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可持续发展习题2(共5篇)

时间:2019-05-13 12:07:3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人口、可持续发展习题2》,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人口、可持续发展习题2》。

第一篇:人口、可持续发展习题2

《人口、可持续发展》题库

一、跟我来(预习题目)

1、我国资源的国情()

2、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

3、人们在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地过程中,不尊重(),造成了()和()的恶果。

4、我国资源和环境的严峻形势,决定了我国必须坚持()和()的基本国策。

5、可持续发展的定义()。

二、快乐选择(在下列各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意)

1、2008年中华环保世纪行宣传活动启动仪式10月8日在京举行,本次环保世纪行宣传活动以“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为主题。开展环保世纪行宣传活动:()A、将彻底改善我国的环境形势;B、耗费人力物力,意义不大;

C、是坚持把环保工作放在一切工作首位的表现;

D、有利于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

2、近年来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我国农村生活垃圾城镇化趋势日益明显。记者在农业大省湖北、江西等地调研发现,农村垃圾乱堆乱放现象随处可见,而目前的垃圾处理方式单一,极易引发严重二次污染,危及农村生态环境。对此,我们应该:()

①增加环保经费的投入;②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与可持续发展战略相结合;③努力促进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相协调;④献治理环境后发展经济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D、②③④3、2008年北京奥运会提出了“绿色奥运”的口号,奥运场馆的建设中,资源节约成为最醒目的绿色理念之一。如果你有幸到北京观看奥运会,你不会采取的行为是:()

A、在观众席上把杂物用自备的塑料袋装好;B、使用太阳能电能;

C、为了节约时间,每次均乘坐自家的私家车;

D、有秩序迅速退场,减少场内电器使用时间。

4、“速度、质量、效益相协调;消费、投资、出口相协调;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这三个“相协调”最能反映的是:()

A、可持续发展

B、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

C、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思想;

D、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

第二篇:人口与可持续发展

第四节生物多样性损害

一.概念

生物多样性是指在一定时间内,一定地区(或空间)的所有生物(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物种及其变异和其生态系统组成的复杂性。它通常包括三个不同层次的多样性,即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物种多样性的三个不同层次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物种多样性是遗传多样性的载体,遗传多样性是物种多样性的基础。物种多样性构成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反过来,自然生态系统的稳定与平衡为物种进化和种内遗传变异提供保证。

二.生物多样性的价值—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意义

保护生物多样性对当今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来说具有重大的意义。

1.生物多样性为人类提供了丰富的食物来源。

2.生物多样性为人类提供药物来源。

3.生物多样性为人类提供丰富的工农业原料。

4.生物多样性保存了物种的遗传基因,为人类繁殖良种提供遗传材料。

5.生物与生物之间的相互依存和相互制约为人类建立生态农业提供了可能性。

三.生物多样性减少的趋势

目前,地球上究竟有多少物种,恐怕还难以准确地断定。经过近200年的研究,人类已将其中170多万种进行了分类和定名。其中动物130多万种占70%多,植物40万种,占20%多。实际上,物种的总数远远高于此数据,其主要原因在于人类对热带生物所知甚少。生物学家普遍认为生物种类的最少数目约500万种,有些人认为可达3000万种。根据近年来发现物种的速率推算,动物可能有400多万种。

新的物种的形成伴随着旧物种的灭绝,这已成为进化过程中经常出现的自然现象。整个物种谱经历了多次变化,从而形成今天地球上丰富多彩的生物世界。物种灭绝是生物进化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直到今天,物种自然灭绝和自然形成过程仍在继续进行,但是,自从地球上有了人类,物种形成和灭绝除受自然因素制约以外,更多地受到人类活动的影响。特别是最近几个世纪,由于人口的猛增,人类活动大大加快了物种的灭绝的速率。

从公元初到1600年,全球共丧失724个物种,而从1900-1950年的50年间就丧失了60个物种。

应用种-面积曲线,科学家发现在20世纪初-1986年,中美洲湿润热带森林的砍伐可能导致15%的植物种灭绝,亚马逊河流域12%的鸟类灭绝。从理论上讲,如果继续毁林,直到所有的森林消失,将会有66%的植物种和69%的鸟类将要消失。

四.生物多样性减少的原因

1.大面积森林采伐,火烧和垦殖农作物造成的。

2.草地过度放牧和垦殖

3.生物资源的过分利用

在所有濒危、渐危和罕见的脊椎动物中,大约37%是由于过分利用而濒临

灭绝境地的。比如,许多毛皮兽像灰鼠、骆马、大水獭的种群已下降到临界水平,大多是由于为了利用其毛皮造成的。非洲象在1981-1987年从120万头到76.4万头,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为获取象牙造成的。海龟、犀牛和某些种类的猴子也都处于这种状况。世界珍稀野生动物走私是仅次于毒品和军火的第三大国际走私活动,每年金额达50亿美元。1987年从中国走私到日本的麝香达700多千克,相当于迫捕猎了10万头麝。

4.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

5.外来物种的大量引进和侵入

所有濒危、渐危和稀有脊椎动物的19%都受到外来种的大量引进或侵入的威胁。这也影响植物和无脊椎动物的生存,特别是在岛屿上更为明显。外来种可能通过捕食或竞争直接威胁动植物区系,或通过改变自然生境发生间接影响。例如,在厄瓜多尔格拉帕戈斯群岛上,黑鼠通过觅食蛋而降低巨龟和暗尾燕的种群,并且消灭了群岛上的一些啮齿动物。这个群岛上的许多外来种,例如牛、山羊、野猪已经大大改变了岛上的植被,包括高原上的林木和类似南美草原的草地,也破坏了仙人掌灌丛。

第七章 环境问题原由剖析

第一节人口与环境

一、人口增长的特点及世界人口的现状

1.世界人口数量大增长速度快

1998年世界人口达到60亿。据有关资料推测,公元前8000年人类还以采集食物为生时,世界人口只有500万,当时人口增加1倍约需1700年。后来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特别是工业革命后,人口增加迅速。1650年世界人口为5亿,工业革命后仅过150年,到1800年,世界人口就增加了1倍,达到10亿。从第1个10亿到1930年第二个10亿历时130年。此后,人口增长更加迅速,到第三个10亿仅用了30时间,到第4个10亿只用了15年的时间,到第5个10亿用了13年的时间。

可以看出,世界人口每增加10亿的时间间隔愈来愈短。在18世纪工业革命之后,人口几乎按等比级数增加,1987年7月11日世界人口突破50亿大关,1990年5月底达到53亿。这就是说不到一年的时间,世界人口就增加了1亿。现在,全世界人口在10年内将会增加一个欧洲人口,每14个月增加一个英国人口,每月增加一个瑞典或两个新西兰的人口,每秒钟增加3人。如果世界人口一直按这个速度继续增加,到2330年,整个地球的表面包括南极、北极、沙漠等,每平方米就有一个人。到3545年,世界人口的总质量将等于地球的总质量。

2.世界人口分布极不平衡,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速度快

人口增长主要集中在发展中国家,而且南亚、非洲愈贫穷的国家,人口增长愈快(年增长率在3%左右),中国由于大力提倡计划生育,到1990年已降至

1.56%,低于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而西欧人口增长率一直在0.1%,北美洲目前为0.7% 左右,澳大利亚、新西兰为1%左右。这种差距与传统、文化、经

济等因素有关。

3.发达国家人口增长缓慢,出现人口的老龄化。

发达国家由于经济、文化、卫生和医疗条件较好,所以死亡率低,老年人所占比例高。一般65岁以上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14%以上,即可称为老龄化社会。1986年英国65岁以上人数占15.3%,瑞典为16.0%。

中国情况有些特殊,由于大力提倡计划生育,迫使出生率下降,加上经济发展良好,社会安定、医疗卫生条件大为改善,使死亡率大大降低。因此,目前30-50岁人数较多,老人比例有所增加,而儿童比例呈下降趋势。

二、人口剧增的后果

1.粮食供应不足

人口的增长意味着对粮食和其他食品要求增加,从而加重了土地资源的负荷。许多发展中国家人口的增长率远远超过粮食的增长率,加上土地退化,大量占有耕地,民族冲突和战乱,非洲许多地方的饥荒威胁着人们的生命。据1986年世界银行报道,非洲多数国家人口增长率为2.92%,而粮食增长率仅有0.2%。中国粮食增长基本上与人口增长相近,创造了用世界7%的耕地养活了全世界22%的人口的“奇迹”。但是在有限的耕地和粮食产量,不可能满足人口的无限制增长,如果不加以协调则国人将面临饥饿,国家的发展也将受到阻碍。

2.环境严重损害

人口的迅速增长,以及人类不合理的行为,对环境造成严重损害,包括森林面积减少,淡水不足,能源短缺,资源危机,生物多样性破坏,环境污染等。如人口增长必然导致能源需求总量增加。目前,全世界能源主要不是以不可再生的煤和石油等为主,非洲、南美洲、南亚等发展中国家则大量使用柴薪。这不但加大了能源的耗竭速度,也增加了大气中的CO2、NOX、SO2和尘等污染物,造成大气环境污染。第二,人口增长是造成森林资源破坏、海洋资源枯竭的重要原因。四川省是中国人口自然增长率最高的省之一,由于人口增长,其森林覆盖率从1949年的19%降至1955年的9%。另外,人口增长使其对鱼类资源需求量的增加导致的过度捕捞,造成了世界许多地区鱼类资源锐减,不少珍贵鱼类,几乎灭绝。例如,中国东海,以往每年黄鱼汛期,黄鱼几乎在船边成群结队地跳跃,而现在绝迹了。第三,人口的过度增长制约了经济发展。首先它降低了人均享用量;其次,不利于自动化和新技术的推广,阻碍了劳动生产率的提高。第四,人口的增加,使环境污染更为严重。从某种意义上讲,人口过密本身就是一种污染,而且对生活质量的追求,迫使他们进一步破坏自己的环境。

3.使社会生态环境急剧恶化

人类既生活在自然环境中,又生活在社会环境中,人口的过快增长,会使社会环境恶化。首先,人口剧增使就业问题严重。其次导致人民生活贫困化。人均GNP低。

人口迅速增长产生一系列的经济、社会和环境的问题,特别是在那些经济发展水平低下,自然资源严重不足,农业人口占多数的国家,人口与经济、资源和环境的矛盾更加突出。人口迅速增长,威胁着人与自然之间的平衡,所以,必须立即采取对策,限制人口的过快增长。

第三篇:中国人口的可持续发展

中国人口的可持续发展

12级工商管理

2012070136

谢金平

一、概述

人口发展主要包括人口数量的增加和人口质量的提高,而人口的可持续发展是指为了提高国家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在控制人口增长的同时,注重提高人口的素质。

二、背景

人口过剩、资源危机和环境污染是当代世界三大社会问题,也是制约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三大障碍。“人口增长-资源紧缺-环境恶化”的恶性循环使中国人口未来面临着生存和发展的双重压力,中国人口与可持续发展的困境主要是指:人口继续增长,人口素质低下,就业负担重,年龄结构迅速老化;随着人口增长,自然资源日趋紧缺,有些资源已接近资源承载极限;环境污染迅速蔓延,自然生态日趋恶化。因此,要实施中国人口与可持续发展的整体发展战略,缓和与解决过剩人口与资源短缺的矛盾。具体来说,就是要使总体人口与生活资料增长可持续发展;要使人口质量与经济技术进步可持续发展;要使人口结构与经济结构可持续发展。而从中国人口的可持续发展来看,中国首要的任务是要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不仅要强调人口文化智力素质的提高和人口资源环境素质的提高,而最根本的是要实现中国人口的现代化。

三、中国人口发展的现状

(一)我国人口现状

1、人口增长

自1949年新中国成立到2005年的56年间,中国人口从54167万人,增加到130756万人,净增加76589万人,增长1.41倍。半个多世纪以来,我国人口增长出现三次高峰。第一次是1951年到1958年,七年共增加人口10798万人,平均每年净增长人口1500多万;第二次是1963年到1976年,十三年新增加人口21921万人,平均每年增加人口1702万人,特别是文化大革命期间,平均每年增加人口都在2000万左右;第三次是1985年到1991年,六年共新增加人口近1亿,平均每年净增加1600 万。1997年到2004年,我国耕地面积减少1亿亩,人口却增长了6300多万,这一增一减,使得我国人均物质水平更加捉襟见肘,粮食安全、环境资源难以承受人口的增长。

2、性别比失调

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全国出生性别比为108.5,1987年百分之一抽样调查为110.9,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为111.3,1995年百分之一抽样调查为115.6,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为116.9,个别省份高达138。2005年,再次抽样调查,性别比高达118.58。男女性别比,城乡均出现异常,农村失调程度更为严重。正常情况下,男女性别比应该保持在103至107之间。2005年以后,新进入婚育年龄的人口,男性明显多于女性,经测算,到2020年,20~45岁的男性将比女性多3000万人左右,婚姻挤压情况凸现,低收入及农村低素质者结婚就很困难。这将导致社会秩序混乱,成为影响社会安定和谐的严重隐患。

3、人口老龄化

我国是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目前,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达1.43亿,65岁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达7%。预计到2020年,60岁以上老年人口将达到2.34亿,比重从2000年的9.9%上升到16.0%;65岁以上老年人口将达到1.64亿,比重从2000年的6.7%上升到11.2%。老年人口基本上都是独生子女的父母,生活无法自理的空巢老人将会成倍增加,他们在生活中的照料、精神慰藉等问题,将更加突出,社会总体负担加重,建立社会养老服务体系,确保老年人口安度晚年是一个大问题。

4、人口素质

一个社会的发展,根本上有赖于人口素质提高。当前,我国多的是人口,少的是人才,如何把人口数量转化为人力资源,是国家发展一大战略问题。2004年我国企事业单位技术人员共有5375万人,仅占13亿人口的4.1%,与发达国家相比较,差距太大。如美国硅谷地区,城市人口只有200万,高科技人员就有70万。人的素质是决定国家发展强大,生活富裕的资本。大千世界无论什么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竞争,知识的竞争,任何事务发展,没有知识,没有人才是办不到的。

(二)中国人口发展的困境

第一,人口继续增长,人口素质低下,就业负担沉重,年龄结构迅速老化。中国自20世纪50年代开始工业化时起,就处于有史以来基数最大、增长最快的人口倍增的局面。由于人口基数过大,人口数量还将持续增长,新的人口生育高峰已经来临,降低人口出生率的难度较大。人口众多,且人力投资微薄,致使中国人口素质低下。

第二,随着人口增长,自然资源日趋紧缺,有些资源已接近资源承载极限。中国从总体上来说是一个资源短缺的国家。这种短缺主要表现为:一是重要资源的人均占有量短缺。二是严重的结构性短缺。如人均耕地面积仅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1/3,人均森林面积不足1/6,人均草原面积不足1/2,人均矿产资源也只有1/2。

第三,环境污染迅速蔓延,自然生态日趋恶化。一部人类发展史,从特定的角度来说就是人类与环境相互作用的历史。一方面人类的生存与发展离不开一定的环境,环境质量对人口的数量、质量、分布等产生重要的影响;另一方面人口数量、质量和结构的变动直接作用于环境,尤其是人口数量长期持续增长,引起不同程度的环境恶化,已经开始危及到人类自身的生存与发展。从全球范围来看是如此,中国的人口增长和快速经济增长,对环境的压力也超乎寻常的增长。

四、中国人口与可持续发展的整体发展战略

实现中国人口的可持续发展,就是要实现中国人口的现代化。所谓人口现代化是指人口发展的未来方向,是指作为社会生产力中最活跃因素的人类自身现代化建设。人口现代化的内涵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人口再生产类型的现代化,即向现代人口类型转变;二是人口素质的现代化。现代人口再生产类型是指与现代科技为基础的社会生产相适应的低出生率和低死亡率所形成的低人口自然增长率的再生产模式。即人口质量与经济技术进步的交互发展呈现“低生育率――高人口文化素质――高劳动生产率――低生产率”高级循环模式。在西方发达国家,自产业革命后,与工业化、人口城市化、产业结构现代化、以及教育普及化相同步,已形成现代化的人口再生产模式。中国正处于人口由传统向现代化转化的过程中,人口质量与经济技术水平的交互发展也正处于由初级向高级循环模式转变阶段。从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整体来看,根据“可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这一最广泛的定义,在中国的具体国情下,这一思想就具体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保障全体人民的基本要求,既包括吃、穿、用、住、行等基本生存需求,也包括就业、教育、社会保障等基本生存权利;

(2)迅速发展经济,提高人均收入水平,加快产业结构、就业结构、消费结构的调整,不断提高生产率和经济效益,走集约经营的发展道路;

(3)把近期利益与长远目标结合起来,实现人口增长、经济发展与资源、生态、环境基础之间的长期平衡发展。

显然,实现上述目标,必须否定那种人口放任、资源浪费、环境污染、效益低下、分配不公、教育滞后、闭关锁国、管理落后的传统的发展模式,而要实施特别对生态环境给以极大关心,强调合理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维护生态平衡,促使自然资源不断更新、积累、增殖和永续利用的协调发展的整体战略。这一发展战略主要包括以下十个方面的内容:

(1)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质量、建立从严控制的人口再生产体系;

(2)维护资源基础,不断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发展资源产业,建立资源得以永续利用的资源利用体系;

(3)防治环境污染和其他公害,保障人民身体健康,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建立健全的生态环境保护体系;

(4)集约利用资源,不断降低物耗,建立低消耗高产出的物质生产体系;

(5)满足人民基本需求,引导社会消费,建立适度消费的生活体系;

(6)促进市场发育,改进宏观调控,增强企业活力,建立效益持续提高的经济体系;

(7)建立、健全劳务或劳动力市场,发展社会保障事业,建立兼顾效率与公平的分配体系;

(8)促进科技开发和生产结合,建立创新、实用的技术体系;

(9)普及初等教育,加强中等教育,发展高等教育,积极扩大职业教育,建立适应技术进步和经济发展的教育体系;

(10)发展对外贸易,扩大国际经济、技术交流与合作,建立稳定对外开放的国际贸易体系。

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目标是谋求人口、环境、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尽管现在中国和世界正处于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和社会发展之间的错综复杂的矛盾之中,然而,实践证明,人类是可以通过自身素质的提高来逐步找到以上矛盾缓解和协调的途径的,从而实现良好的人口环境,适度的经济增长,社会的全面进步,可以持久利用的自然资源和形成良性循环的生态环境的。这正是人类能够走向未来的希望所在。

第四篇:土地人口环境可持续发展

土地、人口、环境与可持续发展

一、土地与人口的辩证关系

 土地的供给分自然供给和经济供给

 人类对土地的需求量:越来越大

所以,土地与人口的关系主要表现为土地的供求关系。

二、人地比例关系的变化与环境问题

 人口剧增,耕地锐减是造成粮食和环境两个问题的直接原因。

 大量事实说明,人均耕地数直接影响人均粮食占有量。

 粮食问题与耕地关系密切

为弥补粮食不足,毁林开荒、滥垦草原、围湖造田„„盲目增加耕地面积

大量施用化肥农药

 水土流失、土地沙化、荒漠化、土地污染,破坏了生态系统,生态环境恶化反过来

又危机粮食生产,形成恶性循环

三、人口、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

18亿亩耕地红线岌岌可危,所以我们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可持续发展定义“满足当前需要又不消弱子孙后代满足其需要能力的发展。”包括两层含义:一是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二是经济、社会发展赖以支撑的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四、加强土地资源管理,促进可持续发展

 树立可持续发展观

 实现土地、人口、环境、经济的协调发展

 选择与建立可持续发展的土地、人口、环境、经济组合运作模式

1使经济增长与恶化环境的土地投入脱钩 2实行以预防为主的环境政策 3将土地资源利用的外部性内在化 4实行有控制的人口转变 5消除贫困

可持续发展: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是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

土地利用管理是国家按照预定的目标和土地系统运行的自然、经济规律,对土地的开发、利用、整治和保护所进行的计划、组织、控制等工作的总称。

 指导思想

 可持续发展: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是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物质

基础。

 保障土地资源安全和有效供给

 前瞻性和科学性

第五篇:中国可持续发展之路习题

高考资源网(ks5u.com)您身边的高考专家

第2讲 中国可持续发展之路

一、选择题(共64分)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4分)

1. 2010年11月30日是我国第六次人口普查的开始日,这也是2010年的工作重点之一。下列有关我国人口及人口战略的说法,正确的是()

A.我国人口老龄化速度快,程度高

B.人口老龄化是人口出生率下降的表现之一

C.人均资源占有量少与我国资源分布不均衡有关

D.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可完全消除文盲半文盲

2.下图反映的问题是我国面临的严重问题之一。导致图示问题的原因最可能是()

①土地退化 ②矿产资源开采 ③城镇建设 ④人口增多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循环经济和知识经济是21世纪发展的两大新亮点,目前发展循环经济是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最重要和最现实的选择。据此回答3~4题。

3.传统经济的发展模式是()

A.先污染,后治理

B.经济发展和环境治理同步进行

C.认识环境本身所具有的价值并注意保护

D.注重环境保护,实现人类与环境的统一

4.当前,影响我国发展循环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最大障碍是()

A.缺乏优惠的环境政策

B.长期存在的资源短缺

C.庞大的人口数量和较低的人口素质

D.严重的环境问题和生态破坏

5.按照可持续发展观的要求,发展循环经济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可以解决的两大难题是()

①人口膨胀 ②生态恶化 ③资源超常规利用 ④经济超常规增长

高考资源网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上海国际车展上,展出的新能源车型和清洁能源车型比以往任何一届都多。据此回答6~7题。

6.若新能源车被广泛使用,将产生的积极影响是()

A.缓解城市交通压力B.减轻大气污染

C.促进经济快速发展D.提高能源利用率

7.若现阶段大量使用清洁能源乙醇作为汽车燃料,将会产生的影响是()

A.缓解土地荒漠化B.加剧粮食供应紧张局面

C.减轻耕地压力D.增加二氧化碳排放量

新华网北京2008年10月17日电: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解振华17日在北京举行的“2008中国北京国际节能环保展览会暨高层论坛”开幕式上表示,近两年,我国节能减排工作取得明显成效。但从总体来看,实现“十一五”节能减排目标面临的形势仍然十分严峻,任务相当艰巨。据此回答8~9题。

8.实现节能减排的重要措施是发展“循环经济”,下列关于“循环经济”的叙述,错误的是()

A.发展“循环经济”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唯一途径

B.发展“循环经济”是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必然选择

C.“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既能增加就业机会,促进经济发展,又能降低环境污染

D.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其中包括加快发展“循环经济”

9.实现“十一五”节能减排目标面临形势仍然十分严峻的原因是()

①我国人口数量增长快 ②我国资源生产量过大 ③工业生产效率较低 ④污染处理的技术和资金难以满足需要 ⑤我国经济增长快,能源投入量大

A.①②③B.②③④C.③④⑤D.②④⑤

据新华社2009年10月27日报道: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副主任解振华说,“十一五”以来,中国单位GDP能耗已累计降低了13%以上。经过不懈艰苦努力,到2010年底,完成“十一五”期间GDP能耗降低20%的约束性指标有望实现。据此回答10~11题。

10.我国政府采取多种措施促进单位GDP能耗降低的直接原因是()

①自然资源种类多、总量大、类型齐全 ②能源资源相对短缺 ③人口基数过大,新增人口数量仍较多④以生物多样性减少为特征的生态破坏加剧

A.①②B.③④C.①④D.②③

11.我国各行各业节能降耗运动的大力开展,充分体现了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中的()

A.人口战略B.资源战略

C.环境战略D.稳定战略

(二)双项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20分)

绿洲的发生、发展和演变,完全与水源有关。有水是绿洲,无水变沙漠。据此回答12~13题。

12.下列有关绿洲形成条件的叙述,正确的是()

A.绿洲水源只有坎儿井和水窖两种形式

B.绿洲多分布在山前洪积、冲积扇和冲积平原上

C.绿洲的土壤积水、保肥能力较差

D.绿洲地区土壤肥沃,灌溉便利,往往是沙漠地区农牧业发达的地方

13.有关荒漠和荒漠化的说法,正确的是()

A.全世界的荒漠都属于荒漠化土地

B.我国荒漠化最严重的是西北内陆地区

C.荒漠都是由自然原因形成的D.荒漠化不同于沙漠

某企业以循环经济的新观念、新模式建立了两条循环经济产业链,读图回答14~15题。

14.在我国,关于最适宜推广该产业链的自治区的叙述,正确的是()

A.该区兼有沿海和沿边优势,又是西南的出海口,区位优势明显

B.该区首府既是该区工业中心,又是全国性的铁路交通枢纽

C.该区地处亚热带,热量、水分充足,有大面积的商品谷物农业

D.该区有喀斯特地貌发育,旅游业发达

15.关于该产业链的叙述,正确的是()

A.实现了废弃物的零排放

B.提高了糖的产量和质量

C.实现了生态、经济效益的和谐统一

D.该产业链中,主导产业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是原料

二、综合题(共36分)

1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6分)

材料一 国土资源部2006年公布:截至2005年底,全国耕地面积为122万平方千米,人均耕地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40%;在我国现有耕地中,高产田仅占28%,中产田为40%,低产田为32%;目前我国耕地后备资源量仅为754亿平方米。

材料二 “十五”期间,我国耕地减少因素比重图

材料三 “十一五”期间努力实现的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中提出,耕地保有量要保住120万平方千米。而按照《中国粮食问题》白皮书提出的目标,实现粮食95%的自给,2010年和2030年耕地保有量应分别达到121.6万平方千米和123.4万平方千米。

材料四 在西部某县,有过这样的事情:1996年,联合国援助该县一个改善生态环境的项目。于是,历史上少有的大规模的植树造林在这里迅速铺开,原因是:种林的补助远比种地的收入要高。可3年后,联合国援助项目结束,补助没有了,种树者失去了生活的来源,于是又开始毁林种地。五六年光景,600多平方千米林木全部被砍光。

(1)材料一反映出我国耕地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什么?

(2)材料二反映出我国耕地减少的最主要因素是______,其主要原因是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结合材料

二、材料三,说明我国今后如何统筹耕地保护与生态退耕的关系?

(4)材料四重点反映出我国可持续发展的何种战略()

A.人口战略B.资源战略

C.环境战略D.稳定战略

17.2009年8月1日,中国生态文明建设高层论坛召开,论坛指出我国存在着一系列严重的生态问题,对经济社会发展构成了巨大挑战,解决我国生态问题关键在生态文明观念。读下图,回答下列问题。(20分)

(1)①地区沙漠化的自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②地区沙漠化的人为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为防止这些地区土地沙漠化,我国正在这些沙漠化严重的地区进行的巨大的生态工程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③地区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治理的根本措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④地区出现酸雨危害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治理措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上述地区出现的问题说明了我国面临着深刻的____________________。从一定程度上说明这一问题的产生是由于我国面临庞大的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所造成的,这些都是促使我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重要原因。

答案1.B 2.B 3.A 4.C 5.B 6.B7.B 8.A 9.C 10.D 11.B12.BD 13.BD

14.AD 15.CD

16.(1)耕地总量少,人均耕地少,耕地质量不高,后备资源不足。

(2)生态退耕 我国面临着严重的水土流失、荒漠化等生态问题,而这些问题主要是由于土地资源的不合理利用导致植被破坏严重引起的,要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促进我国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必须进行生态退耕

(3)①把严格保护耕地和生态退耕统一于保障社会安全运行的战略高度。②生态退耕要在宏观调控下进行,并起到扩大市场机制的作用。③生态退耕必须因地制宜,加强对水土流失和土地沙化的治理。④切实加强对基本农田的保护,坚决制止乱占、滥占土地和耕地的现象。⑤生态退耕必须着眼于长远,能让农民持久见到效益。

(4)D

17.(1)气候干旱,风力作用强

(2)过度放牧,不合理的开垦,使植被遭到破坏 三北防护林工程

(3)土质疏松,植被破坏严重,夏季多暴雨,对地面的水蚀作用强烈 植树种草

(4)该地区有色金属冶炼工业发达,排放的废气中含有大量的二氧化硫,造成酸雨危害 综合治理,回收利用或减少排放量

(5)环境危机 人口压力 资源短缺

下载人口、可持续发展习题2(共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人口、可持续发展习题2(共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人口的性别结构与人口的可持续发展

    人口的性别结构与人口的可持续发展 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人们需求不断升级的今天,人口发展的目标已经不仅仅局限于追求人口规模适度方面,而是有了更为全面、更为丰富的内容。在......

    论人口老龄化与可持续发展

    论人口老龄化与可持续发展人口老龄化是当今世界人口发展的普遍趋势,是科学与经济不断发展进步的标志。人口老龄化的产生及变化,取决于出生、死亡和迁移三个因素,最主要的因......

    人口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

    人口、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 纵观人类发展观的变迁,经历了由只注重经济因素,到关注环境因素,最后强调社会因素的过程,把发展的概念由经济领域扩展到社会领域,把环境问题由对工......

    习题2

    习题(2) 审计组织、审计人员、审计准则 一、单项选择题 1.审计准则,又称,是审计工作质量的权威性判断标准。 A审计依据B审计标准C审计假设D审计条例 2.对会计师事务所和注册会计......

    我国人口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推荐5篇]

    我国人口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 我国是一个传统的人口大国。我国人口具有如下特征:一是人口基数庞大,增长速度较快。二是农农业人口比重达,农村剩余劳动力多。三是年轻人口多,人口......

    农业可持续发展概2

    《农业可持续发展概论》 题目:生态农业与可持续发展系别:化学与生物农学系班级:姓名:何大智学号:教师:付老师考查论文 2010农本班201004064052完成时间: 2010.12.21生态农业与可持......

    可持续发展的哲学思2(共5篇)

    可持续发展的哲学思考 -----从人的存在方式看可持续发展 (陕西理工学院政法系申普航陕西.汉中723001)【摘要】 可持续发展作为人类发展史一个全新理论,有其丰富的内涵和思想实......

    线性代数习题2

    第2章线性方程组练习题 1、已知 1 = ( 1 , 1 , 0 , 1 )T ,2 = ( 2 , 1 , 3 , 1 )T ,3 = ( 1 , 1 , 0 , 0 )T ,4 = ( 0 , 1 , 1 , 1 )T , = ( 0 , 0 , 0 , 1 )T ,(1)求向量组 1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