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11.30我国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本文档由云轩亭论文网整理提供!
我国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存在的问题和对策引言
外商直接投资是对东道国企业经营管理权的控制,在获取自身利润的同时,也增加了东道国的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从而帮助其更好的引进建设资金和先进技术,提高其自身的国际竞争力。因此,我国要充分利用和引导外商直接投资,以便促进我国经济的长期快速增长。
但是,我国在引进和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本文就我国利用外商直接投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作以论述,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些对策和建议。2 我国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存在的问题
2.1 外商直接投资不能有效促进产业结构优化
从国内的实际情况来看,上世纪外商直接投资主要集中在传统的制造业,比如汽车,医药等行业,在我国的制造业中,劳动密集型产业比技术密集型产业所占的比重要大得多。近几年,服务业的外商直接投资呈现出快速增长的势头,金融、电信等服务业的跨国资产重组和并购也十分活跃。从各省市来讲,河北省利用外资的产业分布主要为第二产业,即采矿业、制造业、电力,燃气及建筑业,第一产业比重过小;浙江省宁波市属于利用外商直接投资较高,市场经济发展较快的城市,但是其外商直接投资仍以第二产业为主,外来资金不能有效的与我国产业结构调整规划相结合,这个问题在我国其他省市也都普遍存在着。
2.2 引进外资的方法单一
我国在引进外资的方式方法上采用的是税收优惠,特别是在加入WTO后,我国在贸易政策方面解除了贸易壁垒,使税收费率大幅降低,税收上的差别待遇破坏了市场经济的公平竞争原则,使得资本规模和技术实力本来就落后于外商的国内企业在税收待遇上又处于不利的地位,进一步削弱了我国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2.3忽略外商直接投资的负面效应
我国引进的外商直接投资不能与产业结构的优化配置和经济发展的战略规划相一致,外商直接投资还容易造成垄断及技术依赖性等缺点。在税率优惠政策的影响下,外商直接投资能以更低的成本占领中国市场,使部分行业逐步呈现出外资垄断的趋势。另外,外商大多掌握着一定的技术优势,再加上生产升本较低,所以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就相对较高,使一些民
族企业难以生存,更没有资金进行R&D,形成技术上的严重依赖性,这对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产生了非常恶劣的影响。我国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对策建议
3.1 加强投资产业引导
充分发挥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产业结构调整战略目标的配合作用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主要方法有:
①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先进管理理念和领先的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提高劳动者的素质,激发传统产业对高新技术的市场需求;
②改善经济体制的环境,创造适合于高科技企业发展和外商直接投资的市场空间; ③对不同产业、不同地域实行有所区别的外商直接投资政策,对有利于产业结构升级的外商直接投资给予一定的政策优惠,对国家民族产业进行一定的保护和进入控制;
④积极引导国内企业走出去,使其与国外跨国公司进行战略联盟和资产结合,在全球范围内进行生产和资源配置。
3.2 完善市场经济,创造良好的投
资环境
吸引外商直接投资的绝对不仅仅是税收优惠政策,外商关注更多的是未来的发展前景,这就对我国进一步完善市场经济制度和创造更好的投资环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先,我国应建立和完善与国际贸易投资活动的市场化进程相适应的宏观调控体系,比如利率,汇率的改革,市场监督管理体系,金融服务体系等等;其次,我国相关引资政策的科学性不够,要做到政策具有透明度,稳定性,不能将优惠政策和承诺的随意性扩大;再次,加强各省市的基础设施建设,为外商直接投资的引进做好基本的物质保障;最后,引资制度与方式要多样化,我国可以拓展多个领域的引资计划,逐步开展,针对广东等地,也可利用华侨的爱国情结等来吸引外商直接投资。
3.3 加深认识,转变观念
首先,我国应该将对外商直接投资的优惠政策转向对产业、地域的优惠,促进产业优化升级,地域和谐发展。在外商投资方面,应对一些高能耗、高污染、低技术含量、或者本国已经发展得很成熟的产业进行限制,促进外商直接投资在西部大开发,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中部崛起等方面的作用。另外,外商直接投资是一个手段,各级政府部门应对吸引的外资进行考核,有评判的标准,充分发挥其积极作用。结论
综上所述,想要解决我国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存在的问题,进一步提高我国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规模和质量水平, 就必须加强其投资产业引导工作,完善我国的市场经济,为外商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在利用外资的过程中加深认识,转变观念,充分利用和引导外商直接投资,促进我国经济的长期快速增长。
参考文献:
第二篇:利用外商直接投资
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积极参与国际竞争与国际经济合作,使国内与国际经济互补互利,在对外经济与合作中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利用外资
50年代,中国已经开始利用外资,但形式单一,规模很小,只有19亿美元,这其间主要是利用苏联提供低息贷款,用于中国经济建设的156 个项目。60--70年代利用外资,主要是通过中国银行在港、澳吸收存款,并通过贸易信贷从西方国家引进工业成套设备。1979年对外开放以来,中国开始主动利用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发展经济,积极、合理、有效地利用外资,随着改革的深化,投资规模迅速扩大,利用外资逐渐成为中国对外经济与合作的重要内容之一。
一、吸收外商直接投资发展迅速。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吸收外商直接投资迅速发展,结构趋向合理,区域不断扩展。外商直接投资发展呈现出以下特点
(一)投资呈阶段性上升,总量已具相当规模。自1979年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1980年批准第一批3家外商投资企业以来,中国吸收外商投资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
起步阶段。为了吸引外资,中国首先在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和沿海经济开放区,对外资实行优惠政策,并对建立的“三资企业”实行一些特殊政策,继而扩大地方审批外商投资的权限,并逐步完善立法。上述政策和措施,初步改善了中国的投资环境,调动了各地利用外资的积极性,使所吸收外资的规模不断扩大。
持续发展阶段。中国对外商投资兴办产品出口企业和先进技术企业给予更为优惠的待遇,改善了外商投资企业的生产经营条件。同时,随着中国对外开放的不断扩大,吸收外资的环境和结构得到进一步改善,外商投资发展较快。
高速发展阶段。随着中国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中国的投资环境得到更大改善,吸收外资在广度和深度上都有了新的发展。1995年6 月,国务院批准发布《指导外商投资方向暂行规定》和《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1998年,党中央又针对新的形势提出了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提高利用外资水平的若干意见。外商投资的规模和领域进一步扩大,外资的来源国家和地区持续增加,越来越多国际化经营的大跨国公司进入中国。在沿海地区外商投资迅速增长的同时,中西部地区吸收外资也有了较快发展。
到1998年末,中国累计批准设立外商直接投资项目32.4万个,协议外资额5732.4亿美元,实际使用外资金额2656亿美元。近十五年来,实际使用外资金额年均增速高达32.9%。自1993年起,中国吸收外商投资的流量已居世界第二,发展中国家第一,成为仅次于美国的吸收外商直接投资最多的国家。
(二)投资来源多元化,投资区域不断扩大。80年代初,中国实际吸收外商直接投资的国家和地区仅有30多个,目前已有 17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外商来中国投资,投资主体多元化的格局已形成。从洲别看,1998年亚洲地区投资额为313.3亿美元,占实际外商来华直接投资额的68.9%;欧洲地区投资额为43.1亿美元,占 9.5%;拉丁美洲地区为45.6亿美元,占10%;北美洲投资额为43.3亿美元,占9.5%;其它国家和地区为9.3亿美元,占2.1%。以香港、维尔京群岛、美国、新加坡、日本、台湾、韩国、英国、德国、荷兰、法国、澳门、马来西亚、凯曼群岛、加拿大等国家和地区的投资额为最多,合占外商直接投资额的89.8%。外资投向也由改革开放初期的东部地区逐渐向中西部地区扩展。1998年外商在中国东、中、西部的实际投资比重分别为87.3%(包括中央部门)、9.7%和3%。
(三)投资项目规模扩大,跨国公司投资增多。外商投资平均规模由90年代初期的不足100万美元,增至1998年的 263万美元。目前,世界著名的500家大型跨国公司已有200 多家在华投资,其投资的规模大、领域宽、覆盖面广,对扩大中国外商投资的整体规模和带动国内产业技术水平的提高有较强的推动作用。
(四)投资领域不断拓宽,产业结构有所改善。改革开放初期,外资投资领域仅限于工业和建筑业,经过20年的发展,在继续保持以制造业为主的前提下,外资已经覆盖了农业、石油勘探开发、工业、交通邮电业、商业贸易、饮食娱乐业、金融保险业等国民经济主要行业、部门和领域。随着投资领域的拓宽,产业结构也有所改善,中国的外商投资产业结构已开始从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移,投资领域已从初期的以一般加工工业为主扩展到基础行业、基础设施和高新技术领域。此外,金融、保险、商业、连锁、零售、外贸等行业试点引资的数量和地域也在不断地扩大。
二、借用外资方式多样化。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与国际金融资本和跨国公司的合作健康发展,被世界投资者、金融界评为投资环境最好的国家之一。
目前,中国借用外资方式主要包括:外国政府贷款、国际金融组织贷款、出口信贷、外国银行商业贷款、对外发行债券五个部分。从1979年到1998年,中国共签订对外借款项目1579个,协议金额1301.8亿美元,实际使用金额1271.3亿美元。优惠贷款在对外借款中所占比重有所上升,1998年外国政府贷款和国际金融组织提供的优惠贷款约占 50%以上。中国的金融、财政部门从80年代起陆续在新加坡、日本、德国、英国以及美国金融市场发行债券累计筹措资金约80亿美元。这些贷款和债券支持了大批农业、能源、交通、原材料等国家产业政策鼓励的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项目,促进了经济发展和结构调整。
对外开放促进了国内金融业的改革,繁荣了国内金融市场。目前外资金融机构在华设立的营业性机构达178家,其中外国银行驻国内分行146家,中外合资银行7家,外资独资银行7家,外资保险公司11家,中外合资投资银行1家。这些外资金融机构绝大部分贷款用于境内,贷款项目多为中长期项目。
三、利用外资在中国的经济建设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中国利用外资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其重要的意义还在于,利用外资弥补了国内建设资金的不足,增加了国家税收和外汇收人;促进了思想解放和观念更新,推进了中国经济体制的改革和市场经济的形成;引进了先进、适用的技术和管理经验,促进了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结构优化;吸收外商投资加快了中国经济和世界经济的融合,推动了开放型经济的建立和发展。
(一)缓解和弥补国内建设资金不足,促进经济快速发展。外商投资已成为中国经济建设特别是沿海地区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资金来源。1997年外商在华直接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总额的比重达15%,比1983年增加了14.1 个百分点。全国外商投资企业工业产值迅速增长,1991年为 542.1亿元(1990年不变价,下同),约占全国工业总产值的4.4% ;1997年为13311.8亿元,占22.8%,年平均增长 70.5%。外商投资企业工业总产值增长速度远远超过了全国平均增长速度。
(二)引进先进管理经验,加速国有企业改造。通过建立外商投资企业,带进了国外一系列先进的管理经验,使企业管理水平和劳动生产率大幅度提高,造就了一批新型的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许多国有企业、乡镇企业通过利用外资、引进技术设备得到了更新改造,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三)引进先进技术,促进了经济结构调整。吸收外资带来的先进技术、工艺、设备和产品,在相互竞争和配套协作中推动了国内相关工业的技术进步,弥补了中国在某些领域的空白,加快了产业结构的调整。一些领域通过利用外资在较短的时间内迅速形成了一批新兴的高技术产业,如中国迅达、天津奥的斯、上海三菱等电梯合资企业使中国电梯行业从手工控制一步跨入电脑制动的90年代水平。外商投资促进了中国汽车、电子、通讯等重要产业的发展,大大缩短了中国产品在质量、工艺技术上同发达国家的差距。
(四)增加财政收人,创造就业机会。大量外商投资企业的建立和投产开业,为国家增加了财政收入来源。1997年,主要来源于外商投资企业的涉外税收达 993亿元(不含关税和土地费),比上年增长29.97%,占当年全国工商税收总额的13.16%。自1992年以来,涉外税收一直是增长最快的税源之一。目前,已开业投产的外商投资企业达15万家,直接从业人员1750多万人,约占全国非农业劳动人口的10%,成为中国解决就业问题的重要渠道。
(五)促进开放型经济发展的作用日趋明显。在1987年以前,外商投资企业在中国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并不突出,1981年出口额仅占中国出口总额的0.1%,进口额占0.5%。到1990年,外商投资企业出口比重达12.6%,进口额比重超过20%,达23.1%。进入九十年代,随着外商来华投资迅猛增加,大批外商投资企业进入了经营期,进出口额随之大幅度增加。到1998年,外商投资企业出口额达809.6亿美元,占出口总额的比重达44.1%,进口767.2亿美元,占54.7%。外商投资企业在中国国民经济和对外贸易发展中的作用显著增强,成为中国对外贸易发展的重要增长点。
对海外的投资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江泽民指出:“‘引进来’和‘走出去’是我们对外开放方针的两个紧密联系、相互促进的方面,缺一不可”。伴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发展,中国海外投资取得了积极的成果。
一、中国的海外投资已初具规模。中国在充分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全方位对外开放政策的指引下,各级政府部门、企业在实施对外经贸市场多元化战略中,努力开拓海外市场,对外投资取得一定进展。目前中国在海外的投资已初具规模。截止1998年底,经外经贸部批准或备案的境外投资企业共5666家,中方总投资额为63.3亿美元。其中,贸易性投资企业3288家,中方投资37.8亿美元;非贸易性投资企业2378家,中方投资25.5亿美元。在这些境外投资企业中,驻港澳地区的贸易性企业有1821家,中方投资33.8亿美元;非贸易性企业246家,中方投资2.1亿美元。从投资规模分布看,中国在海外投资的企业以中小型为主。其中,在澳大利亚投资所办企业的规模最大。到1997年底,中国在澳大利亚兴办的合资合作和独资企业的总投资规模达12.4亿美元,其中中方投资额为3.3亿美元,约占中国在海外投资(非贸易企业)总额的二成。其他逾亿美元的国家和地区有:加拿大7 亿美元,美国5.7亿美元,香港3.6亿美元,泰国 2亿美元,俄罗斯1.9亿美元,南非1.1亿美元。从资金来源看,中国在海外投资的资本金多为国外贷款,或以中国现有设备、技术、专利等折价投资,真正从国内调出资金很少。90年代以来,中方在海外企业的投资比例一直保持在总额的一半左右。
二、中国的海外投资涉及到多方领域。在目前海外投资企业有两类,一为主营进出口贸易的贸易型企业;二为非贸易型企业,后者投资涉及的领域包括:资源开发、工农业生产及加工、装配企业、工程承包、交通运输、金融保险、医疗卫生、咨询服务、旅馆旅游及中餐馆等。
三、中国的海外投资遍布世界五大洲。从投资地域看,中国的海外投资不仅在发展中国家占有较大比例,而且在欧、美、日等发达国家也占有相当的比重。尤其是近几年来在原苏联、东欧国家发展较快。目前,中国的海外投资已遍布世界160多个国家和地区。从企业分布状况看,美国是目前中国在海外投资兴办非贸易企业最集中的地区,到1997年已建257家,占中国海外投资企业的12%,紧跟其后的依次是俄罗斯有234家,泰国有134家,澳大利亚有98家,日本有86家,加拿大有78家。此外中国还批准部分国内大型商场在独联体国家兴办中国商店,目前,原苏联地区已成为中国实施市场多元化发展较快的地区。
四、中国的海外投资对国民经济发展起着积极的作用。就总体而言,中国海外投资正在取得积极进展,一些大型外贸企业、企业集团在国际化经营的转化中,通过到国外办企业、设公司,利用当地资源、市场扩大营销,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海外投资对中国的国民经济发展起着积极的作用。
对外援助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政府一直把对外提供经济技术援助作为履行国际主义义的重要内容。中国政府向受援国提供无息、低息贷款或无偿援助的主要方式有成套项目援助、技术援助、物资援助和少量现汇援助。中国的对外援助发展历程经历以下几个发展阶段:
1950年至1963年的初级阶段,新中国成立后,中国面临恢复和发展经济的任务,尽管百业待兴,但根据当时的国际局势,中国对朝鲜、越南和其他经济不发达的社会主义国家提供了大量的援助,支持他们抗击外来侵略和战后的经济恢复及建设。1955年万隆会议之后,随着对外关系的发展,中国对外援助的范围逐步扩大到亚洲、非洲等一些民族主义国家。
1964年至1970年的发展阶段,1964年初,周恩来总理在访问亚非14国时,亲自主持制定了中国对外援助的指导原则——被称为国际经济合作领域“独树一帜”的中国援外八项原则,从此,中国对外援助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同更多的亚非民族主义国家建立了经济合作关系,中国根据这些国家发展民族经济的需要,先后帮助受援国建设了一批工农业生产项目和社会基础设施,并提供了物资援助。
1971年至1978年的增长阶段,1971年联合国恢复中国的合法席位后,同中国建交的第三世界国家迅速增加,中国对外援助的范围从亚洲、非洲地区扩大到拉丁美洲和南太平洋地区,援助支出总额大大增加,对外援助的规模和内容也有了新的发展。
自新中国成立至1978年底,中国共向66个国家提供了援助,帮助其中38个国家建成880 个成套项目。在八项原则指导下,中国对外援助创立了国际经济关系中真诚合作的典范,博得了受援国政府和人民的广泛赞扬和高度评价。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在改革开放的总方针指引下,中国的对外援助工作根据形势的发展进行了合理的调整与改革。其发展大体又分为两个阶段:
1979年至1994年的调整阶段,中国对援外方式进行了探索性的调整。通过统筹安排,扩大了援助面,主要帮助受援国发展当地有需要又有资源的中小型项目;将中国援助同联合国多边援助、受援国自筹部分资金、国际金融组织或第三国援助等相结合,在投入较少援款的情况下推动双边、多边经贸业务,促进援外与互利合作相结合。促进受援国和中国共同发展;因地制宜地对不同项目采取技术合作、管理合作、合资经营等方式,提高援助效益;进行援外管理体制的初步改革,由试行投资包干逐步开始试行承包责任制。
1995年以来的全面改革阶段,随着国内经济体制改革的全面推进,中国对援外工作进行了全面改革。根据国务院关于改革援外工作的精神,中国在继续遵循援外八项原则的基础上,对外援助主要采用以下方式:一是采取政府赠款、政府贴息贷款等优惠贷款援助,由中国政府向受援国提供援助性质的优惠贷款,以扩大对外援助的规模,提高援外资金的使用效益,推动双方企业的投资合作,带动中国设备、材料和技术出口。二是积极推动援外项目合资合作,以利于政府援外资金与企业资金相结合,扩大资金来源和项目规模,巩固项目成果,提高援助效益。
在此阶段,中国援外工作在改革中稳步推进,先后同31个国家签订了38笔政府贴息优惠贷款框架协议,新的援外方式得到越来越多受援国的理解和拥护。
50年来,随着国家经济的增长和对外关系的发展,中国对外援助的规模不断扩大。中国先后向上百个国家和地区提供了经济技术援助,中国援外人员以精湛的技术,全心全意为所在国人民服务的精神赢得了受援国政府及人民的信任和欢迎。中国不少专家和工程技术人员还获得了所在国政府授予的各种勋章和嘉奖。
对外承包工程与劳务合作
对外承包工程与劳务合作是中国同第三世界国家以及其他国家之间发展政治、经济友好关系的一条有效的途径。中国的对外承包工程与劳务合作事业始于70年代末,起步较晚,是改革开放带来的新生事物。创业初始,中国仅有中国建筑工程公司、中国公路桥梁工程公司、中国土木工程公司和中国成套设备出口公司在中东地区的少数国家开展业务。经过20年的不断努力,中国的承包工程与劳务合作业务迅速发展成为中国对外经济与合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2O年来,中国的承包工程与劳务合作业务发展经历了起步、逐步发展和稳步发展三个阶段。1978年至1982年为起步阶段,中国共批准了29家从事对外工程承包和劳务合作的企业。中国的对外承包劳务队伍第一次走向国际舞台,主要业务集中在西亚、北非。1983年至1989年为逐步发展阶段,中国的对外经济合作公司遵循守约、保质、薄利、重意的经营原则,不断扩大业务量,对外承包和劳务合作市场逐步扩大,为90年代对外经济合作的发展奠定了基础。1990年以来则是稳步发展阶段,经营对外经济技术合作的企业由流通领域的窗口型公司为主转向生产领域的实体公司为主,这些公司从中央到地方,从专业到综合,有专门在某一地区开展业务的,也有全方位开展业务的。企业在竞争激烈的国际市场上经营水平不断提高,在外承揽的业务规模不断扩大,档次不断提高,市场多元化战略已初见成效。
截至1998年底,中国累计签订对外经济技术合作合同份数 16.1 万份,合同额834.6亿美元,完成营业额583.7亿美元,外派劳务超过 177万人次。中国承包工程与劳务合作业务在发展中所显示的突出特点是:
一、业务规模不断扩大。70年代末,初登国际承包市场的中国专业国际经济合作公司仅签订承包工程与劳务合作合同36份,合同金额仅仅 0.5亿美元。经过20年的发展,1998年中国签订对外承包工程与劳务合作合同已达2.6万份,合同金额和完成营业额均已突破 100亿美元,分别达到117.7亿美元和101.3亿美元。全年有26家公司新签承包劳务合同额逾亿美元。从国别、地区看,合同额在1亿美元以上的国家、地区有21个,新签合同额共计75.7 亿美元,占新签合同总额的64.3%。完成营业额在5000万美元以上的公司有35家。完成营业额在5000万美元以上的国家、地区有34个,完成营业额共计75.3亿美元,占当年全国完成营业额的74.3%。
二、合作区域不断增加。中国在开展对外经济合作业务创业初期,仅在中东地区和少数国家开展业务,截止1998年末,中国已同 180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展国际经济技术合作。目前,中国与世界各大洲的经济技术合作区域所占比重分别为:亚洲59.9%,非洲16.6%,欧洲3.3%,拉丁美洲0.9%,北美洲3%,大洋洲及太平洋岛屿2%,国境内工程及其他14.3%。
三、合作领域不断拓宽。对外承包工程公司顺应国际经济形势的变化积极开拓国际市场,不仅争取对外工程承包项目,同时参与项目的经营管理,正在向成建制的总承包发展。劳务合作的内容也由单纯提供劳务发展为与外派技术、管理人员相结合的服务型、管理型的多层次、高技术劳务输出。海外企业已从单一的合资发展到参股、合作、合资、独资相结合。合作领域则从森林采伐、农业生产、建筑工程、公路建设、渔业合作逐步向工程设计、计算机软件开发等技术密集行业发展。
四、企业素质和合作水平不断提高。目前,中国国际合作公司积极贯彻国务院《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转换经营机制条例》,在向窗口型和经营管理型结合转换的过程中,以实业化为基础,加快集团化、国际化进程,按照“一业为主,多种经营”的方针,制定公司的经营战略,把经济效益放在经营目标的首位,由注重合同向注重合同与效益并重转换,由单项经营向综合经营转换,由单一市场向多元化市场转换,由分散单干向联营集团转换,从而使中国对外经济合作水平与层次不断提高,有力地增强了中国公司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
五、企业队伍不断发展。中国从事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业务队伍由改革开放之初仅几家企业从事这项业务发展为一支由近千家企业组成的门类比较齐全,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队伍,业务范围向技术性较强的领域不断扩展,项目越做越大,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明显提高。在1997年美国《工程新闻杂志》(ENR)评选出来的世界最大 225家国际承包商中,中国企业有27家。为适应新形势,外经贸部授予部分边境、沿海开放城市及部分大型规划设计单位、外贸公司和一批大型企业开展对外承包劳务业务经营权,从而形成了一支具有多行业、能在世界市场上与外国大承包商较量、竞争的群体队伍。截止1998年底,中国具有国外经济合作经营权的企业达900 多家。1998年,位居前50名的企业的合同额合计占合同总额的68.8%;专业性实体企业的合同额约占合同额的70%。1998年新签的大项目大多数由专业公司承揽,其骨干力量明显,充分显示了发展优势和潜力。
第三篇:长三角地区外商直接投资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长三角地区外商直接投资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外商直接投资(FDI)推动了长三角地区的经济发展。但各地区招商引资的无序竞争、产业结构趋同、技术关联性不强、区位投资环境不完善等问题影响了FDI效应的发挥。因此,应改善投资环境、转变招商引资方式、增强产业特色、提高FDI技术关联性,以扩大FDI效应,促进长三角地区经济的协调发展。
关键词:长三角;外商直接投资;区域发展
中图分类号:F12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7685(2011)01―0066―04
近些年,外商直接投资(FDI)与区域经济发展问题引起普遍关注。FDI不仅能带动区域经济竞争力的提高,也是区域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力量。正是由于FDI对区域产业发展的推动作用,长三角地区的江苏、浙江和上海等省市经济得以发展迅速,经济实力得到较大提高。但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中还存在诸多问题需要解决。
一、我国长三角地区外商直接投资的现状
从地域分布看,我国长三角地区FDI形成了以上海市为辐射中心的三级结构特征。从产业结构来看,外商在上海市的投资主要集中在都市型工业和高新技术产业;江苏省的FDI主要集中在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浙江省的FDI主要集中于第二产业,以制造业居多,倾向于资金和技术密集型产业。
(一)长三角地区外商直接投资的地域分布
从20世纪90年代起,上海市经济飞速发展,在长三角的龙头地位已无可替代,上海作为外商投资的辐射中心作用日益显现。近年来,苏南地区特别是苏、锡、常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上海经济辐射的带动。长三角各城市受上海辐射的强弱不同而呈现出以上海为中心、沿沪宁线和沪杭线向南北梯度递减的三级分布特征。因此,长三角地区FDI的城市分布可划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为上海、苏州、无锡;第二层次为南京、宁波、杭州、南通、常州、绍兴、嘉兴、扬州;第三层次为镇江、湖州、泰州和舟山。上海、苏州、无锡三市吸收的外资占长三角地区总量的绝大部分。其中,上海城市经济实力最强,吸引外资量最大。随着城市功能的提升和浦东的开发,上海吸引外资的重点开始趋向科技与金融方面。现在进入上海市工业方面的外资多为资金和技术密集型,形成了区别于其他城市的竞争优势。未来的上海将成为国际金融中心,日益完善的金融和物流服务对跨国公司设立总部具有极大的吸引力。苏州是距离上海最近、接受上海辐射最强的城市,外商不仅能方便地享受上海的金融和贸易服务,还能利用苏州低廉的土地和劳动力资源,而且苏州的城市经济实力较强。这些有利因素使苏州成为外资集聚地,引资量在长三角地区中仅次于上海。无锡也依靠距离上海较近的优势,近几年吸引外资数量猛增,名列长三角地区引资的第三位。第二层次的南京、杭州等城市是省会城市,经济基础和投资环境较好,因此也能吸引较多外资。第三层次的城市中,镇江的城市经济实力虽然不低,但和舟山、泰州等城市一样距离上海较远,接受上海的辐射弱,因此外资流入量较少。
(二)长三角地区外商直接投资的产业结构
总体来看,外商在长三角的投资集中在第二产业,其中以制造业居多,倾向于资金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制造业中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位居外商投资行业的首位,其次是化学原料及制品、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普通机械制造业等行业。外商在上海的投资主要集中在都市型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从各种经济指标来看,高新技术产业所占比重高于都市型产业。原因在于,首先,为调整城市功能、增强经济实力,上海市构建起以战略产业为先导、支柱产业为支撑、基础产业为依托、都市型产业为保障的新型产业构架。都市型工业和高新技术产业是上海现阶段和将来着力发展的产业。因此,上海市的外商投资主要集中于都市型工业和高科技产业,这与上海城市经济功能转换和社会经济结构的大调整有密切关系。其次,都市型工业中的服装服饰业、食品加工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中的电子及信息领域、生物、医药技术等行业在上海都有良好的产业基础和产业配套能力。再次,高新技术产业是高附加值的产业。在外商投资的企业总资产中,高新技术产业只占总量的1/4,却创造了总利润的一半。可见,该类产业的效率和收益较高,这也是外商对高新技术产业青睐的重要原因。
苏州外商投资的主要领域是以高新技术产业为龙头的加工业,多为劳动和资金密集型,并以台商投资最为踊跃。以台商为主的电子信息及通信设备制造业的跨国公司大量进入江苏,并在该地区形成产业的“聚集效应”,不断吸引新的电子信息产业跨国公司进入。外商对浙江直接投资主要集中于第二产业。在外商直接投资合同项目数、合同利用外资和实际利用外资中,第一产业所占比重尤其是实际利用外资比例均很低;第二产业是外商直接投资的重头戏,其中又以工业为主;第三产业所占比重不高,在整个外商投资中的比重呈下降趋势。从行业结构来看,浙江省的外商投资集中在当地的优势产业,尤其是服装及纤维制品制造业和纺织业,其次是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等行业。
二、长三角地区外商直接投资存在的问题
我国长三角地区FDI在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也暴露出许多问题。如,地方招商引资的无序竞争、产业结构趋同、区域间技术关联性不强、服务体系不完善等。
(一)招商引资的无序竞争
一些城市在吸引外资方面出现“倾销式”的竞争,常常采用各种优惠政策争夺外资,以此来影响跨国企业的投资决策。优惠政策在短期内可能在吸引外资方面见效较快,但对跨国企业的吸引力是有限和短暂的。同时,这种招商引资的无序竞争为产业升级及FDI的发展带来隐忧,造成整个区域经济的不平衡发展。如,工业用地在较短的时间内使用殆尽,失去发展空间;大规模扩张挤占农业用地,使产业间发展失衡;土地过多、过早地廉价出售,为未来的投资额更大、携带更新技术的资本的进入造成障碍,并使土地资源的机会成本增加:一方面,早期进入的投资者占用廉价优质土地资源,但产业陈旧,效率不高;另一方面,新的投资产业先进,效率高,但没有适当的土地可以容纳。
(二)产业结构趋同
长三角已形成许多外资集聚地,但出现产业结构雷同现象,没有产业分工和产业特色。目前,在长三角地区,各地都把电子、机械、化工与医药等产业作为本地区未来发展的主导产业。在长三角地区16个城市划定的主导产业中,选择汽车的有11个城市,选择石化的有8个城市,选择通信产业的有12个城市,而苏、锡、常三地前五位的产业几乎相同,这必然引发同质性竞争。长三角经济发展中的内耗问题和外部性问题非但没有减轻,反而有可能由于各地产业导向的趋同性日益严重并越来越恶化。同时,在争夺外资的过程中,各地如果忽视市场化的产业分工,极有可能造成各种资源和优势的巨大浪费,直接影响长三角参与国际经济竞争的 整体实力。另外,产业结构雷同、缺乏产业特色的情况还出现在一些开发区,如张江高科技园区、金桥现代科技园和漕河泾高新技术开发区。由于缺乏统一规划和合理分工,各地争相通过吸引外资来发展高技术工程、新材料等项目。
(三)区域间技术关联性不强
在市场机制不完善和各种法律法规不健全的情况下,区域间长期以来各自为战,彼此之间在低水平上竞争,区内企业间关联度不高,导致相互间交易成本高,降低了产业群的合作效率,而且企业也缺乏创新的活力和地区优势。如,上海是长三角地区唯一实现“三、二、一”产业发展比例的城市,第三产业产值超过50%。然而,目前上海还处于二、三产业并重的阶段,其经济发展无法由第三产业来主导,工业尤其是制造业仍是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另外,上海产业优势还不明显,尤其是体现国际大都市功能的金融服务、科技创新与技术开发、信息咨询服务、教育培训和文化医疗等现代服务业发展仍然滞后,这就决定了制造业仍是一段时间内上海吸引外资的重点。
(四)投资创新环境不完善
在长三角FDI密集的园区环境建设上,园区管理和政府战略重点放在扩大园区规模、提高园区内基础设施水平等硬环境的建设上,忽略企业发展的软环境建设,使园区未能形成较好的企业创新环境,特别是缺乏园区文化氛围和创业精神。FDI投资创新环境不完善主要表现在:首先,市场环境不尽完善。FDI园区的发展不是依靠高新产业的内在关联性形成的,而是通过政府建立开发园区,以税收、土地等优惠政策来吸引高新企业特别是著名的国际跨国公司入住而形成的企业集聚。但市场机制才应是企业形成集群的最佳途径。其次,高新区产业群的服务体系不健全。创业中心、行业协会、律师事务所等中介服务机构规模小、数量少,没有形成相互分工的协作关系,服务体系的整体效益较低,不能满足高新产业技术的发展需要。最后,由于市场环境不健全,各企业存在利益冲突,抑制了科技成果转化,使研发中心未能成为企业创新的重要外溢来源和科技创新性资源的重要供应源。目前,高新区的孵化创新功能尚未充分发挥,“产学研”相互合作的创新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
三、解决长三角地区外商直接投资存在问题的对策
(一)转变招商引资的方式
良好的产业投资环境、政府政策的支持、较完善的金融和法律服务、庞大的市场容量是吸引外商的重要因素。从长远看,吸引外资不能将重点放在降低成本上,如劳动力成本、土地成本,而是应通过引进高科技人才和进行各种技术培训,提高人力资本素质,完善劳动力共享和学习机制,培育创新优势、人才优势和信用优势等。应发挥自身的信息资源、城市品牌、科技教育、对外口岸等方面的优势,提升产业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防止政府干预下的恶性竞争,关键在于改革目前政绩考核体制下政府的短期行为,使政府干预所起的正面效应最大化,从而将吸引外资、发展FDI融入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上。
(二)突出FDI的产业特色
吸引FDI的优势在于“因地制宜”。首先,提升上海的第三产业在整个产业结构中的比重,真正使第三产业占主导地位。这样,上海就不会在硬性商务成本的层次上继续与周边地区竞争,并能避免本地产业在国际分工中长期固守在低技术、低附加值的环节上,从而有利于FDI的产业升级。其次,不同地区根据当地的产业基础选择目标产业,并寻找国际知名的跨国公司作为重点招商对象,依靠这些核心企业的影响力在短期内便有可能形成一定规模的FDI聚集,并在聚集区的自我强化过程中积累持续的区位优势。同时,这些投资也会引起上下游和相关行业再投资,形成良好的产业关联结构,从而带来下期投资总额的增加。再次,通过“国产化”等优惠政策促进外资企业选择本土企业作为配套企业。发展外资与苏、锡、常地区本土企业的产业关联性,加强外资企业对国内企业的技术溢出,使本地区产业在获得知识产权和核心技术的同时实现产业结构升级。
(三)加强FDI技术的关联性
FDI技术外溢的主要渠道包括示范――模仿效应、竞争效应、关联效应和集聚效应,其中技术关联性的提高对本地企业吸收先进技术及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有较大的促进作用。因此,应促进FDI区域间的技术关联性和协作分工,将利用外资与产业结构调整相结合,深化产业分工,加强产业联系,引导FDI进入关联性强、带动性大的行业,更好地通过关联效应促进技术外溢。在引资实践中,可以将产业集聚和FDI综合考虑,充分发挥FDI技术外溢的集聚效应。另外,提高自身对技术外溢的吸收能力,加大对人才的培养和科技研发的投入力度,进一步改善基础设施水平,提高长三角企业自身的竞争力。同时,通过完善市场竞争机制,促进外商投资者增强其技术转移力度。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大力推广国有企业通过与FDI进行各种形式的合资合作来完成国企改制的成功经验。努力为民营企业与外资企业搭桥,促进其良性互动。
(四)改善吸引FDI的软环境
首先,改善社会文化环境。跨国公司从当地区位优势的进入到集聚效应的启动和生成还需要将地方密集的合作网络,根植于当地不断创新的社会文化环境。因此,只有充分利用跨国公司对地区产业集群的推动作用,真正形成地区的创新网络,才会有更多的跨国公司加入其中,形成良性循环。其次,完善创新环境。集群的创新能力是吸引跨国公司FDI的关键所在。区域的创新能力越强,对跨国公司FDI的吸引力越大。完善创新环境在于构建区域创新网络和产学研一体化及人才、技术、信息等高级要素的供给充分,加快产品创新和产业升级,这将成为吸引跨国公司FDI的内在动力。另外,政府应鼓励企业建立以产业集群为重要载体的科技创新支持系统,加强政府、高校和研究机构的密切合作,为增强技术外溢效应提供有效的技术创新和研发支持平台。
参考文献:
[1]李慧中,王海文,结构演进、空间布局与服务业的发展一来自长三角的经验研究[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5)
[2]赖明勇等,经济增长的源泉:人力资本、研究开发与技术外溢[J],中国社会科学,2005,(2)
[3]李平,盛丹,产业集聚、FDI技术溢出与东道国的自主创新[J],社会科学战线,2009,(1)
[4]吉昱华,蔡跃洲,杨克泉,中国城市聚集效益实证分析[J],管理世界,2004,(3)
[5]徐建军,汪浩瀚,长三角区域经济增长关系研究[J],国际贸易问题,2007,(8)
[6]崔远淼,FDI、本土企业集聚及经济增长效应――基于浙江县域面板数据的实证检验[J],国际贸易问题,2009,(3)
[7]陈永吉,张习宁,政府行为与产业国际竞争力――基于中国省际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J],求索,2010,(3)
(责任编辑:李琪)
第四篇:外商直接投资外汇业务问题
想学法律?找律师?请上 http://hao.lawtime.cn
外商直接投资外汇业务问题
核心内容:下文是关于外商直接投资的外汇业务问题,需要注意哪些流程呢?下文结合相关的法规进行分析,法律快车小编希望下文内容可以帮助到您。
外商投资企业资本金入账、结汇流程:
第一步:外商投资企业经商务部或其授权单位批准或备案;
第二步:外商投资企业取得工商管理部门颁发的《营业执照》;
第三步:外商投资企业持有关材料到向注册地所在外汇局办理《外商投资企业外汇登记证》;
第四步:外商投资企业持有关材料向注册地外汇局申请开立资本金账户,获取开立外汇账户核准件;
第五步:外商投资企业持开户核准件到经营外汇业务的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办理开户手续;
第六步:如开户银行如具有被外汇局授予外汇资本金结汇核准权资格,外商投资企业持有关材料到开户银行办理资本金结汇手续;如开户银行不具有被外汇局授予外汇资本金结汇核准权资格,外商投资企业应先持有关材料向注册地外汇局申请资本金结汇后,再持外汇局批准件到开户银行办理资本金结汇手续。
外商投资企业如何办理外汇登记?
1、《外商投资企业基本情况登记表》(加盖公章);
2、企业法人营业执照副本,非法人中外合作企业提供营业执照(验资报告原件或盖有原章的复印件,复印件留底);
3、外经贸部门颁发的批准证书(验原件或盖有原章的复印件、复印件留底);
有法律问题,上法律快车http://www.xiexiebang.com
4、经批准生效的企业合资合作合同、章程(验原件或盖有原章的复印件,复印件留底);
5、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颁发的《组织机构代码证》;
法规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外汇管理条例》
《关于加强资本项目外汇管理若干问题的通知》
《外商投资企业外汇登记管理暂行办法》
外商投资企业如何办理外汇登记变更、注销业务?
1、加盖申请单位公章的业务申请表;
2、外汇登记证正本;
3、原审批机关有关变更或注销事项的批准文件、变更后的批准证书(验原件或盖有原章的复印件,复印件留底);
4、变更后工商局的营业执照(验原件或盖有原章的复印件,复印件留底)或工商局已受理工商登记变更的证明;
5、经批准生效的修订后的合同、章程(验原件或盖有原章的复印件,复印件留底);
6、视情况要求补充的其他材料。
法规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外汇管理条例》
《外商投资企业外汇登记管理暂行办法》
有法律问题,上法律快车http://www.xiexiebang.com
外商投资企业如何开立资本金?
1、加盖申请单位公章的业务申请表(企业基本情况、新开户原因、拟开户银行);
2、外汇登记证正本(验后返还);
3、申请开立投资专项帐户的境内外资非法人经济组织还应提供投资合同和阶段投资计划;
4、境外法人或自然人应提供境外开户行出具的资信证明;
5、境内法人或自然人接受境外法人或自然人的委托,申请开立临时帐户的,应提供依法办理涉外公证的授权委托书;
6、视情况要求补充的其它材料(如合资合作合同、章程)。
法规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外汇管理条例》
《境内外汇帐户管理规定》
《关于加强资本项目外汇管理若干问题的通知》
《结汇、售汇及付汇管理规定》
如何办理资本金外汇帐户变更?
1、加盖申请单位公章的业务申请表(说明变更理由);
2、外汇登记证正本(验后返还);
3、《外商投资企业外汇帐户开户通知书》企业联、银行联;
有法律问题,上法律快车http://www.xiexiebang.com
4、企业如以其外债转增资,应提供外汇局出具的外债注销证明及其外债专户银行盖章最近5个工作日余额对帐单;
5、视情况要求补充的其它材料(如近期银行对帐单、验资报告、上财务审计报告、新办工商营业执照和经贸部门批准证书等)。
法规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外汇管理条例》
《境内外汇帐户管理规定》
外商投资投资企业如何办理资本金结汇?
1、加盖申请单位公章的业务申请表(说明结汇用途、金额等);
2、外汇登记证正本(验后返还);
3、最近5个工作日资本金帐户银行对帐单;
4、视情况要求补充的其它材料。
部分地区进行了银行办理资本金结汇业务试点改革,企业可直接到授权银行办理资本金(企业直接到授权银行办理资本金结汇可免交“最近5个工作日资本金帐户银行对帐单”材料)结汇。
法规依据
《结汇、售汇及付汇管理规定》
《关于加强资本项目外汇管理若干问题的通知》
《资本项目收入结汇暂行办法》
有法律问题,上法律快车http://www.xiexiebang.com
外商投资企业如何办理境内投资款划拨?
1、加盖申请单位公章的业务申请表(企业基本情况、股权结构、申请方企业的出资进度、出资帐户);
2、《外商投资企业外汇登记证》正本(验后返还);
3、外经贸部门关于所投资企业股权结构变更(成立或增资)的批复文件、批准证书(验原件或盖有原章的复印件,复印件留底);
4、股权变更后企业的营业执照(验原件或盖有原章的复印件,复印件留底)、5、所投资企业经批准生效的合资合同、章程(验原件或盖有原章的复印件,复印件留底);
6、同一投资项目多次划拨投资款的,应提交被企业最近一期验资报告(验后返还);
7、申请之日出资帐户银行对帐单,如以外债出资,应提供外债履约情况登记表;
法规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外汇管理条例》
《外商投资企业外汇登记管理暂行办法》
外商投资企业外方如何办理人民币利润再投资证明?
1、加盖申请单位公章的业务申请表(投资方基本情况、产生利润企业的基本情况、利润分配情况、投资方对分得利润的处置方案、拟被投资企业的股权结构等);
2、企业董事会利润分配决议正本(复印件留底),投资方董事会有关利润处置方案的决议正本(复印件留底);
3、与再投资利润数额有关的、产生利润企业获利的财务审计报告(验原件或盖有原章的复印件,复印件留底);
有法律问题,上法律快车http://www.xiexiebang.com
4、与再投资利润有关的所得税完税凭证(验原件或盖有原章的复印件,复印件留底);
5、产生利润企业的营业执照、批准证书(验原件或盖有原章的复印件,复印件留底);
6、拟再投资企业的营业执照、批准证书、合资合同或章程(验原件或盖有原章的复印件,复印件留底);
7、产生利润企业的验资报告(验原件或盖有原章的复印件,验后返还);
8、外汇登记证正本(验后返还);
9、视情况要求补充的其它材料。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外汇管理条例》
《关于外商投资企业资本金变动若干问题的通知》
外商投资企业如何办理股权转让?
1、加盖申请单位公章的业务申请表(企业基本情况、股权结构、申请方企业的出资进度、出资帐户);
2、《外商投资企业外汇登记证》正本(验后返还);
3、转股协议原件;
4、外经贸部门关于所投资企业股权结构变更的批复文件验原件、批准证书(验原件或盖有原章的复印件,复印件留底);
5、股权变更后企业的营业执照(验原件或盖有原章的复印件,复印件留底);
6、经批准生效的合资合同、章程(验原件或盖有原章的复印件,复印件留底);
有法律问题,上法律快车http://www.xiexiebang.com
7、原企业最近一期验资报告(验原件或盖有原章的复印件,复印件留底);
8、会计师事务所出具的最近一期审计报告原件(复印件留底)和/或有效的资产评估报告;
9、申请之日购买股权方相关外汇帐户对帐单;
10、当外商投资企业的外方向中方转股,中方对外方支付外汇时,还需提交与外方应得收入有关的纳税意见。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外汇管理条例》
《境内外汇帐户管理规定》
《结汇、售汇及付汇管理规定》
《关于加强资本项目外汇管理若干问题的通知》
如何办理汇出清算结业资金?
1、加盖申请单位公章的业务申请表(企业基本情况、清算情况、向投资各方分配剩余资金的方法及依据、实际汇出数额的计算方法、税务情况等);
2、外经贸部门关于企业清算结业的批准文件正本(复印件留底);
3、清算委员会的清算决议正本(复印件留底);
4、普通清算提供会计师事务所出具的清算报告正本,特别清算提供外经贸部门确认的清算报告正本(验后返还);
5、外汇登记证正本(验后收缴);
有法律问题,上法律快车http://www.xiexiebang.com
6、现有外汇帐户的开户核准件(企业联或变更通知书、开户行开出的撤户证明);
7、申请日银行盖章的所有外汇帐户对帐单原件(验后返还);
8、注销税务登记证明;
9、最近一期验资报告;
10、视情况要求补充的其它材料。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外汇管理条例》
《外商投资企业外汇登记管理暂行办法》
《关于授权分局办理外商投资企业转股、清算外汇业务的通知》
《外商投资企业清算办法》
《关于加强资本项目外汇管理若干问题的通知》
中外合作经营企业外方先行回收投资申请人需报送什么材料?
1、加盖申请单位公章的业务申请表(合作合同约定偿还外方投资的规定、偿还金额、偿还投资所属、以自有外汇支付还是购汇支付、购汇的人民币资金来源,售汇银行、是否经主管财政机关批准等)
2、外汇登记证正本(验后返还)
3、最近一期验资报告
4、企业董事会关于偿还外方投资的决议
有法律问题,上法律快车http://www.xiexiebang.com
5、偿还外方投资所属的审计报告
6、经批准生效的合资合同、章程(验原件或盖有原章的复印件,复印件留底);
7、原审批机关的批复文件和批准证书;
8、利润产生所得税完税凭证或减免税证明文件;
9、利润产生董事会利润分配决议;
10、申请之日银行盖章的所有外汇帐户最近5个工作日的余额对帐单;
11、税前回收投资或以固定资产折旧、无形资产摊销款回收外方投资的,应提供省级以上财政机关的批复;
12、因外方投资者通过提取合作企业固定资产折旧费而使合作企业资产减少的,外方投资者必须提供由中国境内设立的银行或金融机构(含中国境外的银行或金融机构在中国境内设立的分行或分支机构)出具的相应金额的担保函[如合作企业有债务(银行贷款或外方股东贷款),外方投资者应提供在中国境内设立的外资金融机构出具的相应金额的担保函;如合作企业的债务仅为外方股东贷款,外方股东出具的对合作企业债务无条件承担连带责任的担保函可以代替上述金融机构担保函;如合作企业无债务,外方投资者不需提供担保函;
13、视情况要求补充的其它材料。
法规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外汇管理条例》
《中外合作经营企业企业法》及其《实施条例》
《结汇、售汇及付汇管理规定》
《境内外汇帐户管理规定》
有法律问题,上法律快车http://www.xiexiebang.com
《关于加强资本项目外汇管理若干问题的通知》
外商投资企业联合年检(外汇部分)
1、联合年检报告书(复印件);
2、《外商投资企业外汇登记证》及现有外汇帐户年检; `
3、银行对帐单及开户通知书;
4、企业财务审计报告(复印件)及“注册会计师事务所在外商投资企业财务审计报告中应披露的外汇内容表”(原件);
5、企业在年检出资的验资报告;
6、外债登记证、外汇(转)贷款登记证及签约情况表、变动反馈表(仅限有外债的企业提交);
7、视情况要求补充的其它材料。
法规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外汇管理条例》
国家外汇管理局等七部委局(1996)外经贸发字第773号《关于对外商投资企业实行联合年检的通知》
1997年、1998年及以后国家七部委局关于对外商投资企业实行联合年检的有关通知
外国投资者未在境内设立外商投资企业,但在境内从事直接投资或从事与直接投资相关的活动,是否可以开立外汇账户?
有法律问题,上法律快车http://www.xiexiebang.com
外国投资者未在境内设立外商投资企业,但在境内从事直接投资或从事与直接投资相关的活动,可向投资项目所在地外汇局申请,以该投资者名义开立外国投资者专用外汇账户。
只允许外国投资者在一家银行开立一个多币种专用外汇账户,经外汇局批准的除外。该账户根据用途分为以下四类:
(1)投资类账户。外国投资者在境内承包工程、合作开采、开发、勘探资源以及从事创业风险投资的,在领取非法人营业执照后,可申请开立该账户,用于存放与支付有关的外汇资金。
(2)收购类账户。外国投资者拟在境内设立外商投资企业,如前期需在境内收购土地使用权及附着不动产、机器设备或其他资产等,在资产收购合同生效后,可申请开立该账户,用于存放与支付外汇收购款项。
(3)费用类账户。外国投资者拟在境内设立外商投资企业,如前期需进行市场调查、策划和机构设立准备等工作,在其领取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发给的公司名称预先核准通知书后,可申请开立该账户,用于存放与支付有关的外汇资金。
(4)保证类账户。外国投资者向境内投资之前,如按照有关规定及合同约定需向境内机构提供资金保证,在合同约定的时限内,可申请开立该账户,用于存放与支付外汇保证资金。
外国投资者可以哪些方式出资?
外国投资者除能够以可自由兑换货币、进口设备及其他物料、无形资产、人民币利润等方式出资外,经外汇局核准,还可以下列方式作为向外商投资企业的出资:
(1)外商投资企业将发展基金、储备基金(或资本公积金、盈余公积金)等转增本企业资本;
(2)外商投资企业的未分配利润、应付股利及其项下的应付利息等转增本企业资本;
(3)外商投资企业外方已登记外债本金及当期利息转增本企业资本;
(4)外国投资者从其已投资的外商投资企业中因先行回收投资、清算、股权转让、减资等所得的财产在境内再投资。
外商投资企业减少外方注册资本应提交什么材料?
有法律问题,上法律快车http://www.xiexiebang.com
外商投资企业减少外国投资者投入资本、涉及购付汇的,外汇局在审核企业提交的以下材料无误后,开立相应的资本项目外汇业务核准件,外国投资者凭以办理减资部分资金的购付汇及汇出境外的手续。
(1)企业的书面申请
(2)外商投资企业外汇登记证
(3)企业董事会关于资本变动的决议
(4)外经贸部门同意企业资本变动的批复
(5)企业最近一期验资报告和相关的财务审计报告
(6)申请前日企业外汇账户余额对账单,或通过账户系统查询有关信息
(7)外汇局要求的其他材料
外商投资企业为减少账面亏损而发生的减资,或调减的资本为外方尚未投入的,外汇局不得批准相应减资的部分被外国投资者用于境内再投资或被外商投资企业用于对外付汇。
有法律问题,上法律快车http://www.xiexiebang.com/
第五篇:我国吸引外商直接投资的对策分析文献综述
我国吸引外商直接投资的对策分析文献综述
一、我国吸引外商直接投资的写作意义
吸收外商直接投资是我国对外开放,加快市场经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顺应经济全球化趋势,主动参与国际分工的积极举措。
进入21世纪,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化和贸易投资自由化的推进,国际资本越来越成为重要的资源之一,各国政府都采取了积极的引资政策,加大了引资力度,我国利用外国直接投资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强大的竞争力,因此,本文的写作目的是通过对当前我国吸引外资的现状,以及全球化背景下利用外资存在的问题进行评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本选题对于利用外商直接投资更好的服务于转变发展方式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
二、我国吸引外商直接投资的对策分析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我国吸引外商直接投资的现状
从1992年邓小平同志南方谈话以来,外资大量涌入中国。在改革开放以来的30多年间,中国采取积极措施吸引FDI,一举成为世界上吸引FDI的重要国家,在引资方面取得的成就举世瞩目,FDI流入量十年来稳居发展中国家首位。2002年中国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额突破500亿大关,达到527.43亿美元;2004年突破600亿大关;2008年高达923.95亿美元。在长期的高速增长之后,2009年外商投资增速趋缓,开始呈现高位稳定增长的态势,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为900.33亿美元,同比下降2.56%,但与其它发展中国家相比,中国所吸收的外商直接投资总量仍遥遥领先。截至2009年底,中国累计利用外资项目68万多个,实际外商直接投资达到9426.46亿美元。
(二)专家、学者对我国吸引外商直接投资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吸引外商直接投资是利用外资的一个重要形式,近几年,专家及学者们对吸引外商直接投资存在的问题展开了热烈的争论。
王保国和宋湛对这个问题进行了研究,他们认为外商直接投资在我国的区域分布不均衡特征非常明显,外商直接投资的大部分,集中在广东、江苏、浙江以及几个直辖市。而且外商直接投资在我国的区域分布产业不均衡,高端产业占比少。
还有很多专家学者认为,我国引进外资方式中外资投向不合理,从外商直接投资的产业看,第一产业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额在全部投资额中所占比例一直很低,而制造业所吸收的外商投资比重明显偏高,加工工业的数量占比重较大。在第三产业中,商业饮食服务业、交通运输业等吸收的外商投资比重很小。从技术密集度看,外资主要投向劳动密集产业,而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产业的投资规模则相对较小。
除此之外,一些专家学者认为,引进的外资质量差,技术含量低。在我国不少地方 1
存在着片面追求数量、不讲究利用外资实际效益的倾向,导致外商直接投资项目的技术含量低,投资规模小,利用外资质量不高。
(三)专家、学者对我国吸引外商直接投资的对策
针对上述提到的问题,专家和学者们都提出了一些建议和对策来合理引导和利用外商直接投资。
大部分学者认为,应该优化利用外资结构,实现引资战略的重点转移。今后一段时期,要实施力度更大的产业倾斜政策和区域倾斜政策,进一步优化来华外商投资的产业与区域布局结构,实现引资战略的重点转移。在产业结构上,应本着着力提升外商直接投资质量、优化产业结构的目标,及时修订现有的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从产业价值链角度细化产业指导目录,鼓励外商重点投向高技术产业、先进制造业、现代农业和环保产业,注重引进高附加值、高辐射力、低能耗和处于产业高端的外商投资项目,严格限制高耗能、高污染的外资项目进入,要抓住当前国际产业转移的重心由制造业转向服务业的重大机遇,制定和完善相应法规和鼓励政策以及整体协调管理体系,积极承接国际服务业的跨国转移。
此外,许多学者针对有效利用外商直接投资提出建议,如加快技术进步与创新,实现从引资到引知的战略转移。在我国引进外商直接投资的方式上,应当将过去偏重于引进资金流量逐步转向以技术创新为重点,目前,应尽早制定必要的政策措施,适当鼓励外资兼并和收购国内企业,使国际上先进的企业管理方式得到较快的扩散,并鼓励企业增加研究开发投入,为企业特别是中小型企业的技术开发和人才培养创造便利条件,促进科技成果投入市场,同时,要特别注意建立面向市场具有较强技术创新能力和融资能力的企业集团,使其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重点支持一些关键性和基础性技术的创新基地建设,提高我国产业的技术创新能力与国际竞争力,以各种方式开展国际间的技术交流与合作。
还有一部分学者认为,一国能否有效地吸收外资,除了国际条件外,最重要了是取决于本国投资环境的优劣.三、对我国吸引外商直接投资的对策分析的评述
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外商直接投资(FDI)大量流入发展中国家。2009年,我国新批设立外商投资企业23435家,合同外资金额1935.1亿美元,实际使用外资900.3亿美元,同比分别下降14.8%、8.4%和2.6%。2010年1~2月,全国新批设立外商投资企业3163家,同比增长14.56%;实际使用外资金额140.24亿美元,同比增长4.86%。中国连续17年成为利用外资最多的发展中国家。改革开放30年来,吸引外资年均增长20%,是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增速的2倍多,居发展中国家第一位,世界第二位。近年来,外商直接投资在促进我国外贸出口、引进先进科学技术、弥补国内资本的不足、增加就业机会、稳定人民币汇率等方面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为我国经济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毫无疑问,外商直接投资对推动我国开放型经济的发展和增强综合经济国力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但不容忽视的是,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来,随着我国从整体性短缺经济向结构性过剩经济的转变,虽然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依然强劲,但在引进外商直接投资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逐渐显现,对我国经济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制约作用,对此我们应给予高度重视。因此,笔者鉴于前人成果的基础上,分析我国吸引外商直接投资的现状,探索我国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问题,进一步提出相应的对策。
参考文献:
[1]王琼琼.我国FDI的区域竞争与非均衡配置.社会科学家.2010年,(11):114
[2]夏琳.中国服务业FDI分析.中国商界(下半月).2010年,(6):173
[3]沈桂龙.后危机时期的中国FDI环境约束、变化趋势与政策调整.上海经济研究.2010年,(8):25-27
[4]汪春.中部FDI的利用质量统计分析.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5):45-49
[5]王睎.外商直接投资在华区位分布的实证研究.现代商业.2010年,(35):49
[6]全国利用外资统计简表.国际贸易.2010年,(11):49
[7]林密.吸引外国直接投资及投资鼓励措施问题的探讨.商场现代化.2010年.(6):5-6
[8]邓利华.我国东中西部吸引外资条件的差异比较.现代商业.2010年,(6):224-225
[9]聂名华.完善我国外商直接投资管理的对策思考.国际贸易.2010年,(2):57-58 [10]李义福.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产业结构的影响及优化对策.全国商情(理论研究).2009年,(23)
[11]余茂辉.我国利用外资30年的经济效应与基本经验.池州学院学报.2010年,24(5):42-45
[12]国家外汇管理局河南省分局课题组.我国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政策研究[J].金融理论与实践.2009年,(12):76-78
[13]Holz,China’s 2004 Economic Censusand 2006 Benchmark Revision of
GDP statistics: More Questions than Answers.The China Quarterly,193:150-163.C.A(2008)
[14]Kaaresvirta, J.,& Koivu , T.(2008).China’s inflationary pressures and their impact on inflation in euro area.BOFIT Online 1/08
[15]Mehrotra, A.(2008).Demand for money in transition: evidence from China’s disinflation.International Advances in Economic Research,14:36-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