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绿色壁垒对我国贸易的影响及其应对措施
绿色壁垒对我国贸易的影响及其应对措施
付晓玥(07020548)交大城院经管711班 710018 摘要:目前,我国出口产品正面临越来越多的、主要来自发达国家的非关税壁垒的挑战。非关税贸易壁垒是国际贸易走向全球化后出现的一种新现象,就是指一国政府采取关税以外的各种办法,对本国对外贸易活动进行调节、管理和控制的一切政策与手段的总和。各国为了保护本国的产品免受其它国家产品的侵害,愈来愈多的采用非关税壁垒,自上世纪90年代后期,中国已成为国际贸易中非关税壁垒最大的受害者。本文主要对新兴的非关税壁垒中的环境壁垒(绿色壁垒)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Abstract: At present, China's exports are facing more and more, mainly from the challenges of non-tariff barriers in developed countries.Non-tariff trade barriers to the globalization of international trade after a new phenomenon, refers to a country other than the Government to adopt a variety of ways to tariffs, foreign trade activities of their own to regulate, manage and control all the policy and the sum of the means.States in order to protect their products from other countries against products, more and more use of non-tariff barriers, since the late 90 century, China has become the largest non-tariff barriers in international trade victims.In this paper, the emerging non-tariff barriers on environmental barriers(green barriers)to analyze and propose solutions.关键词:绿色壁垒,影响,应对措施
一、绿色壁垒及我国遭受绿色壁垒的实例
绿色贸易壁垒又称环境壁垒,是指进口国政府以保护生态环境、资源和人类健康为由,以限制进口保护贸易为目的,通过颁布复杂多样的环保法规、条例,建立严格的环境技术标准和产品包装要求,建立繁琐的检验认证和审批制度,以及征收环境进口税方式对进口产品设置的贸易障碍。与传统的非关税壁垒相比,绿色贸易壁垒具有名义上的合理性、形式上的合法性、保护的广泛性、保护方式的隐蔽性和实施效果的歧视性等特征。
在绿色贸易壁垒作为一种非关税壁垒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后期,90年代开始兴起,其兴起有深刻的背景,实质上是发达国家借环境保护之名,依赖技术和环保水平,通过立法手段,制定严格的强制性的技术、环境标准,以行其贸易保护之实,将其它国家的一些商品拒之门外。
在农产品和食品出口中,我国正是一些发达国家名目繁多的卫生和检疫措施的直接受害者。如我国出口日本的大米,日方规定的检验项目多达56个。其中有90%以上是卫生和检疫措施项目;又如我国输入日本的家禽,其卫生标准要求竟高出国际卫生标准500倍;出口至德国的蜂蜜曾经因为不能满足进口方的特殊卫生要求使输往德国的3万多吨蜂蜜不得不停止出运而一度退出欧洲市场;出口至欧共体国家的冻兔肉也因卫生标准不符合进口方过于苛刻的规定要求而被迫退出市场;出口至美国的陶瓷产品(稻草包装)因与美国植物检疫措施有违而被勒令销毁;甚至因我国一家生产厂某一规格的蘑菇罐头有不符合检疫的嫌疑,而使我国几百家生产厂出口至美国的所有蘑菇罐头全部遭卡关、连已在美市场上销售的也全部被撤下来,其损失是巨大的。诸如此类,在过去的对外贸易中,我国有不少农产品和食品因不符合发达国家过于苛刻的卫生、检疫措施而遭拒收或卡关甚至退关或销毁,造成贸易障碍和重大经济损失的事件屡有发生。因此,在当今的农产品、食品贸易中,发达国家采取过于苛刻的卫生、检疫措施,是他们构筑非关税贸易壁垒的一个重要方面。而且,这些新形成的欧洲统一的检疫标准均高于各成员国家原来的水平,这就给发展中国家设置了更高更多的贸易障碍,其受害情况是显而易见的。
二、绿色贸易壁垒对我国的消极影响
(一)影响我国的出口市场。中国主要贸易伙伴有美国、日本、欧盟、韩国、东南亚以及中国的香港,与他们的贸易额占中国进出口总额的85%以上。而这些国家和地区大多数是世界贸易组织“贸易与环境委员会成员”,也是绿色贸易保护主义最为盛行的地区。由于我国长期忽视环保产业的发展,出口产品很难在短时间内达到发达国家制定的环境标准。如果发达国家凭借自身在环保方面的优势,制定对发展中国家过于苛刻的环境标准,并通过世界贸易组织将贸易与环保紧密挂钩,这将使我国的外贸出口市场面临缩小的可能,对我国的外贸出口造成十分不利的影响。
(二)削弱我国出口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一些发达国家对我国出口货物征收绿色关税和反补贴税,将使我国出口产品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丧失竞争优势。此外,绿色贸易壁垒的制定实施必然会涉及到产品从生产到销售、使用乃至报废各个环节的监督和检测。它要求将环境、生态科学的原理运用到产品生产、加工、储藏、运输、销售、使用和报废处理等全过程中去,从而形成一个完整的无公害、无污染环境管理体系。为达到发达国家的环境标准,今后我国出口产品在流通过程中,不得不增加有关环境保护的检验、测试、认证和鉴定等手续及其相关费用,产品的外观包装、出口检验和广告等也将作大幅度的调整。这样,我国出口产品的各种中间费用和附加费用将大幅增加,使产品的出口成本大为增加,进而削弱我国出口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同时,也使我国出口产品的生产企业和外贸企业的效益下降。
(三)双边或多边贸易关系,引发贸易摩擦。近年来,发达国家以保护环境为名经常采取单方面的贸易措施,限制外国商品的进口,由此引发双边或多边贸易摩擦日益增多。当前世界区域化和集团化趋势的不断加强,各发达国家环保水平和环境标准大致接近,因此,发达国家可以通过区域自由化贸易的形式,以低于区域环境标准为由,将来自区域以外的产品排斥在巨大的区域市场之外。随着世界经济区域化和集团化趋势的不断加强,中国将不可避免地与其他发达国家或区域性经济组织因为环境产生双边或多边的贸易摩擦,影响双边或多边贸易关系,不利于我国外贸的稳定。
(四)加剧污染产品和污染产业向我国转移。由于我国环境保护标准低而数目少,环境保护和管理体系不健全,环境保护门槛较低,在发达国家纷纷推行绿色贸易壁垒并日益提高其环境标准的情况下,必然会造成低标准的产品大量涌入我国。同时,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快速发展时期,需要大量的建设资金,大量外资的流入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我国建设资金的不足。但是,在外商投资建设项目中,我国缺乏对环境因素的评估,对环境影响的评估制度没有得到真正的实施。一些外商投资者为了获取可观的经济利益和逃避本国高额的成本内部化和绿色贸易管制,将一些污染密集型转移到我国境内生产,这在化工、造纸、印染、电镀、农药等行业尤为明显。污染产品和污染产业向我国的转移,一方面损害了我国消费者的利益,另一方面,对我国的环境造成更为严重的破坏。
三、应对绿色贸易壁垒的措施建议
(一)积极应对,破除壁垒。
1.依据原则,积极抗辩。一些国家运用WTO争端解决程序积极斗争反抗绿色壁垒,取得良好的效果。因此我国在面对无理的绿色贸易壁垒时,应沉着应战、据理力争。对发达国家违反非歧视原则,对我国出口产品规定的高于其本国产品的环境标准而设置的绿色壁垒,我国可根据双边或多边贸易协定提出抗辩,充分利用环境条约协议对发展中国家的特殊照顾原则,通过采取双边磋商、谈判解决。
2.加强国际合作。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应与其他发展中国家保持密切联系,加强同发展中国家的团结与合作,在国际事务中代表发展中国家的利益,增强发展中国家利益集团的相对力量和合力。积极参与有关国际环保条约的制定,加强在环境与贸易领域的国际合作,努力寻求发展中国家在环境与贸易中应有的优惠待遇,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二)加强宣传,提高环保意识。
保护环境是世界发展的大趋势。随着可持续发展观念的兴起和日渐深入人心,人们的环保意识和绿色经济意识不断提高,人们对产品的环保要求越来越高,绿色产品将是未来商品生产的主流。在贸易领域,将环保措施纳入国际贸易的规则和目标,日趋得到广大消费者的支持和认同,绿色产品在国际贸易商品结构中的比重将日益增大。绿色壁垒作为国际贸易非关税壁垒的重要组成部分,将在国际贸易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对此,我们必须要有清醒的认识,要通过多种途径和形式,加大宣传教育力度,增强企业和消费者的环保意识,推行绿色生产和生活方式,使绿色经济意识融入每一个人的生产、生活中。建立绿色贸易制度,把绿色贸易思想作为开展国际、国内贸易的一个基本思想和基本原则,顺应世界绿色潮流。
(三)调整贸易结构和产业结构。
在绿色贸易制度安排下,一些污染严重、环保技术落后,从而环境成本高昂的产业,如小五金、小化工等,其比较成本优势将弱化以至消失。而一些少污染以至无污染的高新技术产业、劳动密集型产业和绿色环保产业的比较成本优势将得到强化。因此,应根据这种比较成本优势的变化来调整产业和产品结构。绿色环保产业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和新世纪的支柱产业之一,中国作为经济与贸易大国,必须抓住绿色环保的经济发展机遇,适时调整我国贸易与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绿色环保产业。
(四)通过政策导向推动企业进行清洁生产。
借鉴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通过政策导向,推动企业进行清洁生产,具体措施有:(1)采取排污收费、环境税收等手段,提高环境成本约束力并逐步使环境成本内部化。(2)大力推行环境资源和对资源进行补偿的税收政策,对严重浪费资源、污染严重的企业,要采取收取资源税的税收措施;对节约资源、污染少的企业,可适当减免资源税。(3)对运用清洁生产工艺生产的产品和少污染、无污染的产品要以经济政策进行扶持,如通过政府的采购政策,采购环境行为良好的企业的产品。(4)通过信贷政策导向,使环境行为良好的企业更容易获得信贷。(5)通过减免税优惠政策,促使企业进行清洁生产。
(五)严禁国外污染产品和产业流入我国。
发达国家在设置绿色贸易壁垒的同时,将污染产品和产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我国对此应提高警惕,加强对进口商品的审查、检测和管理,坚决杜绝受污染商品和危险、有毒的废旧物质的进口,以保证我国居民的身体健康和生态环境免遭破坏。同时,要在扩大对外开放,引进外资的同时,着眼于长远利益,对外商投资建设项目进行严格审批,严禁外商在我国投资兴建污染大、难治理的农药、化工、印染、造纸、电镀等企业。对于现有外资企业的污染要限期治理,必须达到我国现有的环境标准,否则令其关闭处理。
(六)建立我国的绿色壁垒法律体系,以法律的形式硬化绿色壁垒制度。改革开放后,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我国也颁布了一系列环保方面的法规,但在某些方面尚存在一些法律空白,我国有关对外贸易的绿色法律文件非常有限。我们应吸收和借鉴发达国家在绿色壁垒方面的立法经验,把环保的法律精神体现在相关的法律、法规中,尽快建立和完善我国的绿色壁垒制度,从法律上保证该制度的顺利实施,尽快出台适合我国绿色壁垒制度的实施细则和管理条例。
绿色壁垒源于绿色贸易,而绿色壁垒是一把“双刃剑”,它一方面体现了消费者保护环境、维护健康等正当合理的要求,另一方面,又可以成为某些国家推行新的贸易保护主义、阻止外国商品进口的“挡箭牌”。总的说来,我们只有遵循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路,努力提高产品的质量和国际竞争力,以广义的比较优势理论为基础的可持续发展战略为指导,走我国外经贸的可持续发展道路,才能顺利完成已确定的战略目标,保护自然资源、改善生态环境,实现国家的长期、稳定发展。也只有这样,我国的外贸出口才有扎实的国内基础,以减轻并消除绿色壁垒对我国的负面影响并充分利用其给我们带来的机遇。
主要参考文献:
1.杨健全.《国际经济与贸易》.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9.2 2.朱京安,杨越.《对绿色壁垒的理性分析及发展走向初探》.成都:四川人民
出版社,2005.9
3.陶忠元.《绿色壁垒的中性透析及其启示》.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9 4.夏英祝,祖书君.《 绿色壁垒和绿色壁垒效应》.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4.1
5.http://
第二篇:绿色壁垒对我国的影响
摘要:绿色贸易壁垒又称环境壁垒,是指进口国政府以保护生态环境、自然资源和人类健康为由,以限制进口保护贸易为目的,通过颁布复杂多样的环保法规、条例,建立严格的环境技术标准和产品包装要求,建立繁琐的检验认证和审批制度,以及征收环境进口税方式对进口产品设置的贸易障碍。与传统的非关税壁垒相比,绿色贸易壁垒具有名义上的合理性、形式上的合法性、保护内容的广泛性、保护方式的隐蔽性和实施效果的歧视性等特征。
关键词:绿色壁垒
绿色壁垒对我国的影响
一、绿色贸易壁垒的产生背景
绿色壁垒的产生是环境保护的国际需求以及国际贸易发展的必然产物。从国际背景来看,下列因素促进了绿色壁垒的产生和发展。
(1)全球环境问题使环境保护成为全球共同的呼声。世界二次大战后,各国经济在高速增长的同时,全球环境问题也日益加重。在生态环境的承受力达到极限时,开始对人类进行可怕的报复。全世界每分钟有28人死于环境污染,每年有1500万人因此而丧命;有8亿人因饮用污染水而患病,每天有2.5万人因此而死亡。②面对自然环境日益严厉的报复,国际社会掀起了强劲的环保浪潮。人们也逐渐认识到,保护环境是人类共同的责任,必须采取共同的行动。
(2)贸易与环境问题的产生使绿色壁垒的实施找到了合理借口。减少污染,节约能源,合理利用资源已成为新的国际焦点。人们普遍认为,经济增长的代价之一即是环境恶化,特别是自由贸易,则被看作是加速环境恶化的因素。各国因此而制定了一些相应的环境法规和贸易政策,希望通过政府对贸易进行一定的干预,以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事实上环境保护与贸易自由化二者之间本不存在不可调和的分歧甚至冲突,而是可以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合理的贸易自由化不仅不会对环境造成破坏,相反在环保方面,国际商品和服务贸易的进一步自由化可以发挥关键的作用。同时,一个健康安全的环境可以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不断扩大的贸易市场提供必需的生态环境资源。
(3)GATT和WTO中的有关规定为绿色壁垒的实施提供了合法性。在关贸总协定成立之初,环境污染和环境破坏的问题尚未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随着工业经济的飞速发展,环境污染的日益严惩人们的环保意识才逐渐提高。1972年11月,在GATT中设立了一个“环境措施与国际贸易工作组”。进入1990年代后,随着自由贸易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的日渐激化。为了争夺国际市场,保护国内市场,一些国家用国内环境法规或措施作为保护的手段;另一方面,环境污染的加剧,公众对环境保护的强烈呼吁,国家不得不制定涉及生产、加工、运输、销售、包括进出口贸易在内的各个环节的环境标准和措施。1994年4月世界贸易组织决定成立一个贸易与环境委员会,协调贸易措施与环境措施之间的相互关系。
(4)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在科技、经济发展上的差距是绿色壁垒迅速发展的重要因素。由于生产力水平的差异,特别是出于资源保护和经济利益上的考虑,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环境和贸易问题上存在着许多矛盾,这些矛盾随着国际经济形势的发展和竞争的不断加剧而日趋尖锐化。发达国家利用这种由于经济水平差距造成的不同环境标准,一方面,加紧掠夺发展中国家的资源初级产品,同时把污染企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使得发展中国家的环境更加恶化;另一方面,又极力将环境问题与贸易条约机制紧密挂钩,把环境问题作为新的贸易壁垒,从而抵消发展中国家资源与廉价劳动力方面的比较优势,限制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以保持其在国际多边经济贸易领域的主导地位。这种以“环境保护”名义在国际贸易中引入所谓“环境条款”,借以歧视乃至限制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及其产品的市场准入的做法使绿色壁垒迅速发展。
二、什么是绿色壁垒
绿色贸易壁垒又称环境壁垒,是指进口国政府以保护生态环境、自然资源和人类健康为由,以限制进口保护贸易为目的,通过颁布复杂多样的环保法规、条例,建立严格的环境技术标准和产品包装要求,建立繁琐的检验认证和审批制度,以及征收环境进口税方式对进口产品设置的贸易障碍。与传统的非关税壁垒相比,绿色贸易壁垒具有名义上的合理性、形式上的合法性、保护内容的广泛性、保护方式的隐蔽性和实施效果的歧视性等特征。
绿色贸易壁垒的初衷在于保护生态环境和人类安全,是消费者环保意识增强和可持续发展观念的体现。它的产生有其外部和内部两个原因。从外部原因看:绿色贸易壁垒源于绿色消费或绿色贸易,而绿色贸易是一把“双刃剑”,它一方面体现了消费者保护环境、维护健康等正当合理的要求,另一方面,又可以成为某些国家推行新的贸易保护主义、阻止外国商品进口的“挡箭牌”,故被称谓“绿色贸易壁垒”。究其原因是:WTO和关贸总协定(GATT)的宗旨是促进国际贸易的自由化,要求各国消除各种关税和非关税壁垒。作为WTO的成员,想限制进口,在关税壁垒中,除了反补贴税、反倾销税之外,其他税种的作用已经很小了;以进口许可证、进口配额为代表的传统的非关税壁垒,余地不大,所以用贸易与环境相结合的绿色贸易壁垒便应运而生,成为新贸易保护主义最好的“护身符”。从内部原因来看,我国出口产品确实存在着绿色产品少,农产品有害成份超标较多的现象。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有:一是我国不少地区生态环境恶化,污染严重;二是生产者或加工者技术、设备落后;三是出口信息不灵、工贸之间缺少协调机制;四是生产者环保观念不强等。
于是,贸易与环境这两个原本在世界贸易史上不相干的问题被一条绿色的纽带捆绑在了一起,绿色壁垒就出现了。上世纪的最后5年,以1995年世贸组织专门成立贸易与环境委员会为标志,着绿色外衣的贸易壁垒,在国际贸易舞台上不再扮演年轻的配角,而是跻身重要角色行列。到了1999年11月30日,在美国西雅图召开的世贸组织第3届部长会议上,各成员国就环境与贸易问题展开广泛的讨论,这时环保这道绿色的贸易壁垒已是世界贸易中不能回避的现实问题。
三、绿色壁垒的表现形式
(一)绿色关税和市场准入 发达国家以保护环境为名,对一些污染环境,影响生态环境的进口产品课以进口附加税、或者限制、禁止其进口,甚至实行贸易制裁。例如:美国食品与药品管理局规定,所有在美国出售的鱼类都须来自经美方证明未受污染的水域。
(二)绿色技术标准
发达国家的科技水平较高,处于技术垄断地位。它们在保护环境的名义下,通过立法手段,制定严格的强制性环保技术标准,限制国外商品进口。这些标准都是根据发达国家生产和技术水平制定的,对于发达国家来说,是可以达到的,但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是很难达到的。因而势必导致发展中国家的产品被排斥在发达国家市场之外。欧盟启动的ISO14000环境管理系统,要求进入欧盟国家的产品从生产准备到制造、销售、作用以及最后处理阶段都要达到规定的技术标准。ISO14000系列标准提供了以预防为主,减少和消除环境污染的管理办法,是解决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的有效途径,为世界各国在统一的环境管理标准下平等竞争提供了条件,但同时也为发达国家设置环境壁垒提供了依据。
(三)绿色环境标志 环境标志也称绿色标志、生态标志。它由政府管理部门或民间团体按照严格的程序和环境标准颁发给厂商,附印于产品及包装上,以向消费者表明:该产品从研制、开发到生产、使用直至回收利用的整个过程均符合生态和环境保护要求。绿色标志产生的时间不长,但发展十分迅速,发展中国家的产品只有得到“绿色环境标志”才能进入发达国家市场,因而绿色标志又有“绿色通行证”之称。从1978年德国率先推出“蓝色天使”计划以来,许多发达国家纷纷效仿,如:北欧四国的“白天鹅制度”、欧洲联盟的“EU制度”、加拿大的“环境选择制度”、日本的“生态标志制度”等。环境标志制度对环境保护的独特作用是勿庸置疑的。但其也为构成贸易壁垒提供了可能。
(四)绿色包装制度
绿色包装是节约资源,减少废弃物,用后易于回收再用或再生,易于自然分解,又不污染环境的包装。它在发达国家广泛流行。目前,世界各国在环保包装方面采取的措施主要有:以立法形式规定、啤酒、软性饮料和矿泉水一律使用可循环使用的容器;制定强制包装再循环或利用的法律,如日本的“再利用法”、“新废弃物处理法”等;税收优惠或处罚,即对使用可再循环包装材料的厂商征收较高的税赋,以鼓励使用可回收再生的材料。
(五)绿色卫生检疫制度
基于保护环境和生态资源,确保人类和动植物免受污染物、毒素、微生物、添加剂等的影响,许多国家,特别是发达国家制定了严格的环境与技术标志。由于各国环境与技术标准的指标水平和检测方法不同,以及对检验指标设计的任意性,而使环境和技术标准可能成为绿色贸易壁垒。1986年,素以“陶瓷王国”著称的我国,在美国陶瓷市场的占有份额仅及日本同期同类产品的1/10,致使我国输美产品大幅下跌的主要原因是:美国认为我国产品中对人体有害的重金属铅含量严重超标。
(六)绿色补贴
为了保护环境和资源,有必要将环境和资源费用计算在成本之内,使环境和资源成本内在化。发达国家还将严重污染环境的产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以降低环境成本。使发展中国家的环境成本却因此而提高。更为严重的是,发展中国家绝大部分企业本身无力承担治理环境污染的费用,政府有时只能为此给予一定的环境补贴。发达国家又以这种“补贴”违反关贸总协定和世界贸易组织的规定为由,限制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进口。
四、绿色壁垒对我国外贸出口的影响
(一)对产品出口范围的影响
1995年我国主要的外贸出口市场是香港、日本、美国、东盟、台湾省、韩国等,对它们的出口份额约占我国外贸出口总额的4/5。这表明我国出口市场主要集中在发达国家和部分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这些国家多数都是世界贸易组织与环境委员会的成员,环保行动起步早,成效大,公众环保意识强,环保技术位居世界前列,目前从环保立法进入了环保执法阶段。如果这些国家和地区凭借自身在环保方面的优势,在世界贸易组织中极力要求将贸易与环境两者紧密挂钩,并制定对发展中国家过于苛刻的统一环境标准,这将使得我国产品出口市场范围面临缩小的可能。
1.农副产品出口受阻。我国农副产品中的农药残量等有害物质严重超标,进而影响到海产品、畜产品、纺织品、食品等出口屡遭禁入、退货或索赔。2000年7月1日,欧盟执行新的茶叶农药残余限量标准,新标准不仅扩大了检测项目,且大幅度提高了标准要求。显然,我国农产品所受到的绿色壁垒限制将日益增加。
2.工业产品出口贸易困难。我国工业整体技术标准低,更未重视产品的绿色标准,在越来越高的绿色标准面前,我国传统出口产品中的机电、纺织、建材、清洁用品受到了更多的限制。对机电产品,欧盟近年制定了“技术协调和标准新方案”,实行CE标志认证制度,规定其成员国有权拒绝末贴CE标志的产品入关。澳大利亚;美国、加拿大和德国也相继对电子、机械和电器产品实行认证制度,对我国电视机、收音机、灯具等出口造成了极大困难。
3.包装材料、包装技术难以适应。发达国家已经通过制定有关部门法律,建立绿色包装制度。主要内容包括:(1)以立法的形式规定禁止使用某些包装材料;(2)建立存储返还制度;(3)强制再循环或再利用等。由于这些规定是按照发达国家国内资源条件、消费偏好等因素确定的,发展中国家必然难以适应,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发展中国家的出口贸易。
4.出口产品竞争力削弱。发达国家通过绿色技术标准的设置使我国出口产品成本大为增加,削弱了该类产品国际竞争力。我国企业为了获得国外绿色标志,要支付大量的检验、测试、评估、购买仪器设备等费用,还要支付不菲的认证申请费和标志使用年费等直接费用。在成本内在化及反补贴措施的影响下,一些发达国家通过对我国的出口货物征收绿色关税,使这些产品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丧失价格优势,制约我国外向型经济的发展。
5.进口产品影响我国生态环境。一方面我国许多产品因达不到国际标准和某些国别标准而减少了出口;另一方面因我国环境标准低或无标准,发达国家又通过跨国公司向我国转移能耗大、污染严重的产业,并使其未能达标的某些产品甚至“生活垃圾”进入我国,对我国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影响。
乌拉圭回合谈判最后签署的文件不仅包括工业品贸易,还将农产品、纺织品和服装贸易、服务贸易、知识产权和投资等都纳入了世贸组织体制中。如果某些贸易大国在新的多边贸易体制中肆意设置绿色壁垒并滥用某些条款,我国出口产品受影响的范围将会更大。
(二)对产品出口增长速度的影响
1994年我国工业制成品出口达1013.3亿美元,占总出口比重的83.7%,其中机电产品出口320亿美元,比上年增长40.9%,高于总出口增长速度6%,1995年我国机电产品出口总额为438.6亿美元,比十年前增长25倍,在出口总额中的比重达到29.5%,成为我国第一大类的支柱性商品。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加快机电产品出口是今后我国扩大对外贸易,跻身世界贸易强国之列的必然选择和重要依托。但面临的困难之一就是发达国家制定的产品进口标准,例如防污标准、噪声标准、电磁辐射标准等,为我国机电产品进入发达国家市场增加了难度。另外,乌拉圭回合谈判最后签署的文件不仅包含工业品贸易,而且还包括农产品贸易、服务贸易、知识产权和投资等方面的环境保护问题。如果发达国家在新的多边自由贸易体制中肆意推进环境壁垒,以保护本国市场为目的而提高产品的环境标准,对于实现我国加快出口的战略目标将产生影响,产品出口增长速度势必减缓。
(三)对出口产品成本和企业效益的影响
环境壁垒的制定实施必然会涉及产品从生产到销售乃至报废处理的各个环节。它要求将环境科学、生态科学的原理运用到产品的生产、加工、储藏、运输和销售等过程中去,从而形成一个完整的无公害、无污染的环境管理体系。因此产品在流通过程中,制造商为了达到进口国的环境标准,不得不增加有关环境保护的检验、测试、认证和签订等手续并产生相关费用。产品的外观装潢、出口标签和商品广告也将作大幅度调整。因此,出口产品各种中间费用及附加费用的增多,将使我国目前出口产品日益上涨的生产成本进一步提高。作为出口产品生产企业的经济效益将因此受到影响。
五、针对绿色壁垒我国的对策
(一)积极应对,破除壁垒。
1.依据原则,积极抗辩。国内立法的单边措施能否用于限制国际贸易,依据多边环境条约而采取的贸易措施是否与WTO的自由贸易原则相违背,都是尚存争议的问题。一些国家运用WTO争端解决程序,积极斗争反抗绿色壁垒,取得良好的效果。因此我国在面对无理的绿色贸易壁垒时,应沉着应战、据理力争。对发达国家违反非歧视原则,对我国出口产品规定的高于其本国产品的环境标准而设置的绿色壁垒,我国可根据双边或多边贸易协定所确定的国民待遇原则和最惠国待遇原则提出抗辩,充分利用环境条约协议对发展中国家的特殊照顾原则,通过采取双边磋商、谈判解决。
2.加强国际合作。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应与其他发展中国家保持密切联系,加强同发展中国家的团结与合作,在国际事务中代表发展中国家的利益。增强发展中国家利益集团的相对力量和合力。积极参与有关国际环保条约的制定,加强在环境与贸易领域的国际合作,努力寻求发展中国家在环境与贸易中应有的优惠待遇,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并通过多边合作,根据“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力争让发达国家承担历史责任,向发展中国家提供治理环境污染的技术和资金援助。
(二)加强宣传教育,提高环保意识。保护环境是目前世界发展的大趋势。随着可持续发展观念的兴起和日渐深入人心,人们的环保意识和绿色经济意识不断提高,人们对产品的环保要求越来越高,绿色产品将是未来商品生产的主流。在贸易领域,将环保措施纳入国际贸易的规则和目标,日趋得到广大消费者的支持和认同,绿色产品在国际贸易商品结构中的比重将日益增大。绿色壁垒作为国际贸易非关税壁垒的重要组成部分,将在国际贸易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对此,我们必须要有清醒的认识,要通过多种途径和形式,加大宣传教育力度,增强企业和消费者的环保意识,推行绿色生产和生活方式,使绿色经济意识融入每一个人的生产、生活中。建立绿色贸易制度,把绿色贸易思想作为开展国际、国内贸易的一个基本思想和基本原则,顺应世界绿色潮流。
(三)大力推行环境标准制度和环境认证制度。ISO14000体系是国际标准化组织颁布的关于环境管理的标准体系,该体系由国际标准化组织的专门机构----环境管理技术委员会(TC207)负责起草制定。截至2000年3月,正式颁布的标准有15个,内容包括环境方针、计划、实施与运行、检查与纠正、管理评审等,对产品设计、原材料选用、生产过程、废物排放等全过程都提出了指导性的环保要求,其目的是为了规范企业等组织在生产、服务和活动过程中的环保行为。ISO14000系列标准主要是参照发达国家的环保经验而制定的,目前已得到世界大多数国家和地区的认同,效力十分广泛。因此,获得ISO14000认证就等于取得了进入国际市场的“绿色通行证”。ISO14000认证不仅可以使产品冲破绿色贸易壁垒,还可以为企业树立良好的绿色形象,从而极大地提高企业的整体竞争力。
我国1996年开始推行ISO14000体系认证的试点工作,1997年5月成立了中国环境管理体系认证指导委员会,负责统一指导我国企业的认证工作。截至20O0年10月23日,我国已有410家企业通过了认证,但相对于发达国家来说,无论是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存在很大的差距,我们必须奋起直追。
(四)调整贸易结构和产业结构。在绿色贸易制度安排下,随着环境或绿色产品的损益外部性的内部化,出口产业和产品的比较成本优势将会发生相应的变化,一些污染严重、环保技术落后,从而环境成本高昂的产业,如小五金、小化工等,其比较成本优势将弱化以至消失。而一些少污染以至无污染的高新技术产业、劳动密集型产业和绿色环保产业的比较成本优势将得到强化。因此,应根据这种比较成本优势的变化来调整产业和产品结构。发展绿色环保产业将是我国未来经济结构调整的重点。1992年,全球环保贸易额为2560亿美元,1994年为4080亿美元,2000年则突破6000亿美元。绿色环保产业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和新世纪的支柱产业之一,中国作为经济与贸易大国,必须抓住绿色环保时代的经济发展机遇,适时调整我国贸易与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绿色环保产业。
(五)通过政策导向推动企业进行清洁生产。借鉴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通过政策导向,推动企业进行清洁生产,具体措施有:(1)采取排污收费、排污许可权交易、环境税收等手段,提高环境成本约束力并逐步使环境成本内部化。(2)大力推行环境资源和对资源进行补偿的税收政策,对严重浪费资源、污染严重的企业,要采取收取资源税的税收措施;对节约资源、污染少的企业,可适当减免资源税。(3)对运用清洁生产工艺生产的产品和少污染、无污染的产品要以经济政策进行扶持,如通过政府的采购政策,采购环境行为良好的企业的产品。(4)通过信贷政策导向,使环境行为良好的企业更容易获得信贷。(5)通过减免税优惠政策,促使企业进行清洁生产。
(六)严禁国外污染产品和产业流入我国。发达国家在设置绿色贸易壁垒的同时,正将污染产品和产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我国对此应提高警惕,加强对进口商品的审查、检测和管理,坚决杜绝受污染商品和危险、有毒的废旧物质的进口,以保证我国居民的身体健康和生态环境免遭破坏。同时,要在扩大对外开放,引进外资的同时,着眼于长远利益,对外商投资建设项目进行严格审批,严禁外商在我国投资兴建污染大、难治理的农药、化工、印染、造纸、电镀等企业。对于现有外资企业的污染问题要限期治理,必须达到我国现有的环境标准,否则令其关闭处理。
第三篇:浅析绿色壁垒对我国外贸的影响以及我国企业的应对对策
浅析绿色壁垒对我国外贸的影响以及我国企业的应对对策
作
者 :
莫永龙 指导老师
:
琚马力
1摘要:中国入世以来,对外贸易保持持续地高速增长。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迅猛发展,绿色贸易壁垒已经成为贸易保护主义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如何突破这一壁垒,保障我国对外贸易健康发展,是中国政府和企业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
本文概述了绿色壁垒的概念,并深层次分析了该经济现象产生的原因和背景。以及绿色壁垒产生二十多年来给世界经济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经济所带来的影响,详细地从各方面分析了绿色壁垒给中国经济带来的重大影响,并提出中国面对绿色壁垒应持的积极态度和策略。关键词:绿色贸易壁垒 发达国家 绿色产品 环境
一、绿色壁垒的概念
绿色壁垒是绿色贸易壁垒的简称,也叫环境壁垒,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后期,90年代开始兴起于各国,指在国际贸易中一些国家以保护生态资源、生物多样性、环境和人类健康为借口,设置一系列苛刻的高于国际公认或绝大多数国家不能接受的环保法规和标准,对外国商品进口采取的准入限制或禁止措施。如:美国拒绝进口委内瑞拉的汽油,因为含铅(Pb)量超过了本国规定;欧盟禁止进口加拿大的皮革制品,因为加拿大猎人使用的捕猎器捕获了大量的野生动物;20世纪90年代开始,欧洲国家严禁进口含氟利昂冰箱,导致中国的冰箱出口由此下降了59%等事例。这些都是由于绿色壁垒而产生的一系列事件。
二、绿色贸易壁垒兴起的原因
只有从较深的层面去挖掘绿色贸易壁垒的形成原因才能够对症下药,从容面 对。环境问题的全球化、绿色运动的兴起、以及人们消费观念的转变等各中内外 因素都成为绿色贸易壁垒的诱导因素,其主要原因为:
1.环境问题的全球化
20世纪科学技术的长足发展,人类活动在广度、深度与力度方面都突飞猛进,极大地改善了人类的生存状况和生活质量。人类在张扬理性,享受科技所带来的工业文明的同时,面临着严重的环境危机。由于人口的急增和城市的膨胀,过度地消耗自然资源和大量排放污染无,导致地球上最重要最宝贵的自然资源出现巨大赤字,生存环境普遍恶化,还表现为粮食短缺、资源枯竭、土地沙漠化、森林覆盖率降低、生物多样性锐减、全球气候变暖、臭氧层破坏、酸雨腐蚀和有毒废弃物发生全球转移等,构成了所谓的全球性的环境问题。
莫永龙 皖西学院经管系 国贸0601 20061509 237000 2.环境保护运动的推动
从环境问题产生到人们产生环保意识,并采取措施加强环境保护,经历了一段很漫长的时期。现在世界各国已经在不同层次上开展了环境保护工作,人们普遍意识到人类要生存下去,必须改变那种大量耗费自然资源同时又破坏环境的传统生产方式。许多国家纷纷开始向公众进行宣传教育,并采取了措施,制定了和国际贸易有关的环境保护法规、标准、环境标志等一系列环境贸易制度。但是有些国家特别是发达国家制定的环境贸易制度的内容过于严格、苛刻,从而使国际贸易的发展受到限制,进口国常以环境保护为理由阻止外国商品的进入,不断造成绿色壁垒的事实。
3.消费者的绿色消费偏好
绿色消费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的生态意识日益增强,消费观念发生深刻变化的必然结果。主客观因素双向作用决定了消费者的消费方式、消费内容和消费取向。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一方面向社会提供的消费品数量日益增多,品种结构日益丰富,质量日益提高,为消费提供了物质条件;另一方面,使得支付能力的需求得到满足,并产生新的更高层次的需求,呈现一种上升的趋势。而今天,全球人类生存环境的恶化直接损害了消费者的利益,影响到他们的身体健康,生活质量甚至生命安全。因此,一旦消费者的基本需求得到满足后,从自身的利益出发,就不可避免的关注其生存环境问题。
4.各国环境标准的差异
由于各国的生产力发展水平不同,经济所处的发展阶段不同,进行环境保护的能力和对环境质量的需求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各种环境问题在不同的国家的严重程度也不尽相同,由此决定了不同国家的环境标准参差不齐,难以协调。环境标准的不同,导致企业环保费用内在化的成本不同,直接影响到产品的生产成本,而生产成本的高低直接关系到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影响到一国的国际收支平衡和宏观经济的稳定性。因此,环境标准问题就成为各国广泛关注的一个国际性问题。
5.现行国际贸易规则和协定不完善、缺乏约束力
贸易和环境问题是一个极为复杂且十分敏感的问题。长期以来各国从各自的经济利益出发,以求在与贸易有关的环境标准方面取得有利的地位。因此,虽经过许多探讨和谈判,但难以达成一致意见,由此产生的有关贸易规则含义较宽、含糊,甚至处于两可之间。并且这些规定的弹性较大,其中一些重要的术语的含义非常不明确,例如,“武断”、“不合理”、“变相限制”、“所必须的措施”等等,都没有做出明确的规定,这就为各缔约方以环境保护为名,实施绿色贸易壁垒提供了合法的借口。
三、绿色壁垒的表现形式
(1)绿色关税制度和市场准入。某些国家,尤其是发达国家凭借本国在环境保护方面的科学技术优势和资金投入优势,以保护环境为名,对一些污染环境,影响生态环境的进口产品课以进口附加税(又称为环境进口附加税)或者限制、禁止其进口,甚至实行贸易制裁。
(2)绿色技术标准。发达国家的科技水平较高,处于技术垄断地位。它们在保护环境的名义下,通过立法手段,制定严格的强制性环保技术标准,限制国外商品进口。欧盟启动的15014000环境管理系统,要求进入欧盟国家的产品从生产准备到制造、销售、作用以及最后处理阶段都要达到规定的技术标准。
(3)绿色环境标志制度。环境标志(EnviromentalLabel)也称绿色标志(GreenLabel)、生态标志(Ec)Label),是指政府管理部门,或由公共团体依据一定环境保护标准、指标或规定,向有关志愿的申请者颁发其产品或服务符合要求的一种特定标志,标志获得者可把标准印在所申请的产品和及其包装上。发展中国家的产品只有得到“绿色环境标志”才能进入发达国家市场,因而绿色标志又有“绿色通行证”之称。
(4)绿色包装制度。绿色包装是指在产品包装装演设计时,尽量降低商品包装及其残余物对环境的影响,符合再循环、可生物分解的要求。目前,世界各国在环保包装方面采取的措施主要有:以立法形式规定、啤酒、软性饮料和矿泉水一律使用可循环使用的容器;制定强制包装再循环或利用的法律,如日本的“再利用法”、“新废弃物处理法”等;税收优惠或处罚,即对使用可再循环包装材料的厂商征收较高的税赋,以鼓励使用可回收再生的材料。
(5)绿色卫生检疫制度。绿色卫生检疫制度是指海关为了保护人类和动植物的健康、确保人畜食物免遭污染物、毒素、汤加剂的影响,保障人类健康免遭进口动植物携带疾病而造成伤害所采取的检疫措施。基于上述目的,许多国家,特别是发达国家制定了严格的环境与技术标准。由于各国环境与技术标准的指标水平和检测方法不同,以及对检验指标设计的任意性,而使环境和技术标准可能成为绿色贸易壁垒。
(6)绿色补贴制度。18世纪工业革命开始以来,人们总是把发展片面理解为科学技术的发达和国民生产总值(GNP)的增长。发展中国家以单项度的GDP增长为主要指标的经济指标的影响,没有考虑经济增长所付出的环境成本。为了保护环境和资源,有必要将环境和资源费用计算在成本之内,使环境和资源成本内在化。目前,发达国家要求根据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污染者应彻底治理并将所有治理费用计入成本,否则是进行生态倾销,应征收生态 反倾销税。更为严重的是,发展中国家绝大部分企业本身无力承担治理环境污染的费用,政府有时只能为此给予一定的环境补贴。发达国家又以这种“补贴”违反关贸总协定和世界贸易组织的规定为由,限制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进口。
四、贸易壁垒对我国的影响分析
1.影响我国的出口市场。目前中国主要贸易伙伴有美国、日本、欧盟、韩国、东南亚以及中国的香港和台湾地区,与他们的贸易额占中国进出口总额的85%以上。而这些国家和地区大多数是世界贸易组织“贸易与环境委员会成员”,也是绿色贸易保护主义最为盛行的地区。由于我国长期忽视环保产业的发展,出口产品很难在短时间内达到发达国家制定的环境标准。如果发达国家凭借自身在环保方面的优势,制定对发展中国家过于苛刻的环境标准,并通过世界贸易组织将贸易与环保紧密挂钩,这将使我国的外贸出口市场面临缩小的可能,对我国的外贸出口造成十分不利的影响。
2.削弱我国出口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一些发达国家对我国出口货物征收绿色关税和反补贴税,将使我国出口产品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丧失竞争优势。此外,绿色贸易壁垒的制定实施必然会涉及到产品从生产到销售、使用乃至报废各个环节的监督和检测。它要求将环境科学、生态科学的原理运用到产品生产、加工、储藏、运输、销售、使用和报废处理等全过程中去,从而形成一个完整的无公害、无污染环境管理体系。为达到发达国家的环境标准,今后我国出口产品在流通过程中,不得不增加有关环境保护的检验、测试、认证和鉴定等手续及其相关费用。产品的外观装演、出口检验和广告等也将作大幅度的调整。这样,我国出口产品的各种中间费用和附加费用将大幅增加,使产品的出口成本大为增加,进而削弱我国出口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同时,也使我国出口产品的生产企业和外贸企业的经济效益下降。
3.影响双边或多边贸易关系,引发贸易摩擦。近年来,发达国家以保护环境为名经常采取单方面的贸易措施,限制外国商品的进口,由此引发双边或多边贸易摩擦日益增多。当前世界经济区域化和集团化趋势的不断加强,像欧盟和北美自由贸易区这一类区域性经济组织的成员基本上都是发达国家,他们的环保水平和环境标准大致接近,个别成员国存在的差距也在趋于协调一致。因此,发达国家可以通过区域自由化贸易的形式,以低于区域环境标准为由,将来自区域以外的产品包括中国的产品排斥在巨大的区域市场之外。随着世界经济区域化和集团化趋势的不断加强,中国将不可避免地与其他发达国家或区域性经济组织因为环境问题产生双边或多边的贸易摩擦,影响双边或多边贸易关系,不利于我国外贸的稳定发展。
4.加剧污染产品和污染产业向我国转移。由于我国环境保护标准低而数目少,环境保护和管理体系不健全,环境保护门槛较低,在发达国家纷纷推行绿色贸易壁垒并日益提高其环 境标准的情况下,必然会造成低标准的产品大量涌入我国,洋垃圾进口事件的屡屡发生便是很好的例证。一些外商投资者为了获取可观的经济利益和逃避本国高额的成本内部化和绿色贸易管制,将一些污染密集型企业转移到我国境内生产,这在化工、造纸、印染、电镀、农药等行业尤为明显。污染产品和污染产业向我国的转移,一方面损害了我国消费者的利益,另一方面,对我国的环境造成更为严重的破坏。
五、应对环境贸易壁垒的建议
环境贸易壁垒是我国产品进入国际市场的巨大障碍,在国际贸易中要正确使用环境壁垒措施来维护我国环境权益,保护环境安全和人民健康。同时,要把环境壁垒作为维护国家经济安全、支持出口贸易、调节出口贸易和利用外贸的重要杠杆。我们应该在认识和弄清环境贸易壁垒实质的基础上,结合环境贸易壁垒对我国外贸出口的影响,以积极的态度进行研究,并采取突破环境贸易壁垒的有效对策,扩大出口。
1.建立环境贸易壁垒的预警机制。政府应尽快建立国外技术性壁垒的预警机制,加强对国外环保认证标准的研究,收集国外的环境贸易壁垒措施,建立环境贸易壁垒信息中心和数据库,并及时地将信息反馈给有关部门和企业,做好防范工作,采取积极措施,突破国外的环境贸易壁垒。研究世贸组织主要成员国的有关环境标准,找出差距,从而完善我国环境标准。一方面防止污染物和重污染技术向我国转移,另一方面加快提高内产品的国际市场竞争力。优先制定有机食品标准,开展有机食品认证;制定纺织品和服装环境标准及认证制度;制定机电产品环境标准;建立绿色包装标准。
2、加快环保立法,严格环保执法,并将环保纳入外贸发展战略。我们应根据环境贸易壁垒的发展趋势,加快制定和完善各类商品生产和销售中有关环境保护的技术标准和法律标准,促使对外贸易的环境管理与国际环保法规和惯例接轨;强化环保执法,对外贸活动中违反环保法规的行为依法严格惩处;推行“绿色环境标志”制度。同时,应把环保纳入各级政府和各部门的发展计划中,加强外贸、环保、生产企业之间的联系和合作,制定针对环境贸易壁垒的国际市场开拓计划和发展策略,改变大量消耗资源、能源、污染环境的传统发展模式,推行以生态环境为中心的绿色增长模式,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3、加强宣传教育,提高环保意识。保护环境是目前世界发展的大趋势。随着可持续发展观念的兴起和日渐深入人心,人们的环保意识和绿色经济意识不断提高,人们对产品的环保要求越来越高,绿色产品将是未来商品生产的主流。在贸易领域,将环保措施纳入国际贸易的规则和目标,日趋得到广大消费者的支持和认同,绿色产品在国际贸易商品结构中的比重 将日益增大。建立绿色贸易制度,把绿色贸易思想作为开展国际、国内贸易的一个基本思想和基本原则,顺应世界绿色潮流。
4、加强与环境有关的绿色认证工作。与环境有关的认证工作主要有国际环境管理体系系列标准(ISO14000)认证、绿色标志认证等。企业应生产“安全、节能、无公害”的环保产品,实行环保包装,争取绿色认证,特别是要积极争取通过(ISO14000)国际标准认证,以获得国际市场的通行证。为了使环境标志的管理规范化,把有利于环境保护的产品推向国际市场,我国在推行环境标志认证制度时,应尽快制订环境标志管理条例,并制订具体实施办法。
5、通过实施“走出去”战略,跨越绿色贸易壁垒
为绕开国外复杂繁琐的绿色贸易壁垒,最直接的办法就是跨越国界,采取“走 出去”的战略,从而实现成功地跨越贸易壁垒。从事跨国经营是一个公司国际化 的最高阶段,企业必须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手段,通过独资、合资、购并
等手段,成功地实现跨国经营,达到跨越绿色贸易壁垒的目的。跨越国家界限直接从事产品的研究开发有助于企业接近新技术的来源,便于了解发达国家消费者的需求,促使产品赶超世界先进水平。
6、依据国际惯例,设置我国产品的环境贸易壁垒。对发达国家违反非岐视原则对我国出口产品规定高于其本国商品的环境标准而设置绿色壁垒,我国可以根据双边或多边贸易协定所确认的国民待遇和最惠国待遇的规定提出抗辩,依据环保公约、协议对发展中国家的特殊规定,通过协商、谈判解决;还可以团结、联合发展中国家,利用国际有关条款,突破发达国家的绿色贸易壁垒,保证我国的绿色产品顺利进入国际市场。
参考文献:
[1].那力.人类环境问题与国际环境法[J].社会科学前线.2005,(2).[2]夏友富.技术贸易壁垒体系与国际贸易[J].中国工业经济.2006.(5).[3]顾经仪等.环境保护与国际贸易的热点与特点[J].政治与法律.2007,(6).[4]艾芳.生态纺织将成为市场竞争新热点[N].经济日报,2005-11-15(9).[5]李振球.技术创新: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途径[J].经济管理,2005,(20).[6]丁建华.日本企业的四个意识和两种精神[J].经济世界,2001,(10).[7]常丽.你拿到“绿色护照”了吗? [J].经济世界,2001,(10).Abstract: Since China's accession to the WTO, foreign trade continued to maintain high economic growth.With the global economic integration, rapid development, green trade barriers and trade protectionism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form of expression.How to break through the barriers, to protect the healthy development of China's foreign trade is the Chinese government and enterprises are facing an important issue.This article provides an overview of the concept of green barriers, and deep-level analysis of the causes of economic phenomena and background.And green barriers have more than two decades to the world economy, especially developing countries, the impact of the economy in detail all aspects of an analysis of green barriers to China's economy brought about a significant impact, and China should be the face of green barriers positive attitude and strategy.Key words: green trade barriers
developed countries environment
green products
第四篇:绿色壁垒对我国外贸出口的影响
写作提纲
绿色壁垒对我国外贸出口的影响
写作提纲
我将以分析绿色贸易壁垒为切入点,剖析绿色贸易壁垒的标准以及意义,结合我国主要出口货物类型、出口国家等基本数据。分析出绿色壁垒对于我国外贸出口的影响,并针对绿色贸易壁垒对我国外贸出口的影响进行思考并提出对策。大体分为以下几个章节:
1.分析
1.1概述
在国际贸易中,关税壁垒曾经是贸易保护的重要手段,美国、德国、日本等主要发达国家在发展的过程中都曾依靠关税壁垒保护本国产业的发展。但是,随着全球生态环境问题的日益严重,环境与贸易的冲突也越来越激烈,从而使贸易保护主义从传统的关税壁垒逐渐转向非关税壁垒,而绿色壁垒作为一种新型的非关税壁垒就应运而生了,并成为发达国家以保护环境为名限制发展中国家进出口贸易的一种工具。
以下省略…….2.绿色贸易壁垒的表现形式
2.1绿色关税和市场准入 2.2绿色技术标准 2.3绿色环境标志 2.4绿色包装制度 2.5绿色卫生检疫制度 2.6绿色补贴
I
写作提纲
3.绿色贸易壁垒对我国对外出口的影响
3.1对我国产品出口市场范围的影响 3.2对我国产品出口增长速度的影响 3.3对出口产品成本和企业效益的影响 3.4对进口方面环境保护的影响
4.针对绿色贸易壁垒我国的对策与思考
4.1加强宣传,提高环保意识
4.2建立、健全保护环境的、法规,强化贸易环境执法 4.3盯住国际标准,适应世界潮流 4.4推行环境标准制度,开发环境标准产品 4.5发展绿色市场、开发绿色产品、开展绿色营销 4.6加强国际交流合作,利用国际力量,抵制贸易壁垒 4.7财政部门要向绿色产业倾斜,加大对绿色产业资金投入 4.8采取适当的环境贸易措施,严禁国外污染严重产业和不合标准的产品向我国转移
5总结 6.结束语
II
第五篇:绿色贸易壁垒对我国的影响及其应对措施
摘要] 绿色贸易壁垒又称环境壁垒,是指进口国政府以保护生态环境、自然资源和人类健康为由,以限制进口保护贸易为目的,通过颁布复杂多样的环保法规、条例,建立严格的环境技术标准和产品包装要求,建立繁琐的检验认证和审批制度,以及征收环境进口税方式对进口产品设置的贸易障碍。与传统的非关税壁垒相比,绿色贸易壁垒具有名义上的合理性、形式上的合法性、保护内容的广泛性、保护方式的隐蔽性和实施效果的歧视性等特征。本文分析了绿色贸易壁垒对我国的影响,作者还提出了应对绿色贸易壁垒的措施建议。
(正文)绿色贸易壁垒又称环境壁垒,是指进口国政府以保护生态环境、自然资源和人类健康为由,以限制进口保护贸易为目的,通过颁布复杂多样的环保法规、条例,建立严格的环境技术标准和产品包装要求,建立繁琐的检验认证和审批制度,以及征收环境进口税方式对进口产品设置的贸易障碍。与传统的非关税壁垒相比,绿色贸易壁垒具有名义上的合理性、形式上的合法性、保护内容的广泛性、保护方式的隐蔽性和实施效果的歧视性等特征。
绿色贸易壁垒作为一种非关税壁垒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后期,90年代开始兴起,最典型的是1991年美国禁止进口墨西哥的金枪鱼及其制品,其理由是为了保护海豚的生存。日本、欧洲等发达国家也纷纷效仿,绿色贸易壁垒开始流行。绿色贸易壁垒的兴起有其深刻的背景,其实质上是发达国家借环境保护之名,依赖其技术和环保水平,通过立法手段,制定严格的强制性的技术、环境标准,以行其贸易保护之实,将发展中国家的一些商品拒之门外。
一、绿色贸易壁垒的主要制度安排
在新的一轮贸易保护主义运动中,发达国家利用自身的技术优势,先后出台了各种环保法规、标准、绿色标志等创新的制度安排,以期达到抑制负外部性的输入和保护国内经济的目的。
1.环境附加税和市场准入制度。发达国家保护环境、限制进口最早的手段是采用环境附加税,即对一些污染环境、影响生态的进口产品征收进口附加税,或者限制、禁止进口,甚至实行贸易制裁。例如美国对原油和某些进口石油化工制品课征的进口附加税的税率比国内同类产品高出3.5美分/桶。1994年,美国环保署规定在美国九大城市出售的汽油中含有的硫、苯等有害物质必须低于一定水平,国内生产商可逐步达到有关标准,而进口汽油必须在1995年1月1日生效起立即达到,否则禁止进口。
2.产品加工标准制度。产品的标准、法规是指针对有形产品在使用时能成功满足用户需要的程度作出的强制性规范,政府、各标准组织、行会及其他机构都可以制定。发达国家往往拥有较高的技术水平,而以环境保护为目的的环保技术标准都是根据发达国家的生产和技术水平制定的,但靠发展中国家的技术力量很难达到这些严格的环保标准,这就导致了发展中国家的产品被排斥在发达国家市场之外。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标准化组织实施了《国际环境监察标准制度》,要求企业产品达到ISO9000系列质量标准体系,1995年开始又推行了ISO14000环境管理系统,要求产品从生产前到制造、销售、使用以及最后的处理都要达到规定的技术标准。而其他的国际性组织如IEC、ITU等亦在大力推行产品品质方面统一规范,各国在对产品规范进行讨价还价的过程中,仍会自觉不自觉地阻碍贸易的发展。
3.环境标志制度。环境标志制度也称绿色标志、生态标志,是由政府部门或公共、私人团体依据一定的环境标准颁发的图形标签,印制或粘贴在合格的商品及包装上,用以表明该产品不仅质量、功能符合要求,而且从生产到使用以及处理全过程都符合环境保护要求,对环境和人类健康无害或危害极少,有利于资源的再生产和利用。自德国于1978年第一个实施环境标志制度(“蓝天使”计划)以来,环境标志制度发展极为迅速,目前世界上已有50多个国家和地区实施这一制度,如加拿大的“环境选择方案”,日本的“生态标志”,欧盟的“欧洲环境标志”等。环境标志目前正朝着世界各国相互承认、彼此协调的方向发展。
进口产品取得了环境标志意味着取得了进入实施环境标志制度国家市场的“通行证”。环境标志制度作为一种激励机制,有利于环境成本内化,规范市场秩序,保护本国市场及环境。但由于环境标志认证程序复杂、手续繁琐、标准严格,增加了外国厂商的生产成本和交易成本,成为其他国家产品进入一国市场的环境壁垒。绿色贸易壁垒对我国的影响及其应对措施 来自:
4.绿色包装和标签制度。绿色包装是指能节约资源、减少废弃物、用后易于回收再利用,易于自然分解、不污染环境的包装。这类产品在发达国家已广泛流行,简化包装、可再生回收再循环包装、多功能包装、以纸代塑料包装已悄然兴起。发达国家纷纷制定各种法规,以规范包装材料市场。德国于1992年公布《德国包装废弃物处理法令》,日本于1991年、1992年发布并强制推行《回收条例》、《废弃物清除条例修正案》,美国也规定了废弃物处理的各项程序。这些“绿色包装”法规有利于环境保护,但同时大大增加了出口商的成本,也为这些国家制造“绿色壁垒”提供了借口。
现有规范对商品标签也有细致的规定。例如,美国1993年修订的新《标签法》规定食品包装必须标注所含成分及其对照标准的百分含量,美国食品计划药品管理局(FDI)则要求大部分食品标明至少14种营养成分的含量。这些规定对于在此领域领先的美国制造商每年要多支出10.5亿美元,发展中国家的成本负担就更为严重,对缺乏检验设备的国家而言,这些规范无疑就成为禁止进口的壁垒。
5.绿色补贴制度。为了保护环境和资源,各国政府采取干预政策,将环境和资源成本内在化。发达国家将严重污染的产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以降低环境成本,造成发展中国家环境成本上升。而发展中国家的企业大多无力承担环境治理的费用,政府有时不得不给予一定的环境补贴。这一政策又被发达国家认为有违关贸总协定和世界贸易组织的规定,因而限制其产品的进口。
6.绿色卫生检疫制度。关贸总协定通过的《卫生与动植物卫生措施协议》规定各成员国政府有权采取措施,保护人类与动植物的健康,使人、畜免遭污染物、毒素、添加剂的影响,确保人类健康免遭进口动植物携带疾病而造成的伤害。为保护国内消费者的利益,满足对此商品健康、安全等隐性需求,各国海关、商检机构都制定了不同的卫生检疫制度,对进口商品的品质进行检测和鉴定。大多数发达国家对食品、药品的进口制定了严格的标准:如食品的安全卫生指标、农药残留、放射性残留、重金属含量、细菌含量等指标的要求极为苛刻。发展中国家由于受到生产水平和生产条件的限制,许多产品达不到标准,则其出口发达国家的农产品、食品、药品受到极大的限制。
二、绿色贸易壁垒对我国的影响分析
1.影响我国的出口市场。目前中国主要贸易伙伴有美国、日本、欧盟、韩国、东南亚以及中国的香港和台湾地区,与他们的贸易额占中国进出口总额的85%以上。而这些国家和地区大多数是世界贸易组织“贸易与环境委员会成员”,也是绿色贸易保护主义最为盛行的地区。由于我国长期忽视环保产业的发展,出口产品很难在短时间内达到发达国家制定的环境标准。如果发达国家凭借自身在环保方面的优势,制定对发展中国家过于苛刻的环境标准,并通过世界贸易组织将贸易与环保紧密挂钩,这将使我国的外贸出口市场面临缩小的可能,对我国的外贸出口造成十分不利的影响。
2.削弱我国出口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一些发达国家对我国出口货物征收绿色关税和反补贴税,将使我国出口产品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丧失竞争优势。此外,绿色贸易壁垒的制定实施必然会涉及到产品从生产到销售、使用乃至报废各个环节的监督和检测。它要求将环境科学、生态科学的原理运用到产品生产、加工、储藏、运输、销售、使用和报废处理等全过程中去,从而形成一个完整的无公害、无污染环境管理体系。为达到发达国家的环境标准,今后我国出口产品在流通过程中,不得不增加有关环境保护的检验、测试、认证和鉴定等手续及其相关费用。产品的外观装演、出口检验和广告等也将作大幅度的调整。这样,我国出口产品的各种中间费用和附加费用将大幅增加,使产品的出口成本大为增加,进而削弱我国出口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同时,也使我国出口产品的生产企业和外贸企业的经济效益下降。绿色贸易壁垒对我国的影响及其应对措施 来自:
3.影响双边或多边贸易关系,引发贸易摩擦。近年来,发达国家以保护环境为名经常采取单方面的贸易措施,限制外国商品的进口,由此引发双边或多边贸易摩擦日益增多。当前世界经济区域化和集团化趋势的不断加强,像欧盟和北美自由贸易区这一类区域性经济组织的成员基本上都是发达国家,他们的环保水平和环境标准大致接近,个别成员国存在的差距也在趋于协调一致。因此,发达国家可以通过区域自由化贸易的形式,以低于区域环境标准为由,将来自区域以外的产品包括中国的产品排斥在巨大的区域市场之外。随着世界经济区域化和集团化趋势的不断加强,中国将不可避免地与其他发达国家或区域性经济组织因为环境问题产生双边或多边的贸易摩擦,影响双边或多边贸易关系,不利于我国外贸的稳定发展。
4.加剧污染产品和污染产业向我国转移。由于我国环境保护标准低而数目少,环境保护和管理体系不健全,环境保护门槛较低,在发达国家纷纷推行绿色贸易壁垒并日益提高其环境标准的情况下,必然会造成低标准的产品大量涌入我国,洋垃圾进口事件的屡屡发生便是很好的例证。同时,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快速发展时期,需要大量的建设资金,大量外资的流入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我国建设资金的不足。但是,在外商投资建设项目中,我国缺乏对环境因素的评估,对环境影响的评估制度没有得到真正的实施。一些外商投资者为了获取可观的经济利益和逃避本国高额的成本内部化和绿色贸易管制,将一些污染密集型企业转移到我国境内生产,这在化工、造纸、印染、电镀、农药等行业尤为明显。污染产品和污染产业向我国的转移,一方面损害了我国消费者的利益,另一方面,对我国的环境造成更为严重的破坏。
三、应对绿色贸易壁垒的措施建议
1.积极应对,破除壁垒。
(1)依据原则,积极抗辩。国内立法的单边措施能否用于限制国际贸易,依据多边环境条约而采取的贸易措施是否与WTO的自由贸易原则相违背,都是尚存争议的问题。一些国家运用WTO争端解决程序,积极斗争反抗绿色壁垒,取得良好的效果。因此我国在面对无理的绿色贸易壁垒时,应沉着应战、据理力争。对发达国家违反非歧视原则,对我国出口产品规定的高于其本国产品的环境标准而设置的绿色壁垒,我国可根据双边或多边贸易协定所确定的国民待遇原则和最惠国待遇原则提出抗辩,充分利用环境条约协议对发展中国家的特殊照顾原则,通过采取双边磋商、谈判解决。
(2)加强国际合作。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应与其他发展中国家保持密切联系,加强同发展中国家的团结与合作,在国际事务中代表发展中国家的利益。增强发展中国家利益集团的相对力量和合力。积极参与有关国际环保条约的制定,加强在环境与贸易领域的国际合作,努力寻求发展中国家在环境与贸易中应有的优惠待遇,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并通过多边合作,根据“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力争让发达国家承担历史责任,向发展中国家提供治理环境污染的技术和资金援助。
2.加强宣传教育,提高环保意识。保护环境是目前世界发展的大趋势。随着可持续发展观念的兴起和日渐深入人心,人们的环保意识和绿色经济意识不断提高,人们对产品的环保要求越来越高,绿色产品将是未来商品生产的主流。在贸易领域,将环保措施纳入国际贸易的规则和目标,日趋得到广大消费者的支持和认同,绿色产品在国际贸易商品结构中的比重将日益增大。绿色壁垒作为国际贸易非关税壁垒的重要组成部分,将在国际贸易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对此,我们必须要有清醒的认识,要通过多种途径和形式,加大宣传教育力度,增强企业和消费者的环保意识,推行绿色生产和生活方式,使绿色经济意识融入每一个人的生产、生活中。建立绿色贸易制度,把绿色贸易思想作为开展国际、国内贸易的一个基本思想和基本原则,顺应世界绿色潮流。绿色贸易壁垒对我国的影响及其应对措施 来自:
3.大力推行环境标准制度和环境认证制度。ISO14000体系是国际标准化组织颁布的关于环境管理的标准体系,该体系由国际标准化组织的专门机构----环境管理技术委员会(TC207)负责起草制定。截至2000年3月,正式颁布的标准有15个,内容包括环境方针、计划、实施与运行、检查与纠正、管理评审等,对产品设计、原材料选用、生产过程、废物排放等全过程都提出了指导性的环保要求,其目的是为了规范企业等组织在生产、服务和活动过程中的环保行为。ISO14000系列标准主要是参照发达国家的环保经验而制定的,目前已得到世界大多数国家和地区的认同,效力十分广泛。因此,获得ISO14000认证就等于取得了进入国际市场的“绿色通行证”。ISO14000认证不仅可以使产品冲破绿色贸易壁垒,还可以为企业树立良好的绿色形象,从而极大地提高企业的整体竞争力。
我国1996年开始推行ISO14000体系认证的试点工作,1997年5月成立了中国环境管理体系认证指导委员会,负责统一指导我国企业的认证工作。截至20O0年10月23日,我国已有410家企业通过了认证,但相对于发达国家来说,无论是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存在很大的差距,我们必须奋起直追。
4.调整贸易结构和产业结构。在绿色贸易制度安排下,随着环境或绿色产品的损益外部性的内部化,出口产业和产品的比较成本优势将会发生相应的变化,一些污染严重、环保技术落后,从而环境成本高昂的产业,如小五金、小化工等,其比较成本优势将弱化以至消失。而一些少污染以至无污染的高新技术产业、劳动密集型产业和绿色环保产业的比较成本优势将得到强化。因此,应根据这种比较成本优势的变化来调整产业和产品结构。发展绿色环保产业将是我国未来经济结构调整的重点。1992年,全球环保贸易额为2560亿美元,1994年为4080亿美元,2000年则突破6000亿美元。绿色环保产业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和新世纪的支柱产业之一,中国作为经济与贸易大国,必须抓住绿色环保时代的经济发展机遇,适时调整我国贸易与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绿色环保产业。
5.通过政策导向推动企业进行清洁生产。借鉴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通过政策导向,推动企业进行清洁生产,具体措施有:(1)采取排污收费、排污许可权交易、环境税收等手段,提高环境成本约束力并逐步使环境成本内部化。(2)大力推行环境资源和对资源进行补偿的税收政策,对严重浪费资源、污染严重的企业,要采取收取资源税的税收措施;对节约资源、污染少的企业,可适当减免资源税。(3)对运用清洁生产工艺生产的产品和少污染、无污染的产品要以经济政策进行扶持,如通过政府的采购政策,采购环境行为良好的企业的产品。(4)通过信贷政策导向,使环境行为良好的企业更容易获得信贷。(5)通过减免税优惠政策,促使企业进行清洁生产。
6.严禁国外污染产品和产业流入我国。发达国家在设置绿色贸易壁垒的同时,正将污染产品和产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我国对此应提高警惕,加强对进口商品的审查、检测和管理,坚决杜绝受污染商品和危险、有毒的废旧物质的进口,以保证我国居民的身体健康和生态环境免遭破坏。同时,要在扩大对外开放,引进外资的同时,着眼于长远利益,对外商投资建设项目进行严格审批,严禁外商在我国投资兴建污染大、难治理的农药、化工、印染、造纸、电镀等企业。对于现有外资企业的污染问题要限期治理,必须达到我国现有的环境标准,否则令其关闭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