金规模、产业部类和价值区段等特征指标,采用多变量分析技术,建构外国直接投资的时空演化模式。然后,以世界500强企业作为重点考察对象,通过典型案例剖析,论证长江三角洲区域的外国直接投资是全球经济网络的“产业
链”和“价值链”的组成部分。
对于长江三角洲区域的城市体系演化的研究:以城市经济发展作为基本线索,选取各个城市的经济规模、经济水平、产业结构、主导行业和对外贸易等特征指标,采用多变量分析技术,建构城市体系的时空演化模式。一方面,要关注城市体系的等级属性变化;另一方面,更要强调城市体系的关联网络变化,包括区域内部各个城市之间的关联网络和各个城市与全球经济体系的关联网络。
对于经济全球化和长江三角洲区域的城市体系演化之间的因果作用机制的研究:首先采用定量分析方法来检验两者之间的相关关系假设,然后应用全球经济网络理论来论证两者之间的因果作用机制。本项研究将要揭示,正是在全球资本流动的区位选择和各个地方政府的竞争战略之间相互作用过程中,长江三角洲区域的各个城市越来越纳入全球经济网络的“产业链”和“价值链”,由此导致城市体系的等级属性和关联网络发生本质性变化。
(2)研究目标
本项目的研究目标是论证经济全球化对于长江三角洲区域的城市体系演化的重要影响,并解析经济全球化在特定时空范畴中的因果作用机制,从而填补城市和区域规划领域的这一研究缺失,也为长三角区域协调发展和提升区域的国际竞争力提供科学研究依据。
(3)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本项目拟解决的关键问题是因果作用机制解析,即长江三角洲区域的各个城市如何被纳入全球经济网络的“产业链”和“价值链”,又如何导致长江三角洲区域的城市体系的等级属性和关联网络发生本质性变化。
3、研究方案及可行性分析
(1)研究方法
本项目的研究方法表现出三个方面的特征。第一是理论和经验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本项目以全球经济网络理论为指导,以我国长江三角洲区域为实证案例,揭示一般规律在特定时空范畴中的因果作用机制。第二是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尽管本项目在各个部分都会采用定量的数据分析,但定量分析的目的是为了检验定性分析提出的因果假说,而不是显示定量分析本身的研究价值。第三是时间和空间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本项目既要判断经济全球化进程和城市体系演化的时间和空间分布,更要解析两者之间的因果关系的时空演化趋势。
(2)技术路线
本项目采用因果分析(cause and effect analysis)的常规技术路线。首先是分别判
断经济全球化作为成因和城市体系演化作为后果的时空演化模式,然后是在相关理论的指导下解析两者之间的因果作用机制。
(3)分析手段
本项目将相应地采用相关分析、主因素分析、聚类分析、变化成分分析(shift share analysis)等多变量分析手段,以便更为有效地进行模式归纳、趋势判断和因果解析。
(4)本项目的可行性分析
本项目合理地界定了研究工作的时空范畴,大量的基本数据都将来自各个城市的统计年鉴,少量的补充数据来自各个城市的外资企业名录和相关企业的网站、以及既有的相关研究成果(如各个年份的跨国公司在中国投资报告),由此确保了研究工作的可行性。
4、本项目的特色与创新之处
本项目的特色与创新之处是从经济全球化的视角、以全球经济网络理论为指导、以外国直接投资为主要线索,对于长江三角洲区域的城市体系演化的因果作用机制进行解析。根据项目申请者对于国内研究文献的检索结果,城市规划学术界对于经济全球化和城市体系演化之间因果关系的研究仍以现象描述为主。尽管国际学术界在“经济全球化与城市体系演化”的研究领域已经取得不少成果,但经济全球化在特定时空范畴中的作用机制是显然不同的,因此本项研究成果能够充实国际学术界的既有理论及其应用。
5、年度研究计划及预期研究成果
2007年1-6月:完成“第一部分:长江三角洲区域的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城市调研和数据采集、处理、分析工作;2007年7-12月:完成“第一部分:长江三角洲区域的经济全球化进程” 的核心研究,在主要学术期刊上发表2篇论文。
2008年1-6月:完成“第二部分:长江三角洲区域的城市体系演化”的城市调研和数据采集、处理、分析工作;2008年7-12月:完成“第二部分:长江三角洲区域的城市体系演化”的核心研究,在主要学术期刊上发表2篇论文,并访问英国Loughborough大学的全球化与世界城市研究小组,进行学术交流活动。
2009年1-6月:完成“第三部分:经济全球化和城市体系演化的因果作用机制解析”中各个相关城市层面的调研工作;2009年7-12月:完成“第三部分:经济全球化和城市体系演化的因果作用机制解析”中长江三角洲区域层面的研究工作,出版基于本项目研究成果的学术专著,邀请英国Loughborough大学的全球化与世界城市研究小组来访,举办以“经济全球化与城市体系演化”为主题的国际学术研讨会。
第二篇:201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申请须知
申请须知
依托单位和申请人在申请201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时,应当遵守下列规定:
一、关于申请人条件
1.依托单位的科学技术人员作为申请人申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应当符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条例》(简称《条例》)第十条第一款规定的条件:具有承担基础研究课题或其他从事基础研究的经历;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职称)或者具有博士学位,或者有2名与其研究领域相同、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职称)的科学技术人员推荐。部分类型项目在此基础上对申请人的条件还有特殊要求。
2.从事基础研究的科学技术人员,具备《条例》第十条第一款规定的条件,无工作单位或者所在单位不是依托单位,经与在自然科学基金委注册的依托单位协商,并取得该依托单位的同意,可以申请面上项目、青年科学基金项目,不得申请其他类型项目。
该类人员申请项目时,应当在申请书个人简历部分详细介绍本人以往研究工作及现工作单位情况,并提供依托单位同意本人申请项目的证明,作为附件随纸质申请书一并报送。
3.正在攻读研究生学位的人员(自然科学基金接收申请截止日期前尚未获得学位)不得作为申请人申请各类项目,但在职人员经过导师同意可以通过受聘单位申请部分类型项目,同时应当单独提供导师同意其申请项目并由导师签字的函件,说明申请项目与其学位论文的关系,承担项目后的工作时间和条件保证等,作为附件随纸质申请书一并报送。
在职攻读研究生学位的人员可以申请的项目类型包括:面上项目、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地区科学基金项目及部分联合基金项目(特殊说明的除外),但在职攻读硕士研究生学位的,不得申请青年科学基金项目。
4.正在博士后工作站内从事研究的科学技术人员申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需要由依托单位提供书面承诺,保证在获得项目资助后延长其在博士后工作站的期限至项目资助期满;或者是出站后继续留在依托单位从事科学研究。否则,自然科学基金委不受理在站博士后人员的项目申请。
二、关于申请书撰写要求
1.申请人在撰写申请书之前,应当认真阅读《条例》、本《指南》、相关类型项目管理办法和有关受理申请的通知、通告等文件。现行项目管理办法与《条例》和本《指南》有冲突的,以《条例》和本《指南》为准。
2.申请书应当由申请人本人按照撰写提纲撰写,并注意在申请书中不得出现任何违反法律及有关保密规定的内容。申请人应当对所提交申请材料的真实性、合法性负责。
3.根据所申请的项目类型,准确选择“资助类别”、“亚类说明”、“附注说明”等内容。要求“选择”的内容,只能在下拉菜单中选定;要求“填写”的内容,可以键入相应文字;有些项目“附注说明”需要严格按本《指南》相关要求填写。
4.根据所申请的研究方向或研究领域,按照本《指南》所附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申请代码”准确选择申请代码,特别注意:
(1)选择申请代码时,尽量选择到最后一级(6位或4位数字,重点项目和联合基金项目等特殊要求的除外)。
(2)申请人选择的申请代码1是自然科学基金委确定受理部门和遴选评审专家的依据,申请代码2作为补充。部分类型项目申请代码1或申请代码2需要选择指定的申请代码。
(3)申请代码首位字母为“L”、“J”的,属于专用申请代码,仅在申请特殊类型项目时可以选择。如申请代码首位为“L”的,仅用于申请NSFC-广东联合基金、NSFC-云南联合基金、NSFC-新疆联合基金项目等;首位为“J”的,仅用于申请国家基础科学人才培养基金、青少年科技活动、局(室)委托任务等类型项目。如果在面上项目、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地区科学基金项目等类型项目申请时选择了以上的申请代码将不予接收。
(4)2012年部分学科领域拟试行“申请代码”、“研究方向”和“关键词”的规范化选择,包括地理学(D01及其下属申请代码)、电子学与信息系统(F01及其下属申请代码)和肿瘤学Ⅰ(H1601至H1614申请代码)。上述学科领域项目的申请人在填写申请书简表时,应参考“试点学科领域申请代码、研究方向和关键词一览表”准确选择“申请代码1”及其相应的“研究方
向”和“关键词”内容。该一览表详见自然科学基金委网站(http:///)“申请受理”栏目下的“特别关注”。
(5)申请人如对申请代码有疑问,请向相关部门咨询。
5.申请人和主要参与者应当在纸质申请书上签字。主要参与者中如有依托单位以外的人员(包括研究生,但不包括境外人员),其所在单位即被视为合作研究单位,应当在申请书基本信息表中填写合作单位信息并在签字盖章页上加盖合作研究单位公章,填写的单位名称应当与公章一致。已经在自然科学基金委注册的合作研究单位,须加盖单位注册公章;没有注册的合作研究单位,须加盖该法人单位公章。1个申请项目的合作研究单位不得超过2个。
主要参与者中的境外人员被视为以个人身份参与项目申请,如本人未能在纸质申请书上签字,则应通过信件、传真等本人签字的纸质文件,说明本人同意参与该项目申请且履行相关职责,作为附件随纸质申请书一并报送。
6.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职称)的申请人或者主要参与者的单位有下列情况之一的,应当在申请书的个人简历部分注明:
(1)同年申请或者参与申请各类基金项目的单位不一致的;
(2)与正在承担的各类基金项目的单位不一致的。
7.申请人申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研究内容已获得其他渠道或项目资助的,应当在申请材料中说明受资助情况以及与申请项目的区别和联系。
8.除特殊说明的以外,申请书中的起始年月一律填写2013年1月;终止年月按照各类型项目资助期限的要求一律填写201*年12月。
9.下载使用新版申请书时,请务必将以前版本的申请书模版文件全部删除。
三、关于部分类型项目资助政策的调整
1.面上项目预计平均资助强度将达到80万元/项,资助期限仍为4年。
2.面上项目中设立“青年科学基金-面上项目连续资助项目”,详见本《指南》相关部分。
3.从2012年起设立“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进一步完善人才资助项目系列。
四、关于各类型项目介绍及申请的特殊要求
详见本《指南》各类型项目说明。
五、关于依托单位的职责
1.依托单位应当严格按照《条例》、本《指南》、有关申请的通知通告及相关类型项目管理办法等文件要求,组织本单位的项目申请工作。
2.依托单位应当对申请材料的真实性和完整性进行审核,并且对申请人的申请资格负责。
3.依托单位如果允许《条例》第十条第二款所列的无工作单位或者所在单位不是依托单位的科学技术人员通过本单位申请项目,应当承担《条例》中有关依托单位的相关责任,对该申请人的资格和信誉负责,同时要求提供依托单位同意该申请人通过本单位申请项目的证明,加盖公章后作为附件随纸质申请书一并报送。
六、关于限项申请规定(附后)
七、关于申请受理的条件
按照《条例》规定,申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时有以下情形之一的将不予受理:
1.申请人不符合《条例》和本《指南》规定条件的;
2.申请材料不符合本《指南》要求的;
3.申请项目数量不符合限项申请规定的。
八、特殊说明
为防范学术不端行为,避免重复资助,自然科学基金委2012年仍将通过计算机软件对申请书内容进行比对,特提醒申请人注意:
1.不得将内容相同或相近的项目,以不同类型项目向同一科学部或不同科学部申请;
2.受聘于一个以上依托单位的申请人,不得将内容相同或相近的项目,通过不同依托单位提出申请;
3.不得将内容相同或相近的项目,以不同申请人的名义提出申请;
4.不得将已获资助项目,向同一科学部或不同科学部提出重复资助申请。
以上情形如有查实,将视情节轻重给予处理,对确有学术不端行为者将提交监督委员会处理。
第三篇:2014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申请须知
2014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申请须知
时间:2014-01-17来源:大连理工大学科学技术研究院点击:1502次
依托单位和申请人在申请2014科学基金项目时,应当遵守下列规定。
一、关于申请人条件
1.依托单位的科学技术人员作为申请人申请科学基金项目,应当符合《条例》第十条第一款规定的条件:具有承担基础研究课题或其他从事基础研究的经历;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职称)或者具有博士学位,或者有两名与其研究领域相同、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职称)的科学技术人员推荐。部分类型项目在此基础上对申请人的条件还有特殊要求。
2.从事基础研究的科学技术人员,具备《条例》第十条第一款规定的条件,无工作单位或者所在单位不是依托单位,经与在自然科学基金委注册的依托单位协商,并取得该依托单位的同意,可以申请面上项目、青年科学基金项目,不得申请其他类型项目。
该类人员申请项目时,应当在申请书基本信息表中如实填写个人信息,在个人简历部分详细介绍本人以往研究工作情况,并提供依托单位同意本人申请项目的证明,作为附件随纸质申请书一并报送。
3.正在攻读研究生学位的人员(科学基金接收申请截止日期时尚未获得学位)不得作为申请人申请各类项目,但在职人员经过导师同意可以通过受聘单位申请部分类型项目,同时应当单独提供导师同意其申请项目并由导师签字的函件,说明申请项目与其学位论文的关系,承担项目后的工作时间和条件保证等,作为附件随纸质申请书一并报送。受聘单位不是依托单位的在职研究生不得申请各类项目。
在职攻读研究生学位的人员可以申请的项目类型包括:面上项目、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地区科学基金项目及部分联合基金项目(特殊说明的除外),但在职攻读硕士研究生学位的,不得申请青年科学基金项目。
4.非受聘于依托单位的境外人员,不能作为无依托单位的申请人申请各类项目;受聘于依托单位的境外人员,不得同时以境内、境外两种身份申请或参与申请各类项目。如果已经作为负责人承担了海外及港澳学者合作研究基金项目,或者作为合作者承担了国际合作研究类项目,在前2类项目结题前,不得作为申请人申请其他类型项目。反之亦然,如果作为项目负责人正在承担前2类项目以外的其他类型项目,不得作为申请人申请海外及港澳学者合作研究基金或作为合作者参与申请国际合作研究类项目。
5.2014年开始,不再受理申请青年科学基金-面上项目连续资助项目,但是不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职称)的青年科学基金项目负责人,在结题当年可以申请面上项目。
6.正在博士后流动站或工作站内从事研究的科学技术人员,可以申请的项目类型包括:面上项目、青年
科学基金项目、地区科学基金项目,不得申请其他类型项目。该类人员申请项目时,应当提供依托单位的书面承诺,保证在项目资助期内在站工作或出站后留在依托单位继续从事科学研究,作为附件随纸质申请书一并报送。
二、关于申请书撰写要求
1.申请人在撰写申请书之前,应当认真阅读《条例》、本《指南》、相关类型项目管理办法和有关受理申请的通知、通告等文件。现行项目管理办法与《条例》和本《指南》有冲突的,以《条例》和本《指南》为准。
2.申请书应当由申请人本人按照撰写提纲撰写,并注意在申请书中不得出现任何违反法律及涉密的内容。申请人应当对所提交申请材料的真实性、合法性负责。
3.根据所申请的项目类型,准确选择或填写“资助类别”、“亚类说明”、“附注说明”等内容。要求“选择”的内容,只能在下拉菜单中选定;要求“填写”的内容,可以键入相应文字;部分项目“附注说明”需要严格按本《指南》相关要求填写。
4.根据所申请的研究方向或研究领域,按照本《指南》所附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申请代码”准确选择申请代码,特别注意:
(1)选择申请代码时,尽量选择到最后一级(6位或4位数字,重点项目和联合基金项目严格按要求填写)。
(2)申请人选择的申请代码1是自然科学基金委确定受理部门和遴选评审专家的依据,申请代码2作为补充。部分类型项目申请代码1或申请代码2需要选择指定的申请代码。
(3)申请代码首位字母为“L”、“J”的,属于专用申请代码,仅在申请特殊类型项目时可以选择。申请代码首位为“L”的,仅用于申请NSFC-广东联合基金、NSFC-云南联合基金、NSFC-新疆联合基金和促进海峡两岸科技合作联合基金等项目;首位为“J”的,仅用于申请软课题和局(室)委托任务等项目;“A06”和“A08”仅用于申请NSAF联合基金和大科学装置联合基金等项目。如果在面上项目、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地区科学基金项目等类型项目申请时选择了以上的申请代码将不予接收。
(4)2014年部分学科领域继续试行“申请代码”、“研究方向”和“关键词”的规范化选择,包括地理学(D01及其下属申请代码)、电子学与信息系统(F01及其下属申请代码)和肿瘤学(H16及其下属申请代码)。上述学科领域项目的申请人在填写申请书简表时,应参考“试点学科领域申请代码、研究方向和关键词一览表”准确选择“申请代码1”及其相应的“研究方向”和“关键词”内容。该一览表详见自然科学基金委网站(http:///)“申请受理”栏目下的“特别关注”。申请其他学科项目也可参照试点学科的选择方式,试用“关键词”规范化选择功能,在关键词栏中选择中文关键词。
(5)申请人如对申请代码有疑问,请向相关部门咨询。
5.申请人和主要参与者应当在纸质申请书上签字。主要参与者中如有申请人所在依托单位以外的人员(包括研究生),其所在单位即被视为合作研究单位,应当在申请书基本信息表中填写合作研究单位信息并在签字盖章页上加盖合作研究单位公章,填写的单位名称应当与公章一致。已经在自然科学基金委注册的合作研究单位,须加盖单位注册公章;没有注册的合作研究单位,须加盖该法人单位公章。
主要参与者中的境外人员被视为以个人身份参与项目申请,其境外工作单位不作为合作研究单位,如本人未能在纸质申请书上签字,则应通过信件、传真等方式发送本人签字的纸质文件,说明本人同意参与该项目申请且履行相关职责,作为附件随纸质申请书一并报送。
1个申请项目的合作研究单位不得超过2个。
6.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职称)的申请人或者主要参与者的单位有下列情况之一的,应当在申请书的个人简历部分注明:
(1)同年申请或者参与申请各类科学基金项目的单位不一致的;
(2)与正在承担的各类科学基金项目的单位不一致的。
7.申请人申请科学基金项目的相关研究内容已获得其他渠道或项目资助的,请务必在申请材料中说明受资助情况以及与申请项目的区别和联系,注意避免同一研究内容在不同资助机构申请的情况。
8.申请书中的起始年月一律填写2015年1月;终止年月按照各类型项目资助期限的要求填写20**年12月(本《指南》特殊说明除外)。在站博士后人员申请相关类型项目,应当按照依托单位的书面承诺实事求是地填写项目终止年月。
9.本除面上项目和地区科学基金项目外,其他项目类型的项目申请全部要求在线填写。下载使用新版申请书时,应当将以前版本的申请书模版文件全部删除。
三、关于依托单位的职责
1.依托单位应当严格按照《条例》、本《指南》、有关受理申请的通知通告及相关类型项目管理办法等文件要求,组织本单位的项目申请工作。
2.依托单位应当对申请人的申请资格负责,并对申请材料的真实性和完整性进行审核,不得提交有涉密内容的项目申请。
3.依托单位如果允许《条例》第十条第二款所列的无工作单位或者所在单位不是依托单位的科学技术人员通过本单位申请项目,应当承担《条例》中有关依托单位的相关责任,对该申请人的资格和信誉负责,同
时要求提供依托单位同意该申请人通过本单位申请项目的证明,加盖公章后作为附件随纸质申请书一并报送。
4.依托单位应当对正在博士后流动站或工作站内从事研究的科学技术人员申请项目提供书面承诺,保证申请人在项目资助期内在站工作或者出站后继续留在依托单位从事科学研究。每份申请的书面承诺由依托单位盖章附在纸质申请书后一并报送。
四、关于申请受理的条件
按照《条例》规定,申请科学基金项目时有以下情形之一的将不予受理:
(1)申请人不符合《条例》和本《指南》规定条件的;
(2)申请材料不符合本《指南》要求的;
(3)申请项目数量不符合限项申请规定的。
五、连续两年申请面上项目后暂停面上项目申请1年
2012和2013连续两年申请面上项目未获资助的项目申请人(包括初审不予受理的项目),2014不得申请面上项目。
六、特殊说明
为防范学术不端行为,避免重复资助,自然科学基金委通过计算机软件对申请书内容进行比对,特别提醒申请人注意:
(1)不得将内容相同或相近的项目,以不同类型项目向同一科学部或不同科学部申请;
(2)受聘于一个以上依托单位的申请人,不得将内容相同或相近的项目,通过不同依托单位提出申请;
(3)不得将内容相同或相近的项目,以不同申请人的名义提出申请;
(4)不得将已获资助项目,向同一科学部或不同科学部提出重复申请。
以上情形如有查实,将视情节轻重给予处理,对确有学术不端行为者将提交监督委员会处理。
第四篇: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申请说明
申请须知
依托单位和申请人在申请201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时,应当遵守下列规定:
一、关于申请人条件
1.依托单位的科学技术人员作为申请人申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应当符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条例》(简称《条例》)第十条第一款规定的条件:具有承担基础研究课题或其他从事基础研究的经历;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职称)或者具有博士学位,或者有2名与其研究领域相同、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职称)的科学技术人员推荐。部分类型项目在此基础上对申请人的条件还有特殊要求。
2.从事基础研究的科学技术人员,具备《条例》第十条第一款规定的条件,无工作单位或者所在单位不是依托单位,经与在自然科学基金委注册的依托单位协商,并取得该依托单位的同意,可以申请面上项目、青年科学基金项目,不得申请其他类型项目。
该类人员申请项目时,应当在申请书个人简历部分详细介绍本人以往研究工作及现工作单位情况,并提供依托单位同意本人申请项目的证明,作为附件随纸质申请书一并报送。
3.正在攻读研究生学位的人员(自然科学基金接收申请截止日期前尚未获得学位)不得作为申请人申请各类项目,但在职人员经过导师同意可以通过受聘单位申请部分类型项目,同时应当单独提供导师同意其申请项目并由导师签字的函件,说明申请项目与其学位论文的关系,承担项目后的工作时间和条件保证等,作为附件随纸质申请书一并报送。
在职攻读研究生学位的人员可以申请的项目类型包括:面上项目、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地区科学基金项目及部分联合基金项目(特殊说明的除外),但在职攻读硕士研究生学位的,不得申请青年科学基金项目。
4.正在博士后工作站内从事研究的科学技术人员申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需要由依托单位提供书面承诺,保证在获得项目资助后延长其在博士后工作站的期限至项目资助期满;或者是出站后继续留在依托单位从事科学研究。否则,自然科学基金委不受理在站博士后人员的项目申请。
二、关于申请书撰写要求
1.申请人在撰写申请书之前,应当认真阅读《条例》、本《指南》、相关类型项目管理办法和有关受理申请的通知、通告等文件。现行项目管理办法与《条例》和本《指南》有冲突的,以《条例》和本《指南》为准。
2.申请书应当由申请人本人按照撰写提纲撰写,并注意在申请书中不得出现任何违反法律及有关保密规定的内容。申请人应当对所提交申请材料的真实性、合法性负责。
3.根据所申请的项目类型,准确选择“资助类别”、“亚类说明”、“附注说明”等内容。要求“选择”的内容,只能在下拉菜单中选定;要求“填写”的内容,可以键入相应文字;有些项目“附注说明”需要严格按本《指南》相关要求填写。
4.根据所申请的研究方向或研究领域,按照本《指南》所附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申请代码”准确选择申请代码,特别注意:
(1)选择申请代码时,尽量选择到最后一级(6位或4位数字,重点项目和联合基金项目等特殊要求的除外)。
(2)申请人选择的申请代码1是自然科学基金委确定受理部门和遴选评审专家的依据,申请代码2作为补充。部分类型项目申请代码1或申请代码2需要选择指定的申请代码。
(3)申请代码首位字母为“L”、“J”的,属于专用申请代码,仅在申请特殊类型项目时可以选择。如申请代码首位为“L”的,仅用于申请NSFC-广东联合基金、NSFC-云南联合基金、NSFC-新疆联合基金项目等;首位为“J”的,仅用于申请国家基础科学人才培养基金、青少年科技活动、局(室)委托任务等类型项目。如果在面上项目、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地区科学基金项目等类型项目申请时选择了以上的申请代码将不予接收。
(4)2012年部分学科领域拟试行“申请代码”、“研究方向”和“关键词”的规范化选择,包括地理学(D01及其下属申请代码)、电子学与信息系统(F01及其下属申请代码)和肿瘤学Ⅰ(H1601至H1614申请代码)。上述学科领域项目的申请人在填写申请书简表时,应参考“试点学科领域申请代码、研究方向和关键词一览表”准确选择“申请代码1”及其相应的“研究方向”和“关键词”内容。该一览表详见自然科学基金委网站(http:///)“申请受理”栏目下的“特别关注”。
(5)申请人如对申请代码有疑问,请向相关部门咨询。
5.申请人和主要参与者应当在纸质申请书上签字。主要参与者中如有依托单位以外的人员(包括研究生,但不包括境外人员),其所在单位即被视为合作研究单位,应当在申请书基本信息表中填写合作单位信息并在签字盖章页上加盖合作研究单位公章,填写的单位名称应当与公章一致。已经在自然科学基金委注册的合作研究单位,须加盖单位注册公章;没有注册的合作研究单位,须加盖该法人单位公章。1个申请项目的合作研究单位不得超过2个。
主要参与者中的境外人员被视为以个人身份参与项目申请,如本人未能在纸质申请书上签字,则应通过信件、传真等本人签字的纸质文件,说明本人同意参与该项目申请且履行相关职责,作为附件随纸质申请书一并报送。
6.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职称)的申请人或者主要参与者的单位有下列情况之一的,应当在申请书的个人简历部分注明:
(1)同年申请或者参与申请各类基金项目的单位不一致的;
(2)与正在承担的各类基金项目的单位不一致的。
7.申请人申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研究内容已获得其他渠道或项目资助的,应当在申请材料中说明受资助情况以及与申请项目的区别和联系。
8.除特殊说明的以外,申请书中的起始年月一律填写2013年1月;终止年月按照各类型项目资助期限的要求一律填写201*年12月。
9.下载使用新版申请书时,请务必将以前版本的申请书模版文件全部删除。
三、关于部分类型项目资助政策的调整
1.面上项目预计平均资助强度将达到80万元/项,资助期限仍为4年。
2.面上项目中设立“青年科学基金-面上项目连续资助项目”,详见本《指南》相关部分。
3.从2012年起设立“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进一步完善人才资助项目系列。
四、关于各类型项目介绍及申请的特殊要求
详见本《指南》各类型项目说明。
五、关于依托单位的职责
1.依托单位应当严格按照《条例》、本《指南》、有关申请的通知通告及相关类型项目管理办法等文件要求,组织本单位的项目申请工作。
2.依托单位应当对申请材料的真实性和完整性进行审核,并且对申请人的申请资格负责。
3.依托单位如果允许《条例》第十条第二款所列的无工作单位或者所在单位不是依托单位的科学技术人员通过本单位申请项目,应当承担《条例》中有关依托单位的相关责任,对该申请人的资格和信誉负责,同时要求提供依托单位同意该申请人通过本单位申请项目的证明,加盖公章后作为附件随纸质申请书一并报送。
六、关于限项申请规定(附后)
七、关于申请受理的条件
按照《条例》规定,申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时有以下情形之一的将不予受理:
1.申请人不符合《条例》和本《指南》规定条件的;
2.申请材料不符合本《指南》要求的;
3.申请项目数量不符合限项申请规定的。
八、特殊说明
为防范学术不端行为,避免重复资助,自然科学基金委2012年仍将通过计算机软件对申请书内容进行比对,特提醒申请人注意:
1.不得将内容相同或相近的项目,以不同类型项目向同一科学部或不同科学部申请;
2.受聘于一个以上依托单位的申请人,不得将内容相同或相近的项目,通过不同依托单位提出申请;
3.不得将内容相同或相近的项目,以不同申请人的名义提出申请;
4.不得将已获资助项目,向同一科学部或不同科学部提出重复资助申请。
以上情形如有查实,将视情节轻重给予处理,对确有学术不端行为者将提交监督委员会处理。
限项申请规定
1.各类型项目限项申请规定
申请人(不含参与者)同年只能申请1项同类型项目。
2.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职称)人员申请和承担项目总数限为3项的规定
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职称)的人员,申请(包括申请人和主要参与者)和正在承担(包括负责人和主要参与者)以下类型项目总数合计限为3项:面上项目、重点项目、重大项目、重大研究计划项目(不包括集成项目和指导专家组调研项目)、联合基金项目(指同一名称联合基金项目)、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地区科学基金项目、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申请时不限项)、国际(地区)合作研究项目、科学仪器基础研究专款项目、优秀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专项项目,以及资助期限超过1年的委主任基金项目和科学部主任基金项目等。
3.作为负责人限获得1次资助的项目类型
青年科学基金项目、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
4.不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职称)人员的限项申请规定
作为申请人申请和作为负责人正在承担的项目数合计限为1项;在保证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参与项目研究工作的前提下,作为主要参与者申请或者承担各类型项目数量不限。
5.不受申请和承担项目总数限制的项目类型
创新研究群体项目、国家基础科学人才培养基金项目、海外及港澳学者合作研究基金项目、数学天元基金项目、国际(地区)交流项目、国际(地区)学术会议项目、科普项目、重点学术期刊专项基金项目、青少年科技活动专项项目、委托任务及软课题研究项目、资助期限1年及以下的其他类型项目,以及项目指南中特殊说明不限项的项目等。
特殊说明:
(1)处于评审阶段(自然科学基金委做出资助与否决定之前)的申请,计入本限项申请规定范围之内。
(2)申请人即使受聘于多个依托单位,通过不同依托单位申请和承担项目,其申请和
承担项目数量仍然适用于本限项申请规定。
(3).不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职称)的人员晋升为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职称)后,作为负责人正在承担的项目计入限项范围,作为参与者正在承担的项目不计入限项范围。
(4)现行项目管理办法中,有关申请项目数量的要求与本限项申请规定不一致的,以本规定为准。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申请代码
A.数理科学部
B.化学科学部
C.生命科学部
D.地球科学部
E.工程与材料科学部
F.信息科学部
G.管理科学部
H.医学科学部
海外及港澳学者合作研究基金项目
为充分发挥海外及港澳科技资源优势,吸引海外及港澳优秀人才为国(内地)服务,自然科学基金委设立海外及港澳学者合作研究基金,资助海外及港澳50岁以下华人学者与国内(内地)合作者开展高水平的合作研究。
两年期资助项目
一、申请条件
(1)具有良好的科学道德;
(2)申请当年1月1日未满50周岁〔1962年1月1日(含)以后出生〕;
(3)具有所在国(或所在地)相当于副教授级以上的专业技术职务;
(4)在海外或港澳从事科学研究,并独立主持实验室或重要的研究项目;
(5)资助期内每年在依托单位从事合作研究工作的时间应当在两个月以上;
(6)已取得国际同行承认的创新性学术成就或突出的创造性科技成果;拟开展的研究工作属国际前沿,在中国内地有合作者且具有一定的合作基础。
(7)申请人与合作者所在的依托单位签订了合作研究协议书(简称协议书)。协议书中应当包括以下内容:
① 合作研究的项目名称以及研究方向、预期目标等;
② 依托单位承诺提供合作研究项目实施所必需的主要实验设备以及人力、物力等条件;
③ 申请人承诺资助期内每年在依托单位工作两个月以上。
二、注意事项
(1)海外及港澳学者合作研究基金项目注重考察申请人的学术水平及与合作者的合作基础。
(2)申请人在申请之前,应当首先落实在国内(内地)的合作者,并与其所在的依托单位签订合作研究协议书。
(3)合作者信息填写在主要参与者栏目的第一行。
(4)申请人供职单位及专业技术职务(职称)用英文填写。
(5)申请人或合作者同期只能申请一项且无同类型在研项目。
(6)申请人应当提供任职及承担项目情况的有效证明材料。
三、申请与报送
申请人应当按照海外及港澳学者合作研究基金项目申请书正文撰写提纲的要求,输入准确信息,撰写申请书并提交相关附件材料。
依托单位对申请书认真审核并对申请人条件进行核实后,按照相关要求报送自然科学基金委。
2011海外及港澳学者合作研究基金两年期项目共申请411项,资助80项,资助经费1 600万元。
2012海外及港澳学者合作研究基金项目计划资助120项,资助期限为2年,资助强度20万元/项。
延续资助项目
海外及港澳学者合作研究基金项目采取2+4的资助模式,获资助项目两年资助期满后可申请延续资助。经评审,对其中有实质性合作并有明显发展潜力的项目,给予4年期的延续资助。
一、申请条件
(1)承担2009项目并已按时结题,或承担2008项目,2011年结题后未申请或申请后未获延续资助的;
(2)项目执行期间,项目负责人每年在依托单位的工作时间得到保证;
(3)合作研究工作取得了实质性进展并为今后的合作奠定了良好基础;
(4)拟继续开展的合作研究工作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属于国际前沿,对推动学科发展和人才培养有重要作用;
(5)延续资助申请人与合作者所在的依托单位签订了延续资助期间合作研究协议书(简称协议书)。协议书中应当包括以下内容:
① 合作研究的项目名称以及研究方向、预期目标等;
② 依托单位承诺提供合作研究项目实施所必需的主要实验设备以及人力、物力等条件;
③ 申请人承诺延续资助期内每年在依托单位工作为两个月以上。
二、注意事项
(1)申请人或合作者同期只能申请一项(两年期和4年期延续资助项目)且无同类型在研项目。
(2)合作者信息填写在主要参与者栏目的第一行。
三、申请与报送
申请人应当按照海外及港澳学者合作研究基金项目申请书正文撰写提纲的要求,输入准确信息,撰写申请书并提交相关附件材料。
依托单位对申请书认真审核并对申请人条件进行核实后,按照相关要求报送自然科学基
金委。
2011海外及港澳学者合作研究基金项目,受理延续资助项目申请46项,资助20项,资助经费2 400万元。
2012海外及港澳学者合作研究基金项目计划延续资助30项,资助期限为4年,资助强度200万元/项。
第五篇:2008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申请指南
2008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申请指南
一、主导思想
按照胡锦涛总书记“基础研究是科技进步的先导,是自主创新的源泉”的要求,以党的“十七大”和省十二次党代会精神为指导,紧紧围绕“创业富民、创新强省”总战略,组织实施基础研究创新工程,突出引领、强化创新、培育新人。瞄准世界科学发展前沿,发挥浙江人才和学科优势,加大中青年科研人才培养力度,加强学术交流和国际合作。鼓励和支持科研人员积极争取承担国家“973”项目、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和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支持“小人物”、“非共识”项目,鼓励科研人员自由探索,持之以恒,潜心研究,勇攀高峰。
二、省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类型 1.一般项目
基本定位:支持前瞻性、探索性研究工作。支持小人物、非共识项目。着眼长远、提前布局,激励原始创新,发展基础研究。
基本要求:申请人应了解相关研究领域国内外发展现状与动态,能领导一个研究组开展创新性研究工作,依托单位应具备必要的实验研究条件。申请的项目有较重要的科学意义和研究价值,理论依据充分,学术思想新颖,研究目标明 确,研究内容具体,研究方案可行。
研究期限:一般为2年。2.重点项目
基本定位:支持结合我省经济、社会和科技发展需求,已有较好研究基础和积累,对学科发展具有重要引领作用的前瞻性、战略性基础研究。支持新兴学科、交叉学科的系统性、创新性研究。瞄准学科发展前沿,力争取得重点突破。
基本要求:强调有限目标、有限规模,重点突出。强调利用现有实验室和重点学科基地的科研条件。重视学科交叉与渗透。申请人应具有副高(含副高)以上专业技术职称。
研究期限:一般为3年。3.杰出青年团队项目
基本定位:支持跨学科申报,支持具有长期合作基础的创新团队申报,支持优秀海外回国人员申报。围绕百千万创新人才工程,培养一批杰出青年科技人才和优秀创新团队。
基本要求:强调广阔的学术视野,团队精神和一定的科研组织能力。申请人应在1963年1月1日后出生,具有博士学位或具有副高(含副高)以上专业技术职称,已取得国内外同行承认的突出科研成果。
研究期限:一般为3年。
4、重大项目
基本定位:支持中青年科研骨干申报国家973计划、重 大科学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杰青项目等。支持国内外合作开展重大基础科学研究。支持跨学科、多学科联合攻关。围绕我省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需求,围绕国家基础研究发展目标,瞄准学科发展前沿,宏观引导,力争取得一批标志性成果。
基本要求:申请人应具有扎实的研究基础,广阔的学术视野,已经在某一方面取得公认的研究成果,一般应具有研究生学历和副高(含副高)以上专业技术职称,有能力争取国家重大基础研究项目。
研究期限:一般为3年。
三、优先资助的重点研究方向
1、绿色、精密制造技术和微电子制造的基础理论 针对我省优势支柱产业和地域性产业,开展绿色设计和制造技术、过程控制、精密和超精密制造技术、海洋工程机械、可重构机器人、自主创新机电装备的基础理论研究。
针对集成电路设计制造、电路封装和半导体照明产业,开展集成电路设计自动化、集成电路测试、新型电子和光器件及其集成化的基础理论研究。
2、信息处理、网络与通信关键技术的科学基础 针对“数字浙江”建设和我省发展软件、网络与通讯和数字动漫等产业的需求,开展信息获取、传输、处理、存储和利用、下一代移动通信网络、下一代互联网和传感网络等 关键技术的基础研究,信息与网络安全的理论,自然和谐人机交互理论,数字娱乐关键技术的基础。
3、能源高效利用和可持续发展的基础理论问题 针对我省高能耗产业和区域,开展流程工业高效节能、新型高效能量转换与储能技术、分布式供电系统核心技术的理论研究;围绕我省可再生能源产业发展需求,开展太阳能热利用技术、太阳能电池技术、风能技术、高效节能工业泵阀节能技术、生物质能技术、可再生能源与建筑集成技术的理论研究;根据浙江省夏热冬冷的特点,开展适宜于浙江省不同房屋类型的建筑与建材节能技术的基础研究。
4、公共卫生与重要疾病防治的关键科学问题
针对恶性肿瘤、代谢和心脑血管疾病、重要感染性疾病、神经精神疾病、视功能障碍等重要疾病,以及生殖健康和器官移植等问题,鼓励申请者根据我省实际情况(饮食、环境因素等),从临床实践和流行病学调查中发现问题,围绕预防、诊断和治疗开展基础研究以及基础研究向临床转化的创新性研究,为建立符合我省省情的重要疾病的防治策略和方法提供支持。
5、创新药物的基础与药物资源学研究
根据我省医药产业发展和知识产权竞争的需求,基于恶性肿瘤、心脑血管、代谢和神经精神等重要疾病的关键靶点和信号通路,开展生物技术药物和新的化学药物设计合成相 关的基础研究,以及与天然药物(中草药、海洋药物)资源和新活性成分发现相关的基础研究。
6、农业生物关键基因挖掘及其功能
浙江特有和重要农业生物(包括海洋物种)资源遗传多样性评价,以及抗逆、抗病虫、优质和高产等优异基因克隆及其生物学功能揭示;精确、定向和无标记基因操作技术体系的发展、完善与程序优化;农业新品种分子设计育种的理论与方法。
7、农业重要生物灾害发生机理及控制原理
浙江特定农业生态系统中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利用;浙江主要农作物重大病虫害成灾机理及可持续控制;浙江主要养殖动物危险病原体监测预警与控制;浙江海洋养殖灾害发生原因及控制;外来农业生物在浙江特定生态环境条件下的风险评估、早期预警与控制;转基因动植物的基因漂流和环境安全检测。
8、农产品全程安全生产与调控的机理
浙江农业化学投入品区域使用的风险评估;重要农产品产地生态环境保护及污染环境修复基础理论和技术;浙江特色农产品采后保鲜剂使用,以及加工过程食品添加剂使用相关的基础研究;支持浙江主要种植、养殖农畜水产品安全标准建立的科学基础。
9、纳米技术和功能材料制备新原理 根据我省产业发展和知识产权竞争的需求,针对高性能功能高分子材料、新型半导体材料、新型光电子材料、高品位光纤材料、新型功能陶瓷材料、新型磁性材料、生物医用材料、高性能储能材料等,利用纳米技术,开展环境友好和生物安全材料制备新技术及性能研究。
10、绿色化工前沿技术的基础理论
针对我省医药原料、染料、涂料等特色产业高能耗、重污染等状况,开展化学品新的绿色合成方法研究,特别是用原子经济反应或高选择性、高效率的反应、易回收的催化剂、先进的科学分析方法等手段,来改造传统工艺的研究;绿色合成的新技术研究,包括绿色化工的过程与设备强化、工艺集成;基于可持续发展的绿色及安全化学产品的设计及可再生资源的利用研究。
11、典型持久性有毒物质控制和废弃物资源化处理关键技术基础
浙江环境(水、气、土、生物系统)中典型持久性有毒物质的浓度水平、污染来源、迁移转化规律、多介质环境行为等区域环境过程的研究;典型持久性有毒物质的生物生态效应,包括对人体健康、农产品安全和重要生态系统等影响的研究;我省重要区域环境(如钱塘江流域、近海和主要城市等)典型持久性有毒物质污染的控制和修复原理;针对我省典型城镇、村镇的污水高效低耗处理新技术和中水回用新 技术的基础研究;我省主要固体废弃物资源化处理的关键技术与理论研究。
12、水资源、土地资源高效可持续利用和自然生态系统的环境响应机制
浙江省水资源、土地资源的承载力研究;城市化、工业化过程对水资源、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影响研究;高度集约化条件下水资源、土地资源高效可持续利用的科学基础;水资源、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的科学原理和水土保护补偿机制研究;海水淡化和综合利用的关键科学问题。
针对浙江区域特点的典型生态系统健康、服务功能评价和生态承载力分析的科学基础;各种干扰(城市化、环境污染、滩涂围垦、农林业生产、外来生物入侵等)条件下生物多样性维持机制及其对环境变化的响应研究;不同干扰类型和强度下受损森林、湿地、近海海洋生态系统的恢复和重建原理。
同时,支持数、理和管理科学研究。鼓励针对当前科学发展特点和趋势,对数、理和管理科学中的重要问题开展探索性、创造性研究,形成新思想、新方法、新理论。鼓励数、理和管理科学应用研究。
四、优先支持的重大基础科学问题 1.新材料及其制备技术基础问题
(1)硅单晶、有机硅技术基础问题。如硅单晶上沉积 单晶高介电常数介质膜,高性能有机硅功能材料的设计、制备、性能和效应,集装箱检查系统用闪烁单晶材料制备,高效硅太阳能电池等问题基础研究。
(2)高性能抗生物结垢PAA酯涂层材料研究。(3)新型高温二氧化碳吸附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4)高性能电流变液智能材料研究。
(5)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及其系统关键技术基础。(6)碳纤维及其他功能性特殊材料。如新型分离材料的研制和应用、复相纸基电磁屏蔽材料的成形机理和屏蔽特性研究、稀土-过渡金属氧化物多铁或磁电新功能材料研究等。
(7)纺织新材料基础研究。如纺织新材料的结构特征、功能特性及制备技术、再生天然纺织材料改性原理及方法等。
2.网络及通信领域基础问题
(1)用于IMT-Advanced系统的智能高效宽带线性射频功率放大技术。
(2)无线多媒体传感网络关键技术。
(3)面向三网融合的新一代信息网络体系结构与技术。(4)新一代通信系统关键基础问题。
(5)跨网多媒体侍服器网络负载调节和用户角色转换匹配机制。(6)无线通信系统用无源互调测试研究及测试标准。3.软件科学基础问题
(1)自然交互情感虚拟人技术。(2)数字虚拟三维仿真研究。
(3)动态环境下的多机器人协调控制。
(4)基于脑电/肌电的残疾人用仿生假肢控制新方法。(5)基于环境本体的需求工程理论和方法。4.微电子科学基础理论与技术(1)纳电子学中的器件与电路问题。(2)低维和强关联电子系统的结构和特性。5.工程装备中的基础理论与技术(1)现代纺织装备系统动力学与控制。(2)重载高频、超高频电液激振技术。(3)45纳米光刻机浸液控制单元技术。6.先进生产过程基础理论与技术
(1)化学品绿色合成新方法和新技术研究。如温和条件下高效惰性化学键活化及反应选择性研究、选择性生物催化合成手性化合物的应用基础、有机不对称催化合成基础、钯催化卤代芳烃对醛、酮以及衍生物的Barbier类型反应、节能减排绿色工艺和生态产业链关键技术、新型高品质生态纺织染化料合成与应用性能、多相多组分溶胶-凝胶科学基础及无机涂层常温制备技术等。(2)工业生物技术研究。如生物催化剂的高通量筛选技术及人工适应性改造、面向高生产强度的工业生物过程的优化与技术集成等。
(3)生产过程优化研究。如造纸工艺过程优化与纸张质量调控、复杂生产过程建模、控制与优化理论等。
7.能源高效与利用中的基础理论与技术(1)低品位生物质燃料提升转化基础。(2)高效太阳能电池的基础理论。(3)新型电力电子技术。
8.非线性随机动力学与控制的理论与应用研究 9.农业生物科学基础
(1)优质稻米遗传多样性与新香味基因克隆研究。(2)稻米对重金属元素富集作用的分子生理机制。(3)水稻miRNA技术在抗病毒育种中的应用。(4)蜘蛛丝转基因家蚕品种资源基础。
(5)甜高粱茎杆含量相关分子标记的开发与应用。(6)基于分子信息的经济树种MAS早期鉴定技术。(7)多功能胶质芽孢杆菌的分子机制研究及其高效工程菌构建。
(8)针对全球气候变暖的育种策略与资源创新。(9)源于极端微生物的重要功能基因在水稻新品种创制中的应用。10.农产品精深加工中的基础科学问题
(1)特色植物色素的活性组分精制、结构鉴定及其生物功能。
(2)木质材料表面粉末涂饰固化行为及形成机理。11.农产品安全与标准化生产基础理论与关键技术(1)浙江省对虾、贝类、鱿鱼全程安全生产与调控关键机理。
(2)功能性成分与新颖食品的功效评价与营养特征。12.农业重大病虫害防治技术中的基础理论(1)稻田重要病虫草的新型分子靶标发掘及绿色农药分子设计。
(2)松材线虫病防治的分子生物学研究与应用。(3)稻纵卷叶螟性信息素的鉴定和合成。(4)新贝尼登虫致病分子机制。
(5)斜纹夜蛾中候选嗅觉相关蛋白表达及功能鉴定。(6)具有创制新农药前景的生物活性物质。(7)稻飞虱预警预报数字模式。13.环境污染控制基础理论与关键技术
(1)典型持久性有毒物质控制。如新型杂多酸超分子化合物光催化降解有机污染物、微纳结构光纤传感器在线检测水中重金属污染物质含量技术、高污染废液深井灌注的基础地质问题、印染废水处理与回用技术、典型持久性有毒物 质污染的控制和修复、汽车尾气污染物扩散及对城市街区热岛效应影响、饮用水安全相关的微污染水治理等。
(2)固体废弃物资源化处理的关键技术。如畜禽养殖废弃物污染关键过程与控制机制等。
14.生态环境保护及评估基础理论与关键技术(1)水、土地等资源的高效可持续利用。如典型港湾地貌演化机制与趋势预测、地下区域污染的网络并行计算技术辅助微观渗流检测方法、主要河口沉积动力过程及对全球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响应、综合流域管理的风险分析和评价、海水化学资源利用、水下声遥感的渔场生物量分布在线实时监测机理等。
(2)自然生态系统的环境响应机制。如围垦对海洋生态与环境长期影响、海水利用对海洋环境的影响与对策、外来生物扩散危害机制与控制技术、近海海洋生态系统退化机理、滨海盐碱地生态修复、船舶修造业源海域污染与修复机理、海侵及其环境灾变特征等。
15.重大与高发疾病防治基础理论
(1)癌症发生、发展机理。如结直肠癌IGFBP-rP1基因表达调控机制及相关信号分子作用结构、唾液酸合成和转移关键酶的肿瘤转移模型和治疗策略、葡萄膜黑色素瘤microRNA的表达谱分析等。
(2)代谢和心脑血管疾病的相关机理。如 ACE2/Ang-(1-7)通路干预高血压心血管重塑机制、微囊化异种胰岛经人造血管移植治疗糖尿病、金属硫蛋白(Metallothionein,MT)防治糖尿病心肌病的机制、肺血栓栓塞性肺动脉高压形成机制、线粒体糖尿病的分子分型等。
(3)典型环境激素的污染现状、生态效应与健康风险。(4)重要感染性疾病。如减毒性流感病毒载体和抗原更换的双平台创建、重型病毒性肝炎生物技术治疗、严重感染与肠道微生物失衡的机制等。
(5)神经精神疾病。如海洛因复吸的行为学和神经生物学机制、4.11b-羟基甾体脱氢酶、糖皮质激素在神经病理性疼痛中的作用及机理等。
(6)其他重大与高发疾病的基础研究。如石棉相关疾病生物标志物、双改性复合诱导活性钛基关节假体、人工骨骼组织结构、人类胚胎干细胞向大脑第5皮层锥体神经元、临床酶学标准物质基质效应等。
16.生物医药基础理论与关键技术
(1)从植物初提物中高选择、高载荷富集多酚物质的MIPs制备及其特性。
(2)壳聚糖及其衍生物纳米粒作为基因载体及免疫佐剂的机理。
(3)微囊技术基础。
17.实验医学基础理论与关键技术(1)小鼠近视动物模型的建立以及相关的机制。(2)蚊microRNAs的鉴定和功能。
(3)宫内缺氧缺血后胎兔脑损伤模型的建立和治疗窗口期。
(4)斑马鱼大肠癌模型的建立和相关基因表达差异。(5)CagA和UreB转基因水稻防治小鼠幽门螺杆菌感染。(6)提升啮齿类实验动物质量关键技术。
(7)微卫星DNA分子标记技术对实验动物长爪沙鼠的影响。
(8)肿瘤检测及治疗的新方法。
(9)多种肿瘤干细胞的分选及靶向治疗分子。(10)无菌实验动物的建立、应用及其免疫机制。18.新药创制
(1)药品安全的手征性。
(2)“浙八味”药材种质资源遗传分析及道地品种选育与挖掘。
(3)环境因素影响药用植物功效成分合成积累的作用机制及中药材品质的分子改良。
(4)中药剂型改革。(5)方药配伍机理。19.数学、物理领域
(1)核心数学中的若干前沿问题。(2)多复变数全纯映射和函数空间。
(3)基于仿真网格的多领域物理系统混合建模和协同优化方法。
(4)太赫兹波层析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