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兴市外来务工人员的生存状况和展望结题报告

时间:2019-05-13 13:18:5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嘉兴市外来务工人员的生存状况和展望结题报告》,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嘉兴市外来务工人员的生存状况和展望结题报告》。

第一篇:嘉兴市外来务工人员的生存状况和展望结题报告

《嘉兴市外来务工人员的生存状况及展望》结题报告

【摘要】 促进对外来务工人员平等对待,保障这个特殊的群体的合法利益能推进和谐社会并提高老百姓的幸福感。然而,通过调查研究我们发现,目前嘉兴市仍存在不少的针对外来务工人员之间的“公平差距”,以至外来务工人员的生存现状不佳,未来的展望也令人堪忧。“人人生而平等”,确保“平等对待”应该是政府对待本地市民与外来务工人员的首要原则。我们认为本课题对于全市及全省全国的相关政策的制定都有重要推广参照价值。

【关键词】外来务工人员平等对待现实与未来状况

一、调查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农民工的时代”,这是一些知名传媒对中国现今所处的的时代环境的一种称谓。农民工进城务工的大潮如今已经变得很大,他们是从改革开放后迅速兴起壮大的一个特殊的群体。这种特殊无需加上引号,更无须大肆宣扬,因为它是人们日常生活中所能亲眼目睹,然后又熟视无睹的一种特殊。但是,2010的富士康员工跳楼事件给人们敲响了警钟;如果他们继续无视这个身处阴暗角落的群体,这个群体的怒气必将愈累愈大,直至某一天爆发。当然这是谁都不想要发生的结果。所以我们只有了解外来务工人员这个庞大的群体,需要什么,渴望什么,才能处理好和这个特殊群体的关系。在这个大背景下,我们选择了主动去了解他们,于是开始了我们对外来务工人员生存现状和展望的调查研究。

对于本课题的意义,随着调查的深入,思考分析的深入,也越来越明确,争取本地市民与外来务工人员的平等对待。“平等对待”仅仅是四个字,而对于几千万,几亿的外来务工人员(农民工)们意味着更美好的未来,更和谐的社会,即一个更和谐的国,一个更幸福的家。所以平等对待不仅对家庭有利,对国家,对社会的文明进步也有长远的意义。我们不是在呼唤“特殊的公平”,而是在为一个时代的普遍的平等对待呐喊。这是我们课题组的目标,也是本课题的意义所在。

二、研究的过程和方法

我们课题组通过实地调查,采访,网络发帖及文献查阅的案例分析等方法,一再解释外来务工人员的生存现状产生的主要原因和主要特征,并提出相应的改进建议,供政府、工厂主、包工头等部门和用人单位负责人决策参考,提高外来务工人员的幸福感,保障外来务工人员的合法权益,并有利于促进外来务工人员更好更快地融入本地生活,创造出更大的经济效益,更和谐的人际关系。自2010年高一第一学期起,在陈育中老师的具体指导下,我怕,我们自主组成了研究性学习小组,对课题进行了相关调查研究。下面就我们调查的基本情况报告如下

1、实地调查

“实地调查”主要以南湖区东栅工业园区内及其周边的外来务工人员为例。因为 在东栅工业园区集中的工厂比较多,而其劳工也大多来自外地,人员较为集中并且有较多不 1

同年龄段,不同文化层次等不同性,比较有代表性。嘉兴市一个新兴的经济名城,在全国也有一定的代表性,由于近几年经济迅速发展,需要的外来务工人员越来越多,因此其中的问题也比较严重。

在调查中,研究小组成员走进了工厂,走上街头,还来到了郊区荒地边,目睹了外来务工者的生存现状,也拍摄了不少照片。我们还特地选取了一家工厂,在其中实习,与外来务工人员们一起工作,休息和聊天了解信息。实习所选取的工厂的老板为本地人,工厂中本地人,外地人都有,且外地人居多,来自各省,在本地工厂中有一定的代表性,所反映的问题也是大多数外来务工人员所共有的,非常有价值。另外,还与一些外来务工人员亲切交谈,了解他们的状况,而且特地采访了三名工人,了解详细情况。

2、专门采访

带着对外来务工人员生存现状担忧的问题,7月27日,我们采访了一位姓寥的湖 南工人。他是从江苏来嘉兴不久,他表示他的生活挺好的,并且还比较认同嘉兴是座不错的城市,他的选择没错。但问及他对政府对外来务工者的政策做法的看法时,他很迷茫,而且还说毫不了解什么政策,不知道有什么看法。

之后我们还调查了一位四川的郑师傅,他来本地打工有十多年了,与妻子、女儿

租住在郊区。他的态度与前者不太相同,表示嘉兴对待本地人与外地人方面不够平衡,不够公平。他妻子说她女儿今年要读小学一年级了,但是没有上到一所好的小学,而是勉强进了一个郊区小学,因为市里的比如实验小学,钧儒小学等都需要外来务工人员交大约1万的借读费,美名曰“赞助费”。所以郑师傅对这个政策非常不满,觉得不公平。

还有一位姓黎的四川工人,21年前他14岁就来到嘉兴了,对本地的变化有很深的感

受,对于相关政策做法也十分了解。他仅用几句话道出了外来务工人员的生存现状,他们有 在本地得到应有的公平,所以他们非常渴望本地政府能对外来务工人员与本地人同等对待。三个代表人物的回答让我意识到,外来务工人员在本地生存状况的艰苦,不是才有的,而是 由来已久了,更迫切需要我们深入认真负责地进行调查研究。

3、文献资料案例分析

除“实地调查”采访外,研究小组还采用了“文献资料案例分析”,借助互联网等 设备,搜集了外来务工人员在外存现状的实例,进行了深入分析。需要特别报告的是,研究小组还对一部名为《归途列车》的纪录片进行解读,尝试使用纪录片中反映外来务工人员“春运”回家,在外务工等现实现象,获取更多的资料,进一步增强调查的说服力。并对不同城市遇到的同一个问题(外来务工人员的生存状况

及展望),进行广视角地对比,观察深入调查分析。

三、调查结果分析

我们通过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发现以下的主要原因:

(一)普遍存在受教育状况堪忧

通过各种渠道的调查研究,我们发现本课题涉及的‘外来务工人员在外的生存状 况与未来展望问题’不仅在本地存在,而且在全国的大中城市都存在,但是他们的生存状况却差不多,有的甚至连温饱都是个问题,更别说奔小康了,他们只是一个“被小康”的弱视群体。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很多省市提高门槛来限制外来务工人员的子女就本地中小学,甚

至某些城市强拆民工子弟学校,扼杀了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最后一点希望。如果他们想就读本地学校,就不得不以“赞助费”的名义“被捐赠”给学校上千甚至上万元。上万元,几乎是他们一两年攒下来的钱,却用来读义务教育的书,很多外来务工人员会不值得,结果导致很多适龄儿童没有接受到应有的教育,相反他们很早就开始外出打工,成为新一代的外来务工人员。所以教育问题是外来务工人员的生存状况中不得不提的一个难题,也是他们生存状况中令人堪忧的一部分,亦是我们调查的一个重点。通过资料检索,我们发现不管是以前还是现在,虽然有对外来务工人员生存状况的相关介绍,但是实际上非常少,也不够深入。结果只能一时激起大家对他们的关注,高度关注之后的冷淡或许更能让人体会到外来务工人员的艰辛,所以我们把这一群体定义为“生存在角落的弱视群体”,相信与他们的现实处境更为贴切。

(二)生存状况不佳,与态度相关

在学习过程中,我们常听到一句话“态度决定一切”,然而在生活中也能应征这一 点。我们在调查过程中就深刻地感受到了这一点。在这次调查中,我们主要从他人交谈为主。从中我们了解到一个重要信息:外来务工人员的生存状况不佳,与他们自身及外界的态度都有关系。在这么多的对话交谈中,我们听到的抱怨是最多的。抱怨是没有用的,但是外来务工人员虽然知道,却依旧这么做,这也是他们生存状况不佳的原因之一。然而外界的态度亦是造成外来务工人员生存状况不佳的一个原因。在之前一点,有讲到过人们对这一群体的关注度不够,这也是造成他们生存状况不佳,却无法自力改变的原因。所以综合内外的因素,消极态度导致外来务工人员的生存状况不佳。

(三)生存状况不佳,其根本原因是由政策不公造成的。

我们分析了所有的一手资料,并结合其他地方的相关资料,发现外来务工人员的生 存状况不佳,其根本原因是由政策不公造成的。哲学上有个别与一般的概念,注重对个别的 单独研究,也注重向一般推广、研究。然而,我们正是从外来务工人员生存状况不佳,由来 已久,却无力改变这一现象,逐渐摸清它的本质:政策不公。

1、因为政策不公,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无法正常上学

赞助费是一种形式,但是对于更多面临中、高考的学生来说,由于政策规定没有本 地户口无法在本地考试。他们不得不面临以下几个艰难的选择:A.在本地买房(由于相关手续、程序、繁杂,需在中、高考一两年前就购房);B.回自己家乡再考;C.放弃考试,直接进入工厂工作,得到直接的经济回报。毫无疑问的是,大多数外来务工人员会选择C项。送他们的子女进入工厂,早早地步入社会,也顾不上子女是否愿意了。因为政策不公,大批优秀的外来务工子女无法再接受教育。而相对于大多只能存下1~2万的打工者,想让他们的子女和本地孩子一样接受教育,简直比登天还难。然而也只有政策能从根本上改变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命运,即新一代外来务工人员的命运,同时,改变的还有嘉兴自己的命运。

2、因为政策不公,外来务工人员及其家人(长期居住在本地的)无法正常享受政府的医疗保障

在医疗保障方面,外来务工人员及其子女一向被视作“透明人”,他们自己是极不 情愿成为“透明人”,而是“被透明人”。在我们的调查中,我们调查组访问过很多外来务工人员,他们都一致认为生不起病。因为如果生个小病、感冒、发烧什么的,一个月的工资几乎就见底了,倘若伤筋动骨,出了什么大病,这辈子就完了。十几二十年辛辛苦苦攒下的血汗钱,不出十天半个月就没了。其实没有如果,事实也是如此,调查组成员之一的刘鹏,也

是外来务工人员的子女,他说他很少生病,一年到头也难得几次小感冒。因为实在生不起病。他在读小学时,曾硌伤下巴,只是去医院缝个针,消消炎,再拆个线,来回折腾了几次,竟花去一千多块,而无法享受医疗保障,只有学生保险,最后只有六十多元的返还。他觉得这保障更像是施舍,可怜他们这些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但是如果外来务工人员及其家人能和本地人一样平等地享受医疗保障,看病对他们就不再困难。事实上我们遇到的更多的外来务工人员是另一种情形。他们得了感冒不去医院,只是撑着,过几天好了还好,要成了发烧,他们也是自己用水降降温,实在烧得厉害,他们才会咬咬牙,攥着自己好不容易攒下的钱,艰难地去了医院。要是有什么小病痛,他们也经常只是试一下偏方,将就将就,忍一忍就过去了,但通常他们一忍就积成了大病,却又不去医院,最后只有重蹈覆辙。要么等死,要么花光积蓄还不一定能活,而大多外来务工人员是选择后者。各省各地也不乏此类报道。而人们也只是不断责难医院见死不救,不公道,很少人会想到是政策不公,从根本上导致了外来务工人员就医难,甚至怕就医。从某种层面上讲,一个城市若给不了为它服务的人们最基本的生活保障,又从何谈起给予人们幸福,又从何谈起成为文明城市,更从何谈起为人民服务,为广大百姓服务呢?由于政策不公,而就医问题也由来已久,但我们认为这是决不能成为不平等对待“正常化”的借口,必须立即根除。让公正公平真正成为老百姓心中的公正公平。

3、因为政策不公,外来务工人员生活水平得不到保障

据上学期的时政提纲的报道,中国的农民工的平均工资为1700多元,但没有公布城市 居民的月均收入,也无法进行比较。但是经过我们调查小组的长期深入调查,我们发现因为政策不公,外来务工人员的生活水平得不到保障,相反,大多处于城市居民水平之下,处境相当糟糕。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大多数外来务工人员的工资在1500~3000年每月,而且绝大多数人没有应有的各项保障。无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养老保险等,而很多人都选择不去交,因为相对于寥寥几千元的工资,四五百的各项险金是多余的,他们选择放弃。然而一旦出险,这些险金会显得非常重要,而出险的外来务工人员只能“自食其果”了。但是事实真的应该这样吗?答案是否定的。其根本原因是政策不公。在报道中我们经常听到某地参加医疗保险的百分率有多么的高,但其中有外来务工人员的成分吗?没有。本地人就业时,企业几乎会为他们缴纳各项险金,再另发工资,享受福利。但是企业一面对外来务工人员,做法截然相反,不会交纳各项险金,甚至有的想方设法克扣工人工资,这些实例也是常有的。是谁给了企业这些做法的特权,又是谁在为他们撑腰?当然又是政策不公造成的。对于外来务工人员保障的相关条例少之又少,而且政府的保障力度也不够,最终才导致外来务工人员的生存状况差,生活水平无法得到保障。再举个普遍存在的例子,一个本地家庭因为拆迁,分了几套房子,通常是三、四套,而市场上一套房差不多就要三四十万了,也就是说只是经过拆迁,搬个新房,本地人几乎就凭空拥有了一百多万的房产,成了百万富翁,而只要卖了一套就差不多够用了,就可以不干活了,享受政府带来的好处了。而对于那些大多数的,年净收入才1~2万的外来务工人员来说,房子太珍贵了,但干了一辈子,很多人连买个厨卫的钱,都没攒够,只能住在租的房子中,看着房租一天天地上涨,买房的希望一天天地萎缩。更让外来务工人员无奈的是,政府常说要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却一日日地看着自己的钱包瘪下去,本地人的生活依旧蒸蒸日上,前(钱)途无量。一张张空头支票开了下来,外来务工人员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他们也常常疑惑,本地人与外地人的待遇就应该不公吗?“吃、穿、住、行”本是人们最基本的需要,而外来务工人员们的最基本的需要都无法得到满足,还要为这些不断奔波,无果,必然会积累成一个重大的怨气。而政府更不应该坐视不管,置广大劳动者的生存需要于不顾,更不应该忽略广大的外来务工人员们的应有的待遇没有得到实现这一现实问题。嘉兴政府,你们需要表态,各地政府,你们都需要表态,上千万、上亿的广大外来务工者都在等着你们的表态。他们渴望政府作出公平公正的改变。

四、结论与建议

通过本次调查研究,研究小组的初步结论是嘉兴市外来务工人员的生存现状普遍较差,生活水平低,接受教育难,就医难,就业难,工资待遇差等,而且有些外来务工者的生存状况相当困难,必须引起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鉴于外来务工人员在全国各地都有分布,数量庞大,而且每年都在高速增长,素质也在不断提高,他们的需求会与现实供应的差距越来越大,必将造成巨大的社会矛盾,甚至会造成社会动荡不安。(当这一群体再也无法忍受,又无法得到满足,结成一个牢固的群体时),所以关于外来务工人员的生存现状不仅应当得到本地政府重视,中央当局政府亦应高度重视,努力破除社会矛盾,真正地贴近民心,急群众所急,忧群众所忧,听群众的呼声,用行动为人民服务。由于该问题是普遍存在的,因此本课题的研究具有普遍性,对于缓解、解除外来务工人员生存困难这一社会矛盾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在此,研究小组对外来务工人员生存状况的问题,特提出以下建议:

1、应立即组成调查统计组,统计外来务工人员所最需要的,将外来务工人员纳入当地社 会分配制度中来,合理分配社会资源,保障民生。

2、政府应加大对相关不合理的制度改革,使社会制度公平合理,以普适于大多数人的平等 对待为首要原则,广泛征求民意,做到最为广泛的民生政策。

3、建议政府率先考虑、讨论和实行区别对待差别化的工资增长机制,并加大对企业的补贴,以防止因工资上调导致的裁减人员,而且要建立健全完善的社会主义福利、保障机制,做到人人平等,本地人外地人都一个样。

4、政府要加强对房地产市场、生活必须品价格、教育发展型消费、享受型消费价格的宏观 调控。打压房价泡沫,切勿让房价上涨助长了本地因政府拆迁而拥有多套住房者的惰性,防止“坐吃山空”现象的蔓延,另外政府应对教育事业加大投入力度,加大对教育工作者的补贴。让孩子上得起学,成人买得起书,让教育不再成为普通家庭的负担。若条件成熟,可以实行异地户口本地中、高考不受限制,并借此留住更多的人才,服务于嘉兴建设。而针对生活必须品价格过高,政府应加强宏观调控,稳定物价,可以适当对菜农、超市进行补贴,促使价格回落,降低到合理水平。但是针对享受型消费,如上酒店、购豪宅、豪车等高消费服务应加大征税力度,大幅度提高相关消费税率,以打消乱消费、盲目攀比的风气,亦可以补充用于各项补贴的税款。

最后,研究小组对外来务工人员未来的生存状况进行展望:

外来务工人员在未来必将面临以下的两种情况中的一种:

一、政府坐视不管,二、政府积极改革。

如果政府依旧坐视不管,未来的三五十年必定会成为外来务工人员日益痛苦艰辛的时期,相对处于最底层的农民工是很能忍受的,然而任何忍耐都是有一个极限的,倘若这一社会矛盾到达一个极点,社会就必然再次动荡,后果更是不堪设想的。全国各地、各行各业、尤其是基础行业都有外来务工人员的身影,一旦社会动荡,工人罢工,就必然导致一个国家的瘫痪,更给了某些利益集团可乘之机,国家也会安危不定,朝不见夕。当然,这一切都是政府的坐视不管造成的。

那么政府积极改革,前景又如何?——必将缓解。解决社会矛盾,成就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各民族,各地,文化不同的人和平相处,友好发展也是有先例的。而美国、加拿大就是较为成功的国家。在改革的道路上肯定不会一帆风顺,必然是曲折前进的,必然会有失败。但是,政府只要实事求是,始终遵循公平公正,服务于最广大的人民为首要原则,就能创造一个和

谐相处的社会。各地人民一齐奋斗,发展经济,科技与教育事业也是我们的革命先驱所致力于一生想要实现的理想。总之,政府积极改革一定要创造各方的认同和支持,也一定能使外来务工人员的生存状况得到根本的改善。

因为人力、物力、财力有限,我们还不能对更多省市地区的外来务工人员的生存状况进行调查研究,在此只能表示遗憾,然而更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有更多人来关心这个问题,最终促使政府进行体制上的积极改革、致谢:感谢课题指导老师陈育中的指导!感谢企业主黄先生,应先生的关照指导。感谢嘉兴市金诺达印务有限公司全体员工的陪伴与支持!最后感谢我们研究小组的各个成员,是集体的力量汇聚成了这篇报告。再次衷心感谢更多关注、支持我们课题的人们!谢谢各位评委老师!

结题报告

外来务工人员的生存现状和展望的调查研究

北京师范大学南湖附属学校

刘鹏朱陈超吉宇洋 蒋何斌曹鑫斌马琴超

指导老师梁洪昌陈育中

研究时间按:2010年9月~2011年9月

第二篇:青岛外来务工人员状况调查

青岛外来务工人员居住情况调查报告

青岛外来务工人员从明年起,就能和青岛市民一样申请公共租赁住房了!日前,青岛市政府办公厅印发《青岛市住房保障发展规划(2011-2013年)》(以下简称《规划》),首次将外来务工人员纳入住房保障范围。未来三年,青岛将通过多渠道建设 6000套公共租赁住房,用于改善新就业职工和外来务工人员的居住条件,符合条件的外来务工人员即可申请“公租房”。

未来三年,纳入青岛住房保障范围的新就业职工和外来务工人员主要是指在青岛工作一定年限的大中专院校毕业生以及有稳定职业、在青岛居住一定年限以上的外来务工人员。在优先保障上述人员的同时,青岛将加大房源建筹力度,逐步扩大新就业职工和外来务工人员的保障范围。

与《规划》同日出台的《关于加快发展公共租赁住房的实施意见》指出,面向新就业职工和外来务工人员的公共租赁住房,将主要由企业和其他社会机构投资建筹,鼓励外来务工人员比较集中的工业园区、用工单位,通过旧厂房(库)改造或利用生活配套区、厂区空闲土地,建设职工公寓、集体宿舍,并纳入公共租赁住房配租范围。

为了扩大公共租赁住房的建筹规模,青岛确立了“谁投资、谁收益”的原则,并将建立多元化的运行机制,鼓励各类企业和其他社会机构投资和持有公共租赁住房产权,负责公共租赁住房建设、租赁和维修等日常工作。

对于外来务工人员关心的租金问题,青岛市确定,企业和其他机构投资建设的公共租赁住房租金标准,在不高于市场租金的前提下由投资机构自行制定,报房屋所在地的区市价格行政管理部门和房屋行政管理部门备案。

新就业职工申请公租房,需具备以下条件:有市区户口(包含七区及高新区);从毕业次月算起,就业时间不满5年;与用工单位签有劳动合同;父母在本市没有私有住房,也没有承租公有住房。

外来务工人员申请公租房,需具备以下条件:交纳社会保险连续满1年或累计满3年;与用工单位签订1年以上的劳动合同;在本市没有住房。

值得注意的是,在申请标准中,对新就业职工没有进行婚姻状况、收入水平限制,对外来务工人员没有进行户籍限制。

现阶段,政府投资筹建的公租房,主要面向城市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以及引进人才,面向新就业职工和外来务工人员的公租房主要以企业和其他社会机构筹建为主。今后,随着经济水平和财力状况提升,青岛将逐步加大面向新就业职工和外来务工人员公租房的政府投入。

现在,针对面向这两个群体的公租房,青岛鼓励各类企业和社会机构参与投资,政府将提供土地政策、基础设施配套以及行政事业性收费减免等支持。在具体措施上,青岛规定,新就业职工和外来务工人员相对集中的开发区、工业(产业)园区,区市政府应当统筹规划,引导各类投资主体建设公租房,面向辖区就业人员出租。住房

困难职工较多的企业,可以利用企业工业用地建设公租房,优先向本企业符合条件的职工出租。

另据了解,青岛市公共住房建设投资中心挂牌,将在青岛今后的保障性住房建设中承担起投融资平台作用。除参与建设之外,房投中心还将对纳入其中的保障性住房,从计划立项、土地供应、组织建设、配租配售到资产管理等方面,统一管理,专业运作,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

此外,青岛开发区还积极推行“公寓化”管理模式,随着开发区城市化进程的推进,旧村改造步伐加快,全区可供外来人口居住的村居租房户越来越少。青岛开发区充分利用现有的闲置楼房进行相应的改建,配备居住、服务、文化娱乐设施,辅以周到的物业管理,供外来人口居住;同时以旧村改造为契机,各村居积极兴建了一批适宜外来暂住人口租住的暂住人口公寓。此外,政府还鼓励、帮助外来用工较多的企业自建劳动公寓。目前,青岛开发区已建成公寓66个,居住暂住人口1.4万人,仅青岛星光公寓有限公司建筑面积达8千平方米,房间108间,2600张床铺,水电暖齐全,还建有娱乐室、青年之家、普法夜校、图书室、医务室等,为外来人口提供了极大方便。

第三篇:外来务工人员日常生活状况报告

外来务工人员日常生活状况报告

(武汉科技大学城建学院土木1204班赵思聪)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大量的外来人口涌入沿海城市,为城市的建设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但是他们却无法得到良好的生活。为了更好的了解外来务工人员的生活状况、生活条件、住房、医疗等等一系列问题,我通过走访的形式进行实践调查,了解他们的生活现状和困难,及时发现存在的社会问题,提出自己的建议,帮助他们融入城市,为了社会稳定和工作人员的幸福贡献自己的力量。

【关键字】外来务工人员、收入、住房、医疗、子女

【引言】随着改革开放,农村劳动力的剩余,越来越多的人离开家乡来城市打工。他们逐渐形成了一股新的城市——外来务工人员。他们的生活及工作状况却大部分在城市的底层,人们给他们贴上了外来务工人员的标签,他们很难享受与本地工作人员同等的待遇,很多权益得不到保障。我通过走访出租屋居民点的方法来了解外来务工人员的一系列问题。

一外来务工人员的现状

(一)外来务工人员进城的原因

外出务工是改善生活质量的首选。农村经济条件较差,仅仅靠务农的收入十分微薄,子女上学费用昂贵,农民除了务农就是养家禽,获得经济收入途径少,随着科技的发展,大量的机械化农业设备使越来越多的农民们从农村解放出来,在农闲的时候进入城市务工,或者像一些80后90后的新生代农民,根本没学习过农业技术,接受小学或初中的教育便进入城市寻求更好的生活。

(二)外来务工人员的吃住问题

在走访的过程中,在一片出租房区中,我观察了一下每家的住房状况,在这片新村里面,建房屋的房子主要目的就是出租给外来务工人员以赚取房租费。所以每间房屋的面积都不是很大。最大的面积也就是20㎡,最小的就只有10㎡。这样的房屋对一对夫妻来说就只能放得下一张3㎡的大床,剩下的几平方米还要衣柜,煤气灶等等,不过大部分家庭都在外面做了一个小房子用了烧饭,不过这些都是用木板建起来的,用来烧饭有着严重的安全隐患。我问了一下各间屋子的租用费,他们说20㎡一般要300多元,但最小的也要150元。每个月还得算上水费电费,一个月在住房问题上花费大概在200~400元左右。在炎炎夏日,小小的一间房子里有着两个人,体表散发的热量加上原有的室温很可能导致室内温度比室外还要高,这样很容易引起中暑。而他们炒菜吃饭如果吃不掉就下次再吃,在高温天气下没有冰箱等设施,很容易变质,甚至会引起食物中毒。他们说这也没办法,为了节约钱。就用一句笑话来说:“我上有八十老母,下有未成年的娃娃。”

(三)外来务工人员收入

现在工资问题还好,基本上的人都觉得还过得去,每个月都有2000多的工资 有一些还有3000元的,像建筑工地的建筑工人,现在一天的工资小工80元,泥瓦匠一天120元,水电工一天有180元。而且现在政府对拖欠工资打击力度比较大,所以老板基本上不会拖欠工资。所以工人们对收入方面基本上是感觉满意的。

(四)外来务工人员的儿女

儿女们一般是在老家由父母代管,除了暑假会带他们到大城市来看看,那时候会带他们出去玩玩,连带着自己也放松一下,浏览一下自己工作的城市。其他时

间基本上儿女是不会陪在他们身旁,问他们为什么不让儿女到他们工作的地方上学,他们说这里学费太贵了,而且由于不是本地人,上学还有一个叫借读费。所以都让孩子们在家里读书。

(五)外来务工人员的娱乐

大多数农民工们工作之余没什么精神娱乐项目,大多数除了睡觉就是看电视,在晚上的时候到外面乘凉聊天,有时候打牌搓麻将,除此之外就没有其他可娱乐的方法。然而农民工不仅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也是文化财富的创造者和文化财富的创造者。农民工的文化权益应该得到全社会的关注。政府应该积极营造一个适合农民工消费的文化娱

三、解决对策

1、高度重视农村进城务工人员民主政治权利。

保障农村进城务工人员工会的权利。要提高党的执政能力,高度重视保障和维护进城务工人员工作合法权益工作。要把保障进城务工人员的合法权益列入各级党委和政府的议事日程,建立起保障进城务工人员权益的有效机制。提高农村进城务工人员的政治地位。各级地方的党代会、人代会、政协会要安排适当比例的优秀农村进城务工人员代表参加;各级地方的重大政治社会活动要邀请农村进城务工人员优秀代表参加;各地各部门的评模评先活动要考虑优秀农村进城务工人员的代表人选。、建立完善劳动合同制,规范签订劳动用工合同在深入实施《劳动法》等有关法规的同时,抓紧研究制定相应的《劳动法》实施细则,要求企事业单位包括个体工商户,都要毫无例外的与劳动者签定劳动合同。切实解决当前劳动合同签约率和履约率普遍较低的问题,调整和规范劳动关系。并要抓紧出台《社会保险法》,进一步规范、完善要进城务工人员的社会保险制度。

3、加强农村进城务工人员的安全生产知识和职业技能培训。

建立完善政府主导、企业支持、个人自愿、社会参与的培训机制,充分发挥职业技术学校、成人学校、电大、劳动力培训中心、职业技能培训基地等专门培训机构的主渠道作用。要把提高农村进城务工人员岗位技能纳入地方职业培训计划,鼓励和支持用人单位、各类教育机构和社会力量广泛开展农村进城务工人员职业技能和安全生产知识培训。培训经费可以采取“个人拿一点、企业出一点、政府补一点”的方式解决。同时进一步加大各级政府对农村进城务工人员培训的财政支持力度,给取得职业技能证书者予以鉴定费用补贴。用足用好企业税前列支职工培训经费等有关政策。在对进城务工人员进行职业技能培训的同时,对其进行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劳动保护和法律知识的教育,改变进城务工人员素质相对较低的现状,增强他们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自我维权意识和应变能力,增强自觉依靠工会组织和志愿加入工会组织的意识。

4、着力解决好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入学问题。

各级政府要将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义务教育纳入地方教育事业发展规划,列入教育经费预算,统筹安排,同步实施。积极采取措施,多形式、多渠道解决流动外来务工子女入学问题。在外来务工人员集聚的乡、镇、街道,要指导、帮助、合理建立“民工子女学校”,并提供优质服务,在师资财力上予以支持,提高办学质量,确保符合入学条件的外来务工子女都能较好地接受义务教育。要建立和完善对弱势群体的就学资助体系,保证他们受义务教育权利。

5、加快完善农村进城务工人员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体系。

按照现住地管理为主的原则,在农村进城务工人员集聚的区域,建立完善城镇公共卫生服务体系,为农村进城务工人员提供必须的医疗卫生服务,加强农村进城务工人员集中居住地的食品卫生安全监督和疾病预防控制工作,落实外来儿童计划免疫和重大传染、疾病控制措施,逐步提高医疗救治水平。

6、丰富农村进城务工人员业余精神文化生活。

在农村进城务工人员相对集中的乡、镇、街道和社区,要将农村进城务工人的精神文化生活纳入当地文化事业发展规划,具有一定规模的企业要成立文化活动中心,经常组织适合各文化层次、生活特点、精神需求的各类文娱体育活动,多组织免费文艺演出和电影放映;乡、镇、街道和社区的公益性文化设施要进一步向农村进城务工人员开放;运用多种形式,加强对农村进城务工人员科学知识、法律知识、公民道德、文明礼仪等方面的普及教育,营造良好人文环境。

四、参考文献

网络资料,相关书籍

第四篇:某区外来务工女性生存状况调查

随着上海经济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外来人口来沪打工、经商、生活,##作为上海的“四大产业基地”之一,也吸引了大量的外来人口。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显示,2002年底,##的外来务工人口达到了123817人,其中女劳动力56780人,外来妇女作为外来务工人员中的一个特殊群体,她们在##的生存和发展状况引起了##区妇联的关注。今年6月,区妇联对区内外来女性生存状况进行了专题调查。此次调查在10个街镇进行,共发出调查问卷300份,回收298份,有效问卷298份。在此基础上,区妇联还通过与基层妇女干部座谈、与外来女性个别访谈等形式,进行数据资料的收集。

外来务工女性的基本状况

(一)群体特征

1.年纪轻

298份问卷中,30岁以下者占68.1%,30-34岁占22.5%,35岁及以上者只占9.4%。这些女性来自于全国21个省市,多数已经结婚生子。

2.受教育程度不高

被调查者中,初中以下文化程度者148人,占49.7%;高中(中专、技校)文化程度112人,占37.6%;大专文化程度27人,占9%;大学以上文化程度13人,占3.7%。

3.就业领域多为劳动密集型企业或服务业

因为受教育程度偏低,有148人在工厂做工,占49.7%;14.3%的人从事服务业;10.7%个体经商,独立或与他人合作做生意;17%的人进入管理层,成为外来务工女性中的佼佼者;8.3%的人处于失业状态。

(二)生存状况

外来务工女性在##的总体状况可以说是工作辛苦,但生活充满了希望。她们到##的目的很明确,即改变在家乡的生存状态,希望能有更美满的生活。46.7%的女性为了赚钱养家,缓解贫困而远离故土;22.7%的人是出来学一技之长,以图日后回家乡或在外地立足;17.7%的人是为了创业;另有12.9%的女性有的为了开阔视野,有的为了投靠丈夫,有的则为了婚嫁等原因来到##。

外来务工女性到##后,多数人认为在##的生活虽然比较辛苦,但比家乡好,可以赚到钱。247位被调查者满意或比较满意现在的生活,愿意或非常愿意融入到##的女性群体中,共同建设国际汽车城。此次调查显示,##的生活对外来女性而言,是挑战与希望并存。

1.工作问题是当务之急

因为自身素质的限制及就业形势的严峻,外来女性在##找工作普遍不容易。她们通过各种渠道找工作,问卷显示,36%的人是通过老乡朋友介绍,32.3%的人通过企业招工,14.3%的人自我推荐,17.4%的人通过劳动部门。找到工作之后,她们又面临新的问题:工作不稳定。从她们找工作的渠道看,半数左右的女性是通过非正规渠道找到工作的,随时有被解雇的可能,尤其是服务行业的女性。工作时间长,工作负荷大,休息日不稳定。调查显示.许多企业和用人单位没有实行八小时工作制和双休日制度,42.6%的外来女性每天工作9-12小时,45%的女性每月只休息四天或是更少。收入偏低。15%的人月收入在500元以下,52.7%的人收入500-1000元,17.3%的人月收入在1000-1500元,月收入1500元以上者4.7%。合法权益不能充分保障。在有工作的女性中,仍有45.5%的人没签或只签了口头合同,一些企业不愿意与外来雇工签订合同,而被雇女性也认为签了合同没用,或者签合同约束打工自由,更有一部分人不知道要以与用人单位签合同来维护自己的权益。

2.居住情况不容乐观

外来女性是赤手空拳来到##的,工作赚来的钱既要维持个人生活,又要资助家乡的父母或家庭,虽然60.7%的女性,收入除了以上用途之外,还可以略有盈余,但用来购买住房的钱对她们而言还是天文数字,所以,除了用人单位提供宿舍外,63.3%的外来女性租房,因为房租相对其收入偏高,她们能够负担的住房都比较简陋,面积小,卫生条件也差。

3.生活内容偏于枯燥

外来女性在##主要与老乡交往,可以说游离子当地女性生活之外。业余时间,45.7%的人选择看电视,29.7%的人选择看书读报,17.7%的人选择会友聊天。她们的生活圈子相对封闭,一部分人对##的发展不关心,31.7%的人不知道##将建成上海国际汽车城。遇到困难和麻烦时,首先找老乡帮助,最后才是妇联及有关政府部门。

外来务工女性的需求状况

1.希望帮助解决各种困难

外来女性带着对新生活的向往来到##,不仅把##作为可以谋生存的地方,更作为一块可以实现梦想的淘金之地。她们有着不同的需要。通过此次调查,外来女性最希望社会、组织或个人出面帮助她们解决遇到的各种困难。我们归纳了外来女性遇到的困难(本项调查为多项选择),依次排列如下:工作问题32.3%:收入偏低9.3%;住房困难9%;子女教育问题6%;受歧视3.7%。

另外,没有一技之长,生活找不到方向,没有机会享受教育,与当地女性深入沟通存在困难等,都是外来女性生活的障碍。

在最希望妇联或政府部门帮助解决的问题(多项选择)调查中,我们也就外来女性的需求作了排序:公平待遇68.7%;医疗保险52%;就业46.3%;文化生活39.3%;子女教育28%;婚姻家庭5.7%。

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来分析以上两组排序,可以看出,外来女性把高级需求——尊重需求摆在第一位,而把安全需求。生理需求放在了第二、第三的位置。虽然就业是她们在异乡生存遇到的最大困难,但她们最注重的是平等和保障。现实生活中,受到歧视只占很小的比例,可是她们却非常重视这个问题,可见要求之强烈。

2.希望融入当地女性群体中

外来务工女性在调查中表现出对妇联的厚望,希望妇联能把她们作为女性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开展与当地女性同样的活动,如:就业培训、素质教育(69人)、文化娱乐活动(40人)、维权宣传(22人)等等约20余种。她们表现出强烈的求知欲。参

与欲、展示自身才能才艺的表现欲,67.9%的人希望妇联能帮助她们融入上海这个国际大都市,融入当地女性群体,不受歧视和排斥。

改善外来女性生存状况的思考与对策

外来女性是外来人口中的一部分,她们的生存状况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外来人口的整体状况。因此,只有在改善外来人口整体状况的大局下才能实现外来女性生存状况的根本性改变。通过此次调查,我们认为可以作出一些努力。

1.转变观念,关注并充分认识外来人口的重要作用

外来人口大量涌入城市是农村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正常状况,虽然会带来一些社会问题,但同时也给城市建设输送了生力军,为城市带来了活力。他们是现代化建设中的一支重要力量,是建设者。同样,##的外来人口包括外来女性也是建设上海国际汽车城的一支重要力量,政府部门、组织及社会都需要从这个高度正确认识外来人口进入城市的必然性和重要性,认识外来人口对城市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的积极作用。正确洞察外来人口涌入城市这一现象的积极内涵,消除对外来人口尤其是外来女性的歧视、漠然。排斥,要首先从观念上接纳她们,把她们视为城市的一部分,平等对待;继而在制定政策,规则时统筹考虑,把她们纳入社会整体。

在外来女性中树立先进典型、成功典型,适时。适度地给予她们荣誉.奖励。致力于营造尊重劳动、尊重女性的文明社会氛围,不仅可以极大鼓舞外来女性对##的认同,也可以促使消除对外来女性的部分偏见。在这方面,我区外来人口比较集中的江桥镇有值得借鉴的经验。今年,江桥镇的外来媳李桂花,因为工作成绩突出,被市妇联评为“三八”红旗手。江桥镇妇联还成立了外来女性联谊会,把优秀的外来女性组织起来,开座谈会、组织参观、与本地女性进行联谊等,充分尊重、接纳了这些外来女性,使她们的心更齐,贡献##的劲更足。典型的示范作用.在外来女性中引起了很大的反口向,她们开始更加关注自身发展与##发展的密切联系。这些经验,可以在区外来女性较多的街镇推广,甚至在区级层面上借鉴:扩大目前区巾帼联谊会中外来女性的比例,在开展妇女工作时,把外来女性与当地女性一样看待、平等对待,从而更全面地实现妇女的跨越式发展。

2.加强制度管理,积极维护外来人口尤其是外来女性的合法权益

我们要完善由公安、劳动、司法,教育。卫生等各司其职,协通配合、互动交流的管理网络,形成各方参与,齐抓共管的有效格局,建立完整的外来管理制度,规范管理力度,争取做到无遗漏,全掌握,同时,要转变防范式管理为服务式管理,重新审查并修正已制定的一些不合理的法律,法规,在修订和新制定关于管理外来人口的法律法规时,应注意增补外来人口可以享有的合法权益,可以享受的政府服务.政府及管理机关应承担的责任,有关单位应负有的义务等条款,使外来人口的权益和可享服务有法可依,逐步改变现在外来人口的义务与责任过多而权利与利益过少的局面。

一要保障劳动权益。本次调查显示,外来女性的劳动权益保障是一个弱项。她们大多在个私企业工作,企业不依法签订劳动合同。不为外来职工购买保险、超负荷加班加点,不按法定标准支付加班费、无故拖欠或克扣工资等现象还时有发生,这需要加大执法督察力度,监督企业及用人单位及时发放工资、保障各项权利。此外,对女性而言,还存在着“四期”保护得不到落实、孕期被解雇等劳动权益受侵害现象。妇联可以充分发挥督促、协调、监督的作用,保障外来女性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

二要加大社保力度,积极探索外来务工人员社会保险统筹管理的路子。享受医疗保险,是外来人口在远离家乡时的美好希求。他们的工资收入支付不起昂贵的医疗费用,因而迫使他们不能生病,许多人不到非不得已,不到医院看病,健康状况堪忧。针对女性,妇联可以尝试建立“外来女性流动服务中心”,开设“妇健快车”,以外来女性较多的镇为基点,定点定时为外来女工提供有关妇女健康。职业健康。劳动权益等方面的咨询与服务。妇科普查也可以更多地涉及外来女性。

3.加强教育培训,提高外来女性的综合素质

提高外来女性的素质要作为一项社会工程来抓。一是重点提高外来女性的就业技能。就业是改变外来女性生存状况的关键,我区的就业技能培训、“网上行”培训已经包括了一部分的外来人口,应进一步加大这方面的力度。二是以提高外来女性的综合素质为目标,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团结凝聚外来女性,丰富她们的精神文化生活,创造条件使她们融入我区的社会发展中,共同创造和谐幸福的生活。

4.规范希望学校教育,保障外来儿童受教育的权利

在本次调查中我们发现,孩子的教育问题也是外来女性的烦恼和需求之一。目前我区共有希望学校46所,其中,外来人口比较集中的江桥镇最多,有11所,在校生约8600多人。今年,我区对希望学校进行了整顿,撤消了一些不合格、不正规的学校。目前的46所学校可以说各方面的条件都相对较好。但是与公立学校相比,在硬件设施。师资力量。教师待遇等方面的差距依然很大,加上学生随着父母工作变换而不断转学,使学校教学质量很难保证。我们应当更加重视希望小学,逐步实施正规、有效的教育,加大政府对希望小学的管理力度和投入程度,加强对其教学质量的考核,将出台的有关各项法规落到实处。

5.以适度人口规模为原则,加强对外来人口导入的综合调控

##区目前的外来流动人口在常住人口中所占比重较大,达33%左右。而且,随着经济社会形势的良好发展以及上海国际汽车城带来的商机,还会有更多的外来人口涌入##。而目前在##的外来劳动力人口素质较低,我们需要有意识地采取适当措施引进有一定素质的外来劳动力,适度控制外来人口的规模,实现人口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第五篇:某区外来务工女性生存状况调查

随着上海经济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外来人口来沪打工、经商、生活,##作为上海的“四大产业基地”之一,也吸引了大量的外来人口。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显示,2002年底,##的外来务工人口达到了12381 7人,其中女劳动力 56780人,外来妇女作为外来务工人员中的一个特殊群体,她们在##的生存和发展状况引起了##区妇联的关注。今年6月,区妇联对区内外来女性生存状况进行了专题调查。此次调查在10个街镇进行,共发出调查问卷300份,回收298份,有效问卷298份。在此基础上,区妇联还通过与基层妇女干部座谈、与外来女性个别访谈等形式,进行数据资料的收集。外来务工女性的基本状况(一)群体特征1.年纪轻298份问卷中,30岁以下者占 68.1%,30-34岁占22.5%,35岁及以上者只占9.4%。这些女性来自于全国21个省市,多数已经结婚生子。2.受教育程度不高被调查者中,初中以下文化程度者148人,占49.7%;高中(中专、技校)文化程度112人,占37.6%;大专文化程度27人,占9%;大学以上文化程度13人,占3.7%。3.就业领域多为劳动密集型企业或服务业因为受教育程度偏低,有148人在工厂做工,占49.7%;14.3%的人从事服务业;10.7%个体经商,独立或与他人合作做生意;17%的人进入管理层,成为外来务工女性中的佼佼者;8.3%的人处于失业状态。(二)生存状况外来务工女性在##的总体状况可以说是工作辛苦,但生活充满了希望。她们到##的目的很明确,即改变在家乡的生存状态,希望能有更美满的生活。46.7%的女性为了赚钱养家,缓解贫困而远离故土;22.7%的人是出来学一技之长,以图日后回家乡或在外地立足;17.7%的人是为了创业;另有 12.9%的女性有的为了开阔视野,有的为了投靠丈夫,有的则为了婚嫁等原因来到##。外来务工女性到##后,多数人认为在##的生活虽然比较辛苦,但比家乡好,可以赚到钱。247位被调查者满意或比较满意现在的生活,愿意或非常愿意融入到##的女性群体中,共同建设国际汽车城。此次调查显示,##的生活对外来女性而言,是挑战与希望并存。1.工作问题是当务之急因为自身素质的限制及就业形势的严峻,外来女性在##找工作普遍不容易。她们通过各种渠道找工作,问卷显示,36%的人是通过老乡朋友介绍,32.3%的人通过企业招工,1 4.3%的人自我推荐,17.4%的人通过劳动部门。找到工作之后,她们又面临新的问题:工作不稳定。从她们找工作的渠道看,半数左右的女性是通过非正规渠道找到工作的,随时有被解雇的可能,尤其是服务行业的女性。工作时间长,工作负荷大,休息日不稳定。调查显示.许多企业和用人单位没有实行八小时工作制和双休日制度,42.6%的外来女性每天工作9-12小时,45%的女性每月只休息四天或是更少。收入偏低。15%的人月收入在500元以下,52.7%的人收入500-1000元,17.3%的人月收入在1000-1500元,月收入1500元以上者4.7%。合法权益不能充分保障。在有工作的女性中,仍有45.5%的人没签或只签了口头合同,一些企业不愿意与外来雇工签订合同,而被雇女性也认为签了合同没用,或者签合同约束打工自由,更有一部分人不知道要以与用人单位签合同来维护自己的权益。2.居住情况不容乐观外来女性是赤手空拳来到##的,工作赚来的钱既要维持个人生活,又要资助家乡的父母或家庭,虽然60.7%的女性,收入除了以上用途之外,还可以略有盈余,但用来购买住房的钱对她们而言还是天文数字,所以,除了用人单位提供宿舍外,63.3%的外来女性租房,因为房租相对其收入偏高,她们能够负担的住房都比较简陋,面积小,卫生条件也差。3.生活内容偏于枯燥外来女性在##主要与老乡交往,可以说游离子当地女性生活之外。业余时间,45.7%的人选择看电视,29.7%的人选择看书读报,17.7%的人选择会友聊天。她们的生活圈子相对封闭,一部分人对##的发展不关心,31.7%的人不知道##将建成上海国际汽车城。遇到困难和麻烦时,首先找老乡帮助,最后才是妇联及有关政府部门。外来务工女性的需求状况1.希望帮助解决各种困难外来女性带着对新生活的向往来到##,不仅把##作为可以谋生存的地方,更作为一块可以实现梦想的淘金之地。她们有着不同的需要。通过此次调查,外来女性最希望社会、组织或个人出面帮助她们解决遇到的各种困难。我们归纳了外来女性遇到的困难(本项调查为多项选择),依次排列如下:工作问题32.3%:收入偏低9.3%;住房困难9%;子女教育问题6%;受歧视3.7%。另外,没有一技之长,生活找不到方向,没有机会享受教育,与当地女性深入沟通存在困难等,都是外来女性生活的障碍。在最希望妇联或政府部门帮助解决的问题(多项选择)调查中,我们也就外来女性的需求作了排序:公平待遇68.7%;医疗保险52%;就业46.3%;文化生活39.3%;子女教育28%;婚姻家庭5.7%。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来分析以上两组排序,可以看出,外来女性把高级需求——尊重需求摆在第一位,而把安全需求。生理需求放在了第二、第三的位置。虽然就业是她们在异乡生存遇到的最大困难,但她们最注重的是平等和保障。现实生活中,受到歧视只占很小的比例,可是她们却非常重视这个问题,可见要求之强烈。2.希望融入当地女性群体中外来务工女性在调查中表现出对妇联的厚望,希望妇联能把她们作为女性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开展与当地女性同样的活动,

下载嘉兴市外来务工人员的生存状况和展望结题报告word格式文档
下载嘉兴市外来务工人员的生存状况和展望结题报告.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某区外来务工女性生存状况调查

    某区外来务工女性生存状况调查 某区外来务工女性生存状况调查 随着上海经济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外来人口来沪打工、经商、生活,作为上海的“四大产业基地”之一,也吸引了大量......

    XX街道外来务工人员住宿情况综合报告(★)

    XX街道外来务工人员住宿情况综合报告 一、外来务工人员住宿现状 我街道共有外来人口50512人,目前辖区内出租房户数为5082户,共8945间,空置362间,空置率为7.2%。除11008人住在集中......

    外来务工子女有效性教学结题报告

    《外来务工子女有效性教学》结题报告 丹阳市司徒中心小学课题组 一、课题的提出 1.课题提出的背景 有效教学(effective teaching)的理念源于20世纪上半叶西方的教学科学化运动......

    中学生消费状况调查研究结题报告范文

    中学生消费状况调查研究结题报告 二(四)吴泽平等 当代中学生生活在信息通讯、科学技术发达的新时代,他们的视野可能比长辈们还要广阔,加上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中学生的消......

    关于外来务工人员权利保障的调研报告

    关于外来务工人员权利保障的调研报告 中国近三十年来经济发展迅速,尤其是城市的建设,这其中少不了外来务工人员的贡献。当然,他们也希望能够分享城市发展带来的成果,拥有同本地......

    寒假社会实践访谈报告-外来务工人员(合集五篇)

    外来务工人员“为何不回家过年”调研访谈报告采访人: 学号: 采访时间: 采访地点: 访谈目的:通过进行此次访谈,来提高对于这一群体的关注度,以助于了解外来务工人员在远离家乡的异地......

    关于外来务工人员权利保障的调研报告

    关于外来务工人员权利保障的调研报告 中国近三十年来经济发展迅速,尤其是城市的建设,这其中少不了外来务工人员的贡献。当然,他们也希望能够分享城市发展带来的成果,拥有同本地......

    结题报告

    《初中语文“语文味”回归课堂教学研究》 结题报告 高耀飞 一、项目研究背景 1.教育发展背景 在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中,提升学生语文素养已被抬到了空前的高度。《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