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参观马兰观后感
红色之旅————马兰基地观后感
2014年3月26日公司响应师领导 组织全休员工展开了一次短暂的红色之旅,参观马兰基地,早晨,虽然天气不太好,但是丝毫不影响我们激动又敬畏的心情。小的时候心中就对马兰充满了憧憬和向往之情,由于基地不是对所有游客对外开放,所以一直没有机会一睹她的几采。经过一个多小时的车程,我来到了这个举世闻名的神秘之地————马兰
单位提前联系好,所以我们很顺利的进入了马兰基地的生活区,听说基地不对外开放想进入这个神秘之地必须得到司令部的通行令,并进行身份登记才可以进入。
马兰基地生活区大概有7平方公里,有东西南北四个大门把守,整个基地占地9万多平方公里,所占面积堪比一个浙江省的面积。
马兰广场是基地的核心。广场中心是国旗台,对面是部队礼堂,左右分别是博物馆和展览馆,侧面是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巨幅画像,这些类似天安门广场的布置格局仿佛在提醒人们,这里的工作是神圣的、庄严的,尤其是部队礼堂的顶部镌刻的巨幅画像,这些类似天安门广场的布置格局仿佛在提醒人们,这里的工作是神圣的、庄严的,尤其是部队礼堂的顶部镌刻的•原军委******题写的“马兰”两个大字非常醒目,它告诉人们,这就是马兰,这就是中国的核试验基地。基地生活区内的公共设施一应俱全,邮局、商店、娱乐场、公园、幼儿园、学校、医院、电视台等等,应有尽有,精致得如同一个微缩城市。
我们的第一站是马兰烈士陵园,全体员工在的引领下进入马兰烈士陵园。在革命烈士纪念碑前,向沉睡于此的为新中国的军事事业奉献出毕生精力的革命烈士们鞠躬默哀,并向烈士进献花篮和挽联。随后瞻仰了基地建设献出了青春和生命的革命烈士,他们长眠在此,如果他们能看到基地有今天辉煌的成果也一定会非常欣慰自豪吧。
我们的第二站是马兰博物馆。由讲解员
给我们讲述马兰五十年来的发展历程。通过讲解我了解了祖国核试验的心路历程,和马兰这个美丽的名字的由来,1958年,国防科研试验基地第一批创业者挺进新疆罗布泊大漠,在一片地图上没有标记的戈壁滩上安营扎寨,基地第一任司令员张蕴钰看到乱石堆中盛开着一簇马兰花,动情地说:“这里就叫马兰吧。”
广袤的罗布泊曾被人们称为“死亡之海”。然而,经过一代代马兰人的双手,它却变成了马兰人为之执着奉献的第二故乡,为之魂萦梦绕的精神家园!伴随着基地50余年的发展征程,马兰文化建设的主题也由“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发展为改革开放之初的“牺牲奉献,舍家为国”,到今天的精武强能、担当使命;举旗筑魂、催生动力;保障科研、改善民生;兴装增效、助推事业;独具特色的马兰文化。
在展馆内看到了老一辈革命先烈为了祖国的核试验付出的汗水,青春和生命。他们生前曾获得的荣誉,和谦卑的心态,曾记否,楼兰古烟未散去,核爆巨响震神州
第二篇:参观马兰有感
参观马兰军事基地有感
——戈壁文化绿洲创造为人称道的马兰文化1964年10月16日,中国成功地在新疆马兰试验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成为世界上第五个拥有核武器的国家。四十多年来,马兰基地的官兵们在天山脚下戈壁滩上,为祖国的国防事业作出了杰出贡献,铸就了“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马兰精神。为了贯彻落实油田人文精神,引导培育油田青年职工“崇尚事业,克制物欲”的人文理念,油田团委于2004年12月10日,组织部分青年职工赴马兰基地学习和参观,体验马兰基地官兵的实际工作、生活,学习马兰基地官兵四十年来扎根边疆“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崇高精神。
在难忘的2天参观活动中,我看到了自己从前未见过甚至未曾想到过的东西,也产生了从未有过的深刻感悟。一行人怀着激动而又喜悦的的心情,经过三个小时的奔波终于走进了新疆总装驻马兰军事基地,入住的地方是马兰招待所,认真听取了段政委给我们讲解的有关马兰的一些基本情况。马兰军事基地就像文化的大观园,这里一草一木都蕴涵着文化:有核试验场微缩景观沙盘,有综合文化活动中心、文化休闲广场、千米文化长廊,连大漠深处的哨所里都遍布着战士们制作的根雕作品。40年前,当创业者走进罗布泊这片荒无人烟的大漠戈壁时,人类文明已经在这里中断了上千年。而今,一代一代的马兰人,不仅创造了物质的原子弹,还创造了精神的原子弹!我们去了场区,也就是进行核试验的地方。在马兰,工作、生活条件最艰苦的是哨所的官兵,然而这里却不是文化的沙漠。段政委告诉我们:“哨所文化是基地营区文化建设的生动缩影和集中体现。它最能反映马兰人那种珍爱绿色、热爱生活的执着追求。”首先到了我们参观的第一站——甘草泉哨所,一个因其艰苦而远近闻名的哨所。也只是通过这里以后,才算是真正接近了核试验区域的地带。这里的地势比周围高一些,但植被状况更差:地上几乎就是沙子,而且翻着红色,几乎不可能有作物生长。但我们惊奇的发现这里竟然还种着一些花草,还有一个战士们自己建的一个木雕园,里面放着过往战士们留下的木雕作品。营房很好,外形是一个别墅;营房里的设施也不错,有电视,有整套的厨具。但王干事指着窗外一间低矮简陋的平顶专房说:那是以前的营房,现在当做厨房用。那间房子确实太简陋了,更何况是在这样一个冬天气温会降到零下30度的地方。即便是有了较为舒适的营房,战士们还是要在寒冷的冬夜里站岗,还是要进行军事训练。战士们几乎都没怎么“下去”(就是去基地)过。在这样一个几乎与世隔绝的地方,忍受着恶劣的环境,全靠外部供给维持生命,终日与寂寞为伴,正常的现代人会受不了的。但是,战士们的状态很好,我没有发现他们处于精神空虚的状态,这从他们图书室里翻旧的书报上看得出来,也可以从他们所种的花草、所刻的根雕看出来。在这个被大自然忽略的角落,在这个罕有生命的地方,却又一种精神在顽强甚至精彩的活着,我想每一个人都会被这种顽强感染吧。第二站我们到了一个有着传奇色彩的地方:辛格尔哨所。辛格尔,在蒙古语里的意思是“男子汉的世界”。确实,这里是一个坚强的男子汉才能征服的地方,而征服这里的就是两个传奇的侦察兵:据说当年在第一次核爆前,某部的两名战士奉命进入核爆区域巡逻以防有人在其中逗留。两名战士走了两个多月,行程八千余里,跟任何人都失去了联系,水和口粮也消耗殆尽。就在这时,他们发现了一片绿色,以及滋养着这片绿洲的泉眼。泉眼一大一小,一干一涩,汩汩不绝。两名战士靠这泉水和意志坚持下来,并最终获救,后来就将这泉眼命名为“子母泉”,并在泉边修起了哨所。我们还看到了一个景象,马兰战士有着撰写楹联的传统。在核试验场的工地上,在战士俱乐部的大门上,在高高竖起的塔架上,到处都贴着官兵们自己书写的楹联,书写着马兰人无私无悔的情怀。有一幅对联在马兰流传了几十年:“举杯邀月,恕儿郎无情无义无孝;献身国防,为祖国尽心尽力尽忠。”横批是“忠孝难两全”。戈壁滩上能慷慨馈赠人们的,只有肆虐的风沙。“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狂风大作时,飞沙走石,天昏地暗,人站不稳脚,睁不开眼。因为在熟睡中帐篷被吹跑,某试验大队战士陈自军风趣地编了一首小诗:“狂风吹帐篷,睁眼望星空,任你老天再猖狂,我们撞天钟。”如此的胸襟、气魄和豪情,还有什么困难不能征服呢。如今,从马兰生活区到核试验场区,从施工工地到点号哨所,文化生活条件已经大大改善,但是奋斗总是伴随着艰辛,艰辛又孕育着希望,这希望催生出马兰文化那特有的以苦为乐,朝气蓬勃的风貌,书写出一代代马兰人像大漠一样宽广的胸怀。“有多少普通的一天,就有多少伟大的一天”。写有这朴实无华、隽永悠长诗句的巨型宣传牌,静静地矗立在甘草泉哨所旁。这是基地现任政委王振荣的诗作《马兰的一天》里的诗句,它让每一位即将走向核试验场的人都不由得细细品味,那种平凡孕育伟大的深刻内涵。第二天我们参观了马兰展览馆,由讲解员给我们讲述马兰四十年的发展历程。紧接着我们参观了防化团的内务,就单从战士们整齐的被褥,使我深切的感受到了部队所讲究的纪律性,对于习惯自由的我们,简直是束缚。广袤的罗布泊曾被人们称为“死亡之海”。然而,经过一代代马兰人的双手,它却变成了马兰人为之执着奉献的第二故乡,为之魂萦梦绕的精神家园!伴随着基地40余年的发展征程,马兰文化建设的主题也由“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发展为改革开放之初的“牺牲奉献,舍家为国”,乃至中国签署全面禁止核试验条约后,基地科研试验任务进行战略转轨,进行“二次创业”阶段的“再攀新高峰,再创新辉煌”。
岁月嬗变,但马兰文化高扬歌颂祖国、歌颂事业主旋律的旗帜不变,激励着代代官兵奋勇拼搏的无畏勇气。感想及总结马兰在我眼中是高尚的,神圣的。这里的人们,在几乎与世隔绝的状态下,怀着一种近乎悲壮的献身精神,毫不犹豫地为了祖国,为了理想献出了自己,这样的精神让我深深感动。但是,这种史诗性的高尚,似乎也有一种悲壮。马兰人,为国家献出了青春乃至生命,但所得到的肯定仍不足以让他们慰藉,甚至不能让我安心。或许是因为自身任务性质吧,马兰一直处于保密状态;但在合理范围内社会所能做到的理解和支持也不是很充分。比如说,当地政府为了开采石油,曾试图在马兰基地旁边建设油田。又比如,在我们的参观过程中,很多人都不断的说,我们人才太缺了,很多年没有从清华招到人了等等。或许我们的社会早已经是一个自由的社会,每一个人都有权利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但我们选择时所依赖的标准却似乎真的有问题,太重实益,太商品化,让我们在很多时候失去了献身的勇气。马兰固然是一个英雄主义与献身精神的象征与堡垒,但在我们的社会中她却日益像一个倔强的孤岛。很多人来了走了,但绝少有人真的像50年代初建时的那批人一样把自己的心留在这里:这是马兰的悲哀,更是我们的悲哀。做为一名普通的石油工人,我深刻地认识到自身欠缺马兰人这种甘于奉献的精神,并且还存在很多缺点。通过本次参观活动后,我要坚持以“崇尚事业,克制物欲”的人文理念为准则,在工作中兢兢业业,充分发挥自己的技术才能,努力钻研和提高专业技术水平,为油田实现“1521”这个宏伟目标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参观马兰有感》
第三篇:马兰花开观后感
《马兰花开》观后感
扎根苍茫大地,深爱热土家园,征服狂风黄沙,燃烧希望火焰。这不仅仅是对绽放于边疆的马兰花的描述,更是对在那片土地上为中国核武器研制而奋斗的英雄的礼赞。
话剧《马兰花开》立足于中国核武器研制的宏大历史背景,生动讲述了“两弹元勋”邓稼先为祖国核武器试验呕心沥血,忘我奋斗的不平凡人生。一句“等我长大了,我一定要造出中国人自己的子弹”成为邓稼先梦想的开始,从此,他的一生都在为这个梦想而奋斗。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在祖国危急时刻,邓稼先高声呼喊“谁和我去清华,谁和我去西南联大”,台下四处传来强有力的呐喊“我去!我去!”此等青春壮志,此等满腔热血,让人感同身受。宇土茫茫,山高水长,为祖国的未来义无反顾地奔向远方,这才是一代大学生应有的精神风貌。
“祖国需要我”,简短的五个字,却有着千斤的分量。因为祖国的需要,邓稼先毅然放弃了在英国实验室工作的机会,返回祖国;因为祖国的需要,邓稼先离开深爱的妻子儿女,去到那马兰花盛开的地方,为祖国的科技事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他的自信,他的坚持,他的无私造就了中国在核武器研制上的巨大成功,同时,也深深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
“如果做成了这件事,我这一辈子就值了”,他做到了,他将他的一辈子都献给了祖国。邓稼先是幸福的,因为他用一生的时间完成了他对梦想的追求,找寻到自己生命的意义。他给我们留下的不仅仅是知识的宝藏,更多的是精神的财富。
“两弹元勋”邓稼先,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第四篇:《马兰花开》观后感(写写帮整理)
《马兰花开》观后感
我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与同学们一起观看了话剧《马兰花开》,看完时真是百感交集。
话剧《马兰花开》立足于中国核武器研制的宏大历史背景,主要讲述了“两弹元勋”邓稼先为祖国核武器试验呕心沥血,忘我奋斗的不平凡人生。我相信绝大多数看过《马兰花开》的人都能记住邓稼先在剧中一直重复的那句话:“等我长大了,我一定要造出中国人自己的子弹,更强大、更厉害的子弹”。我想,这句话一定感动了无数有和邓稼先相同志向的中华青年。是的,我们的祖**亲现在可能还不够发达、不够强盛,但如果我们一起努力、一起奋斗,我们的中国梦终将实现!这句话也成为了邓稼先同志梦想的开始,从此,他的一生都在为这个梦想而奋斗。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在祖国危急时刻,邓稼先并不是和其他同学一样忍气吞声,而是高声呼喊“谁和我去清华,谁和我去西南联大”,在邓稼先强有力的号召下,台下四处传来强有力的呐喊“我去!我去!”此等青春壮志,此等满腔热血,让人感同身受。宇土茫茫,山高水长,为祖国的未来义无反顾地奔向远方,这才是一代大学生应有的精神风貌。
“祖国需要我”,简短的五个字,却有千斤重。面对导师推荐的英国实验室工作的机会,邓稼先毫不犹豫,毅然决然地返回祖国;面对深爱的妻子儿女,邓稼先只能忍痛分别,独自一人去到那马兰花盛开的地方,为祖国的科技事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这一切的一切都只是因为一句“祖国需要我”。虽然过程很苦,但是我觉得他是幸福的,因为他用一生的时间完成了他对梦想的追求,找寻到了自己生命的意义。
邓稼先用自己的一生,实践着科技强国的抱负和梦想。他是当之无愧的中国新一代优秀知识分子的光辉榜样。我们作为预备党员,更应该向邓稼先同志学习,一心一意为人民服务,为祖国的发展贡献出自己的力量。
第五篇:参观校园文化观后感
参观文汇路小学校园文化建设感想
11月11日下午,文林路小学全体教师在校长的带领下到文汇路小学参观学习,我们在文汇路小学工会主席的带领下对学校的校容校貌及班级文辉建设进行了仔细的观看和学习,最后听取了该校校领导的介绍。本次参观感悟很深,对我的思想产生量很大的触动。他们独具特色的校园文化氛围及其它值得我们去推敲、学习、借鉴。
一、匠心独具的大的校园文化彰显特色。
一走进文汇路小学,一股浓浓的书香气息便围绕在你身边。学校的绿化做得很好,让人在校园有一种美的享受,其次他们的学校标语用的很恰当,如有一则关于环保的标语“文明在于细节,安全在于防范”,学校教学楼的墙上设计各种温馨的话语一下子就能激起学习的欲望。
文汇路小学用文字诗联串接而成的文化长廊等,使校园文化氛围一气呵成,浸透着浓浓的书香气息和强者之音,其感染性、号召力无时不在向广大师生潜移默化中熏染,这种“文化立校”的崇高立意使校园凸显出的浓厚文化氛围不能不令人折服。
二、硬件设施建设给校园描上“面向现代化”的面纱,激起我无限的向往。
文汇路小学虽然不时很大,它的篮球场和跑到都是塑胶做的,看出学校的硬件设施不错,看出领导对办学的支持。学校的足球、篮球、舞蹈等社团温馨的小屋,摆放整齐的各种球及墙上催人奋进的标语让人对这些学校社团的活动从心里称赞。各个教室、办公室、功能室、党团活动室、少队部等一应俱全,他们总体布局一目了然、科学合理,在参观和随意提问中了解到,其教育教学师生花费心思布置校园环境的精神的确值得我们感叹和欣赏。
三、“文化立校”的崇高立意使校园凸显出浓厚的当地的文化氛围,极大地触动了我们学习的意念。
本次的参观学习使我受到很大的启发,秦校长最后在讲话中提到这所学校5、6年前原本环境不理想,可是在新任校长的带领下,他们想法设法努力去改变他们的环境,今天我们大家看到的美丽的环境是文汇路小学全体师生在原有的基础上下大力气完成的。可想他们下的功夫是可想而知的。作为一名任课教师,我想今天看到和学到的足可以促进我的教育和教学的提高。
郭宏伟
二〇一五年十一月十三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