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备课现状
当前教师备课现状分析: 备课是教师教学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上课前的准备工作。提高教学质量,首先要上好课,而备好课又是上好课的关键。无论是新教师还是老教师,要上好课,必须要有一份切实可行的教案。对备课工作的态度及管理,目前各校普遍存在以下现象:
一、新教师“抄”教案。这里所谓的“抄”,一是指新教师注意备课的书写质量,即抄好字;二是新教师把教参抄详细。抄详案也情求可原,“手中有粮,心中不慌”、“不打无准备之仗”。但是他们在备课时往往会忽视教案的可操作性,淡化教学因材施教的原则,进而造成了课堂上照本宣科,面对学生的提问措手不及,在教学上无灵活性可言,进而抹杀了学生的创造性,不利于学生的发展。
二、老教师“厌”教案。多年从事教学工作,许多老教师具有相当高的教学理论素养,对教材的编排体系、编排意图、教学大纲的要求非常熟悉,能够选择灵活的教学方法,对学生因材施教,此时在备课上给他们提出字要一笔一划写、备详案的要求是不合适的,但为了趋同管理者的价值取向,满足老教师的“虚荣心”,他们又不得不按管理者的要求去做,你说他们能不“厌”吗?笔者认为管理者对老教师备课采用这种管理方法会造成以下后果:
1、打击了老教师的工作的积极性。在备课问题上管理者对新教师、老教师一视同仁,采取一个标准,“放之四海而皆准”,老教师无优越性而言,甚至出现某些老教师因为备课时书写质量不如新教师而受到“卖老资格”等类似的批评,你说老教师的颜面何存?不产生自卑心理、对立情绪才怪,管理者在备课上重形式、略内涵的思想是要不得的。
2、减少了新老教师交流的时间。为了让新教师尽快“脱贫”,许多学校将新老教师结成帮扶对子,在备、教、改、辅、研上,让老教师对新教师进行手把手的指导。可是为了备“好教案”,老教师对新教师的指导时间还有多少?庄稼的肥不足,能丰收吗?
3、不利于“培优、促中、补差”工作的开展。教学是一种特殊的生产,学生也是一种特殊的产品,在教学中要出精品、合格品,绝不能产生次品。但学生间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为克服这个矛盾,许多老教师都很清楚在课内外要注意“抓中间、促两头”,非常重视学生的辅导工作。但许多老教师为少挨批评,把主要精力放在教案的形式上。这样势必造成了“培优、促中、补差”时间上的缩水,仅为了达到学校提出的及格率而抓抓“差生”,不利于“培优、促中”工作的开展,进而造成了“优生不优、中间不进、差生能及”的现象,令人堪忧。
4、不利于老教师在教研上的投入。丰富的教育教学理论和经验,是老教师的“资本”,怎样把这些“资本”管理好、盘活,笔者认为管理者应该把老教师的这些“资本”投入到教育教学研究、教改实验中,扩大再生产,让老教师在教研、教改工作中挑大梁、唱主角,不要把他们困于“好教案”的框框里。
三、管理者“弃”教案这里所谓的“弃”有两层意思:一是管理者对“好教案”倍加赞赏,喜爱有加;对“不符要求”的教案是弃而不问,不能真正静下心来认真研究、商讨。二是学期结束,管理者分学科对所有教师的教案照单全收,弃于学校档案室的一角置之不问。管理者“弃教案”现象的出现暴露出管理者管理水平的欠缺,没有做好教师备课的后续研究工作,实在令人可惜。以上三种状况的出现,对学校的教学工作是很不利的,笔者认为要改变这些状况,要做到以下三点:
一、新教师“套”教案。笔者认为新教师完全可以“不备课”,把教学进度放慢一两课时,多听听老教师的课,根据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直接套用同年级老教师的教案,把主要精力用在理论的学习、教学基本功的训练、学生的辅导上。这样做既有利于对老教师的教学心血的承认、尊重,又对新教师的成长添加了“催化剂”,新教师成了“老教师”,学生也成了最大的受益者。
二、老教师“改”教案。多年的教学经验积累出了一本
本厚重的教案,管理者绝不能把这些教案一收了事,束之高阁,要把它们还之于民,让老教师在新一轮的教学中对其进行修改,给它添上新鲜血液,让其在今后的教学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同时也把老教师解放出来,让其在教研、教改、新教师的指导、学生的辅导上多花些时间。
三、管理者“研”教案。对教师的教案要检查,但不能一查了事,更不能弃而不问,要尊重教师的劳动,在“研”上做文章。好的教案要组织全体教师学习、欣赏,好的教学经验要推广,要研究,要用理论去分析,要把教师的教案当成一种资源去开发。这样做既有助于教师备课水平的提高,又能培养教师工作的积极性,促进学校教学管理水平的提升。笔者行文的目的在于希望管理者在教学管理上解放思想、开拓创新,认真分析当前教师备课工作的现状,积极采取对策,提高管理水平,让教师教好、学生学好,切实提高教学量。
任何一种有目的的活动,为了达到预期目标和获得理想效果,都必须在活动之前认真进行设计。课堂教学要在有限的时空中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优质高效地达到预定目的,完成预期任务,更需要进行细致的安排和周密的设计,可以说,认真备课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关键,备课的最终形式就是教案。几乎每所学校一学期中都会进行几次备课的检查,并把检查结果记入教师业务档案,作为综合考核的依据之一。在实际工作中,有几种情况需引起我们的重视:
一、废除教案的呼声不断
实际的教学工作中,关于教案的要求有很多,在条条框框中形式主义的成分居多,教师为了应付检查,为了保持备课本的整洁、保持书写规范„„,使得写教案蜕化成了一项机械、呆板的体力活。由此对写教案产生了反感,认为是一项负担,极想摆脱,要求彻底改革,废除教案的呼声经常听到。
我们知道备课的内涵极为丰富,有对教材的钻研,有对学生的了解,有教法的设计,有教学资源的开发选择和利用,还有教育教学理论的学习。这里的每一环节都是相当具体的,设计者通常需仔细考虑课堂上如何引导学生理解和记忆新知,如何在熟悉的情境中运用知识和技能,如何在新的情境中创造性地运用已掌握的知识、技能,如何设计好讲授要点、课堂体提问、作业布置。这些内容在脑中起初都是混乱而无序的,只有深入思考,对它们进行整合,使之清晰化、条理化、深刻化,才可以在授课时成竹在胸。把思考所得书面化是一种很好的方法,也是一项需要付出很多艰辛的劳动。但这些都是必须的。要想成为一个合格的教师,必须首先学会独立备课。许多名师曾谆谆告诫青年教师:教师成才备课始。
即使是一名成熟的老师,教学艺术也是无止境的,每一次研究教材、设计教学思路,每一次授课后都会有一些新的问题、新的收获,用教案的形式记录下来,留待以后作进一步的思考、完善,将是一件非常有益于教学的事。
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开始,关于教案的各种僵化要求也应改一下,更注重实
效,让老师们在备课的思考和书写过程中享受愉悦、感受成功、实现自我、超越自我。
二、抄写教案的现象不少
一种是抄写别人的教案。目前市场上有许多教师备课手册,且都是名师、特师的作品,仔细翻翻,确有许多精妙之处,对青年教师特别是刚上岗的老师会有许多启迪和帮助作用。需要注意的是,那些名师特师的教学经验、教学思想不可能完全体现在课例中,而且他们的教案都是针对自己的学生,对我们的学生缺乏足够的指导意义。如果备课时,只是一味地抄写,不作研究再设计,变为自己的东西,这样的备课有何用?更有甚者,是在课后补抄的,实在误人子弟,荒唐!
另一种是抄自己的教案。常听有的老师讲,这是我当年花了很多心思备的课,现在我可以省省力了,抄抄么好了,反正教材也没有多大的变动。于是一本老教案抄了一遍又一遍,他们明白,这样的备课就是为了应付检查。
事实上,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学校、不同的教师,面对的是不同的学生。教育培养的是存在个性差异的不同的人,怎么可能用同一套方法去教育人,去解决教育中的问题?
陶行知先生曾这样说过:“教什么和怎么教,决不是凌空可以规定的,他们都包含“人”的问题,人不同,则教的东西、教的方法、教的份量、教的次序都跟着不同了。”每一位老师都懂得“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学为本,那么在考虑教学内容、教学策略的时候更应“随机应变”,精心设计、调整、修正,使之更适合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能力结构。这样的备课才是有效的。
三、教学目标有偏差
教学的总目标在于使学生得到健康、充分而和谐的发展。每一节课的教学目标是为了实现“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这个总目标服务的。
绝大多数教师的备课都是在教材分析的基础上确定教学目标,据此选择教学方法,设计教学方案。对于教学目标的认识常常会有以下几种不足:
1、往往从“应试”的角度确定教学目标,即可能检测什么就以什么作为目标;
2、常常局限在认知方面的目标,忽视了情感方面的目标,至少是对情感方面的目标重视不够;
3、过分强调所谓的“行为目标”的可见性、可测量性,阻碍了学生良好思维品质的发展;
4、往往只重视教学的结果(教学目标的掌握),很少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经历、感受、体验。事实上,平时的课堂教学对促进学生发展这个总目标究竟起到怎样的作用,在一定意义上说并不在于学生每一节课中具体的、明确的知道了什么,而在于他们在课堂教学中有什么样的表现。如果一节课把精力放在使学生掌握那些所谓具体的、明确的教学目标上,满足于学生一节课后能“记住什么”、“说出什么”,那样做无助于学生的发展,对促进学生的发展也是有限的。
关于备课,苏霍姆林斯基曾讲过这样一个故事:一位教师的一堂历史课上得精彩之至,令所有听课者叹为观止,于是下课后,大家围住这个老师,询问他,这节课上得这么好,你花了多少时间备课?那位历史老师说:我是用我的一生来备这一节课,至于这节课的教案,大概用了一刻钟。是的,最高境界的备课是用一生用心去备课。
本次课程改革对教师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在“教学设计与实施”方面的要求是:能确定教学目标,设计教学方案,使之适合于学生的经验、兴趣、知识水平、理解力和其他能力发展的现状与要求;与学生共同创设学习环境,为学生提供讨论、质疑、探究、合作、交流的机会,积极利用现代教育技术,选择利用校内外学习资源。师者知在先,好的备课不仅是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更重要的是备教艺,备属于自己的科学的、先进的有特色的教育教学理念。这些工作需要我们用毕生的精力去完成,用一生的时间去用心备课。
第二篇:备课稿
爱国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一个地区赖以生存发展、和谐富裕的精神力量,是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价值观的内核。每个历史的发展阶段,爱国价值观的基本内涵是不完全一样的,但一些基本的内容是共同的、普遍的。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视域下,爱国价值观的基本内涵就是要热爱中华人民共和国、热爱社会主义;就是要坚定理想信念,建设社会主义;就是要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就是要努力工作,开拓创新。倡导和发扬爱国价值观,对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中华民族复兴的中国梦,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习近平同志指出,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这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他说,实现中国梦必须凝聚中国力量。而爱国主义始终是把中华民族坚强团结在一起的精神力量。中华民族创造了五千年延续不绝的灿烂文明,经历百年屈辱而实现了民族独立的梦想,改革开放以来创造了发展奇迹从而更加接近民族复兴的梦想,重要原因就是爱国主义成为中华民族团结一心的精神纽带、自强不息的精神动力。在当代中国,爱国意味着珍惜并抓住宝贵的发展机遇,把爱国热情化为富强国家的现实行动,把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推向前进。
一、爱国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内容
著名思想家别林斯基说过:“谁不属于自己的祖国,那么他也就不属于人类。”几千年来,人们生活在养育自己的国土上,在可见的未来,人们依然要在养育自己的国家中奋斗。你在这个国家里出生、成长,国家给了你特定的种族遗传、价值观念、文化修养,国家民族的个性已经深深地融化在你的血液里。不仅如此,国家和民众的利益高度一致。想要建成美好的家园,你必须推动国家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想要过安定有序的生活,你必须维护国家的稳定和统一。想要过有尊严非奴役的生活,你就必须维护国家的独立与主权完整。因此,热爱我们的国家,其实就是热爱我们的家园,本质上就是热爱我们自己。这既是国民感情上的自然表现,更是国民必须承担的责任。
爱国是人类共有的感情。在中国,爱国对于中华民族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爱国是我们民族精神的核心内容,是中华民族传承五千年的美德,也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的精神支柱。
在我国历史上,爱国主义从来都是凝聚人民思想感情的柱石。屈原虽遭流放,仍眷恋楚国,心系怀王,冀幸君之一悟;苏武牧羊,数十年手持汉朝符节,心志不变;岳飞抗金,历尽艰辛而矢志不渝,各地民众同声相应;土尔扈特部为维护民族独立,冲破沙俄重重截击,胜利返回祖国;近代以来,无数仁人志士流血牺牲,为了民族独立而奋斗。改革开放以来,爱国华侨与国内民众众志成城,实现了国家的繁荣富强。爱国,始终是炎黄子孙心系祖国的纽带与基石。在我国历史上,爱国主义从来就是动员人民报效祖国的旗帜。从贾谊的“国而忘家,公而忘私”到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从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到林则徐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从孙中山喊出“振兴中华”到邓小平说出 “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永不枯竭的精神源泉,是每一个中国人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的内心依托。
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如果没有自己的精神支柱,就等于没有灵魂,就会失去凝聚力和生命力。爱国,就是中华民族的灵魂,就是中国人民的精神支柱。依靠这种精神,我们战胜了各种艰难险阻,自信地挺起了脊梁。
二、爱国是中华民族复兴的核心力量
自有历史记录以来,多少种文明都消亡了,独有中华文明始终延续不衰,从来未曾中断;放眼世界,多少国家和民族遭遇挫折而一蹶不振,独有中华民族历经风浪与艰险,始终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是爱国主义始终推动着中国人民自强不息,迸发着强大的生命力和创造力。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灿烂成就的创造源泉。大禹治水、划分九州,是出于为国家和人民排除忧患的责任;商代青铜制造和青铜艺术世所罕见,是人们追求美好生活的勤劳结晶;汉代造纸术、勾股定理及张衡地动仪的发明,出于解决国家发展问题的辛勤探索;隋唐时期李春主持修建的赵州桥,苏敬等所编修的《唐本草》,是在济世救民责任驱使下的创造;宋元时代火药技术的成熟,适应了保卫国家的需要;李白的诗歌飘逸慷慨,源自祖国锦绣河山的孕育;杜甫诗歌的沉郁顿挫,源自于对人民困苦的深深同情。这些辉煌的成就,均源自于对祖国的深厚热爱,也进一步激发着民族复兴的热情和勇气。
爱国主义还是中华民族自强自立的精神动力。中国自建立以来,从来没有少过艰难险阻,经常受到战乱侵扰。但是中华民族从未因此沉沦,中国人民从来没有屈服。特别是在近现代,中华民族从鸦片战争开始一次次地面临着世界列强的欺辱,但我们从来都没有放弃抗争,努力实现着民族的独立和国家的富强。正是凭着对国家和民族的深厚感情,依靠在爱国主义旗帜下熔铸而成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才经受住了各种难以想象的困难和风险的考验,一直保持旺盛的生机与活力。
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中国迈步走向了社会主义,开始实现民族复兴。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我们依靠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指导,依靠爱国精神的强大动力,实现了中华民族的独立。新中国成立之后,我们迅速建立起自己的经济体系,靠的是社会主义体制的优越性,靠的是中华儿女的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和对祖国的赤诚之爱。改革开 放以来,我们汇集最广泛的力量促进现代化建设,取得举世惊叹的傲人成就,靠的也是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和爱国精神所凝聚起来的中国力量。
三、用爱国精神助推中国梦想
爱国主义是一个历史范畴,在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具体内容。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爱国主义主要表现为致力于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反动统治的斗争,把黑暗的旧中国改造成为光明的新中国。在现阶段,爱国主义主要表现为献身于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事业,献身于促进祖国统一的事业。邓小平同志指出:“中国人民有自己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以热爱祖国、贡献全部力量建设社会主义祖国为最大光荣,以损害社会主义祖国利益、尊严和荣誉为最大耻辱。”这是对我国现阶段爱国主义特征的精辟概括。
党的十八大为我们提出了新的任务,就是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要求我们必须坚持中国道路,要求我们必须弘扬中国精神,要求我们必须凝聚中国力量。我们应当自觉增强爱国精神,自觉履行爱国责任,自觉实践爱国行动,把个人的梦想与中国梦想紧密结合,聚集中华儿女的共同智慧,发挥社会各界的创造能力,把我们国家建设好,把我们民族发展好。这是爱国精神在当代中国的最好体现。
用爱国精神助推中国梦想,首先要坚定地走中国道路,就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在当代中国,爱国主义与社会主义本质上是统一的。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巩固和发展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成果,为我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了可靠的保证,集中体现着国家、民族、人民的根本利益。半个多世纪的社会主义建设,已经使我国改变了旧时代的落后面貌,成为一个初步繁荣昌盛的国家。社会主义是中国人民的历史选择,是中国走向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用爱国精神助推中国梦想,其次要爱护祖国的山河。中国幅员辽阔,山水秀丽多姿。在这片美丽富饶的土地上,中华民族世代栖息繁衍。而中华文明之所以五千年延续不绝,是因为中国人掌握了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技巧,特别是我们的土地五千年保持着良好的活力。我们应当珍惜锦绣山河,让祖国的丰富宝藏惠及我们的子孙;需要坚持保护环境,还给我们的子孙碧水蓝天;我们需要保卫祖国的河山,维护国家的统一和领土完整。这是热爱祖国必须承担的责任。
用爱国精神助推中国梦想,还要热爱我们的文化。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热爱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创造,要求我们拥有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以敬重 的态度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同时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的历史文化及现实国情相结合,创造领先世界的现代文化,增强对世界先进文化的贡献力量。
爱国不必时时挂在嘴上,深情地爱着自己祖国的人,其实是默默无声承受辛苦的绝大多数的人们,生于斯长于斯的一代代人。谁不依存于这块国土,谁不希冀祖国的文明、富强和繁荣,天蓝水美风清气爽的国家,只能自己来营造,因为只有这片土地才属于我们,才能承载我们现实和未来的全部生活。
·爱国主义就是千百年来固定下来的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列 宁
·我们中华民族有同自己的敌人血战到底的气概,有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光复旧物的决心,有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能力。——毛泽东
·中国人民有自己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以热爱祖国、贡献全部力量建设社会主义祖国为最大光荣,以损害社会主义祖国利益、尊严和荣誉为最大耻辱。——邓小平
·热爱祖国,这是一种最纯洁、最敏锐、最高尚、最强烈、最温柔、最有情、最温存、最严酷的感情。一个真正热爱祖国的人,在各个方面都是一个真正的人。——苏霍姆林斯基
·黄金诚然是宝贵的,但是生气勃勃、勇敢的爱国者却比黄金更宝贵。——林 肯
第三篇:如何备课
如何备课
教学目的: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并掌握备课的各个重要环节。教学内容:如何备课 教学重、难点:编写教案 教学方法:讲授法 教学过程: 1.1 备课
所谓备课,就是上课前的一切准备工作.备课是教学全过程的基础,它对课堂教学的质量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1.1 备课的基本要求
备课的工作包括学习国家课程标准、大纲,钻研教学内容,阅读参考资料,研究有关教学经验以及深入了解学生情况,选择具体恰当的教学方法,编写每一节课时的教学方案等. 按照这样的工作程序,备课中备什么?
1、备“思想”,备课中应注意思想教育.在数学教学中,讲什么内容,联系怎样的生活和生产实际事例,都具有鲜明的思想性.数学课中的思想教育,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1)正确的学习目的的教育;(2)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的教育;(3)爱国主义和民族自尊心自信心的教育;(4)良好个性品质的教育.思想教育应贯串于数学教学的始终,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不失时机地选取可能的材料,使思想教育取得实际效果.
2、备“教材”,掌握教材之间的内在联系.
(1)熟悉教材.从教材的系统性入手,通晓全部教材,了解教材的来龙去脉,了解各部分内容在整个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确定教材的深广度.
(2)分析钻研教材.在“精读”教材的基础上,对教材内容进行全面深刻的剖析,研究教材的思想性,研究数学中运动,发展、转化,由量变到质变,对立统一等观点在教材有关章节中的具体体现.尤其在概念教学中侧重于观察、抽象、概括、辨析等能力的培养,在定理教学中侧重于归纳、类比、分析、综合等探究能力的培养.对教学内容较易的侧重于自学能力的培养;对内容较难的则侧重于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另外,在备课中要根据一般和特殊的辩证关系,掌握知识间的纵横联系,寻找教材间的“规律”.人们的认识规律总是由特殊到一般再由一般到特殊的,数学知识之间的纵横联系也必然反映出人们这一认识规律.(3)处理教材
①紧扣教学目的,克服教学中的盲目性. 教学目的和要求应考虑下列几个方面: 第一、思想品德教育体现在哪些方面;
第二、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技巧的学习应达到何种程度?提出何种水平的要求?
教学目的的提出要明确、具体、恰如其分,太宽则过于笼统而针对性不强,太窄若流于枝节,则易忽略重要内容,太高则不宜兑现,太低则不能达到国家课程标准或教学大纲的要求.总之,“宽窄高低”都是不适当的.
②突出教学重点,克服学习的复杂性.根据教学目的和教学特点,联系学生实际,组织教材,确定什么地方该详讲、略讲或不讲,也就是要确定教材的重点.
教材的重点是指在整个教材中处于重要地位和作用的内容.如何确定内容的重要程度呢? 第一、对教材的有关部分,它是不是核心;
第二、它是不是今后学习其它内容的基础,或者是否有广泛的应用.
教师在备课中要突出重点,避免孤立地讲授知识,以利于形成知识系统,同时还要防止只注意系统而面面俱到.突出重点就是要抓住知识的“纲”,做到“纲举目张”.③突破教学“难 1
点”及早防止可能出现的错误.教学中难点常表现在以下方面:知识过分抽象,知识的内在结构错综复杂,知识的本质属性比较隐蔽、知识由旧到新要求用新的观点和方法去研究,以及各种运算的逆运算等.一般采取抓住关键、突破难点,或者分散难点逐步解决的办法.这就要求备课时周密考虑关键所在,在教学中,充分运用直观、具体模型,逐步抽象,由浅入深;充分利用已有知识经验,温故知新等方法扫除障碍.
教材中的难点,不一定都是内容的重点.既是难点又是重点的内容则应特别重视,认真解决.
3、备“习题”提高练习的质量
习题是整个教材内容的一部分,习题在数学教学中占有特殊的地位和作用,要使学生牢固地掌握数学知识,没有必要的恰当的例题讲解和练习,学生就不可能巩固所学知识,掌握有关的基本技能和进一步培养能力.为此教师必须对例题和练习题精心设计和选择,细心安排处理才能收到好的教学效果.(1)例题的选择和挖掘 ①具有目的性 ②具有启发性. ③具有延伸性. ④具有典型性.
(2)课堂练习的安排 ①事先演算,明确目的. ②妥善安排,练习及时. ③弄清概念,辨明是非. ④例题示范,注意格式. ⑤安排板演,共同评议. ⑥循序渐进,逐步提高. ⑦题量适度,难度适中.(3)课外习题的布置和配备
备数学课要认真备习题.首先教师需按照对学生的要求,将教材上全部习题演算一遍,明确各题的要求,解题关键,解题技巧,解题的格式.区别哪些习题是主要的,次要的,哪些是巩固性的,哪些是创造性的,哪些是单纯性的,哪些是综合性的,哪些学生可以独立完成,哪些需要提示,哪些可作为教材讲授,对每道题的难度与演算时间做到心中有数.
4、备“学生”,知已知彼效果显著
教学过程是师生共同劳动的过程,在吃透教材之后还必须了解调查受教育的对象.一要了解学生原有的知识结构、技能水平、学习兴趣、思想状态以及他们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做到因材施教,使教学不脱离实际.二要在了解的基础上进行研究,作出比较准确的预见,预见到学生在接受新知识时会有哪些困难,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 1.2 教学计划的制定
教师在钻研教材和了解学生的基础上,应从全局出发,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工作计划.这种教学计划既要符合课程标准、大纲规定,又要切合学生实际.计划包括具有一定灵活性的教学进度和设计合理的课时教案,从要求上它又分为学期进度计划、单元教学计划和课时教学计划.
1、学期教学进度计划
教师在接受教学任务后,应针对自己所担负的任务的有关情况有准确的掌握,如明确授课年级、学生人数、课本、时间等,认真研究课程标准、教学大纲的规定,针对自己的教学内容,明确课程标准、大纲规定的要求,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设计如何培养学生各种能力,如何在教学中体现出来.在制定学期教学计划时一般考虑以下几点:
(1)学期的教学目的;(2)单元教学进度;(3)新课、习题课、复习课、考试及讲评所需时间;(4)教学中所需的教具.
2、单元教学计划的拟订
单元教学计划实际是学期教学计划的具体化.它一般包括如下内容:①单元教学目的;②学时划分;③补充例题,习题的准备;④教具的准备;⑤课的类型.
3、课时教学计划(教案)
教案是教师备课的结晶,是教师进入课堂的“通行证”,是课堂教学的设计蓝图.目前由于每节课任务不同,课型不一,教学方法各异,教学过程千变万化,难有一个统一的教案模式,但是教案都应根据教材范围、内容、次序、教学方法、组织形式等明确表达出来.
一般教案应包括如下内容:①课题名称;②教学目的;③教学重点,教学难点;④教具准备;⑤教学过程.
当然,并非在每节课中都有难点,但教学重点总是有的,若用教具,则应在教案中写出.教学过程是最主要的.
在明确了教学目的,考虑了教学的重点与难点后,就要安排教学的具体内容和编排顺序,采取的教学方法,拟定承上启下的复习题,考虑补充例题等.一般情况下,课堂教学有如下五步程序:
①引入新课,使学生明确目的;
②讲授新课,主要是启发学生思考,调动学生积极思维; ③进行例题教学并布置课堂练习,进行巩固知识和技能训练; ④进行课时总结; ⑤布置作业.
第四篇:关于怎么备课
关于怎么备课
一、备课的涵义
备课其核心是课堂教学设计,它是衡量一个教师的教学工作是否认真的重要条件。备课的改革也是课程改革中教学改革的重要部分。备课是一个整体概念,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备课就是写教案。必须把备课当作教学工作中一项整体工程来对待。课前的一切准备工作都称为备课。如:熟悉材料,研究新课标,收集材料,查阅有关资料,了解学情,准备教具,课前实验,选择教法、学法、设计习题等。
备课是上好课的前提,是教师职业的基本任务之一,也是重要的教学基本功,备课是加强教学的科学性、计划性、预习性、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重要环节。
二、备课前教师应做好学期学科教学计划
教学计划应在开学前完成,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完成:
1、对教材做总体的分析,把握教材内容,对学期教学工作提出总体构思。
2、根据课标所提出的各项要求,根据课时计划,把教学内容按单元、章节科学合理分配课时。
3、对学情做出正确分析。特别是学生的基础知识、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兴趣和爱好要做认真分析,为教学决策、因材施教做好准备。
4、提出质量标准或奋斗目标,拟定教学措施。
三、怎样设计和书写教案
(一)要严肃认真地设计、书写教案。具体做到:
1、教案必须由教师本人独立思考并设计,可参考其他人的意见或教案,但不能照抄。
2、编写教案要从实际、实用、实效出发,不同学科、不同课型、不同内容应各有特色,不强求一律。
3、书写教案必须用字规范,书写清楚,保持干净整洁,始终如一。
(二)一节完整教案设计要写清以下几项内容:
1、如何填写表头
(1)授课题目:即本节课的课题
(2)授课时间:按教学进度所规定的时间
(3)课
型:即本节新授课、练习课(复习)、习作指导、讲评等。
(4)教学目标:根据课标与教材内容并结合学生实际来确定一节课教学目标。写教学目标应包括三方面内容:一是基础知识和技能应达到的程度;二是有关学生思维能力方面的培养;三是对有关思想的渗透。
(5)教学重点和难点:根据课标和教学内容并结合学生实际来确定一节课的重点和难点。
(6)学情分析:根据学生认识水平分析学生的知识与技能掌握情况。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分析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需要情况。(7)教学方法:简单地说就是教师授课的方法与手段。
(8)教具、学具的准备:即本节所用的如:卡片、小黑板、投影、投影片、录音机、实物等等。
2、如何设计教学过程(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方法的设计)教学程序是教师具体施教的步骤,是教师教学设计的体现与教学思想的展示过程。写教学过程应写清以下几点:①写出教学全过程的总体结构设计。②写出教材展开的逻辑顺序主要环节及过渡衔接。③写出教学重、难点的突破方法以及所采用的教学手段、教学方法。(1)创设情景,主动参与(导入):情景是教师和学生共同面对的,它当然可以起导入的作用,但更重要的是面对一种问题,借以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培养解决问题意识。情景不是幌子,它将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不同的教学内容,可采用不同“创设情景”的方法。如开门见山、复习铺垫、悬念激发、情感交流、生活事迹、趣味故事、游戏活动、直观感知等方法。
(2)提供资源,自主探究:教师在备课中要认真挖掘教材资源,为学生的学习资源。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观察思考、探究新知。新的教材特点之一是“具有基础性、丰富性和开放性”,即教学内容是基础而丰富的,呈现形式是丰富而开放的。因此,我们在备课时一定要思考课内与课外的联系,要认真挖掘教材资源,力图呈现丰富多彩的感知材料,给不同层次的学生都留出一定的思维空间,具体做法:
①将教材内容情境化。学生学习热情和积极性一定程度取决于他们对学习素材的思考与兴趣,现实的、有趣的、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境,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
②将静态知识动态化。教材上的知识是静态的。它只是为知识的传递提供了可能。学生看到的往往是思维的结果,而不是知识的形成过程和思维活动过程。因此,备课时,从学生实际出发,把教材中的主题图内容处理加工成可操作性强挂图或活动。(3)组织调控,合作交流(备学习方式的选择):客观分析学习内容,为学生设计自主的学习方式,是教师引导学生展示学习成果,在互相交流中使大家思维碰撞,激起创造性思维的火花。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
①学生自己能学会的,相信学生和引导学生学,新教材的编写特点是由浅入深,由易到难,螺旋上升、循序渐进。对于一些比较容易或浅显的教学内容,可以引导学生自己去学。一般来讲,年级越高,课堂教学也应该越开放。也就是说,在备课中应努力做到:凡是学生自己能够探索得出的,教师决不代替,凡是学生能够独立发现的,教师决不暗示。
②新旧知识有直接联系的,迁移类比,诱导学生学。我们可以利用知识的迁移规律,找准新旧知识的连接点和新旧知识的生长点,诱导学生利用旧知识去学习知识。“为迁移而教”应该成为我们备课时处理教材的出发点。
③学生难于理解或不易接受的。指导学生学。对于稍难一点的内容,可以适当创设机会。调动学生各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
④学生独立学习,有困难的,小组合作,互相帮学。“学会与人合作,并能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是课程标准的目标之一。所以,我们在设计教案时,应十分重视培养学生合作意识,指导他们怎样与同伴合作。作为一节课在教学组织形式的选择,在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时,教师在备课时必须设计下列问题:
1、为什么这节课要进行小组合作学习?
2、小组合作学习什么时候进行?问题怎么提?大概需要多少时间?可能会出现哪些情况?教师如何点拨?
3、如何把全班教学、小组教学、个人自学三种具体的教学形式结合起来,做到优势互补?备课时只有对这些问题都进行认真思考,小组合作学习可能是有效的,才能在课堂上真正发挥作用,而不是热热闹闹地走过场。
(4)反馈评价,巩固应用:是及时反馈学生自主学习情况进行分析评价,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率和效果。因此,教师在备课时要设计以下问题:①教师在反馈讲评中应该扮演怎样的角色?(参与者、引导者、组织者);②教师在设计练习和作业时是否体现基础性、选择性、综合性、实践性、开放性、创新性?(紧扣教学内容和教学环节、设计多种形式的练习,使学生的知识、能力、智力同步发展)。
(5)总结:当整个一节课教学过程将要结束时,教师在设计总结时要设计总结语(突出本节课的重点、有关思想的渗透,学生的质疑)。
3、如何设计板书?
板书设计:教案中要单列板书设计,板书要直观精练,易归纳小结,易引导,纲领性强,板书使用合理。
4、如何写课后反思?
新的课程积极倡导:教师不仅是课堂的实施者,更是反思性的实践者,学会反思是每个教师职业成长的必经之路。因此,我们积极倡导写好课后反思,而怎样写课后反思,写什么等问题是每一个教师非常关注的问题,在教学反思中,可以围绕以下具体问题进行。
(1)教材的创造性使用。如教材中有的生活场景的选择,问题情境的创设并不是很贴近学生的生活,不能引起学生共鸣,因此,我们在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的同时可以在反思中加以记录。
(2)教学的不足之处,如小组学习有没有流于形式,有没有关注学生情况、态度、价值观的发展等内容。针对问题找到了哪些解决办法和教学新思路,写出改进策略和教学的新方案。(3)学生的独到见解。上课时学生提出了哪些有价值的问题。(4)学生的学习是否与教案设计相统一。写课后反思追求“短”——短小精悍;“平”——平中见奇;“快”——快捷及时。
第五篇:如何备课
1.如何备课
备课,是教师创造性的劳动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钻研教学大纲及教材,要查阅资料、要确定教学目的、要选择适当的课堂教学类型。要考虑教学方法。要设计编写教案,还要借鉴相邻、相关学科的教学经验,更要研究国家教育的全局形势……可以说,教师课上的一言一行,是以课下的精心准备为代价的。
备课是否能达到教学中教师所期盼达到的目的.这就要看教师是否做到了有的放矢。即:是否做到了对学生的思想情况、年龄特点、音乐素质、能力水平、班风纪律等情况了如指掌。是否有针对性地采取了相应而适当的措施。所以说,备课不能脱离学生的实际,不能离开了解学生这个重要基础。
在备课中,只熟悉课本教材是不够的,往往还需要把范围扩大一些。翻阅书籍、网上查阅一些参考资料及借鉴一些相邻、相关学科的知识是很有必要的(如:教师用书、教学参考资料、有关的文字资料、乐谱等)。参阅相关资料的目的,并不是要扩大教学的范围,而是要使教师高瞻远瞩,在教学中立于主动、有效的地位。
分析教材是为了掌握教材的本质、弄清各项教学内容之间的有机联系,探讨、确定教学目的。要明确以下几点:让学生学什么?掌握哪些知识技能?培养哪些音乐能力?进行哪些思想品德教育? 分析教材也是为了深入浅出地进行教学。所谓深入,就是抓住教材的本质及教学内容的内在联系,对关键性的问题进行透彻地分析;所谓浅出,就是把深奥难懂、难于掌握的东西用通俗易懂、生动形象的办法使学生掌握,要做到这一些,教师必须吃透教材、勤于思考,提高专业能力和教学能力。
备课在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首先,备课是课堂教学的起点——课堂教学并不是从教师走进课堂才开始的,而是从备课便开始了。上好一堂课取决于多种因素的综合,课备好了却缺少其它因素的配合,课还是上不好,但是,没有备好课却想要上好课,这是绝对不可能的。其次,备好课是上好课的重要保证。备课备得充分,上起课来心里便会感到踏实;备课备得周到,上课时便能避免陷入尴尬的境地。真正是“备课花功夫,上课显神通”。备课如此重要,那么,音乐学科应如何备课呢? 第一,要审题
我认为拿到了个课题后,要像写文章一样进行审题,看一看这首歌曲所能带我的所有信息。如:词、曲作者是谁?什么内容的歌曲?相似的歌曲还有哪些?歌曲产生的时代背景是怎样?歌曲的风格是怎样的?学生通过学习或欣赏这首歌曲能得到什么?受到什么启发?得到什么教育? 第二,要有依据
我们在课堂上组织教学材料,安排教学过程,依据是什么?
1、要遵循音乐课程标准的教学原理
音乐课程标准告诉我们:音乐课要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性发展,重视音乐实践,鼓励音乐创造。
2、突出音乐课的特点
音乐作为人类的共同语言,听觉的艺术,我们要在上课时突出这一特点,要让学生多听完整的音乐,让学生在音乐中受到震撼,得到感悟,接受教育。
3、要尊重歌曲或音乐的风格
每首歌曲或音乐都有自己的风格,或舒缓或激越,或庄严或诙谐,我们要尊重歌曲的风格,不能把进行曲上成小夜曲。第三,要备学生
了解学生是上好课的基本条件之一。教者要掌握所教对象的音乐基础,心理状态,兴趣特长,组织纪律,音乐骨干及男女生人数等等。如果教者不了解学生状况,那就无法控制教学过程,要上好课必然不可能。第四,要备重、难点
在教学中,要抓住重点,突破难点。如果教者主次不分,平辅真叙,“胡子眉毛一把抓”,教学重点突不破,教学难点攻不下,那教学就不可能达到预期的目的。
第五,要有课前准备
备得再详细的课,如果没有充分的课前准备,在课堂上也会显得手忙脚乱,尤其是音乐课,不是一支粉笔,一张嘴就能胜任的,我们得借助音响,如多媒体、录音机、磁带、VCD等,教具得有钢琴或电子琴、打击乐器、口琴等等。第六,要备意外事件的处理
在备课中,教者应尽多角度,多层次地考虑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以免因不能解惑,答疑而哑口无言,束手无策,陷入尴尬境地。
备课反映着教师的教育理念和教学策略,反映着教师教学思路和轨迹。在新课改中,音乐教材的内容、课堂教学结构、学生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行为方式、课上师生的角色等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备课应改变传统的教育理念,依据音乐新课程标准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和可利用的教学资源,恰当地选择教学方式和方法,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学生素质。那么在新课程背景下,如何提高音乐学科备课的有效性呢?
一、注重教材开发 教材是落实课程标准、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载体,是教师进行教学的重要依据。但一堂课只教书上的内容,没有对应的补充内容,就会显得无生气,学生学的也显狭隘,浮在表面。所以教师在利用好教材的同时,应该对教材进行开发,找一些相通的知识点进行渗透,使学生的知识面得以拓展。
如上欣赏课《真善美的小世界》这一课,教师可以由迪斯尼乐园人物引入到歌曲,从而让学生了解到歌曲背景,学完歌曲后又补充了很多卡通歌曲,从那一个卡通歌曲的小世界中联系到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寻找一些真善美的事,来感受我们这个世界的温馨,充满爱心。这样学生就会觉得课堂更充实,学得也更扎实有意义。教师以新教材为基石,既充分利用教材又不被教材所束缚,必然会使新课程理念具体地落实到教材的处理中。
二、精心设计问题
备课中精心设计问题对于学生的思维发展是十分重要的。这是因为,学生在接触新知识时,求知欲促使他们对新知识追求全面的理解,那么,由于他们的知识能力的限制,学习过程中必然产生各种各样的问题,有了问题才能引起学生的思考、猜想、动手、探究,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最后将新旧知识进行重新整合,形成新的知识框架。因此,教师在设计问题时应注意四性:一是趣味性。趣味性的问题能激发学生合作探究的兴趣。二是探究性。教师设计的问题要有适当的难度,必须让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经过合作探究才能获得结果。而且,问题的提出要切合目标要求,具有科学探究的价值。过深,学生就会失去兴趣;过浅,不用思考,误导了学生对认知领域的开拓,不利于学生的思维发展。三是开放性。问题的结果往往不是唯一的,教师允许学生的答案多样化,允许学生相互修正问题的答案,让学生在相互启发、探讨过程中拓宽思维,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有利于学生尽快地找到问题的结果。四是层次性。根据问题的特点和课堂教学的需要,将一个问题设计成几个不同层次的小问题,由浅入深,让不同水平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都有所收益和发挥。问题的层次性能激发不同层次的学生积极地参与合作与探究,并都能获得相应的成功体验。
如在《祖国好妈妈》这一课中,教师可以先谈话启发学生去过哪些地方旅游,从而感受到祖国景色的美丽,而后让学生说说学过哪些赞美祖国的歌曲,之后再通过两首复习的曲目感受到两种不同的情绪及演唱方法,老师可以自然引出《祖国好妈妈歌曲》:听一听今天我们学的这首歌曲是什么情绪的?从而有了之前两首的比较,这种歌曲的情绪就能很明显的领悟到,学生的回答思路也打开了。
三、把时间交给学生
留足空间和时间,保证学生的自主合作学习。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课堂上教师说了算,学生的动脑和动手时间被教师挤掉了,一切活动按照教师预设的方案进行。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的主体性得不到应有的发挥,创造性思维自然就得不到发展。新课程强调过程和方法,所以,教师应在教学活动中传授和指导学习的方法,关注学生掌握知识技能的过程。备课设计中要预留一定的空间和时间给学生,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发现创造的机会,特别是为那些潜能生提供必要的发展空间。
音乐课的拓展创作活动中,尤其要让学生多一些时间可以合作讨论,创作表演,而不是走走场,一个表面形式。
其实备课就是教师创造性的劳动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钻研教学大纲及教材,要查阅资料、要确定教学目的、要选择适当的课堂教学类型。要考虑教学方法。要设计编写教案,还要借鉴相邻、相关学科的教学经验,可以说,教师课上的一言一行,是以课下的精心准备为代价的。以下就是个人关于备课的几点体会:
1、备课是否能达到教学中教师所期盼达到的目的.这就要看教师是否做到了有的放矢。即:是否做到了对学生年龄特点、音乐素质、能力水平等情况了如指掌。是否有针对性地采取了相应而适当的措施。所以说,备课不能脱离学生的实际,不能离开了解学生这个重要基础。
2、在备课中,只熟悉课本教材是不够的,往往还需要把范围扩大一些。翻阅书籍、网上查阅一些参考资料及借鉴一些相邻、相关学科的知识是很有必要的(如:教师用书、教学参考资料、有关的文字资料、乐谱等)。参阅相关资料的目的,并不是要扩大教学的范围,而是要使教师高瞻远瞩,在教学中立于主动、有效的地位。分析教材是为了掌握教材的本质、弄清各项教学内容之间的有机联系,探讨、确定教学目的。要明确以下几点:让学生学什么?掌握哪些知识技能?培养哪些音乐能力?进行哪些思想品德教育? 分析教材也是为了深入浅出地进行教学
新课程背景下,只有在备课时将学生作为备课的第一要务的话,那么,备课将由此变得鲜活而充满生机、更具价值,学生的潜能与创选力将得到更充分的发展,课堂的空间将得到更深更广的拓展,课堂教学将一定是充满生命活力的,是不断生成、不断生长的,是焕然一新的
认真备课是上好一堂课的前提.首先,教者要博览与本堂内容有关的资料,如教学大纲,不同版本的教材、教参及其它资料,并能掌握,从而使教者具有一桶水,这样才能轻松地给学生一勺水。其次确定本堂的教学内容。为了保证一课一得,因而确定的基本原则是:
① 保证知识的完整性,相对的独立性
② 基本符合教学进度要求
③ 考虑到学生的可接受性
上好一节课最难的?
题有了深刻的认识。
要上好一节课,学生参与的重要性。不管是歌曲课还是欣赏课,我们在一节课中,如何让学生动起来,参与其中是最难解决的问题!通过几年的教学实践,自己逐渐对这一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