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大气压存在的实验探究刘昔清
关于大气压存在的实验探究
湖北省荆门市沙洋县马良中学刘昔清
人们长期生活在大气层的底层,存受着大气的压强,但是,大气压往往被人们忽略,人们甚至感觉不到它的存在。在《大气压》一节的教学中,怎样才能让学生直观感受大气压的存在,并对大气压的存在获得深刻认识呢?实验探究是不可缺少的。笔者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通过多次试验,认为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实验探究较为科学。
一、实验猜想大气压的存在对于大气压的猜想,必须建立在实验的基础上,可以通过以下三个小实验进行猜想。
1、用矿泉水瓶做实验。实验时,只须取少量热水(约70℃左右)倒入瓶内振动,然后倒掉,迅速盖紧瓶盖,让学生观察瓶子,会看到瓶子被一股力量压瘪,同时听到啪啪的响声。这时,教师引导学生猜想:是什么物体对瓶子施加了压力呢?学生猜想可能是瓶子周围的空气。
2、用旧注射器做实验。先将注射器的活塞推到筒底,排出筒里的空气,再将针孔用橡皮帽封住,然后让学生向各个方向拉注射器的活塞,拉不出来,这时引导学生猜想:是什么对活塞施加了压力呢?学生猜想:可能是空气。
3、用塑料挂衣钩的吸盘做实验。实验时,可将单个吸盘紧压在光滑玻璃板上,挤出吸盘与玻璃板之间的空气,让学生拉一拉吸盘;或者将两个吸盘紧贴在一起,挤出两吸盘之间的空气,让学生拉,学生都会感到拉开吸盘很费力。这时,引导学生猜想:是什么力量将它们紧压在一起呢?学生猜想,可能是空气,因为吸盘外只有空气。
二、实验验证大气压的存在通过以上三个小实验,学生对大气压的存在进行了科学的猜想,怎样才能使学生的猜想得到实验验证呢?笔者设计了一个小实验,准备一个透明广口瓶(瓶口配有带玻璃导气管的塞子),两个塑料挂衣钩吸盘,一个两用气筒,一个橡皮管。实验时,首先将两吸盘挤压,使其吸住,并向学生提问:如果吸盘周围没有空气,它们还会吸在一起吗?然后将已吸住的吸盘挂在带导气管的塞子下方,一起塞进瓶口,最后,用橡胶管将导气管与两用气筒相连,向外抽气,一会儿就会看到两吸盘自动分离,下方吸盘由于重力作用落在瓶底。这一实验现象验证了学生的猜想,使学生对大气的存在获得了更深刻的认识。
三、分析论证大气压的存在大气压是客观存在的,它是怎样产生的呢?原来,空气跟液体一样也要受重力的作用,所以,对浸在它里面的物体也要产生压强,这个压强就是大气的压强。人们生活在大气层里,每时每刻都要存受大气的压强,为什么平时人们感受不到大气压的存在呢?是因为人体内也有压强,人体内的压强与外界大气压强相当,所以人们不易感受大气压的存在,相反,当外界大气压发生变化时,人体会感到不适,如“高山反应”就与高山上大气压减小有关。总之,人们的生活与大气压息息相关,只有在正常大气压下人们才能健康的生活。
2009-10-20
第二篇:证明大气压的存在实验范文
证明大气压的存在实验
一、实验在教材中所处的地位与作用:巧用废弃饮料瓶证明大气压存在的几个小实验,既帮助学生了解大气压的存在,又有助于引导学生用生活中常见物品做实验、研究物理问题,还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动手能力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鼓励学生开展小发明、小制作,促进探究性学习。
二、实验原型及不足之处:大气是摸不着看不到的气体,大气压的存在令同学们怀疑,通过学生亲自动手小实验证明大气压存在是最好的办法。而教材只是列举了生活中由大气压引起的几个现象(人教版九年级物理P86页图14.3-1),进行想想议议,而学生没有亲自去体会,显然由此证明大气压的存在是不够的。教参介绍的瓶吞鸡蛋实验,也由于鸡蛋被吞进去后,取出来比较麻烦而不适宜在课堂上做,特别是在多个班做实验不够方便。
三、实验创新与改进之处:
1、利用生活中常见的饮料瓶及弹力球可以代替瓶吸鸡蛋实验,而且可以反复做。
2、利用饮料瓶和乒乓球可以做覆杯实验。
3、利用饮料瓶和热水可以做铁桶压扁实验。
4、利用饮料瓶还可以引入托里拆利实验。
5、利用饮料瓶和水直接演示大气压的存在。
四、实验器材:饮料瓶、弹力球、水及水槽、乒乓球等。
五、实验过程及效果:
1、稍微用力按下空饮料瓶的同时将弹力球放在瓶口上,再将瓶子倒过来,弹力球不会掉下,证明了大气压的存在。这个实验可以反复
做,而不必用鸡蛋做。
2、在矿泉水瓶中装满水,用乒乓球盖严瓶口,手按住乒乓球把瓶子倒过来,放开手后水不会流出来乒乓球也不会下落。此实验说明了大气压强的存在,直观形象、生动有趣,比用任何语言描述效果都要好。
3、向空饮料瓶里倒点热水并且把瓶子涮一涮,再把热水倒出来,迅速密封瓶盖,会明显发现瓶子变瘪了,从而证明了大气压的存在。
4、再取一饮料瓶灌满水并拧紧瓶盖后,把它倒置在盛有足够多水的玻璃水槽中,在水中把瓶盖拧下来,抓住瓶子向上提,但不露出水面发现瓶里的水并不落回水槽中。既证明了大气压的存在又为介绍托里拆里实验作准备。还可以在此实验的基础上,在瓶底打孔,立刻发现瓶里的水流回水槽中。原因是瓶子内、外均有大气压相互抵消,水柱在本身重力的作用下流回水槽,这里又形成以前所学过的连通器。
5、将一饮料瓶底部扎几个细孔,再往饮料瓶中到入适量的水,此时会发现瓶底处有水流出,可以印证液体对容器底部有压强。继续迅速把饮料瓶中灌满水,然后拧紧瓶盖,这时可观察到饮料瓶底部并没有水流出。如果再拧松瓶盖,又发现水流了出来。这说明是大气压作用形成的这一现象。
总之,在我们生活的周围有很多物品可为教学服务,争取做到不被实验室中的器材所限制,正如物理前辈朱正元教授所倡导的“瓶瓶罐罐当仪器,拼拼凑凑做实验”,充分发挥教师、学生的想象力,创
造性的利用身边的物品做更多生动简单的小实验为我们的物理教学服务。
2010年6月
证明大气压存在的实验方法
夏波
【内容摘要】:大气压是初中物理的教学难点,突破难点的方法有多种多样,常用的方法有玻璃吸盘法、马德保半球实验法、广口瓶吞鸡蛋法。【关键词】:大气压;物理实验;物理。
大气压是初中物理教学的重要内容,也是教学的难点。难就难在学生没有大气压的感受。把一个东西放在手上,人们能够感受到它的重量,知道物体对手有一个压强;挑起一副担子,人们能够感受到它的压力,知道担子对肩膀有一个压强。人们从一出生就生活在大气之中,却没有一个人能够感受到大气对自己有压力,有压强。人对事物的认识,取决于事物给人的感受。事物给人以感受,人就承认它的存在;事物没有给人以感受,人就不会承认它的存在。学生没有感受到大气给自己的压力,当然,不会承认大气压的存在。正因如此,使得大气压的教学成为物理教学的一个难点。
应该怎样破解这个难点呢?最重要的是要让感受到大气压,视觉上的、味觉上的、触觉上的都可以。下面几个实验成本低,又能较好证明大气压的存在。
一、玻璃吸盘法
拿一个吸盘放在玻璃板上,再把它拿起来,说明吸盘与玻璃板是分离的。把吸盘按在玻璃板上,排出吸盘里的空气,再把它拿起来,发现玻璃板也被吸起来了。
让学生思考,为什么前几次吸盘不能够把玻璃板吸起来?为什么后来吸盘把玻璃板吸起来了?引导学生分析这两个问题,使学生间接地认识到大气压的存在。把吸盘放在玻璃板上,吸盘内部有空气,空气是流体,在某一个点上的压力是朝着各个方面的,在吸盘的某一个点上,吸盘内和吸盘外所受的压力是一样大的,吸盘的内部和外部所受的压力是一样的。当吸盘内部没有空气的时候,吸盘能够把玻璃板吸起来。说明吸盘受到一个由外指向内的力的作用,把吸盘按在了玻璃板上。试想,如果没有这样的一个力的存在,吸盘内部和外部都没有力的作用,那么二者岂不分离了。这个力是谁?刚才是内外都有空气,吸盘与玻璃板分离,现在是内部没有空气,外部有空气,那么问题肯定是出在空气上。是外部的空气给吸盘一个指向内部的力。压强是单位面积受力的大小。有力的存在,自然就会有压强的存在。空气能够给物体施加力,空气对物体就能够产生压强。
二、称空气
力和压强是一对孪生姊妹,有力的存在,必然有压强的存在。所以,要说明大气压的存在,只需要说明大气有压力就可以了。大气受地球的吸引,有一定的重力。要说明大气有压力,只需要说明大气有重力就可以了。所以,我们只要设法说明空气有重量就可以了。
取两个玻璃瓶子,打开瓶口,连同瓶盖一起放在天平上称重,使天平平衡。再把两个瓶子盖上口,抽出其中一个瓶子里的一些空气,再次称两个瓶子的重量。会发现天平的指针有轻微的偏转。这说明空气是有重量的。就而推出,空气对物体有压力,大气压是存在的。
三、模拟马德堡半球实验
两个皮碗口对口挤压,然后两手用力往外拉,发现要用较大的力才能拉开。马德堡半球实验和模拟实验的共同点是:将金属球内和皮碗内的空气抽出或挤出,使金属球内和皮碗内空气的压强减小,而外界的大气压强就把它们紧紧地压在一起,要用较大的力才能拉开,这就有力证明了大气压强的存在。
四、“瓶吞蛋”实验
用剥了壳的熟鸡蛋堵住广口瓶口,实验前用手轻轻用力,不能将鸡蛋完整地压入瓶内。再将点燃的棉球扔入装有细沙(防止烧裂瓶底)的瓶中,迅速将该熟鸡蛋塞住瓶口,待火熄灭后,观察到鸡蛋“嘣”的一声掉入瓶内。
上述实验,由于棉花燃烧使瓶内气压降低,当瓶内压强小于瓶外大气压强时,鸡蛋在大气压强的作用下,被压入瓶内。
五、“覆杯实验”
玻璃杯内装满水,用硬纸片盖住玻璃杯口,用手按住,并倒置过来,放手后,整杯水被纸片托住,纸片不掉下来。
该实验玻璃杯内装满水,排出了空气,杯内的水对纸片向下的压强小于大气对纸片向上的压强,因而纸片不掉下来。
六、注射器拉砝码
取一注射器,把针筒倒夹在铁架台的铁夹中,先将活塞推到针筒顶端,排尽空气后用橡皮套将管口套牢,再在活塞颈上拴上细绳,绳下挂几个钩码,活塞也不易拉下来。
七、试管实验法
将粗试管装满水后,再将稍细的空试管插入粗试管中至一半深度处,将两试管迅速倒置过来,放开细试管后,则会看到细试管在粗试管内缓缓上升,这表明大气有压强。
八、抽气实验法
在橡皮塞中插入两支细短玻璃管,一根玻璃管口套上一个小气球,并用线扎紧,另一根接厚橡胶管后与抽气筒相连。用橡皮塞塞紧广口瓶瓶口,用抽
气筒抽出瓶中的部分空气,此时套在另一玻璃管口的小气球就膨胀起来。这是由于抽走瓶内部分气体后,瓶内压强减小并小于瓶外大气压强,因而大气压强将瓶外部分气体压进了气球。
总之,教师如能在原有的验证大气压存在的实验基础上再增加以上一些小实验或安排学生自己课后动手做一做,能加深学生对大气压强存在的理解,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学生求异思维和整体分析及概括问题的能力
第三篇:证明《大气压存在》的简捷实验
证明《大气压存在》的简捷实验
肃宁县邵庄中学郭满增
一、实验名称:证明《大气压存在》的简捷实验
二、实验目的:证明大气压存在三、实验器材:塑料饮料瓶(太子奶瓶、营养快线瓶)、橡胶气球、皮筋、热水、冷水、水槽。
四、实验操作:演示实验一:
1、将热水倒入空塑料瓶中(多半瓶),过一会把热水倒出,旋紧盖子,再把它放入盛有凉水的水槽中,一会儿看到瓶子被压瘪。
演示实验二:
2、将热水倒入空塑料瓶中(多半瓶),过一会把热水倒出,把气球用皮筋固定在瓶口过一会儿,气球被吸进瓶内并且被吹大。
五、装置改进意义:仪器结构简单,便于操作,现象明显可推广为小组合作、学生实验,提高学生兴趣。
第四篇:证明大气压存在的实验方法
证明大气压存在的实验方法
【内容摘要】:大气压是初中物理的教学难点,突破难点的方法有多种多样,常用的方法有玻璃吸盘法、马德保半球实验法、广口瓶吞鸡蛋法。
【关键词】:大气压;物理实验;物理。
大气压是初中物理教学的重要内容,也是教学的难点。难就难在学生没有大气压的感受。把一个东西放在手上,人们能够感受到它的重量,知道物体对手有一个压强;挑起一副担子,人们能够感受到它的压力,知道担子对肩膀有一个压强。人们从一出生就生活在大气之中,却没有一个人能够感受到大气对自己有压力,有压强。人对事物的认识,取决于事物给人的感受。事物给人以感受,人就承认它的存在;事物没有给人以感受,人就不会承认它的存在。学生没有感受到大气给自己的压力,当然,不会承认大气压的存在。正因如此,使得大气压的教学成为物理教学的一个难点。应该怎样破解这个难点呢?最重要的是要让感受到大气压,视觉上的、味觉上的、触觉上的都可以。下面几个实验成本低,又能较好证明大气压的存在。
一、玻璃吸盘法
拿一个吸盘放在玻璃板上,再把它拿起来,说明吸盘与玻璃板是分离的。把吸盘按在玻璃板上,排出吸盘里的空气,再把它拿起来,发现玻璃板也被吸起来了。
让学生思考,为什么前几次吸盘不能够把玻璃板吸起来?为什么后来吸盘把玻璃板吸起来了?引导学生分析这两个问题,使学生间接地认识到大气压的存在。把吸盘放在玻璃板上,吸盘内部有空气,空气是流体,在某一个点上的压力是朝着各个方面的,在吸盘的某一个点上,吸盘内和吸盘外所受的压力是一样大的,吸盘的内部和外部所受的压力是一样的。当吸盘内部没有空气的时候,吸盘能够把玻璃板吸起来。说明吸盘受到一个由外指向内的力的作用,把吸盘按在了玻璃板上。试想,如果没有这样的一个力的存在,吸盘内部和外部都没有力的作用,那么二者岂不分离了。这个力是谁?刚才是内外都有空气,吸盘与玻璃板分离,现在是内部没有空气,外部有空气,那么问题肯定是出在空气上。是外部的空气给吸盘一个指向内部的力。压强是单位面积受力的大小。有力的存在,自然就会有压强的存在。空气能够给物体施加力,空气对物体就能够产生压强。
二、称空气
力和压强是一对孪生姊妹,有力的存在,必然有压强的存在。所以,要说明大气压的存在,只需要说明大气有压力就可以了。大气受地球的吸引,有一定的重力。要说明大气有压力,只需要说明大气有重力就可以了。所以,我们只要设法说明空气有重量就可以了。
取两个玻璃瓶子,打开瓶口,连同瓶盖一起放在天平上称重,使天平平衡。再把两个瓶子盖上口,抽出其中一个瓶子里的一些空气,再次称两个瓶子的重量。会发现天平的指针有轻微的偏转。这说明空气是有重量的。就而推出,空气对物体有压力,大气压是存在的。
三、模拟马德堡半球实验
两个皮碗口对口挤压,然后两手用力往外拉,发现要用较大的力才能拉开。马德堡半球实验和模拟实验的共同点是:将金属球内和皮碗内的空气抽出或挤出,使金属球内和皮碗内空气的压强减小,而外界的大气压强就把它们紧紧地压在一起,要用较大的力才能拉开,这就有力证明了大气压强的存在。
四、“瓶吞蛋”实验
用剥了壳的熟鸡蛋堵住广口瓶口,实验前用手轻轻用力,不能将鸡蛋完整地压入瓶内。再将点燃的棉球扔入装有细沙(防止烧裂瓶底)的瓶中,迅速将该熟鸡蛋塞住瓶口,待火熄灭后,观察到鸡蛋“嘣”的一声掉入瓶内。上述实验,由于棉花燃烧使瓶内气压降低,当瓶内压强小于瓶外大气压强时,鸡蛋在大气压强的作用下,被压入瓶内。
五、“覆杯实验”
玻璃杯内装满水,用硬纸片盖住玻璃杯口,用手按住,并倒置过来,放手后,整杯水被纸片托住,纸片不掉下来。
该实验玻璃杯内装满水,排出了空气,杯内的水对纸片向下的压强小于大气对纸片向上的压强,因而纸片不掉下来。
六、注射器拉砝码
取一注射器,把针筒倒夹在铁架台的铁夹中,先将活塞推到针筒顶端,排尽空气后用橡皮套将管口套牢,再在活塞颈上拴上细绳,绳下挂几个钩码,活塞也不易拉下来。
七、试管实验法
将粗试管装满水后,再将稍细的空试管插入粗试管中至一半深度处,将两试管迅速倒置过来,放开细试管后,则会看到细试管在粗试管内缓缓上升,这表明大气有压强。
八、抽气实验法
在橡皮塞中插入两支细短玻璃管,一根玻璃管口套上一个小气球,并用线扎紧,另一根接厚橡胶管后与抽气筒相连。用橡皮塞塞紧广口瓶瓶口,用抽气筒抽出瓶中的部分空气,此时套在另一玻璃管口的小气球就膨胀起来。这是由于抽走瓶内部分气体后,瓶内压强减小并小于瓶外大气压强,因而大气压强将瓶外部分气体压进了气球。
总之,教师如能在原有的验证大气压存在的实验基础上再增加以上一些小实验或安排学生自己课后动手做一做,能加深学生对大气压强存在的理
解,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学生求异思维和整体分析及概括问题的能力
第五篇:刘昔静论文
第十二届全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征文大赛
论文类别:中学美术
浅谈初中美术教学的体会
刘昔静 电话:***
重庆市潼南巴川中学校
摘要: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美术学科也受到了很多人的关注。为了更好地使用新形势下课程改革的需要,美术课程首先要做的就是与时俱进,改变以往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些许不良问题,在改正的过程中还应该积极探寻出一条行之有效的教学教育途径。那么,在实际的美术课堂教学过程中该怎样更好地体现课改后新的教学理念,更好地促进美术敦学质量的提高,这是每位美术教师应该思考和探索的。关键词:美术课堂教学的体会;新课改;教学方法
一、新课程改革的推行
2001年发布了《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确定了基础教育的基础性和先导性作用,提出“提高艺术教育教学的质量”等问题[1]。从这些文件中我们已看到美术教育在基础教育中不可替代的地位,更能清楚的意识到在美术教育中,提高教学质量和加强课堂教学已成为了重中之重。而美术的课堂教学是其中一项重要的内容,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首要问题。
二、教学现状与课堂教学的体会
(一)、教学现状
近年来,在九年义务教育中,学校的美术教育更加偏爱小学阶段的美术教学。这是由国内外对儿童绘画发展阶段的研究成果引起的,如一些学者所说“儿童期的成长易于进行”一样,导致这一时期的课堂教学研究络绎不绝。但相对产生的,是对初中美术教学的忽视,由于初中学生所处的年龄,身心特征较复杂,加之是小学和高中的过渡阶段,困难较多,所以漏洞较大。由此有人提出了初中美术教育处于“危机”期,或 “断乳”的说法[2],引起研究者的注意。
九年义务教育的美术课程标准中,把此阶段分成了四个学习阶段,初中称为第四个阶段[3],也是义务教育阶段的最后一个时期。在标准中,也提出了关于这一阶段的各学习领域的目标和内容,为此阶段的美术课堂教学指明了方向。
(二)、美术课堂教学的体会 作为一名中小学美术老师的我,深切的感受到,小学一年级的学生很喜欢画画,学校也很重视艺体教育,一年级学生画的画远超出我的想象,画面丰富有趣,用色大胆,色彩鲜艳!然而初中学生对于美术的喜爱程度远低于一年级的学生,上第一节美术课时,我问:同学上美术课已经很久了,那老师想问同学们,你理解的什么是美术?美术就是画画吗?学生们的答案让我很吃惊:嗯,我们终于上了六年没上的美术课,我统计了一下,一个班有10个同学左右。虽然我读小学美术课也没上过,初中三年下来上的美术课不超过三节,当时我们是农村中小学,学校还不重视艺体教育。
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德智体美劳不是应该全面发展吗,怎么还会有这样的问题。由此可见在现实的教育实践中,美术就成了可有可无的“豆芽课”。现在作为一名美术老师的我不想让现在的孩子再过我那样的小学和初中生活,从现在开始,你们不要以为美术就是“豆芽学科”,虽然美术成绩不计入你们的中考,美术也是要考试的。成绩好不能说明你非常优秀,只能说你会读书而已,要全面发展,这样才是一位非常优秀的学生。为了使学生们对美术引起重视。下面谈一下课堂教学的体会。
人教版七年级美术《小伙伴》,首先分析了一下教材,作为大部分没有任何美术造型基础的学生,不以素描或者速写的形式来表现肖像,为了增加他们的兴趣,运用表现手法在绘画里。这一课分2个课时来进行。第一个课时的重难点:了解头部基本特征(脸型、发型),运用表现手法绘画。导入:步入新的校园,也经历了为期一周的军训,发生了哪些让你们难忘,好玩的事情?学生回答军训,认识的新朋友,或者把某某同学认错了!对了,最开始到了一个新环境难免会遇到一些尴尬的事情。不仅你们会遇到,老师也同样会遇到!为了让同学们避免这样的误会再次发生,让别人更好的记住,来学习一下《小伙伴》。新授课:现在你最要好的小伙伴,你是通过他的哪些特征记住他们的?小游戏:(请同学上台描述你的小伙伴的特征,下面的同学来猜是谁,描述得不能太直观)
1、头部特征:脸型(用汉字分:国、目、甲、申、由、田、用、风)发型:男生(短、粗、用线重、硬线条)、女生(柔软、飘逸、线轻细)
2、表现手法(以姚晨的肖像漫画为例,引出夸张手法;以Hello Kitty为例引出省略,欣赏图片,学生自主发现及总结表现手法。)
3、如何表现一个吃货的形象(小组讨论:用学习的表现手法描绘吃货的形象)学生进行描述,说了很多,也新颖的画面,其中有同学说画一个胖子,手里拿着特别多零食,嘴里塞满了东西,嘴边还有零食残渣,边走边扔零食袋。然后有学生提出质疑了,为什么吃货一定是胖子呢?我鼓励这些学生,大胆想象,提出不一样的想法;女同学的,很梦幻,身边的东西全部变成了可以吃的,如床、被子变成了面包等。即使学生说的小学几乎没上过美术课,但我听了他们怎么样表现一个吃货的精彩描述,对他们的画充满了期待!
4、学生创作(在这个过程中,我发现很多学生就在那里磨蹭,不知道怎么把刚刚所说的画出来,有同学就问,可以画火柴人吗?由此发现他们观察了生活,可手上的技能跟不上,不知道怎么描绘,平时积累的也少。)
《小伙伴》第2课时,导入:复习上节课的知识;新授课:
1、讲解三庭五眼;
2、五官的画法及结构;
3、练习:你的同桌;首先给同学们看,我的自画像及一个学生的肖像,进行分析。在他们画的过程中,同样的问题发生了,大部分同学画出来都差不多,他们很难抓住自己同学的特征。然后找了一张我们学校老师的照片,表情丰富、特征明显的照片进行绘画,有一部分同学较好,当然在这个过程中,也发现了一二位比较优秀的同学。由此就想怎样提高他们的绘画水平,会画画呢?怎样提高他们的审美?汇总了他人的教学方法:直观感受的表达方法[4]。
1、直观感受的表达方法的定义
直观感受是一种感性的表达方法,是指在教学中通过学生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的感知进行艺术表达,或教师语言的描述和引导,让学生形成所学事物的清晰表象,丰富他们的感性认识[5]。
初中生的思维处在以顺向思维为主并向逆向思维过渡的发展阶段,直观感受在他们的思维中占据很重要的地位。所以在教学方法上,教师要通过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等直观感受的方法,让学生记忆、联想和创造。教学手段方面,利用视频、图片、歌曲等对学生进行感知剌激及启发式教学,促使学生创造出高于直观感受却源于直观感受的充满创意思维的绘画作品。
2、直观感受表达方法的目的 美国美术教育家阿恩海姆认为,感性观察是思维探索和理解世界的首要途径,观察者的思维靠直接领悟到所观察事物的共同点,称为“观察概念”或“感性概念” [6]。足以证明观察感受对于美术学科学习的重要性。
初中阶段,学生开始关注形象的个性特征,更喜欢突出个性。直观教学法主要是克服传统的概念化表现,达到让学生在个人经验中,通过自我发现,把知识化为己有的目的。
在教学方法引导上,用启发式教学,让学生通过观察获得感受,形成表象,再进行直觉表现。当学生通过课堂的启迪,绘画的作品会出现的问题,他们可以通过再去观察生活,而获得新的认知。同时使学生在课下更加留意捕捉生活中的各种小细节,对事物的特征有更明确的认知,了解艺术与生活的紧密联系,达到加强感知思维和记忆思维的锻炼的目的。
3、直观感受表达的教学方法 ①演示法
演示法具体在美术教学中的运用,就是美术教师通过展示各种实物、教具,教学知识进行示范性教学,使学生快捷地获取知识的教学方法。把重要的知识点通过演示法传授给学生,特别是一些容易出现的错误,比如很多学生直观想表达的东西,却绘画不出来。教师可以通过演示法,在黑板上演示错误的表达方法,然后让学生进行纠正;或者通过问题较多的学生作品实例,让其他学生观察,纠错,通过“大家来找茬”的游戏,让学生有明确的记忆,然后教师通过正确的示范的方法,让学生学习和掌握正确的表达方法。同时,教师还应该通过演示法让学生了解更多的表达方法,鼓励学生大胆创作,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②感觉训练法
感觉训练法包括触觉、喚觉、视觉等,通过让学生在同样形态的线条和材质产生不同的感受,在感觉训练中培养学生的感知能力。美国当代著名美术教育家罗恩菲德在说明儿童美术的特征时,特别提出了知觉的“视觉模式”和“触觉模式”这两种概念。他认为知觉有两种反应,一种是视觉模式,一种是触觉模式[7]。教师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可以运用罗恩菲德的这两种概念来教学,通过视觉直观观察和触觉触摸,包括结构复杂的蔬菜、树木,比如不同长相的土豆,让学生感受物体的线条和形体,还有材质。通过提问、启发性、直观感受等方式,促使学生开动脑筋提高对艺术的感受力,刺激学生艺术发现和表达的欲望。在学生的观察过程中,教师还应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进行描述和引导,避免学生过分依赖直观形象而缺乏想象力,甚至养成简单模仿实物或示范画的坏习惯。
参考文献:
[1] 2001年5月发布的《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的第三部分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扎实推进素质教育中提出。
[2]余洋.初中美术教学现状审视与应对策略[J].六安师专学报.2000,16(1):84-86.(完整的)
[3]在2001年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明确指出“将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美术学习分成四个学段,即第一学段:1-2 年级;第二学段:3-4 年级;第三学段:5-6 年级;第四学段:7-9 年级。”7-9 年级也就是初中学习期。[4从简笔國到手绘造型基础过渡的初中教学研究[D] [5] 陈卫和:《美术教育质的研究案例》[M],上海.中国书籍出版社,2013年版,第—页。[6](美)约翰杜威著伍中友译:《我们如何思维》[M],北京新华出版社,2010年版,第27-28页。
[7](美)罗恩菲德:《创造与心智的成长》[M],湖南美术出版社,2002年版,第25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