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当代大学生关心的问题
当代大学生关注的问题
1、就业问题
由于我国改革开放的实施,市场经济的确立,所以很多大学生怀着他们的“金钱梦”踏入大学校门。他们一个很主要的目的就是将来找工作能更有水准。伴随着大学生日渐增多,出现了大学生就业难题。对此他们显得更加紧张关心该问题,而且就业更关系一个社会的长足稳定与发展。为此,党和国家要密切关注大学生毕业后的问题,为其创造更多更好的就业机会。而且大学生自身也要认清我国现阶段就业的严峻形势,树立正确的择业观。
2、学习问题
伴随着踏入大学校门,他们就十分关心学习问题。作为大学生学习问题决定其毕业问题,大学是个相对宽松的环境,更多的是他们自主的时间。故而他们更希望能抽出更多的时间去做其他方面的事,使大学的光阴愉快地度过。也希望学习成绩好、考试不要挂、不要补。但由于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使学习问题与更多的欢娱问题萦绕在他们心中。在此,建议他们认真学习。在首先把学习任务搞好的情况下,再去享受美好的大学生活。这样既能学得好、也能玩得开心。何乐而不为呢?
3、文凭问题
在社会中由于文凭是一张很好的自荐信,很多企业公司甚至把它作为一张通行证,使大学生十分关心文凭。少数没有多少才能的人通过某些途径拿到文凭,而一些有实力的人无文凭受社会冷落。所以,当他们走入校门时就十分看重文凭。但是,大学生要看到实力是在社会中的晋级的内在源泉。所以,我们建议他们更要加强自身实力建设。作为大学生,在实力提升的情况下。文凭也自然拿到手了,这样做是“一箭双雕!
4、消费问题
由于大学生还是个消费群体,自己不能创造财富,因此绝大部分开支是家庭支付的。而大部分家庭不是很富有,因此他们的开支一般相对有限。故而他们很多欲望不能满足。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差距使他们很关心开支(消费)问题。这也是中国经济发展到一定高度后产生的问题。这说明中国的改革开放决策是英明的、正确的。中国政府还要一如既往的继续贯彻和落实改革开放这一强国政策,大力发展经济,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促使人民达到共同富裕,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而大学生也应该从家庭实际出发,理性消费。
5、人际关系问题
大学里的学子,外人看来,是天之骄子,应注意的是,他们自己也是这样看的。特别是新生。相互不交流的挺多。所以,要容忍别人的傲气。为了适应新环境,一年级新生很关心人际问题。应该说的是等到了大二以后,这群人中的一些人就会低下他高昂的头。因此把握一个原则:宽容但不顺从。要做到不卑不亢,从容一些。最好把朋友的范围扩大一点。多参加公益活动,这会让你在教室外找到朋友,也学会怎样与人沟通交流。如果你有足够的实力和突出的个性,不妨成为校园明星,来解决这一问题。
6、贪腐问题
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市场经济的发展,党政机关出现了贪腐现象。贪腐现象严重影响了社会公平、公正、民主、法制。也引起了人们心里的不平、对改革开放的质疑。贪腐问题切实关系着每个人的切身利益,所以备受关注。因此党和国家要加强反腐倡廉建设、完善相关法律法规、维护社会正义、杜绝不良之风。
7、爱情问题
处于青春阶段的大学生。正值风华正茂,意气风发的状态,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使他们开始探索爱情、关注爱情、开始寻找伴侣。因此,有一部分人关注爱情问题。虽然爱情能带来欢乐愉快,但是爱情与学习、爱情与家庭、爱情与物质基础、爱情与友谊等是爱情的矛盾,会在恋爱的过程中向两人提出挑战。大学是学生走进社会的前的最后一站,是全面提高自己的各项能力的最后阶段,也是最后的机会,要处理好爱情方面的问题。
8、家庭相关问题
由于大学生尚未完全自立,吃穿住用行几乎完全来自家庭。加之很大一部分家庭不是很富裕,还有大学生出于对父母、亲人的爱使他们很关心家庭方面问题。
9、台湾问题
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神圣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由于某些原因台湾尚未真正未回归祖国、中国尚未完全统一。而大学生是中国最先进的成分之一,出于爱国心,对台湾这块尚未回归祖国大陆的土地梦魂萦绕,体现了当代大学生
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更体现了海峡两岸一家亲,中华民族具有强大的向心力与认同感。
10、自卑不自信
11、大学教育与前途
12、其他
由于大学生目前身在校园,所以很大一部分关心眼前使自己快乐的问题。建议他们多和他人交流,寻找共同话题。还有考研问题。
第二篇:浅谈当代大学生同性恋问题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学 年 论 文
题目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问题
姓 名 学 院 班 级 学 号 指导教师 日 期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学年论文
浅谈中国当代大学生同性恋问题
当代大学生大多是上个世纪中国改革开放之初出生的独生子女,他们拥有优越的物质条件,并且受过良好的教育。他们带着这个时代的烙印:开放、自由、个性化、多元化。在这片自由的沃土中,大学生的同性之爱也渐渐进入我们的视野,引起社会越来越多的关注。
一、同性恋的定义
同性恋是指一个人在性爱、心理、情感上的兴趣主要对象均为同性别的人,无论这样的兴趣是否从外显行为中表露出来。那些与同性产生爱情、性欲或恋慕的人被称为同性恋者。同性恋(homosexuality)这个词是由一名德国医生Benkert于1869年创造的(Plummer,1984)。这个词描述的是,对异性人士不能做出性反应,却被自己同性别的人所吸引(Benkert,1869,引用于Bullough,1976,第637页)。
二、对大学生同性恋状况的调查
来自重庆师范大学七名大学生去年底完成的调查显示,大学生同志问题已经不容乐观。调查发现,有10.3%的大学生有过接吻等同性性行为,男生同性性行为是女生的2.24倍。
在论坛上的一次调查中发现,大约有6成的“同性恋者”都有自己的固定伴侣,很多甚至愿意为自己的伴侣做出牺牲。但是对于他们感情的未来,更多的人表示了困惑,他们多认为自己无法改变社会的偏见,只能在爱与痛中反复。几乎中国所有高校,包括北大、清华、北航、同济、复旦、武大等等,同性恋现象已不再是一个秘密。
三、对大学生同性恋的分析和探讨
不难发现,大学生同性恋问题呈普遍化、高端化发展趋势,已经不容忽视。同性恋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其背后必然有深层次、多方面的原因。对于该问题,笔者将从多个角度进行探讨和分析。
1、教育
谈到大学生,就不得不提到中国教育。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中国的学校教育无一不在“性”这个问题上讳莫如深。然而,一味的避讳、忽视,并不能使得问题得到合理的解决。显然,中国大学生在同性恋这个问题上,缺乏理性的认识,甚至将之与“变态”、“神经病”画上等号。因此,很少青少年不会公然承认自己是同性恋,他们害怕遭到排斥和嘲讽。在一项对1067名青少年进行的调查中,只有一名认为自己是同性恋,但却有5%的人承认自己有过同性性经历。
目前,中国高校仅有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系的潘绥铭教授开设了“性社会学”这门课程讲到同性恋问题。“1990年代初,曾出版过《同性恋亚文化》的中国社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学年论文
科院李银河博士,申请在北大开设‘性社会学’课程并未被批准。教育界的保守和固执显而易见。
长期的遮遮掩掩,使得大学生在性方面的困惑和迷惘难以得到及时有效的解答,部分大学生在与同性的接触中勿把友谊当作爱情,从而走向了同性恋。
2、法律
在法律方面,《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各版中均没有明确将同性恋定为犯罪的条文,但在1996年以前曾出现过依照刑法中“流氓罪”条文将同性性行为者判刑的案例。1996年被中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表决通过的新刑法对流氓罪的内容给予了更为明确的解释,其中并不包括同性性行为,据此可以认为同性恋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已经完全被非罪化。
但由于大多数中国人对同性性行为仍然持反感态度,且并无法律明确声明要保护同性恋者的合法权利,所以同性恋者在社会上仍受到一定程度的歧视与欺压。
目前看来,这个特殊群体的生存处境依然很艰难,遭受着严重的社会歧视。曾有专家对生活在大中城市、受过良好教育、相对年轻和“活跃”的同性恋者进行调查,结果显示,同性恋者的心理健康状况十分另人担忧,以为受到歧视,30%—35%的同性恋者曾有过强烈的自杀念头,9%—13%的人有过自杀行为,67%的人感到“非常孤独”,63%的人感到“相当压抑”,超过一半的人由于不被理解,曾感到很痛苦并严重影响生活、学习和工作。
尽管同性恋在我国是完全无罪的,然而国家也并没有出台任何法律保障同性恋者的合法权益。同性恋者依然在不同场合受到不同程度歧视和非公正待遇。然而,近些年,不断涌现出一些大学生同性恋群体呼吁社会尊重同性恋者,甚至提出同性婚姻的合法化。这些行为在一定程度上为同性恋者争取了相对宽松的环境,也使得大学生同性恋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3、家庭
某网站随即展开调查称,有61.1%的网友对同性恋现象表示理解并支持,72.01%的家长如果发现子女是同性恋,能够表示宽容理解,接受这个事情。面对如此敏感的话题,含蓄的国人真的能如此大尺度的表示接受?面对这样一个调查结果,我们不禁在心底画上一个大大的问号。
2009年6月12日,广东省出现首对在校园出柜的大学生同性恋人,丁毅和李俊龙。然而他们的恋情在一开始遭到了父母的强烈反对。当丁毅向母亲坦白他的同性恋情时,这个传统的潮汕家庭不敢相信男人可以喜欢男人。丁毅回想那几天,母亲哭了停,停了哭,父亲气得全身发抖,直说,“废了废了„„”但是,经过两人的不断努力,父母最终还是接受了他们的恋情。
受儒家文化的深刻影响,中国家庭通常秉持“男大当婚,女大当嫁”的婚姻观念。子女的结婚生子被看作一个家庭的头等大事。同性恋无疑彻底违背了传统,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学年论文
遭遇家庭的强烈反对自然也是情理之中的事。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价值观更加多元化,对待同性恋情,也得到了许多家庭的正视。
4、心理
1973年,美国心理协会、美国精神医学会,将同性恋行为自疾病分类系统去除。对于同性恋的定义更正为:同性恋是指一个人无论在性爱、心理、情感及社交上的兴趣,主要对象均为同性别的人,这样的兴趣并未从外显行为中表露出来。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同性恋并不单单指的是性取向问题,很多出于好奇,被迫等原因与同性发生性关系的人并不是同性恋。
2001年4月20日,《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三版出版,在诊断标准中对同性恋的定义非常详细,同性恋并非一定是心理异常。由此,同性恋不再被统划为病态。不再把同性恋看作一种病态心理。
同性恋心理有其自然性,这一点已被越来越多的心理学家所认同。很多人对同性恋群体感到很好奇,总体来说,他们和异性恋群体无异,但他们又有一些共性:他们的才智平均值在普通人之上,其中有些人相当高。一些人对艺术尤其是音乐有很深的素养。在音乐美术专业的人群里,同性恋的比例要高于其它群体中同志的比例。
历史上同性恋名人数不胜数。很多人不理解柏拉图的所谓“精神恋爱”,这都是因为对古希腊社会研究了解不深的缘故。如果知道了其意义在某一方面就是指同性恋,这个就不难理解。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最负盛名的艺术家、工程师、科学家、哲学家和发明家达芬奇以及与他同时代的米开朗基罗都是同性恋,米开朗基罗曾狂热的爱过一个叫做卡瓦列里的青年贵族,他们的恋情几乎全城皆知。
大学生作为社会中智商较高的群体,同性恋者所占比例相对高一些,原因就是:一方面,智商较高的人思维较为活跃,容易接受新思想。另一方面,他们有更多的机会去接触网络、书籍和影视,而同性恋身份、性取向的确定也恰恰是通过网络、书籍或影视。有人经过调查,获得同性恋的相关讯息和知识,网络排在首位,有94.5%的人表示通过网络获得同性恋方面知识,其次是朋友聊天有36.1%,书籍和影视分别占34.8%和34.2%。
5、商业炒作
现代商业社会的各种炒作无疑对社会同性恋,尤其是大学生同性恋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在各种“gay酒吧”,“拉拉会所”等同性恋场所,商家在利益的驱动下,刻意营造气氛,给同性恋加入时尚的元素,披上潮流的外衣,利用年轻人盲从,冲动,追求时尚的特点,吸引了大批年轻人加入了同性恋者的行列。
在××××大学等男女比例相差悬殊的高校周围,普遍存在着一定数量的同性恋场所。这种专门划分出的区域时常吸引着大学生的眼球,然而社会、学校往往对此避而不谈,视而不见,任由其发展。这不免引起我们对大学生能否不受到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学年论文
商业炒作影响的担忧。
四、对大学生同性恋的总结和思考
同性恋是非常需要我们关心的一个群体,特别是大学生里面的同性恋。他们的生活充满了痛苦,在同性恋者内部,他们要面临感情的追逐。在外部环境方面,有来自家庭、心理、伦理、法律的诸多困扰。
笔者以为,在此问题上教育应当发挥其关键性作用。中国社科院李银河博士对中同新闻网说:“中国高校做为一个社会的组成部分,它与大环境息息相通、相互影响。同性恋学生这个群体庞大,正确认识和引导民众对同性恋的看法,首先应该从教育抓起。学校应该公开地谈,正视它而不是回避它。这将使中国社会对同性恋的态度产生长远影响。”
另一方面,大学生同性恋者面临着主流社会的漠视,正是由于这种有意无意的长期漠视,使同性恋者滋长了一种苟且偷安的心境,躲在阴暗角落,不敢也不愿站出来争取自己的权利和合法地位。因此,社会应该抱着科学、实事求是的态度对待同性恋问题。
同时,政府相关部门应该加强对同性恋场所的监管,避免商家误导社会群众尤其是大学生盲目走向同性恋。高校应当设立专门的心理咨询机构,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在正视学生性取向多元化的前提下,正确引导学生的性取向。笔者衷心希望全社会能提供相对开明的空间,让同性恋者不再生活在自卑的阴影下,能够在蓝天下,分得一缕阳光。
参考文献
1、《同性恋亚文化》李银河著
2、《同性恋健康干预》高燕京著
3、《大学生心理健康》曾凡星、刘瑞海著
4、百度文库(http://wenku.baidu.com)
5、南方周末(www.xiexiebang.com)
第三篇:当代大学生有关问题
当代大学生有关问题
09级电气
朱麒任2094021502 李欢2094021503 当今大学生早已经不是什么天之骄子,原本大学生是作为社会新技术、新思想的前沿群体、国家培养的高级专门人才,是高级知识分子的中坚力量。可是狭隘的,盲目的“普及教育”,使大学生群体以空前的速度增长,在不合理的教育制度下,造成整体大学生素质明显下降。许多大学生在进入大学后,迷失了方向,加之,社会对大学生的认可度逐渐下降,倘若我们大学生不能正确定位自己,我们将为社会所淘汰,连一份稳定体面的工作都无法找到!
我们常常听到各种各样评价大学生的声音,“大学生动手能力差”,“大学生素质越来越低”,“大学生难就业”,“大学生蚁居”等等。这种种现象表明了我们的处境或即将面临的处境将是多么困难。那是不是所有大学生的水平在退步呢?显然不是,我们仍可以看到许许多多在各行各业有出色表现的大学生,用自己的智慧和汗水展现自己的价值,为社会发展添砖加瓦!可为什么会有如此对大学生的一些评价呢?我们都应该扪心自问,上大学真是自己的理想吗?自己真是热爱大学的专业学习吗?能为其倾注足够的汗水,坚信自己能干出一番事业吗?将来能孜孜不倦地继续从事有关的工作么?也许我们中,大多说答案会惊人相似。我们从小都有一个共同“伟大的志向”,为考上名牌大学而读书。九年义务教育和三年高中或许已经让你“深恶痛绝”,但你没有选择自己前途的机会,只是给家长老师牵着鼻子,和其他人一样在高考这座独木桥上拼得你死我活。等到考上了,你也迷茫了。选专业要不就是凭对专业名称的直觉碰运气,要不就是哪个热门或就业好就哪个。我们丝毫没有站在自己的立场上思考问题,没有想想自己是否对它有兴趣,是否能为其投入饱满热情,是否有能力学好它将来从事与之相关的工作?这是因为我们习惯了,十几年的学习生涯中我们永远那么被动,没有资格向往自己所热爱的东西!似乎念大学是实现家长的期望,完成老师的任务。带有这样的动机来到大学,也许有的人能继续埋头苦学,一心为考试,但是有天毕业了却发现自己除了考试,啥都不会。找工作到处碰壁,学的东西工作怎么都用不上,时常还被身边也许学历低于自己的同事看不起,这种滋味绝对不好受!
学术钻研,理论研究在一个社会上只是少数人能从事的,这与诸如性格,兴趣,价值取向等许多方面因素密不可分!况且想物理学这种高度完善的学科,近一步的研究新的理论是相当困难的事,我们固然需要一些热衷物理学,具有完备理论知识的人才去研究,但如果让太多人继续去钻,只会是人才资源的浪费。我们或许天生有自己擅长热爱的东西,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为什么不能去坚持呢?非要念大学才是成功吗?也许我们的父母因为没有念大学,因此希望我们念大学,这样才能过上更宽裕的生活。可是如今的大学生规模过于庞大,分配制度的取消,让大学生的工作并不再好找。用人单位也更加注重大学生的工作能力和经验,而并不仅仅是一张文凭而已。没有谁想可见只有能学到真真有用的可以学以致用的知识才是关键,念大学绝不是衡量年轻人才华的标准!那有这么多的人去从事科学研究,理论研究呢?我们更多的学生将来应该从事广泛的普通职业,我们更需要的是学习必备的职业技能。这无论于个人还是社会,都是一种合理的人才培养!正因为中国教育曲解人才的概念,才造成当代大学生为什么工作难。例如,一个擅长绘画的孩子偏要逼他学化工,到头来不仅什么都没学会,自己的兴趣也没有很好的发展。几年大学出来找个工作,还与化工无关!倘若他能选择美术学习,说不准能成为一名优秀的平面设计师,成为真正的人才。这种现象在当今绝对不在少数,又如现在一个奇特的现象,无论本科毕业,研究生还是博士,甚至很多学理工科的,都挤破头地考公务员,这说明了什么?不言而喻了~~~~这绝对是人才培养过程中,人才资源的浪费。诸如大学生卖猪肉,做擦鞋匠,掏粪工,环卫工人的例子真是枚不胜举。这些难道是普及教育带来的好处吗?绝对不是,那绝对是教育制度造成的悲剧!
今天无数鲜明的例子告诉我们念大学不等于你的明天更精彩,不等于你就是社会精英。但是,学习是不可少的,没有知识的注入,没有人天生就是人才。念大学不是衡量人才的标准,是因为它片面的看待了人才的养成。发达国家大学阶段人才培养中将培养方向分为两类,一小部分从事学术研究,更多的是职业技能的培养。两者地位平等,无高低贵贱之分。而中国的教育的模式是盲目强调学术型人才的培养,重理轻文,通过选拔考试,去念职业学校的是被淘汰的考场失利者。甚至到高中选专业,选美术,体育等等的都被歧视,认为他们是文化成绩无法过关的“差生”!其实这种观念极其荒谬,在教育阶段就把学生三六九等的进行分类,用不合理的标准严格区分什么才是好的学生。这种观念侧面反映的是封建思想在中国的延续,自然也是职业无法平等,收入分配严重不均的原因之一!作为一个现代文明社会,社会的包容性,平等性应该越来越高,各行各业都有优秀的人才,不同学科的学习者、深造者都有可能成为国家栋梁之才。关键的是否能成才因素在于自己的是否肯为之努力,不是能否按期完成老师的任务,能否念上好大学。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当你有兴趣去从事某事时,你才能以饱满热情投入,才为你成才更好地创造条件!
大学生再也不应该消极地虚度光阴或盲目的为考试而学习,应该好好为自己将来想想,做出合理的规划,并为此努力。倘若你所学的专业极其不对胃口,你应当适当在课余时间学习自己感兴趣的学科,学习一些对自己未来就业有帮助的技能,加强实践经验,锻炼自己的能力。不要把所有精力浪费在一门你根本没兴趣,将来根本不可能从事与之相关职业的专业上,这样你不仅自己过得痛苦,而且没有很好地将所学知识学以致用,将来进入社会等待自己的是万丈深渊。如果你对自己的专业充满热情和兴趣,那你是幸运的,这将会为你的未来发展打下很好的基础,你应该为此付出足够的汗水,但切勿陷入只追求考试成绩的漩涡中。这就是为什么许多在校成绩优异的学生无法立足社会的主要原因。应试制度弯曲了学习知识的目的,造成我们思维的定势,我们一定要分清事实,领悟自己学习的真正目的!国家的教育制度我们无法左右,但我们有能力为自己的未来努力拼搏,走出属于自己的人生之路!
当今,国际竞争越来越激烈,而国力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人才竞争要求大学生尽快成才。大学生能否成为合格的社会人才,能否为社会发展作出自身应有的贡献,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责任的履行。
一、大学生的责任
责任是对承担一定角色的人所应当担负的任务、职责、使命等方面的规定。人所承担的角色不同,责任也就不同,责任总是与人的角色紧密相连。大学生的责任就是从大学生作为一个特定的责任主体出发,分析他们行为的价值取向,引导他们关注自己的行为后果、承担起自己所应尽的责任、从而形成自觉的责任意识的一种理论形式。大学生尚未走向社会,许多方面尚未定型,所以大学生的责任是一种面向未来的责任或者说是向未来敞开的责任,因而大学生的责任更多地所表达的就是国家、社会对大学生一种社会使命或历史任务的期许和引导。
从伦理的角度来审视,大学生应当从如下维度来关注自己行为的价值取向:关心国事、关心民生、关心家庭、关爱自身、关心自然。
二、大学生的责任现状(一)责任意识淡化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大学生的个性独立化程度越来越高,加之不良的社会风气使社会失去了过去那种强大的凝聚力,权力金钱化现象也使人们对社会的离心力逐渐增大,个人只要权利,不要责任、义务,这对大学生的影响是必然的也是严重的。笔者在调查中发现有89.3%的学生所追求的人生目标是“为自己”,在人生奋斗目标上表现出日益增强的个人意识逐步取代了整体意识和社会意识,社会责任感淡漠已渐成必然,突出表现为“无兴趣、无所谓、无意义”的“三无’现象。第一、“无兴趣”。即有些大学生对什么都不感兴趣,对什么都没有劲,表现在行动中就是情绪冷漠、消极,情感萎顿、空虚,整天无精打采、懒洋洋的。第二、“无所谓”。就是学习无所谓,工作无所谓,成功无所谓,失败无所谓,赞扬无所谓,批评无所谓。一切都采取“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虚无主义态度。第三、“无意义”。有些学生似乎看破了红尘,将社会发生的一切都看成是“演戏”,将人们的活动都看成争名夺利,因而对他人、对社会都看得很黑、很阴暗,对周围的一切都感到毫无意义,心态渐渐变得冷漠起来,严重者则走上出家乃至轻生的道路。
(二)人生价值错位
人生的价值取向是贯穿于人生价值实现过程中的个人价值评价和选择的倾向性,主要取决于如何处理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和他人利益的关系。具体表现在:一是重个人利益,轻集体利益。目前,有一部分大学生只注重个人价值的实现,而忽视社会需要,更有甚者以牺牲集体利益来获取个人利益。更多的大学生表现为关注自身发展和现时利益,如获得奖学金、困难补助、评先评优、入党、担任主要学生干部等等,而很少关心他人、集体和社会,且对别人的要求十分苛刻。二是重物质享受,轻精神追求。大学生中对物质生活和个人需要过分看重,对精神生活和集体事业普遍冷淡,相当一部分大学生学习目标短浅,缺乏远大志向,学习目的功利化,在就业选择时,以单位所在地、经济待遇、工作环境等作为重要条件。三是重索取,轻奉献。当代大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就是过分强调权利强调所得,而忽视责任忽视奉献,他们不再赞赏只讲耕耘、不问收获的观念,而把工作的付出和取得视为等价。捞党票,是为了今后更好的就业;当学生干部,是为了给自己积聚资本;获得奖学金,只认为是自己努力所得。只愿从社会、集体中索取,只要求他人、群体、社会对自己负责,奉行利己主义;而不讲奉献、不愿为他人、群体、社会负责,没有履行自己责任、义务的自觉意识。四是感情冷漠、极端自私、以自我为中心。大约有占大学生总人数6.5%的学生暴露出的首先是个体的感情冷漠、极端自私,责任意识淡漠。(三)道德缺失
在公共生活中,文明礼貌、说话和气、待人热情、自觉维护公共秩序等道德行为和伦理规范,会令人满意并受到赞扬。但有少数大学生连起码的社会公德都没有。一是表现在伦理道德方面的某些缺陷。比如,在校内反映在:教室垃圾视而不见、墙上脚印无故出现、桌上涂写、图书撕页、购饭插队、水电浪费等缺乏文明的倾向;在社会生活中表现为:乘车无序、待人无礼、随心所欲、自私自利等社会公德的缺失行为。也有的大学生明哲保身,面对他人不文明的行为往往不闻不问、熟视无睹、甚至见怪不怪。二是表现在法纪规范方面的意识不够。譬如大学生刘海洋公园硫酸泼熊事件,曾一度引起社会轰动和高校反思。三是在道德信仰上,一些大学生在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下迷失了自我,信奉资产阶级个人主义、拜金主义的人生信条,为谋求金钱和私利不择手段,损害他人利益、集体利益甚至国家利益和民族利益。四是心理耐受力、意志力、抗挫折能力较低,不能正视人生矛盾,无力排除人生困境。自杀和伤人事件并不罕见,缺乏健康、积极、向上的良好心态。(四)行为失范
大学生的行为失范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日常行为失范。不遵守公共秩序、不爱护公物、出言不逊、恶语伤人、失礼不道歉、与异性交往缺乏分寸等等。二是学术行为失范。有的大学生混文凭、信奉“60分万岁”,把许多宝贵的时间消磨在吃喝玩乐之中;考试舞弊、科研造假、抄袭论文等现象已严重影响到大学生的声誉和发展。三是就业行为失范。有的大学生一切以个人的得失为出发点:如少数大学毕业生毁约现象,在职业选择上不愿意从事收入较低、条件艰苦的工作:甚至为了博得用人单位的好感,昧着良心制造假证书、编造成绩单。四是网络行为失范。部分学生沉溺网络之中,废寝忘食,甚至忘记上课、考试,导致学业荒废。五是竞争行为失范。有些大学生缺少良好的竞争风范甚至无视校纪校规。
总之,由于大学生自身责任感的缺失,对社会义务和责任存在一种淡漠态度,所以我们要重拾信心抓住机遇迎难而上,为自己美好的明天而奋斗吧!
第四篇:当代大学生价值观问题分析
当代大学生价值观问题分析
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的发展,科技的不断创新,新事物的不断产生,新观点,新理念的层出不穷,作为拥有最为活跃的思想的大学生自然成为这个时代最具有代表性的群体,社会生活的发展与变化在大学生中留下了明显的烙印,从而影响着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明显的时代性。对于我们当代大学生来说,我们同样存在着优点与缺点,面对这些问题,需要我们找出对策,提出合理化建议来解决其中的问题。
(一)现状
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现状问题,是高等教育界乃至整个社会十分关注的问题,也是研究当代大学生价值观必须首先予以回答的问题,对此问题的正确回答有助于我们对当代大学生进行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的价值观教育。改革开放以来,当代大学生价值观建设取得了重大的成就,当代大学生价值观水平都有了很大的提高,从整体上看,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主流是积极、健康、向上的。主要体现在:
1。政治态度上积极向上
当代大学生具有较高的爱国热情,他们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拥护社会主义制度,拥护和支持党和政府的方针和政策,对近几年的政府工作给以充分肯定。他们关心国家的前途和命运,关心国家的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同时也关心社会弱势群体,并希望为社会尽一份公民责任,积极申请加入中国共产党。由此看见,当代大学生的政治热情和政治态度是积极向上的。
2.道德认知水平普遍提高
道德认知,是人们对社会道德现象、道德规范及履行意义的认识。现在高校基本都设立德育课程,马克思理论知识、思想品德教育在当代大学校园里一直是作为大学生学习的必修内容,因此,当代大学生道德认识水平一般都很高。很多学生会在公交车上主动让座,不会在公共场所有乱丢垃圾、吐痰、喧哗等不文明行为。超过半数学生对雷峰人物的看法是持肯定、尊重与学习的态度,认为对个人未来的发展而言,知识和道德一样重要。由以可以看出,绝大多数的当代大学生道德认识还是比较高的,他们崇尚道德的力量,并亲身实践着社会道德的要求。
3.人生价值上注重奉献,合理索取人生的价值
主要包含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以及社会对个人的尊重与满足两个方面。当代大学生具有较丰富的文化知识,同时也具有较高的文化修养,绝大多数的他们在对待奉献与实现自我价值的关系上,其主流精神还是好的。他们既承认人生的价值在于奉献,同时又承认人生的自我价值应该得到实现和满足,绝大多数当代大学生都信奉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奉献的人生哲学。
4。学习意识日渐增强
恢复高考制度30多年来,高校不断扩招和分配制度改革,出现了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的局面,当代大学生清醒地认识到经济发展给他们带来施展才能的机会时,也给他们带来了竞争的压力。为了能在竞争中取得优势,当代大学生一方面在学校努力的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强化自己的专业知识,用知识来武装自己;另一方面,他们不满足在校地学习,积极到校外参与各种能够锻炼自己能力的社会活动,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多学本领,多参与实践,多掌握几种技能,适应社会的竞争,这已成为当代大学生普遍的意识,这种意识对于他们选择正确的人生价值无疑具有积极地指导意义。
5。思维方式上更加理性
他们越来越能客观、理性的看待国家的各项改革举措,对党和政府的重大决策或者是重大事件的处理意见不再偏激,而是表示理解;在个人成才认识上,当代大学生不再过多的抱怨客观外在因素的不利,而是更多的是从自身找原因,他们认识到只有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掌握真本领才能在将来的社会竞争中处于优势。这充 分说明,当代大学生的思维方式越来越理性化。除此之外,当代大学生在消费方式上日渐理性,婚姻家庭观念逐渐成熟的,所有这一切使人们相信这是一个充满希望的群体。
(二)当代大学生价值观存在的问题
当代大学生价值观并不都是积极、向上的,部分当代大学生价值观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集体主义意识淡薄,个人主义意识增强
随着经济的日益发展,特别是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市场经济的利益原则、等价交换原则渗透到人们的思想,人们开始关注自己的利益。在处理个人与社会关系上,虽大部分能做到个人服从集体,但是从思想上他们还是期望自身利益能够得到实现,甚至有的当代大学生开始崇尚“合理的利己主义”。当代大学生对集体主义原则不再绝对的信奉,而是更多的关注自己的切身利益,个人主义的意识逐渐增强。
2。社会理想缺失,理想过分注重实际
特别是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来,经济在发挥调动人们劳动积极性潜能的同时,也使人们更加注重实际利益。部分大学生对遥远未来的社会理想不再理会,他们关注的是实际的实惠。他们一般以个人事业的成功和生活美满作为自己的理想和追求,而对共产主义事业这样的伟大社会理想则考虑较少。当代大学生对未来的社会理想不再抱有充足的信心,未来共产主义理想对他们来说遥不可及,于是,他们把更多的注意力集中在对自己有利的现实问题上,找更好的工作,赚更多的钱,提高自身的社会地位成了他们的人生理想。学习、择业观上呈现功利化、世俗化倾向
当代大学生虽然学习积极性比任何一个时代的大学生都高,但是他们的学习却带有一定的目的性,他们把大量的时间花在他们认为对自己将来地考学、工作、生活更重要的课程上,如英语和计算机,而对一些人文、社会科学知识重视不够,甚至对一些他们认为不重要的课程很少问津,对待这些课程,他们考试时“临时 抱佛脚”,突击强化记忆,只为合格。在择业问题上,当代大学生也主要是从自身利益考虑得较多,且功利化、世俗化倾向较严重。当代大学生在择业时更多地考虑的是与个人利益相关的地位、收入因素,较少的考虑自己的兴趣爱好。金钱观遭遇困境,拜金主义有一定市场
改革开放特别是市场经济以来,经济的发展促使人们对物质地需求日益增长,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注重金钱和名利,这种变化对当代大学生也产生了一定的 影响。“毕业就 14 嫁人,要嫁就嫁有钱人。“找工作看‘钱途’”这些流行在校 ”。园里的口头禅,让不少人感慨当代大学生越来越“拜金”。对金钱的错误摆位,日益成为当代大学生价值取向上的突出问题。
5。节约意识差,铺张浪费现象严重
在当今大学校园里,随处可见的浪费现象我们已经屡见不鲜: 学校食堂里刚吃了几口的馒头扔在餐桌上,不可口的饭菜只吃了几口; 学校洗刷间里毁坏的水龙头哗哗地流却无人主动报告管理员;教室里灯火通明却空无一人。此外,大学生生日聚会、老乡会、同学聚会,请客吃饭现象已成为校园内的一种风气,甚至有些同学家庭并不富裕,但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心,为了能够在同学们面前摆阔气,与同学攀比,不惜拿父母的血汗钱去请客,一顿饭吃掉自己一两个月的生活费。此种种浪费现象说明,当代大学生节约意识越来越淡薄,勤俭节约的光荣美德已经渐渐淡忘。综上所述,当代大学生价值观主流是积极、健康、向上的,是符合时代发展需要的。但是,当代大学生价值观存在的一些不容忽视的消极方面也应该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这对于我们进行当代大学生价值观教育提供了依据。
三 原因分析
市场经济的消极影响对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产生负面影响 市场经济是一种有效的资源配置手段,但其本身也存在缺陷与不足,会产生许多消极影响。但这反映到思想领域中,则易诱使人们急功近利、一切向钱 看,产生功利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但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往往也把经济领域中的这些原则误用到其他领域,造成人们价值观念的混乱,导致人际关系的嬗 变,出现平面化、功利化、淡薄化的倾向。市场经济的这些消极影响时刻侵蚀着人们的头脑。当代大学生作为一个社会群体,其价值观同样受到这些因素的影响。因此,市场经济的消极影响成为当前大学生价值观失范的一个重要原因。社会转型影响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变化
社会转型不只发生在经济或政治领域,还发生在思想领域,伴随着程度不同的信仰危机和认同危机。社会转型从来都是与人们观念变化和道德变迁相辅相成的。作为一个生产力水平不高的国家,我国在发展中需要学习西方的先进文化,但同时,西方的一些消极、腐朽思想,如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 主义等也传入了中国。在这样的情形下,中国的传统文化、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文化、市场经济体制下的文化以及西方文化相互碰撞、交融,全面影响着当代大学生的价值取向,极易使其价值观的选择发生矛盾、混乱。此外,在社会转型期,社会价值导向也出现了失衡的现象。市场经济条件下,一些大众传媒片面夸大金钱的作用,对经商、发财、高消费等进行大肆渲染,一些不良思想、言论也通过各种途径在社会上广为传播。在这种氛围下,大学生深受影响,其价值观取向容易出现功利化、享乐化倾向。
大学生自身存在的弱点影响其价值观的变化 从大学生的年龄来看,他们一般处于18至23岁之间,社会经验较少,在考虑人生和社会时,其价值观的选择和判断极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难免绝对化、带有片面性。从大学生的心理来看,他们正处于个性形成和发展的关键时期,其 心理发展逐渐走向成熟但尚未成熟,情绪波动大,极易导致行为选择上的偏差。但这也说明大学生具有很强的可塑性。因此,教育者必须加强对大学生价值观的 引导,使其朝着健康、向上的方向发展。
四 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的对策 建设良好的社会育人环境,全社会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充分发挥其引领和带动作用,能够有效地维护整个社会的思想道德建设以及推动大学生价值观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首先,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灵魂。在当今思想观念多样化的社会中,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能够使全国人民统一思想,避免思想动荡和社会混乱,也才能为大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养成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其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主题。再次,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精髓。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相融合,能够使中华民族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也会给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形成营造良好的民族氛围。最后,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基础,它为在社会生活中确 定价值取向、作出价值判断提供了基本准则,有利于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为当代大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形成创造了有利条件。
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优化社会环境 社会环境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形成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文明的社会环境有助于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反之亦然。因此,要不断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努力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第一,加强社会舆论氛围建设。新时期大学生价值观的教育不能单靠学校。它涉及到整个社会的思想文化战线,包括新闻、理论、出版、文艺等等。因此,这些行业应主动承担起社会责任,弘扬社会主旋律,创造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为引导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发挥积极作用。第二,加强网络德育管理工作。保证各类网站把握好正确的价值导向,坚决抵制消极、腐朽、不健康 信息的传播,优化网络环境。
高校积极教育、引导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高校是大学生学习和生活的主要场所,也是其价值观形成的重要基地。可以说,高校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是全面、系统和深刻的。因此,高校必须将教育、引导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摆在教育工作的首位。
注重高校教师队伍的素质建设高校教师是实施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主体,其素质如何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形成产生直接的影响。高校要注重教师队伍的素质建设,切实做好“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工作。教师必须重视其业务水平的提高,要在尊重不同国家、民族意识形态的基础上,吸收和借鉴其先进的价值文化,同时,又要大力弘扬本民族文化,抵制西方腐朽思想的渗透和侵蚀。其次,新时代的教师要以新的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教育和引导学生,更新教育手段和方法,避免空泛的说教,并要结合社会热点和学生实际进行教育,提高教育的针对性。最后,教师要以为人师表的高尚道德影响学生、感染学生、塑造学生,以身作则、身体力行,以自己的示范行为成为学生价值观的向导、道德的楷模。
培育校园文化,营造育人环境
校园文化是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形成产生影响的。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可以满足大学生的文化需求,陶冶其情操,对其正确价值观的养成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高校既要加强校园精神氛围的建设,又要规范校园秩序、美化校园环境。这样,自然美和人文美融为一体,往往能够提升学生的精神需求,为净化学生心灵创造条件。
积极开展实践锻炼,实现“知行合一” 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是实现大学生价值观教育与社会生活接轨的有效途径。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可以在与社会的接触中学到社会规范和公共道德准则,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主人翁意识,有助于大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形成。高校必须重视加强大学生的社会实践锻炼,使大学生感受社会现实,使其价值观与社会现实结合起来,从而构建起正确的价值观。
五 结语
价值观是人的思想认识上较高层次的东西,它关注和解决人的价值与精神、道德与信仰等具有哲学意味的形而上的问题。价值观的形成与发展对人的一生有着重大的影响。它决定着一个人生命的价值与意义,灵魂的安宁与归宿,社会的 安定与发展。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决定着他们对生命的认识和思考、对生活的态度和看法,对精神信仰的关注和追求,因此,要塑造当代大学生健全的人格、有意义的生命、有价值的人生、有信仰的灵魂,必须重视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教育与发展,必须致力于塑造、重构和优化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价值观对当代大学 生的影响作用时刻体现在大学生个体的成长与发展之中。时代在不断地发展变化,世界在不断地发展变化,社会在不断地发展变化,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也需 要随着时代和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教育和塑造任重道远,是一项重大而长期的任务,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尝试和创新。更重要的是,我们期望当代大学生正确理解生命的价值和人生的意义,成为道德高尚和信仰坚定的构建和谐社会的社会主义建设者,期望我们的国家和民族更加繁荣昌盛。作为东大学生,应追求高尚人格,不断完善自身,从而创造有价值的人生。因此我们应当学习好思想道德修养,从而不断完善人格,不断提高思想道德境界。在现代社会中,自我修养在培养我们大学生自强不息精神,增强心理承受力,提高思想道德境界方面有着重要的意义。我们应当劳记“ 成由节俭,败由奢 ”、“ 生于忧患 ”、“ 死于安乐 ”、“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这些古训,用自己的双手去打造我们美好的人生。为祖国的繁荣和发展献上自己的力量。
第五篇:当代大学生恋爱问题调查报告
《当代大学生恋爱问题》调查报告
一、前言
爱情,自古以来就是人生中一个敏感而又充满诱惑的主题。从“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到“所谓伊人,在水一方”;从作家才子到浪漫诗人,人间处处皆留下了无尽的吟咏和感叹。多少人为它迎难奋进,不畏一切;多少人为它肝肠寸断,痛不欲生。而大学生正值青春年华,对美好的爱情总是充满了憧憬。如今,大学生恋爱已不是一件稀罕事儿。而且我国对高校大学生婚姻也不再做要求,这就使大学生恋爱更加“合法”。大学生身心都已成熟正是人生最美丽最灿烂的时期,那么,他们又是如何看待恋爱,如何选择恋爱对象的呢?本文欲通过问卷调查探讨大学生恋爱观特点,以及形成的原因和造成的影响。以期引导在校大学生客观、冷静、正确地审视自己的恋爱状况,树立积极、健康恋爱观念,促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恋爱观和人生观。
二、调查对象:
大一,大二在校大学生共三十人。其中大一20人,大二10人。男生20人,女生10人。
三、(数据分析)
四、调查总结与建议
针对上述大学生恋爱的心理特征和存在的问题,为正确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合理的恋爱观,特提出以下一些对策与建议。首先学校和社会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应为大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社会氛围和健康向上的环境,同时积极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合理的恋爱观,在这里就不再赘述。下面主要谈谈作为大学生自身应该怎样做。
(一)充分认识到恋爱要受法律法规的约束
作为当代大学生,应具备一定的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从法的角度来讲,修改后的婚姻法增加了关于禁止重婚的规定,在总则则增加规定夫妻应当相互忠实、相互扶助。在法律责任中,重婚追究其刑事责任,因一方重婚而导致的离婚的,无过失的一方有权请求损害赔偿。不难看出,国家法律加大了对重婚的处罚,目的就是规范婚姻关系。对于恋爱中的一些过激行为,大学生应该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大学生应该意识到,规范和约束自己的行为,不仅仅是社会主义道德要求,同时也是社会主义法律要求。
(二)对爱情有崇高的定位
人的一生短暂而丰富多彩,在一个人的身边伴随着亲情、友情、爱情。但最重要、最稳定、最专一的情感则是爱情。无论你到哪里、无论你有多大,只有白头到老,结发夫妻会最牵肠挂肚,也只有爱情会给人无限的力量去完成任何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青少年大学生考虑爱情的问题是无须指责的,但一定要正确认识爱情。恋爱是一对男女之间基于一定的客观物质基础和共同生活理想,在各自内心形成的最真挚仰慕,并渴望对方成为自己生活伴侣的情感。爱情的本质是承担责任、勇于奉献。真爱是以互爱为前提的,它可以使人获得力量和幸福,充实人生,促进成材,构建和谐家庭。马克思和燕妮的爱情则表现出了彼此的真爱。爱情不是人生的全部内容,就短暂的人生而言,伟大的事业、崇高的理想更具有意义,而爱情则处于从属关系,当代大学生只有把爱情融入理想,事业才能给自己的人生及爱情赋予真正的含义。那些“以钱取人”、“以貌取人”、“以恋补虚”等恋爱动机不纯的青年们是不可能获得真正的爱情的。它不但玷污了爱情本身,而且违背了道德的基本要求。
(三)加强恋爱过程中的道德责任感
恋爱与道德有着密切的关系。首先,有许多恋人在一起不是为了将来的婚姻,而是为了精神上的空虚,把恋爱当成游戏,三角恋、多角恋油然而生,伴随着两个人交往,性问题也开始发展,婚前性行为逐渐增多,未婚先育的问题屡见不鲜,而且每年还在增加。大学校园外的旅店、日租房层出不穷。这样的情况怎样能与道德无关呢?其次,大学生经不住金钱、权贵的诱惑,为了得到自己想追求的生活,傍“大款”成了当今最流行的词汇,而且在一些娱乐场所,大学生的身影也比比皆是。信奉“金钱主义”“享乐主义”成了大学生的最新理念。
恋爱与大学生道德影响具有两重性,积极高尚的爱情对道德观念的形成和发展具有显著的催化作用。与此,庸俗的爱情使大学生留恋或追求低级趣味,甚至行为越轨。因此,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恋爱道德观念是事业、爱情奋发向上的源泉。
(四)正确处理学习和恋爱的关系 在相当一部分同学眼里,爱情与学业是不相矛盾的,爱情能促进学习,作为学习的动力。确实,在大学生中,存在爱情与事业“双丰收”,但比率相当低,“一切真正伟大的人物,没有一个是因为爱情而发狂的人,因为伟大的事业抑制了软弱的感情”。古今中外,凡是能立大志,树大业的人都能正确处理好爱情与事业的关系。作为青年大学生们更应利用自己的“黄金时期”多多积累知识,培养自己在各个方面的能力。大学生不能因为好奇而过早涉入爱情,更不能以爱情为托词,来满足自己寻求刺激的心理。当爱情真的降临到你身上时,要进行理智的思考,摆正爱情与学业之间的关系。恋爱观实际是人生观的反映,有什么样的人生观,就有什么样的恋爱观,加强教育和管理,这样才能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恋爱观,引导他们正确处理爱情与学业的关系,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
(五)学会识别爱情,注重保护自己
在爱的时候,恋人的智商几乎为零。因为在鲜花、美言的背后,恋爱双方要看清你所爱的人的“真伪”那是相当难的。有许多人利用慈祥的外表、优雅的动作、高贵的气质欺骗着无数无辜少男少女的心,在不纯洁的恋爱动机里,尤其是女性同学更应该注意,“贞操”不一定能栓住你爱的她,天下也没有不劳而获的美差。一切都需要自己的努力。如果真有幸运落在你的身边,你一定要识别它的“真伪”,不要成为爱情的牺牲品。真爱是不需要任何承诺的,有承诺的爱情就预示着即将走到尽头。两个人最需要的是真情实感,只有这样,爱情才会结出美丽、灿烂的花环。
当代大学生恋爱问题已经是不可避免的话题,大学生个体生理和心理的逐步成熟,丰富多彩的大学生活和社会文化的种种诱惑,都给他们带来了强烈的成人感和强烈的“爱与被爱”的需要,追求异性,爱慕异性,正当的爱一个人或者被人关爱,都会成为他们生活的重要内容。无论我们是否允许,大学生谈恋爱是一种普遍的现象和真实的存在。既然是存在的,就有他正确的地方;既然是正确的,就应该让他们去学习,去实践,在恋爱实践中丰富社会经验,形成正确的恋爱观和人生价值观。恋爱与婚姻,家庭与事业是人生的两大主题。恋爱是婚姻的形式,婚姻是恋爱的结果,幸福的家庭更是建立在好婚姻和好夫妻的基础之上的,好婚姻和好夫妻又是以有正确的婚恋观和正确的人生观、道德观为精神支柱的。大学生已经是成年人,在学习科学知识技术的同时,也要学习社会知识和社会生活经验。学会如何做人,如何生活,如何与不同的人交往,包括如何谈恋爱,如何与异性交往。在与异性交往中,学习正确认识自己的情感,正确调控和把握自己的情感,学习适时适地用适当的行为方式表达自己的情感;同时,进一步学习如何理解他人的情感,尊重他人的情感进而与异性建立起正常的关系,并与自己喜欢
和钟情的人建立和保持良好的爱情关系,丰富自己的情感,获得幸福美好的体验。在学习恋爱的过程中,增强责任感和义务感,增强生活的幸福感和自信心,使心理上获得成熟感,感悟生活的真谛,从而为适应现实的生活和工作做好心理准备。很多事实证明,在大学阶段谈过恋爱,有过经验和教训的人,大多都能够正确处理好爱情与友谊、家庭与事业的关系。而经历简单的人,当遇到生活问题时,因缺乏经验,很可能简单处置,造成终生遗憾。
当代大学生随着性心理和性生理、性思慕期、性意识期的到来,在没有了各方面压力下,在充满美丽幻想的大学校园里,开始了属于自己的爱情序曲。但由于人生的经历、生活阅历的缺少,人生观、价值观都尚未成熟。因此在相爱的同时,容易产生这样那样的问题和想法。影响着两个人的感情发展,甚至引发痛楚事件。
总之,当代大学生在受到外界因素、周围环境影响的同时,必须培养自身道德,法律规范的修养,树立正确的恋爱观,有助于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逐渐成熟、完善;有助于大学生处理好学业与爱情的关系;有助于培养大学生健康的心理环境减少不必要的损失;有助于大学生寻求自我真正的爱情,盛开幸福的爱情之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