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大学有感(大全五篇)

时间:2019-05-13 13:39:2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读大学有感》,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读大学有感》。

第一篇:读大学有感

修身 齐家 治国平天下 读《大学》有感

读《大学》之前,觉得“太阳底下无新事”这一英国谚语言过其实。细读《大学》后,方知此言不虚。毫不夸大地说,区区1750余字至少包含了政治学、社会学、管理学和人生哲学等诸多领域的重要道理。从上大学到现在已有16年,到今天才真正通读了一下儒学经典《大学》,读后觉得相见恨晚,有豁然开朗之感。当我们迷茫于该如何做人、行事并希望有所作为时,真该从我们具有几千年历史的儒学经典中寻找答案。因此,对我而言,读过《大学》才算真正读过大学。

《大学》原为《礼记》第四十二篇,据称为曾子(即曾参)所作。北宋理学家程颢、程颐二兄弟将它从《礼记》中抽出,独立成篇,南宋理学集大成者朱熹将它与《中庸》、《论语》和《孟子》合编注释,称为“四书”,与“五经”并称,为中国近千年来的儒学经典。《大学》作为“四书”之首,绝不是偶然,它是儒学的入门之作,为人们理解儒学的其它经典奠定了基础。

《大学》开篇就给我们指明了治国安邦学问的宗旨“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即所谓“三纲”。这个很厉害,可以说对我们现代社会仍有指导作用。所谓“明明德”意思是提倡高尚的品德。我们社会主义国家的治理国家的方略是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并举,选拔干部的标准是“德才兼备,以德为先”。这表明,《大 1

学》所提倡的高尚品德对现在的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仍有重要的实际指导意义。虽然中国古代法家思想也曾被一些统治者,主要是秦始皇所重视,但是真正意义上的依法治国思想主要来源于西方,也的确为人类文明做出了重要贡献。我们同时要知道,以德治国可是中国的先哲首先提出来的。实际上,要想建设和谐社会,法与德必须并行,不可偏废。原因是,法不是万能的,对公民行为的规范范围是有限的,其留下的空白需要德去填补。所谓“亲民”指的是要人弃旧图新。这就更了不起了。在我们大多数人的潜意识里,一谈到儒学,就想到了守旧、保守甚至封建。所谓的“祖宗之法不可变”、“利不百,不变法;功不十,不易器”等等,给人一种守旧的印象。历史上的变法者基本上没有什么好下场,轻者去官流放,重者株连九族。实际上,这只是历代既得利益者有意歪曲儒学,断章取义,以维护自身的既得利益而已。我们无论如何也不要忘记,作为儒学经典“四书五经”之首的《大学》开篇就告诉我们要弃旧图新。温家宝总理也曾引用过中国历史上著名改革家王安石的名言,“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要求我们排除一切困难和艰难险阻,坚持改革开放,与时俱进。所谓“止于至善”是指使人达到最完善的境界。这就与被我们奉为圭臬的马克思主义的一些基本观点有异曲同工之妙。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建设共产主义的根本目的是实现人的解放和人的全面发展,也就是使人达到自身发展的最完善境界。这表明,我们先哲关于人的发展的观点比马克思至少早了2000年。

那么怎样才能实现以上三个目标,即“三纲”呢?《大学》紧接着为我们指明了人生进修的阶梯“八目”,即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格物是指对世间万物进行分析研究,致知是指得到正确的认知,诚意是指个人的意念要真诚,正心是指端正个人的思想,修身是指修养个人的品行,齐家是指管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治国是指治理好国家,平天下是指使天下太平,实现和谐社会。按照儒家的观点,“格、致、诚、正、修、齐、治、平”之间有着深刻的内在逻辑关系,不可颠倒或错乱。其中,“格、致、诚、正、修”是“内修”,是为了实现“明明德”,即提倡高尚的品德,完全可以通过个人的努力实现;“齐、治、平”是“外治”,是为了实现“亲民”,即通过弃旧图新来完成家齐、国治和天下平的宏伟事业;而将以上“八目”调整到恰到好处,就能实现“止于至善”。

实际上,“八目”的要求无论对实现我们个人的成功还是达到整个社会的和谐都有积极的指导意义。具体来说,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要加强学习研究,掌握知识,即格物致知。只有通过不断学习,研究事物之间的客观规律,才能掌握安身立命、治国平天下的本领。这也与国家提倡的终身学习的观点相契合。而现实的情况是,社会上一部分人错误地认为,自己已经大学甚至研究生毕业了,已经掌握了做人做事的基本知识,足够应付了。殊不知,社会发展一日千里,不加强学习,更新知识,很快就会被

社会所淘汰。

第二、要意念真诚,端正思想,不断提高自身的思想修养,即诚意正心修身。这在各种思想和价值观交相激荡,特别是物欲横流的当下,这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什么贪污腐败、问题奶粉、地沟油、暴力拆迁和伪造曹操墓等等事件的层出不穷,显然与人们心术不正,道德败坏和急功近利有关。

第三、要成就一番事业,即齐家治国平天下。儒家讲究的是积极入世,鼓励人们为社会和天下苍生做贡献。我们当胸怀天下,在家庭管理紧紧有条的基础上为国家和社会做出自己的贡献。当然,人的个性、天赋、能力各异,也不可能要求大家都去做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但是要在我们力所能及的情况下,积极工作,做好自己分内的事情。切勿得过且过,一生碌碌无为。

《大学》在开篇旗帜鲜明地提出 “三纲八目”后,紧接着花了大量的篇幅展开了系统的论述和说理。时间尽管过去了两千余年,但是其中许多思想历久弥新,对当下中国如何凝聚人心、建设和谐社会和实现中华的再次崛起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这些思想主要包括:

一是革新思想。上文中已经提到,这是《大学》非常难能可贵之处。正如《大学》引用商汤刻在澡盆上的箴言,“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连商汤都注意到,既然要革新,就必须天天革新,革新了以后还要革新。目前,我国仍需要进一步深化改革,不改革就没有出路,不改革就不可能解决历史遗留问题和发展中出现的新问题。

二是民本思想。《大学》中闪耀着民本思想的光辉,为历代贤君所推崇。例如,“如保赤子”,要像保护婴儿那样保护平民百姓;“尧舜帅天下以仁,而民从之;桀纣帅天下以暴,而民从之”,要像尧舜一样对百姓施仁政,否则就会落得像桀纣一样的下场;“得众得国,失众失国”,得到民众的支持才能得到国家,否则将国破人亡。虽然中国古代的民本思想与现代民主思想尚有一段距离,但是这种思想显然还没有过时,对我们建设中国当代民主政治仍具有借鉴意义。

三是藏富于民思想。《大学》在德财的关系上,主张德本财末,认为人的品德是第一位的,财产乃身外之物。“德者,本也;财者,末也”。《大学》认为只有藏富于民才能获得民众的支持,“财聚民散,财散民聚”。《大学》还主张,发财不是目的,而是修身养性的工具,“仁者以财发身,不仁者以身发财”。《大学》还认为,国家也要重视仁义,而不是重视财物,“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反观我国少数地区不顾民生,一味追求所谓的GDP,不知九泉之下的先贤会作如何感想。

第二篇:读《大学》有感(定稿)

读《大学》有感

三年级以来,我们学习了经典古文《大学》,它不是大学的那个高等学府,而是大学这们学问。学完让我受益匪浅,使我懂得了许多修身做人、理财持家的道理。

《大学》总结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四个人一生实现实现远大理想的品德。“修身”就是我们平时所讲的“做人”,一个人只有先学会了做人,然后才能管理好自己的家庭,进而才有能力去治理一个国家,达到天下太平,人民安居乐业。如果一个人没有学会做人,连自己的事、自己家庭的事都管不好,那么,他就没有资格去做官、去治理国家,否则,将会给他人、给社会造成损害。

让我印象深刻的还有一点是书中说的理财,“生财有大道,生之者众,食之者寡,为之者疾,用之者舒,则财恒足矣。”意思是:生产的人多,消耗的人少;管理财富的人勤奋,动用财富的人节省,才能使国家的财富经常充足。《大学》里的大道理大学问很多,还需要我们去慢慢理解。相信只要我们认真地思考,并做出行动,明天我们一定会成为一个高尚、纯粹、有道德、对人民有益的人,团结携手建设我们的美好明天!

第三篇:读大学有感

读《大学》有感

广州是黄埔区荔园小学 六<1>班陈念慈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一转眼,又一个寒假过去了,寒假不仅有游戏,也有学习。虽然寒假作业很无聊,但是也有一些有趣的作业,今年的寒假我就读了《大学》的9—-12章。

虽然9—-12章看起来不多,但是要真的背起来,还是满费劲的。因此我想了一个法子:先理解文章的现代文,再把文章读熟,读熟了之后,就开始一小段一小段的背,背的时候集中精神。这样,背起来就轻而易举了。

《大学》使我明白了许多。如果你上面的人不以诚心待你,那你就不应该不诚心对你下面的人;如果你左边的人不以诚心待你,那么你就不应该这样对你右边的人;如果你前面的人不以诚心待你,你就不应该以这种态度对待你后面的人。这不就是“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吗?生活中也应该像文中所说的“以诚心待人”这样,这个世界才会充满爱。如果每一个人都是拥有着一种报复心理的话,那这个世界将会多么的无情啊!应该拥有一颗宽容的心,不要有一点事情就斤斤计较。

第四篇:读《大学》有感

读《大学》有感

王正海

《礼记•大学》中“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理想,几千年来影响经久不衰。校长是一所学校的灵魂与精神象征,校长要想管理好一所学校,首先也要从“正心、修身”开始,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和思想素养,内外兼修,努力做到“九正”,即“正心、正行、正言、正身、正德、正听、正视、正事、正思”,聚和谐之力,养浩然之气,方有可能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有所建树,实践自己的教育理想,完善自己的教育历程。

正心 :作为校长,首先对教育事业要抱有崇高的情怀,心专意诚。要学会不断在学习中、工作中进行心灵的自我历练与升华。坚定教育理想,做一个忠实的教育工作者和精神的高贵者。要有自知之明,清楚地知道自己所长所短,扬长避短,博采众家之长。

正行:校长的行为方式与价值取向会影响学校的风气,经常性的检视自己的教育与管理行为将有助于工作的开展与学校核心价值观的形成。校长在采取行动前,应该具有创新性的思想,把学校的发展,教师与学生的合理诉求进行综合性思考,坚持以人为本,实施人性化的管理,避免呆板苛刻的平面化的管理,不断丰富管理的内涵。

正言:校长是代表上级管理学校的,讲什么话及怎么讲话对学校和教师而言都十分重要,同时也是校长自身素质的一个重要表现。校长要坚持不利于团结的话不讲、不利于稳定的话不讲、空话套话不讲、违背上级政策和教育规律的话不讲、兑现不了的话不讲,危言耸听的话更不能讲。校长要练就“色思温、言思忠、貌思恭”的气质;要言行一致,少说空话与套话,言必信、行必果。

正身:作为一位校长,要想办好一所学校,自身的修养是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条件。本人认为,当好校长首先要大气,要有一般人不具备的博大的胸怀与气度,既能入世、又能出世,“淡泊以明志、宁静而致远”,懂得有所为而又有所不为。《论语.子路》中,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正德:办好一所学校与校长的道德、学识、能力、思想等诸多因素密切相关,但相比较而言,道德比其他几项更重要。“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校长良好的人品与口碑是学校宝贵的精神财富。通过与结盟即墨、胶州传统名校的校长交流就能够发现,这些校长们表面看起来并无过人之处,但仔细品味就能感受到,他们身上有一种朴素的道德力量---“常怀平常心、做平常事”。把平常事做好做出色就是不平常;把简单的事坚持不懈去做就是不简单。“团结才能做事,合作才能出众”。做校长要学会与人为善,“敬人者,人恒敬之;爱人者,人恒爱之。”注重感情投资,打造一个优质的教育教学团队是校长义不容辞的责任,需要长期默默的坚守。

正听:“兼听则明、偏听则暗”,“听不正则事不达”,校长要多听取教师、学生、家长、社会和其他渠道传递的讯息,寻找教育的最佳契机,力争未雨绸缪,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争取主动。教育的智慧在老师和学生中,校长要努力做到“从谏如流、从善如流”,要明白思路决定出路的道理。正事:校长要做到“格物致知”,经常性的思考教育规律,明晰学校管理的内在规律,心中始终明白哪些事情该做,怎样做最有利于学校的发展;在工作中坚持“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汲取教训、立足现实、谋划未来,实事求是,认真对待每一个问题,对正在开展的工作力争做到视野开阔,心中有数。

正思:目前,学校繁琐的事情比较多,我们慢慢没有了学习思考的习惯和时间,久而久之,感到事业的苍白和思想的匮乏,与教师和学生愈行愈远、与教育事业本身愈行愈远,这是校长的悲哀,也是教育的悲哀。“学而不思则罔、死而不学则殆”,当今教育改革一日千里,各种新教育理论与实践层出不穷,不学习和思考最终必将被淘汰。多读点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方面的书可以使校长视野更开阔,思维更流畅。“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找点时间,找点空闲,读几本好书,工作修身两不误。在困难面前,唯有“理性分析,合理抉择”,方显校长的智慧与才能;“只有想不到的、没有做不到的”是教育的永恒信条,创新性的思考方能彰显教育的生命力。

综上所述,要做一名合格的校长,必须时常反躬自省,坚守“要做事,先做人。人不正,事必败,人若正,事半则功已”的道理,在喧嚣与繁杂中,时刻坚守“正心、修身”,为自己点一盏心灯,不断提高自身的涵养,坚持教育创新,办人民满意的教育。

第五篇:读《大学》有感

读《大学》有感

这个暑假重新拜读了经典儒家著作《大学》,这本书其实不长,全书宋代儒家大师朱熹统计一共有1753个字。其中分为两个部分,经和传,经有一章共205个字,传10章共1548字。然而就是这不到两千多字的文章中蕴含着巨多的哲理。如今我们随便写一篇文章就是3000字以上,硕士博士论文更是洋洋洒洒就到了几万字,还有些博文、知乎文章却读之无物。“不在高,有仙则灵;水不在深,有龙则灵。”看来墨不在多,有意则灵呀。

这次读后感重点分享我特别喜欢的句子,也是对我非常有启发的句子。“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刚开始还真把“大学”当成我们的大学,但是这里的“大学”是大学在古代其含义有两种:“博学”之态;与“小学”相对的“大人之学”。古代儿童八岁上小学,主要学习“洒扫、应对、进退、礼乐射御书数”之类的文化课和基本的礼节。十五岁后可进入大学,开始学习伦理、政治、哲学等“穷理正心,修己治人”的学问。两种含义虽有明显的区别之处,但都有“博学”之意。解释过来就是:《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高尚的德行,在于关爱人民,在于达到最高境界的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我自己理解的意思是:知道应达到的境界才能意志坚定,志向坚定才能够沉静,沉静才能够心神安定,心神安定才能思虑周详,思虑周详才能够有所收获。《大学》里面有很多类似的句子,总是从大到小,从宏观到微观地给我们讲道理,告诉我们我们确实可以做大事,但是我们需要一步一步从小处着手,只有把一件件小事做好了,把基础打牢了,这样我们才有可能实现最终目标。所谓“万丈高楼平地起”讲的就是这意思。

《大学》其实就是告诉我们怎么做人的一部儒学著作,在其中它特别强调诚信,指出诚信是安身立命之本。“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这段话中最后落脚点到了格物致知,但是也在告诉我们“诚”,其实我觉得“诚”也并不是讲的诚意,一个人对别人要诚信,对自己也要诚意。很多人都喜欢自己骗自己,有时候明明知道事实不是他所想的,他却偏偏自己安慰自己。有时候明明想做成一件事情,明明知道做那件事情自己需要付出什么努力,但是由于自己的懒惰恐惧贪婪最终还是没有做,自己忽悠自己。“学者不可以不诚,不诚无以为善,不诚无以为君子。修学不以诚,则事杂;为学不以诚,则事败;自谋不以诚,则是欺其心而弃其忠;与人不以诚,则是丧其德而增人之怨”。这段话告诉我们作为一个“学者”要“诚”,如果不“诚”,那么就不能做善事,也不可能是善良有善心的。这是在做人方面,做事方面也是一样做学问,学习心得事物,如果不诚心,那么事情最后也是做不好的。现代社会中很多人只注重短期利益,眼光却不放长远,殊不知,不守信约,我们可能有暂时的财利;有了诚信,我们却会获得终生的财富。诚信是安身立命之本,是人生成功的基石。在成长中,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注重修养诚信的美德,它将会使我们未来的人生和事业受益匪浅。

“大德教化,兼善天下;小德川流,独善其身”。在《大学》中还强调我们要修身,认为做人的要诀就在于把全部的力量用于提高自身的品德修养。古人也说过“兰芳不厌古幽,君子不为名修”、“高于微言,所以修身”、“芝兰生于幽林,不以无人而不苦;君子道玄而修德,不为穷困而改节”,可见古人对于修身是多么的看重。在《大学》中写道“为天下及国,莫如以德,莫如行义。以德行义,不赏而民劝,不罚而邪止”。治理天下和国家,严峻刑法虽可收敛一时,但却会引起潜在的忧患,不如修养道德,推行仁义,广布德择,凭借德政,推行仁义,则山不可当,水不可阻。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儒家的治国理念﹣﹣推行仁政。其实纵观整个《大学》,它无处不在给我们传递正能量,无论是治理国家还是做人它都告诉我们要仁义,要诚信,要着眼长远,要温和。我认为身处在这个物欲横流、快节奏的社会,我们需要静下心来,读读老祖宗的书,听听他们的话,及时摆正自己的心态,更需要的是“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时刻唤醒我们心中的善良。人之性好比千里马,因后天气拘物弊,有的变成千里马,有的变成驽马,有的变成病马。我们本性善良,只因物欲所扰,情欲所障,而迷失了自我。所以我们一定要了解人生的真谛,认识自己,修将自己,明白大道之本,识透生命之源,成就自己。

《大学》已经流传几千年了,这么多年一直被人们钻研学习着,虽然我已经翻阅学习《大学》几次了,但仍然是只有粗浅的认识,想必还是要继续学习学习,可能才会有更深的了解,也希望大家感兴趣的可以去读一读,学一学。

下载读大学有感(大全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读大学有感(大全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读《大学》有感

    读《大学》有感 13通信1班 张扬雪 初次接触《大学》,不求甚解,读完一遍以后最大的感受即是感动。可能有人觉得奇怪,《大学》讲的并不是声情并茂的煽情故事,为何会感动呢?此时的感......

    读《大学》有感

    1.《大学》 ——曾子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

    读大学有感

    我读《大学》有感 广州市黄埔区荔园小学六班陈念慈家长:陈宁 初读《大学》是三年前,三年来断断续续读了有五、六遍,每次读完《大学》后我都有诸多领悟和感想,概括起来就是两方面......

    读《大学》有感[精选合集]

    读《大学》有感 《大学》原是《礼记》中的第42篇,是我国儒家经典的重要组成部分,相传它是由孔子的门生曾参作于春秋末年至战国时期。 周代,贵族子弟八岁入小学,学习基础文化和......

    读《大学》有感

    读《大学》有感 一直以为,作为儒家四部经典之一的《大学》是深奥的,非一般人所能领悟,所以一直未曾染指。若不是这次在寒假中拾起这本书,短时间内也不会去阅读的。不过,学了《大......

    读《大学》有感

    一直感觉四书五经这一类的古典书籍是神圣而难以让人琢磨的,所以一直没有勇气去解开这一类古典著作的神秘面纱。这次青马学员的任务就是读古典书籍,刚接到这个任务的时候,我就去......

    读《大学》有感

    读《大学》有感(一):大学之道在"修身"丁茂顺《大学》是《礼记》的一篇,相传为曾子所作,后被列为《四书》之首。那么,《大学》讲的是什么呢?如果用两个字来概括,就是"修身"二字。一章......

    读《读大学究竟读什么》有感

    迷雾之后是晴天 迷茫,几乎成了当代大学生的口头禅,它就像浓雾笼罩在人们的头顶,让人失去了方向感,但又有人说“浓雾之后常是晴”。确实,当人们摆脱了迷雾也就离成功更近一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