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高考语文第一轮复习中应当克服好五个问题1
高考语文第一轮复习中应当克服好五个问题
第一轮复习在整个语文高考备考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一是夯实知识基础;二是明确高考目标;三是把握考点要求;四是明晰高考题型;五是初步形成能力。为此,我们务必掌握科学的复习方法,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开拓思维,巩固知识,提高素养,逐渐形成语文能力;也只有这样,我们的复习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我们的语文备考才能处于不败之地。鉴于以往出现的一些现象,我们在高考语文第一轮复习过程中应当高度注意并尽量克服下面这五个问题:
一是脱离教材,构筑“空中楼阁”的问题。这些年来,我们的语文高考试题高度关注社会生活,高度关注对考生语文能力的考查,所以,单纯从试卷涉及的文字内容来看,好像是脱离了高中课本,从字音辨析到词语理解,从标点运用到病句修改,再到古诗文、现代文的阅读,再到写作,一般很少从教材里面选取题材。也难怪有人干脆就说,“参加高考,教材复习不复习无所谓,反正不会考!”因此,他们往往只死啃一本或这或那的语文复习资料书,破解几个枯燥的考点,沉迷漫无边际的题海,把高中阶段的六本教材放在一边,臵之不理。冷静下来看,这种观点是武断的、片面的,这种做法也是错误的。我们每一年的《考试说明》在阐述“考试内容及能力要求的依据”时几乎都有过强调,那就是语文高考试题源于教材但又高于教材而且不拘泥于教材,又说高考知识在课内,题材在课外。其实,我们高考试卷上涉及的一些知识点都在教材里有原型,譬如古诗文阅读与鉴赏,所牵涉到的词法句法知识,在教材中都有现成的例子;而像背诵和默写,近几年就只选择教材里面的内容;再说话题写作,高中教材对于各样文体的写作都有专门的强化训练要求,还有详细的写作指导,它对我们写作自由文大有帮助。可以说,如果脱离了教材,那么我们的复习就等于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所以,第一轮复习切不可忽视教材,必须花费一定的时间系统地全面地深刻地梳理教材中出现的知识体系,再以此为武器去解决其他的问题,自然容易多了。
二是眼高手低,满足“一知半解”的问题。语文复习当中的“眼高手低”主要表现在懒得动笔上:像复习“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的字音”和“识记现代汉语的字形”时,如果仅仅只停留在嘴巴的哼哼唧唧,念念有词,舍不得动手写一写,那么再在试卷上不期而遇时,都只有一个相当模糊的印象;像复习“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时,假如认为有些知识本来就晓得,只需要再读两遍或者把本原本记过的内容重新背一遍就行,结果到考试的时候关键字眼写不上来,就悔之晚矣;像复习“古诗文阅读”和“现代文阅读” 这些考点中的主观表述题,也许对其中的一些字词都熟悉,而且能够判定其主要的意思,可是因为从来不深究细节,所以到真正要求写成文段时,又常常前言不搭后语,不连贯,不通顺;像平时写作训练,有的人只求一个思路,只求一个轮廓,对于写作的要求,只是局限性地满足于草稿纸上的主题和结构提纲,不通过成文仔细地分析行文思路、认真地遣词造句、巧妙而周密地安排细节,到考场上作文时,一定会思路艰涩,语言枯燥,结构呆板。要想克服这些,只有一点,那就是勤动手,勤动笔。关于这一点,还有就是具体表现在做课堂笔记上。一个水平高的老师,讲课时不是复述考点,而是灵活地体现考点的精神,而且,老师的讲授往往注重知识的关联,注重知识的理解和运用,所以,听讲时应当记笔记。通过课堂笔记反映教师讲课的重点、难点和疑点;掌握老师的思考方法,以及讲授技巧和次序,而这些在资料书中都是难以找到的。当然,把笔记记详细些,也不是有言必录,而是边听边想边记,记其精要,特别是要记载教师对某些问题的新见解和思考方法。同时,通过自己思
考还可以在笔记上加上批注,做记号提示,便于课后进一步巩固与提高。
三是舍本逐末,急于求成的问题。进入高三,从老师到学生绷紧全身的神经,在高考“指挥棒”的指向下,高度认真,高度负责,高度严肃,高度紧张,机械单调地复习着一个又一个知识点,演练了一张又一张的试卷,自上而下,自下而上,大大小小的眼睛盯着《考试说明》,虔诚忠实地抓住一本高考复习的资料书,不敢有半点懈怠,不敢有半点轻闲。课堂内外直勾勾地瞄准高考的要求,很少生发知识点的联系,很少探究知识的本源,而是生硬地识记,肤浅地理解,复习的知识看起来好像掌握了,但是运用起来还是不能得心应手。究其原因,恐怕就在于没有挖根子,掏底子。比如复习“正确识记现代汉语的字音”,如果不了解《现代汉语拼音方案》,光在多音字、形似字以及形近字上下功夫,恐怕也不能完全解决问题。比如复习“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如果不了解词的构成知识和语素概念,我们对近义词语和近义成语的辨析与区分也只会是一种浅层次的模糊感觉,根本就达不到完全和彻底。比如复习“古诗文阅读”,如果不系统地掌握一点古代文学知识和古代文化知识,我们在解决“辨析一词多义”、“理解古今异义词”、“把握文言句式”、“翻译文言文句子”、“赏析诗歌意境”等问题时会遇到很多障碍。因此,注重研究知识的前因后果时有必要的。我们要勤于翻阅《高中语文知识手册》,从它里面汲取更丰富的知识养分,把复习备考之路走得更稳,更踏实。当然,也还要正确处理好地位的主次和分量的轻重等细节问题,对于补充的知识要以“知道就可以,懂得就行”的态度去对待,求其广而不求其深;对于《考试说明》明确规定要考查的知识则要达到“熟练运用,形成能力”的目标要求,既求其准又求其细。
四是“一心只读圣贤书,两耳不闻窗外事”的问题。由于高考语文试题越来越贴近生活,越来越具有时代气息,这就要求我们在复习当中必须树立“大语文”观念,即“生活就是语文”,把语文复习的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联系起来。反之,如果在复习的过程中,师生紧紧囿于教师、校园、家庭小圈子,死死抓住一本语文复习资料书,不读书报杂志,不看电视电影,不进入社区调查访问,不沾染纷繁芜杂的社会生活气息,只是本分地做一个“书呆子”,就会闭塞视听,固然引不进时代的活水,更谈不上做生活的有心人,关注社会的焦点、热点和冷门问题。这会极大地束缚思维,目光越来越短,胆子越来越小,跟着前人跟着老师亦步亦趋,无法与“创新”这个时代的主旋律相调和。就说写作文吧,我们不关心社会和生活,把握不住时代的脉搏,不能够深刻地观察生活、感悟生活、表达生活、评价生活,“戴着镣铐跳舞”,写出来的文章只能是无病呻吟,缺乏针对性,只能是学生腔味儿十足的“应试八股”,吸引不住读者。所以,在第一轮复习当中,我们除按照《考试说明》的要求,切实抓好基础知识的复习和基本能力的培养外,还要拓宽生活面、知识面,吸收和语文相关的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知识,丰富语言科学,提高思维水平、认识能力和审美品位。
五是唯书唯权,不敢跨越雷池的问题。创新是现代语文高考的生命力,从几年高考试卷自身结构的改革到试题要求的不断变化,都表明学生备战高考必须充分发展自己的个性特征,大胆地反叛传统,有着敢于质疑书本和敢于挑战权威的勇气,从而相信自己具备巨大的创新潜力,并且培养、开发、提高自己开拓创新的能力。但是,在实际的复习备考中,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都表现得非常谨慎,生怕有什么地方和书本不一致,生怕有什么地方和权威不一致。因此,大家都是很忠实地按照既定地标准答案去解答问题,按照“人之常理、人之常情”去写作文章;书上怎么说,大家就怎么抄,老师怎么讲,学生就怎么写。某个时候,书
上或者权威人士出现了明显得错误,大家也束手无策,常常怀疑的不是书而是自己的知识和能力。长此以往,一旦养成了谨小慎微的缩手缩脚的习惯,以后在试卷当中遇到了需要自主发挥、自主创造的试题,一定会不知所措,慌忙而慌乱地胡诌一通。所以,高考语文复习,我们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基本规范之外,还要学会打破陈旧的条条框框,主动创造,从切题的角度上,从立意的定位上,从表述的形式上,都应该逐渐形成自己个性化的模式和特点。特别是写作,要善于想象联想,敢于启动反向思维和逆向思维,真正创作出能够反映现代高中生热烈、活泼等个性特征的放胆文。
(此文曾经发表在考试报【综合信息版】2005年9月16日第三版)
第二篇:2010届高考语文第一轮复习—熟语
高考资源网(ks5u.com)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
2010年高考高三第一轮复习--熟语 第五章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课前高考体验
2009年高考全国卷1 2.下列各项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邻里之间的是非大多是由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琐屑小事引起的,不必寻根究底,你们还是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吧。
B.身处春秋鼎盛的时代,我们这些身强体壮的青年应该奋发有为,积极向上,刻苦学习,为国家和社会多作贡献。
C.这位代表说的虽不是什么崇论宏议,但他的话发自肺腑,句句实在,没有套话和假话,因此我们更加重视。
D.今年有四到六成的作品流拍,成交总额同比减少一半,这说明以往超过底价数十倍成交的火爆场面已成明日黄花。(B)
2009年高考(湖南卷)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
A.道德是一切制度运行的社会土壤,道德与法律在一个国家的文明框架中,唇齿相依,缺一不可。
B.虽然计算机应用的范围越来越广,但拥有了它并不意味着一切工作都会那么轻而易举,一挥而就。
C.传统节日时一宗重大而特殊的民族文化遗产,其文化内涵和相关习俗不应该与现代社会格格不入。
D.将往昔林林总总的记忆吐露在纸上,我意识到完成了我生活中最重要的行动,我注定为记忆而生。(B)
2009年普通高校招生统一考试(北京卷)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马金凤幼年从艺时嗓音毫无优势,后来却以清亮驰名,耄耋之年行腔依然高亢悦耳,她81年的舞台生涯中有多少值得探寻的奥秘啊!
B.“魔幻现实主义大师”加西亚.马尔克斯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名著《百年孤独》,一度在国内各大书店杳无踪迹,据说是因为版权问题。
C.国外一些公司不明说裁员,而是给出几种让员工很难接受的“选择”,使员工只得主动请辞,有人说这是明修栈道,暗度陈仓。
D.远处连绵的山峰上一道残破的城墙依稀可见,山下面有条深谷,怪石峥嵘,溪流湍急,五路可通,正所谓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答案】D 1.(2008·全国Ⅰ,2)下列各项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A.土耳其举重选手穆特鲁身高只有1.50米,多次参加世界男子举重56公斤级比赛,拿金牌如探囊取物,人送绰号“举重神童”。
B.冬天老年人要增加营养,也要适当运动,在户外锻炼时一定要量入为出,以步行为宜,时间最好选在傍晚,还要注意保暖,防止着凉。
C.中国茶艺与日本茶道各有特点,但异曲同工,都强调“和”的精神。中日两国青少年www.xiexiebang.com 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
高考资源网(ks5u.com)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
即使是宋元墨迹,今天能见到的也是寥若晨星。
D.灾情就是命令,地震救援队员们冒着大雨,跋山涉水,克服重重困难,终于按规定时间抵达四川震中灾区,并立即投入了救援工作。
答案 B 7.(2008·浙江,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能被括号中的词语替换且不改变句意的一项是()
A.中国高等教育用不到十年的时间实现了从精英教育到大众化教育的历史性跨越,但大发展过程中,难免会泥沙俱下,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鱼龙混杂)
B.她不属于学院派,自然少受那些清规戒律的约束,其创作往往天马行空,充满神奇瑰丽的想象。(金科玉律)
C.最近,浙江手机上网资费全面下调,广大用户对此额手称庆。专家预测,未来通过手机收看体育赛事或许会成为一种潮流。(弹冠相庆)
D.NBA季后赛中,由于缺少了主力姚明,火箭队内线空虚,在防守上往往顾此失彼,实力明显削弱。(捉襟见肘)
答案 D 8.(2008·安徽,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A.时间真如行云流水,申奥成功的情景仿佛就在昨天,转眼间,举世瞩目的北京奥运会距离我们已经不到一百天了。
B.眼下,报刊发行大战硝烟渐起,有些报纸为了招徕读者而故意编造一些骇人听闻的消息,其结果却往往弄巧成拙。
C.著名学者季羡林先生学贯中西,兼容百家,在诸多研究领域都卓有建树,被人们誉为学界泰斗,真可谓实至名归。
D.有段时间,沪深股市指数波动非常大,有时一天上涨几百点,有时一天下跌几百点,涨跌幅度之大令人叹为观止。
答案 C 9.(2008·广东,2)下面语段中画线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公共汽车正在行驶中,前面一骑摩托车的男子突然变向横穿马路,眼看两车就要相撞。在这千钧一发之际,只听“嘎——”的一声,公共汽车司机紧急刹车,避免了一场车祸的发生。车上乘客目睹了这扣人心弦的一幕,议论纷纷,怨声载道。那翻倒在地的骑摩托车男子迅速爬起来,一阵东张西望之后,未见交警身影,继而义无反顾,翻身上车,扬长而去。司机不禁怒形于色,大声斥责那违反交通规则的男子。
A.扣人心弦 B.怨声载道 C.义无反顾 D.怒形于色 答案 D 10.(2008·四川非延考区,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
A.有的父母习惯在饭桌上表扬或批评孩子,一边吃饭,一边轻描淡写地说几句,显得不够重视,孩子也没听进去,效果自然会差一些。
B.“迎奥运文明礼仪之光·北京欢迎您”展览,以漫画和歌谣这些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为载体,展现了北京的名胜古迹、市容新貌。
C.微笑像和煦的春风,微笑像温暖的阳光,它蕴涵着一种神奇的力量,可以使人世间所有的烦恼都涣然冰释。
www.xiexiebang.com 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
高考资源网(ks5u.com)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
A.老张从善如流,和同志们一起商量修改他原先提出的方案。
B.她对着镜子,发现自己越发没精神了,于是想起“人比黄花瘦”的词句,禁不住地顾影自怜起来。
C.中国小说史上多续书,但几乎没有一部续书的艺术质量可以与原书相媲美,这是无庸置喙的。
D.那一脸的无奈,把他在生活重压下日渐萎缩的灵魂一览无余地展现出来。答案 C 6.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救灾物资络绎不绝地到达灾区,灾民们终于有了欢声和笑语。B.我看见就在那一瞬间,大黄狗忽然戛然而止,不再跟车追赶。
C.记者来到工厂采访,当他们看到现代化的大楼拔地而起、气贯长虹时,不停地啧啧赞叹。
D.他在这千钧一发之际,凭着三十年开车的经验,果断地采取制动措施,避免了一场车祸。
答案 D 7.依次填入下列各句中的成语,语意最贴切的一组是()
①事前有周密的规划,遇事有果敢的决心,就不至于、左右为难了。②要创佳绩,就必须大胆革新,勇于实践,克服 的保守思想。③青年人在困难面前不应该,而应该勇猛前进。
④当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发生矛盾时,应该坚决地舍弃个人利益,决不应该。A.犹豫不决 畏首畏尾 畏缩不前 举棋不定 B.畏首畏尾 举棋不定 犹豫不决 畏缩不前 C.举棋不定 畏首畏尾 畏缩不前 犹豫不决 D.畏缩不前 举棋不定 犹豫不决 畏首畏尾 答案 C 8.依次填入下列句子横线上的成语,恰当的一组是()
①语文考试能得高分的学生大都思维敏捷,并且综合能力较强。②小王今天淋了雨,周身湿透了,应当赶快吃点预防感冒的药。③只要你能 为我想一想,就会同情我的处境,不会这样指责我了。A.博闻强志 毫发不爽 身临其境 B.博闻强志 浑身颤抖 设身处地 C.见多识广 毫发不爽 身临其境 D.见多识广 浑身颤抖 设身处地 答案 D 9.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句是()
A.桂林那些奇形怪状的山峰,真是鬼斧神工,天造地设。B.本着曲突徙薪之义,战士们都苦练军事技巧,准备参战。C.战士们趴在壕沿上,虎视眈眈地望着北营。
D.一个月后,他终于闯过危险期,又一次起死回生。答案 A www.xiexiebang.com 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
高考资源网(ks5u.com)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
15.(2009·四川调研)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日前,某网站公布了一项名为“网络十大罪状”的民意调查,结果显示垃圾邮件首当其冲,排在“10大罪状”第一位。
B.他在哲学上造诣极深,所以才能见仁见智,写出极有价值的论文。C.二中女子排球队在比赛中,连连失利,最后功亏一篑,只获得第八名。
D.大熊猫憨态可掬,小猴子顽皮可爱,使得周围的大人们忍俊不禁,孩子们更是笑得前仰后合。
答案 D
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他勇斗歹徒的事迹现在已满城风雨、妇孺皆知了。
B.文章生动细致地描写了小麻雀的外形、动作和神情,在叙述、描写和议论中,倾注着强烈的感情,读来楚楚动人,有很强的感染力。
C.参加冬季越野长跑的上千名运动员,像过江之鲫通过了大桥的涵洞。
D.欧洲一些国家从自身利益考虑,在许多重大国际问题上不再惟美国马首是瞻。答案 D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真是好事多磨,经历了许多挫折,他的公司终于正式成立了,他也可以安之若素了。B.几年不见,没想到祖父已经耳聋眼花,老气横秋,连走路也要人搀扶了。
C.这个人很要面子,凡事只要跟他商量商量,他闻过则喜,不然,他会跟你翻脸。D.有的部门或是人浮于事,或是在其位不谋其政,这些地方不减员行吗? 答案 D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他大病初愈,拿起画笔,手却情不自禁地有些发抖。
B.2008年2月15日,国家统计局江苏调查总队公布的调查报告显示,1月份江苏省各种消费价格纷纷上涨,食品涨幅一马当先。
C.草原上的天气真是气象万千,刚刚还是晴空万里,转眼间便乌云密布,大雨滂沱。D.新兴商城才开张,鸿运百货大厦又敲响了锣鼓,两家商店形成了鼎足之势。答案 B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战士们奋战了一天一夜,吃不上饭,喝不上水,但是他们忘乎所以,继续与山火搏斗。B.李老师利用休息时间给他补课,可讲了半天,他根本无动于衷,一点也没听进去。C.这几个百无聊赖的流浪汉不是在台球桌旁观战,就是在角落里打牌。D.在舞厅里,E局长和伴舞小姐几支舞曲下来,已飘然如坐春风。答案 C 5.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听到我们班获得冠军的消息后,同学们都高兴得载歌载舞起来。
B.我收到一封国外来信,上面的邮票不胫而走,不知被哪个集邮迷撕去了。
www.xiexiebang.com 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
高考资源网(ks5u.com)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
是()
A.某建筑公司会计程某,为填补贪污挪用公款的亏空,不惜再次把巨额公款投入股市,她的这种做法无异于饮鸩止渴。
B.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巨大成就,特别是连续十几年经济持续高速增长的表现,让各国经济界人士都叹为观止。
C.2008年1月底,长春迎来了今年的第一场大雪,沸沸扬扬的雪花把长春装点得格外漂亮。
D.该研究所在其旁征博引的2008报告《重要现象》中写道,中国在世界经济强劲增长的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
答案 C 1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陕西剪纸粗犷朴实,简练夸张,同江南一带细致工整的风格相比,真是半斤八两,各有千秋。
B.“崇尚科学文明,反对迷信愚昧”图片展,将伪科学暴露得淋漓尽致,使观众深受教育。
C.清朝有种可光明磊落地受贿的方式叫陋规,在春节、端午、中秋“三节”及官员和其太太的生日即“两寿”时可以接受他人孝敬的红包。
D.历史上的这类教训,虽说值得注意,可惜流风余韵还是绵绵不绝。答案 B 1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A.小学和初中她都是在很普通的学校里上的,虽然师出无名,但今天她却成了这一领域中的杰出人才。
B.应鼓励学生对现有知识提出疑问,对旧的学术权威提出挑战,要在发现和创造新知识方面独辟蹊径。
C.日子过得真快,一转眼,寒假就要结束了,开学的日子已迫在眉睫。D.真正的朋友之间,应该间不容发,关系密切如一人。答案 B 1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A.天色很暗,那个人的笑容讳莫如深,如同罩在一层雾里。
B.他是个精瘦的中年人,说话做事都挥洒自如,给人一种非常干练的印象。
C.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学,必须坚持借鉴、继承与创新并举的原则,只有如此,才能使文学的百花园呈现出如花似锦的景象。
D.有些人妄想通过散布耸人听闻的谣言来达到其不可告人的目的,但最终只是招来嘲笑而已。
答案 D 15.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A.我本来就对那里的情况不熟悉,你却硬要派我去,这不是差强人意吗?
B.几百年的肆意开垦让昔日的人间天堂变成了风起沙扬的茫茫黄沙地,但有的人仍不足为训,继续着悲剧的上演。
C.向别人学习要有恭恭敬敬、老老实实的态度,自命清高是不可能学有所成的。
www.xiexiebang.com 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
高考资源网(ks5u.com)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
是()A.一席话说得他羞愧难当,上天无路,入地无门,涨红了脸站在原地一声不吭。B.天边飘来一朵乌云,不一会儿就铺满了整个天空。忽然间雷厉风行,大雨如注。
C.很多信得过的产品,这些年来质量下滑,如再不引起足够重视,金字招牌非砸掉不可。D.袁夫人一听,顿时笑得花枝招展,她的声音又尖又利,听起来如同北风穿过墙缝的嘶鸣。
答案 C
作文之语言通顺、结构完整
系列讲解5
题目一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
狂风呼喊着、咆哮着、狞笑着奔袭过来,企图把大地上的一切都席卷而去。
一棵大树挺起胸膛,顽强地与狂风搏斗着。狂风暴虐地纠缠着它,想按下它高贵的头,压弯它不屈的腰。但是,它奋力抗争,不屈不挠。
大树下面有一片小草。狂风根本不把它们放在眼里,像擀面团一样把它们揉来揉去,几乎要把它们撕成碎片,辗成粉末。小草在狂风中抖动战栗,屈腰伏身,把脸紧紧地贴在大地上。
狂风终于累了,走了。人们发现,大树折断了腰,小草却慢慢扬起了脸。学生问苏格拉底:“老师,你认为大树和小草谁值得赞美?” 苏格拉底说:“我赞美大树,也赞美小草。”
请全面理解材料,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写作导引
这则材料中共出现了两个主体:一是大树,二是小草。材料中体现的观点也很明确:“赞美大树,也赞美小草。”原因:大树在狂风中“奋力抗争,不屈不挠”,小草在狂风中“抖动战栗,屈腰伏身,把脸紧紧地贴在大地上”。最终的结果是:“大树折断了腰,小草却慢慢扬起了脸。”这里,顽强抗争的大树体现了“刚性”,屈腰伏身的小草体现了“柔性”。在生活中,既要有大树一样的“刚”,又要有小草一样的“柔”,只有刚柔相济,既有所坚持,又有所顺应,才能走好人生之路。这种立意是最切题的。需要注意的是,学生在写作过程中容易把材料作文当成话题作文来写,或没有看清前提是“在狂风中”。
题目二
请以“享受生命中的惊喜”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立意自定,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写作导引
这个题目的感性色彩很强。“惊喜”是外在的人或事给予写作者的情感反应,“享受”是写作者亲自体验到的真切的认知。“惊喜”是写作的对象,“享受”是写作的支点。
其实,在我们的生命中令人惊喜的东西实在太多了。心情郁闷后的意外发现,愉悦快乐时的意外体验;平淡生活的意外反思,成功时刻的意外领悟;人际交往的意外提醒,处身自然的意外警示„„一切能产生意外情感的人或事,都可以成为文章的写作素材,而其中只有那些能唤起享受体验的东西,才能熔铸成一篇真情流露的个性之作。
www.xiexiebang.com 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
第三篇:2011届高考语文第一轮专题训练复习4
专题训练
(四)一、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1—4题。
先生王斗造门而欲见齐宣王,宣王使谒者①延入。王斗曰:“斗趋见王为好势,王趋见斗为好士,于王何如?”使者复还报。王曰:“先生徐之,寡人请从。”宣王因趋而迎之于门,与入,曰:“寡人奉先君之宗庙,守社稷,闻先生直言正谏不讳。”王斗对曰:“王闻之过。斗生于乱世,事乱君,焉敢直言正谏?”宣王忿然作色,不说。
有间,王斗曰:“昔先君桓公所好者五,九合诸侯,一匡天下,天子受籍,立为大伯。今王有四焉。”宣王说,曰:“寡人愚陋,守齐国,惟恐失之,焉能有四焉?”王斗曰:“否。先君好马,王亦好马;先君好狗,王亦好狗;先君好酒,王亦好酒;先君好色,王亦好色;先君好士,是王不好士。”宣王曰:“当今之世无士,寡人何好?”王斗曰:“世无骐麟,王驷已备矣。世无东郭逡、卢氏之狗,王之走狗已具矣。世无毛嫱、西施,王宫已充矣。王亦不好士也,何患无士?”王曰:“寡人忧国爱民,固愿得士以治之。”王斗曰:“王之忧国爱民,不若王爱尺縠也。”王曰:“何谓也?”王斗曰:“王使人为冠,不使左右便辟②而使工者,何也?为能之也。今王治齐,非左右便辟无使也,臣故曰不如爱尺縠也。”
宣王谢曰:“寡人有罪国家。”于是举士五人任官,齐国大治。
——选自《战国策》
[注]①谒者:负责礼宾的官吏。②便辟:君主左右的宠信小臣。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先生王斗造门而欲见齐宣王 造:到,往 . B.寡人奉先君之宗庙 . C.王之走狗已具矣
. D.宣王谢曰 .
奉:继承 具:具备,完备 谢:感谢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王斗造门而欲见齐宣王 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 ..B.今王有四焉
.
C.先生徐之,寡人请从
.D.斗趋见王为好势
.
青麻头伏焉 .
王之忧国爱民,不若王爱尺縠也 .
如今人方为刀俎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王斗说齐宣王拥有先王的四种爱好,是为了赞扬宣王具备了先主那样的优良素质,同时也缓和了当时紧张的说话气氛。
B.王斗对齐宣王直言正谏,批评他“好马”“好狗”“好酒”“好色”而“不好士”,并且一针见血地戳穿了他自己标榜的所谓“忧国爱民”的谎言。
C.对于齐宣王而言,九合诸侯的先主齐桓公是他不能不折服的,王斗用先主与宣王作类比,找到了两者的不同之处也即宣王的不足之处。
D.齐宣王终于承认自己“有罪于国家”,并改正了错误,“举士五人任官”,因此“齐国大治”,这反映了王斗高超的进谏技巧。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王闻之过。斗生于乱世,事乱君,焉敢直言正谏?(2)王使人为冠,不使左右便辟而使工者,何也?为能之也。
二、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5—8题。
海瑞,字汝贤,琼山人。举乡试,署南平教谕,迁淳安知县,布袍脱粟,令老仆艺蔬自.给。总督胡宗宪尝语人曰:“昨闻海令为母寿,市肉二斤矣。”都御史鄢懋卿行部过,供具甚薄,抗言邑小不足容车马。懋卿恚甚。然素闻瑞名,为敛威去。.时世宗享国日久,不视朝,深居西苑,专意斋醮。督抚大吏争上符瑞,礼官辄表贺。廷.臣无敢言时政者,瑞独上疏。帝得疏,大怒,抵之地,顾左右曰:“趣执之,无使得遁!”宦官黄锦在侧曰:“此人素有痴名。闻其上疏时,自知触忤当死。市一棺,诀妻子,待罪于朝。僮仆亦奔散无留者,是不遁也。”帝默然。少顷复取读之,日再三,为感动太息。
(明穆宗隆庆)三年夏,以右佥都御史巡抚应天十府。属吏惮其威,墨者多自免去。有..势家硃丹其门,闻瑞至,黝之。中人监织造者,为减舆从。素疾大户兼并,力摧豪强,抚穷.弱。贫民田入于富室者,率夺还之。下令飚发凌厉,所司惴惴奉行,豪有力者至窜他郡以避。..而奸民多乘机告讦,故家大姓时有被诬负屈者。又裁节邮传冗费。士大夫出其境率不得供顿,由是怨颇兴。都给事中舒化论瑞,滞不达政体,宜以南京清秩处之,帝犹优诏奖瑞。已而,给事中戴凤翔劾瑞庇奸民,鱼肉缙绅,沽名乱政,遂改督南京粮储。将履新任,会高拱掌吏部,素衔瑞,并其职于南京户部,瑞遂谢病归。
帝屡欲召用瑞,执政阴沮之,乃以为南京右都御史。诸司素偷惰,瑞以身矫之。提学御.史房寰恐见纠擿,欲先发,给事中钟宇淳复怂恿,寰再上疏丑诋。瑞亦屡疏乞休,慰留不允。十五年,卒官。赠太子太保,谥忠介。
(取材自《明史〃海瑞传》)
5.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署南平教谕 署:委任,代理 .B.墨者多自免去 墨:贪污,不廉洁 .C.执政阴沮之 阴:暗中,秘密 .D.素疾大户兼并 疾:加快,迅速 .6.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A.以右佥都御史巡抚应天十府 豪有力者至窜他郡以避 ..B.礼官辄表贺 一鸣辄跃去 ..C.率夺还之 六国互丧,率赂秦耶 ..D.然素闻瑞名,为敛威去 臣请为王言乐 ..7.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海瑞迁淳安知县时,为政清廉,洁身自爱,平时穿布袍,吃粗粮糙米,让老仆人种菜自给。听说他为老母祝寿,才买了二斤肉。
B.明世宗在位久了,不理政务而斋戒修道。无人敢言,海瑞独自上疏。皇帝读了奏章,十分愤怒,把奏章扔在地上,下令左右把他逮起来。
C.海瑞推行政令气势过于猛烈,有些奸民乘机告状,世家大姓有被诬受冤的。朝中多名官员上疏陈述他的罪状,皇上迫于压力让他解职而去。
D.海瑞再次上任后,仍然刚正果敢,提学御史房寰害怕被检举揭发,恶人先告状,上疏诽谤海瑞。海瑞也多次上疏请求退休,但皇帝没有同意。
8. 把第I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闻其上疏时,自知触忤当死。市一棺,诀妻子,待罪于朝。僮仆亦奔散无留者,是不遁也。(2)已而,给事中戴凤翔劾瑞庇奸民,鱼肉缙绅,沽名乱政,遂改督南京粮储。
三、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9—12题。
苏辙传
自元佑初,一新庶政,至是五年矣。人心已定,惟元丰旧党分布中外,多起邪说以摇撼在位,吕大防、刘挚患之,欲稍引用,以平夙怨,谓之“调停”。宣仁后遗不决,辙面斥其非,..复上疏曰:
臣近面论,君子小人不可并处,圣意似不以臣言惟非者。然天威迟迟,言词迫遽,有所不尽,臣而不言,谁当救其失者!亲君子,远小人,则主尊国安;疏君子,任小人,则主忧国.殆。此理之必然。未闻以小人在外,忧其不悦而引之于内,以自遗患也。故臣谓小人虽不可任以腹心,至于牧守四方,奔走庶务,无所偏废可也。若遂引之于内,是忧患盗贼之欲得财,而导之于寝室,知虎豹之欲食肉,而开之以坰牧,无是理也。且君子小人,势同冰炭,同处..必争。一争之后,小人必胜,君子必败。何者?小人贪利忍耻,击之则难去,君子洁身重义,沮之则引退。古语曰:“一薰一莸,十年尚有臭。”盖谓此矣。.先帝聪明圣智,疾颓靡之俗,将以纲纪四方,比隆三代。而臣下不能将顺,造作诸法,上逆天意,下失民心。二圣因民所愿,取而更之,上下忻慰。则前者用事之臣,今朝廷虽不加斥逐,其势亦不能复留矣。尚赖二圣慈仁,宥之于外,盖已厚矣。而议者惑于说,乃欲招而纳之,与之共事,谓之“调停”。非辈若返,岂肯但已哉?必将戕害正人,渐复旧事,以快私忿。人臣被祸,盖不足言,臣所惜者,祖宗朝廷也。惟陛下断自圣心,勿为流言所惑,勿..使小人一进,后有噬脐之悔,则天下幸甚。
疏入,宣仁后命宰执读于帘前,曰:“辙疑吾君臣兼用邪正,其言极中理。”诸臣从而和之,“调停”之说逐已。(选自《宋史.苏辙传》)
【注】①坰:(jiōng)遥远的郊野。②薰:一种香草。③莸:(yóu)一种莸臭味的草。④噬脐:用嘴咬自己的肚脐,喻不可及。
9.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得一项是()
A.辙面斥其非 非:过错、错误 .B.沮之则引退 沮:败坏。贬损 .C.吕大防、刘挚患之 患:厌恨 .D.人臣被祸 被:遭受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得一组是()A.臣而不言,谁当救其失者 出淤泥而不染 ..B.知虎豹之欲食肉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C.且君子小人,势同冰炭 且放白鹿青崖间 ..D.勿为流言惑 公为我呼入 ..11.下列各项中对原文的分析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虽然皇上聪明圣智,想用纲纪整顿天下,可是宣仁皇后却被元丰旧党的言论所迷惑,想重用元丰旧党的一些人,苏辙的进谏,才使她醒悟。
B.香草和臭草相处在一起,结果只能是闻到臭味。苏辙以此来比喻君子与小人共处相争,最终小人必胜,君子必败的道理。C.苏辙希望皇上能坚定自己圣明的意志,不要被流言迷惑而任用小人,否则后悔莫及。D.从此文可以看出苏辙是一位清醒政治头脑、敢于犯颜直谏的忠贤之臣。12.将文言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①亲君子,远小人,则主尊国安;疏君子,任小人,则主忧国殆。此理之必然。答: ②疏入,宣仁后命宰执读于帘前,曰:“辙疑吾君臣兼用邪正,其言极中理。” 答:
【参考答案】
1. D(谢:道歉)2.D 3.A(“赞扬宣王”表述错误)
4.1)大王听错了。我生在乱世,又侍奉乱君,怎么敢直言批评呢?
(2)大王要人做帽子,不要亲近宠爱的人去做,却要工匠去做,为什么?因为他们会做。5.D.(疾:憎恶、痛恨、憎恨。)6.C.(A凭借……的身份;目的连词。B总是;立即,就。C全,都。D因(此);给。)7.C.(“皇上迫于压力让他解职而去”的说法不对,原文中说“帝犹优诏奖瑞”“……遂改督南京粮储”“……瑞遂谢病归”可作为佐证。)8.(10分)①(5分)听说他上疏时,自己知道冒犯皇上该死,买了一口棺材,和妻子诀别,在朝廷听候治罪,奴仆们也四处逃散没有留下来的,这样(的人)是不会逃跑的。(“触忤”“市”“是”“遁”,语意1分)
②(5分)不久,给事中戴凤翔弹劾海瑞庇护奸民,迫害士大夫(把士大夫当作鱼肉),沽名钓誉破坏政事,于是改调海瑞去任南京粮储之职。(“已而”“劾”“鱼肉”“缙绅”各占1分,句意1分。)
9.C(担心)
10. B(都是结构助词,主谓只间取消句子独立性。A.如果,假设连词;却,转折连词。C.况且,递进连词;暂且,副词。D.被,介词;替,介词)
11.A(是“先皇”聪明圣智,想用纲纪整顿天下)
12.①亲近君子,疏远小人,那么国君就尊贵,国家就安定;疏远君子,亲近小人,那么国君就会担忧,国家就危险。这是必然的道理。
(给分点:“亲”、“远”,“殆”,判断句,大意正确,各1分,共5分)① 奏疏送入(宫中),宣仁皇后让宰相再帘前读(给她听),(然后)说道:“苏辙担心我们君臣正邪兼用,他说的话很符合道理。”
(给分点:省略的“宫中”,壮语后置,“疑”、“中”,大意正确,各1分,共5分。)
第四篇:2018年高考语文第一轮复习阅读材料 1
2018年高考语文第一轮复习课前阅读材料1 成语积累:
1、豆蔻年华:指十三四岁的少女。【顺口溜总结】豆蔻年华女十三四。
2、美轮美奂:形容建筑物高大华丽。【顺口溜总结】美轮美奂建筑物。
3、相敬如宾:指夫妻互相尊敬,如同对待客人一样。【顺口溜总结】相敬如宾夫妻敬。
4、破镜重圆:比喻失散或离婚后重新团聚。【顺口溜总结】破镜重圆夫妻圆。
5、严阵以待:指摆好严整的阵势,等待来犯之敌。【顺口溜总结】严阵以待待敌人。
6、青梅竹马:指男女幼年时亲密无间。【顺口溜总结】青梅竹马幼男女。
7、休戚相关:忧喜、福祸彼此相关联,形容关系密切,利害相关,是褒义,含有“同甘共苦、利害一致”的意思。对象只能是指有祸福可言的人或以人为主体的集团、国家等,不能是无祸福可言的一般事物。【顺口溜总结】休戚相关人相关。
8、空谷足音: 人迹罕至的山谷听到人的脚步声。比喻难得的事物、音信或言论。【顺口溜总结】空谷足音非足音。
9、筚路蓝缕:形容创业的艰苦。【顺口溜总结】筚路蓝缕创业艰。
10、汗牛充栋:形容藏书非常多。【顺口溜总结】汗牛充栋藏书多。文言实词积累
1.爱,ài(1)名词,恩惠
及子产卒,仲尼闻之,出涕曰:“古之遗爱也。”(《左传·昭公二十年》)--等到子产死去,孔子听说这件事后,流着眼泪说:“他是古代为我们留下来的恩惠啊。(2)动词 ①给人恩惠
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史记·陈涉世家》)--吴广平素给人恩惠,士兵有很多肯为他所用。②喜爱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韩愈《师说》)--喜爱他的儿子,选择良师教他们。③怜惜,同情
爱其二毛,则如服焉。(《左传·子鱼论战》)--怜惜那些鬓发斑白的老人,还不如向他们投降。④吝惜,舍不得
齐国虽褊小,我何爱一牛?(《孟子·齐桓晋文之事》)--齐国虽然不算广大富裕,但我怎么会吝惜一头牛呢? ⑤通”薆",隐蔽,躲藏
爱而不见,搔首踟蹰。(《诗经·邶风·静女》)--躲藏起来不见面,(急得我)抓耳挠腮来回走。(3)形容词,吝啬
百姓皆以王为爱也。(《孟子·齐桓晋文之事》)--百姓都认为您是吝啬啊。2.2.安,ān(1)形容词 ①安全,平安
谢庄遂安。(《冯婉贞》)--谢庄于是就安全了。②安稳
风雨不动安如山。(《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在风雨中像大山一样安稳。③安定,舒适
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季氏将伐颛臾》)
--不担忧(东西)少而担忧分配得不均匀,不担忧贫穷而担忧社会不安定。(2)动词 ①安身
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左传·曹刿论战》)
--使人安身立命的衣物食品,不敢独自占有,一定拿出来分给别人。②安置
离山十里有王平安营。(《三国演义·失街亭》)--离山十里有王平在那里安置营地。③抚慰,安抚
若备与彼协心,上下齐同,则宜抚安,与结盟好。(《资治通鉴·赤壁之战》)
--如果刘备和(刘表的儿子及部将)那些人同心协力,上下一致,就应该加以抚慰,和他们结成同盟好友。④使......安定
既来之,则安之(《季氏将伐颛臾》)--使他们到来之后,就要使他们安定下来。⑤安心
予出官二年,恬然自安。(《琵琶行》)--我调出京城做官二年来,感到坦然安心。(3)疑问代词,怎么,哪里
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史记·鸿门宴》)--我对死尚且不躲避,一杯酒哪里值得推辞呢? 精彩时评
一方面孔子学院热,汉语热,另一方面国人崇洋媚外洋文满天飞,对此你怎么看?
城市滥用“洋名”有损文化自信
近日在西部某省调研时,不少群众向记者反映,当地一些“洋气”的商场、楼宇名称让人摸不着头脑。CCMALL是一个商场的名字,IBI是一个新经济产业园区的名称,CENTER OF THE SEINE是一处名为“塞纳中央”的楼盘。这些“洋名”,既让人感到费解,还在一些公务场合闹出了笑话——有领导在会议发言时,将IBI念成“阿比阿”,也有念“ABA”的,不仅让听众一头雾水,也让发言的严肃性大打折扣。
日本银座、法国家乐福进入中国后,都起用了中文名称;而中国一些城市却热衷用洋名,还有一些地方将IBI(分别是信息技术、生物科技、知识产权转化的缩写)等字母作为创业孵化器的名称。起个好名字固然重要,但不一定非要用英语才显得“高大上”。比如,浙江杭州的“梦想小镇”,名字既有创新味道,又有中国韵味,一样叫得响亮。非要在命名时杂糅英语,说到底是缺乏文化自信的表现。
几年前,我国部分地区曾出现热衷给楼盘取洋名的现象,到处都是香榭丽舍、埃菲尔„„经过相关规范和治理后,这种现象得到了一定遏制。但从目前这些CCMALL、IBI的名称来看,在东部地区被遏住的洋名、怪名,在西部一些地区有死灰复燃之势。
一些人认为洋名听着高端、大气、上档次,其实不然。最起码一点,这些名字不符合群众的语言表达习惯。一些市民就曾反映,洋名、怪名念着拗口,写起来费劲,聊天时提到这些名字,发音不准还会很尴尬。
“洋油”“洋火”“洋车”等特殊名词,曾打上物质匮乏时代的烙印。它们既深植于老一辈人的记忆深处,也是对历史的记录。这些“洋字头”,让我们在回顾过去时更加奋发图强。但是,在经济全球化、中国经济持续繁荣的当下,贪洋求怪的名字,不仅无助于提升知名度,反而是一种媚俗的表现。
有人认为,起个洋名、用个怪名没什么大不了,其实并非如此。做个类比吧:一部不尊重历史的“抗日神剧”,看上去不会造成多大的负面影响,但其对历史的不尊重及其示范效应,实质上很恶劣。如果抗日神剧越来越多,年轻人对历史的认知、尊重和认同就会逐渐削弱。洋名怪名也是如此。过分“求洋”张扬“个性”,不仅会破坏城市肌理,深植于心的文化自信也会受影响。
文化自信已是继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之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第四个自信”。人们发自内心地认识到了中华民族文化的好,人们喜欢它、珍惜它、享受它,这就是一种文化自信。而起洋名、用怪名,破坏的正式这种文化自信。
唐诗宋词、丝路花雨„„传统文化中的优质基因从未失传,那些美妙的词语并不仅仅呈现在典籍中,而是已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面对五千年来积累的那么多优秀词汇,放着好好的中文词语不用,非要冠个洋名,这种媚俗做法让人遗憾。
楼宇、商圈、创业产业园等,除了使用功能之外,还关乎一个地方的形象,久而久之也会成为一种文化标志。必须强调的是,指出洋名的问题,并不意味着我们排斥外来文化。相反,中华文明在发展繁荣的过程中,一直都在借鉴、吸收他文化的长处。但是,这绝不是盲目“求洋”、简单模仿。
河南省郑州市曾经一度“洋楼盘”泛滥,针对这一乱象,当地颁布适用范围包括城镇、楼群(含楼、门号码)、建筑物等名称的《地名管理条例实施细则》,并开展相应治理后,滥用“洋名”大为减少。而记者查阅一些西北省区的相关细则时发现,要么适用范围有限,要么干脆对“洋名”“怪名”压根就没有应对的实施细则,没有相关约束。
在中国社会里滥用“洋名”,并非“私事”,这股媚俗的歪风亟须受到关注和纠偏。有公众建议,在通过媒体等渠道积极倡导少用“洋名怪名”的同时,还需有相应法律法规助力,真正遏制一些媚俗者的冲动。这既是回应公众关切的积极姿态,也是增强文化自信的切实举措。关于自信的名言积累
1、自信者不疑人,人亦信之。自疑者不信人,人亦疑之。—— 《史典》
2、自信与自靠是坚强的柱石。——英国
3、自信与骄傲有异;自信者常沉着,而骄傲者常浮扬。—— 梁启超
4、我们对自己抱有的信心,将使别人对我们萌生信心的绿芽。——拉罗什富科
5、我们每一做一件事都应该既小心谨慎,又充满信心。—— 爱比克泰德
6、一个人除非自己有信心,否则不能带给别人信心;已经信服的人,方能使人信服。—— 麦修·阿诺德
7、一百个满怀信心和决心的人,要比一万个谨小慎微的和可敬的可尊重的人强得多。——辛克莱
第五篇:高考语文第一轮教材知识复习课件21
⑦日将暮,取儿稿葬 暮:落山 ⑧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水:游泳 ⑨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 原:推究(三)名词使动用法 文言文中,有些名词带宾语之后,表示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如:“而欲以力臣天下之主”中的“臣”,就是名词作动词,“臣服”的意思。④国胡以相恤?(《论积贮疏》)译文:国家用什么来救济老百性呢? ⑤噫!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译文:哦!除了这样的人,我能同谁在一起呢? ⑥虽生,何面目以归汉?(《苏武传》)译文:即使活着,(我)凭什么脸面回汉朝去呢? 3.陈述句中介词宾语前置 格式:宾+介+动 ①钩以写龙,凿以写龙。(《叶公好龙》)译文:用钩子来画龙,用凿子来雕刻龙。②余是以记之。(《石钟山记》)译文:我因此记下了这件事。③一言以蔽之。译文:用一句话来概括它。④楚战士无不一以当十。(《勾践灭吴》)译文:楚国的战士没有谁不用一个抵挡十个来拼命作战的。⑤成语有:夜以继日。译文:用夜晚来接着白天。4.用“之”“是”作标志的宾语前置 格式:主+宾+之(是)+动 ①夫晋,何厌之有?(《烛之武退秦师》)译文:晋国,有什么满足的呢? ②唯弈秋之为听。(《弈秋》)译文:只听弈秋的教导。(“唯”译为“只”,下同)③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师说》)译文:不了解句读,不能解答疑惑。④唯陈言之务去。(《答李翊书》)译文:只是务必除去那些陈旧的话。⑤父母唯其疾之忧。译文:父母只忧虑他的疾病。⑥唯马首是瞻。(《冯婉贞》)译文:只看我的马头行事。⑦君亡之不恤,而群臣是忧。译文:我们的国君(晋惠公)不怜恤自己流亡在外,却忧虑着我们群臣。还有如成语:唯利是图。译文:只图有利的。唯贤是用。译文:只任用有才的人。5.“相”字解释为“动作行为偏指一方”时,可译为“我,你,他(她)”,这时“相”是作宾语放在动词谓语之前,翻译时放在动词谓语的后面。①吾已失恩义,会不相从许。(《孔雀东南飞》)译文:我已经对她没有情义了,决不会答应你。②勤心养公姥,好自相扶将。(《孔雀东南飞》)译文:尽心侍奉婆婆,好好服侍她。③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回乡偶书》)译文:小孩子看见了我却不认识我。现代汉语中也有保留,如:请你相信。6.“见”字解释为“动作行为偏指一方”时,可解释为“我”,这时“见”是作宾语放在动词谓语之前,翻译时放在动词谓语的后面。①府吏见丁宁。(《孔雀东南飞》)译文:(我回来时)府吏叮嘱我。②生孩六月,慈父见背。(《陈情表》)译文:生下我六个月,父亲就背弃了我(意思是父亲就去逝了)。这种情况在现代汉语里也有保留,如:望见恕(希望你宽恕我);有何见教(有什么指教我的);让你见笑了(让你笑话我了);望见谅(希望你原谅我)。7.方位词、时间词作宾语时,有时也前置。①亚父南向坐。(《鸿门宴》)译文:亚父范增面向南坐着。②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秋水》)译文:到达北海,向东看去,看不到水的尽头。(四)状语后置 我们知道,在现代汉语中状语置于谓语之前,若置于谓语之后便是补语。但在文言文中,处于补语的成分往往要以状语来理解,即翻译时大多数时候要提到谓语前面去翻译。1.格式:动+以+宾 ①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张衡传》)译文:用篆文山龟鸟兽的形状来装饰。②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伶官传序》)译文:把箭放回先王灵位之前,禀告大功告成。③请其矢,盛以锦囊。(《伶官传序》)译文:并请出那三枝箭,装进锦囊。④方其系燕父子以组。(《伶官传序》)译文:当庄宗用绳索捆绑燕王父子。⑤申之以孝悌之义。(《齐桓晋文之事》)译文:把孝敬父母敬重兄弟的事向他们反复讲述。⑥覆之以掌。(《促织》)译文:用手掌覆盖(蟋蟀)。2.格式:动+于(乎,相当“于”)+宾 ①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赤壁之战》)译文:请允许我奉命向孙将军求救。②能谤讥于市朝。(《邹忌讽齐王纳谏》)译文:能够在集市上指出我的过错的人。③且立石于其墓之门。(《五人墓碑记》)译文:并且在他们的墓门前建立石碑。④生乎吾前。(《师说》)译文:生在我的前面。⑤风乎舞雩。(《四子侍坐》)译文:在舞雩台上吹风。3.格式:形+于+宾 ①长于臣。(《鸿门宴》)译文:(他,指项伯)比我长(大)。②虽才高于世,而无骄尚之情。(《张衡传》)译文:虽然才能比世人高,但却没有骄傲的情绪。(五)定语后置 在现代汉语中,定语是修饰和限制名词的,一般放在中心词前,这种语序古今一致,在文言文中,除此情况外,也可以放在中心词后。定语放在中心词后面,用“者”煞尾,构成定语后置的形式。那么,在翻译的时候,要注意把后置定语提到中心词前面去翻译。1.格式:中心词+定语+者 ①求人可使报秦者。(《廉颇蔺相如列传》)译文:寻找可派去回复秦国的人。②楚人有涉江者。(《刻舟求剑》)译文:楚国有个渡江的人。③荆州之民附操者。(《赤壁之战》)译文:荆州依附曹操的老百姓。④四方之士来者。(《勾践灭吴》)译文:四方前来投奔吴国的士人。⑤村中少年好事者。(《黔之驴》)译文:村中有个喜欢多事的年轻人。2.格式:中心词+之+定语+者 ①马之千里者。(《马说》)译文:千里马。②僧之富者不能至。(《为学》)译文:富有的和尚却不能到达。③国之孺子之游者。(《勾践灭吴》)译文:吴国出游的年轻人。④石之铿然有声者。(《石钟山记》)译文:铿然有声的石头。3.格式:中心语+之+定语 ①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译文:蚯蚓没有尖利的爪牙和强健的筋骨。②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岳阳楼记》)译文:在朝廷作官(或居在高高的庙堂),就要忧虑老百姓的疾苦,退隐江湖远离朝廷(或身处遥远的江湖),就要为国君担忧。4.格式:中心语+而+定语+者 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五人墓碑记》)译文:能够不改变自己志向的官员,普天之下,有几个人呢? 5.数量词做定语多放在中心词后面 格式:中心语+数量定语 ①比至陈,车六七百乘,骑千余,卒数万人。译文:等到了陈这个地方,有六七百辆车,千多名骑兵,数万名士兵。②一食或尽粟一石。(《马说》)译文:吃东西有时能吃完一石粮食。(六)主谓倒置 为了强调谓语,有时将谓语置于主语之前。这仅仅是因为语言表达的需要。①甚矣,汝之不惠(慧)!(《愚公移山》)译文:你太不聪明了。②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信陵君窃符救赵》)译文:公子能为别人困难而急的地方在哪里呢?(七)省略句 1.主语的省略 永州之野产异蛇,(蛇)黑质而白章„„ 2.谓语的省略 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 4.介词宾语的省略 此人一一为(之)具言所闻。5.介词的省略 将军战(于)河北,臣战(于)河南。古代汉语中的一些句式在现代汉语中已经为新的句式所取代,因此对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的句式须要细致区分。近年来,考查判断句这一特殊句式的选择题在逐渐减少,一般是在翻译题中考查的。考生应该学会分类归纳,并参照课文中的实例,判断出句式类型,明确相应的句式特点并准确翻译。翻译。如古代汉语中一般用“„„者,„„也”及其变化形式表判断,也有用“则”“乃”“即”“为”“是”等表判断的现象,如“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臣乃市井鼓刀屠者”(《信陵君窃符救赵》)“梁父即楚将项燕”(《史记??项羽本纪》),“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鸿门宴》),“巨是凡人”(《赤壁之战》)等。此外,还有用“非”表否定判断的现象,如“予本非文人画士”(《病梅馆记》)。被动句这一句式类型中有用“见”“于”“被”表被动的,也有意念上的被动,如“兵挫地削,亡其六郡”(《屈原列传》),其中“挫”“削”就是“被挫败”“被削减”的意思。词类活用,是指古代汉语中一个词在特定的语境中临时改变其词性的语法现象。词类活用主要包括名词的活用、动词的活用、形容词的活用。另外,词类活用还包括词语的使动用法、意动用法,如名词活用为动词,动词的使动或意动用法,形容词的使动或意动用法等。(一)名词作状语 找出下列各句中的名词用作状语的词语,并加以解释。①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云、响、景:像云彩、回声、影子一样 ②人皆得以隶使之 隶:当奴隶 ③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 舟:用船 ④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 东、北:在东边、在北边 ⑤而相如廷叱之 廷:在朝廷 ⑥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 夜:在夜晚 ⑦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日:每天(二)名词用作动词 现代汉语中,名词是不会直接带宾语的,但文言文中却经常出现名词直接带宾语的现象,这就是名词用作动词。活用以后,名词变成相关的动词的意思。如:“始见中原气象,泰然不肉而肥矣”中的“肉”,就是“吃肉”的意思。找出下列各句中用作动词的名词,并解释。①籍吏民,封府库
籍:登记 ②沛公欲王关中 王:统治 ③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 敌:攻击 ④臧使者枉用三尺,以仇一言之憾,国贼戾之士哉 仇:报复 ⑤大喜,笼归,举家庆贺 笼:用笼子装 ⑥大楚兴,陈胜王 王:称王 * * 第三节 句式与活用 解析: D项的“小”,形容词作名词,“小事”。A项的“虹”,名词作动词,“出现虹”;B项的“衣”,名词作动词,“穿”;C项的“军”,名词作动词,“驻扎军队”。答案: D 解析: C项的“传”,动词作名词,“流传的文字”。A项的“族”,名词作动词,“灭族”;B项的“下”,方位名词作动词,“攻下”;D项的“树”,名词作动词,“种植”。答案: C 3.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太史公曰:吾闻之周生①曰,“舜目盖重瞳子②”,又闻项羽亦重瞳子。羽岂其苗裔邪?何兴之暴也!夫秦失其政,陈涉首难,豪杰蜂起,相与并争,不可胜数。然羽非有尺寸,乘势起陇亩之中,三年,遂将五诸侯③灭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号为“霸王”。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及羽背关怀楚,放逐义帝而自立,怨王侯叛己,难矣。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尚不觉寤而不自责,过矣。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岂不谬哉!(选自《史记??项羽本纪》)【注】 ①周生:一个姓周的儒生。②重瞳子:一只眼睛里有两个瞳仁。③五诸侯:指齐、魏、赵、韩、燕五国起义军。从句式角度分析,下列句子中句式相同的两项是()A.乘势起陇亩之中 B.放逐义帝而自立 C.身死东城 D.尚不觉寤而不自责 解析: A项和C项均为省略句,省略介词“于”;B项为一般句式;D项为宾语前置句,代词“自”作动词“责”的前置宾语。答案: AC 【参考译文】 太史公(自称)说:我从周生那里听到说,“虞舜的眼睛里大概有两个瞳子”,又听说项羽也是双瞳子。项羽难道是舜的后代么?怎么兴起得这么突然呢?秦国在政治措施上有重大失误,陈涉首先发难,英雄豪杰像蜂群飞起,共同一起争雄,多得数也数不清。可是项羽并没有什么根基(包括土地和权势),而是乘天下大乱的形势在民间起事,三年的时间,就率领五国诸侯(楚外的五国反秦武装)灭秦,分割天下的土地,封赏王侯,一切政令都由项羽颁布,号称“霸王”。霸王的权位虽然不能维持到底,可是这显赫的功业是近古以来不曾有过的。等到项羽
name=baidusnap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