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上海市基础教育工作会议内容
上海市基础教育工作会议举行
3月14日,上海基础教育工作会议在中国浦东干部学院举行。会议分析了上海基础教育所处的历史方位,明确了今后一段时间上海基础教育的发展方向。一个主题:让每个孩子都健康快乐成长。三个内涵:第一,基础教育是面向所有适龄儿童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必须坚持公平优质的价值取向,关注每个孩子;第二,基础教育必须服务于孩子们的健康成长需要和未来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要促进学生全面、协调、可持续地成长,不仅教给他们知识,而且要教会他们做人,让他们具备参与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第三,基础教育要关注教育过程,研究学生,尊重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兴趣意愿和成长需要,让教育适合学生,努力满足不同孩子的不同需求,为每个孩子提供适合的基础教育。五大转型:上海基础教育必须实现五大转型:
第一,在教育价值观上,要从过度追求功利价值转向追求教育对人的幸福和发展本原价值的尊重和回归;
第二,在教育质量评价上,要从过度倚重学科知识成绩,转向全面评价学生综合素质和个性特长发展,建立和完善全面的质量标准;
第三,在学生培养模式上,要突破高度统一的标准化模式,更加注重需求导向的个性化、多样化的培养;
第四,在教师专业成长上,要克服单纯强调掌握学科知识和教学技能倾向,更加注重教师教育境界和专业能力的提升;
第五,在教育管理方式上,要从单纯依靠行政手段,转向更加注重思想领导和专业引领。
八项举措:深化课程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八项举措:
第一,完善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建立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
第二,强化课程的整体育人功能。加强学校、家庭、社会在育人方面的交流与共识,形成育人合力。
第三,改进教学过程。加强备课、上课、作业等环节的一致性,促进教学基本要求的有效落实。为提高作业有效性,本市将编制《上海市中小学作业设计与实施指南》,引领教师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学生学习实际,编制类型丰富、科学合理的作业。非常荣幸的是,《上海市中小学作业设计与实施指南》正是由我领衔的“提升上海市中小学作业品质研究”项目组所做的工作。
第四,丰富学生学习经历。根据规划,小学各校必须每周安排半天时间让小学生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包括体育锻炼、社会实践和社会服务、班团队和社团活动、参观考察活动、社会调查和研究活动等,两年内在所有的小学推开,并适时向初中预备年级、初一年级延伸。同时,与长三角地区合作建立中小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共建共享基地。
第五,提升中小学校长的课程领导力。
第六,推进教育质量综合评价体系。借鉴PISA测试和国家教育部学业质量检测的经验,制定综合评价标准和测试框架,今年下半年开始从义务教育阶段率先开始实施教育质量综合评价。学生的责任感、幸福感、身心健康、学习负担、学习实践经历、学习兴趣、学业水平都将成为考察区县和学校育人质量的基本要素。
第七,推进基础教育国际化。培养学生要有国际视野,要有一定的国际理解和国际交往能力。设立若干所中外学生融合的学校,研究开发国际理解课程和形式多样的活动。试点开设高中国际课程,鼓励有条件的中小学开设由外籍教师执教的课程。加强双语教学,发展多语种教育。
第八,推进基础教育信息化。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丰富教育教学资源,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满足学生多元化和个性化的学习需求。建立数字化教研服务平台,制定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标准和评价体系,提高教师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虹口区等要认真做好国家教育体制改革项目——数字化课程环境建设和学习方式变革实验工作,通过数字化课程环境建设,打造数字课堂,温馨情趣有效课堂,实现学生自主、便捷、高效、个性化的学习。
除课程改革外,会议还对均衡发展、学生健康工程、教师队伍建设、教育管理体制机制改革、学校家庭社区互动合作机制等提出了相关的要求,限于篇幅这里就不一一介绍了。
在14日的基础教育工作会议上,市委副书记殷一璀、副市长沈晓明、市教委主任薛明扬先后四次以虹口的教师、学校、项目研究为例,谈基础教育的改革和发展,让大家很受鼓舞。这四个方面的例子分别是:——柳营路小学在促进教育均衡,解决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就学方面的做法和经验;——化学特级教师陈寅的感人事迹。陈寅曾作为教师代表在北戴河接受中央领导的接见;——全国模范班主任李莉老师的故事。她在开心网上建立班级社区,建立起了师生之间、家长和老师之间的和谐关系;——国家教育体制改革项目“数字化课程环境建设和学习方式变革实验”,由虹口区独立承担研究工作。
在市基础教育工作会议召开期间,市教委集中宣传了14所义务教育阶段的普通学校,这些学校都属于“非名校”,但都在促进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方面做出了有益的探索和实践。其中有两所学校属于虹口,一所是柳营路小学,另一所是金沙中学。
第二篇:2011年上海市基础教育工作要点
2011年上海市基础教育工作要点
2011年,上海市基础教育工作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和《上海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启动实施《上海市“十二五”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完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推进义务教育均衡优质发展,促进高中教育多样化、特色化发展,为每一个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一、召开基础教育工作会议,启动重大改革项目
1.召开基础教育工作会议。对基础教育领域深入贯彻落实市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和《上海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作出进一步部署。适应上海城市功能与布局形态调整,推进基础教育城乡一体化建设工程。探索创新区域教育内涵发展机制,转变传统教育发展模式。深入推进素质教育,切实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探索创新人才培养机制。
2.启动实施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启动实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基础教育相关任务,重点推进实施本市基础教育领域的10项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启动实施《上海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基础教育相关任务,加大资金投入,强化绩效管理,重点落实“十大工程”相关项目。落实2011年部市共建国家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基础教育相关项目。颁布并启动实施《上海市“十二五”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
二、大力发展学前教育事业,完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
3.制订并实施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和全国学前教育工作电视电话会议精神,进一步完善上海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以区县为单位,抓紧编制学前教育发展三年行动计划,积极应对入园高峰。制定学前教育生均公用经费定额标准和困难幼儿资助等政策。建立本市学前教育联席会议制度,协调学前教育发展工作。
4.推进幼儿园建设。全市全年新增40所以上幼儿园,并做好教师需求的预测与配备工作。关注非本市户籍适龄儿童入园和看护需求,加快民办三级幼儿园建设,扎实推进学前儿童看护点管理工作,逐步实现非本市户籍适龄幼儿接受学前教育和看护服务全覆盖。规范和指导全市幼儿入园招生工作,保障本市幼儿公平接受学前教育服务。
5.促进学前教育内涵发展。加强幼儿园教师队伍建设,建立保育员队伍稳定发展的保障机制,开展保育员轮训工作,提升保育员专业化水平。遵循幼儿身心发展规律,积极提高学前教育质量,防止和纠正幼儿园教育“小学化”倾向。制定学前教育信息化标准,建设适合幼儿成长发展需要的主题资源库。研究医生进幼儿园的工作机制,加强对保健教师和家长科学育儿的指导,关注幼儿健康发展。
三、优化教育资源布局结构,推进义务教育均衡优质发展
6.优化教育资源布局结构。各区县要根据“十二五”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要求,制订“十二五”期间本区县学校校舍建设规划。扎实推进落实本区县2011年学校建设项目,抓紧在教育资源紧缺地区建设公办学校。进一步健全公建配套建设管理机制,做好大型居住社区教育公建配套设施建设的协调工作,确保教育公建配套学校与住宅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交付使用。全面完成2011年本市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的任务。
7.加大教育经费转移支付力度。各区县要依法履行对义务教育的投入,切实保障教育经费“三个增长”,并加大向偏远学校和相对薄弱学校的倾斜力度。市级设立“上海市教育公共平台建设专项资金”,进一步完善义务教育经费财政转移支付制度,重点支持远郊区县、财政相对困难区县和人口导入区县发展义务教育。
8.推进优质教育资源辐射郊区农村。组织中心城区优质教育资源赴郊区新城和大型居住社区办分校或对口办学,努力提升郊区新城和大型居住社区新建公建配套学校的办学起点。组织开展第二轮郊区农村受托管义务教育学校绩效评估工作,开展第三轮郊区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委托管理工作,进一步扩大郊区农村受托管义务教育学校的数量。
9.建立健全区域优质教育资源共享辐射机制。各区县要结合本区域实际,建立健全优质教育资源共享辐射机制,通过区域内优质教育资源设立分校、优质教育资源托管相对薄弱学校、组建教育集团、城乡学校结对考核、组建教育合作体、组建教研共同体等多种形式,形成区域优质教育资源共享辐射机制,缩小校际差距。
10.开展新一轮素质教育实验校创建工作。以素质教育实验项目为载体,引导义务教育学校针对发展的瓶颈问题,积极探索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模式、途径和方法,主动破解影响学生积极主动发展的难题,深入推进培养模式改革,形成一批学生负担较轻、办学质量较高且有办学特色的义务教育学校,形成有效的实施素质教育的导向机制以及学校主动开展教育教学改革与创新的激励机制。
11.完善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招生入学办法。进一步规范义务教育阶段艺术、体育特长生以及民办学校的招生工作。按照市实有人口综合服务与管理要求,做好教育配套服务工作,在宝山庙行、大场镇,杨浦五角场镇,嘉定马陆、安亭镇试行户籍人口子女按居住地登记并统筹安排入学办法。
12.切实保障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义务教育权益。进一步扩大公办学校接收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的比例,着力增加公办初中学位,引导公办学校开展符合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实际的教育教学研究。贯彻实施以招收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为主的民办小学资产和财务管理办法,逐步加大这类民办学校的政府基本成本补贴水平,改善设施设备等办学条件。加强这些民办小学教师队伍管理、教育教学常规管理和安全卫生管理等工作。加强对以招收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为主民办小学的年检、督导工作,开展办学绩效评估工作。
13.推进新一轮特殊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强化随班就读管理,完善特殊教育学校课程体系。建立市特殊教育信息通报系统,实现多部门间信息共享与整合。试运行市特殊教育资源库,为学校、康复机构和相关专业人员、特殊儿童及家长提供专业支持。
14.扶持和规范民办教育发展。认真贯彻上海市第二次民办教育工作会议精神,优化民办中小学布局结构,加大民办中小学的政策扶持,全面实施《上海市民办中小学财务管理办法》和《上海市民办中小学校会计核算办法》,鼓励民办学校建立年金制度,提升核心竞争力,满足多样化的教育需求。
四、培育高中办学特色,形成多样化发展格局
15.推进普通高中多样化、特色化发展。鼓励部分区县探索促进高中多样化发展的相关举措,研究制订相关指导意见和支持政策,鼓励高中结合自身办学情况,发挥传统优势,实现特色发展,不断提高办学质量,逐步形成高中教育多样化、特色化发展的格局。召开现场推进会,总结和推广高中特色办学经验,发挥示范和辐射作用。开展高中引进国际课程试验。试点建立普通高中利用中职校开放实训基地发展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运行机制。
16.以实验改革促进高中教育内涵发展。组织开展对川沙中学、松江一中创建“上海市实验性示范性高中”规划实施的总结性评审。继续推进“上海市普通高中学生创新素养培育实验项目”,通过学习培训、考察交流、专家引领和指导等方式,提升实验项目学校的教育理念和管理水平,促使其借鉴国内外有关经验,改革高中学生的培养模式,提升学生的创新素养。建设一批与创新教育课程相匹配的专题教学实验室,切实加强实验教学环节。探索与高中学籍管理相配套的高中招生平台建设。完善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制度,加强考试命题研究。
17.加强民族班教育教学工作。根据教育部下达的任务,认真完成2011上海内地西藏班、新疆班的扩招任务。积极推进民族班教育教学研究和探索,不断加强民族班教师队伍建设,提升办学质量。加强各级各类学校的民族团结教育,推进民族政策和法律进学校。
五、进一步深化课程教学改革,提高基础教育质量
18.加强课程建设,持续提升学校的课程领导力。坚持“课程建设—课程实施—课程评价一致性”的原则,进一步完善课程标准,深化课程实施环节,重点突破课程评价环节。推进落实《上海市提升中小学(幼儿园)课程领导力三年提升行动计划(2010-2012)》,持续提升区县和学校的课程领导能力,提高课程对学生的适应性和课程实施的质量。
19.探索义务教育教学质量综合评价。试点建立义务教育教学质量综合评价体系,加强对学生学习经历、学习过程、学习水平和身心发展状况的评价;引导教育行政部门科学、有效地管理和评价学校教学质量;引导学校树立全面的教育质量观,促进学生学业成绩、实践能力、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身心健康等方面的协调发展,建立校本化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探索建立课业负担监测、举报、问责等制度。通过建立全面、科学、可持续的多元教育评价机制,逐步形成“高质量,轻负担”的健康的教育发展格局。
20.推进区域基础教育内涵发展。以创新区域基础教育内涵发展机制改革试点项目为抓手,鼓励区县和学校深入推进课程改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加强内涵建设。
21.整合中小学相关专题教育资源。在调研基础上,梳理和整合中小学各类专题教育的内容和资源,形成整体设计、分类实施、共同推进的专题教育体系和实施途径。深入挖掘、总结、凝炼世博教育资源,22.加强教研队伍建设。采用项目引领方式,集聚区县、高校、中小学校和研究院所等的专业资源,深化教研工作内涵,推广教学研究成果,整体提升教研员队伍专业化素养。
23.扎实推进基础教育信息化工作。落实“十二五”教育信息化专项规划,加强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和教育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建设,谋划新一轮应用推进工作。继续推进400所农村中小学聚焦课堂教学、加强教育信息化应用工作,并以各区县为主开展专题评估或督导调研。在部分区县和学校开展“数字化课程环境建设和学习方式变革试验”。建立本市各级各类学校机构代码变更工作制度,确保本市学校机构代码变更工作规范化、常态化。
六、深入推进“两纲”,优化未成年人成长环境
24.整体规划中小幼德育课程。制定中小幼有效衔接的德育课程标准、课程类型,进一步增强德育课程的系统性和衔接性。深入开展学科德育工作,系统谋划、科学设置,构建符合学生特点和时代需要的学科德育工作体系。加强中小学校德育精品课、专业特色课建设,开展优秀校本德育课程评选。
25.深入开展“建党90周年”主题教育。明确不同层次学校党史教学的目标、内容和方法,充分运用课堂教学主渠道开展党史教育,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和对待党的历史。围绕“建党90周年”组织各级各类学校学生开展主题教育,开展“风尚好少年——爱国主义教育系列活动”、建党90周年专题论坛等系列活动。
26.完善学校生命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统筹上海市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资源,制定实施《上海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三年行动计划》。颁布《上海市中小学心理健康辅导室建设指导意见》和《上海市区县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建设指导意见》。加强“温馨教室”建设,注重对学生的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
27.实施学生实践和创新基地建设工程。统筹布局全市青少年实践活动基地,开展农村综合实践基地建设。试点推进职业体验基地、校外教育活动示范基地(场馆)建设。积极开展“快乐330”,“阳光暑期”等活动,打造校外实践活动精品。
28.加强德育骨干教师队伍建设。制订出台《上海市中小学班主任培训工作实施意见》,对中小学班主任队伍进行分层分类培训。组织开展上海市中小学班主任带头人工作室首批学员研修工作。开展第三批中小学骨干教师德育实训基地建设工作。完善中小学教师人文素养提升工作机制建设,不断拓宽“教师走进经典”活动的覆盖面,丰富“中小学教师人文素养资源目录”内容。
29.继续推进中小学幼儿园安全管理。制订出台《上海市中小学幼儿园治安管理技术要求》,规范全市中小学幼儿园安全管理。完成“改善50所寄宿制中小学校园道路安全设施”的实事工程。启动
2011—2013校园风险勘查三年行动计划,继续开展学校风险隐患排查及化解工作、学校安全教育工作。开展新一轮安全文明校园评审。促进工读学校办学水平的提升。以课堂教育为主渠道,重点做好毒品预防教育。继续推进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体系建设。
七、推进教师培训、管理、科研工作,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30.规范教师队伍管理。开展普教系统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工作,完善学校人员聘用制度,深入推进学校人事制度改革。开展上海市特级教师评选表彰工作,充分发挥特级教师引领作用。
31.大力推进“双名”工程。完成第二期“双名”工程建设成果总结和展示工作。继续实施第二期优青项目后备人选培养工作。
32.继续开展农村教师分类分层培训。坚持按需施教,开展职初教师基本功培训、青年教师基本技能研修、骨干教师培训者培训、全体教师专业学科培训、远郊区县薄弱学校教师提升培训、以招收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为主的民办小学教师专题培训和远郊区县暑期英语教师强化培训等项目,不断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33.做好中小学科研工作。做好上海市第十届教育科研优秀成果奖奖励工作。开展上海市第十届教育科研成果的评奖、成果汇编出版工作,组织召开上海市第十届教育科研成果颁奖大会,进一步提高教育科研工作对上海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支撑作用。
八、做好体卫艺科及语言文字工作,推进学生健康发展
34.实施学生健康促进工程。积极推进“上海市中小学体育课程内容体系研究”、“上海市中小学体育课程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研究”等重大课题的研究。推进阳光体育运动的广泛开展和赛事的品牌化建设,建立学校系统的体育竞赛和活动体系。试点开展大中小学一条龙业余体育训练体系建设,在招生、教练员选聘,运动队管理等方面有所突破和创新。结合校园体育场地向社区开放工作,启动区域性学生课外体育活动中心的规划建设工作。扩大“医生进校园”试点工作,启动专业化的学校卫生保健人员培养计划。建设区县学生体质健康监测中心和学校体质健康监测室,推进市、区、学校体质监测网络体系建设,促进体质监测的常态化和学生日常体育锻炼。开展“每天锻炼一小时”、“阳光体育运动”等专项督察。强化学生军训基地的监督和安全管理,进一步完善市、区(县)、校三级学生军训基地体系。组建上海市中学生体育代表团参加全国第十一届中学生运动会。
35.积极推进青少年艺术和科普工作。积极推进“青少年艺术教育彩虹行动计划”。启动民族文化传习基地建设,建设一批中华优秀文化艺术传承实践点、民族文化传习特色培训基地,扶持一批民族文化教育特色品牌项目。实施学生艺术团提升计划,对上海市中小学艺术团考核调整,扩编新建一批市级学生艺术团队。实施校园文化环境建设计划,扶持创建20个校园文化环境建设试点学校。积极推进“青少年科技创新后备人才培养实践平台建设计划”。加强上海市青少年科学研究院建设,建设10个面向社会开放的青少年创新实践工作站。
36.积极做好中小学语言文字工作。有序推进上海市“中华诵·经典诵读行动”试点,加强对虹口、嘉定等整体试点区和22所试点校的工作指导。建立5—6个市级经典诵读名师工作室,开展上海市“中华诵·2011经典诵读大赛”。组织国家级语言文字规范化示范校评定工作。开展对内地新疆班、西藏班学生普通话培训和测试工作。依托区县教育行政部门和语言文字工作部门,进一步加强对公共场所中英文使用的监督、监测和依法管理。
九、坚持依法行政依法治教,保障教育事业优先发展
37.推进教育政策研究和依法行政。继续积极推进长三角教育联动发展进程,推动长三角教育联动发展基础教育领域有关项目的落实。开展“推进上海教育国际化战略研究”、“上海学前教育就学与管理制度研究”等课题研究。完成《上海市中小学校学生伤害事故处理条例》修订工作,继续开展《上海市民办教育促进条例》立法调研工作,完成《上海市教育评估暂行规定》政府规章制定工作。制定《上海市“依法治校示范校”评选标准》,推进依法治校示范校的创建工作。积极开展中小学校的教育法制培训工作,增强中小学校长的法制意识,推进中小学校依法治校。全面开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及其《实施办法》的专项行政执法检查工作。
38.规范财务管理工作。根据内外资企业同轨征收教育费附加政策变化,聚焦重点项目,做好2011年教育费附加预算编制工作。加大对高中的投入,稳步推进高中收费改革。实施新的高中、幼儿园、初中、小学生均公用经费标准。按市财政局的要求启动财政专项资金的评估评审工作。加强基础教育资助工作,完善基础教育资助政策,规范基础教育资助工作。
39.大力开展教育督政工作。认真做好对区县政府依法履行教育责任的公示公报,进一步完善公示公报指标体系,强化保护中小学教育资源等监测指标。深入开展以推进区域教育现代化为主题的新一轮综合督政工作。继续开展市对区县财政教育转移支付专项督导工作。研究制定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督导、考核和评价机制,推动本市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均衡优质发展。继续开展对以招收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为主的民办小学办学情况的跟踪督查。
40.认真实施以提升校长课程领导力为重点的督学工作。研究提升中小学(幼儿园)课程领导力的督导指标,开展以提升课程领导力与教学有效性为重点的区县教学视督导工作。继续开展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就近入学专项督导。推进发展性督导评估工作,引领和指导学校加强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
41.加强教育审计工作。加强经济责任审计整改的指导、检查力度,建立审计整改联动机制,实施审计整改跟踪检查。深化教育审计督导工作,革新审计督导方式,深化督导内容,深入了解基层单位内部审计工作开展情况,促进本市教育审计工作水平的提高。探索制定公共财政教育经费绩效评价指标,开展绩效审计试点。
42.加强党风廉政教育和专项治理工作。制定学校廉洁文化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召开学校加强廉洁文化建设推进大会,开展警示教育、示范教育、岗位廉政教育,构建拒腐防变思想道德防线,促进党员干部廉洁从政、教师廉洁从教、职工廉洁从业、学生廉洁修身。加大对招生、基建、财务、科研经费、校办企业、后勤、办班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监管力度,深入开展“小金库”专项治理,做好自查自纠“回头看”工作,深入开展教育系统工程建设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治理。完善办信查案制度建设,认真受理群众信访举报,严肃查办违法违纪案件。
43.扎实推进行风建设。规范教育收费工作,出台高中阶段学生代办服务性收费管理规定,完善学前教育收费政策,开展中小学教辅材料散滥等问题的专项治理,进一步完善规范教育收费长效机制;深入推进学校招生阳光工程;深入推进中小学校舍场地“退租还教”工作,净化学校周边环境。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开展师德典型宣传。大力推进政务公开、事务公开和校务公开,认真落实领导干部向教(职)代会述职述廉并接受评议和监督的规定。
第三篇:基础会议内容
鄂州市华容区司法局业务用房工程
基础验收会议纪要
时间: 2012年7月26日
地点:鄂州市华容区司法局业务用房项目部
参加人员:
鄂州市华容区司法局:曹操祥
鄂州市建筑设计院:江华平
鄂州市土木建设监理有限公司:石素芬金智龙华容区建筑工程质量监督站:姜榆
黄石佳境建筑设计有限公司:葛燕顺
鄂州市凤凰建筑安装工程有限公司:姜楚明曾首云
会议内容:鄂州市华容区司法局业务用房工程基础验收工作。会
议由甲方曹局主持,施工单位介绍施工情况,具体情况如下:
施工单位:(姜工)我公司承建的鄂州市华容区司法局业务用房工程,在施工过程中项目部管理人员齐全,质量保证体系健全,岗位责任制落实到人,对基础分部工程的所有分项工程实行自检、互检和专职质检员检验制度,对关键部位建立质量控制点,明确的控制程序,验收合格报请建立单位进行复检,合格后进入下道工序施工,隐蔽工程均先验收签字后进行施工,对工程所用建筑材料实现双控,经检验
合格后才能使用,各分项工程检验批验收,本工程基础严格按照设计图纸施工,满足设计及地勘要求,资料基本齐全。
地勘单位:(葛工)从现场踏勘来看,本工程地质基本到持力层,满足设计及地质要求,同意下一道工序施工。
设计单位:(江工)同意地勘部门的说法,同意下一道工序施工。
监理单位:(石工)对整个基础施工的监督情况作了简单介绍,施工单位进场后严格审查施工单位资质及管理人员上岗证件,现场人员和证件基本吻合。所有材料完全按合同要求进行采购,进场的原材料均有合格证,并见证取样送检,对隐蔽工程进行现场隐蔽验收,砼浇筑时现场称量控制配合比,比且混凝土施工时现场监督旁站。该工程的基础分部工程符合设计和施工规范规定,同意下一道工序施工。
质检单位:(姜工)感官较好,资料齐全完整,符合设计和施工质量验收规范要求,后部施工希望施工单位要严格控制。同意下一道工序施工。
建设单位:(曹工)感谢各位,该工程满足设计及地质要求,各部门已发表意见,同意下一道工序施工。
建设单位(盖章)施工单位(盖章)
签字:签字:
监理单位(盖章)
签字:
勘察单位(盖章)
签字:
设计单位(盖章)签字:
第四篇:上海市2015年教育工作要点
上海市2015年教育工作要点
2015年,上海市教育工作要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和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切实围绕国家和上海市中长期教育规划纲要、上海市教育综合改革的总体部署,坚持改革创新、攻坚克难,坚持依法治教、依法治校,促进各级各类教育健康发展,完成上海市教育改革和发展“十二五”规划确定的重点任务。
一、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
1.教育综合改革方案落实。强化教育综合改革的统筹协调与组织领导,推动落实教育综合改革任务。指导各区县、高校结合实际编制实施教育综合改革方案。落实新一轮部市战略合作协议,着力在对接服务国家战略与经济社会发展、强化市级教育统筹、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提升高校科技创新能力、深化教育管理体制机制改革等方面加大改革力度。
2.教育规划编制。研制上海市教育改革和发展“十三五”规划及相关专项规划、新一轮上海城市总体规划专项规划——“教育设施规划”。出台上海高等教育布局结构与发展规划、上海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深化高校分类指导与管理。
3.办学管理体制改革。研制上海高校设置和基本建设属地化标准,调整优化高校设置与办学管理体制。推进部市共建在沪部属高校和若干市属高校,促进在沪部属高校与市属高校联动发展,鼓励在沪部属高校更好地服务上海经济社会发展。推进部市共建上海研究院、国家教育宏观政策研究院。推动建设一批应用技术型高校。
二、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升德育工作实效性
4.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以深化“六进”(进教材、进课堂、进课外、进网络、进教师队伍建设、进评价体系)为抓手,完善教育系统加强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长效机制,深入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持续推进“中国梦”系列宣传教育,培育一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项目,开展“劳模进校园”系列主题教育。
5.大中小学德育内容和工作体系一体化。开展大中小学德育课程一体化研究和试点,完善大中小学德育顶层内容体系教育序列。编制中小学各学段、各学科落实德育目标的教学指导意见,研制教材调整及教学实施一体化方案。启动高校哲学社会科学课程德育试点,推进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规范化,建立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同城平台,启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拔尖人才培养计划。制定实施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发展规划,探索辅导员队伍与思政课教师协同育人机制。加强全国大中小学课程德育研究协同创新中心、上海市课程德育研究发展中心和高校课程德育研究基地建设。
6.校外育人共同体建设。完成《上海市校外教育三年行动计划(2013-2015年)》确定的重点任务。完善区县校外教育联席会议制度。建设学生社会实践电子学生证信息平台,加快推进校外教育信息化管理。扩大电子学生证和中小学生社会实践“家庭护照”使用范围,推动校外教育场馆设置专门部门和人员。建设一批学生“社区实践指导站”,建立一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习示范基地与市级示范性活动场所。
三、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促进基础教育高位均衡发展
7.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发布实施上海市第三轮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2015-2017年)。出台2015年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招生入学实施意见,完善随迁子女就读义务教育管理办法。推进义务教育学区化和集团化办学,促进学区和集团内优质资源共建共享。实施新一轮“新优质学校”建设行动计划,建设更多家门口的好学校。进一步推动中心城区优质教育资源赴郊区新城和大型居住社区办分校、郊区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委托管理等工作,整体提升郊区学校内涵发展水平。探索构建上海市基本统一的义务教育学校校舍建设基本标准、设施设备配置基本标准、教师队伍配置基本标准、教师收入基本标准和生均经费基本标准。
8.课程教学改革。完成新一轮中小学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修订工作。全面推进小学阶段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和评价工作,出台小学低年级等第制评价指南。改革高中教学组织形式,推行分层走班教学,开展学生生涯与学涯指导。深化“绿色指标”评价改革,深入推进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实验区建设。加强内地民族班教育教学与管理服务,深入开展民族团结教育。
9.特殊教育工作。全面实施第二轮上海市特殊教育三年行动计划(2014-2016年)。推行特殊教育儿童入学前医学鉴定,探索针对不同残疾类别、年龄阶段残疾儿童医教结合服务的有效方法,完善特殊教育医教协同保障机制。研制学前特殊儿童课程实施指南、随班就读课程实施指南,修订辅读学校九年义务教育学科课程指导纲要。
10.教育督导工作。配合做好《上海市教育督导条例》立法及相关配套政策制定工作。出台以区县为单位综合推进督政工作指导意见,完善区县政府依法履行教育责任公示公报工作。实施市实验性示范性高中学校专项督导。开展义务教育阶段入学专项督导和中小学生体质健康暨体教结合专项督导。加强市督学和责任督学专业化培训和规范化管理。
四、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11.教学改革与专业建设。深化中高职贯通培养模式改革,推进“中职-应用型本科”教育贯通培养模式试点,启动“高职-应用型本科”教育贯通培养模式试点。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促进校企深度合作。深入实施具备国际水平的职业教育专业教学标准,深化“双证融通”专业改革。加大中职校精品课程建设力度,发挥中职精品特色专业示范引领作用。加大中职网络课程开发力度。启动高职院校一流专业建设计划,打造一批高职重点专业。推动遴选若干行业和区域试行技术技能人才需求信息发布制度。建立健全职业教育专业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快速响应机制。
12.学生职业素养提升。颁布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学业水平评价方案,包括公共基础课学习水平考试和专业技能学习记录。建立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制度。举行第六届“星光计划”职业技能大赛。组织职业院校参加2015年世界技能大赛和全国职业院校技能赛事。开发适合中小学生的职业启蒙课程,探索建立集中、固定的职业体验中心,打造综合性职业体验平台,推动学生职业体验日活动制度化。
13.基础能力建设。构建职业教育教师赴企业实践制度,支持职业教育教师取得国际职业资格证书,推行中职校教师全员培训和高职院校专业骨干教师培训。建立职业院校实训中心信息管理平台,促进上海市实训资源跨校、跨区域、跨部门共建共享,开展实训中心运行绩效评估。
五、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深化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
14.本科教学质量提升。深入实施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全面实施高校骨干教师教学激励计划和青年教师担任助教制度,建设精品课程、全英语课程和虚拟仿真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教学名师和教学团队,规划优秀教材。深入实施各类卓越人才教育培养计划。支持高校参照国际等效的专业认证标准,建设一批一流本科专业。探索高校与行业企业、科研院所协同育人机制,加快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研制本科专业教学评估指标体系,引导高校建立五年一轮的本科专业自我评估机制。健全高校本科教学质量报告发布制度。
15.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建设。探索高端紧缺人才与高层次应用人才培养模式,深化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综合改革,探索构建行业规范化培训、职业资格认证与专业学位教育相结合的制度。优化完善上海市学位授权体系,启动上海市学位点合格评估、研究生学位论文抽检。
16.高峰高原学科建设。全面实施上海高等学校学科发展与优化布局规划,开展高校高峰高原学科一期建设。试行国际(同行)评估和个性化投入方式,研制基于学校整体发展的学科绩效评价方案。
17.“2011计划”实施与高校新型智库建设。适应和服务上海市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深入实施《上海市“2011协同创新中心”建设发展行动计划(2013-2017年)》,构建国家级、市级、校级协同创新中心三级体系和同城协同机制。改进高校新型智库支持方式、运行模式与评价方式,推动建设若干国家级智库。
18.高校科技成果分类评价与职务成果处置。选择若干高校试点开展以质量和实际贡献为主要内容的科研工作分类评价。继续推进高校技术转移中心建设,引导市属高校建立职务成果处置和分配制度,依托上海高校市场探索建立成果转化专业服务链。
六、构建区域终身教育体系,推进学习型城市建设
19.终身教育服务平台建设。推动上海开放大学内涵发展,探索构建开放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出台上海市高校继续教育转型发展指导意见,推动高校继续教育办学定位与服务模式更好地融入上海市终身教育体系。全面完成街镇老年学校标准化建设任务。建立衔接各级各类学校教育信息、覆盖全体市民、伴随一生的个人终身学习账户。
20.终身教育制度机制完善。完善上海市终身教育学分银行功能,建立健全学分认定、积累和转换制度。构建市民终身学习需求与能力建设监测机制,选择若干区县开展试测。建立教育培训机构资质标准、从业人员资格标准、学习成果评价标准等规范。召开上海市第四次老年教育工作会议。
21.教育培训市场分类管理。构建上海市经营性与非经营性教育培训机构分类管理机制,修订完善《上海市经营性民办培训机构登记暂行办法》《上海市经营性民办培训机构管理暂行办法》。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引导各类民办教育培训机构积极参与学习型社会建设,提升教育培训服务质量。
七、创新体制机制,规范支持民办教育健康发展
22.扶持与规范并重。出台上海市非营利民办高校示范校创建校相关配套政策。研制非营利民办中小学试点办法,开展第二轮民办中小学特色学校、优质幼儿园创建。出台上海市进一步完善鼓励社会力量兴办教育的政策措施。开展民办学校招生与收费制度改革,完善民办学校学费指导价管理,进一步扩大民办学校收费自主权,配套完善民办学校学费专户管理等制度。
23.管理机制与制度健全。探索混合所有的社会力量办学体制,鼓励和吸引国有企业以及各种公有、民营、外资等社会力量以多种方式参与办学。完善民办学校教师“年金制”等社会保障机制,支持民办学校稳定骨干教师队伍。探索民办教育第三方独立评价机制,培养更多专业化的第三方机构参与民办学校办学过程和办学质量评估。探索民办教育融资机制,为民办学校改革发展提供融资服务。
八、加强人才培养和引进力度,提升教师队伍整体水平
24.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探索建立中小学校长任用、管理、考核机制。加强特级校长、特级教师流动的过程管理与考核。完善中小学校长专业发展培养培训制度。开展中小学教师资格定期注册制度改革试点,完善见习教师规范化培训制度,扩大中小学教师职务制度改革试点。健全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培训体系,启动实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构建研训一体的教师专业发展机制。
25.高校教师队伍建设。继续实施上海高校特聘教授(东方学者)岗位计划,启动“青年东方学者”岗位计划。深入实施中青年教师国外访学进修计划、青年骨干教师国内访学计划、教师产学研践习计划和青年教师培养资助计划等。全面实施师资博士后制度、新教师岗前培训制度和教学科研启动资助工作。
26.岗位人事制度改革。研制高校教师队伍配置标准、高级专业技术职务岗位结构比例调整完善办法、职员职级制度改革方案等。完善中小学机构编制和教师配置标准。研制中专、技校教师系列正高级职称评聘办法。探索构建适应上海市教育行业特点的薪酬及激励机制。
九、充分发挥区位优势,提升教育国际化和信息化水平
27.涉外办学规范。出台上海市高校中外合作办学申请指导目录,加强高校中外合作办学统筹规划。出台上海市自费出国留学中介机构资格认定与监督管理办法,适时受理新机构申请。建设上海国际教育认证服务中心,完善国际教育专业和课程质量认证制度,提供国际教育认证服务。
28.双向留学工作促进。进一步优化来华留学生类型结构,稳步扩大来华留学生招生规模,聚焦扩大学历留学生数量与比例、促进留学生所学专业分布多元化。探索把学历留学生规模和教学质量作为评价高校留学生教育水平以及给予相应支持的重要依据。进一步完善高校学生海外学习、实习机制。
29.教育国际合作与港澳台交流。深化与国际友好城市各项交流活动。办好“上海暑期学校”项目和“上海国际友好城市青少年夏令营”。推动国际教育组织落户上海,启动赴国际教育组织实习计划。探索建立上海国际教育服务园区、中小学国际理解与非通用语种教育研究实践基地。启动上海市涉台青少年交流平台建设,组织实施2015年沪台中学生体育节。支持和推进沪台、沪港、沪澳各项师生交流合作项目。
30.信息化管理与服务。启动基础教育教学平台建设,建立教师备课系统。开展中小学“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以高校课程资源中心、高职人才培养数据平台、“易班”学生网络互动社区、开放实训中心、教育行政管理平台等项目建设为引领,探索基于在线平台的教育教学与管理模式。建设国家和上海市教育决策支持平台,形成基于大数据的教育决策咨询服务机制。
31.信息化标准体系与基础环境建设。研制教育信息化基础数据标准、统一身份认证规范、资源和应用开发规范、数据交换接口等系列标准规范,逐步推进上海市教育系统各应用系统对接。初步建成“一网两平台三中心”(上海教育城域网;大规模智慧学习泛在平台、上海教育综合管理决策平台;上海教育数据中心、上海教育资源中心和上海教育认证中心),逐步构建覆盖上海市各级各类学校的信息化基础设施环境。
十、坚持学生发展为本,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32.文教结合工作。完成上海市首轮文教结合三年行动计划(2013-2015年)确定的重点任务。探索高端紧缺文化人才引进新机制,加大顶尖艺术人才和后备人才培养力度。进一步整合文教优质资源,促进学生人文素养提升。加强媒体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感染力和影响力。支持高校高水平学术期刊建设,依托文化领域专业力量提升高校相关学科建设水平。启动实施馆校结合项目,推进学生艺术教育实践基地建设,优化市学生艺术团设点布局。
33.学生健康促进工程。扩大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改革试点,启动小学体育兴趣化、初中体育多样化试点。推广辐射校园足球联盟建设机制,开展校园篮球、排球联盟建设。组织2015年学生阳光体育大联赛、足球联盟四级联赛和校园足球国际邀请赛。试点建设青少年课外体育活动中心。推进学校卫生保健人员培育中心建设。出台中小学生学校午餐营养标准指导意见。探索建立校园意外运动伤害事故第三方处理机制。继续开展“医教结合”工作。扎实开展食品卫生安全科普宣传教育活动。
34.考试招生综合改革。落实国家和上海市高考改革总体部署,出台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改革方案、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方案等系列配套政策。探索外语标准化命题技术,建设外语听说测试考场。出台上海市进一步规范各类考试加分项目办法。深化“春季考试”制度改革。完善上海市高校艺术体育类专业考试招生,改进考评方式和标准,完善监督管理机制。出台社会人员参加2017年上海市高考办法,稳步推进成人高考、“专升本”“插班生”考试招生改革。
35.就业服务与学生资助。研制支持大学生创业政策措施,支持学生创新创业。推进上海市高校全面开设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建设一批大学生创业示范基地。推进高校毕业生职业生涯指导,建设一批职业生涯工作室和校外实践基地。加大对就业困难毕业生的帮扶力度。健全高校就业质量报告发布机制。完善从学前到大学帮困助学的全覆盖体系,着力推进研究生资助工作。
36.校园安全与后勤保障。出台上海市高校消防安全、校内交通安全、校园安保工作等管理规范,制定高校消防设施设备检测、技防工程检查验收、出入口管理系统建设等技术标准。试运行高校安全保卫信息报送及突发事件应急处置指挥平台。推进高校学生食堂运行监测体系建设,完善高校学生伙食价格平抑基金制度,加快高校主副食品冷链物流基地建设和功能完善。加大校园安全督查力度,完善高校食品安全督察员制度。正式运行学校节能环保监管平台。加强中小学校园安全管理,推进中小学公共安全教育。开展未成年人保护工作,加强未成年人法制宣传教育,启动专门学校内涵提升计划。
十一、转变政府职能,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37.教育法制建设与依法治教。全面开展市属高校、中小学校、幼儿园章程核准工作。开展相关教育法规制定或修订的立法调研。研制上海市教育行政处罚裁量基准制度、教育行政和学校重大决策跟踪和评估机制等。开展中小学依法治校示范校创评,推行学校法律顾问制度。搭建教育政策研究平台,建立教育立法咨询与服务研究基地。合作研制江浙皖沪“三省一市”贯彻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推进长江三角洲地区教育改革与合作发展的指导意见》实施办法,落实长江三角洲地区教育协作相关项目。
38.语言文字规范管理。实施《上海市公共场所外国文字使用规定》,加强对重点领域语言文字使用情况监督检查。组织开展中华经典诵读行动。依托上海话有声数据库建设上海地方文化网络展示平台。加快高校语言文字工作评估进程,完成市属本科院校达标评估。推进语言文字规范化示范区创建试点工作。
39.教育基本建设工作。加快推进一批市级重大建设项目。推进落实区县基础教育“十二五”基本建设规划项目和中等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规划(二期)项目建设,建立校舍安全长效保障机制。
40.经费管理与审计。探索高校综合预算管理改革。推行市属高校总会计师制度,健全教育经费长效监管机制。建立教育拨款咨询评估机制,加大财务信息公开力度。进一步完善教育费附加和财政教育转移支付经费使用管理。探索构建公办高校学生成本分担机制。做好划转行业高校资产管理,推进委属企业经营性国资管理体制改革。建立健全教育内部审计与审计机关合作机制。做好市属高校局级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开展委属单位、市属高校所属国有独资和控股企业财务决算审计。
41.教育政风行风建设。构建完善高校教师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严格落实教育部《严禁教师违规收受学生及家长礼品礼金等行为的规定》。严禁中小学教师在校外培训机构参与有偿补课。进一步完善各类招生录取程序,加强艺术、体育等特殊类型招生监察,严格落实艺术类专业招考分离,严禁辅导老师担任评委,严禁中介机构参与招考工作。
第五篇:上海市校外教育工作发展规划范文
上海市校外教育工作发展规划
发布日期:2009-01-09字体(大 中 小)
(征求意见)
(2009年——2020年)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中发[2004]8号文)和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校外活动场所建设和管理工作的意见》(中办发[2006]4号文),以及上海市科教党委、市教委《关于深化教育综合改革进一步加强创新人才培养的若干意见》(沪教委办[2007]64号)全面推进本市校外教育事业跃上一个新的台阶,特制定《上海市校外教育工作发展规划(2009-2020)》。
一、新形势下校外教育的基础条件与发展环境
1.基本现状与主要成绩
校外教育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中小学生思想道德建设不可或缺的重要途径,是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的重要载体,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改革开放以来,在上海市各级党委和政府高度重视和关心下,上海校外教育工作取得了长足的发展。积极构建并不断完善政府主导、社会和教育系统共建共享的上海市中小学生校外教育活动组织管理体制;新建和改建了一批上海市青少年活动中心、校外活动营地及青少年科技人才培养基地,与社会各界共建了近千个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科普教育基地、法制教育基地、军训国防教育基地,以及社区文化活动中心、社区信息苑、社区学校,逐步形成覆盖面较广的校外教育活动场所网络;开发了一系列如迎奥运、迎世博、抗震救灾、载人航天、改革开放三十周年等鲜活的学生社会实践主题教育;形成了一批如民族精神月活动、志愿者服务、巡访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明日科技之星、阳光星期
六、高雅艺术进校园、民族文化系列培训等具有时代特征和上海特点的学生校外教育活动品牌项目;发展了一批以教育为主干,文化、科技、体育等部门共同参与的校外教育专兼职教师队伍;坚持与二期课改紧密结合,为课程实施提供日益丰富的社会资源的支撑,并重点建设了开放式、探究型的中小学科技课程,广大中小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校外教育活动中开阔眼界、陶冶情操、增强能力、提高素养、健康成长。
2.发展机遇与制约因素
随着上海实现“四个率先”、建设“四个中心”和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步伐加快,以及2020年我国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这一战略目标的确立,对教育体制、机制和人才培养模式等提出了一系列新要求,也对校外教育的发展提出了新挑战,创造了新机遇。为充分认清新形势、积极应对新挑战、全面适应新要求,亟待扭
转仍然存在的重知识轻能力、重灌输轻创新、重课堂轻实践、重分数轻素质等倾向,牢固确立从整体上培养人的观念;亟需进一步提升校外教育内涵发展、完善校外教育管理体制、加强校外教育阵地建设、整合校外教育各类资源,充分发挥校外教育在促进中小学生素质全面、身心健康、人格和谐发展过程中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
因此,需要在既有的基础上,进一步整体规划上海市校外教育工作,积极稳步推进校外教育工作的规范化、系统化和科学化建设,有计划有组织吸引学生“走出校园围墙、走进社会大课堂”,自主参与校外活动,不断获得成长体验,使校外教育真正成为充分满足学生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渠道。
二、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1.指导思想
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学生发展为本,坚持公益性原则,将校外教育工作纳入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全过程,纳入国民教育的全过程。引导学生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特别是培养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引导学生以生命教育为重点,培育健康人格。动员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形成学校、家庭、社会的教育合力,推进创新人才培养,为实施以德育为核心、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奠定坚实的基础。
2.发展目标
注重公平公正,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充分发挥校外教育在促进人的全面和谐发展和培养高素质人才中的基础性、导向性作用;形成一批具有先进教育理念、布局合理、功能完备、设施先进、充满活力的公益性校外教育场馆,完善大中小学纵向衔接、分层递进,学校、家庭、社会横向贯通的联动机制,实现资源的共建共享;不断创新,进一步提升校外教育信息化利用效能;重在使用,推进形成政府主导、社会支持、条块结合、分层布局、高效管理的校外教育社会化新格局。
三、夯实基础:打造上海市校外教育工作“七大工程”
1.校外教育活动场所建设工程
加强对上海市校外教育基地(场馆)的科学规划,将校外教育基地(场馆)建设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纳入精神文明建设的总体规划,特别要加强城乡结合部、人口导入区等地区的规划,从满足全市各级各类学校学生开展校外活动的需求出发,建成一批校外教育基地(场馆)。
本工程主要建设项目有:
上海市科技艺术教育中心建设项目。建设功能完备、设施一流的上海市科技艺术教育中心,使之成为集组织、管理、研究、培训、服务、咨询等功能于一体,指导本市中小学生开展科技、艺术、体育等教育活动的校外教育主体机构。
学农示范基地建设项目。合理布局、重点建设若干个示范性学农基地,突出农业在我国当前的重要地位和现代农业先进技术的发展为学生到农村参加实践活动创造条件,开发中华农耕文化体验项目,开展探究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活动。
农村校外活动场所建设项目。加快农村校外活动场所建设进度,形成星罗棋布、就近就便的农村校外活动场所网络。
公共绿地和文化设施建设项目。每个社区和乡镇要确保综合性、多功能的文化活动中心及公共绿地建设,每个小区和村要确保建设一个文化活动站(室),并在文化活动中心、站(室)和公共绿地等场所中开辟专门供未成年人活动的场地、设施和内容。上海市大剧院等文化单位要实施学生志愿者活动项目,让学生参与到文化活动中。
校外教育活动示范基地建设项目。重点建设100个未成年人校外教育活动示范基地,探索开放式、互动性、社会化、服务型的校外教育基地(场馆)创新活动模式,实现教育资源与社会资源的有效整合,创设和拓展创新教育的生长点和教育教学渠道。
2.社会教育资源整合工程
优化社会教育资源的结构和形态,增强其教育性。深入研究本市各类社会教育基地的课程资源,提出优化各类教育基地资源的措施,增强场馆内容的情景化和互动性,完善基地的资源结构,提高资源的教育价值。要善于抓住契机、不断创设条件,精心设计每一个活动,为每个学生提供参与校外教育活动的载体和岗位,使他们都能获得充分真实的体验、感悟。本工程主要建设项目有:构架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重点的校外教育内容体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重点,深入实施民族精神教育和生命教育,结合寒暑假、重大节庆日、传统节日等契机和迎世博等社会重大事件、热点问题,以及展览会、博览会等重要会展活动,采用“行、习、赏、唱、礼”等形式,逐步构建爱国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民族历史教育、改革创新教育、科技普及教育、健康生存教育、文化艺术教育、劳动技能教育、爱心志愿服务、企事业单位社会实践等适合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内容体系。
3.学生创新素质培育工程
要充分发挥校外教育活动在培养学生创新素质、培养创新型人才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构建学生校外教育活动创新实践体系,每个学生充分享有校外教育的丰富资源,自主选择、主动参与校外教育活动的程度显著提高,形成青少年创新人才的发现和培育机制,为培养创新型人才奠定基础。本计划重点实施的项目有:中小学生创新教育校外研究指导项目。要为中小学生搭建校外创新教育平台,建立多种形式的科学研究实验室,积极开展创造发明和知识产权推广活动,鼓励并资助学生根据社会需求和个人兴趣开展探究与科研活动。
创新潜质突出学生培育项目。拓展大学实验室、重点职校实训室功能,向中小学生开放。积极探索有利于发现、培养学有潜力和创新潜质突出的学生的新的工作方式和工作机制,重视
学生创新人格、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等综合素质的提升。
4.师资队伍素质提升工程
校外教育师资队伍建设要注重更新观念、增强责任、拓展视野、提高能力,整合和利用教师继续教育资源,形成契合校外教育师资工作特点的培训课程和培训方式,构建促进校外教育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培训培养体系。本计划重点实施的项目有:
校外教育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培训培养项目。加快培养一支适应时代发展、忠诚校外教育事业、具有较高素质和专业能力的校外教育专兼职师资队伍。
校外教育名师培育项目。着力建设一批由校外教育名师领衔主持的、发挥孵化示范作用的校外教育名师工作室,形成校外教育骨干队伍孵化培养机制,发现、培养校外教育名师的后备力量。校外教育优秀教师交流项目。鼓励中心城区校外教育骨干教师到郊区农村从事校外教育工作;鼓励学校教师利用课余和节假日的时间到校外教育场所特别是社区参与工作;选派农村校外教育教师到市区校外教育场所轮岗。
5.科学研究工作推进工程
加快校外教育科研工作的基本建设,整合研究资源,凝聚研究力量,建好重点研究基地,按照校外教育学生培养的特点和规律,探索校外教育的工作机制、活动形式、管理运行方式等前瞻性、应用性研究,引领校外教育工作的创新与发展。本计划重点实施的项目有:
校外教育研究建设项目。形成校外教育科学研究的良性运行机制,每年发布研究指南,设立若干个重点招标项目和一批研究课题。鼓励一线教师、各院校的专业研究人员、社会教育基地场馆等人员对校外教育开展理论和实践应用研究。
校外教育的国内外交流项目。开展校外教育国内外交流,了解其它省市和国外开展校外教育的有效举措和先进经验,扩展校外教育视野,开拓校外教育工作思路。
6.信息化建设工程
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作用,构建校外教育活动信息立交桥,丰富校外教育活动的内容,拓展校外教育活动的时空,通畅校外教育活动的信息交流,充分发挥资讯、服务、评价等作用,提高校外教育活动的管理效率,增强校外教育活动的教育实效。本工程主要建设项目有:
网上青少年科学研究院的建设。建设专家库,形成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两院院士与学生网上交流互动的平台,为爱好科学、有志于科学研究、发明创造的学生提供指导、答疑等。校外教育活动网上平台的建设。充分运用现代互动多媒体、三维影像虚拟及网络信息技术,为中小学校开展社会实践提供信息资讯、咨询交流、数据对接等信息传输通道,为学生就近就便选择参加自己喜爱的活动项目提供信息和服务,为每个学生提供参与校外教育活动、交流、展示的网络平台。
7.社会化运行模式的建设工程
积极探索信息沟通、优势互补、相辅相承、互相促进、共同推进的校外教育活动社会化运行机制。中小学校要主动与校外教育机构、校外教育活动场所建立经常性联系,及时向各校外教育机构和校外活动场所提出学生活动需求和建议,提高校外教育活动的教育实效。各类校外教育活动场所要加强与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的联系,根据需要,及时调整活动内容,创新活动载体,精心设计开发活动项目,吸引学生参与校外教育活动。本工程主要建设项目有:
中小学生社会实践项目的建设。定期发布上海各级各类校外教育场所的活动资讯,供学生自主选择教育基地场馆、校外教育机构、社区活动中心等校外教育场所,鼓励学生自主参与各种形式的志愿者服务等公益性活动,开展多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校外教育场所要结合形势的变化,不断开发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项目,营造校外教育活动良好的社会氛围。
校外教育资源配送体系的建设。建立市、区县两级校外教育资源配送体系,组织协调学生参加校外教育机构、社区、基地(场馆)等校外实践活动,形成学校、社区、基地(场馆)互通联动、运行有序的中小学校外教育活动资源配送中转机制。
素质教育进家庭推进项目。创造条件、吸引一批有志于校外教育事业的学生家长志愿者,组建一支热心校外教育活动、支持校外教育工作的特殊志愿者团队。鼓励学生和家长共同参与素质拓展、公益服务、社会考查等实践活动,打造亲子活动品牌,提升家长素质和城市文明程度。
四、保障体系
1.监测、评估体系
建立学生创新能力监测网,定期对学生创新素养进行监测、分析、发布。加强考核和督导评估,以活动参与对象为主体,定期开展校外教育活动场所的绩效评估,向社会公布校外教育实施、经费投入等情况。
2.经费投入体系
切实保障公益性基本原则的落实,市区(县)两级政府应确保对校外教育工作经费的投入,并做到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而逐渐递增。
3.宣传舆论体系
加强网络、媒体、影视、新闻出版等立体化的宣传舆论网络建设,激励学校、社会、家庭共同构建校外教育社会平台,推动创新人才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