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对我们生活的误测》的读书体会
“为什么GDP增长不等于社会进步”读后感
《对我们生活的误测》的读书体会
为提升我们的综合素质,丰富我们的业余文化生活,我局在6月份开展了读书活动。推荐阅读两本阐述幸福的书籍,其中之一就是《对我们生活的误测——为什么GDP增长不等于社会进步》,在全局同事阅读、思考和互相沟通的学习氛围中我认真参与学习当中,下面我结合自己的理解,从二个方面谈谈自己的读书体会。
一、《对我们生活的误测》一书指出:用金钱衡量经济表现和生活水平的做法已经在我们的社会中发挥非常重要的作用。
书中第59页这样说道。的确如此,GDP是一个重要指标,是一把尺子,是一面镜子,衡量着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生活表现。在我国,GDP一直被视作经济第一指标,无论是国家战略目标的确定,还是财政金融政策的制定,都跟GDP密不可分。
1、GDP曾为我国经济发展成功导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度关注GDP,追逐GDP,崇拜GDP,经济发展莫不以之为准绳,奉之如圭皋。为此,我们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GDP衡量经济发展,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调动了生产积极性,掀起了一场波澜壮阔的经济发展热潮,全国GDP总量不断翻番,高歌猛进,于去年突破5.8万亿美元,一举超跃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实现经济辉煌,GDP居功至伟。
2、GDP也为国强民富立下汗马功劳。改革开放30多年,我们以GDP为指挥棒,推动经济建设一日千里的同时,国家综合实力也空前 1
增强,国防科教文卫体等社会事业也空前发展,社会物质基础雄厚,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人均GDP从1978年的98美元突飞猛增至2010年的4283美元,基本过上小康生活。中国实现国强民富,GDP功不可没。
二、本书从统计学的角度告诉我们,GDP并不是上帝,不是万能,不能衡量一切。
书中指出:如果我们的衡量标准有误,那么我们奋力争取的东西也将是错误的。为追求GDP增长,我们可能最终造成一个国民生活状况更糟的社会。因此,经济转型必须放弃GDP挂帅,追求幸福必须远离GDP崇拜,让GDP从神坛上走下来。
1、GDP不衡量增长的代价和方式。为了GDP的增长,中国成为世界上单位GDP创造能耗最高的国家之一。据估计,中国每年因资源浪费、环境污染、生态破坏而造成的经济损失至少为4000亿元。如按要素生产率计算,GDP在中国的增加额中,靠增加投入取得的增长占3/4,靠提高效益取得的增长只占1/4,而发达国家50%以上是靠效益提高。
2、GDP不衡量社会成本(即该由企业承担却让社会承担的成本)。古印度有一句格言:“空气,水和土地不是父辈给我们的礼物,而是我们向子孙的借款。”然而,为了GDP的增加,我们常常忘记了这笔借款。如采伐树木时,GDP在增加;把污染排放到空气和水中,GDP也在增加。于是,全球10大环境污染最严重的城市中,我国占8个。
3、GDP不衡量价值判断。GDP根据生产的最终产品进行统计,但这往往与幸福无关;如军火生产在统计中是很重要的部分,但若国家更多地生产大炮,而不是生产大米,人民幸福吗?
4、GDP不衡量资源分配。GDP不衡量贫富的差距。我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然而中国财政部科研所课题组去年6月发布的一份报告说:“以基尼系数反映的居民收入总体性差距逐年拉大,已经超过国际公认的承受线。”这让我们的幸福去哪里找?
为此,我们要反思,要理性,要清醒认识GDP虽然重要,但不能至上。为求GDP的增长不择手段,必将陷入“增长的异化”——没有发展的增长,虚假无效的增长,短期行为的增长,不能持续的增长,结构失衡的增长,配置失灵的增长,机会主义的增长,偏离公正的增长,危害社会的增长。因而,正如本书所述,我们的衡量系统应该把重点从衡量经济生产转向衡量人们的幸福,而且应该在可持续性的背景下衡量幸福。
通过这次读书活动,提高了我的知识面,提升了自我的内在素养与修养,丰富我的精神世界,让我再一次正确的认识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
2012年6月15日
第二篇:读书,装点我们的生活
读书,装点我们的生活
每天与书打交道,自然有不解之缘。前人关于书籍有许许多多的至理名言,莎士比亚曾经说过:“书籍是人类的营养品。”就像孩子成长需要补充各种营养一样,除了单调的教科书外,我也喜欢读课外书,多少个旭日东升的早晨,多少个星斗满天的夜晚,我都忘情地在书这片浩瀚的海洋中遨游,欣赏着海上独特的风光。我与主人公共享欢乐,与主人公体现他的人生历程,一起去感受着书中的道理,去感受人世的沧桑。
“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说话。”等等。是呀,不敢想象没有书读的世界是什么样子。
掐指一算,自己读了二十几年的书,不管是学校里面要求必读的,还是自己别有钟情的其他书籍,对我来说,一样不可缺少。小时候,父亲总让我成天背课文,但凡发现我手里多出了本连环画,小说之类的,那肯定得火冒三丈,说我不务正业。我很理解父辈的执拗,也体谅他们的良苦用心。不是他们错了,而是他们没能理解:读课本是读书,看课外的其他书一样也是在读书。如果前者能夯实基础,后者则能开阔眼界。
从书中我获取了很多知识,这使自己有幸能成为一名教师。而教师这一职业也让我真正领略了“学海无涯”这四个字的分量。从前给初中学生上课时,我读书的劲头很足,因为总会提心吊胆,生怕某位有奇思妙想的学生提的问题让我下不了台。现在给小学生上课,原本
认为可以轻松应对了,可好几回还是以“不太确定,课后再查”做了了结。于是,自己不只是对这些小学生刮目相看,也对当前日新月异的知识变革有了深刻的认识。更加理解:读书,一刻也不得放松,否则将会被时代所抛弃,而这点恰恰是自己所不能容忍的。一句话:要教好书,首先得好读书,读好书,读那些能给自己最大帮助的书。
读书,更能给我精神上的鼓舞。“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每个人的一生中不可能是一马平川。其间会有许多挫折,无奈,我也一样,这时是自怨自艾,还是逆水行舟,那都要看自己的选择。而这时,我的指明灯就是书籍,就是那些在读书方面有非同表现的人。虽然在他们面前我会自责,但他们的读书精神足以让我永远仰视着他们。
让我来重温一下张海迪,一个身残志坚的中国妇女,自修了大学英语,日语,德语,并攻读了大学和硕士研究生的全部课程,很难想象她有多么惊人的毅力。她读了许多书,也写了很多书,书籍对于她来说是精神支柱,那对于我们四肢健全的人来说,又何尝不是呢?
还有海伦凯勒,美国著名的女作家和教育家,在出生18个月的时候就失聪失明成了聋哑人,一个生活在黑暗中却又给人类带来光明的女性,一个度过了生命88个春秋,却熬过了87年无光,无声,无语的孤独岁月的弱女子。然而,也正是她竟然毕业于哈弗大学拉德克里夫学院,并用生命的全部力量处处奔波,建立起一家慈善机构,被美国《时代周刊》评选为美国十大英雄偶像。当时,我在读她的作品时彻夜难眠,有几句令我终生难忘:
“假如给我三天光阴,第一天,我要透过“灵魂之窗”看那些鼓励我生活下去的善良、温厚,与心怀感动的人们。
第二天,我要在黎明动身,去看黑夜变成白昼的动人奇迹,我将怀着敬畏之心,仰望壮丽的曙光全景,与此同时,太阳唤醒了沉睡的大地。
第三天,我将在当前的日常生活中度过,到为生活而奔波的人们经常去的地方,去体验他们的快乐,忧伤,感动和善良。
多么震颤灵魂的话语,我们知道,海伦用手指来观察老师沙利文小姐的嘴唇,用触觉来领会她喉咙的颤动、嘴的运动和面部表情而学会认字读书的。而生命赐给我们三百天,三千天,甚至三万天光阴,可我们又感觉到了多少,读了多少,做了多少?在这里,我不得不感谢海伦,谢谢她,也谢谢她的这本书,因为它让我感觉到了自己的无知与自私,跟她相比,自己好似灵魂出窍的行尸走肉一般。真的,我们哪有时间成天怨天尤人,扼腕长叹呢?我们真该多留一些时间去看书,去读这些播撒着人类文明种子的好书。
我曾经在读老庄及孔子的书时,“出世”“入世”两个思想在头脑里打架:都是圣贤哲人,都有很深的造诣,该去推崇谁呢?其实,为此困惑大可不必,都生存于这个星球,有所奢求是对的,理所当然要有所贡献。“取其精华,弃其糟粕”是多么简洁明了,直接告诉我们:挤出时间,在书海里尽情遨游,去涉猎对我们有用的一切书籍。
读书到底为着什么?假如你一味的盼望通过读书有朝一日能写
一篇类似于《红楼梦》的名著而名垂青史或者平步青云的话,那你就错了,那你永远都打不到那种境界。正如武术的精髓是“强身健体而非恃强凌弱”一样,读书的精髓在于增长见识,净化心灵。我想,读书会是我这辈子最大的嗜好,我好读书,同时劝勉我的朋友和学生们多读书,目的只有一个:让我们少一些“书到用时方恨少”的感叹,而多一些“游刃有余”的从容自如。所以,我呼吁:你,我,我们大家,趁着年轻,多读书吧!
第三篇:我们在为自己工作读书体会
人生来就是为了工作,工作占据了我们生命中的大部分时间。工作是人生运转自如的转轴,影响着人的一生。每一个人都应该认真地思考一下这个问题,我是在为谁工作?表面上看,你在为公司工作,其实你更是在为自己工作。为薪水工作,工作必是索然无味;为自己工作,我们则愿意投入并自得其乐,且周围的人也会因此而佩服你、尊重你,因为你的付出使别人生活
得更好,给别人带来快乐,你创造了价值。
1.工作要有责任感
工作就意味着责任。每一个职位所规定的工作内容就是一份责任。你做了这份工作就应该担负起这份责任。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对所担负的责任充满责任感。
去年5月我因工作需要调整到搅拌站副站长的岗位,分管搅拌站生产、经营工作。工作异常繁忙,整天没日没夜奔赴在单位和现场,连睡觉的时候两个手机都响个不停。家人很不理解,说我是个“工作狂”,朋友也说:“你拿多少钱,值得这样拚命吗?”其实我心里清楚这是一份责任感支撑着我,我既然在这个岗位就有这份义务和责任把工作做好,因为我是在为自己工作。
在企业里,我们可以看到形形色色的人。每个人的工作态度都不尽相同。有的勤勉进取;有的悠闲自在;有的得过且过。工作态度决定工作成绩。
2.对工作要有一颗感恩的心
感恩既是一种良好的心态,又是一种奉献精神,当你以一种感恩图报的心情工作时,你会工作得更愉快,你会工作得更出色。
xiexiebang.com范文网(FANWEN.CHAZIDIAN.COM)
我努力工作还基于一种感恩的心情,前几年单位效益不景气,面临倒闭的风险,大家都认为公司前途暗淡。公司合并到材料公司后,发生了巨大的变革,搅拌站的效益步步高升,员工重新看到了希望,都兢兢业业地工作。同时出于领导对我的信任把我调到这个岗位上来,给我提供了一个发展的平台。我认为工作为我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提供了一个施展自己能力的舞台,并通过努力工作以回报公司来表达自己的感激之情。
3.工作中无小事
把每一件简单的事做好就是不简单,把每一件平凡的事做好就是不平凡。
在工作中,没有任何一件事情,小到可以被抛弃;没有任何一个细节,细到应该被忽略。由于我是基层站领导,分管生产、营销工作,要想把这两条工作的主线理好,必须做到事必躬
亲,只有这样才能应付各种突如其来的事件。工作中无小事。每一件事都值得我们去做。即使是最普通的事,也不应该敷衍应付或轻视懈怠。相反,应该付出你的热情和努力,多关注怎样把工作做得更好,全力以赴、尽职尽责地去完成。
总之,工作是为了自己,不要在乎别人的说法,我们通过积极工作,从工作中获得了快乐,实现了人生的价值。这样,我们的人生会更精彩!
第四篇:读书,我们必须的生活
海淀教委“十一五”读书工程启动大会上的发言:读书,我们必须的生活
清华附小窦桂梅
“没有一艘船能像一本书,也没有一匹骏马,能像一页跳动的诗行那样,把人带向远方。” ——迪金森
书籍留给人类的遗产和礼物。一个不读书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民族。学校教育所承担的目的之一,就是培养终生的读书人。身为教师的我们,自己先读起书,再自然而然地带着我们学生们读书,将人类文明珍贵的“货物”经由书本,运送给一代又一代的学生,这是一种责无旁贷的义务,更是一种无以言说的幸福和美丽的事情。
一、读书,最高级的精神美容
无论何时,我都要说,读书,是自己的事。作为教师,让人逼迫或督促是很没有尊严的事情。说白了,读书是为了自己的提高,不是为了应付学校或完成领导的任务。教师,也只有认识到这一点才会从内部发生彻底的改变。也只有如此,教师才能由改变自己的心态而改变自己的状态,从而改变一个人的容颜。曾国藩说,有的人天生气质高贵,有的人,需要后天的读书来改善。甚至可以说,书,是最高档的美容品,最有效的营养剂。就像女人护理自己的容颜一样,读书修缮了我们的灵魂,使心灵面貌日益变得健康阳光。的确,人外在的形貌基于遗传是难于改变的,但人的精神却可因读书而蓬勃葱茏、气象万千。那些历经时间沉淀,依然流光溢彩的文字,在我们的心灵中留下缤纷的映像,让我们内心的气象漫卷云舒。
比如读到一本好书,就如同邂逅一位伟大的老师。你可以和书中的各种人物一起欢笑与流泪,你可以在不同的书的世界里,体验不同的生活和精神世界。一旦和一本本书在一起“活上了一回回”,你就会成为“心灵的巨富”。你那收获,如果用物质的现金比喻的话,就好像拥几家银行存款,需要多少都能随时支取。此刻,你的脸上不洋溢着从容、淡定的自我满足才怪呢。
但令人十分遗憾的是,我们现在的绝大多数学生和教师却很少抽时间去读,哪怕是课内涉及的书,于是就更不要说课外书了。当然,这里不全是教师的责任,据调查,92.8%的教师认为自己的负担太重。我们教师整日被“正统”的作业、教科书或工作学习的压力所包围。据调查,学校图书馆的教师,除了学校要搞什么比赛,老师才去找资料外,平时是没有功夫到图书馆的。这不能不说是教育的悲哀。比如小学老师,基本是包班。一个人教好几科,大量时间泡在课堂上。课后还要参加各种培训,要写教案,批改作业,更要管理学生的“吃喝拉撒”。再有,小学女教师又特别多,晚上回家做饭,照料孩子,干大量家务„„这些客观因素的确挤占了教师的读书时间。
我们承认这些客观因素,但实际上主观上的逃避更加可怕。还拿数字说话,据统计85%的中国人每天晚上的最宝贵的两个小时的黄金时段是在电视机前度过的,这其中当然也包括相当一部分老师。“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这是我们再清楚不过的事实了,但我们凭借的基础是什么呢?假使只是四年或五年的师资培养过程,姑且也算上一年一年在教学过程中累积的经验,但配以我们这一代人精神成长的贫血,如果没有源头的活水不断注入滋润,我想我们很快就会面临“黔驴技穷”的窘境。
无论是客观因素还是主观因素,当读书没有形成兴趣的时候,当读书没有养成习惯的时候,“没有时间”顺理成章地成为了懒惰的最好借口,读书自然成了教师的负担。而打着这样旗号的借口与搪塞,如今却正渐渐养成习惯,这怎能不说是个绝大的讽刺。可见,推动和引领教师读书,我们还处于摇篮时期,任重道远。
所以,另一种声音我们必须要明确——“有书就有时间”。我们必须“挤”、“抢”,甚至“挣”时间读书。就拿我来说,我时常把书放在背包里,随时随地展卷,随时随地记录。参加一些会议、活动,会前会后、点滴闲暇,都可以充分利用。另外,在外出时的汽车或者火车上,我们依然可以进行阅读。有时哪怕只读一会儿,余下的时光里,就算闭目养神,口中仍留有余香。
如果说前面我说的,读有字之书是光合作用,那么,读无字之书,就是一种化学反应。作为一名教师,我也要关注周围的世界。例如,适当关注2008年的奥运会、中日关系、台海局势等这些“公共事件”。作为教师,还要尽量包揽影视精品,看“百家讲坛”“凤凰卫视”等几个专题节目。如此,也就成了我们可以利用的教育资源,择其善者而从之,我们的教育就会由空中楼阁变成脚踏实地。
读无字的书,还要悉心结交那些爱读书的人。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我经常在生活中、网络里,在书信里、电话中,和朋友交流读书、工作的体会。交流完毕,每每心情舒畅,仿佛从空气清新的田野刚刚休整归来。百忧劳心的日子里,能有这样的朋友们一起经营人生的时光,实在是一种幸运。
一句话,读书,让你的骨子里有了“钙中钙”,精神容颜,注入了最鲜活的、抗衰老的生命元素。作为教师,具备了读书和学习的自觉意识——你的“面容”就会总处于变化的状态。眼睛浸泡在美丽的文字里,耳朵浸泡在美丽的语言里,嘴巴浸泡在美丽的词汇里,我们的面容也就不由自主地随之平和安详,不是吗?
二、读书,最长远的备课
现在,学校的规模总的来说比以前更大,但这更容易使人失去个性,整齐划一地执行学校的统一意志。各个部门和学校管理者,在教学和教师培训方面有着丰富的经
验。但我们却常常感到这些指导没有涉及教师发展的“瓶颈”,或者说“症结”——文学底蕴。即便我,一名教学副校长,也难免经常纠正一些相对于一个语文教师的素养来说,微不足道的错误,什么板书啦,某个环节的过渡啦,作业的布置啦。这些问题也存在,但如果长期仅限于这样的纠偏,我为此感到惭愧。所以,从自己做起,不仅自己让读书成为习惯,我也必须花时间研究,怎样从更高的层次,给教师提供来自“根部”的滋养。
我告诉自己也告诉教师,不读书的教师,是一种工作的渎职。不带领老师读书的教学领导,也是一种失职。比如对语文教师来说,在我们学校,我在努力地、尽力地对语文教师的阅读水平要有明确的要求,并给予适当的机制进行考核,比如:每个月的“五个一工程”,即一个月一本书,一篇随笔,一节好课,一次面批作文,思考一个问题。为了更好地落实这“五个一”,我采取每月自查,定期检查,适机抽查的办法。同时,制定读书规划,要求自己,也建议教师每一年的阅读量不少于200万字。采取背诵、演讲、写作、检查读书随笔,建立个人博克等形式,促进个人专业修养的提升。
除特殊情况外,我每天都努力花时间个人独处,静静读书。一些经典藏书布满家里、办公室整个墙头不说,以及新近流行的哲学以及人文丛书,及时买来阅读外,《书屋》《文景》《万象》《名作欣赏》《随笔》《人民教育》《中国教育报》《南方周末》等杂志,也成了我生活的伴侣。但这或许又将引起新的质疑——教师的负担已经很重了,这不是又雪上加霜吗?让老师们拿什么时间备课呢?
其实,读书就是最好的备课。
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检查,更不是对付某一天的课。读书,应当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只有读书,才能一头抓着教学,一头抓着学养,然后从中间串联起学生。这样,你才有底气站在讲台上。
所以,作为某一学科的教师,先从你所教的那个学科领域开始读起,累土成丘,积微成大,你会发现教科书里包含的那点学科基础知识,不过是一些入门的常识。学生课上所需的,与教师本身所拥有的相比,只相当于沧海一粟。然后,籍此出发,广泛涉猎人文社科,深读教育理论、专业著述,使自己的教学能够高屋建瓴,具备理论基础和经验智慧。并且,渐渐培养出一双慧眼,所到之处,处处留心,对自己专业的所需能够敏锐识别,广泛吸纳。有了这样的储备,备课时就不会有“书到用时方恨少”的无奈。
我自己,作为一个普通的中等师范学校毕业生,深感自己缺少厚重文化积淀所带来的底气与灵气,很长一段时间里这束缚着我专业成长的道路。但幸运的是,我找到了书本这最好的老师。将这书本给予我的惊喜与力量呈现在课堂上,于是以教促读,就有了一节又一节的精彩教学。读《病隙碎笔》《我与地坛》《务虚笔记》再讲《秋天的怀念》一课,就能带领学生穿越史铁生的人生轨迹,悟出“好好活儿”的人生真谛。看了《中国青年报》上“留美幼童”系列报道,惊喜地发现报上刊录的当年詹天佑写给在美国读书时的“家长”——诺索布夫人的三封信,这三封信正好是詹天佑分别在修京张铁路前,中,后的心情以及工作进程汇报。我马上剪贴收集起来。再讲《詹天佑》时,我就把这三封信分别插入课文的故事情节中。于是,课堂变得鲜活起来,詹天佑变得有血有肉,有情有义。詹天佑的印象就不再仅仅是技术高超,他的杰出伟大,更增添了亲切真实、平凡与善良。
不久前,我校开展主题教学活动,共备《牛郎织女》一课。我惊喜地发现,不光是我自己,我们学校的部分老师也正在渐渐依靠书的力量,使自己的教学迈向研究与生长的高度。为了上好这一课,我们读了民间文学的基本理论,读了牛郎织女的不同版本以及相关评析,读了各种类型的神话、传说、民间故事,请来清华大学文学院院长、著名作家格非给我们作专题报告。通过这一系列有字和无字之书的积淀,我们不仅研究出了一节引起广泛反响的好课,更是踏出了一条既简明朴素,又直指本质的反躬内省的读书道路。可以说,这样的例子太多了。总之,以教促读成了我备课的重要成长路径。
不但以教促读,我还以读促写。踏着白纸黑字的阶梯,把教的、读的感悟记下来,我发现,读人家书的结果,是把那一个个方块字凑成的思想、情感化作了属于自己的人生感悟,写出一本本属于自己的书,取了几个名字叫《窦桂梅与主题教学》《听窦桂梅老师讲课》《窦桂梅与语文教改的“三个超越”》《激情与思想》《和教师一起成长》《和学生一起成长》《优秀语文教师一定要知道的七件事》等等。可以说,读书、教书、写书成了我必须的生活。
至此,我要说,教师必须成为一本书,工资再低也要买书,工作再忙也要读书,交情再浅也要送书,屋子再小也要藏书,为此,你才会成为一本永远站着的厚重的大书。
我还要呼吁,当今,教育给教师的压力的确太大了——教师辛苦,学生痛苦也是不争的事实。我上面谈了个人读书的点滴体会,那也是付出一定代价作为条件的。对于我们这些一线教师来说,在各种纷繁复杂的活动以及各种沉重工作负担的重压下,是不会拥有闲暇的教育境界的,这很容易使教师心灵结茧和蒙尘。此刻,我的心情也是颇为复杂的,唯一可以安慰自己的是,改变不了环境,改变自己——我们必须靠着“书”取暖、保鲜,让那些伟大的心灵,流淌过的宝贵血脉能滋润自己的心田。
读书,“凡有所学,皆成性格”。读书的人,正是以教材为港湾,把孩子带入教材的深处,然后走出教材以外辽阔的大海。眼界越来越开阔,你和学生的目光,必定略过肮脏、坚硬、暗淡、丑陋的东西,从而投向干净、柔软、明亮、美好的所在。
既然我从迪金森的话开头,也从迪金森的话结束——
“跳着舞过暗淡的日子,让我飞翔的是一本书。”
第五篇:让读书陪伴我们的生活
国旗下讲话(第二十一周)
让读书陪伴我们的生活
亲爱的老师们,同学们: 上午好!
今天我国旗下讲话的主题是“让读书陪伴我们的生活”。
我们的生活离不开读书,读书太重要了,那么,同学们,你知道读书有什么好处呢?吗,读书可以开阔视野
读得书多了,自然就懂得多了,“科学世界”“十万个为什么”等许多书我都爱看,所以我就知道了很多的知识,对于大自然、对于科学世界有了很深的了解,开阔了我的视野,增长了知识。
读书可以陶冶情操
翻翻那些使人在笑声中受到启迪的漫画书和童话书,也可以看看科幻书,带你走进科学的世界,不再感受到生活的平淡,从而使人心旷神怡,信心倍增。在书的海洋里遨游也是一种无限快乐的事情。
读书可以提高写作水平
在读书过程中,会欣赏到许多优美的词句,在写作时,就可以学习和借鉴。长此以往,便会积累丰富的知识,自然就能体会到“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的道理了。
读书可以使我们通晓道理
我们在进行阅读时,会潜意识地将自己的思想和行为与书中所描述的人物形象进行比较,无形中就提高了自身的思想意识和道德素质。一本好书就是我们人生道路上的指航灯。我们可以从书中学会很多做人的道理,做一个勤奋、诚信、高尚的人。
同学们,我们的学校有漂亮的图书室,就让我们行动起来吧!我们的生活因为有书的陪伴,我们的成长更快乐!因为读书,我们变得明智、聪慧,因为读书,我们变得高尚、文明,因为读书,我们变得明理、善辩。因为读书,我们平淡的生活也变得丰富、精彩!国旗下讲话(第二十一周)
最后,我想借此机会和大家说:让我们一起“读好书,好读书,读整本的书,读一辈子书。”!
2018年1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