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沙小学三月三民俗介绍

时间:2019-05-13 12:28:3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龙沙小学三月三民俗介绍》,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龙沙小学三月三民俗介绍》。

第一篇:龙沙小学三月三民俗介绍

龙沙小学三月三民俗介绍

亲爱的同学们,大家早上好!我是红领巾广播站播音员

四月的春风又带着绿色的味道飘进我们的校园,春风过处,你会看到嫩嫩的地菜齐刷刷的钻出地面;春雨滋润后,你会发现一大片绿油油的地菜挺起了腰杆,叶片儿托着一粒粒珍珠般的小雨滴,让你感到生机盎然,耳目一新。

今天是2013年4月11号农历3月初三,有的同学会问三月初三是什么日子,今天我就为大家介绍一下三月初三的来历,农历三月初三为我国传统令节,与“上巳节”、“清明节”、“踏青节”等都有密切的关连。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又是重要的歌舞节日,其中以壮族为最。由于是日的活动以对歌为主,故亦称“歌圩节”、“歌婆节”等,亦简称“歌节”。壮族关于三月三日的来历有多种的传说,有说一对青年男女山歌传情,但由于封建礼教的束缚未能结合,双双殉情,后世青年为了纪念他们而形成歌节。传说最广是关于刘三姐的:南时刘三组歌声优美,被奉为歌仙,财主们恨她以山歌揭露罪行,趁她上山砍柴时,派人斩断山藤,使三姐跌入山谷身亡,后人便在她逝世的三月初三唱歌三天三夜,纪念歌仙。壮族能歌善歌之俗,宋代《太平寰宇记》等即有记载。壮族对歌的场所叫歌坪,壮语“欢龙洞”。意思是到田间唱,也叫“欢窝敢”,即到岩洞外唱歌。届期,人们用枫树叶、黄花草、三月花煮染糯米饭,以祭奠刘三姐,并自己食用,俗说食此可以像花木一样兴旺茁壮。对歌时男女分别三五成群结队,双方选定后即开始对歌,歌词多为情歌,但由浅入深,所涉极其广泛,在“谈情说爱”的一问一答中歌唱现实生活、历史传说等等。其歌词旧时多为即兴编唱的。现在也有利用传承歌词的。曲调单一重复,但婉啭悠扬。这种对歌往往从傍晚开始,直到天亮,也有昼夜连续歌唱的。在歌圩上,青年男女还有碰彩鸡蛋、抛绣球等习俗。现在,壮族三月三的活动仍然十分盛行,届时有政府组织的,更多则是民众自发的。现在的规模较旧时尤大,人如海,歌如潮,蔚为壮观。

今年的三月三和植树节为同一天,在这里号召同学们利用明天周末的时间让家长带领同学们去郊外呼吸呼吸大自然的新鲜空气,看看绿色的小草,也种下我们绿色的心愿,让我们和小树一起成长,热爱生活绿色环保,也希望同学们多了解中国的民俗习惯,让我国的传统民俗文化源远流长。

龙沙小学校园广播站

2013.4.12

第二篇:三月三介绍

关于三月三

农历三月三又称“三月三歌节”或“三月歌圩”,是壮族的传统歌节。壮族每年有数次定期的民歌集会,如正月十五、三月三、四月八、八月十五等,其中以三月三为最隆重。

每年农历三月初三(以下简称“三月三”),大地回春,春阳荫动。我国部分地区汉族和一些少数民族都以各种形式欢度这一传统节日。三月三源于我国古代的“上巳节(古时以农历三月上旬巳日为“上巳”,又称‘修锲节’)”,是周代华夏族民间一祓祸祈幅的节日,上巳节原初的意义就是以巫术信仰为依托举行的乞婚配、求生育习俗活动,后演变成为我国古老的男女相恋的歌节。汉代,三月“上已”被确定为节日。魏以后,将上巳正式定为夏历三月初三日,即春楔,作为每年岁时中的重要令节。到晋朝时,上巳修锲巳演变为春游踏青和水边宴饮的娱乐性节日。宋元时,上已节春游踏青逐步让位于清明节,流楔游戏已不限于三月三。广西三月三,有的地方又称“三月三歌节”,是壮族的传统歌节;有的地方则是祭祖扫墓,是传统的扫墓拜山节日,别样的风采,各有来历与不同的习俗。

关于壮族“三月三”歌圩(或叫歌会、歌节)的由来,有好几种传说: 一说,古老相传唱歌可以乐神,可以消灾除难,求得风调雨顺,后来发展为定期的三月三的歌圩。

二说,很久以前,有一对青年男女,从小相爱,他们很会唱山歌,谈情说爱都是用山歌来表达,但因受到家人反对,他们不能结为夫妻,便双双殉情。青年们为了纪念这对坚贞的情侣,每年在他们殉情的日子,聚焦起来唱山歌,并逐渐形成三月三歌圩。

三说,唐代出了歌仙刘三姐,以山歌歌颂劳动和爱情,并揭露财主们的罪恶,因而财主们怀恨在心,趁她上山砍柴时,派人斩断山藤,使三姐跌山身亡,后世为了纪念这位歌仙,便在每年农历三月三――三姐逝世的日子,唱山歌三天三夜,歌圩就此形成。

四说,远古时期,某家有三个很漂亮的女儿,上门求婚的人络绎不绝,但父母都看不上。后来父亲想了个点子——让求婚的后生仔当场唱歌,谁唱得最好,漂亮的女儿就嫁给谁。结果通过唱歌,三个女儿都找到了如意郎君。从此之后,唱歌成了一种男性求偶的形式,并发展成为歌圩。

这几种传说,虽不是正史记载,但符合历史唯物主义观点。

传统的三月三歌节,古今各地都举行不同形式的歌会。有的以峒场坡地举行歌圩。有的在村头搭歌棚接歌手。有的沿着公路边、寨边举行歌圩。在歌圩场四周,摊贩云集,民间贸易活跃。较大的歌圩,方圆几十里成千上万的男女老少都前来参加,人山人海,歌声此起彼伏,热闹非凡。据初步统计,全区642个歌圩场中,以三月三为歌圩日的有96个,占14%。分布在东兰22处、武鸣县20处、都安19处、忻城7处、马山和龙州各6处、巴马5处。桂西较少,只有靖西县有2处。传统著名的三月三歌圩有武鸣县城、那羊、宁武、小陆,东兰三卡坳,马山永州,巴马的盘阳河畔,靖西化峒,都安的棉山、吉发,融水三防三月三,忻城三逢,宜山的下涧、柳州的鱼峰山等处。传统歌圩场上有赛歌、赏歌;也有男女青年对歌交情,对歌、碰蛋,谈情说爱,互赠信物,以物定情。此外,还有抛绣球、碰彩蛋、演壮戏等娱乐活动,男女老少在热闹非凡的节日氛围中度过。

当代的三月三歌圩,有的由官方定期连年举办。如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武鸣、巴马、隆安、环江、柳江等县每年“三月三”都举行歌节或壮族三月三旅游节。如武鸣县自1985年以来,每年都举行“三月三”壮族歌节,活动内容有千人竹杠阵表演及竞赛、广西第三届歌王大赛、民族体育竞技展演、广场文艺演出、旅游美食节等。又如上林县自2006年以来,成功举办了六届三月三“石门龙母节”。除了官办以外,更多的是由民间自发组织开展三月三山歌会。如柳城县崖山景区,荔浦县五登村,风山县袍里乡坡心村、长洲乡百乐村八龙屯,大化瑶族自治县北景乡平方村,鹿寨县平山镇石豆屯等等。三月三歌会不仅在广西举行,也在外地举行。如北京、上海、深圳等,每年也以各种形式举行壮族三月三活动。规模最大、办得较好的首推上海市。该市自2009年以来,已连续成功举行五届“广西三月三歌圩唱响大中国”系列活动。真是:祖国处处闻歌声,浪漫歌圩满中国。

三月三不仅是壮族的传统歌节,也是广西汉族、侗族、苗族等少数民族传统节日。汉族地区的玉林市,近年来民间也自发举行三月三歌会,已连续举行了五届,三月三山歌会响彻南流江畔。而三江侗族自治县富禄苗族乡每年农历“三月三”都举行抢花炮活动,已连续举行第129届民族传统花炮节,是侗乡独一无二的传统文化活动,已有三四百年的历史。节日期间,有传统龙狮表演、芦笙踩堂、侗族大歌、六甲山歌、彩调、桂剧、侗乡电影、侗戏、传统扮故事、篝火多耶晚会等表演活动。此外,还有千人品茶、斗鸡、斗鸟等表演活动和奇石展、民族服饰展示、商品交易会、侗族香油茶等美食展。广西“三月三”不仅是歌节,也是壮族祭祖扫墓节。那一天,桂西崇左、百色等市县的壮族同胞各家各户都举行隆重的一年一度祭祖扫墓。所谓扫墓,就是各家、各家族聚焦到墓地祭祀祖宗的坟墓。桂西南壮语称扫墓为“参坟”,或“碑坟”。扫墓节是壮族一年一度最隆重、最庄严的节日,人们认为农历三月三是最重要的节日,在远方的人们都会回到家乡扫墓,这一天是一年之中最多人相聚的日子。在壮族流传了千百年的《嘹歌》中有《三月歌·蒸黑饭拜山》唱道: “三月逢初三,家家蒸黑饭,分我一二团,拿去拜坟山。”这便是壮族三月三扫墓习俗的记录。壮族扫墓,内容十分丰富。通常是老少带着祭品来到墓地,其仪式主要有:除草添土,修整墓地,烧香上坟,供上祭品,跪拜敬酒,焚烧钱物,插标挂钱,燃放鞭炮,祈求祖先保佑家人幸福安康。每当扫墓节,桂西大地满山遍野,墓头挂钱飘扬,鞭炮声声不息。既是一年一度聚会祭祖,也是开春踏青。

五色糯米饭是壮乡人们在三月三这天祭祖中必不可少的祭品。至于三月三的五色糯米饭的来历,传说有四:

一、是源于壮族“掘尾龙”传说中那条化成龙的小花蛇,小花蛇的身上有黑、红、黄、紫、白五种颜色,所以人们为了纪念这条小花蛇的孝心之举,就在三月三时用枫叶等各种植物将糯米饭染成黑、红、黄、紫连同白色的糯米饭一起组成五色糯米饭祭祀先人。

二、是纪念壮族英雄韦达桂。韦达桂被地主迫害致死后,壮民常拿糯米饭到其坟前参拜,有一天,参拜时忽然风雨大作、电闪雷鸣,坟上各种植物的汁液落入糯米饭中将其染成五颜六色,韦达桂从坟中破土而出,化为巨龙腾空而去。

三、是有个孝顺青年每天上山打柴时都背着残疾老母亲以便照顾,无奈山上的猴子总是抢走青年为母亲准备的饭团,为了不让母亲挨饿,青年想出办法用枫叶将饭团染黑,饭团从此不被猴子抢走,后来人们就用各种植物染饭团。

四、是一对年轻的夫妻听到箩筐内的各种谷物抱怨说各种植物都有好看的花衣穿,而稻谷的颜色又单调又难看,于是采摘各种植物于三月三蒸煮糯米饭讨好谷物之神,从此以后连年丰收。从这四则传说来看,其主题分别是感念先辈的功德、孝敬父母和祈求粮食丰收,这些主题是壮民祭祀祖先的重要内容,故五色糯米饭在三月三的祭祖中是不可缺少的享祭。

第三篇:铜陵三月三庙会民俗

铜陵三月三庙会民俗

姓名:卢莹莹

学号:S01114038 内容摘要:铜陵“顺安庙会”依托顺安,伴随着铜采冶业相融共生,凝聚着铜陵地区一千多年来经济社会的基本形态,蕴涵着丰富的人文传奇,体现了多彩的文化特征,是铜陵独特的区域文化现象。认真分析其形成的条件和发展脉络,研究其相互联系与作用,对于促进区域科学发展,有着难以替代的价值。研究铜陵“顺安三月三庙会”(以下简称“庙会”),提炼其中的文化元素,不仅是自我认知和民俗文化传承的需要,也对当今发展有重要作用。

关建词:顺安庙会

特征

历史原因

每年农历三月初三前后,是安徽铜陵顺安镇集市贸易的会期,俗称三月三庙会。庙会期内,整个顺安大街小巷,热闹非凡。南来北往的商贾小贩,农女工匠、市民艺人比肩接踵,项背相望。近有本地乡民,远有江浙、两湖乃至两广的行商,日市夜贸,及经关月不息。过去顺安年年有会,五年一大会,十年一盛会。

1.历史发展脉络

五代至北宋是铜陵矿冶业的鼎盛期,也是“庙会”的繁荣阶段,表现为把古老的青铜文明通过集市的形式与矿冶经济的紧密结合。南宋以后南陵知县郭蛲在《申免工山坑冶扎子》中提出“即行往罢”,铜陵矿冶经济出现衰落,也直接造成了集市的萧条。但经过“贞观之治”和“王安石变法”,“庙会”因势而兴。清代以后,顺安周边所产中药材“丹皮”时兴,引得药商纷至沓来。特别是明末清初,“庙会”开始与“上海龙华寺三月三庙会”交流,以崇尚佛事活动为旨的“龙华寺庙会”,逐渐吸收了顺安“庙会”商贸、饮食和娱乐的内容:顺安“庙会”中的“洋货”却又源自“龙华寺庙会”。1938年底顺安陷落,集市主要买卖农副产品和日用百货,文化活动只有玩把戏、唱门歌廖廖几种。民主政府也通过“庙会”购储

一些食盐、火柴等亟需物资。日寇汉奸不敢公开骚扰,只是赌博、嫖娼、鸦片恶习公开化了。“解放战争时期,“庙会”依然开市,一般有开明士绅两边疏通,强调地方利益第一,双方都各收各的税、各做各 的生意。新中国成立后,取缔吸毒、赌博、嫖娼,加强市场管理,反对欺行霸市,“庙会”在内容和形式上有较大的丰富和提高,物资产品充分上市,民间文艺得到发掘,专业团体尽显风采,科学普 及花样翻新。进入“改革开放”时期,“庙会”规模愈大,文化搭台,经贸唱戏,直到一脉相承地扩张升华到“青铜博览会”。

2.市场元素构成

进入“顺安庙会”市场和参与集市交易的产品名目繁多、涉及生产生活各个领域。这里,不妨通过“顺安庙会”市场元素的分析,来见证铜陵地区社会繁荣程度与别样的民俗风情。

“顺安庙会”经贸市场以商品交换的类型大体分为:①牛市居首,交易量最大(后面祥述)。牛市带动了生猪、猪仔、家禽、家畜的兴旺。②铁匠铺与铁制农具。前期有一大片打铁炉子,现打现卖,订制、改制都行,也备有一批现货,如犁、钯、耘耙、锄头、镰刀,一般农村集市少见,这与早期经营矿冶铸造传承有关。③木竹农具。风扇、水车、禾桶、推车、水桶、扁担、粪桶、粪瓢、木桌木椅、竹床竹席、粗木杆、细竹篙等。④农民直接出售的五谷杂粮、竹木柴炭、兽皮山珍、生姜老蒜、大豆花生。⑤种苗,即树苗、花苗、药苗、姜苗、山芋苗,大都是越冬和有一定繁殖技术性的农作物,一般都是些懂行的农民专业户经营。⑥一些特殊行市有:修补类如补锅、补碗、绷筛箩、磨剪子、铲菜刀;;江湖郎中,大都是医跌打损伤、腰酸背痛,所谓祖传秘方(单方)和现场推拿,兼卖狗皮膏药。平时这类买卖都是走街串巷、吆喝叫卖,每逢赶集就相对定位;宗教、迷信、婚丧喜事用品以及病残老幼生活小件地摊,规模虽小但品种齐全.⑦小吃市场也不落后,酸甜香辣、口味各异,尤其是顺安麻酥糖、大通酱油干子、太平街烧饼特别走俏,供不应求,有时还很难卖到地道货。

“顺安庙会”期间,娱乐活动让人目不暇接,艺术形式呈现多样化、大众化。一是搭台唱戏,主要是“目连戏”,由艺人饰演的称为“大戏”,用木偶表演的叫作“小戏”。一般演三、五、七天,演三天的居多,多数是“万福堂班”(俗称“黑手”的班子)。其次是“黄梅戏”,年年都唱,大都是“新民剧团”(桂月娥的班子)。以三十六本记为主,如鸟盆记、菜刀记、七仙女下凡等,后来也演新剧如“柳树井”。还有“倒七戏”(庐剧),对江无为县过来的班子,表演休丁香、借罗衣、讨学钱等剧本。再有芜湖或徽州的京剧(徽剧)班子,下江的锡剧也曾经路过。二是歌舞。民间歌舞是文化市场的主角。主要是民间歌

舞、龙灯,滚龙和板龙起领头作用,伴有狮子、旱船、蚌精、挑花篮、竹马灯、莲湘和十番锣鼓。表演民歌包括牛歌、门歌、山歌、情歌、劳动号子和民乐演奏。三是曲艺,以外来为主。杂技是“傻子班子”,魔术是南京来的。四是宗教民俗活动。以弘扬佛法的清凉寺、大明寺,香火兴盛,和尚尼姑诵经,善男信女拜佛,祈福禳灾,求嗣求财,十分虔诚。民俗根植群众,有逛庙会相亲、赶集谈恋爱、新女婿上门、老姑娘回娘家、接亲戚看龙灯、邀朋友赏牡丹等等五花八门。

3.“牛市”与“牛歌”

“顺安庙会”有个牛集市,历史悠久。顺安成镇之初的一批北方移民擅长相牛羊、医牛病、饲养仔牛和经营牛市。牛市正是由于有了这批外来移民的发起而欣欣向荣起来。

“铜陵牛歌”大约兴盛于南宋时期,在顺安周边乡村流传甚广,在沿江江南一带也很有名气。每至阳春三月,远近买牛卖牛的农民前来赶集。当夕阳西下临近收市的时候,距集市不远名叫“羊湖”的放牛滩上,集聚了数不清的放牛娃和牛群,放牛娃们相约结伴而行,用歌声吆喝呼应,在放牛滩上嬉戏对歌(斗歌)、“见风挂牌”、信口演唱。这时的“羊湖”滩声浪一片,此起彼伏,形成了露天“牛歌大汇演”。演唱的牧童兴高采烈,围观的民众拍手称快,为胜者加油,给输者打气,成为“顺安庙会”的独特景观。

新中国成立之初,遵照政府关于发掘民间文化遗产、保护民间文化艺术的指导精神,对牛歌作了选词记谱的初步整理。从1954年至1957年,“铜陵牛歌”先后参加了县、地、省三级民间文艺会演。1956年,铜陵县从顺安物色了一男一女放牛娃,十四岁的江世林和十七岁的吴慕珍,以“铜陵牛歌”的定名获选共同参加安庆地区(时铜陵县及顺安镇隶属安庆地区)民间文艺会演,这是历史上牛歌第一次从放牛滩走上城市舞台。不料一经演出,便赢得一致好评。次年又被安庆地区选送参加“安徽省首届民间音乐舞蹈会演”更是一鸣惊人,著名作曲家时乐蒙称之为“汉民族人民的天才创造”,大会评奖委员会授予节目发掘奖、优秀节目奖、整理奖和演出奖。此后“铜陵牛歌”一直是省、市、县文艺团体的保留节目和许多地方电台,也包括中央台的音乐选播节目。1959年首先由安徽人民出版社收编《安徽民间音乐(第二辑)》出版。1962年又被上海戏曲学校收编《民间音乐简谱视唱教材》,由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1985年由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编著、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的《中国音乐辞典》设立了“铜陵牛歌”词条,并摘举歌谱作例。2006年“铜陵牛歌”被列为首批“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2007年5月,又成为“安徽省第二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申

报项目。这颗长期流浪在民间的“顺安庙会”的艺术珍珠,经由发现、发掘,拭去尘埃,竟然光彩夺目,正式步入国家的音乐殿堂.二、源头成因

顺安镇 的形成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庙会 ”是顺着这一历史进程的产物,其中有天然的条件,也交织着人文活动的背景。我们在考察其整体形态、寻访它的成长路径的时候,可以看出构成 “庙会 ”的诸种要素。

(一)水 陆相交的自然优势

从陆地环境看,由顺安到周边仍一矿冶遗址,直径不过十公里。在顺安镇东南四公里的新桥河畔很早以前就有人砌炉炼铜,称 “炉铺 ”。若干年后,“炉铺 ”竟然绵 延成一 公里的 “长龙 ”。“炉 子铺 ”的形成既表明此处有矿可采,更得益于顺安周边的水系。发源于铜陵境内海拔最高的天门山北麓、穿越铜陵全境的顺安河,上游连接它的支流新桥河畔许多矿冶 点,下游直通荻港、长江,“水口”就在顺安,水陆交通为周边矿冶业的发展提供了天然条件。

(二)铜采冶的历史依存

铜陵 自西周以来一直都是重要的铜采冶基地。“南陵„„利 国山有铜,凤凰山有银 ”。“宣州之地,封方数 百里,而铜陵铁冶、繁阜 乎其中”。“山上有姜,其下育铜、金 ”。铜陵成片古矿遗 址正是 中国 “古江 南铜矿遗址带 ”中时间跨度最长、产铜数量最多的遗址之一。仅顺安东南几处的炼渣遗存数以百万吨计,若按铜与渣 1 :1 5比例的专家估算,则可达粗铜十万吨以上。历史上铜陵的矿冶业一直是官办、民营并存。官办的在铜官山至贵池方向,产品主要是铸钱和制造兵器;民营的则多在顺安周边这一带,主要是出售粗铜和铸制生产、生活用具。大规模、大范围铜 的采冶铸和经营销售,需要源源不断的劳动力和铁钎、坑木、燃料以及衣食住行,这只能依赖于相对集中的交易市场。显而易见,铜的天然资源和铜采冶铸的历史、矿治基 地与顺安周边居民之间的共同需要孕育了 “庙会 ”,而集 市化、规模化 的 “庙会”就成为不同时期铜陵地区物质与文化发展状 态的社会窗口。

(三)“临津驿”的重要依托

唐代沿江江南从南京到九江只有一条称之为 “南浔古道”。最初上游只有池州驿,下游只有芜湖驿。之所以置驿顺安,主要是:①古镇有基础。沿江江南较具规模的集镇不多,顺安古镇至唐已有二百多年,且是县治所在地;②交通方便。顺安镇地处南(京)浔(九江)古道中段,沿江江南通衢,且有顺安河上连接周边山区,下通荻港长江,顺安镇处在长江“水口”,水陆交通条件得天独厚;③矿冶业兴旺。唐初顺安周边铜采冶业正僮兴旺发达。“临津驿”的设立,不仅确立了顺安在沿江中段的交通枢纽地位,牵动了人员往来、物 资吞吐和矿冶产品的运输,也为顺理成章的“庙会”提供了依托。

(四)千年古镇 的人文承接

东晋年问,山西回民定居顺安对于当时矿冶工程的发展和集市的发育不仅是一个人力推动,也是一个文化融合过程。现在的顺安镇高楼林立,道路纵横,丰 富的市场,显示出繁荣的现代气息。与此不同的溪溪街,两边马头墙,现存青石板路面纵横两百米,它的古朴与时下建筑风格形成鲜明的对比。新顺安河直下长江,但穿过溪溪街 的老顺安河还 依然流水潺潺。横卧在老顺安河上石拱桥的精湛工艺令人惊叹先人的聪明智慧。从溪溪街、新镇区到过境大道,仿佛听到千百年来顺安前进的脚步声,表明深厚的文脉积累。流传顺安的民间故事甚多,其中在大雪封门的冬天按时为朝庭报信救了当地不少人命的 “倚马餐 ”传说,不仅表明顺安地位的重要,也揭示出不同凡响的特色饮食。顺安 民俗历史悠久,传统节日、喜庆礼仪、童歌民谣、美术工艺,不胜枚举,而当时最为风行的与 “庙会”直接攸关的“踏青”习俗最为受众。江南的顺安,阡陌纵横,莺飞草长。阳春三月,艳艳花千树,青青柳数行,自然不仅是古人,也是今人郊外休闲的理想之地了。

三、文化特征

中国民间无 论是北京古老的 “天桥庙会 ”还是现代 各地 的 “节会”,都是人与 自然、经济与文化的相互融合的产物,顺安 “庙会 ”当然不例外,其绵延不绝相对稳定 的文化形态种种,大体有 四个方面。

一青铜文化 铜陵采冶铜的工艺技术和铜制品以及这些工艺器具的使用、推广,无疑是青铜文化晟直接、最具体的历史见证。“商周青铜文化延续一千多年,它的物质基础

就是采铜炼铜,没有铜又哪来这么灿烂的青铜文化 ”,“在 中国的青铜时代,则以大量使用 青铜生产工具、兵器和大量使用青铜礼器为特征”。顺安周边铜采冶遗址属于中国 “古江南铜矿冶遗址带 ”的重要 部分。距顺安 以东春秋 时代 “金 牛洞采矿遗址 ”,竖井、平井、斜井复杂工艺流程俱有。在顺安周边二十多个铜采、冶、铸各类遗址表明,这一带曾经铸制过大量的铜制生产、生活用品。l 9 8 3年顺安等地先后出土的各类酒鼎,是青铜器中的国宝或青铜文化的代表作之一。这些青铜器具曾经是沿江江南乃至更广大地区社会文明进步程度的重要标识,证明铜陵地区不仅是我国青铜文化的源头之一,也曾经是 “庙会”重要的交易品种。先有矿冶而后有 “庙会”再有铜陵,它与青铜文化相拥相伴,沿着青铜文化的历史长河顺流而下。

二地域文化 由于顺安地处要冲,又是定陵、义安县治所在地,加上临津驿的设立,有利于四邻地域文化的交流。首先是长江上游的荆楚文化顺流而下,代表节目是湖北和江西的民间小调和形成于湖北黄梅、安徽安庆一带的 “黄梅调”。其次是下游襟江带湖的吴越文化,代表节目是大鼓评书、民歌小调,如苏州 民歌 “茉莉花 ”、杨卅I评书 “武松打虎 ”。三是山水相连的徽州文化 “徽剧 ”、“目连戏 ”,另文房 四宝、纸笔墨砚对丰富和繁荣 “庙会”的汉儒文化影响不小。四是隔江相望的江北文化,主要 是无为县的 “倒七戏 ”。

三本土民俗文化 周边村庄或姓氏宗族操办的 “竹马灯”,是流行于顺安、钟鸣镇牡东村一带的民间娱乐活动,它起源于明末清初并流传至今前后近三百年。“竹马灯 ”融 民间乐器、道具和 “三国”时代服饰为~体,以布阵、穿花、跑马表演形式,载歌载舞奏乐,充分表达民众的生活情趣、社会风貌和憎爱分明的理念向往。在近代,“竹马灯 ”以艺术的形式曾经为抗 日战争作出过积极贡献,并显示着民间艺术的生命力。还有如龙灯、狮子、旱船、蚌精、挑花篮、门歌、拉洋片、耍猴子等等建国后,又不断推出如腰鼓秧歌、漫画歌曲、戏剧电影、图书报刊具有革命色彩的现代文化艺术形式。

顺安 “庙会”文化价值不能深藏闺阁,更不能遗弃在当代人的手中让文化走向前台,正是文化传承的历史责任和文化的现实价值所在。“庙会 ”从遥远的过去一路走来,至今还没有看到停下脚步的迹象。我们有幸见证顺安 “庙会”的迎来过往,有责任呵护,有必要摸清它的内在联系、研究它的繁荣规律,汲取精髓,传承其历史价值。

参考文献:

[i]w·艾萨德《区域科学导论》[M].

[2]《皖江地区历史文化研究》[M]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 2007年.

[3]《铜陵县志》[M].

[4]华觉明《中国青铜器》[M]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3年.

[5]《中国古铜都铜陵(矿冶专辑)》[M]铜陵市政协文史委员会.

[6]《新唐书》《全唐文》《宋史 》《王文公文集》《辞海 》[M].

第四篇:龙沙公园

龙沙公园

龙沙公园是个美丽的地方,四季如画。

春天,花、草、树木,抽出了娇嫩的绿芽。大雁从南方飞回来了,湖面上的冰裂开了,一大块一大块的冰在湖面上漂来漂去。小松鼠在枝头散步,黑熊从洞里走出来,伸了个懒腰,那样子让人哈哈大笑。

夏天,荷花开了,荷叶连起来像一把把绿色的小伞一样,漂浮在水面上,树上的叶子葱葱笼笼。松鼠在树丛里穿来穿去,蝉热的不知如何是好,不停的叫:知了、知了。

秋天,小动物们都出来找吃的,小小的蚂蚁很勤劳,它们洞里的粮食多的数不清。叶子变黄了,一片一片的落了下来,像蝴蝶在空中飞舞。

冬天,大地盖上了雪白的地毯,大树穿上了又白又厚的衣服。小松鼠也冬眠了。

你看龙沙公园的四季美丽吧!

第五篇:壮乡三月三见闻-人文民俗篇

美在壮乡,美在“三月三”。“三月三”是展示壮族文化的“盛宴”,激情飞扬的原生态山歌、婀娜曼妙的舞姿、飘香四溢的五色糯米饭、浪漫多情的绣球、精彩纷呈的民族体育竞技……,让人惊喜,让人陶醉,让人流连忘返。

恢弘壮观的“千人竹杆舞”。上千根竹竿的敲击声随着鼓声节奏一同响起,有如春雷掠过,震撼大地,蔚为壮观。上千

名身着节日盛装的姑娘小伙在竹杆阵内和着鼓声欢起舞,向观众展示不同风格、不同舞步、不同队形的竹杆舞跳法。千变万化、大气恢弘的热烈场面,精彩独特、别具一格的精彩表演,让观众叹为观止。“千人竹杆舞”用鼓阵、舞蹈造型与大型竹杆舞相结合的表演形式,融入铜鼓、蛙人、师公舞、壮族服饰、竹杆舞等特有的壮族文化元素,再现了骆越民族春耕播种繁衍生息的神奇传说。

大气磅礴的《骆越阡歌》。壮族风情歌舞剧——骆越文化史诗《骆越阡歌》,是广西首部由壮族本土艺术家倾力打造的壮族大型节日庆典歌舞剧,汇集了壮民族丰富多彩的原生态民俗文化。歌舞剧分为 “花王节”“牛王节”“三月三”“酒火节”“婚典”五大篇章,以“花王节”为脉络,以壮族“那”(田)文化为主线,以原生态的壮族风情歌舞为表现形式,反映壮族民间文化丰富的内涵,描述壮族骆越文化发展的历史,充满了悠悠古韵与神秘色彩。其中有柔美的生命礼赞、原生态的祭祀求雨、壮家人欢快的劳作场面及动情的壮族婚嫁民俗。展现了壮乡神奇的山水,优美动听的山歌,如诗如画的家园。歌颂了壮乡人勤劳勇敢、奋发向上、乐观进取的精神面貌。

欢快激烈的“抢花炮”。有着“东方榄球”之称的“抢花炮”是一项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民间传统体育活动,是一项勇敢者的运动。由于有强烈的对抗性、娱乐性和独特的民族风格,深受壮族同胞的喜爱。抢花炮场上,几十名壮家汉子赤膊上阵,争相拼抢飞散在空中的花炮,有时宁可被十多名队员压在身下,也不让花炮从自己手中抢走。一片“你追我赶,你扔我抢”的场景。有的观众情不自禁地“手舞足蹈”起来,恨不得亲自上场参与其中。现场的叫喊声、欢呼声此起彼伏,热闹非凡。

激情飞扬的原生态山歌。壮乡素有“歌海”之称,山歌是壮族人表达情感的重要方式。自古以来,壮乡人民男女老少都会唱山歌,他们思维敏捷,对答如流,张口即来,而且字字压韵、句句成章,他们以优美的歌声、质朴的情感,演绎原汁原味的原生态山歌,尽情歌唱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面貌、新风尚,歌唱家乡的秀美山川,风土人情,歌唱甜美的恋情。山歌对唱考验各位歌手的才情和应变能力,常常是台上的歌手问的精彩巧妙,答的出神入化。台下观众是听得兴致勃勃、如痴如醉。每逢有绝句从歌手口中唱出,观众都会报以热烈的喝彩和掌声。

飘香四溢的五色糯米饭。壮家人十分喜爱五色糯米饭,把它看作吉祥如意、五谷丰登的象征。在每年农历三月三,家家户户都会准备五色米糯饭招待亲友。飘香四溢的五色糯米饭色彩缤纷,可谓色香味俱全,令人赏心悦目,垂涎欲滴。难得的是,五色糯米饭虽然颜色鲜艳,却不添加任何化学制剂,选材只取用大自然中的植物药材,因此,五色糯米饭不仅美观美味,而且“环保”。用来染红颜色的是“红兰草”,染黄颜色的是“黄花饭”或栀子,染黑颜色的是“枫叶”,染紫颜色“紫蕃藤”。相传,吃了这种饭,人丁兴旺,身体健壮。

浪漫多情的绣球。在广西众多的刺绣工艺品中,壮族的绣球是最精美的。在壮乡,绣球是传递爱情的吉祥物。姑娘们通常都在节前赶制的,绣球是由十二花瓣连结成一个圆球形,每一片花瓣上绣有当月的花卉,代表着一年中的某个月份。有些绣球做成方形、多角形等。绣球内装豆粟或棉籽。球上连着一条绸带,下坠丝穗和装饰的珠子,象征着纯洁的爱情。歌墟中的抛绣球活动早在南宋文人朱辅的《溪蛮丛笑》中就有描述:“土俗节数日,野外男女分两朋,各以五彩新囊豆粟,往来抛接,名为飞抵。”周去非在《岭外代答》中也说:“上已日(三月三),男女聚会,各为行列,以五色结为球,歌而抛之,谓之飞驼。男女目成,则女受驼而男婚已定。”飞浪则为今天的绣球。歌墟的绣球连起了男女青年之间的爱情,成为壮族青年男女交际的一种习俗。

三月三,整个山乡都沉浸于节日的气氛中。歌圩的经典的传统活动有精彩激烈的斗狗、斗鸡、斗鸟、斗牛比赛,龙争虎斗的武术散打擂台赛,妙趣横生的花样跳绳比赛,其乐无穷的板鞋比赛……,令人目不暇接,流连忘返。目前,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三月三歌节是一台台精彩纷呈的节目伴随着一场场商品交易会,演绎着壮乡人民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精彩画卷。展示了壮族民间历史悠久、丰富多彩、独具魅力文化底蕴。

下载龙沙小学三月三民俗介绍word格式文档
下载龙沙小学三月三民俗介绍.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龙沙小学安全工作总结2013.1.11

    龙沙小学安全工作总结 我校始终把安全工作列为学校的头等大事,与学校德育工作紧密结合,坚持以预防为主,积极开展各类安全教育活动,落实各项防范措施,使安全工作得到全面、深入、......

    小学三月三活动总结

    小学三月三活动总结 小学三月三活动总结1 为了弘扬民族传统文化,4月17日下午,南宁市秀厢小学组织开展了“三月三”主题少先队活动,并取得圆满成功。少先队活动按不同内容分低、......

    龙茗镇三月三歌节实施方案(★)

    龙茗镇第二届“三月三”歌节活动 实施方案 农历“三月三”是我们壮族人民的传统歌节。去年,我镇成功举办了首届“三月三” 歌节活动。为使这项活动真正体现群众喜爱参与、具......

    龙沙小学阳光少年评比内容

    龙沙小学“阳光少年”评选活动内容 一、指导思想 通过“阳光少年”的评选表彰活动,构建健康活泼的校园文化,促进全体学生的和谐发展。评选一批“勤奋好学,积极向上,健康活泼,诚实......

    三月三主持稿

    芒场镇中心小学2017年庆“三月三” 活动主持稿 敬爱的老师们、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上午好!今天我们全校师生聚在一起,欢庆我们广西壮乡共同的节日----三月三,三月三是壮族人民的......

    三月三发言稿

    广西“三月三”传统民俗丰富多彩 壮族“三月三”不仅是广西壮族重要的传统节日,也是汉、瑶、苗族、侗等民族的传统节日。每逢这天,全区各地的群众都会共同欢度佳节,在这一天里,......

    三月三工作总结

    “马家三月三”活动总结 第25届“马家三月三”系列活动经过组委会的精心策划和区镇两级的共同努力,取得圆满成功。活动由成都广播电视台、新都区对外文化交流协会主办,香城文......

    2018三月三主持词

    2018年壮族三月三民族文艺演出主持词 男: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 女:亲爱的朋友们 合:大家好。 男:壮族三月三,八桂嘉年华,三月的XX,山水欢笑,喜迎八方宾客, 女:壮族三月三,大好合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