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3年四川省内江市农村居民收入分析
2013年四川省内江市农村居民收入分析
2013年,内江市以城乡统筹协调发展为目标,坚持以促进农民增收为核心,以农业项目推进为抓手,以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建设为突破口,坚持“一路二水三产业四增收”的发展思路,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农业农村经济全面发展,农民收入呈现较快增长的势头。据内江市910户农村住户调查资料显示,2013年内江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为8584元,比上年同期增加982元,增长12.9%,高四川省平均水平0.1个百分点。
一、总体情况
1、增势超常
2013年,内江市农民人均纯收入8584元,增额982元,增速12.9%,比全国平均数12.4%,高0.5个百分点;比四川省平均数12.8%,高0.1个百分点。
2、增额创新
2013年内江市农民人均纯收入8584元,增加额982元,是继2006年后,六个增加额超过500元中第三个增额较高之年;其增额比2012年(964元)高18元;比2011年(1134元)仅少152元;比2010年(730元)高252元;比2009年(362元)高620元;比2008年(587元)高395元;比2007年(551元)高431元。
3、增长全面
在农民人均纯收入8584元中,工资性收入4202.7元,增加529.1元,增长14.4%;家庭经营性纯收入3534元,增加278.8元,增长8.6%;财产性纯收入80.7元,增长31.2%;转移性纯收入767元,增加155.2元,增长25.4%。在家庭经营纯收入中,一产业纯收入3133.9元,增加208元,增长7.11%;非农产业纯收入400.1元,增加70.8元,增长21.5%;其中二产业纯收入6.7元,增长3.6%,三产业纯收入393.5元,增加70.6元,增长21.9%。
在一产业纯收入中,农业纯收入1809.4元,增加144.7元,增长8.7%;林业纯收入18.2元,增长34.8%;畜牧业纯收入1244.2元,增加54.4元,增长
4.6%;渔业纯收入62.2元,增长7.3%。
二、呈现特点
从农民收入的构成来看,呈现出三个特点。
1、工资性收入增长强劲,已成为当前农民增收的主力军。工资性收入增长动力发生变化,由以前单一的省外务工增长为主转化为以本乡和乡外省内省外务工增长并重的格局。近年来,各级政府加大对外招商引资初现成果,大批外资、沿海企业进驻内地。随着内江市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农业现代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和一大批交通、水利、电力等基础设施建设,为当地农民提供了大量方便灵活的就业机会,许多农业劳动力在兼顾农业生产的同时在当地企业做工而增加劳务收入,同时随着劳动力供求形势的改变,尤其是全国各地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对农民工工资性增长也发挥了重大的作用。2013年内江市农村居民工资性收入人均4202.7元,比上年同期增加529.1元,增长14.4%,占总纯收入的48.9%。其中:在乡外县内从业得到的收入增长20.9%,在县外省内从业得到的收入增长11.2%,在省外国内从业得到的收入增长12.8%。
2、农民家庭经营收入稳步增长,是农民增收的支柱。农畜产品价格上涨是直接拉动农民种植业和养殖业收入增长的重要因素,随着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加快发展,一大批工商企业投入农业,促进农村二三产业的发展,同时随着农村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休闲农业、乡村旅游为农民从事餐饮业、批零贸易业和运输服务业创造了条件,有效带动农民二、三产业收入增长。2013年内江市农村居民家庭经营性纯收入人均3534元,比上年同期增加278.8元,增长8.6%,对纯收入增长的贡献率为28.4%,拉动纯收入增长3.7个百分点。在农民家庭经营纯收入中,来自第一产业的纯收入人均3133.9元,比上年同期增加207.9元,增长
7.1%,其中:农业纯收入增长8.7%,林业纯收入增长34.8%,牧业纯收入增长
4.6%,渔业纯收入增长7.3%;来自第二产业的纯收入人均6.7元,比上年增长
3.6%;来自第三产业的纯收入人均393.5元,比上年同期增加70.6元,增长21.9%。
3、转移性收入快速增长,拓宽了农民的增收渠道。近年来,国家不断加大民生工程和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力度,惠农政策不断增多,标准不断提高,措施不断完善,使政策性转移性增收大幅增长,成为农民增收的新亮点。据初步汇总,目前内江市农民享有的惠农政策有种粮直接补贴、农资综合直补、主要粮食良种补贴、农机购置补贴、政策性农业保险、退耕还林补贴、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农村新型养老保险、新农村合作医疗保险、无偿扶贫扶持款、救灾救济款、购买
家电退税等扶助政策。2013内江市农村居民转移性纯收入人均为767元,比上年同期增加155.2元,增长25.4%,其中:离退休金、养老金增长19.2%,农村亲友支付赡养费增长39.3%,救济金、抚恤金、救灾款增长11.7%,各项补贴收入增长31%。
三、农民增收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1、农资价格不断上涨
土地成本、生产投入成本、劳动力成本是目前农民收入的主要成本。劳动力价格的不断上涨、工业原材料及其上游产品的涨价,不断地带动农资产品价格攀升;受政策及农产品市场信息滞后的影响,近几年来,农业成本只升不降,而且农副产品的价格上涨始终滞后工业产品及人力资源价格的上涨,农民的增收受制于成本的因素太大,成本迫使农民增收的利润空间越来越狭小。数据显示,2013年内江农民家庭经营费用支出增幅为5.6%,同比增加了7.7个百分点。其中,牧业饲料支出1259.7元,增长6.9%;渔业饲料支出41.3元,增长91.2%。
2、农产品价格出现震荡
2013年,农产品价格呈现回落趋势,尤其是生猪销售较为明显。猪肉价格在今年二季度出现转势,价格连续回落,二季度毛猪价格比一季度平均每公斤下跌2-3元钱,而三、四季度开始上升到15-17元/公斤,近期价格连连走低,农户养殖业收入明显受挫。这种前期高价投入与后期降价销售形成的“剪刀差”,大大削减了农民的比较收益。
3、农业政策性投入力度不够
近年来,国家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不断加大“三农”投入力度,但建国以来,长期实施的超低农业财政投入政策,农业财政投入呈现出明显的非持续性特点,不仅低于国际最低标准,而且常年低于我国《农业法》明确规定的标准,即“国家财政每年对农业总投入的增长幅度应当高于国家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幅度”。现行的国家财政体制扭曲了收入分配关系,导致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严重匮乏,农民集资建设项目增多,支出增加,负担加重,积累减少,增收乏力。2013年内江农民税费支出中承担其它各种收费人均达到20元,增长43.4%。
四、促进农民增收的几点建议
1、控制农业生产资料价格的过快上涨
一是要从生产环节入手,在政策上加大对生产企业的支持,防止生产企业将生产资料价格上涨转嫁到农民的身上;二是要确保农资流通渠道畅通,引导、扶持企业发展连锁经营,减少流通环节,降低采购成本,确保农民用上质优价廉的农资产品;三是要加强农资市场监管,防止假冒伪劣农资产品进入市场,杜绝坑农害农现象。
2、稳定农产品价格
一是严格执行粮食收购政策,切实保护农民利益,对主要农产品实行保护价。二是合理确定农产品的收购价格,综合考虑农业生产成本、农产品的供求状况、预期通胀率等因素,使农产品收购价格增长率与通胀率呈相应比例。农产品收购价格应当按照物价指数的变动幅度不断加以调整,确保农民的总体利益不受到损失。三是进一步完善农产品储备调节制度和农产品价格风险基金制度,多方筹资,及时有效地吸收市场中滞存的农产品,提高国家调节和稳定粮食市场的能力,使专储农产品真正发挥预防和抑制农业风险的作用。四是要引导农民实施组织化经营,建立现代化的经营体系。
3、加大农业基础设施投入
农业基础设施投入是增强农业发展,降低生产成本,确保农民增收的积极因素,有利于增强农业发展后劲,提高农业产出动力,降低农户农业生产的固定成本,增加农民收入。现阶段优化农村经济发展环境主要是依托新农村建设,新农村建设需要的资金较大。要改革农业投入体制,推进农村投资和金融体制改革,发挥政府投资的导向作用,形成多元化的农业投融资体制,扩大农业投入来源,建立农业投资稳定增长机制,使农民增收有资金和物质保障。同时,鼓励和吸引民间资本、工商资本、外来资本投入新农村建设和农村二、三产业的发展。大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因地制宜规划建成一批集中联片、适度规模、特色鲜明、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的种植业、养殖业和林业。整合各类支农扶农资金,加强农田水利、道路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引导农民承包土地合理有序流转,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不断改善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条件。
第二篇:2013年四川省内江市节能降耗情况分析
2013年四川省内江市节能降耗情况分析
今年以来,在川威钒资源综合利用项目和白马60万示范电站等高耗能项目的带动下,内江市全社会用电量快速增长,规模工业综合能耗增速不断攀升,节能降耗压力持续加大。严峻的节能形势引起了内江市委、市政府领导的高度重视,内江市采取多项综合措施,迅速扭转了节能降耗不利局面,节能降耗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
一、节能降耗态势良好
2013年,内江市单位GDP能耗同比下降3.06%,超目标任务进度0.56个百分点,顺利完成四川省下达目标任务。分行业看,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同比下降
5.12%,超目标任务进度0.12个百分点,农业、建筑业、商业、交通运输业等行业单位增加值能耗同比分别下降2.0%、4.2%、2.0%、1.8%,均完成了目标节能任务。
二、能源消费基本情况
(一)主要能源品种消费情况
一是电力消费增速居四川省前列。2013年,内江市全社会用电量为59.18亿千瓦时,比2012年增长14.2%,比全省平均增速高8.7个百分点,比去年同期高16.2个百分,居四川全省第四位,是“十二五”以来首次达到两位数的增长速度。分行业看,第一产业用电量0.22亿千瓦时,同比增长4.6%;第二产业用电量41.55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6.2%,其中工业用电量40.84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6.7%;第三产业用电量5.70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3.6%;城乡居民生活用电11.70亿千瓦时,同比增长7.9%。
二是原煤消费量有所下降。2013年,内江市原煤消费1042.08万吨,比同期减少230.98万吨,下降18.1%,降幅比上半年扩大7.9个百分点。原煤消费量减少主要是洗煤企业受原煤停产影响而减产或停产,投入洗选的原煤大幅下降。
三是天然气消费增长较快。据统计,全年天然气消费3.48亿立方米,同比增长13.7%,比去年同期提高13.4个百分点。分行业看:工业用气1.55亿立方米,同比增长1.6%;非工业用气1.93亿立方米,同比增长26.9%。非工业用气中,民用气1.48亿立方米,同比增长32.5%;CNG用气0.45亿立方米,同比增长5.7%。
四是成品油消费量。据最新统计数据,内江市成品油消费37.55万吨,其中:汽油消费14.91万吨,柴油消费22.64万吨。分行业看:建筑业、工业、商业、交通运输业、农业分别消费1.28、0.89、0.39、0.37、0.19万吨。
(二)主要行业能源消费情况
一是规模以上工业能耗增速回落。2013年,内江市500户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综合能耗731.84万吨标煤,比2012年增加38.20万吨标煤,增长5.5%,增速比1-3季度回落1.7个百分点,比1-2季度回落1.2个百分点。其中:72户省级重点监控企业综合能耗640.36万吨标煤,同比增长6.5%,比1-3季度回落
1.5个百分点,比1-2季度回落1.7个百分点。
二是商业领域用电量增速居各行业之首。2013年,内江市商业领域用电量
2.21亿千瓦时,比2012年增长19.8%,比全社会用电量高5.6个百分点,居各行业之首。其中:批发和零售业用电量1.66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8.7%,住宿和餐饮业用电量0.56亿千瓦时,同比增长23.3%。
三是居民生活能源消费上升较快。从用电量看,内江市城乡居民生活累计用电11.70亿千瓦时,比2012年增长7.8%,增速比上半年高10.1个百分点,其中:城镇居民用电量5.98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3.8%,乡村居民用电量5.72亿千瓦时,同比增长2.4%。从天然气消费看,内江市民用天然气1.48亿立方米,同比增长32.5%,增速比上半年上升5.8个百分点。
四是交通领域天然气消费增长加快。2013年,内江市车辆天然气消费0.45亿立方米,同比增长5.7%,增速比2012年上升3.2个百分点。
三、节能降耗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重点耗能企业增量突出。一是川威集团。受钒资源综合利用项目投产影响,全年能源消费271.24万吨标煤,比2012年增加65.63万吨标煤,增长31.9%;电力消费16.83亿千瓦时,比2012年增加5.10亿千瓦时,增长达42.9%。二是白马循环示范电站。受60万千瓦示范电站投产影响,全年能源消费57.04万吨标煤,比2012年增加23.41万吨标煤,增长69.6%,电力消费2.20亿千瓦时,比2012年增加1.02亿千瓦时,增长86.4%。以上两户重点企业拉动工业能耗增长12.8%,拉动全社会用电量增长11.8%。
(二)产业结构欠合理。2013年,内江市三次产业结构比为16.5:61.8:21.7,相比四川全省的13.0:51.7:35.2的产业结构,能源消耗高的二产业所占比重仍然偏高。从规模工业看,轻、重工业比为30.2:69.8,相比四川全省32.9:67.1的行业结构,能源消耗高的重工业占比偏高。
(三)部分县区节能进度偏低。“十二五”前三年,内江市单位GDP能耗累计下降12.73%,完成“十二五”节能目标的73.09%,而市中区、威远县两地前三年累计下降率别为11.95%、11.98%,仅完成“十二五”节能目标的68.32%、68.46%,节能进度偏低,后两年节能任务重完成难度大。
三、下步节能形势分析
尽管当前内江市已完成“十二五”节能目标的73.09%,后两年平均每年只需下降2.20%,但川威钒资源综合利用项目和白马60万示范电站两大高耗能项目2013年产能并未完全释放,2014年项目产能可能逐步释放,加之中建材玻璃2014年可能投产,这些项目将带动内江市用电量和能耗继续快速增长,如不及时采取措施,2014年节能形势仍不容乐观。
第三篇:农村居民收入
提高农村居民收入与消费水平的思考
洛江区虹山乡政府陈永泽
本文调查分析了洛江区农村居民收入和消费的基本情况。从加快劳动力转移、推进农村改革、提高农民素质、改善消费环境、构建保障体系等方面提出提高农村居民收入与消费水平的对策建议。
洛江区是典型城郊型农业经济区,钱区人口17.09万人,农村人口占全区人口81.8%,2003年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4080元,与城区居民收入比为1:3.2。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关键在农村。如何采取有效措施,增加农村居民收入,提高消费水平,改善生活质量,是摆在各级党委、政府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
第四篇:浙江省农村居民收入差异比较分析
龙源期刊网 http://.cn
浙江省农村居民收入差异比较分析
作者:胡 鹏
来源:《沿海企业与科技》2005年第09期
[摘要]居民收入分配差异一直是经济学家和社会改革者关心的一个话题,文章使用浙江省2000~2003年农村居民家庭按人均纯收入等级分组的收入数据对浙江省农村居民之间的收入差异及收入结构进行了分析比较,发现浙江省农村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有拉大的趋势。
[关键词]收入;差异;结构;比较
[中图分类号]F213.4
[文献标识码]A
第五篇:农村居民收入情况调查报告
有关数据表明,近几年来,燕郊地区农民收入持续不断增加,年胜一年,对数据深入分析发现,村民们推陈出新,一改日出而耕,日落而息的传统农业模式,发展多项经营的商品农业,另外农民思想也发生转变,不再固守土地,离乡务工也推动了农民收入水平的提高。
自从镇政府提出“农民增加收入一个主要途径是调整 农业 产业结构”以来,乡党委、政府 带领燕郊村民紧紧围绕 粮食 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抓调整,突出本地优势、因地制宜发展订单农业、大棚农业。在种植小麦,玉米的基础上,建设大棚生产基地,种植绿色生态食品,凭借燕郊是北京郊区的良好区位,大棚种植渐渐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相比前几年来看,2008年农业的比较收益大幅提高提高,农民的人均收入由2500上升到3200。
农民增加收入的另一个主要途径是外出务工收入据2007年 统计,全乡总劳力8206人,其中长年外出务工 劳动 力2966人,约占总人口20.4%。从调查情况来看,外出务工劳动力按每年最低纯收入2400元来算,全乡仅外出务工一项可带回资金712万元,人均498元。
在燕郊人民取得骄人的成绩同时,也存在着中国底层劳动人民的普遍弱势。
当前农民的消费开支负但仍然过重,据调查,农民的收入主要支出于农业生产、医疗 费、学费等。由于农业生产资料的价格有较大程度的增长,农业生产的费用仍然要占农民收入相当大的比例;另外是医疗费用支出,农民一旦生病住院,医疗费用支出比重就大幅度上升,尤其是主要劳动力生病后,致使该家庭劳动力缺乏,常常很快就会返贫。
www.xiexiebang.com【xiexiebang.com范文网】
另外,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不高,虽然乡党委,政府加大了对农民的培训力度,在一定程度上农民的素质有所提高,但是农民的整体素质还有待提高,主要体现在生产 经营 管 理 技能、文化 科学素质和观念意识等方面,既影响了农业的生产,也影响了劳动力的移,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外出务工只能做苦力和劳动密度高的行业,未能以劳动力产生劳动价值,造成了人力资源的优势不能显现。
农民经营生产方式粗放。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生产规模过于狭小,规模经营还只是少数;二是 科技 含量低,农户缺少农作物新品种的应用、种植、病虫害有效预防等技术,新种一种家作物要花上三年五年的时间去培育;三是管理粗放,缺少精细耕种的田间管理以及精确的经济核算,造成了生产资料的极大浪费和生产成本的增加。
农民的信息来源渠道单一。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农户从真正意义上相对独立的生产经营单位成为相对独立的经营者和决策者,改革把农民推向市场经济的前台,农产品以从卖方市场转向买方市场。在这种情况下,农民正确地掌握信息,指导生产经营成为在市场中取胜的必要条件,但从目前来看农民的信息来源渠道单一,农民信息不灵是农村的一大普遍现象,这就造成了农村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困难加大。(责任编辑:范文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