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鲁姆高等教育哲学思想

时间:2019-05-13 13:40:1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布鲁姆高等教育哲学思想》,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布鲁姆高等教育哲学思想》。

第一篇:布鲁姆高等教育哲学思想

布鲁姆高等教育哲学思想

(一)大学的使命

布鲁姆认为,大学是一个以理智为基石的国家的神殿,是奉献给纯粹理性的。大学是容纳探索和思想开放的地方,他鼓励人们不是功利性的,而是为了理性而理性。大学作为一个机构必须弥补民主社会中个人所缺乏的东西,大学必须提供民主社会中没有的东西,必须鼓励其成员参与她的精神,必须抗拒事事为社会服务的倾向。大学应该永远把长远的问题作为中心。

在布鲁姆看来,大学使命不是经验,而是人类永恒的理性。

(二)论通才教育

大学通才教育唯一的方法就是阅读经典。经典著作——对于我们这些不熟谙历史之辈极为重要熟悉人类究竟面临哪些重大问题,在最低限度上,熟悉各种处理和解决这些问题的理论模式;在人们共有体验和思想基础上,建立这些思想之间的友好联系。一个理想的通才教育课程,应该能够教授学生去热爱真理,追求高尚的生活。经典课程可以激发学习者的激情,是深入学生心灵的捷径,经典教育可以帮助学生解脱专业化束缚,了解生活所展示的更多奥秘,使他们在自身中发现新的更高的行为动机,这样他们所学的知识可以和谐地建构起一种不同于以往的、更富于人性的生活方式。

(三)论学生道德

布鲁姆分析了美国当代大学生的思想与道德状况,认为其特征之一即以自我为中心的个人主义。个人主义不把传统当传统,对社会问题态度冷漠,对未来缺乏广阔的视界。特征之二即分离状态。

布鲁姆看来,道德品格形成的重要来源在于伟大的作品。

(四)论学术自由

大学应享有特殊的地位,使思想和言论不受一般道德和政治上的限制。真正的大学应该恪守苏格拉底的生活理想,与社会和国家保持一定距离,运用理性追求理性,为社会提供价值标准而不是被社会价值观所左右。大学应该享有充分的空间,让学者探讨和研究各种观点,而不是让他们去实践政治意识形态。

第二篇:笛卡尔哲学思想

笛卡尔是近代哲学的奠基者和唯理论的创始人,它既是哲学家又是数学家和物理学家,不仅其哲学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而且在科学史上亦有一席之地。

笛卡尔将他的哲学体系(亦即人类知识体系)比作一棵大树,它的树根是形而上学,树干是物理学,树枝是其他的科学(主要是医学、机械学和伦理学)。我们主要从三个方面来讨论笛卡尔的哲学,这就是“方法论”、“形而上学”和“物理学”。

一.方法论和认识论

在某种意义上说,哲学问题的解决与方法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因而历来的哲学革命大多与方法论的创新有关,笛卡尔也不例外。笛卡尔的哲学革命首先就是从方法论开始的。㈠.方法论原则

笛卡尔的方法论原则有四条:

第一条,绝不把任何我没有明确地认识其为真的东西当做真的加以接受,也就是说小心避免仓促的判断和偏见,只把那些十分清楚地明白地呈现在我的心智之前,使我根本无法怀疑的东西放进我的判断之中。

第二条,把我所考察的每一个难题,都尽可能地分成细小的部分,直到可以而且适于加以圆满地解决的程度为止。

第三条,按照次序引导我们的思想,以便从最简单、最容易认识的对象开始一点一点逐步上升到对复杂的对象的认识,即使是那些彼此之间并没有自然的先后顺序的对象,我也给他们设定一个次序。

最后一条,把一切情形尽量完满地列举出来,尽量普遍地加以审视,使我确信毫无遗漏。在这四条方法论原则中,笛卡尔首先确立的是普遍怀疑的出发点、理性的权威和衡量真理的标准。他要求对一切知识采取怀疑的态度,只接受那些被心智(理性)明确地认识为真的东西,而且确定了真理的标准,那就是清楚明白、无可置疑。所谓“清楚”就是对象界限分明,与其他的对象判然有别,不混杂。所谓“明白”就是对象明显地、位置适当地呈现在心灵面前,不暗昧,不模糊。在第二条原则中,他概括了分析的方法。第三条原则概括了综合方法。第四条原则则类似完全列举或归纳方法。

㈡.理性演绎论

按照笛卡尔的观点,哲学作为一切知识的基础,必须是从一个清楚明白、无可置疑的基本原理推演出来的严密的科学体系。所以,他以几何学为模型,将演绎法看做哲学的基本方法。

一般说来,笛卡尔的理性演绎法包括两个部分,即直观和演绎。所谓“直观”既不是感性直观也不是神秘的直觉,而是“理智直观”,它是一个清晰而周详的心灵的无可置疑的概念,仅仅由理性之光突然而出;它比演绎本身更确实可靠,因为它更简单,虽然演绎也不可能被我们错误地使用。所谓“演绎”就是从业已确知的基本原理出发而进行的带有必然性的推理。由此可见,理智直观的作用是为演绎提供进行推理的基本原理,演绎就从这些基本原理出发,形成一个具有普遍必然性的推理过程,最终形成科学知识的体系。笛卡尔认为,他的“演绎”与经院哲学的演绎法不同,是一种能够产生新的知识、形成科学体系的新方法。因此,笛卡尔要求哲学的基本原理必须满足两个条件:第一,“它们必须是明白而清晰的,人心在注意思考它们时,一定不能怀疑它们的真理”;第二,“我们关于别的事物方面的所有的知识一定是完全依靠那些真理的,以至于我们虽然可以离开依靠于它们的事物,单独了解那些原理,可是离开那些原理,我们就一定不能知道依靠于它们的那些事物”。笛卡尔称这些基本原理为“天赋观念”。

㈢.天赋观念

“天赋观念”是笛卡尔哲学乃至为唯理论哲学的基础。

在某种意义上说,笛卡尔的“天赋观念论”尚处于初创和探索的阶段,它包括天赋观念直接呈现说、天赋观念潜在发现说和天赋能力潜存说。

笛卡尔根据观念的来源不同把观念分为三类:“在这些观念中间,我觉着有一些是我天赋的,有一些是从外面来的,有一些是由我自己制造出来的。”这三种观念对应着三种心理

功能,外来的观念依赖于感觉;虚构的观念依赖于想象;而天赋观念则出于纯粹理智。因此天赋观念的特点是:首先,它决不能来自感官或想象,而是存在于理智中的,仅凭我们的理解得来的;其次,它必须是清楚明白、无可置疑的。一切清楚明白的观念就是天赋观念;最后,它是普遍有效的,是对事物的本质的认识,是永恒的真理。总之,所有一切不是来自感觉经验、不是来自主观的虚构,而只能来自纯粹的理性思维的东西都是天赋的。

天赋观念直接呈现说:所有来自纯粹理智的观念都是天赋的,我们所认识的理念都是天赋的、先天的。

天赋观念潜在发现说:天赋观念是潜伏在我们心中的,需要训练和学习才能把它们从其他的观念的掩蔽和混杂中发现出来。

天赋能力潜存说:天赋观念是一种潜存的能力,一旦经验诱发,它就能产生出这种观念。总之,天赋观念在笛卡尔哲学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意义,它相当于“理性工具”、“逻辑形式”、“基本原理”或“基本观念”等,其中最重要的当然是哲学的基本原理了,因为它是整个哲学体系的出发点和基础。

㈣.怀疑方法

既然现有的哲学原则和观念都是不确定的,那么在真假难分的情况下,唯一妥当的方法就是对一切知识和观念都采取怀疑的态度,通过普遍怀疑来寻找无可置疑的真理,确立哲学的基本原理,作为推演科学体系的基石。

怀疑方法与怀疑论有所不同,怀疑论是以怀疑为目的的,否定知识,否定认识,而笛卡尔的怀疑只是一种手段、方法,是为追求真理。包括对可感事物的怀疑、对自身的怀疑、对数学的怀疑。

二.形而上学

㈠.我思故我在1.论证前提:要追求真理,我们必须在一生中把所有的事物都怀疑一次。具体说来,怀疑主要是对可感事物的怀疑,因为感官有时是骗人的,另外,对数学的解证也可以怀疑。因为数学上原来肯定是正确的东西在后来都被证明是正确的。甚至我们还可以设想上帝是否有意把我们创造出来,使我们即使在自己最熟悉的事物方面也永远受到欺骗。

2.论证过程:按照普遍怀疑的原则,我们可以怀疑一切的事物,怀疑一切的旧哲学,怀疑数学、逻辑的真理性,怀疑天地万物的存在,怀疑自己手脚的存在,怀疑上帝的存在。然而我们在怀疑一切的时候,有一件事是不能怀疑的,那就是“我在怀疑”。怀疑是一种思想,“我在怀疑”即我在思想,所以我在思想是不可怀疑的。因此作为怀疑者的我是必然存在的。因此,笛卡尔认为,我思想所以我存在。

3.分析命题:“我”和“思”

“我”是一个思想的东西,思想的实体,一个精神、理智、理性。

“思”即思想。

二者关系:“我”是一个心灵实体,“思想”是这个心灵实体的本质,也就是说“思想”是“我”的本质。

4.评价:

笛卡尔以其“我思故我在”而开近代哲学之先河。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具有划时代的重要意义,为近代哲学奠定了反思性,主体性原则和理性主义等基本特征,因而标志着近代哲学的开端。确立了自我理性在近代哲学中的地位,是哲学的第一原理。

㈡.关于上帝存在的证明

1.论证过程

我们虽然可以通过怀疑来确定“我”的存在,但是怀疑除了确定“我在”之外,不能确定别的什么了。我在怀疑,我怀疑就说明我是一个不完满的,有缺陷的实体,这个不完满的实体是相对于一个更完满的实体而言的,因此我心中有一个更完满的实体的观念。我自己不能创造出一个比我更完满的实体的观念,这个观念是上帝放入我心中的,所以上帝是存在的。

2.上帝的品德

上帝无形体,不以感官来知觉;上帝的能力是无限的;上帝是绝对真实可靠的,他不是我们错误的原因,错误是由人的意志而来的。

3.证明上帝存在的目的第一,肯定“清楚明白”是真理的标准,正是上帝给了我们这种能力才能保证我们认识真理的能力。

第二,肯定物质世界的存在。笛卡尔承认上帝存在的目的是为了给认识找一个可靠的基础。

4.是否存在循环论证

所谓循环论证,是指一方面用上帝来肯定我们清楚明白地领会到的东西是真的;另一方面,在论证上帝存在的同时,把也清楚明白地上帝观念作为一个前提。

㈢.关于外部事物存在的证明

笛卡尔形而上学的第三原理是“物质存在”。

我们是通过普遍怀疑的方式来确定“我思”的,虽然这种怀疑方法卓有成效,但是也因此而造成了物质世界是否存在这一最大的怀疑。不过,当我们证明了上帝的存在后,这个难题就迎刃而解了。其论证过程如下:

第一,上帝是一个最完满的实体,所以我也就确信上帝是决不会欺骗我的,决不会把我引入歧途,陷入谬误。因为欺骗和谬误这些非实在的东西与上帝这样一个绝对实在的完满属性不相符合。第二,我们心中有一个关于物质世界的观念,如果物质世界不存在,那么就是上帝凭空把物质世界的观念放入我们心中的,上帝就成了一个骗子,但是上帝是最完满的实体,他不可能骗人,所有物质世界是存在的。

笛卡尔从普遍怀疑出发,确定了心灵、上帝和物质三种东西的存在,他称之为“实体”。然而,“所谓实体,我们只能看作是能自己存在而其存在并不需要别的事物的一种事物。”真正符合这个实体定义的只有上帝,只有上帝是绝对独立的存在,心灵和物体都依赖于上帝,他们作为实体是从相对意义上来讲的。但是相对于一切精神现象,心灵是独立存在的。相对于一切具体事物,物体是独立存在的,所以,它们也可以叫做实体。

㈣.心身关系

心身关系问题是笛卡尔哲学的核心问题之一,当笛卡尔将心灵和物体(身体)看作是两种绝对对立的实体后,它就面临着一个怎么说明两者的沟通和联系的难题。这既是一个本体论的问题,也是一个认识论的问题。

当笛卡尔通过普遍怀疑的方式确立“我思”的存在时,他坚决主张心身二元论,即两者是相互独立、无不相干的实体。心灵的根本属性是思维,物体的属性是广延。总之二者互不决定,互不派生,是永远并列存在的两个实体。但是这种二元论并不能解释心身之间显而易见的相互关系,也无法说明心灵对身体的认识问题,于是他把上帝搬了出来,认为上帝是心灵和物体这两个相互独立、互不相干的实体的逻辑依据和一致性的保证,作为心身二元论必不可少的补充,但是仅仅依靠上帝是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心身关系问题的。

因此,笛卡尔仔细研究了人体解剖学和生理学,最后找到了大脑中间我们一般称为松果腺的腺体,认为它是心灵与身体这两个运动过程的交换台,以实现心灵和身体的交换。后来笛卡尔为了摆脱困境,提出了“松果腺”学说,改善了心身交感论。虽然现代医学已经否定了笛卡尔的松果腺理论,但他试图摆脱二元论困境的努力却是有意义的。这个难题给他的后继者们带来了无穷的烦恼。

三.物理学

㈠.物体即广延

1.物体的含义

物体的本质属性是广延是指长、宽、高三向量的实体。物有广延就有存在,没有广延就不存在。笛卡尔指出:“物体的本性并不在于它是硬的、重的或有颜色的或以其他方法刺激我的感官。它的本性是在于它是一个具有长、宽、高三向量的实体。简言之,物体的本性在广延。

2.物体与空间是同一的,虚空是不存在的物体的根本属性是广延,它是占据空间的实体,因此空间的广延与物体的广延是一回事。任何空间都包含着物质,绝对的虚空是不存在的。

3.世界是无限的笛卡尔从广延性出发说明世界是无限的。他认为德谟克利特的不可分的原子是不存在的,他提出了物质分子说,认为最小的有广延的分子也是永远可分的。在笛卡尔看来,不仅微观世界无限可分,而且宏观世界也是无限延伸的。

㈡.运动及其规律

1.运动的含义

运动是指一个物体由其相邻的物体移近于别的物体,也就是机械的位置移动。

2.运动的性质

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全宇宙中没有真正静止的点,任何事物都没有恒常的位置。

3.运动的原因

运动的原因分为普遍原因(第一原因):世界运动的最高原因或者总原因都是上帝,上帝在创造物质的同时也创造了运动,运动的总量是不变的。特殊原因(第二原因):运动的现实原因即物体之间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我们在现实中看到的运动都是由特殊原因引起的。

4.运动的规律

①.恒性定律:静者恒静,动者恒动;②.物体按其本性来说只能做直线运动;③.运动量的转移被证明是不科学的。

㈢.天体演化说

笛卡尔的天体演化说恢复了古代哲学的自然哲学传统,是康德——拉普拉斯星云假说的先驱,尽管带有很大的猜测性,但是它从发展的观点,从宇宙自身的运动来说明它的生成,蕴含着一定的辩证法思想。但是他在提出天体演化假说的同时,也从不怀疑宇宙是上帝创造的。他的天体演化思想是作为假设提出的。尽管如此,他的这种解释仍然比信仰的解释要好得多,这正是他调和宗教与科学的表现。

不过,他的物理学以广延为物体的根本属性,以相对位移的机械运动来说明一切自然事物和现象,将宇宙看作是一架大机器,认为动物也是自动的机器,与灵魂不同的身体是机器,从而为近代机械论的自然观奠定了基础,成为18世纪法国唯物主义的理论来源之一。

四.笛卡尔哲学的评价

笛卡尔哲学是西方哲学史上划时代的里程碑,它以批判性的反思、科学方法和理性精神清理了经验哲学的废墟,重建了形而上学的基础,为近代哲学奠定了第一块基石,开辟了一条不同以往的崭新的道路,缔造了以蓬勃向上的理性主义为核心的新的时代精神。

笛卡尔所开创的唯理论和形而上学在17世纪的西欧大陆国家得到了广泛传播,形成了西欧大陆哲学的主流,经过斯宾诺莎和莱布尼茨两位哲学家的发展,对后来德国古典哲学产生了巨大影响,笛卡尔天赋观念论的提出也为唯理论和经验论围绕认识论问题的争论拉开了序幕。

第三篇:高中政治哲学思想

一、过程与结果

思想1:一切事物都有一个发生、发展、消亡的过程。

阐释:凡事有个过程,做事必须按事物发展的规律一步一步地来,不能急于成,不能好高鹜远。“揠苗助长”中的古人为了追求“禾苗快快长高”的结果,而人为地改变禾苗生长的周期和过程,结果事与愿违,禾苗全枯死了。

思想2:事物个体存在的过程从属于一个更大的整体的过程。世界是过程的集合体。

阐释:人生就是一个由若干小过程联结而成的大过程,每一个小过程都有相应的结果。如诗人总感叹人生过程的渺小、短暂,李青莲感叹:“天地者,万物之逆旅;光阴者,百代之过客。”苏东坡感叹:“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人生这一过程,相对天地、长江来说,当然太渺小,太短暂,但我们大可不必悲伤,为客观规律而悲伤,这不是上帝的意思。相反,明白了人生只一瞬的道理,我们当更加珍惜人生,让自己的人生充实些。我们应当选择积极的界定,而积极的界定体现在三点:一是爱,一是快乐,一是奉献。也就是说,人生的意义在于爱得充实,快乐得充实,奉献得充实。

思想3:一个过程的结果有两种情况:一是事物发展中前一个阶段和下一个阶段的中介点,一是最终消亡。

阐释:人生过程中有许多结果,一年有一年的结果,一天也有一天的结果,一天中的每件事也有一个结果,但这些都只是人生中上一阶段和下一阶段之间的一个点,而不是人生过程的归宿。

思想4:事物的发展是一个不断前进的复杂的过程,前进中也有波折。

思想5:事物发展是一个始终运动的变化的过程,世界惟一不变的是变。

阐释: “刻舟求剑”中那个“可爱”的古人想以“不变应万变”,结果眼睁睁地丢了自己的剑。《易经》有言: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谁要做守常者,谁就是失败者。马克思主义的精髓:实事求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就是以此为哲学根据的。

思想6:有什么样的过程产生什么样的结果。过程的内容充实,结果也充实。形式和时间意义上的过程带来消极的结果。

阐释:事物发展过程本身的客观规律不能违背。谁违背,谁受过程本身的规律惩罚。

二、整体与部分

思想1:整体和部分互为条件。整体由若干部分组成,部分从属于整体。

思想2:整体中有主要部分和次要部分。主要部分不可或缺,甚至起决定作用。

思想3:部分对整体有反作用,有的局部破坏了,全局就有变化。

阐释:“画图省识春风面,环珮空归月夜魂。”昭君的一生的改变仅仅因为一张画。画师毛延寿因昭君未贿赂他,在画像时给点了一颗痣,以致昭君不能得皇上临幸,最终“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正如莫泊桑在其小说《项链》中所说:“人生是多么奇怪,多么变幻无常啊,极细小的一件事可以败坏你,也可以成全你!”

思想4:部分有相对的独立性和特殊性。

阐释:佛说,一滴水要永恒,那就把它放到大海。这是对的,部分总要依赖整体才能长久。但是,这并不等于部分就没有相对的独立性和特殊性了,由每一滴水汇成的大海的颜色是蔚蓝的,但每一滴水却是无色的,而浪花却是洁白的。

思想5:系统的整体不仅大于任何部分,而且大于部分之和,部分最优化的组合使整体发挥最大的功能。

阐释:“一个和尚挑水吃,两个和尚抬水吃,三个和尚没水吃。”柏杨说:“一个中国人是一条龙,三个中国人是一条虫。”“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作为一个个体,我们需要的就是团队精神,这种精神能使自己与整体保持和谐,发挥个体的最大功能。

三、原因和结果

思想1:因果联系是客观存在的普遍关系,没有无果之因,也没有无因之果。

思想2:因果地位相互转换,在此时此地是结果,在彼时彼地就成了原因。反之亦然。另外因果本身也可相互转换,相互作用。

思想3:因果关系具有复杂性和多样性,有一因多果,一果多因,多因多果等形式。

阐释:一个原因可以导致许多结果。封建专制主义的思想就导致个人崇拜、官僚主义、家长制、领导终身制等多种结果。一场“文化大革命”给中国人造成的灾难哪里仅仅是经济的滞后呢?民族的文化,国民的灵魂......有时,一种原因还会同时带来正负两面的结果。李白丰富多彩的诗篇,既是其坎坷不平的人生经历的反映,更是儒家、道家、佛家、纵横家、名家等多种思想影响的结果。2003年SARS的产生的原因就是复杂的、多样的,环境污染,领导渎职,民众陋习,等等。同样,造成的结果也是复杂的、多样的,经济的,教育的,心灵的,民族的,国际的,等等。

四、必然与偶然

思想1:必然与偶然相互联系,不可分割。必然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居支配地位,决定事物发展的方向,偶然伴随着必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事物的发展。

阐释:种瓜只能得瓜,得不出豆来,这是事物发展的必然,但种瓜没有得到瓜或得到的瓜太小(因为气候、土质、肥料等因素的影响),这是偶然。“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雪莱的诗句里包含了季节更替的必然。

我们看待事物,万不可把偶然的当作必然的,像“守株待兔”里的农夫一样。有人在生命里摔了一跤后就起不来,这就是错把失败当成人生的必然,败倒在“偶然”的脚下了。

思想2:偶然中包含必然的因素,必然中也有偶然存在。在一定条件下,偶然和必然可以相互转化。

五、内容与形式

思想1:任何事物都是内容和形式的统一体,无一例外。

阐释:一副臭皮囊,这是我们人存在的形式,而精神才是我们人的本质内容。精神是最关键的,所以哲学家说,人最重要的是精神的安宁,而非肉体的享乐生活中。有些领导大搞形象工程,走哗众取宠的形式主义,而不管实际内容的改变,结果损害了国家人民的利益。

思想2:内容决定形式,反过来,形式也会反作用于内容

思想3:由于时间、地点、条件不同,同一内容也可以有多种不同的形式。

阐释:同样一轮夜月,却有阴晴圆缺。有人说,生活就是演出。倘若真如此,那我们要演好多种不同形式的角色:母亲的儿子,儿子的父亲,妻子的丈夫,朋友的朋友,同事的同事。

思想4:形式和内容沿着一个和谐--不和谐--新的和谐的辩证途径发展。

六、现象与本质

思想1:现象富于变化,而本质则具有相对的稳定性我们要透过现象看本质。

阐释:苹果落地是自有苹果树以来就有的现象,其现象背后也始终包含着万有引力的本质。但只有牛顿最先透过现象看到了本质。透过现象看本质,这需要背景知识的储备,更需要积极的持恒的思维状态。

思想2:现象有真相和假相,假相具有迷惑性,只有认清真相,事物的本质才容易被揭示出来。

阐释:“口蜜”是假相,“腹剑”才是本质。《聊斋》中的恶妖往往都是长着“桃花面”的。《伪君子》中的达尔杜弗也有一副正人君子道貌岸然的面孔。我们认识事物的本质需要一个不断反复、深化的复杂过程。我们需要客观,需要理性,需要时间。

思想3:现象有主流现象和支流现象,支流现象不代表事物的本质和发展趋势,只有抓住主流现象,才能把握事物的本质。

阐释:我们看报,见这儿是凶杀,那儿是诈骗,便以为这社会黑暗得“伸手不见五指”了。《庄子·秋水》中,河伯见百川灌河,径流之大,两岸间不辩牛马,便欣然自喜,后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方才望洋兴叹飞河伯欣然自喜,是因为只见支流现象,便以为是天下之至美,殊不知还有北海,主流现象更是浩瀚,所以后来望洋兴叹。只见支流,以小为大,及见到主流,知晓全局,方知天下有更大者,自己不过井底一蛙罢了。

七、对立与统一

思想1:一切矛盾的对一立面都不能孤立地存在和发展,一方的存在和发展必须以另一方的存在和发展为条件。

阐释:英雄渴望战胜对手,但一旦把对手打倒后,英雄反而怅然,陷入寂寞孤独,因为矛盾的对立面没有了。今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是的,但一旦只剩其中一虎,这只虎也会退化成病猫的。

思想2:矛盾的对立面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阐释: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由此可见,人与人之间相处,还是应当以宽容为本。

思想3:矛盾的对立面始终处在相互排斥、相互否定的过程中。

思想4:矛盾的对一立面的斗争、冲突有不同的表现形式,一般要经历一个山隐蔽到鲜明的过程。

思想5: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相结合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阐释:海明威《老人与海》中桑地亚哥老人说过一句话:“人,不是为失败而生的。”如果换一个说法,那就是人是为成功解决矛盾而生的。人与自然有矛盾,由恐惧到顺从,由顺从到征服,由征服到合理改造和利用。人与人之间,由斗争到宽容,由宽容到合作,由合作到无私帮助,人一天一天地高尚着。人自身也是,本我的恶与超我的善矛盾着,人的心灵挣扎着,但终有身心和谐的一天。

思想6:整个世界充满矛盾,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这是矛盾的客观性和普遍性的体现,但每一个个体矛盾又具有特殊性。

思想7:矛盾斗争的结果有三种:一是矛盾的一方克服另一方;二是矛盾双方同归于尽,为新的矛盾替代;三是矛盾双方融合为一个新事物。

阐释:矛盾双方势力悬殊,那结果多是一方克服另一方的情况;如果势力相当,则多是两败俱伤;如果矛盾双方无本质的冲突,则容易走向融合。梁山弟兄,不打不相识。陌路人成了生死弟兄、这是融合经济币场上强调的“双赢”也是一种融合。

八、共性与个性

思想I:个性包含了共性,共性也包含了部分个性

阐释:德国哲学家莱布尼茨曾经当过“宫廷顾问”据说,有一次他在宫廷讲学,说“天上人间到处都没有两个彼此完全相同的东西”宫女们纷纷走进御花园去寻找两片完全没有区别的树叶,想以此推翻这位哲学家的论断,结果,她们都失败了。都是树叶,这是共性,但树叶各各不同,这是个性。任何一片树叶都是共性与个性的统一体。

思想2:个性与共性可以相互转化。

九、内因与外因

思想1:内因外因的辩证统一,外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条件,内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据。

阐释:懂得内因是关键的道理,对我们的人生有重要意义。我们只能做好可能做的事,而不能做完全不可能的事。我们有些家长经济条件好了,就不管孩子自身的内因,如兴趣爱好、资质天赋等,一味要求学钢琴,学舞蹈,学书法,结果只能是一相情愿的事。

思想2: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

十、量变与质变

思想1: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量变才能引起质变.质变是量变的必然趋势和结果。

阐释:“沉默啊沉默,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其实世界上并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为山九仞,功亏一篑。”生活中有一个奇怪的现象,就是我们很多时候都是失败在接近成功的那一瞬。有人把这种失败怪罪于命运,以为是命运在捉弄人,而事实上,是因为我们在临近成功的时候便以为成功的质变已经发生了。结果我们的心松懈了,改变甚至停止了量变,没有足够的量变,成功便与我们失之交臂。

思想2:度,是事物质和量的统一

十一、主要与次要

思想l:在许多矛盾构成的矛盾体系中,各种矛盾力量发展是不平衡的。主要矛盾居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性的作用。

阐释:“胳膊拧不过大腿”“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在一个复杂的矛盾体系中,我们要善于快刀斩乱麻,理出主要矛盾,从而把握事物发展的方向。

思想2:次要矛盾对事物发展的影响也不能忽视。在一定条件下,次要的会上升转化为主要的。

阐释:“塞翁失马,焉知非福。”这句成语就包含着主要与次要相互转化的哲学思想。

思想3:解决矛盾问题,我们要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反对矛盾均衡论。

十二、个体与集体

思想1:只有在集体中,个体才能有真正的自由、发展的空间。

思想2:集体依赖于个体存在,个体具有相对独立性,对集体有影响作用。

阐释:“西湖一勺水,阅尽古来人。”“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饮。”这些句子都说明了这个道理。

思想3:个体与集体的利益在根本上是一致的。个体利益与集体利益发生冲突时,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看谁的利益更有价值,更有意义。

十三、实践与认识

思想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对认识起决定性的作用;而在认识中形成的理论对实践有指导作用,但理论又不能脱离实际。

思想2:人类的认识运动是从实践到认识和从认识到实践这两个飞跃的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的过程。

思想3: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是辩证统一的。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基础和源泉,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理性认识是感性认识的发展和深人。

思想4:在认识的过程中,情感、经验、他人的认识往往要参与其中,利弊共存,关键是要实事求是。

阐释:在认识过程中,干预认识方向的因素很多,情感、经验、他人的认识,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左右我们的思想。这些干预因素是双刃剑,利弊共存。诸葛亮错用马谡就是因为情感左右了理智,曹操听了蒋干一番话后就杀了蔡瑁、张允就是因为他人认识的干预。德国小说家海泽说:“爱情能创造奇迹,填平鸿沟,摧毁藩篱。”仇恨,这是人类最难消解的情绪,所以“复仇”成为戏剧、小说永恒的主题,但是,爱情却可以融化仇恨,改变人们的认识。

十四、主观与客观

思想1:人有主观能动性。

阐释:“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义。”这固然是让人感动的细节,但客观地说,这只是动物的本能,与人不同,人表现恩义的方式要丰富得多。可以磕头,可以言辞,可以送礼物,可请吃饭等等。

思想2:发挥主观能动性要受主观条件和客观条件的制约。

阐释: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就是这个道理。四面楚歌中的项羽无论如何发挥其主观能动性,也难挽回楚霸王的大业。

十五、生产力与生产关系

思想1:生产力水平是社会发展的标志。“物”的发展、“人”的进步,构成社会的发展进步。

思想2:首要的生产力是人,而非物,人中起主导作用的是知识分子,知识分子是先想和科学技术的代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阐述:人,是一切发展的关键因素。唐太宗见新科举子云集殿下,不禁满怀喜悦地说:“天下英雄,尽入吾彀中矣!”我们提出“教育兴国”的口号也证明了知识分子在社会中的主导作用。邓小平提出的“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著名论断。

思想3: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

十六、真理与谬误

思想1:真理与谬误是辩证的,对立统一,又相互转化。真理是相对的,只是一定条件、范围和某一发展阶段上的真理,没有绝对的真理。

阐释:列宁说:“只要再多走一小步,看来像是朝同一方向多走了一小步,真理就会变成错误。”这话算是“真理与谬误”的辩证关系的形象说法。

思想2:普遍认同不一定就是真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

阐释: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数人手里,普遍认同也可能是普遍的错误。达尔文之前,有谁相信人是猴子变得呢?都以为人是高贵的,是上帝造的。哥白尼之前,有谁相信地球不是宇宙的中心呢?都理所当然的以为自己就是宇宙的中心。弗洛伊德之前,有谁会以为自己内心的一切源于“丑恶”的性呢?都以为自己是高尚的。事实证明,这三次普遍认同的都不是真理。相反倒是少数的人类思想的先行者在用真理挑战人类不必要的自尊。

思想3:掌握了权力并不等于拥有了真理。

阐释:真理面前人人平等,权力、习惯势力等至多能难为宣传真理的人,终究不能战胜真理。布鲁诺的生命可以消失在罗马鲜花广场的愚昧之火中,但布鲁诺所追求的真理却因此更加大放光芒。

十七、否定与否定之否定

思想1:对待一切事物既不能肯定一切,也不能否定一切,要辩证地看待。

阐释:事物的发展是矛盾的,具有两面性。因此,我们看待问题应该坚持辩证的否定观,“一分为二”地看待。否定就是扬弃,有克服,有保留,继承一切积极因素,抛弃一切消极因素。鲁迅在《拿来主义》一文中说的“拿来”的方法就是辩证的否定观,取其精华,弃其糟粕。

思想2:没有否定,就没有发展。事物的发展总要经过两次否定,二个阶段(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表现为一个完整的变化过程。

思想3:新事物的发展是艰难曲折的,但新事物是不可战胜的。

阐释:新事物的产生、发展要历经一个艰难曲折的过程。一方面,新事物本身需要一个不断修正、完善的过程。即便是产生一个天才,他的第一声啼哭也和普通婴儿别无两样。另一方面,新事物的对立面--旧事物虽然气数已尽,但百足之虫,死而不僵,旧事物仍然有强大的力量。经过萌芽,长到足以影响旧事物的利益时,旧事物便会暴突起来,举起钩镰,准备刈除。弱小的新事物要毁坏旧事物的“铁屋子”,谈何容易!人类历史上,有哪一种新思想的诞生没经历血与火的洗礼?一出又一出惨烈的悲剧在新思想的倡导者身上发生。

十八、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思想1: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社会存在(时代、地域等)变化了,社会意识也必然或迟或早地发生变化。

阐释:社会始终随着科学的进步而进步。比如新《婚姻法》的颁布与实施,就是社会存在改变的结果。“安乐死”这样一种社会意识也正在被一些国家接受。对死囚由凌迟砍头到绞刑、枪毙再到文明的电椅或药物注射,也是社会存在改变了,人的社会意识在随着改变,人类由野蛮走向文明,走向人文关怀。

思想2: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的独立性,有其自身发展规律,社会意识的发展变化与社会的发展变化不一定是同步的、一致的。社会意识有很强的历史继承性。

阐释:社会存在变化了,并不等于旧有的社会意识就彻底消亡。孔孟老庄的思想已经老得皓首皤皤了,但在两千多年后的今天,我们仍然可以感受到那眩目的思想光芒。思想更多的时候像位老人,精神矍铄的守望着时代,守望着每一个追逐时代的漫游者,一方面随时间老去,一方面又是时代漫游者,渴望回去的精神家园。我们完全相信,再过一千年,我们还是要回到苏格拉底、老子、孔子、释加牟尼、耶稣那儿去寻求智慧。

思想3:社会意识的各种形式之间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每一种形式都不是孤立存在的。

阐释:宗教中蕴涵着哲学,哲学中透出诗意,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有满幅禅韵。《圣经》哪里单单是一部基督宗教的书,它分明是一部哲学大全,也分明是一部有着动人故事的文学书。《庄子》也是,既是哲学,又是诗。难怪德国诗人席勒说:“哲学的终点,往往是诗歌的起点。”

十九、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

思想1:物质文明为精神文明的发展提供物质条件和实践经验,精神文明又为物质文明的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二者是一种辩证关系。

阐释: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就好像鸟的一双翅膀,折损一翼,鸟不得飞。一个国家,物质财富的充实,固然好,但如果国民的素质、信仰、思想、道德等精神文明的因素不够充实,那么,这个国家的国民不过是一群生活在沙雕宫殿里的虫子,随时可以被消灭。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精神文明的建设往往更重要。救治灵魂比救治肉体更有价值。

思想2: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和谐地发展,社会才能稳定、健康地发展进步。

阐释:物质丰裕,民风淳厚,这便是理想的社会,自古及今,人们都在憧憬。陶渊明为我们描绘了一个桃花源,《镜花缘》中描绘了一个君子国。在这些虚构的社会中,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都和谐地发展着,因此,我们读来甚为美好。人行世间,有三个层面,一是俗务,人际应酬之类即是;二是事业,人总得干事,干事当然要求干成事;三是审美。审美极为重要,柴米油盐酱醋茶之外,人生还需琴棋书画诗酒花。哲学家阿诺德说过:“诗歌拯救世界。”许多人仅仅停留在第一层面,或第二层面,而没有审美没有精神的审美愉悦,心便难以充实和净化。许多人感叹人生苦短,其实,苦是因为人生不是审美人生,短是因为灵魂没有精神家园。

二十、社会环境与个人成长

思想1:人是一定历史条件下的人,受一定社会环境的制约,不能完全脱离社会而存在。环境总要影响甚至改变人。

阐释: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便是强调环境对人的作用。环境于人是双刃剑,既可树人,也可毁人。孟子的母亲懂得这个道理,怕孩子受环境的不良影响,而三择其邻,最后住到学堂旁,孟子才开始读书。“与善人居,若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与恶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觉其臭。”

思想2:人有主观能动性,在一定条件下,个体的活动也反作用于社会。

阐释:环境对人影响大,不等于人就是环境的奴隶。人有主观能动性,可以抵制环境的影响。叔本华说:“事情本身并不影响人,影响人的是我们对事情的看法和态度”。这句话也是包含了人可以在环境中独立甚至改造环境的意思。

第四篇:韩非子的哲学思想

韩非子的核心管理思想

我国古代的管理思想及理论框架基本形成于先秦至汉代这一时期。古代管理思想主要体现在先秦到汉代的诸子百家思想中,如儒家、道家、法家、兵家、商家等。中国古代管理思想内容丰富,博大精深。韩非子是先秦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他的思想不仅继承和发展了此前各位法家思想家如申不害、慎到、商鞅等人的思想,而且也广泛吸取了儒(荀子)、道(老子)、墨(墨子)等学派的精神成果。

韩非子的本名叫韩非(约前280一前233)是韩国的贵族,后世称他为韩非子,韩非的老师是儒学大师荀子。韩非子忧国忧民,有着强烈的忧患意识和民族危机感,屡次向韩王上书,要求改革,但意见均未被采纳,于是他发奋写作,写出了《孤愤》、《说难》、《说林》等几十万字的文章。韩非的文章流传到秦国,为秦王赢政所赏识,韩非在秦国备受重用,引起了秦朝李斯的妒忌,李斯在秦王面前诬陷韩非,终因他是韩国宗室,未得信任,将其投入监狱,最后逼其自杀。韩非虽死,但他的思想却在秦始皇、李斯手上得到了实施。韩非著作吸收了儒、墨、道诸家的一些观点,以法治思想为中心。

一 法、术、势相结合的政治思想

他总结了前期法家的经验,形成了以法为中心的法、术、势相结合的政治思想体系,被称为法家之集大成者。提出了一套完整的法、术、势的理论。韩非子的管理思想主要体现在他的法术势相结合的思想上。“法”、“术”、“势”是韩非子著作中三个最重要的概念,它们有机结合构成了韩非子治国理论和管理思想的核心。从韩非子政治哲学的内在逻辑结构来看,法、术、势是根据好利之人性达成君固国强的纯粹政治秩序的纯粹政治手段,是韩非的理论出发点通向理论目标的桥梁。

法治就是统治者(领导者)通过建立制度规范,实行制度规范,变革制度规范,来维护一个国家或组织内部的等级秩序的管理方式。

术治是指合理的,着眼于有效制衡的管理方法。这种术治包括对己的因静无为之术,对人的机智察人之术,以及对官的严格制约之术。

势治是指合理的,着眼于巩固领导者权利基础的管理方式。势治有三个层面:一是以法、术护势,目的是维护领导者的基本权力;二是增强人设之势,目的是提高领导者的政治地位;三是减少他人之势,目的是稳定政治形势。韩非认为,对于一个君主来说,只要能够灵活运用法、势、术,这三大要素,就可以劳心二不劳力,治人而不治于人,成为国家最高权力的拥有者和运用者。尤可称道的是,韩非第一次明确提出了“法不阿贵”的思想,主张“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这是对中国法治思想的重大贡献,对于清除贵族特权、维护法律尊严,产生了积极的影响。韩非认为,光有法和术还不行,必须有“势”做保证。“势”,即权势、政权。他赞赏慎到所说的“尧为匹夫不能治三人,而来为天子能乱天下”,提出了“抱法处势则治,背法去势则乱” 的论点。二 “富国以农”的经济管理思想

法家把农业看作是富国的唯一途径,“百人农一人居者,王;十人农一人居者,强;半农半居者,危。”在韩非子看来,农业即国民经济,国民经济即农业,两者完全是等同的。法家首先提出农战政策,“耕战合一”、“寓兵于农”,农战实施的目的就是实现“富国强兵”。

三 人才的选拨,使用,考核的思想

韩非子认为选拔人才应该是内举不避亲,外举不避仇,不拘一格,为才是举。他做事正确,我就抬举他;他犯了错误,我就处罚他。公正明白,毫不含糊。我认为现在领导者用人也很适用于此。选贤用能而不为亲仇所束缚,真的很难,但正是因为不易,才使得领导者的形象更加光辉,才能有助于事业的发展。

在工作中必须严格按照法规制度办事,不能凭自己的心思瞎来。要对照职责加强考核,并兑现奖励和惩罚。奖励的标准应该是经过努力可以达到的,而不是高不可攀的。赏罚必须有度,否则赏罚也就失去了效用。总之对于有功者一定要奖赏,对于有过者一定要处罚。两相比较,就能更好的鼓励进步者,鞭策落后者。

韩非子对于人才的考核在今天的管理工作中同样适用。韩非子认为用人就是“循名而责实”。“名”即组织中的某一职务,头衔。“实”,即担任某一职务人的能力。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在组织中担任某一职务的人,要有担任这一职务的能力。换言之,只有人才与职务相称,人才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也才能轻松完成工作。

韩非子旗帜鲜明地把富国强兵作为国家管理的直接目标。我认为不论在古代还是现代社会,富国与强兵都是相辅相成的两个方面。富国是强兵之本,只有国富,国防才有可靠的人力、物力、财力基础。强兵也是富国的重要保证,没有巩固的国防,一旦外敌入侵,经济建设就无法进行;为了保持一个安全的经济建设环境和生活环境,必须建立与国家地位相适应的国防。这是社会发展史反复证实了的客观规律。

第五篇:常用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

常用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

一、唯物论

1.物质决定意识,所以要求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使主观与客观符合,思想与实际符合。

2.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正确的意识能够促进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则阻碍事物的发展,因此,我们要树立正确的意识,克服错误的意识。

3.规律具有客观性,因此要尊重客观规律,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违背了客观规律就要遭到规律的惩罚。

二、辩证法

1.联系具有普遍性和客观性,反对孤立的观点和主观臆造的联系。

2.整体和部分相互联系、相互制约。要从整体着眼,寻求最优目标;搞好局部,使整体功能得到最大发挥。

3.事物是运动、变化、发展的,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4.要有创新精神,要支持新事物的成长,学会创造性思维。

5.规律是客观的,但人在规律面前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认识规律、利用规律,为人类造福。

6.坚持用矛盾的观点看问题,坚持一分为二,坚持两分法、两点论。

7.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做到主观与客观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8.坚持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结合的原理,坚持马列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建设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

9.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相互影响、相互制约。要善于把握重点和关键,反对眉毛胡子一把抓的均衡论;同

时要做到统筹兼顾,不能忽视次要矛盾。

10.要分析、认识矛盾的主要方面,把握事物的性质、本质和主流。

11.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反对一点论和均衡论。

12.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内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

13.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的依据,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要坚持内外因相结

合的观点。

14.量变与质变是辩证统一的关系。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基础,质变是量变发展的必然结果。因此要重视量的积累,坚持适度原则,不失时机地促成事物的飞跃。

15.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三、认识论

1.认识的根本任务是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要透过现象认识本质。

2.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动力、目的、标准。

3.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错误的认识则会把实践引入歧途。

4.科学理论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

5.认识要随实践的发展而不断深化、扩展、转移。

6.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实践的主体,所以我们要相信群众,依靠群众。为人民群众的利益而奋斗。

7.改造客观世界与改造主观世界是辨证统一的,改造主观世界是为了更好地改造客观世界;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也改造着自己的主观世界,二者统一于实践。

四、人生观和价值观部分

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随社会存在的变化而变化。

2.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先进的、科学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有巨大的促进作用,反之则具有

阻碍作用。

3.不同的价值观具有不同的导向作用。

4.集体主义是我国人民的正确价值观,要发扬集体主义精神,反对个人主义。

5.个人与社会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处理好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是我们进行人生选择的前提和基础。

6.人生价值是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的统一,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

7.人生价值的实现既需要客观条件,也需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创造必要的主观条件。

8.崇高理想对社会、对人生有指导和促进作用。

9.发扬艰苦奋斗精神,迎难而上,坚忍不拔,克勤克俭,顽强拼搏。

10.树立科学的生态价值观,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做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三者统一。

下载布鲁姆高等教育哲学思想word格式文档
下载布鲁姆高等教育哲学思想.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学习毛泽东的哲学思想

    41毛泽东思想是我们进步的阶梯——读《毛选》第二卷《中国共产党在民主战争中的地位》有感背景:这份报告是毛泽东在中共第六届中国委员会扩大的第六次全体会议上的政治报告《......

    笛卡尔的哲学思想(推荐阅读)

    笛卡爾被廣泛認為是西方現代哲學的奠基人,他第一個創立了一套完整的哲學體系。哲學上,笛卡爾是一個二元論者以及理性主義者。笛卡爾認為,人類應該可以使用數學的方法――也就是......

    《小王子》的存在哲学思想初探范文合集

    《小王子》的存在哲学思想初探 高分子132班 李冬芳 13115211 摘要:法国作家圣埃克苏佩里的《小王子》是一部情节温馨,内容真挚,感人至深的哲理童话,渗透着作者整个的生命哲学,在......

    个人教育哲学思想提要

    教育哲学思想提要 ——小班化教学实践探索成果 小班化教学作为一种新的教育发展模式,正是要凭借着自身独有的先天优势去实现“物化教育”向“人化教育”的哥白尼式革命。然......

    试析陆羽的哲学思想范文大全

    试析陆羽的哲学思想 陆羽(733-804)唐复州竟陵(今中国湖北天门市)人,字鸿渐,一名疾,字季疵,号竟陵子、桑苎翁、东冈子。他一生嗜茶,精于茶道,工于诗词,善于书法,因著述了世界第一部茶学专......

    旅游审美的哲学思想

    中国旅游文化审美的哲学思想 摘要 中国是一个很讲究自然山水旅游的国度。中国的旅游自然审美思维方式并不像西方那样仅仅作为一种精神娱乐与休闲生活的方式来完成情感的陶冶......

    尼采的哲学思想读后感

    尼采的哲学思想读后感 弗里德里希.威廉.尼采是19世纪末德国重要哲学家,他受生存竞争学说的某些影响,把叔本华的生命意志发展为权力意志,并提出了超人的理论,从而赋予唯意志论以......

    泰戈尔爱的哲学思想

    泰戈尔爱的哲学思想 【摘要】:泰戈尔是印度现代伟大的诗人、文学家和哲学家 ,故印度人尊称他为“诗哲”。泰戈尔一生写了大量的诗歌、小说、散文和哲学著作。在漫长的创作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