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大学体制改革的困境
大学体制改革的困境
近年来关于教育改革的讨论,多是些情绪化议论,或者仅仅就教育论教育,往往缺乏学理深度,触不到三寸处。而蔡先生发于中评网的妙文《为什么教育体制改革困难》则有异于是。文章从制度变更中制度需求者与供应者利益关系角度立论,就新颖并富说服力。受此启发,拙作拟收缩论题,专谈为何大学体制改革这样难。不过,我在借鉴蔡
先生视角的同时,还想增加诸如政治学、社会学、文化学等视角。这样多视角审视一个对象,也许会更为全面些罢?
在我看来,较之企业和中小学,大学体制改革有如下几个严重障碍:
一、大学改革中的“单位”阴影
由于社会资源总量不足和中间组织匮乏,中国城市长期实行“单位”制。它对于发展社会事业、维护社会稳定,曾发挥过重大积极作用。但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资源总量的增加与资源多元化,“单位”体制的僵化弊端便日益突显。改革不能不提上日程,并在资源多元化较充分的企业实现突破。但对学校尤其是高校的体制改革,却很难走出“单位”阴影。这里着重谈以下两点。
一是高教资源严重不足并为国家所垄断,继续维持并强化着高校教职工对单位的依赖。由于经济、政治等原因,中国高校无论对考生还是教师而言,均供不应求,尤其缺乏具有实力、活力和竟争力的私立大学。这就使大学不愁生源和师资,可以高枕无忧。按理说,高校教师应是大学改革的动力和主体。但在人才市场委缩和国立大学垄断情势下,他们为生存却不能不依赖单位和政府。近年虽有一定人才流动,也只是少数“尖子”由低价依赖向高价依赖转移,根本形不成改革推动力。而某些学校,试行无标准末位淘汰“聘任”与“下岗”制改革,反而更强化了教师对单位也即对权力的依赖。因为这些毫无经营能力的教师,在缺乏知识市场的条件下,一旦脱离原单位,连生存都成问题。而作为精神生产者,又最需要稳定和无后顾之忧的环境。即在充分市场化的美国,大学教师也享有较之政府官员(包括大学官员)更优越的法定职业稳定性,虽然也包含某些有待改革的惰性因素。当然,在端上“铁饭碗”之前,学校要对教师作较长时间和较严格的考察,而不象中国,只要进了大学门,就可端上“铁饭碗”。总之,原有“供养”与“依赖”的“单位”模式基本未变,大学教师的经济地位和心态,确实难以充当大学体制改革的动力与主力。
二是我们的社会性质,决定了大学不可能成为纯粹的文化、学术机构,使大学“单位”难以向现代大学本性复归。《高等教育法》规定得很清楚,高校的培养目标,是培育有专业技能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政治色彩十分鲜明,“接班人”干脆就是个政治概念。该法还规定了大学最高权力机构校党委的无限权力,以及教育质量应“达到国家规定的标准”等等。这一切,都显示了党和国家控制高校的决心。也许还有个不便明言的意图,即加强意识形态控制,以防西方的“和平演变”。对“89”**和苏东剧变的某种官方理解,更暗暗强化着这一意图。因此之故,即使在要求进一步改革开放的今天,对高校的政治思想控制不仅没有丝毫放松,而且还有加强的趋势。“绝对服从”仍是教职工唯一的也是最有利的选择,除非你甘愿从“单位”退出。也就是说,原来“单位”的“控制”与“服从”格局依然故我。这就与现代“大学自治”、“学术自由”的精神扞格不入。
总之,较之其他国营“单位”,大学更难走出“单位”僵化阴影。
二、大学改革中的“权力”瓶颈
基于上述“单位”属性,大学就不能不具政府权力色彩。所有公办大学,都隶属一级政府。中层以上官员,均由上级党委任命、批准。大学权力,只能对上级政府负责,一切听凭“将令”。这样,它就根本不可能从真实的社会和学校内在需求中,寻求改革的动力和方向,而是无条件地服从政府需要。现代大学“独立”、“自治”原则,只能是遥远的梦幻,甚至在有些人眼里还是个噩梦。从最积极的方面来看,目前高校改革的基本指向,也只是为党的中心工作“发展经济”提供智力支持。而维护价值与意义,守望精神与理想,监督、批判权力,均不在视野之内。尤其是对于最需改革的大学权力本身,上上下下更是讳莫如深。更准确地说,是只考虑如何“加强”它,“改进”云云只是姿态而已。
公办大学均是各级政府世袭领地。政府通过大学权力,落实各种战略部署,并享受安插、提拔干部、工作人员的便利,以及招生、分配等种种优惠。因此,各级政府自然会对所属大学权力施加保护,抵制公众和校内的批评。但这种保护,又是种等级保护,故有部办、省办、市办和重点、非重点之别,政策倾斜、吃偏饭就在所难免。且不说私营大学,即使在公办大学中,也根本不可能进行平等竞争,也没有公平可言。在重点院校,由于机构臃肿,即使追加大额投资,也仍是杯水车薪。而在许多地方院校,却只有工资财政;可地方政府出于自身利益,也决不会让其
淘汰出局。因此之故,办学经费的窘促与资源浪费同时并存,很难达至资源最佳配置。
按理说,具有很高文化素养的大学教师,如能形成一个利益群体,应能成为一个压力集团,促进大学改革,而为何竟未成为现实呢?除了上述经济依赖之外,也根于大学权力性质。作为准政府权力的大学权力,是高度集中、垄断的权力,而不允许任何权力分化。诸如工会、职代会、共青团、学生会等组织,实质上都是党委权力的延伸。象全社会一样,这里决不允许真正的自由结社。高校教师自也难以形成明朗的利益共同体。而现代民主理论却认为,自由结社乃民主推动力,从本源上讲,民主就是一种结社。既然作为大学主体的教师不能结社,也就难以成为校园民主的动力与压力。相反,教师却每每成为“改革”对象,象量化考核、末位淘汰、全省统考、教考分离等“改革”,就无不为教师而发。“改革”成了“革改”。你不是要求改革吗?那就先从你身上开刀,死死地控制你。这看起来很滑稽,却又是严酷的现实。
相反,最需改革的大学权力,却来领导大学改革。他们必然要把改革引到有利权力者的方向。事实证明,只改换权力者的成分,而不改变权力结构和功能,改革将毫无效果,基至适得其反。大学领导的年轻化、知识化与专业化,不仅没给我们带来所预期的新气象,而且使我们见识了他们远超前任的以权谋私能力。这再一次证明:没有监督的权力必然腐贬,不管权力者是谁。从某种意义上讲,高校改革就是由权力性利益垄断向知识性利益分化转移。但由于缺乏权力分化的保障,便出现权力“寻租”的广阔空间。权力者虽然让渡部分利益给知识者,却又随手夺回大分额“回扣”。他们优先获得知识者所拥有的学术职衔和荣誉,并在提职、评优、立项、报奖、参会、出国等活动中处处占先。这种以权谋私行为,才是真正的腐败。将某些教师的学风不正、文德败坏,判为“学术腐败”,实在不伦不类,客观上只能为“腐败人人有份”论张目,转移反腐败的视线。上述腐败行为,严重侵害了专业教师的利益,败坏了学术职衔的声誉,并使其大大贬值,从而形成建国以来对知识者的第二次剥夺。
总而言之,准政权式的、高度集中的大学权力,成为制约大学改革的一大瓶颈。
三、大学改革中的“文化”制约
此处所谓“文化”,主要指大学知识者体现民族特色的群体生存方式与价值观念。
个人力求融入群体,是我们的民族传统,知识者也不例外。许纪霖指出:“中国知识分子在本性上就不具尼采、克尔凯郭尔那样的孤独气质,最后还是要寻求一个群落,一个可以依赖的归宿。”古代士大夫,除以家族作为基本依托外,为寻求更大范围的群体认同,只能直接界入官场,所谓“学而优则仕”。但官位十分紧缺,极难满足士子要求。失意的士人,往往到绦林好汉中寻求认同并充当谋士,成为社会不稳定因素。
在新中国,“单位”制满足了知识人的群体归属要求,同时也巧妙地控制了他们,所谓“皆入我彀中”。人们常期在这里工作、生活,建立人际关系,俨然成为团结、和睦的大家庭。既在这里获得社会身份合法性,也求得安定、安全感和熨贴感。谁若脱离“单位”,就会成为无家可归的孤儿,被社会遗弃的“多余人”。而多年来稳拿工资、奖金,吃喝拉撒、生老病死有人管的优越性,更为增强了人们对“单位”的依恋。谁都不愿享受不为“单位”控制的独立与自由,甚至对此感到恐惧。许多人都曾痛感到,中国知识分子缺乏苏联知识分子那种独立的“精神谱系”。殊不知,群体认同情结与“单位”依恋是个重要根源。然而,大学教师的这一心态,却使“大学自治”、“民主管理”和“思想自由”等现代大学理念极难落实。
中国士阶层,本来就有注重“功名”的传统,所谓“功成名就”、“衣锦还乡”。“十年寒窗苦,便为人上人”,他们所看重的,是诸如名、权、利等最终效益,而非奋斗过程和创造发现,在自我实现中获取精神满足。大家互相攀比的,也是所得“好处”,而非所取得的成就,“红眼病”就势不能免。此种心理,根本无望树立现代大学所要求的“学术忠诚”。加之由年资、籍贯、母校等等差别所形成的派系,就使大学教师很难形成利益共同体,成为改革压力集团。相反,却很容易被大学权力分化利诱、各个击破。由于资源分配还基本上是权力分配,所以各个“小圈子”也就拼命接近、影响乃至争夺大学权力,以抢占资源分配制高点。于是,大学权力核心,无形中便成为共同的依靠、争夺对象,谁也不愿将它视为改革对象。这就使大学权力改革,失去了最深厚的群众基础和根本动力。
综上所述,较之其他部门,公办大学的体制改革,受到更多更大的经济、政治、文化制约,可谓任重而道远。其前景,将取决于大学资源的总量增长和资源多元化;取决于全国的政治民主改革推进,尤其是结社、言论自由的落实;也取决于知识者生存方式和价值观念的逐步更新。这一切,均需时日和机遇。(好范文整理)
第二篇:当前收入分配体制改革的困境与对策
当前收入分配体制改革的困境与对策
——基于全国和上海的数据
2015-06-17 基金项目:2012国家社科基金:“农村劳动力流动与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研究”(编号:12BJY032),本文作者为该基金项目的主要参与人,非项目主持人。
2014年8月2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央管理企业负责人薪酬制度改革方案》。该方案逐步规范国有企业收入分配秩序,对不合理的偏高、过高收入进行调整。近期,国务院又转发了《公务员基本工资的调整》、《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基本工资的调整》和《机关事业单位离退休人员待遇的调整》三个实施方案。这是收入分配体制改革领域的两项重大突破,标志着收入分配体制改革迈入新征程。
一、收入分配体制改革的历史进程
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方案的出台可谓“十年磨一剑”。早在2004年,收入分配体制改革总体方案的起草工作就开始启动,2010年初和2011年12月,国家发改委两次将方案上报国务院,但均未通过。最后又推迟到2013年2月3日,国务院批转国家发改委等部门《关于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若干意见的通知》。2013年5月,国务院发布的《关于2013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重点工作的意见》指出:“贯彻落实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若干意见,制定出台合理提高劳动报酬、加强国有企业收入分配调控、整顿和规范收入分配秩序等重点配套方案和实施细则。”
收入分配体制改革方案迟迟未能出台的原因究竟为何?一方面,由于利益关系的固化,收入分配体制改革势必会触动既得利益集团的利益,这导致利益集团特别是一些垄断行业利益关系的掣肘,而垄断行业掌握更多的话语权,因此,收入分配体制改革举步维艰。另一方面,由于领导层特别是决策层没有找到解决收入分配的有力抓手,因此,收入分配体制改革推进不顺。
我们可以从三次分配的角度来分析为何缺少有力抓手。(一)在初次分配领域,政府缺乏调节收入分配的强有力手段
首先,我国现在的税收收入大部分来源于非国有制企业,城镇就业人口也大部分在非国有制单位(2013年全国税收收入中有33%来自于国有制企业,全国城镇就业人口中仅有18.4%在国有单位),在这样的所有制格局下,政府很难调节初次分配领域的收入分配。其次,我国生产要素市场的不完善不仅导致生产要素配置的低效率,更带来了严重的收入分配不公。就生产三要素来讲,劳动力市场存在城乡分割,导致城乡就业者之间的不合理收入差距;资本市场中存在国有资本的垄断和对民营资本的排斥,导致垄断行业不合理的高收入;土地市场特别是农村土地市场的不完善导致农民在土地增值收益中的分配比例很低,进而导致农村居民收入处于不合理的低水平。再次,初次分配领域还未建立合理的收入分配秩序。由于我国工资谈判机制尚未形成,导致工资收入正常增长难以实现。主要原因是缺少工资谈判机制所需要的制度环境,特别是工会制度缺陷,即参与谈判的工人代表能够真正代表工人的利益(现有的工会制度还不能做到这一点)。最后,一些阻碍收入公平分配的制度和政策还存在,例如户籍制度和养老制度等。
(二)在再分配领域,政府的再分配政策作用有限
我们可以从三方面来说明:一是税收,包括个人所得税很难起到缩小收入差距的作用。我国现行的个税制度采取“分别征收、各个清缴”的征管方式,这造成了收入来源单一的工薪阶层缴税较多,而收入来源多元化的高收入阶层缴税较少的问题。此外,对个税的所有纳税人实行“一刀切”,个税不仅没有缩小收入差距,反而起到了“逆向调节”的作用。据计算,我国高收入者的收入占总收入一半以上,但其缴纳的个人所得税仅占20%,这就预示着80%的个人所得税还是来自中、低工薪阶层承担。二是我国税收结构的不合理。直接税比重过低而间接税比重过高(直接税有助于缩小收入差距),导致收入差距扩大。三是社会保障不完善,且存在不同的保障水平。公务员、事业单位与企业养老保障和医疗保障的差异,城乡居民之间的社会保障水平的差距,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导致收入差距的扩大。
(三)在第三次分配领域缩小收入差距的作用有限
第三次分配领域即所谓的慈善公益事业,由于我国慈善公益事业起步晚、发展缓慢,且存在管理混乱、相关法律法规政策不健全、缺乏监督等问题,很难起到缩小收入差距、优化收入分配格局的作用。
二、收入分配体制改革面临的困境
我国当前收入分配领域存在收入分配差距过大、收入分配不公的问题,收入分配体制改革面临的困境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普通劳动者、普通居民收入占比下降的问题 在一个国家或地区的GDP中,政府、企业和居民(或普通劳动者)所占比重的均衡,关系到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和社会的稳定。对于迈入中等收入阶段的中国,劳动者收入在GDP中的比重不断上升,才能扩大中等收入者群体,逐步形成“橄榄型”的收入分配格局。根据《中国统计年鉴》数据,我国劳动收入占GDP的比重由1999年的52%左右下降到2007年的40%左右。劳动占比的下降意味着劳动者在初次分配中所获得的收入相对下降。虽然从2007年到2010年劳动占比有所上升,但总体上与1999年相比还是下降了7%。国有经济比重下降和垄断势力增加是导致劳动占比下降原因之一,但工资变化对劳动占比影响不大。随着劳动密集型产业向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的转变以及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对劳动力的需求有所减少,因而劳动作为生产要素之一参与分配的贡献率下降。此外,国有经济比重下降导致按劳分配比重的下降,垄断势力的增加导致普通劳动者参与公平收入分配的权利和机会减少甚至为零。
同样地,在初次分配中,普通居民收入占GDP的比重也出现了下降。以上海市为例,根据《上海市统计年鉴》数据,从1990年至2008年的19年间,在上海市生产总值的构成中,政府占比从32.33%上升到33.47%,企业占比从25.84%上升到30.16%,个人占比却从41.83%下降为36.37%。原因主要是随着上海经济中心地位的确立,企业成为上海经济的重心,因而在GDP中的比重有较快上升。
(二)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问题
从全国层面来说,居民收入差距在不断扩大。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13年全国居民基尼系数达到0.473,相对于2002年的0.454,上升幅度达4.4%左右。
同样地,民盟上海市委2011年的一项调查数据显示:本市不同行业工资收入之比,从住房公积金缴交额中计算出来的差异是2.4倍,但在从业人员平均报酬中计算出的差异却高达6.4倍;在同一企业内部,经营者与普通职工收入之比已经扩大到5倍,有10%的企业甚至超过10倍。
城镇居民内部和农村居民内部的收入差距也在不断扩大。我们根据全国基尼系数对其进行组内分解得到城镇居民内部基尼系数和农村居民内部基尼系数。计算结果表明,城镇居民内部基尼系数从1978年的0.15扩大到2010年的0.56,增加了2.73倍;农村居民内部基尼系数从1978年的0.20扩大到2010年的0.60,增加了2倍。城镇居民内部收入差距的扩大更多地受到经济体制改革因素的影响。农村居民内部收入差距扩大,一方面是由于农户在农业和非农就业机会的差异,以及二者之间劳动报酬率的差异;另一方面是由于地区分割引起的地区收入的差异。
城乡之间的收入差距也有所扩大。《根据中国统计年鉴》数据,1985-2013年,无论是城乡之间名义收入之比还是剔除通货膨胀影响的城乡之间实际收入之比,都有所上升(虽然2010年之后城乡居民名义收入之比和实际收入之比有均所降低)。原因主要是城乡劳动力市场的分割和城市劳动力市场的封闭导致城乡之间就业机会和就业收入有很大差距,另外,城乡之间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的差异性也导致城乡差距的扩大。
不同性质单位之间的工资差距也在扩大。以全国为例,1995-2012年国有单位职工平均工资明显要高于集体和其他性质的单位职工平均工资,上海市也同样如此,但上海市国有单位比其他性质单位职工平均工资高出的幅度更大。原因是:相比全国来说,上海市国有企业比重更高,以2012年为例,上海市国有经济产值占上海市GDP比重达44.6%,而全国占的比重为35%左右。
(三)工资性收入增速缓慢的问题
以全国和上海为例,2000-2012年职工平均工资年增长率明显要低于财政收入年增长率。这说明,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没有占到合理的比重(见图
1、图2),主要原因是财政收入中国有经济缴税所占的比重相对较小,国有经济的就业占比也相对较小,这使得国家可以调控的、按劳分配的职工工资增速较慢。
图1 2000-2012年全国职工平均工资增长率与财政收入年均增长率 数据来源:历年《中国统计年鉴》。
图2 2000-2012年上海市职工平均工资增长率与财政收入年均增长率 数据来源:历年《上海统计年鉴》。
三、深化收入分配体制改革要处理好“四对关系”(一)处理好“公平与效率”的关系
收入分配要根据中国国情和经济发展情况确定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这是前提。同时还要确定什么是公平,两极分化不是公平,平均主义更不等于公平,公平包括起点公平、过程公平和结果公平。社会公平保障体系更是包括了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分配公平。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是社会公平的重要体现,要能体现共同富裕的总目标。
(二)处理好“初次分配与再分配”的关系
在再分配领域,国家可以通过调节税收、增加转移收入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等手段,将既定的收入再分配到居民个人,从而达到促进社会公平的目的。但是,初次分配领域中的公平问题更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因为初次分配奠定了国民收入分配的基本格局,对收入分配是否公平与合理起到关键性作用。初次分配不公平、不合理,即使再分配再有力、再完善,也很难维持收入分配格局的公平与合理。国际上,衡量初次分配公平与否的标准就是劳动者的报酬(即劳动收入)占GDP的比重。
(三)处理好“高、中、低收入”的关系 政府要在宏观上对缩小收入差距给予更大的关注,落实好“提低、扩中、调高”的改革方向。对于低收入者,可以逐步提高扶贫标准和最低工资标准,加大转移支付力度。对于高收入者,要通过税收调节、打破经营垄断、取缔非法收入等手段来平衡过高收入。要平衡好高、中、低收入的关系,使中国的收入分配格局从“金字塔型”向“橄榄型”转变,这不仅能提高内需水平,促进经济发展,还能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四)处理好“顶层设计与基层试验”的关系
收入分配体制改革一方面要靠中央政府部门的顶层设计,统筹好各方面利益关系,把握好各个环节,另一方面也要靠基层政府部门的试验,总结经验教训,将成功经验加以推广。广东省的收入分配体制改革走在了全国的前列,收入分配改革既有顶层设计又有地方试验。在顶层设计方面,广东省“企业工资集体协商三年行动计划”已经全面实施,目前,全省工会企业工资集体协商建制率达76.5%。另外,广东省人社厅也出台文件规范公务员津贴性收入,实施事业单位绩效工作制。在基层试验方面,中山市明确提出“收入倍增”计划,打造橄榄型社会结构;梅州焦岭在推动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改革方面接连破冰,农民财产性收入大幅增加;佛山顺德允许村民公寓增加商业功能为集体经济组织增加固定收益。广东省的成功经验说明,改革收入分配制度处理好顶层设计与基层试验之间的关系十分重要。
作者: 中共上海市金山区委党校 陈光普 来源: 《北方经济》2015年第4期
第三篇:体制改革
体制改革:更新人才培养观念,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教育质量评价和人才评价制度。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推进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完善中等高等学校考试招生制度,加强信息公开和社会监督。
建设现代学校制度:推进政校分开、管办分离,落实和扩大学校办学自主权,完善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完善中小学学校管理制度。
办学体质改革:深化办学体制改革,大力支持民办教育、衣服管理民办教育。
管理体制改革:健全统筹有力、权责明确的教育管理体制,加强省级政府教育统筹,转变政府教育管理职能。
扩大教育开放: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引进优质教育资源,提高交流合作水平
保障措施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建设素质教师队伍,加强师德建设,提高教师业务水平,提高教师地位待遇,健全教师管理制度
保障经费投入:加大教育投入,完善投入机制,加强经费管理
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加快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加强优质教育资源开发与应用,构建国家教育管理信息系统。
推进依法治教:完善教育法律法规,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大力推进依法治校,完善督导制度和监督问责制度。
加强组织领导:加强改善对教育工作的领导,加强对改善教育系统的建设,切实维护教育系统的和谐稳定。
第四篇:困境名人名言
困境名人名言
困境名人名言1
一、一切不幸都是可以忍受的,天下没有逃不出的逆境。——屠格涅夫
二、文化是人类面对生存困境所建立的观念。——史铁生
三、即使再可怕的困境,也只有冲上去才能解决。——麦当
四、处顺境其实非常危险,处逆境反而比较安全。——曾仕强
五、快乐的泉源来自每个人的内心,如果你心中不快乐,他人是无法使你摆脱困境的。——三毛
六、顺境中的好运,为人们所希冀;逆境中的好运,则为人所惊奇。——培根
七、对于过去的困境要心存感激,因为它造就今天的你。——《铁面人》
八、存有一线希望,迟早能摆脱困境。——丹尼尔·笛福
九、逆境给人宝贵的磨炼机会。只有经得起环境考验的人,才能算是真正的强者。——松下幸之助
十、逆境能使愚蠢的人学会一点东西的,并不是言辞,而是厄运。——德谟克里特
十一、并非每一个灾难都是祸;早临的逆境常是幸福。经过克服的困难不但给了我们教训,并且对我们未来的奋斗有所激励。——波普
十二、大事难事看担当,逆境顺境看襟度。临喜临怒看涵养,群行群止看识见。——《格言联璧》
十三、人生从来就没有绝对的安稳,困境之中,唯有自救,方能解脱——白落梅
十四、顺境的美德是节制,逆境的美德是坚忍,这后一种是较为伟大的德行。——培根
十五、没有利润,再好的公司,有再好的员工,都会很快陷入困境。——余世维
十六、当我们从富翁沦为穷光蛋时,困境会告诉我们谁是知己,谁是势利的小人。——约·德莱顿
十七、处逆境心,须用开拓法;处顺境心,要用收敛法。——《格言联壁》
十八、让我们陷入困境的不是无知,而是看似正确的谬误论断。——马克·吐温
十九、领导力在顺境的时候,每个人都能出来,只有在逆境的时候才是真正的领导力。——马云
二十、人生的困境如何发展,就在如何解释、接受,而有不同的结果。——证严法师
二十一、逆境帮助生存,危机提高警觉,困境刺激思维。——余世维
二十二、再多的困境,再绝望的局面他都曾遇到过。比起不能爱她,这实在太渺小了。——酒壑盛人
二十三、要知道,能在困境中保持自强是多么令人崇敬啊!——朗费罗
二十四、男女在面对同样的困境时,态度的差异到底在哪里?我简单的归纳是:男性想到的似乎是如何打破困境,女性则想着如何带引大家度过困境。——吴念真
二十五、不少幸运儿在背兴时才发现自己。——霍·史密斯
二十六、有时候,只有疯子才能摆脱生活的困境。——拉罗什富科
二十七、真正的友谊是一种缓慢生长的植物,必须经历并顶得住逆境的冲击,才无愧友谊这个称号。——华盛顿
二十八、跟孩子的一颗真挚的心接触,使它暂时忘记掉了生活中难以摆脱的.困境。——泰戈尔
二十九、顺境也好,逆境也好,人生就是一场对种种困难无尽无休的斗争,一场以寡敌众的战斗。——泰戈尔
三十、无论你去哪里,你总是会遇见你自己。——杜鲁门·卡波特
三十一、我们终将在世俗、现实、困境中屈服。——李宫俊
三十二、人遇逆境,无可奈何,而安之若命,是见识超群。然君子用以力学,借困衡为砥砺,不但顺受而已。——曾国藩
三十三、逆境是达到真理的一条道路。——拜伦
三十四、身临逆境,才知道朋友的真伪。——欧洲
三十五、领导力在顺境的时候,每个人都能出来;只有在逆境的时候,才是真正的领导力。——马云
三十六、正如真金要在烈火中识别一样,友谊必须在逆境里经受考验。——奥维德
三十七、人格是信用的基础,逆境往往使人有所建树,人都有长处与短处,看人看长处短处不看。——佚名
三十八、世界上只有两种生活:一种是悲惨的生活,一种叫非常悲惨的生活。这就是人的困境,谁也逃不过,人生的一切事就是在与困境周旋。这需要靠爱去延缓死亡。——史铁生
三十九、如遇困境,正如蠢猪挡道,是智者,别跟猪打架,逐之即可,能食其肉者更佳。——赵美萍
四十、每次转变,总会迎来很多不解的目光,有时甚至是横眉冷对千夫指。但对顺境逆境都心存感恩,使自己用一颗柔软的心包容世界。柔软的心最有力量。——林清玄
四十一、人在逆境里比在顾境里更能坚强不屈,遭厄运时比交好运时更容易保全身心。——雨果
四十二、人在困境和屈辱中需要自以为是和自高自大来支持自己。——张贤亮
四十三、一个好朋友常常是在逆境中获得的。——拉丁美洲
四十四、顺境的美德是节制,逆境的美德是坚韧,这后一种是较为伟大的德性。——培根
四十五、战战兢兢即生时不忘地狱;坦坦荡荡虽逆境亦畅天怀。——曾国藩
四十六、人在身处逆境时,适应环境的能力实在惊人。人可以忍受不幸,也可以战胜不幸,因为人有着惊人的潜力,只要立志发挥它,就一定能渡过难关。——卡耐基
四十七、处逆境容易,因为小心,处顺境很难,因为大意。——曾仕强
四十八、沉默是把选择权和两难困境一起交给心急如焚的对方,是不负责任,是躲避伤害。——八月长安
四十九、如果你陷入困境,不要尖声抱怨错误,要从中吸取教训。——比尔·盖茨
五十、我崇拜勇气、坚忍和信心,因为它们一直助我应付我在尘世生活中所遇到的困境。——但丁
五十一、确实有很多孩子,在父母单身家庭或双亡的困境中生存下来,但孩子对父母的需要,仍是人本性中不可抹杀掉的。——里根
五十二、在困境、煎熬之后,人才知道自己究竟要走哪条路,走得才更坚定。——山亭夜宴
五十三、有些人既无情又自私,他使你陷入困境,不断被伤害,自己却躲起来不闻世事。但你没办法怪他,还要去追随他惦记他。——南派三叔
五十四、逆境,是天才的进身之阶;信徒的洗礼之水;能人的无价之宝;弱者的无底之渊。——巴尔扎克
五十五、不要随便掏心掏肺,保留一部分神秘。那是你在困境中,唯一能自救的东西。——张皓宸
五十六、我信人有命,但决不就此认命,愿在困境中饱尝天意。——孙子涵
五十七、当你身处顺境,只在接受邀请才来访,而当你身处逆境时不邀自来的人,才是真正的朋友。——奇奥佛拉斯塔
五十八、理想有强大的驱动力,越靠近就越驱使着我们朝前赶,身处困境,连毛发都是利剑。——沈煜伦
五十九、靠思考是无法做成静心的,这是一个困境、最大的困境。——奥修
六十、所谓努力,所谓奋斗,说白了只是为逃离眼下所在的困境。——玖月晞
困境名人名言2
1、不经巨大的困难,不会有伟大的事业。——伏尔泰
2、磨难,对于弱者是走向死亡的坟墓,而对于强者则是生发壮志的泥土。——卢梭
3、一个人在生活中受到一次重创,并不意味着世界末日的到来,人生绝不因此而完成。——穆尼尔·纳素夫
4、通过苦难,走向欢乐。——贝多芬
5、逆境是到达真理的每一条道路。——拜伦
6、困难地逼着人想办法,困难环境能锻炼出人才来。——徐特立
7、很少见到有人专心致志地去完成一件美好而正当的事。我们通常见到的,不是畏首畏尾的学究,就是急于求成的莽汉。——歌德
8、谁经历的苦难多,谁懂得的东西也就多。——荷马
9、人须在事上磨练,方立得住,方能静亦定,动亦定。——王守仁
10、痛苦留给的一切,请细加回味!苦难一经过去,苦难就变为甘美。——歌德
11、好的运气令人羡慕,而战胜厄运则更令人惊叹。——塞尼卡
12、上帝的恩惠像一支蜡烛,人的意志像制蜡烛的蜡,人要登上炼狱山顶的上地上乐园,也缺少不得自己的意志。——但丁
13、并非每一个灾难都是祸;早临的逆境常是福。经过克服的困难,不但给了我教训,并且对我们未来的奋斗有所激励。——巴夫
14、凡事在成熟之前,都是有苦味的。——赛勒斯
15、生命是建筑在痛苦之上的,整个生活贯穿着痛苦。——罗曼·罗兰
16、尚未实现的崇高目标,要比已经达到的渺小目标尤为珍贵。——歌德
17、受苦是考验,是磨炼,是咬紧牙关挖掉自己心灵上的污点。——巴金
18、常自认为是福薄的人,任何不好的事情发生都合情合理,有这样平常心态,将会战胜很多困难。——方海权
19、能赢得普遍尊敬的人,并不是由于他显赫的地位,而是由于始终如一的言行和不屈不挠的精神。——列夫·托尔斯泰
20、人的生命似洪水在奔流,不遇着岛屿、暗礁,难以激起美丽的浪花。——奥斯特洛夹斯基
21、只有能够分享内心感受的朋友,才可以给你战胜困难的力量。——巴塔沙·葛拉西安
22、不要在已成的事业中逗留着!——巴斯德
23、人人都希望过幸福的生活,战胜困难也应当人人尽力。——徐特立
24、只要与困难抗争,便能使孱弱的筋肉变得坚强。——卓宾
25、成大事不在于力量的大小,而在于能坚持多久。——约翰逊
26、患难可以试验一个人的品格,非常的境遇方可以显出非常的气节。——莎士比亚
27、我觉得坦途在前,人又何必因为一点小障碍而不走路呢?——鲁迅
28、人不是仅仅为了爱而生存的。——赫尔岑
29、苦难发展我们这种非凡的作用,不向暴风雨低头,灾难来了,也能处之泰然。——巴尔扎克
30、困苦能孕育灵魂和精神的力量。——雨果
31、流水在碰到抵触的地方,才把它的活力解放。——歌德
32、上天给人一份困难时,同时也给人一份智慧。——雨果
33、困难产生于克服困难的努力中。——斯迈尔斯
34、苦难对我们,成了一种功课,一种教育,你好好的利用了这苦难,就是聪明。——三毛
35、与自己斗争教师最最困难的斗争,同时战胜自己才是最伟大的胜利。——罗洛
36、一个人总是有些拂逆的遭遇才好,不然是会不知不觉地消沉下去的,人只怕自己倒,别人骂不倒。——郭沫若
37、逆境能打败弱者而造就强者。——尼克松
38、向着某一天终于要达到的那个终极目标迈步还不够,还要把每一步骤看作目标,使它作为步骤而起作用。——歌德
39、必须对生活先有信心然后才能使生活永远延续下去。而所谓信心,就是希望。——保罗·郎之万
40、只有经过地狱般的磨练,才能炼出创造天堂的力量、只有流过血的手指,才能弹奏出世间的绝唱。——泰戈尔
41、什么是路?就是从没路的地方践踏出来的,从只有荆棘的地方开辟出来的。——鲁迅
42、对一个有毅力的人来说,无事不可为。——海伍德
43、逆境诚然可贵,然而过分地崇尚逆境,甚至认为非逆境不能造就完美的人,这也是一种偏见。——松下幸之助
44、只要脊梁不弯,就没有扛不起的山。——洪战辉
45、苦难是人生的老师。——巴尔扎克
46、困难增强心力,犹劳动增强身体。——塞涅卡
47、即使跌倒一百次,也要一百零一次地站起来。——张海迪
48、告诉你使我达到目标的奥秘吧,我唯一的力量就是我的坚持精神。——巴斯德
49、一朝开始便永远能将事业继续下去的人是幸福的。——赫尔岑
50、环境越是困难,精神越能发奋努力。——郭沫若
51、高尚的人总是默默地忍受悲痛。——席勒
52、通过苦难而变得明智并非坏事。——埃斯库罗斯
53、开发人类智力的矿藏是少不了需要由患难来促成的,要使火药发火就需要压力。——大仲马
54、意志薄弱的人不可能真诚。——拉罗什富科
55、被克服的困难就是胜利的契机。——贺拉斯
56、幸运并非没有恐惧和烦恼;厄运并非没有安慰与希望。——培根
57、上天给人一份困难时,同时也给人一份智慧。——雨栗
58、物理学教给了我们严峻的一课:人的意志是受到某些决定性的限制。——艾尔·巴比
59、人要是惧怕痛苦,惧怕种种疾病,惧怕不测的事件,惧怕生命的危险和死亡,他就会什么也不能忍受的。——卢梭
60、患难困苦,是磨炼人格之最高学校。——梁启超
61、在灾难而前不可屈服,而应更加勇敢地去正视它。——维吉尔
62、人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而能够自拔,才不算懦弱!——徐悲鸿
63、艰难时刻具有科学价值,一个善于学习的人是决不会错过这种机会的。——爱默生
64、只有经过地狱般的磨练,才能炼出创造天堂的力量。只有流过血的手指,才能弹奏出世间的绝唱。——泰戈尔
65、只要有一种无穷的自信充满了心灵,再凭着坚强的意志和独立不羁的才智,总有一天会成功的。——莫泊桑
66、你应该用这样的思想宽解你的厄运,什么都比不上厄运更能磨练人的德性。——莎士比亚
67、意志是自由自在的,人实现了他的意志,也等于实现了他自己,而这种自我实现对个人来说是一种最大的满足。——弗洛姆
68、困难是一个严厉的导师。——贝克
69、卓越的人一大优点是:在不利与艰难的遭遇里百折不饶。——贝多芬
70、困难和挫折也许是有好处的。这是一种锻炼,这是推动我继续前进的动力。——冼星海
71、上天给予人一分困难时,同时也添给人一分智力。——雨果
72、不认识痛苦,就不是一条好汉。——雨果
73、人的生命似洪水在奔流,不遇着岛屿、暗礁,难以激起美丽的浪花。——奥斯特洛夫斯基
74、只有困难才能使人显出自己的本色。——爱比克泰德
75、大自然把人们困在黑暗之中,迫使人们永远向往光明。——歌德
76、逆境,是倾覆弱者生活之舟的波涛;它又是锤炼强者钢铁意志的熔炉。——戴维
77、最困难之时,就是离成功不远之日。——拿破仑
78、痛苦并非坏事,除非痛苦征服了我们。——金斯利
79、如果人生的途程上没有障碍,人还有什么可做的呢。——俾斯麦
80、火,只能把铁炼成钢,却无法把铁烧为灰烬。——刘白羽
81、即使跌倒一百次,也要一百次地站起来。——张海迪
82、身处逆境而泰然自若,乃高雅之极致。——琼·吉内特
83、当困难来访时,有些人跟着一飞冲天,也有些人因之倒地不起。——列夫·托尔斯泰
84、每一种挫折或不利的突变,是带着同样或较大的有利的种子。——爱默生
85、有困难是坏事也是好事,困难会逼着人想办法,困难环境能锻炼出人才来。——徐特立
86、意志是独一无二的个体所拥有的、以纠正自己的自动性的力量。——劳伦斯
87、痛苦是人类伟大的教师。灵魂在痛苦的气息下日益茁壮。——叶欣巴哈
困境名人名言3
1、如果你想要快乐,设定一个目标来指挥你的思想,释放你的能量,激发你的希望。安德鲁·卡内基
2、目前,有多少困难的事情,自古以来都是人们自强不息的时候。
3、成名的艺术家受名声的束缚,他们最早的作品往往是最好的。
4、如果灵魂没有明确的目标,它就会迷失自我,因为俗话说,无处不在。
5、对于故事中人性的一面,语言并不令人惊讶。
6、企业应该坚持这样一种观点,即先利后利,先成本后成本。学会给予,而不是给予。商人的最高境界是给予,而给予就是慈善。
7、生活是一个故事。重要的不是多长时间,而是多好。
8、信仰!有信仰的人能经得起任何风暴。
9、世界上的活动,虽然有许多缺点,但仍然是好的。
10、伟人最明显的标志是他坚强的意志。
11、一个人独处时最强壮。吉田汪东城
12、只有自己有伟大的理想,并以自己全部的力量为人民奋斗,才是最幸福的。
第五篇:创业困境
从我国目前的实际状况看,在人力资本创新创业的制度上仍然存在诸多困境。这个困境如不解决,将对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埋下隐患。在笔者看来,我国在人力资本创新创业方面的制度困境主要表现在以下七个方面:
首先是入口制度困境。人力资本创新创业一开始一般都是小企业,而目前中国实际上存在的是行政性垄断和大公司垄断,同时,中小企业尤其是非国有制的中小企业进入经济领域的扶持制度不够完善,大企业尤其是国有大企业的崇拜,使得非公有制经济36条落实不太有力,对小企业创新创业存在不同程度的歧视,国有制可以进入80多个领域,外资企业可以进入60多个领域,民营企业可以进入40多个领域的局面还没有完全改观。
其次是财政支持制度困境。在市场经济机制中,创新创业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但是我们现在的财政支持还没有以企业为主体,企业获得财政支持较难。政府在R&D支出中90%用于支持科研单位和大专院校,直接用于支持高新技术企业的R&D资金不到10%,与国际惯例相反。即便是这样的经费分配也存在片面性,用行政评价或专家鉴定代替市场鉴定,使许多成果在行政评奖或专家通过之后就束之高阁。在政府科技投入方式、投入对象、投入评价上都存在一些缺陷,不能充分体现出对创新创业的市场导向。
第三是税收制度困境。目前我国的生产增值税对创新创业活动有较大阻碍,以中关村某一高新技术企业为例:100元销售收入中,税赋达到10.23%,大大高于房地产开发商的平均税赋。研发成本不可以抵扣税收,增值税还没有转型,企业税赋降不下来。
第四是金融制度困境。在人力资本信用体系没有建立起来以前,银行基本不接受无形资产抵押。这就使缺乏有形资产抵押品的中小企业贷款困难难以解决。面对以有形资产或货币资本抵押为主的信用体系,就连中小软件企业似乎也必须盖楼进行抵押。从获得资金的难易程度看,搞创新创业不如搞房地产,不如炒股。对于资本市场,中小企业的进入门槛相对较高,而非上市公司的股票交易又缺乏有效的市场渠道。
第五是分配制度困境。有利于人力资本创新创业的企业制度一定是有效实现人力资本产权的制度,但是目前中国的企业制度是“谁投资谁所有”,货币资本所有者的谈判权强于人力资本所有者的谈判权,人力资本产权至今没有明确的法律保障;从人力资本收益在整个经济增长中的比例看,2003年我国职工工资占GDP比重是12.57%(发达国家是45%以上),本来就低,但2005年我国经济快速增长,这一指标却下降到10.9%,职工工资占GDP的比重不仅低于发达国家,也明显低于印度、马来西亚等发展中国家,全国总工会的调查发现,我国许多企业的平均工资与法定的最低工资相当,而合理的比例是,平均工资水平不低于最低工资的1.6倍。显然我国GDP中的大多数没有转化为民众的收入。
第六是社会组织制度困境。人力资本创新创业需要以社会横向自组织为载体,传统的行政本位的纵向组织结构缺乏创新创业的适应性。但是目前在创新创业中建立各种横向自组织还没有充足的法律空间,中介机构的很大部分是行政事业单位编制,经费来源和业务都来自于政府,研究开发和技术标准服务的对象往往是政府而不是企业。行业协会往往挂靠在政府下面,成为政府。学校,科研,企业,中介,市场之间的横向经济联合关系还没有完全形成。正因为社会自组织系统不发达,在社会自组织基础上才能产出的社会诚信、社会沟通、社会宽容、社会情感、社会和谐等深层社会关系就比较薄弱,导致新理念、新创意转化为社会产品和服务的过程比较迟缓,甚至受挫。
第七是政治文化氛围困境。人力资本创新创业不能过于急功近利,需要长期的投资和努力。但是在形成惯性的GDP政绩中没法突出对于长期努力和长期投资的衡量激励,不如炒房地产炒股甚至上污染项目立竿见影,那么社会的创新创业风气就很难形成。创新创业需要耐性,守住寂寞,在谋取正当利益的同时适度超越私利,但是我们在确定发展战略时,过于强调以收入增长作为发展目标,忽视经济富裕之外的人格发展和社会文明问题。创新创业还需要培育新的精神气质,提供新的精神空间:鼓励创意,鼓励批评,鼓励质疑,鼓励想像,鼓励超越,容忍失败,探索未来。但是目前的评价体制和人才选拔中,这种氛围相当缺乏。
当整个社会的制度环境和文化氛围还没有完全保护和激励人们运用自身人力资本创新创业时,人们就会从以能生钱的意愿转化为以钱生钱的意愿。进一步加剧整个社会的投机心理。我国实体经济的产业结构实际上还处在中低级产业的粗放型发展模式阶段,中国急需从初级农业、初级工业结构向创新型知识型的高级产业结构过渡,创新型、经济、知识型经济也需要人们将自己的人力资本积极投入到创新创业的活动中。对此,我们必须有清醒的认识。
大学生自主创业有“三大困难”
大学生创业,大学生自主创业由于方向难选择、资金难寻找、压力比较大,当前大学生创业的成功率还很低。对此,人们应该允许失败,多给予他们宽容和鼓励。
大学生创业有“三难”
“75%的高校毕业生渴望自主创业,但最终真正的创业者仅占1.94%”,这是教育部8月份公布的一项最新数据。(大学生创业 大学生自主创业)
在“大学生创业率低”、“大学生创业只有热情,缺少行动”等报道被广泛关注之后,各地纷纷出台大学生创业优惠政策,有些地区还设立大学生创业基金、建立了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可是,“最终真正的创业者仅占1.94%”的统计数据,还是让很多人不解。那么,大学毕业生自己如何看待创业难呢?创业方向选择难
刘小斌,2008年毕业,现与朋友合伙做枣类食品经销。(大学生创业 大学生自主创业)
“大四”时下半学期是刘小斌最迷茫的半年。他的同学告诉记者:“毕业半年之前,我问他怎么打算的,他说‘想自己创业’。过了两个月再问,他说‘要不考研吧。’后来再问,他说‘考研没用,先找工作吧。’再过两个月,他又说‘给别人打工没什么意思,我想出国’,后来我干脆不问了。”
听了同学的话,刘小斌嘿嘿地笑了,“一直有创业的想法,但是对社会完全不了解,对怎么创业也是一概不知道,挺迷茫的。看到周围的同学忙着找工作、考研、出国,我也动过念头,但最后还是想自己干。”在下定创业的决心后,刘小斌形容自己:“那段时间就是疯狂地看电视、上网,找各种项目,看创业方面的节目,看人家怎么赚钱。”几个月过去了,刘小斌还是没找到适合自己的创业方向。(大学生创业 大学生自主创业)
对于“在学校里有没有接受过创业教育”的问题,刘小斌和同学表示,“根本没听说过!就是搞些就业讲座什么的。听完那些成功人士的发财之道,自己该怎么办还是不知道。个人情况不同,有些根本就不适用。”
后来经同学介绍,他认识了现在的合伙人,家里是做大枣生意的。于是两个人开始做枣类食品的经销。由于有合伙人家人的帮助,两个人的创业还算顺利。前几天,他们的枣类食品又成功进入一家大型连锁超市。
刘小斌说:“我觉得学校应该开创业方面的选修课,比如政策法规什么的。另外,多举办一些创业培训和创业实践活动,因为书本上的理论跟现实中的实践完全是两码事儿(更多精彩内容,尽在79百姓创业网)否则,出了校门才想创业的事,肯定找不到北。
启动资金筹集难
“现在干什么不要钱,不向父母要,我能怎么办?”李鑫这样问记者。
李鑫,毕业两年,创业两次,现在正在做铝合金门配套产品的生产。
提起第一次创业计划的夭折,李鑫仍很感慨。学新闻专业的李鑫,两年前毕业时发现找不到心仪的工作,决定自己创业。同样,他也为找不到合适的项目烦恼了几个月。直到去年12月份,一个做塑料贸易的朋友建议他也做这行,经过一番考察后,李鑫下了决心。
“当时大概需要80万元的资金,但家里只能凑上40多万元,后来实在没办法,就放弃了。”李鑫告诉记者。(大学生创业 大学生自主创业)
“没想过贷款么,大学生创业不是有优惠政策嘛?”记者问。
“你说的那是国家有政策,一层层地到了地方,就落实不到位了。而且最多给贷5万元,一般也就二三万元。手续还特麻烦,社保局、工商、税务„„一大圈跑下来,没个仨月俩月弄不完。你就跑吧,累死还不见得行呢!”
第二次创业,李鑫从自己家的铝材生意中看到了商机,决定进行铝合金门配套产品的生产。吸取上一次失败的经验,他决定先解决资金问题。
“需要雇15个人,一年工资就得20万元。租厂房一年大概4万元左右,设备的钱大概要20万元,生意真正运转起来后还需要流动资金„„”筹集资金仍是个大问题。
这次解决资金缺口的办法是,父母的积蓄20万元,再拿家里的房子做抵押,向银行贷了30万元。有了这些钱,李鑫的这次创业才得以进行下去。
“资金解决了,接下来就是选厂房、上设备。然后去南方学技术,回来再生产一批产品看合不合格。不出意外的话,明年的旺季我就能够看到自己的产品在销售了。”李鑫显得很自信。
在采访中,李鑫反复说:“我这算好的,还有家里能帮着凑点钱,那么多没钱的人怎么办?”压力太大承受难
“当初刚成立公司的时候,周围反对声一片,都说‘刚毕业什么经验没有,不好好工作就想自己当老板。’后来公司破产了,压力就更大了,整天都不想出门,感觉自己没脸见人了。”韩锋这样形容自己创业时遭受到的压力。
计算机专业毕业的韩锋,在一家网络公司工作一年多以后,和另外两个同事成立了一家公司,主要从事企业的小型局域网络组建,同时做企业网站和域名服务。公司规模不大,注册资金只有50万元,由于享受到当地政府优惠政策,三个人实际投资只需要20万元。
“由于在以前的公司有一些客户积累,加上创业初期很多问题还没显现出来,公司成立后的前四五个月,还是赢利的。后来,因为竞争太激烈,当地大大小小的网络公司有200多家,业务开拓不好,加上三个合伙人之前都是做技术的,管理意识淡薄,很快就亏损了。”亏损3个月后,公司申请破产,工商部门来清算了债务,最后算下来,韩锋亏了2万多元。
“虽然公司刚成立时,周围人都很反对,但看到我们前期效益还不错,又都夸我有本事;等到公司破产了,说什么的都有了(更多精彩内容,尽在79百姓创业网)当时,公司破产不是让我最难受的,周围人的不理解、瞧不起才是最让我心里难受的。”
如今,韩锋在一家外贸集团做人力资源管理,上次创业失败的经历使他认识到管理在现代企业经营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虽然上次创业失败了,但收获还是挺大的。我知道自己在哪些方面还需要学习,目标更明确了。35岁之前我不会再考虑创业了,但并不代表选择放弃,以后我一定要干出个样来!”(大学生创业 大学生自主创业)
给予宽容和鼓励
大学生创业路上的“三难”,或许该让人们反思一下:大学生创业难,在很多时候,不能够只抱怨他们不努力、没热情、没能力。将创业难、创业率低全归于大学生身上,恐怕无法真正找出问题的症结。北京研究劳动问题的专家郭兴昌认为,目前,高校在创业教育方面还很缺乏,很多大学生可能有创业想法,但由于缺少这方面的教育和经验,不知从何做起。因此,高校急需在创业教育方面转变观念,加深认识,不能简单地把专业知识跟创业能力划等号。
郭兴昌还指出:当前的社会现实是,大学生创业如果没有来自家庭的支持,很难获得创业资金。目前,虽然国家和各地方政府对大学生创业给予不同的优惠政策,但在政策的落实上、程序的简化上做得还不够到位。因此,对很多想要创业的大学生来说,即使有了创业的方向,找到了合适的项目,缺少资金来源也将成为他们一道难以逾越的障碍。
大学生创业过程中所伴随着的来自社会各方的议论,也给他们带来很大的心理压力和困扰。
郭兴昌说,当前,在对待大学生创业方面,人们传统的观念还没有改变,不允许失败,缺乏足够的宽容。在这种不理解声中,更多本可以成功创业的大学生,在巨大的压力下其潜能被扼杀。因此,多给予创业的大学生宽容和鼓励,帮助他们坚持再向前走一小步,或许他们就成功了
当代大学生自主创业现状、原因及应对策略分析
成强张普强
(湖南湘潭职业技术学院, 湖南 湘潭 411102)
摘要:我国高校实行扩招以来,大学生数量大幅度增加,毕业生数量也随之增加,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不容乐观。因此,高校应及时采取措施解决好这个问题,积极开展创业教育是高校解决大学毕业生出现就业难问题的一个重要途径。当前大学生自主创业的现状不容乐观,存在的问题较多。大学生自主创业环境还不成熟,尚需采取各种措施,完善创业环境,促进大学生自主创业。
关键词:大学生 创业现状 原因应对策略
一、大学生自主创业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1.党和政府的要求。早在1999年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江泽民同志在他的讲话中就从发展高等教育的角度,深刻阐述了进行创业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李岚清同志在这次会议的报告中更是从政策措施上提出支持学生创业:“要探索鼓励高校毕业生创业的有效途径和相应的政策措施。通过政府设立小额贴息贷款,或借助社会风险投资基金等方式,扶持大学生开办、承包和改造企业,特别是小型科技民营企业”。在党的“十七大”上,胡锦涛总书记指出,各级党委、政府以及教育、人事等有关部门必须要全力以赴,解决好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和创业问题。
2.社会稳定的需要。按《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提出的目标,我国高等教育到2010年入学率接近15%。现在看来,这个目标早已提前实现,截止到2008年下半年,全国高等学校在校生规模已经超过2000万人。据统计,2008年全国高校毕业生达到559万人,另外,2007年还有144万未能就业的毕业生也将参与到2008年的就业竞争。
3.高校健康发展的必然。加强大学生创业教育也是高校扩招继续健康发展的要求。因为如果扩招后培养出来的大量毕业生不能顺利地就业,将反过来制约扩招的发展,从而阻碍中国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阶段向大众化教育阶段迈进的步伐,要避免这种现象的出现,其中一个有效的办法就是解决好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如果高等学校再按照过去的思路培养人才,以所谓的“适应性”来抢占现成的就业岗位,路就会越走越窄;若改变就业教育思维模式,树立创业教育新理念,使高校毕业生不仅是求职者,而且成为工作岗位的创造者,毕业生的就业问题是可以解决的。
二、大学生自主创业问题分析
尽管有政府和学校等多方面的支持,大学生自主创业之路并非畅通无阻。在我国大学生自主创业还是一个新生事物,只有短短几年的发展时间,大学生还需突破能力经验、资金不足、社会观念阻碍等方面的瓶颈。
1.创业大学生能力经验不足。(1)经验不足。首先,市场经验不足。许多学生在设计产品开发项目时并不了解市场上的需求,或者主观臆断市场需求,或者闷起头来一味地搞技术;他们通常难以得到第一手的市场信息,也就无从分析市场未来的发展方向,同时他们往往以自我为中心,缺乏换位思考的能力,这使得很多下大力气研制的产品找不到买家,错过了商业机会,甚至导致失败。其次,社会经验不足。大学生社会经验的不足,常常使他们在刚开始创业时盲目乐观,看到的都是成功的例子,而对于创业过程中会遇到的失败却没有充足的心理准备。一旦在创业中遇到挫折和失败,许多创业者感到十分痛苦茫然。(2)综合素质较弱。首先,缺乏管理、法律和风险投资知识。虽然多数学生在大学期间也学了一些管理方面的知识,但对于人事管理、资金财务管理、物资管理、生产管理和市场营销管理、经济法、税务、知识产权法等知识相对较为缺乏。他们创办的公司也大都组成了自己的管理团队,但公司的管理能力还是相当薄弱的。其次,综合素质能力弱。一方面大学生在意志品质方面,自觉性、坚毅性、自制力和勇敢、果断等不够彻底。另一方面实践能力、开拓、组织领导、协调协作、沟通和人际交往能力、创业、创造能力等有待进一步提高。
2.缺乏创业环境。虽然国家出台了一系列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优惠政策。但是,大学生创业之路异常艰难,除了创业者本身条件的限制之外,更多的是因为缺乏一个整体有序的创业环境。与外国成熟又完备的创业环境相比,我国现在的创业环境还不是很完善。在资金支持、政府政策、政府项目、创业教育与培训、商务环境等各个方面还需进一步完善和健全。特别是政府职能还未完全转变,政府官员服务意识不强。另外,传统社会观念阻碍也是创业环境不成熟的一种表现。我国传统的社会观念认为,考上了大学就是跃过了“龙门”,大学毕业之后理所应当去政府部门做公务员,或者去大公司作“白领”。而大学生在毕业之后自己开办一个小的企业时,就会流言四起,认为是大学生个人的能力有问题,找不到工作,所以才进行创业的。
三、大学生自主创业的对策分析
1、提高大学生的自身素质。首先,要培养大学生自主创业意识。大学生要想在毕业之后比较顺利的进行创业,就要在大学阶段树立创业理想,坚信创业理想能够实现,从而为这个理想的实现而不断的奋斗。高校需对学生进行创业培训,让他们在社会实践、创业实践等活动过程中将所学的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在正确认识社会的基础上了解社会的需要,积累创业经验,逐渐形成自主创业意识。其次,要塑造良好的创业心理素质。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大学生进行创业的一个必要条件。创业活动是一项面临严峻挑战和压力的创造性事业,必须具备良好的创业心理素质。心理好的人,情绪稳定、性格开朗、人际关系协调、能以极大的热情投身于事业中,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使潜能得以有效发挥,并善于根据新形势适
当地调控自己的身心状态。最后,要培养创业所必需的综合素质能力。创业是一个复杂而又艰巨的过程,它对创业者的综合素质要求很高,尤其是要求创业者具有合理的知识结构。具备一定的管理知识、商务、税务、投资、法律知识、创业知识和专业知识等。另外,还必须培养一些独特的创业素质,包括自立、自强、进取、意志、创新等,在思想上的独立思考;在行动上独立展示自我、主宰自己的事途。再者,还需有合理的能力结构,包括实践能力、开拓创新、组织领导、协调协作和沟通能力、创业能力、创造能力和社会交往等能力。
2.要营造良好的创业环境。目前大学生创业所必需的配套措施、规章制度还没有健全或者落实,这就要求国家制定长期战略和政策。各级党委和政府需改善创业环境,通过制定一系列的政策、法规来优化创业环境,指导和支持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一方面要开辟融资渠道,为大学生创业提供金融支持。自主创业面临的最大困难往往是资金的缺乏,毕业生跨出校门进行自主创业时他们根本没有任何资金积累,这就需要政府开辟融资渠道,为大学生创业提供资金支持。另一方面要求政府部门加强服务意识,为大学生创业提供方便之门。要简化手续,提供方便快捷的优质服务,进而形成全社会都来支持大学生自主创业的氛围。再者,政府、社会和学校的指导、支持和保护等一条龙服务应贯穿大学生自主创业的前、中、后三个时期,积极有效引导大学生自主创业。
3.要转变社会观念。大学生创业是一项开拓性的事业,需要来自各个方面的支持,尤其是来自家庭、社会等方面的帮助。因此我们要打破那些认为“学而优则仕”、去大公司、政府机关才是找了一份好工作的观念,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尤其是大学生的父母应当敢于放手让他们去实践、去探索,在创业过程中,父母要关心他们的创业,保护他们的积极性。社会还必须提供一定的社会舆论导向,通过一些典型案例向社会广泛宣传,给予大学生舆论上的支持。在创业者遇到暂时的挫折时,要以宽容的心态对待他们,不以一时的成败论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