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资产评估增值的会计与税务处理
资产评估增值的会计与税务处理
2008-03-04 15:17
众所周知,常见的资产评估增值问题一般有以下三种:第一,企业以非货币性资产对外投资发生资产评估增值;第二,因清产核资而发生的资产评估增值;第三,因企业股份制改造而发生的资产评估增值。本文就上述三种情况分别谈与之相关的会计处理和税务处理。
一 以非货币性资产对外投资发生的资产评估增值
(一)会计上的处理
在非货币性资产换入投资(短期投资或长期股权投资)的实际业务中,通常存在涉及补价和不涉及补价的两种情形,《企业会计准则——非货币性交易》规定:
1.在不涉及补价的前提下,以非货币性资产换入投资的一方,应当按照换出资产的账面价值,加上应当支付的相关税费作为换入资产的入账价值。
2.如果涉及补价,应区别不同情况进行处理:
①支付补价的,应以换出资产的账面价值,加上补价和应支付的相关税费,作为换入投资的入账价值;②收到补价的,应按换出资产的账面价值,加上应确认的收益和相关的税费后减去补价后的余额作为换入投资的入帐价值。具体公式如下:
换入投资入账价值=换出资产账面价值-(补价/换出资产公允价值)×换出资产账面价值+应支付的相关税费
或者:换入投资入账价值=换出资产账面价值 应确认的收益 应支付的相关税费—补价
其中:应确认的收益=补价-(补价/换出资产公允价值)×换出资产账面价值-(补价/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应交的相关税金及教育费附加
对于对外投资发生的评估增值,在会计处理上可能影响相关税费的计算,进而影响到股权投资的入账成本,具体详见下文例1。
(二)税务上的处理
按照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企业股权投资业务若干所得税问题的通知》(国税发[2000]第118号)和其他相关的规定,企业以经营活动的部分非货币性资产对外投资,包括股份公司的法人股东以其经营活动的部分非货币性资产向股份公司配购股票,应在投资交易发生时,将其分解为按公允价值销售有关非货币性资产和投资两项经济业务进行所得税处理,应将非货币性资产的公允价值(或者评估价)超过非货币性资产账面价值的差额确认当期所得。
(三)举例分析
【例1】甲企业2004年9月1日以现金20万元和一台设备投资于乙企业,该设备的账面净值为260万元(原值300万元),经评估确认为400万元(不含税价格)换取乙企业普通股300万股(每股面值1元)。为说明简便,不考虑其他费用和除增值税以外的其他税金。
[分析与处理 ]
1.会计处理:在办理股权转让手续后,应当先判定该项交易是否属于非货币性交易,通常情况下的判定标准为:支付的货币性资产占换入资产的公允价值(或占换出资产公允价值与支付的货币性资产之和)的比例低于25%(含25%),则视为非货币性交易。本题中20÷420×100%=4.76%<25%,所以属于非货币性交易。因为甲企业的设备评估价格高于原值,故应缴纳增值税400×4%÷2=8万元;换入长期股权投资的入账价值:20 260 8=288万元。
据此应作会计分录如下:
借:固定资产清理 2600000
累计折旧 400000
贷:固定资产 3000000
借:长期股权投资——乙公司 2880000
贷:银行存款 200000
固定资产清理 2600000
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 80000
2.税务处理:此项业务对于甲企业来说,虽然在会计处理上没有体现收益,但是在税法上,甲企业是销售了一项固定资产的同时又进行了长期投资。所以应按规定缴纳相关的流转税和所得税。(由于本题其他税费不考虑,所以只涉及增值税和所得税)
增值税方面:按照税法规定,转让自用应税固定资产应按4%的征收率减半计算缴纳增值税,同时进项税额不允许抵扣。前面已经计算出应当缴纳增值税80000元。所得税方面:
虽然会计帐户上没有将转让设备的收入计入收入,但是,在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时,甲企业应当按照销售设备的收益申报纳税,应确定的设备转让所得为400-260=140万元,《关于企业股权投资业务若干所得税问题的通知》(国税发[2000]第118号)中规定:上述资产转让所得如数额较大,在一个纳税年度确认实现缴纳企业所得税确有困难的,报经税务机关批准,可作为递延所得,在投资交易发生当期及随后不超过5个纳税年度内平均摊转到各年度的应纳税所得中。
另外,需要注意的是,由于甲企业按照税法规定确定了转让收益,其长期投资虽然会计上按照288万元入账,但是取得股票的计税成本应为420万元(设备的评估价格400万元加上支付的补价20万元)。而乙企业接受投资而取得的设备可按照评估价格加税金408万元入账,并在所得税税前计提相应的折旧。
二 因清产核资而发生的资产评估增值
(一)会计上的处理对于因清产核资而发生的资产评估增值问题,应根据现行的会计制度和财政部关于《清产核资试点企业有关会计处理规定》([1993]财会字第80号)文件进行会计处理。即企业主要固定资产价值重估后,经过验收核实,应相应调整固定资产帐面价值。固定资产重估后如为增值,按增值金额,借记“固定资产”科目,按固定资产净值的增加额,贷记“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清产核资评估增值)”科目,按其差额,贷记“累计折旧”科目。企业在清产核资过程中增加的资本公积,在按清产核资的政策规定冲减各项资产损失后,如果存在余额,转入实收资本,借记“资本公积”科目,贷记“实收资本”科目。就此可以看出,因清产核资而发生的资产评估增值除了计入“资本公积”外,在会计上是不确认收益的。
(二)税务上的处理
1. 在所得税方面,对清产核资发生的资产评估增值税务的处理和会计上是基本一致的。
《关于企业资产评估增值有关所得税处理问题的通知》财税字[1997]77号文件规定,纳税人按照国务院的统一规定,进行清产核资时发生的固定资产评估净增值,不计入应纳税所得额。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城镇集体企业单位清产核资若干税收财务处理规定的通知》(国税发[1998]55号)文件规定:对城镇集体企业在全国统一组织的清产核资中,其固定资产价值重估后增值的部分不计征所得税,并可提取相应的折旧在税前扣除。
2.在房产税、印花税方面,对清产核资发生的固定资产评估增值的部分均要按规定缴纳房产税和印花税。
(三)举例分析
【例2】A企业于2005年度按照法定程序清查企业资产,涉及一项原值为1000万元的办公楼,折旧年限20年,已使用10年,经过评估增值300万元。为考虑方便,假设残值不计,清产核资过程中未发生其他各项资产损失。该企业不享有任何的税收优惠政策,当地计征房产税规定的房屋余值按照房屋原值的20%计算。
[分析与处理]
1.会计处理:
评估增值时:
借:固定资产 3000000
贷: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清产核资评估增值)3000000
由于假设清产核资过程中未发生其他各项资产损失,所以评估完毕后按规定:
借: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清产核资评估增值)3000000
贷:实收资本 3000000
2.税务处理:
房产税方面:因评估增值的每年需多缴纳房产税300 ×(1-20%)×1.2%=2.88万元
印花税方面:需缴纳印花税300×5‰=1.5万元
三 因股份制改造发生的资产评估增值
(一)会计上的处理企业因进行股份制改造而发生的资产评估增值,应当根据评估确定的资产价值调整资产账面价值,并可以计提折旧。将按规定评估增值未来应交的所得税计入“递延税款”的贷方,资产评估净增值扣除未来应交所得税的差额计入“资本公积——资产评估增值准备”。当企业按照规定在计提折旧、使用或摊销或者按规定的期限结转计入应纳税所得额时,其应交的所得税借记“递延税款”贷记“应交税金——应交所得税”。企业原计入资本公积的增值准备未实现前不作处理,待到实现后转入“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转入”。
(二)税务上的处理
《关于企业资产评估增值有关所得税处理问题的通知》(财税字[1997]77号)文件第四条规定,企业进行股份制改造发生的资产评估增值,应相应调整帐户,所发生的固定资产评估增值可以计提折旧,但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不得扣除。其精神就是固定资产评估增值部分应缴纳所得;《关于企业资产评估增值有关所得税处理问题的补充通知》(财税字[1998]50号)文件第二条规定,资产评估增值的资产范围应包括企业固定资产、流动资产等在内的所有资产。其精神是资产评估净增值部分,不仅仅指固定资产增值部分,还应包括流动资产增值部分都应缴纳所得税。
同时应当注意,股份制改造发生资产评估增值仅适用于内资企业,而对于外商投资企业因改组或与其他企业合并成为股份制企业而进行资产重组的,税法规定其改组过程中发生的重估价值与资产账面价值之间的差额,应计入外商投资企业资产重估当期的损益并计算缴纳所得税。
(三)举例分析
【例3】甲(内资)企业实施股份制改组,固定资产原账面价值1000万元,已提折旧200万元,经评估该固定资产原值1060万元,累计折旧200万元,该固定资产评估增值60万元,尚可使用年限为10年。若原改组企业以评估价值折成股份公司股本,股份公司成立后固定资产采用直线折旧法(假若不考虑净残值率),适用企业所得税率为33%。
[分析与处理]
甲企业改组后的企业固定资产按其评估价值入账并计提折旧,其会计分录如下:
1.根据资产评估报告调整原账面价值
借:固定资产 600000
贷:递延税款 198000
资本公积——资产评估增值准备 402000
2.企业改制成功后对该固定资产增值部分每月计提折旧
借:制造费用等 5000
贷 : 累计折旧 5000
3.企业每年结转递延税款时
借: 递延税款 19800
贷 : 应交税金——应交所得税 19800
4.企业结转资本公积准备实现
借:资本公积——资产评估增值准备 402000
贷 : 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转入 402000
第二篇:资产评估增值代扣代缴个人所得税账务处理
资产评估增值代扣代缴个人所得税账务处理
一、被投资企业负有资产评估增值涉及的个人所得税扣缴义务
(一)《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资产评估增值计征个人所得税问题的通知》(国税发[2008]115号)明确,(一)个人(自然人,下同)股东从被投资企业取得的、以企业资产评估增值转增个人股本的部分,属于企业对个人股东股息、红利性质的分配,按照“利息、股息、红利所得”项目计征个人所得税。税款由企业在转增个人股本时代扣代缴。
(二)个人以评估增值的非货币性资产对外投资取得股权的,对个人取得相应股权价值高于该资产原值的部分,属于个人所得,按照“财产转让所得”项目计征个人所得税。税款由被投资企业在个人取得股权时代扣代缴。
(三)对本通知发布之前已经发生的个人以评估增值的非货币性资产对外投资暂未缴纳个人所得税的,所投资企业应将个人股东所投资的非货币资产的原始价值和增值情况、个人股东基础信息等资料登记台账,并向主管税务机关备案。税务机关应据此建立电子台账,加强后续管理,督促企业在股权转让、清算和投资收回时依法扣缴个人所得税。
(四)个人不能提供完整、准确财产(资产)原值凭证的,主管税务机关可依法核定其财产原值。
(二)《企业会计准则讲解(2008)》对非货币性资产进行了界定。非货币性资产是相对于货币性资产而言。货币性资产,是指企业持有的货币资金和将以固定或可确定的金额收取的资产,包括现金、银行存款、应收账款和应收票据以及准备持有至到期的债券投资等。非货币性资产是指货币性资产以外的资产。非货币性资产与货币性资产相比,该类资产在将来为企业带来的经济利益,是不固定的或不可确定的。
二、笔者就被投资企业代扣代缴个人所得税会计核算进行分析:
(一)被投资企业资产评估增值转增个人股本,被投资企业代扣代缴“利息、股息、红利所得”项目个人所得税账务处理,应当反映出投资人持有股权的成本。这时的股权成本就是未来转让股权时的财产原值,未来还要涉及财产转让的个人所得税问题。核算错误,会造成未来转让时多缴个人所得税。因为,根据个人所得税法规定,财产转让所得,以转让财产的收入额减除财产原值和合理费用后的余额,为应纳税所得额。个人所得税法实施条例规定,财产转让所得,是指个人转让有价证券、股权、建筑物、土地使用权、机器设备、车船以及其他财产取得的所得。财产原值,是指:
(一)有价证券,为买入价以及买入时按照规定交纳的有关费用;
(二)建筑物,为建造费或者购进价格以及其他有关费用;
(三)土地使用权,为取得土地使用权所支付的金额、开发土地的费用以及其他有关费用;
(四)机器设备、车船,为购进价格、运输费、安装费以及其他有关费用;
(五)其他财产,参照以上方法确定。纳税义务人未提供完整、准确的财产原值凭证,不能正确计算财产原值的,由主管税务机关核定其财产原值。(注意:根据《关于个人转让股票所得继续暂免征收个人所得税的通知》(财税字[1998]61号),对股票转让所得暂免征收个人所
得税。)借:固定资产等
贷:实收资本(或股本)——某自然人
同时,借:其他应收款
贷:应交税费——应交个人所得税
(二)个人以评估增值的非货币性资产对外投资,被投资企业代扣代缴“财产转让所得”项目个人所得
税账务处理,同上述情况。
(三)有些人的观点是:借记“固定资产”等科目,贷记“实收资本(或股本)——某自然人”、“应交税费——应交个人所得税”。这样处理应该是错误的。
三、被投资企业负有扣缴义务的法律渊源
《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2007年12月29日修订)规定,个人所得税,以所得人为纳税义务人,以支付所得的单位或者个人为扣缴义务人。个人所得超过国务院规定数额的,在两处以上取得工资、薪金所得或者没有扣缴义务人的,以及具有国务院规定的其他情形的,纳税义务人应当按照国家规定办理纳税申报。扣缴义务人应当按照国家规定办理全员全额扣缴申报。《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实施条例》(国务院令第519号)规定,扣缴义务人在向个人支付应税款项时,应当依照税法规定代扣税款,按时缴库,并专项记载备查。所说的支付,包括现金支付、汇拨支付、转账支付和以有价证券、实物以及其他形式的支付。全员全额扣缴申报,是指扣缴义务人在代扣税款的次月内,向主管税务机关报送其支付所得个人的基本信息、支付所得数额、扣缴税款的具体数额和总额以及其他相关涉税信息。全员全额扣缴申报的管理办法,由国务院税务主管部门制定。《个人所得税代扣代缴暂行办法》(国税发〔1995〕65号)规定,扣缴义务人向个人支付下列所得,应代扣代缴个人所得税:
(一)工资、薪金所得;
(二)对企事业单位的承包经营、承租经营所得;
(三)劳务报酬所得;
(四)稿酬所得;
(五)特许权使用费所得;
(六)利息、股息、红利所得;
(七)财产租赁所得;
(八)财产转让所得;
(九)偶然所得;
(十)经国务院财政部门确定征税的其他所得。从国税发〔1995〕65号文件看,个人所得税法第二条规定的十一项所得,只有“个体工商户的生产、经营所得”没有扣缴义务人,其他十项所得均以支付所得的单位或者个
人为扣缴义务人。
第三篇:资产处置的会计与税务处理分析
资产处置的会计与税务处理分析
宁波市天长税务师事务所顾世浩
资产是指企业过去的交易或事项形成的,由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资源。企业的主要资产为货币资金、往来款、存货、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等等。企业在从事经营活动中时,总是会遇到资产处置的情况,本文就资产在处置过程中遇到的会计与税务处理做出分析,以求在实务处理中更加符合《企业会计准则》和税法法律法规。
一、会计与税务处理一致的情况
正常销售的存货的会计处理,符合收入准则的规定。对于企业的正常销售行为,确认为收入,所得税则作为应税收入,增值税方面对销售行为确认销项税,会计与税务的确认处理是相同,不存在调整问题。
企业经营过程中,可能会出现资产用于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债务重组、职工奖励和福利等事项,会计处理上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第7号——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企业会计准则第12号——债务重组》的规定及实质重于形式的原则按对外销售货物进行会计处理。税法上对此类事项的所得税处理,根据国税函[2008]828号《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企业处置资产所得税处理问题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的规定:“企业将资产移送他人,因资产所有权属已发生改变而不属于内部处置资产,应按规定视同销售确定收入”。其中:属于企业自制的资产,应按企业同类资产同期对外销售价格确定销售收入;属于外购的资产,可按购入时的价格确定销售收入。会计与税务的处理方法一致。
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可能会转让固定资产,按照财税[2009]9号文《关于部分货物适用增值税低税率和简易办法征收增值税政策的通知》的规定,一般纳税人销售自己使用过的属于条例第十条规定不得抵扣且未抵扣进项税额的固定资产,按简易办法依4%征收率减半征收增值税。一般纳税人销售自己使用过的其他固定资产,应按财税[2008]170号文《关于全国实施增值税转型改革若干问题的通知》第四条的规定执行,即自2009年1月1日起,纳税人销售自己使用过的固定资产,应区分不同情形征收增值税:①销售自己使用过的2009年1月1日以后购进或者自制的固定资产,按照适用税率征收增值税;②2008年12月31日以前未纳入扩大增值税抵扣范围试点的纳税人,销售自己使用过的2008年12月31日以前购进或者自制的固定资产,按照4%征收率减半征收增值税;③2008年12月31日以前已纳入扩大增值税抵扣范围试点的纳税人,销售自己使用过的在本地区扩大增值税抵扣范围试 1
点以前购进或者自制的固定资产,按照4%征收率减半征收增值税;销售自己使用过的在本地区扩大增值税抵扣范围试点以后购进或者自制的固定资产,按照适用税率征收增值税。此外根据财税[2009]9号文的规定,小规模纳税人(除其他个人外)销售自己使用过的固定资产,减按2%征收率征收增值税。企业如果转让的是无形资产或是房屋、建筑物等不动产,则应缴纳营业税。例外的是,据财税[2002]191号文《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股权转让有关营业税问题的通知》的规定,自2003年1月1日起,以无形资产或不动产投资入股,参与接受投资方的利润分配、共同承担投资风险的行为,不征收营业税;在投资后转让其股权的也不征收营业税。如果转让的是国有土地使用权、地上建筑物及其附着物并取得收入的,则还应就其所取得的增值额缴纳土地增值税。
二、会计与税务处理不一致的情况
(一)会计确认为收入,税务不确认为收入的情况
公司在处置国债所取得的利息收入会计上处理为财务费用-利息收入,按1992年国务院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库券条例》(国务院令第95号)第十二条规定,国库券的利息收入享受免税待遇。现行内资《企业所得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第二十一条也规定:“纳税人购买国债的利息收入,不计入应纳税所得额。”。值得注意的是,本法虽规定国债利息收入为免税收入,但并不意味着与国债有关的收入都可以免税,对于国债持有者在二级市场转让国债获得的收入,还是应当作为转让财产收入计算缴纳企业所得税。
(二)会计不确认为收入,税务确认收入的情况
1.企业会发生以资产对外捐赠,偿债、赞助、集资、广告、样品及分配利润等业务,一般情况下对企业不会产生现金流入,在会计处理上不作为销售处理,而直接将资产的成本计入销售费用或营业外支出等科目。根据“通知”的规定用于市场推广或销售、用于交际应酬、用于股息分配、用于对外捐赠等改变资产所有权属的用途,应按相关规定视同销售确定收入,计缴增值税。
2.企业对所有权未转移出企业的资产,由于保留通常与所有权相联系的继续管理权等情况,不符合收入的条件,会计上不确认为收入。但资产在总、分支机构之间的转移,所得税的处理方面,根据“通知”的要求,总机构或分支机构在境外时,货物的处置要按规定计人应税所得;总、分支机构均在境内时,不视同销售确认。而在增值税方面,为了加强税收的监管,防止纳税人进行虚报申报或进行税负转移,当总分支机构不在同一县(市)时的货物转移,均应视同销售确认销项税。
3.特殊销售行为如售后回购等在这种方式下,企业根据“实质重于形式”的原则分析这种方式,通常情况下,企业按照销售合同销售商品但又签订了售后回购协议,虽然从法律形式上看实现了收人,但如果企业没有将商品所有权上的主要风险和报酬转移给购货方,没有满足收入确认的各项条件,即使签订了商品销售合同或者已将商品交付给购货方,也不应当确认销售收入。因此在售后回购交易本质上属于融资交易,当回购价格大于原售价的差额,企业应在回购期间按期计提利息费用,计入财务费用。税法上对售后回购处理,增值税方面则是视为销售。
(三)会计与税务均不确认为收入的情况
房地产开发企业将自建商品房转为自用或经营,其会计处理将开发产品转为固定资产或出租开发产品,不作视同销售确认收入,不计营业税及相关税费。在税务处理上根据“通知”的要求,企业处置资产的,除将资产转移至境外以外,由于资产所有权属在形式和实质上均不发生改变,可作为内部处置资产,不视同销售确认收入,相关资产的计税基础延续计算。这种情况主要包括将资产用于生产、制造、加工另一产品;改变资产形状、结构或性能;改变资产用途(如,自建商品房转为自用或经营);将资产在总机构及其分支机构之间转移;上述两种或两种以上情形的混合;其他不改变资产所有权属的用途,税务上同样不确认收入。
第四篇:商业银行低债资产会计与税务处理
龙源期刊网 http://.cn
商业银行低债资产会计与税务处理
作者:苏喜兰
来源:《财会通讯》2010年第06期
抵债资产是商业银行的特殊资产,是银行依法行使债权或担保物权而受偿于债务人、担保人或第三人的实物资产或财产权利,是商业银行处理不良信贷资产的重要手段之一。关于抵债资产的会计处理,2005年财政部发布的《银行抵债资产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作了明确具体的规定,2006年财政部发布的《企业会计准则——应用指南》(以下简称准则)在“抵债资产”会计科目中规范了抵债资产取得、持有及处置等的会计处理。准则和办法的根本分歧在于抵债资产入账价值的计量、持有期间收益成本的处理等,这种不同依据的处理影响了会计信息的可比性。而抵债资产会计处理与税务处理间的差异也导致了银行损益计算和应纳税额计算的差异。
一、商业银行抵债资产的会计处理
(一)抵债资产的取得准则规定,企业取得的抵债资产,按抵债资产的公允价值,借记“抵债资产”科目,按相关资产已计提的减值准备,借记“贷款损失准备”、“坏账准备”等科目,按相关资产的账面余额,贷记“贷款”、“应收手续费及佣金”等科目,按应支付的相关税费。贷记“应交税费”科目,按其差额,借记“营业外支出”科目。如为贷方差额,应贷记“资产减值损失”科目。
办法规定,银行取得抵债资产时,按实际抵债部分的贷款本金和已确认的表内利息作为抵债资产入账价值。银行按抵债资产入账价值依次冲减贷款本金和应收利息。银行在取得抵债资产过程中向债务人收取补价的,按照实际抵债部分的贷款本金和表内利息减去收取的补价,作为抵债资产入账价值;如法院判决、仲裁或协议规定银行须支付补价的,则按照实际抵债部分的贷款本金、表内利息加上预计应支付的补价作为抵债资产入账价值。抵债金额超过债权本息总额的部分,不得先行向对方支付补价,如法院判决、仲裁或协议规定须支付补价的,待抵债资产处置变现后,将变现所得价款扣除抵债资产在保管、处置过程中发生的各项支出,加上抵债资产在保管、处置过程中的收入后,将实际超出债权本息的部分退给对方。抵债金额超过贷款本金和表内利息的部分,在未实际收回现金时,暂不确认为利息收入,待抵债资产处置变现后,再将实际可冲抵的表外利息确认为利息收入。除法律法规规定债权与债务关系已完全终结的情况外,抵债金额不足冲减债权本息的部分,应继续向债务人、担保人追偿,追偿未果的,按规定进行核销和冲减。
无论准则还是办法,对银行为取得抵债资产支付的抵债资产欠缴的税费、垫付的诉讼费用和取得抵债资产支付的相关税费均计入抵债资产价值。
笔者认为,抵债资产以公允价值计量,贷款损失准备将用来弥补抵债资产入账价值与原贷款本金余额之间的损失缺口,在抵债资产收取阶段即对抵债资产入账价值与原债权账面价值的差额部分进行相关损益的确认计量。明确区分核算贷款转为抵债资产发生的损益和抵债资产处置损益,遵循权责发生制的会计基础,反映的会计信息更为明晰。关于抵债资产入账价值与所抵偿债务的本金与利息、应支付的相关税费之间差额的处理,准则不再将此差额确认利息收入,而是冲减资产减值损失,实际上给商业银行提供了税收优惠,减少了商业银行利息净收入,进而减少应缴的营业税,但对所得税没有影响。
需要注意的是,对银行依法取得并准备按有关规定进行处置的股权投资,准则中没有涉及,应按《银行抵债资产管理办法》处理,即将债权转为股权的,应将因放弃债权而享有股份的公允价值确认为股权投资,重组债权金额(包括本金及欠息)与股权投资之间的差额,冲减资产减值准备,资产减值准备不足以冲减的部分,计人营业外支出;冲减资产减值准备后仍有余额的,应予转回并抵减当期资产减值损失。未对重组债权计提资产减值准备的,重组债权金额与股权投资之间的差额计入营业外收支。但由于抵债资产持有期限的规定,这类股权不能作为长期投资,而要作为交易性金融资产进行核算。
(二)抵债资产的保管抵债资产收取后原则上不能对外出租。因受客观条件限制,在规定时间内确实无法处置的抵债资产,为避免资产闲置造成更大损失,在租赁关系的确立不影响资产处置的情况下,可在处置时限内暂时出租。准则规定,抵债资产保管过程中发生的费用计入其他业务成本;抵债资产未处置前取得的租金等收入计入其他业务收入。办法规定,抵债资产保管过程中发生的费用计入营业外支出;抵债资产未处置前取得的租金等收入计入营业外收入;处置过程中发生的费用,从处置收入中抵减。二者的主要区别在于持有期间产生的收入是否属于营业额。按照准则的规定,抵债资产持有期间取得的收入将增加商业银行的营业额,进而增加营业税,这也体现出要求银行收取抵债资产后应及时进行处置,尽快实现抵债资产向货币资产有效转化的初衷。
(三)抵债资产减值准则和办法对抵债资产减值的处理方法相同。银行应当在每季度末对抵债资产逐项进行检查,对预计可收回金额低于其账面价值的,应当计提减值准备。如已计提减值准备的抵债资产价值得以恢复,应在已计提减值准备的范围内转回,增加当期损益。抵债资产处置时,应将已计提的抵债资产减值准备一并结转损益。需要注意的是,因为银行持有抵债资产的时间较短,如果抵债资产为固定资产或无形资产时,发生减值的处理同上,而不是按长期资产减值处理。
(四)抵债资产的处置收取抵债资产后应及时进行处置,尽快实现抵债资产向货币资产的有效转化。准则规定,处置抵债资产时,处置收入与抵债资产账面余额及处置环节应支付的相关税费之间的差额,计人营业外收入或营业外支出科目。取得抵债资产后转为自用的,应在相关手续办妥时,按转换日抵债资产的账面余额,借记“固定资产”等科目,贷记“抵债资产”科目。已计提抵债资产跌价准备的,还应同时结转跌价准备。办法规定,抵债资产处置时,抵债资产处置损益为实际取得的处置收入与抵债资产净值、变现税费以及可确认为利息收入的表外利息的差额,计入营业外收入或营业外支出。准则与办法关于抵债资产处置的处理基本一致,只是办法规定更具体,涉及了存在补价时的处理。
(五)抵债资产的列报《企业会计准则第30号——财务报表列报》应用指南规定,抵债资产以入账价值扣除其减值准备在资产负债表中列入“其他资产”项目。同时在附注中列示其他资产的明细资料,包括期初、期末账面价值,并且对抵债资产的类别、减值准备计提、本年处置情况及未来处置计划等同时予以披露。
二、商业银行抵债资产的税务处理
(一)营业税金融企业发放贷款后,凡在规定的应收未收利息核算期(90天)内发生的应收利息,均应按规定申报交纳营业税;贷款应收利息自结息之日起,超过应收未收利息核算期限或贷款本金到期(含展期)后尚未收回的,按照实际收到利息申报交纳营业税。抵债资产取得环节,分解为按公允价值取得非现金资产,再以与非现金资产公允价值相当的金额偿还债务两项经济业务进行税务处理。抵债资产包含的未税利息收入应在收回抵债资产时确认,计算缴纳营业税。在通过司法程序获得抵债资产时,债务方往往不配合,或债务人已关闭破产,在此环节应由债务人缴纳的抵债资产营业税等相关税金,往往由金融企业代缴。抵债资产持有过程中,具备条件的房产、土地使用权、机器设备、交通工具、商品物资等抵债资产可以用于出租,按租赁业计征营业税。抵债资产处置环节,营业税税收处理分为以下三种情况:转让抵债的专利权、商标权等权利资产的所有权、使用权属营业税转让无形资产税目时(不含土地使用权),按照《营业税暂行条例》的规定以转让取得收入为计税价格计算缴纳营业税。处置抵债的不动产、土地使用权时,以全部收入减去抵债时该项不动产或土地使用权作价后的余额为营业额。这是在抵债资产处置中特别需要注意的税收政策。转让抵债取得的股权时,对股权转让不征收营业税。
(二)房产税取得环节,应按取得抵债资产时的公允价值计价缴纳房产税。持有环节,抵债房产出租的,应该交纳城填土地使用税,以房产租金收入为房产税的计税依据,税率为12%。未出租的则按金融企业会计账簿抵债房产原值一次减除10%至30%后的余值计算缴纳,税率为1.2%。
(三)所得税取得环节,以抵债资产公允价值和支付的相关税费为计税基础。将重组债权的计税成本(贷款的账面价值及表内应收利息)与收到抵债资产的公允价值之间的差额,确认为当期的损失,冲减应纳税所得额。持有环节,抵债资产持有环节的收益(如抵债资产用于租赁发生的其他业务收入扣除发生的相关其他业务成本)应按规定计入所得税应纳税所得额。处置环节,商业银行处置抵债资产取得的收入应计入所得税计税收入,同时按照抵债资产取得环节确定的计税成本结转。
(四)其他税费(1)契税。取得环节,商业银行获得土地、房屋等抵债资产的所有权时,应按成交价格的3%~5%缴纳契税。(2)印花税。印花税在三个环节中均有涉及。根据税法规定,因借款方无力偿还借款而将抵押财产转移给贷款方,应就双方书立的产权转移书据,按产权转移书据计税贴花,就所载金额缴纳万分之五的印花税。将抵债资产出租时,应按租赁合同缴纳印花税。转让抵债财产所有权,版权、商标专用权、专利权、专有技术使用权签订的书据,应按产权转移书据缴纳印花税。(3)增值税。处置抵债资产税收处理上属于销售行为,当处置的抵债资产属于增值税应税货物时按小规模纳税人规定缴纳增值税。另外,抵债资产在取得、持有及处置各个环节均应按实际缴纳的增值税、营业税计算缴纳城市维护建设税及教育费附加。
三、商业银行抵债资产会计与税务处理差异分析
(一)取得环节抵债资产包含的未税利息收入的确认税法规定,在取得环节抵债资产包含的未税利息收入应在收回抵债资产时确认,计算缴纳营业税。而准则规定,上述未税利息收入在抵债资产处置时确认为利息收入。会计与税法的不同规定,影响银行营业额及应缴纳的营业税。如果该抵债资产当期没有处置还会影响银行损益及所得税。
(二)抵债资产减值的处理抵债资产发生减值时,按会计准则规定计提减值损失会减少银行利润总额,但税法规定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不得扣除计提的减值准备,因此造成会计利润与计税利润的差异,形成企业所得税纳税调整项目。
第五篇:企业接受捐赠资产的会计与税务处理
企业接受捐赠资产的会计与税务处理
-------------------------
编辑整理: 会计网上学习编辑:aiyimingba 文章来源:新浪
企业接受捐赠资产需通过设置“待转资产价值”科目进行会计核算,并应按税法规定确定的价值作为捐赠所得,计入当期的应税所得额,计征企业所得税。应在报表附注中披露与接受捐赠资产相关的会计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