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形势课作业
回顾历史,展望未来,结合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情况,我们认为在新世纪中国高等教育的目标应是:为国家培养和造就大批高素质的创新性人才;使大学成为进行高水平学术研究的重要基地,成为推动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力量;大学将于社会建立更为广泛的联系,服务于社会,为国家和民族的振兴承担更为重要的责任;同时是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确保文化的多样性,使大学真正成为民族优秀文化与世界先进文明成果交流借鉴的桥梁。
一、培养和造就高素质的创新性人才在21世纪,知识将成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而发展知识经济的关键是拥有大批的高素质人才。为了完成这一任务,就必须转变人才观念,引导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二、进行高水平的学术研究学术研究是大学的生命线,推动科学技术的发展是21世纪大学的历史使命之一。21世纪的大学,特别是研究型大学,应该既是高水平的教学中心,又是高水平,有影响的研究中心。大学,特别是一批研究型大学已经成为中国知识体系创新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提供优质高效的社会服务从新世纪开始,中国将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作为中国的高等学校,必须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充分发挥大学的社会服务职能,为此,大学必须适应这种变化,以满足社会各方面的需要。
四、在高等教育国际化过程中,使大学真正成为民族优秀文化与世界先进文明成果交流借鉴的桥梁现代科技的进步,特别是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极大地推动了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地球已变得越来越小,地区与地区之间,民族与民族之间,国家与国家之间的联系越来越密切。在这种情况下,积极开拓国际交流渠道,广泛开展大学之间的国际合作,就成了21世纪大学顺利发展的必然趋势。
结合中国高等教育的现状,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因为近年来中国高校都在扩大招生,所以中国高校非常重视高校教育质量问题,尤其是本科教育方面,集中在网络和新技术的应用以及教育教学方法上。
有很多学校使用国外原版的课程,采用双语教学;所有的高校都加大了对师资的投入,学生的发明和创新能力、外语能力、处理基本信息的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和综合文化素质都有了很大的提高。2
尽管中国政府对高等教育进行了改革,但是仍存在不少问题,如果我是校长我会对以下几个主要的问题进行改革:一个是由于社会发展的需要,高等教育面临很大的压力。人们自身需要接受更好的高质量的教育,这些对我国的高校来说都是新的挑战。第二个问题是资金不能满足高校发展规模的需要,中国高校资金短缺严重。其次是师资跟不上,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教育质量的提高。第四个问题是有些学校不顾管理质量而盲目扩招。最后是由于各种原因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找工作非常困难。
中国的高校未来在知识的创造、传播和人才培养方面应担负更多的使命;高校的发展应与经济的全球化和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相适应,以便在越来越激烈的竞争中找到自我发展的出路。
第二篇:形势政策课作业
形势与政策论文
报告名称:构建和谐社会需要
迫切解决的民生问题
年级专业: 学生姓名: 学 号:
论构建和谐社会需要迫切解决的民生问题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遵循以下原则: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必须坚持科学发展,必须坚持改革开放,必须坚持民主法治,必须坚 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必须坚持在党的领导下全社会共同 建设。人类社会是一个不断从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历史过程。建立平等、互助、协调的和谐社会,一直是人类的美好追求。根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经验,根据新世纪新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和我国社会出现的新趋势新特点,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所决定的,它既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最近目的和利益”,也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未来”利益。它完全符合“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进入新时期新阶段,我们党要保持先进性,巩固党的执政地位,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就必须努力实现人民群众期盼社会稳定、和谐的愿望。这样,我们才能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社会主义才能充满活力。当民富与国强终于能够摆到相同重要的位置,并基本形成共识之后,那些与老百姓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也就应当摆到更加重要的位置,并得到富有成效的解决和提升。以下即为当前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我国需要迫切解决的民生问题
一、反腐倡廉
也许有人会说“反腐倡廉”怎么会是民生问题呢?“反腐倡廉”不仅是民生问题,而且是最根本的民生问题。因为只有政府及其官员 廉洁奉公,才可能有清明的政治环境,国家的科学发展观才有可能实 现,民生问题才有可能得到改善与解决。实事上,很多民生问题只所 以得不到解决,并不是地方政府的无能为力;相反,恰恰是因为一些官员不作为所至。应该看到党和政府对“反腐倡廉”的态度,也应该 看到党和政府在这方面所做的工作和取得的成效。希望能通过合理的干部选拔机制,通过长抓不懈的努力,做好“反腐倡廉”的工作,从 根本上为改善民生问题做出保障。
二、安居工程
提起住房,就会想起杜甫的名句:“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 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一个社会的和谐,最根本的是要让老百姓安居乐业。即有家可居,有业可乐。而住房问题就是和谐社会的根本之一。诚然,就目前的社会现状而言,如果说让每一个人都有家可居,是有点奢望。但是最起码也应该保证普通百姓、工薪阶层能买得起房,能住得起房 吧?目前虚高的房价,恰恰是因为没有遵从市场经济的结果。虚高房价的背后,是房地产开发商的超高利润。房价居高不下,恰恰是因为 一些地方政府片面追求发展速度,片面强调政绩所致。如果每一级政 府和领导,能有杜甫那样的胸怀,人民何愁无家可居?不论是经济学 家,还是什么文化人士,必须记住的是“安居”是根本,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根本,是国家长治久安的根本。
三、就业问题
百姓能有业可操、有业可乐,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另一个根本。目前所存在的就业压力、大学生就业难、民工问题、农村孩子的留守问题等,都突出的说明了有业可乐的重要性。如何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如何发展农村经济。
四、医疗体制
人吃五谷杂粮,就难免身体有恙。而老百姓看病难、看不起病的 问题,就变得非常突出。从药品的监管,到药品的价格,再到医疗机制,我们始终没有走向正规。而后果就是让老百姓承受着巨大的生存压力。实事也说明政府的监管是不到位的,医疗体制的改革是不成功的。如何完善政府对药品的监管,如何让药品的价格降下来,如何完善医疗体制,是改善这个问题的关键。目前农村开始实施的医疗保障制度,是一个良好的开始。
五、教育问题
教育问题是事关国家前途与未来的大问题,是事关国家长期发展 的根本。我们中华民族一直有个传统:学生所学,首要在学做人,其 次才是学知识;老师所授,首要在于教做人,然后才是传知识。现在 教育所存在的最大问题,就是重视学知识,而忽视了学做人。这也是 社会不文明的根本原因之一。做人的根本是从遵守规则做起,是自觉 的遵守社会的公德和公则,是遵守国家的法律。可面对社会,又有多 少人能做到自觉遵守社会公则呢?而大学现在存在的资源浪费更是 突出。试问:这样的教育机制如何能让我们的孩子成为国家的栋梁 呢?
六、文化建设
思想文化的水平是一个国家的软实力,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而这恰恰是我们的软肋。衡量思想文化水平高低的尺度,不在于是否 荣获了诺贝尔奖,也不在于是否荣获了奥斯卡奖;衡量思想文化水平高低的是人民的文化修养水平,是人民的道德素质水平,是人民的文 明程度。思想文化的发展与进步,就会带动各种形式的艺术繁荣,就 会带动人民文化修养水平的提高。所以说,思想文化的建设与发展,是国家进步的动力。
七、贫富分化
富者穷奢极欲,穷者苦于生存。这样的现状,其根本原因是因为 分配不公,是因为富者的剥削,是因为富者的不道德资本,是因为社 会保障体制的不完善,是因为穷者的根本利益未受到保护,是因为垄 断行业的强取豪夺。贫富分化现象如此之严重,不能不说是我们这个 社会的一面镜子,它照亮了每个人的心。国家如何完善税收制度,如 何调整分配制度,如何提高社会保障,是解决贫富分化的根本。
八、环境污染
环境污染问题的存在,很大程度是国家和政府的责任,尤其是一些地方政府的责任。污染的存在,很大程度上根源于一些地方政府的腐败,根源于地方政府错误的发展观和政绩观。国家和政府要把污染 源堵住,把好审批关,把好监管关,我们就不会有现在这样的局面。同时保护环境也要有一个全民意识,每个人都应该把保护环境、爱护环境作为自己的责任。
十、社会治安
社会治安是事关老百姓人身安全和财产安全的大事。对于这个问题,要两手抓:一手要治本,要从根本上解决安居乐业的问题,要从 根本上提高人的素质;另一手要严厉打击穷凶极恶的犯罪分子。这就 是宽猛相济的道理。以德治国,以宽临民是根本;以法治国,以猛纠民,是手段。其实这些民生问题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联系在一 起的。清明的政治环境,就会有一心为民的官,人民的安居乐业的问 题才能得到根本改善。人民安居乐业,自然社会就不会有如此严重的 贫富分化,社会治安也就能从根本上得到扭转。良好的教育机制,重 视思想文化的建设,人民的文化素质、文明素质就会得到提高,自然就会树立保护环境的意识,就能以法经商、以则做人。关注民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开始。只有将这些民生问题解决好了,我国才能在构建和谐社会的道路上走的更快更稳。
第三篇:形势政策课作业
本次学习十八大精神思考题:
1.如何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的意涵?
2.青年学生如何贯彻落实十八大精神?
1、上一学年论文分别根据以下问题自拟题目,不低于2000字的小论文,共两篇。
2、学习委员把电子版收齐,以班级为单位放到一个文件夹中压缩打包,发到wyxtw@126.com,务必在12月26日前完成。2011-2012(1)第一学期 当代大学生应如何传承辛亥革命精神?
2011—2012(2)第二学期
青年大学生如何从点滴生活中参与和谐社会的构建?
第四篇:形势政策课作业
世界杯
最近很热的话题就是巴西世界杯,看强队对决的同时,世界杯在我们周围也引发了一些问题。例如:有的同学熬夜去看世界杯的比赛,搞到没有精力去学习,不但影响自己,同时也影响到了别人,因为他们激动起来会情不自禁地大叫;更有的人会参与到一些赌球活动上面。
而我就赌球这个问题发表一下我的看法。
当然,赌球也有很多种,正规的足球彩票是有的,而非法的赌球也不少。
世界杯开赛不久,就看到有新闻报道一大学生赌球输了两万块钱后跳楼自杀了。我就想,输不起的人,就不要去跟风赌球,或许是因为别人的教唆,可是都成年人了,自己该有自己思想了,要学会分清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啊。从世界杯引发的这件事情,我除了想到世界杯引发的又一波赌球热潮。赌,就是个无底洞嘛,赢了还想赢,于是就输了,跟着输了还想拼,于是越拼输得越多,最后就去借钱,赌跟放高利贷,是分不开的。这些东西人们都知道,但是却永远禁不了,除了有法律漏洞,人们的贪婪也是助纣为虐。这种事情,只能等我们觉悟慢慢高了才能减少了。
第五篇:形势政策课作业
形势与政策作业姓名:班级:学号:学院:法学院
1.我国在保障和改善民生方面取得了哪些成绩? 第一,更加重视促进就业和提高居民收入,居民消费保持较快增长。就业是民生之本。在新一轮经济快速增长的带动下,在党和政府对就业再就业工作的支持和关心下,城镇居民就业
2002-2006年四年间,状况得到明显改善。新增城镇就业3530万人,平均每年增加880万人,2007年就业形势进一步好转,超出了“十五”计划和”十一五“规划的目标。上半年全国城
镇新增就业人数达到629万人,完成全年900万人计划的70%。
城乡居民收入保持较快增长。2002-2006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9.2%,基本与经济发展保持同步增长。2004年以来,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幅度连续三年超过6%,是1985年以来的首次。2007年上半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14.2%,增幅高出同期GDP2.7个百分点;农民人均现金收入实际增长13.3%,是1995年以来增长最快的。此外,各地还提高了最低工资标准,实施城镇低保家庭基本生活消费品价格上涨动态补贴制度,下大力气降低今年以来由于物价上涨对城乡居民生活的影响。
在就业形势好转和居民收入较快增长的带动下,居民消费保持较快增长,消费热点不断
2006年城镇和农村居民消费支出分别增长7.6%和8.6%,持续和巩固。分别是2000年和1985
年以来增长最快的年份。
第二,更加重视建立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使百姓更多地享受到经济发展的成果。近年来国家对义务教育和其他各级教育的投入明显增加,农村义务教育的面貌发生了根本性变化。自2005年底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以来,全部免除了农村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杂费,为贫困家庭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补贴住宿费。与此同时,国家助学体系不断完善,每年用于助学的财政投入、助学贷款和学校安排助学经费达500亿元。
城乡基本医疗体制逐步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从2002年开始试点后,在全国农村迅速普及。截至今年上半年,我国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人口达7.2亿,占全国农业人口的82.8%。与此同时,为实现基本建立覆盖城乡全体居民的基本医疗保障体系的目标,国务院决定加快建立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制度,争取在试点的基础上尽快铺开。
继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建立之后,从2007年起,农村低保制度由试点地区扩大到全国农村,从而为广大农村贫困人口建立最低生活保障的“安全网”。截至今年6月底,全国31个省区市已经初步建立了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覆盖到2068万人。
第三,更加重视三农问题,促进农村地区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党的十六大以来,党和政府统筹城乡发展,贯彻“多予少取放活”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支农惠农政策体系不断得到巩固、完善和加强。从2004年开始,分别以促进农民增收、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发展现代农业为主题,连续出台了4个指导农业农村工作的中央1号文件。这些重大政策和措施,对加强农业基础、增加农民收入、保护农民利益、促进农村和谐发挥了重要作用。
近年来,国家先后在全国范围内取消了农业特产税、牧业税、农业税和屠宰税,切实减轻了农民负担。与农村税费改革前的1999年相比,从2006年起每年减轻农民负担1200多亿元。2004年以来,国家还先后出台粮食直补、综合直补,扩大粮种补贴范围和增加农机具购置补贴等措施,中央财政实际用于“三农”的各项支出逐年增加。
第四,更加重视改善城乡居民的生产生活条件。五年来我国城乡居民居住条件得到明显改善。2005年城镇人均住宅面积26.1平方米,农村人均住宅面积29.7平方米,分别比2002年增长14.5%和12.1%。五年来大多数城乡居民的住房条件得到了明显的改善。针对近年来主要城市房地产价格上涨导致的低收入居民住房困难问题,中央政府对房地产市场的调控力度不断加大,旨在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问题的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建设已经全面铺开。截至2007年6月底,全国656个城市中,已有586个建立了廉租住房制度,2007年计划安排廉租住房资金达到79.4亿元,超过2006年之前廉租住房资金总额。
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投入加大,生活环境明显改善。2006年我国城市人均拥有道路面积11平方米,每万人拥有公交车辆9.1标台,分别比2002年增长39.2%和35.8%,极大地便利了出行。城乡居民的信息通信更加畅通,城市居民用水普及率和燃气普及率达到较高的水平,人均公园绿地面积明显增加。
当然,改善民生问题需要有一个渐进的过程,特别是在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仍是当前主要矛盾的情况下,更是如此。现实国情和主要矛盾决定了解决我国民生问题不可能走西方福利国家的道路,只有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对此,十七大报告已经为我们描绘出一幅美好的图景,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
2.“中国模式”为何受世界瞩目,如何看待其贡献。“中国模式”在全球金融危机的背景下显得尤为突出。如果中国平稳渡过此次危
机,它在国际上的政治和经济地位也将会得到巩固和提高。
美国智库之一的国际战略研究中心对“中国模式”作出了如下的表述:“中国
模式”的最重要的原则是经济改革优先。这一模式不但解放了官方意识形态,而 且也保留了被称为“经济稳定器”的主要银行与大型国有企业。此外,地方政府享 有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上的自治权。换言之,“中国模式”是实用、自由和市场竞
争力的结合体。
“中国模式”的惊人之处在于,中国近30年来在相对稳定的政治环境中保持了
较快增长。这样一个占世界人口五分之
一、曾经贫困的国家,能取得如此持续的发 展本身是一个奇迹。“中国模式”在实践中也产生一些问题,比如自然环境严重恶 化,贫富差距拉大,官员的腐败问题未得到有效遏止,内需也没有得到有效拓展。如果经济不能保持高速增长,日益增长的失业率加上尚未解决的政治社会问题,可 能导致大规模社会动荡。
韩国经济学家、西江大学全成兴教授认为,所渭“中国模式”,是指上世纪7O
年代末开始为实现经济建设这一新的国家目标而推进的各种战略性构想,以及
由此派生出的发展模式。他认为,“中国模式”的重要特征包括:通过强有力的领 导实现政治稳定,渐进性改革,在创新中考虑国家的实际情况以及历史沿草等等。“中国模式”对于韩国的借鉴意义是多元的,比如“政治安定对经济发展的重要性”
以及渐进式的改革。但最重要的是必须摆脱一味“追随发达国家” 的发展模式。高盛公司顾问拉马用汉字“淡”来解释“中国模式”。正如“淡”字融合了水和
火一样,中国式的发展试图完美地实现“效率”与“公平”这两种截然相反的价值。中国希望通过“中国模式”,走一条有中国特色的发展道路。
英国 金融时报 发表文章指出,不同于西方自由市场经济下市场在资源配置
中的绝对主导地位,“中国模式”更多地运用政府力量干预经济。西方国家在市
场失灵之时不得不纷纷将金融机构国有化,中国人戏称发达国家如今有了越来越多 的“国有银行”,证明“中国模式”可以与西方“叫板”。
3.当前中美关系有何特点?如何构建中美互信?
中美关系的特点: 1.总体而言,中美关系在中国对外关系中的重要性超出它在美国对外关系中的重要性.双方定位不对等影响到它的正常发展。
2.中美关系定性不明确,处于非敌非友的不确定状态;正确认识美国是制定中国对美政策的关键。
3.中美由于社会制度不同产生的矛盾是软性矛盾,不具有对抗的必然性。
4.中美政治经济关系不平衡发展是中美关系的一个基本特征。经济因素在中美关系中起了相当大的作用。
5..中美关系越来越受到国内政治影响,但两国领导人的正常会晤对发展两国关系仍具有关键意义。
6.中美关系深受台湾问题的影响,台湾问题成为中美关系的核心问题。但中国越发展,越强大,中美的共同利益越多,美国在台湾问题上与中国进行全面对抗的可能性就越小。
7..“9.11”事件为中美关系提供了一个新的基础和合作的领域,但它难以消除中美两国的矛盾。
8.军备控制正成为中美关系中的一个重要领域。
9.如何构建中美互信:
10.冷战结束后,中美关系处于一种冷暖反复、起伏不定的状态。两国间周期性地发生严重影响两国关系正常发展的危机事件。进入21世纪,特别是中美“撞机事件”以来,中美关系维持了近7年的稳定状态。如何继续保持中美关系的这一发展态势进而实现中美关系长远稳定发展是中美两国面临的重大问题。然而,就当前中美关系而言,随着两国利益交汇的领域日益增多,中美关系的“复杂性”特征依然非常明显。一方面是中美关系大局的基本稳定,另一方面是两国关系中存在着诸多无法回避的问题和矛盾。从长远来看,战略性问题或曰“结构性矛盾”是中美关系发展的最大障碍。追根溯源,中美之间问题和矛盾产生的根源在于两国战略上互不信任。现实主义、新自由制度主义和建构主义三大主流国际关系理论范式都对国家间的信任问题有相关的论述。现实主义认为势力均衡可以导致稳定,但难以产生信任;新自由制度主义认为制度建设可以促进合作、培育信任;建构主义则认为共有观念的塑造可以改变身份认同进而导致信任的产生。从不同的理论视角出发,我们可以管窥中美之间战略不信任的原因。战略互信问题是当前中美关系的核心问题。要实现中美关系的长期稳定必须超越具体问题从战略高度、全局视角出发构建两国的战略互信。中美战略互信具有全局性和长远性的内涵。中美战略互信的全局性是指中美两国在事关中美关系全局发展的战略性问题上达成相互信任;中美战略互信的长远性是指中美两国对“对方的长远战略意图”达成相互信任。结合对中美关系现状的考察以及主流国际关系理论层面对国家间不信任原因的分析,我们可以从减少“错误知觉”、加强机制建设和塑造共有观念三个方面逐步推进中美战略互信的构建。中美战略互信的构建具有深远的理论和实践意义。中美战略互信的构建是对中国“和平崛起”理论的实践,中美战略互信的构建完成将对旧有的国际关系理论作出新的修正。中美战略互信的构建是中美两国实现长远稳定的根本所在,将为“后起大国与现存大国和平共相处”提供一种新的范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