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江苏小学《教育心理学》的答案02-10年
江苏小学《教育心理学》的答案
2002年(首次)
单选:1~5 ABBCB6~10CCBCB11~15BDBCB16~20BABAB
填空:1学与教;2差异性;3心理自我;4S-R;5不要了;6有意义接受学习;7自我建构;8 成就动机;9迁移;10直接陈述;11模像;12心智;13元认知;14发散思维;15态度;16个别化教学17关注学生;18微格教育;19教学测评;20教学任务
2003年
单选:1~5CCDBA6~10ACDAC11~15BBCBC16~20CBBBA
填空:1桑代克;2不平衡性;3学与教;4经验;5联结学习;6发现学习;7自我建构; 8内化;9模像;10附属提高;11马斯洛;12发散思维;13内化;14人际关系;15兴度; 16关注情境;17态度品德;18心智;19课堂氛围;20道德情感
2004年
单选:1~5BBCBC6~10BDCDB11~15CCCCA
填空:1学与教;2联结学习;3自我提高;4自己建构;5发现;6斯坦福-比奈智力量表或(S-B量表)7实物直观;8模仿;9学会调试;10元认知;
2005年
单选1~5CCBAA6~10ACCAC11~15ABDBD
填空:1知识;2学习策略;3道德情感;4创造性;5问题解决;6前摄抑制;7维纳; 8情绪差异;9陈述性;10先于;11不要了;12替代强化;13最具发展区;14强化; 15元认知;
2007年
单选:1~5BCDBC6~10AADAD11~15CACBA
填空:
2008年
单选:1~5CBBBA6~10ADCDB11~15AACCD
填空:1他律;2心里自我;3准备率;4斯金纳;
2009年
单选:1~5BADDB6~10ACDBC11~15ABCAD
填空:16自我意识;17意志型;18附属;19心智技能;20情感;21概念学习; 22难的任务;23上位学习;24步调;25具体运算
第二篇:2011教育心理学答案
作业1 1-4章
一、名词解释
1.观察法:观察法又叫自然观察法,它是在自然条件下,对心理现象和行为进行有目的、有计划地考察、记录和分析的一种方法。P16
2.实验法:实验法是一种控制影响实验结果的无关因素,系统的探讨某些实验条件、观测与实验条件相关现象的变化,从而确定条件与现象之间因果关系的一种研究方法。P18
3.认知风格:认知风格又称为认知方式,指个体偏爱的信息加工方式,表现在个体对外界信息的感知、注意、思维、记忆和解决问题的方式上。P18
4.意义记忆:是在对事物的意义和逻辑关系理解的基础上,对学习材料的记忆,它是一种更有效的记忆方式。P34
5、学习:学习是个体获得知识和经验的过程,是个体适应环境的手段,通过学习个体行为或能力发生相对持久的变化。P59
6、社会性:社会性是生物个体通过与他所处的社会环境相互作用,学习掌握基本生产、生活知识和技能,遵从社会规范,成为社会人的过程。P39
7、意义学习: P72
8、陈述性知识: P84
9、原理学习: P95
10、迁移: P100
二、简答
1、简述行动研究的特点 P19 2.简述小学儿童情绪、情感发展的特点。P37-38 答:情绪和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态度的体验及相应行为的反应,它们是以个体的愿望和需要为中介的心理活动。情绪和情感是个体适应生存与发展的重要方式,它们会随着个体的成长而不断发展。小学阶段,儿童情绪和情感的发展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情绪的调节控制能力增强,冲动性减弱。(2)情绪、情感的内容不断丰富,社会性成分不断增加。(3)高级情感进一步发展。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社会生活的拓展,小学生的社会性需要越来越丰富,这促进了高级情感的发展。儿童的高级情感包括道德感、理智感、意志感和美感。
3、简述小学期间同伴团体对儿童的影响 P43
答:同伴交往是儿童形成和发展个性特点,形成社会行为、价值观和态度的一个独特的社会化方式。同伴交往的特点主要表现为:与同伴交往的时间更多,交往的形式更为复杂;在同伴交往中传递信息的技能增强,他们能够更好地理解他人的动机和目的,能更好地对他人进行反馈。其同伴间的交流更加有效;他们更善于利用各种信息来决定自己对他人采取的行动;更善于协调与他其他儿童的交往活动;开始形成同伴团体。
4、小学生学习的类型有哪些?P63
5、简述加涅的学习与记忆的信息加工模型。P86
6、知识迁移与应用的关系如何?P102(1)区别:知识迁移指一种情境中获得的知识对另一种情境中知识的获得或形成产生的影响,包括正负迁移和顺向逆向迁移。知识应用是依据已有的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它与知识理解、知识巩固共同构成掌握知识的全过程,是知识掌握、原理学习中必不可少的阶段,是检验知识理解和巩固情况的重要途径,也是加深理解和巩固,使知识系统化的重要方法。
(2)联系:存在密切联系。一方面知识的应用可以促进迁移的发生及加强效果,加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应用是知识迁移的有效途径。另一方面,知识应用过程中都存在知识迁移,知识迁移是保证知识应用成功的重要途径。但知识应用并不等于知识迁移的全部,知识的应用主要是一种顺向的正迁移过程。
三、论述:
1、根据小学儿童的个体差异,简述“因材施教”的必要性。P45
答:了解与鉴别个体差异是教师“因材施教”的前提。小学儿童的个体差异主要表现为:
(1)认知差异。包括: A.一般认知能力差异。对于早聪早慧的学生教师要帮助他们拓展自己、完善个性。对于晚熟的学生,教师要给以扶持和鼓励,防止一个未来的巨匠埋没在不适当教育氛围中。组成智力的认知成分一般包括感知觉、记忆、思维和想象等,这些成分可以按照不同的方式进行组合,从而构成了智力结构上的差异。学生智力结构上的差异随时会在学习中表现出来,如果教师善于发现学生这些差异,就能够找到适应个别差异的教育教学方法。
B.专门领域的知识差异。学生在某一学科领域的知识基础不同,对教学的要求也就不同。教学方法上的差异可以弥补学生因缺乏预备性知识给学习成绩带来的负面影响。
C.认知风格差异。具有不同认知风格的学生在学习上表现出不同的特点,不同的认知特点和不同的学习特点要求不同的教学方式与之相适应。比如,教师有必要在帮助冲动型学生在发挥优势的同时,提高学习和解决问题的精确性。
(2)人格差异。A.气质差异。教师了解学生的气质特点,对于做好教育教学工作,引导学生高效学习、健康成长,具有重要意义。但值得注意的是,不同气质类型之间没有好坏之分。气质不能决定学生学习成绩的好坏。无论哪一种气质类型的学生都有可能获得好的学习成绩,成为学校中的优秀学生。但是,不同气质类型的学生达到同一成就水平所走的道路有可能不同;他们适应学校生活环境的方式也可能不同。针对学生的气质差异,教师一是要尊重学生的差异,允许学生按照自己方式发展进步。二是采用个性化的教育教学方法,根据学生的特点采用适宜的教育教学方式。B.性格差异。儿童的性格具有很强的可塑性,后天的生活环境、教育和训练对儿童性格形成起着重要作用。小学时期,是儿童性格形成的关键期,广大教育工作者应切实承担起塑造儿童良好性格的任务。
(3)性别差异。在学校教育中,教师应当以科学的、清醒的、审慎的态度对待学生的性别差异,对确实存在差异的学习领域,教师要精心研究帮助男女学生共同提高的教学设计;对于社会偏见,可通过教学与学习的事实,打消社会偏见带来的消极影响,鼓励学生努力进取。
2、试述小学生学习的特点? P62 学生学习的特点:
①学生的学习主要掌握间接经验。
②学生的学习是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的。
③学生的学习是未来的生活作准备。
小学生的学习具有学生学习基本特点外还表现出年龄阶段特点。
①小学生的学习动机从直接向长远发展。
②小学生形成初步的学习态度。
③学习的思维活动水平从直观向抽象发展。
3、试论促进知识的迁移和应用的教学原则。P105--106 答:为了将“为迁移而教”的思想渗透到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中,我们的教学应该遵循以下几条原则:
(1)制定明确、具体、现实的教学目标。
(2)教学内容的编排应该循序渐进
(3)把握每一阶段学习的迁移价值
(4)启发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概括总结
(5)进行学习方法和学习策略的指导
(6)培养学生良好的、积极的学习态度
4: 联系实际论述为了帮助学生有效地掌握概念,应如何进行概念教学?P94--95 答:
1、以准确的语言明确揭示概念的本质
2、突出本质特征,控制非本质特征
3、恰当使用正例和反例
4、多用变式和比较
5、在实践中运用概念 小学儿童教育心理学形成性考核册作业2答案
一、名词解释
1、创造性:是人的一种心理素质,是创造型人才的关键特征。是根据一定目的,运 用已知信息,产生出某种新颖、独特、有社会价值或个人价值的产品的过程.2、智力技能:是借助于内部言语在头脑中进行的智力活动方式,包括感知、记忆、想象和思维等认知因素,其中抽象思维因素占据着最主要的地位。
3、头脑风暴法:是奥斯本提出的培养创造性的一种重要方法。其基本作法是:教师先提出问题,后鼓励学生寻找尽可能多的答案,不必考虑该答案是否正确,教师也不作评论,一直到所有可能想到的答案都提出来为止。
4、高原现象:是指在总的进步过程中,会出现练习时而进步、时而退步的波动起伏现象,有时甚至出现进步一时性停顿的现象。
5、原型启发:P129
6、品德:是道德品质的简称,是人的个体现象,它是个体将社会道德内化为道德意识并在行动中表现出来的稳定的心理特征。
7、他律:又称权威阶段(6---8岁),儿童的品德判断受外部的价值标准支配和制约。
8、习俗水平:(9---15岁)这一水平的主要特点是儿童为了得到赞赏、表扬或维护而服从多项准则,也可以说是为了满足社会的需求和希望而服从多项准则。
9、精加工策略 P195
10、元认知策略 P191
二、简答题:
1、简述问题解决的过程?P111
2、简述影响问题解决的个人因素。P119
3、简述动作技能和智力技能的关系。P137
4、简述动作技能形成的标志。P139--141
5、道德行为的训练包括哪些方面?P174
6、如何培养学生的道德意志?P176
7、简述柯尔伯格的品德发展阶段理论的主要内容。P162
8、为了保证有效地复述,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应注意哪些方面?192
三、论述题:
1、谈谈如何培养儿童的创造性P129—130
2、试论述如何培养智力技能。P150
3、试论学习策略教学应遵循的基本原则》P206
小学儿童教育心理学形成性考核册作业三答案
一、名词解释
1.学习动机:就是推动、引导和维持人们进行学习活动的一种内部力量或内部机制。
2.成就动机:是指个体对自己认为重要或有价值的工作,不但愿意做,且力求达到更高标准的内在心理过程。简言之,就是要求获得优秀成绩的欲望。阿特金森是成就动机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3.表现性目标: P251 4.个别化教学: P259
5.课堂评价: P263 6.课堂气氛: P281 7.移情:情又叫感情移入,是指在人际关往中,当一个人感知对方的某种情绪时,他自己也能体验相应的情绪。即设身处地从对方的角度去体察其心情。
8.课堂中的学生问题行为:课堂中学生的问题行为,主要是指学生不能遵守公认的行为规范和道德标准,不能正常与人交往和参与学习的行为。具体来说,是指那些直接指向环境和他人的不良行为,直接妨碍教学或学习过程的行为,以及某些适应不良的行为。总之,问题行为包括品行和人格两个方面。9.趋-避式冲突:P314—315 10.教学设计:
P243
二、简答题
1、简述成就目标理论的主要内容 P220
2、简述课堂教学中的主要情绪 P233
3、简述愉快教育的教学策略 P238
4、简述加涅的学习目标分类体系 P247
5、简述陈述性知识的教学设计要求。
P253
6、简述现代课堂学习管理应遵循的原则。
P278
7、简述创造良好课堂气氛的条件。P285-287
8、简述课堂纪律的功能。P290
三、论述题:
1、联系实际论述如何培养小学生的学习动机。P226—228
2、论述维持课堂纪律的基本策略。P293—295
3、联系实际论述如何保持小学生的心理健康。P316 小学儿童教育心理学形成性考核册作业四答案
一、选择题
1、(ABC)
2、(ABCD)
3、(ACD)
4、(B)
5、(ABCD)
6、(B)
7、(BD)
8、(C)
9、(D)
10、(ABCD)
二、名词解释
1、行动研究法 P19
2、自律 P161
3、合作学习P260
4、成长记录袋 P268
5、教师的工作倦怠 P324
三、判断题
1、×
2、√
3、×
4、√
5、√
6、×
四、简答
1、简述小学期间同伴交往的点。P43
2、简述动作技能的形成过程。P138
3、简述如何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动机。P229
4、如何维护小学教师的心理健康? P32
六、论述:
1、试评述罗杰斯的人本主义学习观
p78—80
2、联系实际,分析小学教师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P321
第三篇:江苏教育心理学考试整理总结
1.心理学研究的主要内容:心理动力、心理过程、心理状态、个性心理特征,人的心理过程包括:认知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1精神分析学派①弗洛伊德②研究对象:无意识;③研究手段:自由联想,分析梦境行为主义学派(反馈)①华生②研究对象:行为③手段:实验法3,认知心理学派 奈塞尔 计算机模拟的方法;4,人本主义心理学派(学习中心)马斯洛 罗杰斯 从人的存在出发,以人为本,主张“人化”反对把人“神化”或“兽化”或“病态化”
自我实现理论,马斯洛 基本需要: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五种顺序不可变。先满足最低的需要,才会有更高级的需要。
以学习为中心 罗杰斯 1.强调意义或经验的学习是重要的学习2.认为学习是愉快的事情3.学生学习必须首先懂得怎样去学习4.强调学生学习中自己评价自己5.主张学生自我引导6.强调情感在学习中的作用。告诉我们教师应该多关心学生,真正成为学生成长道路上名副其实的促进者,同时作为老师要虚心接受学生正确的建议甚至是批评意见,与此同时,要保持和学生处于平等地位。
性格差异与因材施教:教育要适应学生的性格特点,针对学生性格上的缺陷进行教育补救措施。
力高低、努力程度、任务难易、运气(机遇)好坏、身心状态、外界环境
19.结合自身体会谈学习动机的教育激励措施①使学生明确学习的目的和意义,确立合适的学习目标。②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③激发学生学习的成功感。④利用争强好胜心理,妥善组织学习竞赛。⑤充分利用反馈信息,合理进行奖惩。⑥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促使学生继续努力。(不仅是解释了以往学习结果产生的原因,而更重要的是对以后的学习行为会产生影响。)
20.知识学习的过程 知识学习的准备、知识的感知、知识的理解、知识的巩固和知识的应用
21.知识有效感知的条件,1.灵活运用多种直观形式:实物直观、模象直观、言语直观 强度律:被感知的事物必须达到一定的强度,才能被学生清晰的感知到。主要指相对强度。音量、板书、教师光线等。差异律:被感知的对象与它的背景之间有所差别。活动律:一般来说,活动的对象更容易被我们所感知。组合律:凡是空间上接近、时间上连续、形态上相似、颜色上一直的事物,易于构成一个系统或一个整体,都容易被感知为一组对象。板书布局合理、位置顺序排列得当,主次分明,重点突出。对比律:凡是在性质或强度上具有对比关系的刺激物,个体在怎样的情绪状态下进行问题解决的思维活动,对活动效果有直接影响,3、动机强度,动机虽不直接调节人的思维活动,但会影响个体思维活动的积极性,4、定势作用,定势势由先前活动所形成的并影响后继活动的一种心理准备状态,5、功能固着,功能固着是指个体在解决问题时往往只看到某种事物的通常功能,而看不到它其它方面可能有的功能。
6、原型启发,原型启发是指在其他事物或现象中获得的信息对解决当前问题的启发。
40.品德形成的主要理论:
一、道德发展阶段论皮亚杰是瑞士儿童心理学家,采用“观察法”“对偶故事法”对儿童的道德判断进行了系统而深入的研究,柯尔伯格的研究 “两难故事法”发现儿童的道德判断可分为三级水平共六个阶段:
1、前习俗水平,阶段一:惩罚与服从的道德定向,阶段二:工具性的相对主义道德定向。
2、习俗水平,阶段三:“好孩子”的道德定向,阶段四:维护权威或秩序的道德定向。
3、后习俗水平,阶段五:社会契约的定向,阶段六:普遍道德原则的定向。41.品德形成的基本过程及教育策略指个体的道德面貌,它是社会道德规范在个体身体上的反应,是个体按照一定的道德行为准则才去行动时所表现出来的稳定的心理特征,是个体中最具道德评价意义的核心部分。道德认识、情感、意志、行为1.态度定势的形成,定势是由先前经验所形成的心理倾向性,感上与他人的心理健康不相矛盾的范围内,将个人心境发展成最佳的状态。要点概括:①知、情、心②自我独立③人际适应④人格。具体:①具有旺盛的求知欲和浓厚的学习兴趣②具有独立生活的能力③具有正确的自我意识,能悦纳自我④具有完整统一的人格品质⑤具有协调和控制情绪的能力,心境良好⑥具有良好的适应和改造环境的能力⑦具有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人际关系和谐⑧具有符合年龄特征的心理行为。
53:大学生常见的矛盾冲突.要点概括:①成长理想②独立争强③闭锁性具体:①独立性和依赖性的矛盾②理想性和现实性的矛盾③强烈的成才意识与知识经验不足的矛盾④心理闭锁与寻求理解的矛盾⑤群集友谊与争强好胜的矛盾⑥性生理成熟和性心理成熟相对迟缓的矛盾。
55:斯滕伯格提出的智力的三元结构理论:分析能力、实践能力、创造能力构成。
56:智力多元结构理论(重中之重,一共八种)①逻辑数理智力:(是解答复杂数理问题、进行逻辑推理思考的能力。)②言语智力:(水平高的人,擅长语言文学的学习与运用,善于准确表达内心思想感情。)③身体—动觉智力:(与人的身体动作有关,出色的运动员、舞蹈家,他们的身体—动觉智力发展水平高。)④空间智力:(指从三维空间观察环境,在头脑中构成形象并使之变形的能力,这种智力与画家、雕刻家、建筑师的2.维果茨基最近发展区理论基于学生的“现有发展水平”,经过教师教育、学生自身努力促进学生达到“可能的发展水当它们同时或相继作用于感觉器官时,往往能使学生对它们差平”。“可能的发展水平”与“现有发展水平”之间的差距就是异的感知变得更加清晰,从而提高感知的效果。
“最近发展区”。教育就是实现“最近发展区”的过程。22.变式就是将概念的正例加以变化,例如,鸡、鸭、鸽子、鹦4.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学校教育情境中的学生学习与教鹉、鸵鸟都是“鸟”的变式。变式用不同形式的直观材料或事师教育的基本心理学规律。
例说明事物的本质属性,即变换同类事物的非本质特征,以便6.教师威信的形成⑴具有高尚的思想、良好的道德品质⑵渊突出本质特征。
博的知识,高超的教育和教学艺术⑶端庄的仪表、良好的工作23.记忆是一个从记到忆的过程,它包括识记、保持和回忆三个基本环节。根据记忆保持时间长短不同,可以把记忆分成瞬作风和习惯⑷平等地对待学生(5)给学生良好的第一印象 时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三种不同系统。短时记忆:信息教师威信的维护:⑴教师要有坦荡的胸怀,实事求是的态度⑵在头脑中储存不超过1分钟,储存信息的数量是有限的,大约教师要正确认识和合理运用自己的威信⑶不断进取的敬业精是5~9组块。
神⑷言行一致,做学生的楷模
24.艾宾浩斯遗忘曲线,又称保持曲线;特点:先快后慢.启示:5.结合自身体会讲出威信对教育效果的影响。①威信效应—对所学内容及时复习的必要性,不要等到知识遗忘后再复习。作相同内容的不同人宣传,威信不同,效果也就不同;②名片效25.知识应用的基本过程:
1、审题,审题又称为分析课题,应—教育者与被教育者观点一致,则教育效果较好;③“自己人”这是应用知识解决课题的第一步。
2、课题规类,学生在审题效应—由于有若干相似之处,使所述观点较易于接受;④好感效的基础上,必须通过思维把握知识的关联,把课题与过去所学应-----有好感更易接受教育者的观点,反之拒绝的或所经历过的相关的知识信息发生联系。
3、重现知识,当以上启示我们,要使学生顺利接受教师的教育,取得理想的教学生对当前课题进行规类后,他就需要到长时记忆系统中去寻育效果,教师必须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修养和道德修养,在学找解决这一类课题的有关知识,只有把与解决课题有关的知识生心目中树立良好的威信,形成好感,同时主意与学生交心。提取出来,使他们从原来的长时记忆转入工作记忆中来,才能6.三种教学水平(填空,或,简答)①尝试式教学:没有经够为下一步的解题做好充分的准备。
4、解题,解题使根据重过教师理论的学习或正规培训,虽然掌握了某些学科专业知现的有关知识,在对课题进行一系列比较复杂的分析、综合、识,知道该“教什么”,但不懂得“如何教”。——不合格的教抽象和概括等思维活动的基础上实现的。
育②因循式教学—知道如何教,但不懂得如何有效教③策略式
26、技能的形成:⑴动作技能①认知阶段②动作分解阶段③动教学——不仅关注“教什么”,“如何教”,更关注如何有效教 作联系阶段④自动化阶段⑵智力技能①原型定向阶段②原型7.大学生学习的基本特点①内容上的特点(两高一实践):1)操作阶段③原型内化阶段 专业化程度高,职业定向性强;2)实践知识丰富,动手能力训练指导:⑴动作技能①使学生明确动作技能学习的目的和任较强;3)学科内容的高层次性和争议性②学习方法上的特点务②给学生以正确的动作示范③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联系方(两自一结合):1)自学方式日益占有重要地位;2)学习的法④给予及时合理的反馈⑵智力技能①促进学生形成程序化独立性、批判性和自觉性不断提高3)课堂学习与课外和校外知识②促进产生式知识的自动化③加强学生的言语表达能力学习相结合。
训练④指导学生科学练习
8.尝试错误说,简称:试误说创始人:桑代克(也是行为主义27.动作技能形成的特征:1.动作的有意识控制减弱;2.利用心理学的创始人,1903年<<教育心理学>>出版标志其独立)学线索的减少;3.动觉控制的加强(视觉减弱);4.运动图式的习律:准备律+练习律+效果律。准备律:学习者做好了学习准形成;5.预见和应变能力的增强
备,他就愿意学,学习效果较好。(学习的动机)练习律:刺28.元认知:元认知就是对自己认知过程与结果的认知。元认激的次数越多,刺激——反应之间的连接便越牢固。练习律=知主要包括原认知知识、元认知体验和元认知监控
使用律+失用律 效果律—只有当反应对环境产生某种效果时,学习才会发生。29.学习策略:学习策略是学习者为有效地达到学习目标,在9.条件反射说的几个规律性现象1.强化;2.消退;3.自然恢复:认知与元认知的基础上对学习方法和学习心态的选择与调控。抓反复,反复抓的心理依据,经过一段时间的休息之后,虽然构成:认知、学习方法、元认知、学习方法和学习心态的调整。没有得到强化,条件反射也可出现某种自然的恢复。但如果继30.记忆编码策略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有组块、替续消退这一反应,这种自然产生的恢复效果也即消失。4.泛化换、联想、理解、记忆术。组块化:记忆容量单位,指将输入——重点,虽然一个反射只对一个刺激建立了条件作用,但它看似分散无关的信息加工组合成一个记忆“块”或记忆单位,不但对这一特定刺激做出反应。这种反应可泛化遍及到未建立从而扩大记忆容量的一种策略。替换:将不易记忆和难以记忆条件反射的相似刺激范围内。5.分化——重点,学习者只对特的项目设法变成有意义、易记住的材料的一种编码策略。记忆定的条件刺激做出反应的过程。分化是与泛化相反的过程。6.术:是一种通过在本无内在联系的项目之间建立联系,以增强高级条件反射----相信所有学习全有条件反射构成,习惯即由项目的意义性的策略。
连串的条件反射所养成。31.学习迁移:学习迁移是指一种学习中习得的经验对另一种10.布鲁纳认知发现说①强调教学应让学生掌握学科的基本结学习的影响。按照迁移的性质可分为正迁移和负迁移。按照迁构。(内容);②强调学生学习过程的重要性。(过程)③教学移的顺序可分为顺向迁移与逆向迁移。
应遵循四个学习原则:动机原则、结构原则、程序原则、反馈32.学习迁移的基本理论:
1、形式训练说,形式训练说的心原则④学习方法:提倡发现学习;⑤鼓励学生进行知觉思维(核理学基础是官能心理学,迁移的实质是“心灵”的官能或心理心、最宝贵)
活动的形式得到训练的结果。
2、相同要素说,只有当两个机
二、社会学习论(班杜拉又称,观察学习、模仿学习论)①人能的因素中具有相同的要素时,一个机能的提高才会促进另一的行为是可以通过观察学习获得的,②这一认知过程的实质就个机能的提高。
3、经验概括说,先前学习中获得了一般原理是替代强化,道德行为的学习也是如此,③影响道德行为的因或对经验作出了概括,这种一般原理可以部分或全部运用于前素有社会环境、文化关系、客观条件、榜样强化等,④在研究后两种学习活动之中。
4、关系转换说,已掌握的这种关系应方法上,社会学习论注重实验室实验。
三、道德价值观辨析论用到新的学习之中,迁移才能产生。
5、认知结构说学生的认价值观是蕴涵在品德心理结构中的一向内容,个体价值观一旦知结构有三个变量,对学习迁移会产生直接影响。1)认知结形成就会成为个人评价事物的标准,成为唤起或调整自己的态构的概括性,表现为在学习新的任务前,学习者原有认知结构度、意向和行为的依据。是否驹哟可以用来同化新知识的适当的观念。2)认知结构的11.奥苏伯尔认知接受说意义接受学习是学生课堂学习的重要可辩识性,指在学习新的任务前,学习者认知结构中的原由知形式——适用于中国教育环境。学习者的认知结构中必须具有识与要学习的新知识之间的异同是否能清晰分辨。3)认知结适当的知识,以便同化新知识。所谓认知结构是指学生已有知构的巩固性,指认知结构中原有知识的巩固程度。
识的数量、清晰度和组织方式,主要是由学生所掌握的事实、33.教学如何促进学习迁移:
1、科学选择教学内容,所谓具概念、命题等构成。——固定点或起同化作用的观点。先行组有广泛迁移价值的材料,就是学科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织者——预先提供的起组织作用的引导性材料就是先行组织本法则、基本方法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
2、合理编排教学内者。先行组织者在学习者已知的东西与需要知道的东西之间架容,基本标准就是要使教材结构化、一体化、网络化。
3、改设了一座知识之桥,使学习者更有效地学习新材料。
进教材内容的呈现方式,人们认识事物的自然顺序和认知结构12.建构主义,知识观:强调知识的相对性,而不是绝对性。的组织特点,在呈现教材内容时,应遵循从一般到个别、从整学生观:强调每个人头脑中有不同的知识经验,所以强调学习体到部分的“不断分化”的原则。同时,应遵循“综合贯通”者的个体性。学习观:学习过程是一个双向建构的过程。学习的原则。
4、训练学生掌握学习策略,教师必须重视对学生学不是被动接收信息刺激,而是主动地建构意义,是根据自己的习方法和学习策略的指导,把学习策略作为一项重要的教学内经验背景,对外部信息进行主动地选择、加工和处理,从而获容,并掌握学些策略训练的有效方法,使学生掌握学习策略,得自己的意义。—强调学习的主动建构
学会如何学习,促进学习的迁移。
13.奥苏泊尔-内驱力——把动机等同于内驱力,认知内驱力34.创造性与类创造:创造性是指个体产生独特定产品的能力——以求知为目标,从知识的获得中得到满足,是学习中最重或特性,而创造是指一种最终产生产品的活动或现象,有真创要、最稳定的动机。自我提高的内驱力(外部动机)——个体造和类创造之分。真创造与类创造都是一种产生了某种独创性由自己学业成就获得相应的地位和威望的需要。附属内驱力—产品的活动。对真创造而言,它是一种产生了具有人类历史首—获得赞许和同伴的接纳而表现好的需要。
创性产品的活动。类创造产生的产品在人类历史上并非首创,14.耶尔克斯——道德森定律(学习效率与动机关系),中等它只对个体而言具有独创性。
程度的动机激起水平最有利于学习效果的提高。最佳的动机激35.创造的心理过程:
1、准备阶段,收集有关资料,并对问起水平与作业难度密切相关:任务较容易,最佳激起水平较高;题进行调查研究,有意识地致力于创造问题的解决。
2、酝酿任务难度中等,最佳动机激起水平也适中;任务越困难,最佳阶段,可以借用“背景加工”这个词来形容这个阶段,一个人激起水平越低。启示:在学习较容易、较简单的课题时,应尽表面上是在休息或做别的事,但头脑中关于某个要解决的问题量使学生集中注意力,使学生尽量紧张一点;而在学习较复杂、的信息却在无意识状态中得到加工。
3、豁然开朗阶段,经过较困难的课题时,要尽量心平气和的慢慢引导,以免学生过度较长时间的酝酿,突然发现了问题解决的途径和方法。
4、验紧张和焦虑
证阶段,验证、核对问题解答的各种细节,最终证实问题已经教师如何提高教学水平:1丰富和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2了解解决。36.创造性的心理特征:创造力的特征:流畅性、灵活学生规律,进行有效教学3把握学生风格,进行个性化教学4性、独创性。创造性大学生的心理特征:1.兴趣广泛,对创造根据教学内容性质,进行针对性教学5适应教学情境变化,进有强烈的好奇心2.目标专一有毅力3.独立性强4.自信心强5.行灵活性教学6改善自己教学风格进行创造性教学7及时反思情感丰富6.一丝不苟
教学过程与结果,调控教学策略
37.创造性与智力发展的关系:
1、低智商不可能有高创造性;15.激励水平取决于期望值和效价的乘积。效价——自己估计
2、高智商可能有高创造性,也可能有低创造性;
3、低创造性目标的价值。激励力量=效价x期望值 的智商水平任意;
4、高创造性必须有高于一般水平的智商。16.(阿特金森)成就动机理论.两种不同动机的人的选择:1.知识和能力的关系:(1)联系:1,.知识是能力形成的基础2.能力是个体掌握知识的必要条件(2)区别:1.知识是人类社会力求成功者的目的是获得成就,所以他们会选择有所成就的任历史经验的总结个概括,作为个体的知识是人们头脑里的经验务,而成功概率为50%的任务是他们最有可能选择的。2.避系统;能力是一种个性心理特征2.知识的掌握不必然导致能力免失败者则倾向于选择非常容易或非常困难的人物。大学生学的发展,二者的发展不一定同步
习动机的特点学习动机的多元性、间接性、社会性、职业性 38.影响问题解决的主要心理因素:是一种以目标为定向的搜17.成败归因理论,三个维度:内部归因和外部归因、稳定性归寻问题空间的认知过程
1、问题表征,表征是问题解决的一个因和非稳定性归因、可控制归因和不可控制归因.六个因素:能
中心环节,它说明问题在头脑里是如何表现的,2、情绪状态,它在有意无意中影响个体的后继心理状态。
2、道德观念的确立,道德观念是人们对道德活动中所产生的各种关系以及如何处理这些关系的行为准则认识的反映1)了解道德规范,2)进行道德评价。
3、道德情感的培养,道德情感是伴随道德观念反映人的内在需要的一种态度体验,是推动人产生道德行为或制止不道德行为的内在动力,在品德心理结构中道德情感起到联系道德认识和道德行为的桥梁作用。1)通过具体的道德情境培养直觉的道德情感。2)通过文艺作品获先进人物培养想象的道德情感。3)通过说理培养伦理的道德情感。
4、道德信念的形成,道德信念是道德活动的理性基础,是个体对自己要遵循的道德观念的确信。
5、道德意志的锻炼,道德行为过程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个体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挫折和诱惑,需要进行道德抉择和行为调节。
6、道德行为的养成,道德行为是受道德意识支配的对待他人、社会乃至自身的具有道德意义的活动,是道德观念的外现,也是实现道德动机的手段。
皮亚杰采用观察法、对偶故事法对儿童的道德判断进行了系统而深入的研究柯尔伯格采用的研究方法是两难故事法
42.过矫正的含义:这一方法要求不良行为者通过自身的努力消除不良行为所造成的后果,恢复并改善原有的状况,同时还要进行适当的练习。过矫正分:1恢复行为环境的原有状况,而且要比以前做得更好。2坚持适当的练习,训练与原有不良行为相反的或不相容的行为。2)防范协约3)强化暂定4)表征性奖励5)榜样示范
43大学生的自我意识①含义:自我意识是指一个人对自己各种身心状况以及自己和周围关系的一种认识,也是人认识自己和对待自己的统一。②自我意识的结构(三个维度)1)自我认识、自我体验和自我调控。自我认识是指一个人对自己各种身心状况的认识。它包括自我感觉、自我观察、自我概念、自我分析和自我评价等层次。自我体验包括自我感受、自尊、自信等层次。自我调控是指一个对自己的行为和心理活动的调节与控制,自己对待他人和自己态度的调节和控制等。2)生理自我、社会自我和心理自我。生理自我是指个人对自己身体、外貌等方面的意识。社会自我是指个人对自己在社会关系、人际关系中的角色的意识。心理自我就是个人对自己心理活动的意识。3)现实自我、理想自我和投射自我。现实自我是个人从自己的立场出发,对自己目前实际状况的看法等。理想自我是指个人想要达到的完善的形象。投射自我是个人想象在他人心目中的自己的形象,想像他人对自己的评价,以及收此而产生的自我感。③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过程1)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分化青年中期自我意识经历一个特别明显的、典型的分化、矛盾、统一和稳定的过程。2)大学生自我意识的矛盾冲突与自我探究。大学生自我意识的矛盾冲突与自我探究主要表现在学习、社交、前途等方面:①以学习成都为中心的自我研究②以交往活动为中心的自我探究③以个人未来的前途与发展为中心的自我探究④以自我的社会价值为中心的探究。3)大学生自我意识的统一。自我统一集中体现在理想自我和现实自我的统一上,获得这种统一的途径有三:①坚持自己理想中的自我标准,努力改善现实的自我,使之与理想自我一致。②一方面修正理想自我中某些不切实际的过高标准,另一方面改善现实的自我,使二者接近。③放弃理想自我的标准,以迁就现实的自我。具体表现为如下几种类型:①自我肯定型②自我否定型③自我矛盾型④自我扩张型⑤自我萎缩型4)自我意识的转化与稳定
44全面认识自我:
1、通过认识他人和与他人的比较来认识自我2、从他人对自己的态度中认识和评价自我3、通过自我比较来认识自我4、通过自己的活动表现和成果来认识自我5、通过自我反省来认识自我2)积极悦纳自我(1)积极地评价自我(2)正确对待挫折和失败3)努力完善自我(1)确立正确的理想自我(2)努力提高现实自我 45:社会助长作用社会助长作用是指由于别人在场或与别人在一起活动所带来的行为效率提高的现象。社会懈怠作用社会懈怠作用是指如果别人在场或与别人一起活动,造成活动效率的下降的现象,也称为社会惰化或社会干扰。
47:从众从众是指人们在真实或臆想的群体压力下,放弃自己的意见而采取与多数人相符行为的现象。影响因素;群体的规模 群体的凝聚力 个体在群体中的地位 群体中其他成员的影响 主体认识 个特征 48:集体舆论与集体规范集体舆论是指在集体中占优势的言论和意见。集体规范是指集体所确立的行为标准与准则。
49:人际吸引的因素(大题目,简答题)人际吸引是指人与人之间相互喜欢、悦纳的现象人。人际吸引受到相似性、互补性和仪表价格等因素的制约。①相似吸引。人与人之间问题存在着某种相似性的。可表现为在籍贯、经历、兴趣等 方面。在交往过程中当双方意识到彼此有相似性时,就易相互吸引。②互补吸引。当交往双方的需要满足正好成为互补关系时,双方的吸引程度也会增加。③仪表吸引。仪表包括个人容貌、穿戴、风度等因素,它会影响人们彼此的吸引力。④人格吸引。主要是价格魅力的作用,最本质因素。
62、学校人际关系的特点:教育目标的制约性、人际关系的道德评价、人际关系的文化蕴含。人际关系的发展阶段:定向阶段、情感探索阶段、感情交流阶段、稳定交往阶段
64、人际交往的基本原则:交互性原则、社会交换原则、自我价值保护原则、情境控制原则。
65、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与维护(1)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建立良好的第一印象;主动交往;移情;(2)良好人际关系的维护:避免争论;不要直接批评、责怪和抱怨他人;勇于承认自己的错误;学会批评66、1989年联合国卫生组织提出21世纪健康新概念:“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而且包括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道德健康。”心理健康教育的涵义包括环境适应教育、智力发展教育、人际关系和谐教育、健康恋爱观教育、生涯发展规划与教育
67、心理健康的标志:⑴身体、智力、情绪十分调和⑵适应环境、人际关系中彼此能谦让⑶有幸福感⑷在工作和职业中,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过着有效的生活。
50:心理健康教育的取向:①矫正性的心理健康教育②发展性的心理健康教育
52: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心理健康是指在身体、智能及情
工作密切相关。)⑤音乐智力:(指感知、欣赏、表达、创造音调旋律的能力,这是音乐工作者最必需的能力。)⑥人际智力:(是一种社会智力,这种智力好的人善解人意,善于处理人际关系,与人打交道的工作岗位对他们最适合。⑦自我内省的智力:(指善于了解自己的内心感受和行为动机并能加以表达的能力。)⑧观察自然的智力启发:①我们应该全面地认识学生、发现每个学生的闪光点。②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进行因材施教,促进每位同学个性化的发展。③用多元的标准去评价学生,使他能在以后的工作中得到扬长避短。57:韦克斯勒智力测验表量:操作和言语量表。
59:气质的类型特征:胆汁质:坦率、精力旺盛、反应迅速、情绪发生快而强、急躁易冲动、具有外倾性。多血质:活泼好动、反应迅速、敏感、情绪发生快而多变,注意兴趣易转移,善交际,具有外倾性。粘液质:沉着、安静、反应缓慢、情绪发生慢而弱,注意稳定,往往表现为固执和淡漠,具有内倾性。抑郁质:情绪体验深刻、敏感,反应慢,行动迟缓,行为孤僻,心里脆弱,具有内倾性。60:性格的四个特征性格指一个人对现实稳固的态度以及在与之相适应的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中表现出的心理特征。①性格的态度特征:性格的态度特征指一个人对社会、集体、他人、自己及对学习、工作等方面的态度特征。②性格的理智特征:性格的理智特征是指一个人在认知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性格特征。③性格的情绪特征:性格的情绪特征是指人在情绪活动时在强度、稳定性、持续性和主导心境等方面表现出来的性格特征。④性格的意志特制:性格的意志特征是指一个人自觉地调节自己行为方式和水平方面的性格特征。
人格:个体在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具有一定倾向、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心理构成:个性倾向性、个性心理特征和自我意识。能力:直接影响人的活动效率并使活动任务得以顺利完成的心理特征。智力:指人的认知能力,包括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注意力等,其中思维力是智力的核心。气质:指一个人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所谓动力特征,是指人的心理活动的强度、速度、稳定性、指向性等方面的特征。性格:指一个人对现实稳固的态度以及与人之相适应的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中表现出来的心理特征,是人格中具有核心意义的部分。促进学生有效理解知识的条件:(1)运用正例和反例(2)提供丰富的变式(3)科学的进行比较(4)启发学生自觉概括
第四篇:2012年江苏教育心理学试题
2012年江苏教育心理学试题-----------回忆版
教育心理学
一、论述题(每题10分)
1、说服---------良好态度与品德的培养
2、意义学习的条件
3、知识概括
二、简答题(每题6分)
1、群体动力的表现
2、行为目标的表述
3、影响问题的因素
4、倒U曲线说明
5、认知差异的教学含义
三、名词解释(每题3分)
1、罗森塔尔效应
2、学习策略
3、教学评价
4、学习动机
5、学习迁移
四、填空题
1、外界强化自我强化代替强化
五、选择题
1、可逆性补偿思维------------形式运算阶段
2、言语信息--------学会陈述观念联系律
3、学生的求知欲学习兴趣--------------内部动机
4、陈述性知识-------回答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的问题
5、生成性学习----------精细加工策略
6、对某对象做出某种反应的意向或意图----------行为成分
7、自律道德
预祝各位同学考出好成绩
第五篇:2002-2010江苏教师资格证中学教育心理学试题及答案
江苏省首次教师资格认定教育学心理学补修统一考试试卷
《中学教育心理学》
一、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把所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本大题共20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1.西方第一本《教育心理学》出版于(A)A、1903年 B、1913年 C、1914年 D、1900年
2.心理学家皮亚杰将儿童认知发展划分为四个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对应的年龄是(C)A、2至7岁 B、11至15岁 C、7至11岁 D、0至2岁
3.自我意识发展的第三阶段是(B)A、社会自我 B、心理自我 C、生理自我 D、精神自我
4.个体倾向于利用自己身体或内部参照作为信息加工依据的认知方式是(B)A、场依存性 B、场独立性 C、冲动型 D、沉思型
5.提出认知结构学习论的心理学家是(B)A、奥苏伯尔 B、布鲁纳 C、加涅 D、桑代克
6.学习效率和动机水平之间存在(C)A、线性关系 B、正U型关系 C、倒U型关系 D、平行关系
7.掌握学习要求学生达到完成(D)A、70% B、90% C、70—80% D、80—90% 8.“信息加工学习论”的提出者是(D)A、加里培林 B、罗杰斯 C、马斯洛 D、加涅
9.在教育心理学中教学目标是指(B)A、预期教师教学达到的目标 B、预期学生教学后达到的目标 C、教学内容目标 D、学习内容目标
10.通过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提出假设,然后验证假设作出结论的教学策略是(B)A、合作学习B、发现学习C、情境教学 D、指导教学
11.让学生按照各自的水平和速度进行学习的教学方法属于(B)A、愉快教学 B、个别化教学 C、情境教学 D、理想化教学
12.遗忘曲线表明遗忘的进程是(B)A、前后一样 B、先快后慢 C、先慢后快 D、没有规律
13.变换同类事物的非本质属性,以便突出本质属性的教学方法是(C)A、变化 B、改变 C、变式 D、突出
14.根据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儿童同时可以从两个或两个以上角度思考问题,这一特征表明儿童认知水平处于(C)
A、感知运动阶段 B、前运算阶段 C、具体运算阶段 D、形式运算阶段
15.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把认知与审美列入(B)A、安全需要 B、自我实现需要 C、归属与爱的需要 D、生理需要
16.学习直角三角形是一种特殊的三角形,这种学习属于(D)A、词汇学习B、符号学习C、概念学习D、命题学习
17.先行组织者技术常用于(B)A、发现学习B、接受学习C、个别化教学 D、掌握学习
18.按照学习迁移的性质可以分为(A)A、积极与消极迁移 B、纵向与横向迁移 C、普通与特殊迁移 D、顺向与逆向迁移
19.布鲁纳的认知发现说中学习的第三个阶段是(C)A、转化联单 B、获得 C、评价 D、同化
20.掌握学习的提出是由心理学家(C)A、加涅 B、奥苏伯尔 C、布鲁姆 D、布鲁纳
二、填空题(请把答案填写在题中横线上。本大题共20个空,每空1分,共20分)1. 在教学目标的表述中,对行为目标陈述要求具备三个要素。一是具体目标、二是产生条件、三是 行为标准。
2.一般认为,态度与品德的形成过程经历了依从、认同、内化三个阶段。3.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学校情境中 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 的科学。4.学习与教学的要素有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教学环境。
5.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或发展心理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应性称之为 学习准备。6.儿童自我意识包括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监控三个方面。
7.个体在生活过程中形成的对现实的稳固的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习惯化的行为方式称之为 性格。
8.动机有激活、指向和 强化 三个基本功能。
9.人们对自己是否能够成功地从事某项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称之为 自我效能感。10.学习迁移是指 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
11.个体通过与其环境相互作用后获得的信息及其组织称之为 知识。12.个体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合法则的心智活动方式称之为 心智技能。
13.学习者为了提高学习的效果和效率、有目的有意识地制定的有关学习过程的复杂的方案称之为 学习策略。
14.有系统地收集有关学生学习行为资料,参照预定的教学目标对其进行价值判断的过程称之为 教学评价。
15.影响课堂管理的主要因素有班级规模、教师的领导风格、班级的性质和对 教师的期望。16.品德的心理结构主要有三个成分,它们是道德认知、道德情感 和道德行为。17.个体产生新奇独特的、有社会价值的产品能力或特性称之为 创造性。
18.个人应用一系列的认知操作,从问题的起始状态到达目标状态的过程称之为 问题解决。19.元认知的策略主要有计划策略、监视策略和 调节策略。20.在学习达到刚好记忆水平以后再进行的学习称之为 过度学习。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5个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1.简述“最近发展区”及其教学意义。(维果斯基)2.简述布鲁纳的学习观。(认知-发现说,发现学习理论)3.简述知识学习的作用。(是学校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是掌握各种技能和能力发展的重要基础;是创造性产生的必要前提)
4.心智技能与操作技能相比有哪些特点?(对象具有观念性,执行具有内潜性;结构具有简缩性)5.简述态度与品德的关系。
通过对态度与品德这两个概念的定义及其构成成分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两者涉及的问题基本上是同质性的,有时我们甚至难以把两者严格区分开来。但是,态度与品德这两个概念仍有区别。第一,价值(或行为规范)的内化程度不同。第二,涉及的范畴有别。
四、论述题(本大题共2题,任选1题,共10分)
1.论述怎样创设有利于学生创造性产生的环境。(创设宽松的心理环境,给学生留有充分选择的余地,改革考试制度与考试内容)2.举例说明可通过哪些措施促进学生记忆效果的提高。江苏省2003年教师资格认定教育学心理学补修统一考试试卷
《中学教育心理学》
五、选择题(在每小题所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要求的,请把所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本大题共20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1.中学生利用认知结构中原有的上位概念来学习新的下位概念的学习模式是(C)A、并列结合学习B、类属学习C、下位学习D、上位学习
2.充分利用学生头脑中生动而鲜明的形象来帮助记忆,这是使用了(B)A、组织策略 B、精加工策略 C、元认知策略 D、复述策略
3.教育心理学发展的成熟时期所对应的年代是(C)A、20世纪20年代到50年代 B、20世纪80年代以后 C、20世纪60到70年代末 D、20世纪90年代起
4.只能进行自我中心思维的儿童,其认知发展处于(A)A、前运算阶段 B、感知运动阶段 C、具体运算阶段 D、形式运算阶段
5.形状知觉形成的关键期是(C)A、2岁 B、4—5岁 C、4岁 D、6岁 6.“榜样学习”的教育效应最适宜的心理学解释理论是(D)A、强化说 B、认知失调论 C、从众说 D、观察学习理论
7.个体倾向于利用自己身体或内部参照作为信息加工依据的学习风格(B)A、场依存性 B、场独立性 C、冲动型 D、沉思型
8.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是给学习者提供(C)A、图表 B、新知识 C、认知框架 D、以上都对
9.心理学家研究认为,态度的核心成分是(B)A、认知成分 B、情感成分 C、行为倾向成分 D、认知与情感成分
10.以概念同化的学习方式获得概念主要发生在(C)A、学龄期 B、学前期 C、成人 D、以上
11.奥苏伯尔的同化模式中,总结性同化又称(B)A、下位学习B、上位学习C、并列结合学习D、相关类属学习
12.心理定势对解决问题具有(C)A、积极作用 B、消极作用 C、既有积极也有消极作用 D、没有作用
13.儿童能运用表象来表现他们的世界所发生的事并能据此进行想象,从而获得知识。这种认知表征是(C)
A、动作表征 B、符号表征 C、映象表征 D、表象
14.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是指(C)A、最新获得的能力 B、超出目前水平的能力 C、儿童现有发展水平与可能的发展水平之间的差距 D、需要在下一发展阶段掌握的能力
15.运用符号办事的能力是(B)A、言语信息 B、智慧技能 C、认知策略 D、动作技能
16.学生刚学英语时,对26个字母的记忆两头容易,中间难,这种现象的解释是(D)A、痕迹消退说 B、动机说 C、同化说 D、前摄抑制与倒摄抑制
17.学过高等数学后有利于初等数学的进一步理解和掌握,这属于(A)A、顺向正迁移 B、逆向正迁移 C、顺向负迁移 D、逆向负迁移 18.“杀鸡吓猴”的教育效应最易被解释的现代心理学理论是(D)A、强化原理 B、认知失调说 C、从众说 D、观察学习说
19.在哪个阶段,学生的伦理道德开始形成但又具有两极分化的特点(C)A、学前阶段 B、小学阶段 C、初中阶段 D、高中阶段 20.学生学习直角三角形,这种学习属于(C)A、词汇学习B、符号学习C、概念学习D、命题学习
六、填空题(请把答案填写在题中横线上。本大题共20个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1.学习与教学的要素包括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 和教学环境等。2.一般认为,态度与品德的形成过程经历了依从、认同、内化三个阶段。
3.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学校情境中 与教的基本心理学规律 的科学。4.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或发展心理水平对新的学习的和适应性称之为 心理准备。5.儿童自我意识包括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监控三个方面。6.动机有激活、指向和 强化 三个基本功能。
7.人们对自己是否能够成功地从事某项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称之为 自我效能感。8.心理发展有连续性与阶段性、定向性与顺序性、不平衡性和 差异性。9.尝试与错误学习的基本规律是效果律、练习律和 准备率。
10.布鲁纳的认知结构学习理论认为,学习包括获得、转化和 评价 三个过程。
11.学习者为了提高学习的效果和效率,有目的有意识地制定的有关学习过程的复杂的方案称之为 学习策略。
12.影响课堂管理的主要因素有班级规模、教师的领导风格、班级的性质和对教师的期望。13.品德的心理结构主要有三个成分,它们是道德认识、道德情感 和道德行为。14.个体产生新奇独特的、有社会价值的产品能力或特性称之为 创造性。
15.个人应用一系列的认知操作,从问题的起始状态到达目标状态的过程称之为 问题解决。16.学生通过自身的学习活动而发现有关概念或抽象原理的一种教学策略是 发现学习。17.在学习达到刚好记忆水平以后再进行的学习称之为 过度学习。18.个体通过与环境相互作用后获得的信息及其组织称为 知识。
19.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行为规范行动时,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倾向称为 品德。
20.预期学生通过教学活动获得的学习结果称为 教学目标。
七、简答题(本大题共6个小题,每小题5分,共30分)1.简述性格差异的教育含义。(性格虽然不决定学习是否发生,但会影响学生学习的方式;性格可以作为动力因素影响学习的速度和质量;性格差异影响学生对学习内容的选择,影响学生的社会性学习和个体社会化。)
2.简述智力与创造性的关系。(低智商不可能有创造性;高智商可能有也可能没有创造性;低创造性的智商水平可能高,也可能低;高创造性者必须有高于一般水平的智商。3.简述问题解决的基本特点。(目的性,认知性,序列性)4.简述教学目标的功能。(指导学习结果的测量和评价;指导教学策略的选用;指引学生学习)5.简述促进学习迁移的主要措施。(精选教材,合理编排教学内容,合理安排教学程序;教授学习策略,提高迁移意识性)
6.简述心理健康的标准。(1)对现实的有效知觉;(2)自知、自尊与自我接纳;(3)自我调控能力;(4)与人建立亲密关系的能力;(5)人格结构的稳定与协调;(6)生活热情与工作的高效率。
八、论述题(本大题只有一个小题,10分)试论述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主要措施。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 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充分利用反馈信息,妥善进行奖惩 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促使学生继续努力 2004年江苏省教师资格认定教育学心理学补修考试试卷
中学教育心理学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的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字母填在题干的括号内,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1分,共15分)
1.有机体学会对条件刺激和与条件刺激相类似的刺激作出不同的行为反应,巴甫洛夫称其为(C)A、刺激泛化 B、刺激比较 C、刺激分化 D、行为强化
2.当学生取得好的成绩后,老师家长给予表扬和鼓励,这符合桑代克学习规律中的(D)A、准备律 B、练习律 C、动机律 D、效果律
3.在学习过程中,学习者本人并没有受到直接的外在强化,但通过观察他人某种行为受到强化,从而在自己身上也产生了类似的强化的效果,心理学家班杜拉将这种现象称为(C)A、内在强化 B、负强化 C、替代强化 D、无意强化
4.发现学习理论的提出者是(A)A、布鲁纳 B、加涅 C、奥苏伯尔 D、苛勒
5.先于所要学习的新材料呈现的一种引导性材料,它是对新学习材料的简化与概括,在新学习材料与学习者原有观念之间起认知桥梁的作用,这种学习内容的组织技术或教学策略叫(A)A、先行组织者 B、认知结构 C、比较性组织者 D、固定点
6.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运用多媒体教育手段模拟实物的形象,为学生提供学习的感性材料,这称为(A)A、模象直观 B、实物直观 C、言语直观 D、想象直观
7.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为了让学生掌握知识的本质意义,需要变换知识的呈现方式,其中本质属性保持恒在,而非本质属性可有可无,这在心理学中称为(A)A、变式 B、比较 C、概括 D、抽象
8.在学习过程中,学习者针对所学内容画出网络关系图,这种学习策略属于(B)A、元认知策略 B、认知策略 C、资源管理策略 D、复述策略
9.根据韦克斯勒智力测验量表,被称为天才的人,其智商必须超过(C)A、100 B、120 C、140 D、130 10.将教学目标由低到高依次分为知识、领会、应用、分析、综合和评价六个层次的心理学家是(D)A、加涅 B、桑代克 C、布鲁纳 D、布卢姆
11.个性中具有核心意义的、表现一个人对现实稳定的态度和相应的习惯化的行为方式叫(C)A、能力 B、气质 C、性格 D、习惯
12.首倡两难故事法研究道德发展阶段的心理学家是(A)A、科尔伯格 B、皮亚杰 C、斯金纳 D、巴甫洛夫
13.少年期的年龄一般在(B)A、6、7岁—
11、12岁 B、11、12岁—
14、15岁
C、8、9岁—
16、17岁 D、6、7岁—
14、15岁
14、认知结构迁移理论的提出者是(C)A、桑代克 B、贾德 C、奥苏伯尔 D、布鲁纳
15、形成性评价通常发生在(D)A、教学过程之前 B、学生毕业时 C、教学过程之后 D、教学过程之中
二、填空题:(把答案填在题中横线上,本大题共15个空,每空1分,共15分)1.1903年,美国心理学家 桑代克 编著出版的《教育心理学》,是西方第一部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由此确立了教育心理学的独立体系。
2.心理学研究发现,个体生命早期的某一时期对某种刺激特别敏感,过了这一时期,同样的刺激对其影响很小或几乎没有影响,这一时期在心理学中被称为 关键期。
3.元认知指学习者对认知的认知,一般认为它包括对自己作为活动者的认识、对 任务 的认识和对有关学习策略及其使用方面的认识。
4.世界上最著名的智力测验量表有韦克斯勒智力测验量表和 斯坦福-比纳 智力测验量表。5.提出最近发展区理论的心理学家是 维果斯基。
6.品德的心理结构包括道德认知、道德情感和 道德行为 等心理成分。
7.奥苏伯尔认为,学生的学习动机主要由认知的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 和附属的内驱力三个方面构成。
8.在认知风格中,与“场独立”相对的认知风格(方式)叫场依存性。
9.作为学习动机的基本构成要素,能够激起有机体的定向行为,并能满足某种需要的外部条件或刺激物叫 诱因。
10.学生学习了m(a+b)=ma+mb后,错误地得出lg(a+b)=lga+lgb,这在迁移心理学中称 负迁移。11.个体自我意识的发展经历生理自我到社会自我,再到 心理自我 的过程。
12. 社会 学习理论认为,学生的情感、态度、行为、品德等方面是通过对社会环境中他人的观察模仿而获得的,因此,教师的榜样对学生的发展将产生十分重要的影响。
13.著名认知心理学家安德森认为,心智技能的形成经过认知阶段,联接阶段 阶段和自动化阶段。
14.1948年,世界卫生组织指出,健康应包括生理的、心理的和社会适应等方面的健康,1989年,又在健康的涵义中增加了 道德健康 的健康。
15.心理学家根据教师的需要和不同时期所关注的焦点问题,把教师的成长划分为关注生存、关注情境和 关注学生 三个发展阶段。
三、判断题(对的打,错的打。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1.根据皮亚杰的研究,儿童开始形成抽象概念、思维可以逆转、能够进行逻辑推理的最早心理发展阶段为形式运算阶段。(×)2.与学习动机中其他内驱力相比,附属内驱力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步降低。(√)
3.阿特金森是成就动机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他通过研究发现,力求成功者更容易选择非常容易的任务。(×)
4.儿童的道德发展经历他律道德向自律道德的发展过程。(√)5.给定信息与要达到的目标之间有某些障碍需要被克服的刺激情境叫问题。(√)6.一般迁移是指学习者所掌握的一般原理、方法、策略和学习态度的迁移。(√)7.负强化与惩罚是两个不同含义的概念。(√)8.研究表明,学习的熟练程度达到150%,记忆效果最好。(√)9.功能固着是一个人意志坚定的表现。(×)10.测验的效度是指测验的可靠性,即多次测验分数的稳定和一致程度。(×)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8分,共10分)1. 简述教学中的感知规律。(强度率,差异率,活动率,组合率)2. 简述智力与创造力的关系。(低智商不可能有创造性;高智商可能有也可能没有创造性;低创造性的智商水平可能高,也可能低;高创造性者必须有高于一般水平的智商。3. 简述性格的基本特征。(性格的态度特征;性格的理智特征;性格的情绪特征;性格的意志特征)
4. 简述学习动机的成败归因理论。(维纳的三维归因理论:内外部归因;可控性;稳定性。)5. 简述问题解决的基本问题。
五、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1、试述加涅提出的“学习的信息加工模式”。
2、简述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及其对当今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影响。
建构主义学习观对教学的影响是全面的,包括对教学设计、课堂教学模式的创建与使用。
课程设计、学生材料分析和教师的教育等都已经或将要产生重要影响。就教学设计而言,乔纳森认为,如果教学设计人员吸收一些建构主义建议,教学设计可能产生如下转变:
●教学的目标和目的应该是协商的而不是强加的;●任务和内容分析不应过多集中于预先规定一条单一的最好的学习路线;● 教学设计的目标应该更少关心预先设定的教学策略; ●学习的评估应更少标准参照。年江苏省教师资格认定教育学心理学补修考试试卷
中学教育心理学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的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字母填在题干的括号内,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1分,共15分)1.“先行组织者”策略是一种 B 的教学技术。()
A、强调直观教学 B、强调新知识与学生认知结构中适当知识的联系
C、激励学生的学习动机 D、引导学生的发现行为 2.按照自我意识发展理论,生理自我成熟的年龄是(B)A、7岁 B、3岁 C、12岁 D、18岁 3.提出最近发展区理论的心理学家是(A)
A、维果斯基 B、布鲁纳 C、加涅 D、桑代克
4、品德的心理结构包括道德认知、道德行为和(B)
A、道德素质 B、道德情感 C、道德修养 D、道德学习
5、选择教学方法的主要依据是(A)
A、教学目标和学生学习结果的类型 B、教学媒体 C、教师的爱好
D、“教学有法、教无定法”
6.按照学习迁移内容的抽象与概括化水平进行的划分,可以分为(A)
A、水平迁移与垂直迁移 B、正迁移与横向迁移 C、普通与特殊迁移 D、顺向与逆向迁移 7.奥苏伯尔提出的解释遗忘原因的理论是(C)
A、痕迹衰退说 B、干扰说 C、同化说 D、动机说 8.安德森的心智技能形成三阶段论的第三个阶段是(D)A、认知阶段 B、联结阶段 C、评价阶段 D、自动化阶段 9.态度与吕德形成过程经历的第二阶段是(C)A、依从 B、接受 C、认同 D、内化 10.学习心理学研究的对象是()
A、线性关系 B、U型关系 C、倒U型关系 D、平行关系 11.学习心理学研究的对象是(B)
A、学生 B、人和动物 C、动物 D、儿童
12、根据学习的定义,下列属于学习的现象是(D)A、吃了酸的食物流唾液 B、望梅止渴 C、蜘蛛织网 D、儿童模念 电影中人物的行为 13.“举一反三”和“触类旁通”所说的是(B)
A、创造性 B、学习迁移 C、发现教学法 D、认识发生论 14.现代认知心理学认为,教学促进智力发展的最佳途径是(A)
A、发展认知结构说 B、习得三类知识 C、培养认知过程品质说 D、认识发生论
15.如果一个家长想用看电视作为强化物奖励儿童认真按时完成作业的行为,最合适的安排应该是(D)
A、让儿童看完电视以后立即督促他完成作业 B、规定每周看电视的适当时间 C、惩罚孩子过分喜欢看的行为
D、只有按时完成家庭作业后才能看电视
二、填空题(把答案填在题中横线上,本大题共15个空,每空1分,共15分)
1.影响迁移的主要因素有相似性、原有认知结构和 学习的心向和定势。
2.个体克服障碍、施展才华、力求又好地解决某一问题的愿 望和趋势的内在动力称为 成就动机。
3.无认知控制包括计划策略、策视策略和 调节策略。
4、概念学习的心理机制主要有两种,一是概念形成,一是 概念同化。
5、自我意识的发展包括生理自我、社会自我 和心理自我三个阶段。
6、从认知心理学角度将知识分为 陈述性知识 和程序性知识。
7、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为智慧技能、认知政略、言语信息、动作技能 和态度五个方面。
8、马斯洛得出人有七种基本需要,最高级的是 自我的实现 需要。
9、从动机的生理基础来看,机体机最佳水平应是 中等 程度的激活或唤起,此时对学习具有最佳效果。
10、皮亚杰认为,守恒是 具体运算 阶段儿童具备的能力。
11、归因理论是从 结果 来阐述行为动机的。
12、影响学习准备的最主要因素是 成素 和学习。
13、桑代克 是教育心理学这门学科的奠基人。
14、布鲁纳认为学习包括获得、转化和 评价 三个过程。
15、完形——顿悟说认为完形是一种 心理 结构,是对事物关系的认知。
三、判断题(对的打√,错的打×。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1、斯金纳认为强化的作用在于改变同类反应在将来发生的概率。(√)
2、将学习失败归因于自己的能力不足会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3、态度是一种内部准备状态,百不是实际反应本身。(√)
4、人格障碍是后天教养的结果。(×)
5、社会学习理论的代表人物是班杜拉。(√)
6、实物直观的伏势在于容易突出事物的本质要素和关键特征。(×)
7、学习准备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包括纵向和横向两个维度。(√)
8、心理学家的研究表明,所有的初中学性都达到了形式运算阶段。(×)
9、态度是一种内部准备状态,而不是实际反应本身。(√)
10、听教师精心设计的教学既是意义学习,也是有指导的发现学习。(√)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8分,共40分)
简述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1、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论
1、以皮亚杰为首的日内瓦学派经过长期研究,确定了儿童认知发展一般要经历以下四个阶段:感知运动阶段(0~2岁)、前运算阶段(2~7岁)、具体运算阶段(7~11岁)和形式运算阶段(11~15岁)。
2、简述奥 苏伯尔关于学校情境中的成就动机理论。(学校情境中的成就动机主要由以下三个方面的内驱力组成: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附属内驱力)
3、简述影响总是解决的主要因素。(问题的特征;已有的知识经验;定势与功能固着)
4、简述学习策略的四个特征。(学习者为了完成学习目标积极主动使用的;是有效学习所需的;是有关学习过程的;是由学习者制定的学习计划,由规则和技能构成)
5、简述有效进行知识概括的基本方法。(配合运用正例和反例;正确运用变式;科学进行比较;启发学生进行自觉概括)
五、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1、试论述学习动机激发的主要方法。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 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充分利用反馈信息,妥善进行奖惩 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促使学生继续努力
2试论述中学生品德发展的主要特征。伦理道德发展具有自律性,言行一致 品德发展动荡向成熟过渡 2007年江苏省教师资格认定考试
32教育心理学(中学类)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在下列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只有一个正确答案,把所选项前的字母标号填在题目右下角的括号内(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1分,共15分)
1、研究学校情景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心理学分支学科是 A、教学心理学 B、教师心理学
C、教育心理学 D、学习心理学(C)
2、正常的中学生心理发展总是要经历一些共同的基本阶段,但是在发展的速度、最终达到的水平以及发展的优势领域又往往存在千差万别,这反映了中学生心理发展的 A、连续性 B、差异性
C、不平衡性 D、顺序性(B)
3、“最近发展区”概念的提出者是著名的发展心理学家、教育心理学家是 A、皮亚杰 B、班杜拉
C、弗洛依德 D、维果斯基(D)
4、根据加涅的学习层级结构理论,他认为最复杂、最高学习水平的学习类别是 A、言语联结学习B、解决问题学习
C、规则学习D、概念学习(B)
5、在下列四个选项中,不属于尝试—错误学习的基本规律是 A、接近律 B、效果律
C、练习律 D、准备律(A)
6、根据学习动机的动力来源,我们可以把中学生的学习动机分为 A、近景动机和远景动机 B、直接动机和间接动机
C、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 D、高尚动机和低级动机(C)
7、埃里克森认为儿童人格发展是一个逐渐形成的过程,并将人格发展分为 A、八个阶段 B、五个阶段
C、四个阶段 D、三个阶段(A)
8、如果学生已经掌握了“哺乳动物”的相关知识,现在来学习“鲸”,当教师告诉学生“鲸”是一种哺乳动物时,学生很快就能知道“鲸”具有某些特点,这种学习是 A、上位学习B、下位学习
C、并列结合学习D、命题学习(B)
9、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带领学生观察各种实物、演示各种实验,或者到工厂等地方开展实地观察访问等,这种引导学生获得知识的方式属于 A、实物直观 B、模象学习
C、言语直观 D、变式直观(A)
10、心智技能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合法则的心智活动方式。在以下四个选项中,不属于心智技能的是 A、阅读技能 B、运算技能
C、运动技能 D、记忆技能(C)
11、柯尔伯格研究儿童道德发展的方法是 A、对偶故事法 B、两难故事法
C、临床法 D、观察法(B)
12、“嗯,我懂!”、“我能体会!”、“请继续讲!”、“原来如此!”,采用如此之类的语言与学生开展的评估性会谈属于会谈的
A、倾听技术 B、面质技术
C、询问技术 D、鼓励技术(D)
13、在一门课程或者某项教学活动,如一个单元、章节等结束时,教师通常会对这个教学过程进行测定。这种教学评价属于 A、形成性评价 B、标准参照评价
C、终结性评价 D、诊断性评价(C)
14、专家型教师和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存在很大的差异,在以下呈现的四个选项,属于新教师表现出来的教学活动特点是
A、教学的细节方面由学生的行为决定 B、课堂规则明确并能坚持执行
C、具有丰富的教学策略并能灵活运用 D、课后评价集中关注上课的有效性(D)
15、从完整的问题解决过程来看,最首要的环节是 A、发现问题 B、理解问题
C、提出假设 D、检验假设(A)
二、填空题:把答案填在题中的横线上(本大题共10小题,每题1分,共10分)16、1903年,美国心理学家 桑代克 出版了《教育心理学》一书,这是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
17、个体自我意识的发展经历了从生理自我到 社会自我,再到心理自我的过程。
18、斯金纳认为,人和动物的行为有两类:应答性行为和 操作性 行为。
19、我国教育心理学家主张把学生的学习分为知识的学习、技能 的学习和行为规范的学习。
20、现代认知心理学把人的记忆系统分为瞬时记忆、短时记忆和 长时记忆。
21、认知策略是运用概念和规则对内调控的 陈述性 知识。
22、一般认为,态度与品德的形成过程经历依从、认同 和内化三个阶段。
23、根据教师的需要和不同时期所关注的焦点问题,福勒和布朗将教师的成长历程划分为关注生存、关注情境和关注学生三个阶段。
24、问题解决是个人应用一系列的认知操作,从问题的起始状态达到 目标状态 的过程
25、课堂教学效率的高低,取决于教师、学生和 课堂情境 三大要素的相互协调。
三、名词解释(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
26、学习策略
27、观察学习
28、先行组织者
29、学习动机 30、程序性知识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31、简述影响学生人格发展的主要社会因素。(家庭教养模式,学校教育,同辈群体)
32、简述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 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充分利用反馈信息,妥善进行奖惩 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促使学生继续努力
33、简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策略的类型。(发现教学,情境教学,合作学习)
34、简述心智技能的培养要求。(激发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注意原型的完备性、独立性和概括性;适应培养的阶段特征,正确使用语言)
35、简述影响课堂管理的因素。(教师的领导风格;班级规模;班级的性质;对教师的期望)
五、论述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10分,共30分)
36、结合实例谈谈如何在教学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
创设有利于创造性产生的适宜环境;注重创造性个性的塑造;开设培养创造性的课程,教授创造效能性思维策略;
37、谈谈在教学过程中,怎样开展促进迁移的有效教学。
(精选教材,合理编排教学内容,合理安排教学程序;教授学习策略,提高迁移意识性)
38、试论述有意义学习的主要条件。
客观上,学习材料本身必须具有逻辑意义。学习材料的逻辑意义是指,学习材料本身拥有非人为性,它反映了前人对物质世界或精神世界内在联系的认识,且这种联系具有前后的逻辑关系; 主观上,首先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必须具有能够同化新知识的适当的认知结构。
其次,学习者具有一种有意义学习的心向,即学习者试图积极主动地将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认知结构中的适当知识加以联系的倾向性。
最后,学习者必须使符号代表的新知识获得心理意义2008年江苏省教师资格认定考试
32教育心理学(中学类)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在下列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只有一个正确答案,把所选项前的字母标号填在题目右下角的括号内(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1分,共15分)
1、下列关于教育心理学发展的历史事件中,属于初创时期发生的事件是
A、1903年,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出版了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 B、西方教育心理学吸取儿童心理学和心理测量的成果,大大扩充其内容 C、布鲁纳发起课程改革运动,教育心理学自此重视探讨教育过程和学生心理
D、计算机辅助教学(CAI)的研究与应用(A)
2、从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论看来,中学生的认知发展属于 A、感知运动阶段 B、前运算阶段
C、具体运算阶段 D、形式运算阶段(D)
3、根据加涅的学习层级分类理论,巴甫洛夫经典条件反射实验中的学习属于 A、信号学习B、刺激——反应学习
C、连锁学习D、辨别学习(A)
4、“自我效能感”这一概念的最早提出者是 A、马洛斯 B、班杜拉
C、加涅 D、阿特金森(B)
5、教育心理学中,按照所要测量的特征,大体上可以把心理测验分为 A、学业测验和成就测验 B、认知测验和人格测验
C、知识测验和兴趣测验 D、心理测验和生理测验(B)
6、技能可分为操作技能和心智技能两大类,以下属于操作技能的是 A、阅读技能 B、运算技能
C、记忆技能 D、运动技能(D)
7、教科书上的练习题大多是一些要求学生按照一定的思维方式获得答案的问题,这类问题属于 A、无结构问题 B、有结构问题
C、界定含糊问题 D、情境不清问题(B)
8、根据品德的心理结构成分,个体品德的核心部分是 A、道德认知 B、道德情感
C、道德行为 D、道德信念(A)
9、下列有关学习策略的特征描述中,错误的一项是 A、学习策略是学习者制定的学习方案 B、学习策略是有效学习所需要的 C、学习策略是有关学习过程的
D、学习策略是学习者为了完成学习目标而被动使用的(D)
10、奥苏伯尔根据其有意义接受学习理论,对遗忘的原因提出的独特解释是 A、痕迹消退说 B、干扰说
C、同化说 D、动机说(C)
11、一个学生过分害怕猫,我们可以让他选看猫的图片、谈论猫;再让他远远观看关在笼中的猫,让他靠近笼中的猫;最后让他摸猫、抱起猫,从而消除对猫的恐惧反应。这个案例中采用的心理辅导方法是 A、自我控制法 B、系统脱敏法
C、肯定性训练 D、强化法(B)
12、布卢姆认为认知领域的教学目标可以分为六个不同水平的层次,其中最高水平的认知教学目标是 A、应用 B、分析
C、评价 D、综合(C)
13、在以下有关课堂管理的叙述中,正确的一项是 A、课堂教学效率的高低取决于教师、学生和课堂情境等三大要素的相互协调 B、放任型的教师领导方式所形成的课堂气氛最佳
C、对于学生消极的课堂行为,教师可采取体罚、剥夺学习权利等惩罚手段
D、教学班级规模越大,师生情感纽带的力量越强,教学效果越好(A)
14、基于某种特定的标准来评价学生对教学密切关联的具体知识和技能的掌握程度。这种教学评价属于 A、总结性评价 B、常模参照评价
C、诊断性评价 D、标准参照评价(D)
15、根据教师的需要和不同时期关注的焦点问题,将教师成长分为三个阶段,一般来说,新教师最关注的问题是
A、教学情境有关的问题 B、自我生存有关的问题
C、学生发展有关的问题 D、自我实现有关的问题(B)
二、填空题:把答案填在题中的横线上(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16、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学校情境中 学与教 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17、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关系并不是直接的,它们之间往往以 学习行为 为中介。
18、桑代克认为,尝试——错误学习的基本规律有效果律、练习律和 准备率。
19、奥苏伯尔认为,学校情境中的成就动机主要由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 和附属内驱力三个方面组成。
20、根据知识本身的存在形式和复杂程度,知识学习可以分为 符号学习、概念学习和命题学习。
21、发现教学,又称 启发式教学,指学生通过自身的学习活动而发现有关概念或者抽象原理的一种教学策略。
22、在通常情况下,课堂气氛可以分为积极的、消极的和 对抗的 三种类型。
23、教师自编测验是由教师根据具体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 和测验目的,自己编制的测验,是为特定的教学服务的。
24、罗森塔尔借用古希腊神话中的典故,把教师期望的预言效应称作 皮革玛丽翁 效应。
25、根据研究结果,专家型教师和新教师在课前计划、课堂教学过程 和课后教学评价三个方面都存在差异。
三、名词解释(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
26、学习准备
27、意义学习
28、学习迁移
29、创造性 30、课堂纪律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31、简述学生心理发展的基本特征
连续性和阶段性;定向性和顺序性;不平衡性;差异性
32、简述布鲁纳的认知——结构学习论的基本内容
学习观(学习的实质是主动地形成认知结构;学习包括获得、转化和评价三个过程;)教学观(教学的目的在于理解学科的基本结构;掌握学科基本结构的教学原则;
33、简述教学目标的意义
(指导学习结果的测量和评价;指导教学策略的选用;指引学生学习)
34、简述操作技能的培训要求
准确地示范和讲解;必要而适当的练习;充分有效地反馈;建立稳定清晰的动觉)
35、简述教师成长与发展的基本途径
观摩分析优秀教师的教学活动;开展微格教学;进行专门训练;反思教学经验)
五、论述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10分,共30分)
36、结合中学教育教学实际,试述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策略 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 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充分利用反馈信息,妥善进行奖惩 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促使学生继续努力
37、结合教学实例,谈谈提高知识直观效果的主要方法。
灵活选用实物直观和模象直观;加强词和形象的配合;运用感知规律,突出直观对象的特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让学生充分参与直观过程)
38、结合中学教育教学实际,试述培养学生良好态度与品德的方法。有效的说服 建立良好的榜样 利用群体约定 价值辨析
给与恰当的奖励和惩罚
2009年教育心理学考试试卷
一、填空(每小题1分,共15分)
1. 教育心理学研究认为学生这一要素主要是从两个方面来影响学与教的过程,第一是群体差异,第二是()
A.年龄差异 B 能力差异 C 个别差异 D 性别差异
2.学生心理发展主要表现出四个基本特征,一是连续性与阶段性,二是定向性与顺序性,三是不平衡性,四是()
A.不同步性 B 规律性 C 共同性 D 差异性
3.在教育中,教师根据教育心理学理论,不仅可以正确分析,了解学生,而且可以预测 学生将要发生的行为或发展方向,并采取()
A.有效的教学,提高教学质量 B 相应的干预或预防措施,达到预期的效果 C.一系列措施,提高学生素质 D 有效的方法,改善教学成果 4.心理学研究表明,心理定势对迁移的影响表现为促进和()A.支持作用 B 定向作用 C 阻碍作用 D 强化作用
5.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认为在学校情境中学生的学习主要是()A.接受学习B 有意义的接受学习C 发现学习D 机械学习
6.美国认知心理学家安德森认为,心智技能的形成需经过三个阶段,一是认知阶段,二 是联结阶段,三是()
A.程序化阶段 B 内部言语动作阶段 C 外部言语动作阶段 D自动化阶段
7.根据学习者心理反映活动的形式不同,知识可分为两种,一是陈述性知识,二是()A.感性知识 B 程序性知识 C 理性知识 D 元认知知识 8.问题解决有三个基本特点,它们分别是目的性能,认知性和()A.序列性 B 针对性 C 方向性 D 实在性
9.一般来说,学生的学习策略可分为三个方面,一是认知策略,二是元认知策略,三是())A.组织策略 B 资源管理策略 C 计划策略 D 调节策略 10.在学校教育中开展心理辅导的基本目标是()A.学会调适 B 寻求发展 C 适应环境 D 调节自我 11.态度结构除包含认知成分之外,还包含情感成分和()
A.策略成分 B 品德成分 C 意志成分 D 行为成分
12.在群体压力下,成员有可能放弃自己的意见而采取与大多数人一致的行为,这种现 象()
A.服众 B 屈服 C 场依存性 D 从众 13.提出掌握学习概念的教育心理学家是()
A.阿尔波特 B 奥苏伯尔 C 布卢纳 D 马斯洛
14.罗森塔尔借用古希腊神话中的典故,把教师期望的预言效应称作()A.期望效应 B 皮格巴利翁效应 C 放大效应 D 预期效应
15.对于认知和技能领域的学业成就,最常用的教学评价手段是()A.标准化成就测验 B 教师自编测验和问卷测验 C.标准化成就测验和教师自编测验 D 认知测验和能力测验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10分)
16.教育心理学认为,学与教相互作用过程是一个系统过程,该系统包含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和_______________等五种因素
17.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分为初创时期,_____________成熟时期和完善时期
18.发展心理学认为儿童发展存在着_____________,这是个体早期生命中一个比较短暂的时期,在此期间,个体对某种刺激特别敏感,过了这一时期,同样的刺激对之影响很小或没有影响。19.动机具有激励功能,______________和强化功能
20.根据知识本身的存在形式和复杂程度,知识学习可以分为符号学习,概念学习和_______ 21.操作技能的形成阶段包括:操作的定向,操作的模信,操作的整合和__________22.认知策略通常包括复述策略,精细加工策略和___________23.自我效能感是指人们对于自己是否能够成功地从事某一成就行为的______________ 24.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心理评估,指依据用心理学方法和技术搜集得来的资料,对 学生的________与行为表现进行评鉴,以确定其性质和水平进行分类诊断的过程。25.教学目标是预期学生通过教学活动获得的___________
三、名词解释(每题3分,共15分)
26.成就动机 27 群体凝聚力 28 元认知 29 技能 30 教学媒体
四.简答题(每题6分,共30分)
31.简述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的阶段理论。32.简述耶克斯-多德森定律33.简述迁移的作用 34.简述学习策略的特征 35.简述发散思维的特征
五、论述题(每题10分,共30分)
36.试论述如何运用记忆规律促进知识保持 37.试论述品德的心理结构及其相互关系
38.结合加涅提出的教学观点,谈谈教学中要完成的有关教学事项
《2006年江苏省中学教师资格考试《教育心理学》试题及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心理学研究表明,个体的遗忘曲线变化程度是()A、前后一样 B、先快后慢 C、先慢后快 D、没有规律
2、在教学中不断变换同类事物的非本质属性,以便突出本质属性的方法称为()A、变化 B、改变 C、变式 D、突出
3、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儿童同时可以从两个或两个以上角度思考问题,这表明儿童认知水平处()
A、感知运动阶段 B、前运算阶段 C、具体运算阶段 D、形式运算阶段
4、教育心理学普遍认为西方第一本《教育心理学》出版于()A、1903 B、1913 C、1914 D、1900
5、儿童自我意识发展的第三阶段是()
A、社会自我 B、心理自我 C、生理自我 D、精神自我
6、提出认知结构学习论的心理学家是()
A、奥苏伯尔 B、布鲁纳 C、加涅 D、桑代克
7、通过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提出假设,然后验证假设并做出结论的教学策略是()A、合作学习B、发现学习C、情境学习D、指导学习
8、学习“直角三角形是一种特殊的三角形”这种学习属于()A、词汇学习B、符号学习C、概念学习D、命题学习
9、先行组织者教学技术常用于()
A、发现学习B、接受学习C、个别化学习D、掌握学习
10、按照迁移性质的不同,学习迁移可以分为()
A、正与负迁移 B、纵向与横向迁移 C、普通与特殊迁移 D、顺向与逆向迁移
11、布鲁纳的学习过程的第三个阶段是()A、转化 B、获得 C、评价 D、同化
12、布卢姆的认知领域教育目标分类的主要依据()
A、知识与技能学习得的心理过程 B、知识与技能的心理特征
C、知识向技能转化的规律
D、知识学习情境与其则两情境的变化程度
13、下列哪项属于认知的实例()
A、学生在考试之后能准确的预测自己的分数
B、学生在学习中能举一反三 C、学生在阅读时遇到难点停下来思考,或回到前面重新阅读 D、利用复述策略记忆
14、数学教师在教应用题时,一再强调要学生看清题目,必要时可以画一些示意图,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
A、牢记住题目内容
B、很好地完成对问题的表征 C、有效地监控解题过程 D、熟练地使用计算技能
15、如果一个家长想用看电视作为强化物奖励儿童认真按时完成作业得行为,最合适得安排应该是()A、让儿童看完电视以后立即督促他完成作业 B、规定每周看电视得适当时
C、惩罚孩子过分喜欢看的行为
D、只有按时完成家庭作业后才能看电视
二、填空题
16、影响迁移的主要因素有相似性、____和学习的心向与定式。
17、元认知控制包括计划策略、____和调节策略。
18、教育心理学是应用心理学的一种,是____的交叉学科。
19、我国心理学家在研究国外模式基础上,提出了问题解决的一般认识过程模式,这一过程分为发现问题,____提出假设和体验假设。
20、教育心理学研究的系统是由学习过程,____和评价与反思过程这三种活动过程交织在一起的。
21、我国心理学家对学习的分类是____、技能学习和行为规范的学习。
22、我国心理学家将个体心理发展分为八个阶段,其中少年期的年龄范围是____。
23、规则学习主要有两种学习方式,发现学习和____。
24、问题的三个基本成分,给定____和目标。
25、教育心理学研究认为,焦虑水平与学习效率之间的关系是____。
三、名词解释:
26、学习准备:
27、心理发展:
28、创造性:
29、知识: 30、学习策略:
四、简答题:
31、简述学习迁移的作用?
32、简述心理发展的基本特征?
33、简述最近发展区概念及其意义?
34、简述人格发展阶段理论的教育意义?
35、简述学校情境中成就动机的构成?
五、论述题:
36、论述中学生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
37、论述知识学习的作用?
38、论述青年期的心理特点?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B
2、C
3、C
4、A
5、B
6、B
7、B
8、D
9、B
10、A
11、C
12、C
13、B
14、B
15、D
二、填空题
16、原有认知结构
17、监视策略
18、心理学与教育学
19、理解问题 20、教学过程
21、知识学习22、11、12-
14、15岁
23、接受学习
24、障碍
25、倒“U”关系
三、名词解释
26、学习准备: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或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应性,即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那些促进或妨碍学习的个人生理、心理发展的水平和特点。
27、心理发展: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28、创造性:个体产生新奇独特的、有社会价值的产品的能力和特性。
29、知识:个体通过与环境相互作用后获得的信息及其组织。其实质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特征与联系的反映,是客观事物的主观表征。30、学习策略:学习者为了提高学习的效果和效率、有目的有意识地制定的有关学习过程的复杂的方案。
四、简答题
31、(1)迁移对于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直接的促进作用。(2)迁移是习得的经验得以概括化、系统化的有效途径,是能力与品德形成的关键环节。(3)迁移规律对于学习者、教育工作者以及有关的培训人员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32、学生心理的发展有四个基本特征:连续性与阶段性,定向性与顺序性,不平衡性,差异性。
33、前苏联的维果斯基认为,儿童有两种发展水平:一是儿童的现有水平,二是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这两种水平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最近发展区是指儿童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助成人帮助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与独自解决问题所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差异,实际上是两个邻近发展阶段间的过渡状态。它的提出说明了儿童发展的可能性,其意义在于教育者不应只看到儿童今天已达到的水平,还应该看到仍处于形成的状态,正在发展的过程。
34、埃里克森人格发展理论认为,儿童人格的发展是一个逐渐形成的过程,必须经历八个顺序不变的阶段,其中前五个阶段属于儿童成长和接受教育的时期:基本的信任感对基本的不信任感(0-1.5岁),主要培养信任感;自主感对羞耻感与怀疑(2-3岁),主要培养自主性;主动感对内疚感(4-5岁),主要培养主动性;勤奋感对自卑感(6-11岁),主要培养勤奋感;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12-18岁),主要培养自我同一性;其他三个阶段分别为亲密感对孤独感(成年时期)、繁殖感对停滞感(成年中期)、自我整合对绝望感(成年晚期)。埃里克森的发展理论指明了每个发展阶段的任务,并给出了解决危机、完成任务的具体教育方法,有助于教师理解不同发展阶段的儿童所面临的冲突类型,从而采取相应的措施,因势利导,对症下药。
35、成就动机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是阿特金森,他认为,个体的成就动机可分成两类:一是力求成功的动机,一是避免失败的动机。力求成功的动机,即人们追求成功和由成功带来的积极情感的倾向性;避免失败的动机,即人们避免失败和由失败带来的消极情感的倾向性。在学习活动中,成就动机是一种主要的学习动机。
五、论述题
36、提示:中学生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1)伦理道德发展具有自律性,言行一致。包括形成道德信念与道德理想;自我意识增强;道德行为习惯逐步巩固;品德结构更为完善。(2)品德发展由动荡向成熟过渡。包括初中阶段品德发展具有动荡性;高中阶段品德发展趋向成熟。总体来看,初中生的伦理道德已开始形成,但具有两极分化的特点。高中生的伦理道德的发展具有成熟性,可以比较自觉地运用一定的道德观念、原则、信念来调节自己的行为。
37、提示:知识历来是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知识学习是增长经验、形成技能、发展创造力的重要前提。知识学习的作用:(1)知识的学习和掌握是学校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2)知识的学习和掌握是学生各种技能形成和能力发展的重要基础。(3)知识学习是创造性产生的必要前提。
38、提示:青年初期是指14、15岁至17、18岁时期,相当于高中时期。青年初期是个体在生理上、心理上和社会性上向成人接近的时期。他们的智力接近成熟,抽象逻辑思维已从“经验型”向“理论型”转化,开始出现辩证思维。占主要地位的情感是与人生观相联系的情感,道德感、理智感与美感都有了深刻的发展。他们不仅能比较客观地看待自我,而且能明确地表现自我,敏感地防卫自我,并珍重自我,形成了理智的自我意识。然而,理想的自我与现实的自我仍面临着分裂的危机,自我肯定与自我否定常发生冲突。他们对未来充满理想,敢说敢干,意志的坚强性与行动的自觉性有了较大的发展,但有时也会出现与生活相脱节的幻想。
2009江苏教师资格认定考试中学教育心理学模拟试卷1
一.选择题
1.中学生利用认知结构中原有的上位概念来学习新的下位概念的学习模式是()A、并列结合学习B、类属学习C、下位学习D、上位学习
2.充分利用学生头脑中生动而鲜明的形象来帮助记忆,这是使用了()A、组织策略 B、精加工策略 C、元认识策略 D、复述策略 3.教育心理学发展的成熟时期所对应的年代是()
A、20世纪20年代到50年代 B、20世纪80年代以后 C、20世纪60到70年代末 D、20世纪90年代起 4.只能进行自我中心思维的儿童,其认知发展处于()
A、前运算阶段 B、感知运动阶段 C、具体运算阶段 D、形式运算阶段 5.形状知觉形成的关键期是()
A、2岁 B、4-5岁 C、4岁 D、6岁
6.“榜样学习”的教育效应最适合的心理学解释理论是()A、强化说 B、认知失调论 C、从众说 D、观察学习理论
7.个体倾向于利用自己身体或内部参照作为信息加工依据的学习风格()A、场依存性 B、场独立性 C、冲动性 D、沉思性 8.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是给学习者提供()
A、图表 B、新知识 C、认知框架 D、以上都对 9.心理学家研究认为,态度的核心成分是()A、认知成分 B、情感成分 C、行为倾向成分 D、认知与情感成分 10.以概念同化的学习方式获得概念主要发生在()A、学龄期 B、学前期 C、成人、以上都是
11.奥苏伯尔的同化模式中,总括性同化又称()
A、下位学习B、上位学习C、并列结合学习、相关类属学习12.心理定势对解决问题具有()
A、积极作用 B、消极作用 C、既有积极也有消极作用、D、没有作用
13.儿童能运用表象来表现他们的世界所发生的事并能据此进行想象,从而获得知识。这种认知表征是()
A、动作表征 B、符号表征 C、映象表征 D、表象 14.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是指()
A、最新获得的能力 B、超出目前水平的能力 C、儿童现有发展水平与可能的发展水平之间的距离 D、需要在下一发展阶段掌握的能力 15.运动符号办事的能力是()
A、言语信息 B、智慧技能 C、认知策略 D、动作技能
16.学生刚学英语时,对26个字母的记忆两头容易,中间难,这种现象的解释是()A、痕迹消退说 B、动机说 C、同化说 D、前摄抑制与倒摄抑制 17.学过高等数学后有利于初等数学的进一步理解和掌握,这属于()A、顺向正迁移 B、逆向正迁移 C、顺向负迁移 D、逆向负迁移
18.在哪个阶段,学生的伦理道德开始形成但又具有两极分化的特点()A、学前阶段 B、小学阶段 C、初中阶段 D、高中阶段
19.“杀鸡吓猴”的教育效应最易被解释的现代心理学理论是()A、强化原理 B、认知失调说 C、从众说 D、观察学习说 20.学生学习直角三角形,这种学习属于()
A、词汇学习B、符号学习C、概念学习D、命题学习二.填空题
1.学习与教学的要素包括学生、教师、教学内容、和教学环境。2.一般认为,态度与品德的形成过程经历了依从、、内化三个阶段。3.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学校情境中 的科学。
4.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或者发展心理水平对新的学习的和适应性称之为。5.儿童自我意识包括自我认识、、自我监控三个方面。6.动机有激活、指向和 三个基本功能。
7.人们对自己是否能够成功地从事某项成就行为的主要判断称为。8.心理发展有连续性与阶段性、定项性与顺序性、不平衡性和。9.尝试与错误学习的基本规律是效果律、练习律和。
10.布鲁纳的认知结构学习理论认为,学习包括获得、转化和 三个过程。
11.学习者为了提高学习的效果和效率,有目的有意识地制定的有关学习过程的复杂的方案称之为。
12.影响课堂管理的主要因素有班级规模、教师的领导风格、班级的性质和。13.品德的心理结构主要有三个成分,它们是道德认识 和道德行为。14.个体产生新奇独特的、有社会价值的产品能力或特性称之为。
15.个人应用一系列的认知操作,从问题的起始状态到达目的状态的过程称之为。16.学生通过自身的学习活动而发现有关概念或抽象原理的一种教学策略是。17.在学习达到刚好记忆水平以后再进行的学习称之为。18.个体通过与环境相互作用后获得的信及其组织称之为。19.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行为规范行动时,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倾向称为。
20.预期学生通过教学活动获得的学习结果称为。三.简答题
1.简述性格差异的教学含义。2.简述智力与创造性的关系。3.简述问题解决的基本特点。4.简述教学目的的功能。
5.简述促进学习迁移的主要措施。6.简述心理健康的标准。四.论述题
试论述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主要措施。
江苏教师资格认定考试中学教育心理学模拟试卷1 参考答案
一. 选择题
1.中学生利用认知结构中原有的上位概念来学习新的下位概念的学习模式是(并列结合学习、类属学习、下位学习、上位学习)
2.充分利用学生头脑中生动而鲜明的形象来帮助记忆,这是使用了(组织策略、精加工策略、元认识策略、复述策略)
3.教育心理学发展的成熟时期所对应的年代是(20世纪20年代到50年代、20世纪80年代以后、20世纪60到70年代末、20世纪90年代起)
4.只能进行自我中心思维的儿童,其认知发展处于(前运算阶段、感知运动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形式运算阶段)
5.形状知觉形成的关键期是(2岁、4-5岁、4岁、6岁)6.“榜样学习”的教育效应最适合的心理学解释理论是(强化说、认知失调论、从众说、观察学习理论)7.个体倾向于利用自己身体或内部参照作为信息加工依据的学习风格(场依存性、场独立性、冲动性、沉思性)
8.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是给学习者提供(图表、新知识、认知框架、以上都对)
9.心理学家研究认为,态度的核心成分是(认知成分、情感成分、行为倾向成分、认知与情感成分)10.以概念同化的学习方式获得概念主要发生在(学龄期、学前期、成人、以上都是)
11.奥苏伯尔的同化模式中,总括性同化又称(下位学习、上位学习、并列结合学习、相关类属学习)12.心理定势对解决问题具有(积极作用、消极作用、既有积极也有消极作用、没有作用)
13.儿童能运用表象来表现他们的世界所发生的事并能据此进行想象,从而获得知识。这种认知表征是(动作表征、符号表征、映象表征、表象)
14.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是指(最新获得的能力、超出目前水平的能力、儿童现有发展水平与可能的发展水平之间的距离、需要在下一发展阶段掌握的能力)
15.运动符号办事的能力是(言语信息、智慧技能、认知策略、动作技能)16.学生刚学英语时,对26个字母的记忆两头容易,中间难,这种现象的解释是(痕迹消退说、动机说、同化说、前摄抑制与倒摄抑制)
17.学过高等数学后有利于初等数学的进一步理解和掌握,这属于(顺向正迁移、逆向正迁移、顺向负迁移、逆向负迁移)18.在哪个阶段,学生的伦理道德开始形成但又具有两极分化的特点(学前阶段、小学阶段、初中阶段、高中阶段)
19.“杀鸡吓猴”的教育效应最易被解释的现代心理学理论是(强化原理、认知失调说、从众说、观察学习说)
20.学生学习直角三角形,这种学习属于(词汇学习、符号学习、概念学习、命题学习)二. 填空题
1.学习与教学的要素包括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 和教学环境。2.一般认为,态度与品德的形成过程经历了依从、认同、内化三个阶段。3.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学校情境中 学与教 的科学。
4.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或者发展心理水平对新的学习的和适应性称之为学习准备。5.儿童自我意识包括自我认识、自我体验 自我监控三个方面。6.动机有激活、指向和 强化 三个基本功能。
7.人们对自己是否能够成功地从事某项成就行为的主要判断称为 自我效能感。8.心理发展有连续性与阶段性、定项性与顺序性、不平衡性和 个别差异性。9.尝试与错误学习的基本规律是效果律、练习律和 准备律。
10.布鲁纳的认知结构学习理论认为,学习包括获得、转化和 评价 三个过程。
11.学习者为了提高学习的效果和效率,有目的有意识地制定的有关学习过程的复杂的方案称之为 学习策略。
12.影响课堂管理的主要因素有班级规模、教师的领导风格、班级的性质和 对教师的期望。13.品德的心理结构主要有三个成分,它们是道德认识、道德情感 和道德行为。14.个体产生新奇独特的、有社会价值的产品能力或特性称之为 创造性。
15.个人应用一系列的认知操作,从问题的起始状态到达目的状态的过程称之为 问题解决。16.学生通过自身的学习活动而发现有关概念或抽象原理的一种教学策略是 发现教学。17.在学习达到刚好记忆水平以后再进行的学习称之为 过度学习。18.个体通过与环境相互作用后获得的信及其组织称之为 知识。
19.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行为规范行动时,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倾向称为 品德。
20.预期学生通过教学活动获得的学习结果称为 教学目标。三. 简答题
1.简述性格差异的教学含义。性格虽然不会决定学习是否发生,但它却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方式。性格也作为动力因素而影响学习的速度和质量。性格差异又会影响学生对学习内容的选择,而且还会影响学生的社会性学习和个体社会化。因此,为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学校教育应更重视情感因素的作用,使教育内容的选择和组织更好地适应学生的性格差异。
2.简述智力与创造性的关系。
智力与创造性并非简单的线性关系,二者既有独立性,又在某种条件下具有相关性。低智商不可能具有创造性
高智商可能有高创造性,也可能有低创造性 低创造性的智商水平可能高,也可能低 高创造性者必须有高于一般水平的智商 3.简述问题解决的基本特点。
目的性。问题解决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它总是要达到某个特定的目标状态。认知性。问题解决是通过内在的心理加工实现的。
序列性。问题解决包含一系列的心理活动,即认知操作,如分析,联想,比较,推论等,仅仅是简单的记忆提取等单一的认知活动,都不能称之为问题解决。4.简述教学目的的功能。5.简述促进学习迁移的主要措施。精选教材
合理编排教学内容 合理安排教学程序
教授学习策略,提高迁移意识性 6.简述心理健康的标准。对现实的有效知觉 自知自尊与自我接纳 自我调控能力
与人建立亲密关系的能力 人格结构的稳定与协调 生活热情与工作高效率 四. 论述题
试论述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主要措施。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 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充分利用反馈信息,妥善进行奖惩 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促使学生继续努力
2010年江苏省教师资格考试 教育心理学(中学类)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请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其字母标号填入相应的括号内。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1分,共15分)
1.测量与测验是对学习及其结果的(A)。
A.客观描述
B.主观判断
C.主观臆想
D.主观描述
2.学生在教学情境中通过与教师、同学以及教学信息的相互作用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过程是(B)。
A.联想过程
B.学习过程
C.评价过程
D.预测过程
3.对客观事物作判断时,常常利用自己内部的参照,不易受外来的因素影响和干扰,这种认知方式是(C)。
A.场依存
B.内在型
C.场独立
D.冲动型
4.自我效能感概念最早提出者是(B)。
A.阿特金森
B.班杜拉
C.奥苏贝尔
D.维纳
5.按福勒和布朗的观点,把大量时间花在如何与学生搞好个人关系上的新教师处于教师成长的(D)。
A.关注情境阶段
B.关注学生阶段
C.关注待遇阶段
D.关注生存阶段
6.世界上最著名的智力量表是(B)。
A.韦克斯勒智力量表
B.斯坦福一比纳量表
C.儿童智力量表
D.成人智力量表
7.儿童因有改正错误的行为表现,家长便撤销惩罚,取消了限制儿童看电视的禁令,这种能增加反应概率的刺激是(C)。
A.正强化
B.正弱化
C.负强化
D.负弱化
8.在人的心理发展过程中,发展是不可逆的,也不可逾越,这体现了心理发展的(A)。
A.定向性
B.不平衡性
C.结构性
D.差异性
9.实施启发式教学的关键于(B)。
A.熟悉教材
B.创设问题情境
C.了解学生
D.激发学习动机
10.需要层次论指出,人最高级的需要是(C)。
人生理需要
B.安全需要
C.自我实现需要
D.归属和爱的需要
11.把新的观念归属于认知结构中原有观念的某一部分,并使之相互联系,这种学习称作(D)。
A.上位学习
B.感性学习C.命题学习
D.下位学习
12.受m(a+b)=ma+mb的影响而得到1g(a+b)二lga+lgb,这是一种(A)。
A.负迁移
B.正迁移
C.顺向迁移
D.逆向迁移
13.对学生课堂行为所施加的准则与控制是(C)。
A.教学媒体
B.学习情境
巳课堂纪律
D.师生关系
14.最早采用无意义音节作为实验材料,对记忆进行系统研究并提出著名的“遗忘曲线”的心理学家是(D)
A.奥苏贝尔
B;班杜拉
C.阿特金森
D.艾宾浩斯
15.测验时跳过某个难题,先做简单的题目,属于(C)。
A.组织策略
B.监视策略
C.调节策略
D.精细加工策略
二、填空题(请将答案直接写在横线上。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16.联结学习理论认为,一切学习都是通过_条件作用_____,在刺激S和反应R之间建立直接联结的过程。
17.教学内容一般表现为课程、_教学大纲_____和教材,是学与教的过程中有效传递的主要信息。
18.埃里克森认为儿童人格的发展必须经历八个顺序不变的阶段。每一个阶段都有一个由生物学的成熟与社会文化环境、__社会期望____之间的冲突和矛盾所决定的发展危机。
19.个体自我意识的发展经历了从生理自我到社会自我,再到_心理自我_____的过程。
20.知识是人脑中对客观事物的特征与联系的反映,是客观事物的主观表征_______。
21.短时记忆的容量很有限,大约为___7+2____个组块。
22.个体在学习活动中感到有某种欠缺而力求获得满足的心理状态是指学习需要______。
23.我们平时所讲的“举一反三”、“闻一知十”等属于_迁移_____。
24.发散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其主要特征有流畅性、变通性和__独创性______。
25.组织策略是整合所学新知识之间、新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形成新的__知识结构_____的学习策略。
三、名词解释(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
26.学习过程
学生在教学情境中通过与教师、同学以及教学信息的相互作用获得知识、技能、态度的过程。
27.自我意识
个体对自己以及自己与周围事物关系的意识。,包括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监控
28.心理健康
一种良好的,持续的心理状态与过程,表现为个人具有生命的活力,积极的内心体验,练好的社会适应,能够有效的发挥个人的身心潜力以及作为社会一员的积极的社会功能。
29.态度
通过学习形成的,影响个人行为选择的内部准备状态或反应倾向性。
30.问题行为
是指不遵守公认的正常儿童行为规范和道德标准,不能正常与人交往和参与学习的行为。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31.简述心智技能的培养要求。
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注意原型的完备性独立型、概括性 适应培养的阶段特征、正确是用言语。
32.简述影响问题解决的主要因素。问题特征
定势与功能固着 个体的知识经验
33.简述划分性格特征和性格类型的几个方面。
对现实的态度、理智特征、情绪情感特征、意志特征、类型特征:内倾和外倾;独立、顺从
34.简述人类学习和动物学习的本质区别。
35.简述促进迁移的有效教学应考虑的策略。精选教材
合理安排教学内容 合理安排教学程序
教授教学策略、提高迁移意识
五、论述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10分,共30分)
、36.结合生活实际谈谈影响态度与品德学习的一般条件。
37.试述合作学习的必备特征。
38.根据布鲁纳提出的认知一结构学习论并结合教育实际,谈谈掌握学科基本结构的教学原则。
1A2B3C4B5D6B7C8A9B10C11D12A13C14D15C 二 填空题
16条件作用
17教学大纲
18社会期望
19心理自我20主观表征 7+-2
22学习需要
23迁移
24独创性
25知识结构 三名词解释 学习过程
学生在教学情境中通过与教师、同学以及教学信息的相互作用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过程。自我意识
个体对自己及自己与周围事物的关系的意识。自我意识包括三种成分: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监控。心理健康
所谓心理健康,就是一种良好的、持续的心理状态与过程,表现为个人具有生命的活力,积极的内心体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够有效地发挥个人的身心潜力以及作为社会一员的积极的社会功能。态度
一般认为态度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影响个人的行为选择的内部准备状态或反应的倾向性。30 问题行为
问题行为是指不能遵守公认的正常儿童行为规范和道德标准,不能正常与人交往和参与学习的行为。四简答题
31.简述心智技能的培养要求。
一激发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二注意原型的完备性、独立性与概括性
三 适应培养的阶段特征,正确使用言语 32.简述影响问题解决的主要因素。一问题的特征 二已有的知识经验 三定势与功能固着
33.简述划分性格特征和性格类型的几个方面。
关于性格的特征差异,心理学家一般是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分析的:一是对现实态度的性格特征,二是性格的理智特征,三是性格的情绪特征,四是性格的意志特征。
性格的类型差异,依据个人心理活动的倾向性,可以把人的性格分为外倾型和内倾型两类;依据一个人独立或顺从的程度,把人的性格微分独立型和顺从型。
34.简述人类学习和动物学习的本质区别。
人类学习和动物学习有着本质的区别。首先,人的学习除了要获得个体的行为经验外,还要掌握人类世世代代积累起来的社会历史经验和科学文化知识;第二,人的学习是在改造客观世界的生活实践中,在与其他人的交往过程中,通过语言的中介作用而进行的;第三,人的学习是一种有目的的、自觉的、积极主动的过程。因此,我国著名心理学家一般把人的学习定义为在社会生活时间中,以语言为中介,自觉、积极主动的掌握社会的和个体的经验的过程。35.简述促进迁移的有效教学应考虑的策略。
学习迁移能力的形成有赖于教学,促进迁移的有效教学应从以下几方面考虑: 一精选教材
二合理编排教学内容 三合理安排教学程序
四教授学习策略,提高迁移意识性 五论述题
36.结合生活实际谈谈影响态度与品德学习的一般条件。
要点 外部条件
1家庭教养方式 2社会风气 3同伴群体 内部条件 1认知失调 2态度定势 3道德认知
此外,个体的智力水平、受教育程度、年龄等因素也对态度与品德的形成与改变由不同程度的影响。37试述合作学习的必备特征。
合作学习在设计与实施上必须具备五个特征。1分工合作2密切配合3各自尽力4社会互助 5团体历程
38.根据布鲁纳提出的认知一结构学习论并结合教育实际,谈谈掌握学科基本结构的教学原则 布鲁纳是美国著名的认知教育心理学家,他主张学习的目的在于以发现学习的方式,使学科的基本结构转变为学生头脑中的认知结构。因此,他的理论常被称之为认知结构论或认知发现说。布鲁纳的教学观
教学的目的在与理解学科的基本结构,掌握学科基本结构的教学原则有 1动机原则 2结构原则 3程序原则 4强化原则
2010年江苏省中学教师资格考试《教育心理学》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4个备选答案中,只有1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把所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1、我国心理学家通常将十二岁至十四五岁的年龄时期,称做:()
A.童年期 B.少年期 C.青年期
D.中学生期
2、著名的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儿童认知发展的形式运算阶段是在()
A.0 ̄2岁
B.2 ̄7岁
C.7 ̄11岁
D.11 ̄15岁
3、埃里克森人格发展理论认为儿童人格发展的每一阶段都有一种冲突和矛盾所决定的发展危机。比如12 ̄18岁阶段阶段的危机冲突是()
A.勤奋感对自卑感
B.主动感对内疚感
C.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
D.自主感对羞耻感
4、目前研究男女智力的性别差异的基本结论之一是:()
A.男优于女
B.男女总体水平大致相等
C.女优于男
D.男女总体水平,有年龄相等,有的则不相等
5、依照桑代克的尝试一错误说,学习的基本规律有三:效果律、练习律和:()
A.准备律
B.刺激律
C.失败一成功律
D.成功一成功律
6、信息加工学习理论的创始者是()
A.斯金纳
B.巴甫洛夫
C.加涅
D.苛勒
7、哪个学习理论学派的学生观,强调引导儿童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生长”出新的知识经验?
A.完形一顿悟说
B.认知一结构学习论
C.信息加工学习理论
D.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8、成就动机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阿特金森认为避免失败者的目的是避免失败,减少败感,所以他们倾向于选择非常容易或非常困难的任务。当一项任务的成功率为50%时,他们会:()
A.可能选择
B.犹豫不决
C.回避这项任务
D.坚决选择
9、著名的耶克斯一多德森定律告诉我们,中等程度的动机激起水平对学习效果的提高:()
A.也是中等
B.不利
C.关系不大
D.最有利
10、学生的知识学习过程主要是一个对知识的内在加工过程。它包括三个阶段,即知识获得、知识保持和:()
A.知识巩固
B.知识运用
C.知识提取 D.知识迁移
11、在教学中讲授“果实”概念时,既选可食的果实,又选不可食的果实(如棉籽等),这样才有利于学生准确地掌握“果实”概率。这是运用了:()
A.正例与反例配合法
B.变式法
C.比较法
D.直观法
12、学习策略中的一种——元认知策略、包括制定认知计划(计划策略)、监视计划执行(监视策略)和:()
A.调节策略
B.精细加工策略
C.组织实施策略
D.价值性
13、发散性思维的主要特征有三个:交通性、独创性和:()
A.多样性
B.迅速性
C.流畅性
D.价值性
14、品德的心理结构包括道德认识、道德情感和:()
A.道德理念
B.道德行为
C.道德品质
D.道德意识
15、一般说来,态度和品德的形成过程经历三个创优,即依从、认同和:()
A.内化
B.行为
C.实行
D.反馈
16、学生害怕在社会交场合讲话,担心自己会因发抖、脸红、声音发颤、口吃而暴露自己的焦虑,觉得自己说话不自然,因而不敢抬头,不敢正视对方眼睛。这种心理症状是一种:()
A.抑郁症
B.恐怖症
C.焦虑症
D.强迫症
17、在心理健康教育中,依据用心理方法和技术搜集得来的资料,对学生的心理特征与行为表现进行评鉴,以确定其性质和水平并进行分类诊断过程,叫做:()
A.心理评估
B.心理诊断
C.心理辅导
D.心理测验
18、课堂上人际关系出现双方相互亲近,认知协调,情感和谐,行动一致。这是一种:()
A.吸引的人际关系
B.合作的人际关系
C.沟通的人际关系
D.平等的人际关系
19、不能遵守公认的正常儿童行为规范和道德标准,不能正常与人交往和参与学习的行为,叫做:
A.差生行为
B.问题行为
C.逆反行为
D.心理障碍行为
20、有系统地收集有关学生学习行为的资料,参照预定的教学目标对其进行价值判断的过程,叫做:()
A.教学测量
B.教学测验
C.教学评估
D.教学检查
二、填空题:
1、所谓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到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______。
2、奥苏伯尔认为学生的学习主要是_________的接受学习。
3、信息加工学习理论认为学生的学习是一个信息加工的过程。信息是经_____形式储存在长时记忆中。
4、布鲁纳认为学习的本质不是被动地形成刺激一反应的联结,而是主动地形成______。
5、奥苏伯尔认为学校学生的成就动机主要由三种内驱力组成,即____________的内驱力,自我提高的内驱力和附属的内驱力。
6、积极诱因使个体产生积极行为,____________某一目标;消极诱因则使个体产生负性行为,远离或回避某一目标。
7、学生阅读技能的掌握有助于写作技能的提高,这是技能的___________迁移。
8、自我意识包括三种成分:自我认识、自我体验和_____________。
9、有的学生由于经常看到主语在句子的开端部位,就认为主语就是句子开端部位的那个词。这是一种_____概括。
10、艾宾浩斯遗忘曲线告诉我们,如果过了很长时间直到考试前复习,就几乎等于重新学习所以,为了学习不被遗忘,在学习后要___________复习。
11、心智技能的培养首先从_____开始。
12、“记忆术”很多,比如《二十四节气歌》: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这是一种_____________的记忆术。
13、问题解决的过程可分为四个阶段,即________、理解问题、提出假设和检验假设。
14、当你熟悉塑料袋装东西的功能后,就很不容易想到或发现它在急情况下可以当“小便袋”使用。这种心理现象叫做_____________。
15、创造性是指个体产生新奇独特的、____________的产品的能力或特性。
16、中学生的伦理道德发展的基本特征之一是可以做到言行一致,具有_______性。
17、心理健康是指一种良好的、持续的______________。
18、心理辅导的一般目标可归纳为两个方面,第一是学会调适,第二是________。
19、福勒和布朗根据教师的需要和不同时期所关注的焦点问题,把教师从一名新生成长为一名称职者的成长过程划分为三个阶段,即关注生存阶段,关注情境阶段和________。
20、研究表明:在教师的人格特征中,有两个重要特征对教学效果有显著影响:一是教师的热心和同情心;二是教师的____________。
三、名词解释:
1、观察法
2、概念同化
3、发现学习
4、原型启发
5、成长记录袋
四、简答题:
1、学习教育心理学对教师主要有哪些作用?
2、何谓心理发展?
3、瞬时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间记忆的时间各是多少?
4、试比较操作技能与心智技能的不同之处(填写在下表空白处)。
活动对象 动作的执行 动作的结构
操作技能
心智技能
5、简述创造性与智力的基本关系。
五、论述题:本大题只有1个小题,满分10分。
试述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提示:人有5种基本需要,将它由低级到高级顺序排列成一定的层次,并着重分析一下最高层次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