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我国人口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
我国人口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
我国是一个传统的人口大国。我国人口具有如下特征:一是人口基数庞大,增长速度较快。二是农农业人口比重达,农村剩余劳动力多。三是年轻人口多,人口金字塔呈增长型。四是人口老龄化初现端倪。五是人口空间分布不均衡。
新时期我过人口可持续发展的要点包括:搞好计划剩余,控制人口数量。落实计划剩余政策以及各种配套措施。不断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发展国民教育,提升人口素质。推进城镇化进程,优化人口城乡结构。改革户籍,人事管理制度,促进合理的人口流动。加强流动人口的管理。国家也应投入更多的力量关注老龄社会。建设高水平的全面小康社会。
资源可持续:加强资源勘察马蹄糕资源开采率。从企业、区域、社会三个层面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控制资源、能源高消耗型工业的总体规模。对现有工业装备和民用取暖设备进行大规模的技术改造。构建高效益的产业链,提高资源型产品的附加价值和科技含量。加强产业集聚和写作,以此提高资源和能源的利用水平。
土地资源是各种土地的数量与质量得总称,包括已经利用的土地和尚未开发的土地两大类。土地资源既包括土地的自然属性,也包括土地的社会属性,它是人类重要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对象。
我国人均土地资源严重不足,人多地少的基本国情,决定了我们必须长期坚持“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节约利用和集约利用土地,是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
提高我国土地承载力的策略包括:一加强土地管理,切实保护耕地,重点保护基本农田,协调好开发建设与农田保护的关系,力求耕地总量保持动态平衡。二优化调整土地利用结构,确保每年有足够的农田生产粮食以及人民生活必须的农产品,针对粮食生产实行一定的政策优惠。三是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积极推广现代农业科技,加强土地集约经营和中低产田改造,不断改善农业生产环境,努力提高粮食单产。
环境是指围绕着人的全部空间以及其中一切可以影响人的生活与发展的各种天然的与人工改造过的自然要素的总称。
当今世界环境问题主要由:水资源污染,大气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毁坏森林,草原退化,生物多样性减少,海洋过度开发,酸雨危害,自然灾害肆虐。
第二篇:人口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
人口、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
纵观人类发展观的变迁,经历了由只注重经济因素,到关注环境因素,最后强调社会因素的过程,把发展的概念由经济领域扩展到社会领域,把环境问题由对工业污染的控制扩展到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在内的全方位环境保护,把发展目标由单纯追求经济增长转向满足人的全面发展需求,完成由传统发展观向可持续发展观的转变。“可持续发展”亦称“持续发展”。1987年挪威首相布伦特兰夫人在她任主席的联合国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的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中,把可持续发展定义为“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这一定义得到广泛的接受,并在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取得共识。我国有的学者对这一定义作了如下补充:可持续发展是“不断提高人群生活质量和环境承载能力的、满足当代人需求又不损害子孙后代满足其需求能力的、满足一个地区或一个国家需求又未损害别的地区或国家人群满足其需求能力的发展”。
可持续发展主要涉及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发展、社会发展5个领域。资源、环境问题是可持续发展核心问题的“生态核心论”。资源是可持续发展的起点和条件。所谓资源,就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一切有价值的物质。它既包括作为人类消耗对象和维持生态系统平衡的自然资源,如土地、矿产、水、森林、草原等,也包括现有的和可能具备的生产和技术条件等社会资源,如人力资源、技术资源、管理资源、文化资源和信息资源。
人类对于资源的需求,首先表现为经济发展的需求。经济增长不仅以自然资源作为重要的物质基础,同时受技术进步、科学教育、信息服务、资源有效管理等社会资源的影响,直接关系到经济的发展速度。然而经济的增长是以地球的资源作支撑,以生态系统的完整性为基础的,这种唯经济增长的发展方式只能带来资源危机、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引发一系列的社会问题,使人们不得不重新反思自己的社会经济行为和走过的历程,重新审视发展的目的和目标。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在一系列国际环境会议上,率先提出和讨论了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环境问题成为引发全世界对可持续发展思考和谋划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源头和“催化剂”。显然,环境状况是不同发展方式的结果,因而也就成为检验发展方式是否可持续的试金石和警示器。可持续发展归根到底是为了创造有利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环境。由此,人口、资源、环境问题构成了可持续发展的基本问题,谋求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可持续发展,最终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成为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终极目标。无论社会进步到何种程度,人类对于生态环境的依赖和影响是永不会停止的。生态环境的支持能力左右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速度,决定着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难易程度,最终关系到人类的生存与发展。生态学理论认为,自然生态系统中某一生物种群的数量多少直接受到其周围生态环境支持能力的限制,这一规律同样存在于人口生态系统中。尽管人口生态系统的人口环境容量与自然生态系统的动物环境容量存在本质的区别,人类通过建立农田生态系统、依靠水、肥、能源、交通等的大量投入换取高量产出,使人口环境容量大大超过自然生态系统条件下所允许的环境容量成为可能,然而农田的扩展、水、肥、能源的多少最终要取决于自然生态环境所能提供这些资源的能力。研究表明,生态环境支持能力直接受生态环境脆弱程度的影响。生态环境是由地质、地貌、气候、水文、植被、土壤、动物以及微生物等共同组成的环境综合体,既对人类的栖息生活起着生态调节功能,同时又几乎都是人类从事生产的对象,起着资源作用的功能。因此,生态环境的形成和演变,不仅与生态组成因素特性相关,还与资源开发和人类活动紧密相连。地质构造、地貌特征、地表组成物质、生物群体类型以及气候状况等因子,是影响生态环境脆弱度的自然因素;而人类过度垦殖土地、过度放牧、过度采樵、过度采药、长期连续不合理灌溉、矿山开发以及农业污染等,都是加大生态环境脆弱度的社会因素。我国特有的自然结构和地理特征决定了我国自然生态环境的先天脆弱性;我国又是人口大国,来自人类各种活动的影响,都将扰乱自然生态的平衡,更进一步加剧环境污染、生态的破坏,增大生态环境的脆弱性。尽管我们已通过采取技术、法律、经济、行政等多种手段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但从整体上看,目前治理的速度远远赶不上被破坏的速度,我国仍将是世界上生态环境最脆弱的国家之一。
我国政府为此采取了一系列环境保护重大举措,经过多年努力,全国重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得到有效控制,基本遏制住了环境污染加剧的趋势,一些城市和地区环境质量有所改善,生态保护和建设得到加强,防止了环境质量的全面恶化,基本保障了国家环境安全。
站在可持续发展的立场上看待人类社会与自然生态环境的关系,具有互惠性、整体性和长远性的特点。一方面,人类通过实践活动改变着生态环境,实现自然的人化;另一方面,自然环境又作用于人类,迫使人类遵循自然规律和维护自然权益,实现人的自然化。这种自然向人类的生成和人类向自然的生成,使社会系统与生态环境系统在总体上合二为一,成为一个无法剥离的互为关联的有机整体。人类对自然利益的保 2 护,实际是对自身利益的维护,人类对自然利益的损害,也即是对自身利益的损害。人类需要重新认识自己与自然的关系,将过去那种征服自然,以人类为中心,最大限度地谋取和占有眼前物质利益的功利型思维方式和做法,转化为尊重自然界自身存在和发展的规律,保护环境,合理利用资源,对自然尽人类的道德责任的互利型思维方式和做法。在实践方面,大力倡导生态化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走生态工业和生态农业的发展道路,从根本上为新型思维方式创设条件。
历史发展到现在,自然生态环境的破坏主要来自人类的生产、生活以及其他活动的影响,这就要求我们树立增长意识、人口意识、人均意识、资源意识、环境意识、需求意识,这些意识的集合,构成了迄今为止人们确认的一种最佳的可持续发展意识。资源环境的人口容量是有限的,而且这种容量会随着资源、环境的破坏而下降;人口数量在继续增长,且每个人的活动能量随着技术进步的不断增强而产生很强的人口作为分母的“加权效应”。面对这种“下降”与“增长”,需要寻求不要“撞车”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即人口生产、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都要以不损害环境质量和有利于环境质量的提高为原则。这就要求在人口生产中遵循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质量,调节人口结构的“控制”、“提高”、“调节”相结合的原则;树立资源的稀缺意识,加强资源的综合利用,加快可更性资源的发展,走节约与综合利用相结合的道路。树立环境意识,就是要将人口、资源、经济、社会的发展联系起来,每一个方面的发展都要顾及到环境效应,考虑到对环境的影响,每一个方面的发展不能只顾及到单方面的效益,而必须同时兼顾经济、社会、环境效益,坚持“三个效益”相统一原则。
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目的,是要使社会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使人类在地球上世世代代能够生活下去。人与环境的和谐共存,是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模式。自然系统是一个生命支持系统。如果它失去稳定,一切生物(包括人类)都不能生存。
第三篇:人口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人口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所谓可持续发展,一个基本要求是既满足当代人的发展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不得不说,这确实是一种远见卓识,而在可持续这种思想和理论的研究过程中,人口、资源、环境问题是重点和难点,也是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素。
一、三个要素各自在历史上的演变
1、人口问题:中华民族源远流长,自秦汉以来,中国便拥有这庞大的人口,到封建社会后期,中国的人口更是占到了世界人口的四分之一至三分之一。这期间虽然有过不少动荡和分离的时代使得人口减少,但总的来说人口还是稳定增长的,试举两例:唐朝人口峰指出现在唐天宝十三年(754年),约有1430-1540户,7475-8055万人,另外,大家比较熟知的康熙大帝曾提出“盛世添丁,永不加赋”的口号,可以看出当时的封建统治者都还是比较鼓励人口增长的,而在古代,实行此种办法也基本是符合社会发展趋势的,但到了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主席依旧鼓励生育,相信'“人多好办事”,可以看出他是受到传统观念束缚的,思想存在着一定的偏激和错误。在中国人的传统观念里,子孙后代多意味着家族,民族的兴旺,因而一向鼓励生育,从秦朝时的两三千万到唐宋时的上亿,再到改革开放后的十亿,人口无疑是激增的,即使1983年计划生育政策实行并起到了明显的效果,但中国这个人口雪球依旧是越滚越大„„
2、资源问题:中国历来地大物博,物产丰饶,古代统治者更是自夸我中国是无奇不有。在古代,比较重要的资源有土地和林业渔业资源,无疑地,从秦至清,除个别朝代如两宋和元外,版图总体上是逐渐增大的,姑且不考虑人均状况,与之相应的资源自然也就增多,并且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水利建设的完善,资源的利用效率也得到了提高,另外,我相信人类的祖先他们的职业一定是猎人和渔民,所以这两方面的资源一定是得到了提高的。然而近代以来,随着工业的发展和人们需求的大量增加,各种资源特别是在古代鲜有利用的石油煤炭资源被大量开采,乱砍乱伐,竭泽而渔的现象也频频出现,土地资源中关乎人类生存基本需求的耕地资源不断受到商业用房的占据,可以说当代中国的资源问题面临着极其严峻的形势。
3、环境问题:原始社会时期,这个时候的人们对环境的影响极其微小甚至可以忽略不计,商周以来,随着农业和冶金业的逐步发展,人们改造自然的能力也逐步增强,相对的对环境的影响也越来越大,但中国古代的人为污染总的来说还是相当有限的,大自然以自己的能力还是可以将其净化的。然而自清朝后期以来,随着列强的入侵,各种工业设施和工厂在中国也纷纷出现,虽然他们在客观上也确实促进了中国经济的发展,但和西方工业革命后自然环境被大肆破坏相同,中国自鸦片战争至今,自然坏境也面临着空前浩劫,物种濒危,土地盐碱化,谁污染空气污染严重,森林面积锐减„„
二、人口资源环境三者间的关系:
看了上文,相信对这三者间的关系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这三者间的关系其实核心还是人口问题,人活在世上,为了生存必然向资源和环境索取并同时促进自身生产力的提高,在这个过程中人类的生活水平提高了,却又开始追求更舒适的生活,于是又一次索取开始了„„因而一方面是人类数量上的急剧增长直接影响了资源环境的状态,另一方面人类素质的提高虽然使他们渐渐懂得破坏资源环境的害处,却也在一定程度上对资源环境产生了影响。另外,从本质上看,资源本省就来源于环境,因而,三者关系也可以看成是资源和环境的问题,总之是人越来越依恋环境,却又在不断破坏环境,如此而已。
三、人口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
再来看一下可持续发展的那个基本要求:既满足当代人的发展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
其需求的能力。在本文开头我说它是一种远见卓识,因为他为子孙后代的福祉考虑,然而,不得不说的是如此做也不过是尽量延迟地球的崩溃时间。从当代来看,尽管大量新能源如水能,风能,太阳能等开始得到开发和利用,但要想完全取代原有的煤炭和石油,却是一个相当漫长的过程。一方面要满足不断增多的当代人对矿产资源和环境的极度需求,另一方面又要对子孙后代的福祉负责,可持续发展又谈何容易。
因而,想要做到可持续房展,就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1、控制人口数量的急剧增长,这是世界范围内需要共同努力的,同时大力发展教育,提高人口素质
2、优化资源利用,调整能源结构,开发和使用新能源,同时保护国家稀缺资源
3、鼓励科技创新,实现科技和创新强国
4、减少三废排放,增加环保投入,植树造林,保护濒危物种,逐步改善大气环境和水环境。结合现在中国实际来看,节能减排的大力施行已取得了初步效果,在人们心中也留下了较为深刻的印象,但不得不说这些号召更多的停留在表面即人们虽然心里知道什么是对什么是错,但却难以身体力行,这点需要我们重视。人口方面,计划生育岁遏制了我国人口的快速增长,但其带来的负面效果诸如人口老龄化也越来越明显,可持续发展依旧任重而道远。
文法学院 经法1102 黄宏杰
2011年4月13日
第四篇:土地人口环境可持续发展
土地、人口、环境与可持续发展
一、土地与人口的辩证关系
土地的供给分自然供给和经济供给
人类对土地的需求量:越来越大
所以,土地与人口的关系主要表现为土地的供求关系。
二、人地比例关系的变化与环境问题
人口剧增,耕地锐减是造成粮食和环境两个问题的直接原因。
大量事实说明,人均耕地数直接影响人均粮食占有量。
粮食问题与耕地关系密切
为弥补粮食不足,毁林开荒、滥垦草原、围湖造田„„盲目增加耕地面积
大量施用化肥农药
水土流失、土地沙化、荒漠化、土地污染,破坏了生态系统,生态环境恶化反过来
又危机粮食生产,形成恶性循环
三、人口、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
18亿亩耕地红线岌岌可危,所以我们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可持续发展定义“满足当前需要又不消弱子孙后代满足其需要能力的发展。”包括两层含义:一是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二是经济、社会发展赖以支撑的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四、加强土地资源管理,促进可持续发展
树立可持续发展观
实现土地、人口、环境、经济的协调发展
选择与建立可持续发展的土地、人口、环境、经济组合运作模式
1使经济增长与恶化环境的土地投入脱钩 2实行以预防为主的环境政策 3将土地资源利用的外部性内在化 4实行有控制的人口转变 5消除贫困
可持续发展: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是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
土地利用管理是国家按照预定的目标和土地系统运行的自然、经济规律,对土地的开发、利用、整治和保护所进行的计划、组织、控制等工作的总称。
指导思想
可持续发展: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是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物质
基础。
保障土地资源安全和有效供给
前瞻性和科学性
第五篇:中国人口与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精)(精选)
中国人口与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摘要:人口过多、素质偏低和老龄化加快成为制约中国人口与环境和谐可持续发展的障碍。人口过多导致环境问题,其实质是人类索取超过资源本身、排污超过环境自净能力、自然资源耗竭超过极限便不可逆转。可持续发展是实现人口与环境协调发展的科学、合理的社会结构范式。对中国人口与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提出一些对策。
关键词:人口;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
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人口从解放前的四亿人口激增到目前的13亿人口,联合国2004年预测中国人口高峰值将出现在2030年,为14.46亿;国家人口发展战略研究报告(2007预测,中国人口高峰值将出现在2033年,为15亿左右。资源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不可或缺的物质基础,人类社会的每一次重大进步和变革,都伴随着人类对资源的认识和开发利用的革命性变化。同时对资源的索取也伴随着对
环境的改变和破坏。中国作为一个人口众多.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的发展中国家应努力寻求人口与环境相互协调,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构成危害的可持续发展道路作为发展战略,实现人口与环境的良性循环。
一、中国人口趋势
1、中国人口总量趋势
联合国2004年预测中国人口高峰值将出现在2030年,为14.46亿;国家人口发展战略研究报告(2007预测,中国人口高峰值将出现在2033年,为15亿左右。另据邓艳预测21世纪我国人口总量高峰将出现在2020年前后,峰值不超过14亿;若现行计划生育政策不变,鉴于现在大多数发达国家“人口一经济”发展之间呈现出的显著负相关性规律,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的人口生育水平还将在现在的基础上继续降低,因此人口总量在高峰值过后的急速下降将是必然趋势。
2、中国人口结构趋势
21世纪我国人口结构趋势变化主要特点是:①劳动年龄人口总量
高峰即将出现在2010年前后,高峰人口数约10亿;而后,经过一个平缓的减少阶段,劳动年龄人口数将急剧下降,到本世纪末,将不足3亿.②由于生育水平较低,少年儿童数量逐年减少,将从目前的近3亿减少到100年后的不足l亿,长期以往,后果不堪设想.③由于医疗技术水平和生活质量的提高,人均预期寿命延长,堆积作用使得老年人口是本世纪中叶之前中国唯一持续增加的群体;本世纪40一60年代将形成老年人口高峰,约为3亿左右;随后,由于人口总量高峰以后出生的人口持续减少,老年人口总量也逐渐减少。
二、中国人口与环境问题
工业和科学技术互相促进,使人口倍增,造就全新的现代文明。工业就像一柄双刃剑,在给人类带来富足和文明的同时也带来负效应。由于种种原因,中国并不庞大的工业过早地步人破坏自然生态、加重环境污染的尴尬境地。从国内来看,以城市为中心的环境恶化范围仍在扩大;水土流失、荒漠化程度不断加重;资源破坏和浪费现象普遍存在,一些重要资源的缺口逐步拉大。环境污染和恶化成为制约
中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威胁人民健康的主要因素之一。如果对环境问题不予以足够重视,采取有效措施,就有可能重蹈发达国家“经济腾飞,公害泛滥”的覆辙,抵消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的成果。从国际来看,在全球环境问题上,加重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环境履约的压力。环境与贸易、环境与金融等领域举步维艰。中国的可持续发展战略成败对世界一切国家发展举足轻重,对地球环境问题的影响超过人口数量甚少的美国。而其他各国当面临由于中国发展所引起的地球资源极限时,不得不重新调整各自无法持续的经济计划。
2002年.全世界森林覆盖率为31.3%,我国仅为14%。由于草场利用不合理,因此草原呈现出退化、沙漠化、盐渍化趋势,平均产草量下降30%-50%。在干旱、半干旱地区,降水量远远低于蒸发量,植被稀疏,生态脆弱,轻度人类活动就有可能引发土地退化和沙漠化。我国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国家之一。长江的泥沙逐年增加,有成为第二条黄河的趋势。水土流失严重、水资源急缺,终于导致1998年百年不遇、震惊全球的特大洪灾和2010年的西南大旱。沙漠化面积
已超过90万km2,至今仍以每年2000km2加速扩大。我国北方地区沙漠、戈壁和沙漠化土地面积已达154万km2,占国土总面积的16%。
生物多样性不断减少。我国生物多样性非常丰富,高等植物和生物物种均占世界10%。但是,生物多样性正受来自人口增长与环境恶化的双重威胁。近半个世纪,我国已有1000多种物种灭绝,其中包括约200种高等植物。有15%-20%的动植物种类处于濒危,其中包括约4600种高等植物和400多种野生动物。
环境污染积重难返。一是污染以城市为中心急剧向农村蔓延,农村乡镇企业污染占全国工业污染物排放总量30%。二是大气污染非常严重,全国500多座城市的大气环境质量均达不到国际标准。污染主要来自燃煤释放的二氧化碳、二氧化硫、烟尘污染、汽车尾气污染。三是水环境质量因工业废水排放而日益恶化。水环境中的污染物含量远远超过国家质量标准,甚至下渗污染地下水,出现当地居民无水喝的局面。四是固体废弃物排放量日益增多,但处理率和综合利用率不高。矿业开发中的乱采滥挖对环境破坏惊人,开矿后的废弃物基本不
处理,矿区废弃物地复垦率低。工业固体废物每年堆存6亿余吨,占地面积已达5万多公顷,它放射大量有毒有害物质,污染大气、地表水、地下水和农田。城市年垃圾量已达1.8亿吨,并以每年10%速度递增。五是噪声污染成为城市一大公害。全国区域环境噪声污染速度名列世界前茅。六是工艺原材料几乎全从自然资源中索取,加大本已脆弱的大自然压力。
三、中国人口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可持续发展与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不同,它是生态与信息相统一的复合文明模式。这一模式的探索过程对于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中国人口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如下:
1、加速科学技术进步,提高环境有效载荷
必须加快资源替代技术和开发技术的发展,特别是新材料、新能源和生物、海洋、空间资源开发等高新技术的发展,以增强我国的资源替代能力和再生能力;加快环境保护技术和建设技术的发展,重点发展矿产资源低品位开发、高利用加工技术,废弃物循环利用、清洁
生产与消费、水气污染防治技术,生态环境监测与预警信息工程技术,以减少废弃物排放增强环境的纳污能力;加快自然灾害防治技术的开发,特别是水、旱、火灾的防、减、救技术,以减少环境承载力的损失;大力发展安全、简便、舒适的节育技术以保障人口控制,发展家庭节能与绿色消费技术,以减少生活垃圾的排放。
2、改善教育与健康状况,提高全民人口素质
环境问题与人口素质关系十分密切,可持续发展要求改变传统的环境价值观,使人人都肩负起促进人类与环境协调的责任。中国环境问题突出与中国人口素质偏低有很大关系,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教育是基础,必须尽快普及基础教育,将人口、资源、环境的教育贯穿于各级学校的课程体系中,广泛传授自然、社会和人文科学的知识,使学生深刻理解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增强全民环保意识;社会教育要重视可持续发展的生育观、消费观、环境观的教育,增强对地方环境的适应性和协调性。良好的健康状况是人类福利和生产率的基础,要尽快消除地方病和传染病的危害,大力改善城乡人居环境
特别是农村卫生条件。
3、坚持计划生育国策
严格控制人口增长人口问题是一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我国人口的过度增长不仅在很大的程度上抵消了经济发展的成果,每年新增社会财富中约有1/3用于新增人口的消费,而且增加了就业、教育、福利、住房、基础设施的压力,加重了环境的负担。因此,必须坚定不移地执行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严格控制人口数量增长,使人口增长率维持在经济力量和资源供应所能承受的水平上。其中提高子女抚育成本,抑制多育动机,确立可持续发展生育观,是当务之急。
4、改变传统消费观念,减少资源消费性浪费
消费观念决定消费方式,改变传统消费观念是减少资源消费性浪费的重要环节。我国人口多,资源消费总量大,资源消费性浪费十分惊人。如果每人每天在消费过程中浪费1克资源,我国一年就要浪费资源4.4亿kg。因此,我国政府在改善消费结构、扩大服务性消费,千方百计减少资源的占用与消耗,大幅度提高能源、原材料的利用效
率的同时,应更加重视将人们从贪多图大的传统消费观念中引导到节约资源、减少浪费的消费观念上来,建立一个适度消费、勤俭节约的消费体系。当务之急是要建立一个能反映资源生态价值的可持续发展的资源价格体系,化被动为主动,使人们自觉摈弃那些浪费资源的消费方式。
5、提高资源利用率,减少资源开发性浪费
节约资源不仅必须减少资源的消费性浪费,而且必须减少资源的开发性浪费。目前我国资源开发性浪费比较严重,原因有二:一是科学技术欠发达,资源利用率不高,如在矿产资源开发过程中,重富矿、轻贫矿,重主采矿种、轻伴生矿种,致使宝贵的矿产资源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二是资源管理不善,资源有偿使用制度未能杜绝对资源的掠夺式开发,小煤窑、小金矿等资源开发企业的粗放经营造成大量资源的开发性浪费。加强资源管理,提高资源利用率,是协调我国人地关系的重要环节。
6、减少废弃物排放,加强环境污染治理
环境污染是人类活动的副产品,人类通过消费观念与消费方式的改善可减少消费废弃物的排放,通过科技进步与生产方式的改善可减少加工废弃物的排放。我国由于资源利用率低和消费再生物回收率低,每年要产生6亿多吨工业固体废弃物,1亿吨城市生活垃圾,400亿吨废水,10万亿立方米废气。废弃物总量如此之大,不仅造成了资源的巨大浪费,而且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当务之急一是要加强废弃物的无害化管理和资源化管理,减少废气物对环境的污染和资源的浪费;二是要尽快建立
综合的经济与资源环境核算体系,使环境外部成本内部化,从源头上堵塞污染,引导企业自觉地控制废弃物的排放,走清洁消费之路。
7、保护生物多样性,提高资源再生能力
保护生物多样性就是保护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资源的再生能力,也就是保护环境的承载力。我国生态系统类型多样,生物种类繁多,驯化物种及其野生亲缘种多,生物多样性居全球第八位。但与此同时,我国的许多生态系统破坏严重,许多动植物种类濒临灭绝,许多遗传
种质资源受威胁、减少乃至消失,生物多样性面临严重挑战。因此,必须加强对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的管理,尽快建立生物多样性保护的 监测和信息系统,大力发展生物多样性保护技术和可持续利用技术,保持我国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良性循环。
8、加强环境治理与建设,提高生态环境品质 在巨大的人口压力下,资源的过度开发和不适当的土地利用方 式,我国的生态环境总体上具有不断恶化的趋势。荒漠化面积已达国 土面积的 8%,且每年以 2400km2 的速度扩大,致使大批农田、草场退 化,公路、铁路交通受阻,直接经济损失 20-30 亿美元;我国还是世 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国家之一,水土流失面积 179 万 km2,每年流 失土壤高达 50 亿吨,造成土地退化,河湖淤积,灾害增多。生态环 境的恶化,加剧了我国人地矛盾的尖锐化。必须加强荒漠化与水土流 失的综合防治,搞好水土保持生态工程建设,提高环境品质,减少环 境承载力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