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刮痧观后感
篇一:刮痧观后感
总的觉得这是一部以西方手法拍摄的电影。影片中随处可见的“矫情”、“个人主义”、“敏感”、“歇斯底里”(许大同在听证会上的爆发、妻子狂打游戏、影片最后许大同爬高楼等等)无不是好莱坞电影的代表元素。用西方的电影元素讲述一个扞卫“中华文化”的命题本身就很滑稽,就像影片中唐人街的老中医用英文把“气”翻译为某个中文意思是**(忘了什末词了,不过确实是一个和“气”毫无关系的词语,呵呵)的词语的场景,让人发笑。
也有可能影片的作者想用西方的价值系统和词语重新对其以“刮痧”借代的中华文化进行解释(或者说用一个更专业点儿的词,解构),但是我怀疑他是不是能表达清楚。反正我是看不明白的,当检方的律师转述许大同小说的细节的时候,谁会想到“一拳打碎脑袋,脑浆遍地”是许大同用英文描写四大名着之一——西游记中的主角孙悟空呢?当然,也有可能,影片的作者也是反对这种“解构”手法的。不过,我不明白,当许大同口口声声为中华文化辩护的时候,影片的作者的立场又在哪里呢?反对?或者说他自己也从来没有想清楚过。
我十分怀疑许大同“扞卫者”的身份,我在想,当他用英文对妻子、儿子说“iloveyou”的时候,当他用“一拳打碎脑袋,脑浆遍地”描述孙悟空时,各自对应的是“中华文化”的哪一种情感?或者说根本与文化无关?就像与赵燕被打案一样,不过是骇人听闻(倒是很像京油和青皮)。
影片的作者所讲的故事根本不能算作一种“文化冲突”,因为我觉得真正的文化冲突是不需要证据的,就像教皇理所当然的觉得中国教民不应该祭祖,而康熙也同样理所当然的觉得中国人当然得祭祖。许大同的美国同事用自身的刮痧经历最后说服法官“不是虐待”,表明这个在中国引起轩然大波的“事件”,不过是一场误会。
影片中唯一的值得注意的是法官和那个作为检方证人的许大同的女邻居,当她喋喋不休的发表对“中华文化”和“中国人”的“宗教”般的感情时,是法官而不是“中华文化扞卫者”许大同阻止了她,而且不是用“宗教”般的手段。确实,法官只能判断世俗争议,文明(文化)的冲突不在他的受理范围。
至于影片的作者的最终意图,最有可能是在亨廷顿和一些中国人喧嚷“文明(文化)冲突”的时代,以实践的方式对各种文明进行甄别、选择(就像那个法官),从而完成文明的融合,开出文明的新时代。
篇二:刮痧观后感
该片讲述了一个移民家庭在美国生活时发生的故事:5岁的华裔孩子丹尼斯闹肚子发烧,在家的爷爷因为看不懂药品上的英文说明,便用中国民间流传的刮痧疗法给丹尼斯治病,而这就成了丹尼斯一次意外事故后父亲许大同虐待孩子的证据,继而在法庭上下引发了一系列的矛盾冲突,一个原来美好幸福的家庭转眼间变得支离破碎。
看了这篇影片后感想颇深,我总体上感受到了影片中要表达的东西。
第一:父子之爱,母子之爱,夫妻之爱,祖孙之爱,朋友之爱。
通过很多的细节描写让人感受到父爱温暖博大。许大同与其父亲的爱及许大同和丹尼斯的爱。许大同在法庭上的一段独白最能代表所有父亲的心声。…现在我不这样想了,我只希望他能平平安安,希望他幸福、健康、快乐。我为自己是一个父亲而自豪,像所有的父亲那样,我爱我的儿子胜过一切。值得注意的是,许大同的父亲在给大同的信中写道:我如今别无他求,就是盼着你们一家三口,能平平安安的…均用了平安二字。恐怕这是父子之爱的最好表达,真是可怜天下父母心!
还有,影片中许大同在听证会上表现的急躁冲动,与他作为一位工程师的性格完全不同,我认为是因为他对将要丧失孩子监护权的焦虑以及恐惧造成的。影片中许大同冒着触法的威胁,偷偷带走孩子。随后警察发现他们。为了不让孩子知道真相,他带孩子玩起了警察捉小偷的。这个场面轻松快活,孩子在愉快中睡了。而影片结尾许大同攀爬9层楼,把他对孩子的爱推向顶峰。影片另一场父爱是许大同的父亲对许大同的爱。如他找到检查官说明刮痧的实情,如机场泪流满面的父亲,以及痛斥大同乡逃避的父亲。这就是父亲对孩子的爱啊!
《刮痧》中许大同夫妇在事情发展中的不同表现,很好的展现了父母对孩子的爱的不同表现,同时也表现出夫妻之爱的不同。许大同对妻子的爱是深沉的,简宁对丈夫的爱是细致的。看过这部电影的人大概都不会忘记许大同夫妻二人喝酒的场面。在这之前,简宁先做的是收拾大同的房间和阻止大同喝酒。当两人喝醉之后,简宁说大同是臭狗屎,大同表示了认同,这是对由于自己不冷静失去儿子的最深的自责。但当简宁说自己是贱货时,大同却表现出无比的激动,阻止妻子这么说。在这里表现出男人的爱,不善措辞,却又深沉如海。这里也表现出男人坚强背后的软弱一面。
篇三:刮痧观后感
上周周末观看了老师推荐的电影《刮痧》,感觉影片非常好看,有几个出彩的看点,给我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因此想跟大家在这分享一下。我认为《刮痧》是一部优秀的电影作品,适合不同文化程度的观众观看,具有诸多的成功之处。
《刮痧》这部电影讲述的是一个北京移民家庭在美国生活时发生的故事:5岁的华裔孩子丹尼斯闹肚子发烧,他的爷爷由于刚从北京到美国,不懂得药品上的英文说明,便用中国民间流传已久的刮痧疗法给丹尼斯治病,没想到这却成为了丹尼斯父亲许大同虐待孩子的证据,闹到了法庭上去。在法庭上,一连串的矛盾冲突更是接踵而来,一个原来幸福美好的家庭就这样转眼间变得支离破碎。
对中国人来说只是一件小小事情的刮痧,为什么一到美国就变成了一件要打官司的麻烦事了呢?刮痧在中国经历了几百年甚至是几千年的历史,为什么一到美国也变成了虐待儿童的违法行为了呢?这些问题都很自然而然地引起人们对它的思考。
在很多人看来,这些问题的出现是由于中西文化的差异,许大同一家的飞来横祸归根到底也是由于中西文化差异。但是,在我看来,与其说许大同一家飞来横祸是由于中西文化差异所致,还不如说是由于法院没有对违法证据进行正确认识与核实所致。因为中西文化差异对法院判案来说这本身就是一个客观存在着的因素,它不可能会成为许大同一家飞来横祸的直接制造者。只有当文化差异或者说文化盲区不被认识时,才可能造成法律的不公正,才可能给许大同一家带来横祸。
这部片子中的主要线索——刮痧来说。刮痧作为中国的一种医学文化,在中国流传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然而,在美国的文化里就没有对刮痧进行“科学”的解释。因而,刮痧不为美国人所知也不奇怪,丹尼斯背部所留下的刮痧的痕迹被美国人认为是一种虐待儿童的证据,这也是不足为奇的。但是,作为一个法治的国家,不能因为人们对刮痧的不了解或是不承认而没有对刮痧这一证据进行认识和核实,也不能因为中国文化的与美国文化的不同而进行排斥不加以考虑。
因为法律讲求的是正义,法院判案讲求的是事实。然而,在这部影片中就出现了这样的情况,在还没有真正了解刮痧,还没有真正了解文化差异或是文化盲区的情况下,法庭就作出了剥夺许大同对儿子扶养权的决定。这无疑就是对违法证据没有进行正确认识与核实,从而造成法律与正义的背道而驰,最终造成许大同一家悲剧的产生。
设想下,如果法院能够切实地去了解刮痧,去了解中西文化的差异,对违法证据进行正确认识与核实。它还会作出如此荒唐的判决吗?我想那绝对是不可能的。由此可见,许大同一家的不幸,与其说是中西文化的差异所致,还不如说是隐藏在中西文化差异背后的没有对违法证据进行正确认识与核实所致。
另一方面,也可以清楚地看得出这是那位美国律师为了赢得这场官司所采取的一种手段。这一切的一切在中国人看来是多么的不可思议,然而,在这部影片中,这些不可思议的做法却成为了说明许大同有暴力倾向的证据,更不可思议的是这一证据还得到了法院的认同。这难道是中西文化的差异的错?不,在我看来,这更多的是没有对指控许大同有暴力倾向的证据进行正确认识与核实的错。那位美国律师还能把它作为赢取官司胜利的手段吗?我想这也是不可能的事情。一言以蔽之,这也说明了许大同一家的不幸,是由于没有对违法证据进行正确认识与核实所致。
父爱,这是影片另一个闪光点。影片中许大同在听证会上表现的急躁冲动,与他作为一位工程师的性格完全不同,我认为是因为他对将要丧失孩子监护权的焦虑以及恐惧造成的。影片中许大同冒着触法的威胁,偷偷带走孩子。随后警察发现他们。为了不让孩子知道真相,他带孩子玩起了警察捉小偷的游戏。这个场面轻松快活,孩子在愉快中睡了。而影片结尾许大同攀爬9层楼,把他对孩子的爱推向顶峰。影片另一场父爱是许大同的父亲对许大同的爱。如他找到检查官说明刮痧的实情,如机场泪流满面的父亲,以及痛斥大同乡逃避的父亲。这就是父亲对孩子的爱啊!
综上可见,在《刮痧》这部影片中,许大同一家的不幸归根到底是由于没有对违法证据进行正确认识与核实,从而致使法律与正义背道而驰所致。具体来说,许大同一家的不幸是隐藏在中西文化差异背后的没有对客观存在的违法证据进行正确认识与核实,从而造成判决的不公证,法律与正义的背道而驰所致。
《刮痧》影片中许大同一家的不幸,就是由于没有对违法证据进行正确的认识与核实从而造成判决不公正的结果。在这个时候,最容易让我们想到的一句话,就是弗兰西斯·培根曾所说的:“一次不公正的判决,其恶果相当于十次犯罪。”也许有人会说《刮痧》只不过是一部影片,只是一种艺术,不足以说明什么。但是值得我们注意的是,艺术除了高于生活之外,它还是来自于生活。在我们的生活当中也不缺乏由于对违法犯罪证据没有进行正确认识与核实而造成不公正判决的案例。
看完《刮痧》这部影片之后,再联系我国当前的法治现实想想,真是感慨万端。到底法律成为正义的代名词还需要多长的时间呢?记得曾经我在班中做过这样的一个调查,就是对法律的可信度的调查。但调查结果却令人感伤,大部分的人都认为法律不可信,这不是因为法律的本身是恶法,而是因为司法的不公正从而导致法律不能代表正义的不可信。但愿意在不久的将来,法律不会因为司法的不公正而与正义背道而驰,至少也不会由于没有对违法犯罪的证据进行正确认识与核实而造成法律与正义背道而驰。那时,法律真的能够成为正义的代名词,在再一次对法律的可信度调查中,人们的回答都是这样:“是的,我相信法律”。
《刮痧》是一部优秀的电影作品,适合不同文化程度的观众观看,有诸多的成功之处,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当然,事情最后得到圆满解决,法庭的起诉撤销。这种结果的产生,除了人正常的良知以外,更多的是由于相互之间的沟通和理解。我想,《刮痧》中男主人公的名字叫“大同”,其目的或者其象征也就在此吧!如果说这部电影是一个寓言,其寓意也正在与此。
《刮痧》这部电影虽然只有100多分钟的片长,但是它所折射出来的精神内涵却不容小觑。透过《刮痧》有助于我们更好理解中美文化差异,更好在全球化的今天走向世界。但是我们还需要更多好得作品来开拓我们的视野。
第二篇:刮痧观后感
论中外文化差异 ——《刮痧》观后感
这几天看了一部电影《刮痧》,感触挺深。影片《刮痧》向我们展示了华人在美国由于法律制度和社会习惯等的不同而产生的一系列冲突。充分体现了中外文化的巨大差异,以下是我观看完影片后的一点感受。
中国人和美国的社会,当这两者组合在一起的时候本身就有一种矛盾效果,中国人应该存在于美国社会,美国社会应该容纳的是美国人。而当中国人进入到美国社会后会发生什么呢?影片刮痧就向我们阐述了这样的一个故事。
影片一开始是一场颁奖典礼,在礼堂的外面聚集了一批游行示威者在进行示威游行,用大同的老板约翰的话说就是“宪法规定的那一套言论自由”。他们反对暴力游戏,所以也抵制这个以游戏为主元素的颁奖典礼。在这里中外文化的矛盾就已经产生了:在美国这种游行非常普遍,只要人们对某件事情不满就可以上街游行,人们反对总统某项决议的游行也不在少数;但在中国游行的情况是很少的,游行可以与暴力划上等号,更不要说去反对党和国家的决策了。颁奖典礼的大奖被男主角许大同拿到了,他是一位来美国已经八年的移民。在礼堂内,中外文化矛盾又爆发了,大同的儿子丹尼斯打了约翰的儿子,大同于是就当着约翰的面打了丹尼斯。这是中国式的“当面教子,背后教妻”,也是中国式的要给老板面子。影片后来约翰对大同的这一行为是这么评价的:“给我面子?好不可理喻的中国逻辑!”至此影片在颁奖典礼的这一段告一段落。
回到家,爷爷给丹尼斯进行了刮痧,影片的导火线就此埋下。回到家里,一家人还在谈论着白天大同打丹尼斯这件事。丹尼斯说出了美国式的理解:“打小孩的爸爸不是好爸爸。”爷爷也说出了一个中国式的理解:“打是亲骂是爱,不打不骂不成材。”这可以说是礼堂里中国式与美国式的冲突在家里的延伸。刚来到美国的爷爷特别不适应在美国的生活:不能抽烟,听不懂别人在说什么,不能和美国人交流,老朋友老霍的去世…在我看来,爷爷的不适可以代指大同心里的中国式情结,这种中国式情结在美国社会没有生存空间,导演将大同内心里不适应美国的地方,通过爷爷的不适外化了出来。大同表面上是一个加入美国籍的移民,其内心实际上还是一个中国人,他是“披着美国皮的中国羊”,他内心的中国式在后面的表述中我们就可以看到。我在想一个问题,一个在美国生活了八年的人,其作为怎么还像一个才去美国的人呢?
老霍心脏病突发死去,大同留下丹丹一个人在家去警察局接爷爷,在这个过程中简宁给家里打了个电话,吵醒了熟睡中的丹丹,故事发展到这里,刮痧的导火线就要被点燃了。中国式与美国式的第三个冲突也产生了。在美国单独把孩子留在家里是犯法的,而在中国这种事情在很多地方是司空见惯的。醒来的丹尼斯摔倒了,大同带他到医院缝合伤口,医院的医生发现了丹丹背后由于刮痧导致的“伤痕”,他们以为大同在家里虐待丹丹,于是把这一情况通知了医院的社工。至此影片最大中外文化差异的矛盾产生了:在中国刮痧是一种传统的中医疗法,而在美国医生们根本就没有听说过刮痧。儿童福利局怀疑大同虐待丹丹,要把丹丹带走,这时候大同的冲动性开始显露了,并且暴露的淋漓尽致。他大声嘶吼着,拒绝警察将丹丹带走。在影片中,大同给了我两个最深刻的印象:冲动和固执。这一次他不顾警察的阻挠去抢孩子,就不利于事态的发展,他应该冷静下来,冷静才是处理好事情的前提。他的冲动和固执在下面还会有叙述。
第一次听证会前,中外文化差异的第五个冲突发生了:大同请了约翰•昆兰——他的老板,作为他的辩护律师。在中国请熟人帮自己办事情是很正常的,中国的律师也基本可以应付所有类型的诉讼;而在美国,人们选择帮自己办事情的人的标准是他的职业素质,美国人考虑他有没有能力代理,是不是这方面的专家,而不是着重考虑是不是自己的熟人。在听证会上,第六个冲突发生了:大同说了谎,他把刮痧的事揽在了自己身上,顶替了爷爷。约翰
在后来问过简宁大同为什么要这样做,简宁回答说:“Because he’s Chinese.”中国式的思考是要替爷爷顶罪,毕竟上法庭是件“不光彩的事情”;美国式的思考是不能撒谎,上法庭也没有什么,跟家里没什么两样,你看那法官多么幽默啊。大同在法庭上又发怒了,坚持孙悟空是正义的化身,他也固执的一再坚持自己没有错,刮痧没有错,那是中国传统中医疗法。这一次大同的冲动和固执两者都暴露出来了。孙悟空和刮痧都没有错,但大同的发怒显然不利于事件的处理。大同一直坚持刮痧只不过是中国的传统中医疗法,他一直在说中国什么什么的,但他没有想过在中国合法合理的事情在美国就不见得合法合理了,而他现在就是在美利坚的国土上。
由于儿童福利局没有提供证据副本以及辩方律师的不对口,法官决定举行第二次听证会。这是中外文化差异的第七个冲突:在中国不会为了这点鸡毛蒜皮的小事而对案件进行重新审理;而在美国由于追求绝对的公平,它就会进行重新审理。美国法庭的审理与中国很不一样,不管是在证人的站位还是在法官行使的角色上。这是中外文化差异的第八个冲突:美国法庭审理的主角是律师,一个案件能否打赢的关键就是律师,人们作判断的是证据,先入为主的观念很少;而中国的法庭在审理案件时,主角是法官,案子在未审理时,其实是非曲直已经明了,人们有一个先入为主的观点在里面。在美国的法庭审理中,律师关心更多的似乎是怎样去打赢这场官司,而不是我的当事人是否真的触犯了法律。律师们会玩文字游戏,用他的口才来“拷问”证人。当事人和证人陈述时也会句句斟酌,尽量不让人抓到把柄。在听证会上控方律师甚至把给丹丹接生的女医生也请来了,可见美国人的煞费苦心,也说明了美国档案管理的完备,这在中国是不可能的。
当我们注意大同的老板约翰时,中外文化差异的第九个冲突出现了:约翰可以去做证人证明大同虐待儿童,但到后来大同要走时也在尽力挽留大同,这在中国是不敢想象的;中国人只会想到老板“背叛”了自己,还来装好人,殊不知是个人的价值观在作怪。美国人信奉绝对正义,在正义面前他们似乎是不讲人情的。
听证会上,大同打输了官司,丹丹暂时由儿童福利局收养。爷爷想回中国,他更习惯跟北京的老朋友在一起。大同送爷爷来到机场。这时候大同又冲动了,大同想当一位孝子,他把丹丹偷偷从幼儿园带了出来,准备带着丹丹和爷爷一起回中国,爷爷果断制止了大同这种鲁莽的行为,一个人坐上了飞往北京的航班。中国式与美国式的第十个冲突出现了:大同成了通缉犯,在电视上进行直播,美国人的信息传达至迅速,对“小问题”的依依不饶,都让人咋舌;在中国为了这样一件事进行通缉甚至追捕是不可想象的。后来七辆警车在追捕大同,跟追捕一个通天大盗一样。我个人觉得这也许是中国人和美国人对法庭和警察的认知态度不一样造成的。中国人总是把警察与做了坏事联系在一起,美国人总是不把警察与坏人联系在一起,警察是市民权利的捍卫者,是市民的朋友,美国人当中上过法庭的也不在少数。
后来大同的老板约翰去了中国城,让中国的传统中医给他进行了一次刮痧,他的后背出现了与丹丹一样的三道伤痕,但他并不感觉疼痛,于是他相信了大同并没有虐待丹丹。约翰和福利局的女职员联名要求法官撤回对大同的起诉,于是丹丹又重新回到了大同的怀抱里,影片到此结束。
这部影片充分地向我们展现了中外文化思想的差异,法律的差异,制度的差异,理解的差异,性格的差异,用社会学的原理解释就是社会文化的差异,不同制度的社会总有大大小小的差异,所以我们要融入一个社会之前就需要熟悉其文化背景,对比其差异,才能更好地融入这个相较之有文化差异的社会。
第三篇:《刮痧》观后感
《刮痧》观后感
汉教1502 吴静燕 201503060215 《刮痧》这部电影主要讲述了移民美国的许大同一家,因为孙子丹尼斯肚子痛,而爷爷看不懂英文注释的药瓶,所以选择给孙子刮痧,从而引起的一系列中西方文化、价值观、制度法的碰撞。一个幸福美满的家庭因为中西方文化交流的不当,导致了家破人亡的悲剧发生,这不禁引人深思。
中西儿童保护法对比
贯穿影片的是许大同一家和儿童福利局之间的博弈。医院在看到丹尼斯后背上的刮痧痕迹后,就立马汇报给社工,怀疑父母虐待儿童;而儿童福利局也在第一时间赶到医院,搜集证据,将丹尼斯保护起来。不论影片中丹尼斯没有受到虐待这个事实,美国的儿童权益保护机制着实令人钦佩。反观中国,虐待儿童事件频发,但是对于儿童的保护却做得相当不到位。在中国,缺乏完备的儿童保护体系,传统思想的影响下,人们都主关的认为,父母所做的都是为孩子好。“棍棒底下出孝子”,“打是亲骂是爱”,这样的思想深深刻在大部分中国人的脑海当中。但是我们却没有考虑到儿童的权益,没有考虑过他们的生身心会在这样的打骂中受到伤害,所以对于美国有这样完备的儿童权益保护体系表示钦佩。
然而,在电影中儿童福利局虽然是为丹尼斯考虑,但是他并没有完整的了解过整个事件,没有了解刮痧是什么,就站在了道德的制高点,指责许大同忽视和虐待丹尼斯,儿童福利局的弊端由此可见。并且儿童福利局的辩护律师似乎完全没有考虑过儿童的感受,没有考虑过如果出现失误孩子将失去父爱的后果,只是一味地想着赢得诉讼。他寻找各种证人打擦边球,捕风捉影,甚至曲解中国文学《西游记》,作为一个福利性社会机构,他的做法无疑是大错特错。在我看来,他们在事件发生的同时就给许大同上了死刑,他们不去了解刮痧是什么就断定这是虐待,作为一个儿童保护机构,不应该仅仅是给他们安全的环境,儿童最需要的还是父母,他们应该在了解事实真相后与父母进行沟通,劝阻不要进行刮痧,而不是将所有证据都引向虐童,不听家长解释,不了解事实。
中西方文化碰撞
电影突出的主要矛盾,就是中西方文化存在的差异。最突出的就是儿童教育保护方面。在美国,儿童保护法是相当严格的,因为历史上存在过大量儿童受到虐待、伤害甚至死亡的事件,美国的儿童保护法设置的越来越严格。有种说法说的很正确,美国的孩子,不属于父母,而是属于国家的。所以在美国,打孩子这样的事少之甚少。
但是在中国,大部分父母还是坚信,孩子是自己的,该打就得打,这是身为父母的权利。当发生打骂儿童事件时,大部分旁观者会认为,这是人家的家务事,围观看看就算了,最多就是劝阻一下。而且中国缺乏完备的儿童保护法,当出现虐童事件时,儿童还是被安置在在家中,对于施虐者的惩罚很轻,在经过处理后也不能真正保护儿童不受到伤害。中西方制度文化差异由此可见。
中西方价值观差异
电影中许大同进行第一次听证会前,找了公司老板John帮忙。他通过朋友找了一位版权方面的律师为他进行辩护。由此可见中国人再遇见事情时,首先考虑的是通过朋友帮忙,而不是自己去找一个最合适的办法,这也侧面体现了中国社会人情关系的庞大。在美国,这样的事件基本不会出现,他们更希望通过自己解决问题,朋友只是一个陪伴。
第二次听证会时,John在回答对方律师问的许大同是否有当着他的面打过丹尼斯问题上如实回答,听证会结束后,许大同很暴躁的对着John说:“你是我的朋友,你为什么不帮我。”还说他打丹尼斯是为了John的面子,John表示不能理解,中西方价值观的体现暴露无遗。在西方,诚信是相当重要的,证人不会因为你是朋友或是什么进行隐瞒,个人诚信相当重要。并且,在西方没有什么所谓的面子文化,而中国人实在是太在乎所谓的脸面了。
因为沟通交流的不当,对对方文化了解的不足,导致的悲剧的发生不禁令人叹息,好在电影最后是圆满的。但这也警示着我们了解其他国家的文化的重要性。
第四篇:刮痧观后感
《刮痧》观后感
很有幸地在这样一个被爆炸犯闹得紧张兮兮的夜晚看了这么一部温馨的电影。这是一部以中西文化差异为主线的电影,在我看来,这部电影反应的更是一种中西文化的差异而导致的法律差异。
影片中的男主人公大同因为一个在中国人看似很平常的刮痧而被实施禁令,不许其靠近他的儿子,于是就有了最后爬水管上九楼的场景,看到这里我们无一不动容。而在看到这里时,中美在对儿童的法律保护上的差异也跃然于我们眼前。就像在影片中爷爷说的一样,几千年来的传统使中国人一直坚信父母的“打是亲,骂是爱”,但是在美国,这种做法就可能招致法律的麻烦。法律的差异从根本来说就是文化的差异所导致。
至此,我又开始思考到底何谓法律的公平呢?我们一直都在讲求法律的公平,那么对一个受到了二十年中国传统文化熏陶的中国人适用一部在中国认为不合理的法律是否是公平呢?我觉得,公平应该是一个相对的概念,而不是绝对的,因此就产生了不同的法律。我们在看待一件事情是否合理的时候,应该站在当事者的角度,从当事者的文化观来看,这才是公正的。就像在许多国家还存在一夫多妻制,我们不能就以此来批判这种制度存在的不合理性,而应该站在该国的角度来评判。而影片中的法官、儿童福利院的律师,完全忽视了在大同心中根深蒂固的中国传统思想,才会酿造这样一出悲剧。
第五篇:《刮痧》观后感
观《刮痧》谈“文化刮痧”
起初一听《刮痧》这个名字就不怎么喜欢,但当我观看完后,我很庆幸老师推荐这部影片。我学到了很多,也许刮痧后,刮痕难看,但它带来温热微暖的感觉,却总是好的。
这部影片讲的是5岁的华裔孩子丹尼斯闹肚子发烧,在家的爷爷因为看不懂药品上的英文说明,便用中国民间流传的刮痧疗法给丹尼斯治病,而这就成了丹尼斯一次意外事故后父亲许大同虐待孩子的证据。庭上,以解剖学为基础的西医理论无法解释通过口耳相传的经验中医学,许大同最后终于失去冷静和理智,法官当庭宣布剥夺许大同的监护权,不准他与儿子见面。父亲因此事决定回国,为了让老人临行再见一面孙子,许大同从儿童监护所偷出儿子丹尼斯到机场送别,因此受到警方通缉,父子分离,夫妻分居,朋友决裂,工作丢失,接连不断的灾难恶梦般降临,一个原来美好幸福的家庭转眼间变得支离破碎。影片结尾,在一家人不懈的努力和朋友的帮忙下,终于向法庭证明什么是中国的“刮痧”,一家人得以团圆。整部影片给人的感受就如刮痧带给人的感觉。
从这一百分钟我们直观或经过思考不难体会到这部影片传达的中西文化差异和冲突。回归影片中,我们不难看到即使生活在美国八年之久,许大同骨子里依旧渗透着中国传统文化,比如说在颁奖礼仪上敲打丹尼斯的头就只是为了给足昆兰德“面子”,这就是“中国的面子文化”。自己爱面子的同时当然也会顾及到别人的面子,面子作为中国人交际中的潜原则,已经根深蒂固,而且大同的做法或许在我看来,是十足的善良,但是却让地道的美国人不能理解。再比如“打是亲骂是爱”“留着青山在,不怕没柴烧”等这种根深蒂固的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格格不入。影片中集中反映的冲突点是对待刮痧的问题。“三千年不都是用刮痧的方法来治病的吗?”是啊,难道三千年的历史还不足以证明它的安全有效、它的存在价值吗?而且中国人对于中医(因而刮痧也一样)是有着一种独特的思维方式和解释系统的。影片中大同千方百计想让美国人理解中医的原理,他说人的身体中分布着各种穴位和经脉,就好象是一条条河流在身体中流淌一样。在中医理论中,人的身体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任何一部分出了问题都与整个身体的平衡有关,因此中医治病就极其反对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而是主张通过对整个身体的慢慢调理来恢复身体中某一部分的机能。在遇到像“丹田”、“经脉”等中医的专有名词时,他甚至找不到对应的英文来翻译,于是只好用拼音来代替。而所有这些乱七八糟的东西在美国人那里都是无法理解的,他们怎么也不能理解人的身体里会有一股所谓的气在周身流转,因为这些东西都是那些信奉科学的美国人所无法解释的。他们习惯于把人进行解剖,切割成一块一块来具体分析,肝就是肝,肺就是肺。西方文化是一种建立在实验基础上的科学文化,西方人崇尚科学和技术,一味地通过发展工具来向外拓展个人的能力,因此西方文化是主修外的。而中国文化则与此很不相同。
而在谈论文化的问题是不能够太理性的,理性过于偏狭,又过于傲慢,或者说在运用理性之前,我们应该以平和的心情说说价值问题、态度问题。文化冲突是指两种或者两种以上的文化相互接触所产生的竞争和对抗状态。不同民族、社区和集团的的文化,有不同的价值目标和价值取向,并且常常各自以自己的文化为优越,视其他文化为危险物。当它们在传播、接触的时候,便产生了竞争、对抗甚至企图消灭对方的状况。人是文化的动物,什么样的文化下就会孕育出什么样的自我。每种文化都对应一种价值观和一种特定的生活方式,这些东西的习得是在社会化过程中不知不觉得“化”成的。每一个文化化了的人,都试图借助一种文化符号系统来证明自己的生活方式是有意义的,是值得过的。因此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每一种文化都不可避免的带有保守性、封闭性,否则这种文化就不可能生存下来。文化天生拒绝思考和创新,排斥创造,它最喜欢墨守成规、故步自封,它只是长期演化的积累。
刮痧是传统的自然疗法之一,它是以中医皮部理论为基础,用器具(牛角、玉石、火罐)等在皮肤相关部位刮拭,以达到疏通经络、活血化瘀之目的。那么类似的,文化冲突的解决从客观上来讲是可以解决和面对的,我们可以称“文化刮痧”,文化刮痧的过程就是文化冲突解决的过程。刮痧的原理是调整阴阳刮痧对内脏功能有明显的调整阴阳平衡的作用;活血祛瘀刮痧可调节肌肉的收缩和舒张,使组织间压力得到调节,以促进刮拭组织周围的血液循环,增加组织血流量,从而起到活血化瘀、祛瘀生新的作用;舒筋通络刮痧疗法主要是增强局部血液循环,使局部组织温度升高。另外,在刮痧板直接刺激下,提高局部组织的痛阈。第三是通过刮痧板的作用使紧张或痉挛的肌肉得以舒展,从而消除疼痛。据刮痧的原理我们可以移植到文化冲突解决上。首先,要互相尊重彼此的文化,这是最重要的,因为文化本身没有贵贱及对错之分。如果你发自内心的尊重另一种文化,冲突自然会钝化一些。其次,以尽可能平和、诚恳的态度让对方理解和尊重自己的文化。再次,给彼此一些空间坚持自己所信仰的文化。没有必要必须有一方妥协。最好的方式是,各方都做出一些让步,在彼此包容和妥协中力求和谐。
我们需要明白人们在跨文化交流中,摈弃文化的傲慢与偏见,抱有了解和开放的心态。这样,经历过文化刮痧,我们同样可以享受到温暖微热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