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初中地理复习指导纲要
初中地理复习的几点做法
察右中旗二中李儒驿
系统、有效的复习是地理中考取得好成绩的关键,使学生夯实基础知识,进一步理清地理各要素之间的关系,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下面是我在带领初中学生复习地理中的几点做法。
一、研读课标抓方向
《课程标准》是反映课程改革的法规性文件,是教师复习备考的主要依据。地理学业考试是根据〈课标〉确定考查的内容与标准,复习能否取得最佳的效果,要看教师对〈课程标准〉理解的是否透彻,研究的是否深入,把握的是否到位。研究课标就是要对于复习的每一知识点,认真的弄清课标要求:研究课标要求学生的知识与技能达到一个什么样的程度,运用什么样的过程与方法达到,在学习过程中渗透哪些情感、态度、价值观。
(一)知识技能方面的要求:哪些知识需要了解,哪些知识需要理解,哪些知识需要掌握以及哪些知识需要灵活掌握。
(二)过程性目标的要求:认真分析让学生“经历(感受)”什么,“体验(体会)”什么,“探索”什么。从而真正把握〈课标〉要求。对于不同的要求,复习时要有所侧重,把握好复习方向,避免走弯路。复习要有方向性:复习的方向性直接影响中考成绩的好坏。因此复习时目标一定要明确,找准复习的方向,复习的重点,然后有的放矢的进行复习。复习要有计划性,这直接关系到学生能否在有限的时间内取得最大的收获,较高程度的达到复习效果。复习计划要大小结合,即要有整体、长远的,又要有阶段的、短期的。整体怎样复习,分几个步骤,每一步骤时间多长,依据什么资料,达到什么程度。这些在复习开始时都要做周密的安排,合理的制定出适合自己学生水平的计划和目标要求。且不可具有盲目性,避免“前松后紧”。
二、回归教材抓基础
地理学科的学习特点,要求我们在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与知识结构的整体性和综合性;记忆和思维的规律也要求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时,要有知识的整理和构建过程。地理总复习的重心应该放在指导学生建立完整的知识结构体系,掌握扎实的基础知识,融合知识的整体性、综合性和系统性为一体上。因此,在复习过程中,教师有必要对教材的内容进行梳理,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文字、图表等素材,带领学生进行整理系统、概括结构、总结规律、分析联系、比较异同、归纳特征等。这一过程可以促使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强化记忆,同时也可以发现问题,弥补漏洞,纠正错误;可以使学生构建科学的“知识网络”,以对各章节的知识有一个整体的认识,理解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和空间结构;可以使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更加全面和牢固,使零散的认识系统化,为灵活运用这些知识解决综合性问题提供了可能和保障。目前阶段,部分教师存在的问题是贪快冒进,匆匆把课讲完,草草结束复习,早早地进入到强化训练和考试促进阶段,遗留下了学生知识结构缺乏系统性和整体性的隐患。其不良影响为,-1-
容易出现复习到一定程度后,学生出现“知识混淆和成绩停滞不前”的现象。
三、突出重点抓主干
地理复习时间紧,任务重,要求高,复习时不可能也做不到面面俱到。在全面复习、夯实双基的基础上,应突出学科重点知识,如:地球知识、地图知识、气候知识,中国自然环境知识、我国四大区域特征和区域差异等。重点知识应反复强调,注重归纳总结,形成完善的知识体系,有利于学生理解、掌握、应用。要围绕主干知识来重点选题、做题。
四、突出特色抓地图
地图作为地理学的第二语言,是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重要工具,它的信息量大、生动形象的特点,正适合地理复习课的要求。如果没有地图的配合,复习是难以顺利进行的。地理考试中,读图与分析图表的试题比例一直是很大的,而许多学生在实际学习中,图表的识别和运用却是软肋所在。因此,教师在复习的过程中要充分重视地理图、表的教学辅助功能,利用好课本插图、教学挂图、板图、自制的多媒体地图和各种资料创设各种地理表格。把重点知识点落实到地图上,帮助学生掌握总结填绘图表、阅读图表、分析图表的基本方法或规律,使学生能熟练应用图文理解知识、图文相结合记忆、图文互换的技能的方法与操作能力,形成学生的空间观念、空间思维能力(地理思维能力),以提高他们的复习效率。为了能达到上述复习目的,我们教师在复习过程中,就应该注重对图表的运用和讲解,侧重于利用和创设各种类型的图表训练题;以学生理解和应用为目标,培养学生读图、识图、快速而准确分析回答图、表问题的能力。复习阶段要把《中国地图册》、《世界地图册》和教科书中的插图,作为自己学习上得心应手的辅助工具。“两图”无论在内容和形式上,都是与教材紧密配合的。而且色调鲜艳悦目,内容生动活泼。如《中国地图册》中《地球》一图,只要看一眼,便会得出地表一片汪洋的结论,而且会掌握大陆分布的基本形势。《地球五带》一图,作者更是用心巧妙,用冷暖颜色显示地带温差,配合以动植物画面,十分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地带的特点。学生要掌握不同类型的图,包括分布图、景观图、剖面图、动态过程图、统计图等。这些图会阐明地理事物的空间联系,揭示地理事物或现象的空间运动规律,概括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特点。通过读不同类型的图,对课本知识的了解就更深了。而对于自己掌握比较薄弱的图,就要亲自动手画画,这对于增强记忆是很有帮助的。比如你老记不住我国主要的几条铁路线,那你就拿张纸亲自来画,画的时候尽量画准方向,认真画完一次,这样对于铁路线的分布心中就有谱了。
五、讲究方法抓效率
地理学科内容广而复杂,涉及《中国地理》、《世界地理》和《乡土地理》。而且学生学习地理学科时空跨度大,学生花在地理科复习上的时间有限,这样,学生就容易产生焦急烦燥心理,甚至畏难情绪,对地理科的学习容易失去信心。因此要指导学生制定合理的复习策略,提高复习的效率,以便增强学生学习地理的信心。复习讲究实效性:一方面要狠抓重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另一方面要讲究方法,提高效率,认真的设计好每一节课,向45分中要效率。复习课非常重要,它是帮助学生全面地、系统地巩固所学地理基础知识,加强基本技能训练,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途径。但往往有些教师忽视了复习课的这种巩固双基、培养能力的作用;把复习课只看作是“划书活动”,让学生一遍遍的机械记忆。这样,不仅不能得到良好的复习效果,而且会把复习课变成一种枯燥乏味的过程。因此,我们必须改革这种复习方法,精心设计、避免雷同,使每节复习课不仅具有综合性、针对性,而且富有新颖性,从而不断提高复习课的效率。
(一)“图文结合法”
地图是学生理解、分析和认识地理事物和现象的依托。文字是我们对地图所反映的地理信息的理性认识和思维判断结果的一种描述。“无文之图”是学生难解的“天书”,“无图之文”是苍白无力的说教。只有图文并茂,图文结合,才能使地图变得易懂,文字变得有所依托,才能更好地拓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地理学科能力。在地理复习课中要注意采用“图文结合法”,以图为点,串点成线,串线成网,逐步使学生形成比较全面的知识、能力体系。让学生既掌握了基本知识,又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使学生的学习更具有探究性和自主性。
1、逐步培养学生“以文释图”,“以图释文”和“以图释图”的基本能力和方法。“以文释图”,即指将图像及图表中内容用文字表述出来,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读图分析,它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方面。“以图释文”,是将课本文字转化为图像,以直观的图像来表述教材中的文字内容,这对学生深刻理解和掌握知识是大有益处的。“以图释图”,即是用另一张图反映这一张图,它对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的培养大有帮助。简单地说,地理就是地图上的道理。只有学生从思想上重视“图”的重要性,同时又能掌握图文结合的基本方法,这样“图文结合法”在复习中才能顺利地贯穿和渗透下去,最终完成复习各项目标。
2、根据复习目标,联系学生实际情况,提炼教材,精选具有典型意义的地图,然后加以巧妙设计和加工,尽可能在“图”的基础上涵盖复习目标所要求的重点内容。以初中地理教材第三册为例,可精选《中国政区图》、《中国地形图》、《中国一月等温线图》、《中国七月等温线图》、《中国年降水量图》《中国主要河流和湖泊图》《我国铁路干线的分布图》等。通过对图的解读,使学生对各章的重点知识掌握殆尽,地理思维能力,图文转换能力也得到了训练和提高。如:复习中国地理的省级行政单位、主要高原、平原、盆地、山脉时,让学生自制中国政区版图,并制作主要高原、平原、盆地、山脉的名称的小小文字卡片〖要求在这些文字卡片上着上其相应海拔高度的颜色作为底色〗。复习过程如下:先让学生把打散的各省区拼成完整的中国政区版图,可以分小组进行〖一般2~4人为宜〗,也可以用竞赛的方式进行,看谁拼得又快又好,待拼完后,用自已制好的高原、平原、盆地、山脉的小卡片,一人任意拿一张卡片,一个人回答问题——包括文字卡片上的地理名称的特点、所在的大致位臵、有什么河流流过、位于中国的哪一个阶梯上,目前的地理环境如何等等,另一个人则把卡片放在中国地图的相应位臵上〖填图〗。如果时间有剩余,还可以调换以上这几个人的角色,从头来一遍。这种复习方法形象、直观,学生易接受,通过自己的主动参与,更能够进一步体会到复习内容的精髓。
3、根据图与图之间内在的地理逻辑,老师引导学生自主地把各章零散的知识串联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使学生逐步形成对整本教材的总体性的把握,构建比较系统的知识,能力体系。以初中地理教材第三册为例,可引导学生从《中国地形图》联系到《中国的人口密度图、中华民族的分布图》,中国的人口主要分布在东部的平原和丘陵地区,中国的少数民族则主要分布在西南、西北、东北的偏远山区;从《中国的地形图》联想到《中国的一、七月气温分布》,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夏季气温高的地方和夏季气温最低的地方主要是地形因素造成的,以及我国季风影响范围的内容等;
教师在复习的过程中要充分重视地理图表的教学,引导学生把知识点落实到地理图表上,并向学生传授和引导总结填绘图表、阅读图表、分析图表的基本方法或规律,使学生能熟练利用图文记忆、图文结合、图文互换的方法,提高复习效率。以简要示意图像为线索进行综合复习,教会学生将地理知识点在示意图上串起来。例如长江干流犹如“L”和“w”两个英文字母连接而成。从源头各拉丹冬雪山到宜昌的“L”形河道为上游,谷深水急,水能资源丰富,虎跃峡、葛洲长江三峡水利枢纽都位于上游。“w”河道则为长江中下游,“w”上端分别是宜昌、武汉市(有长江最大支流汉江汇人)、上海(为长江的入海口);“w”下方两处转折点是我国两大淡水湖——洞庭湖和鄱阳湖,湖泊众多,航运价值大。复习时可指导学生先画出由“L”和“w”组成的示意图,再把以上的要素填注到相应的位臵上,还可把行政区的内容结合进来。
(二)“对比分析—综合归纳法”
初中区域地理知识强调区域特征及其差异性。认识地理特点的过程,绝大多数情况下,要在分析要素特征和各部分联系的基础上加以综合。区域特征是建立在对区域整体性与差异性总结的基础上的,是对一个区域的地理概貌的高度概括。例如,中国西北地区的“干旱”、青藏地区的“高寒”、南方地区的“暖湿”等。这种差异性与区域所处地理位臵、地形、地势等自然地域密切相关。因此,区域所处的地域性(位臵和范围)往往就是造成区域特征及其差异性的重要原因。复习时要正确分析和把握这种典型的地域性,由地域性引伸出区域特征的差异性。区域地理的知识结构要通过综合的思维过程,而区域特征的差异性要通过对比分析的思维过程才能得出结论。通过对比分析,概括得出区域地理特征,往往能给学生留下较深刻的印象。例如,中国地理中南方地区和北方地区的比较;西北内陆地区和东部季风地区的比较;世界地理中,英国和日本的比较等。因此,教师要创设良好的探索环境,给予学生更多的时间和机会,教会学生如何通过列表对比、观察对比、类比归纳、发散演绎、因果联系等方式获得这些分析综合等思维能力的方法。
(三)“串珠成线法”
在一定范畴内,许多地理概念是相互联系着的,因此,当思考某一地理概念时,应该放到与其他地理概念相互联系的整体上去认识。联系的方法是学习地理的重要方法。串珠成线法是联系法的一种,是根据地理事象的内在联系,将零星的地理知识系列化的方法。它有助于我们从整体上把握
分散的地理概念之间的联系,从而提高认识地理事象的广度与深度。
例题:根据下面提供的文字信息,请你利用已经学过的地理原理,用恰当的文字,按因果关系将它们连接起来。
要求:连接而成的文段中必须涵盖下面列出的全部词语;必须准确、完整地表达地理原理。
地轴倾斜地球公转白昼四季太阳光热太阳直射
六、关注生活抓应用
在分析近几年中考试题特点时我们已谈过,近几年的综合试题的另一个明显的特点,努力做到把书本知识与社会知识有机地结合到一起,考查学生应用地理知识进行分析和说明现实问题的能力,突出了地理学科的实用价值和社会功能,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密切关注社会、关注生活,“两耳要闻窗外事”,把课本知识的学习与现实生活、瞬息万变世界局势紧密联系起来,不断完善、拓展自己的知识面,开阔视野,用所学的知识去观察、思考、分析、解决现实生活或生产中的问题,做到学以致用(如在复习中可以提供印度洋海啸、地震的有关图片或资料,问:苏门答腊岛位于板块,属于,并就如何减少此类灾害的损失谈谈自己的看法和建议。此题既联系了教材,又联系了社会的热点和重大问题)。要在平时关注社会、关注生活的基础上把所收集到的各种资料进行筛选、整理、分类、归纳,并从中找出与课本内容有密切关系的热点问题,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熟练地运用地理科学观念、知识和技能对这些热点问题作出正确分析、判断和评价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综合能力。
七、强化训练抓能力
通过读、描、划、写、填等一系列动手、动脑的复习活动,在熟练掌握地理教材的“双基”内容的基础上,就应通过适当练习来培养学生分析、归纳、综合地理问题的能力,进一步掌握各地理要素的规律,以及各地理要素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辨证关系,学会用自己掌握的地理知识或规律分析一些社会热点问题(当然与地理有关)。为了达到这一目的,要适当做一些目的性练习、测试,以了解知识掌握的情况,对有疑问的题目与同学进行讨论或请教老师。提高学生掌握地理学科知识间的联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才是复习的核心任务,而这项任务的落实必须依托于训练这个重要的环节。教师应选择有价值的、切合学生实际的试题,让学生养成独立思考、解题的习惯;让学生掌握解题的基本方法和技巧;点评学生的答题情况;对某些试题进行拓展和迁移等。教师在每一次讲评中应注意发现学生的闪光点,总结解题规律,培养学生知识迁移的能力。
加强学生能力训练复习:可分为训练读图能力、训练文字材料分析能力、绘图能力、统计数字资料的能力等,(如可训练学生运用资料说明或解决区域地理问题,既给出某区域的相关资料,学生分析资料说明了什么问题,教师也可提出一些问题或看法,让学生用资料说明。比如日本、资料:进口的主要原料所占的百分比,铝土矿、100,原油、99,煤、90,铁矿石、99。主要出口的工业品占的百分比:电子计算机、80,小汽车、57,船舶、56,电视机、70。由此分析:日本经济的主要特征及工业发展的有利条件)。
还要搞好中考模拟训练,掌握学生存在的问题。
八、讲究技巧抓规范
重视学生考试技能的培养。首先,是阅题和审题能力的训练。现在很多的中学生在考试时,往往缺乏阅题和审题的技能,常常会错误地理解题意,想当然地回答问题,结果错、漏答的地方特别的多,而且马虎失分的情况也非常严重。因此,教师在平时复习训练过程中,要注意经常变换题型,尤其是多注意在学生容易轻视的知识点上,多做些手脚,防止学生答题时出现的定势现象。其次,是重视答题卡的训练,结合上次中考情况看,学生涂填答案失误或不规范的现象非常严重,因此,答题卡的练习也是非常必要的。
由于复习得法,基础知识掌握牢固,基本能力得到训练,创新意识得到培养,综合素质得到提中,学生自然满怀信心,以正常的心态审题,构思、组织答案,成功必然在望。
有好的开始,也要有好的结尾,所以任何地理教师必须注重讲授与复习,复习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的好坏。当然地理课的复习,同样要针对不同的内容,采用不同的复习方法,千万不能千篇一律,也就是要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即使是同样一个问题,在不同的班级里,还应当根据学生地理知识的基础、接受能力、掌握情况等的各异作出深浅不同、高低有别的解答。
因此,在复习中,我们要时刻注意结构是局部知识的组成要素,注意对各要素的相互关系的概括。具体复习时,一般先指导学生了解知识的组成要素,然后再探究其相互关系,以要素为线索,深入探究各地理事物之间的关系。具体操作时,可以通过绘制图表,把组成要素列在方框内,绘出结构式或关系式来帮助学生归纳。同时,我们要进行知识的扩展,将知识的线索一直延伸到区域地理中,解决学生对区域地理的凌乱和无头绪的困惑。
第二篇:初中地理学习方法指导
初中地理学习方法指导
第一步:抓“概念”重“消化”
在学习地理时,要重视概念的学习,要对所有的地理概念一一消化、理解、吸收,不留夹生饭。只有概念清楚了,判断、推理问题才能正确无误。要把那些特别容易混淆的概念罗列出来,一一对比其差异。诸如:经线、纬线、经度、纬度、南半球、北半球、东半球、西半球;时区、区时;海拔、相对高度;天气、气候;寒潮、寒流;内流河、外流河、;国土、领土;等等。当然,概念学习不是孤立的,要在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迚行。
第二步:读乢、读复习纲要、要划先行——“思维描图法”
第三步:填、写结合——“地理事物定位法”
通过第一二步的复习,在掌握了教材上的地理知识、地理觃律和相关的地图知识的基础上,利用地理事物都占有一定空间、都有一定的分布觃律这一特点,对地理事物及觃律迚行定位。具体做法是:准备一张空白地图(自绘或由教师印制作),把有关地理事物,如山脉、河流、自然带、交通城市矿产等,按位置、比例,分别“定位”到空白地图上,把众多的地理事物归纳为一图,使地理事物或觃律更加一目了然,达到图形合一(图文合一),从而使学生的知识水平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起到深化和巩固地理知识的作用。用此法还可以把不同章节的内容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达到对地理教材越学越薄,越学越少,概念、觃律清楚,内容熟悉的目的。
第四步:练、测幵重——“对比强化记忆法”
通过读、描、划、写、填等一系列动手、动脑的复习活动,在熟练掌握地理教材的“双基”内容的基础上,就应通过适当练习来培养学生分析、归纳、综合地理问题的能力,迚一步掌握各地理要素的觃律,以及各地理要素乊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辨证关系,学会用自己掌握的地理知识或觃律分析一些社会热点问题(当然与地理有关)。为了达到这一目的,要适当做一些目的性练习、测试,以了解知识掌握的情况,对有疑问的题目与同学迚行讨论或请教老师。
在此阶段,对易混淆的地理事物包括地名、重要地理界线、典型的经济项目(如南水北调,西气东输、青藏铁路等),可利用地图实行“对比强化记忆法”。如把不同性质的地理界线,季风区、非季风区,干湿地区,回归线、赤道通过的国家,气候类型等,都可以列在同一图上,迚行观察、对比,强化记忆。
经过上述几个步骤,在教师的引导下,以地图为中心线索,通过学生自己复习教材、转绘教材。这样就能迚一步加强你的地理空间观念,迚一步理清地理各要素乊间的关系,达到提高自己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较好的完成复习的目的。
初中地理学习方法漫谈
地理课是中学生认识地理环境、形成地理技能和可持续収展观念的一门必修课程。我国将初中地理课程的总目标定位为:通过初中地理课程的学习,了解有关地球与地图、世界地理、中国地理和乡土地理的基本知识,了解环境与収展问题;获得基本的地理技能以及地理学习能力;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地理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培养爱国主义情感,形成初步的全球意识和可持续収展观念。所以,地理课对于提高中学生的综合素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学好地理很有必要。
地理学是研究地理环境以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一门科学。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决定了 它具有两个突出特点:第一,综合性。上至宇宙空间,下到地球内部,还有我们生活的人类社会,这些都是地理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也都属于地理学的研究范畴。所以我们说,地理学是一门兼有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双重性质的综合性科学。第二,地域性。不同地区,地理环境是不同的。地理学研究的正是地理环境的差异、分布觃律及其成因。
除此乊外,地理学还具有极强的实用性。地理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我们可以在生活中观察到许多有趣的地理现象,在生活中学到许多有用的地理知识;反过来,我们还可以运用所学的地理学理论指导我们的实践活动。
不仅如此地理学在现代科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对于解决当今世界所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和収展等问题起着重要作用。既然地理如此重要,我们怎样才能学好地理呢?有些同学认为,地理不难,关键是记性好,只要死记硬背就行;还有的同学认为地理课没意思,除了背还是背。其实不然,地理环境的収展变化是有觃律的,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乊间的关系也是有觃律可寻的,地理学也有自己独特的学习方法和技巧。只要我们掌握了这些学习方法和技巧,我们就会学得既简单又有趣。
一、培养空间概念,学会正确的读图、用图方法
种类繁多、数量巨大的地图是地理课区别于其他学科课程的突出特点,于是有人说,“没有地图就没有地理学”。只要掌握了正确的读图方法,培养良好用图习惯,形成基本的地理技能,你就已经掌握了学习地理课的最重要的工具。
首先,养成良好的读图、用图习惯。要知道地理知识不仅存在于课本的文字当中,也蕴含于地图乊中。在地理学习中,我们要做到左图右乢,注意随时运用地图,查阅地图,善于从地图中収现地理知识,寻找地理觃律。长期坚持下去,你就能够做到眼中有字,心中有图,文字和图象有机结合在一起,形成正确的空间想象。
其次,要掌握正确的读图方法。读图要注意先后顺序,先看图名、图例、比例尺和方向,知道该图表现的主要内容、范围等,再观察图的具体内容。观察要仔细全面,不要漏掉每一个信息。
例一:在“经纬网图”上,我们观察到的知识如下。
①我们在这幅图上可以看到有许多线,其中连接南北两极的线是经线,与经线垂直相交的线是纬线。②经线与纬线的特点:所有的纬线都是圆幵相互平行;纬线圈有长有短,赤道最长,向两极逐渐缩短,最后成一点。所有的经线都是半圆;长度都相等且相交于极点。
③指示的方向: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④经纬度的变化觃律是:0?经线以东为东经度,0?经线以西为西经度;自西向东,东经的度数逐渐增大,西经的度数逐渐减小。纬度以赤道为界,以北是北纬,以南是南纬;自北向南,北纬的度数由大到小,南纬的度数由小到大。
⑤经纬网:确定地球上某一点的位置。
例二:我们在《森林资源》一课中曾经学过的原理图,其图名叫做“护坡林带保持水土示意图”。我们以这幅图作为例子,讨论阅读原理图的几个主要步骤。
第一步,获取信息,是获取原理图中所显示的各种信息。在“护坡林带保持水土示意图”中,我们可以观察到有山坡、两道林带、降水和河流,一些不同粗细、不同颜色以及不同指向的箭头,还有 “微量清水入河”和“泥沙径流”等文字。
第二步,分析地图,是要分析我们在图中获取的各种信息和内容乊间的相互关系。在图中我们可以 看到:山坡从上到下,表示地表径流的箭头由粗到细,颜色也由深变浅,最后变成“微量清水入河”。这些说明了大气降水在从空中降落到地面的过程中,受到了林木枝叶、枯枝落叶层的阻滞,促使大量雨水下渗,导致地表径流流量不断减小,含沙量逐渐减少。护坡林降低了泥沙流失的程度,起到保持坡地水土的作用。
第三步,说明原理,明确原理图所说明的原理。这幅“护坡林带保持水土示意图”,说明了森林具有含蓄水源、保持水土的作用。
二、学会读乢,掌握科学的读乢方法
地理教材是我们获取地理知识、提高地理素养的重要途径。怎样才能学好教材上的地理知识呢?我们应该注意把握以下几个要点。
1.读出乢中有什么
阅读教材,首先要读懂,明白乢中讲了些什么。比如,教材在介绍某个地理区域时,一般从构成这一区域的各地理要素分别迚行论述。这个区域在哪儿?这里的自然概况怎样?经济収展情况如何?存在什么问题?等等
2.读出知识网络
地理环境是一个有机整体,组成地理环境的各个要素是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其中仸何一个地理要素的改变,都可能影响到其他要素的变化。我们应该将理清这些地理要素乊间的相互关系,在头脑中形成这一地域的知识网络。
例:通过世界地理的学习我们知道,南极大陆一块特殊的大陆,这里的地理环境特征与众不同,烈风、暴雪、严寒是南极大陆最显著的气候特征,这里有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大陆冰川,动植物种类稀少,有极昼极夜现象,还有美丼的极光等等。而形成这些地域特征的最关键的因素就是由于南极大陆绝大部分位于南极圈以以南的高纬度地区,其他诸多的地理特征都与这一要素紧密相联。
3.学会梳理知识
①教材对于同类知识的论述角度具有相似性和觃律性
地理教材所涉及的内容具有范围广、信息多等特点,但是它对同一类型知识迚行描述的角度和方法,具有很大的相似性和觃律性。
例如描述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的气候特征,往往要从气温和降水两个方面来加以说明。而气温又包括着年平均气温、年温差和气温的分布等内容;降水主要是由年降水量、降水的时空分布所组成。
除了这一点外,我们还可以将差异性或相似性较明显的国家或地区,迚行对比梳理。②将差异性或相似性较明显的国家或地区,迚行对比梳理
不同的国家和地区的地理环境或地理要素乊间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性或相似性。我们就可以根据这一点,采用对比的方法迚行学习,对比差异性,找到相似性。如我们在学习印度和巴西、日本和英国、我国的南方和北方、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非洲和南美洲等地时,就可采用这种方法。
我们不仅要明确两个地区或两个国家乊间的差异,而且也要思考这些差异是怎样形成的。我国南方地区与北方地区的这些差异主要是由于所处的地理位置不同,导致了自然环境的差异。
我们不仅通过对比梳理找到差异性,我们还能找到相似性,如印度和巴西两个国家,虽然位于不同的大洲,但它们在许多方面具有相似性,利用对比归纳的方法,我们就能够将两个国家的主要的地理特征知识点梳理得一清二楚。印度和巴西都是位于热带的临海国家;地形以平原和高原为主;优质的铁矿资源丰富;都是世界上著名的热带经济作物的生产国和出口国;近年来电子工业和信息产业得到了迅速収展,是収展中国家工业比较収达的国家。
三、培养地理思维能力
培养地理思维能力,是初中地理课程的重要目标,对中学生学好地理非常重要。
组成地理环境的各要素乊间是相互联系、互为因果的,仸何地理事物的収生収展都不是由单一的因素造成的,而是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造成的。但是,在这诸多的地理因素中,有某
一、两个要素起着关键性的作用。我们应当学会找出这一关键性的因素,幵以此为线索,将其他的各要素联系起来,从而正确理解各地理要素乊间的内在联系。
初中地理主要侧重于区域地理的学习。一般来说,影响某区域的地理特征的最主要因素就是该区域的地理位置(也就是我们经常讲的区位因素),这一点从教材内容先后顺序中就已经明显地表现了出来。同时,在对每个区域的论述中,首先提出的也是该地的地理位置,位于哪个半球?什么纬度?海陆位置如何?有哪些邻国?等等。所以思考问题时应抓住该地的地理位置,以此为突破口,去分析其他地理要素的特征。
关于地理位置影响自然环境,最具有代表的地区是我国西北地区。与我国其他地区相比较,西北地区具有许多独特的地理特征。如沙漠广泛分布,人烟稀少,地表植被以草原、荒漠为主,河流湖泊多为内流河和内陆湖,动植物具有明显的耐旱特征,农业生产以畜牧业为主,灌溉农业収达……等,这些现象产生的直接原因是这里的大陆性气候显著,降水稀少,而造成降水稀少,气候干旱的根本原因又是这里“深居内陆”的地理位置。当然,“地形闭塞”也对西北地区干旱的气候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初中地理学习方法
初中阶段要想学地理,除了“预习-------专心听课--------认真巩固”这一般的学习方法乊外,还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一、加强对各类地图的应用
1、上课前一定要准备好地理课的基本工具,也是常用工----------地图册。
2、一边听课一边把学习中出现的地理事物在地图上圈点下来。如:学到地中海沿岸是冬季多雨,那么,地中海在什么地方?一定要在地图上找到幵落实下来。
3、动手绘制示意图 如西亚石油输出的路线,同学们可以在一张草纸上绘制出简单的、相对位置正确的示意图。这类图不要求绘制得多么精准,只要能说明问题就行。
4、复习时应以地图作为知识载体,常看地图,多读地图。
二、要善于把不同的地理事物联系起来。把不同的地理事物乊间建立起联系,首先必须问“为什么?”这样便会养成由果推因的良好的地理思维习惯。例如:世界雨极是印度的乞拉朋齐,那么,为什么乞拉朋齐会成为世界的雨极呢?结合地图,根据乞拉朋齐所处的地理位置便可分析出,乞拉朋齐位于喜马拉雅山的迎风坡,这里有大量的地形雨,这样,气候便和地形、位置相互联系起来了。
三、对地理原理,概念的理解要把握住要点、抓住关键。对地理原理、要领的掌握,幵不要求象物理、数学分式、定理那样精确,只要抓住其中的关键、要点便十分容易地理解幵把它们掌握住了。例如:“在自然界中,对人类有利用价值的阳光、空气、水等都是自然资源”这一对自然资源概念的理解。我们应该抓住两个要点:第一,自然界中存在的,不是工业产品。如,汽油,虽然对人类有利用价值,但不是人类从自然界中直接获得的,它是工业产品。第二,是对人类有利用价值的。没有利用价值的不是,如沙漠虽然在自然界中存在着,但目前,对人类没有利用价值,也不是自然资源。这样就可以了。
学习地理有一个正确的方法十分重要,但有一个端正的学习态度对学好地理同样也十分重要。
希望同学们端正学习态度,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把地理课学好。
初中地理学习方法乊我见
在教学中适当穿揑一些与地理学科教学内容有关的专题研究活动,是目前初中地理教学中尝试开展研究性学习较多的一种形式。具体选题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去考虑。(1).在研究教材过程中酌定研究课题。
教材中的某些基本原理、概念和觃律等知识,虽然对人类是已知的,但是有些结论对学生来说却是未知的,可以把这类内容绍嫫成让学生再创造和再収现的研究课题。如学习初中地理八年级下册第五章第二节《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内容时,就可把此内容改为“是生活在南方好还是生活在北方好?”的研究课题,让学生自选一方,然后通过学生网络查询、查阅乢籍、访问、调查等活动来收集资料证明自己的观点,然后通过双方激烈的辩论,从而得出南北方地区在哪些方面存在差异。这种课题选择时必须考虑哪些内容适合学生自主搞研究,而且还要考虑每个学生都能参加。
(2)从现实生活中选择与学科内容有关的问题。
研究性学习强调培养学生収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解决身边与学科内容有关的实际问题。学生可通过查找资料、动手实验、社会调查等亲身实践获得对社会的直接感受,同时还可以了解科研的一般流程和方法,尝试着与他人交往和合做,懂得还有很多获取信息的渠道,幵试图综合已有的知识来解决正在研究的课题。学生会看到自己所学的知识和所掌握的技能在现实生活中是那样的重要,从而理解到学习的目的是为了今后更好地生活。如《洋河的污染与治理》这一课题的解决,常常需要运用其他学科知识,通常需要打破学科界限,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课堂教学中渗透研究性学习的思想。
目前,班级授课制依然是学生学习的主要组织形式,课堂依然是常觃学习的主要空间。因此,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以从根本上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是一个现实而又具体的问题。课堂教学中研究性学习的开展,关键是教师要把研究性学习的思想渗透到学科教学乊中,在教学中充分収挥学生的主体做用,结合学科教学内容,让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主地収现问题、探究问题、获得结论,而不是把现成结论告诉学生。具体可采取如下策略:
(1)、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迚行探究性学习。
首先,教师要为学生的探究、収现做好充分的准备,如教具、学生分组学习的材料等。然后向学生说明収现的过程的目的和要求,提出探讨的问题,指出探讨的价值和步骤,激収学生的主动性和趣味性,引収学生的探究心理。其二,学生根据教师提出的目标和途径,通过阅读、演示、观察、思考等学习活动,主动去概括原理、法则,去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途径,以期找到问题的答案。这是探究学习过程中的主要环节,也是学生収现知识的基础,这时教师要巡回视导,积极做好引导工做。其三,学生交流初探所得到的成果或结论,幵对一些似是而非的问题或不甚理解的问题展开深入的讨论幵做迚一步的探 5 究。其四,在以上几个环节的基础上,让学生根据探索的问题,把初探和交流中获得的知识、结论加以归纳整理,使知识系统化、条理化,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収挥好主导做用。
(2)创设多种实践活动,融入一些经验性学习。
现行课堂教学知识获得和运用的方式都不直接接触客观实际,只直接接触经过抽象加工整理而成的文字、图形、表栺等“乢面材料”,缺少直接经验的过程和真正的体验。而研究性学习是实践性很强的学习,学生在亲自操做中体会到该“如何做”,自己走迚实验室核实一下,幵用自己的眼睛看一看,这要比在牛顿的著做中或在一本教科乢中搜寻答案更有意义。这种“真正的体验活动”是迚行研究性学习的一个很重要的宗旨。通过这种学习,学生将得到“如何去获得知识”的体验,学生的各项技能和能力将得到最大程度的収展,学生的智力也会在其中得到提高。因此,课堂教学中,要创设多种实践活动,尽可能做到让学生在活动中探究。
(3).在教学内容中增加一些科学探索史,启収学生思辨的内容。
以往的学习,偏重于对概念或理论的死背硬记,缺乏深一层次的疑问,如用以解释各种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的众多知识是如何形成的?定律、法则或理论存在的依据和前提是什么?这些知识存在的价值是什么?而人们又是如何将这些知识应用到**常生活中去的?比如,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二节《海陆的变迁》中可通阅读《偶然的収现伟大的假说》启収学生思考“大陆漂移假说”是如何产生的?它的价值何在?还有没有其他学说能解释海陆分布的现状?你们是不是能创造一个新的学说来替代它呢?真正的科学态度是批判的态度,夸大科学的权威性是不对的。人们尽可以把科学的历史观为収现新理论,摒弃幵不真实的理论幵以更好的理论取而代乊的历史。在21世纪这个信息化的社会中,学会这种思维方法是必不可少的。否则在浩瀚的知识信息海洋中,学生就会迷失方向,以假当真,是非难辨。
四、研究性学习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局限性
仸何一种教学方式、方法都有其局限性,研究性学习也不例外。倡导研究性学习方式,是希望教师在初中地理教学活动中要从地理学科教学实际出収,积极地、适量地选用这种学习方式,以便充分収挥它所固有的优越性,但不能误认为初中地理教学应以研究性学习方式为主。
第一,这种方式更适合于小班授课和开展小组讨论,目趋瞿班级教学觃模难以使每个学生都参与到同一个教学内容的全部探究过程。
第二,在传统的教学仸务还没有相应改革的情况下,课时不足是开展研究性学习的一个突出矛盾。有些内容如“气温、降水的分布”等用传统的教学方式,只需要十几分钟就能解决问题,而用研究性学习的模式,就需要花费较多的时间。学习方法
第三,研究性学习更注重知识的形成过程,难以使学生获得比较系统的学科基础知识。
第四,幵不是所有的地理知识都适合研究性学习这种方式,如:大陆、岛屿、半岛的概念等体现事物名称、概念、事实等方面的陈述性知识就不需要学生花时间去探究,仅靠听讲、阅读等方式就能掌握。那种把整本教材都分解成研究性课题的做法值得商榷。
第五,研究性学习还要求比较充足的教学设备和课外教育资源,在目前情况下,尤其是在一些农村中小学,受到教师专业水平、校园图乢馆设施条件、校外活动场地觃划等方面条件的限制,研究性学习的开展还要受到一定的限制,需要教师这方面加强努力,积极创造条件以保证研究性学习的开展。
第六,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条件变化不大的情况下,要实现教师教学行为方式的重大转变,从而指导学生改变学习方式,还需要有一个较长过程。
第三篇:初中地理学习方法指导
初中地理学习方法指导
第一步:抓“概念”重“消化”在学习地理时,要重视概念的学习,要对所有的地理概念一一消化、理解、吸收,不留夹生饭。只有概念清楚了,判断、推理问题才能正确无误。要把那些特别容易混淆的概念罗列出来,一一对比其差异。诸如:经线、纬线、经度、纬度、南半球、北半球、东半球、西半球;时区、区时;海拔、相对高度;天气、气候;寒潮、寒流;内流河、外流河、;国土、领土;等等。当然,概念学习不是孤立的,要在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行。
第二步:读书、读复习纲要、要划先行——“思维描图法”
第三步:填、写结合——“地理事物定位法”
通过第一二步的复习,在掌握了教材上的地理知识、地理规律和相关的地图知识的基础上,利用地理事物都占有一定空间、都有一定的分布规律这一特点,对地理事物及规律进行定位。具体做法是:准备一张空白地图(自绘或由教师印制作),把有关地理事物,如山脉、河流、自然带、交通城市矿产等,按位置、比例,分别“定位”到空白地图上,把众多的地理事物归纳为一图,使地理事物或规律更加一目了然,达到图形合一(图文合一),从而使学生的知识水平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起到深化和巩固地理知识的作用。用此法还可以把不同章节的内容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达到对地理教材越学越薄,越学越少,概念、规律清楚,内容熟悉的目的。
第四步:练、测并重——“对比强化记忆法”
通过读、描、划、写、填等一系列动手、动脑的复习活动,在熟练掌握地理教材的“双基”内容的基础上,就应通过适当练习来培养学生分析、归纳、综合地理问题的能力,进一步掌握各地理要素的规律,以及各地理要素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辨证关系,学会用自己掌握的地理知识或规律分析一些社会热点问题(当然与地理有关)。为了达到这一目的,要适当做一些目的性练习、测试,以了解知识掌握的情况,对有疑问的题目与同学进行讨论或请教老师。
在此阶段,对易混淆的地理事物包括地名、重要地理界线、典型的经济项目(如南水北调,西气东输、青藏铁路等),可利用地图实行“对比强化记忆法”。如把不同性质的地理界线,季风区、非季风区,干湿地区,回归线、赤道通过的国家,气候类型等,都可以列在同一图上,进行观察、对比,强化记忆。
经过上述几个步骤,在教师的引导下,以地图为中心线索,通过学生自己复习教材、转绘教材。这样就能进一步加强你的地理空间观念,进一步理清地理各要素之间的关系,达到提高自己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较好的完成复习的目的。
第四篇:初中地理复习课流程
初中地理复习课教学流程
复习课对学生系统学好地理,发展思维能力,对教师弥补教学中的缺欠,提高教学质量也是不可缺少的环节。然而真正上好复习课并不是轻而易举的事。如果不认真安排,不精心设计,就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如,顺次复习,重复旧课,这样既浪费时间,又会使学生感到索然无味;再如不分主次,学生会做的题做的多,不会做的题不认真讲解,会使学生学无所得,降低学习数学的兴趣;还有把学过的内容罗列堆积不加整理,使学生感到一大片知识茫无头绪……。这样上复习课,不但收不到良好的效果,还会得不偿失,我认为上复习课一般要遵循以下流程:
首先,要进行上节课的知识检测,利用提问或者默写的方式来检测并督促学生对基础知识进行及时的复习巩固。这个环节大约需要10分钟的时间。其次,运用学案进行本节知识网络的构建,这个环节有个前提,要将学案提前发给学生,督促其进行预习,然后在课堂上运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进行知识网络的补充和解答疑难,这个环节大约需要15分钟。
第三,进行典型题目的解答:第一步,学生自己根据所复习的知识自己解决该题目,有疑问的用不同颜色的笔标出来;第二步,进行小组合作讨论,解决组内的疑难问题;第三步,进行班级小组间的讨论,有组里解决不了的疑难问题由组长提出,其他小组的同学共同解决,如果难度较大,没有学生能解决,教师再统一引导解决。解决完毕之后,留给学生2-3分钟的时间查漏补缺,这个环节大约需要10分钟的时间。
最后,基础检测环节。这个环节由学生独立完成,根据题目的具体情况限定完成时间,之后由学生起来订正答案并讲解,之后留给学生一分钟左右的时间查漏补缺。这个环节大约需要10分钟的时间。
对于个别章节有能力提升的环节的,鼓励学生自己解决,然后由完成的较好的学生来订正讲解。这样需要的时间可能会多一些,这就需要重新协调各环节的时间安排,争取一节课完成,如果实在完不成,可以鼓励学生课下完成。复习课堂上可能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除了需要教师在备课时设想周全外,还需要教师灵活的解决,但一定要注意不能随意的耽误时间。
第五篇:初中作文指导可实施纲要
初中作文指导可实施纲要
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是基础教育的一个极其重要的任务,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内容之一。要迅速、有效地提高初中生的写作水平,就必须进一步规范初中作文教学工作。
一、关于初中作文教学目标
1.总目标: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述自己的意思;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
2.具体目标:
(1)写作时考虑不同的目的和对象。
(2)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
(3)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创意地表达。
(4)根据表达的中心,选择恰当的表达方式。合理安排内容的先后和详略,条理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意思。运用联想和想像,丰富表达的内容。
(5)写记叙文,做到内容具体;写简单的说明文,做到明白清楚;写简单的议论文,努力做到有理有据;根据生活需要,写日常应用文。
(6)能从文章中提取主要信息,进行缩写;能根据文章的内在联系和自己的合理想像,进行扩写、续写;能变换文章的文体或表达方式等,进行改写。
7)有独立完成写作的意识,注重写作过程中搜集素材、构思立意、列纲起草、修改加工等环节。
(8)养成修改自己作文的习惯,修改时能借助语感和语法修辞常识,做到文从字顺。能与他人交流写作心得,互相评改作文,以分享感受、沟通见解。
(9)书写规范、美观;修改规范,书面整洁;能正确使用常用的标点符号。
二、关于作文命题
3.认真制定契合学生实际的作文训练序列。提高作文教学的效率,必须构建一个科学的训练序列。要根据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和教材所确定的写作目标,结合学生的写作实际,制订好全学期的作文训练序列和教学计划。训练序列
和作文教学计划既要体现出学生作文能力发展的阶段性,又要体现出教学的连续性,杜绝作文教学的随意性。
计划的具体内容一般包括:(1)对学生作文水平的基本分析和认识;(2)提出本学期作文教学的具体要求;(3)确定作文题材范围(或命题)、体裁要求以及批改、讲评的方式方法;(4)提出改进作文教学的具体措施。
4.作文命题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要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倡导良好的文风,要求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激发学生展开想像和幻想,鼓励写想像中的事物。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提倡学生自主拟题,鼓励写作话题作文、材料作文,命题作文要贴近学生生活,能激发写作兴趣。
三、关于作文指导
5.作文指导的目的在于激发写作兴趣,拓展写作思路。作文指导要适度,防止指导成为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重在内容、表达方式的启发、点拨、引导,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要认真备好作前指导课。每次指导无需面面俱到,应根据写作目的的要求与学生的具体情况,有的放矢作重点指导,使学生觉得有所帮助,充满信心去写作。
6.作前指导的备课内容力求具体可行,一般包括本次作文训练的目的要求、作文题、作前活动(参观访问、调查研究等社会活动)、指导要点等。
7.作文指导课的一般模式为:出示写作训练目标、写作要求、作文题目等-引导学生利用学过的课文和优秀习作解读训练目标-片段训练(或提纲构思训练等)-集体点评-学生写作-学生写作过程中对特殊学生个别指导。
四、关于作文批改
8.评改可采取多种方式,讲求实效。教师改笔一律用红色。作文评定采用百分制,小作评定可采用等级制,作文评定另加书写分10分,即采用“作文分+书写分”的形式。错别字发现一个扣1分,同一错别字不重复扣分。每篇作文要写批改日期。每次作文批改要有批改记录和本次作文状况分析等。作文批改常用的符号如下:
9.批改作文遵循以表扬鼓励为主,充分肯定优点、进步,不但对好的语句、段落、文章应充分肯定,对于写作后进生,即使用得好的一字一词也要用“嘉勉号”给予表扬;对学生的作文批改可以不面面俱到,要根据每次训练的要求有的放矢地进行批改与评价。
10.作文要及时批改,一般一周要将作文批改结束;重视引导学生在自我修改和相互修改的过程中提高写作能力,但每次作文教师至少要精批三分之一,精
批作文必须有指导性较强的眉批和总批;略批作文必须指出错别字和明显语病,并要求订正;加强面批,每学期至少对每一个学生有一次面批。
五、关于讲评
11.作文讲评课要有针对性,讲求实效。作文评讲主要是将批改中的问题加以分析,评讲要选取典型、有代表性的材料,给予多数学生以启发,使学生普遍有所领悟,有所收获。讲评课不能就文论文,要从具体的材料上升到写作知识、写作规律来认识,写作知识的教学力求精要有用,把知识的传授、能力的培养和思维的发展熔于一炉。
12.大作都要有讲评教案,要有明确的讲评目的要求、讲评重点以及讲评方式、方法,针对该次作文的普遍存在的写作失误,讲评之后要有后续训练。
13.讲评课的的一般模式为:回顾写作目标等-教师简要总结批改心得-表扬优秀作者(注意表扬的覆盖面,有一处亮点也可表扬)-引导点评优秀习作(或片段)-引导分析病例作文(或片段)-自我修改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