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当代青年思想倾向状况分析-大学生
班级:学号:姓名:
当代青年思想倾向状况分析
----以当代大学生为例
世界是掌握在年轻人的手中的,而作为年轻人的代表,大学生的思想倾向状况不仅关系到个人的成长和发展方向,而且影响甚至决定着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和命运。他们所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既能较准确地反映他们的思想倾向状况,也能较全面地反映整个社会的思想倾向。可见,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具有极端重要性和紧迫性,而了解当代大学生思想倾向现状并找出对策同样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因此,在新时期下, 如何准确地把握的大学生的思想倾向的特点,研究和分析高校学生真实的思想及其产生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这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大学生身处象牙塔,但却并非“两耳不闻窗外事”,他们通过各种方式和途径时刻关心着塔外的一切。他们关心国际问题,关注国内政治、经济改革问题、党的建设和反腐败问题、可持续发展问题、贫富差距和弱势群体问题、外交问题、台湾问题;关注高校深化教学改革和教育创新、素质教育、道德认识、人生价值判断、择业取向、生活与学习等多方面的问题。
在全面、直观地了解大学生思想状况的基础上,经过认真、深入地分析,目前高校大学生思想存在以下一些显著的特点:
不同年龄的大学生,他们思想的热点和关注点有明显的不同。高年级学生对社会的关注程度更高,更加注重个人在社会中的发展。而低年级学生则更多地关注于自我角色的转换,自我人生道路的设计,充满了理想色彩。即使在大家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上,两者的侧重点也有差别。在道德认识和人生价值判断上,高年级学生也是更多地从宏观的角度加以认识和关注,低年级学生关注更多的则是个人的道德认识、道德修养和价值判断水平如何提高。
当代大学生的思想倾向状况表现出以下几个问题:
首先,当代大学生生活在市场经济的体质下,市场经济本身的盲目性,自发性和利益原则,等价交换原则等消极方面,直接或间接影响到大学生的思想倾向。它使得大学校园“实惠”风盛行,媒体对“大款”们的大肆渲染,常常令一些大学生羡慕和倾心。在物质欲望的驱使下,有些人就会认为“物质需求的满足”就是 1
人生”,做任何事情都以是否带来利益为标准进行权衡。有些高校大学生认为教育最后的出路不大,毕业后没有前途,所以出现逃避学习的现状。
经济对大学生思想影响以及市场经济给思想道德教育带来困难。改革开放国门大开,各种思潮纷纷涌入,使大学生所处的文化环境发生了变化,一些大学生盲目崇洋。收入待遇等因素使一些毕业生将外企作为就业的热点目标,祖国意识在一些大学生的心目中渐渐淡化。
就大学生而言,他们的社会接触面及接受新事物的速度远比在学校工作的老师要广、要快的多。而教育者往往不能提前把握社会环境的变化与发展,当大学生身上已经反映一定的思想问题时,教师才被动的去进行教育,这给德育工作带来极大的困难,使教师的说教显得软弱无力,针对性不强,更谈不上“及时”甚至“超前”了,造成对在校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滞后的局面。
当前社会上存在腐败现象也给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带来了不良影响。随着我国市场经济转型的加速,能切实解决学生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的科学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目前尚未完全建立。
其次,高等教育的改革使得校园环境发生变化,但是这也对当代大学生的思想行为产生了影响。他们一方面促使学生更加注重勤奋学习;另一方面,招收的各类学生在校内生活,对于学校校风的冲击很大,加上众多学校开办分校区,使得校园环境进一步复杂,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矛盾容易形成校园热点。
然后,大学生自身的生理和心理与社会性发展不平衡。外在环境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只是提供了一种可能性,而这种可能性要转变为现实性,最终还要通过主体起作用。
再者,社会教育乏力和家庭教育的失控。由于中国当前处于市场经济发展的初始阶段和新旧体制转型时期,市场运作和法规秩序尚不健全,和谐、公平、公正的环境尚未完全形成。同时,家庭教育一方面大学生大部分住校,远离父母,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基本脱节。
众所周知,当代大学生一直生活在安逸的环境中,再加上又承担着繁重的学习任务,当他们在进入高等院校后,思想上难免会有所松懈。加之现在大学生中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常年累积的“自我中心”的观念使得他们生活的道路上几乎没有受过多大的考验,这也使他们当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认识方面出现种
种问题。
当前这种新形式为高校德育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针对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上出现的新问题,作为德育工作者要思考和研究的不仅仅是如何适应这种变化,更重要的是思考如何建立一种新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模式和运行机制。
第一,我们应设身处地的为学生着想,关心学生的想法,乐于为学生真心诚意地解决具体困难,实现彼此心灵上的沟通和理解,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要积极探索适合大学生特点的教育形式,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切实增强青年学生的科学精神、人文精神和健康素质。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大力推进教育创新。要围绕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积极进行学科专业结构和人才培养模式的调整,加大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改革力度。可以通过增开相关的选修课,使得理论课具有鲜明的时代感和现象性,从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角度,解决学生在大学生活中碰到的问题。
第二,抓住当代大学生求新,求特,求异等特点,探索适合他们生活的德育工作新途径,新方法,从而引导他们沿着一条健康向上的轨迹成长。
现在是一个信息爆炸的社会,对于人们生活的影响越发的深入,高校也理应重视这一新新载体平台,运用现代传播工具与手段来进行思想道德教育,使工作不受限制。学生普遍反感形式主义说教,追求理论联系实际的通俗讲解,既易懂又形象,使人在潜移默化中获得道理。用咨询的教育方式把学生和教师放在平等的位置上,这种做法,比较符合当前大学生思想个性化,独立性强的倾向,使得教育深入每一个学生个体中。
第三、切实加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建设。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加强对现代管理政策和现代文化知识的学习,努力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和业务素质,形成先进的思想观念和知识结构。同时还应建立一套符合当代高校特点的思想政治工作干部选拔任用、进修深造制度,多层次、全方位优化思想政治工作队伍结构,为作好思想政治工作提供有力保证。
第四,要积极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活动。要充分宣传、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提高当代大学生心理保健的意识。针对当代大学生共有的心理问题,举办各种专题讲座,通过系统规范的心理学课程的学习,从理论上规范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要开展心理健康普查,建立心理健康档案,掌握大学生心理
健康状况。要构建心理健康辅导服务网络,为大学生建设消除心理困惑的求助渠道。
同时,社会也要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宣传、新闻、文艺、出版等部门要坚持弘扬主旋律,为大学生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要坚持以团结稳定鼓劲等正面宣传为主,挖掘学校维护校园稳定工作的先进典型和先进事迹。各类网站要牢牢把握正确舆论导向,主动承担社会责任。积极开发教育资源,开展形式多样的网络维护校园稳定的活动。重点新闻网站要不断改进创新,切实增强吸引力和感染力,在维护校园稳定工作中发挥导向作用。
其次,要提高服务能力,进一步加大服务青年就业创业工作力度。共青团组织要把促进青年就业创业作为当前重要任务,抓紧抓实抓好。要进一步做好济困助学工作,建立健全长效帮扶机制;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就业观和择业观,大力开展“学生就业见习行动”,加强大学生就业辅导,加强就业中介服务,鼓励、扶持大学生自主创业;要通过实施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农村基层乡镇人才计划、青年扶贫接力和职业拓展计划等多种途径,切实提高服务青年就业创业能力,做好青年就业创业的服务工作。
在改革深化、开放扩大的社会环境里,确立大学生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树立科学、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成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接班人和建设者,这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需要解决的新课题。结合高校人才的培养目标,并针对本次调查中反映出的大学生思想状况的新特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在以下几方面加大力度,以增强其实效性、针对性和吸引力、感染力。
总之,身在象牙塔中的大学生已经把自己与整个社会紧紧地连在了一起,他们思想敏锐、思维活跃,不仅关心着自我的生存和发展,也密切关注着国家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只有深入调查、了解大学生思想热点、难点问题,才能对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有全面、直观地了解,才能确实做到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时效性、吸引力和感染力。因此,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要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强烈的时代紧迫感,注视新变化,研究新矛盾,解决新问题,探索新思路。只有这样,才能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培养出更多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
第二篇:“当代青年自主创业状况及分析”调查报告
“当代青年自主创业状况及分析”调查报告
--基于广西南宁市电子科技广场
“年轻就是无限资本,年轻无所畏惧,年轻挑战无极限”!近年来由于社会的发展,青年(包括数量众多的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问题日益严重,创业不外乎是一个就业之外的新兴现象,缓解了择业压力。但是由于青年缺乏社会经验,更加需要社会的需要和帮助。为了能让跟多的有志于自主创业的青年多一些借鉴参考,现将《当代青年自主创业调查问卷》结果汇总,将我看到的社会现实分享给大家。本次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30份,其中回收问卷29份。
一、创业打算分析
在回收的29份问卷中,对创业的理解有19个人占65.5%的人表示“只要开创一份事业都可以叫创业”,这种理解是占了多数的。还有一个大家比较关心的是到底人们选择创业的目的是为了什么,问卷给了我们答案:其中“赚钱,积累社会经验”共有21个人选,占个全部的72.4%,对于这个结果还是处于意料之中的,毕竟在当今时代,金钱衡量着很多人是否成功。其次选了“应对当代的找工作压力”也是仅次于前面的选项。另外我也看到了有人选了“展现自我能力”,觉得还真不错。
二、创业融资渠道分析
作为一些刚刚踏出校门、迈入社会的学生来说,鲜有人能有充足的启动资金来支持自己的的创业梦想。这时诸多融资方式就摆在了我们面前。在所调查人群中,超过50%的人还是选择向亲朋好友借钱,仅13%的人选择向银行投资,而根据相关政策向政府部门申请资金和风险投资两项无人问津。其实,这样的情况也是可以理解的。
亲情借款,可以说是一种成本最低的“创业贷款”。对于大学生来说,刚刚踏入社会,人脉关系网还没有完善的建立起来,多还是以处在同等经济水平的同学为主。这时亲戚无外乎是一个很好的选择。如果关系比较亲近的亲朋好友在银行存有定期存款或国债积蓄,这时可以和他们协商借款,按照存款利率支付利息,并可以适当上浮,让你非常方便快捷地筹集到创业资金,亲朋好友也可以得到比银行略高的利息,可以说两全其美。
当然 切忌不可因为借贷关系,而与亲朋好友之间发生矛盾冲突而是关系僵化。
除此以外,创业者更应该注意一些国家对创业所推出的一些优惠政策,尤其是针对大学生创业群体,比如创业贷款等。自筹资金不足的,可申请不超过5万元的小额担保贷款;对合伙经营和组织起来就业的,可按规定适当扩大贷款规模;从事当地政府规定微利项目的,可按规定享受贴息扶持。作为新时代的青年,都要随时关注这些政策动向,做到“眼观六路耳听八方”,为我们今后的出路早作准备。在调查中57%的人对于国家出台的大学生自主创业的相关政策“不是很关心”,这不仅需要社会和学校的大力宣传,同学对此也要多加关心。
三、创业计划的分析
世界性金融危机影响市场,让广大毕业生感到了就业的压力,因此很多人放弃择业选择创业。但是一些毕业生没有做足功课就盲目投资创业,导致创业失败。所以,一个详细的创业计划是必不可少的。
在调查人群中,35%的创业想法来源于朋友,24%来自于媒体的影响,仅仅有6.6%是来自于自己的想法。所以,如果是有志于创业,必须制订一个完整的、可执行的创业计划书,即可行性报告,回答你所选的项目能否赚钱、赚多少钱、何时赚钱、如何赚钱以及所需条件等。回答这些问题必须建立在现实、有效的市场调查基础上,不能凭空想象,主观判断。根据计划书的分析,我们再要制定出企业目标并将目标分解成各阶段的分目标,同时订出详细的工作步骤。如果根据这些分析,你所选择的项目不能达到你的预期目标,或者自己还有很多条件无法满足,那就需要先暂停一下,完善自己后再重新审视。
当然,创业是不能盲目跟风的。要选择适合自己的市场定位。否则带来的不会是预期的盈利,反而会让自己身心疲惫的同时得不偿失。
四、创业过程的分析
在调查中,58%的人所选择的领域是在“市场需要”,可见大家为了能够快速盈利,不惜顶住风险放手一搏,选择市场最热门的行业进行创业。
71%所选择的创业方式是“合伙创业”。这点得到大多数学生的认可是可以理解的。学生创业由于缺少社会经验和商业经验,如果把自己独立放到整体商业社会,往往会难以把握。这时可以先给自己营造一个小的商业氛围,找到合伙人,进入行业协会是比较有效的一条途径。创业者可以借助行业协会了解行业信息,结识行业伙伴,建立广泛合作,促成自己在行业中的地位和影响。同时,创业者可选择一个能提供有效配套服务的创业园区落户,借助其提供的优惠政策、财务管理等服务,使企业稳定发展。另外,还可以找一个经验丰富的企业管理咨询师做企业顾问,并学会借助各种资源,学会和各方面的人合作,千方百计给自己营造一个好的商业氛围,这对创业者的起步十分重要。
当然,在创业过程中失败是不可避免的。失败了不气馁,调整方案,换个方式和方法继续前进,永远不要停止前进的脚步。对于创业者来说这很重要!看看我们身边一些成功的企业,特别是网络时代的英雄们,有几个是按他们创办初期的想法赚到钱的,他们大都经历过一个“死而复生”的过程,坚持就是胜利,唯有坚持才使他们成为今天的网络英雄。我们应该明白,失败并不可怕,它是企业迈向成功的阶梯。
大学生创业的初期,受资金的限制,在没有形成运作团队之前,方方面面的事情必需自己去做。当企业立了足,并有了资金后,就应该建立一个专业团队。创业者应从自己亲历亲为,转变为发挥团队中每一个人的作用,把合适的工作交给合适的人去做。一旦形成了一个高效稳定的团队,企业就会跨上一个台阶,进入一个相对稳定的发展阶段。
五、创业环境分析。
虽然国家出台了系列鼓励青年自主创业优惠政策和扶持办法。但自主创业之路异常艰难,除了创业者本身经验缺乏等条件限制外,更多的是缺乏整体有序的创业环境。与外国成熟又完备的创业环境相比,我国现在的自主创业环境还不是很完善,特别是政府职能还未完全转变,政府官员服务意识不强。因此,资金支持、政府政策、政府项目、创业教育与培训、商务环境等多方面都需进一步完善和健全。另外,传统社会观念阻碍也是创业环境不成熟的一种表现。我国传统的社会观念认为,考上了大学就是
跃过了“龙门”,大学毕业后理所应当去政府部门做公务员,或者去大公司任职“白领”。而大学生在毕业后自主创业,则会流言四起,认为是大学生个人能力问题导致找不到工作。
调查数据显示,在创业的准备阶段,80%的人都没参加过一次创业培训或者讲座,而另一方面在访谈中却了解到,有很多人是想参加的,但是却没有这个途径去学习,更多的人参加培训是在创业开始后进行的,这点值得我们去深思。
六、我的建议
对于创业者来说不仅要有扎实的理论知识,丰富的人脉资源,一些成功者所需要的素质也是必不可少的:
1、优秀的做人人品,合法诚信经营
2、对自己选择的事业有很强烈的热情
3、有做事业持之以恒的决心和勇气
4、看清楚自己创业的优势和劣势,并且会趋利避害
5、良好的心理素质,“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能以平常心看待成功和失败
6、创业思路清晰、明确,能够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出清楚的路线方针,并及时调整
7、根据自己的实力,制定出短期、中期和长期目标
8、遇到挫折,意识到考验,对待企业战战兢兢,如履薄冰
9、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知人善任
参考文献:
【1】 汪翕萍.大学生创业.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1.1
【2】 ]陈楠.王奋.我国高校辅导员职业生涯管理探析.高等教育研究.2006,22
【3】 刘平.大学生创业教程:理论与实践.清华大学出版社;第1版(2009年8月1日)
附件:
1、当代青年自主创业访谈提纲
第三篇:当代大学生消费状况调查与分析
当代大学生消费状况调查与分析
为了了解当前我国大学生的消费文化现状,本人于2014年5月,做了一次“大学生消费文化现状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当代大学生的消费观念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这种变化可喜亦可忧。如何更好地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引导大学生确立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已经成为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个新热点和新问题。
提高大学生生活质量,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不仅是学校和家长的愿望,同时也是国家和社会关注的问题。在某种意义上说,发展大学生消费文化不仅可以丰富大学生生活,还可以以消费促生产,带动经济的持续增长。但在充分肯定大学生消费积极因素的同时,也不能不看到大学生在消费中的一些偏差,如:不善于理财的赤字消费,靠借贷维持而不计偿还能力的超前消费,高于家庭或负收入水平和支付能力的早熟消费,追求虚荣的炫耀消费,不考虑自身实际情况、只求和别人一样的攀比消费,暴殄天物的奢侈消费等。因此,对大学生的消费文化需求,既要适当满足,又要积极引导。不满足大学生的消费文化需求,可能会使市场经济由于少了这支旺盛的消费力量而失去活力,甚至会影响大学生的学习和健康。而不作引导,又容易使一些涉世不深的青年学生滑入消费误区,同样影响他们学习和健康成长,影响他们科学、文明的社会主义生活方式的形成,甚至会使他们的人生观和人格发生扭曲。因此,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必须要做好大学生的消费文化引导工作。
一.大学生消费结构调查数据
调查目的:了解大学生消费现状及消费心理,分析差异及其产生的原因调查采样地点:沧州师范学院周边地区
调查时间:2014年5月3日——2014年5月4日
调查问卷:共发问卷50份,收回50份
下面是通过本次调查得出的一些详细数据。
1.家庭平均月收入。经调查,家庭平均月收入在1000元以下的学生占18%,1000元~5000元占66%,5000元~10000元占12%,10000元以上4%。其中家庭月收入在1000元以下的学生来自城市的占2%,来自农村的占98%。家庭月收入在10000元以上的学生来自城市的占96%来自农村的占4%。可见,大部分贫困学生来自于农村,我国的城乡差别仍然巨大。而生活奢侈的学生绝大部分来自于城市。该数据与中国人目前的收入水平基本吻合:绝大部分中国人家庭夫妇月收入为2千元~5千元,贫困家庭与特别富裕家庭都是少数。一般来讲,贫困家庭大学生的每月消费支出较少,而特别富裕家庭大学生的生活可能较奢侈,比如有的学生在校期间购买了20多万元的轿车。
2.月平均消费金额。月平均消费金额500元以下的占8.5%,500元~1000元占73.5%,1000元~2000元占13%,2000元以上占5%。由此可见,大部分学生的月平均消费金额为500元~1000元,每月消费金额超过2000元的只占5%,社会上一些舆论认为大学生代表着高消费,代表着奢侈浪费的看法是片面的。
3.每月的生活费。大学生的生活费主要来自于家庭,也有一部分学生通过打工赚取生活费甚至学费。感觉生活费月月有余的学生占6%,感觉刚好够花的占51.5%,感觉不够花的占42.5%。可见接近一半的当代大学生用钱缺乏计划性,缺乏理财能力。感觉月月有余的学生中,大一学生占69%,由此可见大一新生刚进校门时消费项目较少。而感觉钱不够花的学生中,大一至大四学生分别占16%,6%,44%,34%,可见随着年级的升高,学生的消费项目逐渐增多,大三时恋爱的学生多,感觉钱不够用的学生比例最高。
4.消费方式。大学生在消费时选择能省则省的占11.5%,有计划消费的占6.5%,想花就花的占36%,选择其他的占46%。可见许多大学生的消费方式比较随意,缺乏计划性,所以导致钱不够花。
5.每月的饮食开支。每月饮食开支在200元以下的学生占8%,200元~400元占37.5%,400元~600元占41.5%,600元以上占13%。每月饮食开支在200元以下意味着每天的饮食开支只有6元多一点,比较拮据。而每月饮食开支在600元以上的学生,除了正常的就餐外,几乎天天买饮料喝。
6.平常购买学习资料的钱。大学生每学期购买学习资料的钱,10元以下的占41.5%,10元~50元占49.5%,50元~100元占6%,100元以上占3%。可见大学生平时买书的并不多,除了一部分考研、考各种资格证的学生外,一般不买教科书以外的书。
7.每月与恋爱相关的开支。在每月与恋爱相关的开支中,选择50元以下的占12%,50元~100元占4.5%,100元~200元占15.5%,200元以上占22%,另外46%的学生回答没有恋爱。由此可见谈恋爱的学生,每月在恋爱方面要比其他学生平均多支出100元以上。
8.平均每月电话费。平均每月电话费支出在30元以下的大学生占1%,30元~50元占
7.5%,50元~80元占43.5%,80元~100元占32%,100元~150元占10%,150元以上占6%。大多数大学生的电话费支出在50元~100元之间。少数学生远程恋爱,导致每月话费在150元以上。
9.每月用于上网的平均消费金额。大学生每月用于上网的平均消费金额在10元以下的占38%,10元~30元的占21.5%,30元~50元的占29%,50元以上的占11.5%。由此可见大部分学生都只是适当的上网,沉迷于网络游戏的学生并不多。
10.当手中有余钱时最愿意选择的消费项目。29.5%的大学生选择吃喝,24%选择旅游,17.5%选择穿着打扮,16%选择上网吧,7%选择储蓄,5%选择买书,1%选择其他。可见民以食为天,吃喝还是主流。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大学生们也重视自己的穿着打扮,追求时尚成为部分学生的副业。外出观光旅行,上世纪90年代在我国大学生中才开始流行,但发展的势头强劲,大学生已经成为青年旅游者中的主体。KTV等新兴的娱乐方式也正日渐受到大学生们的宠爱。
11.想买东西钱不够时怎么办。40.5%的大学生选择先向别人借了再说,38.5%选择向父母要钱,13%选择用自己平时存的钱,8%选择其他(放弃购买等)。可见大学生平时存钱的较少,花钱时向父母要,向同学借的较多。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绝大部分学生在校期间都有两大思想趋势。
首先,在学习方面,尽量考取一些资格认证,以备毕业后容易寻求工作。其次,积极参与学生会工作、社团活动,以及校外兼职工作,欲积累一定经验,因此这就保证了商家利用学生会大搞校内宣传,并充分利用兼职的高质量廉价劳动力成为可能。
通过以上调研结果可以看出,大学生的基本生活消费和心理整体上是现实的、合理的,但离散趋势明显,个体差异大。主要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⒈大学生消费有其不理性的一面
大学生没有经济来源,经济独立性差,消费没有基础,经济的非独立性决定了大学生自主消费经验少,不能理性地对消费价值与成本进行衡量。大学生没有形成完整的,稳定的消费观念,自控能力不强,多数消费都是受媒体宣传诱导或是受身边同学影响而产生的随机消费,冲动消费。这也正是大学生消费示范效应的结果。拿手机产品来说,目前,有手机的大学生中,一部分有通信的需要,且家庭经济条件允许;另一部分有通信需要,但是家庭经济条件负担不起的情况下“趋前”消费;还有一部分是既无通信需要又无家庭经济条件负担的“奢侈”消费。而“奢侈”消费则是由大学生消费的示范效应,攀比心理导致的。⒉大学生对品牌的忠诚度很高
大学生消费在一定程度上会相信自己的真实体验,如果使用某种品牌产品产生好的体验,就会坚持使用,从而逐步形成固定偏好,最终形成使用习惯,保持对此产品良好的忠诚度。比如洗发水,感性认识上的气味清香,质量好,效果明显,都会促使他们继续使用下去。⒊大学生更侧重时尚性消费
学生思想活跃,对新事物有强烈的求知欲,喜欢追求新潮,并敢于创新,消费的趋附性强,娱乐消费占全部消费额的比重很大。
1.月消费总额贫富差距大。大学生总体的月消费额主要集中在350元~500元和500元~800元这一幅度,少于350元或多于1200元的两极分化现象比较少。而备案贫困生的消费额基本是少于350元。贫困生的生活标准与消费能力与普通学生差距相当大。
2.饮食方面开销大。无论是否贫困生,饮食开支在消费总额中占了绝大部分,这是符合健康的消费构成的。调查发现,大学生中还兴起一股外出聚餐和请同学吃饭的热潮,这方面也是造成大学生消费高的一个原因,这说明大学生已经逐渐有了社会交际方面的消费。
3.通讯网络费用过高。被调查人群中,对手机的拥有率为92%,其中70%的贫困生也拥有手机。调查发现,大部分同学每月的手机费用集中在50元~100元,贫困生的手机费用一般能控制在50元以下。也有14%的同学每月的手机费用高达150元以上。
4.“游玩费”、“恋爱费”逐渐增长。随着旅游的概念进入现代消费,大学生也逐渐有了这方面的花费。据了解,大学生平均一年内会出游两次,跟集体出游或是与三两好友同游。另外,调查中占30%的大学生在谈恋爱,他们每月用于恋爱的费用都是200元~350元之高。这是当代大学生中出现的一种不甚合理的消费。学生思想活跃,对新事物有强烈的求知欲,喜欢追求新潮,消费的趋附性强,娱乐消费占全部消费额的比重很大。
5.先进的消费方式悄然成风。大部分学生购物都喜欢现金消费,三分之一左右的同学喜欢银行卡信用卡消费方式。可见,一些比较先进的消费方式已经进入了大学生的生活中。
6.男女生间的消费差异。调查结果显示:现代的大学生中,男女方恋爱支出基本成持平趋势,部分女生恋爱支出还甚至超过了男生。在建立和培养自己人际关系方面,男生的开销远比女生大,而在形象包装方面,女生又会略胜一酬。在对于是否会计划月生活费的这一项调查中,选择有计划的女同学仅为28.4%,男同学则为37.1%。
7.日常资金来源和家庭收入。调查发现,大学生主要的经济来源是家里提供。其中贫困生勤工俭学的人数比普通学生多出十个百分点。而贫困生对于外出兼职比普通学生有更热切的期望,也会付出更多的努力。可见,贫困生有着更迫切地锻炼自己、早日投入社会的意识。
家庭月收入方面,大学生家庭月收入整体上以1000元~2000元居多,而贫困生的家庭月收入以500元~1500元居多,有25%还是月收入在500元以下的特困户。
8.大学生对自身消费现状的看法。无论贫困生还是非贫困生,对于自身的消费现状,三分之一的人表示是觉得刚刚好的,一成的贫困生觉得自身消费现状偏低。而剩下的大部分,都是认为自身的消费现状是偏高的,同学们普遍都有在不知不觉中花了钱的体验,但大多数的同学都没有切实地想过要如何去正视自身消费过高的问题以及想出应对措施,可见,大学生还未养成良好的消费习惯和成熟的消费观。
三、结论与讨论
1.结论
(1)大学生的消费构成跟上社会发展的潮流,与社会接轨。从调查中可以看出,大学生外出聚餐、请朋友吃饭、外出旅游、通讯网络方面的费用较多,俨然大学生圈子也成了一个小社会,大学生更多地意识到了要提早接触社会上的一些新的生活消费方式,进而提早融入社会。而银行卡、信用卡等消费方式也受到大学生们欢迎,可见,大学生作为社会上一个活跃的群体,虽然在经济实力上未能跟上社会,但消费意识上却早已和社会发展同步。
(2)理性消费仍为消费主流。大学生的绝大部分支出是用于饮食方面,而玩乐方面的支出不算多。由此可见,大学生还是清楚知道自身的使命还是以学习知识为主,而不会沉迷于玩乐。由于消费能力有限,大学生消费时都会较为谨慎,尽量精挑细选,不会一味求贵,或者只注重便宜的价格而不注重质量。所以较为理性的消费是大学生消费的主流。
(3)消费呈现向多元化发展。大学生在实现温饱的同时,也在服饰装扮这一方面明显消费。而作为饱读圣贤书的天之骄子们,学习之余也会不忘逛逛学习用品店和书店,为取得各类证书的补课充电也成了大学生的一个消费热点。部分手头宽余的学生还手头上还会拥有一些如照相机数码产品。可见,大学生的消费取向逐渐向多元化发展。
(4)恋爱费用支出过高。大学生刚开始恋爱为稳固恋情和讨恋人欢心所付出的“恋爱费”比较高,这是大学生消费中很不合理的一部分支出,因谈恋爱而每月的生活费入不敷出的大学生大有人在。这种不合理的消费也会导致一种错误价值观的形成,容易让大学生们认为爱情是建立在金钱之上的。所以,恋爱支出过高的现象应制止。
(5)贫困生的消费水平虽然偏低,但消费构成比较合理。贫困生因为消费能力有限,他们日用的资金来源除了家里提供之外,还有国家、社会资助和勤工俭学等途径。正因为他们的钱得来不易,故他们会对生活的各种开支精打细算。他们主要的花费在于饮食、生活用品和学习充电方面。另外,由于对接触社会的要求更为强烈,他们能够把握到社会一定的消费动向,而能否择优地去跟随。
(6)合理理财和储蓄观念仍十分淡薄。调查中,大部分的大学生都清楚地认识到自己的消费组成不很合理,但极少数的大学生会有规划自己的消费组成的意识。他们大多会在不知不觉中盲目地追随了流行于校园中的消费大潮,而缺乏了自我判断和自主意识。调查中发现,大多数大学生每月的生活费用都超出了预计,只有极少数的学生能够在银行帐号上拥有自己的一笔积蓄。
2.大学生消费构成不合理的因素分析。大学生本身的心理素质还不成熟,人生观、价值观还没成熟。容易被一些错误的价值观如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迷惑。但笔者认为,当前大学
生中出现的这种种消费不合理现象,不仅仅与大学生本身这个特殊的消费群体的特性有关,还与家庭、学校、社会等多方面的因素影响密不可分。
(1)社会不良消费风气影响。首先,学生的高消费很大部分原因是因为社会整体消费结构不合理。目前,社会上重视高消费,这种导向错误的助长了学生之间的攀比风。另外,现今社会上流行着透支的消费方式,大学生是对社会潮流有敏锐触角的群体,加之相对缺乏自主判断力,若没有得到适当的引导,很容易就会从此走进了消费的误区。
(2)校园错误消费氛围的催化。学校也是一个消费习惯与方式迅速传播的一个介体。大学里面一般都是同龄群体,对大学生有较强的吸引力。它的群体规模和价值往往被大学生作为个人行为的重要参考系。一旦攀比之风,追求名牌之风,请客之风在同学之中有了苗头,大学生们就会竟相效仿。加之高校教育中普遍缺乏对树立大学生正确消费观的教育。就算有类似的教育,但一般都是深度不够或教育意义不强。
(3)家长不当消费观念的延伸。家庭在培养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普遍对正确消费观念的教育不足。传统的家庭教育首先注重的是孩子德育的培养,现代的家庭教育注重的是德,智,体多方面的培养,但一直以来,家庭教育中一个比较薄弱的环节是对孩子消费的培养。另外,许多家长自身没有一个健康的消费观念。家长们怕比别人差,宁可自己省吃俭用,也要让孩子与其他孩子一样穿好,吃好,玩好,从而助长了孩子大手大脚的消费习惯。
四.提出的有关建议
(1).给高校的有关建议:
(一)加强对大学生消费心理和行为的调查研究。我们应该大力提倡调查研究与理论教学相结合的科学方法,使理论教学真正摆脱空洞无物的说教。今后我们应当重视和加强对大学生消费状况的关注,注重在研究他们的消费心理与行为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二)教育学生要树立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科学的消费意识。引导他们在考虑个人消费时不忘光荣传统,科学规划安排,是个人消费标准与家情相适应。当然,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从不断推动社会经济发展和繁荣市场这个角度看,需要鼓励人们积极、合理消费。如果不考虑个人经济状况和支付能力,盲目追求奢侈的消费模式是十分有害的。
(三)大学生健康的消费风气应成为建设节约型校园的一项重要内容。重视大学生为人处世每个环节的教育,重视培养和塑造大学生健康的消费心理和行为,以促进大学生学业的成功追求。建议把大学生良好消费心理和行为的培养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塑造节约型的校园理念,利用校园环境影响大学生理性健康的消费习惯的养成,形成良好的生活作风,向社会输出具有健康理性消费习惯的社会人才。
(2)给在校大学生的建议
1.合理规划自身消费构成,增强理财意识。要在社会的激烈竞争中站稳脚跟,学生们对自身的消费现状需要有更理性的思考,在大学生活中就要注重养成健康的消费心理和良好的消费习惯。要强调“合理和适度”消费,提倡“量入为出”有计划的消费。注意发扬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自觉抵制不良消费风气影响。
2.注意克服攀比心理,不要盲目追求高消费。大学生没有独立的经济来源,所以在消费的过程中要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要选择适合大学生群体的消费标准,而不能因为攀比而一味追求名牌和高标准、高消费。要克服这种心理,大学生们就应树立适应时代潮流的、正
确的、科学的价值观,逐渐确立正确的人生准则,给自己理性的定位。
3.贫困生应正视自身消费现状,养成良好的消费心态。贫困生们作为大学生中一个特殊的群体,消费能力是相对落后的,但是他们的消费欲望并没有衰减。所以,贫困生更要注重正视自身的实际情况应积极地面对自身情况,按切身实际分配消费。
4.注重精神消费,养成健康习惯。对于尚未有固定经济来源的大学生而言,精神消费不但能弥补物质生活上的不足,还能让大学生有更深的精神内涵和更丰富的精神生活。所以,大学生应通过各种教育和文化活动,把娱乐和知识摄取结合进行,以陶冶性情,获取知识。另外,要注意强调绿色消费,反对不利于保护生态环境的消费行为。
附: 大学生消费结构调查问卷
1.您现在所在的年级?(必答)
A.大一 B.大二C.大三 D.大四
2.您平均一个月用去多少生活费?(必答)
A.300元以下 B.300—500元(包含500元)C.500—1000元(包含1000元)
D.1000-1500元
3.您每月消费的主要项目是什么?(可多选)(必答)
A.伙食B.交通、通讯电话C.购物(服装、饰品)D.学习费用(书籍)E.娱乐
4.您平均每月购买衣物的花费?(必答)
A 100-150元 B 150-200元 C 200-250元 D 250-300元 E 300元以上
5.您平均每月的伙食费(包括零食饮料)为多少?(必答)
A 200以下 B 200-400 C 400-600 D 600元以上
第 6 题 6.您平均每周上网的费用(必答)
A.10元以下 B.10-30 C.30-50 D.50以上
7.您平均每月购买日常用品的花费为多少?(必答)
A 20元以下B 20--40元 C 40-60元 D 60-100元 E 100元以上
8.您平均每月的交通费为多少?(必答)
A30元以下 B30-50元 C30-40元D40-50元 E50-70元
9.您平均每月的手机费为多少?(必答)
A20-30元 B30-50元 C50-80元 D 80元以上
10.若您拥有电脑,其价格为()元(必答)
A.3000-5000 B 6000-7500C 8000-9000 D10000以上
11.您家庭月收入多少(选答)
A.1000以下 B 1000-5000 C 5000-10000 D.10000以上
12.当手中有余钱时最愿意选择的消费项目(自己填)
第四篇:当代大学生就业状况分析及应对策略
当代大学生就业状况分析及应对策略
内容提要
曾几何时,被誉为“天之骄子”的大学生找工作时,是“皇帝的女儿不愁嫁”,可如今这种优越感几近消失,面对就业却眉头紧皱。大学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民族的希望、祖国的未来。大学生的就业问题,不仅关系到千家万户的切身利益,更关系到国家的经济建设和社会稳定,关系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近年来,大学生就业一直遭遇“寒流”,而且一年“寒”过一年,已经引起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
大学生就业面临的困境,“毕业即失业”,这种离中国大学生曾经非常遥远的现象,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急速推进,如今已经真实地出现了。
近年来,中国高校毕业生数量逐年增多,大学生面临严峻的就业形势,加之当前金融危机的影响,毕业生的就业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大学生在毕业后能否顺利就业,已成为全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大学生就业难既有社会原因、政策原因,也有大学生自身的原因。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事关大学生的切身利益,更关系到社会的和谐稳定,需要政府、企业、高校和大学生共同的努力。
关键词:大学生 就业 高等教育
当代大学生就业状况分析及应对策略
当代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形成不可避免的受到社会各方面因素的影响,这些影响主要包括:高等院校的不断扩招给大学生就业带来的压力,就业制度的不完善对大学生的就业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市场经济的发展带来的负面影响扭曲了当代大学生的就业观以及招聘歧视的存在对毕业生就业的不良影响,而华尔街金融风暴的来袭使得原本就已很严峻的就业问题更加艰巨,与此同时大学生的就业心理问题也因此而更加凸显。
一、近年来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概况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人事制度的改革,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制度已完成由国家统一分配向供需见面、双向选择、在一定范围内自主择业,直到不包分配、自主择业制度的转变,建立了“市场导向、政府调控、学校推荐、学生与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就业机制。这对毕业生的择业产生了根本的变化,由单一的卖方市场转入买方市场。近几年,大学扩招后的毕业生就业工作,既面临着比较严峻的就业形势,又面临着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进行改革的考验,更面临着管理体制和就业观念上的重大转变任务。目前我国大学毕业生就业市场已经初步形成,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环境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每年大学毕业生的数量都在逐步增加,使我国社会对大学毕业生就业稀缺程度逐步下降;随着各项社会改革措施的出台,使传统的毕业生就业主渠道的吸纳能力下降;目前毕业生供需结构不平衡的矛盾越来越突出,毕业生就业由卖方市场过渡到了买方市场,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大学毕业生就业各个方面的竞争将会越来越激烈。面对目前全国大学毕业生就业的严峻形势,在不同地区、不同院校、不同专业和不同性质单位之间存在着严重的需求不平衡现象,大学毕业生总体的就业形势不容乐观。
(一)大学毕业生就业的结构性矛盾突出
从学历看,由于受经济体制和用人机制的影响,不同学历层次的毕业生初次就业率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普遍情况是毕业生学历层次越低,初次就业率也越低,尤其是高职(专科)毕业生的就业形势一直呈现比较低迷的状态。根据劳动社会 保障部科研所的数据显示:我国在“十一五”时期,计划年均新增劳动力1800万,但“十一五”期间每年新增劳动力供给为2000万,每年将出现200万富裕劳动力。根据中国人事科技研究院《中国人才报告》预计,到2012年我国专业技术人才供应总量为4000万,而需求总量为6000万。以上两项数据表明:我国劳动力总体有富余,但专业技术人才仍将出现供不应求的局面。
(二)大学毕业生就业缺乏相应的指导
清华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金蕾莅和樊富珉曾共同完成了“高校与大学生对就业指导实践的双向反馈”的调查,据调查表明,有56.3%的学校将就业指导作为“一项日常工作”,但仍有56.9%的学生认为学校只是在“毕业前进行就业指导”,更有9.7%的学生认为学校“不提供任何指导”。而一项针对北京16所高校调查表明,有40.7%的学生认为自己没有能力完成职业生涯规划。大学生对传统的就业指导内容,如就业政策、就业信息指导、求职技巧训练等需求仍然显著;有些学生在面临职业选择时很茫然,有时甚至发生心理问题。
(三)大学毕业生就业目标更加务实
就业形势严峻,毕业生对理想工作是否放低了要求?据有关调查显示,整体看来毕业生的就业变得更加务实。30%的求职者认为理想的工作就是在有前途行业里谋职,15%的毕业生不要求高薪资,但强调公司要有激励员工的良好机制;要求专业对口、能学以致用以及要求薪资、福利好的毕业生分别有19%和17%;另有10%的毕业生要求在优秀的企业就职;9%的毕业生期望能在理想的城市工作,并能落户。
(四)大学毕业生就业地区流向发生变化
随着高校连续几年的扩招,近两三年来,大学毕业生就业的地区发生了变化,在大城市及东南沿海就业的人数相对减少,中小城市及中西部就业的学生在逐步增加。据复旦大学职业发展教育服务中心的统计数字,2009年到外地工作的学生总是为892人,比上年增长了17%,去西部工作的人数首次达到了180人;上海交通大学2009年本科毕业生中有30%去了外地,比上年增加了18%;上海市教委透露,2010年有15%上海籍生源的毕业生到长江三角洲就业,这是过去从来没有过的事情;北京市教委公布,“十一五”期间,北京高校毕业生到西部就业人数已由2006年的5384人增加至2011年的10012人,增幅达85.96%,西部就 业人数比例也由2006年的3.1%升至2011年的4.7%,而毕业生到郊区县就业的人数与过去相比有明显增加。
二、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
大学生就业为什么难?难道中国的大学生数量已经供大于求了吗?难道中国社会中大学生这样的人力资源已经成为劣质资源了吗?难道中国大学的教育收益和社会效用已经降到了“白菜”的地步吗?究竟是什么使大学生成为“鸡肋”的呢?
(一)高校扩招带来巨大的就业压力
从2000年开始,我国高等院校连年扩招,致使高校毕业生规模持续大幅度增长。其带来巨大就业压力的因素主要有:一是扩招增加了大学生家庭的教育成本,提高了他们的就业预期。由于上大学的费用越来越高,巨大的经济投入迫使大学生和其家庭把毕业后的经济效益放在非常重要的位置,一些全家举债助读的学生更迫切希望获得高薪和具有发展前途的职业。二是从社会对大学毕业生就业的容纳能力角度看,普通高等教育过快增长造成大学生贬值现象;三是扩招导致教学班级规模扩大、教师授课任务加重、学生学习和生活环境恶化等,不同程度上影响教育教学质量等等。这些因素,无疑是导致大学生就业难的重要原因。虽然我们不能把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全部归结于扩招,但它的确与扩招有很大的关系,这是不容否认的事实。
(二)高校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变化的错位带来的就业压力
我国目前的就业矛盾既存在总量问题,也存在结构问题。在计划经济体制下,高校专业设置与市场完全脱钩,因为“皇帝的女儿不愁嫁”,——高校毕业生统由国家分配,根本不用考虑就业问题。随着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轨,市场需求对大学生就业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而高校专业设置并不能适应市场的需要,重理论轻技能的现象非常突出,从而造成供与需之间的矛盾。一方面,某些专业过剩致使一批大学生成为失业者;另一方面,由于某些专业技术工种断档而导致技术工人严重不足。人才培养结构的严重失衡,加大了国内的就业压力。
(三)经济发展不平衡对大学生就业带来的压力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保持高速发展态势,但同时也出现了结构不平衡等问题,以致带来经济高增长与就业增长脱节的矛盾。比如持续上涨的房价,使城 市第三产业的培育、转型、增长缓慢,而第三产业的就业弹性指数高达0.57,远高于第二产业的0.3。因此,当固定资产投资、房地产经济、进出口、部分工业行业(汽车、钢铁)成为城市经济,乃至全国GDP增长的“核心引擎”时,关联性、内生性工作岗位却很难被经济增长带动,以致出现经济高速增长而就业岗位却增长缓慢的现象。
(四)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就业压力
金融危机直接影响行业就业,并可能引发大规模的就业冲击。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风暴直接影响到我国实体经济,从沿海波及内地。企业倒闭,农民工返乡。外资企业和国有大中型企业开始裁员,调整和大幅度压缩招聘进人计划。这使得本来严峻的就业问题“雪上加霜”,面临近年来最冷的寒冬。目前各大高校校园招聘企业呈减少姿态,比往年来的少来的慢,有的专业甚至无人问津,毕业生即使是想降低身价,也很无奈,因为毕竟可雇用的岗位少。
(五)用人单位的不合理要求带来的就业压力
劳动力市场供大于求的现实加大了毕业生之间的竞争,就业空间的狭窄为用人单位人为地提高就业门槛提供了条件。有的用人单位设置的招聘岗位,本科大学生甚至大专生已经是足够胜任,但其往往一味地给自己树“金字招牌”,体现领导在形式上对知识的尊重,纷纷打出“招研究生”、“招名校生”等招牌。有的人为地设置性别、身高、年龄等限制条件,门槛越来越高,致使不少大学遭遇就业歧视和就业难。还有一些用人单位盲目提高用人标准,出现了“人才高消费”。另外,有些用人单位没有长远人力资源管理战略,为节约员工培养成本,只看重工作经验,这也给刚走出校门没有工作经验的大学生就业造成了一定的困难。
(六)大学毕业生的过高期望带来的就业压力
现在我们所说的就业难,很大程度上不是找不到工作,而是找不到“理想”的工作。相当多的大学毕业生存在明显高于社会现实的期望值,主要体现在薪酬、工作单位和工作区域等方面:一是毕业生期望的薪酬明显高于用人单位的薪酬定位;二是毕业生在工作单位的选择上,一般要求在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国有大中型企业和“三资”企业,对民营和中小企业不屑一顾;三是在工作区域上普遍要求到东部发达地区以及大中城市,而不愿到西部欠发达地区就业。由于大学生就业的期望值过高,既给个人、学校和用人单位带来不必要的麻烦,同时也进一 步加剧了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压力。
三、大学生就业难如何解决
目前就业形势不容乐观,甚至叫人胆寒。2011届大学生就业情况比2010届要严峻得多。据统计,2011应届毕业生人数再创新高,已达到660万人次,加上2010届300多万没有找到工作的毕业生,在2011年大学生就业,涌入就业市场的大学毕业生人数已达到史无前例的千万人。多么可怕的数字,就是如此真实的出现在你我身边,不做好准备的话,于国来说,将会有更多的人失业;于大学生自身来说,将会无法养活自己,这些都可能会引起国家秩序的**和人心所向问题。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原因非常复杂,而且还隐含着深层次的社会问题。在当前新形势下,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难问题也需要政府、学校及整个社会的努力,要解决这些问题也不能是一蹴而就,只能通过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创新观念,完善制度和改进工作方式,不断深化改革来完成。
(一)政府应不断深化改革,完善就业市场
要解决高校就业问题,政府要加强经济调控手段,对去西部地区和条件艰苦的一些重点单位和行业就业的大学生,在工资、待遇和生活条件上给予较大的优惠,采取措施鼓励大学生去那些地方就业。
在完善就业市场方面,政府部门要采取有效措施扫除体制性障碍。通过深化改革,对于那些有碍于学生就业的政策、制度等要逐步的取消;各级政府要开放毕业生就业过程中的种种政策限制,加强部门之间的协调与沟通,积极疏通就业渠道,不断完善就业市场。
政府还应加强对高校办学的指导,在宏观上加强人才预测和对专业设置的调整,以及对各类人才培养规模的调控,指导高校的改革,避免高校盲目的专业设置。另外,政府还应发挥自制优势,主动为高校和学生提供必要的信息服务和就业指导。
(二)用人单位要树立科学的人才观
“树立适应新形势新任务要求的科学人才观,克服在人才问题上的各种不合时宜的观念。”这是胡锦涛同志在全国首次人才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所要求的。科学人才观是指导人才工作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科学发展观在人才工作上的深化和拓展。在大力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必 须深化对科学人才观基本内涵和精神实质的认识,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用人单位要改变自己的人才观,鼓励人人都做贡献,人人竞相成才。在选人才上要合理,不要盲目追求人才的高消费,不要让那些博士和硕士来装点门面,而应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合理置换冗员。用人单位要从长远考虑,建立人才储备机制。毕业生从高校毕业,缺乏实际经验,而且他们要发挥出价值也需要一个过程,对其进行培训,形成梯队。准确把握、牢固树立科学人才观,必须深刻理解、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人人都可以成才”、“以人为本”的观念。总之,用人单位要改变自己的人才观念,一定要做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
(三)高校要强化内部改革
高校应转变观念,把握教育国际化的潮流,加强世界高教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全面提高办学水平。高校应树立正确的教育目标,积极培养大学生知识和能力,培养具有不断追求真理、追求科学精神,能为祖国健康工作五十年以上的综合素质优秀的大学生。大学毕业生是高校产出的最终“产品”,其就业率与就业层次的高低,是一所高校办学是否成功的重要标志,关系到学校的社会声誉和生源,也影响着在校学生的学习动力与学习情绪,因此学校要深化自己内部改革。很多大学毕业生反映,现在很多企业单位都要求大学毕业生有一定的实践经验,有动手的能力。中国的经济、社会都在快速发展,但是我们的教育基本上没有很大的变化,培养出的学生与社会的需求有一定的差距。高等院校在注重理论知识培养的同时,要加强实际应用技能的锻炼,切实做到与社会需求衔接。同时,要不断完善高校就业指导与服务体系,加强高校就业服务信息化建设等。
高校要主动适应市场,适时地调整专业结构,加强基础学科、应用学科的建设,不断更新教学内容,重视教学方式的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出高素质的毕业生;同时还要根据市场需求,开设新专业,灵活地调整专业设置。
高校要建立大学生就业工作的有效机制。理顺就业指导工作的体制,建立相对独立的就业指导机构,并充实人员与配备,充分拓展机构职能。不仅要管理就业工作,还应加强市场调研和就业工作的研究,掌握该工作的特点、规律及发展趋势,制订和实施就业指导工作方案。就业指导机构还应充分了解市场需求,在涉及到学校调整专业结构工作时,提出建设性的意见,最终促使学校培养的人才能充分就业。
(四)加强对大学生的就业指导
就业指导工作的目的就是促进毕业生充分合理地就业。将就业指导贯穿于大学生活的全过程,根据学生成长和发展规律,将大学教育过程分为几个阶段,分别确定工作重点,合理安排不同阶段就业工作的内容。根据学生的自身情况,加强对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设计,让他们知道为实现自己的目标要做好哪些准备。将就业指导渗透到教学中去,强化学生自学成才的意识,也让学生了解所学领域的发展前景,从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加强就业指导课程建设,在教材选择上,要充分考虑到理论联系实际;在教学形式上,要引入多媒体技术,生动形象,增强对学生的吸引力。同时不要把就业指导课拘泥于课堂,要采用多种形式,如请一些优秀企事业人士做报告,开设模拟招聘活动,还应注意网络资源的利用,组建网上论坛,让师生可以在网上进行探讨。针对就业岗位的需要,学校在毕业学期应开展急性培训,使学生在就业前就能成为某些岗位的“熟手”。同时,还可以聘请成功人士到校作报告,使毕业生改变传统的就业观念,树立“大众化的就业”的理念,走“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的就业道路。大学生应转变就业观——先就业、后择业,求职择业不可再像过去那样追求一步到位,如果斤斤计较眼前的职业岗位是否理想,那就会失去许多起步的机会,可以在先就业过程中积累工作经验,使自我价值得到较大的提升,为以后找到理想的工作奠定基础。
(五)大学生应提高自身素质,更新就业观念
首先,努力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包括素质与能力。当代大学生必须有把自己事业与国家进步、社会的发展及人类的文明融为一体的品格,崇尚真善美,坚持真理,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并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大学生要争取知识广博,具备合理的知识结构,有一定的科学文化素养,具有创新精神以及随机性、灵活性的思维方式,做到因人、因时、因事而异。有良好的心理素质,面临更加激烈社会竞争,能视变化为机遇,视困难为坦途,有顽强的自制力、坚定的信念及对生活充满期望、充满热情。目前就业市场上的激烈竞争,实际上是能力与素质的竞争,大学生要把就业的主动权掌握在自己的手上。在大学生涯中,要全面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要充分利用高校这一平台,不断地塑造自己,完善自己,在提高自己学习成绩的同时,还要注意培养自己的动手能力。
随着就业形势的变化,大学生们应更新自己的就业观念,革除那些陈旧的观念,使自己从那些条条框框中解脱出来,把目光由原来的国家机关、重点单位转向那些民营企业和中小企业,就业地区由那些经济发展地区转向西部地区和经济欠发达地区,那些地方更能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另外,大学生们要认清就业形势,主动学习和掌握就业技巧,提高择业能力,对自己要有正确的认识,合理地确定就业期望值。在竞争同趋激烈的时代,社会需要的是能够适应知识时代要求高素质的人才,大学生只有不断地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把握时机,发挥自身的价值。只有这样,才能摆正自己的位置,在就业竞争中处于主动地位。
实事求是地说,大学生找个工作并不难,难的是找一个理想的工作。作为朝气蓬勃、风华正茂的年轻人,没有必要“一叶障目不见森林”,也没有必要患得患失、畏缩不前或自暴自弃,要有长远的眼光,多积累社会经验,客观地看待高校毕业生就业面临的形势,迎难而上,做出无愧于时代的光荣抉择。
相信通过大学生以及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一定能够妥善解决,高校毕业生一定能够实现充分就业。高校毕业生作为中国巨大人口和庞大劳动力队伍中一支活跃的生产力,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一定会为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胡志宇:当前大中专毕业生就业难的原因[D].创造.2003.12 2.胡解旺: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R].北京,中央编译出版.2004.(2)3.田丽娟:试析人才市场中的结构性失业[J].唐都学刊.2001.(5)
第五篇:当代大学生思想状况调查与分析
当代大学生思想状况调查与分析
追求实效性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永恒主题。文章着重从价值观、学习观、校园文化活动、人际交往、就业观、消费观和恋爱观七个方面对学生的思想状况进行分析,并结合我校教育教学的实际,提出了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施措施和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一、对我校学生思想政治状况的基本分析
人生观、价值观主流趋向健康向上、求实进取,爱国主义情感强烈
调查显示,有90%以上的学生能够关心国际事物、国内新闻和身边同学。说明我校大部分同学对国内外事物,特别是我国的发展情况给予了很大的关注,充分体现了我校大学生所具有的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价值观。随着我国大众化教育的不断深入,同学们已经冷静地面对自身在社会中的定位,有65.32%的同学对个人发展机会感觉一般,只有19.3%的同学感觉到满意,说明同学们已经树立了把自己置身于普通社会一员的“平民意识”。面对竞争、生存的残酷现实,同学们认为目前最需要的东西是“能展现自己、锻炼能力的机会”占到了首位(30.57%)。由此可见,当代大学生并不是单纯地把当前的学习过程当作知识积累的过程。在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能力的培养已被摆在首位。学生学习强度两极分化明显,缺乏学习责任感
从调查数据来看,有34.5%的学生在周末自主安排学习的时间不超过2个小时,或者说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周末基本上就不学习。当然我们也欣喜的看到有9.79%的学生在周末的学习时间超过了6个小时。这说明我校学生在学习强度上两极分化非常明显。调查中还发现有42.56%人认为自己逃课的原因是“上课没有什么收获”,问题在于学校与老师;可是在“您认为身边很多人学习成绩总是上不去的原因”中却有36.51%的学生认为别人逃课的原因是“贪玩”,其次是31.04%的学生选择“没有毅力”,也就是说有67%以上的学生在从答题上反映的是学生自身的原因,没办法坚持或者说抵制不住外界的诱惑,无法实现自己的期望。归根结底,学生缺少一个良好的学习责任感。
部分学生参加校园文化活动少,沉迷于网络游戏
通过本次调查,可以看出我校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是比较丰富的,大家能够比较合理的安排课余时间,从事健康有益的活动。但调查中也发现,课余时间,有24.7%的同学选择上网,而这些同学中的23%是选择网游戏,说明我校大部分学生的上网活动是健康向上的,但少数学生迷恋网络游戏也是客观存在的。
师生关系疏远,学生心理辅导需加强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我校的师生关系不是很密切,师生之间的交往并不深入,有52.69%的学生对和老师的关系感觉一般,有5.59%的同学表示不满意。师生关系的疏密,还可以从“当你遇到人际关系问题时最可能的咨询对象是谁?”的结果来加以判断,当同学们遇到人际关系问题时,在最可能咨询的对象中,朋友占到了41%的比重,同学次之。也就是说,当同学们遇到人际问题时更愿意找自己的同龄人进行倾诉和帮忙,很少的一部分人愿意找辅导员、班导师求解。说明辅导员、班导师还没有完全发挥其应有的作用,特别在学生心理辅导这片领域,工作效果可见一斑。学生就业选择讲究实际,期望值过高
在“您会选择去哪个地区就业发展”的调查结果中显示,准备到沿海开放城市、省会城市发展的人数占到了67.63%。在回答“将来您的工作单位每月支付您多少报酬,您会觉得满意”时,学生的期望值明显过高,问题中只有6.06%的学生选择1000-2000,而且希望月薪5000以上的达到了23.27%。对于目前我校毕业生的情况而言,应届毕业生就业时的平均月薪也就是人民币2000元左右,正是因为学生对企业的要求过高,从而相对的找一个理想的工作变的很困难。学生消费缺乏理性
根据“您的日常消费除伙食外主要是什么”的统计结果看,基本生活消费、学习消费比较正常,然而有35.56%的学生除日常伙食费,选择将钱花在休闲娱乐上更多一些,娱乐消遣消费已经成为重头开销。面对学习竞争的压力,部分学生选择娱乐消遣作为自己的放松方式无可厚非,但我们也必须清醒的看到,也有少部分学生贪图享乐,因为追求快乐的生活,耽误了本职学习。
大学生情感体验存在误区
“您认为大学里谈恋爱的最重要原因”的调查结果显示,有35.11%的同学选择了“孤单,希望找一个人来陪”这个原因。说明他们恋爱的动机往往并不是出于爱情本身,而是为了弥补内心的空虚,寻找精神寄托。有17.85%的同学认为是生理的需要。有14.02%的学生认为“时尚,大家都这么做”,只有33.02%的人认为“被对方真正的吸引,准备厮守一生”。以上数据说明大部分学生都进入了谈恋爱的误区,当他们看到大家都有男女朋友觉得自己没面子才开始谈恋爱的,是一种赶潮流现象,与从众心理有关。
二、加强思想教育工作的建议和措施
(一)坚持多种形式的思想教育,积极探索新时期大学生人生价值观教育的有效途径
为促进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我们对青年学生要加大思想政治教育的力度,坚持通过宣传教育,灌输正确的思想;要坚持对他们进行多种形式的正面教育,除了发挥“两课”教育作用外,还要对青年学生进行共产主义理想教育、革命传统教育,进行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教育,进行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和中国近代史、现代史教育以及民主法制教育,通过这些教育促进青年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同时,我们要积极探索新时期大学生人生价值观教育的有效途径和方法。我们既应强调外部教育也要注重自我教育;为使教育收到良好效果,还应针对青年喜欢参与性、竞争性活动的特点,采取参观访问、形势报告、收看影像、参观改革开放成就展览、征文大赛、讲演比赛、辩论大赛、主题班会、社团活动等方式,教育、启发、引导青年学生;除发挥学校的教育功能外,还要加强对学生的社会教育与家庭教育,通过种种方式,争取社会和家长的支持,使学校、家庭、社会教育紧密结合,优化育人环境;此外,还要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以良好的社会环境影响、熏陶大学生,从而促进当代大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和正确的人生追求,为振兴中华贡献自己的青春。
(二)引导学生正确处理恋爱、学业、事业三者之间的关系
恋爱是未来寻找志同道合、白头偕老的终身伴侣,而不是为了安慰解闷,寻找刺激,更不是单纯为了性的满足。恋爱对象的选择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不能忽视了经济、政治、文化、个性等因素,但是共同的理想的指向、共同的品德和情操是最根本的。恋爱动机的好坏,直接关系着恋爱的成功与否。大学生作为新时代的栋梁,其恋爱观应该是理想、道德、事业和性爱的有机结合。
大学生应该以学业为重,主动抵制来自不同方面的诱惑,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社会责任感。在大学的学习过程中,要帮助学生确定发展方向,并根据目标设计长期的、短期的、有实行可能的计划,同时督促学生把计划分成几个阶段,分步骤切实执行。
要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而在实践岗位的经验积累,是更为有效的学习途径。所以,刚从学校毕业的学生,要树立先就业,再择业的意识,打破传统的“一业定终身”的理念,就业、再就业是大趋势。切忌不要受个人利益的驱动,好高骛远,挑三拣四,有业不就。在学生奔赴工作岗位前,要有针对性地进行职业理想与道德教育, 有利于他们在今后的实际工作中, 更好地履行职责, 做好本职工作。
(三)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校园文化活动,远离网络游戏
为让大学生在网络时代健康成长,就要充分发挥网络的育人优势,学校要注意改变思维方式,不能总以固有的传统思维定式来消极地应对出现的新动向,要采取积极主动的态度变堵为疏,积极参与,正确引导。老师要加强进行课程设计和组织网络教学的能力,并能引导学生正确利用网络优势,提高自身的免疫力和抵抗力,培养健全的人格和高尚的情操,在丰富的网络社会中全面提高自己的素质。组织多姿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以转移上网成瘾者的注意力,让他们在文化活动中锻炼自我、展示自我,从而远离网络游戏。
(四)要规范辅导员队伍建设,逐步使学生辅导员、班导师向职业化迈进
将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思想建设真正落到实处,实现专职辅导员总体上按与学生人数1:200的比例配备,扭转辅导员整日忙碌于事务性工作的怪圈,让每位辅导员老师真正深入到同学中去,及时了解同学们的思想动态,密切关注那些生活上有困难、思想上有偏差的同学,与同学打成一片,做学生的“贴心人”、“关怀者”。为了应对越来越多来自社会的诱惑和冲击,高校辅导员工作的内容要逐渐拓展到学生的学业辅导(包括学习心理和学习态度)、职业生涯辅导、生活指导、心理辅导等等。换言之,高校辅导员承担着学生由“准社会人”转变为“社会人”这一全过程的辅导、见证的角色。适应新时期大学生成长的需要,必须推动辅导员工作的职业化。
(五)正确引导高消费学生群体,密切关注贫困及特困学生群体
大学生作为一个新兴的消费群体,已引起商家的重视,而高消费也已悄悄进入大学生的生活中,对大学生这种高消费的趋势,应该给以正确的引导,加强艰苦朴素精神的教育,以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活动,如组织学生到艰苦、落后地区开展社会调查、访贫问苦、科技文化服务等活动,培养这部分学生科学的、合理的、健康的消费观,只有这样才有利于大学生的成长。
与此同时,更要密切关注贫困及特困学生群体。首先,加强银行与学校合作,推进助学贷款。助学贷款是高校帮助困难学生的根本之计,国家相继出台有关助学贷款方面的政策也体现了国家对贫困生工作的重视。这也必将有益于学生、学校、银行乃至国家。其次,完善奖学金评定办法,设立贫困生奖学金,让奖学金不仅可以给那些衣食无忧成绩好的学生“锦上添花”,更可以为贫困生“雪中送炭”,以此激励贫困生通过努力来获得经济上的资助。再次,拓宽勤工助学渠道,加强勤工助学管理。勤工助学使学生通过自己的劳动来获得生活资助,可以抑制其不劳而获思想和依赖心理,培养艰苦奋斗、自强自立精神,并为其全面发展,锻炼能力,增长阅历提供机遇。
参考文献:
[1]丁艳红,韩怀礼.加强思想政治教育 引导大学生树立科学的择业观念[J].求实,2004,(6).
[2]王兆珍,赵希波,孙国翠.当前大学生思想状况调查研究与思考[J].当代教育论坛,2007,(8).
[3]李爽.高校贫困生的思想政治工作略论[J].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