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计划草案
商州区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商州区发展计划局
二0一0年三月
说明
2009年,全区紧紧围绕年初确定的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紧扣“突破发展,和谐稳定”两大主题,大力实施“五大战略”,经济社会保持了平稳较快的发展态势。全年生产总值完成52.633亿元,增长14.3%,全社会固定资产完成41.87亿元,增长87.09%,地方财政收入完成1.56万元,增长38.27%,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收入分别完成13281元和2993元,同比分别增长23.4%和21.5%。2010年是“十一五”规划的最后一年,是启动实施“十二五”规划的关键年。当前,国家实施积极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货币政策总体不变,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战略将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国家将继续扩大内需有利的大环境必将催生大发展。因此,我们按照区委十六届七次全会精神,结合区情实际,认真分析我区面临的形势和机遇,广泛进行调查研究,提出了今年全区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主要指标。各乡镇、各部门要明确全年目标任务,制定工作方案加大工作力度,确保各项指标圆满完成。一要加强经济运行监测,及时掌握经济运行动态,有效解决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二要坚持以扩大投资拉动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用足用活中省扩大内需政策,积极争取项目资金,全力加快项目建设进
度,充分发挥投资拉动经济增长的主力作用。三要密切关注企业生产经营状况,采取有效措施,减小或消除金融危机带来的影响,力促工业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四要加大民生八大工程实施力度,不断改善我区公共设施条件。五要密切配合,加强沟通协调,形成高效运作工作机制,营造良好发展环境。
第二篇: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总结和计划
县201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1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报告
各位代表:
我受县人民政府委托,向大会报告201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1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请予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和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13年国民经济和社
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2013年,在县委坚强领导下,在县人大、县政协的监督支持下,全县上下坚持“稳中求进、稳中有为、稳中提质”的总体要求,大力推进调结构、促转型、扩总量、增效益、惠民生、转作风等各项工作,积极应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国内形势和我县发展转型期所面临的各类挑战,全县经济和社会发展呈现稳中有进的良好态势,较好地完成了县十五届人大二次会议确定的各项工作目标。
(一)主要指标完成情况
预计全年完成地区生产总值539亿元,同比增长12.5%。公共财政预算收入46.6亿元,同比增长24.3%。预计固定资产投资373.3亿元,同比增长22.9%。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04亿元,同比增长13.3%。外贸进出口总额突破15亿美元。实际到账外资3亿美元,同比增长19.5%。二三产业增加值占比达到91%,比去年提高1个百分点。服务业增加值占比达到40.6%,比去年提高1.8个百分点。新兴产业产值占规模工业比重30.1%,比去年提升2.7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产值占规模工业比重44.9%,比去年提升3.7个百分点。全年全社会研发投入支出占GDP比重2.33%,比去年提升0.09个百分点。城镇化率达52%,比去年增加1个百分点。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9582元,同比增长10.9%。农民人均纯收入14119元,同比增长11.5%。城镇登记失业率2.6%,达到计划目标。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降幅为3.8%,完成市下达任务。环境质量综合指数和主要污染物减排均完成市下达任务。
(二)主要任务完成情况
1.经济运行稳中有升。工业经济难中有为。完成开票销售(全口径)763.8亿元,增长18.3%;完成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336亿元,增长14%;完成规模以上工业产值1510亿元,增长19.6%;完成全部工业用电量33.8亿千瓦时,增长8.3%。建筑产业实力凸显。预计完成建筑业总产值800多亿元。农业生产稳步增长。成为国家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全年粮食总产64.1万吨。生猪养殖136.9万头,增8.6%;山羊饲养103.3万只,增4.5%;家禽饲养3609万羽;蔬菜产量 57万吨,增4.3%;水产品产量可望达到3.3万吨,增3.1%,渔业总产值可望实现7亿元;蚕茧生产1.1万吨,产值5.14亿元。服务业量质并升。增加值占比达40.6%,比去年提升1.8个百分点。服务业应税销售实现543.1亿元,增长40.2%。完成服务业规模以上投资额127亿元,增长43.6%。
2.转型升级步伐加快。现代物流业发展加速。“枢纽海安,物流天下”内涵进一步深化,影响进一步提升。商贸物流集聚区成为省级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商贸物流产业园和重点物流基地。围绕“长三角北翼重要的物流多式联运中心和苏中地区核心货运物流枢纽”目标,大力推进基础设施建设,“两箱两库”、物流信息平台等载体进展有序,已落户亿元物流项目7个。完成商贸物流业开票销售 212.9亿元,增长32.3%,占服务业开票销售达42%。产业集群培育加深。邀请国内顶尖行业协会来我县举办活动28次,实地指导产业发展;举办产学研活动30多次,建成联发集团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鑫缘集团国家桑蚕茧丝产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产业招引25个产业项目落户,不断丰富我县特色产业链。创新能力显著加强。成为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国家知识产权强县工程试点县。鑫缘集团丝胶回收与综合利用关键技术及产业化,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高新技术企业达74家,新增省级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培育点1家、省企业重点实验室1家、省企业研究生工作站10家、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5家。2000万元以上工业制造业企业研发机构和产学研合作覆盖率均达90%以上,省定大中型工业企业研发机构覆盖率100%。有效发明专利总量达到696件,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8.04件。节能降耗推进加快。万元GDP综合能耗下降3.8%,规模工业万元产值能耗下降9%;高耗能行业占比同比下降0.4%;七大高耗能行业产值占比下降0.4%;实施节能与循环经济项目56项。
3.发展后劲得到增强。凝心聚力推进项目投入。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73.3亿元,增长22.9%。其中工业投入245.7亿元,增长14.5%;完成增值税抵扣设备投入29亿元,增长31.8%;1000万元以上新开工工业项目384个,其中亿元以上新开
第三篇:2016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总结和计划
2016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总结和计划
县201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1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报告 各位代表:
我受县人民政府委托,向大会报告201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1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请予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和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1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2016年,在县委坚强领导下,在县人大、县政协的监督支持下,全县上下坚持“稳中求进、稳中有为、稳中提质”的总体要求,大力推进调结构、促转型、扩总量、增效益、惠民生、转作风等各项工作,积极应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国内形势和我县发展转型期所面临的各类挑战,全县经济和社会发展呈现稳中有进的良好态势,较好地完成了县十五届人大二次会议确定的各项工作目标。
(一)主要指标完成情况
预计全年完成地区生产总值539亿元,同比增长12.5%。公共财政预算收入46.6亿元,同比增长24.3%。预计固定资产投资373.3亿元,同比增长22.9%。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04亿元,同比增长13.3%。外贸进出口总额突破15亿美元。实际到账外资3亿美元,同比增长19.5%。二三产业增加值占比达到91%,比去年提高1个百分点。服务业增加值占比达到40.6%,比去年提高1.8个百分点。新兴产业产值占规模工业比重30.1%,比去年提升2.7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产值占规模工业比重44.9%,比去年提升3.7个百分点。全年全社会研发投入支出占GDp比重2.33%,比去年提升0.09个百分点。城镇化率达52%,比去年增加1个百分点。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9582元,同比增长10.9%。农民人均纯收入14119元,同比增长11.5%。城镇登记失业率2.6%,达到计划目标。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降幅为3.8%,完成市下达任务。环境质量综合指数和主要污染物减排均完成市下达任务。
(二)主要任务完成情况
1.经济运行稳中有升。工业经济难中有为。完成开票销售(全口径)763.8亿元,增长18.3%;完成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336亿元,增长14%;完成规模以上工业产值1510亿元,增长19.6%;完成全部工业用电量33.8亿千瓦时,增长8.3%。建筑产业实力凸显。预计完成建筑业总产值800多亿元。农业生产稳步增长。成为国家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全年粮食总产64.1万吨。生猪养殖136.9万头,增8.6%;山羊饲养103.3万只,增4.5%;家禽饲养3609万羽;蔬菜产量57万吨,增4.3%;水产品产量可望达到3.3万吨,增3.1%,渔业总产值可望实现7亿元;蚕茧生产1.1万吨,产值5.14亿元。服务业量质并升。增加值占比达40.6%,比去年提升1.8个百分点。服务业应税销售实现543.1亿元,增长40.2%。完成服务业规模以上投资额127亿元,增长43.6%。2.转型升级步伐加快。现代物流业发展加速。“枢纽海安,物流天下”内涵进一步深化,影响进一步提升。商贸物流集聚区成为省级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商贸物流产业园和重点物流基地。围绕“长三角北翼重要的物流多式联运中心和苏中地区核心货运物流枢纽”目标,大力推进基础设施建设,“两箱两库”、物流信息平台等载体进展有序,已落户亿元物流项目7个。完成商贸物流业开票销售212.9亿元,增长32.3%,占服务业开票销售达42%。产业集群培育加深。邀请国内顶尖行业协会来我县举办活动28次,实地指导产业发展;举办产学研活动30多次,建成联发集团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鑫缘集团国家桑蚕茧丝产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产业招引25个产业项目落户,不断丰富我县特色产业链。创新能力显著加强。成为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国家知识产权强县工程试点县。鑫缘集团丝胶回收与综合利用关键技术及产业化,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高新技术企业达74家,新增省级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培育点1家、省企业重点实验室1家、省企业研究生工作站10家、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5家。2000万元以上工业制造业企业研发机构和产学研合作覆盖率均达90%以上,省定大中型工业企业研发机构覆盖率100%。有效发明专利总量达到696件,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8.04件。节能降耗推进加快。万元GDp综合能耗下降3.8%,规模工业万元产值能耗下降9%;高耗能行业占比同比下降0.4%;七大高耗能行业产值占比下降0.4%;实施节能与循环经济项目56项。3.发展后劲得到增强。凝心聚力推进项目投入。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73.3亿元,增长22.9%。其中工业投入245.7亿元,增长14.5%;完成增值税抵扣设备投入29亿元,增长31.8%;1000万元以上新开工工业项目384个,其中亿元以上新开工项目81个;1000万元以上新竣工工业项目248个,亿元以上新竣工项目43个。实施技改项目403个,完成设备投入20亿元。群策群力破解发展瓶颈。全年贷款余额583.8亿元,新增贷款126.5亿元,增幅27.68%,存贷比71.81%。县中小企业担保公司完成担保业务651笔,担保额26.6亿元,提供23.5亿元的应急服务。通过“江苏省金融生态示范县”验收,广发银行、民生银行相继入驻。天楹环保已经报会,天恒纳米、金晟元在天交所成功挂牌。全年供应各类土地1.01万亩,新增规划流量指标1.18万亩,获批建设用海域使用权证5550亩。共盘活闲置低效土地2615亩,建成四层以上带电梯高标准厂房25万平方米。新引进创业类国家“千人计划”专家10人、高层次人才385人、高校毕业生5162人、蓝领技能人才5324人。全民创业增强发展活力。新增创业项目2073个、纳税个体工商户3222户、纳税私营企业818家、创业基地72个。期末注册私营企业注册资本778亿元,引进市外民资77.7亿元。实际到账外资3亿美元。
4.城乡统筹初显成效。沿海开发深入推进。滨海新区战略规划、核心区控制性详规、县海域利用总体规划(2016-2020年)、滨海新区城市建设规划等专项规划逐步完善。新区主干道路、雨污水管网、河道疏浚工程、供热站、110kv变电站等基础设施快速推进。沿海前沿区域在建5000万元以上项目45个,累计完成投资14亿元。城市建设日新月异。《海安县城总体规划(2016-2030)》获批、《县城旧城区改造与更新规划》、《县城区综合交通专项规划》编制加快推进。交通畅通、园林创建、功能提升和市民安居工程有序推进,朝阳路、丹凤路、凤山北路、草坝路、江海支路等道路主体工程基本结束,建成道路总长11.61公里;完成沈海高速道口、启扬高速道口、黄河路景观等绿化工程;天然气管线已延伸到滨海新区、大公镇、李堡镇、曲塘镇、雅周镇,新奥CNG汽车加气站、中石化迎宾加油加气站建成使用;引江供水复线全线贯通,区域供水实现全覆盖;县本级安置房建设新开工143.5万平方米,在建164.5万平方米,竣工40.5万平方米。小城镇建设强势推进。曲塘、李堡、白甸、墩头4个市级中心镇建设步伐加快,曲塘镇成为全省小城镇综合规划示范镇,各区镇完善功能配套,完成基础设施投入42亿元,安置房新开工面积228.2万平方米,在建545.5万平方米。城乡交通不断优化。328国道下穿铁路通道、临海高等级公路海安段、海安大桥、海安双线船闸工程完工。353省道海安段、县道205海安段等工程按序时推进。开通县际以上客运班线55条,投入班车91辆;开通城乡客运班线达49条,投入车辆205辆。全县行政村客运班车通达率100%,镇村公交通达率100%,三级客运网络体系初步形成。新开通了海安至南通兴东机场客运专线。乡村环境持续改善。继续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全县行政村均建成星级“康居乡村”。建设镇级污水处理管网111公里。大力开展省级生态村、绿色社区、绿色学校创建,成为全国绿化模范县,实现全县国家级生态镇全覆盖。
5.民生保障逐步加强。拓宽就业创业渠道。举办人力资源市场招聘会98场,提供就业岗位4万多个,城镇新增就业8680人,城镇失业人员再就业3558人,就业困难人员再就业435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2.6%;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11617人。加大社会保障力度。逐年提高养老金、新农合年报销比例及城乡低保、农村五保等困难群众生活保障标准。累计10.3万失地农民纳入各类社会保障。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参保15.7万人,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参保20.8万人,工伤、生育、失业保险参保分别达14.2万人、9.6万人、9.46万人,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参续保缴费22.04万人,领取基础养老金20.5万人;城镇居民医保、新农合参保率分别达98.6%、99%。扎实推进教育均衡。通过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验收,被教育部确认为苏中唯一的全国社区教育实验区。实施校舍安全、职教中心、体育中心以及“校校通”、“四配套”、合格幼儿园等系列工程。城区义务教育资源均衡配置,教师及管理人员进行交流。符合条件的县内外务工人员子女全部实现统筹安排、相对就近入学。2016年高考高分段人数继续保持全省第一。积极实施医疗改革。推进城乡社区卫生服务站标准化建设,优化“15分钟健康服务圈”。全县所有政府办卫生院、城乡社区卫生服务站(村卫生室)、镇民营医院全面实施基本药物制度。全面实施11类43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国家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县创建通过省级评估,进一步健全食品安全责任体系,各成员单位合力开展多项整治活动,建成江苏省农民健康工程先进县。加快建设保障性住房。新开工保障性住房1440套(户),其中公共租赁住房822套,棚户区改造住房618户。竣工保障性住房1378套(户),其中公共租赁租房(含廉租住房)520套,经济适用住房20套,棚户区改造住房838户。推进文化惠民工程。有序推进文化艺术中心、广电中心、体育中心等重点工程。韩公馆成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县图书馆通过国家一级馆验收,与全县各区镇文化站实现图书借阅“一卡通”服务。数字电视入户率达到100%。
2016年,面对复杂严峻的宏观经济形势,全县经济顶住下行压力,保持了难中有为、稳中有升的态势,但经济和社会发展中仍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矛盾和问题:一是市场消费需求不旺。受到城乡居民收入增速减缓、消费刺激政策陆续到期、网上购物迅速发展等因素综合影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低于预期目标。二是城乡居民增收压力较大。由于宏观经济环境的不景气,实体经济困难较多,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速低于预期目标。三是经济发展的结构性矛盾仍较突出。经济增长仍以投资拉动为主,现代服务业发展仍待提速,城镇化步伐亟待加速,生产要素制约较为明显,部分行业、产业面临较大的生产经营压力,部分项目推进缓慢,建设周期较长,未能达到预期要求。四是生态文明、公共服务、民生保障、社会治理等工作与人民群众的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
二、2016年主要预期目标安排建议
展望2016年,经济发展环境仍然充满诸多不确定性因素。从国际看,世界经济仍将延续缓慢复苏态势,美国、日本经济增速有所回升,欧元经济区逐步走出衰退,新兴经济体受美国量化宽松政策缩减或退出、通胀压力等因素影响仍将维持相对减速的格局,国际贸易和投资保护主义抬头,新的国际产业分工和经济秩序加快调整,IMF(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计2016年世界经济增长3%左右。从国内看,我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工业化、城镇化仍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有利于持续释放新的改革红利,这些都将为经济持续增长提供动力支撑。但同时我国经济仍处于增长速度换档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叠加阶段,稳定经济增长、化解过剩产能、防控债务风险等任务艰巨。2016年,中央将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稳中求进,政策创新”是今年经济工作的核心要求。从我县看,在“枢纽海安、物流天下”新时期海安特色之路的指引下,我县的经济结构和经济增长方式正日益变化,“动车时代,节点城市”的新优势将得到充分的发挥。省委、省政府明确支持南通创建陆海统筹发展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我县获得城镇化建设试点、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物流平台建设创新三项重点改革事项,为我县破解发展瓶颈、放大区域优势、释放改革红利提供了有力的抓手和创新的平台。前期一些重大项目的投入将陆续进入产出期,也将逐步形成我县新的经济增长点。
在安排2016年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时,既要看到有利条件和积极因素,坚定做好各项工作的信心和决心,同时也要认清经济形势的复杂性、严峻性,切实做好应对各种困难和挑战的准备。
2016年,全县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安排如下: 1.地区生产总值 增长12%以上
2.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 增长15%以上 3.固定资产投资 增长20%以上
4.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增长12.5%以上 5.外贸进出口总额 15亿美元
6.注册外资实际到账 2.5亿美元
7.二三产业增加值占比 提高1个百分点 8.服务业增加值占比 提高1个百分点
9.全社会研发投入占比 2.4%以上
10.新兴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 提高3个百分点
11.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工业比重 提高2个百分点
12.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增长11%以上
13.农民人均纯收入 增长12%以上 14.城市化率
提高0.5个百分点 15.城镇登记失业率为 小于2.6% 16.环境质量综合指数 完成市下指标
17.万元GDp能耗下降幅度 完成市下指标
18.主要污染物减排 完成市下指标
将2016年地区生产总值增长目标确定为12%,主要基于以下考虑:一是增速保持高于全国全省全市平均水平。12%的预期增长目标,虽然比2016年完成情况略低,但仍高于全国、全省、全市,体现了争当苏中新一轮发展“领头雁”的要求。二是体现转型升级的要求。海安和其他地区一样,处于增长速度换档期和转型升级攻坚期,适当调整经济增长目标,有利于引导全县上下把工作的重心放到改革创新和结构调整上来。三是注重与各项规划和目标相衔接。注重与落实“新时期七大战役”、全面建成更高水平小康社会以及“十二五”规划目标相衔接,确保主要目标达到序时进度要求。
三、2016年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思路和重点举措 2016年我县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思路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和中央、省经济工作会议、省市县委全委会精神,坚持“枢纽海安、物流天下”战略取向,按照“稳中求进、改革创新”总基调,以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为中心,以经济转型升级为主攻方向,以科技创新为核心动力,以项目建设和有效投入为主要支撑,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和现代服务业“双轮驱动”,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步伐,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全力“打好新征程七大战役,实现新时期七战七捷”,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社会和谐稳定、人民幸福安康,加快实现长三角北翼最具竞争力的新型工业化基地,江苏东部“公铁水”无缝对接的商贸物流高地,科技资源有效聚集、创业活力竞相迸发、社会和谐生态宜居的创新创业型城市目标,奠定全面建成更高水平小康社会坚实基础。
(一)坚持稳中求进,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一是壮大发展实体经济。加快形成“千亿板块、百亿航母、亿元集群”的梯状发展格局,力争培育开票销售超60亿元企业1家、20亿元以上企业4家、10亿元以上企业10家。力争年内新增亿元企业数30家以上,总数达200家,新增规模企业80家。确保总部经济企业应税销售每年不低于30%的增长。全部工业开票销售增长15%以上,规模工业增加值增长15%以上,规模工业现价产值增长18%以上。推进一批企业“新三板”挂牌,建立40家左右对接“新三板”企业后备库,1家企业过会,2家企业报会。加快建筑工业化和住宅产业化步伐,积极推进建筑业与建材业融合,推动传统建筑业向现代建筑业转变。二是努力提高投入质量。开展“机器换人”设备提档升级、“腾笼换鸟”盘活用地增产、“空间换地”向蓝天要地争效益活动。亿元以上新建、续建技改项目各30个,确保技改设备投入20亿元以上。新开工工业项目350个,其中亿元以上项目96个;新竣工工业项目300个,其中亿元以上项目60个。增值税抵扣设备额达35亿元。三是坚持扩大对外贸易。引领企业国际化定位,运用最先进的装备、最现代化的管理模式,优化出口结构,提高出口产品附加值,寻求建立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培育国际知名品牌,具备国际竞争能力。全年实现进出口贸易总额15亿美元。
(二)坚持创新驱动,加快产业发展的转型和升级
一是推动现代服务业提速增效。把“枢纽海安,物流天下”作为转型升级最重要的战略取向,实施新型工业化和现代服务业“双轮驱动”。实现服务业增加值占比提升1个百分点,实现服务业应税销售增长25%以上、服务业规模以上投资增长25%以上。充分发挥省级商贸物流产业园的载体优势,加快打造集六大功能平台于一体、最具核心竞争优势的商贸物流发展平台。现代物流、商贸流通、旅游休闲、服务外包、文化产业、商务服务增加值占服务业比重提升3-4个百分点。新开工服务业亿元以上项目30个。新增年销售10亿元以上服务业企业2-3家,服务业重点企业20家左右。新增星级酒店3家,新增A级景区2家,创建省三星级乡村旅游点1个。二是推动现代农业提升层次。因地制宜,错位发展,吸纳集聚具有产业特色的项目,全面加快“一园三区六景”现代农业园建设,将雅周现代农业园打造成全省一流农业园区。推进土地规模流转、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建好农业产业基地,新增规模以上农业龙头企业8家,高效农业占比达60%以上。新增500亩以上土地股份合作社10个,农村土地适度规模经营面积比重达45%以上。进行粮食丰产增储、绿色蔬菜基地建设、畜牧水产升级、农业产业化经营等专项行动,粮食产量超过60万吨、肉类产量超过9万吨、水产品产量超过4万吨,农业产值90亿元以上,农业现代化水平增加1.3个百分点,林木覆盖率增加0.2个百分点。三是推动产业集群提升水平。组织重点企业参展参会,强化学习,实施转型升级,强化合作,实施国际化战略,强化资本运作,抢抓“新三板”机遇。对准产业优势地区,实施产业精准招商,促进全链式发展。深入推进产业与检验检测、校企合作、营销等平台的对接,提升企业综合竞争力。加快推进特色产业园为主体的园区建设,争创国家、省市级特色产业园区(基地)6个以上,促进产业集聚集约发展。四是推动自主创新提升能力。开展多形式、全方位引进成果合作,切实提高产学研合作项目转化效率,加快高端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强化“企业创新、政府减税”的政策导向,引导企业增加研发投入,持续开展研发活动,实现更多的产品创新、技术创新。大力推进“三创”核心园区科技孵化器、加速器建设,建设一批创新园区,打造科技创业核心区。新增产学研合作项目100项、科技成果转化项目50项;新建成产业研究院2家、企业研究院16家;建成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中心10家;新增高新技术企业10家;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10件;新增“三创”核心园区面积8万平方米,入驻孵化器企业50家、加速器企业30家。
(三)坚持改革开放,提升区域发展的动力和水平
一是加大改革力度。以南通陆海统筹发展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创建为契机,按市委、市政府统一决策部署,认真落实我县重点改革的事项,落实责任和措施。积极争取国家省级层面的支持,加大改革创新组织推进力度,释放改革红利,释放发展活力。二是加快沿海开发。持续推进基础设施及配套建设,年内投入不少于8亿元。加快市政道路建设,同步推进水、电、气等地下管网铺设,重要功能节点实现互通互联。提升载体能力,力争老坝港滨海新区省内第一批享受省级开发区待遇。完善现有产业规划体系,加强对重点鼓励类产业发展现状和趋势分析,综合考虑产业布局、空间分布和环境容量等要素,突出滨海旅游产业主导地位,其他布局产业要注重与旅游业的整体谋划和统筹协调,全力推进产业项目,加快项目达产达效,推动现有产业的培育和转型。三是加强区域协作。抢抓江苏沿海开发、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机遇,主动承接上海自贸区辐射示范功能。组织和引导县内企业自发性主动承接上海自贸区等发展的“溢出效应”和“辐射效应”,努力提高海安金融、商贸、专业服务等服务业领域的开放水平。发挥国家级开发区、省级高新区的优势,提升承载功能,加快向创新型、国际型、集约型、生态型转型。打造产业特色鲜明、核心竞争力提升、功能配套完善的镇级科技产业园,形成错位竞争发展的格局。充分发挥现有杨浦(海安)工业园、奉贤(海安)工业园、常安纺织科技园的示范引领作用,把三个合作园区建成上海及苏南产业梯度转移的集聚区、创新合作园区的先行区、产业转型升级的示范区。四是加速激发资本市场活力。年内力争引进1家股份制商业银行来我县设立分支机构。鼓励证券、保险、信托、金融租赁公司等金融机构来我县设立分支机构。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广泛吸收社会资本,加快培育小额贷款公司等新型农村金融组织。年内新组建科技小额贷款公司1家。全年新增贷款100亿元以上,全县小额贷款公司注册资本金超7亿元,年累计放款突破8亿元。2016年担保机构累计担保突破40亿元,应急基金为企业累计提供应急20亿元以上。
(四)坚持城乡一体,确立统筹发展的基础和布局
一是坚持城乡规划一体化。立足全县“一盘棋”,按照“一主一次两副”的空间结构,不断完善县城总体规划、中心镇控制性详细规划、一般镇总体规划和新区、特色园区规划编制工作,加强各规划及专项功能规划的协调,加快形成以中心城区为核心、以重点(中心)镇为支撑、以特色镇为优势、以农村社区为节点,城乡人口相对集中、功能分区科学合理的新型城乡空间布局体系。二是坚持城乡产业发展一体化。以集中集聚发展为要求,加大产业集群培育力度,打造“一轴四片”产业布局,优化特色园区,推动基础设施以及公共服务设施功能向产业集聚区和镇域结合部延伸,规划建设集中居住区、学校、医院、邻里中心、商业服务等小城镇功能设施,形成“产城融合、产城一体”的产业化和城镇化建设互动发展的格局。三是坚持城乡基础建设一体化。优化完善以城市公交、城乡客运班线、镇村公交为基本框架的三级城乡客运网络体系。加快天然气管道配套建设,年内覆盖到各区镇。推进城北污水处理厂一期工程和老通扬运河、洋港河、红光河的整治工程。围绕城、镇、区功能全面提升,推进新华河北侧、原种子公司等区域改造。四是坚持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义务教育城乡、学校间条件均衡化比例达85%。符合交流条件的教师、校长在县域内交流率达15%,省优质幼儿园比例达75%。完成体育中心主体工程建设,升级改造农村健身工程点体育设施40个。社区卫生服务站标准化建设基本完成,县域内就诊率达90%。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完成率95%以上,争创国家卫生应急示范县。五是坚持城乡就业保障一体化。加快构建创业就业服务机制,创造有利于农民进城安居乐业的环境,推进农民分工、分业,向二三产业、现代农业和城镇转移,发展劳务经济。转移农村劳动力0.6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率达86%。进一步完善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城乡居民养老保险、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制度之间的转换、衔接办法,推进城乡社会保障一体化。逐年适度提高城乡低保、农村五保、城市“三无”老人、孤儿等特殊困难群众救助标准,逐步实现救助标准城乡一体化。六是坚持城乡社会管理一体化。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扎实推进重点行业和领域的专项整治,狠抓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切实防止安全生产事故发生。全面落实“一委一居一站一办”社区服务管理体制,城乡新型社区覆盖率达95%以上。加快社会管理信息化,不断提高应对和处置突发性公共安全事件的能力。深入开展“六五”普法、平安创建,继续强化人防、技防、设施防等预防违法犯罪的措施,切实搞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全力维护社会稳定。
(五)坚持民生优先,保障需求发展的改善和提升
一是千方百计提高城乡居民收入。实施全民创业和帮扶脱贫工程,创业培训500人,群众实现创业1200人。农村低收入人口家庭人均收入达5000元目标。多渠道拓展就业,城乡新增就业0.85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2.6%以内,“充分就业村”、“充分转移就业乡镇”创建率均达到100%,城乡劳动者技能培训0.75万人,扶持农村劳动力自主创业400人,带动就业0.2万人。二是积极稳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落实“全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方针,实现社会保障全面覆盖、全民共享。继续巩固和提高企业职工五大保险、城乡居民养老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城镇居民医疗保险等各项保险覆盖率,确保城乡基本养老保险、城乡基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覆盖率分别达96%、97.5%、96.6%。适时调增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相关待遇。继续关心支持妇女、老年、残疾人等事业,三是不遗余力提升医疗卫生水平。推进县级公立医院改革,县人民医院、中医院统一取消药品加成;深化医疗联合体建设,加快建立县级公立医院与基层医疗机构长期稳定的上下联动、分工协作机制。重视慢性病、重大疾病防控,提高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能力。开工建设县人民医院综合大楼,加快海安镇中心卫生院病房楼建设,曲塘中心卫生院创建二级医院,缓解城区大医院就诊压力。强化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管理,确保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完成率保持95%以上,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完成率100%。四是统筹兼顾促进教育均等化。推进长江路幼儿园及少年宫、一幼东扩、城南中学(二期)等重点工程建设。继续推进义务教育发展优质均衡化。深化城区与城郊学校、区镇内中心级与一般学校间的联合办学。促进职业教育和社会教育科学发展,为海安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力保障和智力支撑。五是循序渐进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积极创建省级公共文化示范区,加快文化艺术中心、广电中心、县博物馆东扩等标志性文化工程的建设速度,推动图书馆等公共文化资源数字化,推进广电双向网改造,完善基层文化服务网络。加大文化产业培育力度,开展丰富多彩、群众喜闻乐见文化活动,叫响特色文化品牌。提升全民思想道德素质,为新时期“海安之路”提供更加强大的思想基础、舆论支持、精神激励和文化支撑。强化全民国防教育,打牢国防动员基础,继续加强“双拥”和民兵预备役工作。六是以人为本力推生态文明建设。拓展延伸生活污水收集管网,提高生活污水纳管率、管网覆盖率和污水处理达标率;推进撤并老镇区和新建居民集中居住点的生活污水集中处理;完善垃圾收集体系,提高垃圾收集率和无害化处置率。强化减排和整治,严格项目审批要求,从源头上杜绝新污染源的产生。狠抓工程减排、推进结构减排、强化管理减排,开展畜禽养殖污染防治、病死畜禽处理和机动车排气污染综合整治,改善环境质量,增强区域环境承载能力。实施清水工程,制订清水工程达标标准,力争三年内,全县区镇、村全部达到清水工程示范标准。营造特色宜居城乡环境,依托主干水系、主干道,以植物景观和水体景观为主体,自然生态景观与人工生态文化相结合,构建结构布局合理、综合功能优化的县域绿地生态系统。
各位代表,2016年全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各项工作任务重大而艰巨。我们将在县委坚强领导下,在县人大、县政协的支持、关心和监督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改革创新、扎实工作、狠抓落实,为全面建成更高水平小康社会而努力奋斗。)
第四篇:广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十五”计划(修订版)
广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十五”计划(修订版)
目录
一、现状与形势„„„„„„„„„„„„„„„„(6)
(一)现状与问题„„„„„„„„„„„„„„„(6)
(二)基本形势„„„„„„„„„„„„„„„„(8)
二、指导方针与发展目标„„„„„„„„„„„„(10)
(一)指导方针„„„„„„„„„„„„„„„„(10)
(二)发展目标„„„„„„„„„„„„„„„„(11)
三、主要任务„„„„„„„„„„„„„„„„„(13)
(一)加强现代信息基础设施建设„„„„„„„„(14)
(二)推广信息技术应用,提高信息化水平„„„„(15)
(三)加快发展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22)
四、政策措施„„„„„„„„„„„„„„„„„(24)
(一)政府职能„„„„„„„„„„„„„„„„(24)
(二)体制建设„„„„„„„„„„„„„„„„(25)
(三)法律法规„„„„„„„„„„„„„„„„(25)
(四)制度改革„„„„„„„„„„„„„„„„(25)
(五)对外开放„„„„„„„„„„„„„„„„(26)
(六)人才培养„„„„„„„„„„„„„„„„(26)
(七)加强与港澳台的合作„„„„„„„„„„„(27)
前言
本计划是根据国家《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信息化重点专项规划》(计规划〔2002〕1172号)和《广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粤府〔2001〕13号),结合当前我省信息化发展实际,在《广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十五”计划》(粤府办〔2001〕38号)的基础上修订而成,是对我省全社会加快信息化建设进行规范和指导的纲领性文件。
本计划所指的信息化,是指以信息技术广泛应用为主导,信息资源为核心,信息网络为基础,信息产业为支撑,信息人才为依托,相关法规、政策为保障的综合体系。
一、现状与形势
(一)现状与问题
“九五”以来,我省各级政府不断重视和加强信息化工作,信息技术应用不断普及,信息化对我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贡献日益显著,我省信息化水平处于全国领先地位。
1.我省已建成了一个国内领先、初步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的电信通信基础网络体系及广播电视传输网络
网络整体实力实现了历史性跨越。电信基础通信主干网已实现了高速宽带化,并覆盖全省所有县(市、区)、乡镇,广播电视专用传输网络也初步建成,电力、交通等专用通讯网络也初具规模,并在全国率先建立了计算机网络互联平台,对面向社会公众服务的各大计算机网络实现了互联互通、资源共享。截至2002年底,我省长途光缆线路长度为3.14万公里,数字微波线路长度2.57万公里。拥有广州、汕头两个国际卫星地球站和一批卫星地球站。固定电话用户达1996.8万户;移动电话用户达3214.37万户,固定电话用户和移动电话用户分别约占全国的1/10和1/6.广播电视传输网光缆干线长度达到10093皮长公里,网络光缆总长度(含支线)达3.89万皮长公里,网络线路(含铜缆)总长29.4万公里。全省有线电视用户达931.8万户。全省实现了行政村“村村通电话和广播电视”。全省4000多个邮政服务营业点逐步实现电子化、网络化,通邮率及邮件准时率达到了国内先进水平。
2.信息技术正日益渗透到国民经济和社会生活各个领域
在工业领域,全省有40%的工业企业将信息技术应用到生产管理之中;在农业领域,全省先后建立了一些专业性信息网络,提供各种信息服务,将信息技术应用到农村、推广到农户;在服务领域,信息技术在金融、商业、外贸、旅游、房地产等行业都得到了积极的推广应用,全省各商业银行均建立了网络化的计算机系统,在大部分地级以上城市,各商业银行之间实现联网,电子化的结算网络已覆盖全省90个县(市、区)及发达地区部分乡镇。政府管理和社会服务的信息化建设在我省也已全面展开。作为全国最早开展政府信息化建设的省份之一,我省已于1996年初步建立了以省政府大院光纤通信网络为基础、连接国务院有关部门和各地级以上市政府以及省直有关部门的网络,个别部门还开展了网上办公,大部分地级以上市政府建立了局域网和网站,广州等市初步建成了一站式综合政府门户网站,整合了许多市级部门的网上行政服务系统。一些发达地方的村、镇也建立了自己的网站。
3.信息源的开发利用和互联网业务发展迅速
截至2002年底,已批的ISP(互联网服务提供商)运营企业225家,已批的ICP(互联网信息内容提供商)运营企业944家,互联网用户数达986.39万户。金融、税务等领域推进电子化和网络化有了一定的基础。企业与企业、个人与企业间实现了初步的电子商务交易。数据库服务、中介咨询等信息咨询服务业正在兴起。网上教育等业务发展迅速,佛山市南海区作为全省信息化的试点,已树立了成功的典范。
4.信息产业持续快速发展
2002年我省规模以上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产值达到4164.42亿元,连续十二年居全国第一,与开始实行同口径统计的1998年相比,年均增长超过25%,增长速度居我省九大行业之首。目前,在珠江三角洲地区已经形成了规模相当、产业配套齐全的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产业群,通信设备、计算机、视听产品和基础元器件等产品在全国乃至在国际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5.软件产业蓬勃发展,处于国内领先水平
2002年,软件及计算机服务收入达到243亿元,总量规模继续保持全国第二。在2002年全国软件百强企业评比中,我省有20家入选,其中华为、中兴两家企业分列全国第一、二位。截至2002年12月,全省已认证的软件企业累计992家,已认证的软件产品2794件。
但是,我省信息化发展仍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是:法规不健全,信息化发展的环境亟待改善;网络资源开发利用滞后于网络建设,存在“重建设,轻应用” 的现象;信息技术应用的广度和深度不够,信息化和工业化的结合不够紧密;信息网络建设缺乏统一规划和整体协调,网络结构与布局不尽合理;高层次智力资源短缺,创新体系不健全,创新能力不足;信息安全还存在比较大的隐患。此外,我省信息化发展区域不平衡现象也比较突出,互联互通问题尚未得到很好解决。
(二)基本形势
信息化已成为全球发展的大趋势,特别是自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信息化浪潮席卷全球。美国先后提出了信息高速公路、第二代因特网、数字地球等计划,日本正在加快由工业化社会迈向信息化社会的步伐,欧盟制定研究开发总体计划促进信息社会的发展,新加坡建设智能岛等等。信息化是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方向,信息化已成为推动经济发展、提高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发达国家凭借在互联网、通信技术、网络技术、信息资源和人力资本等方面的优势,迅速抢占了信息技术领域的制高点,其目的是要在新世纪的竞争中取得主动。发展中国家努力发挥自身优势,加快信息化的步伐,只有抓住机遇,迎接挑战,才有出路。我国已制定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信息化重点专项规划,这将促进我国信息化的建设迈上新台阶;各省市也迅速行动,纷纷提出各自的发展计划,不少省市都将信息产业列为支柱产业,积极采取对策推动信息化发展。另一方面,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基础电信开放和信息技术产品零关税的新环境以及国内外日益激烈的竞争,必然对我省的信息产业,尤其是对信息服务业、软件业和系统集成业产生很大的冲击,对我省的电子信息制造业产生重大影响。因此,顺应全球信息化的浪潮和我国信息化的进程,加快我省信息产业的发展,全面推进我省的信息化,是我省今后社会经济生活的一个重要内容。
“十五”时期是我国进行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时期。全面推进信息化,是国民经济战略性结构调整和实现工业化、现代化的关键环节;是提高国际竞争力、增强综合国力的迫切要求;是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稳定发展,实现“十五” 计划的重要保障。推进信息化已成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大战略举措。省政府已经明确将电子信息产业作为我省的支柱产业之一,因此,“十五”期间,要加大力度加快我省信息产业的发展,加快信息技术对传统产业的渗透,以信息化带动我省经济结构的调整,全面提高我省的信息化水平,早日实现我省现代化的目标。
二、指导方针与发展目标
(一)指导方针
把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放在优先位置,以信息的产业化和产业的信息化为主线,采取信息化与工业化并举,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战略。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和政府大力扶持相结合的方针,大力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的发展。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实现社会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十五”时期,推进我省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发展的基本原则是:统筹规划,资源共享;应用主导,面向市场;点面结合,讲求实效;合理布局,区域推进;安全可靠,鼓励创新。
1.统筹规划,资源共享 坚持“统一规划、适度超前”,鼓励“联合共建、互联互通”,避免低水平重复建设,实现资源共享,加快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2.应用主导,面向市场
全面推进信息技术应用是信息化发展的首要任务。在政府引导下,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基础性作用,提高计算机和网络应用的普及程度,加强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推动信息技术与传统产业结合;通过狠抓应用和服务,满足市场和社会需求,努力提高应用水平,促进信息产业的发展。
3.点面结合,讲求实效
通过示范工程,加快信息技术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各个领域的渗透,讲求应用实效,加快传统产业的技术更新改造,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升级。
4.合理布局,协调发展
以珠江三角洲为龙头,带动东西两翼和粤北山区的发展,重点扶持和支持落后地区加大发展力度,科学规划,同步实施信息技术应用及产业开发,实现全省信息化建设的共同发展。
5.安全可靠,鼓励创新
狠抓信息和网络、应急机制、安全及创新工作。要加强法律、法规和制度建设,积极运用先进技术,加强管理,提高信息系统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建立应急处理的长效机制,形成信息安全保障体系;要加强创新工作,通过技术创新促进制度创新,通过制度创新加速技术创新,努力提高自主开发水平,力争实现跨越式发展。
(二)发展目标
“十五”期间,我省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水平要迈上新台阶。主要目标是:
1.电信运营业和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继续保持全国第一
预计到2005年电信运营业增加值达到850亿元;电子信息产品制造水平和规模进一步提高。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结构不断向生产制造与运营服务相结合、硬件与软件相结合、设备制造与系统集成相结合的方向发展,成为全球电子信息产品生产基地之一,基本确立在国际竞争中的有利地位。预计到2005年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增加值达到1000亿元。
2.信息网络规模容量继续保持全国第一
长途电路、中继电路、电信管道、用户线路、光缆光纤等规模将有较大发展;电话普及率将达到85%以上;完善广播电视传输网建设,增加光节点,提高HFC双向传输的质量;加快发展宽带接入网络,互联网络用户数将达到2000万户;城镇居民每百户拥有电脑达到40台。
3.广播电视增创新优势,全面推进现代化
“十五”期间,我省广播电视的发展要继续保持在全国的先进行列;以广播电视数字化发展为方向,以提高广播电视有效覆盖率为中心,全面推广数字化、网络化等关键技术的应用,实现技术手段和技术设备的更新改造和升级换代,实现全省广播电视微波专用电路的数字化改造,完善全省光缆骨干网络结构,初步建成先进的具有一定规模的多媒体网络。到2005年,力争全省地级以上城市实现有线模拟电视向数字电视整体平移,在广州、深圳等中心城市试播数字电视地面广播。全省广播、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达到98%,有线广播电视用户达1000万户,建成全省广播电视数字微波传输干线网、省至乡镇的光纤传输网络和卫星直播平台,建成长途光缆线路长度达5万公里以上,数字微波线路长度为4.5万公里以上。
4.信息服务业保持快速增长势头
电子商务持续发展,将由大的跨国公司向中小企业扩展;信息咨询和中介服务业也将有较大发展。
5.信息化成为提高国民素质的重要手段
在教育、文化领域广泛应用信息技术,使信息技术与文化生活日益结合,信息消费占消费支出的比重显著提高,信息化成为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高教育质量和水平、繁荣民族文化的重要手段。
6.全省电子政务信息化框架初步形成
“十五”期间,初步建成功能完善、互联互通、安全可靠的电子政务信息系统框架,开展各类业务应用;重点业务系统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基础性资源数据库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实现信息共享;初步形成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建立规范的培训制度,逐步完善与电子政务相关的法规和标准;政府内部办公运作规范高效,实行公开对外服务,管理、决策、服务、应变能力得到较大提高。
7.信息化人才队伍不断壮大
“十五”期间,要加强信息化人才队伍建设,尽快建立与信息化建设相适应的用人机制,形成比较完善的、多层次的信息化人才培养教育体系,使我省各级各类信息化人才极大增加;要扩大人才引进渠道,吸引国内外信息人才来粤工作,特别是要加强软件与系统集成设计人才的培养,到2005年软件从业人员达8万人。
三、主要任务
(一)加强现代信息基础设施建设
优化完善骨干网,建立健全各市城域网,大力发展接入网,建成包含各类信息网络、融各种业务于一体的高性能综合信息网络平台,实现互联互通和资源共享。
基础传输网。目前,我省骨干传输网技术先进、容量巨大、光缆富余量大,对现有的骨干传输网,要充分进行优化、整合,提高利用率,根据市场需求,进一步提升网络带宽和技术水平,建设好广东省内高速宽带骨干网;建设珠江三角洲全光传输网络工程。利用光交叉连接、光分插复用等技术,建成覆盖整个珠三角区域的全光网络,实现智能光网络;充分利用广州已建成的国家级网络互联交换中心及现有网络资源,形成以广州为中心,各城市信息网络互联互通的宽带骨干传输网络系统。
业务网。鼓励经国家批准的网络运营商在广东省开展宽带城域网建设。完善市场准入和互联互通规则,实现各市的宽带城域网高速互联,使各市的宽带城域网连成一个整体。依托珠江三角洲地区的骨干网和城域网,积极推进光纤到大楼,坚持以光纤接入为主,其他接入手段为辅,建成一个融数据、图像及话音等多种业务于一体的数字化、宽带化、综合化的接入网。
无线电网。建成一个技术先进、自动化程度高、基本覆盖全省重要空域的无线电监测网络,实现与国家和军队无线电监测联网操作和数据共享。整合频率资源,建设全省800M数字集群共网平台。建设国家级的无线电设备检测实验室和无线电监测站,争取加入国际无线电监测网。加强无线电资源的开发、利用和管理,推动无线宽带接入技术和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PS)等新型无线技术的应用。
(二)推广信息技术应用,提高信息化水平
充分利用现有的信息网络基础设施,促进信息资源开发和共享,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各领域,大力推广信息技术应用,带动全局发展,全面提高我省信息化水平。
1.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
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积极发展以信息技术为重点的高新技术,在工业化过程中,注重运用信息技术,提高工业化水平;在信息化过程中,加强运用信息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加快农业、能源交通、建筑业、制造业、物流业等领域信息化建设,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
农业。以全省山区信息化工作为契机,全面推动欠发达地区农业信息化工作。充分发挥信息和通信技术在改造传统农业,加快现代农业现代化进程中的作用,推广地理信息系统、卫星遥感技术、加强农业科技网的建设和多媒体等信息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建立农业宏观决策系统、农业资源环境系统、防灾减灾管理系统和农业科技管理系统,加快建设农业信息网络;建立一批农业信息化示范基地,加强农业信息化知识的普及推广工作。按照建立现代农业的要求,提高信息化水平,加强生产、科技、管理、加工、流通和农民素质教育等过程的信息支持和动态监测预警。
能源交通建筑业。提高能源、交通、建筑业的生产经营管理信息化水平,促进能源管理的综合管理调度。建筑业领域的信息化主要是逐步推广建设工程项目的网上公开招投标,建立建筑市场信息化监管系统;做好智能大厦和智能化小区的试点和推广工作;推广和普及应用地理信息系统技术(GIS)、计算机辅助施工技术(CAC)等。交通运输业要积极利用信息技术逐步建立智能交通管理系统,以信息化带动交通现代化。建立以高速公路为基础的长途传输线路,提供收费、管理等数据传输通道。运用信息流优化物资流,提高交通运输效率。
制造业。用信息技术改造制造业是传统制造业技术改造和升级的关键。要在企业广泛普及计算机辅助设计(CAD)、计算机辅助制造(CAM)、计算机辅助测试和诊断、柔性制造技术和自动物料储运系统,在有条件的企业推广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技术、计算机管理信息系统(MIS)、制造资源计划(MRP-Ⅱ)、业务流程重组(BPR)和企业资源计划(ERP)等技术应用,实现我省制造业的现代设计、制造、生产和管理等关键技术的突破,全面改造制造生产组织模式和管理模式。
2.大力推进政务信息化
大力推进电子政务建设,全面提高政府的信息化水平。电子政务建设要与政府职能转变相结合,要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提高政府的管理水平和社会服务能力。通过电子政务建设,增强政府工作的科学性、协调性和民主性,全面提高依法行政能力,加快建设廉洁、勤政、务实、高效的政府,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整合、建设和完善各部门的电子政务业务应用系统,建设并完善全省统一电子政务网络信息系统。重点建设办公业务资源系统、宏观经济管理、社会保障、政法(含金盾)、金关、金税、金融监管(含金卡)、金财、金审、金农、金质、金水等12个重要业务系统,在平台上实现信息交换和互联互通。规划和开发重要政务信息资源,重点建设人口基础信息库、法人单位基础信息库、自然资源和空间地理基础信息库、以城乡规划为主体的地理信息数据库、宏观经济数据库等五个重要的政务信息库。积极推进公共服务,促进政务公开。完善电子政务标准化体系,加快推进电子政务法制建设,基本建立电子政务网络与信息安全保障体系。
财税系统。全面推进“金财工程”和“金税工程”建设。“金财工程”主要由两部分构成,一是财政业务应用系统,包括国库集中支付、部门预算管理等核心业务的管理系统和宏观经济预测分析系统等十五个分系统;二是覆盖全省各级财政管理部门和财政资金使用部门的信息网络系统。建成一个能适应公共财政需求,规范财政预算编制和执行,提高财政、资金管理工作水平和工作效率,并能为制订财政政策和宏观经济政策提供决策依据,实现横向及纵向网络连接的高效率的政府财政管理信息系统网络。“金税工程”主要建立健全覆盖全省的税收征管、稽核和反避税体系,增强打击偷、漏、骗、逃税的能力,提高税收征管和监管水平。实现财政与税收信息系统联网运行、信息共享。重点是建设好省、市、县、乡(镇)四级财政和税收计算机信息网络并与工商、银行、外管、外经贸、海关等相关部门联网,建立覆盖全社会的税收监控系统。
金融系统。抓好“金卡工程”建设,大力发展银行卡业务,完善全省金融数据通信网,实现系统互联互通、资源共享;推广综合柜台业务系统,建设实时的行际支付、结算和清算系统,为企业和个人提供全面、安全、快捷的支付结算服务。建立完善银行业监管基础数据库、监管系统和预警体系;建立个人信用资料库,促进个人信用消费的发展;加强汕头等地企业信用体系的建设,并充分利用其良好基础,进一步完善和发展全省企业信用体系的建设。
外经贸系统。以建设“金关工程”为契机,加速外经贸与海关、商检、税务、银行、工商、外管和知识产权等部门间联网,对国际贸易和投资实现网络监管;建成一个覆盖外经贸系统各相关部门的信息网络。开展网上招商活动,建立一批重要的外经贸信息库,加强公共信息服务,完善外经贸信息咨询和网上业务等服务体系,为企业开拓国际市场提供支持,为广大投资者提供一个了解我省投资环境的“一站式”平台,促进我省外经贸事业的发展。
政法系统。建设政法信息网,充分利用社会现有物理网络资源,构筑全省21个地级以上市的政法骨干网,建设政法系统各部门内部的局域网和纵向业务专网,主要包括政法委机关业务系统、法院业务系统、检察业务系统、公安金盾工程、司法(含监狱局、劳教局)业务系统、国安业务系统等6个主要部分;在政法骨干网的基础上,应用数据库仓库技术,构建省级政法信息管理中心,建设政法信息共享平台,政法各部门通过信息共享平台交换数据,以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和综合利用。其中,建设“金盾工程”完善公安信息通信基础设施和技术装备,全面推进公安业务信息系统建设;建立全省公安信息化体系总体架构,实现各警种“统一指挥、快速反应、协同作战”的目标;建设政法信息网为各级政法机关提供全面的政法业务信息查询和检索服务,使全省各级政法机关基本实现信息共享、快速反应、高效运行的目标,为广东省政法工作全面信息化奠定基础。
统计系统。建设统计信息网,充分利用省政府政务网络平台资源构建统计信息广域网,逐步建成省、市、县、乡(镇)四级的统计信息网络。在统计信息骨干网上,构建省级统计信息网络管理和交换中心;建设省级统计信息库、网络存储系统及容灾系统;建立统计快速调查系统,网上直报、处理、信息发布系统,以实现统计信息的共享和综合利用,为统计信息化奠定基础。
党群工作。推动党、团、工会等组织和宣传、统战、纪检等部门的信息化建设,加强党建工作和党风、勤政廉政建设,密切党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确保社会主义事业健康发展。
城乡规划系统。加快建立以“三网一库一体系”为基本架构的规划系统政务信息化枢纽框架。三网分别为:全省县级以上规划行政机关内部的办公业务网及其与所辖地区规划管理部门之间互相联结的办公业务资源网,进而构筑全省规划监控体系,规划系统政府公众信息网:“一库”即全省规划系统共享的城乡规划地理信息数据库。
3.积极发展电子商务
充分发挥企业主体作用,强化政府宏观规划、指导和市场监管,充分利用我省发达的经贸基础条件和毗邻港澳的优越地理环境,结合国家规划,建立我省电子商务框架体系,逐步建立和完善电子商务认证和结算系统,建立与电子商务应用相配套的物流配送系统。要以抓好国家试点项目“广东省电子商务系统工程” 的发展为契机,推广电子商务应用,推动电子商务健康发展。重点抓好电子商务推广体系、网上支付体系、物流配送系统的建设。
4.加快推进社会事业信息化
以信息技术为手段,提高社会信息化水平,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改善人民生活水平,促进社会进步。
科技教育。大力普及计算机知识和网络应用技术教育和培训,在全省各级各类学校普及计算机及网络教育,把信息技术教育列为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加快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建设宽带高速的“科研网”和“教育网”,2003年,全省城市、珠江三角洲地区的绝大部分中小学、其它地区的重点中小学等要接入广东教育和科研网。到2005年,力争全省所有的中小学都将接入广东教育和科研网,完成“校校通”工程。发展开放式的网络教育和远程教育,通过宽带高速信息网以及学校信息技术素质教育来全面推动学校教育的信息化和现代化。
医药卫生。加快公共医学数据库和大中型医院信息库建设与共享,积极发展远程医疗和专家系统,形成医药、医疗、卫生、防疫等信息网络体系,促进全民健康水平的提高。
广播电视。推进广播影视数字化,实现模拟电视业务向全面数字电视业务的过渡,建成全省统一标准的数字式、交互式、多功能的广播电视综合网。在有线电视网络覆盖全省的基础上,通过有线数字电视的普及形成新的文化娱乐消费热点,培育新的增长点,拉动内需,促进我省文化产业、信息产业和民族工业发展。在珠江三角洲地区完成高质量的750MHZ或860MHZ的HFC双向网络改造,在条件成熟的地区实现每个光节点覆盖用户小于500户。对全省广播电视微波网进行数字化改造,实现微波网络与有线电视网络的互联互通,共同承担广播电视的传输任务。加强节目内容的开发,利用广播电视的巨大资源,提供声音、图像、数据和多媒体等增值业务,为人民群众提供多层次、多样化、个性化的节目服务;开展多媒体网上广播电视,发掘广播电视新业务;开发广播电视增值业务,建立广播中心音频网络系统及大型音频数据库,推进数字音频,数字电视广播的发展。
社会保障和公共事业。积极开展“金保工程”,建设覆盖社会保险、劳动事业、民政事业等社会保障业务的全省统一的社会保障信息系统,提高社会保障水平;建设公益性信息库,重点开发建设一批对全省经济和社会发展有重大影响的基础性数据库及建立公益性信息资源交换服务中心,提供各领域公益性信息资源的链接服务,在文化、体育、艺术、新闻、出版等公共事业普及信息网络技术的应用。
5.促进信息服务业发展
加快培育信息咨询服务市场主体,进一步加快邮政、电信、广播电视业、信息内容提供及计算机信息网络服务业的发展,开拓信息服务市场、增加附加值与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加速发展以现代信息技术为基础的信息服务业的新兴领域和新业务。
6.利用信息技术全面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
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改造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服务流程,实施服务、采购、生产、营销等各个流程的信息化管理,全面提高企业的综合竞争力。
(三)加快发展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
通信设备。发展高速网络交换设备,加速有线通信设备的主导产品的换代升级和上档次。重点发展数字集群通信系统、CDMA2000-1X蜂窝移动通信系统及终端和第三代数字移动通信系统及终端等移动通信设备,重点抓好10GB/S以上超高速、大容量SDH光同步数字系列设备、32路以上密集波分复用设备、全光通信网络系统及光交换设备等光纤通信设备,重点发展光纤接入网设备、无线接入网设备和IP网络设备与产品。
计算机及网络产品。大力发展高性能计算机、服务器、高速路由器、网络交换设备、高速接入设备、网络与信息安全产品和大容量存储设备及关键件、高性能打印机及关键件、主机板、扫描仪等外部设备及其关键零部件,以及金融电子装备、智能交通电子装备、数控设备、IC卡设备等应用产品。
视听产品。积极推进新一代数字视听产品和高清晰度新型视频接收系统的研发及产业化,重点突破专用集成电路、数字压缩编解码芯片等关键技术,实现关键件(包括机芯、激光头、光学组件、编解码芯片等)的产业化。
基础元器件和电子专用设备及仪器。发展新型电子元器件:超大规模集成电路,表面贴装元器件(包括片式电阻器、电容器、电感器和二、三极管、发光管),混合集成电路,光电子器件、新型平板显示器件(TFT液晶显示器、FED场致发光器件、有机发光显示器件、PDP等离子显示器等),高频器件(如声表面波滤波器、高稳定度的石英晶体振荡器等),敏感元器件与传感器,新型机电元件、新型电力电子器件,绿色电池(如锂离子二次电池等);电子专用材料:包括半导体材料、高档次电子瓷料、浆料和陶瓷基片、锂离子电池材料、超薄及柔性覆铜板等电子专用材料;电子专用制造设备(片式元器件生产线设备、表面贴装生产线设备、高档磁性材料生产线设备等)、数字化智能化电子测试仪器(IC及新型元器件测量仪器、通用数字化测量仪器、通信、网络及视频测量仪器等)、仪表和工模具的开发与制造。
集成电路。贯彻国家有关优惠政策,鼓励超大规模集成电路和专用集成电路和系统级芯片的设计和生产。
软件。建立新的软件投融资机制,大力培养各类软件人才,营造软件产业发展的良好环境。加强软件开发和产业创新,努力掌握核心软件技术,培育一批大型骨干软件企业和软件拳头产品,壮大产业规模,满足信息化发展需要。积极培育和开拓市场,大幅度提高自主开发软件的国内市场占有率,并大力发展软件出口。加强合作研发,以集成电路设计为突破口,抢占产业发展的制高点,迅速形成产业规模,提升我省的软件产业水平。
四、政策措施
(一)政府职能
政府重点要放在加快市场开放、培育市场,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上,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和政府大力扶持相结合的方针,切实转变政府职能。要加强宏观调控,强化政府监管,做好发展规划,对科研规划和重点研发项目给予支持;要发挥政府引导的作用,通过应用示范作用,推动电子政务工作的开展。网络建设主要由企业负责,政府负责规划、协调监督,保证联通。
(二)体制建设
按照推动电信、电视、计算机三网融合,有效利用各种资源,促进资源共享,保障信息与网络安全的要求,根据国家统一部署,形成统一领导、协调一致的管理体制。加强政府监管和开放市场,在某一城市或区域组织选择20—30万用户的规模作为三网融合的示范项目。
(三)法律法规
加快信息化领域立法进程。按照国家制定电信、广播电视、互联网、软件、信息安全等方面法律以及相关实施措施和进一步完善的电子商务安全交易、网上知识产权保护、网络管理、公共信息资源管理、数据保护等方面的法律法规,进一步细化,制订相应的地方性法规和规章。在市场准入、市场秩序等方面加强规范和管理。预防和严厉打击计算机违法行为和网络违法行为。
(四)制度改革
顺应技术进步和市场需求,不断深化电信、广电体制改革。进一步开放市场,打破垄断,形成有序、有效的竞争性市场架构,转变政府职能,加强政府监管,促进行业自律机制的形成,规范市场行为,推进信息网络建设的健康发展。
规范市场秩序,加快建立社会信息体系,推动企业诚信经营。建设全省企业信用信息系统,整合分散在各部门的企业信用信息,实现市场联合监管,提高执法效能。积极开展企业信用评估工作,制定企业基本信用制度和信用信息依法披露制度,在全社会营造讲求商业道德、诚实守信的氛围。
改革投资项目的审批制度,加快投融资体制改革步伐,鼓励和培育信息产业风险投资,鼓励境内企业海外上市,扩大发行企业债券和长期发展债券,拓宽融资渠道,提高企业直接融资比重,促使投资主体多元化。引导社会民间资本投资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和信息产业。鼓励企业为提高竞争力进行资源优化和资产重组,健全现代企业制度,完善法人治理结构。
(五)对外开放
扩大国际合作,努力提高国际竞争力。重点扶持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企业集团,开展“强强联合”。实施“走出去”的战略,积极创造条件,支持有实力的企业在境外设立研发机构和兴办加工贸易项目,鼓励和扶持企业进入国际信息通信服务市场。加强同世界著名信息技术企业的合作,提高对关键性技术、先进管理经验等方面的消化吸收能力,带动信息产业的成长。适应世界贸易组织规则,加快与国际接轨的步伐,完善进出口环节管理,全面推动电子产品、软件和信息服务的出口。
(六)人才培养
鼓励高校与企业联合办学,联合建立技术开发中心,人才培养中心,促进产学研的结合,加快制定有利于人才流动的政策,形成有利于科技与经济相结合的激励机制。
在各级各类学校积极推广计算机和网络教育,在全社会普及信息化知识和技能。在小学、中学统一设置计算机知识、网络技术基础等信息技术必修课程,落实省高校学科专业结构调整方案,加大政策扶持,加快信息化人才培养。
吸引高素质的信息技术和管理人才,鼓励海外留学人员回国创业。完善技术、管理和知识产权入股、期权等激励机制,建立留住人才、用好人才的机制。
(七)加强与港澳台的合作
充分利用《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和《内地与澳门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加强与港澳台在信息化方面的合作,特别是在电子商务规则、标准、法规的研究和制定及企业运用、推广、培训等方面的合作;鼓励港澳台企业投资省内信息化建设,与港澳台合办信息产业园区,促进企业和高校、科研机构之间的合作交流。在资金、人才培训和交流等方面,利用和发挥香港国际金融中心的优势和广泛的国际市场网络以及人才优势,促进我省信息化的发展
第五篇: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
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2011年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通知
(黔府发〔2011〕3号)
各自治州、市人民政府,各地区行署,各县(自治县、市、市辖区、特区)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
现将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请结合实际安排好相关工作。
今年是实施年,做好今年的工作意义重大。求是:以邓小平理论和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遇,坚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加快转型、推动跨越实开展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变;着力扩大对外开放,促进全方位招商引资;着力加强交通建设,促进发展条件根本改善;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各地、统一到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上来,统一到省委、省政府对经济形势的分析判断和2011和部署,齐心协力,开拓进取,扎实工作,努力完成今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各项任务,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更好更快发展。
《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
“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是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起步之全省经济工作会议确定,今年经济工作的总体要“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入贯彻落实中央紧紧抓住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历史机”为主基调,重点实施工业强省战略和城镇化带动战略,扎”、“环境建设年”和“项目建设年”活动,着力扩大投资规模,更好更快发展;着力调整产业结构,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
省政府的领导下,进一步把思想和行动 1
印发给你们,“加速发展、“作风建设年促各有关部门和单位要在省委、年经济工作的总体要求上来,认真贯彻落实全省经济工作会议的各项决策
二〇一一年二月一日
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省发展和改革委员
2010年,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经济形势,全省各族干部群众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常委扩大会议、全省领导干部大会和全省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的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统一思想,集中心思,凝聚力量,克服了金融危机的冲击和各种严重自然灾害的不利影响,增强、结构优化、民生改善、社会进步的良好态势,经济发展好于预期,圆满完成了省十一届人大三次会议确定的目标任务,全省本完成。
当前,我省面临着既要分认识到任务的艰巨性和复杂性,牢抓住并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全省经济工作会议确定,体要求是:以邓小平理论和观,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中央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史机遇,坚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展、加快转型、推动跨越扎实开展“作风建设年”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转变;着力扩大对外开放,促进全方位招商引资;着力加强交通建设,促进发展条件根本改善;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按照上述要求,今年主要预期目标是:生产总值增长重提高2个百分点;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
会
全省经济社会继续保持了增长较快、“转”、又要“赶”的双重压力、双重任务。我们既要充又要看到经济社会发展各方面的有利条件,“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紧紧抓住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历”为主基调,重点实施工业强省战略和城镇化带动战略,“环境建设年”和“项目建设年更好更快发展;着力调整产业结构,13%;工业增加值增长2
省委十届十次全会、紧紧围绕年初安排“十一五2011”活动,着力扩大投资规模,促进经济发展方式20%,占生产总值的比30%以上;城镇化率达到省委活力牢“加速发32
”规划主要目标基年经济工作的总深入贯彻落实、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5%;财政总收入和一般预算收入分别增长1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实际增长10%;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涨幅控制在4%左右;城镇新增就业25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3‰以内;节能减排指标按国家下达任务落实。主要工作目标是:生产总值增长15%,工业增加值增长23%,固定资产投资增长40%,城镇化率达到3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20%。
预期目标是硬任务、现实要求,必须全力争取实现,其中投资增长目标要确保实现。为此,要重点要做好以下工作:
第一,以开展“项目建设年一是抓好重大项目谋划。强的重大工业项目和城镇基础设施项目;设,谋划一批能够带动区域经济和县域经济加快发展的重大项目;利等需要进一步加强的重点领域,发展能力,谋划一批节能环保、循环经济、生态建设的重大项目;围绕实施十大民生工程,谋划一批民生和社会事业发展重大项目,在较长时期保持较高水平。都要明确建设进度和具体责任人,抓进度,形成尽可能多的实物工作量。发挥效益。加大项目前期工作经费投入和工作推进力度,办理程序,提高办事效率,建设资金。积极争取国家更多的资金支持,资本金注入、投资补助、贷款贴息等方式,引导社会资金加大投入。按照大平台,实现大融资”的要求,整合政府掌握的资源、资产和资金,把融资平台做实,增强政府投资能力;加强政银企合作,努力扩大信贷规模,满足经济发展的信贷资金需求。千方百计扩大民间投资;业债券、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等直接融资方式,扩大债券融资规模,鼓励和支持企业上市融资。四是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一批带动性强、关联度高、必须确保完成。工作目标是缩小与全国差距的”活动为抓手,大力促进固定资产投资快速增长。围绕加快黔中经济区等重点区域开发建谋划一批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形成滚动机制,狠抓在建项目进度,在确保工程质量和安全生产的前提下,收尾项目要确保按期竣工交付使用,进一步规范和简化项目三是多渠道筹措项目同时加大各级政府的投入力度,积极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通过发行企紧紧围绕我省发展的重点领域,3
围绕交通、水使投资强度每一个项目抢工期、尽早采取“搭建谋划硬指标,围绕实施工业强省和城镇化带动战略,谋划一批带动力围绕增强可持续二是抓好项目建设。确保更多的项目尽早开工建设。产业链长的项目对外开展招商引资,千方百计引进省外、国境外有实力的投资者到我省投资兴业。积极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争取中央企业扩大在我省的投资规模。按照“有意向的项目不签约不放松,签约的项目不进资不放松,进资的项目不开工不放松,开工的项目不投产不放松”的要求,提高招商引资项目的履约率、资金到位率和投产率。落实招商引资目标责任制和激励机制,调动各方面招商引资积极性。五是优化投资环境。切实增强各级政府服务意识,加快由管理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转变。省有关部门要按照“能放则放、能简则简、能免则免”的原则,与投资主管部门同步配套下放项目管理权限,切实提高行政效能。坚持依法行政,执法检查。切实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资项目建设工作责任制度,划,将推进工作任务分解落实到相关地区和部门,部门联动的工作推进机制。加强督促检查,确保完成投资目标任务。
第二,实施工业强省战略,源产业。重点抓好清镇、兴义、都匀、桐梓电厂建设,力争机容量180万千瓦以上。推进盘县电厂项目前期工作,争取国家核准并开工建设一批电源项目。矿建设力度,打造大型煤炭企业集团,煤矿项目,力争新增煤炭产能快推进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等能源项目建设,积极开展核电项目前期工作。二是优势原材料产业。推进毕清、六兴、黔北等煤化工基地建设,建成兖矿开阳年产50万吨合成氨等一批项目,加快水矿老鹰山煤化工、黔桂天能煤焦化等项目的建设进度,开工建设中石化织金煤制醋酸等项目。推进开磷、瓮福、织金等精细磷化工基地建设,抓好瓮福、目。抓好贵阳、遵义等铝工业基地建设。提升改造钢铁工业,调整优化铁合金产业,推进贵钢迁建新特材料循环经济工业基地等一批重大项目建设。造业。推进安顺民用航空产业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建设,造等民用航空产业项目。大力推进毕节力帆电机公司汽车电机电器高技术产业化等项目建设。做优贵烟品牌,做大做强白酒产业,重点实施贵州茅台酒技改工程。推进赤水20
严格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履行职责,六是建立完善工作机制。抓好落实。推进支柱产业和特色优势产业做大做强。“上大压小争取国家尽快核准肥田、2000万吨以上。加大煤层气开发和利用力度,加开磷集团食品级和电子级磷系产品产业化等项4
编制全省重大工程项目推进计建立健全责任到人、”改建、六枝电厂、织金电厂等加大煤矿资源整合和大重点抓好民用无人机制12万辆载货汽车生产线、贵阳航空四是特色优势轻工产业。“十二五规范行政建立固定资产投全程跟进、一是能2011年新增电力装龙凤等一批大型三是装备制做强”新增2万千升明确职责,万吨竹浆上下游产业链项目建设,力争开工建设中冶纸业黔东南林浆纸一体化工程项目。推进制药企业发展,加快建设特色食品和旅游商品生产基地。五是具有比较优势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在生物、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新能源汽车等领域加快自主创新及产业化发展。推进振华集团年产1500吨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生产线产业化、贵州科学院高新技术产业创新基地、百灵制药原材料生产基地等项目建设。六是推进产业园区建设。编制和实施全省产业园区发展规划,支持有条件的开发区和产业园区扩区调位,进企业和项目向园区集聚。
第三,实施城镇化带动战略,推动区域协调发展。一是编制和实施《贵州省“十二五”城镇化发展专项规划》,编制完成省域城镇体系规划,加快推进城乡规划的全覆盖。的同时,加快把其他八个市(州、地)政府所在地发展为大城市或特大城市,扎实抓好贵阳铁路和高速公路沿线的一批重点县城和中心镇加快发展。道建设,围绕城市骨干路网,系统抓好公共服务配套设施建设。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镇综合承载能力。城镇化融合发展,镇辐射带动能力的载体。产业竞争力的作用。快把农村人口转变为城市居民。的政策措施。半径的黔中经济区建设,设和重大产业项目布局。加快六盘水、合配套改革。编制和实施验区建设,加快发展的政策支持。育特色产业,展具有重大带动作用的项目和产业,在政策、资金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
加强产业园区基础设施、二是加快重点城市和城镇基础支撑能力建设。—遵义、贵阳—安顺、贵阳三是发展城镇经济。使工业园区成为带动商业、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四是创新城镇化发展机制。五是推进区域协调发展。编制和实施黔中经济区总体规划,制定遵义市统筹城乡发展试点方案,“东南部特色综合经济区六是推动县域经济加快发展。加快发展中小企业,—都匀、凯里黔中城市带建设,支持快速完善农民工在住房、大力推进以贵阳为中心、“毕水兴经济带积极争取国家加大对毕节试验区和安顺试验区促进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5
管理和配套服务平台建设,促在推进贵阳城市发展推进城市之间的连接通依托工业园区建设,加快工业化和增加就业、壮大城镇经济和提升城充分发挥服务业带动就业和提升落实户籍制度改革各项政策,加社会保障、子女教育等方面一小时经济圈为统筹重大基础设施建”规划修编和实施工作,支持毕节、推进统筹城乡综”规划,支持黔东南生态文明试鼓励各地发挥比较优势,培对县域经济发
黔西南加快发展。促进东南部加速发展。
第四,夯实发展基础,着力解决“三农”问题。一是全面落实各项扶持政策,稳定农业生产。加大财政对农业的支持力度,落实支农惠农各项政策,扩大农业补贴范围,逐步提高补贴标准。强化农业科技成果推广应用,确保杂交水稻和马铃薯种植面积分别达到1000万亩以上,粮食总产量稳定在1150万吨以上。二是大力调整农业结构,发展特色农业。以原产地引种和良种繁育体系、防疫体系、饲草饲料体系建设为重点,实施生猪养殖“5511”工程、“1000万头肉牛”和“1000万只肉羊”工程,水果和中药材为重点,产规模,确保蔬菜、油菜、烤烟种植面积分别达到万亩。继续推进油茶基地建设。产业化发展,力争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业总产值达到农民增收渠道,增加农民收入。加大农业科技推广力度,提高农业比较效益。加快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农民财产性收入。乡村旅游,引导农民逐步向二、三产业转移就业。
第五,推进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铁路和高速公路为重点的现代综合交通网络建设。内完工,新增铁路通车里程渝黔等铁路项目建设。水至普安、普安至兴义等铁路前期工作,争取早日开工建设。大力实施高速公路”工程,凯里至雷山5个项目至江底、杭瑞高速遵义至金沙段和省高六盘水至盘县、等项目,新增高速公路通车里程水运出海中线通道。场扩建,开工建设六盘水等机场。二是推进水利设施建设。实施《贵州省水利建设生态建设石漠化治理综合规划》,推进黔中水利枢纽和程建设,力争开工建设完成275座病险水库治理。万亩。积极开展毕节夹岩水库、200加强良种苗木繁育体系和商品生产基地建设,积极培育和引进龙头企业,支持农村集体和农户在当地资源开发项目中入股,加快改善发展的基础条件。110公里。加快推进贵广、长昆客运专线和成贵、开工建设贵阳市轨道交通235公里。建成国高沪昆高速贵阳至清镇、汕昆高速板坝49410个中型骨干水源工程,新建新增烟水配套工程面积普安五嘎冲水库、以蔬菜、油菜、烤烟、1200万亩、推进特色优势农产品385亿元。三是努力拓宽大力发展休闲观光农业和
确保黄桶至织金、1号线。推进遵义至黔江、驾欧至荔波、黎平至洛香、加快推进贵阳龙洞堡国际机20个续建骨干水源工“五小”水源工程110万亩、有效灌溉面积六盘水双桥水库等一批大中型
茶叶、辣椒、努力扩大生800万亩、六沾复线年“县县通松桃至铜仁、晴隆至兴义10278六盘140肉类总产量达到万吨。增加加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技能培训,一是推进以快速开工建设沿河至德江、独山至平塘、公里。加快建设乌江航运工程,建成西南争取建成遵义机场改扩建工程,万个,水库的前期工作。抢抓国家编制《中小河流防治、病险水库除险加固、易灾地区生态环境治理、山洪灾害综合防治规划》机遇,加强沟通衔接,推动我省相关项目的实施。三是加快电力、通讯、邮政和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在加快城市配网建设与改造的同时,推进农村电网改造升级。加快省内500千伏主网架和“西电东送”主通道建设。继续实施空白乡镇邮政局所补建工程。推进“三网融合”和物联网建设,进一步提高信息服务能力。
第六,大力发展服务业,业。组织实施物流业调整和振兴专项规划,金马物流中心、铜仁金滩物流配送中心、发市场等一批重点物流项目建设。继续实施“引银入黔产品和服务,扩大保险覆盖面。积极发展信息、研发、设计、商务、咨询、会展业。二是加快发展旅游业。红色旅游、民族文化等特色旅游产品。交通体系向旅游景区延伸。能力。继续办好旅游产业发展大会。加大旅游商品研发、生产、营销力度,加快旅游商品产业化步伐。州城等项目。建设文化产业园区、影视数字化制作基地、动漫产业园区。做好2011年首届中国(贵州)少数民族文化产业博览会相关工作。继续推进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建设。四是发展生活性服务业。加强城市商业网点建设,推进商业网点向农村延伸,继续实施政服务和社会养老服务业。稳定健康发展房地产业。房地产业健康稳定发展。
第七,加强节能减排和生态建设,排。按照国家下达我省的节能减排目标任务,细化措施,明确责任,确保完成。加强项目节能评估审查,节能工程,加快推行合同能源管理。生产。加快城镇污水处理及再生利用设施和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建设,促进三次产业协调发展。促进第三方物流业发展。”工程,推进贵阳国际金融中心项目建设,支持保险公司创新推动特色旅游产品体系建设,完善旅游服务体系,三是推动文化产业发展。“万村千乡市场五是启动贵阳市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工作。优化商品住宅供应结构,抓好重点用能单位节能监管。一是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推进贵阳二戈寨物流配送基地、毕节远航物流园区、因地制宜发展生态旅游、提高旅游景区和旅游目的地接待开工建设贵州文化广场、”、“农超对接进一步规范房地产市场,淘汰落后产能,7
遵义都匀农产品综合批促进金融业加快发展,推进多彩贵”等工程。积极发展家六是促进一是深入推进节能减实施重点全面推行清洁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建设,推动发展方式转变。编制实施清洁生产推进规划,严格控制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二是发展循环经济。推进国家循环经济试点城市和企业建设,争取将六盘水市纳入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城市。培育一批省级循环经济示范园区。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水平,重点实施粉煤灰、磷石膏等大宗工业废弃物综合利用。推广低碳技术。三是加强生态建设。继续实施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防护林工程和石漠化综合治理等重点生态建设工程,加强公益林建设,完成营造林350万亩,森林覆盖率提高一个百分点以上。完成石漠化治理面积1000平方公里,治理水土流失面积市“两湖一库深入开展“整脏治乱和铜仁、毕节等地锰、汞、铅、锌污染区域为重点,深入开展污染治理和生态修复。有序推进地质灾害防治和矿山环境恢复治理。
第八,推进社会事业发展,提高基本公共服务能力。一是优先发展教育。实施贵州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大力发展学前教育,新建或改扩建300余所乡镇和街道办事处公办幼儿园。进一步巩固和提高断完善和落实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教师周转宿舍建设试点项目。学校创建工作,中职招生校聚集区建设。积极发展成人教育、在职教育、民族教育、特殊教育。二是加强科技创新和服务平台建设。室、工程研究中心、工程实验室、企业技术中心、生产力促进中心和特色产业化基地、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建设,育工程、现代农业科技支撑工程、社会发展科技保障工程和创新平台建设工程。组织实施好进卫生体育事业发展。的基层医疗卫生队伍建设。建设,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能力,健、健康教育等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病、传染病、完善城乡医疗救助体系。体育运动会。”、中心城市和县城集中式饮用水源地为重点,抓好环境污染治理。”行动,改善城镇人居环境。以乌江、三岔河、都柳江等流域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等一批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项目。三是推
1100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20万人以上。进一步发展高等教育,加快推进花溪高组织实施一批国家和省重大科技专项,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利用。继续推进农村三级卫生服务网络和精神卫生服务体系
继续实施中小学校舍建设工程,启动实施以全科医生为重点做好向城乡居民提供计划免疫、扎实推进基层计划生育服务网络建设。办好第九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8
“两基”教育成果,不实施农村推进重点实验实施产业创新能力培妇幼保抓好重大疾平方公里。四是加强环境污染治理。以贵阳继续开展示范性中等职业全面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进一步完善卫生应急管理体制,职业病和地方病的防治工作。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第九,统筹推进各项改革,提高对外开放水平。一是加快推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简政放权,深化省直管县改革,稳步推进强镇扩权试点,认真落实支持贵阳市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各项政策措施。推进城乡统筹和新型工业化发展综合配套改革。加快事业单位分类改革。深化国有大中型企业股份制改造和公司制改革,完善法人治理结构。稳步推进医疗卫生和文化体制改革。积极推进资源性产品价格、环保收费改革,合理调整城镇供水和水利工程供水价格,对居民用电逐步实行阶梯电价。与对口帮扶城市的经济合作。充分利用台,深化与周边省市及发达地区的经济技术合作,作的能力。争取国家支持建立综合保税区和出口加工贸易区。经济发展。认真落实《国务院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鼓励、支持和引导民间资本和非公有制企业进入电力、铁路、公路、通信、社会公用事业、政策性住房等行业。完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和社会化服务体系,实施“全民创业计划计划”、“骨干企业培训计划
第十,大力实施十大民生工程,工程。深入推进扶贫开发,抓紧编制武陵山区、乌蒙山区、苗岭山区区域扶贫专项规划。按照新的扶贫标准全面实施扶贫政策,做到扶贫到户、措施到人,应保尽保、应扶尽扶。完成易地扶贫搬迁扶农村计生户10发挥政府投资、重大项目和劳动密集型产业对就业的带动作用,业吸纳就业的能力。主创业、自谋职业,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抓好就业技能培训,积极引导和促进劳务输出。促进持证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人员实现就业,扶持移就业工作示范县。三是实施劳动力素质提升工程。完成劳动力转移培训人以上。新建11术培训和农民工劳动技能培训,落实《贵州省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总量和人力资本对经济的贡献率。”、“万户小老板工程”、“重点领域扶持计划减少农村贫困人口做好高校毕业生、100个高校毕业生创业项目,创建着力培养一批高素质的职业技术人才。二是提高对内对外开放水平。“泛珠三角”、东盟自由贸易区区域合作平提高参与国际国内经济技术合”、“个体经济腾飞计划”,促进非公有制企业健康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稳定。3万人,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55万人。二是实施就业和创业工程。农民工和就业困难人员就业工作。6万人以上,帮助2010—20209
三是加快非公有制”、“私营企业倍增一是实施扶贫脱贫攻坚50万人,帮提高非公有制企3万就业困难3个省级农村劳动力转认真贯彻继续完善覆
推进 万万户,支持自15所中职学校建设项目。整合培训资源,大规模开展农村适用技)》,不断提高全省人才四是实施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工程。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全省城镇基本养老、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达到260万人、150万人、159万人和166万人,城乡三项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达到91%。扩大新型农村社会保险试点范围,力争参加新农保人数达到260万人以上。提高各级财政对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补助标准。统筹推进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建设,积极发展社会福利事业。五是实施“一危三棚”改造和保障性住房建设工程。完成农村危房改造40万户,力争将所有一级危房改造完毕。万套、公租房082万套,完成棚户区住房改造人均住房建筑面积在15设施向县以下延伸工程。难、农村行路难问题。加快农村水利建设,新增解决问题。完成农村电网建设与改造投资5%以上。加大农村地区网络建设和改造力度,站、3200个农村移动通讯基站,新增然村通电话。七是实施生活环境改善工程。实施水、电、路、气、房和优美环境“六到农家”工程,加快村庄道路硬化,推进农村改水、改厨、改厕、改圈工作,建设农村沼气池15万户。推进农村污水、垃圾处理和面源污染治理,完成个村的村庄整治任务,完成料试点工程范围。八是实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工程。抓好县级图书馆和文化馆、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做好市(州、地)级博物馆、图书馆、艺术馆建设的规划和前期准备工作。建成个农家书屋、100个村级农民体育健身工程、个社区全民健身路径工程、电影放映,组织“文化三下乡程。抓好7600名在岗乡村医生中专学历教育。务室。组织实施万名医生支援农村卫生工程。建一个安康医院。十是实施社会管理创新和平安创建工程。城区城镇数字化综合管理平台建设,保护站,基本完成全省城市报警与监控系统建设,695万套、经济适用住房282万套,基本解决我省300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505亿元,农村电网供电可靠率达新建300850个行政村实现光纤接入、80个农村清洁工程示范点建设。扩大小水电替代燃推进省博物馆新馆建设,333个农民文化家园、40个乡镇农民体育健身工程、4个县级体育场馆“雪炭工程”,完成”演出500场次以上。九是实施公共卫生事业建设工新建和改扩建新建或改造2建成3个流浪儿童救助保护中心、前端监控点达到10
136981000个自100400020024万场农村公益500个村级计生服新4个地级市中心2个救助10万个以上。
新开工建设廉租房平方米以下的城镇低收入家庭住房问题。六是实施基础推进国省干线改造和农村公路建设,切实解决商品运输个乡镇广播电视服务个民政精神病院,完成加强食品药品安全管理,防止出现重大食品药品安全事件。强化市场价格监管,保持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进一步加强安全生产监督管理,确保安全生产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双下降”。切实抓好信访工作,完善社会矛盾预防化解机制。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深入开展“扫黑除恶”为重点的专项整治行动,全力推进“平安贵州”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