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市域城镇体系规划

时间:2019-05-13 11:25:2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江苏市域城镇体系规划》,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江苏市域城镇体系规划》。

第一篇:江苏市域城镇体系规划

市域城镇体系规划

一、市域城市化发展战略

按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构筑和完善常州市市域四级城镇体系,大力推进常州主城和主城外围片中心的城市建设,加快发展金坛、溧阳两个中等城市,择优培育6个重点中心镇,积极稳妥推进乡镇撤并调整,着力引导产业与人口的集聚,实现城乡统筹发展,全面提高城镇发展质量,形成布局有序、功能互补、众星拱月的现代化城镇发展新格局。

二、市域主要城镇职能结构

常州市区:长江三角洲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之

一、现代制造业基地、文化旅游名城。二级中心城市:

1、金坛城区:金坛市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全国服装制造名城和盐化工城市。

2、溧阳城区:溧阳市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苏浙皖三省边界中心城市,以湖光山色为品牌的江苏省重点旅游城市。

重点中心镇:

1、薛埠镇:茅山风景旅游基地和建材工业基地。

2、南渡镇:溧阳市西部地区农工商综合发展的中心城镇。

3、湟里镇:以机械制造和园艺花木特色农业为基础的农工商综合发展城镇。

4、漕桥镇:常宜边界交通枢纽城镇和环太湖旅游度假区。

5、卜弋镇:市区西部交通枢纽和综合发展城镇。

6、横山桥镇:以铁合金、精细化工、现代物流和旅游观光为主的综合城镇。

三、城镇空间发展轴

全市形成“二横一纵”城镇聚合发展轴。

二横:

1、沪宁交通走廊城镇聚合发展轴

是全省城镇体系“三圈五轴”中沪宁城镇聚合轴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苏南产业密集带的重要组成部分。

2、沿江高速公路城镇聚合发展轴

以沿江高速公路为依托,东联江阴,经横山桥、戚墅堰东、鸣凰南、滆湖北,至金坛,西接溧水,是横贯市域东西的一条城镇聚合发展轴。

一纵:镇广线城镇聚合发展轴

以镇广公路和扬溧高速公路为依托,是江苏省城镇体系“三圈五轴”中新宜城镇聚合轴的一部分,是市域西部南北向的主要城镇聚合发展轴。

第二篇:江苏省市域城镇体系规划编制要点

江苏省市域城镇体系规划编制要点

一、规划目的贯彻全省城市化和城市现代化发展战略,从区域整体协调发展出发,引导城乡及区域重大基础设施统筹规划建设,合理开发资源,保护环境,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

1、贯彻城市化和城镇现代化发展战略,确定与市域社会经济发展相协调的城市化发展途径和城镇体系网络。

2、明确市域及各级城镇的功能定位,优化产业结构和产布局,对开发建设活动提出鼓励或限制的措施。

3、统筹安排和合理布局基础设施,实现区域基础设施的互利共享和有效利用。

4、通过不同空间职能分类和管治要求,优化空间布局结构,协调城乡发展,促进各类用地的空间集聚。

二、规划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

2、《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和改进城乡规划工作的通知》(国办发[2000]25号);

3、《中共江苏省委 江苏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工作的意见》(苏发[2000]17号);

4、建设部《城镇体系规划编制审批办法》;

5、《江苏省城镇体系规划(1998~2020)》;

6、《江苏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和2010年长期规划基本思路》;

7、各设区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和2010年长期规划基本思路。

三、规划指导思想

体现全球化、信息化时代的发展观,生态保护、可持续发展的生态观,城乡互补、区域协调的整体观和适应竞争、合理分工的市场观。

1、把握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的时代背景,把握我国加入WTO和西部大开发的机遇和挑战,围绕全省社会经济发展的总目标,加快结构调整,推进城市化进程和城市现代化建设。

2、以现代化标准、市场化运作为出发点,在政府调控、市场运作以及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动力和组织形式方面突出制度创新,增强现代城市发展动力,提升城镇功能,强化城市化的集聚和辐射带动力。

3、从整体性和协调性出发,妥善协调市域内部以及市域与周边区域的关系,促进生产要素的合理分工和流动,实现资源集约利用和城镇有序发展。

4、突出重点,分类指导,区分缓急,注重实施,保证城乡协调发展和各项建设在时序和空间上的有序结合。

四、规划的技术要求

1、规划期限

以1999年为现状,2005年为近期、2010年为中期、2020年为远期。

2、基本内容

(1)城镇发展的区域基础、时代背景和政策条件分析。

(2)城市化进程回顾与评价。

(3)城镇体系现状与特征及原因分析。

(4)城市化战略、发展目标和途径。

(5)城镇功能定位、城镇特色,中心城市和重点中心镇的发展方向、发展策略等。

(6)城镇空间组织,远景城镇空间的演化趋势。

(7)城镇等级规模结构。

(8)市域基础设施建设的综合协调。

(9)开发建设管治要求。

(10)市域传统文化的保护与继承。

(11)市域生态环境建设。

(12)城镇体系与周边区域的协调规划。

(13)城镇体系的管理模式、实施策略构想。

3、规划重点

突出城镇之间、城镇与区域之间的功能协调、产业协调、人口分布协调、基础设施建设标准、时序和空间利用协调。

(1)以大力推进特大城市和大城市建设,积极合理发展中小城市,择优培育重点中心镇,全面提高城镇发展质量的城市化发展方针为指导,提出本市的城市化发展道路和途径。

(2)按照把中心城市进一步“做强、做大、做优、做美”的要求,强调各级城镇的集聚发展,强化中心城市和重点中心镇的功能和特色,按城市化发展需求,提出进一步撤并乡镇的对策措施。

(3)对应全省“三圈五轴”的范围、城镇空间及功能发展内容,在市域内充分深化、细化。

(4)划定市域的农业发展空间、城镇发展空间和生态敏感空间等,确定市域城镇集聚发展的主要空间及重点发展地区、鼓励发展地区、控制发展地区等。

(5)运用市场机制,引导区域基础设施共建、共享,集约、高效利用资源。

(6)在市域发展的产业选择、城镇规模分布、基础设施建设的标准和时序等方面进行综合协调。

(7)市域与周边地区的发展协调。

五、规划成果

(一)文件

1、规划文本

2、附件,包括:综合规划报告、专项规划报告、专题研究报告。

综合规划报告,是对文本的具体说明。

专项规划报告,是对规划涉及的市域内及周边地区的基础设施等规划的专项说明。

各市可根据本市的具体情况有选择地、有重点地编制下列专项规划:

(1)市域基础设施协调规划

(2)市域综合交通运输体系规划

(3)市域沿江、沿海岸线开发利用规划

(4)市域水资源开发利用与区域供水规划

(5)市域区域污水处理规划

(6)市域空间开发综合规划

(7)市域生态环境建设规划

(8)市域旅游发展规划

(9)市域综合防灾规划

专题研究报告,是根据规划编制需要,对影响市域城镇体系发展的重大问题进行专题研究的成果。下列题目可供各市参考、选择:

(1)市域城镇发展的区域定位和协调发展研究

(2)市域城市化与城镇规模等级结构研究

(3)市域核心城市发展模式研究

(4)市域城镇发展空间网络研究

(5)市域的产业发展及其空间选择研究

(6)市域城乡人口迁移与分布的机制与趋势研究

(7)市域基础设施的协调研究

(8)市域传统文化的保护与继承研究

(9)市域生态环境建设研究

(10)市域城镇发展的管理模式、实施对策研究

(11)市域旅游发展研究

(12)市域综合防灾规划研究

(二)图纸

1、市域区位分析图

2、市域城镇体系现状图

3、市域城镇体系布局规划图

4、市域空间开发建设管治图(市域空间开发综合规划图)

5、市域城镇规模结构规划图

6、市域交通电力信息设施规划协调图

7、市域水资源利用设施规划协调图

8、市域基础设施规划协调图

9、市域生态环境建设规划图

10、市域旅游发展规划图

第三篇:解读巴彦淖尔市城市总体规划和巴彦淖尔市市域城镇体系规划

解读巴彦淖尔市城市总体规划和巴彦淖尔市市域城镇体系规划

为了更好地指导城市建设合理有序的发展,制定城市发展战略和发展目标,明确城市定位和发展空间,2004年4月,巴彦淖尔市城市规划管理办公室委托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为我市编制《巴彦淖尔市城市总体规划及市域城镇体系规划(2004-2020年)》。2005年11月11日,该规划由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实施,上轮总体规划同时废止。本期规划较为完整地描绘了巴彦淖尔市城市未来发展蓝图,必将对未来巴彦淖尔市经济社会的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城市历版规划回顾

1925年版,临河当时为小城镇,叫永济镇,规划制定人口规模为两千人,用地面积为1200亩(合80公顷),成为临河城区建设的第一张蓝图。

1956年版,由内蒙古自治区城建局规划设计处编制,在1958年做了“临河修订平面道路纵横断土方计算”,并由内蒙古自治区批准实施。

1960年版,内蒙古城市设计院和巴彦淖尔盟建设局对临河城区(称解放镇)的总平面图进行了修改和充实。1970年盟公署由磴口县迁到临河,使临河逐步成为全盟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城市建设速度加快。

1980年版(临河镇),城市规划对工业用地进行了调整,对有能力搬迁的项目,搬迁到东偏北的化工工业区,从而使西南现有工业区逐步成为以食品、机械和加工工业为主的工业区,1984该版规划年由自治区批复。1984年临河县升格为县级市,城市地位提升,城市规模扩大。

1990年版,临河城市规划解决了110国道穿越城区的矛盾,调整了市域公路布局,衔接了新区与老城的路网,拉开了中等城市的框架,为当时城市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000年版,规划城市新区中心位于新华街和府东路交汇处,是集行政办公、金融、商贸、信息服务和文化休闲为一体的综合性城市中心区;老城区沿胜利路建设城市商业中心区;在兴凯路与庆丰街交汇处、东升街与人民路交汇处、临五路与东兴路交汇处逐步形成三个城市商业副中心。

2004年4月,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受巴彦淖尔市城市规划管理办公室委托,承担了巴彦淖尔市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及市域城镇体系规划编制工作。

本期规划简介

经济社会发展目标:

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经济建设要全面实施“十五”、“十一五”计划,确保地区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收入增长速度高于全区平均水平,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20%,财政收入年增长25%以上,城乡居民收入保持两位数增长,为2010年人均GDP超过3000美元和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基础;统筹经济社会发展,初步建立全市科技创新体系,基本普及高中教育,建成覆盖城乡、功能完善的疾病控制和医疗救治体系;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实现以思想道德修养、科技教育水平、民主法制观念为主要内容的城乡居民素质有明显提高,实现以健康向上、丰富多彩、服务群众为主要要求的文化生活质量有明显提高,实现以改善生态环境、人居环境和公共秩序为主要标志的社会文明程度有明显提高。

城市性质:

开发绿色产品及新型工业为主的河套园林城市

本次城市总体规划修编成果,对巴彦淖尔市中心城市的定位是:内蒙古自治区西部中心城市之一,以开发绿色产品及新型工业为主的河套园林城市。将城市的地域特色体现在城市性质和定位中,对重塑城市形象、提升城市品位将起到促进作用。

城市规模:

2020年中心城区总人口达到50万,城市建设用地控制在50平公里左右

按照本次总体规划,至2020年巴彦淖尔市中心城区人口规模将达到50万人左右,进入大城市行列。其用地规模控制在50~70平方公里范围。这一目标的确定符合巴彦淖尔市城市发展战略规划。

城镇空间布局:

“两横、两纵、倒开字型”空间布局形态

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新的总体规划重新审视了巴彦淖尔市过去若干年城市空间发展历程,针对巴彦淖尔市城市实际提出了构建“两横、两纵、倒开字型”的城镇空间发展带战略,即以110国道、拉丹高速公路、包兰铁路沿线为城镇发展主轴;以沿阴山山脉固察线为城镇发展横向辅轴;以省道临赛线和省道五海线为两条城镇发展纵向辅轴。“两横、两纵”发展轴串联了巴彦淖尔市中心城市临河城区和六个旗(县)的中心城镇,囊括了巴彦淖尔市最主要的经济发展地区,是巴彦淖尔市经济发展的核心地带。

城镇结构:

中心城——旗(县)城镇——一般建制镇

在构建“两横、两纵”城镇空间结构的基础上,按照市域城镇人口104万进行地域空间安排,通过人口结构、城镇职能分析,规划期内巴彦淖尔市将形成“中心城—旗(县)城镇—一般建制镇”三级市域城镇结构。市域中心城为临河城区,是巴彦淖尔市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在本期规划中应以发展科技含量和附加值相对较高的实用型工业和生产服务业为主。县域中心城市为旗(县)城,为各自旗(县)域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县域以外的一般建制镇,主要职能划分为综合型、工业主导型、商贸流通型、交通枢纽型、旅游服务型、三农服务型等。

旅游发展规划:

鼓励发展特色文化旅游产业

在充分分析巴彦淖尔市旅游资源优势条件的基础上,确定我市旅游业发展方向是:在深入挖掘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上下功夫,发展具有黄河文化特色、河套田园风光特色、草原民族风情特色的文化旅游产业,草原、湖泊、森林、黄河、沙漠、湿地相结合,最终形成以特色文化为龙头、人文与自然相融合的独具特色的文化旅游产业。旅游空间大致可以分为三个不同特色的区域:一是以乌中旗、乌后旗及乌前旗北部等牧区为主的草原、边境旅游区。二是以临河区、杭锦后旗、五原县、乌前旗南部等农灌区为主的河套田园风光、休闲度假旅游区。三是以磴口县为主,含杭锦后旗西北部的沙漠旅游区。

市域交通规划:

形成“四横、三纵”等级公路网络,实现市到县、县到乡一小时,区、县到高速公路半小时的目标

本期规划确定规划期内市域交通规划发展目标为:公路网主骨架为四横三纵(四横为拉丹高速、110国道、五乌线、固查线,三纵为临赛线、临巴线、甘五线)。规划至2020年改造目前现有公路中乡道的等外公路和中低级路面,使2020年巴彦淖尔市所有等级公路全部达到具备高级或次高级路面的等级公路标准。全市每个乡(镇)、苏木至少通达一条次高级路面的等级公路。通过高等级公路、县乡公路的建设实现巴彦淖尔市到县、县到乡一小时工作圈和区、县到高速公路不超过半小时的目标。铁路为临哈铁路经阿盟进入乌拉特后旗境内,途经呼和温都儿镇后进入杭后与包兰铁路并轨。规划在修建甘其毛道口岸至西小召货运专线的同时预留甘其毛道、巴音杭盖、海流图、德岭山、西小召五个站场的用地。考虑完善的交通运输配套对国家资源和能源安全战略及城市社会经济发展有重大影响,本期规划对巴彦淖尔市民用机场做了预选,初步确定机场选址范围为:临河东30~50公里,五原隆兴昌镇西,阴山以南,靠近110国道和在建的拉丹高速公路间地域。

市域基础设施配置规划:

统筹安排,实现市域基础设施工程资源共享、优势互补

供电:2010年市域最大供电负荷达到300万千瓦,2020年达到489万千瓦。扩建乌拉山电厂、新建临河热电厂、新建500千瓦德岭山、杭锦后旗西变电站,分别建设至包头和乌海的双回500kv线路。建成220kv变电站22座,形成结构合理,安全可靠的220kv区域环网供电结构。

供气:规划以长临、长呼两条天然气长输管道为基础,以中心城市城网和加气站为核心,发展旗县城镇的管网建设,形成区域天然气供气网络。

供热:大力发展集中供热,改变分散的供热方式,生产用热与采暖用热结合,发展热电联产,提高能源利用率。

城市用地发展方向:

西进东延、南部拓展

本期总体规划将用地布局方案调整为近期以西进东延发展为宜,远期跨过新华街向南靠近二黄河发展,远景可考虑跨越二黄河继续向南发展。围绕这一用地布局结构,科学合理安排各类居住、工业、仓储,对外交通、公共设施、园林绿地、道路广场等用地,形成功能完善、结构完整、配套合理的城市用地布局结构。

中心城区用地空间布局结构:

一个中心——一条发展轴——三个片区——两条景观轴——三条水景廊道

本期规划城市空间布局结构可以概括为一个中心、一条发展轴、三个片区、两条景观轴和三条水景廊道。即以临河城区为城市主中心;以新华街为城市发展轴;以东部工业区、中部商贸、居住区及西部行政、文化办公区为三个片区;以西环路和胜利路为两条景观发展轴;以总干渠、永济永刚渠、北边渠为三条水景廊道的“一、一、三、二、三”空间布局结构。

中心城区工业、仓储用地布局:

搬迁改造工业点三处,集中布置仓储用地三处

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兼顾眼前利益与长远发展以及现状布局与城市远景规划相协调。本期规划拟搬迁改造工业点三处:一是万丰经济开发区,二是庆丰街附近现状工业,三是团结路西工业点,全部搬迁至东部工业园区。

城区仓储用地集中布置,与居住、公建用地有效隔离。本期规划仓储用地主要布置三处:东南部仓储用地、东北部仓储用地、北部仓储用地。

中心城区道路交通规划:

大力发展公共交通

通建设现代化的多层次综合交通体系,建立结构清晰的路网系统,大力发展公共交通。本期规划确定至2020年巴彦淖尔市公交车拥有量为600台,出租车达到3300辆。采用智能手段改善道路信号控制和交通组织管理,使专用道系统、停车系统和其它道路系统有机结合,形成通畅的城市交通体系。

结合现状道路系统和用地情况,规划建设巴彦淖尔市城区路网形态为方格网状。道路网以五横九纵式主干路为主,若干次干路为辅、支路为补充的三级道路网系统。规划道路红线宽度:主干路按40~50米控制,次干路按20~40米,控制支路按20米以下控制。

中心城区景观风貌、绿地系统规划:

双轴并行,三条水景廊道,两点一区休闲系统和两线一面防护系统

根据巴彦淖尔市自然条件和自身特点,规划形成“双轴并行、三条水景廊道、两点一区休闲系统和两线一面防护系统”的整体城市景观风貌。双轴并行为依托胜利路生活景观轴,突出城市的传统生活气氛,体现城市风貌。依托西环路的文化景观轴,体现城市的文化和民族特色,创造具有河套民族文化氛围的城市新气象。三条水景廊道为利用总干渠、永济永刚渠、北边渠建设城市滨河公园。两点一区休闲系统为利用章嘉庙和友谊两个天然的小型海子,形成城区旅游休闲景点。总干渠以南规划为黄河生态旅游休闲区。两线一面防护系统为北绕城线防护林、总干渠防护林和污水处理厂周边防护林,与城市绿地有机结合,突出河套平原、宜于人居的园林城市风采。

旧城改造:

完善城市中心区功能

巴彦淖尔市旧城区在近期建设阶段主要以完善中心区功能为主。继续完善旧城区内部市政公用设施的建设,整合旧城区内部商业、办公、文化娱乐用地,突出中心城区综合服务功能,对旧城区将要搬迁的办较为完整地描绘了一个城市未来发展蓝图。它必将会对未来巴彦淖尔市经济社会的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公用地的置换和利用,需要在政府引导下,采用市场化运作的方式进行。对于居住用地,规划适当调整部分三类居住用地为二类居住用地。新区开发:

全面启动新区建设,形成城市新的中心区

规划在新华街以北、八一街以南、西环路以西、开源中路以东集中力量建设城市的公建中心,主要包括行政中心和金融中心,形成城市的新中心。在巴彦淖尔市行政中心建设的带动下,在其南部开发新的居住用地和金融、文化设施用地。新建的居住区住宅建设风格要与行政中心建设风格相统一,不仅市级的文化、金融设施的建设要符合城市发展的需求,而且居住配套设施的建设也要符合现代化社区的标准。

规划在城市近期建设的西北部扩展区域内,建设区行政中心,区行政中心从老城区内部分离出来,不仅突出了老城区的服务功能,又可以利用区行政中心的建设带动解放街北侧居住用地和其它公共设施用地的开发。区域内保留部分三类居住用地和苗圃用地,以最小的拆迁成本开发改造部分二类居住用地,重点在北环路北侧建设临河区行政办公设施,在北环路南侧配以相应的文化、娱乐、商业设施用地,规划在该区域内建设市级医院一座。

城市综合防灾规划:

完善城市应急、防灾、减灾预警体系

本规划提出成立巴彦淖尔市综合防灾专门机构,加强防灾设施建设,完善抗震减灾体系,增加消防站点,加强消防水源建设,提高综合消防能力,完善人防工程配套设施,形成结构合理的城市应急防灾、减灾预警体系。

第四篇:温州市域城镇体系规划------专题研究报告

温州市域城镇体系规划------专题研究报告

专题研究报告之一

温州市自然环境与资源条件分析

一、地貌与地质

(一)、地形地貌

(二)、地质地震

二、水系与水资源

(一)、水系

(二)、水资源

三、气候与气候资源

四、土地与土地资源

五、海洋与港口资源

(一)、海涂资源

(二)、海洋水产资源

(三)、潮汐能源

(四)、东海油气资源

(五)、港口资源

六、矿产资源

七、旅游资源

八、植物与动物资源

(一)、森林资源

(二)、草场资源

(三)、农经作物资源

(四)、珍稀动物资源

(五)、自然保护区

专题研究报告之二

温州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特征、区位条件和优劣势分析

一、温州近现代经济社会发展与“温州模式”

二、温州经济水平和社会发展与周边区域对比研究

(一)、温州市在沿海19个开放城市和特区城市中的地位

(二)、温州市在浙江省内11个市(地)中的地位

三、温州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特征和分区差异

(一)、经济增长时段分析

(二)、经济发展分区差异

四、温州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区位条件分析

(一)、宏观区位条件与宏观发展空间

(二)、中观区位条件与中观发展空间

(三)、微观区位条件与微观发展空间

五、温州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势条件

(一)、崭新的发展机遇,突出的区位条件

(二)、先进的市场运作,灵活的经营机制

(三)、较强的工业实力,坚实的物质基础

(四)、巨大的海洋资源,突出的港口优势

(五)、得天独厚、特色明显的旅游资源

六、温州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制约因素

(一)、工业产业结构低度化特征明显,经济因素亟待提高

(二)、农业基础薄弱,耕地减少,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差的问题还较突出

(三)、交通能源等基础设施和基础工业发展仍不能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四)、技术人才相对缺乏,“能人”流失严重

(五)、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贫富差别悬殊的矛盾比较突出

专题研究报告之三

温州市工业发展布局研究

一、工业发展现状特征

(一)、基本特点

1、所有制结构中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超过公有制经济,公有制经济也以集体工业为主。

2、工业门类结构以轻型加工工业为主体,基础工业较为薄弱。

3、企业规模结构以小型工业为主,资源密集、技术密集的企业数量较少。

4、工业地域空间分布平原与山区差异较大,城镇之间已形成一定地域分工。

(二)、存在问题

1、工业经济结构性矛盾突出。

2、能源和主要原材料严重短缺。

3、企业技术装备落后,人员素质不高。

4、企业小生产意识浓厚,国有企业改革不配套。

5、工业布局不平衡,用地浪费,污染严重。

二、工业发展的基本思路和总体目标

(一)、指导思想和基本思路

(二)、总体目标

三、工业部门发展规划

(一)、基础工业系列

1、加快发展能源工业。

2、适时发展石油化工和冶金工业

(二)、支柱工业系列

1、大力发展机械工业。

2、积极发展化学工业。

3、大力发展材料工业。

(三)、传统工业系列

1、改造纺织、服装、服饰工业。

2、提高食品工业。

3、拓展日用轻工业、塑料制品和鞋革工业。

4、推动陶瓷、建材工业和工艺美术行业。

(四)、高新技术工业系列

1、努力培育电子工业。

2、积极推进生物工程技术和其他高新技术产业

四、工业布局发展规划及对策措施

(一)、工业布局发展规划

1、温州中心城区(含温州经济技术开发区)。

2、港口、铁路和江河沿岸地区。

3、沿海平原小城镇密集地区。

4、西部山区和半山区。

(二)、工业发展布局的对策和措施

1、深化企业改革,培育组建企业集团,加快规模经济发展,2、加快工业结构向外向型转变,加快工业国际化进程。

3、以高科技为先导,大力推进企业进步。

4、培养企业人才,优化企业管理。

5、实施结构优化,提高产品结构和产业结构水平。

6、开源节流,珍视各类资源。

7、强化工业经济运行分析,指导经济活动。

8、工业发展与旅游资源开发和生态环境保护相协调。

专题研究报告之四

温州市农业发展布局研究

一、农业发展的条件分析

(一)、农业发展的自然条件

1、光热条件充足,自然灾害以台风为主。

2、雨水充沛,水资源丰富。

3、土地类型多样,但抗御自然灾害能力较弱。

(二)、农业发展的社会经济条件

1、充足的劳动力资源,悠久的农业开发历史。

2、具有相当基础的物质技术装备和技术水平。

3、发达的、实力强大的农村经济。

二、农业发展的基本状况与存在问题

(一)、基本状况

(二)、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1、耕地面积减少过快。

2、农业基础设施配套要求过高,建设有隐患。

3、农业集约化水平低,劳动生产率低。

4、农业生产水平和农民人均收入地区间差异过分悬殊。

5、农业成本上涨过快,农民种田积极性下降,农产品产量局部停滞不前。

6、农业投入少且分配不平衡。

7、农业后备资源不足。

三、农业发展总体目标和部门规划

(一)、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

(二)、农业部门发展规划

1、种植业

2、渔业

3、林业

4、畜牧业

5、水利建设

6、脱贫致富与增加农民收入

四、农业区域开发与基地布局

(一)、农业区域开发布局

1、西北部山地丘陵林、茶、牧综合开发治理区

2、中部平原河谷粮、果、菜、油集约开发区

3、东部岛屿水产养殖开发区

(二)、农业十二大基地建设

1、粮食生产基地

2、杂交水稻制种基地

3、蔬菜基地

4、名优茶生产基地

5、名优水果生产基地

6、速生用才林基地

7、食用笋和毛竹基地

8、食用菌基地

9、水产养殖基地

10、海洋捕捞基地

11、禽蛋生产基地

12、牲畜生产基地

五、农业发展的政策和措施

(一)、深化农村改革,建立新型农村经济体制

(二)、保护耕地,加强全市各项建设用地的宏观管理

(三)、坚持“科教兴农”战略,搞好农业综合开发

(四)、增加农业投入,加强农业基础

专题研究报告之五

温州市市场体系发展布局研究

一、市场发展基本情况及特点

(一)、基本情况

(二)、发展特点

1、市场发育起步早,市场主体民营化。

2、市场专业化、系列化程度突出。

3、产销紧密结合,专业市场和生产基地融为一体。

4、市场类型齐全,生产资料市场规模较大,生产要素市场发展迅速。

5、商品销售范围广,信息渠道活,远程贸易,面向全国。

6、空间分布上全面开花,遍布全乡,不同类型市场分布特点明显不同。

二、当前市场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市场体系建设发展不平衡,结构不尽合理

(二)、市场客户流失趋势出现,综合实力相对有所削弱

(三)、市场体系布局不尽合理,重复设置现象严重

(四)、促进市场体系发展的有关政策没有落实到位

三、市场发展规划布局

(一)、指导思想与规划原则

(二)、市场发展布局规划

1、生产要素市场布局规划

2、生产资料市场布局规划

3、消费品市场布局规划

专题研究报告之六

温州市旅游业发展布局研究

一、旅游资源分析

(一)、自然景观资源

1、山岳岩洞景观

2、江溪瀑潭景观

3、江洲海岛景观

(二)、人文景观资源

(三)、旅游资源特点分析

1、自然资源与人文资源融为一体,组成和谐的统一体。

2、雄伟磅礴与旖旎秀丽兼具,山岳与海滨相互结合。

3、旅游景区等级高,面积大。

二、旅游业发展状况与存在问题

(一)、旅游业发展状况

1、现状设施配套情况

2、旅游接待规模和旅游收入水平

3、交通状况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1、资金投入不足。

2、管理机制不健全。

3、宣传不足。

三、旅游业发展战略和目标

(一)、旅游业的发展方向

1、观光旅游型

2、休养度假型

3、商务会议型

(二)、旅游业发展目标

四、旅游网络规划

(一)、区域旅游风光带规划

1、西部山水风光带

2、东部海岛风光带

3、南部乌岩岭自然保护区和南麂列岛自然保护区

(二)、旅游区建设规划

1、温北山水旅游区

2、温州城郊旅游区

3、温南山水及滨海旅游区

4、温东海上旅游区

(三)、旅游服务中心规划

1、一级旅游服务中心

2、二级旅游服务中心

3、三级旅游服务中心

五、旅游环境培育保护规划

专题研究报告之七

温州市科教文卫事业发展布局研究

一、科技事业

(一)、现状概况与存在问题

1、从总体上看,科技实力偏弱,科技发展滞后于经济的发展,经济技术总体水平比较低,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温州市经济发展。

2、工农业生产科技含量低,技术装备差,缺少运用高科技成果的产品。

3、科技人员数量少,结构不合理。

4、科技投入少。

(二)、规划的思想和基本目标

(三)、规划实施要点

1、大力推进高新技术的开发应用,促进传统产业的改造提高,培育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2、根据决策民主化、程序化和科学化的要求,搞好软科学项目的研究,为政府的宏观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3、加强科技队伍的建设和科技人才的培养。

4、增加科技投入,改善科学研究的基础条件。

二、教育事业

(一)、现状概况与存在问题

1、学龄人口众多,教育设施不能满足实际发展需求与教育投入少,教育经费不足之间的矛盾难以协调。

2、教师的后顾之忧多,队伍的整体素质较低。

3、童工屡禁不止,学生流失严重,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及保护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措施有待进一步落实。

(二)、规划思想和基本目标

(三)、规划实施要点

1、普通教育

2、职业技术教育

3、成人教育

4、高等教育

5、师范教育

6、增加教育投入

三、文化事业

(一)、现状概况与存在问题

1、与整个温州市的经济发展相比,象征着一个城市的文化水准和档次的社会公益性文化设施建设发展滞后,一些图书馆、文化馆规模偏小,设施陈旧、不完备,形式单一,同时,缺少一批高档次的音乐厅、博物馆。

2、文化经费长期不足。

3、各级文化设施发展空间布局不平衡。

4、艺术队伍存在人才老化等问题,新生后辈力量跟不上。

(二)、规划思想和基本目标

(三)、规划实施要点

1、文化设施建设

2、专业文化网络建设

3、群众文化网络建设

四、卫生事业

(一)、现状概况与存在问题

1、医疗人员素质构成低,医疗条件和技术设施不完善。

2、各医院缺乏统一的管理和协调,缺乏各自的特色,造成医疗卫生资源配置上的浪费。

3、尚缺乏疗养院或疗养病床。

(二)、规划思想和基本目标

(三)、规划实施要点

1、扩建、迁建、新建一批医院,完善多级医疗卫生网络。

2、有计划有分工的加强重点医疗专科建设,提高全市医疗服务的总体水平。

3、多渠道筹集资金,增加投入,改善医疗卫生条件。

4、加强卫生技术人员培养,加强以温州医学院为主的人才培训基地的建设,同时合理引进医疗卫生方面的人才。

五、体育事业

(一)、现状概况与存在问题

1、体育设施总的情况仍是数量少,设施简陋、陈旧。

2、竞技体育总体实力面临挑战。

3、群众体育和体育产业的发展不平衡。

4、体育市场依法管理关系不顺,存在 职责交叉问题。

(二)、规划思想和基本目标

(三)、规划实施要点

1、大力发展群众体育,增强全民体质。

2、保持竞技体育的先进地位。

3、各级体育设施建设上台阶。

4、完善体育市场和体育产业体系。

六、社会保障事业

(一)、现状概况与存在问题

1、社会福利设施不足,不能满足社会的需要,且各县敬老院分布不均,未能达到各乡镇均建有敬老院的目标。

2、乡镇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覆盖面比率低,行政村达到的比例小。

3、殡葬问题严重,火化率远远低于全省平均水平。

(二)、规划思想和基本目标

(三)、规划实施要点

专题研究报告之八

温州市铁路与航空发展布局研究

一、温州市铁路交通建设意义

二、温州市铁路建设现状进展

(一)、金温铁路

(二)、温福铁路

(三)、甬温铁路

三、温州市铁路网和枢纽规划

(一)、金温铁路线布局

(二)、温福铁路线布局

(三)、甬温铁路线布局

(四)、温州铁路枢纽布局

四、温州市航空交通运输规划

(一)、航空交通的发展现状

(二)、航空交通发展规划

1、温州民用航空机场

2、旅游直升机场

3、关于龙港通用机场

4、温州机场疏运道路

专题研究报告之九

温州市港口航运发展布局研究

一、港口与航运现状

(一)、基本情况

(二)、大型港(区)——温州港

温州港500吨级以上码头泊位一览表

(三)、中小型港口

温州市中型港口码头泊位现状一览表

(四)、内河航运

温州市内河主要航道情况一览表

(五)、交通运输量

温州市域水路交通运输量

二、港口航运发展条件与前景

(一)、岸线资源条件(附表)

(二)、腹地经济条件

1、腹地地区经济发展的主要特征

 经济发展速度快,水平较高但不平衡。

 非金属矿石品种多,储量丰富,可以出口;腹地内能源资源和金属矿产资源相当缺乏。 经济成分以“小、轻、集、加”为特点,即企业规模小,轻型产品多,企业以集体所有制为主,工业构成以加工工业为主。 主导产业初现雏形,产业结构日趋合理。

 外向型经济开始起步,特别是九十年代以来的发展速度很快。

2、促使温州港口大发展的腹地地区经济条件和主要因素。 腹地内国民经济高速发展产生对外交流的强烈需求。 外向型经济发展对港口提出更新要求。

 金温铁路、金温高等级公路和沿海铁路、沿海高速公路等大通道的建设使港口与腹地联系加强。

 东海油气田开发意义重大,油田生产开采后港口将成为石油转运及石化工业重要的依托,也需拓建大吨级的深水港区。

(三)、水路运输量预测

水路运输客运量及周转量的平均增长速度

水路运输货运量及周转量的平均增长速度

三、港航网络规划布局

(一)、温州港(区)

1、陆域布局

2、水域布局

3、港口集疏运规划

4、规划的分期实施

(二)、沿海及内河港口群

1、瑞安港

2、鳌江港

3、龙江港

4、三盘港

5、清水埠港

6、盘石港

(三)、水上航运网络规划

1、外海及沿海航运

2、内河航运

专题研究报告之十

温州市公路交通网络布局研究

一、公路交通运输现状概况

(一)、公路交通运输基本情况

(二)、国道、省道和主要县道基本情况

1、国道

2、省道

3、重要市(县)道

(三)、交通运输存在的问题

1、市域交通量急剧增长,公路建设跟不上,尤其是两条国道路面狭窄,损坏严重,交通拥挤不堪,已处于超负荷运行,与温州的经济发展不相适应。

2、由于公路沿线城镇化发展,且沿路、跨路建设现象突出,公路街道化现象十分突出,国道街道化比重已达20%左右,部分路段车速慢、事故多,阻车现象严重。

3、市域干线公路网密度偏低,省道与县乡道技术等级低,路况差,县际公路联网尚不完善。

4、东部沿海与西部山区公路发展不平衡,山区公路等级低,弯道多,绝大部分为砂石路面,交通混杂。

二、规划目标和交通量发展预测

(一)、规划指导思想与目标

(二)、客货运量及干线交通量发展预测

三、公路、交通网络规划布局

(一)、中心城区出城干道和快速环路

(二)、市域纵向交通干道系统

1、沿海高速公路 2、104国道

3、仙清线、104分流线、水霞线

(三)、市域横向交通干道系统

1、金丽温一级汽车专用路 2、330国道和省道温强线

3、省道瑞东线

4、省道分泰线、云寿线

5、省道永缙线、雁楠线

(四)、市域联络性干道系统

1、青岱线

2、机场至瑞安,龙港至金乡线

(五)、市域县乡公路

(六)、洞头五岛连桥工程

专题研究报告之十一 温州市城镇体系形成发展的历史进程

一、由原始聚落逐步发展到东瓯封建王城

(一)、原始聚落

(二)、封建王城

二、区域中心城市的形成

(一)、东汉至西晋——区域中心城市的萌芽时期

(二)、晋室南渡至隋唐——区域中心城市的地位逐步确立时期

三、北宋至1840年——城镇体系的形成和发展时期

(一)、宋朝——城市体系的形成时期

(二)、元代至清末——城镇体系的缓慢发展时期

五、中心城镇的发展

专题研究报告之十二 温州市城镇体系发展的现状及特点分析

一、现状概述

二、市域城镇化发展特点

(一)、市域城镇化处于持续快速发展阶段

(二)、市域城镇化水平较高

温州各县市城镇化水平对比表

(三)、市域内各县市城镇化发展不平衡,存在明显的沿海平原高于山地海岛的地区性差异

浙江省各地市非农业人口对比表

三、城镇化的动力机制分析

(一)、独特的“温州模式”是城镇化发展的主导因素

1、“温州模式”的出现使小城镇蓬勃发展

2、以家庭经营、股份合作企业为特色的农村经济,是城镇化发展的先导力量

3、以专业市场为特色的市场体系,是城镇化发展的活跃因素

(二)、交通条件、自然条件的不同加剧了地区城镇化发展的差异

(三)、城镇建设的市场机制是城镇化发展的直接动力

四、市域城镇等级规模结构

(一)、市域城镇等级规模呈典型的超强首位分布,缺少中间层次的城镇类型

(二)、市域内中心城镇发展迅速,后继力量强劲

(三)、城镇等级规模空间分布特征明显,东西部发展不平衡

温州城镇现状等级规模

五、市域城镇职能类型结构

(一)、城镇职能类型划分

(二)、城镇职能类型成因分析

(三)、城镇职能结构特征

温州城镇现状职能分类体系

六、市域城镇体系空间网络结构

(一)、城镇体系空间结构的现状

(二)、市域城镇空间分布特征

1、城镇分布不平衡,东部沿海和西北部山区差异大

2、城镇主要沿交通线分布

3、东部沿海平原地区已形成了几个城镇密集区域

(三)、现状城镇体系空间网络的成因

1、交通条件对城镇分布的影响

2、自然环境对城镇分布的影响

3、“温州模式”对城镇体系空间结构的影响

七、城镇体系发展阶段分析

(一)、温州市域城镇体系发展概述

(二)、1949年至1978年,城镇缓慢发展时期

(三)、1978年至1992年,中小城镇普遍生长时期

(四)、1992年以后,中心城镇飞速发展,城镇密集地区形成时期

专题研究报告之十三 温州市人口发展与城镇化水平预测

一、温州市域人口发展

(一)、人口发展现状

1、概况

2、人口发展演进过程

温州市域人口历年增长状况

温州市分县、市、区人口状况

(二)、人口现状构成特征

1、性别构成 温州市四次人口普查总人口性别比例构成

2、年龄构成 温州市域人口年龄构成类型变化比较

3、劳动构成 温州市域在业人口行业构成

温州市域分县(市、区)在业人口行业构成

4、民族构成 温州市各民族人口构成

5、文化构成

(三)、人口现状分布特征

温州市分县(市、区)人口状况

(四)、流动人口发展特征

1、经商热带动温州人口向外省市流动

2、民工潮使温州成为民工流动的热点

二、市域总人口预测

(一)、分年龄组人口动态模型预测

1995年——2010年市域人口基本情况

1995年——2010年市域劳动力结构

1995年——2010年市域人口受教育情况

1996年——2010年市域在校学生升学率

1995年——2010年市域人口年龄结构

1995年、2000年、2010年市域人口百岁图

(二)、综合增长率预测

(三)、线性增长模型预测

(四)、灰色系统模型预测

(五)、总人口预测

温州市不同方法人口预测结果

(六)、分县(市)区总人口预测

温州市域人口预测结果

三、市域城镇化水平预测

(一)、城镇化现状分析

城镇化水平的各种口径比较

 城镇非农业人口  非农业人口  城镇驻地人口

(二)、城镇化水平预测

1、对城镇化发展趋势的基本估计  外延式发展与集约式发展并重

 山区与沿海平原的发展差异在一定时期内将继续存在  规划期内新设镇数量较少,城镇化水平增长稳定

2、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预测

 耕地变化趋势与农业劳力需求  非农业人口预测

 农村剩余劳动力及其转移  城镇非农业人口和城镇化水平

3、灰色系统模型预测

4、市域城镇人口与城镇化水平方案

5、分县(市、区)城镇人口预测

专题研究报告之十四 温州市各城镇发展潜力评估

一、城镇发展潜力预测

专题研究报告之十五 温州市水资源利用和给排水规划 专题研究报告之十六 温州市供电网络规划 专题研究报告之十七 温州市邮电通讯网络规划 专题研究报告之十八 温州市防洪防潮排洪体系规划 专题研究报告之十九 温州市环境保护规划

第五篇:烟台市域城镇体系规划设计任务书

烟台市农村新型社区和新农村发展规划

设计任务书

一、烟台概况

烟台市地处山东半岛中部,东连威海,西接潍坊,西南与青岛毗邻,北濒渤海、黄海,与辽东半岛及日本、韩国、朝鲜隔海相望。烟台市辖4区、1县、7个县级市和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保税港区及昆嵛山保护区,82个镇、6个乡、65个街道办事处,589个居民委员会、6748个自然村。全市总面积13746.5平方公里,其中市区面积2722.3平方公里。2012年末,全市户籍人口650.29万人,其中市区人口180.27万人。2012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GDP)5281.38亿元,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30045元。

烟台交通发达,境内有大中型港口9个,国际空港1处,铁路、公路四通八达;物产丰饶,是我国重要的渔业基地,也是中国北方著名的水果产地,黄金、菱镁矿、钼等多种矿产资源储量居全国前列;旅游资源得天独厚,既有秀美的自然风光,也有蓬莱阁、云峰山魏碑石刻等众多的名胜古迹,这里还是著名的温泉之乡。

独特的地理环境、丰富的人文景观、生机盎然的城市风 貌,使烟台受到国内外的普遍认可和赞誉,先后荣膺全国文明城市、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优秀城市、最佳中国魅力城市、中国投资环境金牌城市、中国城市综合创新五十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中国食品名城、中国绿色食品城等称号,并被授予联合国人居奖和中国人居环境奖,2013年7月,国务院批复烟台市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二、工作背景和编制目的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坚持走“集约、智能、绿色、低碳”为特色的新型城镇化道路,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十八大”以来,中央高度重视新型城镇化战略,将其视为现代化的必由之路,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重要途径,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有力支撑。国家和省先后出台了《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和《山东省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推进生态文明乡村建设、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做出战略部署。《烟台市城镇化发展纲要(2013—2020年)》提出“从我市实际出发,大力实施区域发展带动战略,充分发挥功能区引领作用,走出一条功能区带动型的城乡一体化发展道路”。目前烟台市正处在经济转型升级、城镇化快速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时期,为指导我市农村新型社区和新农村建设健康有序发展,加快形成城乡一体化 发展新格局,根据市统一部署,组织本次《烟台市农村新型社区和新农村发展规划》编制。

三、研究范围及规划期限

1.规划范围:烟台市全部行政区范围,总面积13746.5平方公里。

2.规划期限:城镇体系规划的规划期限为2015-2030年,其中近期2020年,中期2025年,远期2030年。

四、规划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 2.《城市规划编制办法》

3.《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 4.《山东省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 5.《山东省城乡规划条例》

6.《山东省城镇化发展纲要(2012-2020年)》 7.《山东省农村新型社区和新农村发展规划(2014-2030年)》

8.《山东半岛城市群总体规划》 9.《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

10.《烟台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年)》 11.《烟台市城镇化发展纲要(2013—2020年)》 12.其他法律、法规、标准、规范及相关规定

五、重点解决的问题

1、在《山东省农村新型社区和新农村发展规划(2014-2030年)》基础上,确定烟台市不同区域应建设农村新型社区和新农村的数量;

2、明确烟台市农村新型社区和新农村公共服务设施、基础设施配套标准;

3、明确烟台市农村新型社区和新农村建设模式及建设要求;

4、根据胶东农村地域特点和文化特色,对烟台市农村社区、村庄及建筑风貌进行引导,突出胶东特色;

5、确定特色村分布,提出保护与建设原则,明确发展要求;

6、明确各规划期烟台市及各县市区农村新型社区和新农村建设的目标、任务及要求。

六、规划内容

在新型城镇化战略背景下,按照城乡一体化和统筹城乡发展的目标,以《山东省农村新型社区和新农村发展规划(2014-2030年)》为指导,统筹规划农村新型社区和新农村建设,促进农村新型社区和新农村建设科学健康发展。

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对烟台市村庄发展现状进行全面分析,总结当前农村社区建设过程中取得的经验和存在的问题,分析烟台作为沿海开放地区,在新型城镇化过程中推动农村新型社区和新 农村建设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2、根据现状条件,结合烟台市城镇化进程和产业发展特征,合理判断烟台市农村人口转移和集聚趋势,提出烟台农村新型社区和新农村建设发展的总体目标和发展策略。

3、按照《山东省农村新型社区和新农村发展规划(2014-2030年)》,对村庄进行分类,确定发展模式,并提出烟台市及各县市区农村新型社区和新农村数量和布局方案。

4、探索符合烟台市发展实际和农村居民需求的农村新型社区和新农村建设模式。

5、根据烟台市发展阶段特征,提出农村新型社区和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城乡道路、给水、排水、热力、燃气、电力、电信、环卫、防灾等各类基础设施和教育、文化、科技、卫生、社会保障、商业等公共服务设施配套标准。

6、对具有历史文化遗存和特色的村进行梳理,并对其发展和保护提出引导性建议。

7、探索符合胶东农村地域特点和文化特色的农村社区、村庄规划及建筑风貌,突出胶东特色。

8、从宣传、管理、投资和土地使用制度等方面提出实施规划的对策与措施,提出实施行动计划。

七、规划成果

规划成果拟包括规划文本、综合报告、有关图纸图表 以及专题研究。A3规格。

其中主要图纸包括:

1、烟台市农村居民点发展综合现状图(系列图纸)

2、烟台市农村新型社区和新农村发展规划总图

3、农村新型社区和新农村发展分区引导图

4、分县市区农村新型社区和新农村发展规划汇总图(系列图纸)

5、农村新型社区和新农村建设模式示意图(系列图纸)

6、农村新型社区、村庄及建筑风貌引导示意图(系列图纸)

专题研究包括:

1、国内外及省内先发地区农村社区建设经验研究;

2、烟台市农村人口转移趋势研究;

3、烟台市农村新型社区和新农村布局模式分析;

4、胶东特色建筑风貌与特色保护研究。成果标准:

全部设计成果均应制作计算机文件,图形文件除各种分析图、示意图外均应采用DWG、JPG两种格式保存,文本文件采用Microsoft word2003以上的格式文件。汇报多媒体(15分钟以内)。

规划成果提交要求:

(一)阶段性成果:内容包括A3文本10套,包括文本、图纸、说明书、专题研究报告、汇报多媒体,A0图板1套(含主要规划图纸)。所有成果的电子文件,图纸须包括jpg、cad两种格式。

(二)最终成果提交:刻有所有规划成果的电子文件光盘4套,A3文本15套(文本、图纸、综合报告、专题研究报报告、基础资料汇编),最终成果多媒体。

八、时间进度安排

项目主要分为现状调研、规划编制、方案汇报与评审、成果编制等阶段,拟于2015年1月启动,2015年6月完成。

2014年1月初召开动员会,启动编制农村新型社区和新农村布局规划。

2014年1-2月,设计单位调研,各县市区协助提供基础资料,并报送本县市区农村新型社区和新农村布局及发展规划。

2015年3月底完成规划初步方案并向有关领导汇报,分别征求相关部门及各县市区意见。

2015年4-5月修改完善成果,进行成果论证。2015年6月进一步修改完善,提交规划成果。

下载江苏市域城镇体系规划word格式文档
下载江苏市域城镇体系规划.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郴州市域城镇体系规划纲要讲解

    参考文献: 郴州市域城镇体系规划纲要(2005—2020) 一、社会经济发展目标与发展战略 1、社会经济发展总战略 紧紧抓住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这条主线,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农业产业......

    2011省域城镇体系规划编制审批办法

    省域城镇体系规划编制审批办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令第3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www.xiexiebang.com 2010年06月30日 《省域城镇体系规划编制审批......

    2016中国土地师理论与方法:市域城镇体系规划的主要内容(范文)

    2016中国土地师理论与方法:市域城镇体系规划的主要内容 一、单项选择题(共 25题,每题2分,每题的备选项中,只有1个事最符合题意) 1、承租土地使用权只能按合同租金的__及租期估价......

    城镇体系规划

    第四章A 1.区域经济的概念 泛指一定区域内的人类经济活动,是指一个区域内各经济部门、经济地区及经济组织之间的经济关系和经济行为 2.霍夫曼比例 霍夫曼比例=消费资料工业......

    安徽省城镇体系规划

    安徽省城镇体系规划(2011-2030年)安徽省行政辖区,国土面积14.01万平方公里。城镇化发展目标2015年,全省城镇化率51%,城镇人口3200万人;2020年,城镇化率58%,城镇人口接近3900万人;2030......

    海南省城镇体系规划

    海南省城镇体系规划(2003-2020)编制单位: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编制起止时间:1999.9-2003.12主管院长:李晓江项目负责人:陈玮主要参加人:黄锡萍 孙久文 胡莹莹 王玉清 张成 韩敏 卢......

    乡镇市域治理工作总结

    乡镇市域治理工作总结1 为确保建党73周年大庆期间社会治安工作稳定,落实省、市、区社会治安大排查大整治大防控专项行动上部署会议及《xxx区社会治安大排查大整治大防控专项......

    市域社会治理工作总结

    市域社会治理工作总结 市域社会治理工作总结1 按照《关于报送工作总结和2022年工作计划的通知》、《广汉市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工作项目责任分工方案》的分工,智慧治理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