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童年-6 晚年的外祖父
“童年”里晚年的外祖父
在阿廖沙外祖父的晚年,他破产了,他把一大笔钱借给一个贵族,而这个贵族却破产了。不久,外祖父卖掉了他的漂亮的房子,是因为要给阿廖沙的母亲办嫁妆,他但愿自己的女儿过得好,哪怕他自己夫妇搬到地下室去住。
在送别女儿出嫁的时候,外祖父的眼里也流出了泪水,断断续续地唠叨着:“不会有···什么···好结果···不会的······”,最后果然由于女婿喜欢赌博,把家产输的精光,女儿在郁闷中早早地得病离开了人世。从中我们又看到了一个社会阅历丰富的老人无奈而又准确的预言。
在晚年,他常常对阿廖沙说:“你学着尽量给自己安排得好一些,这非常有好处。”在外祖母又开始酗酒的时候,他沉重地对阿廖沙说:“她这是第二次酗酒了,米哈伊尔该去服兵役的时候,她就酗过酒,这个老傻瓜劝我替儿子买个免役证。其实他当时要是去当了兵,也许就会变成另一个人,唉,你们这号人,我快要死了,那么就剩下你一个人了,自顾自,孑然一身,自己赚钱养活自己,明白吗?所以你要学会独立工作,不要听别人摆布!要静静地稳当地生活,但必须倔强!大家的话可以听,但你要选你觉得最好的去做······”
全书里的最后一句话,在女儿逝去后,可怜的年迈的外祖父,依旧不失往日的幽默,他对阿廖沙说道:“喂,列克谢,你—不是一枚奖章,我脖子上不是挂你的地方,你到人间谋生去吧···”
应该说,没有外祖父的教导,就没有高尔基未来的成就!
第二篇:童年-4 不一样的外祖父 读书笔记
“童年”里的外祖父
阿廖沙的外祖父,在书里更多时候看起来像是一个坏脾气、吝啬、自私的老头。但在我的眼里,我还发现了他幽默、努力、为了生活而辛勤工作,对子孙教育上的严格要求,还有在自己的生意上充满机智和聪慧的一面。
外祖父有一双聪明、锐利的绿眼睛,无论对家中的谁说话,他总是要嘲笑人、凌辱人、挑逗人,极力要使所有的人生气。但他的语言里也充满了幽默,有一次他这样对阿廖沙说:“喂,阿廖沙,你今天做什么了?玩了?我看见你脑门上的肿块了!赢得一块肿块,这算什么能耐!主祷文’念熟了没有?”
在教育方面,阿廖沙到了没有几天,外祖父就开始逼着他学习祈祷。书中还写到,有一次,外祖父生病了,每分钟都要擦一擦全身的汗,呼吸急促,声音沙哑,一双绿色的眼睛发暗,脸是肿的。当他伸手去拿茶杯时,手可怜地哆嗦着。忽然,他兴致勃勃地叫阿廖沙:“喂,小调皮,你过来,坐下,你这个高颧骨的家伙,你看见这字母了吗?你念,这是什么?。。对了,这个呢?。。胡说,是。。,看着。。,这是什么?”就这样,他用一只发烫的、湿润的手搂着外孙子的脖子,把书搁在孩子的鼻子底下,越过肩膀用手指指着字母。尽管阿廖沙不喜欢,但外祖父坚持着一点点地给阿廖沙进行了学前的启蒙教育。
外祖父所做的一切,为未来世界文坛诞生一位伟大的文学家打下了基础。
第三篇:对高尔基《童年》中塑造外祖父这一形象的看法
对高尔基《童年》中塑造外祖父这一形象的看法
首先,我对《童年》这本书的第一印象便是文中的描写极为细致,词藻美而不华,富有感染力,不知不觉中便把这本书列为好书之类。
怀着这种感觉,当我再次品读高尔基的作品时,却发现文中词藻虽美,却着实质朴,文中通过一个个对话描写,细致入微的动作洞察,让一个个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却在文中找不到颇费心机的踪影,一切都是自然而生,简单的几句话便使人物性格跃然纸上,其中突出的特点便是:人物性格鲜明,尤其是书中外祖父的形象让我感触颇深——
书的早期当阿寥沙第一眼看到外祖父便向我们交代了外祖父似乎对阿寥沙“充满敌意”,这使文中主人公“很讨厌”这个老头儿,于是,读者便开始以一种敌意或审判的眼光来对待小说中的这个人物。文中所描写外祖父本人的语言比外祖母的要少得多,但鲜明的对比烘托使人物鲜活生动,由于外祖父的身材矮小,为了表现他的这一特点,作者几乎将新出场的每一个人物都与外祖父作比较:彼得大叔与外祖父有某种相似之处(个子矮小),外祖父的头只到军官的肩膀处等。文中还不止一次的将其与母亲及外祖母相对比,如“他躺在她身上哭了,像个孩子”、“外祖母一把提起外祖父把他丢到沙发上”等,哈哈,这些小小细节,简单地把外祖父的形象刻画得淋漓尽致。
在我看来,小说中的外祖父是一个颇复杂的人物形象,毋庸臵疑,外祖父的暴戾脾气之下,其实也深藏着坚忍顽强乃至善良的一面。有时他如小丑一般令人厌恶,他是一家之主,与家人吵架,殴打外祖母,这不仅让人咬着牙想痛打他一顿。可是有时作者却经常说外祖父有一种童话般的力量,使高尔基了解了更多关
于伏尔加河上纤夫的故事,晚年在床上养病时他还要给高尔基讲故事,外祖父在我的心里也变得可爱了。
外祖父的形象明确而间接地通过外祖母之口道出外祖父放高利贷赚钱的贪婪嘴脸而在书中又得以“升华”,笔墨不多,而且大多都是侧面描写,而外祖父这种行为正是苏联最底层普通人对这个社会这个时代的怨恨和报复!但具有外祖父特性的一句话总是让人们再次想起这位糊涂老人。这句话便是:“哎,你们这些人呢!”外祖父曾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告诫阿缪沙“要学着给自己安排好,这非常有益。”他还说过:我快死了,那时就剩你一个了,自己的生活自己想办法学着能够独立工作,不要听别人的摆布!要老老实实稳稳当当地生活,倔强地生活!谁的话都可以听,可是你以为怎么好就怎么做……”
“要倔强地生活”,“不听别人摆布,你认为怎么好就怎么做……”他一生的确是这样做的,他从可怜的纤夫做到染坊老板,他为了生存而生存,他从来不知道宽容是什么,他也不知道什么是人性的光辉,最终以邪恶结束一生。
正如网上的一段话:“到底是所谓邪恶造成了悲哀,还是所谓悲哀造就了邪恶?我们到底该如何看待个人的命运与整个社会的关系?或许正如外祖父所说,这个世界本无公平。”
当读完《童年》之后合上封面时,我仿佛把一个故事,一个世界关上了,而这本书中生活着的苏联最底层人民,却在人心中挥之不去呀!
第四篇:牛顿晚年的悲剧
牛顿晚年的悲剧
夜深人静,灯下翻阅科学哲学史。我为伊萨克·牛顿爵士的晚年悲剧而扼腕叹息———伟哉,牛顿!悲哉,牛顿!众所周知,伟大的科学巨人牛顿,是万有引力定律的发明人,是一位划时代的科学集大成者。他为创立科学的天文学、光学、数学、力学所作出的丰功伟绩,是有口皆碑、光照青史的。但,由于他灵魂深处受到错误的哲学思想的支配,却跌入了唯心论和有神论的深渊而不能自拔。伟大的科学家笃信“上帝”,这一矛盾的复杂的社会现象曾令人困惑不已。然而,恩格斯早在一百多年前,在他所撰写的《神灵世界中的自然科学》一文中,就一针见血地批评牛顿等一些大科学家,在心灵中沾染着或浸透着“极端的幻想、盲从和迷信”。
晚年的牛顿认为“上帝”是一个永恒、无限、绝对完美的主宰者。牛顿竭力在天体力学中寻找所谓“上帝”存在的论据,孜孜不倦地刻苦研究,忠实地为“上帝”服务。据史料,牛顿从1687年到其逝世的1727年的四十年中,狂热地苦心研究“炼金术”和注释《圣经》,自觉运用自然科学知识来宣传教义。他完全违背了青少年时期研究科学为人类造福的初衷。牛顿坚信行星有序地围绕太阳运转,是由于“上帝”的第一推动力。为了“驳倒”唯物论者和无神论者的“谬论”,牛顿竟然应牧师本特烈的请求,在本特烈主讲的“科学讲台”上,对一次题为《对无神论的驳斥》的演讲,提供了“上帝存在”的各种论据。一位名高天下的大科学家,竟为“伪科学”助威呐喊,并宣称这是为了履行“科学家应尽的责任”!这是多么荒唐多么可悲啊!
晚年的牛顿崇拜金钱与权势,科研道德日渐走下坡路。牛顿和莱布尼茨各自独立发明了微积分,他们都可算“创始人”。但牛顿硬要把莱布尼茨排除在“创始人”之外,他影响甚至操纵了调查委员会,于1715年极不公正地宣布“调查结果”,“证明”牛顿是惟一的微积分的“创始人”,以卑鄙的手段平息了一场旷日持久的确定微积分发明人的学术争论。爱因斯坦对牛顿这种不光彩做法深为不满。他认为,一个伟大的科学家应当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和杰出成就,两者缺一不可。牛顿的行为使他异常震惊。
牛顿晚年的悲剧,催人警醒,令人叹息。在崇尚科学、破除迷信的今天,科学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是何等重要!我们必须从牛顿晚年的悲剧中汲取教训,加强科学家应有的社会责任感,牢固地确立无神论和唯物论,这是时代的呼唤。
第五篇:诗词伴我度晚年
卷一
无漏斋诗词 诗词伴我度晚年
(代序)
受家庭影响,我从小便酷爱我国的传统诗词。及长,更喜欢不时地哼哼唧唧学模几句。但参加革命工作后,却倒反而很少提笔了。原因是工作很忙,加上那时政治空气很浓,年轻人钟情于那些被认为是“束缚思想”又“不宜提倡”的东西,难免会有“厚古薄今”之嫌。因此,即使有时手痒痒了写上几句,也都是束之高阁,秘不敢示人。这样,一直到****年,单位为我举办了一次“从教四十周年”的纪念活动,我才公开地正式提笔写了一首七律:
一从入世执教鞭,雨雨风风四十年。多为童蒙创业苦,敢因得失让人贤。
高原梦绕牛羊背,黑水情牵冷暖间。纵令清贫何憾恨,老来翻觉乐无边!
这首诗,通过电视和广播传达了出去,县委领导还亲自给我写了和诗,形成了一定影响。后来它还被一些选家收入了《当代诗词家》选集,受到了奖励。这不免又勾起了我对诗词的创作热情。同时它也启发和鼓舞了我:我虽然年纪已大,行将退休,但我今后还有事可做,我可以发挥余热,用一管秃笔来从事自己喜欢的工作。
一九九一年秋天,我正式从工作岗位上退了下来。此时,工作压力少了,政治环境也显得宽松了许多。于是,我开始提起笔来练习写作。
蝶恋花——自嘲
花去白来靑更少,人到衰年,惟有髭须茂。女大男婚孙又吵,家居无事不烦扰。莫道含饴弄孙好,绕膝囡孙,都是娇骄小。抱又不成背又跑,多情反被无情恼。
赠战友
玉借它山石可攻,芝兰嗅味与时同。解衣顾我诚推腹,仗剑输君乐挺胸。尽历艰难无怨怼,共分荣辱不矜功。此情坦荡若流水,哪得灵犀一点通?
这是我退休后早期的作品,让孩子们看了看,他们都觉得还可以,鼓励我继续写下去。
当年冬天,我回到阔别四十多年的四川老家住了一年多。故乡的新人新事新面貌,使我感慨良多。许多已经多年不见面的老同学、老朋友的重逢,更使我激动不已,恍若梦寐。这使我的诗情大发,诗兴油然而生。这期间我动笔写了许多情真意切的诗词。九六年后我去到哈尔滨,住在姑娘家。黑龙江大学校园里风光旖旎,花木繁多,特别是那时校园中尚保留着几个颇有原始风味的林子,我和老伴儿每日推着小外孙穿林打叶,捕虫捉蝶,乐在其中,诗成其中。
花事
冰城花事太匆匆,来似轻云去若虹。榆叶满枝犹吐艳,丁香压顶又争风。多情景物偏无序,有限风光竞集中。青帝何心厚五月,不教鳞次众芳红?
阵雨
黑云压城掩骄阳,颯颯惊风卷地狂。几道寒光挟阵雨,数声迅雷湿轻裳。溅珠飞玉水如注,挈妇携儿人正忙。倏尔天明红日现,彩虹半影映南墙。
喜雨
好雨西来自有声,淅淅沥沥到天明。恍如甘露解焦渴,更若甜泉济众生。几度披衣睡不稳,多时倚枕梦难成。翩翩花径闻香去,不觉庄生蝶梦惊。
咏榆叶梅
灿若樱花艳若梅,迎春奋力着先枝。娇红不为争蜂蝶,怒放才能传讯机。常在路边随草树,全无心思竞妍媸。翩翩几日妖娆后,风雨一番便作泥!
这段时期写的诗词不少,都是从日常生活中取材,信手拈来,一气呵成,不加修饰,但它却较好地反映了作者闲适、乐观的心情。
一九九七年底,老伴重病住入黑龙江省肿瘤医院抢救室,直到九九年底不治逝世。整两年多时间,我日夜守候在病房,陪着时而清醒时而昏迷的病人,心中充满了忧伤,精神经受着熬煎。几十年来的积蓄,光了;好不容易才买下的新房,卖了。一身外债,人财两空。那情景,那滋味,不是过来人是无法体味的。在这种情况下,连哭的心情,悲伤的眼泪,都没有了,哪还能提得起笔,写得出诗词?可我,偏就在这样的时间里写就了大量的以怀旧、悼亡为主要内容的诗词!那些日子,生活很苦,心情很悲,思想更乱,而感情却更丰富。往事像决堤的潮水蜂涌而至,又像一部陈年的电影,一幕幕的出现,挡也挡不住,忘也忘不掉。在医院那令人窒息的环境里,守着那无法交流的病人;在失去亲人的日子里,我常常仰望天空,一语不发。寂寞,孤独,忧伤,悲愤,紧紧地攫着我,无法逃避,无法排遣。我怕我会垮下去,我不能垮下去。我只好拿起笔,不断地写啊写。白天,无助的时候,我写,借以打发时光;半夜失眠的时候,我也写,用以驱除寂寞。有时睡梦中突然跳出一个词、一个句子,为了抓住它,我也披衣起来写。我不敢说,我的这些诗词都写的很好,但它们确是反映了我的真情实感,写出了一个未亡人的心声。可以说,在这一人生最为艰难困苦无助的时期,是诗词支撑了我。没有它,我不知道自己是否还能健康地生活下去!
二OO一年后我回到四川成都定居。一个年过七十的老光棍,终于又有了稳定、幸福的新家。我的新老伴是我当年在“北大荒”时的战友,她虽然没有文化,不懂得诗词创作,但她贤惠、能干,很能体贴人。家庭生活的稳定,条件的改善,使我诗词创作的热情更为高涨、自觉,我开始把诗词写作变成自己生活的一个组成部分,让自己生活中充满了诗歌。这一时期我生活的另一重大变化是,和过去失去联系、不通音问多年、分布在全国各地的老同学,老战友,老朋友,老乡亲联系上了。每年春天,我参加轮流在全国各地举行的同学会活动;夏天,和同学们、朋友们一起上山避暑;秋天,再约集人去各风景名胜地旅游。心情好,环境好,风景秀丽,自然引发了诗思如潮,诗情似海。诗词写作真的成了我晚年生活的密不可分的一部分。
绿树花丛晨练忙,提篮菜市相扶将。攻书每引诗情动,钓水常闻木叶香。春赏景,夏乘凉,秋高气爽逛山岗。杖藜呼友觅童趣,白发飘飘笑夕阳。
这是一首《鹧鸪天》,它真实地记录着我的晚年生活,其中跳动着的是一颗老人的欢快的心!
青峰高耸入云端,乱水喧腾绕谷旋。两岸农家相望远,一群书友杖筇闲。蝉鸣高树声扬急,暑入深山气转寒。闹市久居心郁结,何如山水自流连!这是当年和四川、重庆、北京,以至台湾的同学们在青城后山避暑时留下的作品。
青城西峙桤河流,绿树繁花景色幽。人似春潮来八极,意如流水越千秋。当年共读青春茂,今日同欢白发稠。世事沧桑云狗变,何如山水尽情游。
桤木河边第二春,鲜花伴我弄新晴。白云过顶留难住,绿水绕廊去更轻。莫为儿孙添烦扰,常思耄耋享清明。百年一纵了无迹,唯剩友谊万古馨。
老夫竞发少年狂,老妇齐歌忆救亡。唱得晓窗红日出,舞来亭榭百花香。一生难是老年乐,万事何如朋友强。记取今时今日会,明朝一别水天长!
这是同学们在成都聚会时留下的歌。虽然缺少新意,但却是从心底唱出来的声音。还有两首值得一提:
绿树成林翠接天,红墙白屋紧相连。
天凉不觉蝉声闹,暑退常迎游客喧。栈道悬空绕谷走,龙潭积水傍山眠。山光水色宜人性,七月芳菲笑靥鲜。
锦城西北,龙门山下,山深树茂湖佳。红艳翠新,白横绿映,逶迤十里农家。云雾绕山腰,泉流漱溪石,清爽人夸。食富山珍,住堪休憩,远尘沙。
风光清丽无瑕,引老人幼子,少壮哥娃,周末休闲,暑期消夏,纷纷捷足参加。万人进深山,让路满游客,户响琴笳。似此山村福地,岂曰“城乡差”!
前首是写银厂沟的,后一首是记录龙门山风景区的。二000年汶川大地震中,这两处景点都遭受了毁灭性破坏,尤其是银厂沟,恐怕从此就将从地图上消失,再难以恢复原貌了。这两首诗词留下来,也算是一种纪念吧。
二OO九年春天,由于孩子们的照顾,我们的家由成都郊区迁入市区东南部沙河边号称高档楼盘的翡翠城小区。身居高楼,条件绝佳,心情也自然更好。
危楼高耸入云端,十里繁华一望穿。绿树浓荫舖锦蓐,轻车铁马走泥丸。青山一抹朝霞静,白水半湖夜幕寒。放眼沧桑形胜变,新城突兀镇西南。
这首《高楼眺望》,就反映了我这时的一种积极向上,高瞻远瞩的心境。
白发满头不自哀,高歌奋笔乐萦怀。耳聪目明精神好,体康魄健远病灾。生当明时无战伐,躬逢盛世享和谐。儿孙尚能称自立,金钱强足供使差。春游田野添生气,夏入深山避暑霾。秋集兰亭高朋会,冬飞南溟浴大海。放眼乾坤天地小,纵情诗酒得失排。偶有牢骚议国是,多含赤心勉后来。中华起落吾侪际,点点滴滴记心怀。时时刻刻毋自满,越到老时越自爱!
这首《八十放歌》,则更从正面直接表达了我的乐观、健康、永不言退的追求。
我现在已经八十多岁了。屈指算来,退休二十年间竟然写了诗词六百余首,平均每年写诗词三十首以上。加上在职时写的,共有诗词作品八百余首。作为一个业余爱好者实在是不算少了。我深知,我自己不是什么诗人,我的作品只不过是我生活的点点滴滴,说不上什么成就。古人有一首诗词就流传千古的,但也有写了上千首诗词仍然默默无闻的。我写诗,无非是出于一种爱好,一种人生的自我完善。我想,如果上天还能假我以岁月,我一定还要伴着诗词继续生活下去的。
最后,我还想说一件事情:我发现现在许多老年人和我一样也喜欢写诗词,社会上也有一些文艺团体专门在为老年人的诗词创作提供展示的园地。这是好事情。一开始,我有点自惭形秽,不敢高攀。但后来终于禁不住手痒痒了,也选了几首去参赛。不想几年中竟然接连获得了金奖、一等奖多次,紧接着什么“六十年华诞综艺精英”、“最具文化魅力的艺术名家”、“红色诗人”、“繁荣社会主义文化时代先锋人物”、“新中国新时代文化楷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领军人物”等等称号铺天盖地而来。我,愕然了,不敢自信,在来得太容易的荣誉面前,我不能丧失自我。于是我毅然谢绝一切授奖活动,不敢接受所谓“称号”。我觉得,这是我起码的一点自知之明。但要说明,我并不反对某些老年人愿意在热热闹闹的氛围中,在鲜花和掌声陪伴下,在诗词桂冠的光环里度过晚年。只要有利于健康,有利于老人的晚年生活,各种做法都是可取的。
下面是我的两首诗,内容有些自相矛盾,录之于后,以作为自序的结束。
获奖自嘲
少年锥脱中年忧,老去南翔一旅鸥。子女生离亲族散,夫妻死别爱情休。百无聊赖诗书伴,一解愁烦律韵游。天外频传新喜讯,华年早逝复焉求?
和《自嘲》
(反其意而用之,亦聊以自解也)
莫因往事常怀忧,越北翔南羡旅鸥。万里纵横识见广,一生旷达恩仇休。既能吟咏表心迹,何不诗词结侣游? 自古人生多有憾,宽心常乐勿奢求!
德希二O一二年一月于四川成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