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贸易体制改革的方向及影响(宋超锋)201006

时间:2019-05-13 13:22:3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我国贸易体制改革的方向及影响(宋超锋)201006》,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我国贸易体制改革的方向及影响(宋超锋)201006》。

第一篇:我国贸易体制改革的方向及影响(宋超锋)201006

我国外贸体制改革的方向及其影响

宋超锋

武汉理工大学 国际贸易专业430070

要点:随着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对外贸易领域发生了实质性的变化。外贸体制的创新是开放以

来外贸领域里变化最为显著的一个特征,深入分析中国外贸体制的改革,有利于了解中国外贸事业发展的方向,同时也有利于中国外贸企业内部调整及规模上的扩大,使中国的外贸企业同世界外贸事业接轨。

关键字:外贸体制,外贸体制改革,外贸统治专营时期,放权过渡时期,外贸承包责任制。

0引言

外贸体制是指对外贸易的组织形式、机构设置、管理权限、经营分工和利益分配等方面的制度。它是经济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同国民经济的其他组成部分有着密切的关系。我国外贸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国际贸易规范的新体制,改革的方向是统一政策、放开经营、平等竞争、自负盈亏、工贸结合,推行代理制。

大的调节作用。

政策、方针的改革。保护主义现在处于相对低调时期,取而代之的是具有限制的自由贸易,灵活、隐蔽等多种贸易限制政策不断创新出现,贸易的政策,方针逐渐向中国的经济方针、政策靠拢。

条件的改革。现代通讯技术为中国对外贸易提供了新的信息沟通,交流工具,运输系统越来越发达,各个地区的协调能力不断增强。

1.2从具体的方向看有以下几点: 外贸统制专营时期(1949 ~ 1978)与产品经济和单一的计划经济的国家经济体制相适应,当时我国建立了由外贸部统一领导、统一管理,外贸各专业公司统一经营,实行指令性计划和统负盈亏的高度集中的对外贸易体制。

放权过渡时期(1979 ~ 1987)简政放权是这一时期外贸体制改革的主旋律。1984 年,经贸部实施简政放权的一系列改革措施,1984 年 1 月起,多数省份有权保留一定比例的外汇收入; 1985 年 1 月起,允许企业自己决定使用 50 %的留成外汇; 1984 年 1 月,明确28 种限制进口商品,允许一批机构无须经过经贸部就可进口非限制类商品,这些机构包括经贸部所属外贸公司和分公司,其他部门所属的外贸公司,省政府经营的外贸公司。1984 年 9 月,通过外贸体制改革报告,内容包括“政企分开”、“简政放权”、“实行外贸代理制”、“改革外贸计划体制”和“改革外贸财务体制”等。至此,高度集权的外贸总公司垄断全国外贸的局面已被打破,各省及下属外贸组织开始成为外贸活动的主力军。经过简政放权、扩大了省一级外贸自主权。外贸公

1中国外贸体制改革的方方面面

1.1从整体来看有以下几点:

思想、观点、看法、认识的改革。把贸易看成对外贸易开放的起点和基本方面,客观的评价对外贸易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是我国经济体中很重要的一个成分,对外贸易也可以看成处理国与国关系的外交手段,一个国家与另一个国家的友好程度从很大程度上也取决于两国的相互进出口情况,对外贸易也是一种东方文化交流的重要手段,同时也是取人所长,补己之短的一个重要途径。

格局方向的改革,贸易联盟及集团化趋势增长,并且基本达到相对稳定,中国对外贸易商由单一的几个国家发展进出口,发展成为与多个国家及地区发展进出口,中国由以前的农作物及粮食出口国逐渐转为技术和服务出口国,影响着多个国家与地区。

制度的创新。具有真正的,约束性更强的国家发展改革取代了以前的经济贸易委员会,国家发改委在以后的对外贸易事业中作用越来越大,对中国的进出口事业起着重

司的数量显著增加。*据统计,自 1979 年下半年至 1987 年,全国共批准设立各类外贸公司 2200 多家,比 1979 年增加了 11 倍多。然而,对于大多数生产企业来说,外贸公司仍然是它们通向国际市场的唯一选择。

外贸承包经营责任制(1988 — 1990)外贸吃“大锅饭”的体制多年来一直制约着外贸事业的发展。经过调查研究,国务院决定从1988 年起全面推行对外贸易承包经营责任制,其主要内容是: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计划单列市政府以及全国性外贸(工贸)总公司向国家承包出口收汇,上缴中央外汇和相应的补贴额度,承包基数三年不变;取消原有使用外汇控制指标,凡地方、部门和企业按规定所取得的留成外汇,允许自由使用,并开放外汇调剂市场; 进一步改革外贸计划体制,除统一经营、联合经营的 21 种出口商品保留双轨制外,其他出口商品改为单轨制,即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计划单列市直接向中央承担计划,大部分商品均由有进出口经营权的企业按国家有关规定自行进出口。在轻工、工艺、服装三个进出口行业进行外贸企业自负盈亏的改革试点。

外贸企业经营机制转变时期(1991 ~ 1993)这一轮外贸体制改革重点放在微观管理层的变革,它既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客观要求,也是前一阶段简政放权道路的延续。在一系列改革措施中,有两项特别重要: 取消国家财政对出口的补贴,按国际通行的做法由外贸企业综合运筹,自负盈亏;改变按地方实行不同外汇比例留成的做法,实行按不同商品大类统一比例留成制度。此后,中国外贸经营基本打破了“大锅饭”体制,外贸企业的经营机制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

近年来我国外贸体制改革的新进展(1994 ~ 1994 年),中国政府开始了以汇率并轨为核心的新一轮外贸体制改革。主要内容有: 改革外汇管理体制,发挥汇率对外贸的重要调控作用。运用经济、法律手段、完善对外贸易的宏观管理。加快外贸企业经营机制转换。保持对外贸易政策在全国

范围的统一性,增加透明度。加强外贸经

营的协调服务机制。

总之,其实中国的贸易改革不止这些,它已经深入到外贸的方方面面,各个领域行业中,目的是国际贸易政策相接轨,推动中国贸易的快速发展。

2中国外贸体制改革的原因分析:

改革开放后,中国同越来越多国家

建立了外交关系,无论政治上,还是经济上的越来越多,国际经济政治环境越来越复杂,要想保证中国外贸持续,健康,稳定的发展,外贸体制也不得不改善,只有这样才能给中国的外贸事业创造一个良好的氛围,使之适应国际贸易的发展趋势。

战后逐渐形成的美苏对抗的“冷战”的国际政治格局,把整个世界长期笼罩在政治和军事的对抗威胁之中,中国的贸易事业无疑受到了各个方面直接和间接的影响和制约。中国要想真真正正的“走出去”。必须突破这种“政治格局”,处理号这种国际政治矛盾,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发展中国的外贸事业。

国际经济相互依赖关系也越来越

强,这也为中国的对外贸易事业铺好了国际经济“高速公路”,当今经济全球化,国际化,社会分工日益朝着更广泛,更深刻的方向发展,整个国际经济越来越成为一个紧密不可分割的发展体系,由此看来中国落后的外贸体质改革也势在必行。

科技的迅猛发展和国际生产力的飞

速发展成为中国的对外贸易的改革提供了坚实的技术基础和雄厚的物质基础。近几年来,随着可视电话,网络宽带的用户日益增多,其方便性,快捷性,隐蔽安全性越来越被现代的企业所看重,利用这些先进的技术设备,可以足不出户的促成一些生意,开展远程交流等„„把彼此的距离在瞬间拉近了不少。目前最为流行的网上交易平台

阿里巴巴,是中国目前最大的网络交易平台,买家和卖家通过视频就面对面查看商品,商讨价格,签订买卖合同。这样就省去了很多不必要的麻烦与金钱支出,但是获得了同样,乃至比现实中还大的收益。

中国经济所面临的问题和困难的解决为中国外贸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动力,经济体制的改革,也促进了中国外贸体制的改革,加速了中国对外贸易事业的进程。反过来促进中国经济的腾飞。生产力落后,设备不先进,这些问题的解决加速了中国经济的进程,更有利于中国外贸事业的发展。所有制形式由公有制转化为私有制,混合所有制后,很大程度上提高了生产力的发展与进步,加速了中国与外商合作的进程,更有利于中国外贸事业的发展。

特别是随着78年改革开放后,中国经济出现了前所未有的飞速的增长,每年的GDP都比上一年翻一翻,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07年全年中国GDP为246619亿,比去年增长11.4%,CPI上涨4.8%,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37239亿,比去年增长24,8%,近些年来引进先进的技术设备,企业国际并购及国际转轨如联想收购IBM PC技术及销售,这些都直接或间接地促进了中国经济的增长。发改委取代以前的经贸委,外贸体制及政策一调再调,使中国的外贸更趋于自由化,从而带动中国经济的腾飞。

号召,绝对不能随意行事。

中国外贸企业必须随着中国外贸体制的改革而改革,只有这样才能有利于祖国中央的宏观控制,而企业内部的改革同样有利于企业内部的管理控制,同时更有利于国家的宏观调控。

随着中国外贸法的越来越完善,外贸企业的各个方面也必须趋于法制化,必须依照国家的外贸法来从事自己的外貌事业。

加快企业自身的建设与发展,不断开展商务合作,互相交流商务经验,优势互补,提高自己的进出口能力。

加快企业内部制度管理上的创新,只有这样才能适应新形势下的外貌政策与法规,保证自己企业健康,稳定,持续的发展

参考文献:

3对中国外贸企业的影响中国的外贸企业扩大势在必行,随

着开放后,国与国之间的交往越来越频繁与密切,国与国之间的合作也越来越多,要想保证贸易的正常顺利进行,中国外贸企业扩大(必须),扩大自己的生产规模,员工数量,机器设备的数量,这就是硬扩大,还有软扩大,提高自己企业员工的科技知识,使每个员工都是精英人物,增加先进的生产设备,提高自己的生产效率。

中国的外贸企业的各个方面必须符合中国外贸体制改革的内容,外贸体制改革后,各方面的条款,改革处于不稳定的时期,也正是各方面的问题多发期,所以各个方面,各个领域的外贸企业一定要响应国家的【1】.《走向世界的中国——中国对外贸易20年

变迁》(西北大学出版社,2004年1月): 【2】.中国经贸导刊,2005(9)

【3】.约翰·穆勒的相互需求理论(Reciprocal Demand Theory)

【4】.e-国际贸易与企业实施问题的分析 姚钟华 张涛 文献来自:经济问题 2004年 第08期

【5】.国际贸易发展趋势与我国企业的策略 王方 全伟 文献来自:国际经贸探索 2002年 第01期 【6】.徐頔 林媛 杨翠平文献来自:财经界(下半月)2007年 第02期

【7】.巧用国际资本 加快我国企业跨国经营 张菁 文献来自:冶金财会 1996年 第04期

【8】.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我国参与国际竞争对策

研究 杜建耀 改革与战略 2003/10

第二篇:我国司法体制改革的方向

十六大提出了司法体制改革的基本任务和主要内容,指出“社会主义司法制度必须保障在全社会实现公平和正义”。这实际上指明了我国司法改革的努力方向和未来目标。

2002年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司法体制改革的基本任务和主要内容,指出“社会主义司法制度必须保障在全社会实现公平和正义”。这实际上指明了我国司法改革的努力方向和未来目标。目前,我国司法体制改革已经发展成为继经济体制改革之后,中国社会制度变迁的又一个社会热点。

我国现行司法体制存在的主要问题,可以概括为司法的“四化”现象,即司法的等级化、司法的行政化、司法的商业化和司法的地方化。第一,司法的等级化。司法的等级化,反映的是司法机关在司法活动过程中,按照上下等级结构和模式运作的一种司法异化现象。司法的等级化主要表现为司法机构成员之间关系的等级化,即法官和检察官的等级化。司法等级化,不仅违反了司法活动的内在规律,而且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我国司法体制改革和创新的空间。第二,司法的行政化。这里所说的司法行政化,主要是指法院和检察院体制的行政化,即法院和检察院按照行政体制的结构和运作模式来建构和运行。其主要表现是:司法机关的设置与行政机关相对应,司法机关和司法人员确定行政级别以及司法机关按行政决策模式裁判案件。司法行政化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司法机关对行政机关的依赖性和附属性,不利于司法机关依法独立、公正地裁判案件,违反了司法规律的内在要求。第三,司法的商业化。在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轨的背景下,司法活动呈现出浓厚的商业化色彩。其主要表现是:司法机关利用职权兴办经济实体,司法机关在征收诉讼费过程中的商业化以及司法机关利用职权随意收费。司法与金钱相联系,使司法失去了公正和正义性。第四,司法的地方化。我国司法实践中存在着严重的司法地方化倾向。其突出表现是司法机关工作人员管理的地方化和司法财政管理的地方化。司法地方化的严重后果在于:一是全国法律适用的不统一,二是妨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完善,三是加重了司法不公,使得司法腐败这一社会毒瘤长期得不到根除。

我国司法体制改革的方向是实现司法体制的现代化。其基本要求是:建构符合司法内在规律的法官和检察官管理制度,实现法官和检察官制度的现代化;改革诉讼体制,由职权主义诉讼体制向当事人主义诉讼体制转换,形成诉讼体制的根本转型;改革和完善司法执行体制,建立相对独立的司法执行机制。

(一)建构现代法官和检察官管理体制

法官和检察官是司法体制的实践者和操作者,法官和检察官制度是司法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我国的法官和检察官制度正面临着划时代的变革与发展机遇。建立现代化的中国法官和检察官制度,必须克服法官和检察官大众化的思想倾向,以法官和检察官职业化为目标,形成严格的法官和检察官准入制度和选任制度。

参照国外在法官准入和选任方面的成功经验,改革我国现行的法官和检察官准入制度和选任制度的基本思路是:一是明确规定担任法官和检察官必须首先具备高等院校法律专业本科毕业的条件。这样规定的理由是,只有经过正规法律院校培养的学生,才能具备宽厚的人文素养和扎实系统的法学理论功底。二是建立全国统一的司法考试制度,只有通过司法统一考试的才能被任命为法官和检察官。三是建立一元化的严格司法训练制度。四是建立充分体现法官和检察官国家荣誉和尊严的法官和检察官任免体制。五是建立合理的法官和检察官业务晋升机制。

(二)诉讼体制由职权主义向当事人主义转换

职权主义诉讼体制的基本特征是,法院和检察院或者法官和检察官在诉讼活动中拥有主导权,对诉讼程序的启动、进行和终止以及对诉讼对象的确定和诉讼资料的调查收集具有决定权,当事人在诉讼中处于被支配地位。职权主义诉讼体制实际上是计划经济体制下,国家对社会生活进行全面干预、控制在司法领域的体现和反映。这种诉讼体制是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相适应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诉讼体制应转换为当事人主义诉讼体制。这一体制的基本特点是,诉讼程序的启动、进行、终止以及案件审理对象和审理范围均由当事人决定。简言之,就是将诉讼的主导权和支配权交给当事人行使。我们认为,诉讼体制只有实现由职权主义向当事人主义的根本转型,才能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基本要求,保障我国社会经济的健康有序发展。

(三)建立相对独立的司法执行体制

我国现行司法执行体制借鉴了大陆法系国家的立法体例,将司法执行权交由法院行使,是一种“审执合一”的执行体制。近年来,随着司法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司法执行体制也在实务中进行了一些调整和变革。成立执行局,使司法执行机构在法院体制中相对独立和统一,是我国司法执行改革的重要举措,也是我国目前司法执行体制改革的中心内容。这一改革思路是基于司法执行权是一种区别于司法裁决权而具有行政权性质的权力的认识。实践中,许多法院设立了各自的独立执行机构——执行局,在执行机构的管理体制上实行单列的管理模式。这样,司法执行机构实际上在司法机关内部已经相对独立出来。这既是合乎逻辑的,也代表了我国司法执行体制改革的方向。

(四)法院、检察院人事和经费垂直管理

需要进行探讨的是,法院和检察院的公正和正义性,关键的环节之一是避免其地方化,或者说弱化地方党政领导和其他有关部门干扰司法正常办案。有可供选择的两种方式:一是法院和检察院的院长等,由同级人大选举产生,并且由人大监督、罢免等,弱化当地党委和组织部门选择、调动、监督、罢免的权力,当地政府依法供给两院以充足的经费,使其在人事和经费上有司法独立的基础;另一种思路是,法院和检察院的人事和经费垂直管理,这样可以基本上避免地方主义。但是,各有利弊,就前一种方案而言,虽然近几年一些地方的人大对两院的监督有所加强,比如有的地方法院或者检察院的工作报告未能通过。然而,可能由于人大实际在政治生活中的地位,大部分地方的人大并不能很好地起选举两院院长、监督两院工作,留住或者罢免两院领导的作用,地方主义从制度设计上无法克服;后一种方案,其很可能产生的弊端是,最高法院和最高检察院可能象目前的政府各部门一样,收权和集中,于是跑步进京、权力寻租、效率低下等问题又会滋生。但是,我们认为,从目前和今后一段时间看,为了国家的集中和统一,摆脱地方主义造成司法的不公正和不正义,目前法院和检察院体制改革次优的选择是,将其经费和人事垂直化管理,而给各级地方人大,特别是给全国人大以足够的监督权力,避免两院垂直管理后可能产生的寻租和低效率问题。

垂直管理包括两个方面。首先,法院和检察院实行人事垂直管理。这将有利于消除司法腐败,维护公平与正义,消除地方保护主义和部门保护主义,维护法制的权威与统一,发挥法院和检察院的正常功能。为此,法院和检察院的领导干部、机构设置和编制应由中央统管。具体来说,最高法院党委成员由中央选任管理;高级法院党委成员由最高法院党委主管;中级法院和基层法院党委(组)成员由高级法院党委主管。其次,改革目前法院和检察院经费由地方财政解决的思路,特别是要改革对法院和检察院实行的“收支两条线、超收奖励、罚款分成”的经费来源和供给体制,建立独立的司法预算制度,实行国家单列财政拨款。这将有利于实现司法公正,防止司法腐败的产生。

就法院和检察院人事、经费和业务垂直管理的体制看,更加需要加强地方人大对垂直管理法院和检察院系统的横向监督,包括案件质询、日常监督和报告审议审查制度,对效率低下、渎职、腐败严重的在地方的法院和检察院的领导,地方人大可以向上级主管提起处分、调离、罢免等要求,以避免垂直管理带来的低效率和寻租腐败。从长远看,2020年以后,随着地方党政领导法制观念的增强,人际人情文化向法治守法文化转变,地方人大的权威强化,各地财政充裕,法院和检察院的经费从地方财政中能得到保障,人民群众法制素质提高,法院和检察院的体制,应当重新回归地方,形成地方行政、立法和司法的制衡格局,保证地方治理结构的完整性,并减少横向监督和纵向管理带来的体制摩擦成本,提高司法体制的效率。

(五)积极稳妥地推进我国司法体制改革

司法体制改革,是一项系统的体制改革,需要协调和配套推进。首先,要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党对司法的领导,以保证司法体制改革的正确政治方向。其次,要制定中国司法改革法,使司法体制改革在合法的框架下展开。第三,成立国家司法改革委员会,统筹整个国家司法制度的改革。第四,调查我国的司法现状,提出司法改革意见。

第三篇:WTO对我国我国行政体制改革的影响

加入WTO对我国行政体制改革的影响

摘要 中国加入WTO后,各个方面都受到全球经济的冲击。其中,加入WTO更是给中国行政改革带来了空前的挑战与动力,WTO规则为中国行政改革提供了限制性的规范和阶段性的目标模式,促进中国对政府的职能、政策法规、管理体制等进行全面改革。

关键词 WTO 行政改革 挑战 动力 目标模式 参考路径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政府先后进行了数次以机构改革为主要内容的行政体制改革,其中进行大规模的行政机构改革8次。从这8次改革中可以看出,行政体制改革虽然也得到来自外部力量(扩大开放)的促进,但改革的主要动力是国内经济体制改革以及由此引起的经济、社会、文化的变迁推动着行政改革一步一步向前进,行政改革从经济体制改革那里获得了源源不断的动能。这是我国行政体制改革能够取得阶段性成果的主要原因。

如果说“入世”前,行政改革受国内因素影响较大的话,那么“入世”后,行政改革将同时受到内外力量的共同作用。经济全球化的推动力,一是跨(多)国公司,二是超国家经济组织。这两大主力将对中国的行政体制改革带来直接或间接、积极或消极的影响。和1995年前的“关税与贸易总协定”(GATT)不同,世界贸易组织(WTO)作为一个规范的国际性贸易组织,其一系列游戏规则、协定对成员方具有更强的约束力,特别是对成员方的政府行为要求更严。一个成员国要享受WTO的权利并从中获取巨大的经济收益,就必须根据WTO的有关原则、协议和要求,对政府的职能、政策法规、管理体制等进行全面改革。

一、WTO的规则对中国的行政体制提出了挑战

(一)、对政企关系提出的挑战。

WTO关于政企分离的原则告诉我们,行政体制改革只有从根本上理顺政企关系,才能确保国民经济在全球性经济竞争中赢得胜利。《1947年关税与贸易总协定》和《关于解释1994年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第17条的谅解》专门对WTO成员方的国营贸易企业的经营活动作了法律认定,其中一个重要原则就是,为本国国有企业和其他成员国企业提供平等的竞争机会。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企业与地方政府具有十分密切的血缘关系,“政企分开”的目标始终不能实现,这严重地阻碍着经济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目前,政企不分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国有企业分布广泛,政府资产大范围地占据着各类经营性行业,甚至还有垄断的现象;二是企业的投资、经营、分配和人事安排等诸多内部事务仍受到地方政府较大程度的指挥和干预。中国加入WTO后,依照WTO的规则,政府与国有企业之间的传统的联系纽带将逐渐被切断,职能部门不仅要平等地对待本国和非本国的企业.而且在国有和非国有企业之间也必须找到一个平衡点;传统的干部任免体制也将被打破,企业经理必须从企业行政干部体系中剥离出来.政府只应以出资人身份行使监督权,其他一切权力转交给企业。

(二)、对政府经济职能提出的挑战。

WTO关于非歧视的原则,提示行政改革只有合理界定政府的经济职能,才能提升政府的良性能力,政府作为公共行政机构,不能参与WTO[1CJ经济竞争活动,政府对本国的国有企业、非国有企业和外来企业同等对待,不能偏袒任何一方。WTO的要求和市场竞争的压力使政府不得不加大行政体制改革力度。合理界定政府的经济职能。具体说来,入世后政府职能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服务,为企业创造良好的经济运行环境,为人民群众创造优越的生活环境,提高广大人民的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水平;二是法治,要严格、严密立法,保证各项管理活动,包括宏观调控活动,都有法可依,杜绝政府不良行为的发生;三是调控,要从以往的直接调控转变为间接调控的管理模式,运用汇率、税率、利率等经济杠杆,通过宏观经济政策维护经济的稳定与增长;四是保护,就是要在保持民族工业的基础上,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民营经济。

(三)、对政府运作程序提出的挑战。WTO的透明度原则贯穿于各项法律条文中,它提示我们行政体制改革只有加大政务公开力度,才能提高政府依法行政的水平。WTO要求各成员方应在第一时间告知各其他成员国它的政策的改变、实施细则,各成员国签订的影响国际贸易现行规则的条约、协定等。防止各成员国间的不公平交易。我国政府在入世谈判中曾经承诺中国以后所有的涉外经济法规必须透明,凡是不公布的,就不能执行,只能执行公布了的,“黑箱操作”的内部文件不能再搞了。但就我国的现实来看,在我国的法律制度中,经济政策的制定和公布方面都还未形成一套合理、有效的程序性规则;在政策法规的决策方面,我国大多数地方政府不仅决策的程序及相关资料都不公开,而且常常连决策的结果都不公开,许多所渭“内部文件”、“内部材料”实际上都是公众应当知晓和掌握的信息。显然,我国政府的“透明”程度还远远来达到世贸组织的要求,因而,加入WTO后,世贸组织必然会对我国的政府运作过程中的透明度问题提出要求。

(四)、对政府部门本身和公务员素质提出的挑战。

适应市场经济体制和加入WTO的需要,政府应当是 “廉洁、勤政、务实、高效”的政府,政府应当有一批高素质、高水准的公务员队伍。但从目前的情况看,我国地方政府部门和公务员队伍,其思想观念、知识结构以及决策管理能力、依法行政能力、开拓创新能力等在很大程度上无法适应入世的要求。一是我们的政府部门和公务员还没有真正树立起为社会、为企业、为公众服务的思想。现在的部门每每强调“加强管理”,实际上部是在加强对老百姓的管理.对企业的管理。我们出台的各项法规也很少设计对部门权力的控制。二是政府部门还没有很好地解决权力与利益的关系问题。政府部门通过法律走私进行“设租”、通过执法行为进行“寻租”的情况仍不同程度的存在。三是我们的政府公务员的知识结构和业务水准还远远不能适应入世后的客观形势的要求。面对WTO的迫近,政府及其公务员的决策管理、开拓创新和依法行政等方面的能力都很难适应发展的要求。

二、加入WTO为中国的行政体制改革提供了动力

加入WTO,中国正式成为世贸组织的一员,中国取得了与其他世贸组织成员平等的贸易权益,中国在更深的程度上融入了全球经济一体化之中,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中由于各国的起点不同,自然会导致弱者更弱,强者更强的现象。中国加入了WTO面临着世界上发达国家的竞争,一方面中国与其他WTO成员拥有了平等的权利,拥有了相对平等的竞争平台,但另一方面中国的市场经济起步较晚与WTO发达国家成员具有较大的差距,中国政府只有借助这次加入世贸组织获得了平等权益的契机迎头赶超,才能在全球化竞争中获得一席之地。

要在全球竞争中迎头赶超,必须更多的吸引外资外商的进入,而外资外商的进入主要看你投资环境的优劣,而投资环境的优劣很大程度上又是与政府的行为密切相关的,可以说一个国家和地区的投资环境都是由政府主导营造的。试想在一个连开一家餐馆就得花几个月时间跑无数个部门,敲上百颗公章的投资环境下,有选择自由的,追逐最大利益的外资与外商怎么会光顾呢?中国政府要想在全球经济竞争中赢得相对的优势地位必须下大力气改善投资环境,而改善投资环境最重要和最根本的就是改善政府行为,进行行政改革。

三、加入WTO为中国的行政改革提供了目标模式与参照路径。

(一)、加入WTO为中国行政改革职能的转变提供了目标模式,为机构改革提供了参照的路径。

我们在行政改革中提出职能转变已经许多年了,但职能的转变仍然不理想,这其中在92年前是我们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不是太明确导致我们的政府职能的转变方向不明确,而在92年后我们确立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按说我们的政府职能转变有了明确的方向,但是由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前无古人的事业,到底这样的一种市场经济体制对于政府职能提出什么样的要求我们无法获知也无从参照,只有在改革中试错。当前中国行政体系处于社会转型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构建过程中,当前中国没有成熟的市民社会,没有政治行政相对二分的过程,行政体系在当前社会中的角色极难定位,相应职能也会模糊不清,我们当前的改革中就遇到了这样的问题,依职能定机构,谁定职能?谁能合理界定职能?如果是法定职能,法定职能能做到吗?那么这种界定合理吗?其结果将是对行政效率、行政责任、行政目标的贡献还是阻碍?现实的改革状况是行政机构自定职能、机构和编制,由于行政机构和人员的自然的经济人倾向,这种对职能界定的合理性程度可想而知。

但中国加入了WTO表明我们在强调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同时,我们也认同在市场经济的运行机制方面具有全球趋同性。在这样的前提下市场经济运行机制的普遍性表明在市场经济中政府的职能具有某种程度的相似性和趋同性,我们当然可以借鉴其他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在建设发展市场经济中政府职能方面的制度建设和一些改革措施了。WTO提供的一整套关于成熟市场经济下政府如何行为的规则为中国政府的行政改革转变职能提供了参照的目标模式,政府的职能转变就应该向WTO规则给定的目标模式转变。

中国加入WTO可以借鉴其他国家加入WTO后在政府改革方面的成功的经验,吸取其他国家在应对WTO挑战进行变革中的教训,加入WTO其实是为中国提供了一个学习和借鉴的平台,并且这个学习和借鉴的平台没有丝毫的理论的障碍,也很少有保守派的诘难,这个过程有现成的经验和教训,其中很多发展中国家加入WTO后的政府的职能转变和机构改革对于在很大程度上具有相似性的中国具有极大的参照作用,这样就相当于为政府的机构改革提供了参照的路径,为政府职能的转变指引了一条低成本的阶段性变革之路。中国政府要好好利用这一契机,正如朱总理在2002年3月5日政府工作报告中所说的,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彻底摆脱传统计划经济的羁绊,切实把政府职能转到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上来。只有政府的职能定位明确了,机构改革才有依据,入世为机构改革也提供了现成的参照,WTO其他成员国为遵循WTO规则而进行的机构改革的经验可资借鉴,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的行政机构的设置,尤其是肩负对经济活动进行监管责任的机构的设置可以为我国政府机构时参考和学习。

(二)、加入WTO为行政程序的再造提供了指导。

目前中国实际行政实践中,许多行政程序不透明不公开,存在着严重的暗箱操作嫌疑,并且许多行政程序不合理,过于繁杂。比如有的行政执法监管部门利用行政相对人对行政程序的无知,故意刁难以索取好处;故意放纵行政相对人违法违规以扩大罚款的来源;还有的主管部门经常搞什么评比检查摊派等注定由行政相对人(企业或个人)来买单的活动,为企业的正常的经营活动制造麻烦添加成本。正是因为这些过于繁杂存在暗箱操作嫌疑的行政程序的存在才使得行贿受贿的权力寻租现象普遍出现,才是恶化或者制约投资环境的真正元凶。根据WTO的透明度原则,政府的行政程序必须是公之于众的,并不得任意变更的,更不能因个别领导人的好恶而随意解释。WTO规则为成员国行政程序的设立制定了明确的规范,比如关于进出口许可程序,WTO协议明确规定了成员国对于有关进出口的行政管制的程序,从管制的货物的清单的公布到变更清单的通知形式和时限,再到发放有效期的规定等都有明确的标准。再如关于司法审查的程序性规定,WTO也给出了明确的程序性规范,各成员国必须遵守。

加入WTO对中国的行政流程的再造提供了契机,为行政程序的合理化规范化提供了阶段性标准。在今后的改革中政府应该或者说必须按照WTO规则对成员国行政程序的要求和标准进行改革。首先,要使行政程序公开透明为公众所知,坚决打破暗箱操作的处境;其次,要简化行政程序,使行政程序保持简便高效;再次,必须依照WTO的有关行政程序的规范对现行的不合理的行政程序进行改造,大力精简行政审批,对于不得不审批要严格规范。

(三)、加入WTO为行政分权的规范化提供了压力和规范。

WTO规则有一条基本的原则就是自由贸易与统一实施原则,要求国家的贸易制度在全国范围内统一实施。在我国目前国家的贸易制度及其他各项制度与政策在全国各地都是各有特色,五花八门,更严重的是地方保护主义和土政策盛行,现实中还存在着地方政府为保护本地企业利益而以行政命令抵制外来商品甚或摊派本地企业的产品给公务员做工资,这些情况都表明在我国,存在严重的行政权力的划分的不规范现象,使那些本来不应由地方政府行使的权力却由其违规行使了,地方政府违规行使权力破坏了国家法制的统一,与WTO规则相悖,必须进行变革。如何变革,WTO规则也给出了有关的规范,例如:在对有关“非关税措施”的规定中规定:“进出口禁止和限制以及影响进出口的许可程序要求只能由国家主管机关或由国家主管机关授权的地方各级主管机关实行和执行。不得实施或执行不属国家主管机关或由国家主管机关授权的地方各级主管机关实行的措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议定书》总则第七条第四款)在贸易制度的实施有关方面规定:中国应以统一、公正、合理的方式适用和实施中央政府有关或影响货物贸易、服务贸易、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或外汇管制的所有法律、法规及其他措施以及地方各级政府发布或适用的地方性法规、规章及其他措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议定书》总则第二条第二款)中国地方各级政府的地方性法规、规章及其他措施应符合在《WTO协定》和本议定书所承担的义务。(《中华人民共和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议定书》总则第二条第三款)中国行政改革中的行政程序的改革就有了规范的指导。

另外,WTO规则为中国行政分权提供压力和规范的重要一点是要求对政府的行政行为,不仅仅是现行法律规定可诉的具体行政行为而且包括相关的抽象行政行为,进行严格的独立的司法审查,要求给于行政相对人以更多的司法救济的机会,其实就是严格限制行政机关的权力,使国家行政权在国家行政部门和司法部门间重新调整。并且还有一点规定:中国应建立一种机制,使个人和企业可据以提请国家主管机关注意贸易制度未统一适用的情况。这些规定都为中国限制行政权力,进行行政分权提供了规范。

(四)、加入WTO为行政主体的重塑提供了压力和范例。

加入WTO,中国真正融入世界经济,真正进入人才、资本、技术全球流通之中,大量的外资与外商进入中国。来自发达市场经济国家的外商到中国来投资或贸易必然还会以在发达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标准来期望政府的行为和国家公务员的服务,如果我们的公务员的服务不令人满意,同时由公务员来执行的政府的行为又脱离规范,违背WTO的有关协议,轻则被诉,遭惩罚受制裁,重则人才、资本、技术外逃,国家在全球化的过程中越来越穷,毫无希望。

政府在现代经济中的作用的发挥归根到底还是要通过国家公务员的具体的服务体现出来,这种服务水平的高低就取决于国家公务员素质的高低。而我们国家公务员的整体素质与发达国家公务员相比还不够高,我们的国家公务员目前的服务意识和服务的水平的确是不容乐观,现代行政的理念还没有完全树立起来,还有相当数量的国家公务员不具备现代行政管理的基本知识和市场经济的相关知识,实际中公务员的行政行为有人格化的倾向和非规范化的特点。加入WTO为提高国家公务员的素质提出了紧迫的要求,要求国家公务员加紧学习,学习有关市场经济的知识,学习现代公共管理的相关知识,学习WTO有关规则,树立为公众服务为纳税人服务的意识,树立廉政高效意识,树立对公众负责的责任意识,提高对公众意见的回应能力和效率,提高依法行政的能力,注重个人修养,规范个人行为培养公信力。我们的公务员应该向WTO发达的成员国的公务员学习,学习人家对公众服务的方式、程序和效率,因为我们的公务员也面临社会公众这样的期望。

加入WTO给中国政府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也给中国政府带来了千载难逢的机遇,为中国的行政改革提供了空前的动力,并为中国行政改革阶段性的目标选择和改革路径的选择提供了成功的范例与规范。参考文献

[1]赵景爱.加入WTO对我国行政体制改革的影响[J].山西政报,2001(21):25 [2]郭红杰,李鹏.入世与中国行政体制改革[J].行政与法,2003(02)[3]张茅.在加入WTO与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研讨会上的讲话[J].中国行政管理,2001(12)[4]汪慧.加入WTO对我国行政管理的影响及对策分析[J].广东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0(04)

第四篇:WTO对我国我国行政体制改革的影响

加入WTO对我国行政体制改革的影响 摘要 中国加入WTO后,各个方面都受到全球经济的冲击。其中,加入WTO更是给中国行政改革带来了空前的挑战与动力,WTO规则为中国行政改革提供了限制性的规范和阶段性的目标模式,促进中国对政府的职能、政策法规、管理体制等进行全面改革。关键词WTO 行政改革挑战 动力 目标模式 参考路径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政府先后进行了数次以机构改革为主要内容的行政体制改革,其中进行大规模的行政机构改革8次。从这8次改革中可以看出,行政体制改革虽然也得到来自外部力量(扩大开放)的促进,但改革的主要动力是国内经济体制改革以及由此引起的经济、社会、文化的变迁推动着行政改革一步一步向前进,行政改革从经济体制改革那里获得了源源不断的动能。这是我国行政体制改革能够取得阶段性成果的主要原因。

如果说“入世”前,行政改革受国内因素影响较大的话,那么“入世”后,行政改革将同时受到内外力量的共同作用。经济全球化的推动力,一是跨(多)国公司,二是超国家经济组织。这两大主力将对中国的行政体制改革带来直接或间接、积极或消极的影响。和1995年前的“关税与贸易总协定”(GATT)不同,世界贸易组织(WTO)作为一个规范的国际性贸易组织,其一系列游戏规则、协定对成员方具有更强的约束力,特别是对成员方的政府行为要求更严。一个成员国要享受WTO的权利并从中获取巨大的经济收益,就必须根据WTO的有关原则、协议和要求,对政府的职能、政策法规、管理体制等进行全面改革。

一、WTO的规则对中国的行政体制提出了挑战

(一)、对政企关系提出的挑战。

WTO关于政企分离的原则告诉我们,行政体制改革只有从根本上理顺政企关系,才能确保国民经济在全球性经济竞争中赢得胜利。《1947年关税与贸易总协定》和《关于解释1994年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第17条的谅解》专门对WTO成员方的国营贸易企业的经营活动作了法律认定,其中一个重要原则就是,为本国国有企业和其他成员国企业提供平等的竞争机会。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企业与地方政府具有十分密切的血缘关系,“政企分开”的目标始终不能实现,这严重地阻碍着经济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目前,政企不分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国有企业分布广泛,政府资产大范围地占据着各类经营性行业,甚至还有垄断的现象;二是企业的投资、经营、分配和人事安排等诸多内部事务仍受到地方政府较大程度的指挥和干预。中国加入WTO后,依照WTO的规则,政府与国有企业之间的传统的联系纽带将逐渐被切断,职能部门不仅要平等地对待本国和非本国的企业.而且在国有和非国有企业之间也必须找到一个平衡点;传统的干部任免体制也将被打破,企业经理必须从企业行政干部体系中剥离出来.政府只应以出资人身份行使监督权,其他一切权力转交给企业。

(二)、对政府经济职能提出的挑战。

WTO关于非歧视的原则,提示行政改革只有合理界定政府的经济职能,才能提升政府的良性能力,政府作为公共行政机构,不能参与WTO[1CJ经济竞争活动,政府对本国的国有企业、非国有企业和外来企业同等对待,不能偏袒任何一方。WTO的要求和市场竞争的压力使政府不得不加大行政体制改革力度。合理界定政府的经济职能。具体说来,入世后政府职能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服务,为企业创造良好的经济运行环境,为人民群众创造优越的生活环境,提高广大人民的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水平;二是法治,要严格、严密立法,保证各项管理活动,包括宏观调控活动,都有法可依,杜绝政府不良行为的发生;三是调控,要从以往的直接调控转变为间接调控的管理模式,运用汇率、税率、利率等经济杠杆,通过宏观经济政策维护经济的稳定与增长;四是保护,就是要在保持民族工业的基础上,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民营经济。

(三)、对政府运作程序提出的挑战。

WTO的透明度原则贯穿于各项法律条文中,它提示我们行政体制改革只有加大政务公开力度,才能提高政府依法行政的水平。WTO要求各成员方应在第一时间告知各其他成员国它的政策的改变、实施细则,各成员国签订的影响国际贸易现行规则的条约、协定等。防止各成员国间的不公平交易。我国政府在入世谈判中曾经承诺中国以后所有的涉外经济法规必须透明,凡是不公布的,就不能执行,只能执行公布了的,“黑箱操作”的内部文件不能再搞了。但就我国的现实来看,在我国的法律制度中,经济政策的制定和公布方面都还未形成一套合理、有效的程序性规则;在政策法规的决策方面,我国大多数地方政府不仅决策的程序及相关资料都不公开,而且常常连决策的结果都不公开,许多所渭“内部文件”、“内部材料”实际上都是公众应当知晓和掌握的信息。显然,我国政府的“透明”程度还远远来达到世贸组织的要求,因而,加入WTO后,世贸组织必然会对我国的政府运作过程中的透明度问题提出要求。

(四)、对政府部门本身和公务员素质提出的挑战。

适应市场经济体制和加入WTO的需要,政府应当是 “廉洁、勤政、务实、高效”的政府,政府应当有一批高素质、高水准的公务员队伍。但从目前的情况看,我国地方政府部门和公务员队伍,其思想观念、知识结构以及决策管理能力、依法行政能力、开拓创新能力等在很大程度上无法适应入世的要求。一是我们的政府部门和公务员还没有真正树立起为社会、为企业、为公众服务的思想。现在的部门每每强调“加强管理”,实际上部是在加强对老百姓的管理.对企业的管理。我们出台的各项法规也很少设计对部门权力的控制。二是政府部门还没有很好地解决权力与利益的关系问题。政府部门通过法律走私进行“设租”、通过执法行为进行“寻租”的情况仍不同程度的存在。三是我们的政府公务员的知识结构和业务水准还远远不能适应入世后的客观形势的要求。面对WTO的迫近,政府及其公务员的决策管理、开拓创新和依法行政等方面的能力都很难适应发展的要求。

二、加入WTO为中国的行政体制改革提供了动力

加入WTO,中国正式成为世贸组织的一员,中国取得了与其他世贸组织成员平等的贸易权益,中国在更深的程度上融入了全球经济一体化之中,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中由于各国的起点不同,自然会导致弱者更弱,强者更强的现象。中国加入了WTO面临着世界上发达国家的竞争,一方面中国与其他WTO成员拥有了平等的权利,拥有了相对平等的竞争平台,但另一方面中国的市场经济起步较晚与WTO发达国家成员具有较大的差距,中国政府只有借助这次加入世贸组织获得了平等权益的契机迎头赶超,才能在全球化竞争中获得一席之地。

要在全球竞争中迎头赶超,必须更多的吸引外资外商的进入,而外资外商的进入主要看你投资环境的优劣,而投资环境的优劣很大程度上又是与政府的行为密切相关的,可以说一个国家和地区的投资环境都是由政府主导营造的。试想在一个连开一家餐馆就得花几个月时间跑无数个部门,敲上百颗公章的投资环境下,有选择自由的,追逐最大利益的外资与外商怎么会光顾呢?中国政府要想在全球经济竞争中赢得相对的优势地位必须下大力气改善投资环境,而改善投资环境最重要和最根本的就是改善政府行为,进行行政改革。

三、加入WTO为中国的行政改革提供了目标模式与参照路径。

(一)、加入WTO为中国行政改革职能的转变提供了目标模式,为机构改革提供了参照的路径。

我们在行政改革中提出职能转变已经许多年了,但职能的转变仍然不理想,这其中在92年前是我们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不是太明确导致我们的政府职能的转变方向不明确,而在92年后我们确立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按说我们的政府职能转变有了明确的方向,但是由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前无古人的事业,到底这样的一种市场经济体制对于政府职能提出什么样的要求我们无法获知也无从参照,只有在改革中试错。当前中国行政体系处于社会转型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市场

经济的构建过程中,当前中国没有成熟的市民社会,没有政治行政相对二分的过程,行政体系在当前社会中的角色极难定位,相应职能也会模糊不清,我们当前的改革中就遇到了这样的问题,依职能定机构,谁定职能?谁能合理界定职能?如果是法定职能,法定职能能做到吗?那么这种界定合理吗?其结果将是对行政效率、行政责任、行政目标的贡献还是阻碍?现实的改革状况是行政机构自定职能、机构和编制,由于行政机构和人员的自然的经济人倾向,这种对职能界定的合理性程度可想而知。

但中国加入了WTO表明我们在强调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同时,我们也认同在市场经济的运行机制方面具有全球趋同性。在这样的前提下市场经济运行机制的普遍性表明在市场经济中政府的职能具有某种程度的相似性和趋同性,我们当然可以借鉴其他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在建设发展市场经济中政府职能方面的制度建设和一些改革措施了。WTO提供的一整套关于成熟市场经济下政府如何行为的规则为中国政府的行政改革转变职能提供了参照的目标模式,政府的职能转变就应该向WTO规则给定的目标模式转变。

中国加入WTO可以借鉴其他国家加入WTO后在政府改革方面的成功的经验,吸取其他国家在应对WTO挑战进行变革中的教训,加入WTO其实是为中国提供了一个学习和借鉴的平台,并且这个学习和借鉴的平台没有丝毫的理论的障碍,也很少有保守派的诘难,这个过程有现成的经验和教训,其中很多发展中国家加入WTO后的政府的职能转变和机构改革对于在很大程度上具有相似性的中国具有极大的参照作用,这样就相当于为政府的机构改革提供了参照的路径,为政府职能的转变指引了一条低成本的阶段性变革之路。中国政府要好好利用这一契机,正如朱总理在2002年3月5日政府工作报告中所说的,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彻底摆脱传统计划经济的羁绊,切实把政府职能转到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上来。只有政府的职能定位明确了,机构改革才有依据,入世为机构改革也提供了现成的参照,WTO其他成员国为遵循WTO规则而进行的机构改革的经验可资借鉴,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的行政机构的设置,尤其是肩负对经济活动进行监管责任的机构的设置可以为我国政府机构时参考和学习。

(二)、加入WTO为行政程序的再造提供了指导。

目前中国实际行政实践中,许多行政程序不透明不公开,存在着严重的暗箱操作嫌疑,并且许多行政程序不合理,过于繁杂。比如有的行政执法监管部门利用行政相对人对行政程序的无知,故意刁难以索取好处;故意放纵行政相对人违法违规以扩大罚款的来源;还有的主管部门经常搞什么评比检查摊派等注定由行政相对人(企业或个人)来买单的活动,为企业的正常的经营活动制造麻烦添加成本。正是因为这些过于繁杂存在暗箱操作嫌疑的行政程序的存在才使得行贿受贿的权力寻租现象普遍出现,才是恶化或者制约投资环境的真正元凶。根据WTO的透明度原则,政府的行政程序必须是公之于众的,并不得任意变更的,更不能因个别领导人的好恶而随意解释。WTO规则为成员国行政程序的设立制定了明确的规范,比如关于进出口许可程序,WTO协议明确规定了成员国对于有关进出口的行政管制的程序,从管制的货物的清单的公布到变更清单的通知形式和时限,再到发放有效期的规定等都有明确的标准。再如关于司法审查的程序性规定,WTO也给出了明确的程序性规范,各成员国必须遵守。

加入WTO对中国的行政流程的再造提供了契机,为行政程序的合理化规范化提供了阶段性标准。在今后的改革中政府应该或者说必须按照WTO规则对成员国行政程序的要求和标准进行改革。首先,要使行政程序公开透明为公众所知,坚决打破暗箱操作的处境;其次,要简化行政程序,使行政程序保持简便高效;再次,必须依照WTO的有关行政程序的规范对现行的不合理的行政程序进行改造,大力精简行政审批,对于不得不审批要严格规范。

(三)、加入WTO为行政分权的规范化提供了压力和规范。

WTO规则有一条基本的原则就是自由贸易与统一实施原则,要求国家的贸易制度在全国

范围内统一实施。在我国目前国家的贸易制度及其他各项制度与政策在全国各地都是各有特色,五花八门,更严重的是地方保护主义和土政策盛行,现实中还存在着地方政府为保护本地企业利益而以行政命令抵制外来商品甚或摊派本地企业的产品给公务员做工资,这些情况都表明在我国,存在严重的行政权力的划分的不规范现象,使那些本来不应由地方政府行使的权力却由其违规行使了,地方政府违规行使权力破坏了国家法制的统一,与WTO规则相悖,必须进行变革。如何变革,WTO规则也给出了有关的规范,例如:在对有关“非关税措施”的规定中规定:“进出口禁止和限制以及影响进出口的许可程序要求只能由国家主管机关或由国家主管机关授权的地方各级主管机关实行和执行。不得实施或执行不属国家主管机关或由国家主管机关授权的地方各级主管机关实行的措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议定书》总则第七条第四款)在贸易制度的实施有关方面规定:中国应以统一、公正、合理的方式适用和实施中央政府有关或影响货物贸易、服务贸易、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或外汇管制的所有法律、法规及其他措施以及地方各级政府发布或适用的地方性法规、规章及其他措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议定书》总则第二条第二款)中国地方各级政府的地方性法规、规章及其他措施应符合在《WTO协定》和本议定书所承担的义务。(《中华人民共和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议定书》总则第二条第三款)中国行政改革中的行政程序的改革就有了规范的指导。

另外,WTO规则为中国行政分权提供压力和规范的重要一点是要求对政府的行政行为,不仅仅是现行法律规定可诉的具体行政行为而且包括相关的抽象行政行为,进行严格的独立的司法审查,要求给于行政相对人以更多的司法救济的机会,其实就是严格限制行政机关的权力,使国家行政权在国家行政部门和司法部门间重新调整。并且还有一点规定:中国应建立一种机制,使个人和企业可据以提请国家主管机关注意贸易制度未统一适用的情况。这些规定都为中国限制行政权力,进行行政分权提供了规范。

(四)、加入WTO为行政主体的重塑提供了压力和范例。

加入WTO,中国真正融入世界经济,真正进入人才、资本、技术全球流通之中,大量的外资与外商进入中国。来自发达市场经济国家的外商到中国来投资或贸易必然还会以在发达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标准来期望政府的行为和国家公务员的服务,如果我们的公务员的服务不令人满意,同时由公务员来执行的政府的行为又脱离规范,违背WTO的有关协议,轻则被诉,遭惩罚受制裁,重则人才、资本、技术外逃,国家在全球化的过程中越来越穷,毫无希望。

政府在现代经济中的作用的发挥归根到底还是要通过国家公务员的具体的服务体现出来,这种服务水平的高低就取决于国家公务员素质的高低。而我们国家公务员的整体素质与发达国家公务员相比还不够高,我们的国家公务员目前的服务意识和服务的水平的确是不容乐观,现代行政的理念还没有完全树立起来,还有相当数量的国家公务员不具备现代行政管理的基本知识和市场经济的相关知识,实际中公务员的行政行为有人格化的倾向和非规范化的特点。加入WTO为提高国家公务员的素质提出了紧迫的要求,要求国家公务员加紧学习,学习有关市场经济的知识,学习现代公共管理的相关知识,学习WTO有关规则,树立为公众服务为纳税人服务的意识,树立廉政高效意识,树立对公众负责的责任意识,提高对公众意见的回应能力和效率,提高依法行政的能力,注重个人修养,规范个人行为培养公信力。我们的公务员应该向WTO发达的成员国的公务员学习,学习人家对公众服务的方式、程序和效率,因为我们的公务员也面临社会公众这样的期望。

加入WTO给中国政府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也给中国政府带来了千载难逢的机遇,为中国的行政改革提供了空前的动力,并为中国行政改革阶段性的目标选择和改革路径的选择提供了成功的范例与规范。

参考文献

[1]赵景爱.加入WTO对我国行政体制改革的影响[J].山西政报,2001(21):25

[2]郭红杰,李鹏.入世与中国行政体制改革[J].行政与法,2003(02)

[3]张茅.在加入WTO与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研讨会上的讲话[J].中国行政管理,2001(12)

[4]汪慧.加入WTO对我国行政管理的影响及对策分析[J].广东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0(04)

第五篇:绿色贸易壁垒对我国贸易的影响和对策

绿色贸易壁垒对我国出口贸易的影响及对策

摘 要:近年来,伴随着全球经济的增长,环境污染日益严重,环境恶化问题已成为各国关注的重要问题之一。同时,随着国际贸易自由化的发展,传统的关税壁垒等一些原有贸易保护措施的作用日益削弱。于是,在国际贸易中,各国以保护环境为名行贸易保护之实的绿色贸易壁垒逐渐兴起并日渐加强。我国在加入WTO后,在对外贸易中将不可避免的遭遇绿色贸易壁垒,这就要求我们全面客观地看待绿色贸易壁垒,适应绿色贸易壁垒,并学会利用绿色贸易壁垒,以在促进我国对外贸易的可持续发展。本文深入我国出口贸易现状,介绍国际贸易中绿色贸易壁垒的主要内容、形式及其基本特点,了解这种贸易壁垒对我国出口贸易多方面的影响,然后再从可持续发展的目的出发,提出了我国出口行业应对绿色贸易壁垒的一系列策略与措施。

关键词:绿色贸易壁垒;出口贸易;对策

I

Influence on Green Trade Protectionism to Export Trade in

China and countermeasure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followed the global economic growth, the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is being day by day serious, the environmental deterioration question has become one of various countries' attention important questions.At the same time, along with the international trade liberalization's development, the traditional tariff barrier and so on some original trade protective measures' function weakens day by day.Therefore, in the international trade, various countries take protects the environment to emerge gradually reality of as the good trade protection green trade protectionism and to strengthen day after day.Our country after joining WTO, in the foreign trade the inevitable bitter experience green trade protectionism, this will request us to regard the green trade protectionism objectively comprehensively, the adaptation green trade protectionism, and the academic society uses the green trade protectionism, by is promoting our country foreign trad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This article penetrates our country export trade present situation, introduces in the international trade the green trade protectionism primary coverage, the form and the essential feature, understood that this kind of trade protectionism to our country export trade various influence, then embarked again from sustainable development's goal, proposed our country export profession dealt with the green trade protectionism a series of strategies and the measure.Key words: Green trade protectionism;Export trade;Countermeasure

II

目 录

一、绿色贸易壁垒概述 ·····································································································1

(一)绿色贸易壁垒的起源 ················································································· 1

(二)绿色贸易壁垒的总体特征 ········································································· 2

(三)绿色贸易壁垒的表现形式 ········································································· 3

(四)绿色贸易壁垒的发展趋势 ········································································· 5

二、绿色贸易壁垒对我国出口贸易的影响 ····································································6

(一)对我国国际竞争力的影响 ········································································· 6

(二)对我国污染产业转移的影响 ····································································· 8

(三)对我国企业海外投资的影响 ····································································· 9

(四)对我国政府法制建设和宏观管理体制的影响 ········································· 9

三、我国突破绿色贸易壁垒面临的问题 ····································································· 10

(一)结构问题 ··································································································· 10

(二)法律、制度问题 ······················································································· 11

四、我国应对绿色贸易壁垒的对策 ············································································· 12

(一)以政府为主的宏观管理对策 ··································································· 12

(二)以企业为主的微观对策 ··········································································· 15 参考文献 ··························································································································· 18 后

记 ······························································································· 错误!未定义书签。

III

一、绿色贸易壁垒概述

(一)绿色贸易壁垒的起源 1.绿色贸易壁垒的含义

所谓绿色贸易壁垒,它是指在国际贸易领域,一些国家凭借其科技优势,以保护环境和人类健康为目的,通过立法或制订严格的强制性技术法规,对国外商品进行准入限制的贸易壁垒。对于绿色堡垒这个问题,主要有两种不同观点。一种观点认为,绿色贸易壁垒是一种新的贸易保护措施。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绿色贸易壁垒是指进口国以保护自然资源、保护环境和人类健康为由,对来自国外的产品进行限制的手段和措施。由于这些措施,限制了有关产品的自由贸易,通常是一国对来自其他国家和地区的产品设置障碍,限制其进口,以防止和抑制他国产品对本国的冲击,从而实现保护本国市场的目的。因此绿色贸易壁垒是一种新兴的非关税贸易壁垒的贸易保护主义措施。[1]另一种观点认为,所谓绿色贸易壁垒只不过是技术贸易壁垒的一种形式,它是以在贸易中采取环境保护措施而出现的。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对绿色贸易壁垒必须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不能一概而论,一方面,在国际贸易中加强环境管理,有利于保护环境,保护人类和动植物的健康和生命,它是世界贸易发展的趋势,反映了各国对环保的普遍重视,有其合理一面;另一方面,有些发达国家打着保护环境的幌子,其实是为了达到贸易保护的目的,从而构筑新的技术贸易壁垒,也就是所谓的绿色贸易壁垒。[2] 2.绿色贸易壁垒产生的背景

绿色壁垒起因于全球日益严重的生态灾难。随着经济全球化发展,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人类在最大限度的满足自身物质、文化需要的同时,也使得世界各个角落都面临着日益严重的生态危机。在日渐频繁、广泛的国际交往中,严重的环境污染超越了国与国之间的地理界限。对全人类的生存前景提出了严峻的挑战;治理污染、保护环境成为一种不可阻挡的全球性发展潮流。为了人类的生存和可持续发展,保护地球环境成为人类首要问题之一。于是出于保护生态环境和人类安全的需要,就出现了绿色壁垒。可以说在初期,绿色壁垒的形成主要是出于保护生态环境和人类的安全的要求;同时,消费者环境意识提高和全球绿色消费运动的兴起也促进了绿色壁垒的发展。绿色贸易壁垒真正走向前台并扮演重要角色,是以1995年WTO专门成立贸易与环境委员会为标志的,到1999年11月3

日,在美国西雅图召开的世贸组织部长会议上,各成员国就环境与贸易问题展开了广泛的讨论,从而使环境这道绝对的贸易壁垒车成为世界贸易中不能回避的现实问题,环境和贸易这两个原本在世界贸易史上不相干的问题被一条绿色的纽带联系在一起,绿色贸易壁垒随之盛行。

(二)绿色贸易壁垒的总体特征

绿色贸易壁垒具有明显的特征,即名义的合理性、形式的合法性、内容的广泛性和方式的隐蔽性。1.名义的合理性

从绿色贸易壁垒含义的描述中可以了解到,绿色贸易壁垒是以保护世界资源、生态环境和人类的健康为名,实则是出于政治、经济等方面的利益,对其他国家的产品进口实施贸易限制和制裁措施。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类越来越认识到了环境保护的问题。现在人们普遍关心生活质量,关注生态环境,环保消费的理性心理也在群众中逐步增强。绿色保护措施的呼声在消费者中呼声也越来越强烈。在此情况下,“绿色贸易壁垒”正是抓住了消费者关注生态保护的心理,从而为绿色贸易壁垒在国际上的顺利实施披上了合法的外衣。2.形式的合法性

绿色贸易壁垒本身就是某些国家国内法的一部分,这里的合法性,主要是指它符合国际多边贸易条约的规定。国际贸易不仅是一种商业行为,而且是一种法律行为,贸易双方都要认真地履行有关法律。国际贸易中适用的法律有:国内法、国际贸易惯例和国际条约。目前世界上最重要、最有权威、最有普遍性的国际多边贸易条约是GATT和WTO两个文件。GATT第20条,授予了各国“环保例外权”,WTO在《技术性贸易壁垒协议》的前言中也规定了“不能阻止任何成员方按其认为合适的水平采取诸如保护人类和动植物的生命与健康以及保护环境所必须的措施”。由此可见,发达国家采取的严格的绿色贸易壁垒措施,从法律的角度看,一般是无可非议的。3.内容的广泛性

绿色贸易壁垒涉及范围非常广泛,它涉及到了资源、环境和人类健康方面产品的生产和销售。这些措施具有不确定性和可塑性,在具体实施时容易受到发达国家的刁难和抵制。对于生产技术水平较低的发展中国家来说,绿色贸易壁垒涉 2

及面就更广更深了。4.方式的隐蔽性

绿色贸易壁垒是非关税壁垒的一种表现形式,但是它与其他类型的非关税壁垒,如进口配额、许可证贸易等相比,则存在明显的隐蔽性。其他关税壁垒具有显而易见的歧视性、明确性和针对性,而绿色贸易壁垒措施没有明确限制某个国家的贸易行为,措施对所有的国家一视同仁;其次绿色贸易壁垒措施是建立在高科技发展水平基础上的,各类环保标准具有不确定性,发展中国家受到自身科技发展水平的制约,难以判断其科学性和正确性;第三,绿色贸易壁垒将贸易保护的视线转移到了生态环境保护和人类自身健康上,具有很大的隐蔽性和欺骗性。

(三)绿色贸易壁垒的表现形式

绿色贸易壁垒所涉及的内容非常广泛,从产品角度看,它不仅涉及初级产品,还涉及中间产品和制成品:从生产过程来看,它涵盖产品的研发、生产、加工、包装、运输、销售和消费等诸多环节。[3]在表现形式上主要有以下几种表现形式:绿色关税和市场准入、绿色技术标准、绿色环境标志、绿色包装制度、绿色卫生检验检疫制度、绿色补贴、绿色税收。下面将对上述七种绿色壁垒形式分别进行详细的介绍。

1.绿色关税和市场准入

绿色关税与市场准入是发达国家以保护生态环境为名,对一些污染环境和影响生态环境的进口商品征收进口附加税或者限制,禁止其进口,甚至实施贸易制裁。

2.绿色技术标准

发达国家的科学技术水平较高,处于技术垄断地位。它们以保护环境为名,通过立法手段,制定严格的强制性技术标准,限制国外商品进口。这些标准都是根据发达国家生产和技术水平制定的,对于发达国家而言,可以达到,但是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由于受到各方面因素的制约,因此实施起来非常困难。这种貌似公正,实则不平等的环保技术标准,势必导致发展中国家产品被排斥在发达国家市场之外。美国现有55种认证体系,日本有25种认证体系,欧共体内已统一了9种认证体系,共有10万个技术法规和标准,很多都较苛刻。3.绿色环境标志

绿色环境标志亦称绿色通行证,是指国家政府部门或由公共或私人团体依据一定的环境标准,向有关厂家颁布的证明其产品符合环境标准的一种特定标志。通常它以图形为标志,表明该产品不但在质量上符合标准,而且在生产、使用、消费、处理过程中符合环保要求,对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均无损害。自1477年德国第一个实施环境标志制度以来,己有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实施了这一制度,标志涉及的产品范围也越来越广。目前,各国绿色环境标志所依据的环境标准不一样,评价方法也存在差异,所选择的产品类别有偏向,往往只选择本国境内企业生产的产品,对其他国家的企业在中请程序上可能存在歧视。一些国家规定,无绿色环境标志的外国产品在进口时受到数量和价格的限制。4.绿色包装制度

绿色包装,又称环保包装,指能节约资源,减少废弃物,用后易于回收再用或再生,易于自然分解,不污染环境的包装。根据包装废弃物处理的3R原则(即Reduce-减少,Reuse-再利用,Recycle-再循环),绿色包装应具备以下几方面的内容:①在保证包装功能条件下,用料最省,废弃物最少,是一种适度包装;②包装生产工艺过程没有或极少污染环境;③包装制品不与内装物品发生直接或间接的反应,同时对人体和生物无害无毒;④包装废弃物应易回收易再利用再循环,而且掩埋时能迅速降解不产生污染,焚烧时能产生新能源且不污染环境。5.绿色卫生检验检疫制度

各国存在严格的卫生检验检疫制度。乌拉圭回合通过的《实施动植物卫生检疫措施协议》中建议各成员国应遵守非歧视原则,在科学原理的指导下,根据现行的国际标准采取相应措施,保护人类与动植物的健康,其中确保人畜食物免遭污染物、毒素、添加剂影响,确保人类健康免遭进口动植物携带疾病而造成的伤害。但是,该协议条款模糊,只是规定各成员国在制定和实施检验检疫措施时应考虑对贸易的限制不应超过环保目标所需程度,而且要有较高的透明度,没有其他明确的规定。因此发达国家利用条款的不完善性对发展中国家商品的进口进行各种各样的限制。当前国际组织和发达国家主要对食品安全指标十分敏感,尤其对农药残留、放射性残留、重金属含量的要求日趋严格。6.绿色补贴

绿色补贴又称环境补贴,是指为了保护环境和自然资源,各国政府采取干预 4

政策将环境成本内在化,对本国企业在治理环境、改善产品加工工艺的投入进行补贴,以提高本国产品竞争力的一种产业政策。发达国家利用发展中国家低的环境标准将严重污染环境的产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以降低环境成本,而发展中国家的环境成本却因此提高。但是不幸的是,发展中国家绝大部分企业本身无力承担治理环境污染的费用,政府为此有时给予一定的环境补贴,以达到保护国内产业、协调发展与环境目标的关系。但是发达国家却认为发展中国家的“补贴”违反WTO的《补贴与反补贴措施协议》,从而限制发展中国家产品的出口。例如,美国就以环境保护补贴为由,对来自巴西的人造橡胶和来自加拿大的速冻猪肉提出了反补贴起诉。7.绿色税收

目前某些国家特别是西欧国家为了协调贸易与环境的关系,把生产商品所需要的环境费用纳入其市场价格中去(或称“使环境成本内在化”),普遍以环境税的形式出现。目前开征的税种有:(1)污染物排放税,对象是燃烧时会排放CO2的燃料,这是国外开征最普遍的环境税;(2)环境服务税,对象是污水、垃圾等公共处理设施的使用活动,征收依据是公共服务;(3)污染产品税,既对在使用过程中会造成环境危害的产品进行到底征税;(4)生态补偿税,是对开发利用生态环境资源的生产者和消费者征税,主要用于补偿或恢复开发、利用过程中产生的自然资源的破坏。

(四)绿色贸易壁垒的发展趋势

绿色贸易壁垒被作为一国限制外国商品进入国内市场的一种行之有效又深入人心的措施,正在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的廉价商品的进口限制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1.使用的频率越来越高,涉及的领域越来越广泛

一方面,绿色贸易壁垒本身也随着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在不断调整和补充,出现了层出不穷、变化多端的绿色贸易措施,涉及包括环境保护、人类健康、生物多样性、动植物安全等多个领域:另一方面,绿色贸易壁垒所管辖的对象范围越来越广泛,近年来,它不仅对产品(消费)本身提出绿色环保要求,还对产品的设计开发、原料投入、生产方式、包装材料、运输、销售、售后服务、甚至工厂的厂房、后勤设施、操作人员医疗卫生条件等整个生命周期的各个环节提出了绿色 5

环保的要求,如美国实施的HACCP计划,其目的是更方便、更有效地实施其绿色贸易壁垒措施。[4]更为严重的是,目前的绿色贸易壁垒不仅表现为环境技术规定、标准,而且这些规定的执行过程也逐渐成为外国商品进入市场的严重障碍,执行过程中的一些争议往往导致旷日持久的调查和取证,导致成本大大增加并延误了良好的商机。

2.使用具有一定的针对性

绿色贸易壁垒往往针对那些新兴的发展中国家,因其具备了一定的经济基础,能够利用本国资源及劳动力的优势大量生产并出口资源或劳动密集性的产品,其出口产品具备了一定的竞争优势,容易对进口国国内同类产业形成威胁。所以,这类发展中国家的出口商品最易遭到来自于发达国家的绿色贸易壁垒阻挠。3.措施具有动态性

随着形势发展的需要,各国所确定的绿色贸易壁垒措施必将进行不断的调整,包括壁垒设置的内容、方式、手段、目标以及设置壁垒的程度等都在根据需要进行适当变动;另外绿色贸易壁垒的动态性还表现在绿色贸易壁垒的实施往往会产生联动反应,一国实施立即会引起其他国家的纷纷效仿,由一个设限国快速扩散到多个设限国,给出口国造成重大的打击。

二、绿色贸易壁垒对我国出口贸易的影响

(一)对我国国际竞争力的影响 1.影响我国出口市场

目前中国主要贸易伙伴有美国、日本、欧盟、韩国、东南亚以及中国的香港和台湾地区,与他们的贸易额占中国进出口总额的85%以上。而这些国家和地区大多数是世界贸易组织“贸易与环境委员会成员”,也是绿色贸易保护主义最为盛行的地区。由于我国长期忽视环保产业的发展,出口产品很难在短时间内达到发达国家制定的环境标准。如果发达国家凭借自身在环保方面的优势,制定对发展中国家过于苛刻的环境标准,并通过世界贸易组织将贸易与环保紧密挂钩,我国许多出口产品就会因达不到它们的“绿色标准”而经常被排挤在国际市场之外,这将使我国的外贸出口市场面临缩小的可能,对我国的外贸出口造成十分不利的影响。[5]例如,欧盟从1996年下半年起全面禁止使用偶氮染料,迫使我国104种

纺织品和服装退出欧盟市场。按着日本、法国、捷克、荷兰等国也要求进口的纺织和服装不使用偶氮染料,使我国纺织品国际市场大大缩小。又如我国的机电产品收音机、电视、灯具等出口居世界第一,并主要销往欧、美、日等,自1996年欧盟对工业产品进入市场进行CE认证后,澳、美加、德等国也对电子、机械和电器产品等实行认证制度,因而使我国许多电器产品没有认证而无法进入这些国家市场。《光明日报》2004年3月22日报道:2003年12月31日,美国南部虾业联盟向美国商业部正式提出了对巴西、中国等6国虾进口的反倾销调查请求;2004年2月18日,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ITC)投票确定:进口虾类确实伤害了本国工业,一场贸易壁垒攻防战又燃起硝烟。2.对我国出口产品成本和企业效应的影响

绿色贸易壁垒涉及产品从生产到销售,乃至产品的报废处理各个环节。它要求将环境科学、生态科学的原理运用到产品的生产、加工、储藏、运输等过程中,从而形成一个完整的无公害无污染的环境管理体系。[6]因此在生产过程中,产品生产者为了达到出日国的环境标准和获得进口国所承认的认证或环境标志,不得不支付大量的检验、测试、评估、购买仪器设备等间接费用,同时还要支付很高的认证申请费和标志使用年费等直接费用,这些都使得我国企业产品出口成本大幅度上升,降低了我国产品在国际市场中的价格优势,同时也降低了企业的效益。例如,出口到加拿大的产品要求获得加拿大政府承认的“环境选择”标志,而获得该环境标志所需支付的申请费和年费非常高。可见要获得一个国家的环境标志认证所需要支付的各项费用非常高,再加上许多国家环境标志并不能互相流通,因此如果企业产品出口到需要环境标志的国家,出口国企业必须逐一进行各国环境标志的申请,这样申请费、年费等各种费用累计起来非常的高,一般企业难以承受。可见,高额的费用,烦琐的申请程序给企业,特别中小企业带来了沉重的成本负担,影响了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企业的效益也随之下滑。3.绿色贸易壁垒促进了我国外贸方式的转变

绿色贸易壁垒促进了世界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外贸方式的转变。以前,世界各国,特别是包括我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单纯追求以量取胜的粗放型增长方式,他们大量利用自然资源来进行生产,忽略了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此类经济增长方式虽然带来了各国的经济短暂的繁荣,但是该短暂的繁荣兴旺却付出 7

了昂贵的生态环境代价。当前人们越来越意识到环境问题,各国为了保护环境,出现了绿色贸易壁垒。[7]虽然绿色贸易壁垒的绝大部分技术标准、措施等与发达国家的经济技术发展水平相一致,而依据我国目前的技术水平来实现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制约了我国贸易的发展,但是该类措施、标准的实施一方面有利于我国节约和合理利用自然资源,节约成本,减少产品生产过程中的污染,实现清洁生产,最终在提高经济效益的同时实现环境效益及社会效益;另一方面可以促进我国大力发展绿色产品、环保产业,增加产品的附加值,加速外贸方式从以量取胜的粗放型增长方式向集约型增长方式的转变。

4.绿色贸易壁垒推进了我国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进行技术创新

绿色贸易壁垒的各项标准和措施不仅对产品(消费)本身设置技术性要求,而且对产品的开发、生产、包装、运输、销售等整个生命周期都设置了环保要求。高的环保标准和措施需要依赖先进的生产工艺、检测技术、设备、先进的环保管理经验才能达到。[8]而目前我国由于经济科技水平相对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要通过自身现有的科技手段来突破绿色贸易壁垒非常困难。但是在绿色贸易壁垒的影响下,我国将被动变主动,大量引进外国先进的环保技术、管理经验等,在国内大力发展环保产业。我国向在绿色环保技术方面处于领先地位的国家引进先进的生产工艺、检测技术和设备、管理经验、人才培训等,同时在吸收国外先进技术的基础上根据国情进行本地化改良,使得进口技术在突破绿色贸易壁垒方面发挥最大的作用。

(二)对我国污染产业转移的影响

由于我国环境保护标准低而数目少,环境保护和管理体系不健全,环境保护门槛较低,在发达国家纷纷推行绿色贸易壁垒并日益提高其环境标准的情况下,必然会造成低标准的产品大量涌入我国,洋垃圾进口事件的屡屡发生便是很好的例证。同时,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快速发展时期,需要大量的建设资金,大量外资的流入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我国建设资金的不足。[9]但是,在外商投资建设项目中,我国缺乏对环境因素的评估,对环境影响的评估制度没有得到真正的实施。一些外商投资者为了获取可观的经济利益和逃避本国高额的成本内部化和绿色贸易管制,将一些污染密集型企业转移到我国境内生产,这在化工、造纸、印染、电镀、农药等行业尤为明显。污染产品和污染产业向我国的转移,一方面损害了 8

我国消费者的利益,另一方面,对我国的环境造成更为严重的破坏。

综上所述,新贸易保护主义设置绿色贸易壁垒,使我国受到限制的出口产品已从传统的农产品、纺织品、机电产品扩大到新近开发的高新技术产品,从原来的商品流通领域扩大到生产、加工领域,将受限制的产品越来越多,涉及金额越来越大,现已达600亿美元以上;并且由出口产品到进口产品和产业以至我国整个国际贸易领域都受到影响。其后果越来越严重,已构成我国国际贸易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障碍。

(三)对我国企业海外投资的影响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大量吸收外来投资的同时,也有许多企业在海外投资,从事跨国经营活动。据外经贸部统计,1979-1999年上半年。我国已在160多个国家和地区设立了5793家贸易型和非贸易型企业,中方协议投资总额超过65亿美元。[10]虽然我国在海外投资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总的说来,目前我国海外投资还处于初级阶段,外资投资规模小,投资产业层次低,主要为贸易性企业、一般加工工业、房地产及餐饮服务业等、资源开采项目也集中在铜、铁矿的粗放型开采方面。投资对象国主要在香港、北美和大洋州,并且海外投资企业跨国经营水平较低,整体效益不佳。正是由于我国海外企业投资还处于初级阶段,并且投资对象国集中在绿色贸易壁垒盛行的国家和地区,并且我国投资的产业为对环境污染、破坏较严重的劳动密集型、资源密集性产业,因而我国海外投资越来越受到西方发达国家环境保护措施的限制,加大了我国海外投资的难度。

(四)对我国政府法制建设和宏观管理体制的影响

绿色贸易壁垒能够促进我国不断健全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和各类宏观管理制度。为了突破绿色贸易壁垒,我国必须根据绿色壁垒的各项标准和措施来制定和健全各类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确保国内企业实现清洁生产,生产出符合出口要求的环境友好产品。[11] 例如,我国颁布的《对外贸易法》明确规定了因考虑国家安全、社会公共利益和生态环境因素,国家可以限制或禁止某些产品和服务的进口或出口。其中生态环境因素包括:为有效保护可能用竭的国内资源,为保护人人的健康或生命,为防止生态环境破坏,保护野生动植物,以及为了遵守参加的有关国际条约、协定等而保护生态环境和资源等。在绿色贸易壁垒的影响下,我国第九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八次会议于2002年6月29日通过了《中华 9

人民共和国清洁生产促进法》,并规定从2003年1月1日起实施。为了防止洋垃圾转移到我国,我国政府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及《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等法律法规,制定了一系列规章制度,如《废 物进口环境保护管理暂行规定》、《危险废物转移联单管理办法》、《进口废物环境保护控制标准》、《危险废物鉴定标准》等,为防止洋垃圾进口污染提供了法律法规依据。同时我国政府也会根据国际环保发展的趋势来制定各类宏观管理政策,例如财政政策、税收政策等,从各方面指导、支持绿色环保产品的发展,限制和禁止大量消耗自然资源和产生大量污染的产品的生产和销售。

三、我国突破绿色贸易壁垒面临的问题

(一)结构问题 1.贸易结构不合理

进口产品结构是否合理,是否符合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直接关系到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质量和生态环境的优化结果。而目前我国的贸易结构极其不合理,在出口方面片面强调数量扩张,出口商品以粗加工、低附加值占绝大多数,一些农副产品及工业品达不到进口国的环境标准,总体效益不高。有关统计资料一显示:1998年我国环境影响较大的初级产品的出口额达60亿美元;污染较重的中间产品和制成品的出口额达200多亿美元,其中农药、制革、染料等高污染产品的出口额达78.5亿美元。在进口贸易方面,我国环保工作控制不严,导致一些国家和地区乘机将高污染产业转移到我国,特别是港澳台地区的一些企业将保护臭氧层国际公约限制和禁止物质的生产转移到大陆,1991年在沿海地区建立的生产泡沫塑料的企业达29家,投资额2032万美元,生产灭火剂、清洁剂、制冷剂等的企业有46家,投资金额2500力美元,这给我国履行国际公约增加了难度。2.产业结构不合理

目前,我国经济呈现出较高的增长速度,高速发展背后却存在着种种危机。在工业发展中存在着发展与资源、发展与环境不协调的问题,工业生产长期处于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的状态。[12] 我国每年因工业污染造成的经济损失在1000亿元以上。在农业领域中,一方面,我国存在着发展中国家普遍存在的农业生态环境问题,即由于人日剧增和对自然资源掠夺性开发所造成的严重的农业破坏。

据不完全统计,全国每年因风沙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高达45亿元。另一方面,随着农业现代化、集约化程度的提高以及乡镇工业的迅速发展,发达国家工业化农业或称为“石油农业”所特有的高投入和农业污染问题也出现在我国。目前,我国因农业污染每年减产粮食50多亿公斤,经济损失约300亿元。在第三产业领域,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第三产业日益兴旺,同时也带来了诸多的问题,例如燃煤污染、废水污染、噪声污染、热污染和视觉污染等问题。种种事实表明我国的产业结构已不能满足我国的可持续发展要求。

(二)法律、制度问题 1.环保法律法规不健全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对外交流活动的进行,我国在借鉴国外发达国家法制建设经验的基础上不断完善和健全了国家的法律法规体制。但是目前我国山于处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度阶段,许多制度体制关系还没有完全理顺,出现了某些法律法规与实际情况脱节的现象,在某种程度上阻碍了我国经济贸易的顺利发展。[13] 例如,我国在环保贸易方面的立法还比较落后,还没有跟上国际生态环境保护和贸易立法发展的步伐,并且某些法律法规条款说明没有细分,比较笼统含糊,导致在实际工作中处理问题比较棘手甚至出现无法可依的现象。其次,在贸易环境执法方面,我国还比较薄弱。

2.与绿色贸易壁垒相关的各项宏观制度、措施不完善

针对绿色贸易壁垒的各类宏观制度和措施有绿色税收制度、绿色关税制度、[14]IS014000环境管理体系国际标准和环境标志推行制度等。目前我国在上述宏观制度和措施方面比较落后,与我国的经济贸易发展不相适应。

目前我国在绿色税收方面还处于落后的状态,我国企业普遍认为实施绿色税收将会增加产品成本,使产品失去国际竞争力,并且负担太昂贵的环保成本会使生活和工业水准降低,因此目前仅限于对煤、石油、天然气、盐等征收绿色税收(资源税),而主要偏向于采取资源补偿费、生态环境补偿费和排污收费来限制破坏资源和污染环境的行为。但是山于上述方式存在诸多的缺点:资源补偿费收取范围狭小、生态环境补偿费收费内容并不能真正体现环境生态价值、排污收费标准低,单一等,导致各类收费无法对资源浪费、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活动起到有效的抑制作用。而正确合理的绿色税收体制不仅能很好地规避上述收费的缺陷,而且 11

将会促进资源的合理利用,解决政府的收支问题,促进贸易与环境的协调发展,对国家和企业都是有利的。

当前,我国的进出口关税制度存在一些缺陷,如进口税率没有充分考虑环保因素,税率比较笼统,未按进口产品的环保能力、对环境影响的程度的不同加以区分;而出口关税没有考虑产品生产过程中对环境的污染程度,也没有考虑产品的加工程度等。关税的制约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国贸易与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

四、我国应对绿色贸易壁垒的对策

(一)以政府为主的宏观管理对策

1.加强宣传工作,提高国民的环保意识和树立公众参与意识

对一个问题的认识理解程度是顺利开展工作的基础,正确的认识能够有利地促进工作的开展,而不正确的认识,则阻碍工作的进行。因此我国政府应将加强环保宣传工作,提高国民环保意识和树立公众参与意识的工作放在首位。日前 我

[15]国 国民的环保意识薄弱,应将加强环保宣传教育工作放在当务之急。我国应在详细深入了解各国绿色贸易壁垒相关理论、环保法规、技术标准、限制措施的基础上,加强对绿色贸易壁垒及相关知识的全方位立体宣传工作,使全社会在环保和环保投入上增强自觉性和紧迫性,树立绿色观念,树立公众参与意识,为打破绿色贸易壁泉创造宽松的社会文化环境,也是打破绿色贸易壁垒的前提和基础。2.不断健全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强化贸易环境执法工作

在环保立法方面,我国应吸取和借鉴国外环保方面的立法经验。在环境保护方面的法律中,不仅要明确规定法律责任,更要把环保的法律精神体现在与之相关的所有法律法规之中,如在有关产品质量立法中应体现生产者的环境责任和义务,以增强经营者开发绿色环保产品的意识:在经济立法中应体现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相结合的要求,使环境条款成为经济行为合法有效的要件之一,要把环保立法内容从防治污染和保护自然环境,扩展到生产污染和浪费资源、能源的生产过程,对企业生产全过程进行监督管理,推进IS014000环境管理体系国际标准和实行环境标志制度,促进企业采用先进技术、工艺、推行清洁生产,加强环境管理,使环境成本内在化,从本质上增强企业自身的竞争实力。同时应尽快将政府对环境质量负责的法律原则具体化,在环境立法中明确规定政府的环境保护职责一,在决策过程中对经济、社会、环境因素全面考虑,统筹兼顾,并把环境保护管理责任目标化、定量化,纳入政绩考核项目,从而保证政府机关在环境保护工作中的领导地位和责任,也可对责任不到位的政府采取相应的处罚措施。在对外贸易立法中,应加强关于外商投资审批制度的立法工作,确保投资论证时考虑项目的环境影响,坚决纠正盲目追求外资规模、速度和数量而忽视环境问题的做法,禁止外商投资污染密集型产业。另外,还应完善监督机制,发挥公众对政府的监督作用,利用公众力量督促政府的环保工作。

在强化贸易环境执法方面,首先应健全各级执法部门,赋予执法部门全面合理的职能,使其能够依法严惩在经贸活动中违法环境贸易法规的行为。同时各级执法部门应将执法过程中遇到的法律法规方面的盲区总结出来,向有关立法部门汇报,为立法部门健全和完善法律法规工作提供依据。

3.不断完善各项宏观制度、措施等,促进我国经济与环保的协调发展

目前我国在宏观制度和措施方面比较落后,与我国的经济贸易发展不相适应,因此必须完善宏观制度和措施。

完善我国的绿色税收制度。绿色税收,又称环境税收,指为了保护环境,促进资源的合理利用开发,推进清浩生产,实现绿色消费而征收的税收。绿色税收的理论依据是国际贸易中有关环境成本内在化理论。目前世界各国开征的绿色税收税种有污染物排放税、环境服务税、污染产品税和生态环境税等。我国应在借鉴国外在绿色税收制度方面的经验,不断完善我国的绿色税收制度。我国应建立一个以资源税为核心,污染物排放税、污染产品税和生态环境税等为组成部分的税制体系,促进企业实现环境成本内在化经营,促进绿色产业的发展,改善和保护生态环境。在此税收制度体系中应对不同的行业的企业的生产活动采取不同的税收征收制度,如对给生态环境带来严重破坏的一些初级产品盲目大量出口以及某些矿产资源的盲目开发出口活动应征收较高的资源税:而对于一些乡镇企业盲目出口一些高污染产业的产品,应对其征收污染税;对与绿色产品的出口,应给予鼓励,不征收任何税。其次应采取不同的税率,根据不同的生产经营活动以及其对环境的影响程度来采取不同的税率征税,做到公平、合理、高效地征税。

完善绿色关税制度。为了保护生态环境,确保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我国必须对进出口关税进行适当的、合理的调整和完善,顺应国际贸易中绿色贸易壁垒的 13

发展趋势。目前我国出口关税设置单一,考虑环境保护的因素较少。因此当前应从贸易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的角度出发,不断完善出口关税税制。首先,在出口关税设置时,应多考虑环境因素,关税的确定和税率的高低应根据产品生产过程中对环境污染程度来确定。第二,应考虑产品附加值的大小,也就是说产品在环境污染程度相同或相似的情况下,附加值低的产品应征收高额关税。第三,出口关税税率的确立应充分考虑环境成本内在化问题,做到科学合理。

推行IS014000环境管理体系国际标准和环境标志制度。它是协调环境保护和国际贸易的重要手段,应加强我国在这方面的环境政策制定和环境管理工作。[16]当前我国应积极面对存在的问题,采取各类措施推进IS014000认证的进行。首先,我国政府应帮助企业了解认证的益处,引导企业申请认证;在认证的程序上指导和帮助企业,交流推广实施工作中的成功经验和教训。其次,对于中小企业,山于受到自身财力、物力的限制,不可能依靠自身的力量来建立环境管理体系,政府应在财力上给予必要的资助来帮助企业完成认证的咨询、申请等工作,在此方面可采取的措施有贴息贷款或由政府和企业按一定比例承担咨询、申请费用。第三,我国政府应规范IS014000认证咨询机构工作,规范咨询服务活动,确保咨询服务质量。

在推广环境标志方面,我国政府同样应加强宣传工作,引导企业开展环境标志认证工作。其次,我国应加强我国环境标志与其他国家环境标志互相认可和等效工作。我国应积极对外宣传中国环境标志制度,使其符合国际标准,真正使环境标志的管理规范化、制度化、确保其真实可靠性、可行性和权威性。4.调整贸易结构和产业结构

调整贸易结构。我国不合理的贸易结构应该彻底改变,否则不仅会继续恶化我国本来就比较脆弱的生态环境,而且从长远发展看也不利于我国对外经贸走上良性发展的道路。因此我国应对贸易结构进行调整,在出口贸易方面应以国际市场为导向,以社会、生态、经济效益为中心,建立我国的绿色产品出口生产体系,大力推广有利于环境优化的产品的出口。在进口贸易方面,应严格控制国外污染垃圾的进口,严格外商投资审批程序,禁止高污染产业向我国转移;同时应采取各类措施,如财政、税收等措施来鼓励企业积极引进国外先进的环保产品、环保技术和清洁生产技术等,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提高我国环保产品的国际竞争 14

力。

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绿色产业。绿色产业指生态化了的、符合环保法规要求的产业部门,其提供的产品与服务是优质的,对消费者的健康无损、无公害、污染,即其生产供给的是绿色产品与绿色服务。目前我国的绿色产业还处于发展阶段,发展速度缓慢,并且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非常小。[17]1997年我国绿色产业的产值为522亿元,1998年为562亿元,1999年为611亿元,仅占国内生产总值的0.7%左右。因此我国政府应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创造良好的宏观环境促进绿色产业的发展。推进环保产业的发展。环保产业又称为“朝阳产业”,是一个

[18]独立于三大产业之外的新兴产业。环保产业是以防治城乡污染和改善生态环境、保护自然资源为目的所进行的技术开发、产品生产、商品流通、资源利用信息服务、工程承包等活动的总称,它是一个跨学科、综合性强、技术含量高的新兴产业。环保产业具有外部经济效应,它通过与其他产业的投入产出关系,可以用自身的发展带动相关产业、环保技术、绿色工业、绿色食品的发展,成为经济的新的增长点,能够促进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

(二)以企业为主的微观对策

在我国政府创造良好的宏观环境确保贸易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的同时,我国企业自身也必须采取一定的措施将绿色贸易壁垒的压力变为动力,充分把握绿色浪潮中的商机。1.树立绿色理念

当前经济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的现实要求企业顺应绿色潮流,面向绿色未来,把节约自然资源、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有益于消费者和社会公众身心健康的绿色理念贯穿于几企业生产和经营管理的全过程和各个方面,自觉地做到“负责任的社团公民”,在促进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同时,实现自身的可持续成长。[19]为此,企业应树立绿色理念,在生产经营过程中放弃以自身经济效益为中心的“利润最大化”的经营目标,树立企业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有机统一的“利润合理化”的经营宗旨,通过绿色生产和绿色营销使企业获得长期发展的动力。2.实施绿色营销

绿色营销,又称环保营销或生态营销,是指企业运用营销工具,以不损害人类自身及后代的未来需要为条件,满足社会和消费者环保需求的经营销售活动,15

也就是企业自觉地从保护环境的角度出发,积极满足消费者绿色消费的需求,来完成产品的设计、原材料的采用、废料的处理、产品销售甚至包括对用户的售后服务等生产、经营环节,在此基础上实现企业的最终经营目的。[20]绿色营销可以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也满足了当前国际贸易竞争的需要,同时也可以给企业创造新的商机,带来合理的经济效益。

为此,我国企业应从以下几方面开展绿色营销工作: 首先,树立正确的绿色营销观念。当前绿色营销己成为国际市场发展的必然趋势,因此我国企业必须消除“环境无价”的错误观念,转变“增加对环境投资会加重企业负担”的片面观点,走出“先污染、后治理”的传统发展模式,消除仅凭价格优势就能扩大出口创汇的传统观念,树立绿色营销观念,促进我国经济与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

其次,绿色营销中贯彻“5R”管理原则。在绿色营销中必须以“5R”原则为指导,5R为:研究(Research):重视研究企业对环境污染的对策;减少(Reduce):减少或消除有害物的排放:循环(Recycle):对废旧物质进行回收处理和再利用;再用开发(Rediscover):变普通产品为绿色产品;保护(Reserve):积极参与社区的环保活动,树立环保意识。

最后,实行绿色化经营。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应将保护环境、节约资源放在首位,将坏境资源价值纳入生产核算体系,作为衡量企业效益和进行企业决策的重要依据。同时企业应逐步淘汰落后的技术和工艺,加大科技投入力度,加强绿色产品的开发,积极采用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管理方法,采用清洁生产、少废无废工艺,在生产和流通的各个环节都注重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努力降低直至消除污染物的排放,实现企业产值的绿色增长,开展绿色贸易,推动建立绿色市场,树立企业的绿色形象,引导社会的绿色消费。在实行绿色化经营过程中,企业应具体做到:收集绿色信息、开展绿色设计、开展清洁生产、使用绿色包装、制定合理的绿色价格、建立绿色销售渠道、提供绿色服务,积极中请IS014000认证和绿色标志认证。3.实行国际化经营

企业突破绿色贸易壁垒的一个有效途径就是实行国际化经营,减少国际贸易的风险。由于国际贸易存在诸多的不确定因素,例如,贸易保护主义通过制定内 16

外区别的环境标准、制度、卫生检验检疫制度等来限制国外产品的进口,导致我国企业产品的出口受到阻碍。如果我国有条件的企业进行国际化经营,这样可以利于我国企业克服由于国内外经营差异给企业带来的经营活动的不利影响,减少国际贸易风险,同时也利于我国企业获得先进的技术、管理经验等,从而带动国内企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志军.绿色贸易壁垒应对措施探析[J].当代经济,2008(10):101.[2]李颖.“绿色贸易壁垒” 对我国贸易活动的影响[J].绥化学院学报,2008(5):3.[3]何伟.绿色贸易壁垒对我国出口贸易的影响及对策[J].教育经济研究,2009(7):249.[4]徐秋萍,刘淑琴.绿色贸易壁垒对我国对外贸易发展的影响对策[J].经济纵横,2005:130.[5]严跃平.绿色贸易壁垒及我国出口企业应对策略研究[J].经济研究,2008(10):77-78.[6]李群.中国应对绿色贸易壁垒的对策分析[J].观察思考,2008(3):32-33.[7]薛荣久.国际贸易[M].北京: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 1997:301-323.[8]许景新.我国遭遇绿色贸易壁垒的原因及对策分析[J].现代经济,2008(13):88-89.[9]孙吉川.探析绿色壁垒对我国对外贸易影响[J].产业观察,2008(5):112-115.[10]赵少平.浅析绿色贸易壁垒对我国出口贸易的影响[J].北方经贸,2008(4):45-47.[11]王虹.绿色生产—我国企业应对绿色贸易壁垒的策略[J].绿色经济,2007:51-55.[12]马淑琴.国际贸易理论[M].浙江: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134-151.[13]赵昱.绿色贸易壁垒及对策探析[J].天津市经理学院学报,2008(3):3-4.[14]孙爱龙.绿色壁垒对中国贸易的影响与对策[J].特区经济,2007(10):215—217.[15]张卓远.绿色贸易壁垒对我国对外贸易的影响与对策[J].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08(2):42-43.[16]孙晗霆.绿色壁垒对我国对外贸易的影响与对策浅析[J].商业经济,2008(1):76-77.[17]李友忠.我国应对绿色贸易壁垒策略研究[J].铜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2):13-15.[18]贾随园.浅谈绿色贸易壁垒对出口贸易的影响及应对措施[J].国际经贸,2006(6):23-24.[19]项国.浅议绿色贸易壁垒对我国贸易的影响和对策[J].经济师,2008(2):47-48.[20]王素芹.绿色壁垒对我国农产品贸易的影响及对策[J].中州学刊,2008(3):65-67.

下载我国贸易体制改革的方向及影响(宋超锋)201006word格式文档
下载我国贸易体制改革的方向及影响(宋超锋)201006.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