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子的“非攻”思想浅谈

时间:2019-05-13 12:26:5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墨子的“非攻”思想浅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墨子的“非攻”思想浅谈》。

第一篇:墨子的“非攻”思想浅谈

墨子的“非攻”观浅谈

历史系2013级周庆学号:20132010118

摘要:墨子首倡“非攻”,这种思想贯穿于整个的墨子思想体系之中,具有深厚的理论背景,墨子为“非攻”做了大量的努力。但是,与此同时,非攻思想内部 也有着客观矛盾的存在。研究和分析墨子的“非攻”思想,对于我们认识墨子整体的思想结构乃至对于我们的现实生活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墨子“非攻”“兼爱”义利观实践矛盾

墨子所处的时代,正是奴隶制的生产关系趋向崩溃,封建制萌芽的时期。这一时期,各国间的相互攻伐及大国对小国的兼并战争越来越频繁,给人民的生活以及交战国双方都带来了巨大的损失。为了反对这种频繁的攻伐兼并之战,墨子应运提出了“非攻”的主张。

一、“非攻”思想的基本构成作为墨子思想结构体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非攻”思想具有丰富而深刻的内涵与意义。方授楚教授更认为,“非攻”思想乃是墨子思想结构体系事实上的核心:“夫以统摄诸目,则兼爱自较概括,此乃逻辑上之体系也。若就事实上之体系而言,或先因当时战争惨酷,乃倡 ‘非攻’之说,进而更倡‘兼爱’,以

①为‘非攻’理论上之根据也。”由此,我们也不难看出,墨子“非攻”思想是具

有充分的内涵的。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的是,“非攻”不是“非战”。墨子所反对的是具有侵略攻伐性质的不“义”之战。钱永生认为“反对攻伐侵占,是为非攻的本意”②,但是,墨子同时主张的是“义”战,因此,墨子对于禹征有苗、汤伐桀、武王伐纣是持赞赏和支持态度的,因为这种战争是符合“义”的。墨子将这种具有“义”之性质的战争称之为“诛暴”。其次,为了使“非攻”得以顺利实现,墨子也提出了一系列的手段来保障其实施。这些手段,总的来说,有两种。其一,即在任何时候,都应该重视守备。冯友兰先生说:“墨翟反对兼并战争,但他不是简单的和平主义者;他只主张非攻,而不主张非战。他反对攻。却讲究守。他不主张去兵,① 方授楚《墨学源流》,中华书局、上海书店联合版,1989年第76页.② 钱永生《论墨子思想结构的生成》,博士学位论文,首都师范大学.而主张备兵,主张备兵自守”③,墨子特别注重守备,认为这是达到非攻和国家安全的有力手段和强有力的保证。墨子墨子《七患》中之第一患和第四患皆是强调不重视守备的危害,《墨子》一书自《备城门》以下皆是城防守备技巧。其二,一旦侵略攻伐性质的不“义”的战争发生,就应当积极救守,这是为实现“非攻”的补救手段和策略。但是,救守主要是通过战争来得以实现的。通过自卫守御的战争来制止侵略攻伐性质的战争,这是为实现“非攻”而不得不采取的手段。从长远来看,这又是符合“义”“利”的原则的。这种积极救守方针,也只能当成一种补救的万不得已的手段去实施。

二、“非攻”思想的理论依据

在墨子的思想结构体系中,存在着广泛而又深刻的内在联系。这种内在的联系实际上也为各种思想提供了理论性的支持。但就墨子“非攻”观来说,其理论依据应当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内容:“兼爱”的事实性要求“非攻”和义利观念的催生。

学术界一般认为,“兼爱”是墨子思想结构体系的核心所在,“非攻”以“兼爱”为理论基础,是“兼爱”的自然推论。这种较为普遍性的说法不无道理。《墨子*兼爱上》云:“视人身若其身,谁贼?故盗贼亡有。犹有大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国者乎?视人家若其家,谁乱?视人国若其国,谁攻?故大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国者亡有。若使天下兼相爱,国与国不相攻,家与家不相乱,盗贼无有,君臣父子皆能孝慈,若此,则天下治。”天下兼相爱,交相利是墨子的理想追求,他希望“视人身若其身”“视人国若其国”,只有这样,天下才能得到太平。而为了达到这种“兼相爱,交相利”的理想境界,就需要“非攻”。因此,我们可以说,从逻辑上说,墨子由“兼爱”导出了“非攻”这一命题。但是,我们所必需认识到的是并不是“兼爱”则必然“非攻”,也不是“非攻”完全来源于“兼爱”这一命题的要求,这二者间,“从终极意义上说,不非攻则不能达到兼爱的境界,不兼爱则不能够实现非攻,两者互为条件,互相依赖和制约。”④我们应当可以这样说,“兼爱”这一命题为“非攻”思想提供了一个十分重要但并不是唯一性的理论来源,而“非攻”也并不是需要完全顺应“兼爱”的思想要求,二者既是互为依托的关系,也存在着彼此独立的成分。

“非攻”思想的另一大理论来源应当是贯穿于墨子整个思想结构始末的义利观念。墨子思想实际上是带有极强的功利主义色彩的。墨子认为,发动侵略攻伐性质的战争,既不“义”,也不“利”。《墨子*经上》云:“义,利也。”因此这实际上最终归结于“利”的问题。那么,“利”又是什么呢?《墨子*大取》又云:“义,利;不义,害。志功为辩。”“志”,旧作“之”,据孙诒让校正⑤,其意为:义,就是有利于人类;不义,就是有害于人类。这可用其动机与效果作为分辨的标准。墨子反对侵略攻伐,因为这实际上造成了不义不利的后果。这种后果,既体现在③ 冯友兰《中国哲学史新编》:第一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19页

④ 钱永生《论墨子思想结构的生成》,博士学位论文,首都师范大学.⑤ 孙诒让《墨子间诂》诸子集成:(六)[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86.245.被侵略攻伐的国家之上,有体现在发动侵略攻伐的国家之上。这种不“义”之攻

⑥伐的最终后果是“百姓饥寒冻馁而死者,不可计数”,使得国力凋敝,民生困苦,社会倒退。由此来说,侵略攻伐实在是天下之大害,应当坚决反对和制止。所以,墨子从义利的角度出发,提出了“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这一理想与现实交融的要求。因此,从整体上来看,墨子对于“非攻”的理论性论证主要是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论述攻伐侵略之大恶,二是指出“非攻”所带来的大义与大利。在这二者的鲜明对比中,得出“非攻”必须得到贯彻实施的理论根据。这样一来,我们对于墨子为什么主张“诛暴”也就不难理解了,因为这是“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的必然要求。

三、从“止楚攻宋”看“非攻”的实践

“非攻”思想作为墨子思想中极为重要的部分,墨子为促进其实现做出了大量的努力,以实现其天下“兼相爱,交相利”的理想追求。在这些大量的实践工作中,最广为人知也是最为成功的案例当属墨子止楚攻宋了。总的来说,墨子“止楚攻宋”实际上经历了一个艰辛曲折的过程,可以看成是“非攻”思想在事实上取得的一个胜利。下引《公输》全文:

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成,将以攻宋.子墨子闻之,起于齐,行十日十夜而至于郑,见公输盘.公输盘曰:“夫子何命焉为?”子墨子曰:“北方有侮臣,愿藉子杀之.”公输盘不说.子墨子日:“请献十金.”公输盘日:“吾义固不杀人.”子墨子起,再拜日:“请说之.吾从北方,闻子为梯,将以攻宋.宋何罪之有?荆国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杀所不足,而争所有余,不可谓智.宋无罪而攻之,不可谓仁.知而不争,不可谓忠.争而不得,不可谓强.义不杀少而杀众,不可谓知类.”公输盘服.子墨子日:“然,乎不已乎?”公轮盘曰:“不可.吾既已言之王炙:”子墨子日:“胡不见我于王?”公输盘曰:“诺”.子墨子见王,曰:“今有人于此,舍其文轩,邻有敝雄,而欲窃之;舍其锦绣,邻有短褐,而欲窃之;舍其粱肉,邻有糠糟,而欲窃之.此为何若人?”王曰:“必为窃疾矣.”子墨子日:“荆之地,方五千里,宋之地,方五百里,此犹文轩之与敝雄也;荆有云梦,犀兑糜鹿满之,江汉之鱼鳌奄母为天下富,宋所为无雄兔极狸者也,此犹粱肉之与糠糟也;荆有长松、文梓、板栖、豫章,宋无长木,此犹锦绣之与短褐也.臣以三事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臣见大王之必伤义而不得.”王日:“善哉!虽然,公输盘为我为云梯,必取宋.”

于是见公输盘,子墨子解带为城,以赚为械,公输盘九设攻城之机变,子墨子九距之,公输盘之攻械尽,子墨子之守困有余.公输盘拙,而曰:“吾知所以距子矣,吾不言.”子墨子亦曰:“吾知子之所以距我,吾不言.”楚王问其故,子墨子曰:“公输子之意,不过欲杀臣.杀臣,宋莫能守,可攻也.然臣之弟子禽滑厘等三百人,已持臣守困之器,在宋城上而待楚寇炙.虽杀臣,不能绝也.”楚王日:“善哉!吾请无攻宋炙.”

⑥ 王焕镳《墨子集诂.非攻下》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5-4.第47页.子墨子归,过宋,天雨,庇其间中,守间者不内也.故曰:“治于神者,众人不知其功,争于明者,众人知之.”

分析引文,我们可以发现,在墨子“止楚攻宋”的过程中,“非攻”思想是一直贯穿始末的。整个过程大约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墨子分别以“义”和“利”来劝导公输般和楚王放弃攻宋。他告知公输什么是真正的“义”,劝楚王放弃攻打宋国以追求最大的“利”,因为楚国人少而地多,宋国人多而地少,楚国以其有余而争其不足,这是不利于楚国的。通过这种手段,使得楚王攻宋的决心产生了动摇,但是这还是难以使楚王放弃攻宋。于是转入第二阶段,墨子以其墨家先进的守御技术击败了公输般,从而使得楚王从事实上深切认识到攻宋的不可实践性,或者说,让楚王意识到即使能够攻下宋国,也是需要付出巨大代价的,是弊大于利的。经历了第二阶段,可以说,实际上楚王已经逐渐放弃了攻打宋国的念头,只是公输般此时建言杀掉墨子以继续其攻宋之计,才让楚王重新燃起了求胜之心,于是,第三阶段的对弈开始了。墨子坦言已经派遣三百墨家弟子前往宋国协助守城,即使楚王杀掉墨子也无济于事,这就从根本上使得楚王最终放弃了攻打宋国。墨子的目的得以最终实现,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墨子在整件事情中其实并没有获得什么利益,其最终结果固然是制止了楚国伐宋,但是当墨子回归经过宋国时,“天雨,庇其间中,守间者不内也”。墨子所扮演的实际上是一个中间人的角色,他以实现天下之大义,追求天下之大利为目标,完成“非攻”的具体性的实践。

从整个“止楚攻宋”的过程中,墨子“非攻”的追求或者说是“非攻”的手段得到了较为完美的实现和执行。“非攻”的基本内涵与要求都在这一过程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他用义利引导楚王和公输般,为“非攻”提供了理论性的支持;以高超的守备技术,为“非攻”提供现实性的依靠。在理论与实际的双重依托下,最后使得“非攻”得以贯彻。

四、“非攻”思想的限度

墨子“非攻”思想在其思想结构体系中具有深厚的理论根源,墨子也为其实现做出了大量的努力。但是,无可否认的是,墨子的“非攻”思想也确实存在着一些矛盾,或称为其思想不可避免的有一些局限性。关于墨子对于战争划分标准问题,冯友兰先生就认为:“墨翟一般地反对进攻,主张自卫。但以攻守为标准仍然不能区分战争的正义性与非正义性。”⑦前文已经提到,墨子是以“义”来作为评判战争的标准的。那么,又该如何来理解这个“义”呢?按《墨子*经上》的说法,“义,利也。”如果按这种方式理解,那么这种“利”又是如何得以实现的呢?从战争的经过及其长远影响来看,这种“利”最终应当是被发动“义战”的战胜方所获得,禹征有苗、汤伐桀、武王伐纣,是“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之举,但其获利方当是夏、商、周部族,而战败方是否获利呢,这就值得商榷。王明增就认为,“按照墨子的理论,利不可能在战争的过程中出现,它只能在战争前或战争后出现。利出现于战争前在逻辑上说不通,所以它只能出现于战争结⑦ 冯友兰《中国哲学史新编》:第一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第220页

束后。这就出现了一个问题,对于一场战争的肯定或否定要看战争后的情况,而这是与“非攻”的宗旨相矛盾的。‘非攻’是反对攻伐战争的,而墨子‘诛’的思想却得出了支持攻伐战争的推论。”⑧因此,墨子在主张“非攻”的同时,同时却又主张“诛暴”,这实际上构成了一组矛盾,从这一点来说,郭沫若先生认为墨子“名虽非攻而实美攻”“只是在替侵略者制造和平攻势的烟幕弹而已”⑨的说法虽然有失偏谬,却也不乏合理之处。

此外,墨子的“非攻”的初衷实际上是反对大国对小国的侵略攻伐,也就是说,墨子是站在维护小国的利益的基础之上的。他明确规定了大国对小国的应尽义务,就如《墨子*兼爱下》所说“大国之不义也,则同忧之;大国之攻小国也,则同救之;小国城郭之不全也,必使修之;布粟之绝,则委之;币帛不足,则共之。”但是,与此同时,他又明确了弱国外交的思想,需要小国“敬事于大”,这种弱国外交的思想与其规定的大国对小国的义务构成了事实性的矛盾。也就是说,如果小国不“敬事于大”,那么大国就有理由发动对小国的战争以求“利”,而墨子却又明确反对大国对小国的战争,这两者间的矛盾就显得不可调和了。另外,小国除了“敬事于大”这种委曲求全以维护自身利益,或者说追求自身存在的方式之外,按照墨子的方法,还可以积极发展守御技术,那么一旦不“义”之战发生,小国就可以积极救守。但是,积极救守实际上就已经是一种战争,而且这种战争还是一种主动性的战争,在这样的一种战争中,双方的利益又该如何得以实现呢,这也是非攻思想所遗留的一个重大的问题。总的来说,墨子站在小国的立场上来阐释其“非攻”的主张,在当是那种礼乐崩坏,奴隶制逐渐崩溃的条件下,无可避免的会产生一种主观目的与现实实际的脱离,那么,“非攻”思想中的内部矛盾和局限也就是可以理解的了。

五、结语

陈雪良先生说:“《墨子》中守御各篇,是中国古代讨论积极防御的经典之作。它跟《孙子兵法》,恰成古代军事学说中的双璧,二者相辅相成,互为补充,应该受到同等程度的重视。”⑩所言是也,墨子以“义”“利”等为基础的“非攻”观,表达出一种“兼爱”以“利”天下的道德追求,一种“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的意旨所归。在当今国际多元化以及霸权主义、恐怖主义盛行的复杂的时代背景之下,“非攻”观仍具有强烈的现实性和较高的指导意义。建立在对墨子“非攻”观的全面分析和批判继承基础之上的合理运用,无疑会对当代发展产生积极作用。

⑧ 王明增《墨子“非攻”思想的限度》

⑨ 郭沫若《青铜时代》科学出版社.1965.第118页

⑩ 陈雪良《墨子答客问》[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第109页

第二篇:读墨子《非攻》有感

读墨子《非攻》有感

墨子(约公元前468前-376年),名翟,鲁国人,墨家学派创始人。他出身于手工业者,能制造机械,也通晓军事,是我国古代极为重要的思想家、哲学家、政治家、科学家、教育家、军事家和军事工程师。墨子生活时期正值春秋战国之际,当时的统治阶级为了争权夺利,相互间进行了多次残酷的战争,强之劫弱,众之暴寡。列国割据,征战不休。墨子早年接受儒家教育,后聚徒讲学,创立与儒家相对立的墨家学派。墨子长期奔走于各诸侯国之间,宣传他的政治主张。其中《非攻》就是他重要的政治主张。

“非攻”思想有以下特点:首先,“非攻”以“兼爱”为其理论基础,是墨子为解决当时国家之间矛盾,实现其理想的必然结论;其次,“非攻”以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是人民的理论;再次,提出了处理国家间关系的一个基本准则,得到了弱小国家的支持。当时的战争不仅在大国间进行,也在大国与小国、强国与弱国、小国与小国、弱国与弱国之间进行。“非攻”对大国和强国,尤其对好战的君王是一个约束,对小国与弱国则是一个保护,得到了他们的积极响应。当时“非攻”在制止战争,减轻人民痛苦等方面确实发挥了相当作用。

“非攻”,思想谴责进攻的战争,也就是反对侵略战争,反映了小生产者渴望安定生活的愿望,这是墨子思想的一个重要内容。但“非攻”不是一般的“非战”,而是反对侵略者发动的攻伐无罪之国的战争,可以说是后世反对非正义战争的渊薮;而对于讨伐暴虐害民的有罪之国,墨子不称“攻”而称之为“诛”,他是赞同的。至于抵抗侵略者的防御性战争,墨子不仅不反对,而且是竭力支持的。从这里也可以看出“非攻”思想具有非常鲜明的时代特征,墨子所处的是诸侯相互攻伐吞并,争霸的时代。只是处于这样的时代,墨子看到了侵略性战争给各诸侯国人民带来的毁灭性灾难,所以提出“非攻”的思想

来谴责进攻战争,来反对浸略性战争。

墨子的“非攻”思想是通过全篇论证攻伐别国的行径大为不义,以及对这种不义行径的赞誉之荒谬。墨子首先对“利”提出了疑问,是因为它上能符合天帝的利益,而且中能符合鬼神的利益,并且下能符合人民的利益,才这么称道它吗?然后通过以盲人和正常人为例,指出这世上虽有“利”的名称,但人们却往往没有去考察它的实际存在。说盲人和正常人都能说黑色与白色的名称,但盲人却不能分辨出实际物体的黑白颜色。随后讲古代的智者在为天下考虑时,必定能顺时考虑事情的利益,然后再去做。他就近取譬,层层类推,一环紧扣一环,先举日常生活中是非显而易见的一些事例,以引出一个判断标准,然后再根据这个标准论证攻国为什么不义,赞誉攻国为什么荒谬。墨子以“入人园圃,窃其桃李”、“攘人犬豕鸡豚”、“入人栏厩,取人马牛”以至于“杀不辜人”等“不义”之事为例,再三论证如果一个人损人越多,他的不仁也就更突出,其罪过也就加重的道理。进而论断:如果人大规模地去攻打别国,而对此“弗知非,从而誉之,谓之义”,这样显然是十分荒谬的,是混淆黑白、颠倒是非的,这样就有力地突出了“非攻”的主旨。接下来又用一段进一步以类推的手法论证攻国之大不义,以杀人为例,从杀一个人到杀十个人、百个人,便是十倍、百倍的不合道义。天下的君子都要惩罚杀人的行为。再转到攻伐别的国家的更大罪行。最后以不辨黑白,不辨甘苦做比喻,驳斥赞成攻伐他国者,归结到“今至大为不义,攻国,则不知非,从而誉之,谓之义,此可谓知义与不义之别乎?”都非常具有说服力,都

在传达这“非攻”这一政治思想。墨子坚信只有“非攻”才能避免“攻国”的危害性,才能避免百姓饥寒冻馁,才能避免荒废百姓耕种,才能避免“杀人多必数万寡必数千”的大量死亡, 才能避免因战乱而影响人口的生育与繁殖。为了使世界和平、人人兼爱、丰衣足食,必须“非攻”。

在文章中,几段好攻伐之君与墨子的对话描写的很精彩,把墨子如何反驳好攻伐之君无理的掩饰之词刻画的淋漓尽致,从中足以显示墨子的聪明才智不同一般。最后墨子做了总结,认为天下的王公大人士人君子,内心想谋求天下人的利益,铲除天下人的祸害,从而引发的频繁的征伐,实际上是天下最大的祸害。

我们再拿“非攻”的思想来看近现代的中国,面对列强的浸略战争,中国人民奋起反抗,最终取得胜利。不管是抗日战争,还是同国民党反动派的内战,都体现着“非攻”的思想,浸略战争和反动战争最终是要失败的。“非攻”这种自强不息的自卫精神是中华民族的脊梁,是中华民族得以生存不息的重要依据之所在,这种精神是一种正义精神与和平精神。

在看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的主题告诉我们,不正义的战争最终只会害人害己,持强凌弱,非君子行径,大有不义之嫌,最终是要失败的。墨子的“非攻”观是维护世界和平的极为重要的武器。

从政治和哲学意义上看“非攻”也可称为和平主义,人道主义的先导。“非攻”论之本质是让他人无忧无虑地生存,这里体现了一种深刻的人道主义精神,一种对他人生命的深切爱护和终极关怀。“非攻”的思想启示人们坚持正义,保君子之节,行君子之径,存君子之仁义。我们在做事前应该三思而后行。不贪图利益,不损坏他人利益才是我们应该遵循的原则,否则只会损人不利己。

第三篇:《非攻》

《非攻》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能翻译课文,理解墨子的“非攻”思想。

学习体会墨子文章层层推理,逻辑性强的特点。过程与方法目标:

加强诵读,整体感知,相互探究,把握主旨。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目标:

理解墨子“非攻”的思想并思考其对现实的指导意义,树立和平意识。【教学重点】

1、依据课文内容,掌握断句的技巧。

2、理解墨子“非攻”的政治主张。

【教学难点】 解读墨子“非攻”的现实意义 【教学方法】朗读法 讨论法 探究法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春秋战国时期,学派林立,出现了“百家争鸣”的盛况。其中有影响的是墨、儒、道、法四大家。他们纷纷著书立说,发表自己的见解。其中有一个人主张“兼爱”、“非攻”,希望人们互助互爱,反对不义战争,他就是墨子。

二、明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1、学会断句,学习墨子散文善于推理,逻辑性强的特点。

2、理解墨子“非攻”的政治主张

3、树立和评意识,反对不义之战,反对侵略战争,更加热爱和平的世界。介绍墨子及《墨子》:

1、名翟,墨家学派创始人。战国初期思想家、教育家、科学家、军事家。曾为宋国大夫。早年接受儒家教育,后逐渐成了儒家的反对派。墨子的学说思想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①兼爱非攻。所谓“兼爱”是要求君臣、父子、兄弟都要兼相爱,“爱人若爱其身”,并认为社会上出现强执弱、富侮贫、贵傲贱的现象,是因为天下人不相爱所致。②天志明鬼。宜扬天命鬼神的迷信思想是墨家的—大特点。墨子认为天是有意志的,它不仅决定自然界星辰、四时、寒暑等的运动变化,还对人世的政治起支配作用。因“天之爱民之厚”,君主若违天意就要受天之罚,反之,则会得天之赏。对于鬼神,墨子不仅坚定信其有,而且认为它们对于人间君主或贵族也会赏善罚暴。③尚同尚贤。尚同是要求百姓上同于天子。墨子认为,国君是国中贤者,百姓应以君上之是非为是非。他还认为上面了解下情也很重要,因为只有这样才能赏善罚暴。尚贤是要求君上能尚贤使能,即任用贤者而废抑不肖者。墨子把尚贤看得很重,以为是政事之本。他特别反对君主用骨肉之亲.对于贤者则不拘出身,提出“官无常贵,民无终贱”的主张。④节用。节用是墨家非常强调的一种观点,他们抨击君主、贵族的奢侈浪费,尤其反对儒家看重的久丧厚葬之欲。认为君主、贵族都应像古代大禹一样,过着极为俭朴的生活,而且要求墨徒在这方面也要身体力行。

墨子的学说在当时影响很大,与儒家并称为“显学”。

《墨子》现存五十三篇,其中有墨子自作的,有弟子所记的墨子讲学辞和语录,其中也有后期墨家的作品。

2、儒墨思想比较:

(1)孔子对周代早期的传统典制、礼仪、艺术等抱以同情理解的态度,并从伦理上予以解释,论证它们的意义,他对古代文明的态度是理性化并加以合理化,他是位有修养的君子。

(2)墨子与孔子相反,质疑周代传统的合理性和实用性,并力求使之简化,而且照他看来更为适用。墨子对古代文明持批判态度。他是一位充满战斗精神的游侠。

(3)孔子讲仁义,强调“仁爱”,对我们民族精神产生过积极和深远的影响,但又强调“爱有等差”,这是狭隘的,孟子讲仁政,均从道德出发,要求不求回报的付出。儒家不信鬼神。

(4)墨子提倡“兼相爱”,主张无差别的爱。从利害出发,我不爱人,人亦不爱我。爱是求回报的投资。墨家信鬼神。

(5)儒家主张繁文缛礼、厚葬久葬,而墨家主张节葬,节用。(6).儒家重视音乐的作用,而墨家提出“非乐”,认为一切音乐都是有害的。

四、解题:

“非攻”即反对进攻的战争,与一般的非战是有区别的。墨子对于防御性的战争不仅不反对,而且竭力支持。

五、具体研习:

1、学生感知文章内容:(以断句形式)

今有一人入人园圃窃其桃李众闻则非之上为政者得则罚之此何也以亏人自利也至攘人犬豕鸡豚者其不义又甚入人园圃窃桃李是何故也以亏人愈多其不仁兹甚罪益厚至入人栏厩取人马牛者其不仁义又甚攘人犬豕鸡豚此何故也以其亏人愈多苟亏人愈多其不仁兹甚罪益厚至杀不辜人也扡其衣裘取戈剑者其不义又甚入人栏厩取人马牛此何故也以其亏人愈多苟亏人愈多其不仁兹甚矣罪益厚当此天下之君子皆知而非之谓之不义今至大为不义攻国则弗知非从而誉之谓之义此可谓知义与不义之别乎

小结:断句需要注意的方面(1)、通读,凭语感断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处。(2)、抓词语.① 虚词:“夫、惟、盖、凡、窃、请、敬”等发语词和表敬副词,在句首; “乎、哉、也、矣、欤、焉”等语气词在句尾。②对话、引文标志: 曰、言、云。○3复音虚词:切夫、若夫、乃夫、已而、至若、于是、虽然、至于、是鼓、向使、纵使。一般都位于一句话的开头。语气词“乎”“也”“矣”等常在句末,“盖”“夫”“凡”等常在句首,“于”“以”“而”等常在句中。

文言文中常常出现在句首的词语:

人称代词:吾、余、予 , 尔、汝(女)、公、卿、君 , 彼、此 发语词:盖、夫(注意:是虚词还是实词)、若夫、且夫、殆

连词:故、是故、则、然则、或、况、而况、已而、而(注意:连接的是短语还是 分句)、且(注意:是连词还是副词)是故、副词:岂、岂非、得无(毋)、无(毋)乃、何其、岂独、唯 动 词:曰、故曰、或曰、云、言。

常常出现在句末的词语有: 乎、者、也、矣、焉、哉、耳(尔)、与(欤)、耶(邪)等等;

固定结构:……者,…也 所以……者,……也 为……所…… 何……之有?

孰与……?(与……孰……?)无以……(有以……/何以……)

与其……孰若(不若)…… 不亦……乎? 如……何?⑽得无……乎?(3)观句式:对偶句、对举句、排比句,骈文中的四六句等(4)利用上下文内容的关连、呼应断句

(5)找出文段中的人名和其他指称人的名词,通过人名和人称代词读出文章的“故事”。做断句的三个步骤是:先读后断再检查

2、学生朗读文章,思考下列问题:

(1)天下之君子如何看待“攻国”?(从原文找信息)(2)作者是否开门见山地谈论侵略战争的问题? 生活现象 评判 原因

(1)窃人桃李 不义 亏人自利(2)攘人犬豕 更加不义 亏人愈多

(3)取人马牛 更加不义 亏人愈多 轻(程度)重(4)杀不辜人 更加不义 亏人愈多

攻国 最不义 亏人最多 生活现象 评判 原因

1、杀一人 不义 一死罪

2、杀十人 十重不义 十死罪 少(数量)多

3、杀百人 百重不义 百死罪

攻国 无数重不义 无数死罪 小结内容:

非攻,就是谴责攻伐掠夺的不义之战,也就是反对侵略战争,这是墨子思想的一个重要内容。但非攻不是一般的非战,对于防守诛讨的正义之战作者是赞成的。从文中我们可以看出作者的写作意图。那就是反对攻伐掠夺的不义之战,并深入指出如果对攻伐掠夺的不义之战进行赞誉,那就是不知义与不义之别。

小结写法:

1、说理上层层推进,逻辑性强,有“项庄舞剑,意在沛公”之妙。

2、类比说理,化抽象为形象,增强说服力。

六、解读墨子“非攻”的现实意义:

1、学生先读一则材料,分析造成三岁小孩失去父母的原因?

大家还记得1937年8月28日的那一天吗?那天,日本侵略者轰炸上海火车南站。又一次,在中国人的脸上,写下了“耻辱”二字,又有多少人,因此而失去了宝贵的生命? 一位才三岁的孤儿的父母,就是不幸者中的两个。

那天,那位母亲带着孩子,来火车站给丈夫送饭,她的丈夫,是埋伏在上海火车站的抗日游击队员,随时都可能有生命危险!饭正吃了一半,一位叔叔就满头大汗地跑来了,“在车站附近发现了一大群鬼子!快准备准备!他们这次准备炸毁这里!所以,这次行动只许成功,不许失败!大家一定要努力!”爸爸从柱子下的洞中,摸出了武器,就匆匆出发了!这时的孩子,还什么都不懂,还开心地在妈妈身边玩石头!过了会儿,从候车室那儿传来了一阵阵的枪声,“忽”,一颗炸弹,从远处飞来,母亲的脑海里,一片空白,在生命的最后一刻,把孩子投到远处一片柔软的草地上。孩子,毫发无伤,可是,母亲,却被炸得粉身碎骨,尸骨无存!孩子呆呆地坐在废墟旁,却已不见了母亲,在他眼前的,只有那熊熊的大火,和浓浓的烟雾,孩子傻眼了!他“扑通“一声,摊坐在地上,撕心裂肺的哭着,喊着:“爸爸!妈妈!”望着已成一处废墟的火车站,他只能哭。

他被一位大妈收留了,渐渐成长,成了一位小八路,为他的父母报仇。

他憎恨战争,渴望着和平,企盼着和平!他希望,有一天,世界上再也没有战争,只有欢乐,只有和平!

学生列举不义战争,并分析其危害。

【学生活动】学生罗列历史中的不义战争(讨论2分钟)教师总结:

危害:侵略的主要目的在于争夺土地,真正受害的是两国人民。

1、我们赞扬墨子热爱和平,为和平不辞劳苦,奔走呼号,我们称其为和平的使者。

2、现实:例如,叙利亚、伊拉克等战争。反对战争,呼唤和平。我们真切地希望,“非攻”的思想主张能在天空上闪耀,让墨子的大爱陶冶和净化现代人的心灵。

3、树立和平意识,反对不义之战,反对侵略战争,更加热爱和平的世界,让和谐的春风吹遍全球。

七:课堂练习:

1、下列句中加点字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 众闻则非之 责怪,反对 B 从而誉之 称赞

C 至杀不辜人也 辜负 D 至攘人犬豕鸡豚者 偷盗

2、下列说法与原文不符的一项是:()

A 本文采用比喻论证,以偷盗和杀人比喻掠夺战争,说理深入浅出。B 墨子认为掠夺战争是最大的不义行为,必须坚决反对。

C 墨子无情地揭露了天下之君子非大不义而誉小不义的可耻行径。

D 墨子认为偷盗、杀人乃至战争都是不义的行为,因为这三者“以亏人自利”的。

3、给下列的语段用“/”断句

君子之学也入于耳藏于心行之以身君子之治也始于不足见终于不可及也

答案:君子之学也/入于耳/藏于心/行之以身/君子之治也/始于不足见/终于不可及也。

4、故 不 登 高 山 不 知 山 之 高 也 不 临 深 谿(xī,山谷)不 知 地 之 厚 也(《荀子•劝学》)

参考答案: 故不登高山/不知山之高也/不临深谿/不知地之厚也 【我做高考题】

1、用斜线(/)给下面短文断句。(2011北京)熹 窃 观 古 昔 圣 贤 所 以 教 人 为 学之 意 莫 非 使 之讲明义理 以 修其 身 然 后 推 以 及 人 非 徒 欲 其 务 记 览 为 词 章 以 钓 声 名 取 利 禄 而 已 也今人之为 学者 既 反 是 矣 然 圣 贤 所以 敬 人 之 法 具 存 于 经 有 志 之 士 固 当 熟 读 深 思 而问辨之(取材于朱熹《白鹿洞书院揭示》)

【参考答案】熹 窃 观 古 昔 圣 贤所 以 教 人 为 学 之 意 /莫非使之 讲 明 义理/ /以 修其 身/ 然 后 推 以及 /人 非 徒 欲 其 务 记 览/ /为 词 章/ /以 钓 声名// 取利 禄 而已 也/ 今 人 之 为 学 者// 既 反 是 矣/ 然 圣 贤 所以 敬 人 之 法/ /具 存 于 经/ 有志之士/ /固 当 熟 读/ 深 思 而 问辨之

2、用斜线(/)给下面短文画横线的部分断句。(2008北京卷)

杨朱过于宋东之逆旅有妾二人其恶者贵美着贱杨子问其故逆旅之父答曰美着自美吾不知其美也恶者自恶吾不知其恶也杨子谓弟子曰:“行贤而去自贤之心,焉往而不美。”

【参考答案】杨朱过于宋东之逆旅/有妾二人/其恶者贵/美着贱/杨子问其故/逆旅之父答曰/美着自美/吾不知其美也/恶者自恶/吾不知其恶也

3、用斜线(/)给下面短文断句。(2011广东)

罗既官游击乃遣人访其妻以重金赎还为夫妇如初报其鬻身救夫之义也此事不足训然以视少共艰苦既贵而厌弃其糟糠者其厚薄之区殆不可以道里计天生豪杰磊磊落落安得以道学家之律绳之

【参考答案】罗既官游击/乃遣人访其妻/以重金赎还/为夫妇如初/报其鬻身救夫之义也/此事不足训/然以视少共艰苦/既贵而厌弃其糟糠者/其厚薄之区/殆不可以道里计/天生豪杰/磊磊落落/安得以道学家之律绳之

课后作业:

1、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画线部分短句(2009江苏)

观足下所为文百余篇实先意气而后辞句慕古而尚仁义者苟为之不已资以学问则古作者不为难到古者其身不遇于世,寄志于言,求言遇于后世也。

2、学习了墨子的一系列思想,请同学们针对“小悦悦事件”写一篇短评。

第四篇:墨子节用思想

简析墨子的消费伦理思想

论文摘要:作为墨家的代表人物,墨子有其独特而深刻的消费伦理思想,主要体现在“节用”的消费行为规范方面。墨子兼顾功利主义与节俭主义的经济伦理思想,对构建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新型消费伦理,培养节俭之美德,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消费行为规范:“节用”

墨子主张的消费行为规范,概括地来说主要是“节用”。赵靖先生评价说:“在墨家的经济思想体系中,生产论实际上成了节用论的从属部分。在墨学十大纲领中,经济方面的纲领只有一个:„国家贫,则语之节用、节葬。‟墨翟几乎把一切经济问题都纳入节用的范畴下,把节用看做是解决一国经济问题的不二法门。”墨子主张节用,源于他对生产与消费关系的深刻认识。那种不顾生产对消费的决定和制约,盲目追求奢侈消费的行为,是治国的七大忧患之首。传统社会中,农业生产是古代经济生活中的头等大事,风调雨顺与政通人和对一个国家和人民来说相当重要。一方面,风调雨顺意味着五谷丰登,衣食有望,否则“一谷不收谓之馑,二谷不收谓之旱,三谷不收谓之凶。四谷不收谓之溃,五谷不收谓之饥”,遇到灾荒之年,民则无所仰,仕者大夫亦损禄,以致“尽无禄”,“禀食(口粮)而已矣”,国家也因此岌岌可危;另一方面,政通人和对农业生产起着非常积极的作用,政治清明的时候,人民能休养生息,“不误农时”,保障农业生产所需的人力、物力和时间,不像兵荒马乱的时候,劳役和徭役繁重,疲于奔命,民不聊生。然而,农业生产有赖于天时地利,不稳定的因素较多,自然条件又非人力所能及,要解决这个矛盾,除了加强农业生产外,在消费方面只能是尽可能地节用,“以时生财,固本而用财,则财足”作为财富的最大消耗者,统治阶层更是要注重节用,杜绝奢侈浪费,“凡足以奉给民用,则止。诸加费不加于民利者,圣王弗为”。基于上述认识,墨子倡导节用,包括人们衣食住行的节用,以及节葬短丧。

在衣食住行方面,墨子制定了详细的节用之法,其日:

衣:“为衣服之法:冬则练帛之中,足以为轻且暖,夏则缔络之中,足以为轻则清,谨此则止。故圣人之为衣服,适身体和肌肤而足矣。非荣耳目而观愚民也。当是之时,坚车良马不知贵也,刻镂文采不知喜也。何则?其所道之然。”

食:“古者圣王制为饮食之法,日:足以充虚继气,强股肱,耳目聪明,则止。不极五味之调、芬香之和,不致远国珍怪异物。”

住:“室高足以辟润湿,边足以圉风寒,上足以待雪霜雨露,宫墙之高,足以别男女之礼。谨此则止,凡费财劳力,不加利也,不为也。”

行:“车为服重致远,乘之则安,引之则利;安以不伤人,利以速至,此车之利也。古者圣王为大川广谷之不可济,于是制为舟楫,足以将之,则止。虽上者三公诸侯至,舟楫不易,津人不饰,此舟之利也。”

墨子还指出,遇到欠收灾荒之年,统治者还要相应地减免税收,压缩开支,降低生活标准,与民同甘共苦,“岁馑,则仕者大夫以下皆损禄五分之一。旱,则损五分之二。凶,则损五分之三。溃,则损五分之四。饥,则尽无禄,禀食而已矣。”

至于丧葬之礼,墨子非常反对:“又厚葬久丧,重为棺椁,多为衣衾,送死若徙。三年哭泣,扶后起,杖后行,耳无闻,目无见,此足以丧天下。”父母去世,子女要守三年之丧,对于国家和民众的财富精力是很大的损害,因此,墨子主张节葬短丧。他说:“上士之操丧也,必扶而能起,仗而能行以此共三年。若法若言,行若道,使王公大人行此,则必不能蚤朝晏退,听狱治政。使士大夫行此,必不能治五官六府,辟草木,实仓瘭。使农夫行此,则必不能蚤出夜人,耕稼树艺。使百工行此,则必不能修舟车,为器皿也。使妇人行此,则必不能夙兴夜寐,纺绩织缍。细计厚葬,为多埋赋之财者也;计久丧,为久禁从事者也。财以成者,扶而埋之;后得生者,而久禁之。以此求富,此譬犹禁耕而求获也,富之说无可得焉。‟

从这些节用思想中,我们可以发现这样一些特点:

第一,从衣食住行方面给出的详细规定来看,它们主要是一些消费行为所应遵循的道德规范。在消费问题上,墨子的观点是那些为了满足生活的基本需要的消费,是切合实用的消费,也是正当的消费,反之,则是没有实用价值的奢侈消费,是不正当的消费。“节用”的消费行为规范,正是对那些奢侈消费的道德约束和限制,这些行为规范连同与之相关的消费思想一起构成了墨子消费伦理的基本内容。

第二,墨子在注重节用的同时,也强调生产之重要性。他以为要使饥者得食,寒者得衣,劳者得息,使一切人民皆能维持一定的消费水平,就必须加强生产。故谓“凡五谷者,民之所仰也,君之所以为养也。故民无仰则君无养,民无食则不可事。故食不可不务也,地不可不力也,用不可不节也。”除了生产之外,还要注意防范不时之灾,即所谓“国备”,他说:“国无三年之食者,国非其国也。家无三年之食者,子非其子也。此之谓国备。”。墨子观察到了生产与需要之间的矛盾,一方面是要加紧发展生产,另一方面,节俭消费、抑制需要、适当积累亦是不可少的。在物质财富不丰盈的古代社会,墨子的节用不仅反映了小生产者及下层劳动人民的利益和要求,也是一种消极地适应低水平生产的有效消费方式和生活态度。第三,古代社会,广大小生产者和平民生活贫困,节用是他们本来的持家之道。墨子对衣食住行的节用规定,主要是针对当时的统治阶级而言的。墨子批评当时统治阶级不满足实用,追求享乐,形成奢侈挥霍之风,为衣服,“以为锦绣文采靡曼之衣,铸金以为钩,珠玉以为碾,女工作文采,男工作刻镂,以为衣服”;为饮食,“以为美食刍豢,蒸炙鱼鳖,大国累百器,小国累十器,前方丈,目不能遍视,手不能遍操,口不能遍味,冬则冻冰,夏则饰噎”;为宫室,“以为宫室台榭曲直之望,青黄刻镂之饰”;为舟车,“饰车以文采,饰舟以刻镂。女子废其纺织而修文采,男子离其耕稼而修刻镂,故民饥”;为丧葬,“棺椁必重,葬埋必厚,衣衾必多,文绣必繁,丘陇必巨”。为满足享乐消费,统治者“厚作敛于百姓,暴夺民衣食之财”,其必然结果是“富贵者奢侈,孤寡者冻馁”。尚俭节用,本为先秦各学派所推崇,而墨子及其弟子不但身体力行,自奉甚俭,还制定了具体的标准和内容,对消费行为予以规约,把矛头直接指向了封建统治阶级。墨子这一节用的思想已经超越了纯经济学的意义,闪烁着伦理智慧之光。

二、节用的价值指导与目的:“兴天下之利”

与儒家哲学之根本观念不同,儒家“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而墨家则专注重“利”,专注重“功”,”“功”和“利”是墨子思想的根本出发点。其“兴天下之利”的功利主义思想,虽然不是直接思考消费伦理问题的,但客观上还是对墨子节用、节葬等消费思想有着重要的、直接的影响。墨子言利。他说:“仁人之所以为事者,必兴天下之利,除去天下之害,以此为事者也。”

“何谓三表,子墨子言日:有本之者,有原之者。有用之者。于何本之?上本之于古者圣王之事。于何原之?下原察百姓耳目之实。于何用之?发以为刑政,观其中国家百姓人民之利。”墨子认为,一切行为,皆以“兴天下之利”为其价值目的,而“国家百姓人民之利”则为一切价值之最终标准。与墨子相反,儒家区分了义与利: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义与利是相对立的;墨子则认为义利是一致的,义,利也。墨子认为天下奠贵于义,有义则治,无义则乱,义是利于天下的。墨子的利,指公利,也是道德的最高原则,善恶之分皆由此为标准。在墨子看来,国家百姓人民之利,即是人民之“富”与“庶”,凡能使人民富庶之事物,皆为有用,否者皆为无益或有害,“一切价值,皆依此估定。”人民的富庶既然是国家百姓人民之大利,因而,有关富民养民,丰衣足食的实现方式就显得非常重要。墨子强调,“财不足则反之时,食不足则反之用”。财利不足,就要反过来注重按农时耕种,遵循农业生产的客观规律;食不足,则要节用,反对奢侈,去除无用之费,才能“兴利多”。

以同一理由,墨子认为儒家坚持厚葬久丧,守孝三年,是对人力物力的巨大损害,使财

贫,人寡而国乱,“足以丧天下”,应该予以去除。墨子的“节用”之法之于国家百姓人民的“富”、“庶”、“兴利多”的意义十分重要,于国于民都是须臾不可少的,其经济伦理价值也因此凸显出来。

基于“兴天下之利”之价值指导,墨子倡导近于苦行主义的节用思想。当然,墨子并不是要完全的禁欲,而是节制一些人的非基本的欲望,以求天下人最基本欲望的满足。墨子反对美服、美色、甘食、安逸,是要牺牲目前的一切享受,以求人民皆能维持生活。其“不侈于后世,不靡于万物”,“以自苦为极”的消费伦理思想,皆是“兴天下之利”,为达到利民、利国、利天下之目的。

三、墨子消费伦理思想的局限与意义

中国古代经济思想史中,墨子的消费伦理思想独树一帜。墨子及其弟子以为世上人人皆须勤苦节欲,所谓“节俭则昌,淫佚则亡”。在消费问题上墨子力主节用以及自奉甚俭的生活,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墨子提倡的所谓“古者圣王制为节用之法”,是种固定的、僵化的、较低的消费标准。

墨子指望人们能遵循“节用之法”,从而抑制侈靡浪费,化解生产与需要之间的矛盾,在物质财富不充盈、饥寒交迫的古代,墨子的思想是有其积极意义的。但是,从社会发展的长远前景来看,随着生产的扩大,经济的发展,财富的增多,社会需求和社会消费也在增加,这是不可遏制的历史潮流。因而。“墨子企图极大地限制甚至取缔人们除基本生存需要之外的一切消费,实际上就违反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是行不通和不会有什么结果的。而这,就正是小生产劳动者的狭隘眼界的悲剧。”从现代市场经济的眼光来看,人为地限制消费,满足于仅仅食饱衣暖是不可能的。消费与生产互相影响,消费已成为社会再生产的充分必要条件,成为了国民经济运行的原动力。并且,随着大众消费时代的到来,以生产为主导的社会转向了以消费为主导的社会,消费在人们的生活中扮演着愈来愈重要的角色。其次,墨子不能理解到,在以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为基础的经济体系下,即使劳动人民加紧发展生产,厉行节约,统治阶级也会加大剥削力度满足他们穷奢极欲的生活,使得在消费问题上只能是统治阶级奢侈而劳动人民始终贫穷。这里,我们看到了墨子消费伦理思想的局限。

显然,墨子独特而深刻的消费伦理思想还具有不容忽视的积极意义。首先,墨子主张不论平民百姓还是统治阶级,人人皆要节用尚俭。儒家也尚俭,但俭的具体标准是依礼而行,以礼为度,所谓“俭不违礼”,“用不伤义”。就是说,消费要符合个体名分地位和身份,是一种名副其实的等级消费,反映了儒家仁学道德观的不平等性。而墨子相信,“官无常贵,民无终贱”,墨子希望通过推行节用的基本道德规范,限制统治阶级的奢侈消费,消除消费上的不平等现象,实现其“兼相爱,交相利”的社会政治理想。墨子的消费思想有着统治阶级所缺乏的重视生产,讲求平等互爱的伦理精神。其次,墨子的节俭以“国家百姓人们之利”为旨归,体现其无私奉献和自我牺牲的精神。墨子是典型的功利主义者,但其所求之“利”是“利天下”,为了天下百姓之富庶安康个人牺牲一切亦在所不惜,由此,《淮南子·泰族训》记载,“墨子服役者百八十人,皆可使赴汤蹈火,死不还踵”。墨子及其学派“先天下之忧而忧”,对国家社稷和人民富有强烈的责任感和道德感,把勤苦节用作为毕生的道德信念并亲身践履之。毋庸置疑,墨子这种自奉甚俭,无私奉献的思想和行为,对于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公民道德建设是大有裨益的。第三,墨子及其追随者作为同广大劳动人民有密切联系的一个学派,重视生产劳动,尊重劳动成果,其兼顾功利主义与节俭主义的经济伦理思想,对构建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消费伦理,培养节俭之美德,有着重要的借鉴价值。

第五篇:兼爱思想。墨子

试论墨子的兼爱思想

摘要:百家争鸣的战国时期,墨子的兼爱思想虽然没有在历史中占据统治地位,然而对于现代和谐社会的构建以及维持社会的安定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分析了兼爱思想提出的历史大背景以及兼爱思想的主要内容,通过对其思想进行阐述来说明其现代社会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墨子

兼爱

和谐社会

墨子的思想极其丰富,它涵盖了政治、经济学、军事、逻辑、管理、教育思想诸多方面,其以“兼爱”思想为核心范畴,具体思想蕴含在亲士、尚贤、非攻、非命大取等诸多内容中,将其时代价值发掘出来,对于我们今天构建以人为本的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启迪和推动作用。

一、兼爱思想提出的背景

墨子生活在一个社会大变革的时代,正值中国古代社会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型。这一时期的周王朝势力衰微,已经无力维护大一统的局面;社会上因诸侯争霸、贵族倾轧导致战火连绵、民不聊生、纲纪废弛、礼乐崩坏。这种动荡的社会局势使处于社会下层的庶民、奴隶等倍受摧残。墨子出身工匠,是小私有劳动者和平民中的一员。墨子所处的社会地位和当时的社会现状使他对这种摧残有深刻的感触,因此,他的思想中含有反对贵族统治、诸侯争霸,渴望稳定有序的社会秩序的内容;同时,他关注平民的劳动者的社会经济生活,渴望改变自身的社会地位,反对传统的周礼和法制度。立足于混乱的现实,墨子提出了其思想的核心即“兼爱”思想。

二、兼爱思想的内容

兼爱思想是墨子思想的核心,其主要内容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爱无等差,利他思想。

兼爱,即爱人如己,不分人我,彼此等同之意,表达了墨子“爱无差等”的思想观念,这就突破了血缘亲疏远近和贵贱等级之分,凸现了人的平等性地位。墨子反对“别”,即反对划分彼此人我,只顾自己的行径。墨子认为正是自私和利己造成种种矛盾和等级差别,这是社会罪恶的总根源,所以墨子主张兼以易别。“兼相爱,交相利”就是要人们走出个人利益和家族利益的狭隘圈子,爱自己,爱他人,爱社会。并使得他人和社会的利益得以满足的情况下,自身的利益也能得到实现,把立足点放在他人的利益和幸福上,‘兼”,实质就是利人,是在于调和个人与他人及社会的关系,以他人利益与社会利益至上,但也并不否认个人合理的利己要求。

2、追求和平

“非攻”同“兼爱”可并称墨子思想中的非暴力论。墨子主张非攻,即反对战争与侵略。但墨子只是主张非攻,并不主张非战。敌人来犯,仍要坚持自卫的正义战争。墨子多次提出“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这也是墨子主张“非攻”的动机与目的,墨子主张用非攻业即和平的方法进行统一,表现了鲜明的人道主义精神,这也是中华民族热爱和平思想的源泉之一。

3、尚贤也是墨子“兼爱”思想的重要体现

墨子重视贤士的作用,强调尚贤的重要性,提出不论出身高贵与低贱,一概以贤否衡之而决其举黜,认为尚贤与否,直接关系到国家的治乱。这就打破了尊卑贵贱的等级界限,反对世卿世禄和任人唯亲的主张。墨子认为,对君主而言,没有比用贤更为紧迫的了。并且墨子主张不拘一格地尚贤使能,应“不辨富贵、贵贱、远迩、亲疏”。并且墨子主张要给贤者提供一定的物质利益,也包括精神激励。对贤者,要“富之,贵之,敬之,誉之” “高予之爵,重予之禄,任之以事,断予之令”,就是说,既要给与优厚的物质待遇,又要赋予其崇高的社会地位,同时还要赋予其职权使其能充分发挥其才华。

三、兼爱思想对现代社会的意义

墨子的兼爱思想对现代社会有着重要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其对社会和谐的影响上。

1、从微观角度来分析

从笔者对兼爱思想的内容上来看,首先兼爱思想利他思想的提出,提倡人们追求自己合理合法的利益时也要考虑到他人的利益以及社会的利益,这在一定程度上会缓解个人与个人之间的矛盾,有利于人际关系的和谐发展,减少私人冲突事件,为和谐社会的建设提供有力的条件。

其次,尚贤的提出,任用贤能,为有才能的人提供发展的平台,这会在总体上提高社会的文化素质。这样一个理性的体制可以激发人们不断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欲望。而且,需要注意的是墨子的尚贤思想中,贤者,并非只是指有才能的人,墨子主张人们的思想品质也是十分重要的,重视人自身的修身养性,注重人自身的发展。品行为重,君子要明察身边人的善行予以借鉴,看到品行差的人要反省自己,以此修正自己的不足之处,即使有恶人影响,也不会起作用。也就是说君子要有所作为,必须首先修身。不但要时时反省和借鉴,还必须善于处理人我关系。作为一个道德主体,当遭到别人的反对时,首先要反躬自省,审视自身有无缺陷,有则改之。墨子主张“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明多从对方的角度替对方考虑,避免发生误解与冲突。墨子还提出君子还应具备一定的社会责任感:“仁人之所以为事者,必兴天下之利,除去天下之害,以此为事者也”,这也是君子为人的根本所在。这说明墨子注重人的主体价值,认为要想实现人生的价值,成就一番事业,就要不断地从多方面进行修身养性,完善自我,提高自我。从此点来看,尚贤为社会和谐的建设提供了一批有才能且自身和谐的主体。

2、从宏观角度来分析

首先,从非攻思想的角度来看,当今世界存在着许多动荡因素,世界面临着战争的威胁,从以前的海湾战争到现今的伊拉克战争,伊朗、朝鲜的核武器事件都威胁着世界的和平。非攻,反对不义战争,维护世界和平。运用非攻思想,采取对话等和平的手段来解决纠纷,而不是仅仅诉诸于武力来解决,一方面可以维护世界的和平,另外可以促进国家间的合作,从而促进世界的发展以及为人们的生存提供和谐的环境。

其次,兼爱利他的思想也可以用来指导国家间的合作,合作是双赢的、双方向的。兼爱与交相利有着一定的交集。当今世界,经济的全球化不断发展,国家间的经济、政治、文化合作显得越来越重要,如何达成合作显得尤为重要。在合作中,可以充分体现兼爱思想,不能仅仅考虑自己的利益,也应适当的兼顾他人的利益,否则,只顾自己利益,他人必定不会损害自己的利益,合作就不能实现,只有充分考虑双方利益,尽量实现双赢,才能使合作成为可能,从而维护世界的和谐发展。

再次,世界上不同文明的关系和谐是实现“和谐世界”的必要条件。当今世界上有约65 亿人口,200 多个国家和地区,2 500 多个民族,6 000 多种语言,还有基督教、天主教、伊斯兰教、佛教、道教等多种宗教。只有不同民族、宗教、信仰之间实现和平共处,“和谐世界”才有实现的可能。兼爱思想使得多种文明之间可以互相包容、互相理解,为和谐世界在文明上创造实现的条件。参考文献:

【1】江畅.墨子的兼爱理想与世界和谐的建构[J].伦理学研究,2006,【2】王晓飞.墨子的兼爱思想及现代意义.哲学研究.【3】鞠明霞.墨子的兼爱思想及其对构建我国和谐社会的意义.学术视野.69期

【4】宋景城,王彪,王晓丽.论墨家“兼爱、非攻”思想对和谐社会建设的借鉴意义.沈阳工业大学学报.2008,7.【5】赵保佑.墨子“兼爱”:构建现代和谐社会的伦理基础.中州学刊.2006,2.【6】黄玮,刘丽琴.墨子的和谐思想对构建和谐社会的启示.广西党史,2006

下载墨子的“非攻”思想浅谈word格式文档
下载墨子的“非攻”思想浅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非攻教案(大全)

    《非攻》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墨子的生平及《墨子》的思想主张。 2、体会墨子文章层层推理,逻辑性强的特点。 3、理解墨子“非攻”的思想观点,树立和平意识。 教学重点: 1、鉴......

    非 攻(教案)(范文)

    非 攻 学习目标: 掌握重要的实词、特殊句式。 树立正确的战争观。 重点难点: 实词、虚词积累;理解、运用“非攻”思想。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春秋战国时期,学派林立,出现了“百......

    非攻教案[本站推荐]

    《非攻》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墨子的生平及《墨子》的思想主张。 2、引导学生理解墨子类比论说技巧 (二)能力目标 1、树立正确的“战争观” 2、理解《非攻》的思......

    《非攻》教案

    《非攻》教案 阳城一中 成娟 【教学目标】 1.能翻译课文,理解墨子的“非攻”思想。 2.学习体会墨子文章层层推理,逻辑性强的特点。 【教学重点】 1.依据课文内容,掌握断句的技......

    河南省博物院 非攻范文

    5月27日,我和班级里边的同学一块参观了位于郑州市农业路上的河南省博物院。据我们所知,河南博物院是现代化的历史艺术类博物馆,占地10万平方米,建筑面积7.8万平方米,整个院区绿草......

    《非攻(节选)》教学设计

    高考资源网(ks5u.com)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 《非攻(节选)》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掌握 “何”“则” 等文言词语及其用法。 2、了解墨子的生平及《墨子》的思想内容。 3、学......

    《非攻》教案(最终5篇)

    《非攻》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1) 能翻译课文,理解墨子的“非攻”思想。 (2) 学习体会墨子文章层层推理,逻辑性强的特点。2、 过程与方法目标: 加强诵读,整体......

    非攻,教学反思

    篇一:非攻教学案 《非攻》教学案 [教学目标] 1.掌握“窃”“攘”“非”“誉”“辜”“亏”“以”等文言词语及其用法。 2.了解并掌握文言文的一般断句方法。 3.学习文章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