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湖南省城市体系规划
湖南省城市体系规划
——从“3+5”城市群看
摘要:目前,湖南正推行建设以长株潭为中心的“ 3+5”城市群构想,这是对长株潭经济一体化战略的提升。长株潭城市群在带动全省经济快速协调发展,实现资源配置合理化等方面,将发挥更强的辐射带动功能。长沙、株洲、湘潭、衡阳、岳阳、常德、益阳和娄底这8个城市组成的城市群未来如何发展?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参政议政调研成果认为:要把“3+5”城市群打造成功能互补的产业集聚区、布局合理的城市连绵区、中部领先的现代大商业区、生态良好的国际化旅游区、环境优美的综合生态区、社会和谐的人性化宜居区。
关键字:“3+5”城市群湖南城市体系规划
“3+5”城市群位以长沙、株洲、湘潭为三个城市为中心,携带岳阳、常德、益阳、娄底、衡阳五个周边城市,共计64个县级行政区(其中包括8个市辖区),156个街道,1087个乡级行政区。覆盖面积97065平方公里,约占全省面积的45.83%。
组成“3+5”城市群的8个城市形成”1-3-5“城市功能区。“1”就是要高起点、高标准把长沙建设成为具有国际化品位的城市群形象窗口城市,打造为城市群的龙头。“3”就是打造城市群的核心增长极。包括长沙、株洲、湘潭三个城市组团。“5”就是打造城市群次级城市中心和经济发展腹地。包括环洞庭湖的岳阳、常德、益阳,湘中的娄底、湘南的衡阳。
“3+5”城市群依据交通干线组成的交通网络形成,以高速公路干线、铁路干线、国道为“轴线”,联结沿线“节点”(各级中心城市)构成了网状的城市群,同时由于各级节点的积聚和扩散效应将辐射影响一定范围,这样就在后期构成了面域的城市群。按照“1-3-5”城市功能区,培育沿交通干线的城市带,包括8个城市的城区周边大城市和中心城镇,形成以长沙为中心,向东、西、南、北四个方向辐射的沿交通干线城市带。向北沿京广线的长沙—湘阴、岳阳、临湘等县级中小城市带。向南沿京广线长沙—株洲—湘潭—衡阳的醴陵、攸县、株洲、衡阳、耒阳、祁阳等县级中小城市带。向东沿长萍高速长沙—浏阳—萍乡的浏阳、万载、萍乡中小城市带。向西北沿长常高速公路的长沙—益阳—常德的宁乡、桃江、桃源、沅江、汉寿、临澧、石门、津市等县级中小城市带,向西延长邵高速公路的长—潭—娄的湘潭、湘乡、冷水江、涟源、双峰等县级中小城市带。
在不同的发展阶段“3+5”城市群应按照不同的发展模式来发展。“3+5”城市群城镇体系空间结构发展将表现为:初期为突出核心,强化中心增长极阶段;中期为点—轴式发展轴线辐射阶段;后期为网络发展阶段。从而在初期湖南城市体系是多核心的,在中期是金字塔形的,而在后期为网络形的。
对于“3+5”城市群来说其发展依赖于优越的区位、经济条件。
在区位条件方面:“3+5”城市群地处湘江下游及长江中下游,位于华南经济,和长江产业带的结合部,是湖南省经济最为发达的核心区域,其他五市也是是具有较强经济实力和辐射功能的城市群;“3+5”城市群是中部五省经济区域的纵向枢纽之一,沿湘赣铁路干线向东约200多公里,往西,可沿湘桂线和湘黔线与西南经济区联通,公路有正在修建的京珠高速公路以及现有的106、107、319、320 四条国道从这里穿越.而航空线可联结全国乃至世界,湘江水运经三市通江达海等等;是中部五省经济区域出口通道的中转站之一,在地理区位上不仅是联络区内其他公路、铁路或水运可直达广州、深圳,香港、珠海、澳门、厦门和上海等港口,因而也是中部五省经济区域扩大对外开放的重要出口道。
在经济条件方面:经济增长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势头,逐步走向紧密型联合,不但在省域
经济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龙头”作用,而且实力及辐射范圈将同时跃升一个档次,大体
2农业基础接近我国目前一些跨省级的中心城市。而其优势方面体现在:○1工业基础雄厚,○
3科技教育发达,○4城市基础设施比较完善。优越,○
显然可见“3+5”城市群的发展条件是很优越的,但该城市群的发展也有一些要注意并改进的地方。首先,各城市之间实力差距较大,其次,新兴服务业发展滞后,为第一、第二产业服务能力弱,接着,第一产业就业人口比重大,占到50%,最后,运输网络和通信设施的建设不够。
“3+5”城市群是对长株潭经济一体化战略的提升。相对与长株潭城市规划来说“3+5”城市群有这很大的进步。而城镇体系规划要达到的目标是通过合理组织体系内各城镇之间、城镇与体系之间以及体系与其外部环境之间的各种经济、社会等方面的相互联系,运用现代系统理论与方法探究整个体系的整体效益。显然“3+5” 城市群的规划很好的体现了这一点。1构建“立体化、水陆空多式联运”的大交通系统。○2组合优化串联旅游资源。○3构建人性○
4造就“一心、一带、一肾”。即长株潭三市之“肺”、占地500平方公里化和谐宜居区。○
5建一体化信息网络体系。以建的长株潭“绿心”建设工程;湘江生态“绿带”保护工程。○
立一体化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能源保障体系、信息网络体系等为重点,统筹区域重大基础
6城乡居民享受平等待遇。○7开展跨地区设施建设,避免和减少重复建设造成的资源浪费。○
产业分工合作。
综合上面可以知道“3+5”城市群规划有着众多的优点,但对与湖南城镇体系规划来说
1产业聚集程度不高,还有不少需要改进之处:○核心竞争能力不突出。湖南省城市群经济总
体规模虽然在不断扩大,但实力仍不够强,效益不突出。从总体上看,“3+5”地区工业企业制造能力、市场开拓能力与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城市群发展还有较大差距,工业支柱产业聚集不明显,高新技术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比较低,工业发展目前属于明显的投资带动型特征;第三产业发展水平不高、内部结构也不尽合理,传统服务业比重过高,生产服务业
2“3+5”城市群中核极板块“长株潭”的要素配置综合竞争能力还不够强。主发展不足。○
要表现在:a是金融服务业水平不高。区域内除四家国有商业银行、几家股份制商业银行和保险公司外,国外金融保险机构尚未进入,各类风险投资创业基金的建立还遥遥无期。b是科技研发能力不足。以企业为主、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服务体系还未真正建立;尤其值得注意的是,由政府投资引导、民间科技创业入股、市场化运作为中小企业技术服务的行业技术创新体系尚未建立。c是交通运输能力有待进一步挖掘。由于受经济总量和交通运输的制约,被国际上喻为促进经济发展“加速器”的物流产业在区内还处在起步阶段。
1着力打造品牌企业,提针对上面的几个问题,为了做大做强“3+5”城市群,应该:○
高“3+5”城市群产业集聚优势和城市竞争力。优势产业集聚要靠品牌效应扩大影响,没有品牌的影响力也就没有产业的凝聚力,也就很难形成产业集聚优势和竞争能力。“3+5”城市群,特别是“长株潭”应当充分发挥制造业人才、科研和生产优势,实施品牌发展战略,大力发展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围绕特色产业发展产业集群,聚合生产要素,完善产业体
2以园区为重要载体,不断优化产业集群的发展环境。系,尽快形成产业竞争优势。○“3+5”
城市群要重视专业化产业园区开发建设,通过专业化来实现集群化,提高优势产业集聚度,形成产业链条和产业基地。尤其是长沙的两个国家级开发园区要把招商引资的重点放在世界500强企业和国内外知名企业上,重点引进投资规模大、经济效益好、拉动作用强的大项目,辐射、影响和带动关联的中小企业向大型企业靠拢聚集,提高区域产业集聚度,推进区域产
3突出城市特色,业优化升级,增强区域经济整体竞争能力。○搞好区域分工,培育城市品牌。
“3+5”城市群要从整体区域发展趋势出发,按照长株潭产业发展规划,构筑区域产业和优势企业承接平台,承接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等区域的产业梯度转移和资本流入。通过共同参与区域合作与发展,逐渐形成层次清晰、布局合理、在国内具有重要地位的长株潭产业
带。“3+5”城市群要根据各自产业发展定位,形成特色鲜明、优势互补的区域产业发展格
4在“3+5”城市群中突出整合长株潭城市群的交通枢纽和物流节点优势,着力打造通局。○
江达海的湘江黄金水道和港口群,构建直达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地区的综合交通网络。通过共同聚合城市群发展优势和潜力,争取国家在产业发展布局、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建设等
5抓住国家允许外资银行进入内地开办人民币业务的契机,为“3+5”城方面的政策支持。○
市群尽快营造良好的融资环境。
总结:“3+5”城市群规划或许不会一直适合湖南的城镇体系的发展,毕竟整个城市是在变化的,也许在不久的将来有会出台一个新的城市体系规划,但是就目前的情况来看,“3+5”城市群是很适合湖南现状发展的,它的实施能够带动湖南的发展。同时也可以说是一种新型城镇体系的体验,其实施在制度创新上取得突破。
参考文献:
《城市经济学》(第二版)谢文蕙、邓卫编
湖南“3+5”规划
200632040203
王真
第二篇:湖南省高速公路网规划
湖南省高速公路网规划草案
一、规划背景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在我国迅速发展起来的高速公路是一种道路容量大、能满足大交通流运输需要的基础设施。高速公路以其本身固有的特点和优势,在现代运输中有着极为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我省高速公路建设虽然起步较晚,但通过十来年的努力实践,通车里程已达到1218公里,实现了历史性跨越,取得了显著成就。高速公路的快速发展,大大提高了我省公路网的整体技术水平,优化了交通运输结构,对缓解交通运输的“瓶颈”制约发挥了重要作用,有力地促进了我省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但是,我省人口众多,经济总量和民用汽车保有量都处于快速增长时期,运输需求还有很大的增长空间,交通紧张状况的缓解还是相对于目前较低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运输水平而言的,是不全面的、不稳定的。从社会经济发展战略看,我省已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并逐步实现现代化的新阶段。实现全面小康社会发展目标,加快现代化建设,需要一个与之相适应的安全、高效、可持续的交通运输系统。在这个系统中,高速公路网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将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我省现有的高速公路无论是数量,还是服务水平,都远不能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现代化建设的需要,总体上仍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大大落后于世界发达国家,与先进省市相比也有一定差距。因此,坚定不移地继续加快发展高速公路,是今后我省公路建设的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我们必须站在全省社会经济发展战略的高度,从全局出发,研究如何使我省高速公路保持持续、快速、协调发展,更好地服从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现代化建设的需要。从高速公路自身发展看,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高速公路的发展必须有赖于科学的规划作指导。2004年12月17日,交通部编制的《国家高速公路网规划》已经国务院审议通过,规划的出台将对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以及公众的生活方式和质量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必将成为中国公路长远发展和交通运输现代化的战略蓝图,标志着中国高速公路发展进入了新的历史阶段。国家高速公路网在我省的布局为“一放射二纵四横一联线”,总规模约3500公里。从省级层面看,在国家高速公路网规划布局的基础上进行深化、补充和完善,及时制定省级高速公路网规划是非常必要的。因此编制《湖南省高速公路网规划》,对确保我省高速公路快速、有序发展,处理好全局与局部利益、近期与长远发展、行业与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提高高速公路建设决策的科学性,防止重复建设,提高交通资源利用效率等均具有十分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二、发展现状在交通部的大力支持和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以及地方各级政府的积极配合下,“十五” 期以来,我省高速公路建设步伐明显加快。2000年底,全省高速公路通车里程仅449公里,位居全国第15位,2002年底突破1000公里大关,2003年,全省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到1218公里(详见表1),跃居全国第9位,除张家界、怀化和湘西自治州外,其它10个市已实现与省会长沙以高速公路连接。湖南省已建高速公路现状一览表表1序号 项目名称 所在地区 里程(公里)通车时间1 长沙至永安 长沙 29 1994—122 株洲(白关)至易家湾株洲、湘潭 23 1994—123 长沙至湘潭 长沙、湘潭 45 1996—124 长沙至益阳 长沙、益阳 76 1997—105 益阳至常德 益阳、常德 73 1999—126 长沙绕城线西北段长沙 35 1999—127 湘潭至耒阳 湘潭、衡阳 169 2000—128 耒阳至宜章 衡阳、郴州 135 2001—129 临湘至长沙 岳阳、长沙 183 2002—1110 湘潭至邵阳 湘潭、娄底、邵阳 218 2002—1211 长沙绕城线西南段长沙 29 2002—1212 长沙至黄花机场 长沙 17 2003—913 衡阳至枣木铺 衡阳、永州 186 2003—12合 计1218党的“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我省经济社会将进入新的高速发展时期,运输需求将持续快速增长。我省高速公路建设虽然取得了巨大成绩,但总体上仍然处于初级发展阶段,不能完全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需要,主要表现在: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提高我省综合竞争力、增强发展后劲,促进我省社会经济发展为基本出发点,以提高综合运输效益、实现交通现代化为目标,服从国家高速公路网规划,结合现有高速公路布局、城镇人口分布、区域经济状况、自然条件以及周边省市区高速公路网布局规划,提出功能明确、布局合理的高速公路网络。
(三)布局规划目标我省高速公路网布局规划目标是:形成横贯东西、纵贯南北、覆盖全省、连接周边、密度适当、高效便捷的高速公路网络。具体为:
1、连接省会长沙和其它十三个市州,构筑省会长沙对外辐射的高速通道,实现省会长沙到其它十三个市州可当日往返;
2、连接周边省份,形成省际高速公路通道,实现省会长沙到所有相邻省份的省会城市可一日到达;
3、连接省内重要的大中城市,形成城际高速公路通道,实现相邻大中城市均以高速公路联系;
4、连接省内重要公路、铁路、主要港口及机场等交通枢纽,形成高速集疏运公路网络,构筑我省完善的现代综合运输体系;
5、连接省内著名旅游城市,为我省的旅游发展提供便捷、安全、舒适的交通基础保障;
6、连接省内所有20万人口以上的城市,形成覆盖全省、快速畅通的高速公路网络,实现全省所有市县便捷上高速公路。
(四)布局原则根据高速公路网规划的指导思想、功能定位及目标要求,高速公路网规划布局的总体原则是:与我省经济发展格局和生产力布局相适应,满足经济发展运输需求;与城镇体系发展格局和人口布局相吻合,满足人民便捷出行的要求;与周边省市区高速公路网规划相衔接,满足省际通道建设需要;与高速公路建设实际相衔接,统筹考虑已建成和在建的高速公路线路布局以及自然环境条件。具体布局原则是:
1、符合国家高速公路网规划布局的原则
2、与周边省市区高速公路网规划相衔接的原则
3、连接所有地级市,形成横贯东西、纵贯南北的大通道原则
4、加强对经济发达地区的路网连接,服务区域经济的原则
5、与远景交通运输需求相适应的原则
6、与地区扶贫开发、资源合理利用以及自然环境相协调,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五)布局规划
1、合理规模的制定(1)连通度法依据我省的地理自然环境、人口和城镇分布、经济发展水平等不同特点,选择20万以上人口的城市为节点,按照方格型要求,运用连通度法测算出高速公路网的理论规模为5500公里左右。(2)类比法发达国家高速公路的发展轨迹表明:土地面积大、人口密度高的国家对高速公路的需求总量也大;高速公路的发展规模随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而提高;当公路网发展到一定阶段时,必将出现一个高速公路的发展高峰期;在高速公路规模到一定水平后,其总规模逐步趋于稳定,即达到这个阶段后,经济发展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对高速公路发展的影响趋弱,或者说是变得“不敏感”。这是高速公路网已适应国民经济发展、基本达到稳定状态的表现。大多数发达国家在经过20~30年的快速发展之后,开始进入这种基本稳定状态。另外,根据广东省《高速公路网规划》,2030年广东省高速公路网规划总里程达到8800公里。因此,可以选择发达国家高速公路基本稳定状态时的发展水平和国内先进省份的规划目标,采用类比法综合测算我省未来高速公路的规模在5000~6000公里左右较为合适。(3)运输需求法2004年,湖南省公路承担的旅客周转量为449.7亿人公里,货物周转量为513.5亿吨公里。今后30年我省公路客货周转量将保持较快的增长速度。从2020年到2030年客运量、旅客周转量、货运量、货物周转量分别按年均3.73%、4.05%、3.5%、4.38%增长率增长。预测到2030年公路运输量见表4。根据我省客货车的平均客位、吨位、实载情况,经过调整得到2030年我省公路汽车行驶量为7.95亿车公里。参考发达国家高速公路承担公路客货运输量的份额(承担公路客货周转量的份额在25%左右),按照未来我省高速公路承担汽车行驶总量的20%~25%测算,2030年高速公路承担的汽车行驶量为1.6~2.0亿车公里。要满足未来的交通需求,我省高速公路的车道里程应达到2.13~2.67万公里。按4车道高速公路转换的规模为5300~6600公里。综合考虑以上分析结果,结合湖南省社会经济及区位地理因素,经过专家咨询,确定我省高速公路合理规模为5000~6000公里。
2、布局方法和过程以国家高速公路网规划布局为基础,服务于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国家安全,服从于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注重土地资源的集约利用和减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同时加强区域中心城市之间的便捷连接,重要通道上有替代路线,消除潜在的拥挤路段,保护潜在的通道资源,尽可能将高速公路连接成网,适当增加对完善路网具有重要作用的联络线。因此,我省高速公路网布局规划的方法可以归纳为:以国家高速公路网布局为基础、以规划目标为指导、以布局原则为依据、以逐层展开为主线、以单因素分析为补充,结合经济和城镇布局、交通区位、地形条件、环境条件、路段重要度分析、主要通道交通需求分析等对路线进行优化,在此基础上征询专家意见,综合确定路线方案。具体步骤是:(1)根据国家高速公路网规划布局以及我省布局原则进行节点选择,依据城镇体系现状及发展规划进行节点分类;(2)依据不同层次节点对路网连接的不同要求,逐层展开路线布局;(3)依据单因素分析,完善路网布局;(4)依据地形条件、环境条件、路段重要度、主要通道交通需求分析等对路线方案进行优化选择。
1、节点选择依据规划目标和布局的基本原则,我省高速公路网需连通的节点为省会、地级市以及人口超过20万以上的城市。
2、逐层布局依据城
镇体系现状及规划情况,根据节点重要度不同,将高速公路网划分不同层次,逐层展开。我省高速公路网首先考虑国家高速公路网布局,此为第一层次;其次考虑周边省市区的高速公路网规划,使我省高速公路网布局与之相衔接,形成省际间的高速公路通道,此为第二层次;然后考虑省内区域中心城市之间的连接,形成省内跨区域高速公路通道,此为第三层次。
3、布局方案根据规划理论并结合建设实际,将我省高速公路网组成路线按照纵横网络的形式进行归纳,大致形成5条南北纵线和7条东西横线组成的格局,可以简单地定义为“五纵七横”网,总规模约为5300公里(不含重复里程90公里),其中纵向主线2510公里,横向主线2620公里(不含重复里程46公里),其它高速公路约170公里(不含重复里程44公里)。详见表5。我省高速公路网规划的具体路线是:
1、五纵(1)平江(鄂湘界)至汝城(湘粤界)高速公路,全长约480公里。(2)北京至港澳国家高速公路(原京珠国道主干线)湖南段,全长约532公里。(3)岳阳至临武(湘粤界)高速公路,全长约490公里。(4)二连浩特至广州国家高速公路湖南段,全长约608公里。(5)包头至茂名国家高速公路湖南段,全长约400公里。
2、七横(1)杭州至瑞丽国家高速公路湖南段,全长约490公里(含重复里程12公里)。(2)浏阳(赣湘界)至花垣(湘渝界)高速公路,全长约585公里(含重复里程20公里)。(3)娄底至怀化高速公路,全长约251公里。(4)上海至昆明国家高速公路湖南段,全长约539公里。(5)衡阳(大浦)至邵阳高速公路,全长约154公里。(6)泉州至南宁国家高速公路湖南段,全长约327公里(含重复里程14公里)。(7)夏门至成都国家高速公路湖南段,全长约320公里。
3、其他高速公路(1)株洲至易家湾高速公路,全长约23公里。(2)长沙绕城高速公路,全长约78公里(含重复里程20公里)。(3)长沙机场高速公路,全长约17公里。(4)随州至岳阳高速公路湖南段,全长约32公里(含重复里程24公里)。(5)长沙至株洲高速公路,全长约35公里。(6)潭邵高速公路韶山互通至韶山高速公路,全长约13公里。(7)炎陵至睦村(湘赣界)高速公路,全长约16公里。高速公路网路线方案表表5序号 路线名称 里程(公里)主要控制点一 纵线 25101平江(鄂湘界)—汝城(湘粤界)480平江、浏阳、醴陵、攸县、茶陵、炎陵、桂东、汝城2 京港澳国家高速公路湖南段 532 临湘、岳阳、长沙、衡山、衡阳、耒阳、永兴、郴州、宜章3 岳阳—临武(湘粤界)490 岳阳市、岳阳县、汨罗、湘阴、望城、长沙、湘潭、南岳区、衡阳、常宁、桂阳、临武4 二广国家高速公路湖南段 608 澧县、津市、常德、娄底、涟源、新邵、邵阳、邵阳县、冷水滩、芝山、宁远、蓝山5 包茂国家高速公路湖南段 400 花垣、吉首、凤凰、麻阳、怀化、中方、洪江、会同、靖州、通道二 横线 2666(含重复里程46公里)1 杭瑞国家高速公路湖南段 490 临湘,经云溪、岳阳、华容、南县、安乡、常德、桃源、沅陵、泸溪、吉首、凤凰2 浏阳(赣湘界)—花垣(湘渝界)585 浏阳、长沙、望城、宁乡、益阳、汉寿、常德、慈利、张家界、永顺、保靖、花垣3 娄底—怀化 251 娄底、涟源、冷水江、新化、溆浦、怀化。4 上昆国家高速公路湖南段 539 醴陵、株洲、湘潭、湘乡、娄底、双峰、邵东、邵阳、隆回、洞口、中方、怀化、芷江、新晃5 衡阳(大浦)—邵阳 154 衡阳市、衡阳县、邵东、邵阳市、新邵6 泉南国家高速公路湖南段 327 茶陵、攸县、衡东、衡阳、衡南、冷水滩、芝山7 夏成国家高速公路湖南段 320 汝城、郴州、桂阳、嘉禾、宁远、道县、江永
五、布局规划方案评价我省高速公路网规划总体上贯彻了“东部加密、中西部连通”的布局思路,规划实施后将达到以下效
果:
1、可以形成一个“横贯东西、纵贯南北、覆盖全省、连接周边、密度适当、布局合理”的高速公路主骨架网络,从而为主骨架公路网的运输快速化、行车安全舒适化、管理信息化、环境优美化和实现公路交通现代化奠定坚实基础。
2、高速公路网将覆盖全省所有的地级市和约90%的县市,形成“地市畅通、连接县市”的快速公路网络。将实现东部地区平均30分钟上高速,中、西部地区平均1小时内上高速,从而大大提高了全社会的机动性。
3、高速公路网连接了重要的公路、水路、铁路以及航空枢纽城市,进一步强化了各种运输方式间的紧密合作和有机衔接,促进各种运输方式优势互补、协调发展,从而为建立起我省畅通、安全、便捷的综合运输体系做出重要贡献。
4、与相邻省市区、省会长沙与各地市以及各地市之间的联系得到进一步加强,将显著改善地区的公路网络结构,对贯彻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部署,完善国家主骨架网络,促进地区经济发展和旅游资源开发,改善交通运输条件及投资环境,使湘西老、少、边、穷地区人民早日脱贫,实现共同富裕等都将具有重要的意义。
5、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交通运输需求不断提高,在此情况下高速公路网建设比修建普通公路可为国家节省大量的土地资源。据测算,每公里高速公路的土地占用面积为一般二级公路的2~3倍,但通过能力为其4~5倍,在提供相同路网通行能力条件下,修建高速公路的土地占用量仅为一般二级公路的40%左右。因此,我省高速公路网的建设可以进一步促进国土资源的集约利用,有效支撑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6、将对促进经济增长、带动相关产业发展、扩大就业等做出重要贡献。据测算,公路建设每投资1亿元,可以最终创造大约3亿元的国内生产总值,直接创造的公路建筑业就业岗位可达2000个。按静态投资匡算,完成我省高速公路网的建设任务需要投资2450亿元,可累计创造国内生产总值7350亿元,创造就业岗位490万个,将对我省经济与社会发展作出重要贡献。
六、实施设想
(一)建设进展与资金需求经统计,在规划的5300公里高速公路网中,目前已建成1218公里、在建777公里、待建3305公里,分别占总里程的23%、14.7%和62.3%。因此我省高速公路建设任务还相当繁重,建成这个网络大约需要20~30年左右的时间。按静态投资匡算,我省高速公路网未来建设所需资金约1720亿元。在今后的20~30年中我省高速公路网将处于较快的发展阶段。预计2010年高速公路通车里程将达到3000公里左右,平均每年投资规模在130亿元左右。
(二)近期建设目标
1、到“十五”未,高速公路网建成1406公里,约占总里程的26.5%。
2、到2007年底,全面完成三条国道主干线建设,高速公路网建成2042公里,约占总里程的38.5%。湖南省至2007年高速公路建设项目表表7序号 项目名称 技术标准 里程(公里)建设年限 总投资(亿元)合计824.33362.151 常德-张家界 高速 160.8 2002-2005 68.742 衡阳-大浦 高速 26.91 2003-2005 9.463 邵阳-怀化 高速 171.97 2003-2007 83.624 怀化-新晃 高速 93.13 2003-2007 42.705 醴陵-湘潭 高速 72.50 2004-2007 22.726 常德-吉首 高速 223.41 2004-2007 106.497 长沙-湘潭西线 高速 27.96 2004-2007 9.228 长沙-株洲 高速 34.70 2005-2007 16.069 潭邵高速韶山互通-韶山 高速 12.95 2004-2007 3.143、到2010年,高速公路网建成3000公里左右,约占总里程的56.6%。超过高速公路网总里程的一半。
七、对策与措施
1、继续坚持“国家投资、社会集资、企业融资、利用外资”的良好机制。稳定政府资金投入,保持政府在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方面长期、稳定的资金来源和投资强度。以立法形式保持现有交通专
第三篇:湖南省“十一五”农村规划
湖南省“十一五”农村经济发展规划
根据《湖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制定本规划。
一、规划背景
(一)“十五”时期农村经济的发展为制定和实施新的五年规划,奠定了比较坚实的基础。
——农业经济稳步发展。粮食生产出现重要转机,养殖业发展步伐加快,农业经济总量不断扩大。2005年,全省农业增加值1255亿元,年均递增4.7%。
——农村经济结构调整成效显著。主要农产品向优质、安全、多样的方向发展,优势农产品逐步向优势区域集中,农产品加工业快速发展,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步伐加快。2005年,农村外出务工人员1382万人,占农村劳动力资源的43%。
——农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农民收入实现较快增长,农民生活质量同步提高,农村生活环境有了较大改善,农村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取得了新的进步。2005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118元,年均递增5.9%。
——农业基础条件进一步改善。水利防洪减灾体系初步建成,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稳步推进,生态建设取得重大进展,气象对农业防灾减灾的业务服务能力得到提升。
——农村改革迈出重大步伐。农村税费改革全面展开,农民负担明显减轻。农村金融改革步伐加快,对农村的信贷投入逐年增加。土地征用制度改革提上议事日程,保护农民权益问题开始得到重视。粮棉流通体制改革稳步推进,农村经济市场化改革取得进展。城乡劳动力市场的制度性分割开始打破,农民外出务工环境逐步改善。
(二)“十一五”时期我省农村经济发展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
国家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施中部崛起战略给我省带来了难得的历史机遇。同时,我省农村经济自身优势明显,发展潜力巨大:一是主要农产品总量在全国保持领先地位,有利于建设大项目,形成大基地,开发大产业;二是生态条件较好,有利于发展优质、高产、高效、生态、安全农业;三是农业科技力量较强,有利于加快种养业优良品种和技术的更新换代;四是地理区位较优,有利于发展外向型农村经济;五是劳动力资源丰富,有利于加快农村二、三产业和劳务经济的发展。
(三)“十一五”时期我省农村经济发展存在的制约因素。
我省农村经济发展也存在一些矛盾和问题:农业投入不足,综合生产能力不高,抵御自然灾害能力不强,粮食稳定增产和农民持续增收的难度加大;农业产业化规模偏小、链条不长、水平不高,资源优势难以充分转化为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基础设施脆弱,社会事业滞后,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亟待进一步改善;县域经济发展不平衡,乡村两级债务沉重,农村协调发展任务十分艰巨。
导致这些矛盾和问题的深层次原因或制约因素:一是资源、环境压力难以缓解。农村人多地少,耕地资源不足,质量退化,保持占补平衡的难度加大;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山洪灾害日趋严重;生态环境仍然脆弱,农业污染、动物疫病对农业发展构成新的威胁,农产品质量安全面临新的挑战。二是增长方式比较粗放。农业科技创新能力不强,推广应用水平不高,农村劳动力素质偏低,农村资金供求矛盾突出,制约农业竞争力的提高,阻碍农业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三是体制性障碍仍然突出。农业生产规模小,农民组织化程度低,农产品市场竞争压力大,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日益显现;城乡二元经济社会结构短期内难以消除,农业投入缺乏稳定增长的机制,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尚未形成。
二、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十一五”时期,我省农村经济发展,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稳定、完善和强化支农惠农政策;紧紧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要求,把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和整体面貌、提高农民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以调整农村经济结构和转变农业增长方式为主线,以农业科技进步和农村改革开放为动力,以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为保障,加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加快农村二、三产业发展,促进农村社会事业发展,确保现代农业建设迈出新的步伐,确保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良好开局,确保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阶段性目标如期实现。
(二)发展战略。
“十一五”时期,在统筹城乡发展的战略框架下,实施农业产业化、结构效益、科技兴农、农村劳动力转移、质量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等发展战略。其中,根据我省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的战略选择,把坚定不移地推进农业产业化作为农村经济发展的优先战略,作为破解“三农”问题的中心环节。其战略重点是:用产业化的理念和思路谋划农村经济发展,突出产业链条延伸和产品转化增值;以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为重点,大力扶持和壮大龙头企业;以提高农业和农民组织化程度为方向,着力扶持和培育各类专业合作组织;以增加支农信贷、引导社会资金和引进外资为主渠道,多方增加对农业产业化的投入。与此同时,把结构调整作为提高农业比较效益的根本途径,把科技兴农作为转变农业增长方式的突破口,把农村劳动力转移作为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手段,把确保质量安全作为增强农产品市场竞争力的主要着力点,把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作为实现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本保证。
(三)发展目标。
——主要农产品产量稳步增长。粮食总产量稳定在2800万吨以上,占全国粮食总产量的比重保持6%的水平;棉花30万吨、油料190万吨、肉类740万吨、水产品220万吨,分别增长61%、35%、18%、23%。
——农村经济发展稳健、结构优化。农业增加值年均递增3%以上;乡镇企业增加值年均递增10%以上;农村非农产业产值占农村社会总产值的比重提高到85%;5年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400万人,非农产业从业人员占农村全部从业人员的比重达到60%。
——农业增长方式转变取得新进展。科技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提高到55%;农业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到0.48;化肥、农药利用率提高3—5个百分点。
——农民收入持续增加。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170元,年均增长6%;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下降到45%,年均下降1个百分点;使260万农村贫困人口解决温饱问题或其收入越过低收入线。
——农村生态环境明显改善。森林覆盖率力争57%以上,活立木蓄积量达到4.3亿立方米;新增水土流失治理面积6000平方公里。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初步成效。所有适宜通公路的乡镇通沥青或水泥路,80%的行政村通沥青或水泥路;农村电网改造覆盖率力争达到100%;农村居民安全饮水人口比重达到75%;农村居民生活能源薪柴替代率达到80%;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65%;农村免费义务教育覆盖率达到100%;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达到80%;农村广播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达到95%。
三、建设重点
(一)建设优势明显、增产增效的农业产业体系。
按照适应市场需求、突出比较优势、延长产业链条、提高综合效益的要求,传统产业中巩固提升优质稻、“双低”油菜、生猪等产业,新兴产业中大力发展草食动物、竹木、种苗等产业,特色产业中培育壮大特色蔬菜、特色家禽、特色水产等产业。
——优质稻产业。优质稻面积扩大到3500万亩,优质稻比例提高到53%。重点抓好42个优质粮食工程项目县(场)的优质稻生产基地建设,形成区域化、规模化、标准化生产格局;着力扶持金健、盛湘、天龙、粒粒晶等龙头企业发展稻米精深加工,年加工优质稻米250万吨以上;加快完善以省中心粮食批发市场为龙头、区域粮食市场为纽带、产区集贸市场为基础的粮食市场体系,年外销粮食突破500万吨。
——“双低”油菜产业。加快推进专用品种集中连片种植,重点建设衡阳盆地和湘西北、湘中等优势区域。以金浩、帅牌、油中王等为重点,打造优质、健康、安全型食用油品牌。“双低”油菜发展到1200万亩,油菜籽产量达到160万吨。
——柑桔产业。按照鲜食与加工并举、突出产后加工的发展思路,以熙可、雪峰、李文、辣妹子、喜阳、泰升等为龙头,提高产业化水平和综合效益。重点发展湘南南岭山区、湘中雪峰山区、湘西北武陵山区等优势区域。
——生猪产业。以提高生猪瘦肉率、商品率和加工率为目标,以正虹海源、唐人神集团、新五丰、先锋集团、伟鸿食品等肉类加工企业为龙头,主攻关键环节,扩大产品外销。年出栏生猪达到8000万头,年加工生猪2000万头。重点建设107国道沿线优势产区。
——草食动物产业。加大品改力度,大力推行圈养,提高加工水平,促进草食动物生产、加工、销售和技术服务的整体发展。以加华、天华等为龙头,大力发展牛羊养殖和加工,以亚华、阳光、光明派派、太子奶等为重点,加快奶制品生产的发展。全省年出栏肉牛达到300万头、肉羊1200万只,存栏奶牛10万头,年产鲜奶30万吨。重点建设湘西南、湘北环洞庭湖、湘中、湘东南等优势产区,形成“南奶、北肉、东西羊”的格局。
——竹木产业。建设3000万亩速生丰产工业原料林基地,抓好洞庭湖区杨树、湘南地区桉树、湘中地区楠竹等速生丰产林基地和浏阳河花木带建设。以泰格林纸、洞庭林纸、湖南人造板厂等为龙头,推进林纸、林板一体化建设,壮大林产工业。林业总产值达到900亿元,其中林产工业产值达到400亿元。
——种苗产业。发挥我省良种科研人才和技术优势,大力推进种苗产业化经营。实施种养业良种工程,提高新品种覆盖率和良种普及率。抓好林木种苗基地建设,提高基地供种率和良种使用率。加快杂交水稻良种基地建设,打造世界级杂交水稻良种品牌。创新经营机制,做大做强一批种苗基地和种苗企业。种养业新品种覆盖率达到90%以上,主要粮食作物良种普及率达到95%。
——特色蔬菜。适当调减大路菜,扩大反季节、无公害、名特优蔬菜生产。重点抓好食用菌、辣椒、黄花菜、香芋、香姜等特色蔬菜的规模化基地建设,建设洞庭湖水生蔬菜生产基地、高山反季节蔬菜生产基地和湘中、湘南食用菌生产基地。蔬菜面积发展到1700万亩,年产量3200万吨,年外销1000万吨。
——特色家禽。依托龙头企业和养殖大户,发展规模化、专业化养殖和加工,培育形成湘黄鸡、东安鸡等一批地方特色家禽品牌,加快发展临武鸭、攸县麻鸭、武冈铜鹅等水禽品种,重点建设优质家禽基地及环洞庭湖水禽养殖基地。实现年出笼家禽7.3亿羽,禽蛋产量120万吨,家禽产值占畜牧业总产值的20%以上。
——特色水产。发挥淡水养殖的优势,突出发展名特优鱼类和珍珠、河蟹、中华鳖、乌龟等特种水产。以洞庭水殖、益华、东江鱼、省水产公司等为龙头,实行规模养殖,扩大加工出口。名特优水产品养殖面积发展到100万亩,产量达到132万吨。重点建设环洞庭湖等优势区域。
(二)构筑兴利除害、安全可靠的防洪保障和水资源利用体系。
顺应自然规律,调整治水思路,强化以流域、区域为单元的水利规划建设,实现从单纯的洪水控制向洪水资源化利用转变。
——抓好洞庭湖治理。坚持防洪灌排并举、兴利除害结合,继续加强以蓄洪区安全设施、重要堤垸堤防、排涝设施、河湖疏浚、水利血防工程等为主要内容的洞庭湖综合治理。优先实施钱粮湖、共双茶、大通湖东应急蓄洪区建设,启动层山安全区建设试点工程。实施明山、岩汪湖、铁山嘴等47座大型排涝泵站更新改造,使湖区防洪治涝标准得到明显提高。粮食主产区排涝标准达到5—10年一遇。
——加快“四水”治理。实行流域开发与区域治理相结合,加快“四水”重要堤防和防洪控制性工程建设,实现水资源合理开发、优化配置和有效利用。继续实施“四水”重要干支流堤防工程,续建皂市、高家坝、洮水等枢纽工程,尽早开工建设涔天河、雷公洞、宜冲桥、凉水口、江源、金塘冲等水库工程,扩建五强溪水库防洪库容。水利工程总供水能力达到450亿立方米。
——加强山丘区水利建设。实行防洪抗旱并举、开源节流并重,提高抵御山洪灾害能力和抗旱能力。重点抓好21处大型灌区、141处中型灌区的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实施261座病险水库除险加固,续建完成20处供水水库工程,建设五里牌、长潭河、金滩等农村水电项目,加快小流域防灾减灾体系建设。山丘区防灾能力明显增强,逐步解决湘南、湘西、衡邵等三大片易干旱问题。
(三)建设山川秀美、环境友好的生态体系。
按照科学规划、巩固成果、突出重点、稳步推进的要求,加强生态保护,实行综合治理,建设生态湖南。
——加大对自然生态的保护力度。坚持事前保护和自然恢复为主的原则,实行有限开发、有序开发和有偿开发。加大水土流失防治力度,加强湘西地区生态建设,强化矿山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对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饮用水源区、洞庭湖湿地、“四水”上游重点水源涵养区和水土保持重点预防区等重要生态功能区,实行控制性保护。
——推进林业生态建设。继续实施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林业发展战略,突出抓好退耕还林、生态防护林、生态公益林、野生动植物保护、绿色通道等工程,抓好各类自然保护区、重要湿地的保护与修复,加强森林防火与病虫害防治,有效保护动植物资源和生物多样性。争取将我省纳入国家石漠化治理范围,加大对湘西南地区石漠化防治力度。保护重点生态公益林5643万亩,生态公益林面积占森林面积比重达到40%。自然保护区达到126个,占全省国土面积的比例达到6.1%。
——加强水资源保护和水环境治理。坚持工程措施、生物措施和农艺措施相结合,重点抓好“四水”上中游水土流失重点地区的综合治理和洞庭湖区水利血防工程建设。供水水源地水质符合国家标准,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为86%,湖区血吸虫疫病得到有效控制。
——加强对农村环境污染的防治。实施农村小康环保行动计划,重点防控农村工业废水废渣、养殖场畜禽粪便、生活垃圾污水等对农田、沟渠、河道的污染,减少污染源,控制污染物排放总量。实施生态家园富民工程,推广生态农业模式,积极防治农业面源污染。加强农业环境监测和保护,从源头上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
(四)建设支撑有力、规范有序的农业服务体系。
按照强化公益性职能、放活经营性服务的原则,实行政府扶持与市场推动相结合,建设和提升支撑有力、服务高效、规范有序的农业服务体系。
——健全良种繁育推广体系,为农业生产提供优良品种。以优势农产品为重点,以省级种苗基地为龙头、区域种苗基地为骨干、县级种苗基地为基础,建设一批良种繁育基地、种质资源保护及种子检测、加工、储备设施,选育一批优质、专用、高产、高抗新品种,加快品种更新换代,促进种苗产业发展。在提高农产品良种覆盖率的基础上,农产品综合优质率达到50%。
——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加强产前、产中、产后的标准化建设,完善农产品质量标准、农产品质量检验检测、农产品认证等三大体系,突出抓好产地环境监测、投入品质量监管、生产技术规范及市场准入等关键环节。重点建设省级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认证中心,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数据库。无公害农产品生产面积(养殖量)占比达到85%,基本解决农产品中农药、兽药残留和其他有毒有害物质超标的问题。
——健全农技推广体系,促进农业新品种和先进实用技术的推广应用。改革农技推广体制,建立以国家公益性农技推广机构为主体的多元化、社会化农技推广体系。加强农技推广服务网络建设,提升县级及区域性农技推广站的装备水平和服务功能。实施农村科技入户工程,促进农业新品种和先进适用技术的推广应用。
——健全动植物保护体系,提高对动物疫病和植物病虫害的防控能力。健全动植物防疫体系,加快建设省、市、县农业有害生物预警与控制中心(区域站),加强省动物疫病预防与控制中心、县乡动物防疫站和动物卫生监督站建设,推广先进实用防疫防治技术。
——健全农业信息和农产品市场体系,提高服务农业的水平。整合涉农信息资源,重点抓好省级农业数据中心和县级农业信息服务平台建设,提高农业信息化水平。加强农产品批发市场、专业市场和集贸市场建设,重点建设10家年交易额50亿元以上、辐射全省乃至全国的区域性农产品专业批发市场。引导龙头企业等经营主体建设新型营销网络,鼓励发展经纪人代理、农产品期货等新型流通形式,培育农产品购销大户和中介组织,搞活农产品流通。农产品商品率达到65%。
——健全气象防灾减灾体系,加强气象为农业服务。加大投入力度,启动省气象防灾减灾预警中心建设,建立相对完备的气象服务体系,提高对灾害性天气的预警预报能力。
(五)建设布局合理、设施配套的农村人居环境体系。
在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的同时,支持建设农村最急需的基础设施,加强村庄规划和人居环境治理,使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和整体面貌得到明显改善。
——加强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实施农村公路通畅工程,提高乡村公路通达率和硬化率,实现所有乡镇通沥清或水泥路,所有具备条件的行政村通公路,80%的行政村通沥青或水泥路。实施农村电网后续改造工程,农村电网改造覆盖率力争达到100%。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解决500万农村人口的饮水安全问题。积极发展适合农村特点的小水电、沼气、秸秆气化、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清洁能源,用上清洁能源的农户比重达到25%。加快发展农村通信,实现村村通电话、乡乡能上网。
——编制村庄规划。坚持规划先行,按照合理布局、节约用地、因地制宜、突出特色的要求,科学编制县域村庄布局规划,严格按照规划推进新农村建设。力争用3年左右的时间完成30%建制村的规划编制工作。
——抓好村庄整治。按照政府引导、农民建设、示范引路、分步实施的要求,在抓好全面小康示范村建设的基础上,启动“千村示范”工程,全省重点抓好1000个左右新农村建设示范村。用5年左右时间,完成20%建制村的村容村貌整治。
四、主要措施
(一)以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为基础,增强农业发展后劲。
——着力提高耕地质量。把提高耕地质量与保护耕地面积放到同等重要的位置,搞好农业综合开发,推进土地整理,加快中低产田改造,建设高标准农田。实施“沃土工程”,保护和提升地力。引导农民多施农家肥,扩大绿肥种植面积,增加土壤有机质。推广测土配方施肥,引导农民科学使用化肥、农药和农膜,积极防治土壤污染。建设标准粮田500万亩,改造中低产田1000万亩,力争全省耕地地力普遍提高一个等级,高产稳产稻田比重提高到50%。
——加强农田水利建设。建立农田水利建设新机制,重点建设田间渠道、小型机埠等灌排设施,兴修中小型水库、山塘等抗旱水源工程,开展续建配套灌区的末级渠系建设,扩大农田有效灌溉面积,提高农田旱涝保收能力。开展节水灌溉示范,发展节水旱作农业,提高干旱缺水地方的农业生产能力。新增有效灌溉面积170万亩,改善灌溉面积260万亩,新增节水灌溉面积570万亩。
——加快农业科技创新。整合农业科技资源,强化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建设,加强农业动植物良种选育、动植物疫病防控、农产品精深加工、农业机械研发等领域的科研攻关,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巩固发挥杂交水稻育种优势,着力建设隆平农业科技创新中心,争取建设国家南方水稻研究基地。加快实施“粮食丰产科技工程”和“超级杂交稻技术研究”等重大专项,选育、推广优质稻新品种和超级杂交稻新组合,配套开发节本增效和先进栽培技术,提高水稻单产、品质和生产效益。
(二)以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为中心,提升农业综合效益。
——调整优化农业结构。种植业突出优质,提高效益,培育新的增长点。稳定发展粮食生产,扩大优质稻生产,加快超级杂交稻推广,提高粮食的优质率和商品率。改造提升经济作物产业,大力发展以“双低”油菜、高支纱棉花、优质柑橘、优质绿茶、苎麻、烤烟等为重点的高效经济作物,提高市场竞争力和比较效益。养殖业突出品改,扩大规模,转变饲养方式和营销方式。稳定发展生猪和家禽,加快发展草食动物和名特优水产,支持规范化养殖小区和规模化养殖场建设,提高规模化、集约化和标准化养殖水平。林业在保护生态的前提下,调整森林资源结构和林业产业结构。大力发展以优质油茶、花卉苗木、中药材为重点的经济林产业,加强用材林、工业原料林为重点的商品林基地建设,提高林产品精深加工比重,发挥森林综合效益。
——建设农产品生产基地。抓好邵阳、株洲、益阳等在建国家大型商品粮生产基地建设,争取新建常德、岳阳、永州、娄底、长沙等国家大型商品粮生产基地;着力建设23个“双低”油菜基地县、12个高支纱棉花基地县、18个柑桔基地县、16个优质茶叶基地县、4个优质苎麻基地县、35个外销生猪基地县、35个草食动物基地县、16个淡水水产品基地县,引导优势和特色农产品向优势区域和基地县集中,逐步形成10大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和一批特色农产品基地。
——壮大龙头企业。围绕粮油棉麻、肉奶水产、果蔬茶、竹木林纸、烟草等农业产业链建设,组织实施农业产业化“131”工程。全面落实扶持龙头企业发展的政策措施,重点培育一批起点高、规模大、带动能力强、外向度高的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力争形成10个年销售收入30亿元以上、30个10亿元以上、100个1亿元以上的骨干龙头企业。
——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引导农民发展各类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开展加工、运销、代销、生产资料供应、农技推广等服务。推广“公司+专业合作组织+农户”等经营模式,发挥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纽带、中介作用。重点培育1000家运作规范、带动力较强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力争全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到2万个以上,入会入社成员占总农户的30%以上。
(三)以发展区域特色农业为支撑,优化农村经济布局。
——长株潭地区率先发展现代农业。长株潭地区具备优先发展的条件,要在建设成为优质农产品生产、加工和物流中心的同时,大力拓展农业功能。通过现代农业示范基地、农业科技示范园区等示范带动,率先发展都市农业、设施农业、观光农业、休闲农业,加快农业现代化和城乡一体化步伐。
——环洞庭湖地区着力发展适水农业。环洞庭湖地区是我省的优势农业区域,要依托湖区资源,建设规模型农业生产基地。加快发展粮油棉麻、草食动物、特色水产、林纸林板等适水产业,提升水域、湿地的生态经济功能,构建以基地为纽带、加工企业为龙头、流通服务体系为支撑的农业产业化发展模式。
——湘西地区加快发展生态农业。湘西地区生态环境优越,特色农业资源丰富,要在开发建设中保护生态环境,建设无公害、绿色和有机食品生产基地,打造绿色农业品牌。扶持林果茶药、草食动物等特色产业及龙头企业发展,加快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变。
——湘中南地区突出发展外向型农业。湘中南地区具有邻近粤港澳的区位优势,要加强出口农产品基地建设,培育外向型龙头企业,发展外向型农业。重点抓好粮烟果蔬、畜禽蛋奶等优势产业的标准化生产和规模化经营,提高农产品优质率和加工水平,建设成为粤港澳农产品供应基地。
——做大做强县域特色经济。立足县情特点,发挥各自优势,着力培育县域主导产业和特色经济。扩大县级政府管理权限,完善奖励激励机制,加大对县域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
(四)以非农产业和城镇化为依托,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大力发展农村二、三产业。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积极引导农产品加工业向产业集聚和企业集群发展,省里重点扶持一批农产品加工大县,市州、县(市区)抓好一批农产品加工园区和加工重点乡镇。引导发展劳动密集型企业,为农民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鼓励乡镇企业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促进农产品转化增值和农民增收。农产品原值与加工产值的比例由1∶0.66提高到1∶1.14,农产品加工业实现销售收入达到2500亿元,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到50%以上。加快发展农村第三产业。完善销售网点,改善消费环境,促进农村商业、供销、运销等传统服务业的发展,加快农村现代物流、连锁经营、中介服务、旅游休闲等新兴服务业发展。发挥农村生态优势,发展休闲观光农业,使农民从农业功能拓展中获得更多收益。农村第三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0%以上。
——着力培育小城镇经济。按照分类指导抓重点、广辟渠道抓投入、因地制宜抓产业、落实政策抓环境的思路,培育小城镇主导产业,改善小城镇环境,降低农民进镇门槛,发挥小城镇以城带乡、以工促农的桥梁纽带作用,增强小城镇对周边农村地区的辐射能力和对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吸纳能力。努力建成100个具有一个特色产业、一个好的镇容环境、实现GDP5亿元以上、镇级财政收入5000万元、非农产业就业1万人以上的重点小城镇。全省城镇化水平达到45%,县城平均城镇人口达到10万,中心镇平均城镇人口达到2万。
——引导发展劳务经济。按照“公平对待、合理引导、改善管理、加强服务”的方针,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镇合理有序转移,使劳务经济成为农村最具活力的经济增长点,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实施“百万农民培训工程”和“阳光工程”,建立政府扶助、面向市场、多元办学的培训机制,大力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新型农民培训和贫困农民技能培训。打造10大劳务输出品牌,建设150个培训输出基地,5年培训150万人,实现全省农民年出省务工超1000万人,年劳务收入过1000亿元。
(五)以湘西地区开发为主战场,加快扶贫开发步伐。
——创新扶贫工作方式。坚持开发式扶贫的方针,辅之以救济式扶贫等方式,以20个国贫县为重点,突出抓好整村推进、扶持龙头企业和贫困农民转移培训。
——加快湘西地区开发。在全面改善贫困地区、革命老区、民族地区和水库移民地区生产生活条件的同时,继续把湘西地区作为扶贫攻坚主战场,重点抓好湘西地区开发规划中确定的基础设施和产业发展项目建设。
(六)以发展农村社会事业为着力点,培养造就新型农民。
——发展农村教育事业。普及和巩固九年制义务教育,加快改善农村办学条件。整合各种教育培训资源,大力发展农村中等职业教育和培训,形成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基础网络。
——发展农村卫生事业。加强农村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体系建设,提高农民身体素质。加强农村传染病、地方病和人畜共患疾病的防治,提高农村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
——发展农村文化体育事业。加强农村文化体育设施建设,提高农民综合素质。80%的乡镇建成综合性农村文化活动中心。
——加强农村计划生育服务体系建设。加强县、乡计划生育服务站(所)建设,提高农村生殖健康水平和新生人口素质。
——开展农村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引导农民形成科学健康的生活方式,形成文明向上的社会风貌,使新一代农民有健康成长的社会环境。
五、政策保障
(一)加大对农业的支持和保护,提供投入保障。
——加强对农业的政策性保护。增加农业科研、病虫害防治、动物防疫检疫、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农产品流通设施及农民培训等方面的投入,稳定、完善对农业和农民的直接补贴政策;完善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引导市场粮价保持合理水平;调控农业生产资料生产和供应,抑制农资价格过快上涨;建立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降低自然灾害和动物疫病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建立对粮食主产区和重要生态功能区的合理补偿机制,农业投入向粮食主产区倾斜,扶持重要生态功能区、欠发达地区及贫困地区发展。
——加大财政支农力度。增加投资总量。提高财政用于农业、农村的比重,确保财政支农资金增长幅度高于财政经常性预算收入增长幅度,财政新增预算支出和固定资产投资向农业、农村倾斜,财政新增社会事业经费主要用于农村,逐步建立稳定的支农投入增长机制。调整投资结构。财政支农投资重点支持以下领域: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农产品竞争力为重点的农业基础设施和服务体系建设,以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和直接促进农民增收为重点的农村中小型基础设施建设,以提高农村公共服务水平为重点的农村社会事业建设。创新投资方式。根据项目性质,采取投资补助、资本金注入、财政贴息等多种投资方式,探索新农村建设中民办公助、以奖代投等投入方式,发挥政府支农投资的引导作用。提高投资效率。按照整合政府支农投资的要求,加强各种支农投资的统筹协调,建立以规划定项目、以项目定资金的政府支农投资管理制度。
——增加支农信贷。推广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和农户联保贷款,确保信用社新增存款的60%以上投入农业,50%以上的农民得到贷款支持。开办农业产业化政府信用协议贷款,促进我省农业政策性贷款的大幅增长。加强银企合作,扩大各类金融机构对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信贷规模。
——引导社会资金。制定和落实优惠政策措施,吸引工商企业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稳定并完善土地承包经营制度,确立农民在农业投入中的主体地位。完善“一事一议”制度,引导农民对直接受益的小型基础设施建设投工投劳。建立激励机制,鼓励农民兴办农村公益事业。以新农村建设为契机,组织动员全社会力量多渠道增加农业、农村投入。
——扩大引进外资。扩大农业招商引资,积极引进外资特别是外国政府和国际金融组织贷款,吸引战略投资者来湖南投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农业产业项目。积极发展外向型农业,鼓励走出国门进行国际农业交流与合作,扩大优势农产品出口,提高我省农业的外向度。
(二)转变农业增长方式,提供资源保障。
——严格保护和合理利用耕地资源。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加大基本农田保护力度,提高农村各类用地的利用率。实行耕地占补平衡制度,加大土地整理力度,鼓励开展土地复垦和村庄整治。到2010年,全省耕地保有量5658万亩,确保5040万亩基本农田总量不减少、质量不降低、用途不改变。
——推行节水灌溉。加快大中型灌区节水改造,提高灌溉水有效利用率;加强农业节水示范工程建设,培育耐旱节水农业品种,推广旱作节水农业技术。
——提高农业物质装备水平。推进农用工业技术进步,加强新型农机具的研制和推广,鼓励农民购买农机具。农机装备总动力达到3800万千瓦,粮食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40%以上。
——科学使用化肥农药。坚持用地与养地有机结合,有机肥与化肥合理匹配,推广科学施肥技术。坚持生物防治与药物防治相结合,科学选择使用农药品种,引导农民科学用药。
——积极发展循环农业。逐步改变大量施用化肥农药的生产方式,实现人畜粪便、农作物秸秆、有机生活垃圾等废弃物的无害化和资源化,实现化肥、农药等农业投入品的减量化。
——推进农业资源市场化配置。完善水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合理调整用水价格,运用价格机制抑制多占、滥占和浪费土地,建立能够体现水土资源稀缺程度的价格形成机制。
(三)深化农村改革,提供体制保障。
——深化以农村税费改革为主要内容的农村综合改革。推进乡镇机构改革,加强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加快农村义务教育体制改革,促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理顺县乡财政管理体制,化解乡村债务。
——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稳定并完善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健全在依法、自愿、有偿基础上的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机制,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在推进农业产业化中创新农业经营体制,提高农业和农民的组织化程度。改革农村小型水利工程产权制度,创新水利经营机制。加快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促进林业健康发展。
——逐步建立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加快建立以大病统筹为主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逐步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探索建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健全对被征地农民的社会保障,认真解决进城务工人员的社会保障问题。
——统筹推进农村其他改革。加快推进农村金融改革,改善农村金融服务。完善粮食流通体制,加强对粮食市场的调控。加快供销社、农技推广机构、行业协会等改革,构建新型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深化农村流通体制改革,大力开拓农村市场。
(四)加强农村民主法制建设,提供组织和法制保障。
——坚持以人为本。加强农村党组织和基层政权建设,加强民主选举、村务公开、政务公开等基层民主制度建设,健全村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机制,引导农民主动参与乡村建设和管理。加强农村和谐社会建设,着力解决农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实行依法护农。适应新形势的需要,把近年来行之有效的支农扶农政策制度化和规范化,加快健全农业和农村经济法规体系。依法保护农业资源与环境,保障农业投入稳定增长,保障农民合法权益,保障农民安居乐业。
第四篇:湖南省旅游产业规划
湖南省“十一五”旅游业发展规划
“十一五”是我省旅游业从旅游资源大省向旅游产业大省迈进的重要时期。按照省委、省政府关于要把旅游产业培育壮大成为有规摸、有实力、有永续发展能力的支柱产业的要求,根据《湖南省“十一五”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制定本规划。
一、“十五”期间旅游业发展情况
(一)旅游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十五”期间,旅游产业规模得到了快速发展。全省共接待入境旅游者249.77万人次,旅游外汇收入13.3亿美元,接待国内旅游者3.1亿人次,国内旅游收入1465.31亿元人民币,旅游产业总收入达到1575.62亿元人民币。2005年,全省旅游总收入达到453.72亿元人民币,相当于全省GDP的6.9%。
(二)旅游产业体系日趋完善。截至2005年底,全省共有旅游星级饭店453家.旅行社553家,等级旅游区(点)73家,国家级和省级工农业旅游示范点22家,旅游从业人员100万左右,开设旅游院系(专业)的普通高校24所,高、中等职业旅游院校166所。旅游交通、旅游购物、旅游餐饮、旅游娱乐得到较快发展。
(三)旅游产品结构日趋合理。随着国内旅游的蓬勃兴起,一系列度假旅游、农家乐旅游、工业旅游、生态旅游项目相继推出,受到市场的欢迎,并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全省主要旅游城市和旅游区的配套水平大大提高。
(四)旅游市场开发成效显著。一是积极在主要客源地日本、韩国、德国、香港和台湾等国家和地区成功组织实施各种旅游促销活动,入境游客人数稳步上升。二是有效借助境内外媒体宣传湖南旅游整体形象。三是“中国湖南旅游节”和各地系列主题旅游活动的成功举办,促进了入境、国内旅游市场的快速增长。
(五)旅游行业管理逐步规范。各级旅游行政管理部门的职能进一步强化,行业管理范围不断扩大,管理力度大大增强。一系列法规成为我省旅游行业管理强有力的保障,有效地促进了行业素质的提高和产业的发展。
(六)旅游人才培养得到重视。省本级共组织各类培训114次,累计培训旅行社经理、导游员、酒店高级管理人员、旅游区(点)管理人员、旅游行政管理人员等各类人才11000人次。培训工作的广泛开展,对提升全行业管理和服务人员的专业素质起到了积极作用。“十五”期 间,我省旅游产业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一是入境旅游规模仍需进一步扩大。二是区域发展不平衡,后发地区需进一步加快发展。三是产品结构还需进一步优化和完善。四是旅游市场仍需进一步规范。五是旅游商品以及旅游购物仍然相对薄弱。六是旅游企业整体实力不强。
二、“十一五”期间旅游业总体要求和发展目标
(一)总体要求。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胡锦涛总书记“特别要把具有湖南特色的旅游业做大做强”的重要指示精神,按照构 1
建和谐社会和“五个统筹”的要求,推进开发建设精品化,宣传促销品牌化,行业管理规范化,优化产品结构,扩大产业规模,提高产业效益,实现旅游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协调发展,努力把湖南建设成为旅游产业大省。
(二)发展目标。入境旅游者人数年均增长10%左右,到2010年达到100万人次,入境旅游收入年均增长20%左右,到2010年达到10亿美元;国内旅游者人数年均增长6%左右,到2010年达到9500万人次,国内旅游收入年均增长20%左右,到2010年达到1000亿元人民币;旅游产业总收入年均增长20%左右,到2010年旅游业总收入达1100亿元人民币左右,相当于全省GDP的11%左右;到2010年旅游直接从业人员达到150万人以上。
三、“十一五”期间旅游业总体布局和建设重点
(一)总体布局。
1、精心打造3个国际旅游品牌,提升区域旅游品牌。一是以张家界为龙头的自然生态旅游品牌;二是以韶山为重点的红色旅游品牌;三是以炎帝陵为代表的历史人文旅游品牌。进一步提升南岳宗教文化、凤凰民俗文化、岳麓书院湖湘文化、崀山地貌景观、猛洞河和东江生态漂流、马王堆古汉文化、岳阳楼楚文化等区域旅游品牌
2、科学构筑5个特色旅游区,促进旅游业全面发展。五个特色旅游区是:
①长株潭旅游区。包括长沙市、株洲市和湘潭市。重点突出历史文化、现代文化、都市文化等特色,主要建设观光和休闲度假旅游产品,带动专项旅游产品,进一步增强湖南旅游中心作用。
②大湘西旅游区。包括张家界市、湘西自治州、怀化市。重点突出民族文化、民俗风情、自然风光等特色,加强建设休闲度假和专项旅游产品,深度开发观光旅游产品。加强与鄂西南、渝东南、黔东、桂北各旅游区域合作,努力拓展我国西部旅游市场。
③环洞庭湖旅游区。包括益阳市、岳阳市和常德市。重点突出水域风光、湖泊湿地和历史文化特色,加强建设观光和专项旅游产品,适度开发休闲度假旅游产品。加强与我国中部地区主要城市进行区域合作,努力拓展我国中部市场。
④大湘南旅游区。包括郴州币、衡阳市和永州市。重点突出宗教文化、历史文化、民俗文化和自然风光等特色,加强建设观光和休闲度假旅游产品,适度开发专项旅游产品。加强泛珠三角区域合作,努力拓展我国东部和南部市场。
⑤湘中旅游区。包括邵阳市和娄底市。重点突出历史文化、民俗文化和自然风光等特色,加强建设观光和专项旅游产品,适度开发休闲度假旅游产品。加强泛珠三角等地区的区域合作,努力拓展我国南部和西部市场。
3、深度开发8条旅游精品线路,构筑旅游的大动脉。8条旅游精品线路是:①长沙一常德(桃花源)一张家界一湘西(猛洞河)的山水风光旅游线;
②长沙一岳阳的湘楚文化旅游线;
③长沙一韶山一宁乡(花明楼)的名人故里旅游线;
④长沙一南岳一郴州的宗教文化旅游线;
⑤长沙(张家界)一湘西(凤凰、德夯)和怀化(侗寨)的民族风情旅游线;⑥长沙一娄底一邵阳(崀山、南山)的地质奇观旅游线;
⑦长沙一株洲(炎帝陵)一南岳一永州(舜帝陵)的寻根祭祖旅游线;
⑧长沙一益阳(桃江)一常德(夹山、城头山和壶瓶山)的田园风光旅游线。
4、努力拓展9条旅游跨省通道,加强与周边省市的区域联合。9条旅游跨省通道是:①重庆一宜昌一张家界一长沙山水风光、民俗风情游;
②桂林一龙胜一通道一怀化一凤凰一永顺一张家界山水风光、民俗风情游;
③桂林一永州一南岳一长沙山水风光、历史名城游;
④北京一郑州一武汉一岳阳一长沙名城、名山、秀水、都市风光游;
⑤澳门一香港—广州一郴州一衡阳一长沙名城、名山、秀水、都市风光游;
⑥井冈山一炎陵一长沙寻根祭祖、革命圣地游;
⑦桂林一龙胜一城步—新宁—长沙山水风光游;
⑧铜仁一凤凰一吉首一张家界山水风光、民俗风情游:
⑨贵州一新晃一芷江一洪江一隆回一娄底一湘潭一长沙历史人文、民俗风情游
5、积极创建10个优秀、最佳旅游城市,完善旅游城市功能和旅游目的地体系。力争将长沙市、张家界市、郴州市创建成中国最佳旅游城市,将衡阳市、湘潭市、益阳市、永州市、怀化市、吉首市等城市创建成中国优秀旅游城市。
6、创新发展20个国家级旅游强县区,增强旅游产业发展后劲。二十个旅游强县区是:炎陵、南岳、凤凰、武陵源、宁乡、新宁、隆回、桃源、永顺、石门、芷江、宁远、宜章、洪江、沅陵、永兴、通道、龙山、花垣、新化。
7、重点新建100个国家标准等级旅游区(点),提高旅游区(点)在市场上的知名度,形成具有较强竟争力的旅游产品格局。100个新的国家标准等级旅游区(点)是:长沙市的贾谊故居、清水塘、第一师范青年毛泽东纪念馆、胡耀邦故居、灰汤温泉、樱花温泉;株洲市的酒埠江、左权将军纪念园、桃源洞;湘潭市的毛泽东纪念园、昭山、诗词碑林、白石纪念馆、水府湖;岳阳市的南湖、屈子祠、张谷英村、平江起义旧址、湘鄂赣革命纪念馆、华容博物馆;益阳市的修山;常德市的壶瓶山、城头山、林伯渠纪念馆、常德诗墙;衡阳市的蔡伦故居、罗荣恒故居、天堂山、石鼓书院;郴州市的莽山、五盖山、飞天山、湘南暴动指挥部旧址、《三大纪律、六项注意》颁布旧址;永州市的舜帝陵、九疑山、舜皇山、盘王城、上甘棠村、语溪碑林、柳子庙、阳明山、潇湘平湖;邵阳市的口山、云山、南山、黄桑、虎形山、魏源湖;娄底市的梅山龙宫、曾国藩故居、大熊山、湄江、波月洞、蔡和森纪念馆;张家界市的天门山、贺龙故居纪念馆、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纪念馆;湘西自治州的南方长城、南华山、凤凰古城、猛洞河、王村古镇、里耶古城、不二门、红石林、座龙溪、古苗河、边
城茶峒、栖凤湖、德夯苗寨;怀化市的黔城古城、洪江古商城、皇都侗文化村、荆坪古文化村、高椅古村、湘西剿匪胜利公园、粟裕故居纪念馆等。
(二)建设重点。
1、旅游行业规范与发展。
(1)旅游区(点)。发展思路是:从加强旅游区(点)基础服务设施建设和提高管理服务水平入手,突出游客中心、旅游厕所、停车场、标识标牌等建设,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实施人性化管理。加强区域合作,实现资源和市场共享。积极探索旅游区(点)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的经营模式。发展目标是:等级旅游区(点)的数量力争达到170家。按照世界遗产的标准和要求,积极中报世界遗产,努力实现旅游区的可持续发展。
(2)旅行社。发展思路是:建立健全“产权清晰、责权明确、管理科学、服务优质”的现代服务企业制度,重点引导有实力的旅行社建立批零兼营的网络体系,向规模化和网络化方向发展。发展目标是:力争全省营业收入过亿元的旅行社达8家以上,其中有3家旅行社进入全国百强旅行社行列。
(3)旅游饭店。发展思路是:加快饭店的更新改造,引进先进管理技术,创立饭店品牌形象。新建一批汽车旅馆、休闲度假饭店、森林野营基地等主题饭店,以适应境内外旅游市场快速发展的需求。完善复核为主体的星级饭店长效管理机制,增强全省饭店业的整体竞争力。发展目标是:以省内高星级品牌饭店为龙头,扶持5—8家品牌饭店向集团化、网络化方向发展。旅游星级饭店力争发展到800家,进入全国百强的旅游饭店达2家以上。
2、旅游市场开发与推进。
(1)入境旅游市场。开发思路是:稳定港澳台市场,深度开发日韩市场,积极开辟东南亚市场,重点培育欧盟、北美和大洋洲市场。积极与主要境外客源地旅游行业建立合作关系。
(2)国内旅游市场。开发思路是:立足珠江三角区、长江三角区和京津唐地区等主要客源市场,加强区域联合,加大宣传促销力度,采取品牌促销、联合促销、多元促销、文化促销和诚信促销等多种形式的促销活动,扩大湖南旅游产品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3、旅游产品完善与创新。开发思路是:坚持以资源为基础,以市场为导向,积极开发和完善多元旅游精品系列,优化产品结构,提高产品质量。面向境内外旅游市场,大力开发适应现代市场需求的旅游产品。重点建设的旅游产品是:
(1)绿色生态:张家界武陵源、石门壶瓶山、郴州莽山、炎陵神农谷、双牌阳明山、常德花岩溪、新化大熊山等。
(2)红色经典:韶山毛泽东故居和纪念馆、宁乡刘少奇故居和纪念馆、汩罗任弼时故居纪念馆、湘潭彭德怀故居和纪念馆、桑植贺龙故居和纪念馆、长沙杨开慧故居和纪念馆等。
(3)历史文化:株洲炎帝陵、宁远舜帝陵、南岳衡山、长沙岳麓书院、岳阳岳阳楼、汩罗屈子祠、耒阳蔡伦故里、常德桃花源、永州浯溪一柳子庙和洪江古商城一黔城古城等。
(4)民俗风情:湘西凤凰、吉首德夯、通道芋头侗寨、岳阳张谷英村、花垣茶峒和隆
回虎形山花瑶村等。
(5)地质奇观:邵阳崀山、张家界黄龙洞、桑植九天洞、新化梅山龙宫、郴州飞天山、冷水江波月洞、郴州万华岩、新化紫鹊界梯田、古丈红石林、通道万佛山和溆浦思蒙等。
(6)考古发现: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文物、长沙走马楼出土三国吴简、澧县城头山史前文化城址、龙山里耶秦汉古城遗址、宁乡出土商周青铜器遗址和道县玉蟾岩史前文化洞穴遗址等。
(7)水上游乐:郴州东江湖、常德柳叶湖、岳阳南湖、益阳胭子湖、长沙石燕湖、攸县酒埠江、湘潭水府庙、古丈栖凤湖和永州潇湘平湖等。
(8)特色漂流:永顺猛洞河、张家界茅岩河、郴州东江、通道龙底河、常宁天堂河、新宁扶夷江和祁阳金洞等。
(9)温泉度假:宁乡灰汤、汝城热水、郴州天堂、永兴悦来、慈利江娅、慈利万福、隆回高洲和桃源热市等。
(10)工业观光:吉首湘泉工业文化园、醴陵瓷器工业基地、吉首老爹工业园、湘潭迅达科技园、沅陵凤滩水力发电厂、长沙湘绣博物馆、LG曙光、三一重工和长沙长丰猎豹等。
(11)乡村体验:益阳赫山花乡农家乐、永州富家桥异蛇村、怀化荆坪农家乐、长沙黄兴镇农家乐和张家界绿色大地等。
(12)都市休闲:长沙世界之窗、长沙海底世界、长沙湘江风光带、长沙青竹湖高尔夫俱乐部、长沙田汉大剧院、益阳梓山湖高尔夫俱乐部和常德诗墙等。
4、旅游配套建设与优化。
(l)旅游交通。公路:重点建设连接高速公路出口处与主要旅游区(点)的高等级旅游公路,把农村公路建设作为“十一五”旅游交通建设的重点。铁路:抓紧张家界火车站、韶山火车站、长沙火车站、郴州火车站的改造提质。增开各中心城市至省内主要旅游区的旅游专列。航空:进一步完善长沙黄花机场的配套设施,完成张家界荷花机场改扩建,尽快提高航空接待能力。在巩固已有航线的基础上,新辟一批国际国内航线,建立便捷的空中旅游走廊。水运:开通水上休闲旅游线路以及沿湘江风光带水上旅游线路。大力发展大型豪华旅游船,扩大水上旅游市场
(2)旅游娱乐。推出一批具有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的歌舞表演和民间艺术表演节目,丰富旅游区的文化内涵。
(3)旅游购物。重视旅游商品开发的创新,注重旅游商品特色,实现旅游商品系列化、品牌化。引导旅游城市和旅游区(点)建设旅游商品购物场所。
(4)旅游餐饮。体现湖湘文化和多元特色,丰富饮食文化。全省要评定一批“旅游餐饮示范点”和重点建设“美食一条街”,推出美味可口的地方特色餐饮
(5)旅游信息。实施旅游行政办公网、旅游行业管理业务网、公众信息网和旅游综合数据库工程,建立以优秀旅游城市和黄金周信息预报点为主体的旅游目的地营销系统以及旅
游统计卫星账户,全面推进旅游产业信息化建设和运营。
(6)旅游厕所。根据《旅游厕所质量等级的划分与评定》标准,依据对生态和环境保护的原则,符合旅游区(点)规划的要求,建设一批旅游生态厕所和主题厕所。
5、旅游人才教育与培训。进一步强化旅游管理部门宏观调控职能,建立科学的人才资源管理机制和人力资源开发机制,营造有利于旅游人才成长的市场环境。全面推行从业人员资格认证和持证上岗制度,全面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旅游行政管理和服务人才队伍。到“十一五”末,旅游直接从业人员达到150万人以上,具有大中专文化以上水平的达到80%以上,中高级管理人员中,90%以上人员具有本科以上学历,30%以上人员具有硕士以上学历。力争实现全行业从业人员100%持证上岗,旅行社总经理和部门经理100%取得任职资格证书,饭店从业人员100%取得岗位培训和技术等级证书。
四、“十一五”旅游业发展主要措施
(一)实施政府主导战略,加快旅游产业发展。各级政府要高度重视旅游产业发展,加强组织领导,研究和协调解决旅游产业发展中的问题,充分发挥政府在旅游业发展中的主导作用。各有关部门要把旅游资源开发、旅游基础设施、旅游重点项目、旅游区的干线公路建设、旅游宣传报道、旅游市场监管等工作,纳入本部门重要的议事日程。建立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的投资机制,逐年增加服务业引导资金和旅游业发展专项资金对旅游业的投入,共同为旅游业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二)切实保护生态环境,强化持续发展意识。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处理好开发和保护的关系,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促进旅游业可持续发展。要把旅游活动控制在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范围内,力求实现资源环境贡献与消耗比的最优化,真正做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旅游发展与环境保护相互促进。
(三)优化旅游投资环境,拓宽建设融资渠道。各级政府要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放开市场,搞好服务。要进一步拓宽融资渠道,优化资源配置,强化资本运作,加快旅游开发步伐,提高旅游开发水平。要大力引进大型旅游企业、强势品牌,通过独资、参股、品牌连锁等多种形式,让更多的境内外、省内外资金进入湖南旅游市场。
(四)创新宣传促销手段,大力培育旅游市场。努力构建旅游宣传促销体系,精心策划旅游主题活动,高度重视总体策划和形象传播在旅游宣传促销中的作用。进一步调动企业和媒体的积极性,整合宣传资源,坚持联合促销。建设一批游客咨询服务中心,完善散客服务体系。
(五)加大旅游扶贫力度,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各级政府和旅游管理部门要加大旅游扶贫工作力度,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契机,大力发展乡村旅游,重点开发一批古村、古镇、古民居的旅游项目,实现资源的有效利用和合理开发,加快发展民族文化旅游产业,促进民族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
第五篇:湖南省建设项目选址规划管理办法
选址规划类
湖南省建设项目选址规划管理办法
湖南省建设项目选址规划管理办法
第一条 为加强建设项目选址规划管理,保障城乡规划有效实施,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湖南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办法》等法律法规和有关规定,结合我省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以划拨方式提供国有土地使用权的建设项目,建设单位报送有关部门批准或者核准前,应当按本办法向城乡规划主管部门申请办理《建设项目选址意见书》(见附1)。
以出让方式提供国有土地使用权的建设项目,项目批准(核准、备案)机关应当在项目批准(核准、备案)前征求同级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的书面意见。
第三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建设项目选址规划管理工作,《建设项目选址意见书》实行分级核发制度。
(一)下列建设项目的《建设项目选址意见书》由省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核发:
1.由国务院及其有关部门和省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批准或者核准的建设项目;
2.跨市州行政区域的建设项目;
3.湖南省城镇体系规划、长株潭城市群区域规划、“3+5”(环长株潭)城市群城镇体系规划、长株潭城市群核心区建设管治规划等确定的重点监管区域内的建设项目;
4.省人民政府要求加强监管的其它建设项目。
(二)下列建设项目的《建设项目选址意见书》由设区的市或湘西自治州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核发:
1.由设区的市或湘西自治州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批准或者核准的— 95 — 选址规划类
湖南省建设项目选址规划管理办法
建设项目;
2.设区的市或湘西自治州人民政府确定需要加强监管的其它建设项目。
除
(一)、(二)以外的其它建设项目,由县(市)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核发《建设项目选址意见书》。
第四条 由省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核发《建设项目选址意见书》的建设项目,申请人向项目所在设区的市或县(市)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提出选址申请,经设区的市或县(市)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审查并提出意见后,报省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核发。其中,湘西自治州所辖县(市)的建设项目需经湘西自治州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审查并提出意见。
由设区的市或湘西自治州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核发《建设项目选址意见书》的建设项目,申请人向所在县(市)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提出申请,经县(市)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审查并提出意见后,报设区的市或湘西自治州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核发。其中,建设项目在设区的市所辖区内的,直接报设区的市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核发。
由县(市)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核发《建设项目选址意见书》的建设项目,申请人报项目所在县(市)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核发。
第五条 申请办理《建设项目选址意见书》,申请人应提交如下材料:
(一)《湖南省建设项目选址申请表》(见附2);
(二)建设项目选址申请报告;
(三)建设项目选址方案及建设条件;
(四)建设项目所在地城乡规划或行业发展规划等专项规划或者有关部门同意项目建设的相关文件;
(五)环境影响评估文件、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报告以及相关批复文件;
(六)在城乡规划或者相关专项规划图上的选址位置图;
(七)经当地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审查盖章的建设项目选址范围蓝线— 96 — 选址规划类
湖南省建设项目选址规划管理办法
图(附现状地形图);
(八)建设项目选址论证报告(仅本办法第六条规定的需编制选址论证报告的建设项目提供);
(九)法律法规规定的其它材料。
第六条 下列建设项目需要编制选址论证报告:
(一)大中型建设项目;
(二)跨行政区域的建设项目;
(三)城乡规划以及相关专项规划确定的重点监管区域内的建设项目;
(四)各级人民政府要求加强监管的其它建设项目。
建设项目选址论证报告应当委托具有相应城市规划编制资质的单位编制,编制选址论证报告应当符合有关技术规范。
选址论证报告具体内容包括:
(一)项目概况:
1.项目建设的依据与必要性;
2.建设项目的基本情况,包括:建设规模、投资规模、用地规模、运输量及运输方式、用水量、用电量、用气量、用热量等;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及噪声情况;技术装备先进性情况;职工人数、配套生活设施情况;
3.选址要求,包括区位、用地条件、外部条件及项目的特殊情况。
(二)项目建设区域概况:项目拟建地区的资源环境、经济社会、城乡建设、土地利用、基础设施及同类项目的有关情况。
(三)城乡规划要求:项目拟建地区城乡规划及其它相关规划情况。
(四)项目选址研究的依据与原则:项目选址研究的法律、技术、政策依据及遵循的原则。
(五)项目选址过程、选址方案及各方案的基本情况。
(六)选址方案分析论证比选:
— 97 — 选址规划类
湖南省建设项目选址规划管理办法
1.对城乡功能、城乡空间资源配置的宏观影响分析; 2.是否符合相关城乡规划的强制性内容及用地布局安排; 3.场址工程地质、水文地质及地震、洪水、地质灾害等情况分析; 4.交通、供水、排水、供电、供热、供气等外部条件及生活服务设施配套情况分析;
5.是否符合生态和环境、自然和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及景观要求; 6.对城乡公共安全、公共利益及直接关系人利益影响分析; 7.对机场净空、微波通道、军事设施保护及国家安全等特殊要求的分析;
8.定量和定性经济分析。
(七)结论与建议:
1.统筹考虑各种因素,通过方案对比分析,提出推荐选址方案,并对其合理性、可行性与否等相关内容提出研究结论;
2.提出按推荐方案进行前期工作和建设的条件及建议。
第七条 受理申请的机关应当自受理申请之日起5个工作日内确定项目资料报送是否齐全。材料不齐全的,应向申请人说明原因,并提出明确要求;材料齐全的,在25个工作日内作出决定。经审核,符合城乡规划或者相关专业规划要求的,核发《建设项目选址意见书》;不符合的,书面告知申请人并说明理由。
第八条 《建设项目选址意见书》审核应根据建设项目用地规模大小及重要程度,采用行政审查与专家审查相结合、会议审查与书面征求意见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对本办法第六条规定需要编制选址论证报告的建设项目一般采取会议审查方式,审查会议由核发《建设项目选址意见书》机关主持,广泛听取有关职能部门和专家的意见。审查会议讨论的主要问题及提出的解决意见,应载入审查会议纪要,作为核发《建设项目选址意见书》的依据。— 98 — 选址规划类
湖南省建设项目选址规划管理办法
对其它不需要编制论证报告的建设项目,一般不要求召开审查会议,由核发机关对其申报资料进行审查,并征求有关部门意见,作为核发《建设项目选址意见书》的依据。
第九条 调整变更《建设项目选址意见书》内容,申请人应当按规定报核发机关批准同意。
第十条 《建设项目选址意见书》自核发之日起1年内有效。在有效期内依法应办理《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而未办理的,《建设项目选址意见书》自动失效,应当重新申请办理。
第十一条 对违反本办法规定的行为,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湖南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办法》等法律法规的规定予以处罚。
第十二条 各市州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可根据本办法制定具体实施细则。
第十三条 本办法由湖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负责解释。第十四条 本办法自发文之日起施行。1996年8月16日湖南省建设委员会颁布的《湖南省城市建设项目规划报批管理规定》(湘建[1996]规字第527号)同时废止。
— 9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