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慈善基金会管理条例
慈善基金会管理条例
国家《基金会管理条例》中对基金会的性质、成立条件和程序都作了规定。根据有关规定,基金会的成立门槛比较高。另外,《基金会管理条例》中规定,基金会是非营利性机构。可以以安全、合理等方式对基金会资产进行保值增值。但基金会管理条例同时要求,基金会用于公益事业的支出,不得低于当年收入(接受募捐、资本运营收入)的70%。
《条例》共设7章48条。与1988年颁布的《基金会管理办法》相比,《条例》不仅内容更加丰富,而且体系更加完整,可以说是对基金会登记管理法规的一次重新起草。《条例》至始至终贯穿了重培育发展,以规范管理促进基金会健康发展的指导原则。在这一指导原则下,《条例》着重体现了以下八个方面的重要特征。
1.《条例》明确了基金会的公益性质,强调了公益目的的重要性。公益性是基金会的本质特征,是基金会设立的唯一目的。保障基金会的公益性,是《条例》的根本任务。公益组织的受益对象通常为不特定的个人和群体,任何个人或群体只要符合其宗旨和业务范围要求,都可接受其资助。基金会的基金来源于社会,服务于社会,为了实现这个目的,《条例》作了许多明确规定。如将基金会定义为“利用自然人、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捐赠的财产,以从事公益事业为目的,按照本条例的规定成立的非营利性法人”,强调基金会的公益性质,使基金会与其他管理信托投资基金、以营利为目的的基金管理组织以及其他民间互益组织区别开来。基金会的公益性质决定了其财产必须用于公益目的,也必须受到保护。《条例》第27条第1款规定:“基金会的财产及其他收入受法律保护,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私分、侵占、挪用。”第33条又规定:“基金会注销后的剩余财产应当按照章程的规定用于公益目的;无法按照章程规定处理的,由登记管理机关组织捐赠给与该基金会性质、宗旨相同的社会公益组织,并向社会公告。”
2.《条例》确立了分类管理的原则,鼓励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参与公益事业。《条例》将基金会分为“公募基金会”,即面向公众募捐的基金会(目前我国已登记的基金会大都是公募基金会)。和“非公募基金会”,即不得面向公众募捐的基金会两类,增设了非公募基金会这个新种类。允许以企业和个人的名义命名非公募基金会;对于用私人财产设立的非公募基金会,允许捐赠人的亲属可以在限定的比例内在理事会担任职务。根据国外的经验,非公募基金会是一种引导个人和组织的财产流向社会,特别是流向弱势人群的有效形式,也是社会财富实现再分配的一种途径,可以最大限度地调动企业和个人的捐赠积极性,吸引更多的社会资源从事公益事业,使公益事业的资金来源多渠道。对于非公募基金会,《条例》规定,国家应当采取扶持鼓励的政策,在基金会的名称、登记条件、资金使用等方面的规定相对比较宽松。为了规范面向公众开展的募捐活动,保护爱心资源,减轻公众负担,维护社会平稳安定,对公募基金会的行为管理则相对严格。
3.《条例》适应改革开放的新形势,将涉外基金会纳入基金会法律规定的管理范围。《条例》适应涉外民间组织管理的新形势,将涉外基金会纳入国内民间组织管理法律框架,依法进行登记管理。《条例》对基金会的设立主体没有做国别、境内外限制。允许外国人和港澳台居民在华设立基金会,允许境外基金会在我国内地设立代表机构,鼓励境外资金进入境内开展公益活动。这些规定,既解决了涉外基金会的设立和管理问题,为我国公益事业的发展争取更多的外部支持,也为今后进一步修改出台《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和《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确定涉外民间组织的设立和管理以及法律地位等问题,作了有益的政策和实践探索。《条例》将境外基金会在华活动的管理纳入国内民间组织的管理框架,规定境外基金会代表机构应当从事符合我国公益事业性质的公益活动。境外基金会对其在我国内地代表机构的民事行为,依照我国法律承担民事责任。考虑到我国是发展我国家,公益负担重,募捐资源有限,《条例》还要求境外基金会代表机构不得在我国境内组织募捐、接受捐赠。
4.《条例》对基金保值、增值的方式做了开放性规定。基金会的保值增值,是基金会运作的重点。规定得过严,基金会缺乏活力;规定得过松,基金会保值增值风险增大,这是一个很难把握的政策两难问题。基金会的情况千差万别,具体保值增值规定很难适应每个基金会。因此,《条例》按国际惯例制定规则,不对基金会的保值增值行为做具体要求,只做了原则的、开放性规定,力图通过社会监督、内部监督来解决对基金会投资行为的约束,同时增加了“失误赔偿”的条款。规定因决策不当致使基金会财产损失的,参加决策的理事应当承担相应的赔偿责任,以保障基金会对投资行为慎重行事。
5.《条例》鼓励基金会募集资金,从事公益活动,形成自身资金运行的良性循环机制。基金会募集资金、运作资金的能力是保证其生存和发展的关键所在。基金会只有募集大量的资金,才能最大限度地实现其章程所要追求的公益目的。目前,不少基金会不擅募捐,很少开展有影响的公益活动,因缺乏活力而逐渐萎缩。而一些成功的基金会往往是通过树立起良好的社会形象来形成自身的良性循环机制。为了逐步实现这个目标,《条例》从制度上作了保障性的规定,将基金会每年的公益支出作为衡量基金会是否完成了公益任务的重要标准,规定公募基金会每年用于从事章程规定的公益事业支出,不得低于上一年总收入的70%;非公募基金会每年用于从事章程规定的公益事业支出,不得低于上一年基金余额的8%;不按规定完成公益事业支出额度的,将被处罚直至予以撤销。由此可见,只徒有虚名、不从事实际的公益活动的基金会今后很难再有法律上生存的依据和条件。
6.《条例》确立了公开、透明的原则,进一步完善监督管理机制。《条例》第5条明确“基金会依照章程从事公益活动,应当遵循公开、透明的原则”。《条例》还对政府监督和社会监督等做了相应的规定。例如,《条例》明确了登记管理机关和业务主管单位在登记、日常监督和年检等方面各自的职责,规定了各类非法活动的详细情形和相应的法律责任。与此同时,《条例》还规定,基金会要接受年度检查,要接受税务、会计主管部门依法实施的税务监督和会计监督;基金会在通过登记管理机关的年度检查之后,要将年度工作报告在登记管理机关指定的媒体上公布,接受社会的查询、监督;公募基金会组织募捐,应当向社会公布募得资金后拟开展的公益活动和资金的详细使用计划;基金会处理剩余财产应当向社会公示等。
7.《条例》强调要在基金会内部建立规范的内部自律和约束机制。针对目前一些基金会内部规范不够、自律机制不健全的状况,《条例》要求基金会建立以章程为核心的各项自律制度,并从公益法人组织机构的特点出发,专门设立了基金会“组织机构”一章,明确规定了理事会是基金会的决策机构,规范了理事会的组成和议事决策程序、监事的设置和职能,制定了防止基金会内部人员与基金会公益宗旨发生利益冲突行为的规则,通过限制在基金会领取报酬的理事数量,规定监事和未在基金会担任专职工作的理事不得从基金会获取报酬,基金会的法定代表人不得同时担任其他组织的法定代表人等,引导基金会建立自律和自身约束机制,规范基金会的行为。
8.《条例》明确税收优惠原则,加大税收监管力度。利用税收手段扶持和监管基金会,对基金会及其捐赠人实行税收优惠是各国通行的做法。减税、免税措施构成基金会和其他组织发展的重要政策环境。我国目前在这方面还处于探索阶段。为了鼓励公益事业的发展,我国已陆续出台了一些税收优惠政策,对于公益事业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不过这些政策性规定还不系统,散见在多个相关文件中,在实施过程中也遇到了不少实际问题。《条例》第26条规定“基金会及捐赠人、受益人可以依照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享受税收优惠”,此项规定确立了税收优惠的总原则,表明基金会、捐赠人、受益人三方面都能够依照法规享受税收优惠。至于税收优惠的具体办法,目前有关部门正在研究制定相关的规定。在享受税收优惠的同时,基金会要依法办理税务登记、接受税务部门的监督,对有违法行为的基金会,税务机关还可以要求补交违法行为存续期间享受的税收减免。《条例》通过税收优惠政策的肯定,鼓励基金会的发展,加强对基金会的监管。
第二篇:慈善基金会.doc
当代中国基金会发展问题研究
来源:中国论文下载中心[ 09-06-02 14:35:00 ]作者:丁波编辑:studa20摘要:本文详细描述当代中国基金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指出其未来发展的方向。关键词:基金会;非政府组织
一、基金会的历史和概念
(一)基金会的发展历史。基金会的发展历史最早可追溯到1601年英国颁布的世界上第一个有关民间公益组织的法律——《慈善法》。该法律划定了公益慈善组织的范畴,强调这类组织所具有的公益性、慈善性和民间性等原则,随之成立的英国慈善委员会对英国的公益慈善组织进行管理,它对于英国民间公益事业的发展起到重要的作用。而现代基金会制度起源于美国,现代基金会理论的创始人安德鲁·卡内基在1889年发表的《财富的准则》中提出,应突破只重慈善事业和财产积累的传统基金会观念,应大力资助有一定风险但从长远看有发展前途的研究和发明事业。1910年美国著名的钢铁大王卡内基建立的“卡内基国际和平基金会”和1913年美国石油巨头小约翰·戴维斯·洛克菲勒建立的洛克菲勒基金会,成为现代基金会成立的标志。
(二)基金会的定义。《世界基金会指南》一书指出:“基金会是一个非政府、非营利的组织,它有自己的资金,由其受托人或董事会管理,旨在资助教育、慈善、宗教等社会公益事业。”美国“基金会中心”的权威定义:“基金会是一种实体,它是一个非营利组织或慈善信托基金,其主要目的是向独立的组织、公共机构或个人进行科学、教育、文化、宗教或其他慈善性捐赠”。一个基金会必须符合以下条件:是合法的非营利性民间组织,属美国税法501(c)3类免税单位;设立目的是为某种教育、慈善等公益事业服务,本身不能是政治性组织;必须有固定资产为本金,妥善经营管理以保值、升值,每年只使用其利息或红利收益部分开展活动;为合乎条件的申请人或机构提供资助金(资助型基金会),或由其附设机构实施(业务型基金会);由被委托人或独立的董事会管理,不受政府和捐赠人的操纵。
二、当代中国基金会的发展历程
当代中国的基金会发展可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新中国成立到20世纪70年代末——中国基金会的蛰伏期。在建国初期,民间的慈善活动基本停止,人们的生产和生活都由国家和集体统一安排,人们在一种财富相对平均的条件下生活,收入没有大的差别。
第二阶段:20世纪80年代——中国基金会的恢复期。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的进行,以及扩大对外开放政策的实施,特别是党的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动了我国现代历史上第一批公益性基金会的产生。1981年7月28日,我国第一个公益基金会——中国儿童少年基金会成立,1982年宋庆龄基金会成立,同年设立了中国残疾人福利基金会,1989年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成立。这些基金会的成立,标志着中国现代基金会的开始。国务院1988年发布的《基金会管理办法》和1989年颁布的《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的出台,标志着中国的基金会正式纳入政府管理的范围。
第三阶段:20世纪90年代——中国基金会的改革探索期。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中国社会结构发生重大变化。1993年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建立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包括社会保险、社会救济、社会福利、优抚安置和社会互助,把原来由企业和政府承担的社会责任转移到社会,使越来越多的非营利性组织应运而生。1993年中华环保基金会、1994年中国第一家综合性的慈善组织中华慈善总会相继成立。1998年,国家民政部设立民
间组织管理局。同年11月,国务院修订并发布新的《社团登记管理条例》和《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这标志着中国的基金会管理开始完善。
第四阶段:20世纪初至今——中国基金会的转型发展期。2l世纪初,中国基金会历史上发生了三件大事:一是2001年中国加入WTO,WTO给中国包括基金会在内的非营利组织的发展带来机遇;二是2004年《基金会管理条例》的出台,规定了私募基金,这标志着中国基金会及其管理制度开始转型;三是2007年《物权法》的出台,将《宪法》规定的保护非公有财产的规定落实到法律层面,加大了对基金会财产的保护。
三、当代中国基金会发展的两大问题
(一)基金会的合理性问题。当前,中国社会正处于转型期,如果社会政策方面不能进行改革与创新,就不可能使经济与社会的发展取得突破并获得重大成就。事实证明,单纯依靠政府力量,已不能解决众多复杂的社会问题,因而只能实行“社会事业社会办”的社会化政策和方法。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中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设立了众多基金会,其性质包括社会福利、慈善救助、助学培训、医疗保健、科学研究、文化艺术、生态环境、国际合作等,涉及各类公益事业,它们不但促进了社会发展,还解决了一些社会问题,并已经成为与政府部门和企业并存的第三部门,对社会财富的第三次分配起关键作用。一个文明健全的社会不仅需要有健全的政府体系,还要有健全的市场体系和健全的公共非营利体系。马克斯·韦伯在其名著《新教伦理和资本主义精神》中说道:当追求财富与道德自律同步发展时,才能达到现代企业家的最高境界。资本理性和道德理性的结合,会给社会创造健康的财富。今日中国尤其如此。因此,“慈善文化已经成为社会第三次分配的灵魂”,而作为第三部门姿态出现的民间慈善基金会组织,已日益成为“和谐社会第三次财富分配的调节器”。资料显示,在过去的10年中,中国内地已建立100余家社会公益机构,获得的民间捐助约为100亿元人民币。其中,中国最大的慈善组织——中华慈善总会自1994年成立以来,共收得善款善物合计人民币50多亿元。2004年出台的《基金会管理条例》第二条已明确了基金会的公益性质,即要求我国所有基金会都必须以从事公益事业为目的,这也是我国基金会存在的合理性的基石。转贴于 中国论
(二)基金会的有效性问题。为使基金会真正发挥作用,要解决其有效性问题,即如何才能有效提供公益服务,以达到其公益目的,要求基金会要有良好的资金募集系统及完善的服务提供系统。
资金募集系统。根据基金的来源不同,基金会的资金可分为两大类。一是创始基金。所谓创始基金指基金会在创立期间由捐赠者捐赠的专项募集基金,“捐赠者可以规定赠品应永久地投资,其产生的收益用于资助某一特定项目。”这一部分基金作为基金会存在的永久基金,只动息不动本,仅用利息支付基金会运作的行政开支和项目活动等费用。这是借鉴国外经验而设立的,目的是保证其他社会善款百分之百的用于慈善项目。二是募集基金。从资金募集渠道来看,主要分为三种方式:其一,政府筹款。一般官办的基金会都会由政府财政专门拨款,如,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而其他非官办的公益机构还可能通过政府专项资助来进行项目运作。其二,公众筹款。包括企业筹款和个人筹款两部分。依据《基金会管理条例》第二十九条规定,基金会“不得从事营利性活动”。因此,对于民办基金会来说,这两种方式已成为基金会赖以存在发展的重要基础。几年来,随着公众慈善意识的增强,很多社会组织和企业都进行慈善捐款,每年《福布斯》都会发布中国慈善榜,以表彰那些对于慈善事业做出杰出贡献的人士。其三,投资增值。按现有法规,国家并不禁止公益机构进行投资。《基金会管理办法》第七条规定,“基金会可以将资金存入金融机构收取利息,也可以购买债券、股票,但购买某个企业的股票不得超过该企业股票总额的20%。”《公益事业捐赠法》第二
十七条第二款规定:“公益性社会团体应当严格遵守国家的有关规定,按照合法、安全、有效的原则,积极实现捐赠财产的保值增值。”《基金会管理条例》第二十八条也规定,“基金会应当按照合法、安全、有效的原则实现基金的保值、增值”。国外一些基金会在资金保值、增值方面已有不少成功的经验。
服务提供系统。即解决基金会的基金使用问题。包括:其一,基金使用的要求。《基金会管理条例》第二十五条规定,基金会使用财产“应当符合章程规定的宗旨和业务范围。”可见,基金会使用受赠财产,必须符合两个要求:一是符合公益目的,二是符合本基金会的宗旨和业务范围。除基金会本身加强基金使用管理外,对行政机关擅自将基金会的募集基金作为财政预算外资金的行为也被财政部明文禁止。其二,基金使用的限度。《基金会管理条例》也对基金会公益事业支出重新作了量化规定,并对公募基金会和非公募基金会作了区别:“公募基金会每年用于从事章程规定的公益事业支出,不得低于上一年总收入的70%,非公募基金会每年用于章程规定的公益事业支出,不得低于上一年基金余额的8%。”其三,基金使用的对象。基金的使用属于公益事业支出,包括基金会从事公益事业的所有支出,具体内容包含公益资助项目的费用、执行项目的成本及基金会组织募捐的费用,但不包括基金会专职工作人员的工资、福利、基金会日常办公的行政开支。其四,基金使用的透明度要求。资金使用的不透明问题,是长期以来公众对基金会运营管理最大的质疑。近年来,一些基金会暴露出的问题已严重背离了基金会的宗旨,某些“基金会”打着慈善的名义进行“圈钱”,有的基金会弄虚作假骗取登记,有的擅自挪用捐赠收入,有的利用捐款进行违规投资致使资金流失,有的很少或者不开展公益活动。这些情况已严重影响了社会公众对基金会的信任。
四、对中国基金会的展望
(一)基金会的企业化发展。根据国外基金会发展的情况,未来的基金会呈现公司化发展的趋势。如,美国休斯顿联合之路慈善总会已开始公司化运营,整个基金会管理包括总裁和分管三大部门的副总裁,募款部负责全市3000多家企业事业单位以及个人募款和组织与募款有关的活动;社区服务部负责考核70个会员服务机构,评估服务项目,确定资金分配额、培训、服务信息交流管理等;财务部门负责会计、审计、具体收款拨款。此外,还有总务、电脑数据库管理、人事部等。可以预见,中国的基金会也将迈步走向企业化发展的探索之路。
(二)国际化发展。随着我国基金会管理的完善,我国本土基金会也会走向国际,正如众多国外基金会在华发展一样,在国外也开展公益活动,并在维护世界和平,保障国际人权等众多方面起到重要的作用。转贴于 中国论文下载中心 http://
第三篇:慈善基金会工作总结
明礼慈善基金会(以下简称基金会)是一些善心人士发起的会员制私募慈善基金会。基金会致力于推广人人参与的公益慈善文化,搭建公信透明、可持续发展的公益慈善平台,倡导会员身体力行,自助助人。现有会员十人,其中两位是小朋友(明礼kids)。现将基金会2011各项情况总结汇报如下:一、基金会二00九财务报告:
分 类
摘 要收 入支 出结 余善款捐赠会员年费
10,332.00会员捐款
1,110.00善款捐赠合计11,442.00项目支出助学项目0011,500.00
实物捐赠575.00项目支出合计2,075.00帐号管理
银行结息
5.57汇款等手续费37.50帐面本年合计
11,447.57xiexiebang.com范文网【www.xiexiebang.com】
2,112.509,335.07其他帐号支付助学项目001500.00慈善项目支出累计2.报表数据单位为:人民币元
二、基金会2011年参与的公益慈善活动
1.作为公益合作伙伴的志愿者实地采访贫困小学和贫困学生家庭
2011年3月,作为公益合作伙伴云南省迪喜慈善学校的志愿者到迪庆州维西县和上江、金江等地采访了多间贫困小学和贫困学生的家庭,为北京青年报社等团体在贫困小学捐建图书室提供了第一手的资料。实地家访的几位成绩优异的贫困学生现已列入基金会的资助名单。
2.举办宣讲会,为公益合作伙伴筹集善款
3.组织毕业班学生为公益合作伙伴捐赠旧校服
2011年7月3日,基金会参加了沙面小学六年级与众不同的毕业典礼,同学们在毕业典礼上为云南迪喜慈善学校捐赠了旧校服和书籍。明礼会员代表迪喜慈善学校向同学们致感谢辞,并将自己在贫困山区实地采访的亲身感受和小学生们分享,希望同学们珍惜现在幸福的生活。本次活动共收集校服和书籍二百五十公斤。南方都市报派出了记者到现场采访。捐赠活动还得到了西堤邮政局的大力支持,邮政车直接开到现场收揽捐赠物品。
4.与爱心互助网合作开展“国庆捐衣助贫”活动
5.助学伙伴传递温暖
三、基金会2011年纪事:
*2011年09月16日 汇出基金会的第一笔助学款,开始实施助学项目001号
四、基金会2011年的工作计划:
除做好基金会的对外宣传吸引更多的同好来参与,继续实施助学项目等日常工作外,重点做好以下三项实事:
1.在云南迪庆地区的贫困小学捐资建立至少一间“明礼图书室”。
2.组织广州华南碧桂园小学六年级毕业班向云南迪庆地区的贫困学校捐赠旧校服、御寒衣物、运动鞋及书籍、文具、玩具等物品。
3.暑假期间拟组织“明礼中国行”活动,到云南贫困山区实地体验和考察;回访明礼资助伙伴赵旭伟和李立秋的家庭;同时在旅途中收集更多待资助贫困家庭的资料。
另外,积极协办广州市天河区国税局团委关于资助云南迪喜慈善学校学生的事宜,让更多的人参与公益慈善事业。
第四篇:慈善基金会
慈善基金会-慈善基金会管理条例
国家《基金会管理条例》中对基金会的性质、成立条件和程序都作了规定。根据有关规定,基金会的成立门槛比较高。另外,《基金会管理条例》中规定,基金会是 非营利性机构。可以以安全、合理等方式对基金会资产进行保值增值。但基金会管理条例同时要求,基金会用于公益事业的支出,不得低于当年收入(接受募捐、资 本运营收入)的70%。
《条例》共设7章48条。与1988年颁布的《基金会管理办法》相比,《条例》不仅内容更加丰富,而且体系更加完整,可以说是对基金会登记管理法规的一次 重新起草。《条例》至始至终贯穿了重培育发展,以规范管理促进基金会健康发展的指导原则。在这一指导原则下,《条例》着重体现了以下八个方面的重要特征。
1.《条例》明确了基金会的公益性质,强调了公益目的的重要性。公益性是基金会的本质特征,是基金会设立的唯一目的。保障基金会的公益性,是《条例》的根 本任务。公益组织的受益对象通常为不特定的个人和群体,任何个人或群体只要符合其宗旨和业务范围要求,都可接受其资助。基金会的基金来源于社会,服务于社 会,为了实现这个目的,《条例》作了许多明确规定。如将基金会定义为“利用自然人、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捐赠的财产,以从事公益事业为目的,按照本条例的规定 成立的非营利性法人”,强调基金会的公益性质,使基金会与其他管理信托投资基金、以营利为目的的基金管理组织以及其他民间互益组织区别开来。基金会的公益 性质决定了其财产必须用于公益目的,也必须受到保护。《条例》第27条第1款规定:“基金会的财产及其他收入受法律保护,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私分、侵占、挪用。”第33条又规定:“基金会注销后的剩余财产应当按照章程的规定用于公益目的;无法按照章程规定处理的,由登记管理机关组织捐赠给与该基金会性质、宗旨相同的社会公益组织,并向社会公告。”
2.《条例》确立了分类管理的原则,鼓励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参与公益事业。《条例》将基金会分为“公募基金会”,即面向公众募捐的基金会(目前我国已登记的 基金会大都是公募基金会)。和“非公募基金会”,即不得面向公众募捐的基金会两类,增设了非公募基金会这个新种类。允许以企业和个人的名义命名非公募基金 会;对于用私人财产设立的非公募基金会,允许捐赠人的亲属可以在限定的比例内在理事会担任职务。根据国外的经验,非公募基金会是一种引导个人和组织的财产 流向社会,特别是流向弱势人群的有效形式,也是社会财富实现再分配的一种途径,可以最大限度地调动企业和个人的捐赠积极性,吸引更多的社会资源从事公益事 业,使公益事业的资金来源多渠道。对于非公募基金会,《条例》规定,国家应当采取扶持鼓励的政策,在基金会的名称、登记条件、资金使用等方面的规定相对比 较宽松。为了规范面向公众开展的募捐活动,保护爱心资源,减轻公众负担,维护社会平稳安定,对公募基金会的行为管理则相对严格。
3.《条例》适应改革开放的新形势,将涉外基金会纳入基金会法律规定的管理范围。《条例》适应涉外民间组织管理的新形势,将涉外基金会纳入国内民间组织管 理法律框架,依法进行登记管理。《条例》对基金会的设立主体没有做国别、境内外限制。允许外国人和港澳台居民在华设立基金会,允许境外基金会在我国内地设 立代表机构,鼓励境外资金进入境内开展公益活动。这些规定,既解决了涉外基金会的设立和管理问题,为我国公益事业的发展争取更多的外部支持,也为今后进一 步修改出台《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和《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确定涉外民间组织的设立和管理以及法律地位等问题,作了有益的政策和实践探 索。《条例》将境外基金会在华活动的管理纳入国内民间组织的管理框架,规定境外基金会代表机构应当从事符合我国公益事业性质的公益活动。境外基金会对其在 我国内地代表机构的民事行为,依照我国法律承担民事责任。考虑到我国是发展我国家,公益负担重,募捐资源有限,《条例》还要求境外基金会代表机构不得在我 国境内组织募捐、接受捐赠。
第五篇:慈善基金会工作总结
慈善基金会工作总结
明礼慈善基金会(以下简称基金会)是一些善心人士发起的会员制私募慈善基金会。基金会致力于推广人人参与的公益慈善文化,搭建公信透明、可持续发展的公益慈善平台,倡导会员身体力行,自助助人。现有会员十人,其中两位是小朋友(明礼kids)。现将基金会2015各项情况总结汇报如下:
一、基金会二00九财务报告: 分 类摘 要收 入支 出结 余善款捐赠 会员年费10,332.00 会员捐款1,110.00善款捐赠合计11,442.00项目支出 助学项目0011,500.00 实物捐赠575.00项目支出合计2,075.00帐号管理 银行结息5.57 汇款等手续费37.50帐面本年合计11,447.572,112.509,335.07其他帐号支付助学项目001500.00慈善项目支出累计
注:1.报表期间:2015年9月1日至2015年12月31日 2.报表数据单位为:人民币元
二、基金会2015年参与的公益慈善活动
1.作为公益合作伙伴的志愿者实地采访贫困小学和贫困学生家庭
2015年3月,作为公益合作伙伴云南省迪喜慈善学校的志愿者到迪庆州维西县和上江、金江等地采访了多间贫困小学和贫困学生的家庭,为北京青年报社等团体在贫困小学捐建图书室提供了第一手的资料。实地家访的几位成绩优异的贫困学生现已列入基金会的资助名单。2.举办宣讲会,为公益合作伙伴筹集善款 2015年6月21日,基金会代表云南迪喜慈善学校在中山大学管理学院善思堂emba大楼m101教室举办了迪喜慈善学校广州首次宣讲会。会上观看了学校的宣传短片,明礼会员介绍了学校的最新进展情况及建校的资金缺口,emba2015秋季班的俞总和东莞的张总最后呼吁全班踊跃捐款和认捐贫困学生。通过这次宣讲会,共筹得中大emba2015秋季班捐出的善款人民币十五万元,认捐贫困生二十位,迪喜慈善学校还非常荣幸地被列为emba班的公益资助项目之一。3.组织毕业班学生为公益合作伙伴捐赠旧校服
2015年7月3日,基金会参加了沙面小学六年级与众不同的毕业典礼,同学们在毕业典礼上为云南迪喜慈善学校捐赠了旧校服和书籍。明礼会员代表迪喜慈善学校向同学们致感谢辞,并将自己在贫困山区实地采访的亲身感受和小学生们分享,希望同学们珍惜现在幸福的生活。本次活动共收集校服和书籍二百五十公斤。南方都市报派出了记者到现场采访。捐赠活动还得到了西堤邮政局的大力支持,邮政车直接开到现场收揽捐赠物品。4.与爱心互助网合作开展“国庆捐衣助贫”活动
2015年10月2号,基金会与爱心互助网在广州市烈士陵园南门广场为云南迪喜慈善学校及迪庆州的其他贫困学生募集御寒衣物和书籍。善心人士捐赠的衣物在现场堆成了小山,还有人现场捐赠善款用来支付运费。很多路过的行人主动过来要爱心互助网和迪喜慈善学校的宣传单张,令我们备受鼓舞。本次活动成功募集到了八百公斤的御寒衣物、鞋子和书籍,全部寄往云南迪庆香格里拉,由陈燕(迪喜慈善学校的法人)分送到迪庆的一些贫困学校和家庭。5.助学伙伴传递温暖
2015年12月25日,明礼会员捐赠了御寒厚衣服及运动鞋共15公斤,全部寄往云南省曲靖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由助学伙伴赵旭伟同学分发给李付华、李立秋及其他有需要的贫困学生。
三、基金会2015年纪事:
*2015年09月12日 开通新浪博客,基金会有了网上“家园”和对外宣传的平台 *2015年09月16日 汇出基金会的第一笔助学款,开始实施助学项目001号
四、基金会2015年的工作计划:
除做好基金会的对外宣传吸引更多的同好来参与,继续实施助学项目等日常工作外,重点做好以下三项实事:
1.在云南迪庆地区的贫困小学捐资建立至少一间“明礼图书室”。
2.组织广州华南碧桂园小学六年级毕业班向云南迪庆地区的贫困学校捐赠旧校服、御寒衣物、运动鞋及书籍、文具、玩具等物品。
3.暑假期间拟组织“明礼中国行”活动,到云南贫困山区实地体验和考察;回访明礼资助伙伴赵旭伟和李立秋的家庭;同时在旅途中收集更多待资助贫困家庭的资料。
另外,积极协办广州市天河区国税局团委关于资助云南迪喜慈善学校学生的事宜,让更多的人参与公益慈善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