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青岛大学生基督教信仰状况调查报告
青岛大学生基督教信仰状况调查报告
改革开放以来,政治环境的宽松、经济水平的提高、价值观念的变化,使人们的信仰变成多元化。多种经济成分并存,价值观念的不同,决定人们意识形态的异化。政治信仰的缺失,导致许多人转向宗教信仰,大学生也不例外。青年人思想未定型,情绪浮躁、易变,追求新鲜刺激,常有反传统的逆反心态,有强烈的独立自主意识,面对不同以往的文化背景和多种价值选择,大学生感到茫然、疑虑、混乱的同时,求新、求异的心理使一些青年学生转向了宗教。
大学生的信仰状况越来越受到关注。本文通过对青岛三所大学的大学生基督教信仰状况的实际调查,力图把握当代大学生的世界观、宗教观和价值观的现状及其演变,了解他们的信仰原因及其对社会的积极影响,进而呼吁社会各阶层正视并尊重基督徒大学生的信仰。
一、调查结果
本次调查了青岛科技大学、青岛大学、中国海洋大学三个学校的学生,在青岛科技大学发放了9份,在青岛大学发放了17份,在中国海洋大学发放了13份,本次共发放问卷40份,其中有效问卷39份,调查男生23人,女生16人,其中有6人信仰基督教,占15%(因为我们去调查的时候,在青岛大学正好碰见了一个基督教小团体在聚会,就调查了他们,在收到信仰的5份数据,只有1份是在青岛科技大学东部校区,所以比例有点大)调查问卷附在后面。下面是调查结果。
在调查的6个信仰基督教的学生中,50%入教时间在一到五年之间,33%在十一到二十年之间,也就是说有33%的人生来就信仰,因为被调查的人在二十岁左右;66%家庭成员中有一些人信仰;34%家庭成员全部信仰,85%是由家人引导入教,17%是通过牧师传教入教;66%的教徒会广泛传教,17%只向亲戚朋友传教,17%很少传教。在对待马克思主义信仰与基督教信仰的可能冲突的问题上,66%认为他们之间有很大差距但有相通的地方,34%认为两者不可能在一个人身上出现。在33个不信仰基督教的学生中,62%认为人需要信仰,33%认为因人而异;57%是受周围人的影响了解基督教,10%是通过网络和福音广播电台,10%是通过私人散发的小册子和传单,50%的人没有去过基督教场所,27%去的原因是参观浏览;在对待西方的基督教和东方的佛教,哪个更容易接受的问题上,9%选择基督教,78%选择佛教,13%都不能接受;在对待马克思主义信仰与基督教信仰的可能冲突的问题上,72%认为他们之间有很大差距但有相通的地方,19%认为两者不可能在一个人身上出现;在对待实行宗教信仰自由与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是否矛盾的问题上,44%认为不矛盾,46%没思考过;在对待基督教信仰与现实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有无抵触问题上,64%认为大部分可以并存,局部对立,18%认为大部分对立,局部并存,14认为两者互补,4%认为两者对立;在对待大学生应不应该加大宗教信仰知识的宣传力度,并开设课程问题上,37%认为应该但要适度,32%认为无所谓,听听也没有坏处28%认为非常没有必要;大学生对传教的反应是5%好奇并试图加入,32%有兴趣但不加入,48%与己无关;在对待.宗教信仰与大学生个人成长的关。问题上,9%认为关系密切,59%认为有一定关系,32%认为关系不大;在对待宗教和迷信之间关系问题上,23%认为两者都有信仰的成分,5%认为宗教和迷信相连在一起,41%认为迷信骗人,而宗教能帮助人,31%难以说清。
二、调查分析
在同青岛大学基督教团体交谈中,我们了解到基督教大学生信仰基督教的原因.一是家庭原因。这些学生一般出生在基督徒家庭里,父母相信或者祖父母相信基督教。他们的信仰一般是最坚定的,而且对传福音的工作也相当努力。其中一人这样说到:“并不是我选择他,而是他拣选了我。他是道路、真理、生命,基督信仰才是人生意义的归宿。人本来就该相信这位神,以及他为我们预备的救恩。二是朋友介绍。他们在大学的学习生活中,通过朋友或室友的介绍,逐渐接受了基督信仰。在这类信徒中,一部分接受福音后,完全改变了自己,在学习生活中如同“新造的人”。这种改变是巨大的,他们参与团契生活和传福音工作的热情并不比第一种基督徒大学生低。也有一部分信徒的信仰徘徊于信与不信之间,至少信心不是很坚定。但他们确实都承认自己有罪,并愿意接受基督做自己的主。在行为上他们比不信前有很大的变化,至少在为人处事上存有谦卑和爱心。三是内心的需要,心灵的追求。这类信徒的比例介于第一种和第二种之间。他们在内心中有一种追求,需要上帝,而且相信在这个世界上有神的存在。但是他们一开始并不知道哪一个才真正是自己所追求的“真神”。当基督教福音降临到他们时,或者当他们在诸多宗教中“发现”基督教才是他们真正所追求的真理时,他们就全然的归在上帝的面前。四是好奇、怀疑与接触。这一类信徒的比例比较大。因为他们具有较大的广泛性。有些学生是出于对基督教的好奇心。逐渐接触教会更深层次的东西。有一些是本来没有信仰的,但通过耳濡目染,或者通过某种经历而相信基督。还有些信徒的信仰根基并不深,甚至是盲目的,把信仰当作一种“时尚”来看待。另一些信徒不参加聚会,只是心里承认有上帝,而并没有任何团契生活,亦即所谓的文化基督徒。五是由于心灵空虚或生活(学习)痛苦而寻找慰藉。这类信徒是我们最为关注的,因为传统观点认为,大学生是因为受到挫折(如学习成绩下降、失恋、找不到工作等)才寻找宗教的慰藉。而在实际的调查中,这类学生的比例比以往有很大的下降。由此我们可以推断,基督徒大学生的信仰动机并不是传统意识形态所说的消极处世,相反是积极主动地处世。
未信教大学生对基督教信仰有兴趣;尽管目前已经信仰宗教的学生仍然是少数,但是在那些不信仰基督教的学生中,有62%的学生认为人需要信仰,有31%的学生对宗教信仰持有不同程度的兴趣。,宗教信仰对部分当代大学生而言都具有一定的吸引力。
在没有宗教信仰的学生中,对佛教感兴趣的比例为78%;而对 “基督宗教”(新教和天主教)感兴趣者的比例,总计为9%。从上述数据不难看出,“中国传统宗教信仰”对大学生的吸引力,高于习惯上被视为西方文明象征的“基督教”,可能由于难以区分佛、道教及民间宗教,因此对佛教的兴趣也许混杂了对道教及其它民间宗教的兴趣,除了各宗教自身的教义、教理的吸引力,以及家庭宗教信仰的传统、个人生活境遇中的各种事件外,在现实生活中与信徒的人际接触也是重要的因素。由于大学生的主要生活场景是在校园,因此,在校园里同基督教教信徒的接触,无疑提高了学生对基督教教的了解,扩充了对基督教教的感性认识,增强了未来信仰宗教的可能性。学生在校园里所接触到的宗教信徒,有相当一部分是身边已经信仰宗教的同学,这表明当前基督教教信仰在我国已是一个正常的社会现象,很多已信教的大学生并不会隐瞒自己的宗教信仰,他们并不介意公开自己的宗教信徒身份。当然,也有相当部分的学生所接触到的,更有可能是来自校园以外的基督徒。这说明,基督教向校园大学生传教的力度远大于其它宗教。这或许是造成基督教在大学生中扩展、传播迅速之印象的主要原因。
三、存在问题及其对策建议
通过过此次调查的情况看,宗教信仰在大学生中长期客观存在,尽管我们在大学生民族宗教观念的教育、管理和培养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但仍然存在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基督教大学生总体上讲,在学校社会发挥着积极作用。但我们也应该注意一些问题,包括一些信徒由于信仰不坚定或者只是表面上相信,内心当中却完全没有接受,行为与信仰的不一致,会让其他人产生一定的偏见。更有一些信徒在传福音工作过于热心,这会导致一些人的误解。一位同学在调查中反映:“他们实在太热情,我虽然知道基督信仰是好的,但他们的方式让我感到是强迫我去信。”这暴露出基督徒大学生在传福音上的一些问题。
几点建议
1、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宗教
在调查过程中出现的个别大学生对宗教信仰概念模糊的情况,我们认为,是由于个别大学生不明白何为真正的信仰,不清楚宗教的教义,不了解国家的宗教政策,才会出现同时信仰多种宗教、盲目参加宗教活动等行为。
高校教育不仅要加强对大学生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教育,更要加强我国宗教政策的宣传。我们发现,在高校中有关职业规划、各类考试的讲座层出不穷,而关于民族、宗教、哲学方面的人文讲座则显得相形见绌。另外,我们在对学生进行宗教知识教育和宗教政策宣传的时候,应该注重学习方法、丰富学习形式、创新学习手段。我们可以根据学生不同的实际情况,采取个人自学、课程选修、专家讲座等多种多样的方法;通过知识竞赛、问卷调查、心理辅导等形式提高学生的兴趣;同时我们应该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如校园BBS、期刊杂志、QQ群等与学生保持良好互动。
2、充分发挥学生党员先进性作用。
我们认为,应该加强大学生党员的政治素质培养,高校在培养大学生党员时,有必要把我国民族宗教知识纳入党校学习培训的必修课内容,必须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帮助学生认清宗教与马克思主义两种信仰的本质。入党积极分子一定要树立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坚持马克思主义,坚持无神论、唯物辩证法。
3.加强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在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的同时,是否真正了解大学生的内心所需。比如当前有的学生平时不努力,而在升学、就业、考试的时候选择去寺庙拜佛,祈求菩萨保佑他们能够顺利通过。大学生选择信仰宗教,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将内心的烦恼转移,但并没有得以完全释放。在宗教中得不到化解的心理问题,依然会积郁于学生内心。因此加强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刻不容缓,我们应充分发挥高校心理咨询室的作用,防患于未然。
综上所述,通过对青岛大学生基督教信仰的调查研究,我们可以看出基督徒大学生的价值观在发生根本的转变。但这并不妨碍他们对学习、生活和工作的态度。总体来讲,他们的精神是健康向上的,无论于己、于人、于社会都本着《圣经》的教导。对自己有更高的要求,对别人“爱人如己”,同时积极服务于社会、造福人群。作为信仰的实践者,用行动来“荣神益人”。同时,我们也应该注意到一些信仰上的偏差所造成的不良影响,这些都是值得我们关注和进一步研究的。
第二篇:大学生基督教信仰
大学生基督信仰调查
来源:新世纪周刊
2009年10月13日11:44
我来说两句(11)复制链接 大中小
大学生基督信仰调查
中国人民大学基督教课题组的调查显示,大学生基督徒的人数近十年来没有多大的增长
■实习记者/叶林
每周四的晚六点半,在海淀区的一个基督教堂都会出现很多不同的面孔,他们大多是这个大学生团契的成员,来自北京各个高校不同专业,有本科生、研究生,也有博士生。
还不到正式开始时间,唱诗班的六个同学,已在练习将要领唱的赞美诗,悦耳的旋律渐渐在教堂回荡。先到的成员会小声交谈,其中团契中带领大家学习的“老师”,一直都有学生上前请教问题。
这些大学生宗教信仰群体正在受到关注。中国人民大学基督教课题调查组针对北京地区高校学生的基督教信仰状况展开调查,这项调查也受到国家统战部的高度重视。
调查项目的负责人由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基督文化研究所所长杨慧林教授,调查涉及北京37所高校,在12404份有效问卷中有437份问卷选择了信仰基督教,即有3.52%的基督信仰者。
这一结果,比1998年的调查结果有明显的下降,但与2001年相比出入不大。该课题组总结:大学生基督徒的人数近十年来基本上没有多大的增长,这与中国基督徒人数在上世纪80到90年代恢复性增长之
后进入了平稳发展的总体态势相一致。
“功利”的信仰
很多熟悉的面孔因为新学期的到来,开始多起来,教堂内早已聚满了北京各高校的在校大学生。“这只是我们一个团契,人还不算多,周日做礼拜时,学生占很大一部分”,来自北京体育大学的吕丽娟说。
对于一些第一次参加的成员,老成员显得很友好,只要你不拒绝,他们会主动和你交流。周立是北京邮电大学通信专业的大四学生,大一时曾在校园遇到传教的基督徒,“那时不信,太虚了,后来遇到了一些事,就逐渐改变了想法,通过耶稣基督可能找到了自己想要的东西。”
在大三上学期,周立便有了创业的想法,“我做过BtoC(电子商务模式的一种,以网络零售业为主)、做过通信搜索引擎,反正很多,结果输得很惨。”除了几年的积蓄都付之东流外,周立最伤心的是“还拖了
朋友下水”。
周立不否认自己的信仰带有某种需要,“我并不认为自己虔诚,至今还没经受洗礼。”说起大三最难的那门专业课,周立把没有挂科的理由归结为向上帝祷告的缘故。
在大学生信仰基督原因中,调查结果显示有9.7%的大学生基督徒选择“希望上帝实现自己的愿望”。参与调查的学生孙鹤龄说,在书面调查中,大多数学生会选择“追求精神价值去信仰基督”,而实际生活中有很多学生带有功利性需求。课题组的指导老师陈奇佳也指出,一些在生活、学习及其他问题中遇到困难的大学生,为了某种需求而信仰基督的情况不少。
在信仰基督前,周立曾把“逃课”看作家常便饭,“我也不想逃,可是逃习惯了,很难改。”对他来说,从江西的一个偏远县城考到北京也算不易,“但现在不逃了,那样会有罪恶感。偶尔逃了,就赶紧做祷告。”
周立用“茫然的羊羔”形容自己毕业后的打算,今年暑假接到华为公司招聘实习生的邀请函,“我想学完法学再去,但不知那时希望如何。”周立学的是通信和法学双学位,他一直不愿面对毕业后找工作的残酷。但随后他又面露笑意:“其实也没什么,现在年轻,还有奋斗的机会,又有主在为自己祈祷。”
“他一开始信基督,我们甚至都鄙视他,大家都是无神论者。”周立的室友吕文杰说,“大三时,他每天起来很早读《圣经》,我们都以为他走火入魔了。”祁小天说,那段时间周立因创业失败压力确实很大。
祁小天说周立现在人开朗了,话也多了,“就是不敢问他关于《圣经》、基督的这类东西,哎呀,太能
说了。”
对很多大学生基督徒来说,信仰后会给自身带来很大改变,时常会忍不住和身边的人“分享”自己的“收获”,而非信徒对此却很排斥。“我觉得他们像传教,太能说了,一个问题说上好半天,”一位第一次参加团
契的女孩说。
“一听到他们讲那些神啊、主啊的东西,我就烦,加上再说点他自己信基督后这好那好,跟传教有啥区
别,”祁小天有些激动。
很多新成员都是由同学带来的,祁小天也不例外:“我可不相信,太玄乎了,不过周立的变化让我多少有点触动。”他一直坐在教堂的最后,默默看着这些同龄人。
调查显示,大学生接触基督教的途径,通过“亲戚、同学、朋友或其他人的介绍”的比例为25.3%,居
最高。
“我是在一个星期前才决定信仰耶稣基督的,因为它让我找到了真爱。”王斌拉起女友的手。一次偶然的机会,大学同学带他来参加这个团契,认识了现在的女友。
“对基督,我还没有太多的思考,也没有特别的想法和理解。”王斌说。信仰基督对王斌而言,或许只
是爱情的桥梁。
“有好几对情侣,都是在这里从相识到相恋,哎,怎么我就没遇到。”周立开玩笑道。
家庭影响
教堂的最后,一位牵着六岁左右小女孩的中年妇女格外引人注意,从活动正式开始前的半小时,她一
直面容焦急,不停地向门口张望。
“我在等女儿呢,她还没来,哎。”她边说边看表,女儿今年考入北京大学的元培学院,前天才到学校报到,这位老家是河南、在北京经商多年的母亲,听说这里有个大学生团契后,迫切想让女儿过来参加。“从我奶奶那代起,整个家族都信,现在到我女儿,我很希望她们也信。”
李珊珊出生在浙江温州一个基督教家庭,她是传媒大学的大三学生。李珊珊说,除她这代之外,家族四代以上都是基督信仰者。记忆里,从小母亲就经常带她去教堂。“上大学前,都是母亲逼着去教堂,并且通常是礼拜快结束了才匆匆赶到”,虽然去了无数次教堂,“我还是不愿去信,觉得不真实。”
直到大一,一件突如其来的事改变了李珊珊的生活:姑父突然脑血管破裂去世。“这之前,我没有经历过任何亲人的离世,我知道死亡每天在发生,但从没想到死亡离我那么近。”姑父的离去让李珊珊“感觉自
己缺失了安全感”。
这样的担心一直持续了近半年时间,李珊珊开始想一些有关人生、信仰的问题。为此,她看了很多有关基督教的书籍。她开始不停地追问,“这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世界,为什么有这些事,人为什么存在,世界为什么按这样的规律运行,灵魂跟肉体是怎样的,人的思维是怎样的,人的大脑是怎么工作的,为什么物
质能产生思维或是精神的东西。”
各种问题每天困扰着李珊珊,她无法专注于学业,“我又开始看更多哲学的书籍,去找寻答案,但找不
到。”
李珊珊为此还去心理咨询过,医生的答案是一种思维上的强迫症,就是爱钻牛角尖,主要是缺乏安全感和过于追求完美造成的。“那样的状态真的非常痛苦。”
就在深感无望的时候,她作了一次祷告,祈求上帝。“我也觉得很神奇,祷告做完后,一些心底的压抑
开始慢慢缓解。”
“我开始意识到骄傲给自己带来的痛苦,甚至觉得很可笑,现在我有一颗谦卑和感恩的心。”李珊珊认
为自己对生命的理解开始发生变化。
“珊珊很善良,我们有什么不开心的事,都很乐意和她说,她很爱帮助人。”同学杜明娟说,李珊珊和其他信仰基督的同学不太一样,她经常会从很理性的角度去看待自己的信仰,“我们是党员,不信这个,但
还是喜欢听她讲一些《圣经》的故事。”
在这个群体里,有不少家庭信教背景的年轻人,冯莹是北京外国语大学的大四学生,父母都是牧师。“我从小就信,”冯莹认为自己的信仰选择是理所当然的事。
余小雅也是从小就信基督,“我喜欢教堂,它给人的感觉很神圣,从小母亲就带着我去教堂。”
课题组调查显示有16.8%的大学生基督徒选择“家庭影响,从小就信仰基督教”。而在问及“您的家庭的信仰背景是什么”时,44.7%的大学生基督徒回答“信教家庭”。
团契的活动结束了,而那位母亲却是一副愁容,大女儿没来,她只好牵着小女儿的手向教堂门口走去。
精神探求
每周日的礼拜,在海淀区一个可以容纳千人的礼堂聚集着北京各个高校的学生。教会是一位朝鲜族牧师创办,一开始主要针对朝鲜族大学生和韩国留学生,后来这些学生经常会把自己的汉族同学带过来,时间长了,汉族学生越来越多,李牧师就又建立了一个汉族团契。
在小组交流时,一位戴黑框眼镜的男孩在这个群体里略显另类,他一直紧闭双眼、低着头,时不时发出轻微的笑声。他叫曾雨田,是北京师范大学的大四学生。
“他每次唱歌,最有激情,很大的嗓门,很兴奋,” 坐在他身旁的一位女孩小声说。
“我以前信佛,现在改信基督,”曾雨田说,这个过程花了四年时间。他说自己不爱听这些所谓的交流,“每个人的信仰方式和理由都不同,你说出来别人未必能接受。”
一年前父亲的离逝,对曾雨田来说恍如晴天霹雳,“他是胃癌晚期,这是谁都掌控不了的。”
父亲的离开让曾雨田除了难过,就是迷茫:“我想不明白父亲的生命在这个现实世界意味着什么,他辛辛苦苦把我养大,让我上大学,而自己??”曾雨田不愿再说下去,但“活着是为了什么”的追问却让他最后信
了基督。
而裴丽把信仰基督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裴丽是中国政法大学的大四学生,现在是专门负责接待新人的干部之一。
去年的“5·12”汶川大地震令人难忘:“那段时间的报纸、电视、网络,天天都是地震新闻,一看到这些,就忍不住落泪,真的无法控制情绪。”
“除了捐钱也无能为力”,裴丽说那段时间的心情一直都不好,很压抑,但又找不到排解的出口,“室友就希望我同她一起去教堂”,以前裴丽都会拒绝,而那天没有。
“他们在做祷告时,都泪流满面。小时候就听说教堂里的歌声是最美最动听的,而我第一次听到时,却
哭得一塌糊涂。所有的一切无不与地震有关。”
“当大家都在为地震中的受难者祷告时,是一种震撼。”裴丽说就在那一刻,她突然意识到人的力量如此渺小,也开始思考人生的意义,“我也在为自己寻求依托。”
如裴丽一样,一些大学生基督徒认为,基督“为个人提供得救的福音和生命的意义”,从调查数据不难看出,大学生信仰基督教的因素在精神层面占主要。其中受到大学生基督徒普遍认同的前四项是:“受到启示”占13.2%;“深受基督精神的感动”占13.1%;“希望灵魂获得救赎”占12.5%;“追求真理或探索宇宙人生
真相”占10.0%。
望教者:一些问题没有想通
有一个徘徊在信与不信边缘的特殊群体被称为望教者。在调查中,一类被称作“知识型望教者”的群体,在大学生中占据很高比例。调查结果中,分别有24.6%和23.6%选择了对《圣经》文本、与基督教相关的文化现象以及文学艺术作品感兴趣。
陈奇佳认为,很多大学生在选择信仰时更加理性了,而“知识型望教者”在大学生群体中存在,很正常
也很普遍。
“我喜欢看西方哲学史,从中了解到很多关于基督的文化,后来也去看《圣经》,”王鹏是中国农业科学院物理专业的研二学生,现在参加的这个校园团契,是通过大学好友的介绍。
王鹏手中拿着一本中英文翻译的大版本《圣经》,他习惯用同样的语言和新来的同学交流:“来这个团契已5个多月了,目前我还没有正式信它,因为还有很多问题没想明白。”
“整天待在物理实验室搞研究,和其他人、事接触的机会太少了,通过这个集体能接触到不同专业的朋友,大家在一起都能互相学习。”王鹏性格内向,来到这个群体后变得愿意主动和人交流了。
五个月来,让王鹏一直想不明白的,除了信仰者每天祷告时所崇尚的“主”之外,更多的是造物者与被造者之间的关系,以及人的生死。王鹏说最近一直在看马克思·韦伯的《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他希望自己理性地认识基督。“在一些问题没有想通之前,自己还是无神论、无信仰者。”
对王鹏来说,接触基督让他对西方哲学以及文化史能了解更多,“看这么多书,再去思考一些问题,令
自己在枯燥的研究之外找到了更为有趣的知识。”
五个月的相处,王鹏和这个团契的所有成员都不再陌生,不时会有一些活泼的女孩子过来和他打招呼,“大帅哥,好久不见,”一阵爽朗的笑声从一角传来,王鹏有些脸红。
“除了每周四晚的大学生团契活动之外,还经常组织出游、交流会等活动,说实话,挺开心的,每天面对枯燥的实验室生活,通过这种交流让自己更充实。”但王鹏不停重复自己还是非信徒,很多东西都需要自
己用眼睛去看、大脑去思考。
(应受访者要求,部分姓名为化名。感谢彭训文、孙鹤龄对本文的帮助)
第三篇:青岛市居民基督教信仰调查报告
青岛市基督教信仰状况调查报告
课程: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班级:材料化学102班 任课教师:石建国 组员姓名:
王丽霞
1004020203 刘茜秀
1004020209 孙
帅
1004020210 吴国娣
1004020212 张小银
1004020215 杜英超
1004020218
2013年4月20日~5月10日
前言:早在公元635年(唐太宗贞观九年),基督教已由波斯传入中国。但由于未能深深扎根于中国的社会与文化,基督教始终没有得到很好的发展,甚至几度消失。十九世纪,基督教从西方重新传入,由于传教活动受到列强不平等条约保护,教会受差会控制,基督教在中国被中国人民鄙视,并被称为“洋教”,1949年仅有信徒70万左右。
近年来,在全国基督教两会(即中国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和中国基督教协会)的领导下,中国基督教各项事工蓬勃发展。全国现已开放堂点近5万座,其中70%是新建的。信徒总数已逾1600万,其中农村信徒占70%强。
全国目前有18所神学院、圣经学校,其中金陵协和神学院为全国性的神学院。迄今各院校有近5000名神学生毕业,分布在全国各地教会或神学院侍奉。
基督教作为从西方传入的教种,不仅仅给人们的思想带来了新的精神食粮,还促进了中西方文化的交流,与此同时,西方的各种进步文化、先进技术等也都相继传入中国,为我国的文化、经济都带来的新的变革。
如今城市居民的宗教信仰活动巴逐渐成为一种重要的社会现象,因此从社会学视角出发以青岛市部分基督教信仰者为研究对象,通过对信仰者宗教生活状况的调查,探讨了民众信仰基督教的原因,并认为寻求真理价值、现世功利欲求、精神生活寄托以及承袭家庭传统是目前民众信仰基督教的主要原因.在此基础上从基督教的社会心理调适功能出发,进一步了解了基督教信仰对民众社会行为及生活的影响。
本次所从事的青岛基督教信仰状况掉擦报告通过听讲座,问卷调查,座谈等方式对青岛市的基督教现状进行定量和定性研究。关键词:基督教
宗教信仰
心灵寄托
社会和谐
正文:
一、青岛市基督教信仰基本状况
据我们调查得知青岛大大小小的基督教堂超过了一百所。5月5号,星期天,我们参观了位于青岛市四方区嘉禾路的基督教堂(右图)。该教堂于1935年5月1日建堂(原神召会),1995年11月15日登记嘉禾路15号,1998年被评为青岛市文明宗教活动场所,2003年被评为青岛市“五好”文明宗教活动场所,2008年被评为全市文明和谐宗教活动场所。该堂是四方基督教联合礼拜聚会点,每次聚会容纳300人左右。每周进行五次聚会,包括星期天的两次礼拜。
我们通过调查问卷和走访询问等途径了解到青岛有超过15万人的基督教徒,这还不包括一些自己在家做礼拜的信徒。我们这次随机调查了200名基督教徒,其中女性超过了三分之二,且老年人居多。年龄在50岁以上的大约占调查总人数的70%。他们所接受的教育也存在很大的差异,初中以下学历大约60%,硕士以上不到10%。当然这必然与年龄存在必然的联系。(数据分析见附表)。
二、加入基督教的原因
1、外在的需要,心灵的寄托
在我们进行的访谈中,对于加入基督教的原因,一部分老年人提到了年轻的时候曾受过苦难,通过皈依基督找到心灵的归宿,开始远离疾病和痛苦!从此信仰基督教。相信上帝可以让他们远离困难,并在困难时给予帮助,这种心里的慰藉让很多人看到了希望并找了自己心灵的寄托。当然这种舆论也达到了很好的宣传效果,使更多的弱势群体加入进来。
2、内心的需要,心灵的追求
在询问一些年轻人,并且受过一定的高等教育的信徒的时候。他们谈到他们在内心有一种追求,需要上帝,相信这个世界上有上帝存在。但是他们一开始并不知道哪一个才是真正自己所追求的“神 ”。当基督福音降临到他们的时候,或者当他们在诸多宗教中发现基督教才是他追求的真理时,他们就全然归在上帝面前了。
3、家庭以及朋友的影响
在调查过程发现有相当一部分是家族式信教,很多人很小的时候由于好奇或其他原因开始参加宗教活动,长期接受宗教观念的洗礼,加上朋友和家人的言传身教,还有舆论的宣传效果,开始相信上帝皈依基督。还有一部分人是通过朋友介绍,开始参加基督教徒的集会,并且接触一些圣经方面的书籍,然后观念开始改变,开始接受上帝。当然有一部分人徘徊在信与不信之间,只是愿意接受基督教的观念,并不经常参加聚会。
4、社会的影响
社会影响同样非常重要。首先,自从改革开放以来,党和国家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得到贯彻实施。由此基督教在长期受到压制后产生大反弹,获得了极大的发展。在原来发展基础就比较好的一些地区如四方区等地发展的更快。各种娱乐文化设施都比较匮乏,这在一定程度上也促使很多人通过信教参加一些宗教唱圣歌祷告等活动来满足文化需要。,由于基督教生来具有的扩张性,突出表现在“人类都是上帝的子民,因此所有人都应该皈依基督”的基督宗教观念以及由此导致的传教活动,使得基督教比起其他宗教更易得到传播。由于基督教教义“上帝面前人人平等”以及“基督大家庭”满足了弱势群体的心理需要,提供了心理安慰。同时,在组织民众、互相扶助改善生活等方面独特的制度优势,也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其传播。
三、基督教到社会的影响
1、积极方面的影响
一方面基督教倡导感恩和赎罪,这有利于组织民众、互相扶助改善生活等方面独特的制度,有利于社会安定。另一方面他们并不只参与自己的小圈子,还积极地服务社会。参加志愿活动,走进社区做义工。在这次芦山地震中基督教徒充分发挥了自己作用。其次,对于社会中的每个基督教徒也有很积极地作用,每个人都找到心灵的归宿,有信心战胜一些困难。
2、消极方面的影响
从理论上来讲,宗教的产生乃是源于人们对未知世界的恐惧以及对不能把握现实生活而带来的不确定感的不安,于是宗教通过创造一个绝对意义上的神来使得人们找到寄托,得到安宁。这就决定了宗教的唯心主义的性质。而目前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决定了我们必须对这种意识加以排斥。
当前我国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主要内容就是大力加强我们主流意识形态的建设,而基督教在城市的传播明显与此格格不入。同时这种唯心主义意识容易使得信徒产生宿命感,从而在使他们在遇到生活的苦难挫折时逃避现实,失去了创造新生活改善生活的进取精神。此外,我们发现,信教群众与不信教群众之间有着相当的隔阂,并且表现在家庭邻里和更广阔的社会空间,由此上面提到的的促进社会和谐又都是具有保留和相对意义的。
结语: 我们从信徒的构成,信教的原因,基督教的作用等方面以及其当下状况等方面对对青岛市基督教的发展做了一个大略的论述。
根据调查某些地区的教堂在发展过程中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偏差,这就急需我们的政府部门加强对“两会”的领导,加强对地区基督教的引导。当前我国仍然处于社会主义社会初级阶段,虽然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物质文明已但考虑到我国不断扩大的地区差距和城乡差距,各种社会矛盾多发,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相对落后的社会生产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仍然是我们的主要社会矛盾。
外来文化对我国思想的冲击日益突出,各种社会思想相互激荡,主流意形态依然有待于加强。而由于社会现实,人们不可能做到超越信仰,在种种内外因的相互作用下,基督教在各地区仍然有着强劲的生命力,并且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将仍然保持一定的发展势头。
我们的政府不能因为宗教问题是一个比较敏感的话题就采取回避的态度,必须加强对“两会”的建设,引导宗教人员对基督教教义积极进行改造,消除基督教的负面影响,强化对社会的正面作用,使其符合我们社会主义社会的需要,为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维护地区稳定做出应有的贡献。同时应当充分发挥“两会”在联系政府和信教群众之间的桥梁作用,加强政府层面同普通信徒之间的沟通交流,消除双方的负面情绪,做到政府和信教群众一道促进地方宗教事业健康合理地发展。此外,应该加强对各大小教堂负责人的培训,加强社会主义法律法规和国家宗教政策的宣传力度,严格区分正规宗教和非法组织以及邪教,引导他们对信徒的宣讲,发挥各地教堂在当地扶助村民,沟通交流、促进家庭邻里和谐的作用。
社会制度的建设也不可能一蹴而成。在这一过程之中,就需要我们的政府部门充分发挥职能,调节好社会各方面的诉求,保持地区的和谐稳定,同时集中精力加强经济建设,在此基础上,推动地方的全面发展。
面对种种中国人信仰基督教的怪现状,有很多值得思考的地方,这也与国家策略、国民觉悟、学术研究等等紧密相关。而更多的人客观审视基督教历史、现状,冷静对待相关政策、评论,乃是达成一切良好局面的基石。
附表1青岛市基督教徒年龄组成调查表
附表2青岛市基督教徒学历情况调查表
附表3青岛市基督教徒加入基督教原因调查表
A外在的需要,心灵的寄托 B家庭以及朋友的影响 C社会的影响
D内心的需要,心灵的追求
青岛市基督教信仰状况调查报告
性别:
男()
女()
1、您的年龄:
A、20岁以下
B、21-50岁
C、51-70岁
D、71岁以上
2、您的文化程度:
A、无学历
B、小学-初中
C、高中-本科
D、硕士以上
3、您的职业:
A、在职
B、待业或失业
C、退休或全职在家
D、学生
4、您加入基督教的时间是?
A、1980年以前
B、1981-1990年
C、1991-2000年
D、2001-2013年
5、您的家庭基督教信仰情况:
A、1人
B、2人
C、3人
D、4人以上
6、您是如何接受基督教信仰的(接受基督教信仰的途径)?
A、家人信仰的影响
B、朋友介绍
C、教会人员的引导
D、主动寻求信仰
7、您参加基督教的聚会、崇拜或其他活动后有哪些方面的收获?
A、增加了圣经知识、基督教的信仰知识
B、提高了与人的沟通能力
C、改变了生活方式以积极的心态面对生活
D、没有收获
8、您认为教会参与社会服务有意义吗?
A、意义重大
B、有点意义
C、毫无意义
D、无所谓
9、您参加礼拜的频率
A、每周末
B、每天
C、偶尔
10、您平时是如何做礼拜的?
A、自己在家读圣经
B、去教堂听教
C、群众自己组织
D、不做礼拜
第四篇:青岛市居民基督教信仰调查报告
青岛市基督教信仰状况调查报告 课程: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班级:材料化学
102班
2013年4月20日~5月10日
前言:早在公元635年(唐太宗贞观九年),基督教已由波斯传入中国。但由于未能深深扎根于中国的社会与文化,基督教始终没有得到很好的发展,甚至几度消失。十九世纪,基督教从西方重新传入,由于传教活动受到列强不平等条约保护,教会受差会控制,基督教在中国被中国人民鄙视,并被称为“洋教”,1949年仅有信徒70万左右。
近年来,在全国基督教两会(即中国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和中国基督教协会)的领导下,中国基督教各项事工蓬勃发展。全国现已开放堂点近5万座,其中70%是新建的。信徒总数已逾1600万,其中农村信徒占70%强。
全国目前有18所神学院、圣经学校,其中金陵协和神学院为全国性的神学院。迄今各院校有近5000名神学生毕业,分布在全国各地教会或神学院侍奉。
基督教作为从西方传入的教种,不仅仅给人们的思想带来了新的精神食粮,还促进了中西方文化的交流,与此同时,西方的各种进步文化、先进技术等也都相继传入中国,为我国的文化、经济都带来的新的变革。
如今城市居民的宗教信仰活动巴逐渐成为一种重要的社会现象,因此从社会学视角出发以青岛市部分基督教信仰者为研究对象,通过对信仰者宗教生活状况的调查,探讨了民众信仰基督教的原因,并认为寻求真理价值、现世功利欲求、精神生活寄托以及承袭家庭传统是目前民众信仰基督教的主要原因.在此基础上从基督教的社会心理调适功能出发,进一步了解了基督教信仰对民众社会行为及生活的影响。
本次所从事的青岛基督教信仰状况掉擦报告通过听讲座,问卷调查,座谈等方式对青岛市的基督教现状进行定量和定性研究。关键词:基督教宗教信仰心灵寄托社会和谐
正文:
一、青岛市基督教信仰基本状况
我们通过调查问卷和走访询问等途径了解到青岛有超过15万人的基督教徒,这还不包括一些自己在家做礼拜的信徒。其中女性超过了三分之二,且老年人居多。他们所接受的教育也参差不齐。
青岛大大小小的基督教堂超过了一百所。5月5号,星期天,我们参观了位于青岛市四方区嘉禾路的基督教堂。该教堂于1935年5月1日建堂(原神召会),1995年11月15日登记嘉禾路15号,1998年被评为青岛市文明宗教活动场所,2003年被评为青岛市“五好”文明宗教活动场所,2008年被评为全市文明和谐宗教活动场所。该堂是四方基督教联合礼拜聚会点,每次聚会容纳300人左右。每周进行五次聚会,包括星期天的两次礼拜。
二、加入基督教的原因
1、外在的需要,心灵的寄托
在我们进行的访谈中,对于加入基督教的原因,一部分老年人提到了年轻的时候曾受过苦难,通过皈依基督找到心灵的归宿,开始远离疾病和痛苦!从此信仰基督教。相信上帝可以让他们远离困难,并在困难时给予帮助,这种心里的慰藉让很多人看到了希望并找了自己心灵的寄托。当然这种舆论也达到了很好的宣传效果,使更多的弱势群体加入进来。
2、内心的需要,心灵的追求
在询问一些年轻人,并且受过一定的高等教育的信徒的时候。他们谈到他们在内心有一种追求,需要上帝,相信这个世界上有上帝存在。但是他们一开始并不知道哪一个才是真正自己所追求的“神 ”。当基督福音降临到他们的时候,或者当他们在诸多宗教中发现基督教才是他追求的真理时,他们就全然归在上帝面前了。
3、家庭以及朋友的影响
在调查过程发现有相当一部分是家族式信教,很多人很小的时候由于好奇或其他原因开始参加宗教活动,长期接受宗教观念的洗礼,加上朋友和家人的言传身教,还有舆论的宣传效果,开始相信上帝皈依基督。还有一部分人是通过朋友介绍,开始参加基督教徒的集会,并且接触一些圣经方面的书籍,然后观念开始改变,开始接受上帝。当然有一部分人徘徊在信与不信之间,只是愿意接受基督教的观念,并不经常参加聚会。
4、社会的影响
社会影响同样非常重要。首先,自从改革开放以来,党和国家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得到贯彻实施。由此基督教在长期受到压制后产生大反弹,获得了极大的发展。在原来发展基础就比较好的一些地区如四方区等地发展的更快。各种娱乐文化设施都比较匮乏,这在一定程度上也促使很多人通过信教参加一些宗教唱圣歌祷告等活动来满足文化需要。,由于基督教生来具有的扩张性,突出表现在“人类都是上帝的子民,因此所有人都应该皈依基督”的基督宗教观念以及由此导致的传教活动,使得基督教比起其他宗教更易得到传播。由于基督教教义“上帝面前人人平等”以及“基督大家庭”满足了弱势群体的心理需要,提供了心理安慰。同时,在组织民众、互相扶助改善生活等方面独特的制度优势,也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其传播。
三、基督教到社会的影响
1、积极方面的影响
一方面基督教倡导感恩和赎罪,这有利于组织民众、互相扶助改善生活等方面独特的制度,有利于社会安定。另一方面他们并不只参与自己的小圈子,还积极地服务社会。参加志愿活动,走进社区做义工。在这次芦山地震中基督教徒充分发挥了自己作用。其次,对于社会中的每个基督教徒也有很积极地作用,每个人都找到心灵的归宿,有信心战胜一些困难。
2、消极方面的影响
从理论上来讲,宗教的产生乃是源于人们对未知世界的恐惧以及对不能把握现实生活而带来的不确定感的不安,于是宗教通过创造一个绝对意义上的神来使得人们找到寄托,得到安宁。这就决定了宗教的唯心主义的性质。而目前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决定了我们必须对这种意识加以排斥。
当前我国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主要内容就是大力加强我们主流意识形态的建设,而基督教在城市的传播明显与此格格不入。同时这种唯心主义意识容易使得信徒产生宿命感,从而在使他们在遇到生活的苦难挫折时逃避现实,失去了创造新生活改善生活的进取精神。此外,我们发现,信教群众与不信教群众之间有着相当的隔阂,并且表现在家庭邻里和更广阔的社会空间,由此上面提到的的促进社会和谐又都是具有保留和相对意义的。
结语: 我们从信徒的构成,信教的原因,基督教的作用等方面以及其当下状况等方面对对青岛市基督教的发展做了一个大略的论述。
根据调查某些地区的教堂在发展过程中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偏差,这就急需我们的政府部门加强对“两会”的领导,加强对地区基督教的引导。当前我国仍然处于社会主义社会初级阶段,虽然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物质文明已但考虑到我国不断扩大的地区差距和城乡差距,各种社会矛盾多发,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相对落后的社会生产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仍然是我们的主要社会矛盾。
外来文化对我国思想的冲击日益突出,各种社会思想相互激荡,主流意形态依然有待于加强。而由于社会现实,人们不可能做到超越信仰,在种种内外因的相互作用下,基督教在各地区仍然有着强劲的生命力,并且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将仍然保持一定的发展势头。
我们的政府不能因为宗教问题是一个比较敏感的话题就采取回避的态度,必须加强对“两会”的建设,引导宗教人员对基督教教义积极进行改造,消除基督教的负面影响,强化对社会的正面作用,使其
符合我们社会主义社会的需要,为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维护地区稳定做出应有的贡献。同时应当充分发挥“两会”在联系政府和信教群众之间的桥梁作用,加强政府层面同普通信徒之间的沟通交流,消除双方的负面情绪,做到政府和信教群众一道促进地方宗教事业健康合理地发展。此外,应该加强对各大小教堂负责人的培训,加强社会主义法律法规和国家宗教政策的宣传力度,严格区分正规宗教和非法组织以及邪教,引导他们对信徒的宣讲,发挥各地教堂在当地扶助村民,沟通交流、促进家庭邻里和谐的作用。
社会制度的建设也不可能一蹴而成。在这一过程之中,就需要我们的政府部门充分发挥职能,调节好社会各方面的诉求,保持地区的和谐稳定,同时集中精力加强经济建设,在此基础上,推动地方的全面发展。
面对种种中国人信仰基督教的怪现状,有很多值得思考的地方,这也与国家策略、国民觉悟、学术研究等等紧密相关。而更多的人客观审视基督教历史、现状,冷静对待相关政策、评论,乃是达成一切良好局面的基石。
第五篇:武汉地区重点高校大学生信仰基督教现状调查报告
民族与宗教《武汉地区重点高校大学生信仰基督教现状调查报告》
刘汉民1 麻 杰2 刘进英3(1.中共武汉市委统战部,湖北 武汉 430017;2.3.武汉市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湖北 武汉 430014)[摘 要]本调查报告对武汉地区重点高校大学生信仰基督教现状进行了详细分析,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关对策和建议。2008年8月(第4期)
湖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41·3 [收稿日期]200731[作者简介]1.刘汉民,中共武汉市委统战部副部长,武汉地区重点高校大学生信仰基督教现状调研组组长;2.麻杰,武汉市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主任,调研组组长;3.刘进英,武汉市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副主任,调研组副组长。另,罗辉权、李永清、郭立巍、朱绍华、方芳、雷剑峰、余顺利为课题组成员。[关键词]武汉 高校 大学生 信教
2007年4月,武汉市委统战部、武汉市民宗委联合组成“武汉地区重点高校大学生信仰基督教现状调研组”,先后到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中国地质大学、华中师范大学、武汉理工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中南民族大学7所部属重点高校进行调研。调研过程中,我们召开了有高校统战部、保卫部(处)、国际交流处、学工处、研究生处等部门负责人参加的座谈会7次,下发问卷400份,重点走访学生35人,了解了大量情况,掌握了大量数据。总的来看,各高校对学生信仰基督教是非常重视的,管理措施是比较到位的,高校信仰基督教的学生占全校学生的比例很小,也没有出现较大的非法聚会活动和明显的境外渗透活动。现对有关情况和相关数据,分析如下:
一、大学生信仰基督教的现状、特点
1、现状:(1)信教人数。我们到7所重点大学座谈了解到的情况是:武汉大学信教学生36人,占全校学生人数(48000 多人)的0.075%;华中科技大学信教学生25人(含天主教4 人),占全校学生人数(59000 人)的0.042%;华中师范大学信教学生5 人, 占全校学生人数(22000 人)的0.022%;中南民族大学信教学生20人,占全校学生人数(19273人)的0.1%;中国地质大学信教学生5 人, 占全校学生人数(21500 人)的0.023%;武汉理工大学和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信教学生人数不详。从两校400份问卷调查情况看,信教学生2人,占问卷调查人数的0.005%。总体上看,信教学生人数大约占在校学生总人数的万分之七左右。以上是不完全了解的情况,实际人数估计要多些。
(2)文化程度。7所大学座谈了解到的情况是:武汉大学36名信教学生全部是本科生;华中科技大学25名信教学生中,研究生2名,本科生23名;中国地质大学5 名信教学生中,研究生3名,本科生2名;中南民族大学20名信教学生中,研究生1人,本科生19人;华中师范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武汉理工大学情况不详。问卷调查显示, 2名信教学生全是本科生。以上情况说明本科生应该是信教学生的主体。(3)性别比例。7所大学座谈了解到的情况是:武汉大学36名信教学生中,女生20人,男生16人;华中科技大学25 名信教学生中,女生15人,男生10人;中国地质大学5名信教学生中,女生3人,男生2人;中南民族大学20名信教学生中,女生11人,男生9人;问卷调查显示, 2名信教学生全是女生。从调查情况看,信教学生中,女生占相对多数。(4)年龄结构。到7所大学座谈和重点走访时,校、院(处、部)领导和师生员工普遍反映, 20岁以下学生(即大
二、大三学生)占多数。如,中南民族大学20名信教学生中, 20岁以下学生有12人, 20岁以上学生9人。问卷调查显示, 2 名信教学生全是20 岁以下的本科生。由此可知,中、低年级学生是信教学生的主体。
(5)地域分布。7所大学的校、院(处、部)领导和师生员工普遍反映,来自农村和小镇的学生普遍比来自大中城市的学生容易信教。
2、特点:根据座谈会、调研问卷和重点走访了解到的情况,我们将武汉地区重点高校大学生信教特点归纳为四点: 一是隐秘性。问卷调查结果显示,认为基督教在高校通过隐秘渠道传播的学生占被调查学生总数的87.5%。既然传播的渠道是秘密的,信教的方式就不可能是大张旗鼓的了。我们在重点走访中发现,大部分学生对于信教问题避讳莫深,不愿过多或过深地与我们交谈,更不愿透露自己的信教身份,对于周围同学是否信教,也不愿作过多说明。7所大学做了大量的调查摸底工作,也只能对学生信教情况略知一二,更足以证明大学生信教的隐秘性。
二是功利性。问卷调查显示, 认为是因为“自己或家人身体不适,寻求神明保佑”而信教的学生占被调查学生总数的18% ,认为是因为“恋爱、考研或生活压力”等信教的学生占被调查学生总数的33% ,认为是因为“寻求精神寄托和心灵慰藉”或“追求来世幸福”而信教的学生占被调查学生总数的17% ,三者相加占到了68% ,这足以说明,大学生信教的出发点是希望得到耶稣基督的关怀和照顾,带有明显的功利性。
三是盲目性。问卷调查显示, 98%的受访学生认为,绝大部分信教学生不了解《圣经》,更没有仔细读过《圣经》;95%的受访学生认为,绝大部分信教学生没有接受洗礼或到正规教堂做过礼拜;对于基督是什么,信仰基督应该做什么缺乏最基本的常识和了解,所谓信教,完全是一时冲动,鹦鹉学舌而已,既无周密的思考,也无认真的准备,更没有明确的目标。
四是分散性。隐秘性必然带来分散性,因为学校有纪律限制,也因为学校缺乏氛围,大学生大都是以个体方式参与宗教活动,或到教堂做礼拜,或到外教家中参加家庭聚会等等,很少与人结伴同往。五是复杂性。问卷调查和重点走访后发现,受海外新闻媒体和外教、海归影响走上信教之路的学生占到信教学生总数的85% ,在西方敌对势力加紧利用宗教对我国进行渗透的大背景下,我们必须高度关注大学生的信教问题,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和对待宗教。
二、大学生信仰基督教的渠道、原因
1、渠道:通过调研,我们发现,武汉地区重点高校大学生信教渠道主要有以下五条:一是新闻媒体(包括互联网、电台、电视台等等)的传播。它是大学生信教的主渠道。调研问卷显示, 65%的大学生认为,新闻媒体(包括互联网、电台、电视台等等)是基督教在高校传播的主渠道,同时也是大学生信教的主渠道。特别是互联网,由于其隐秘性、快捷性,大学生们通过QQ和BBS很容易及时获取所需信息,并与境内外有关机构和个人实行互动。重点走访中发现,大学生们非常喜欢互联网的开放性和互动性,认为它是走向信教之路的快车道。
二是外教和“海归”的传播。虽然各高校明文规定,外籍教师不能在高校传教,也不能在课堂上讲授宗教内容,但是,外籍教师的宗教身份(来自澳洲和欧美国家的大部分教师都是基督徒),加上语言课的特殊需要,他们的授课内容中往往不可避免地掺杂有宗教知识。此外,有些外籍教师认为,信仰宗教的学生有责任感,遵纪守法,让中国学生笃信基督有利无弊,客观上助长了基督教在高校的传播。近几年来,适应高校扩招和提升质量的需要,“海归”大量流入高校,这些“海归”一方面带回了先进的科学知识,同时另一方面,也或多或少地带回了宗教。少数“海归”钻政策法规的空子,在高校非法传教,如,李太原在武汉大学非法传教就是一个非常典型的例子。问卷调查显示, 22%的高校学生认为外教和海归是基督教在高校传播的一支重要力量,也是大学生信教的一条重要渠道。教师非法传教,煸动性更强,欺骗性更大。
三是神学院学生或牧师的传播。重点走访中得知,神学院学生和牧师虽然目前不是在高校传播基督的主力,但未来发展趋势不容小视。
四是大学生之间的传播。对新生事物敏感是大学生的普遍心理。由于好奇心作祟,往往一人信教,多人效仿,一人读《圣经》,众人买《圣经》,一个学校信教,其它学校响应。虽然大部分学生并非真信真行,但客观上容易助长信教的气氛,催生信教的环境。
五是家族、亲友的传播。问卷调查显示, 11%的信教学生是受“家庭成员或亲朋好友信教的影响”。这些学生要么是家族祖祖辈辈信教,要么是亲朋好友中有人信教,他们从小生活在信教的氛围之中,耳濡目染,自觉养成信教的习惯,上大学后依然保持这一习惯。这些人虽然在大学生中所占比例较小,但是他们信仰虔诚,是比较纯正的基督徒。
2、原因
大学生信教的原因很多,通过调研,我们将其归纳为以下六点: 一是敌对势力的诱导。近几年来,西方敌对势力加紧对我国进行宗教渗透,他们将大学生作为渗透的重点人群,采取一切方式诱导大学生。如,有些外教打着为学生补习口语、组织学生过洋节等方式接近学生;一些外国政府控制的社团组织甚至到大学游说,只要学生出国后每周进一次教堂,就可以为学生留学或参加学术活动提供方便等等,他们不是直接拉起传教的大旗,而是采取“温水煮青蛙”的方式,使少数大学生不自觉地丧失警惕,变成一名可以受他们指使和控制的信徒。
二是巨大压力的推动。近几年来,高校改革力度不断加大,虽然大学生求学的机会增多了,但面临的压力也增大了。如,学费上涨带来经济的压力,竞争激烈带来就业的压力,价值多元带来精神的压力等等,少数学生因为感情受挫还要面临情感的压力。当这些压力达到一定程度,又找不到释放的渠道时,有些人会从宗教中寻求慰藉。通过问卷调查和重点走访发现,信教学生中大约8%的学生是因为承受巨大压力导致心理失衡而走向信教之路的。三是家族信教的惯性。少数大学生家族信教,他们从小受基督文化的薰陶,习惯了与耶稣相伴的日子。如,武汉大学一名学生,从他懂事开始,父母每周带他到教堂听《圣经》,做礼拜,听《圣经》、做礼拜已经成了他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上大学后仍然保持这一习惯。四是从众心理的驱使。大学生普遍有从众的心理,往往一人信教,多人响应。五是社会包容性的增强。改革开放20多年来,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人们的思想观念也在发生巨大变化,对不同世界观的包容就是一个例证。不少高校师生反映,大学生信教纯属个人行为,只要不触犯国家法律,不影响他人生活,可以理解,没人反对。六是社会风气的影响。随着改革开放走向深入,各种社会问题凸现出来,党员领导干部腐败现象愈演愈烈,人际关系冷漠程度越来越重,金钱魔力影响越来越大等等,使得不谙世事的大学生对现实失望,进而转投入宗教的怀抱。
三、大学生信仰基督教的形式、后果
1、形式:调研中发现,武汉地区重点高校大学生信教表现出来的形式主要有三种: 一是参加教堂礼拜。问卷调查重点走访得知,参加周日礼拜的信教学生约占信教学生总数的20%。这些学生基本上是比较虔诚的基督徒,有的从小受家庭影响,有的认真读过《圣经》,有的甚至还接受过牧师的“洗礼”。二是参加家庭聚会。大部分是外语学院的学生,他们与外籍教师来往密切,经常参加外籍教师家庭聚会。家庭聚会形式多样,生动活泼,深受学生欢迎。三是参加青年团契活动。这项活动由教堂组织开展,对象都是青年男女信徒。通过参加活动,大家共同学习宗教知识,交流读经感受,探讨宗教问题。此项活动深受大学生的欢迎。
2、后果:大学生信教表面看来是个人行为。但是,如果我们不了解情况,掌握动态,并加以正确引导,也会对大学生本人,对学校和国家产生不可估量的负面影响。
首先,会削弱党的执政基础。提高党的执政能力是新时期党建工作的重要内容。要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必须长期保持党的执政地位,必须不断扩大党的群众基础。大学生是潜在的先进生产力的代表,是国家和民族的未来,也是党的事业兴旺发达的重要标志。如果大学生信教人数不断增多(问卷调查显示, 56%的学生认为信教学生会不断增多),将意味着受唯心主义世界观影响的学生越来越多。反过来说,信仰唯物主义世界观的学生将越来越少,长此以往,将严重削弱党的执政基础,影响党的执政地位。
其次,会影响国家民族利益。问卷调查显示,通过新闻媒体(包括互联网、电台、电视台等)获取基督教信息及有关资料的学生占信教学生总数的65% ,受外教和“海归”影响信教的学生占信教学生总数的25%。在西方敌对势力大肆利用宗教渗透中国的大背景下,学生通过以上两种手段获取基督教信息,瓜田李下,不禁让人生疑。也许这些学生现在还不具备涉密的条件,也无泄密的故意。但是,从长远看,他们的信教身份和涉教渠道的确会对国家民族利益构成潜在的威胁。第三,会影响学校正常(教学)秩序。学校是传播科学知识的殿堂,不是传播基督福音的教堂。随着信教学生的增多,与宗教相关的书籍、音像制品和宗教讲座将挤进校园,甚至充斥校园。唯心主义世界观与唯物主义世界观的冲突和碰撞将不可避免,这种冲突和碰撞将不仅发生在课外,还会延伸到课内,如果这种形势不断发展,将会严重影响高校的神圣性和科学性,对学校正常教学秩序带来强力冲击。虽然问卷调查显示,认为对学校正常教学秩序有影响的学生只占33% ,认为对学校正常教学秩序没有影响的学生占到了66%。这是目前信教学生不多、形势尚好的缘故,我们应该未雨绸缪。
第四,会影响学生身心健康。大学生应该是充满阳光,富有朝气的一代,是奋发向上,锐意进取的一代。全面了解、认识宗教无可厚非,但是,如果沉湎于宗教,沉醉于宿命,将禁锢其思维,束缚其手脚,消磨其意志,颓废其心灵。
四、防止信教泛滥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1、存在的问题
大学生信教过快过滥趋势已经引起高校的高度重视,但要有效防范、扼止这一趋势,目前还存在一些问题。具体表现为“四难”:一是发现难。问卷调查显示, 88%的学生认为基督教在高校传播是秘密传播,非常隐蔽。在网络高度发达的信息时代,学生从网上获取所需要的基督教信息易如反掌,即使学校采取诸多防范措施,但百密难免一疏,学生常能找到可乘之隙。与此同时,遍布大街小巷的校外网吧也为大学生从网上获取基督教信息提供了方便。此外,西方敌对势力设在周边的电台、电视台24小时不间断地传播基督福音,也是大学生获取基督教信息的重要窗口。这些渠道和窗口,学校很难监控,更难封堵,大学生偷偷了解,悄悄信仰,学校根本无法发现。
二是辨析难。从传教的角度看,西方敌对势力对高校进行宗教渗透活动,讲究策略,注重方法,他们不是直接派遣宗教教职人员来校传教,而是给传教人员披上合法的外衣,如外籍教师、访问学者、留学生等等,其中以外籍教师为主。外籍教师也不是直接向学生讲授《圣经》,而是从讲授西方文学和西方文化入手,渐进式地灌输西方文化(包括基督文化)理念,对于这种间接传播基督文化的行为,学校不易辨析,也不好处理;从信教的角度看,大多数学生表现出来的信教特征不明显,有的偶尔看看《圣经》,有的间或参加家庭聚会,还有的只是不定期地到教堂走走看看等等,他们是冲动、好奇,还是虔诚信教,不易辨析,很难干预。
三是引导难。基督教在高校的传播手段(如互联网)是先进的,传播内容(如平等、博爱、奉献等等)是新颖的,传播效果有时也是明显的。如果我们的思想政治工作形式不活跃,内容不丰富,说理不透彻,将很难达到启发学生、引导学生的效果。四是制止难。辨析难必然带来制止难,因为教师是否传教,学生是否信教很难分辨,就不能有的放矢地采取措施。按照《宪法》、《宗教事务条例》及有关宗教政策法规,“公民享有宗教信仰自由”,信教与否是纯粹个人的私事。虽然国家规定宗教与教育相分离,但这丝毫不影响学生的自我信仰和自我修炼。此外,高校是教育机构,不是宗教部门,既无处理宗教事务的经验,又无制止宗教违法行为的权力,仅仅依靠现在的手段(如加强思想政治工作、严格校纪校规等等),无疑是隔靴搔痒,收效甚微。
2、对策和建议
针对大学生信教的现状,结合武汉地区重点高校已经采取的举措。我们认为,防止大学生信教泛滥应该主要做好“八个加大”的工作:一是加大信息收集和处理力度。要建立健全信息制度,使信息的收集、分析、处理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中国地质大学在全校形成三条网络(一是主干网络,即党委—综合治理办公室—各处室—教工的网络;二是学生网络,即学工部、研工部—校学生会、治保部、班委会—学生的网络;三是专门网络,即保卫部—校卫队—楼栋值班管理人员—学生会治保骨干),编织了一张纵横交错的信息网络,实践证明效果很好,值得各高校学习借鉴。要建立健全市校宗教工作联席会议制度,保证武汉市和各高校经常互通情况,共同防止基督教在高校的非法传播。
二是加大思想政治工作力度。虽然马克思主义唯物论告诉我们,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但是我们还是要努力挖掘外因的潜力,充分发挥外因的作用。通过思想政治工作解决疑难问题是我们党几十年来行之有效的工作方式,解决大学生信教问题,思想政治工作这把钥匙,不仅应该用,而且要用好。我们一定要从国际国内的大环境出发,站在国家民族利益的高度,审时度势,开拓创新,准确把握学生的脉搏,科学开出对症的良方。只要我们思想不落伍,观念不滞后,紧紧跟上学生的节拍,因人而异,因材施教,思想政治工作就会大有可为,大有作为。最近几年,许多高校加强了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力度,如中南民族大学采取的措施是:明确“一个目标”(即以引导大学生树立科学的信仰和正确的理想信念为目标)、打造“两个平台”(即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思想政治工作平台和健康文明、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平台)、抓好“三项教育”(即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和宗教观教育、法纪法规教育和校纪校规教育)、强化“四项工作”(即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学生资助工作和学生信息工作),收到了一定成效,受到国家民委和教育部的充分肯定。
三是加大宗教政策法规的普及力度。宗教政策法规是党和政府一系列政策法规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创造一切可以创造的条件,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形式,在各高校广泛宣传我国的宗教政策法规,使广大师生员工对于宗教有正确的认识和理解,在法律法规允许的范围内,行使自己的宗教权利,履行自己的宗教义务。
四是加大对学生的关怀帮助力度。大学生面临的实际困难很多,如经济拮据、学习压力、情感挫折等等,如果这些困难不能得到及时的解决,容易使他们在沮丧之余,从宗教中寻求精神慰藉。高校应该以人为本,关注大学生,关心大学生,使大学生们充分感受到人间真情和诚挚友情。令人欣慰的是,许多高校已经采取了有效措施,如为了缓解贫困大学生的经济压力,有的高校(中南财经政法大学)除了给予助学贷款和奖学金资助外,还优先提供勤工助学岗位(8元/小时,每周不超过8小时);为了使大学生走出情感的泥潭,有的高校(中南民族大学)专门建立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和“大学生心理危机应急处理领导小组”,全面负责集预防、干预、治疗于一体的“心理咨询中心”的工作;大学生学习负担过重,各高校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如演讲比赛、寝室文化设计大赛、主持人大赛、书法大赛等等),帮助大学生化解消极情绪,缓解精神压力。但是,从现状来看,这些措施还是粗线条的,浅层次的,有待于在实践中进一步完善,然后更好地指导实践。
五是加大对非法传教活动的打击力度。虽然各高校非法传教活动不是很多,但还是要引起我们的高度注意和警惕,要防患于未然。要进一步建立健全有关制度,包括预防制度、处理制度、善后制度等等,使非法传教活动在高校没有立足之地。六是加大对周边环境的整治力度。由于高校内部管理严格,非法传教活动往往在高校周边开展。要加大对高校周边环境的整治力度,对于非法传教活动,坚决打击,绝不手软;尤其要加强对房屋出租的管理力度,绝不允许任何单位和任何人将房屋出租给非法传教人员开展非法传教活动。武汉市将从明年开始,将宗教管理纳入综治目标,各区管理宗教的力度将逐步加大,各高校的周边环境将越来越好。
七是加大对高校统战部门的重视力度。由于人员、经费等条件限制,又受传统统战思维的制约,高校统战部门往往只能重点抓好民主党派工作、无党派人士工作、“三胞”、“三属”工作等等,少有精力和时间抓宗教工作。鉴于高校宗教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新问题,希望高校党政领导切实从人员、经费等具体问题上重视统战部门,关心统战部门,使统战部门能够将宗教工作做好,做到位。
八是加大高校党校的培训力度。调查中发现,凡是党校办得好,学生党员多的学校(有的高校学生党员数量达到了学生总人数的50%以上),基督教的传播空间就小,信仰基督教的学生就少。要进一步完善党校培训制度,提高党在青年学生中的影响力和号召力,将越来越多的学生凝聚在党的周围,最终使非法传教活动淡出高校,远离高校。责任编辑:理 言
2008年8月(第4期)
湖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