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小学语文教研沉思》有感

时间:2019-05-13 12:38:5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读《小学语文教研沉思》有感》,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读《小学语文教研沉思》有感》。

第一篇:读《小学语文教研沉思》有感

读《小学语文教研沉思》有感

时光荏苒!一个假期过去了,回想起来,不知自己都做了哪些有意义的事。总之是在忙碌中渡过的。为了不断提高我校的教学质量,不断提高教师的业务素养,放假时给我校教师留了一份作业,即让教师读贾恩亮老师著的《小学语文教研沉思》并写读后感。自己也不例外,在假期里细读了这本书。下面结合这本书的内容及自己看书的体会写点自己的感想。

《小学语文教研沉思》这本书共分为:上篇、中篇、下篇。上篇写的是沉思的片言只语;中篇写的是沉思与探究;下篇写的是沉思与感怀。

贾恩亮老师用了近四十年的教学、研究积淀汇成了《小学语文教研沉思》这一书,向我们昭示了一个大多数一线教师和教研人员成长的基本路径的这样一个道理。即:在实践中生成教育思想,在思考中提升教育思想,在写作中树立教育思想。

我细读了沉思的片言只语中的这段话:学问来源:勤读、勤写、勤思、勤为、勤奋。学问在于:实在、广博、深厚、活用、贡献。不理解的是不能属于你自己的。理解了的,没有沉淀在你的头脑中的,仍然不能属于你自己的——只有理解了的并沉淀下来的,才属于自己的。语文课区别于其它任何一门课的重要标志在于:它要对语言进行探究和剖析。其他课程中,语言只是一种媒介,而在语文课程中,语言不只是一种媒介,更是学习的对象。因此,要对语言进行探究、剖析、学习、应用。即对语言文字不但要知道它讲了些什么,还要探究、分析、学习是用怎样的语言、怎样的方式表达的,为什么要这样表达。

语文教师要想教好语文,就应该抓住小学语文教学的重点,那就是:识字(包括写字)、读书、表达。

《全日制中小学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规定小学要认识3000字,会写其中的2500字。其中第一学段(低年段)要认识1600——1800字,其中会写800——1000字,低年段要求多识少写;第二学段(中年段)要再认识700——900字,累计会写2000左右字。这个阶段写字任务很重,要写1000——1200字,比要认的字还要多得多;第三学段(高年段)要再认识500字,累计会写2500左右字,高年段要求识写同步,既要认识了,也要求会写。初中阶段三年总共才识写500字。识写之后还需巩固,还须正确运用。可见,小学阶段识字写字任务之重。读书指的是:朗读、默读、诵读、素读、浏览、听读以及读书的形式,比如,小声读、大声读、自由读、分角色读、齐读。有阅读的深入、精细程度上,当然还包括精读、略读,等等。读书有利于语言和积累,有利于情感的体验,有利于语感的培养,有利于语言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小学课文内容浅显易懂,且朗朗上口,教学中无需做更多的讲解分析,主要是读,读到尽可能把有的课文背下来。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多读多背,博闻强记,是小学阅读教学的特点。

小学生的表达分为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即口语交际和习作。口语交际能力是现代公民必备的能力,是学生应当具有的人际交流的素养。口语交际有目标是要培养学生倾听、表达和应对能力,口语交际训练是语言课程的重要内容,也是语言教师的重要职责。小学生习作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它涉及注意、感知、记忆、想象、思维、情绪等多种心理活动。习作能力需要有观察能力、想象能力、思维能力、阅读能力、认识能力、分析能力、理解能力、表达能力以及审题、选材、布局、谋篇、遣词造句等多种能力。习作表达是语言课程重要的内容,是语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之一。

小学阶段语言教学只有这三个重点,其他都不是重点。不是重点的,不一定教学中就忽视、放弃。语文教学应该是,关于语文的、对学生有用的内容都可以教,都可以进行训练,但是语文教学的重点是:识字(写字)、读书、表达。因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想方设法进行教学,突破这三个重点,为了这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在备课、讲课、辅导、考试、作业、研究各个环节中,教师怎么用心,怎么使劲都不为过。教学有法,有规律可循,但不应法其法; 教无定法——不循规蹈矩,应去创其法。大法必依——要遵循教学规律,做到“不逾矩”;小法必活——“随心所欲”,学会创新,形成个人风格。

教学是遗憾的艺术,我们追求不到教学的无遗憾,但是我们可以追求教学的少遗憾,追求同一种遗憾不反复出现。先把课文背出来,再备课:至少要先把课文绘声绘色地朗读三到五遍,默读思考几遍再备课。语文如同一座坚实美丽的大厦——汉字是基石,词句是墙壁,段落是楼梯,语法是门窗,语言是框架,内容是装修,修辞是色彩,逻辑是光泽。读书顺序:读对——读通——读熟——读懂——读活——会读。读书要读出意思,读出内涵,读出智慧:要读出情,读出味,读出彩。

这部分内容 我重点叙述了:《谈集体备课》、《谈谈语文教师应该如何备课》、《小学语文教师基本功达标标准》及《小学语文教学评价标准》。

谈集体备课重点讲了两个问题:一是为什么要进行集体备课;通过集体备课可以集思广益,解决教师个人备课解决不了或解决不好的问题,能减轻教师负担,使教师由备课的“劳苦繁重型”转向备课的“互补创新型”。通过集体备课的相互启发、相互交流、相互借鉴,短期内,至少能在教学同一内容教材的水平大致达到相近的标准,起到具体传帮带的作用;长期坚持,能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以及教研整体水平。同时还可以起到培训教师的作用。二是怎样进行集体备课?语文教师应该如何备课中的怎样备课分了三部分内容:

(一)钻研文本。1.钻研文本,首先要读文本。读文本,一定要读出意思,读出内涵,读出智慧;一定要读出情,读出味,读出彩。做到要用作者的眼光解读文本、要用儿童的眼光阅读文本、要用教师的眼光审视文本。2.寻找识字的训练点。备课中要全面审视、研究本课生字在音形义方面各有何特点:哪些是形声字需要 通过正音、同音字辨析、组词造句、形近字辨析来识记;哪些是形声字、会意字或指事字,需要通过构字的规律来识记、强化;哪些字需要利用偏旁部首来区分、识记;哪些字在写法上需要注意;哪些字可以编成小故事、顺口溜来记忆。3.钻研文本,要发现、抓住、研究和处理词语和句子。4.钻研文本,要寻找重点段、段与段之间以及全文的联系。

(二)了解学生:要关心学生的内心需求,了解他们的生存方式、个体差异、生活态度等。要在充分注重个体差异的同时,了解和发展学生的个性特点及其能力表现的不同形式,充分发挥语言文字的功能,开发学生的多元智能,让每个学生都能主动健康地发展。

(三)教学设计:首先要制定目标。要思考三个问题:1.我是教什么的?教语文的就应该教给学生如何学习、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要致力于学生的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2.我要用什么去教?用教材——文本。这个教材主要指文本,也包括广义的教材。3.要达到什么程度?要考虑长远的目标是什么——人的培养目标、课程目标。近期目标——课程的年段目标、单元目标。最后通牒再考虑本课目标,本课目标人联系长远目标和近期目标,综合考虑后再确定。教学目标的制定,要做到:全面、具体、明确、科学、精当,具有可操作性。备课最后要说明两点:1.备课要酌取精要,备多用寡。理解教材要全面,要细致,涉猎面要广。力求把握要点,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克服弱点,攻其一点。“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饮之。”2.教学参考书的使用:不主张先看教参,但要看。看什么、看文本分析及相关资料。其他只作参考,绝不能照搬。

一本书,细读了部分内容,感触了很多,领悟了很多。作为一名主管教学的工作人员来说,应该掌握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是在不断实际工作中总结、提升的。当今的教育面向全体,以人为本,教师的教学也一定要改变传统的教育理念、观点、尤其是教育教学方式方法。不断充实自己,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业务理论水平。在实践中感悟,在休闲中品味、总结,在回到实践中应用。因而,教学工作是一个不断循环提升的过程。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和主管教学的领导方向是相辅相成的。在这本书的第三部分中这样说过:“应试教育不能培养出博学人才,只有扎实的素质教育才能培养出博学人才。教书是教师的职责,育人也是教师的职责,而且是更重要的职责。只注重教书而不注重育人,如同只给小树浇水,而不为小树修枝,小树终不能长成参天栋梁。小学教师要童心不泯。皱纹和白发只能长在头上,永远不要长在心上。童心不泯,才能理解孩子,才能与孩子融在一起,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小学教师。”这样的语句实在是值得我们沉思。

一首小诗作为自己读《小学语文教研沉思》感悟的结束。

语文教研注重研,教学研讨导为先。

识字读书表达难,教师教学心思专。勤学善教新理念,教书育人论长短。真情投入学子恋,教育生涯了心愿。

赵会峰 大杨树第四小学

第二篇:读《沉思录》有感

其实我是更喜欢读小说的,但偶尔也会附庸风雅地读点其他书籍,就象网络红人凤姐的搞笑名言“我经常看的都是社会经济学和一些文学类的著作!比如说《知音》和《故事会》”。

但《沉思录》除外,这是我自觉的想去看的一本书。

这是一本好书,好书可以让你读得越多,收获的越多,并获得强大的精神力量。这本书来自于一个罗马皇帝的人生思考。马可·奥勒留,一位卓越的罗马帝王哲学家,他没能阻挡罗马帝国的轰然倒塌,但是却用自己一生的思考,为无数寻求生命更深层境界的人,铺设了灵魂的阶梯。用他的《沉思录》为我们净化心灵,洗去俗尘。

这是一本哲学书,崇高却不失质朴。它不如尼采的哲学思考深刻,也不同于《心灵鸡汤》《苏菲的世界》等速食类哲学著作琅琅上口,这是一本用灵魂写成的书。

“有两种东西,我对它们的思考越是深沉和持久,他们在我心灵中唤起的惊奇和敬畏就会越来越历久弥新,一是我们头上浩瀚的星空,另一个就是我们心中的道德律。”这是德国古典哲学家康德的墓志铭。当n年前我读到这句话的时候,只觉得这话说得好,有大师风范,但并不了解它的深意。直到我读了马可·奥勒留的《沉思录》后,才忽然对道德和人性自身有了更深入的思考。

马可·奥勒留的《沉思录》对宇宙、个体、时间、灵魂、生死、痛苦、神、相处、德行、理性等事物的深刻思考,不乏睿语箴言,令人启发与品味。不要说这是XX年前的帝王思想,即使是现在,同样会令人景仰。

“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的古训我们都知道,但是在现实工作和生活中,却不容易做到,所以马可说,“不要不情愿地劳作,不要不尊重公共利益,不要不加以适当的考虑,不要分心,不要虚有学问的外表而丧失自己的思想,也不要成为喋喋不休或忙忙碌碌的人。”我们应该做的,是多将思想放在自己的身上,每日三省,想想自己能为家人、为社会做些什么,注意别人的缺点和行为,将使我们忽略观察我们自己的缺点和行为。

在《沉思录》里,始终贯穿着了解剖灵魂和对自己的告诫。比如他在书中这样对自己说道:“你错待了自己,你错待了自己,我的灵魂,而你将不再有机会来荣耀自身。每个人的生命都是足够的,但你的生命却已近尾声,你的灵魂却还不去关照自身,而是把你的幸福寄予别的灵魂。”他总是这样在书中狠狠地拷问自己。也许我们的精神水平尚不能到达这样自我批评的高度,但至少,我们可以通过阅读,接受《沉思录》给我们灵魂的洗礼。

 这是一本生活书,超脱却直面现实。“宇宙是流变,生活是意见。”我喜欢这句话。宇宙是变化的,时间是即逝的,人生及万物是短暂的,名利是易腐的……因此,人首要也是唯一的选择,就是珍惜和把握现在的生活。马可·奥勒留把“生活”视作是人对外物的一种体验。他说,“如果你因什么外在的事物而感到痛苦,打扰你的不是这一事物,而是你自己对它的判断。”这些观点,对我们这些行色匆匆、碌碌于打拼奋争的现代人来讲,未免有些超脱,但却是一句温暖的提醒,也是一方解脱心灵焦灼、困楚的良药。马可·奥勒留认为:人应遵从自然而生活,按照本性而生活,只有这样,才是真正的幸福。——这样的生活,不正是我们所苦苦寻找的吗?

这也是一本晦涩难读的书。除了印刷精美,以及温总理和克林顿点睛的评语吸引人之外,以猎奇的心情也许会令人失望,内容也谈不上引人入胜。有的,只是信手拈来的平铺直叙。宇宙、神、理性、道德……等抽象的概念充盈其中,晦涩而略显拗口的语句,也许浸润着译者对原著的忠诚。但是,这丝毫不能阻碍它成为史上最伟大的哲学经典之一。正如译者、北大教授何怀宏先生所言,“这不是一本时髦的书,而是一本经久的书,买来不一定马上读,但一定会有需要读它的时候。近两千年前有一个人写下了它,再过两千年一定也还会有人去读它。”

《沉思录》是一些从灵魂深处流淌出来的文字,朴实却直抵人心。

第三篇:读沉思录有感

读沉思录有感

机电系 08级 机自一班吕浩

如果你问我什么样的书算的上经典的话,我会说历史常新的书才称的上经典,如《沉思录》。读完它我从中受益良多,它让我对如何正确看待人生和如何正确做人处事有了丰厚的感慨与启发。《沉思录》是马可·奥勒留在鞍马闹顿中写给自己的书,是他自己与自己的对话,它不是小说,不是传记,也不是散文,它没有情节,它只是一个个“间短、甜美、优雅又高贵”的句子,是一本用灵魂写成的书。对于道德和人性自身的探索,直到我读了马可·奥勒留的《沉思录》后才有较为深入和系统的思考。《沉思录》,这是温总理的枕边书,这是克林顿在《圣经》之后受影响最大的一本书,这本书来自于一个罗马皇帝的人生思考。马可·奥勒留,古罗马的皇帝,一位卓越的罗马帝国哲学家,他没能阻挡罗马帝国的轰然倒塌,但是却用自己一生的思考,为无数寻求生命更深层境界的人,铺设了灵魂的阶梯。在《沉思录》中有很多的语句让我深受感触。如“如果你能走正确的道路,正确地思考和行动,你就能在一种幸福的平静流动中度过一生。这两件事对于神的灵魂和人的灵魂,对于理性存在的灵魂都是共同的,不要受别的事情打扰。好好地坚持正义的气质并实行正义,这样你就能消除你的欲望。”每一个人都是有欲望的,金钱与物质在生活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没有人能够离开金钱而生活。物质高于一切的观念正在麻醉着许许多多在生活中奔波劳累的人,很多人都生活在都市的红灯绿酒,纸醉金迷之中,他们认为丰富的物质生活就是

幸福。然而他们错了,每一个人的幸福不在于金钱与物质,一个人只要一生只要正确的事情,能无悔地过一辈子,做人的本性多要求的事情,灵魂上的平和与宁静是任何东西都买不到的,这就是幸福,那是心灵上对生活的满足。这让我想到了孔繁森,他是一个平凡的不能再平凡的人,他将他的一生都奉献给了阿里地区的一方百姓。他在物质上是清贫的,但在精神上是富有的,他是生活在幸福之中的。还有另一句话一样令我深有感触“不管任何人做什么或说什么,我必须还是善,正像黄金、绿宝石或紫袍总是这样说:无论一个人做什么或说什么,我一定还是绿宝石,保持着我的色彩。”马可·奥勒留·安东思想的前驱性,人应该有自己坚持,坚持自己的善良,不被周围邪恶所动摇,在外部事物的打扰中保持自由,并沿着自己的坚持走下去,不要理别人的怎样说,保持自己的色彩不变改,使你的生活井然有序。正如鲁迅所说的:“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我认为每一个人都应该走自己的路,人都是根据自己的理解和目的在走自己的路。如果一个人没有自己的主见,对世界和自己没有明确的认识,别人说什么是对的就去做,别人说什么不好就不做那他是为自己而活着的吗?他活在这个世界上还有什么意义呢?人活着,就要活出个性,活出自我。我们要有一个属于自己的人生。还有这个更经典“一日之始就对自己说:我将遇见好管闲事的人、忘恩负义的人、傲慢的人、欺诈的人、嫉妒的人和孤僻的人。他们染有这些品性是因为他们不知道什么是善,什么是恶。但是,我,-作为知道善和恶的性质,知道前者是美后者是丑的人;作为知道做了错事的人们的本性是与我相似,我们不

仅具有同样的血液和皮肤,而且分享同样的理智和同样的一分神性的人-决不可能被他们中的任何一个人损害,因为任何人都不可能把恶强加于我,我也不可能迁怒于这些与我同类的人,或者憎恨他们。因为,我们是天生要合作的,犹如手足,唇齿和眼睑。那么,相互反对就是违反本性了,就是自寻烦恼和自我排斥。” 马可·奥勒留·安东告诉我们每天都要准备碰到各种各样不好的人,但每个人都要对自己的同类友好,要意识到我们是来自同一根源,仍然要善待他们,不要以恶报恶,而是要忍耐和宽容,我们要表现的高贵、仁爱和真诚。还有,不管我们遇到什么事,首先要从自己身上找原因,反省自己,与自己对话,看自己做得对不对、好不好,不要轻易地去责怪他人,把责任归在他人身上,要有一种克己忍让和包容的心。《沉思录》还告诉我们,死亡并不可怕,我们要以一种欢乐的心态去对待死亡,死自然现象,是自然规律,但在我们有限的生命里我们要正确观察理解、正确对待所有事物。我们要利用我们短暂的、有限的、宝贵的生命去做好每一件事,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沉思录》是人学著作,是人的哲学,是值得一看的,虽然马可·奥勒留·安东的言论依然存在时代的缺点,但是他的语言言论具有时代的先进性,在当今仍具有相当的影响力。读一本好书,受用一辈子;记住一句经典名言,可以让一个人增添几分睿智。读《沉思录》如口含橄榄越嚼味越浓!朋友,如果你是初读者,千万别指望能够从此书中获取猎奇的快感;朋友,如果你已经读了几卷,千万别半途而废。静下心来,舔渎烦躁的心际,相信你能自如走进自己的内心世界,从

窥探到洞察是如此的顺当。相信我,《沉思录》准会成为你的良师益友,将会使你受益匪浅。

第四篇:读《沉思录》有感

读《沉思录》有感

通信091班 5号 黄林

《沉思录》的作者是古罗马马克.奥勒留.安东尼,这本期多亚派哲学的典型代表作,常被人们束之高阁,因为温家宝总理的一句话“这本书天天放在我的床头,我可能读了有100遍,天天都在读”一时间在国内销售火爆,再加上媒体的推波助澜,阅读总理的枕边书,已经成为一种流行,最近我也买了这本留存千年的著作,花了两周拜读完了它,虽然原书是用希腊文写的,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但初品《沉思录》,已经被它那“忧郁而高贵的气质”所打动。

本书作者把宇宙论和伦理学融为一体,并侧重伦理学的探讨,可大体分为两个层次:

一是整体的世界观。奥勒留认为,宇宙是一个有序的、完善的整体,世界万物有其运动和发展的自然规律,同时在物质的宇宙之中存在一种精神力量(或称神灵)主宰一切。人不过是宇宙中的一粒元素,也是社会共同利益体中的一员,应当遵从自然而生活,按照理性(即本性)协调而动,与周围万物达到和谐统一,这与中国古代老子“天人合一”的思想很接近。

二是个体的人生观。作者认为,人生的最高理想是按照宇宙的自然之道去生活,这里的“自然”不是任性放肆之意,而是所谓的理性、本性、法等等,类似于中国古代的“礼”,可理解为一种道德规范。梁实秋先生在推荐这本书的时候说,人生的美德有四:一为智慧,所以辨善恶;二为公道,以便应付一切悉和分离;三为勇敢,藉以终止痛苦;四为节制,不为物所役。我觉得,这段话比较精炼的概括了《沉思录》所追求的人的本性。

阅读这本书,仿若漫步时空,聆听大师的孜孜教诲,掩卷沉思,收获了不少人生哲学:

1.勤于思考,培养辩证思维。康德的墓志铭上有句话“世上有两样东西,我愈是经常持久的思索,愈使心灵充满不断增长的敬仰和敬畏,那就是头顶灿烂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法则”,《沉思录》同样有这样一种博大的胸襟,它把人放在宇宙苍穹之下,万物循环之中,死亡不过是自然的一种运转,生命不过是一个过客的旅居,“多少赫赫有名的人最终被忘却”。阅读这本书,时常静下心来思考人生,培养一种纵横交错的哲学思维,学会多角度分析问题,尽可能客观的评价事物,会帮助我们在人生的旅途中站得更高、看得更远。

《沉思录》告诉我们,从纵向来看,时间就是一条长河,生命一去不复返,我们要藐视死亡,更要珍惜今天。一个人活一百年还是两千年并无本质的区别,人能拥有的只是现在,我们必须抓紧时间,不仅仅是因为我们一天天地接近死亡,而且我们对事物的观照和理解力会先行消失。昨天已成为历史,明天只是一个传说,惟有今天,才是生活最美好的礼物。经济学家于光远老人在91岁的时候,把自己的人生分解成80万个小时,他的人生哲学就是善于处理忙闲之道。生命在于运动,要努力让自己“忙起来”,学会“不以忙为苦,而以忙为乐”;同时也要高度重视“闲”,多一些冷静思考的空间,在忙中保持一点闲的心情,让自己每一天都过得充实、快乐。

从横向来看,人类社会普遍存在三种联系,即人与周围物体的联系、人与事物产生的原因的联系、以及人与人之间的联系,每个人都生活在社会共同体之中,思想和活动必须符合公共利益。虽然没有启蒙思想家直接而激进的阐述,但《沉思录》关于万物平等、共同法则的思想,对现代西方民主政治制度的形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什么温总理在三鹿奶粉事件中再次提到《沉思录》,就是要唤起人们对道德法则的敬畏。市场经济以来,我们在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的过程中精神世界的空白来不及填补,从三聚氰胺到地沟油,从苏丹红到毒饭盒,最会吃的中国人也没能守住“吃得放心”的底线。另一方面,随着贫富差距增大,社会矛盾不断凸显,类似“校园伤人案”的“个人恐怖主义”的事件屡屡发生。为什么一向倡导“仁义礼智信”的文明古国,会出现如此严重的社会道德缺失,为什么一直秉持“中庸之道”的中国人,也开始走起了极端?我想,其重要原因之一就是信仰危机,中国百姓缺少一种普世的社会认同感,几千年来对封建帝王的崇拜,造成了奴性与依附心态,突然一天释放了,反倒迷失方向,无所畏惧。老百姓的权利意识正在觉醒,但权利的保障、社会矛盾的疏导却跟不上节拍,中国社会关系依然以人情为纽带,以地域为界限,尚未形成一种以公共利益为基础的规范有序的公民与国家的社会关系。新一轮支援新疆的热潮已经开始,在谈及治疆之策时,贺卫方教授强调“国家身份认同”的重要性,他倾向于打破一味的依据血缘的族群身份辨别系统,建立一种以不同利益为基础的重新组合的多元化社会结构,达到先“分裂”后“融合”的效果,不失为我们提供了另外一种视角。《沉思录》中有一句话:“作恶者也是对自己行恶”,如果我们每一个人,特别是当权者,在作出任何重大决策的时候,都能够坚持用联系的、辩证的观点看问题,多批判、多从反面论证,就能够跳出自身利益的狭小圈子,做出更为符合社会公共利益的行动。

2.善于学习,不断取用了9页的篇幅表达自己学习和感恩的过程,“从我的祖父那里,我学习到弘德和制怒;从我的父亲那里,我懂得了谦虚和果敢;从我的母亲那里,我濡染了虔诚和仁爱,以及远离奢侈的简朴生活方式;从我的老师那里,我学会了忍受劳作、清心寡欲、事必躬亲,不干涉他人事物和不轻信流言诽谤”等等,奥勒留从不同人身上学到许多优秀的品质和人生的经验,更重要的是他掌握了分析和处理问题的正确方法。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身边的人是最好的老师,时常发现他人的优点,善于吸收有益的经验,是一个人能够快速成长进步的关键。我初到学校学习的时候,面对大量繁琐、业务性强的作业,有点摸不着头脑,但班上里的每一位同学都是我的良师益友,对我的帮助非常大。黄棚,知识广博,思维开阔,学习中不断带来新的生活理念;李亚强,思维敏锐,考虑问题周到全面,处事胸有成竹;赵金洲,热情直率,思路清晰,办事雷厉风行;吴超,温文尔雅,严谨细致,待人真诚,对我总是毫无保留地帮助指导。每一个人都有闪光点,关键看我们是否有一双慧眼,有宽广的胸怀,善于发现,善于学习,像海绵一般,拼命吸收,使自己能力更全面,人格更健全。正如书中所说,“想想那些和你生活在一起的人的德性,例如某个人的积极,另一个人的谦虚,第三个人的慷慨,德性的榜样在与我们一起生活的人身上展示„„”

3.学会妥协,常怀包容之心。奥勒留认为,“人们是彼此为了对方而存在的”,“不要以恶报恶,而是要忍耐和宽容”。“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一个人有优点就有不足,我们应常怀包容之心,善待自己,也要善待他人。对于一个组织来说,宽松和谐的人际关系,可以减少摩擦,提高团队工作效率,甚至能激发创造力。华为是一个具有较强创新能力的公司,最近,中央高层也在关注,可以说,它是我们民族企业的一面旗帜。《领导文萃》中曾提到,“开发、妥协与灰度”是华为重要的核心价值观。“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宽容和适度妥协是一种成功之道,宽容不是胆怯,更不是无原则的退让,而是通过适当的交换来确保目标的实现。领导干部如果真正领悟了宽容与妥协的艺术,达到一种兼容并蓄的“灰度境界”,就能在正确的道路上走得更远。对于我们个人来说,保持宽容心态,不但可以提高生活的幸福指数,还能为自己赢得更宽松的发展空间。

4.淡薄名利,拿得起放得下。在奥勒留眼里,人生彷如一出戏剧,每个人都要按照执法官的安排,全身投入的演好自己的角色,当有一天被辞退时,应该满意地、庄严地退场。它意在告诉我们,生命的意义不在于它的长度,而在于它的宽度和厚度。生命的不完美就是完美,人生不要背着不应有的包袱,只要做好自己的本分,无论生命长短,都能无愧于自己的使命。

这不禁让人想起了这样一个画面,英国首相克莱格宣誓就职的同时,前首相一家要搬出唐宁街10号,美国总统奥巴马入主白宫之时,小布什也得马上收拾行李离开,而且整个过程被媒体全程直播。这看似不近人情的安排,却有其深刻含义。在西方人看来,这不仅仅是一种仪式,更是权力移交的象征。在民主和法治社会,权不随人转,一旦离去,就要交出权力,卸下包袱,回归普通人的状态。相比之下,有些领导人退下来后,依然不能调整心态,放不下高高在上的感觉,更有甚者,利用手中权力余温继续享受特权,为自己或亲属谋利。于丹在谈《论语》时讲的那个老和尚与小和尚的故事大家应该都听过,拿得起是一种勇气,放得下是一种境界,在面对人生的成败起伏、进退留转的时候,我们应该多一份坦然和平静。古人云“穷则独善其身,达则接济天下”,对于领导者来说,在其位则应为民请命,鞠躬尽瘁,不在其位则应修养身心,传承美德。

最后,让我们再次回味书中的优美语句:

“属于身体的一切只是一道激流,属于灵魂的一切只是一个梦幻,生命是一场战争,是一个过客的旅居,身后的名声也会迅速落入忘川。那么一个人靠什么来指引?惟有哲学。”

这是一本需要慢慢品读的书,我想,十年之后,二十年之后,我们再重温《沉思录》,一定会有更深刻的体会。

第五篇:读《沉思录》有感

读《沉思录》有感

《沉思录》的作者是古罗马皇帝马克·奥勒留·安东尼,这本斯多亚派哲学的典型代表作,常被人们束之高阁,因为温家宝总理的一句话“这本书天天放在我的床头,我可能读了有100遍,天天都在读”,一时间在国内销售火爆,加上媒体的推波助澜,阅读总理的枕边书,已经成为一种流行。最近,我也拜读了这本留存千年的著作,虽然

原书是用希腊文写的,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但初品《沉思录》,已经被它那“忧郁而高贵的气质”所打动。

本书作者把宇宙论和伦理学融为一体,并侧重伦理学的探讨,可大体分为两个层次:

一是整体的世界观。奥勒留认为,宇宙是一个有序的、完善的整体,世界万物有其运动和发展的自然规律,同时在物质的宇宙之中存在一种精神力量(或称神灵)主宰一切。人不过是宇宙中的一粒元素,也是社会共同利益体中的一员,应当遵从自然而生活,按照理性(即本性)协调而动,与周围万物达到和谐统一,这与中国古代老子“天人合一”的思想很接近。

二是个体的人生观。作者认为,人生的最高理想是按照宇宙的自然之道去生活,这里的“自然”不是任性放肆之意,而是所谓的理性、本性、法等等,类似于中国古代的“礼”,可理解为一种道德规范。梁实秋先生在推荐这本书的时候说,人生的美德有四:一为智慧,所以辨善恶;二为公道,以便应付一切悉和分离;三为勇敢,藉以终止痛苦;四为节制,不为物所役。我觉得,这段话比较精炼的概括了《沉思录》所追求的人的本性。

阅读这本书,仿若漫步时空,聆听大师的孜孜教诲,掩卷沉思,收获了不少人生哲学:

1.勤于思考,培养辩证思维。康德的墓志铭上有句话“世上有两样东西,我愈是经常持久的思索,愈使心灵充满不断增长的敬仰和敬畏,那就是头顶灿烂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法则”,《沉思录》同样有这样一种博大的胸襟,它把人放在宇宙苍穹之下,万物循环之中,死亡不过是自然的一种运转,生命不过是一个过客的旅居,“多少赫赫有名的人最终被忘却”。阅读这本书,时常静下心来思考人生,培养一种纵横交错的哲学思维,学会多角度分析问题,尽可能客观的评价事物,会帮助我们在人生的旅途中站得更高、看得更远。

《沉思录》告诉我们,从纵向来看,时间就是一条长河,生命一去不复返,我们要藐视死亡,更要珍惜今天。一个人活一百年还是两千年并无本质的区别,人能拥有的只是现在,我们必须抓紧时间,不仅仅是因为我们一天天地接近死亡,而且我们对事物的观照和理解力会先行消失。昨天已成为历史,明天只是一个传说,惟有今天,才是生活最美好的礼物。经济学家于光远老人在91岁的时候,把自己的人生分解成80万个小时,他的人生哲学就是善于处理忙闲之道。生命在于运动,要努力让自己“忙起来”,学会“不以忙为苦,而以忙为乐”;同时也要高度重视“闲”,多一些冷静思考的空间,在忙中保持一点闲的心情,让自己每一天都过得充实、快乐。

从横向来看,人类社会普遍存在三种联系,即人与周围物体的联系、人与事物产生的原因的联系、以及人与人之间的联系,每个人都生活在社会共同体之中,思想和活动必须符合公共利益。虽然没有启蒙思想家直接而激进的阐述,但《沉思录》关于万物平等、共同法则的思想,对现代西方民主政治制度的形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什么温总理在三鹿奶粉事件中再次提到《沉思录》,就是要唤起人们对道德法则的敬畏。市场经济以来,我们在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的过程中精神世界的空白来不及填补,从三聚氰胺到地沟油,从苏丹红到毒饭盒,最会吃的中国人也没能守住“吃得放心”的底线。另一方面,随着贫富差距增大,社会矛盾不断凸显,类似“校园伤人案”的“个人恐怖主义”的事件屡屡发生。为什么一向倡导“仁义礼智信”的文明古国,会出现如此严重的社会道德缺失,为什么一直秉持“中庸之道”的中国人,也开始走起了极端?我想,其重要原因之一就是信仰危机,中国百姓缺少一种普世的社会认同感,几千年来对封建帝王的崇拜,造成了奴性与依附心态,突然一天释放了,反倒迷失方向,无所畏惧。老百姓的权利意识正在觉醒,但权利的保障、社会矛盾的疏导却跟不上节拍,中国社会关系依然以人情为纽带,以地域为界限,尚未形成一种以公共利益为基础的规范有序的公民与国家的社会关系。新一轮支援新疆的热潮已经开始,在谈及治疆之策时,贺卫方教授强调“国家身份认同”的重要性,他倾向于打破一味的依据血缘的族群身份辨别系统,建立一种以不同利益为基础的重新组合的多元化社会结构,达到先“分裂”后“融合”的效果,不失为我们提供了另外一种视角。

《沉思录》中有一句话:“作恶者也是对自己行恶”,如果我们每一个人,特别是当权者,在作出任何重大决策的时候,都能够坚持用联系的、辩证的观点看问题,多批判、多从反面论证,就能够跳出自身利益的狭小圈子,做出更为符合社会公共利益的行动。

2.善于学习,不断取长补短。本书一开篇就

下载读《小学语文教研沉思》有感word格式文档
下载读《小学语文教研沉思》有感.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读《沉思录》有感

    读《沉思录》有感 读了《沉思录》一书,对于如何正确看待人生和待人处事颇有启发和收获。 这本书以庄严不屈的精神负起做人的重荷,直接帮助人们去过更加美好的生活。 法国雷朗......

    灯下沉思——读《灯光》有感

    灯下沉思——读《灯光》有感 今天,我在明亮的灯光下,怀着无比好奇的心情,第一次接触了王愿坚的《灯光》一课。我想:灯光有什么好写的呢? 可是,当我一遍看下来后,我的眼角已经湿润了......

    读沉思录有感(合集5篇)

    读沉思录有感“对于理性的动物来说,依据本性和依据理智是一回事。观照内心。善的源泉是在内心,如果你挖掘,它将汩汩地涌出……”这是《沉思录》的精彩语录。《沉思录》是古罗马......

    读《沉思录》有感1000字

    读《沉思录》有感1000字陈永强《沉思录》是一本语录体作品,极似中国的《论语》,思想之光闪烁着人类智慧的火花,充满浩然正气和深远大气,读起来令人冷静,发人深思。《沉思录》并非......

    读沉思录有感[优秀范文5篇]

    读沉思录有感读沉思录有感1《沉思录》是一本语录体作品,极似中国的《论语》,思想之光闪烁着人类智慧的火花,充满浩然正气和深远大气,读起来令人冷静,发人深思。《沉思录》并非一......

    读沉思录有感700字(推荐5篇)

    读沉思录有感700字读完一本经典名著后,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东西,此时需要认真地做好记录,写写读后感了。你想知道读后感怎么写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读沉思录有感700......

    读笛卡尔《第一沉思录》有感[推荐]

    读笛卡尔《第一沉思录》有感 11901042 詹宇新 4班 在《第一哲学沉思集》中,笛卡尔主要通过六个部分的沉思与论证表达了他对于上帝和人的灵魂这两个问题的看法并提出了第一哲......

    读《第一哲学沉思录》有感

    读《第一哲学沉思录》有感 笛卡尔是17世纪法国伟大的数学家、物理学家和哲学家,是西方近代哲学创始人之一,批判的怀疑是笛卡尔哲学的一大特色。他通过 “怀疑”、“沉思”树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