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读宽容就是美有感
读《宽容就是美》有感
在假期,我读了一本书《宽容就是美》,书中大都讲的是一些名人的实例,通过这些实例告诉我们为什么做人要宽容,为什么宽容就是美及如何宽容地对待别人,使我收益颇丰。
有个姑娘要开音乐会,在报上说自己是李斯特的学生。演出前一天,李斯特出现在姑娘面前。姑娘惊恐万状,抽泣着说冒称是出于生计,并求李斯特宽恕她。李斯特要她把演奏的曲子弹给他听,并加以指点,最后爽快地说:“大胆地站在台上演奏,你现在已经是我的学生。你可以向剧场经理宣布,晚会增加一个节目,由老师为学生演奏。”因为李斯特的宽恕救了一个迫于生计才不得不撒谎的姑娘,恢宏的度量,才能赢得友谊与尊敬,也只有度量恢宏的人才能解人之难,补人之短,使人乐于亲近信任。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名将彭德怀司令,度量宽宏,令人称赞。有一次彭德怀司令率领红军三军团30多人到前沿查看地形,传令兵手执旗边跑边喊让路。只有一个战士坐着不动,彭德怀见人挡路便喊了几句。战士站起来朝彭总就是两拳。彭总让过他匆匆赶路。事后,传令兵梱来那个战士见彭总。彭总立即让他回去。战士自知闯祸,心里害怕,见彭总毫不在意,深受感动,后来逢人就说:“彭司令真是度量宽宏啊!”宽容意味着获得别人的爱戴与敬重。正像法国著名诗人雨果所说—最高贵的复仇是宽容。
古人云:“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我们只有做到“有容”“无欲”,像大海那样消纳百川,像高山那样巍巍矗立,刚正不阿。愈是睿智的人,愈有宽广的胸襟与气魄。反之胸襟狭窄者则会嫉人之才,妒人之能,讽人之缺,讥人之误,因而在他周围便会产生一种无形的排斥力,使人对之避而远之。所以我们要牢记:世界上最宽阔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宽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宽阔的是人的胸怀。时代呼唤我们,更加呼唤博大的胸怀。宽容就是美,宽容中有你有我,有坚信!
读《宽容就是美》有感
咸水沽第四小学
张伟 六年一班
游塘沽的灿烂明珠之地—外滩公园
塘沽,座落于美丽而又繁华的滨海新区。而著名的外滩公园,正静静地坐卧在日复一日受海风温柔轻拂的塘沽区,等待着有心人去欣赏它的丰姿。外滩公园以它那漂亮时尚而又壮观无比的崭新形象,给人们带来了说不尽的话题;它更像一块巨大的磁石,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纷至沓来。
今天是周末假日,我们一家三口来到了外滩公园。那里的景色美极了!你瞧,无风无浪的河面上静悄悄的,像猫儿睡着了似的;温暖的阳光照在河面上,波光粼粼,有如置身仙境。眺望河面,无边无际,碧绿色的河面和蔚蓝色的天空迷蒙成一片,分不清海和天,这简直把人带进一种神秘的境界。回收视线,俯视大地,你会惊奇地发现这里的沙子更是与众不同,白色的细沙亮晶晶的,捧在手里像雪一样洁白透亮,像抚摸皮毛那样舒适。河边的水清澈见底,河水轻轻地拍打着银白色的沙滩,激起一朵朵美丽洁白的浪花。一群群美丽而优雅的海鸥自由自在地飞来飞去。岸边的孩子们兴趣十足:有的赤着脚提着小桶在沙滩上拾贝壳;有的在沙滩上堆沙雕,有的在沙滩上嬉戏„„你看!他们多快乐呀!
让我最喜欢的要算是“外滩”最抢眼的“碧海帆影”它的建筑外形独特,由大、中、小三组构架构成,自西向东分别高达100米,70米,50米,分别矗立在第一、第二、第三景区内,有高达170米的河中喷泉,雄伟壮观。
骄阳下的外滩公园是美丽的,夜晚的她就更加迷人。随着夜幕降临,外滩灯火辉映,亮丽无比,一片辉煌。灯光五光十色,霓虹灯像天上的星星一样眨着眼睛。一股股喷泉也在美妙的音乐伴奏下喷涌而出„„总而言之,外滩的夜景会让任何人流连忘返。
外滩公园为我的假期生活增添了灿烂二难忘的一笔,我爱它,爱天津,更爱我们祖国壮丽的大好河山。
游塘沽的灿烂明珠之地—外滩公园
咸水沽第四小学
张伟 六年一班
第二篇:读宽容有感
读《宽容》有感
——有关文化多样性和相对差异性
10级市场营销(1)吕雪 学号:4101301
1在房龙《宽容》一书中引用《大英百科全书》中对宽容一词的解释:容许他人有判断和行动的自由,对于不同于自己或传统观点的见解能够耐心公正地予以容忍。因此在《宽容》一书中,房龙从两千年来人类思想发展的历史出发,写了许多不同时期不同人的对文化、对信仰的差异。
房龙从人文主义和历史发展的立场出发,探寻千百年来人类精神上“不宽容”的根由。历史上由于信仰、道德、风俗等的不同,人类形成了大大小小不同的文化观点,而统治集团为了自己的统治,用偏见和固执的观点和严酷的律法来抵御外界和外来有利的影响,而往往哲学家的思想是进步,是可以促进社会发展的,但正是由于统治者对文化不宽容的态度,使得他们不能光明正大的传播自己的思想。在知识和理性统治的时代,人类战胜了自己的恐惧,宽容便会大行其道了,而文化也会以其多样性长存。
当人的活动主要不再受其动物性驱使而是从事社会 活动时,人类就开始创造文化,所以文化史嵌入在人类社会活动之中的。而文化的多样性事表现在诸多方面的,从宏观层面、地域角度、经济类型等可以划分为多个方面。同时,文化也有其相对差异性,其也是表现在多种方面。因此我们可以看见在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文化,有不同的信仰,这些就充分说明了文化的多样性和相对差异性。在《宽容》一书中,希腊人认为苏格拉底的思想是亵渎了神者们,认为其言论不利于他们的统治,因此对苏格拉底进行了司法审判。但是苏格拉底在法庭上为自己辩解说:“世上谁也不要干涉别人的信仰什么或剥夺别人独立思考的权利,人只要具有自己的道德和信念,即使没有朋友的赞同,没有财产、妻儿和家庭,也一样会成功,因此官方必须完全不对他们进行粗暴无理的干涉。”这句话正表明了苏格拉底希望得到言论的自由,希望统治者以宽容的心态对待不同的思想和文化,尊重文化的多样性和差异性。但是,当时的社会环境是苏格拉底无法改变的,因此我们看见了伟大的哲学家被统治者的不宽容所致死。在房龙笔下,还有很多与苏格拉底遭遇相同的人,其目的是向人类的无知与偏执挑战。房龙希望能通过此书推动人们去了解和普及知识与真理,使之成为人所知的常识,以不至于再次发生这样的惨剧。
在文化多元化的今天,我们怎么正确对待文化多样性和差异性是十分重要的。因为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所以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尊重世界文化多样性和差异性,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而这才是我们应该追求的。
第三篇:读《宽容》有感
读《宽容》心得
平明秦范小学樊银银
我原以为“宽容”仅是一种个人的美德,不宽容不过是让一个人自己生活在无端的仇视或是愤恨之中,而读过了房龙的这本《宽容》我才真正知道如果一群人,一个民族,乃至一个国家,一整个时代都处于一种可怕的不宽容之中,那么社会将陷入混乱的恐惧,一片狼籍。克服懒惰,克服无知,克服自私自利,那样我们才能够真正有一个让所有人都能自由舒展的宽容时代。
从一开始,这本书的序言就深深吸引了我。“在宁静的无知山谷中,人类快乐的生活着。永恒之山向四面八方延伸,一条知识的小溪从深壑沟谷中缓缓流过,它从往昔的山脉中流来,又消失在未来的沼泽中。”房龙以舒缓平静的笔调描写这样一个场景,我以为“这描写一定不是我们的社会吧,这一定是一个与我们的生活相距遥远的一种世外桃源般的生活。”其实不然,当我看完每一个章节,再倒回来看这篇序的时候,我才越发体会到,这是一个多大的讽刺——“无知山谷”“守旧老人”,“消失在沼泽的小溪”„„这其实就是千年以来不断上演着的历史的一幕幕。房龙创设的这个“无知山谷”,没有年代,也不知在何地,但是这并不表示这是一种虚幻的构想,相反地正是因为没有时间没有年代才超越于时空,“守旧老人”是“无知山谷”事实上的统治者、立法者、执行者并且自以为是天意的传递者,实际上,他们是一群专横而“不宽容”的一伙老人,不容忍年轻人有冒险行为,甚至不允许产生一点思想自由的火花,他们生命的意义所在就是阻碍一切新的事物,以牺牲创新和探索来努力维持所谓的“平衡”。作为一个读者,当我从作者这样一个旁观者的角度来看这些沉浸在旧思想中的人的所作所为时,我不禁为他们的愚昧而觉得悲哀,又为那些因为超越时代而遭到迫害的人们感到无限的惋惜。
翻过寓意深刻的序言,我随房龙的笔触一路看过西方的一段段新思想和旧制度冲突的历史。不论是面对古希腊的先贤,还是古罗马的早期基督教,还是文艺复兴的新巨人,宗教改革的领袖和继承者,我不能不承认自己对西方的历史的确知之甚少。我仅知道历史上存在了泰勒斯,柏拉图等等这样奠定了现代科学的奠基人,但却不知道这样一些伟大的人在面对社会的愚昧,统治者的守旧,甚至后来基督教对更多新思想的科禁锢时,他们忍受了多大的痛苦又做出了多少的牺牲。最令我印象深刻的就是作者对苏格拉底的那一段描述。古希腊之初的确不失为一片孕育思想的沃土,的确让人羡慕——“完美的奇迹最终出现在了公元前5世纪的希腊”,但是我们又不能不承认这也不过是“昙花一现”。作者引用苏格拉底所说的话“世界上没有一个人,有权利告诉他人应该信仰什么,也无权剥夺别人的思考权利。”“因此必须给人们提供机会,使其能够充分自由、不受权威干涉地讨论所有问题。”这是苏格拉底掷地有声对社会的自由宣言,也是作者想要传达的思想!苏格拉底之所以能成为一个被我们铭记的哲人,如书中所写的那样“这个才华横溢,是人恼怒的街头演说家未受波折的长期学术生涯,正是对公元5世纪风行于希腊的知识自由的礼赞”;但是,最终“他饮下一大杯毒药,平躺在床榻上,长眠不醒,为自己的争论划上了句号。”虽然这些话看似平淡,但是我们就这样轻易地失去了一个富有思想的头脑,这又是多么沉重的悲哀。但是即便如此,古希腊时期已是在教会和主教出现前称得上最“宽容”的了。到了中
世纪,禁锢才真正愈演愈烈,这期间不断发生的冲突与斗争,“基督教会将罗马人的效率和犹太人的不宽容结合起来,其结果是,它在人类的思想领域建立了恐怖统治。这个统治十分高效,但是缺乏理性。”如今我们再回忆起不宽容的中世纪,似乎只能在脑海中漂浮过那烈焰冲天的火刑架,和周围不宽容者狰狞的面容上,那些在偌大的社会却找不到一个小小容身之处的人哀伤的眼睛。
虽然历史在不断的变化,但是无论是罗马帝国,还是基督教,甚至到后来宗教领袖,他们都没能逃脱“不宽容”的束缚。他们从开始冲破黑暗的“异徒”到最后为了巩固自己亲手建造的思想壁垒,都不惜以暴力和流血来达到自己的目的,这真是让人心寒又悲哀。虽然在我看来房龙并不是用长片大论的控诉来批评这些“不宽容”时代,但是在字里行间谁都能感受到作者对此的悲愤和对在新的世界,整个人类社会能变得更开明而深怀期盼。历史变迁的只是不宽容的面纱,旧的被撕破了,很快又会有一个新的面孔来迷惑我们。这些粉饰太平甚至还一直延续到我们现在的生活中。
虽然看到这些内容时我的心情颇为沉重,但是《宽容》不仅仅只是为了抱怨和控诉那样的统治,他还让我认识了很多结识了许多伟大、自由而又宽容的心灵:苏格拉底、伊拉斯谟、蒙田、布鲁诺、斯宾诺莎、洛克、伏尔泰„„他们是人类最真诚、最善良的朋友,他们的思想超越于时代,成为了永恒。生在如今宗教宽容比较环境中的人,无论如何也无法想象那个因信仰不同而命丧黄泉的时代,因言语分歧而被判定为异教徒备受折磨的时代,但都将不会忘记这些为自由的宽容献出生命的人,他们用身躯谱写一部与宗教不宽容对抗的历史布鲁诺,这位被烧死在火刑柱上的杰出科学家说,“国家无权告诉人们应该想什么,社会不应该用剑惩处不同意通常公认的教理的人”;而塞尔维特说“我将被烧死,但这只是一件小事,我们将在永恒中继续辩论。”蒙田写下了《论良知的自由》;弥尔顿为出版自由大声疾呼;洛克创作了《论宗教宽容》„„他们的思想和文字已成为我们这个世界中自由社会赖以存在的基石。
宽容,就是对别人,特别是异己,怀有尊重、理解和包容;是善良、涵养、自信和谦虚。我国唐代的强盛,两百多年前美国的崛起与发达,都从不同角度说明:宽容,可以聚集整合全社会的力量,可以吸纳出类拔萃的各种人才,调动一切积极因素,甚至可以跨越种族和国界。谁都知道,纯铁、纯金之类,其性能比不过合金;一把优质的提琴,要由六七种木料做成;就连吃饭,也需要不偏食,广纳营养。一句话,世间绝大多数事物都含有不同成分,才构成自然与人类的各种生态平衡。所以,我们的社会,有一些不同见解、不同声音,不同想法,应该是再正常不过的了。和谐本身,并非纯色,而是协调万紫千红的美。倡导科学发展观和建立和谐社会,也应基于这样的考虑。
房龙说“恐惧是所有不宽容的起源”,“人如果不受恐惧的影响,是很愿意正直、公正的。”因为我们对不了解的人和事物而产生恐惧,所以用不宽容来进行自卫。求生的恐惧压倒了一切,中世纪的宗教迫害或不宽容都是来自生存的恐惧。而在现代社会,在世界已经日益变成了“地球村”的现代,国家、宗教和种族之间的相互仇视和对抗却依然存在,对自己不了解的事物的恐惧不能不说是一个重要的因素。进入21世纪以来,血腥的冲突与战争在世界各地此起彼伏:恐怖主义制造了“9·11”等一系列悲惨事件;少数霸权国家总想以自己的“单边
主义”取代“多极格局”而制造着各种各样的矛盾和冲突;针对中国这样一个不同于西方的东方大国的崛起,人们关注的眼神中也隐含着一丝的猜疑和恐惧。国家、民族、宗教、地区之间,仍然是你争我夺,没能真正的相互宽容,相互理解。我想如果大家能勇敢地并用真诚的心去面对彼此,那么误会、仇恨和流血就不会在我们的世界里长存的。
但是就像“宁静”“幸福”的“无知山谷”,我们都知道前方的路有很多的阻碍,想要冲破对未知恐惧的束缚我们还需要很多的努力,但是总还是有人不会放弃斗争和争取自由。历史也是一样的,时代的车轮仍然不断前行。敢于冒险的年轻人就像冲出山谷的溪流,是自由思想的化身。正是当年“先驱者”在探险中的一堆“石子路标”、一条“火烧通道”,把残留的村民引出了大山,找到了新的牧场。社会和生活是充满了矛盾和不确定,但是就像作者在序言的最后一句话所说的那样——这样的事情发生在过去,也发生在现在,不过将来(我们希望)这样的事不再发生了,是所有人们的期盼。
第四篇:读《学会宽容》有感
读《学会宽容》有感
今天我读了《学会宽容》这篇文章,在这里面的一句句话语都令我受益匪浅。俄国诗人普希金曾经说过:“没有宽容大量的心肠,便算不上是真正的英雄。”是呀,如果一个人一味计较个人的得失利益,只能体现出这个人的心胸有多么狭隘,修养有多么的浅薄。我也是因为当初没有宽容大量的心肠,才把我最要好的好朋友反变成了“仇敌”。记得有一次,我去我的好朋友——小君家玩!在艳阳高照的中午,我们准备好了材料,一起画起了荷花。我画画的“功底”比小君好得多,不一会儿,一朵朵亭亭玉立、婀娜多姿的荷花就在我的手中诞生了。正当我眉飞色舞地欣赏着自己的佳作时,小君因盖墨汁盖时太用力,就把墨汁都飞溅到了我的画上,使我的画彻底“毁容”了。顿时我就火冒三丈,等不及听小君的解释,也把墨汁盖打开,又用力一关,“刷”的一声,墨汁也溅满了小君的画上。“哼!活该,你肯定是嫉妒我,所以才故意弄脏我的画,对吧?现在让你也尝尝被破坏的滋味。”“对,对不起,我,我不是故意的,是因为„„”“别说了,解释就是掩饰,掩饰就是事实,道歉有什么用?什么都不用说,两个字——绝交!”我气呼呼的跑回了自己家。今天我读了这篇文章后,才知道当时我的心胸是多么狭隘。要是我宽容地对待这件事,之后这一切会发生吗?人生就是一条道路,而宽容就是铺路石,如果没有宽容,一路上将会是尘土飞扬,坑坑洼洼。让我们彼此都学会一种美德——宽容。
五年级:盛嗄泡沫
第五篇:读谈美有感
读《谈美》有感
很久不曾这样静静地坐下来读一本书,读一本好书。总觉得很忙,忙着赶作业,忙着兼职,忙着实习,忙着处理人际关系„„闲暇的时候,总是打开电脑,看看电影,或者写写日记,看得最多的刊物就是报纸和杂志,好像在这样忙碌焦躁的时代,让人焦躁得完全静不下心来,静静地读一本好书。曾经强迫自己去看一些好书,但是每次不是无疾而终,就是看完之后觉得索然无味。
当我翻开朱光潜先生的《谈美》的时候,我正坐着公车去兼职。在那样喧嚣的环境下,我却能看得津津有味。原来我觉得美学可能是一门挺艺术化,挺高深的学科。可是,朱光潜先生却把美学的各种深沉的道理,用生动浅显的话语表达出来,让人一下子就明白他说的道理。
看一本书,不得不看的是它的前言。这本书的开场白中,朱光潜先生就表明了自己写这本书的目的。他希望通过谈美,教会人们如何去“怡情养性”,去“免俗”,最终达到净化心灵,拯救社会的作用。虽然这本书的年代已经相去甚远,但是我觉得对于现在我们的社会和生活还是有很多借鉴意义。现在随着新媒体的发展,成名已经成为了一件很简单的事。类似“凤姐”这样的以其不同常人的思想和行为吸引了众多人的眼球。这样粗俗的卖点竟然也可以达到这样大的影响力和关注度,我想人们确实需要学习如何去“免俗”。这个世界应该有很多好的东西等待我们去欣赏和关注。“免俗”了之后,我们的心灵就被充实了,被净化了,社会也就更和谐进步了。
这本书分为十五章来谈美,每一章其实都教会了我很多,我最喜欢的或者说感悟最深的就是第二章“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第四章“希腊女神的雕像和血色鲜丽的英国姑娘”、第十四章“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第十五章“慢慢走,欣赏啊!”下面我就简要谈谈对这几章的感悟。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是我们会说的一句话,朱光潜先生用这句广为人知的话,告诉我们对于艺术的欣赏和创造,都需要一定的距离。很多人都有不平凡的经历或者见闻,但是只有少数人可以将这种不平凡的经历或者见闻转化为一种艺术。艺术的创造不光需要一种感情,还需要站在一个客观的角度去观赏。而对于任何事物的欣赏,我们都要也都需要适当的距离。当你身在其中时,或许你会被很多实际的需求、欲望或者其他种种因素制约,而蒙蔽了你去发现美的眼睛。“艺术都是主观的,但是它一定要经过几分客观化。”在生活中,我觉得自己是个有些理想主义的人。与人相处,距离近了,我就会发现别人身上各种缺点,然后对一个人的印象就慢慢变差。假若是隔着一定的距离,那么我了解和看到的就只是别人的一面,至于其他的一些面,我就可以把它们想象成我理想的那样。所以,要保持美感,我想人和人之间还是需要一定的距离。但假若那种距离必须消失,就好像恋爱和婚姻,那么应该客观地看待这个由“美”到“不美”的转变。
“希腊女神的雕像和血色鲜丽的英国姑娘”实际上是朱光潜先生的一个十分微妙的比喻。希腊女神雕像在这里就代表着艺术的美感,而血色鲜丽的英国姑娘就代表着快感。英国19世纪的一位著名学者罗斯金曾说“我从来没有看见过一座希腊女神的雕像,有一位血色鲜丽的英国姑娘的一半美。”很多人把快感和美感混为一谈。朱先生认为,美感有两个要素:
1.目前意象和实际人生也有一种适当的距离;2.在观赏这种意象时,我们处于聚精会神以至于物我两忘的境界,所以于无意之中以我的情趣移注于物,以物的姿态移注于我。美感与实用活动无关,而快感则起于实际要求的满足。美感经验是直觉的而不是反省的。所以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所说的好看,帅气一般都是快感,而非美感。真正的美,应该像希腊女神雕像一样让人在欣赏的时候沉浸进去,完全忘了自己是在欣赏,更不会知道自己是否喜欢。等到这个过程结束后,才回想起刚才的欣赏过程很愉快。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是我们常常勉励自己努力学习的一句话。在这里,朱光潜先生引用这句话,是告诉我们创作的灵感也是从功夫中出来的。很多人认为天才就是遗传和环境造就的,和本身的努力没有太大的关系。其实不然。凡是取得成就的天才虽然有遗传和环境的巨大影响,但也离不开个人的努力。这就告诉我们,只要肯下功夫,即使平凡的人也可以创造美,创造艺术。但是下功夫不光是指在书本上,还应该注重在各个领域的拓展。我们做任何事,不光是从事艺术方面的工作,都是一样的。假若没有一定宽度和一定深度的见识,只专注于工作上的小范围的提高,仍然很难得到很大的突破。所以不妨在闲暇的时间,不断地拓展自己的见识,读书、看报、上网、旅游,这些都是我们可以去做的一些事。
“慢慢走,欣赏啊”其实也是朱光潜先生对读者的一个忠告。人生中处处都有艺术和美,我们对于人生要抱着严肃的态度,认真地对待生活,但是也不应失了豁达的情怀。生活在当代的人们,特别是生活在大城市的人们,大多为了房子、车子和票子不断地拼搏。但是有多少人获得了精神上的满足呢?虽然整天忙成一团,但是忙乱之后,伴随而来的就是精神上的空虚。要想获得情趣丰富的幸福生活,我们就应该偶尔停下脚步,站在一个客观的旁观者的立场,去观察我们的生活,去挖掘生活中的美。艺术是情趣的活动,当你懂得欣赏艺术的美,你的生活也就会瞬间变得情趣丰富。
我想对于一本书的参悟,只此一遍是远远不够的。希望三年、五年以后,重新拾取这本书,我可以有更深刻的见解。
广电803班
200820940525张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