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大学生就业观的误区及对策分析
大学生就业观的误区及对策分析
常 大 治2009年
(牡丹江师范学院,黑龙江牡丹江157012)
[摘 要] 影响大学生就业观的因素很多,其中一个重要因素是大学生就业观存在误区,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是加强大学生就业观的教育,消除其就业观念上存在的误区,引导大学生树立科学的就业观,使大学生学以致用,实现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
[关键词] 大学生;就业观;误区分析;对策
[中图分类法]G647.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6121(2009)05-0120-03
大学生是我国劳动力资源中一个优秀的群体,为培养大学生,国家、社会、高校和家庭都投入了很大的精力和财力。大学生毕业后合理、及时而充分的就业,对国家的稳定、社会的进步、经济的繁荣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党的十七大将就业提到民生之本的高度,强调加强大学生就业观教育,积极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加强对大学生就业观的教育,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引导大学生走出就业误区,已成为高校的一项重要工作。
一、大学生就业观的误区
总体而言大学生就业态度是积极的,在用人单位选择时也很理性。但还有相当数量的大学生不能客观评价自己,盲目追求较高的经济待遇,结果错失了合适自己发展的就业机会。这些学生在就业观上存在以下误区:
(一)注重物质利益,功利色彩浓重
有些大学生受经济利益驱使,价值观发生了变化,在就业上过分选择经济较好、生活环境舒适、工作收入较高的发达地区,而较少考虑中西部欠发达地区,职业选择是“新三到”:一到国外、二到沿海、三到最赚钱的地方去。他们对职业的选择首先考虑的不是专业,而是职业的附属物(诸如:工资、住房、福利待遇等),价值取向转向经济价值,把追求经济物质利益放在了首位。
(二)以实现自我价值为中心,重个人,轻社会改革开放给中国社会带来了巨大的变化,它推动了中国经济的发展,推动了社会的全面进步,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也使社会生活日益开放和社会环境日益宽松。这使大学生在价值观的构建中,有较为能动的自主性和选择性。调查结果表明,在就业问题上大多数学生就业的标准首先是实现自我价值,以实现自我价值为中心的就业观念已成为大学生就业的重要倾向。注重自我价值实现表明了个体意识的觉醒,是社会的一大进步,但过分强调个体价值观,必然会导致个人的私欲膨胀,过高估计自己,会造成个体与社会冲突而产生不良结果。
(三)盲目的从政意识
盲目从政是当前大学生就业观的又一误区。这是因为政府机关工作人员收入稳定、地位高、权力大,学习、培训和提拔重用的机会多。当然,大学生从政意识增强,说明他们关心国家大事,希望参与国家事务的管理,这本身无可厚非,问题是一部分大学生因缺乏社会阅历,对各种社会丑恶现象不能正确认识,从而引发了一些错误想法。如不加强教育,其后果非常严重。
(四)追求稳定工作,缺乏开拓精神
不少大学生把眼光停留在一些如教师、公务员等相对稳定的职业上,不愿意到企业就业。一些大学生乡土观念较重,认为远走不如近爬,尽管有用人单位愿意签约,却不愿意远离家乡、远离父母,到异地就业。甚至个别大学生有排外思想,适应能力和竞争能力较差。
二、大学生就业观误区的成因
大学生就业观误区的形成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既有来自市场竞争机制、国家政策等的客观因素,更有来自大学生自身的因素。
(一)市场经济造成大学生就业观的变化
我国实行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和市场经济的有机结合。市场经济是一
把双刃剑,对我们生活既有正面效应,又有负面效应。市场经济一方面促进了大学生的发展,另一方面,使大学生产生了各种错误的就业观念。表现为以自我为中心的个人主义表现观的抬头,择业期望标准商品化,择业理想务实化,功利主义色彩浓厚,择业社会岗位等级化。
(二)就业政策导向作用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由计划经济时代的“精英教育”走向市场经济时代的“大众教育”,大学毕业生就业机制也由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统包统分”逐渐过渡到了当前以“市场为导向、政府调控、学校推荐、毕业生与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就业机制。但计划经济体制时期的思维模式、现行社会保障制度、户籍管理制度和人事制度与毕业生竞争就业机制的不协调等,对大学生的就业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三)用人单位招聘中存在的实用主义倾向
不少用人单位在选择大学生时存在着实用主义的思想,主要表现为:第一,过分注重文凭。不少用人单位认为,文凭学历越高越好,造成受聘人员水平、能力与岗位不相适应,和人才浪费的现象。第二,存在性别歧视。不少用人单位考虑女性生理、婚姻、生育保险费和女工劳动保护费用等因素,很少招聘女大学生,这是女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第三,非生源地域歧视。不少用人单位希望招聘的大学生熟悉当地方言及风俗,有一定的人际关系网,所以优先考虑本地生源,这是地区保护主义思想作怪,不利于大学生公平竞争,第四,过分注重工作经验。经验不足是大学生最大的劣势,不少用人单位为了追求眼前利益,急于招聘某一方面的能人,希望很快给单位带来效益,而一般大学生因无法满足用人单位要求被拒之门外。
(四)大学生个人素质存在差异
在内因和外因中,内因起决定作用,所以说大学生的就业观念最终是由大学生自身素质决定的。大学生思想品德素质的高低影响着他们的学习目的和理想追求,进而也影响着他们的择业观。思想品德素质高的学生能够正确认识自我,协调好国家、集体和个人三者之间的关系,自觉地把个人的前途和祖国的命运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在择业时,他们能够考虑到国家的需要,愉快地接受所从事的职业,并努力创造条件做好本职工作。而思想品德素质低的大学生,会过多考虑个人的私利,择业时,患得患失,根本不考虑国家和集体的利益。
不同个性心理素质的大学生有着不同的择业观。大学生择业时受个性心理素质的影响,一般会选择适宜自己的职业,以便胜任未来的工作,并能在今后取得较大的成就。
三、引导大学生走出就业观误区的对策
(一)优化整合专业和课程设置,实现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对接
以市场为导向设置学校专业,以就业为重点调整专业课程,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办学的一条基本指导思想。教育部宣布从2005年起把招生指标适度与就业挂钩,就业要作为高校教学质量评估体系的核心指标。“招生、教学、就业”再也不是孤立的三个环节,而是一个联动的整体。学校要通过制定相关政策(如把学生就业情况作为考核各二级单位工作业绩的重要指标),激励院、系对课程设置、就业目标进行改革,使学校教育知识能够和社会需求尽量匹配,从而缓解就业压力。学校也应根据自身的实际条件优化整合学校资源,着力调整与就业市场不相适应的专业和课程,努力提高课程的质量和竞争力,发展自己的优势科目,把就业、创业理念引入教学环节,大力加强实践教学,切实提高学生适应社会和市场的就业和创业能力。
(二)开设大学生就业指导课
高校应以高等教育大众化为背景,通过分析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特点和就业面临的形势,用系统的观点构建一个完善的就业指导课程体系,将就业指导课与学生的职业发展愿望相结合,与高校的培养目标相结合,与市场的要求相结合。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分为四个阶段,即一年级着重职业生涯认知和规划,二年级着重基本能力的培养,三年级着重职业定向指导, 四年级着重择业指导与就业服务。四个阶段相互贯通,有机连接,形成完善的就业指导工作体系。
(三)转变观念,树立科学的就业观
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是一个社会系统工程,需要政府、学校和用人单位以及学生相互配合、形成合力。高校应认真做好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当好学生职业规划和人生设计的参谋长。大学生应摒弃陈旧的、非科学的就业观,树立科学的、可持续的、与市场相适应的就业观。
树立符合时代特征的身份观念。随着高等教育步入大众化阶段,“普通员工”应是大学生科学的身份定位,也是大势所趋。在高等教育大众化和普及化的发达国家,大学生开出租车、作保姆、当清洁工是很正常的事情。高等教育大众化后大学生已不再是“精英”身份,而是“普通员工”身份。树立符合市场规律的流动观念。随着社会对人才要求的不断提高,人才资源总是在不断交换和流动中得到优化配置、有效利用。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和知识的快速更替,用人制度不断改革和人才市场的建立,一次就业并非终身就业,“先就业、后择业”,是大学生就业的明智策略。现在大学生就业渠道较多,既可以招聘就业,也可以自主创业、自谋职业。只要大学生校内强炼内功,提高能力,就业观念上解放思想,就一定能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空间。树立符合社会发展实际的利益观念。薪水是物质生活的保障,其份量无疑是举足轻重的,但不切实际地追求高薪,将失去很多的就业机会和发展机遇。因此,大学生就业时应考虑长远利益,把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国家利益结合起来考虑,形成符合社会发展实际的利益观念。实践证明,大学生只有把个人追求同国家与社会的需要紧密结合起来,才能更好地实现人生价值。
树立符合社会运动变化的专业观念。经济活动的社会化强化了分工专业化,而劳动力需求的专业性也增加着劳动力对分工的选择,对各类各层次人才供求呈现出不断变化。即使就业初期工作岗位是“专业对口”的,但如不及时调整专业方向,主动适应变化着的情况,必然要“转岗”或“下岗”。社会需求变化,必然需要职业的专业性也变化,大学生应主动适应职业的专业性变化,确立宽口径就业的观念,而不是死守着“专业对口”等待着职业来适应自己。
(四)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社会因素
高等院校要改变旧的传统教育模式,加强传统知识教育,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就业心态、就业观念,增强使命感、责任感,使大学生既有个人远大理想,又有为国家、为民族、为社会奉献的精神。
政府相关部门一方面应广开就业门路,提供就业机会,下大力气,把解决大学生就业困难作为一项政治任务来完成。另一方面应会同学校与用人单位,根据就业需要设置专业。政府相关部门还可在税收、贷款、自谋职业等方面,推出优惠政策,鼓励和引导大学生到西部地区、到农村、到基层、到中小城市、到祖国需要的地方去建功立业。大学生到农村、基层、西部去工作不仅大有可为,而且大有作为。大学生就业工作是一个社会系统工程,需要政府、高校和用人单位以及学生相互配合、形成合力,才能有效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高校应采取措施加强对大学生就业观的教育,消除其误区,引导大学生树立科学的就业观。社会各方面都要关心大学生就业工作,优化就业环境,真正把大学生培养成为学以致用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实现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
[参考文献]
[1]蔡立彬.高校扩招后加强就业指导工作的对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2]宋巧霞,赵秀霞.新形势下大学生就业误区及对策[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4,(4):48-50.[3]韦光明.大学毕业生如何树立正确就业观[J].贵州民族学院学报,2003,(4):139-141.[4]段玉銮.大学生的就业观与就业观教育[J].社会科学论坛.2005,(5):80-81.[责任编辑]何春雨
第二篇:大学生就业观调查及对策
新形势下大学生就业观状况调查分析及对策
丁晓冬
摘要:近年来大学生的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毕业就等于失业”,大学生就业问题已经成为一个关系到全社会稳定发展、影响到千家万户切身利益的焦点问题。在这种新形势下大学生的就业观成为就业的重要因素,它是指个体进行职业选择的指导思想及求职过程中支配其行为的价值取向、观点、态度和思维方法。本文就对当前大学生的就业观进行调查和分析,并对其中的就业偏差从多个方面提出合理建议。
关键词:大学生 就业观
一、新形势下大学生的就业形势
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发展水处于高速增长阶段。由于我国巨大的人口负担,使得我国整个就业形势都相当严峻。大学生就业难成为了一个相当突出的社会问题,造成这一问题产生的原因有很多种,例如社会对各类人才的供需不平衡、大学生对工作的担任力不够、大学生的择业观偏差等等。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严重阻碍了我国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危机下该如何解决大学生的就业难题,已经成为整个社会都在关注的焦点话题。因为大学毕业生就业不仅关系到每个学生的前途,还直接影响到高校的可持续发展,更是关系到我国社会发展与稳定的大事,所以新形势下积极探索大学生的就业对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大学生就业难状况的原因
1.近几年,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稳步推进和国家“科教兴国”战略的有效实施,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得到了迅速的发展。高等教育从扩招以来,规模迅速扩大,我国高等教育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不仅由精英化教育阶段迈向了大众化教育阶段,而且在办学条件、师资队伍建设、科学研究等方面得到了很大发展。与之随行的现象是大学生的优越感荡然无存,随着高校毕业生数量的迅速增加,劳动力供求的矛盾逐渐加大,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也更加突出。2.由于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原来的劳动密集型产业逐渐向科技化水平发展,使得大学生就业空间变小,就业难度加大,就业机会减少,失业人数增多,就业形势变得更加严峻。3.国家的就业制度和大学生就业渠道不畅通,更增加了大学生就业难度。国家已经明确了大学生就业实行“双向选择”的市场就业模式,但毕业生和用人单位之间还存在着很多矛盾,使不少缺位以待的用人单位受到限制,而且目前的人事管理制度仍然有较强的计划体制色彩,就业渠道亟待畅通。4.我国人口基数大,人口增长率高,就业人群庞大也是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一个客观条件。5.大学专业结构和教育体制不合理。当前,大学生就业既有总量矛盾也有结构矛盾, 但结构矛盾是主要矛盾。大学生的就业已经市场化,但大学的专业设置调整滞后,没有能够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进行规划,专业趋同现象十分严重,造成供给严重大于需求,而且一些学校仍然沿袭传统的应试教育的教学方式,培养出来的一些学生高分低能,应有的动手能力也不强。6.大学生就业观的偏差是造成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主观原因,也是最重要的一个原因。一方面用人单位找不到人,另一方面很多大学毕业生找不到工作,两方之间的矛盾值得深思。这其中大学生就业理念存在着一些误区。大学毕业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当前的就业形势,树立正确的就业观。
三:新形势下大学生的就业观状况 就业观是指大学生在就业和择业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在职业自我认知的基础上,深入分析职业环境而形成的职业价值观、就业意识和就业取向等,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人们对各种不同职业的选择和取舍, 同时还影响着人们对所从事的职业的劳动态度
1.择业理想,在择业去向中找工作占71%居第一位;继续深造占20%居第二位;创业、考公务员、出国、过一点时间再说和其它仅仅占9%。“就业难”和“供大于求”客观情况使大学生以先就业为主,继续深造居第二位说明有一部分学生对自己目前所掌握的知识水平不满意,需要通过进一步的深造达到更高的要求;有少部分学生的就业目标不明确,还需要进一步考虑。而大学生在就业单位的选择上,是以工作的稳定性、良好的经济收入为标准,从调查中可以看出选择国家机关占65.30%、事业单位占10.60%,而只有2.40%的大学生愿意去私企。这与以前相比有较大的变化。前几年,比较多的毕业生愿意去党政机关、大公司、科研单位、大专院校,近几年来,由于国家严格控制应届大学毕业生进党政机关的人数,进党政机关的毕业生锐减。因此,不少毕业生在择业时把目光放在这些单位上,这也体现了大学生择业中的一种依赖、求稳的心理。大学毕业生的这种择业趋向是符合市场经济发展规律的。
2.择业标准,存在多重性,但都比较注重个人价值的实现。他们在选择职业时,不仅关心自己的事业,关心个人价值的实现,还要考虑职业的经济状况、社会地位、工作舒服程度,同时也考虑家庭父母是否同意等多种因素,呈现出明显的多重性,这实际上是与大学生近几年来人生观、价值观的嬗变相一致的。地点上也存在多元化。前几年,由于改革开放,沿海城市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一度成为大学生们选择职业的热点,许多大学生闯深圳、下海南,为能在沿海城市找一份工作历尽艰辛、煞费苦心。他们当中固然有不少成功的淘金者,但也有不少人为“沿海热”付出了相当的代价。如今的大学毕业生已从“沿海热”中吸取了教训。虽然仍然有不少毕业生希望到沿海城市去,但已有相当比例的毕业生希望进入内地大中城市,还有不少毕业生希望回到家乡,参加家乡建设。3.择业途径,通过调查可以得出,校园招聘会依然是大学生就业中主要的择业途径,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有40.80%的大学生选择于此。大型的招聘会以其涉及的专业多、规模大、需求面广等,依然在大学生中占主导地位,大型招聘会有33.70%,占第二位。通过导师、亲友介绍的占20.50%,排在第三位。通过报刊和杂志,只占有2.80%的比例,网络最少仅仅占0.80%。随着网络资源和业务应用愈益丰富,大学生要勇于和善于利用网络资源,在其中发现更多的就业机会。但是,也不难发现,还有一部分同学认为靠父母亲戚和社会关系来找工作是一个捷径。4.择业心理,自信与忧虑共存。一般来说,青年大学生血气方刚,充满激情和热情,但由于缺乏生活和社会经验,往往不能恰如其分地分析和评价自己,尤其是面临离开学校跨入社会之前决策性思考时,往往呈现出自我感觉极好的状态。许多大学生非合资企业、大机关不去,极少考虑选择基层单位或生产第一线,甚至有的管理专业的毕业生认为:我就是当厂长经理的料,让我到生产第一线,简直是屈材。凡此等等,表现出一种高度的自信。然而,许多大学毕业生却又在择业上存在忧虑。在改革开放的今天,人才必须走向市场已成必然,在这个市场中必须以实力竞争,按照优胜劣汰的客观规律进行择业交流。因此,许多毕业生害怕自己的知识和能力不够,不能胜任今后的工作;也有的毕业生害怕自己没有社会关系,在人才竞争中被他人排挤。他们一想到将置身于纷繁复杂的社会,置身于形形色色、千头万绪的社会关系网中,就有无所适从之感,甚至原先建立起来的自信心也会倾刻间一扫而光,荡然无存。自信与忧虑并存的结果,往往影响毕业生作出正确择业决策。
5.择业价值取向,薪金的高低仍就左右着大学生对职业的选择,从调查中得出,大学生对薪金的要求很不平衡、41.15%的大学生选择3000—4000 元、23.14%的大学生选择了4000—5000 元的月薪,要求3000 元以上的大学生人数已在半数以上。一般情况下,大多数的用人单位对初次就业的大学生支付的工资不会超过2000 元,期望值过高,直接的后果将导致择业脱离实际,从而失去较多的就业机会。受“拜金主义”等社会不良现象的影响,择业时,许多大学生想的就是工作轻松、待遇丰厚、工作环境舒适,其择业观体现出个人利益最大化的趋利思想。这样的大学生缺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与吃苦耐劳的精神,忽视社会利益,缺乏为国家发展作贡献的奉献精神,社会服务意识严重缺失。这种价值取向趋利化的思 想,是影响很多大学生成功就业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 精英职业观必须转变。
四、对大学生正确树立就业观的几点建议
1.国家方面.以科学发展观引导个人职业价值观。政府要完善就业服务体系,拓展大学生择业途径,择业途径是大学生实现就业的有效路径,这个路径体现在就业政策、就业岗位、就业信息等方方面面,需要全社会的广泛参与。可以结合大学生自我实现的愿望与国家出台的鼓励大学生到西部去、到基层去、到农村去的政策,将大学生个人成长与国家发展、人民需要有机结合。组织优秀的在西部与基层工作的大学生现身说法,将大学生对西部、基层工作的认识由抽象到形象、由道听途说到身临其境.不能实现高质量的就业不仅是人才的浪费,还会影响人们受教育的积极性,使整个社会的文化素质的下降。为了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更好地实现就业,各级政府必须努力取消各种不合理制度,为大学生提供更多、更公平的就业竞争环境。采取政策,鼓励大学生到中小企业、边远地区就业,帮助他们解决户口和档案问题,对大学生创业给予一定的政策和资金支持,努力拓宽大学生就业的渠道,帮助他们转变不合理的就业观念,作为政府,要从就业政策、就业岗位等方面向大学生倾斜,创造良好的就业和自主创业的环境;国家要深化分配制度改革,缩小地区与行业间的差距由于受自然资源分布不均和国家政策的影响,地区间和行业间的收入是存在很大差距的。因此,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制定合理科学的收入分配制度,不仅可以推动社会的进步,还有利于社会分配的公平。在合理分配基础上,进一步缩小地区与行业间的差距,提高中低收入人群的工资待遇,对到基层和贫困边远地区就业的大学生给予一定的政策与福利优惠,来鼓励大学生到这些地区就业,对促进大学生择业观念的转变具有很大的说服力。
2.家庭方面.在大学生就业观形成过程中,家庭环境的熏陶潜移默化融入到大学生自身的价值观系统中,家庭成员对职业的评价认识对大学生就业会产生相当深远的影响。父母对工作类型期望、工作待遇期望、工作地点期望等都可能对孩子的就业观和就业产生影响。大学生往往把满足家庭的需要看做是孝敬父母的一种方式。经调查发现,75%的家长喜欢把自己的孩子与同龄人的孩子做比较,33.5%的学生很在意家长对自己的评价,54.5%的学生在意家长对自己的评价。所以家长要加强与学校大的联系,互通学生情况,了解当前就业形势,根据自己孩子个人特点给以适当引导,避免盲目攀比和强迫孩子选择非意愿性职业,促进即将走向社会的孩子健康成长。家长还要提高自身大的就业观念,可创造出有利于大学生就业的良好微观环境,提高大学生的有效就业。抛弃盲目呵护、过度溺爱,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社会现状和环境的发展,正确处理好个人与社会、愿望与现实、竞争和风险的关系。鼓励大学生主动出击,积极参与,杜绝消极等待思想,对择业挫折有思想准备,择业失败,及时分析原因,调整心态,不断努力,针对家庭经济状况不好的孩子,要求他们树立正确的心理观念,要靠自己人格和实力才华竞争工作。给孩子创造一个宽松自由的成长环境。
3.学校方面.作为高校,不仅要培养大学生的就业素质,还要要全方位寻找就业渠道,畅通就业信息,保证大学生广泛参与就业应聘;强化大学生就业观念教育是大学生就业指导的前提,高校毕业生的就业观念直接影响着大学生的职业评价、职业定位和职业选择,是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充分体现。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时俱进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教师应帮助学生掌握未来国家的中长期发展规划和就业形势,对各个行业发展趋势、走向作出正确的预测和把握。高校应尽快建立和完善集教育、管理、指导于一体的毕业生就业指导和服务体系,引导大学生以普通劳动者的心态走向社会。与此同时,加强就业政策指导、创业指导、生涯设计规划、职业咨询等工作,进一步强化大学生就业观念中的积极因素。加强实习、实践基地建设,指导学生参与实践。现今部分学校专业实习实践不能很好地实现教学计划的目标,参观多、动手实践少。高校应继续拓宽实习基地建设思路,变单纯认知实习为联合培养,适当增加实习时间和项目。这样大学生未出校门已经熟悉具体岗位,积累了工作经验,也明确了自己职业定位,从而做出合理的职业选择。学校亦应鼓励学生自主寻找实习、实践单位,设立实习实践专项学分,使学生尽快向职业人转变。要以全局观念认识就业工作。鉴于此,学校不光要有一套系统的就业指导课,还要与用人单位建立合作协议,为毕业生搭建就业信息平台。加强毕业生敬业精神教育。
4.用人单位.大学毕业生就业观念需要转变,就业期望值不能太高”。然而,许多大学毕业生反映最多的却是:“社会上都说让我们转变就业观念,但是许多用人单位的用人观念为何不转变,仅仅让我们转变观念有失公正。”此外,用人单位重学历轻能力的倾向人为地造成就业困难。针对此现象,用人单位要适当的改变用人原则。作为企业等用人单位,要给大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使大学生把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起来,通过实习和见习,使大学生了解用人单位的需求,用人单位了解大学生的能力,从而在择业时更有针对性和竞争力.用人单位在招聘中要改变观念,应该重能力,而不是追求高学历和重点院校。高学历并不等于高水平,低学历也并不等于低水平,而且,高学历也有低水平,低学历同样可以有高水平。应该给学生以适当的机会,来验证自己的能力。高学历和重点院校的学生并不一定是最优秀和最适合的,要做到人岗匹配。
5.自身方面.全面客观的自我评价,正确的自我定位。打破陈旧观念,正确的了解自我,“我”想干什么? “我”能干什么? “我”适合干什么? 不好高骛远,不自我贬低,科学地全面自我分析、正确定位自我,正确的和他人比较。一方面要坚定自己超过他人的信心,另一方面应激励自己学习别人、赶超别人,不盲目与人竞争,也不因社会世俗、他人看法而顾首顾尾。就业过程中,要克服一步到位思想,树立“先就业、后择业,先生存、后发展”的科学观念。在了解自己是什么样的人才,有哪些优势和劣势的基础上,充分了解市场,了解目前就业形势,熟知所处环境。到最需要我们的地方去,而非“毕业就等于失业”成为依靠父母的“啃老族”。到了新的工作岗位,谦虚踏实地从基层做起,不断学习探索积累,利用工作中的条件,有效整合资源,利用自身的聪明才智,学会分析,通过自身不懈努力,最终一定会达到理想目标状态。做一名光荣的普通基层劳动者。同样可以通过劳动来创造世界和改变世界,可以为国家的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作贡献。我们还要加强职业规划教育,培养主人翁意识以知己、知彼、决策、行动、反馈为主线开展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另外,大学生由于年龄小,社会阅历浅,对专业、就业形势、就业环境不能合理认知,正确把握。特别是大学生对职业缺乏了解,不明确职业要求、职业工作内容、职业入职发展途径,不能判别理想职业、胜任职业,从而选择职业比较随意,易受他人影响,导致就业失败或选择自己不喜欢职业。这些都是因为主观上的不清醒致使客观上就业难,我们应该理智辨别和对待。最后,大学生还应该增强创业意识。消除“等”和“靠”的思想,依靠自己,自主择业,勇于创业。创业是就业之母。大学生应成为社会创业的主体,而不是就业的主体,这是大学生就业与农民工就业的区别。在市场经济高度发达的环境里,传统经济创造新生岗位的能力极其有限,80%新增就业岗位是由创业单位提供的。但调查表明,当前我国大学生自主创业的比例较低,仅占1.25%,而发达国家一般占20%-30%。创业不仅是大学生自己获得就业机会、实现自身价值的途径,也应该是为社会创造更多就业机会的需要,所以大学生要有创业精神。参考文献:
【1】.国虹.大学生择业观调查与分析.山东.山东科技大学
【2】.丁雪冬.新形势下大学生就业对策研究.大庆.黑龙江八一农垦学校 【3】.高月.当代大学生择业调查.西安.陕西师范大学
【4】.殷培凤.大学生择业观的价值取向分析.黑龙江农垦职业学院
【5】.白新刚.纠正当前时期下大学生就业观偏差的几点建议.太谷.山西农业大学
【6】.梁文娟.从另类就业透析大学生就业观.桂林.广西师范大学
【7】.张福新.大学生不健康就业观及其成因分析.哈尔滨.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
【8】.张雪.“人的全面发展”与当代大学生就业观.南京.南京大学 【9】.邓秋萍.论树立求务实的就业观.广东.广东外语艺术职业学院 【10】.王建华.大学生市场导向就业关利弊分析.华东师范大学 【11】.丁媛.文科毕业生就业观 对就业的影响分析.中原工学院 【12】.杨学合.大学生就业观现状及其对策分析.青岛.山东科技大学 【13】.刘鹏.浅析如何培养大学生科学择业观.上海.上海海洋大学 【14】.陈海利.大学生择业特点与就业全程指导研究.南华大学
【15】.李琳、刘培峰.浅析当代大学生就业形势和就业观.新乡.新乡医学院
第三篇:后危机时代大学生就业观分析
后危机时代大学生就业观分析
关键字:后危机时代大学生就业形式就业观措施
内容摘要:伴随着金融危机的结束,遭受极大打击的就业市场仍处于疲软状态,为此一毕业就面临着就业难题的大学生们应该拥有正确的积极主动的就业观念。并且,对当前就业形式有足够的了解以及对未来有充分的准备和计划。
就业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大事。对于青年学子而言,能否实现就业是其人生道路上的关键一步,直接影响到其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实现,影响到能否把学到的知识转化为社会生产力,服务于社会。大学生就业观念是由就业动机、就业定位、就业选择、就业途径及方式等多种要素构成的有机整体,取决于大学生这一就业主体对就业目的、意义、方式等方面的根本意识和态度。就业观念既受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状况的制约,又受就业主体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影响,是社会性和个体性的统一。基于当前国情,特别是在金融危机肆虐下的今天,大学生需要抛弃传统就业观念,如精英就业、终身就业、被动就业、从众就业等,进而树立新型就业观念,才能更好的适应社会的需求、实现自身的价值。新型就业观既要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又要与党和政府的大政方针保持一致,同时要有利于个人价值的实现。而近年来金融危机下造就的严峻就业形式又对现今大学生的就业观提出了更多更新的要求。
一、后危机时代严峻的就业形式
据有关统计资料显示,2009年全国高校毕业生超过560万,加上近年来沉积的未就业高校毕业生,2010年需就业的大学生将是一个庞大的数字。
来自招聘网站的统计数据显示,受国际金融风暴等因素影响,2008年10月份有效招聘职位数比9月份减少了不少,其中,金融业、房地产等行业招聘行情萎缩尤其明显。据介绍,该网站下半年金融业职位招聘人数同比下降12%,减少的招聘岗位主要是外资银行、证券等机构,房地产业招聘人数三季度与二季度相比,环比下降了6%。
由于金融风暴的影响及经济形势的恶化,09年年初以来,我国民营企业的发达地区,包括长三角、珠三角都受到一定程度冲击,并导致不少企业倒闭。且其他一些在往年给予大量就业职位的私营企业,其经营状况不好,这对未来大学生就业来说又是一大缺失。
此外,随着美国金融危机愈演愈烈,国际就业形势变得不容乐观,导致大量海外人员回流,占据了一大批的就业岗位。与此同时,沿海地区预计将会有大批外企面临倒闭、迁移和收缩的威胁,从而大幅度地减少了劳动者的就业空间,导致就业市场的萎缩。
二、后危机时代大学生应具有的就业观
积极应对就业难
在严峻的就业形式面前,大学生不应该以消极的心态对待就业,尤其不能抱有“再等一年”这样的心理,要知道每年都有可能出现不同的就业难题,谁也不能保证明年的形式会有好转,况且浪费一年的时间在等待上是极其消极和不负责任的就业态度。于此相反,面对如此形式我们更应该发挥极大的能动性,积极的为就业做准备,努力提升自己的经验和能力。
例如,大学生可以到中小企业去就业,其发展空间相对于各项制度措施都比较完善的大企业大。因为中小企业还处在不成熟阶段,很多事还处在探索阶段,因而中小企业的用人机制与成熟企业会有很大的不同,开放性更大,这种环境有利于于大学生的发展前景。所有大学生毕业生应从自身长远发展考虑,将目光转投到这些处在基层的中小企业,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和知识优势。另外在当今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时代,大学毕业生要正确认识自己,主动适应社会发展变化,改变自己的就业观念,到基层去,到中小型企业去,到最需要人才的地方去,发挥自己的最大优势,从而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大学生应了解,我们要走的路还很长很远,应该多在岗位上锻炼,然后才能找到合适自己的位置。
理性对待就业难
作为新时代的接班人,大学生应在对自己的未来有明确的规划和努力的目
标。特别是在就业压力巨大,社会竞争激烈的当下更应该要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大学生在校期间,就要为未来的职业生涯做好规划,为将来就业提早做好准备。大学生要根据有关老师和专家的指导,对自己的兴趣、爱好、能力、特点进行综合分析与权衡,结合时代特点,根据自己的职业倾向,确定最佳职业奋斗目标,并为实现这一目标做出行之有效的安排。在毕业后大学生就会减少从业的盲目性、慌乱性和被动性,做到目标坚定,思维缜密,有利于把握就业机会。
同时大学生应具备理性的就业观念,摒弃自以为是的心理,避免将自身与普通劳动人民相区分,甚至出现排斥劳动就业观的现象。大学生应致力于服务性、基础性工作。随着社会进步和科技发展,过去技术含量不高的服务性、基础性工作,也逐渐由具有较高知识、技术水平的人员来从事,这为大学生提供了很多就业机会。日前出现的大学生应聘做清淘化粪池业务员、保姆、卖猪肉等都是劳动者就业观念转变的具体体现,是大学生就业观念的理性回归。
调适心理树立信心
根据针对2010届毕业生进行的调查结果可以看出,79%的学生感到就业压
力是目前最大的压力,远远高于学习压力、经济压力和人际交往压力。那么,对于学生个体而言,自我调整,缓解这种因经济影响而造成的心理压力并树立起就业信心成为相当重要的事件。它能帮助学生应对目前严峻的就业局势或者说来帮助学生增强综合素质,在众多应聘者中脱颖而出。
首先,大学生在了解当前的严峻就业形式后,也要看到我国政府对此所作出的各项努力及其成效,我国经济在金融危机结束后仍然在稳定快速的增长之中,就业形式虽严重却也在不断好转之中。另外,我们对自己也应该有充分的信心,努力提升自身素质和能力,相信“金子到哪儿都会发光的”。只有让自己相信自己,才能让别人也相信自己!
三、后危机时代大学生形成科学就业观的意义
(一)有利于激励大学生的择业行为
大学生的择业行为,原因来自择业动机,而择业动机却是在择业与就业观的支配下产生的。良好的就业观能够增强我们的就业欲望,促使我们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下仍积极应战,把握就业机遇,得到属于自己的位置。大学生积极就业不仅
对国家缓解就业压力有很大帮助,同时也为各行各业获得人才提供途径。
(二)对择业道德的规范作用
随着经济发展的不断加快,人们生活水平提升、物质生活丰富的同时,社会道德缺失已成为人们不得不关注的现象。
谁都希望找到一个理想的职业和工作单位,面对着倏然而逝的求职机遇。面对着纷至沓来的竞争对手,面对着复杂多变的市场经济环境,大学生正确的择业观与就业观将对其择业行为、求职道德起着规范和约束作用。这种作用主要表现
在:(1)约束着大学生的择业行为,保障择业工作的有序进行。(2)调节择业活动中的各种社会关系,维护社会的稳定。择业观与就业观在潜移默化中规范着择业道德。
(三)有利于大学生适应社会生活、把握人生方向
对于每个大学生而言,职业一经选定,就等于向社会迈进了关键性的第一步,而作为一个刚刚跨出校门的大学生,往往很难一下子适应社会,还有一个对环境、工作性质从不适应到基本适应的渐进过程。正确的就业观能促使大学生在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中尽快转换角色,并激励他们在任何职业领域爱岗敬业、勤奋刻苦、踏实工作。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是大学生正确择业观与就业观在实际工作中的直接反映,是对当代大学生的基本素质要求,它要求大学毕业生上岗后,与单位同甘共苦、荣辱与共。从而共同面对危机,共渡难关。
四、后危机时代大学生形成科学就业观的途径
大学生科学就业观的形成与其个人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社会理念、生活环境、教育状况有着密切联系。特别是在大学这个小型社会里,大学生的就业观基本定型,因此学校的正确引导不可忽视。
学生科学的就业观念的形成,依赖于学校各个方面的共同作用,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要对这个系统工程进行统筹规划,如各院系都成立了由党政一把手为组长的就业工作领导小组,在学校形成了关爱学生成长、关心学生就业、关注学生发展的良好氛围,调动了校内各种积极因素促进就业,形成了全员抓就业的可喜局面。同时学校也要为毕业大学生就业作出积极努力,包括完善毕业生就业工作制度建设;积极开拓就业市场,进一步加强毕业生就业工作信息化建设;广泛建立就业实习基地,努力提高就业能力;积极引导、大力推进毕业生面向基层、面向中西部地区就业;开展创业教育,以社会需求为依据,推动学校教学改革的进一步深化等。
参考文献:
[1] 论大学生新型就业观的树立及意义 论文发表论文投稿 2009.[2] 树立科学就业观,积极应对“就业荒期” 中国海洋大学新闻网 2009.[3] 代表委员关注大学生就业难 “有业不就”现象突出光明日报 2009.
第四篇:大学生就业观
大学生就业观
大学生就业观
xx学院xxxx班xxxx xx 摘要:大学毕业=失业?过去的毕业生在择业时要首先考虑户口、工资、福利等因素,当前的大学生在择业观上正在发生一些变化,他们变得冷静、理智,这些择业标准在价值取向上主要指向现在,倾向于未来的发展。这种变化更有利于他们去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和社会理想,有利于他们选择工作,实现人生目标,也有利于企业去选择人才,减少用人单位的培养成本。大学生的就业观点也层出不同。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观 求职标准 薪酬标准体系 就业情况 就业现状 就业指导 就业观 前言
大学生活短暂,美好的大学生活过后面对的就是社会,而在即将走入社会之际的我们,纵是想过千万个未来,也不免惊慌。千头万绪在脑海总梳理不清,想多了不禁烦躁不已,终是要毕业,终是要进入社会,终是要找工作,心中虽期待的未来美好憧憬是否会实现?我们的未来又是怎样呢?今日写下对今后就业的一些看法,也希望对我今后的未来有所规划。
正文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中国的国民经济得到迅速的发展,各行各业都出现了人才紧缺的现象,这就要求国内的高级学府向社会输送高材生,为社会主义
大学生就业观
建设提供新鲜的血液,以保障其快速发展。一方面,高校毕业生人数在大幅度增加,另一方面,就业的难度也在响应地增加。本来,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极少数人“毕业即失业”在所难免,这是发展中国家普遍遇到的一个问题。
许多大学生毕业后找不到工作,成为“无业游民”,有的大学生找不到专业对口的工作,好不容易找到工作的又觉得薪水太少,这些都给大学生的就业造成了很大的压力,严重威胁了社会的和谐发展。研究发现,大学生就业难是当今社会矛盾较为突出的一种。
然而,由于找不到问题的根本原因,想要解决也就成了纸上谈兵,没有实际经验。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关系到几百万毕业生的切身利益,关系高等教育的发展改革和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关系社会稳定。及时掌握就业信息,把握市场需求的发展态势,时刻处于备战状态,为自己将来的前途做好充分的准备,以便在毕业时能够顺利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
通过对大学生就业问题的研究和当今社会形势的变化的分析,受人力资本理论和人力规划理论的影响,在上世纪60年代后很多发展中国家都把发展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地位,促使高等教育跨越式发展。但是,一国大学生的就业率明显低于录取率时,就将成为一个很大的社会问题,会对学校和政府产生巨大的压力。
高学历不等于高就业能力。用人单位人才高消费,学生和家长盲目追求高学历,误以为高学历等于高的工作能力。事实上,知识是头脑中的经验系统。能力是与活动要求相符合并影响活动效果的个性心理特征的综合,是个体固定
大学生就业观
下来的概括的心理活动系统。二者的发展并不一致,知识与就业能力、学历与就业能力之间不能划等号。高等教育是学术性、专业性教育,既可以是学术性的专业教育,也可以是职业性的专业教育。我国高校长期以来形成了过分偏重学术性专业教育的特点,因此这种教育下的高校毕业生更容易出现知识与能力发展的不平衡。就业需要的是相关的职业素质和能力。将所学知识转化为职业能力,这些显然是相当一部分一心只读圣贤书的毕业生所缺乏的。
经常看见新闻说现在的大学生求职很难,从年年攀升的公务员考试人数和逐年递增的研究生报考人数就很直观的表现出来现实的激烈和残酷。近几年来,大学生在就业方面的思想观念发生很大变化,但还有一部分学生就业观念滞后、理想与现实错位、创业意识较差,择业观与现实性存在着矛盾,直接影响到就业。具体表现在:缺乏正确的自我认知,对社会生活的估计往往失之于简单或片面;存在择业期望值过高的现象,把知名企业、大公司、外资企业作为理想的择业目标,不屑于到基层、民营、私营施展才干的机会;强调自身价值而忽视社会需要,一味追求个人利益,重地位、重名誉,轻事业、轻奉献,缺少艰苦奋斗的精神和强烈的责任感;“这山望着那山高”,不能及时调整就业期望值,以至后来处于高不成、低不就的尴尬局面。显然,大学生所表现也来的不良就业心态和择业观念与经济发展的现实不相吻合。
高等教育不仅让人获得知识,更重要的是获得对社会的适应性。作为大学生,所想的应该是如何适应社会和企业的需求,只有在这个前提下,才可能实现自己追求的价值。刚刚毕业的大学生必须从自身的实际情况出发,把眼界打开一点,把眼光放长一些,牢固树立“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的意识。这是
大学生就业观
最为务实的做法。正如俞敏洪先生所说的一样:一份工作,不管你喜欢不喜欢干,你能干上这份工作,有了一份业,就可以赚自己的钱,不至于再花父母的钱,这就叫就业。
毕业生应当给自己做出一个正确的评价,自我评价要全面、客观,既要看到长处的一面,又要看到短处的一面;既要对某一方面的特殊素质进行具体的评价,又要对其他各方面进行综合评价;既要考虑全面的整体因素,又要考虑到其中占主导地位的重点因素。
一个人的能力造就他的职位,要想有一个满意的职位,你必须要有与之相符合的能力。中国的经济发展正在向市场经济转型,对人才的需求,也由量的变化上升到一个质的变化。毕业生们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一定要正确认识自我和分析就业形势,明确自身发展方向并清晰定位。把握好就业、再择业、之后创业的关系,要树立正确的就职观念,不挑三拣四。积极争取适合自己的就业之路。在不同性质、不同规模、不同层次、不同待遇的单位发挥才智和作用。并以合格的政治素质、良好的道德素养、健康的身心素质、掌握的科学文化知识和技能及以较强的工作能力素质,为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
总结
大学生就业现状不太良好,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我们不能总活在找原因中,找出原因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如何解决,对于现状的解决不是立竿见影的,首先我们能做到的是提升自己,只有自己优秀了,能够为所在企业贡献价值,更甚为社会作贡献,才有资格获得相应的回报。其次大学生就业难的缓
大学生就业观
解和解决依赖经济发展,也离不开体制改革和观念更新。解决毕业生就业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政府、社会、学校和学生自身等各个方面,需要政府管理部门、高校、社会,包括毕业生本人的共同努力!
参考资料:
1、世界高等教育情况的报告(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发表)
2、大学生就业观问卷调查报告(《科技信息》2008年13期)
3、大学生就业形势及对策分析(杨应慧,华林)
第五篇:大学生就业观
在新形势下谈谈你的大学生就业观
大学毕业生是社会人力资源中最宝贵的一部分,其就业问题已引起了社会的极大关注,激烈的职场竞争所形成的就业难已成为大学毕业生的共识。如何在激烈的职场竞争中成为胜手呢?首先要破除旧的就业观念,建立适应时代发展的新的就业观念。只有这样,才能高瞻远瞩、运筹帷幄,在求职竞争中成为强者。下面我从五个方面谈一下大学生怎样树立正确的就业观。
一、从“精英”向“大众”的转变
随着90年代中后期全国高校扩招规模的逐年加大,全国高等教育入学率居于高位,2005年高等教育入学总人数超过2300万人,毛入学率达到21%以上,高等教育快速发展,较好地满足了人民群众接受高等教育的愿望。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推进,大学生就业模式必然由精英教育阶段所形成的毕业生就业模式向大众化教育阶段所形成的毕业生就业模式转变。
在精英教育阶段,由于高等教育是稀缺资源,受教育者的地位必然增高,被称为“天之骄子”,就业实行“统包统分”的就业模式。而在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上大学不再需要“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大学生也不再被称为“天之骄子”,大学生就是普通老百姓,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同老百姓找工作一样,“双向选择,自主择业”是当前就业的主要形式。社会中的各行各业都需要大学生,既有大学生毕业去当工人,也有大学生毕业去做个体经营,只要是大学生通过诚实劳动来为社会创造价值,来实现自己的价值,就是现在社会所倡导的。劳动者的素质普遍提高了,社会才能更好地发展。
二、从“城市”向“基层”的转变
当前,一方面,高校毕业生就业面临着一些困难和问题,另一方面,广大基层特别是西部地区、艰苦边远地区和艰苦行业以及广大农村还存在人才匮乏的状况。一些县市是能提供比城市好的多的工作和待遇,但很多大学生还是不愿意去,认为委屈了自己。实际上,基层的天地广阔,蕴藏着无数的机会,大学生完全可以把到基层就业视为创业的起步、成材的开始,通过了界国情民意,积累经验,增长才干。大学生应该将就业的姿态放低,将人生的目标抬高,在城市就业已趋于饱和的情况下,选择到基层就业是理性的、现实的。从2004年开始,我们学校相继开展了服务西部、农村资教、选拔选调生等工作,出台了诸多优惠政策,既拓宽了就业渠道,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就业岗位,而且对毕业生就业观也是一种引导和教育。在服务西部计划和农村资教行动中,涌现了许多优秀的毕业生,得到了社会、单位的一致好评,我校也涌现了像梁华山、吴天亮等一批优秀的到基层服务的毕业生,他们在基层中展现了自身的价值和能力,为自己、为母校争的了荣誉!
三、从“公有”单位向“非公有”单位转变
在传统的职业观念影响下,人们都希望能够到政府机关、事业单位或国有大企业谋职、发展,而不愿意到集体企业或民营企业求职发展。但是,政府机关、科教文卫事业单位、科研院所、大型三资企业由于多种原因(如体制原因、产业结构原因、亏损等),吸纳大学毕业生的能力是有限的,很难大量接受大学毕业生就业。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民营、个体企业单位大量增加,随之带来的是对人才的大量需求,以前大学生担心民营企业规模小,经营管理水平低,个人没有发展前途;怀疑民营企业管理不规范,福利待遇没保障;还害怕民营企业工作不稳定,办公环境差。而现在的民营企业发生了重大变化,特别是沿海发达地区的民营企业发展非常迅速,人才市场薪资调查表明,民营企业的收入水平甚至已和三资企业不相上下,民企灵活的用人机制和激励手段为人才创造了比在其他单位更好的个人发展空间。随着社会养老保险、失业保险、住房公积金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在民企工作也不用担心四金交纳等个人保障问题。
四、从“专业对口”向“通用人才”的转变
很多大学生就业时特别强调要专业对口,认为大学花费了几年时间所学的杂混业是自己生存之本,如果离开了自己所学的专业而选择其他行业,那就白白浪费了大学的时间,专业情节依然影响着求职的心理,实际上大多数用人单位,招聘人才的标准是:注重应聘者的个人能力和综合素质,至于专业是否完全对口,并不过分计较,现代社会分工越来越细,在校期间所学专业知识与现实需要难以吻合,求职过程中如果过分强调专业对口则难以找到合适的职业,一个具有开拓精神的毕业生,应看重行业的发展前景,并及时调整自己的择业方向,勇于进入与自己相近或相关的职业。
目前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体制转轨时期,随着结构的调整,必然也会使某些行业迅速发展,如第三产业的邮电通讯、金融保险、社会服务等,就业人数将会明显增加。由于我们的教育结构不能适应产业结构的调整,也必然会使某些专业的毕业生找不到专业对口的工作。大学教育不仅仅是学习专业的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大学生进入一个新的领域会比没有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更快更好地融入与适应。
五、从“打工”向“创业”的转变
打工是一种被动的就业行为,而自主创业是给自己“打工”,是一种主动的就业行为。新一代大学生精力旺盛,有着强烈的挑战自我,实现自我的激情,并且无负担,没有太多牵挂,有较高的文化水平、专业基础扎实、具有创新意识、自主学习知识的能力强,善于接受新知识。
从现阶段的就业形势看,国家宏观政策激励大学生自主创业,社会主义市场体制的建立和市场经济的发展,为广大毕业生的自主创业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环境。创业——这包含机遇与挑战的字眼,已经成为无数大学生心中的梦想。中国也已经诞生了一大批大学生创业者,而且其中不乏许多非常成功的典范。
认清就业形势,把握个人追求,结合社会需求。努力学习提高自身知识水平,注重能力培养。敢于推销自己,成功就业扎实工作,勇于创新与时俱进。
就业是一个敏感的社会性问题,是民生之本。大学生的就业牵涉大学生本人和千家万户的利益,牵涉国家和社会的利益。每个大学生都面临就业的现实,而且就业的形势又十分复杂。因此一个尖锐的问题就摆到我们面前,我们应该如何进行职业生涯设计。
首先要比较充分的了解我国当前的就业形势,我们的择业和创业应该适应时代的需求。既要追求自己的职业理想,更要符合社会的实际需求。因此充分了解和把握我们当前的就业形势是理想就业、奋发创业的重要条件。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就业再就业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但就业在就业的形势依然较为严峻,就业压力较大。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我国的人口基数大,需要就业的人数多,就业高峰持续时间长。最近几年,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扩大,高等教育已经步入大众化,大学生的就业高峰与社会的就业高峰重叠,大学生的就业压力开始凸显。就业的机制有待完善,一方面旧的计划经济体制影响依然存在并在一定范围内产生作用。用人机制还不健全仍然存在很大程度上的计划安置,人才流动机制有待改善,另一方面劳动市场发育不完善,劳动力要素配置还未达到完全优化,三就业观念有待更新,当前就业问题上,许多人就业观念滞后,缺乏主要择业创业的积极性,且不从自身条件和实际出发,就业期望过高。
通过对当今就业情况的了解,让我们感受到就业形势的严峻。本着良好的结合自身职业追求件与社会需求宗旨,有计划有目的的进行学习,做好职业规划。
想想当今时代对人才的要求,虽然要求各种各样,但是最基本仍然是专业职业技能,可以说这是对每一个求职者最基本的要求,也是各种工作的最基本需要。试想一个人连自己领域的基本知识都一窍不通,那么还怎么去开展工作?因此,我们首要的任务仍然是努力学习专业知识。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水平。不能被所谓的“大学学习的很多东西以后基本用不到”所迷惑。现在我们所学的可能以后不能直接用到,但是大部分工作时的后续课程都需要现在的知识,想一想有多少我们熟悉的人,在走向社会进入工作以后后悔自己当初没有学好基础东西。
进入二十一世纪,我们面对的是一个信息时代。各行各业飞速发展,社会日新月异。时代带给我们各种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更大的挑战,也导致了企业对人才的需求的更高要求。
创新的思维被引进各行各业,成为企业最顽强的生命力。也成为高级人才的一项新的指标。
可想而知,如果一个行业一直是一个陈旧的路线,那么他就无法适应时代的潮流。该将如何发展如何生存?
鉴于这样形势,我们在现在的学习生活中就要不断学习新的知识,更多了解吸取先进的思想先进的经营理念。并且勇于把自己推销出去。
总之,面对当前的就业形势。首先,我们要刻苦学习专业文化知识,为以后的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其次,要广泛的涉猎知识拓展自己的知识面。同时积极参加各种活动,培养认真积极的工作态度,为以后的工作提前积累各种经验。为以后的升职或者跨专业就业奠定基本。再次,培养一种勇于创新的办事理念,以便适应社会的高速发展。敢于推销自己,为自己争取更多的机会。最后,树立正确的恋爱观婚姻观,并处理好与学习关系。相互促进。为以后把握好家庭与事业的关系打下良好的开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