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人音版五年级上册教案第二课农家乐四课时(共)
小学音乐人音版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
《农家乐》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情感目标:由反映农家生活的中外作品四首组成本课内容,这是人文性在音乐与社会关系上的体现。让我们从音乐中体验农业丰收带来农家乐,从而促进社会的安定与发展。 知识目标:了解民族管弦乐队的组成常识。
能力目标:选择合适的音组填空,为旋律创作活动做铺垫练习。
教学内容
聆听:民族管弦乐《丰收锣鼓》、《快乐的农夫》。
表演:《赶圩归来啊哩哩》、《苹果丰收》。
教材分析
1、《赶圩归来啊哩哩》。
这是一首具有浓郁的西南地区民族风格的歌曲。4/4拍,羽调式,二段体结构。曲调采用了彝族民歌的音调为素材,旋律流畅明快、活泼,歌曲生动地描绘了彝族农家姑娘在赶集归来的路上,嬉戏欢笑、愉快歌唱的欢乐场面。歌曲以“ⅩⅩⅩⅩ、ⅩⅩⅩ、ⅩⅩⅩ”节奏贯穿全曲,衬词“啊哩哩”不仅增强了歌曲的民族风格特点,而且使歌曲的情绪表达更为热烈。第一乐段只有二个乐句,曲调中六度、五度、四度的大跳使音乐富有动感和舞蹈性,形象地表现了一群农家姑娘边跳、边唱的情景,唱出了她们对甜美生活的快乐和喜悦的心情。第二乐段是歌曲的副歌部分,两个乐句在旋律上采用了变化重复的手法。音调均在高音区进行,在情绪表现上更加欢快、热烈。句中出现“4”音使得曲调在调式上富有色彩的变化,句末的一小节在八度上移大跳后,全曲结束在主音上,把人们尽情欢唱美满幸福生活的喜悦心情推向高潮。
2、《苹果丰收》。
这是朝鲜影片《金刚山的姑娘》中的一首插曲。歌曲为4/4拍,宫调式,二段体结构。曲调明快活泼、热情奔放,表现了在苹果丰收的季节里姑娘们喜摘苹果时欢乐的劳动场面。歌曲的第一乐段共四个乐句,采用了齐唱的演唱形式,曲调方整,节奏型相同,只是在第四乐句中稍有变化,旋律以模进的手法轻快而富有舞蹈性,每一句在歌词上都作了重复的补充,增强了欢乐心情的语气表达,描绘了在风和日丽、彩虹满天、丰收的季节里身着民族服饰的姑娘,身背篓筐、载歌载舞,喜摘苹果的生动情景。第二乐段是歌曲的合唱部分,第一、第二声部三度、四度的对位和声进行使得演唱效果更为丰满。曲调舒展而又热烈,旋律以四度的模进逐渐把歌曲的情绪推向高潮。把人们眼望着一片大丰收的景象而掩饰不住内心的喜悦之情在这里得到了尽情地抒发。歌曲最后一句在下移八度跳进中欢快地结束全曲。
3、民族管弦乐《丰收锣鼓》。
这是一首民族管弦乐曲,表现了我国农民的劳动生活和喜获丰收的欢乐情绪。乐曲吸取了我国民间吹打音乐的素材,充分发挥了民族打击乐器丰富多采的表现功能,既有民族风格,又具时代特点。乐曲由多段旋律和锣鼓部分组成,在调性和情绪上形成并置对比,又因主部主题旋律频频穿插其间而显得前后呼应和统一。全曲可分四个部分。乐曲开始,在由慢渐快的鼓声中,整个乐队奏出雄厚、响亮的散板旋律。这是乐曲的引子,高亢有力,气势宏大,把人们带入喜庆丰收的欢腾热烈的场面。第一部分包含两个主题。第一主题热烈欢快,节奏紧促,旋律的重复和模进描写了你追我赶的劳动场面。第二主题是第一主题的进一步发展,但旋律回旋起伏,显得流畅抒情。旋律先由笛子和拉弦乐器(板胡、高胡、二胡等)奏出,再用扬琴、琵琶、三弦及弦乐器重复,最后,前后两个乐句分别由笛子、唢呐和笛子、弦乐器重复,彼此呼应,表现了劳动中互相帮助、融洽无间的情景。在这之后,第一主题作了变化重复,并引出了锣鼓,以十面锣为主奏乐器,渲染了热烈欢腾的气氛。第二部分开始,以吹管乐器奏出富有号召性的音调,其它乐器奏衬托性短句,给人以一呼百应的印象。接着,乐曲
转入D宫调,弦乐器和管乐器、弹拨乐器先后奏出优美、抒情的旋律。接着,笛子与弹拨乐器交替演奏了一段轻快活泼的旋律,表达了人们舒畅、欣喜的感情。随后通过再现第一部分第一主题,进入第三部分。第三部分,清澈明朗的竹笛声以散板的节奏描绘出明媚秀丽的田园景色,云锣则以柔美晶莹的景色使人联想起阳光下水库的碧波粼粼。第四部分是全曲的高潮,表现了欢庆丰收的宏伟场面。一开始,潮州锣鼓的打击乐奏出气势磅礴的音响。在第一部分的主题旋律变化再现后,打击乐又运用京剧锣鼓中擅长表现紧张、急促、激烈场面的“急急风”、“马腿”和苏南吹打中的“螺蛳结顶”的点子加以发展,同时,音乐的速度增快,力度加强,使情绪不断地激越高昂起来。最后,第一部分中的第二主题变化再现。乐曲在热烈沸腾的高潮中结束。
4、钢琴曲《快乐的农夫》。
这是德国作曲家舒曼(1810~1856)所创作的一首钢琴小品,选自作曲家的《少年钢琴曲集》。这套钢琴曲集是作曲家为大女儿玛丽过10岁生日而写的。这首乐曲情绪开朗,音乐语言简洁,弹奏技巧简单,旋律音调建立在分解上,由上升而下行,起伏自然:这是乐曲的A段(第一部分)主题,从后半拍起,附点音符与八分音符交替使用。并用左手在低声部奏出,右手则用后半拍起的***为之伴奏,给乐曲带来活泼、轻松的情趣。经重复后,右手在高声部演奏B段(第二部分)主题,左手在低声部与之相隔十度作平行进行:八分音符的***伴奏音型仍在中间声部继续着。这一部分仅有两小节,随即又出现A段主题,这一次左、右手用八度音演奏,使乐曲结束在热烈的气氛中。这首乐曲的标题仅是对音乐情绪的提示,而与“农夫”则没有必然的联系。
教学重点:歌曲演唱。
教学难点:二声部的演唱。
教具准备:录音机、磁带、光碟、多媒体设备、电子琴。
课时安排:三课时
第一部分
教学内容
表演《赶圩归来啊哩哩》;创作活动。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学会并有感情地演唱歌曲《赶圩归来啊哩哩》。
2、情感目标:通过表演《赶圩归来啊哩哩》,体验彝族人民尽情欢唱美好幸福生活的喜悦心情。
3、能力发展目标:运用歌唱和舞蹈的方式表达喜悦之情。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表演《赶圩归来啊哩哩》。
教学难点:
在演唱中咬字准确清晰,唱准前十六分音符。
教学课时:本部分拟用一课时
教学过程:
设计意图:由于该曲采用大量的十六分音符节奏,所以有一定的难度,因此,在学曲调时宜放慢速度,当熟练流畅后逐渐达到歌曲应有的速度。另外为了降低难度,可分为二段学唱,先学唱4小节,待熟练后再学唱后4小节。注意唱准前十六分音符节奏。学习曲调时要提醒学生用4/4的指挥图式划拍,并做到匀速。可采用小组与集体交替唱,个人与小组交替唱等方式互补互学。要唱出活泼欢快的情绪。
一、组织教学。
师生问好。
二、课题引入,讲解歌名。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来自广西壮族自治区的彝族歌曲《赶圩归来啊哩哩》,彝族人把赶集叫做赶圩,“啊哩哩”是当地人常用的衬词,表示很高兴的心情。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欣赏这首歌曲吧,听的时候思考一下歌曲是多少拍的,它的强弱规律是怎样的?
1、解题:“赶圩”,在彝族地区就是赶集,“啊哩哩”是衬词,是当地人民常用的衬词,表示很高兴的心情。因此歌名的意思就是--赶集回来很高兴。
2、聆听范唱。感受彝族民族音调的风格及姑娘们边唱边跳的欢乐情绪。
3、难点练习。由于该曲采用大量的十六分音符节奏,所以有一定的难度,因此,在学曲调时宜放慢速度,当熟练流畅后逐渐达到歌曲应有的速度。另外为了降低难度,可分为二段学唱,先学唱4小节,待熟练后再学唱后4小节。注意唱准前十六分音符节奏。学习曲调时要提醒学生用4/4的指挥图式划拍,并做到匀速。可采用小组与集体交替唱,个人与小组交替唱等方式互补互学。要唱出活泼欢快的情绪。
4、歌曲表演时可采取前4小节女领众和,即在“啊哩哩”处众和,后4小节齐唱。还可以边唱边跳。
5、伴奏是本歌表演的难点,先排练打击乐与人声,最后再加上音高乐器。
6、完整的表演。唱、跳、奏合一,各人发挥其特长,合作和谐,表演好《赶圩归来啊哩哩》,表现彝族同胞的农家乐。
三、“选择合适的音组填入空白小节”练习。
1、这一练习的目的有两个。
(1)从填空活动中,让学生获得组成流畅曲调的感性认识。为学生自己的创作活动作铺垫。
(2)这一练习,也是音乐语言的结果,感受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同时也是识谱的训练。
2、熟练地把谱唱好,并进行试填入。
3、在反复地唱完整曲调中,判断组合的最佳方案。
4、交流自己的练习成果,并进行评价。
5、小结:把最佳的练习展示、试唱,并进行表扬。
四、总结:
教育学生热爱我们的民歌,送给学生一句名言:“热爱民歌吧,这是我们生命的根和源。” 课堂检测:熟练演唱歌曲第一段
第二部分
教学内容:
表演《苹果丰收》;聆听《快乐的农夫》。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有感情地表演《苹果丰收》。
2、情感目标:通过表演《苹果丰收》,体会和抒发朝鲜族人们丰收的喜悦之情。
3、能力发展目标:提高二声部合唱的声音调节以达到和谐的能力。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表演《苹果丰收》
教学难点:
1、在保证一定速度的前提下,注意咬字吐字。
2、注意二声部和谐。
教学课时:本部分拟用两课时
教学过程:
设计意图:这首歌表现朝鲜人民获得苹果丰收时的欢乐情绪,因此,速度较快,尤其是第一乐段,一字一音,表演有一定难度。所以必需唱得非常流畅,才能表达这种感情。在范唱使
学生感受作品的整体效果后,必需放慢速度学习歌谱与歌词。先慢是为了后快。
一、组织教学
师生问好
二、聆听《快乐的农夫》
1、初听全曲
2、设问:这首钢琴独奏给你什么感受(快乐?雄壮?悲伤?)。
3、学唱主题4小节。
4、为这主题4小节伴奏。
(1)全班分二部分,分别按书上节奏用拍手与拍腿为主题曲调伴奏(教师弹主题)。(2)一半学生唱主题,一半学生分二声部用拍手与拍腿伴奏(交换一次)。
5、复听全曲
全班为钢琴独奏曲伴奏。
大部分同学拍手(高声部)、拍腿(低声部),一部分同学用打击乐器(皮革类--低声部,木质类--高声部)
6、小结:简介乐曲背景,也可作为农家一乐(虽然作品与农夫无关)
三、表演《苹果丰收》
1、教师范唱,使学生感受作品的整体效果。
2、学习第一乐段,四个乐句,每句2小节。把每个乐句分组,一个小组,规定时间2分钟自学,然后四个乐句接唱,能接上的为胜者(慢速度)。
3、教师重点指导不能接唱的小组,集体帮助。再接唱并逐步加快速度直至歌曲应达到的速度。同样是竞赛,跟不上速度唱错为败者。从竞赛中激发学习学谱的积极性。歌谱与歌词都可分两部进行学习,学好第一部分(乐段)再学第二部分(速度先慢逐步加快)。
4、第二乐段的学习:分高低声部进行,把全班分为二部分,各承担一个声部。教师先分别示范两个声部的曲调;然后各声部由组长带领先自学,教师巡视,重点指导低声部。(同样先慢速度学唱)
5、合成时,由第一乐段的最后一句接二声部合唱,因第一乐段的最后一个音“do”就是低声部开始的音高,这样帮助低声部能找到自己的音高位置。
6、按歌曲的原速全曲合成。要唱出欢乐的情绪。
7、配上伴奏。
8、请几个学生伴舞(朝鲜舞基本动作)。
9、完整地表演朝鲜人民苹果丰收时的欢乐情景。这首歌表现朝鲜人民获得苹果丰收时的欢乐情绪,因此,速度较快,尤其是第一乐段,一字一音,表演有一定难度。所以必需唱得非常流畅,才能表达这种感情。
课堂检测:有感情地表演《苹果丰收》。
第三部分
教学内容
聆听民族管弦乐《丰收锣鼓》;命题创作活动。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通过聆听,知道民族打击乐器丰富多采的表现功能和音乐表现的欢庆丰收的宏伟场面。
2、情感目标:通过聆听,体会人们喜庆丰收的欢腾场面和喜悦之情。
3、能力发展目标:培养学生听辨各种民族打击乐器的音色的能力。
教学重点:
1、了解民族打击乐器丰富多采的表现功能。
2、通过聆听,体会人们喜庆丰收的欢腾场面和喜悦之情。
教学难点:体会民族打击乐器表现欢腾场面的功能
教学课时:本部分拟用一课时
教学过程:
设计意图:这是一首民族管弦乐曲,表现了我国农民的劳动生活和喜获丰收的欢乐情绪。乐曲吸取了我国民间吹打音乐的素材,充分发挥了民族打击乐器丰富多采的表现功能,既有民族风格,又具时代特点。乐曲由多段旋律和锣鼓部分组成,在调性和情绪上形成并置对比,又因主部主题旋律频频穿插其间而显得前后呼应和统一。所以让学生了解作品的内容和乐器之间的关系是关键。
一、组织教学
师生问好
二、聆听《丰收锣鼓》
1、导入:人们在喜庆的日子里,往往要敲锣打鼓来庆贺。中国的锣鼓经世界闻名,非常有中国特色。中国管弦乐器也有别于西洋管弦乐器。
2、欣赏乐曲第一部分。
设问:在你眼前仿佛出现了怎么一个场面?你从音乐声中感受到了怎样的情绪?
3、欣赏乐曲第二部分。
设问:这一部分与第一部分对比,情绪上有什么变化?
4、聆听全曲。
(1)看着书上的谱例,随着音乐的发展,举手指出、示意是第几段?
(2)合着音乐的速度和情绪,作模仿该段主要乐器的演奏动作。
(3)出示相应的民族管弦乐队的图片,让学生边听边看边模仿演奏的动作,三结合立体的欣赏全曲,把学生的听觉、视觉、动觉想像都充分调动起来,投入到音乐中去。
5、师生交流(有时间可允许再复听一次)。
6、小结:丰收的喜悦场面是非常热烈的。感受从丰收中获得劳动成果的欢乐。
二、主题创作活动
1、围绕着“欢庆”的主题自由命题,创作一段音响(音乐)。
2、课前提出创作要求,如大家自带些自制的乐器等。
3、对有乐器演奏能力的学生,鼓励他们把家里的乐器带来自己创作旋律,伙伴们配上打击乐等去表现该主题。
4、此项创作活动旨在学生的参与,不求规范、正统、只要能反映出主题的情绪就应给予鼓励。因此创作的过程是重要的,而创作的作品水平不是主要的评价对象,当然有好的作品更好。
三、总结:
学生要指导创作过程是最重要的。体会创作中的乐趣。
课堂检测:听辨各种民族打击乐器的音色
第二篇:人音版五年级上册农家乐教案
人音版五年级上册音乐
第二课
农 家 乐
一、教学目标:
1.由反映农家生活的中外作品四首组成本课内容,这是人文性在音乐与社会关系上的体现。让我们从音乐中体验农业丰收带来农家乐,从而促进社会的安定与发展。
2.了解民族管弦乐队的组成常识。
3.选择合适的音组填空,为旋律创作活动做铺垫练习。
二、教学重点:歌曲演唱
三、教学难点:二声部演唱 教学安排:三课时
第一课时:唱《苹果丰收》,听《快乐的农夫》。
第二课时:唱《赶圩归来啊哩哩》;创作活动:选择合适的小节填空。
第三课时:听《丰收锣鼓》;命题创作活动。
第一课时
一、聆听《快乐的农夫》 1.初听全曲。
2.设问:这首钢琴独奏给你什么感受(快乐?雄壮?悲伤?)。3.学唱主题4小节。
老师出示乐谱,学生按下述节奏用打击乐器为《快乐的农夫》主题曲调伴奏。4.为这主题4小节伴奏?(1)全班分二部分,分别按书上节奏用拍手与拍腿为主题曲调伴奏(教师弹主题)。
(2)一半学生唱主题,一半学生分二声部用拍手与拍腿伴奏(交换一次)。5.复听全曲。
全班用不同的东西为钢琴独奏曲伴奏。
大部分同学拍手(高声部)、拍腿(低声部),一部分同学用打击乐器(皮革类——低声部,木质类——高声部,塑料类-----中生部)。6.小结:简介乐曲背景,也可作为农家一乐(虽然作品与农夫无关)。
二、表演《苹果丰收》
1.教师范唱,使学生感受作品的整体效果,生听后说一下自己有什么感受? 2.学习第一乐段,四个乐句,每句2小节。把每个乐句分组,一个小组,(规定时间2分钟自学),然后四个乐句接唱,能接上的为胜者(慢速度,以组为单位)。
3.教师重点指导不能接唱的小组,集体帮助纠正。再接唱并逐步加快速度直至歌曲应达到的速度。从竞赛中激发学习学谱的积极性。
歌谱与歌词都可分两部进行学习,学好第一部分(乐段)再学第二部分(速度先慢逐步加快)。
4.第二乐段的学习:分高低声部进行,把全班分为二部分,各承担一个声部。教师先分别示范两个声部的曲调;然后各声部由组长带领先自学,教师巡视,重点指导低声部。(同样先慢速度学唱)。
5.合成时,由第一乐段的最后一句接二声部合唱,因第一乐段的最后一个音“do”就是低声部开始的音高,这样帮助低声部能找到自己的音高位置。
6.要唱出欢乐的情绪。
7.配上伴奏。
8.请几个学生伴舞(老师做示范学生跟着做基本动作)。
9.完整地表演朝鲜人民苹果丰收时的欢乐情景。因此,速度较快,尤其是第一乐段,一字一音,表演有一定难度。所以必需唱得非常流畅,才能表达这种感情。
第二课时
一、表演《赶圩归来啊哩哩》
1.解题:“赶圩”,在彝族地区就是赶集,“啊哩哩”是衬词,是当地人民常用的衬词,表示很高兴的心情。因此歌名的意思就是——赶集回来很高兴。(聆听范唱,受彝族民族音调的风格及姑娘们边唱边跳的欢乐情绪)? 2.点练习。
由于该曲采用大量的十六分音符节奏,所以有一定的难度,因此,在学曲调时宜放慢速度,当熟练流畅后逐渐达到歌曲应有的速度。另外为了降低难度,可分为二段学唱,先学唱4小节,待熟练后再学唱后4小节。注意唱准前十六分音符节奏。学习曲调时要提醒学生用4/4的指挥图式划拍,并做到匀速。可采用小组与集体交替唱,个人与小组交替唱等方式互补互学。要唱出活泼欢快的情绪。
3.以边唱边跳。
4.本歌表演的难点,先排练打击乐与人声,最后再加上音高乐器。5.的表演。唱、跳、奏合一,(人发挥其特长,合作和谐,表演好《赶圩归来啊哩哩》)现彝族同胞的农家乐。
二、“选择合适的音组填入空白小节”练习1.这一练习的目的有两个:
(1)从填空活动中,让学生获得组成流畅曲调的感性认识。(2)感受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同时也是识谱的训练。2.熟练地把谱唱好。
3.在反复地唱完整曲调中,判断组合的最佳方案。
4.交流自己的练习成果,并进行评价。(在试图唱一遍更好)5.小结:把最佳的练习展示、试唱,并进行表扬、鼓励。
第三课时
一、聆听《丰收锣鼓》
1.导入:人们在喜庆的日子里,往往要敲锣打鼓来庆贺。中国的锣鼓经世界闻名,非常有中国特色。中国管弦乐器也有别于西洋管弦乐器。
2.欣赏乐曲第一部分。
设问:在你眼前仿佛出现了怎么一个场面?你从音乐声中感受到了怎样的情绪?
3.欣赏乐曲第二部分。
设问:这一部分与第一部分对比,情绪上有什么变化? 4.聆听全曲。
(1)看着书上的谱例,随着音乐的发展,举手指出、示意是第几段?音乐的速度和情绪,作模仿该段主要乐器的演奏动作。
(2)示相应的民族管弦乐队的图片,让学生边听边看边模仿演奏的动作,把学生的听觉、视觉、动觉想像都充分调动起来,投入到音乐中去。
5.师生交流(有时间可再听一次)。6.小结:丰收的喜悦场面是非常热烈的。感受从丰收中获得劳动成果的欢乐。
二、主题创作活动
1.围绕着“欢庆”的主题自由命题,创作一段音响(音乐)。2.课前提出创作要求自带些自制的乐器等。
3.能力的学生,鼓励他们把家里的乐器带来自己创作旋律,伙伴们配上打击乐等去表现该主题。
4.此项创作活动意在学生的参与,规范、正统、要能反映出主题的情绪就应给予鼓励。因此创作的过程是重要的,而创作的作品水平不是主要的评价对象,当然有好的作品更好。
张山子镇半楼小学
刘家红
第三篇:人音版五年级上册教案第三课__农家乐
《农家乐》教学设计
第一部分 教学内容
表演《赶圩归来啊哩哩》;创作活动。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学会并有感情地演唱歌曲《赶圩归来啊哩哩》。
2、情感目标:通过表演《赶圩归来啊哩哩》,体验彝族人民尽情欢唱美好幸福生活的喜悦心情。
3、能力发展目标:运用歌唱和舞蹈的方式表达喜悦之情。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表演《赶圩归来啊哩哩》。教学难点:
在演唱中咬字准确清晰,唱准前十六分音符。教学课时:本部分拟用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师生问好。
二、课题引入,讲解歌名。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来自广西壮族自治区的彝族歌曲《赶圩归来啊哩哩》,彝族人把赶集叫做赶圩,“啊哩哩”是当地人常用的衬词,表示很高兴的心情。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欣赏这首歌曲吧,听的时候思考一下歌曲是多少拍的,它的强弱规律是怎样的?
1、解题:“赶圩”,在彝族地区就是赶集,“啊哩哩”是衬词,是当地人民常用的衬词,表示很高兴的心情。因此歌名的意思就是--赶集回来很高兴。
2、聆听范唱。感受彝族民族音调的风格及姑娘们边唱边跳的欢乐情绪。
3、难点练习。由于该曲采用大量的十六分音符节奏,所以有一定的难度,因此,在学曲调时宜放慢速度,当熟练流畅后逐渐达到歌曲应有的速度。另外为了降低难度,可分为二段学唱,先学唱4小节,待熟练后再学唱后4小节。注意唱准前十六分音符节奏。学习曲调时要提醒学生用4/4的指挥图式划拍,并做到匀速。可采用小组与集体交替唱,个人与小组交替唱等方式互补互学。要唱出活泼欢快的情绪。
4、歌曲表演时可采取前4小节女领众和,即在“啊哩哩”处众和,后4小节齐唱。还可以边唱边跳。
5、伴奏是本歌表演的难点,先排练打击乐与人声,最后再加上音高乐器。
6、完整的表演。唱、跳、奏合一,各人发挥其特长,合作和谐,表演好《赶圩归来啊哩哩》,表现彝族同胞的农家乐。
三、“选择合适的音组填入空白小节”练习。
1、这一练习的目的有两个。
(1)从填空活动中,让学生获得组成流畅曲调的感性认识。为学生自己的创作活动作铺垫。(2)这一练习,也是音乐语言的结果,感受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同时也是识谱的训练。
2、熟练地把谱唱好,并进行试填入。
3、在反复地唱完整曲调中,判断组合的最佳方案。
4、交流自己的练习成果,并进行评价。
5、小结:把最佳的练习展示、试唱,并进行表扬。
四、总结:
教育学生热爱我们的民歌,送给学生一句名言:“热爱民歌吧,这是我们生命的根和源。” 课堂检测:熟练演唱歌曲第一段
第二部分 教学内容:
表演《苹果丰收》;聆听《快乐的农夫》。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有感情地表演《苹果丰收》。
2、情感目标:通过表演《苹果丰收》,体会和抒发朝鲜族人们丰收的喜悦之情。
3、能力发展目标:提高二声部合唱的声音调节以达到和谐的能力。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表演《苹果丰收》 教学难点:
1、在保证一定速度的前提下,注意咬字吐字。
2、注意二声部和谐。
教学课时:本部分拟用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师生问好
二、聆听《快乐的农夫》
1、初听全曲
2、设问:这首钢琴独奏给你什么感受(快乐?雄壮?悲伤?)。
3、学唱主题4小节。
4、为这主题4小节伴奏。
(1)全班分二部分,分别按书上节奏用拍手与拍腿为主题曲调伴奏(教师弹主题)。(2)一半学生唱主题,一半学生分二声部用拍手与拍腿伴奏(交换一次)。
5、复听全曲
全班为钢琴独奏曲伴奏。
大部分同学拍手(高声部)、拍腿(低声部),一部分同学用打击乐器(皮革类--低声部,木质类--高声部)
6、小结:简介乐曲背景,也可作为农家一乐(虽然作品与农夫无关)
三、表演《苹果丰收》
1、教师范唱,使学生感受作品的整体效果。
2、学习第一乐段,四个乐句,每句2小节。把每个乐句分组,一个小组,规定时间2分钟自学,然后四个乐句接唱,能接上的为胜者(慢速度)。
3、教师重点指导不能接唱的小组,集体帮助。再接唱并逐步加快速度直至歌曲应达到的速度。同样是竞赛,跟不上速度唱错为败者。从竞赛中激发学习学谱的积极性。歌谱与歌词都可分两部进行学习,学好第一部分(乐段)再学第二部分(速度先慢逐步加快)。
4、第二乐段的学习:分高低声部进行,把全班分为二部分,各承担一个声部。教师先分别示范两个声部的曲调;然后各声部由组长带领先自学,教师巡视,重点指导低声部。(同样先慢速度学唱)
5、合成时,由第一乐段的最后一句接二声部合唱,因第一乐段的最后一个音“do”就是低声部开始的音高,这样帮助低声部能找到自己的音高位置。
6、按歌曲的原速全曲合成。要唱出欢乐的情绪。
7、配上伴奏。
8、请几个学生伴舞(朝鲜舞基本动作)。
9、完整地表演朝鲜人民苹果丰收时的欢乐情景。这首歌表现朝鲜人民获得苹果丰收时的欢乐情绪,因此,速度较快,尤其是第一乐段,一字一音,表演有一定难度。所以必需唱得非常流畅,才能表达这种感情。
课堂检测:有感情地表演《苹果丰收》。
第三部分
教学内容
聆听民族管弦乐《丰收锣鼓》;命题创作活动。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通过聆听,知道民族打击乐器丰富多采的表现功能和音乐表现的欢庆丰收的宏伟场面。
2、情感目标:通过聆听,体会人们喜庆丰收的欢腾场面和喜悦之情。
3、能力发展目标:培养学生听辨各种民族打击乐器的音色的能力。教学重点:
1、了解民族打击乐器丰富多采的表现功能。
2、通过聆听,体会人们喜庆丰收的欢腾场面和喜悦之情。教学难点:体会民族打击乐器表现欢腾场面的功能 教学课时:本部分拟用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师生问好
二、聆听《丰收锣鼓》
1、导入:人们在喜庆的日子里,往往要敲锣打鼓来庆贺。中国的锣鼓经世界闻名,非常有中国特色。中国管弦乐器也有别于西洋管弦乐器。
2、欣赏乐曲第一部分。
设问:在你眼前仿佛出现了怎么一个场面?你从音乐声中感受到了怎样的情绪?
3、欣赏乐曲第二部分。
设问:这一部分与第一部分对比,情绪上有什么变化?
4、聆听全曲。
(1)看着书上的谱例,随着音乐的发展,举手指出、示意是第几段?(2)合着音乐的速度和情绪,作模仿该段主要乐器的演奏动作。
(3)出示相应的民族管弦乐队的图片,让学生边听边看边模仿演奏的动作,三结合立体的欣赏全曲,把学生的听觉、视觉、动觉想像都充分调动起来,投入到音乐中去。
5、师生交流(有时间可允许再复听一次)。
6、小结:丰收的喜悦场面是非常热烈的。感受从丰收中获得劳动成果的欢乐。
二、主题创作活动
1、围绕着“欢庆”的主题自由命题,创作一段音响(音乐)。
2、课前提出创作要求,如大家自带些自制的乐器等。
3、对有乐器演奏能力的学生,鼓励他们把家里的乐器带来自己创作旋律,伙伴们配上打击乐等去表现该主题。
4、此项创作活动旨在学生的参与,不求规范、正统、只要能反映出主题的情绪就应给予鼓励。因此创作的过程是重要的,而创作的作品水平不是主要的评价对象,当然有好的作品更好。
三、总结:
学生要指导创作过程是最重要的。体会创作中的乐趣。课堂检测:听辨各种民族打击乐器的音色
第四篇:人音版五年级上册教案第二课__足迹
《足迹》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1、聆听《红星歌》。
2、学唱《雨花石》。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1)有感情地演唱歌曲《雨花石》。2)在唱歌实践中,掌握装饰音知识与唱法。
3)熟悉歌曲《红星歌》的曲调,知道歌曲的歌词涵义。
2、情感目标:革命歌曲留下的历史足迹,使我们不忘过去,这就是音乐的社会功能。让我们在革命歌曲的音乐中,牢记革命传统,懂得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的道理,这是进行以德育为核心的好教材。
3、能力发展目标:到图书馆寻找资料,在课内进行小品表演及造型设计等活动,加深对革命“足迹”的认识,使课内外的封闭式与开放式教育相结合。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演唱歌曲《雨花石》。教学难点:
在唱歌实践中,掌握装饰音知识与唱法。教学过程:
一、聆听《红星歌》
1、课前先请个别学生准备《闪闪的红星》故事。在欣赏前给全体学生讲故事。
2、欣赏全歌。
设问:歌曲讲述了什么内容?反映的是什么时期的斗争。
3、再听全歌。
设问:音乐分为几个部分?哪部分的曲调是相同的?当再次出现相同的音乐时请举手示意。
4、复听全歌。可以随音乐哼唱歌曲。
设问:歌曲的体裁是进行曲,还是舞曲、摇篮曲?
5、小结:这是反映工农革命时期少年儿童积极参加革命斗争的足迹。
二、表演《雨花石》
1、简介书上插图“南京雨花台烈士群像雕塑”。
2、由于这首歌的曲调节奏较复杂:有十六分符、切分音,以及三十二分音符,所以这首歌曲不宜让学生识谱视唱,主要通过聆听范唱,范唱曲调从听觉中加强学生的模仿记忆,有了基本旋律的轮廓后,让学生看谱唱曲。为了加强其记忆,可分为二部学习。第一部分为前四乐句,第二部分为后四乐句加尾声。有困难的小节,必需是以乐句的单位进行指导。
3、在曲调开始学唱时先不加装饰音,当基本唱熟后再加上倚音,并简单讲解倚音的写法与作用(写法:左上角;作用:装饰性)。
4、在曲调唱得很流畅的基础上填上歌词,用中速,很深情地表现出“雨花石”的崇高品质。
5、在学生充分理解歌词深刻含义的基础上,要求学生根据四句歌词设计四个造型为歌曲做背景,并充满深情地唱好歌曲。
三、师生再见
四、课堂检测:装饰音知识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聆听《红梅赞》、《歌唱二小放牛郎》。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熟悉歌曲《红梅赞》和《歌唱二小放牛郎》的曲调,知道歌曲的歌词涵义。
2、情感目标:革命歌曲留下的历史足迹,使我们不忘过去,这就是音乐的社会功能。让我们在革命歌曲的音乐中,牢记革命传统,懂得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的道理,这是进行以德育为核心的好教材。
3、能力发展目标:到图书馆寻找资料,加深对革命“足迹”的认识,使课内外的封闭式与开放式教育相结合。教学重点:
有效地聆听《红梅赞》、《歌唱二小放牛郎》 教学难点:
熟悉歌曲《红梅赞》和《歌唱二小放牛郎》的曲调,知道歌曲的歌词涵义。教学过程:
一、聆听《红梅赞》
1、课前请个别学生准备歌剧《江姐》的剧情故事。在欣赏前给全体学生讲这一故事。
2、欣赏全歌。
设问:歌名《红梅赞》的含义是什么?
3、再听歌曲:
设问:你从歌曲的情感与风格中领悟到什么?(提示:书上插图是江姐的形象)
4、小结:这是反映解放战争时期革命先辈留下的“足迹”。
二、聆听《歌唱二小放牛郎》
1、前两个故事,我们都请同学讲,这个故事我请录音机讲,请你们听仔细--播放本歌录音。
2、设问:谁听清楚了这个故事?能复述一遍吗?
3、再听一次:记着歌曲的情节。歌曲中的主角是谁?配角是谁?有几个场景。
4、师生讨论:歌曲的人物及场景。
5、在教师指导下布置场景、分配角色。注意:要发动学生设计与自荐表演角色(王二小、鬼子),其他同学扮群众角色及牛群、小草等。
6、插放本歌录音,根据歌曲的叙事过程学生演小品。
7、小结:这是抗日战争时期革命的小英雄留下的足迹。
三、编创与活动
1、根据歌曲《红星歌》、《红梅赞》、《歌唱二小放牛郎》说说革命的历史足迹。用线连一连。
2、展示各自准备的资料、CD、VCD、图片、故事,比比谁的资料最生动。
四、师生再见
五、课堂检测:歌名《红梅赞》的含义是什么?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
1、唱《我怎样长大》。
2、交流展示各自准备的资料。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有感情地演唱歌曲《我怎样长大》。
2、情感目标:革命歌曲留下的历史足迹,使我们不忘过去,这就是音乐的社会功能。让我们在革命歌曲的音乐中,牢记革命传统,懂得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的道理,这是进行以德育为核心的好教材。
3、能力发展目标:在唱歌实践中,巩固三拍子指挥手势。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演唱歌曲《我怎样长大》。教学难点:
做好三拍子指挥并懂得指挥的手势含义。教学过程:
一、表演《我怎样长大》
1、这首歌的歌词看来很简单,但却非常富有哲理,因此在教学中要指导学生理解其深刻的含义。结合前面作品中表现的英雄足迹,对学生进行以德育为核心的素质教育。
2、这首歌的曲调是三拍子,学唱时要求学生用三拍子的指挥图式边唱边划拍进行。放慢速度分两个乐段学习,一般不会有太大困难。
3、二声部合唱有一定难度,教学时要慎重处理。如有困难,可适当降低难度,如每句的第一音把三度改为同度,可能会容易些。
4、在歌曲的表演时,注意歌词的语气,如疑问句、答句,尤其要唱好三拍子的流畅性及二声部的和谐。
5、在学生理解词义的基础上讨论,说说自己应“怎样长大”?
二、讲讲抗战小故事
全班指几名学生讲讲,交流反馈。
三、师生再见
四、课堂检测:三拍子指挥
第五篇:人音版五年级音乐农家乐教案[范文模版]
第二课 农家乐
教学目标
1.由反映农家生活的中外作品四首组成本课内容,这是人文性在音乐与社会关系上的体现。让我们从音乐中体验农业丰收带来农家乐,从而促进社会的安定与发展。 2.了解民族管弦乐队的组成常识。
3.选择合适的音组填空,为旋律创作活动做铺垫练习。教学重点:歌曲演唱 教学难点:二声部的演唱 教学:安排:三课时
第一课时:唱《苹果丰收》,听《快乐的农夫》。
第二课时:唱《赶圩归来啊哩哩》;创作活动:选择合适的小节填空。
第三课时:听《丰收锣鼓》;命题创作活动。
第一课时
表演《苹果丰收》
教学内容:学唱《苹果丰收》;聆听《快乐的农夫》
教学目标:1.本课内容反映农家生活的中外作品,这是人文性在音乐与社会关系上的体现。让学生从音乐中体验农业丰收带来农家乐,从而促进社会的安定与发展。
教学中难点:利用绳子扮乐器,并分声部听辨演奏。跟音乐打击节奏
2.了解民族管弦乐队的组成常识
教具:多媒体,钢琴 教学过程
1..导入:今天来学习一首表现朝鲜人民获得苹果丰收时的歌曲,我们来听一听,歌曲的情绪是怎样的?(欢乐情绪)2.范唱 使学生感受作品的整体效果
2.歌谱与歌词分两部进行学习,学好第一部分(乐段)再学第二部分(速度先慢逐步加快)。学习第一乐段,四个乐句,每句2小节。把每个乐句分组,一个小组,规定时间2分钟自学,然后四个乐句接唱,能接上的为胜者(慢速度)。
3.教师重点指导不能接唱的小组,集体帮助。再接唱并逐步加快速度直至歌曲应达到的速度。同样是竞赛,跟不上速度唱错为败者。从竞赛中激发学习学谱的积极性。
歌谱与歌词都可分两部进行学习,学好第一部分(乐段)再学第二部分(速度先慢逐步加快)。4.第二乐段的学习:分高低声部进行,把全班分为二部分,各承担一个声部。教师先分别示范两个声部的曲调;然后各声部由组长带领先自学,教师巡视,重点指导低声部。(同样先慢速度学唱)
5.合成时,由第一乐段的最后一句接二声部合唱,因第一乐段的最后一个音“do”就是低声部开始的音高,这样帮助低声部能找到自己的音高位置。
6.按歌曲的原速全曲合成。要唱出欢乐的情绪。速度较快,尤其是第一乐段,一字一音,表演有一定难度。所以必需唱得非常流畅,表达这种感情。 7.配上伴奏。
8.请几个学生伴舞(朝鲜舞基本动作)。
9.完整地表演朝鲜人民苹果丰收时的欢乐情景。这首歌表现朝鲜人民获得苹果丰收时的欢乐情绪,因此,速度较快,尤其是第一乐段,一字一音,表演有一定难度。所以必需唱得非常流畅,才能表达这种感情。
聆听《快乐的农夫》
导入:
同学们都希望自己能弹奏一种乐器,班上谁能演奏钢琴的同学请你为大家演奏一首曲子 1.初听全曲。
2.设问:这首钢琴独奏给你什么感受(快乐?雄壮?悲伤?)。 3.学唱主题4小节。 4.为这主题4小节伴奏
(1)全班分二部分,分别按书上节奏用拍手与拍腿为主题曲调伴奏(教师弹主题)。(2)一半学生唱主题,一半学生分二声部用拍手与拍腿伴奏(交换一次)。 5.复听全曲。
全班为钢琴独奏曲伴奏。
大部分同学拍手(高声部)、拍腿(低声部),一部分同学用打击乐器(皮革类——低声部,木质类——高声部)。
6.小结:简介乐曲背景,也可作为农家一乐(虽然作品与农夫无关)。
第二课时 表演《赶圩归来啊哩哩》
教学目标:1.由反映农家生活的中外作品四首组成本课内容,这是人文性在音乐与社会关系上的体现。让学生从音乐中体验农业丰收带来农家乐,从而促进社会的安定与发展。
2.选择合适的音组填空,为旋律创作活动做铺垫练习教学重难点:歌曲中的十六分音符,打击乐伴奏
教具:多媒体,钢琴 教学过程
1. 导入:出示彝族、藏族、苗族的服饰,风景图片(同时播放代表歌曲)师:你知道他们是哪几个民族吗?
2.放录音《赶圩归来啊哩哩》师:歌曲的情绪是怎样的? 学唱歌谱:几个音的位置由低到高排列,唱准。学生找出“la do re mi Sol ”的位置听唱、模唱、教师指导:视唱开始的两小节听琴完整唱谱 3.学唱歌词:听琴直接唱词;变幻演唱形式 4.打击乐伴奏 5.完整表演
1.解题:“赶圩”,在彝族地区就是赶集,“啊哩哩”是衬词,是当地人民常用的衬词,表示很高兴的心情。因此歌名的意思就是——赶集回来很高兴。
2.聆听范唱。感受彝族民族音调的风格及姑娘们边唱边跳的欢乐情绪。
3.难点练习。由于该曲采用大量的十六分音符节奏,所以有一定的难度,因此,在学曲调时宜放慢速度,当熟练流畅后逐渐达到歌曲应有的速度。另外为了降低难度,可分为二段学唱,先学唱4小节,待熟练后再学唱后4小节。注意唱准前十六分音符节奏。学习曲调时要提醒学生用4/4的指挥图式划拍,并做到匀速。可采用小组与集体交替唱,个人与小组交替唱等方式互补互学。要唱出活泼欢快的情绪。
4.歌曲表演时可采取前4小节女领众和,即在“啊哩哩”处众和,后4小节齐唱。还可以边唱边跳。
5.伴奏是本歌表演的难点,先排练打击乐与人声,最后再加上音高乐器。
6.完整的表演。唱、跳、奏合一,各人发挥其特长,合作和谐,表演好《赶圩归来啊哩哩》,表现彝族同胞的农家乐。
二、“选择合适的音组填入空白小节”练习 1.这一练习的目的有两个:
(1)从填空活动中,让学生获得组成流畅曲调的感性认识。为学生自己的创作活动作铺垫。(2)这一练习,也是音乐语言的结果,感受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同时也是识谱的训练。2.熟练地把谱唱好,并进行试填入。
3.在反复地唱完整曲调中,判断组合的最佳方案。 4.交流自己的练习成果,并进行评价。
5.小结:把最佳的练习展示、试唱,并进行表扬。
第三课时
一、聆听《丰收锣鼓》、教学内容:聆听《丰收锣鼓》;创作活动
教学目标:1.感受农家生活的乐趣,从音乐中体验农业丰收带来农家乐,从而促进社会的安定与发展。
2.了解民族管弦乐队的组成常识
教学中难点:乐曲分析
教具: 多媒体 钢琴
1.导入:人们在喜庆的日子里,往往要敲锣打鼓来庆贺。中国的锣鼓经世界闻名,非常有中国特色。中国管弦乐器也有别于西洋管弦乐器。 2.欣赏乐曲第一部分。
设问:在你眼前仿佛出现了怎么一个场面?你从音乐声中感受到了怎样的情绪? 3.欣赏乐曲第二部分。
设问:这一部分与第一部分对比,情绪上有什么变化? 4.聆听全曲。
(1)看着书上的谱例,随着音乐的发展,举手指出、示意是第几段?(2)合着音乐的速度和情绪,作模仿该段主要乐器的演奏动作。
(3)出示相应的民族管弦乐队的图片,让学生边听边看边模仿演奏的动作,三结合立体的欣赏全曲,把学生的听觉、视觉、动觉想像都充分调动起来,投入到音乐中去。 5.师生交流(有时间可允许再复听一次)。
6.小结:丰收的喜悦场面是非常热烈的。感受从丰收中获得劳动成果的欢乐。
二、主题创作活动
1.围绕着“欢庆”的主题自由命题,创作一段音响(音乐)。 2.课前提出创作要求,如大家自带些自制的乐器等。
3.对有乐器演奏能力的学生,鼓励他们把家里的乐器带来自己创作旋律,伙伴们配上打击乐等去表现该主题。
4.此项创作活动旨在学生的参与,不求规范、正统、只要能反映出主题的情绪就应给予鼓励。因此创作的过程是重要的,而创作的作品水平不是主要的评价对象,当然有好的作品更好。
第三课 足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