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关古驿道导游词(最终定稿)

时间:2019-05-13 13:31:1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梅关古驿道导游词》,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梅关古驿道导游词》。

第一篇:梅关古驿道导游词

各位游客,大家好,欢迎各位来到大余旅游观光。中国有句古语“山不在高,有仙则灵”。今天我们在大余的第一站游览的景点是一座海拔不高,但却蜚声海内外的名山——大余梅岭。

梅岭位于大余县城南10公里处,又称为大庚岭,是江西省同广东省两省的分界线、分水岭。这里海拔仅有746米,但地势险要,奇峰叠秀,而且山峰连绵不断,逶迤数百里,把江南天空一分为二,所以地理学家们把这里称为“一山分割两边天”。在古代,这里不仅仅是地理上的分界线,它还是两个古代民族,两种不同文化区域的分界线。梅岭北面是属于中原地区汉民族居住的土地,归属于比较发达的汉族文化区域,梅岭南面则是古代南蛮族居住的土地,是蛮族部落文化区域。两个民族、两种文化在这里交汇相融,使梅岭积淀了浓厚的文化底蕴,造就了特有的历史文化风情。

梅岭自古以来以梅花著称于世。自西汉初年,梅岭就开始种植梅树,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几经岁月兴衰变迁,到现在,山上山下,古道两旁,梅树拥簇,红梅白梅交织一起,尤其是寒冬腊月季节,银装素裹、唯余茫茫;白梅开放,傲雪斗霜;红梅展妍,清香四溢,点点飞红,娇艳迷人,吸引着无数游人为之流连忘返。古往今来正如元朝吏部待郎聂古伯留下的“黄金台上客,大庚岭头春,如是无诗句,梅花也笑人”。有多少文骚客为之挥毫泼墨,题词赋诗,使梅岭留存下众多的咏梅佳句,根据有关资料记载,历史上众多文人学士因为触怒权贵,抗击朝庭,被贬官去职,发配岭南,他们途径大余梅岭时,都为这里的梅花景色惊叹不已。三国东吴大将陆凯奉命率军前往海南途经梅岭时,留下了一首《赠范晔》诗“折梅逢驿使,寄与陇头人,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树春”。据考证这是最早赞叹梅岭梅花的诗句,它开创了梅岭梅文化的先河,后人在梅岭风景区内修建了一座“折梅亭”也叫“一枝春亭”,以示对陆凯的缅怀纪念,这便是现在“一枝春”赞誉梅花的由来。在此之后,北宋著名的大诗人苏东坡也曾经贬谪到海南儋州做官,他经过梅岭古驿道时题赋了好几首梅花诗,其中最有名的是《庚岭梅花》“梅花开尽杂花开,过尽行人君不来。不趁青梅尝煮酒,要看细雨熟黄梅。”此外,唐朝的张九龄、宋朝文天祥、明朝的汤显祖、清朝李如筠等众多诗人都曾经为梅岭梅花题诗赋词,“花以文名,文以花传”,使得梅岭梅文化在中国诗坛占据重要一页。

梅岭的梅花,不仅数量之多,满山遍野,有“梅国”之誉,而且由于气候原因,曾出现过同一枝梅树“南树凋泠,北枝始开”之奇特景象。虽然这一景象现在难以见到了,但是同是一座山,越过关口的广东年年种梅树,就是不开花。

(古驿道)梅岭不仅以梅花称奇,更以梅关古驿道闻名于世。大家脚下踩的是一条鹅孵石铺成的石头路面,这就是悠悠千年的梅关古驿道,它弯弯曲曲伸向梅岭山顶,穿过顶端山坳延伸到山的南面,通向广东省。这段古驿道,长约2.5公里,宽约4.5米。大家可不要小看这样一条小路,在以前可是中国江南唯一的一条“国道”,是中原地区同东南沿海相沟通的交通枢纽,南来北往的人都要经过这里。现在看到的是保存了原始风貌的古驿道。古驿道开凿时间是唐朝开元四年,即是公元716年,到现在有1300多年历史。当时是为了唐朝经济发展的需要才开通的,唐朝时期经济空前发展之后,对外输出瓷器、丝绸、茶叶,除了北方“丝绸之路”到达西亚、欧洲之外,还有通过水运、由长江到达赣江,溯章江而上来到大余梅岭脚下,然后由挑夫挑过这条古驿道送往广东南雄,然后由浈江、珠江运往海外。所以在古代这条驿道发挥着重要的经济大动脉作用,有人把这条航路称为“水上丝绸之路”。梅岭驿道即是这条“水上丝绸之路”的重要陆路通道。开凿这条驿道的人是当时唐朝内供奉张九龄,张九龄是广东省始兴县人,在他年青时期进京考科举,经过梅岭只有一条崎岖的羊肠小道,小道上有许多商人非常吃力地挑着担子过往梅岭,这种景象深深地印在他的脑海中,所以当时他就下了决心,要把梅岭开出一条通往四海的大道。后来他考中进士做了朝庭重臣,第一件事就是向当时的唐玄宗李隆基奏请“开凿庚岭驿道”,皇帝李隆基也考虑到这条路的重要性,很快批准奏请,并命张九龄率当地民工凿修。关于张九龄开通这条古驿道有一个传说,讲梅岭这里一带有一个镇山妖精,能破土重生,破石重合,张九龄带领民工经过九九八十一天的艰辛劳作,好不容易把驿道开通,可是第二天早上起来修好的驿道不见了,梅岭山顶依然原样,好象没开凿过,没一点痕迹,张九龄夫人知道是妖精作怪,便舍身祭山,从此,驿道就开凿成功了。后人为了纪念张九龄夫妇,在梅岭南侧建“张公祠”和“夫人庙”纪念其功勋。

(驿站)大家现在看到的是一座半环形的仿古建筑,这叫驿站。驿站是古代为过往的驿使、官员提供休息和换马的场所,同时也是供文人学士饮酒作诗的地方。宋朝时期苏东坡流放岭做官,后来遇上天下大赦返回江南,路过这驿道时,就曾在这驿站里喝过青梅煮的酒,挥笔写下《庾岭红梅》咏梅诗,传为佳话。驿站的后面有一个“倒马坑”,据考证是因掩埋长途跋涉运送货物累死的马匹而得名,唐朝诗人杜牧写的“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的诗句,叙述唐明皇宠爱的杨贵妃喜欢吃岭南荔枝,诏令八百里快骑将新鲜的荔枝从岭南飞马传送长安以博贵妃欢心。据传,岭南荔枝即是经此驿站飞传长安的。现在驿站是照客家围屋结构重建的,是一个观赏梅花的好地方,也是风景区里面休息、娱乐、购物的主要场所。

往上走十几米就有块诗碑,刻的是《登大庾岭》诗,这是陈毅元帅在这里打游击战争时期写下的。1935年夏天,国民党代表何应钦与日本驻华司令官梅津美治郎在天津塘沽签定协定,将河北、察哈尔两省的大部分土地割让给日本。这一消息传出,引起全国上下的愤慨,陈毅听到这一消息,心里怒火顿起,挥毫写下这首诗,表达当时的气愤心情,同时也表达了他的爱国之情。这诗碑旁是一棵古枫树,这里我们可把它称作“千年古枫”,相传是凿修驿道时栽种的。当地人把它当作“树神”来朝拜,每月逢初一、十五都有人来这里烧香。

(憩云亭)再往上走,便是憩云亭了。憩云亭,初名半山亭。始建于宋,清光绪十三年(1887年)南安知府周浩重建时更名。以前这个亭还有个称谓叫“介梅亭”,是1946年,蒋介石游梅岭而建的,但因该亭是搜刮民脂民膏而建,民众对此不满,因而“介梅亭”建后不久就被民众毁掉。现在的憩云亭是1991年由江西省旅游局拔款而建,面积27平方米,六角形,边长1.85米,亭高7.44米。亭棚顶及地面均嵌有梅花图案,轻巧秀美。亭柱楹联照录了清代亭联,是这样写的:过来共饮虔南水,归去咸携岭北云。

现在我们来到一块石碑之前,这块碑长2.7米,宽0.6米,上书有四个字“重来梅国”。这也是我们梅岭为数不多的古迹之一,它立于清朝同治年间至今已有130多年的历史了,这石碑是清朝太平天国运动在大余活动的见证,为什么这么说呢?在清朝咸丰八年即1858年,太平天国因上层领导之间的相互猜疑引起大分裂,著名战将翼王石达开遭天王洪秀全排挤后,率十万精锐太平军脱离南京回到广东。1863年石达开为了向江西转战,派贤王李士贤率军强攻大余县城,紧要关头因天降大雨,太平军无法穿越章江河,攻城失败。当时守城的清军领头是刘胜祥,得知太平军不攻自退、自鸣得意。第二年,太平军又转战大余,但因守城清军强大,亦未能攻破,主动放弃离开,清军守将刘胜祥阻击太平军得胜,于是连夜向朝廷邀攻请赏,朝廷也因他阻击太平军有功,而提他做清军总兵,执掌兵权。刘胜祥进京做官几年后,一次巡视来到大余,故地重游,他来到梅岭看梅花,心情很高兴,随即叫人拿来笔砚,写下“重来梅国”四个字。“梅国”则是大余古代的一个美称。大余的“梅国”之称是来自南安新太守赵孟适,那是在公元1268年,南宋咸淳年间,新来的太守赵孟适早闻梅岭梅花之名,上任后即到梅岭观赏梅花,时值腊月正下鹅毛大雪,梅花绽放,山上山下茫茫一遍,白雪覆盖的梅岭,分外妖娆,看到这幅景象,赵太守当即叫人拿来纸笔,亲手题写下“梅花国”字匾,后把大余简称为“梅国”。

(庾将军祠)沿着这条小路我们来到庾将军祠,这庾将军祠是为了纪念西汉初期大将军庾胜而建立的,座南朝北,前方有一旗台,是西汉士兵用来镇军杨威,表达守军“一心向着国家,爱国之心”的一种方式。汉朝初期,梅岭以南有一个南越国,南越王手下有臣相名叫吕嘉,在汉武帝时期,拥王自立,意在反叛汉廷,汉武帝派遣楼船将军杨朴率军出横浦挥师南下。庾胜就是杨朴将军的前锋将领,他率军在前头一路冲锋陷阵,英勇骁战,直至消灭南越国,为汉朝一统江山立下汗马功劳。汉武帝为表彰庾胜将军,封他驻守台岭、把守梅关,庾胜驻守梅岭后,在这修建兵营,日夜把关(所以这祠的原址还是庾将军营旧址),并热心传播中原优秀文化和先进的耕作技术,造福了这里的百姓,深受当地百姓的爱戴。因他排行老大,所以叫他为大庾。1957年,改为大余,象征年年有余,希望这儿永远吉祥安康,后人为纪念其功德在这建祠纪念他,并把他驻守的台岭改称为大庾岭。

(关楼)好了,我们已经来到梅关楼前,大家看到这象古老城门一样的砖体建筑就是“一脚踏两省”的梅关古楼。再往前走,关外就是广东了。这里石壁对峙,地势险要,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又是南北来往的重要关卡,所以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秦始皇时期,在这里修通南越道,筑横浦关,并有军队守关,这是梅岭最早的关楼,后来年久失修,横浦关倒塌了。唐张九龄凿通梅岭驿道后,在太平盛世,经济繁荣,梅岭亦未设立关卡,军队驻守也是时有时无。只是到宋代时,广盐入赣,为加强管理,增加关税收入始于宋朝嘉佑八年,也即公元1063年,南安知军蔡挺在这驿道口建筑关楼,并命名为梅关,且与其兄广东转运使蔡抗协议,以砖石分砌南北岭路。因此,这里就有“唐凿路、宋立关”的说法,梅关驿道的真正作用才得到体现。梅岭驿道自唐朝修通之后,直至宋、元、明、清,这里每天都有成千上万的商人、官人从这里经过,成为繁荣昌盛的“商业廊”,千余年不衰,“商贾如云,货物如雨,万足践履,冬无寒土”盛况一直延续到清朝末年,即鸦片战争之时,清政府被迫签定五口通商之后,这里的驿道逐渐衰落,关楼也失去它应有的作用。现在大家看到的就是宋朝建立,有上千年历史的关楼。现在的梅关楼,门洞深5.5米,内宽3.3米,高3.5米,洞门内两侧留有闸门缝道和闩门洞眼。这北面刻有“南粤雄关”,南面也刻有“岭南第一关”,城门二侧有“关防暴客来、梅止行人渴”对联,是光绪癸未年李化题。从这对联大家也可以想象当年梅关所起过的重要作用。北面东侧是登关楼的唯一蹬道。两侧竖有一块赭红色大石碑,上刻有“梅岭”两个大字,碑高2.7米,宽1.2米,为清康熙年间知府书题,字刚劲有力。

这里还可以把大余县城尽收眼底,大家看,玉带似的章水自西向东,穿城而下,街上栋栋新楼,蜿蜒曲折的公路和一片片农田,西华山选矿后的人造沙漠等等,还有这满山遍野的梅花,多象一幅幅美丽的油画。

(望梅阁)游完梅岭后,我们往右边这条路下山。在这里有一个亭,叫望梅阁。始建于宋,后亭圯。明天启五年(1625年)重建,现在的亭于1990年重建。阁楼分二层,高6米,底层2.5米,为开放型廊柱式结构,上层西段为东西向长廊,长约7米,宽4米,西边的长凳供游人休息。“望梅阁”题匾为陈丕显书写。这阁楼上,是观景的好地方。

沿着水泥阶梯往下,我们来到的是梅花诗碑园。前面讲到,在古代有许多文人学士,达官贵人因触怒权贵而贬谪,或流放岭南,他们经过这里时留下许许多多的赞咏梅花的诗词,据初略统计,这些诗词共有千余篇。1996年,选出其中有代表性的几十首诗,请当代中国书法协会会员书写雕刻成碑,组成梅关诗碑林。第一首是《自题红梅诗》“去年南郡赏元宵,歌舞声中度画桥,烂漫新诗谁记得,红梅云落路遥遥”。这是明代书法家张弼所写的。张弼是明成化二年的进士,曾在南安府做知府,他来南安的第二年就离任,在江苏太湖畔与朋友赏梅时想到在梅岭赏梅情景,所以写下这样一首诗。这一首是文天祥所写的《南安军》。文天祥是江西吉水县人,南宋时期著名爱国民族英雄,在公元1278年,文天祥率领义军在广东省的五坡岭抗击元军,因为力量悬殊,文天祥兵败被俘,元军统治者因仰慕文天祥的才学、正气,想引诱投降,把他从广东押往北京,经过梅岭时,他想到已快到家乡,希望自己不能投降元而能终埋故里,所以从梅岭开始绝食,诗中:“饥死真我志,梦中行采薇”即是当时的真实写照。文天祥这一行动未能实现,因后来被押解的元兵发现了,强行他进食,后来他被押到京都后,关在牢里,忠贞不屈,以英雄气概写下《正气歌》著名文章,于1283年就义,其它的诗碑大家可以细细品味自行欣赏。

(陈毅隐蔽处)梅岭不仅梅花众多,古驿传奇,而且还是座革命的名山。1934年10月红军主力长征后,陈毅、项英等同志从中央苏区突围,在这里建立以梅岭为中心区域的游击根据地,坚持了三年游击战争。陈毅元帅写下了《登大庾岭》、《偷渡梅关》和《梅岭三章》等光辉诗篇。现在来到的是“陈毅隐蔽处”。发生“梅山事件”时,他就隐藏在这里。“梅山事件”发生在1936年冬天,当时由于一个派往国民党内部做兵运工作名叫陈海的地下交通员发生了叛变,他为了在国民党面前立下功劳,就想利用自己特殊的身份引诱陈毅等同志下山,一举抓捕。于是他以中共中央名义写了一封信,信中要陈毅等同志到大余县城地下交通站(春花酒楼)同党中央的来人接头联系,陈毅不知是计,一大早书生打扮同黄赞龙两人一起下山来到县城,当他们距离交通站只有三、四十米远时,就发现了交通站被国民党包围搜查,陈毅两人灵机一动,撤进一家酒铺,这时有人告诉他们陈海叛变,要他尽快离开,为了安全起见,陈、黄分散离开,后来陈毅在一妇女帮助下撤出县城,回到梅岭,沿着古道向上走时,又遇到搜山的国民党士兵下山,他隐身于此,敌人搜捕不到,便放火烧山,火已烧到眼前,陈毅视死如归、义无反顾,多亏突降一场大雨,将火浇灭。著名的《梅岭三章》就是陈毅元帅当时写的。

第二篇:江西梅关古驿道导游词

各位游客,大家好,欢迎各位来到大余旅游观光。中国有句古语“山不在高,有仙则灵”。今天我们在大余的第一站游览的景点是一座海拔不高,但却蜚声海内外的名山——大余梅岭。

梅岭位于大余县城南10公里处,又称为大庚岭,是江西省同广东省两省的分界线、分水岭。这里海拔仅有746米,但地势险要,奇峰叠秀,而且山峰连绵不断,逶迤数百里,把江南天空一分为二,所以地理学家们把这里称为“一山分割两边天”。在古代,这里不仅仅是地理上的分界线,它还是两个古代民族,两种不同文化区域的分界线。梅岭北面是属于中原地区汉民族居住的土地,归属于比较发达的汉族文化区域,梅岭南面则是古代南蛮族居住的土地,是蛮族部落文化区域。两个民族、两种文化在这里交汇相融,使梅岭积淀了浓厚的文化底蕴,造就了特有的历史文化风情。

梅岭自古以来以梅花着称于世。自西汉初年,梅岭就开始种植梅树,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几经岁月兴衰变迁,到现在,山上山下,古道两旁,梅树拥簇,红梅白梅交织一起,尤其是寒冬腊月季节,银装素裹、唯余茫茫;白梅开放,傲雪斗霜;红梅展妍,清香四溢,点点飞红,娇艳迷人,吸引着无数游人为之流连忘返。古往今来正如元朝吏部待郎聂古伯留下的“黄金台上客,大庚岭头春,如是无诗句,梅花也笑人”。有多少文骚客为之挥毫泼墨,题词赋诗,使梅岭留存下众多的咏梅佳句,根据有关资料记载,历史上众多文人学士因为触怒权贵,抗击朝庭,被贬官去职,发配岭南,他们途径大余梅岭时,都为这里的梅花景色惊叹不已。三国东吴大将陆凯奉命率军前往海南途经梅岭时,留下了一首《赠范晔》诗“折梅逢驿使,寄与陇头人,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树春”。据考证这是最早赞叹梅岭梅花的诗句,它开创了梅岭梅文化的先河,后人在梅岭风景区内修建了一座“折梅亭”也叫“一枝春亭”,以示对陆凯的缅怀纪念,这便是现在“一枝春”赞誉梅花的由来。在此之后,北宋着名的大诗人苏东坡也曾经贬谪到海南儋州做官,他经过梅岭古驿道时题赋了好几首梅花诗,其中最有名的是《庚岭梅花》“梅花开尽杂花开,过尽行人君不来。不趁青梅尝煮酒,要看细雨熟黄梅。”此外,唐朝的张九龄、宋朝文天祥、明朝的汤显祖、清朝李如筠等众多诗人都曾经为梅岭梅花题诗赋词,“花以文名,文以花传”,使得梅岭梅文化在中国诗坛占据重要一页。

梅岭的梅花,不仅数量之多,满山遍野,有“梅国”之誉,而且由于气候原因,曾出现过同一枝梅树“南树凋泠,北枝始开”之奇特景象。虽然这一景象现在难以见到了,但是同是一座山,越过关口的广东年年种梅树,就是不开花。

(古驿道)梅岭不仅以梅花称奇,更以梅关古驿道闻名于世。大家脚下踩的是一条鹅孵石铺成的石头路面,这就是悠悠千年的梅关古驿道,它弯弯曲曲伸向梅岭山顶,穿过顶端山坳延伸到山的南面,通向广东省。这段古驿道,长约2.5公里,宽约4.5米。大家可不要小看这样一条小路,在以前可是中国江南唯一的'一条“国道”,是中原地区同东南沿海相沟通的交通枢纽,南来北往的人都要经过这里。现在看到的是保存了原始风貌的古驿道。古驿道开凿时间是唐朝开元四年,即是公元716年,到现在有1300多年历史。当时是为了唐朝经济发展的需要才开通的,唐朝时期经济空前发展之后,对外输出瓷器、丝绸、茶叶,除了北方“丝绸之路”到达西亚、欧洲之外,还有通过水运、由长江到达赣江,溯章江而上来到大余梅岭脚下,然后由挑夫挑过这条古驿道送往广东南雄,然后由浈江、珠江运往海外。所以在古代这条驿道发挥着重要的经济大动脉作用,有人把这条航路称为“水上丝绸之路”。梅岭驿道即是这条“水上丝绸之路”的重要陆路通道。开凿这条驿道的人是当时唐朝内供奉张九龄,张九龄是广东省始兴县人,在他年青时期进京考科举,经过梅岭只有一条崎岖的羊肠小道,小道上有许多商人非常吃力地挑着担子过往梅岭,这种景象深深地印在他的脑海中,所以当时他就下了决心,要把梅岭开出一条通往四海的大道。后来他考中进士做了朝庭重臣,第一件事就是向当时的唐玄宗李隆基奏请“开凿庚岭驿道”,皇帝李隆基也考虑到这条路的重要性,很快批准奏请,并命张九龄率当地民工凿修。关于张九龄开通这条古驿道有一个传说,讲梅岭这里一带有一个镇山妖精,能破土重生,破石重合,张九龄带领民工经过九九八十一天的艰辛劳作,好不容易把驿道开通,可是第二天早上起来修好的驿道不见了,梅岭山顶依然原样,好象没开凿过,没一点痕迹,张九龄夫人知道是妖精作怪,便舍身祭山,从此,驿道就开凿成功了。后人为了纪念张九龄夫妇,在梅岭南侧建“张公祠”和“夫人庙”纪念其功勋。

(驿站)大家现在看到的是一座半环形的仿古建筑,这叫驿站。驿站是古代为过往的驿使、官员提供休息和换马的场所,同时也是供文人学士饮酒作诗的地方。宋朝时期苏东坡流放岭做官,后来遇上天下大赦返回江南,路过这驿道时,就曾在这驿站里喝过青梅煮的酒,挥笔写下《庾岭红梅》咏梅诗,传为佳话。驿站的后面有一个“倒马坑”,据考证是因掩埋长途跋涉运送货物累死的马匹而得名,唐朝诗人杜牧写的“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的诗句,叙述唐明皇宠爱的杨贵妃喜欢吃岭南荔枝,诏令八百里快骑将新鲜的荔枝从岭南飞马传送长安以博贵妃欢心。据传,岭南荔枝即是经此驿站飞传长安的。现在驿站是照客家围屋结构重建的,是一个观赏梅花的好地方,也是风景区里面休息、娱乐、购物的主要场所。

【江西梅关古驿道导游词】相关文章:

1.江西明月山导游词

2.江西旅游导游词

3.江西婺源导游词

4.江西婺源的导游词4篇

5.江西赣州的导游词

6.江西赣州导游词

7.江西导游词模板

8.江西大觉山导游词

第三篇:山 海 关 古 城导游词..

山海关古城景区导游词

【古城概况】

山海关位于河北省东北部,是连接华北与东北的咽喉要道,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明洪武十四年(1381),明开国元勋徐达在此建关设卫,留下了这座长城军事重镇,历史文化名城,因其依山襟海,故得名山海关。

山海关是明万里长城东部起点的第一座关隘,京师门户,与居庸关、嘉峪关并称三大名关,在长城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山海关城是明万里长城上重要的军事城防体系,占地面积126公顷,主要以威武雄壮的“天下第一关”箭楼为主体,辅以靖边楼、临闾楼、牧营楼、威远堂、瓮城、东罗城、西罗城、南翼城、北翼城以及卫城、哨城等组成,城中心建有钟鼓楼,城内东、西、南、北“十”字相交的四条大街与四门相通,向大家展示了中国古代严密的城防建筑风格,体现着博大精深的长城军事文化,同时也汇集了大江南北、关内关外的多种民俗风情。

2003年,山海关古城保护开发项目全面启动,作为河北省一号文化工程、国家文物局的重点修复项目,牵动着14万关城百姓和中央、省、市、区各级领导的心。按照“再现明清历史风貌,改善百姓生活环境,打造旅游文化名城”的古城保护开发原则,五年来,山海关古城保护开发取得了令人欣喜的阶段性成果。迎恩楼、望洋楼、钟鼓楼、兵部分司、大悲院等标志性文物的复建、6000延长米长城本体的修复、四条大街街景整治的顺利进行,使古城明清历史风貌基本再现,2008年的7月22日山海关古城正式开城,喜迎四方游客。

为宣传推介古城开发的整体形象,现在的古城景区以天下第一关为中心,以6000延长米长城为主线,形成山海关古城旅游发展新格局。主要包括:第一关箭楼、迎恩楼、望洋楼、大悲院、兵部分司、钟鼓楼、明清街巷、靖边楼、牧营楼、临闾楼、瑞莲阁公园、一关广场等景观和原辽西省山海关市政府旧址、田中玉公馆、詹荣府、镇远镖局、山西会馆、四野临时指挥部、绸缎庄等多处体现古城内历史文化节点的保留建筑。

【明清街巷】

穿行在古城的大街小巷,一股浓郁的怀古之情油然而生。这里,每一块斑驳的青砖、每一个深沉的垛口、每一座古老的建筑,都隽刻着历史的印痕,走进它,就是在走进历史,就是在感怀中华民族的勤劳和伟大。也许,您已为古城墙的伟岸恢宏所震撼,也许您已为古城历史的悠远厚重所折服,山海关古城,三步一个景观,五步一个故事,有着读不完的精彩,既是一轴风景长卷,更是一条历史文化长廊。

【天下第一关】

山海关是一座文化古城,它的名称源自明初大将军徐达扼辽蓟之咽喉,依山阻海建关设卫而得。它历史悠久,远在新石器时期,我们的祖先就在此繁衍生息了。由于其地处要隘,形势险峻,历来成为兵家必争之地,固有“两京锁钥无双地,万里长城第一关”美誉,与嘉峪关、居庸关并称为“三大名关”。

瑞莲阁公园

首先映入我们眼帘的便是这一池碧水,湖水清澈见底,上万条色彩斑澜的锦鲤温顺如训,闻人声而至,见人影而聚,婀娜多姿,活泼可爱,这便是瑞莲阁公园的一角。瑞莲阁公园是1999年3月经政府集资根据《临榆县志》的记载而重新修复的。修复后的瑞莲阁公园形成了以辽海咽喉桥为界的南湖、北湖4个水面,建成了垂柳轩、游船码头、醉荷轩、曲院风荷4个亭榭,置身于弯转的甬路,漫步在亭台楼榭之中,泛舟于碧波荡漾的湖面,朱自清笔下的荷塘月色的意境您可以细细体味。

瑞莲阁公园的雏形是东护城河,因明万历十二年(1584)修东罗城而逐渐荒弃,后于民国14年(1925)在邑人临榆县参事孙国钧(字荫桥)的倡导下,集资兴办一公园,取名瑞莲阁公园。当时公园建成以后,不仅本地人喜欢到这里纳凉赏月,过往的商旅、行人走到这里,也要到这里喝茶歇息,以解除旅途的疲劳,我们也不妨在此小憩一会儿,留影拍照。

瓮 城

眼前的城圈就是瓮城,原来四个城门之外均有这样的瓮城,现只有眼前的瓮城保留完整,周长317米,瓮城虽然规模不大,却有重要作用。一是对关城的保护作用。登临其上可环视四野,士卒昼夜注视城外动态,有警立即传报,敌人入侵靠近,可三面御敌于墙外,即使敌人进入瓮城,也可以将关门作为二道防线,以四墙为堡垒制敌于“瓮中之鳖”。二是从建筑上看,城外瓮城回护,形成重城并守之势,坚固,雄伟,充分表现了长城防御工程的特色。

瓮城的外围是罗城,“罗”是罗列、重叠的意思,即城外套城。罗城的前方高岗之上建有威远城,是山海关的前哨,就在此处,三百六十五年前,曾上演过改朝换代的重要一幕——吴三桂引清兵入关。

镇东楼

现在我们站在天下第一关城台之上,您是不是有“一览众山小”的感觉呢?刚才,我们走过的这条宽广的坡道,叫“马道”,是古代将士骑马上阵的通道,人云:“不到长城非好汉”,今天,就请各位朋友随我一同顺着这条古道来领略一番关城的风光吧!站在高高的城台之上,南可见朦朦胧胧的大海,北可望角山壮丽的长城雄姿,雄关横亘在北山南海之间,锁住咽喉,真可谓:“何处险如兹处险,一夫防似万夫防”。

现在展现在我们面前的就是“天下第一关”箭楼,又称镇东楼,是山海关城的东门,始建于明洪武十四年(1381),整个建筑规模雄伟,气势浩然,据《临榆县志》记载,明清之际曾多次维修,解放后又多次修缮,因而使这座历经600多年风雨及战火洗礼的建筑,仍傲然屹立于您的面前。

整个建筑分上下两层,下部为城台,呈长方形,长44米,宽30.4米,高11.75米,城台建筑敦实雄厚,中央有砖砌拱券门,以通内外,券门洞高7.5米,宽5.8米,原设有大门,可以开闭,城台之上的箭楼高13.7米,东西宽10.1米,南北长20米,北东南三面共有68孔箭窗,其建筑面积为198平方米,其建筑结构为歇山单檐顶,顶脊双吻对称,四角飞檐上饰以形态各异的脊兽,妙趣横生,现此地已成为登高览胜的最佳场所,但在明清之际,由于此处地势险峻,成为兵家必争之地,有诗云:“城上危楼控朔庭,百蛮朝供往来经,八窗虚敞堪延月,重槛高寒可摘星,......”又有“十二危栏百尺长,倚天杰构镇边疆,海山南北环千里,城郭高低匝四旁,......太平时节登临好,暴客重门不用防。”这些诗句都充分说明山海关地势的险要。

在箭楼之上,最为引人注目的便是“天下第一关”巨匾,匾长5.9米,宽1.55米,其中“一”字一笔1.09米,繁写的“关”一竖1.45米,五个大字结构合理,精神贯通,与这座建筑浑然一体。在天下第一关城楼内外,一共有三块匾,现在我们看到的这块匾为民国九年(1920)由杨宝清摹刻的,二楼内一块为清光绪五年(1879)王治摹刻的,一楼内为原匾,下面就让我们一睹原匾的风采吧!

此匾不书年月,不留姓名,关于此匾为何人所写,众说纷纭,有人说严嵩,有人说佘一元或谭从简,还有人说肖显,究竟是何人所写呢?据《临榆县志》记载,相传为明成化八年(1472)进士肖显所写,肖显是明朝著名的三十二位书法家之一,也是山海关当地人。

在巨匾之下为山海关古建复原图,它描绘了明代山海关古代建筑的全貌,山海关北面是崇山峻岭——燕山余脉,南面是汪洋大海——渤海,西面属于关里,是宽阔的华北平原,东面属关外,是广袤的东北平原,两个大平原以山海关为界,山和海由山海关相连,正是这复杂的地理位置,构成了一处集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为一体的古代完整的防御体系,成为兵家必争之地,山海关城一共有四座城门:东门叫“镇东门”,明朝末年,对山海关的主要威胁来自东边,指望依靠坚固的东门镇守江山,固而得名“镇东门”;西门叫做“迎恩门”,——由京城来自皇帝的恩泽和赏赐、朝廷发给的粮草和饷银,自然都是来自西方,所以因其遥向京都贵为门户而冠名;南门叫做“望洋门”——渤海在山海关以南,叫“望洋门”顺理成章;北门叫做“威远门”——长城北侧是古老的战场,军人们盼望山海关威名远扬,敌人不敢侵犯,就给它起一个“威远门”的大名。

东门外面有一小小的方城,叫做瓮城。瓮城的外面是护城河,护城河也是一道防线,护城河的外面是罗城,山海关东西门外均有罗城,过去“山海关”三个字就刻在东罗城东门的券门上。山海关东二里,建有威远城,是山海关的前哨卫城。山海关南北建有“翼城”,像个翅膀一样,与关城左右呼应,南十里的老龙头修有宁海城。在关城和长城的南北两个衔接处,各有一座城楼,东南角楼叫靖边楼,东北角城叫威远堂。在东罗城与关城相交处也建有两个城楼,南边叫牧营楼,北边叫临闾楼。五座城楼一字排开,人称“五虎镇东”。

山海关境内的长城南起老龙头,东北到九门口,全长26公里,在明代属蓟镇山海路管辖,共有十座关口,从南到北依次是:南海口关、南水关、山海关、北水关、旱门关、角山关、三道关、滥水关、寺儿峪关、九门口关。山海关外还有八城拱卫,它们分别是:锦州、宁远(今兴城)、松山、杏山、塔山、中前、中后(今绥中)、前屯、还有星罗棋布的烽火墩台,用做瞭望敌情,传播信息。因此,山海关不是一座孤立的关城,而是一个庞大的古代军事建筑群。燕山和渤海就像两扇厚重的大门,山海关就像一把坚固的铁锁,和平年代,打开城门,经商贸易,互通有无;战争时期,城门紧闭,刀枪剑戟,武力抗衡,所以山海关自古以来就有“两京锁钥无双地,万里长城第一关”的美称。

现在山海关的旅游业已成为一大支柱产业,集山、海、关、城、庙、洞、湖集于一身,有待开发的文物古迹还有九十多处,所以早在1961年国务院就将万里长城——山海关公布为全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楼内展出的是明清两代的兵器和满清的八旗服饰。(游客自由参观)

牧营楼

始建于明万历十二年(1584),是修东罗城时在关城城墙与罗城城墙交汇处增建的配楼,第一关箭楼南为牧营楼,北为临闾楼,原为加强瞭望和供士兵休息之用,现在里面陈列的是明清两代的兵器。

靖边楼 靖边楼是山海关城的东南角楼,椐《临榆县志》记载,靖边楼为明初徐达建关时所建,明成化十五年(1479)和万历十五年(1587)都进行了维修。

清朝,山海关内外一统,长城失去边防作用,靖边楼逐渐荒废,雍正年间,在靖边楼原址上改建成魁星楼。1933年1月,日军侵略山海关时,从城东南进攻,魁星楼被炮火所击,后因年久失修,逐渐塌毁、拆除。现在的靖边楼,是1986年在靖边楼的原址上修复的,重修时,经专家研讨,政府批准,决定恢复明朝靖边楼原貌。楼平面是矩尺形,楼高13.74米,建筑面积658.41平方米,双层砖木结构,双重檐歇山式灰筒瓦顶,共设56孔箭窗,“靖边楼”三字为四川书法家侯正荣书写。

【兵部分司署】

山海关地处碣石古道要冲,扼守辽西走廊。自古以来,是兵家必争之地,金戈铁马,战事频繁。明初建关设卫,形成军事重镇,战略要地。故宣德九年(1434),在此特设兵部分司,建兵部分司署,为明兵部的唯一分设机构,具有独特的军事与政治价值。

明代中央政府设“六部”,即: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兵部的主要职能是:掌管军务,负责武将选用、军队训练、兵籍、军械、军令等,大致相当于今天的国防部。兵部分司署不是设置在明代末年的崇祯年间,而是在明代第五位皇帝明宣宗在位时设立的。可见山海关在朝廷心目中拥有重要地位,是由来已久的。兵部分司署原址位于山海关东门——镇东门的北侧,坐北朝南,修复后的兵部分司署由署门、垂花门、正厅、穿堂、后堂、寝室、书房等构成。

自宣德九年(1434)设立兵部分司署,至崇祯十七年(1644)明朝覆灭,二百多年间,共有90位兵部分司主事于此(其中第一、二、七、八任为郎中,授正五品衔,其余为兵部主事,授正六品衔)。山海关是一座古代军事重镇,明代的历任兵部分司主事在这里谋划了关城军事设施的建设,谋划了包括关外千里之外的大大小小的军事活动。

为丰富古城历史文化内涵,兵部分司署被列为古城保护开发重点复原项目,依其原制,就其原址,于2004年复建,2005年竣工。

【钟鼓楼】

山海关的钟鼓楼,是明大将军徐达创建山海关关城时修建的,当时的位置在关城北大街一带。万历十四年(1586)山海路参将谷成功移建于城中心,故又称中心楼。1952年,因年久坍毁失修拆除。2004年3月19日,钟鼓楼作为山海关古城保护开发标志性工程举行奠基仪式,于当年9月落成。

山海关钟鼓楼位于东西南北四条大街交汇的关城中心,下为方台,高8.26米,台上建文昌殿,面阔三间、进深一间,双层,高13.3米,一层四面带围廊,二层四面围平座,重檐歇山顶。

钟鼓楼由钟鼓二楼及文昌殿组成,三体合一,独具特色,这种建筑形制,在国内是非常少见的。文昌殿里面供奉的是文昌帝君,原是天上六星的总称,传说是主宰功名利禄的神仙。它为官清廉,曾经七十三次化身于人间,济人之难,救人之急,悯人之孤,容人之过。

钟鼓楼是中国古代用以司时的楼阁式建筑,钟和鼓原本都是古代乐器,由于它们声音浑厚,悠扬传远,人们便把钟和鼓的体量放大,做成大钟、大鼓,用于报时。中国古代钟鼓楼起源于汉代,据史料记载早在汉代已有“天明击鼓催人起,入夜鸣钟催人息”的晨鼓暮钟制度。钟鼓楼有三种,一种建于宫廷内,始于隋代,止于明代。一种建于城市中心地带,多为两层建筑,多做报警、报时之用。还有一种建于寺庙之内,专供佛事之用。

钟鼓楼作为山海关城的重要组成部分,明清以来,又成为军政要人及文人墨客登楼观景、品茶赋诗的场所。古城复修之后,恢复了宏厚有力的晨钟暮鼓,每当新年到来之际,钟鼓楼上就会响起悠扬悦耳的钟声,告诉人们新年到来,祝福人们幸福安康!

【望洋楼】

望洋楼是关城南门上的城楼,始建于明嘉靖八年(1529),因其南向沧海,故名望洋楼。在清光绪十九年(1893)津榆铁路通车,当时的山海关火车站仅距望洋楼以南半华里,南门内外顿时商贾云集,成为当时的商贸中心。1933年元月,侵华日军挑起“榆关事变”,望洋楼首当其冲,遭受炮火轰击,残破不堪。解放之初,百业待举,因无力修复,于1955年拆除残楼,为世人留下刻骨铭心之痛!作为古城保护开发项目的重点修复工程,望洋楼于2004年底,依原有形制重新耸立,实现了民众之夙愿。

望洋楼建筑规格、型制与天下第一关箭楼相同,砖木结构,九脊歇山顶,面阔三间,进深两间,建筑面积326平方米。

现望洋楼内陈列着当年榆关抗战史迹,再现那一段英勇悲壮的历史,以缅怀先烈,居安思危。

【五座牌坊】

牌楼也叫牌坊,最早见于周朝,古代用于表彰节孝的纪念物,后来多见于园林、寺观、宫苑、陵墓和街道、路口或要道,是中国特有的建筑艺术和文化载体。牌楼是一种有柱子像门形的建筑物,一般比较高大。牌楼有木牌楼、石牌楼、琉璃牌楼、木石混合、木砖混合几种。现在一些大的庆祝活动中,也有用竹、木等扎彩搭成的临时牌楼。牌楼是山海关古城的亮丽景观,也从一个侧面表达了山海关的历史文化。

山海关古城原有许多牌楼,查阅民国十八年《临榆县志》,还记载有52座。在山海关古城保护开发过程中,追循历史,从原来废弃掉的50多座牌坊中精心挑选出来其中的五座牌坊,现已修复完成,用以纪念那些曾在关城历史中留有非同寻常印记的文人志士,即:维藩首善坊、进士坊、独乘骢马坊、尚书坊、节制四镇坊。

维藩首善坊

明嘉靖年间,长城以外的朵颜三卫及土蛮等部屡次犯边,蹂躏永平府东部诸县。隆庆元年(1567)九月,张臣取得傍水崖大捷,土蛮退到塞外。十月,朝廷调抗倭名将戚继光防守蓟镇。隆庆二年,戚继光总理蓟镇、昌平、保定三镇练兵事务。隆庆三年(1569),山海路升格设参将。这时的山海关正如戚继光在一首诗歌里所写:“曾经泽国鲸鯢息,更依边城氛祲消。春入汉关三月雨,风吹秦岛五更潮”,山海关出现了少有的和平景象,边防固若金汤,军民安居乐业,成为蓟镇诸路的典范。戚继光上奏朝廷,得到明穆宗的恩准,在山海路署前建“维藩首善”坊,以资表彰,鼓舞士气。“维藩首善”的意思是保卫边防的首善之区。

维藩首善坊东面楹联:

屹龙头屏燕尾得一关雄踞 接辽蓟卫京畿系万里江山

这副楹联是三三五断句,读作:屹龙头,屏燕尾,得一关雄踞;接辽蓟,卫京畿,系万里江山。维藩首善坊西面楹联:

维藩保家国雄兵铁马威燕塞 首善止干戈明月骄阳壮汉关

这副楹联是五七断句,读作:维藩保家国,雄兵铁马威燕塞;首善止干戈,明月骄阳壮汉关。

进士坊

进士坊建于明成化八年(1472),山海关兵部分司主事尚絅为肖显考中进士而建。

肖显,字文明,别号海钓。山海关人,品行方正,读书有大志。肖显考取进士后,授兵科“给事中”。由于他公正耿直,为权贵所忌,被贬为镇宁同知,一呆就是八年。后来调任浙江省西部的衢州,三年后擢升福建按察司佥事。所到之处为官尽职,政绩斐然。后以贺万寿节来京,刑部尚书白昂保荐他留京任职,将有大用。他见朝政污浊,不愿与贪官污吏沆瀣一气,便辞去官职,回归故里。回乡之后的二十年,他一直住在山海关。因为他是明代三十二位书法家之一,写得一笔好字,据《临榆县志》记载,山海关镇东楼上的“天下第一关”五个大字,就是他题写的。

进士坊东面的楹联:

百尺雄关淋漓翰墨融天下 半山禅寺爽朗书声寓古心

这副楹联是四七断句,读作:百尺雄关,淋漓翰墨融天下;半山禅寺,爽朗书声寓古心。

进士坊西面的楹联:

孜孜者志也传胪金殿经纶海钓 郁郁乎文哉载舞乡关联袂景从

这副楹联是五四四断句,读作:孜孜者志也,传胪金殿,经纶海钓;郁郁乎文哉,载舞乡关,联袂景从。

独乘骢马坊

独乘骢马坊是官府为当时任监察御史的郑己所建。郑己,山海关人,明成化二年(1466)中进士,授监察御史,后升任陕甘巡按,整饬边备。郑己刚正不阿,多次上疏弹劾奸佞,终于受到奸臣们的诬陷,被贬官到宣府镇,也就是今天的河北宣化。郑己的大无畏精神被民间老百姓所敬仰,在他离开京城,赴宣府镇之日,京城的许多老百姓为他焚香送行,祝福平安,甚至有人一直把他送到宣府镇。在宣府镇一段时间后,被放归乡里。

1487年,明孝宗即位,努力扭转宪宗时朝政腐败状况,驱逐奸佞,任用贤能,社会矛盾有所缓和,外患平定。并为郑己平反,诏令其恢复原职,但郑己已经亲身经历了朝政腐败,不愿继续在宦海浮沉,便“坚谢不出”。郑己死于家乡,他的忠骨就埋在古城西北的山坡上。

独乘骢马坊东面的楹联:

丽句惊人幼攻陋室成奇子 清风警世独乘青骢下玉关

这副楹联是四七断句,读作:丽句惊人,幼攻陋室成奇子;清风警世,独乘青骢下玉关。

独乘骢马坊西面的楹联:

高风亮节为官须正己 直道丹心载誉在修身

这副楹联是四五断句,读作:高风亮节,为官须正己;直道丹心,载誉在修身。

尚书坊

尚书坊建于明万历三十七年(1609),为故兵部左侍郎赠工部尚书的詹荣所立。

尚书坊东面的楹联:

缮边破敌殊功惊宇内 纂志陈宗毕力启渝燕

这副楹联是四五断句,读作:缮边破敌,殊功惊宇内;纂志陈宗,毕力启渝燕。

尚书坊西面的楹联:

出为宦文韬武略司兵部

入犹民鹤志莲情逸角山

这副楹联是三七断句,读作:出为宦,文韬武略司兵部;入犹民,鹤志莲情逸角山。

节制四镇坊

明天启二年(1622年),辽西尽失,山海关危急,时任兵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的孙承宗自请督师,明熹宗朱由校赐尚方宝剑,授予他一方大印,命孙承宗“以原官督山海关及蓟辽、天津、登莱诸处军务。”为壮军威,特建此坊。

节制四镇坊东面的楹联:

豹帐谈兵千里金汤横雉堞 虎符传令八方车骑拥高坛

这副楹联是四七断句,读作:豹帐谈兵,千里金汤横雉堞;虎符传令,八方车骑拥高坛。

节制四镇坊东面的楹联:

旌旆飐风向国报恩心胜铁 关山倚剑辞天作镇气凌云

这副楹联是四七断句,读作:旌旆飐风,向国报恩心胜铁;关山倚剑,辞天作镇气凌云。【迎恩楼】

山海关古城的西门,又称为迎恩门。北京是明清两代的首都,位于山海关以西300公里左右,由京城来自皇帝的恩泽和赏赐、朝廷发给的粮草和饷银,自然都是来自西方,所以因其遥向京都贵为门户而冠名。上面的城楼,也就随之叫做“迎恩楼”了。明嘉靖、万历,清乾隆、道光年间曾多次重修。至解放初期,由于年久失修,于1955年春拆除。得益于古城保护开发之大计,2005年,迎恩楼又再现其雄姿,傲然于山海关西门之上,楼体为砖木结构,九脊歇山顶,面阔五间,进深三间,建筑面积850平方米。

迎恩楼上悬有一块匾额,上书四个大字:祥蔼榑桑,是清乾隆九年(1744),高宗皇帝去东北拜谒祖陵,途经山海关,来到西门迎恩楼,见此处霞光普照,瑞气东来,乃亲题赐额。祥蔼,说的是“祥瑞的云气”;“榑桑”,就是“扶桑”,是我国古代神话中一棵大树。神话中的扶桑树非常高大,日出的时候,太阳从扶桑树下升起,所以,扶桑就是日出的地方,也往往以扶桑代指太阳。“祥蔼榑桑”的意思就是:在太阳升起的地方,到处都是吉祥的瑞气,也隐喻为清王朝皇恩浩荡,恩泽天下。

【欢送词】

各位朋友,山海关古城的参观就要结束了,感谢大家在导游过程中给予我的支持与配合,希望通过我的讲解山海关古城已给您留下美好难忘的印象。山海关古城也将随着古城保护开发的顺利进展,以古老的雄姿和崭新的面貌期待您的再次到来!

第四篇:古莲花池导游词

各位游客:

你们好,欢迎你们来到古莲花池,我是你们的导游**。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国十大名园之一的古莲花池位于保定市区中心。与直隶总督署南北相遥。古莲花池正门坐南朝北,门前一对石狮雄踞左右,门楼歇山翘角、三门三楹,中门上方高悬民国初年大总统徐世昌手书的“古莲花池”大字横匾。

白莲花池原名雪香园,为元代汝南王张柔所建。始建于公元1227年,现总面积24000平方米,其中池塘面积790O平方米、莲池自古就环水置景,以水为胜,因荷得名。并汇集了中国南北古建筑园林风格的精华。

公元1284年被地震震毁,仅存婆娑莲漪的池塘和繁茂荷花,明代称其“莲花池”。明朝后期进行了一次较大规模的整修扩建。知府查志隆把莲池作为一面”水鉴”,并令增建一门上悬水鉴公署四字横匾,秉政应鉴之碧水苍天,以激人励己。清兴建莲池书院,乾 嘉时代成为莲池鼎盛时期,山、水、楼、台、亭、堂、庑、榭参差错落,组成了著名的莲池十二景,博得了”城市蓬莱”的美称。

莲池藏石刻可谓一大景观。仅北塘北侧的碑刻长廊,就长达33米,嵌有三段82方碑刻。有唐、宋、元、明、清各代以至民国年间及解放后书法名家书写的碑刻l40余通,成为莲池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莲池这座古老的园林,融南北园林艺术风格于一体,博得了园林专家和文物专家的赞赏。目前,莲池复原十二景及周边历史街区改造工程正在紧锣密鼓的进行,相信在不久的将来,莲池将以更加迷人的秀丽风光喜迎四面八方游客。

好,游客朋友们,古莲花池就为大家讲解到这儿,谢谢各位的支持!

第五篇:古莲花池导游词

各位游客:你们好,欢迎你们来到古莲花池,我是你们的导游**。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国十大名园之一的古莲花池位于保定市区中心。与直隶总督署南北相遥。古莲花池正门坐南朝北,门前一对石狮雄踞左右,门楼歇山翘角、三门三楹,中门上方高悬民国初年大总统徐世昌手书的“古莲花池”大字横匾。

公元1284年被地震震毁,仅存婆娑莲漪的池塘和繁茂荷花,明代称其“莲花池”。明朝后期进行了一次较大规模的整修扩建。知府查志隆把莲池作为一面”水鉴”,并令增建一门上悬水鉴公署四字横匾,秉政应鉴之碧水苍天,以激人励己。清兴建莲池书院,乾 嘉时代成为莲池鼎盛时期,山、水、楼、台、亭、堂、庑、榭参差错落,组成了著名的莲池十二景,博得了”城市蓬莱”的美称。莲池藏石刻可谓一大景观。仅北塘北侧的碑刻长廊,就长达33米,嵌有三段82方碑刻。有唐、宋、元、明、清各代以至民国年间及解放后书法名家书写的碑刻l40余通,成为莲池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莲池这座古老的园林,融南北园林艺术风格于一体,博得了园林专家和文物专家的赞赏。目前,莲池复原十二景及周边历史街区改造工程正在紧锣密鼓的进行,相信在不久的将来,莲池将以更加迷人的秀丽风光喜迎四面八方游客。

好,游客朋友们,古莲花池就为大家讲解到这儿,谢谢各位的支持!

xiexiebang.com范文网(FANWEN.CHAZIDIAN.COM)

下载梅关古驿道导游词(最终定稿)word格式文档
下载梅关古驿道导游词(最终定稿).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古文化街导游词2011

    古文化街各位游客大家好,欢迎参加本次游览,今天就由我带领大家游览国家5A级景区-天津古文化街。首先自我介绍一下,我是天津经典假期旅行社的的导游员,我叫XX,大家叫我小X就可以了......

    关帝导游词(合集)

    关帝庙导游词讲解人:周亚宁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亲爱的游客朋友们,欢迎你们来到景色迷人、气候宜人、美食诱人、古文化醉人的历史名城—解州。说起这美食诱人呀,我就忍不住想......

    古莲花池导游词[5篇]

    古莲花池导游词(6篇)作为一位尽职的导游,就不得不需要编写导游词,导游词具有形象、生动、具有感染力的特点。那么问题来了,导游词应该怎么写?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古莲花池导......

    乃古石林导游词

     看过《西游记》的朋友都知道孙悟空大闹天宫吧,当时孙悟空把太上老君的练丹炉踢翻后,这“八卦炉”落到了乃古石林。‘各位请看,丹炉就在这,炉子底部还坏了一个角,这想必就是孙大......

    天津市古文化街导游词

    天津市古文化街导游词 天津古文化街又称津门故里,是天津的"津门十景"之一,景名"故里寻踪"。天津古文化街位于南开区东北隅东门外,海河西岸,系5A商业步行街。下面是天津市古文化......

    木兰古门导游词

    木兰古门风景区木兰古门景区位于武汉木兰生态旅游区的姚家集镇境内,总面积6000亩,距武汉中心城区约65公里,是继木兰山、木兰湖、木兰天池三大景区建设之后开发的又一新景区。该......

    天津古文化街导游词(汇编)

    天津古文化街导游词 各位游客大家好,欢迎您来到我美丽的家乡——天津。我代表天津旅行社对各位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首先自我介绍一下,我是大家今天的导游,张雅宁。在我旁边......

    天津古文化街导游词

    我们今天要游览的景点是古文化街,古文化街是以天后宫为中心,具有天津地方特色的一条街,位于南开区宫南宫北大街,1985年经市政府整理恢复其传统风貌,命名为“古文化街”。古文化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