税收优惠政策的调整将有利于提高外资利用水平

时间:2019-05-13 13:23:1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税收优惠政策的调整将有利于提高外资利用水平》,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税收优惠政策的调整将有利于提高外资利用水平》。

第一篇:税收优惠政策的调整将有利于提高外资利用水平

●“两法合并”后,我国对外资的税收优惠政策不会取消,但会改进和调整,使其进一步合理化。●现行税收优惠政策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税收优惠过多,普惠性倾向突出而实际规则紊乱;二是政策目标不明确,区域优惠和照顾困难企业过多冲淡了产业性目标;三是部分优惠政策有失公平,妨害内资企业竞争力;四是税收优惠方式以直接减免为主,容易受限和扭曲。●优惠政策调整的出发点是以 “特惠制”取代 “普惠制”,提高规范性与透明度。●对外资优惠政策的调整总体上将有助于提高外资利用水平。其依据,一是税收优惠并非吸引外资的首要因素;二是没有税收饶让,外资并没有真正享受到我们给予的政策优惠;三是“两法合并”后的新所得税制对外资仍有吸引力;四是流转税的平稳并轨实践证明政策调整得当不会影响外资进入。●目前是推出“两法合并”改革的最好时机,应与xx改革联动,尽快推出“两法合并”改革,既可以节约改革成本,又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人民币升值的压力。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提出了下一步我国税制改革的基本原则和具体内容,其中,“统一各类企业的税收制度”是重要任务之一。为此,有关方面拟定了内外资企业所得税的合并方案(以下简称“两法合并”),并广泛征求各方面的意见。从反馈的意见来看,多数人都对“两法合并”给予积极的肯定,并希望能尽快实施,但也有人持不同的看法,认为对外资优惠政策的调整会影响吸引外资。本文就此提出我们的一些看法。

一、“两法合并”后,我国对外资的税收优惠政策不会取消,但将合理化对外开放、吸引外资是我国的一项长期基本国策,也是面对经济全球化各国为增强本国的经济实力而纷纷采取的策略。为了吸引其他国家(地区)的经济资源流入本国(地区),近20年来,各国先后调整法律制度,实施特别政策,而给予税收优惠即是各国普遍采取的一种应对措施。从1986年到2000年,26个经合组织国家的最高公司所得税率平均下降了9个百分点,由41%下降到32%,而美国则下降了11个百分点,由46%降到35%。如果将地方税率也考虑进去的话,那么从1996年到2002年,30个经合组织国家的最高公司所得税率平均下调了6个百分点,由37.6%下降到31.4%,而同期美国的最高公司所得税率一直维持在40%没有变化。我国周边的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韩国等国家也将其公司所得税率降到了28%-35%之间(OECD,2001)。面对日益激烈的国际税收竞争,我国不会也不可能取消对外资的税收优惠政策,降低中国对外资的吸引力。因此,在总结我国20多年来吸引外资政策的经验及教训的基础上,“两法合并”改革方案继续肯定了给予外资税收优惠政策的做法,并积极考虑其合理化,作了相应的明确而具体的规定。那种认为“两法合并”改革将取消对外资的税收优惠政策的看法是没有根据的。

二、我国的税收优惠政策有必要进行改进和调整继续对外资给予税收优惠政策并不意味着对现行的优惠政策原封不动地全部保留。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指出:“既要扩大利用外资规模,更要提高利用外资水平,更好地发挥外资的作用。”我国的改革开放已实行了25年,社会经济形势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我国的经济发展因保持持续而快速的增长而受到世界的瞩目,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根本性的改善,中国在国际经济、政治中的话语权日益增强。在这种形势下,根据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战略目标和国际经济政治发展的新动向,对现有的税收优惠政策进行与时俱进的调整(既包括对外资优惠政策的调整,也包括对内资优惠政策的调整),不仅是必要的,也是明智的,还是履行入世承诺的必要举动。调整税收优惠政策针对的是现行优惠政策中存在的种种问题和缺陷。我国的税收优惠政策,特别是所得税优惠政策,是在改革开放的20多年中陆续制定实施的,主要的优惠方式包括:免税、减税、加速折旧、亏损结转、投资抵免、再投资退税等;主要的优惠对象包括:外商投资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第三产业、利用“三废”生产加工的企业、农林牧渔企业、安置失业人员的企业及社会福利企业等;优惠政策主要集中在各类开发区、各类开放城市、西部地区、东北老工业基地、老少边穷地区等。其中对外资的优惠幅度大,期限长,在整个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中具有特殊地位。上述优惠政策在调节经济总量和经济结构、促进经济增长、保持经济社会稳定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但同时也不容忽视其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是:1.税收优惠过多,普惠性倾向突出而实际规则紊乱为了支持企业发展,解决企业在改革中遇到的各种困难和问题,国家不断出台各种税收优惠政策,以至优惠政策的范围越来越宽,数量越来越多。时至今日,谁也说不清企业所得税到底有多少优惠政策,仅中央出台的优惠政策就高达100多项。据有关方面的不完全统计,2002年我国全国税收(不含关税和农业税)的减免额为901亿元,其中涉外企业的减免额为357亿元(周华伟等,2003)。当多数企业都能享受或多或少的优惠时,优惠政策便成为一种“普惠制”,而在“普惠制”下,企业名义上处在了同一起跑线上,等于大家都没有优惠,实际上则运用不规范形式争取五花八门的“吃偏饭”的优惠,“潜规则”盛行。结果,国家支付了高昂的财政代价,却未收到税收优惠预期的政策效应。而且优惠政策过多、过滥,不仅肢解了税法,对税制造成了严重的侵蚀,而且还会扭曲人们的思想认识,形成“要改革和发展,首先要靠争税收优惠”的倾向。2.政策目标不明确,区域优惠和照顾困难企业过多冲淡了产业性目标我国的企业所得税优惠是分别根据产业政策、区域政策、吸引外资政策、进出口政策和社会政策等来制定的。由于政策目标之间缺乏系统筹划,决策的多元化往往导致政策目标的多重化,造成过渡性、临时性和特定性的优惠大量存在,很难保证制度性政策目标的实现,甚至会引发政策目标间的相互冲突,造成优惠政策效率的降低。正如世界银

行专家韦特•p•甘地等人所指出的:“税收优惠在实现所有目标时,并非同等有效”,“一般说来,当税收优惠所包含的目标非常广泛时,税收优惠政策将不会有效”(许建国等,1993),我国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中,属于区域性优惠和照顾困难企业的优惠政策过多,不但冲淡了产业性政策目标,甚至可能与产业性政策目标相背离。例如,当产业调整目标与就业目标交织在一起时,一些限制性产业就很难关停并转。3.部分优惠政策有失公平,安排不当,妨害内资企业竞争力从企业所得税优惠来看,存在着内外资企业、行业、地区、规模类型等多种差别。其中,以内外资优惠政策的差别最大。我国是世界上少数几个采取全面优惠政策来吸引外资的国家之一,优惠之多,范围之广,鲜有国家能比。对外资给予“超国民待遇”,在我国改革开放初期是必要的,到如今也不违反WTO的有关规定,但其负面影响却日渐显现:一是严重削弱了内资企业的竞争力,特别是在竞争性生产领域,内资企业从一开始就处于下风。而我国的经济建设从根本上说还是依靠众多的内资企业,如果作为主力军的内资企业的发展受阻,绝对不利于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健康发展和经济发展的战略安全。二是外资享受的优惠政策是通过在经济特区、经济开发区等特殊区域设立而取得的,而经济特区、经济开发区又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发达地区,从而形成东部地区对外资的“超捕捞”或“超吸收”现象(徐菁,2000),加大了中西部地区引进外资的难度,扩大了地区之间的发展差距。三是“两免三减”的优惠方式更多吸引的是中短期外资项目,虽然在当期实现了外资流入,但从长远看却潜伏着未来外资流出的问题,未必有利于我国经济的长远发展。四是优惠政策设计不当导致外资的结构不尽合理。不同性质的企业对税收优惠政策的反应是不同的,有的偏好降低成本的激励措施,有的喜欢资产处理的激励办法,有的则更关注利润分配的相关政策。而现行的优惠政策更多的是刺激引资的规模,而对外资的结构缺乏引导力,造成引进的外资中,中小型企业较多、国际大财团、跨国公司较少;亚洲国家及港澳台的投资居多,欧美发达国家的投资相对偏少;一般加工工业的投资较多,基础产业、高科技产业、农业、交通业等投入较少,甚至有些外国公司把环境污染重、影响员工身体安全、资源高消耗的产业转移到我国(郭永芳,2000)。五是税收优惠的政策效益不甚理想。我国以牺牲租金和税收为代价给予外资“超国民待遇”,但外资的财务效益不如内资企业,比如2001年外资工业企业每百元销售收入所交xx为3.37元,而同期国内工业企业则为4.64元。而且,外商投资企业关联交易多,常使用内部转让定价手段避税。据专家估计,跨国公司每年在我国的避税高达300亿元以上(于保平,2003)。六是全面优惠政策导致了外资的鱼目混珠。外资并非铁板一块,也是良莠不齐的。我们引进的目标是具有高科技和先进技术的外资,但在全面优惠的政策下,不仅技术平平的外资大量涌入,而且“假外资”成为中国特有的现象,它们不但消耗了我国有限的资源,而且对内资产生“挤出效应”,加剧了内资企业的人才流失和下岗失业。4.税收优惠方式以直接减免为主,容易受限和扭曲我国现行企业所得税优惠主要是采取直接优惠方式,基本上局限于税率优惠和定额减免这样一种事后利益的减免,较少采取国外普遍通行的间接优惠方式,如加速折旧、投资抵免、加大费用列支等减少税基的事前利益上的优惠。税收优惠方式的单一,一方面使得优惠的规模往往受制于政府财力的多少,使需要优惠的企业不能及时得到政策上的支持,削弱了税收优惠的系统性和协调性,另一方面许多直接优惠措施还易于被纳税人利用来进行偷逃避税,这样就扭曲了税收优惠的引导作用。上述问题如果得不到解决,不仅不利于提高利用外资的水平,也不利于我国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因此,调整税收优惠政策,不仅是税制本身完善的需要,也是进一步贯彻改革开放政策、提高本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吸引高端资本进入的需要。

三、优惠政策调整的出发点是以合理的“特惠制”取代紊乱的“普惠制”,提高规范性与透明度优惠政策的激励作用就在于以政策的差别来“人为”地改善受惠者的条件,增强它的竞争能力,从而起到鼓励扶持的作用。显然,受惠面越窄,优惠政策的激励作用就越大,反之,受惠面越宽,优惠政策的激励作用就越弱。此番“两法合并”改革对优惠政策的调整,其基本出发点就是以“特惠制”取代“普惠制”,即税收优惠政策不再泛泛地给予各类企业,而是集中在国家战略发展和产业政策明确倾斜的产业或企业(既包括外资企业,也包括内资企业),并且优惠的力度还要进一步加大。很明显,特惠制更有利于吸引新兴产业和高端技术的外资进入我国,减少引进外资的盲目性,有利于提高利用外资的水平。税收优惠政策之所以要进行这种调整,是基于以下几点认识:首先,随着国家经济体制和投融资体制改革的深化,企业资本融合速度加快,不同性质企业之间相互参股、控股情况非常普遍。同时,国有企业、“三资”企业和民营经济的共同发展,使我国经济成份趋于多元化和企业资本“混合化”,客观上要求制订统一、规范的市场规则,对不同的经济成份应一视同仁。在此情况下,必须打破现行以经济类型为基础建立的税收优惠制度,制定规范、统一的税收优惠政策,否则其执行效果会大打折扣并将难以继续实施。其次,从国际上看,各国税收优惠的政策目标基本上是一致的,普遍强调刺激投资、扩大出口、鼓励科技开发、支持农业和基础产业,以及促进区域开发和扩大社会就业等。在税收优惠方式上则具有不同特点,发展中国家一般采用定期减免、优惠税率等简单的直接优惠方法,发达国家一般采用加速折旧、投资抵免、增加税前扣除项目、提高扣除标准等间接优惠办法。上述两种税收优惠方式各有利弊,直接减免税短期效果较好,政策优惠易于计算,适合区域经济开发的要求;间接减免税长期效果好,有利于增强企业发展后劲,可以体现国家产业政策,适合全国性推开。鉴于我国市场经济不断完善、城市化进程加快,经济已从重点区域率先发展向不同地区全面发展推进,因此,我国税收优惠也应从直接方式为主转到以间接方式为主上来。第三,作为

改革、开放的试验区,经济特区、经济开发区、沿海开放城市都被赋予实施一些特殊政策。但是,不论是初期还是现在,这些特殊区域都不仅仅只是特在税收优惠上,在外资的准入、管理机构的设置、政府管理的方式、人才的引入和流动等等政策方面,特区都享有一定的特殊权限,以便率先建立市场经济体制。因此,与其说特区是特在税收优惠上,不如说是特在其灵活的机制、高效率的管理上,特别是在市场经济体制趋于比较完善、市场机制已经发挥基础作用的现阶段,特区税收优惠的作用已经大为减弱,在这种情况下,逐步取消特区在税收方面的特殊政策的时机已经基本成熟。相信没有了特殊的税收优惠,特区依然可以保持其繁荣发展的局面,在新时期成为另一种意义上的经济特区。基于以上认识,我们得出几点结论:一是仅靠税收优惠政策来吸引外资的工作思路,已经不能适应我国加入WTO后的新形势,我们应当在完善市场机制、提高服务质量上下功夫,着力创造一个公平透明的投资环境;二是当前国际资本流动出现了新的特点,跨国并购投资已成为全球外商投资的主要方式,吸引外资工作必须适应这种变化,更多地鼓励外商投资参与现有企业技术改造;三是国外大公司到中国投资,更多的是一种发展战略上的考虑,吸引他们投资的主要因素是国内广阔的市场前景、高素质及低成本的人力资源等,而不仅仅是税收优惠政策;四是当前的一些税收优惠政策鼓励了部分外商投资投向一般加工工业,既造成了重复建设,加剧了国内市场竞争,又影响到外商投资的经济效益;五是经济特区的市场机制已经建立并开始运转,税收优惠不应成为特区的主要政策手段;六是对重组改造成功的国有企业应该“断奶”,不应再通过税收优惠对其补贴。

四、对外资优惠政策的调整总体上将有助于提高外资利用水平有些人担心,外资对我国税收优惠政策的调整十分敏感,搞不好会引起很大的震动和冲击,影响外商投资的积极性。我们认为,这种担心有些过虑,考虑的比较窄。1.税收优惠并非吸引外资的首要因素一般来说,对FDI(外国直接投资)的吸引力主要包括以下因素:一是市场潜力因素,一个潜在巨大的市场对吸引外资具有重要的作用。二是政局和法律因素。政局不稳定直接影响投资的安全性,而法律不健全又使投资者的权益将得不到有效保护,可以说上述因素是决定外资是否投资的两个基本条件。三是要素禀赋等比较优势因素,包括劳动力、资源禀赋等。从发展规律来看,这些因素对吸引外资的重要性正在逐步下降。四是成本和激励因素,包括地理优势节约运输成本,或是当地政府给予的优惠政策。目前来看,政府的优惠政策在吸引FDI方面的作用呈不断弱化的趋势。五是一国区域内部的集群因素。东道国特定区域内的产业集群对FDI具有较强的吸引力,它使东道国在吸引FDI方面具有持续的竞争优势。世界银行经济学家威勒和莫迪进行的研究也表明,跨国公司在实现一体化扩张的过程中,最关心的因素为基础设施、现有外资状况、工业化程度和市场容量等,而不是优惠政策。有两个例子可以证实这一点:乌拉圭曾是世界上对外资征税最低的国家,但并没有对外资产生多大吸引力。相反,美国尽管对外资企业不实行税收优惠,但美国一直是世界上吸收外国直接投资最最多的国家。因此,优惠政策在提升东道国吸引外资的竞争优势方面作用非常有限,它只不过是一个辅助性政策,而不是决定因素。有学者对保加利亚、前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波兰和罗马尼亚等5个中东欧经济转型国家外国直接投资税收优惠政策的研究发现,税收优惠并不是吸引外国直接投资的有效方法。除了极高的税收水平以及资本自由流动等两种特殊情况外,通常情况下税收优惠在跨国公司的投资决策中并不起决定性作用,而且国家之间较小的企业所得税税负差异不可能对跨国公司的投资决策产生重大影响(Jack M.Mintz、Thomas Tsiopoulos,1992)。我国经过二十多年的改革开放,投资环境已大有改善,特别是在我国加入WTO后,进口关税水平大幅降低,国内市场进一步放开,国外资本和产品将大量涌入。在此背景下,外国投资者的关注点已从享受优惠政策转到占有中国市场上来,特别是随着越来越多的大公司总部的迁入,我国的产业集群优势日益增强,在这种形势下,税收优惠政策的调整(向大的外国资本进一步倾斜)总体而言不会改变外资进入中国的决策,但会发生引进外资结构的优化,提高我国的外资利用水平。2.外资能否切实享受到政策优惠取决于国家间的税收协定给予外资税收优惠并不等于外资能够实际得到这部分优惠。跨国投资者能否真正得到资本输入国给予的税收优惠,取决于资本输出国能否实行税收饶让,如果实行税收饶让,税收优惠的好处将落入投资者手中,如果不实行税收饶让,税收优惠的好处将落入资本输出国家的政府手中。在与我国签订税收协定的80多个国家中,大多数都未实行税收饶让,这意味着我国因给予外资税收优惠政策而放弃的经济利益,绝大多数并未使跨国投资者直接受益,而是送给了外国政府。有鉴于此,调整税收优惠政策又怎么谈得上影响外国投资者的进入呢?3.“两法合并”后的新所得税制对外资仍有吸引力“两法合并”最终通过的具体方案我们尚不得而知,但有几点是明确的:一是税率至少降低至25-28%,这个税率低于OECD国家目前的平均税率,也低于中国周边的一些国家和地区的平均税率,因而对外资仍有吸引力;二是对现有的外资企业给予过渡期的照顾,在过渡期内外资仍享受中国政府承诺的优惠政策,这样就保证了外资的应有利益;三是外资若进入我国鼓励发展的产业或区域,将享受到力度更大的政策优惠。4.流转税平稳并轨的启示1994年,我国对流转税进行内外税制的并轨,取消对外资企业征收的工商统一税,改征与内资企业同样的xx、消费税和营业税,并规定了5年的过渡期。外资企业缴纳的流转税要比所得税多得多,但实践证明,流转税的并轨非常平稳,并未影响外资进入我国的基本态势。因此我们有理由相信,此次所得税优惠政策的调整同样不会影响外资的进入。5.国际税收竞争的局面将催生国际协调机制的建立当前存在的国际税收竞争是一个事实,特别是近20年来,由于全球经济融合度不断提高,国际税收竞争日趋激烈。竞争的结果是各国都

第二篇:浅议现行民族地区税收优惠政策的调整

浅议现行民族地区税收优惠政策的调整

摘要:近年来,中央财政进一步加大了对民族地区的支持力度,促使民族地区财力快速增长,财政支出保障能力明显提高,各项社会事业取得了长足发展。但是与东部经济发达地区相比,差距还是十分明显的。针对这个问题,需要对我国现行的财税体制进行分析,依据民族地区现行的税收优惠政策及其执行效果,总结民族地区现行税收优惠政策面临的问题,进一步提出完善民族地区的税收优惠政策的建议,从而促进民族地区经济的持续发展。

关键词:民族地区税收优惠政策政策调整

温家宝总理在2010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以专门篇幅阐述民族问题,并强调要继续“认真落实中央支持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的政策措施,优先支持边疆民族地区加快发展。”①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民族问题是关系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全局的重大问题。中央财政历来重视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问题,在财税政策方面对民族地区给予了大力支持。特别是近年来,中央财政进一步加大了对民族地区的支持力度,促使民族地区财力快速增长,财政支出保障能力明显提高,各项社会事业取得了长足发展。但是与东部经济发达地区相比,差距还是十分明显的。针对这个问题,需要对我国现行的财税体制进行分析,依据民族地区现行的税收优惠政策及其执行效果,总结民族地区现行税收优惠政策面临的问题,进一步提出完善民族地区的税收优惠政策的建议,从而促进民族地区经济的持续发展。

一、民族地区的税收优惠政策实施现状

由于历史和自然诸多方面的原因,我国民族地区的经济水平较之于全国其他地区来说比较落后。这就迫切需要国家实行特殊的支持政策,税收政策也不例外。同时,由于文化、风俗、习惯等因素,国家对于民族地区的经济调控,又不能采取与支持其他地区完全相同的思路与办法,必须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合理进行变通。现实要求国家对民族地区实行特殊的税收政策,以有效支持其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党和国家在实现各民族政治上平等的同时,为了实现各民族经济上的真正平等,实行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帮助民族地区加快发展。民族地区先行的税收优惠政策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所得税方面:1.对设在西部地区国家鼓励类产业的内资企业和外商投资企业,在2001年-2010年期间,减按15%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2经省级人民政府批准,民族自治地方的内资企业可以定期减征或免征企业所得税,外商投资企业可以减征或免征地方所得税。中央企业所得税减免的审批权限和程序按现行有关规定执行。3.对在西部地区新办交通、电力、水利、邮政、广播电视企业,上述项目业务收入占企业总收入70%以上的,可以享受企业所得税如下优惠政策;内资企业自开始生产经营之日起,第一年至第二年免征企业所得税,第三年至第五年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外商投资企业经营期在10年以上的,自获利起,第一年至第二年免征企业所得税,第三年至第五年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

(二)农业特产税方面:对为保护生态环境,退耕还林(生态林应80%以上)、草产出的农业特产收入,自收得收入年份起10年内免征农业特产税。

(三)耕地占用税方面:对西部地区公路国道、省道建设用地,比照铁路、民航建设用地免征耕地点用税。享受免征耕地占用税的建设用地具体范围限于公路线路、公路线路两侧边沟所占用的耕地,公路沿线的堆货场、养路道班、检查站、工程队、洗车场等所占用的耕地不在免税之列。

(四)关税、进口环节增值税方面:对西部地区内资鼓励类产业、外商投资鼓励类产业及优势产业的项目在投资总额内进口的自用设施,除《国内投资项目不予免税的进口商品目① 资料来源:温家宝:优先支持边疆民族地区加快发展[N].人民网,2010

录(2000年修订)》和《外商投资项目不予免税的进口商品目录》所列商品外,免征关税和进口环节增值税。

从政策落实效果上看,这些政策对于调动民族地区发展经济、维护稳定的积极性起到了极大的作用。民族地区税收优惠政策的实施吸引了不少鼓励性投资的内外资企业,但是享受所得税优惠政策的企业相对于庞大的增值税一般纳税人来说,数量明显偏小,而这些增值税一般纳税人中大部分企业不属于少数民族地区税收优惠政策所享受行业,而民族地区税收优惠政策规定企业享受政策是从生产经营日开始算起,并非获利之日。这就造成了虽然有政策却享受不上的尴尬局面。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说明,民族地区税收优惠政策本身有着很多问题,有些方面并没有达到政策预期。

二、我国民族地区现行税收优惠政策的问题

(一)民族地区的税收优惠政策优惠程度不大

从国家已出台的西部优惠税收政策看, 基本上只是过去对东部沿海地区优惠政策的重复, 不足以构成像当年东部地区那样的税收优势。实践已证明实施足够份量的税收优惠,是改善地区投资软环境的行之有效的经济政策。不适当的区域税收优惠在某种程度上必然加剧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滞后性。对企业而言,为了享受更多的税收优惠政策,肯定会将资金投往可以享受税收优惠政策较多的经济特区、经济技术开发区、沿海开放城市等,而较少选择享有税收优惠较少的民族地区。

(二)民族地区税收优惠政策不够正规和不成体系

我国民族地区税收优惠政策大多通过零散的法规规章公布,只是规定了一些原则,而且优惠层次多、划分复杂,这就造成了优惠政策错综复杂,任意“优惠”等现象屡有发生。另外,在实施西部大开发税收优惠政策中,各地方在认识上有不同理解和看法,执行标准、宽严程度也就不统一。还有些地方为吸引外资,引发地方政府竞相攀比,有的擅自制定税收优惠政策, 超出全国统一规定范围自行制定优惠政策,使税收法规丧失了应有的规范性,在一定程度上也就打击了投资者的投资信心。

(三)民族地区税收优惠政策的激励作用不强

我国在税收优惠的操作上基本采用降低税率、定期减免、再投资退税等直接税收优惠措施。这种形式的特点是政策的透明度高,征、纳双方易于操作。但这种方式是针对企业利润的优惠,主要适应于盈利企业,而对那些民族地区的投资规模大、经营周期长、获利小、见效慢的基础设施、基础产业、交通能源建设、农业开发等项目的投资,鼓励作用不大。

(四)税收优惠政策的产业导向性不够明确

在我国的西部大开发实践中,由于过分偏爱区域税收优惠而忽略了产业税收优惠,这在某种程度上给我国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环境和秩序带来了一系列问题,产生了一些负效应。民族地区迫切需要投资的是能源、交通、通信、原材料以及高新技术产业,但目前的税收优惠政策对基础产业重视不够,在民族地区企业利用资金进行技术开发和创新等方面仍缺乏支持力度。税收优惠政策往往鼓励内外资向建设周期短、利润高、风险低的传统工业和加工工业投资,必然会造成短期投资增多,投机行为扩大,不但不利于产业结构调整,还加剧了经济的无序竞争和政府收入的流失,从而降低了税收对资源配置的调节作用,使制约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瓶颈”现象始终难以缓解。

三、中央财政加大民族地区税收优惠政策的新举措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一旦各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出现了较大差距,在市场经济规律的自发作用下, 差距将与日俱增。因此,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市场追求效率, 政府就应该负责公平, 尤其是中央政府更有不可替代的主导作用。效率由市场机制来实现,公平要由政府干预来实② 资料来源:高天柱.最新国家税收优惠政策与新会计准则应用指南实用手册[M].税务管理出版社,2007

现。在我们这样一个中央集权、地区发展极不平衡的大国,尤其要由中央政府的宏观调控来实现。目前,中央也不断对少数民族地区税收优惠政策加以调整和补充,使其能够与东部站在同一起跑线上,加强中央财力,实行政府干预,援助欠发达地区,促进各种生产要素向欠发达地区流动。

(一)优惠政策助力民族地区发展

据财政部预算司有关负责人介绍,为促进民族贸易发展,国家对民族贸易和民族特需商品生产企业在财政、金融和税收方面实行“民贸三项照顾政策”,即:对民族贸易和民族特需商品定点生产企业流动资金贷款,实行比基准利率月息低2.4‰(年息2.88%)的优惠照顾,利差由中央财政负担。

每年安排1亿元贴息贷款,用于民族贸易网点建设和民族特需用品定点生产企业的技术改造,利息补贴由中央财政和省级财政共同负担;对民族贸易县内的国有、集体商业、供销、医药企业和新华书店,实行增值税县级企业先征后返50%、县以下企业免征的照顾政策。

在增值税方面,为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适应和满足各少数民族生产生活特殊用品的需要,对民族贸易县内、县级和县以下民族贸易企业和供销社企业销售的除石油、烟草外的货物免征增值税。

同时,考虑到茶等特需用品在少数民族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对国家定点企业生产的边销茶及经销单位销售的边销茶免征增值税。此外,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的农户还可按照相关规定享受耕地占用税减免优惠。③

(二)进一步加大支持力度

“按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要求,结合对民族地区发展的战略部署,中央财政将继续认真贯彻落实民族区域自治法,从政策和资金两方面进一步加大支持力度,提高民族地区基本公共服务水平,为民族地区的经济繁荣、社会进步、山川秀美和人民幸福做出更大贡献。”财政部预算司有关负责人介绍了今后中央财政进一步加大对民族地区支持力度的主要思路。

首先,加大民族地区财税政策扶持力度。一是延续“民贸三项照顾政策”。主要包括:将民贸网点建设及民族特需商品定点生产企业技改贴息贷款额度增至5亿元;对难以获得贷款、无法享受贴息政策、影响特需商品正常生产和供应的民族特需商品重点生产企业,明确给予专项技改补助支持;安排补助资金,支持低氟砖茶等特需商品生产。

其次是完善税收优惠政策。跟踪了解相关 税收优惠政策的执行情况,并针对在执行中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及时调整与完善。同时,根据税制改革总体部署,积极推进新企业所得税实施工作,总结东北地区增值税转型试点经验,推进增值税转型在全国范围的实施,完善资源税等,为促进包括民族地区在内的各类企业公平竞争和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创造良好的税收环境。

四、对促进民族地区税收优惠政策创新的补充建议

经济决定税收,税收影响经济。税收政策既是财政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国家贯彻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重要经济手段。从民族地区经济与税收关系的历史和现实中,可以看出合理的税收体系,是实现民族地区经济和税收持续、稳定和快速发展的必要保证。因此,根据实际情况,研究制定和完善适合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税收政策,对于进一步缩小民族地区与东部发达地区的差距,促进地区间经济的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对促进民族地区税收优惠政策创新有以下几点思考:

(一)促进税收优惠方式由直接优惠为主向间接优惠为主转变

一些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地区)随着经济的发展以及产业结构的升级换代,逐渐弱化直接优惠方式,加强间接优惠方式。我国也可以借鉴国外的做法,适当采取加速折旧、投③ 资料来源:中央财政大力支持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N].中国财经报,2007

资税收抵免、亏损结转、费用扣除、提取风险基金等间接优惠方式,鼓励企业资金更多用于科技投入和设备更新,加快高科技产业化进程。

(二)制定突出产业结构的开发西部民族地区的税收优惠政策

政府可根据西部民族地区的资源特点和产业结构特点制订税收优惠政策,以体现产业的优化升级。配合国家产业政策,对于那些急需发展的、西部民族地区较薄弱的基础设施、基础产业、高新技术产业等,制定倾斜力度较大的税收优惠政策。另外,对西部少数民族贫困地区具有发展优势的地方支柱产业和特色产业应当给予更为优惠的或者给予5-10年的税收减免政策,以帮助贫困地区尽快脱贫致富。

(三)建立西部民族地区资源开发补偿机制

西部民族地区也是我国重要的资源开发地区,对国家全局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大量支持。由于资源权益划分的中央垄断局面,作为资源属地的西部民族地区未能从资源开发中得到相应的经济补偿。可采取如下措施解决这一问题:在当前既定的法律约束下,资源所有权制度不能在短时间内改革,可以通过财政转移支付制度保证资源所在地合理的资源收益权。根据资源开发的周期性特点,可以建立“资源开发补偿基金”,代替资源税,能预防其对现有资源的掠夺性开采,减少了地方政府很多后续社会负担。

(四)加快税收优惠政策法制化进程

为切实提高民族地区税收优惠政策的透明度与稳定性。加快税收优惠政策法制化进程已成为当务之急。主要应从三方面人手:一是要尽快提升现行税收优惠政策的法律层次。二是清理整合现行税收优惠政策。三是规范税收优惠的管理权限。应确立合理分权的指导思想,采取中央授权的方式赋予地方政府一定的管理权限。

(五)加大税收优惠力度培育“洼地效应”

在实行产业倾斜政策的同时,继续加大地区倾斜的力度,将西部民族地区现行15%的企业所得税优惠税率再度下调;提高再投资退税比例,鼓励直接投资和循环投资;提高西部民族地区个人所得税起征点,降低税率,吸引人才投身于民族地区经济建设。通过这些税收优惠政策的综合实施,在西部民族地区形成政策“洼地”,吸引人才、资金流向西部民族地区。

小结:虽然税收优惠政策不是决定投资行为的主要因素,但当其他条件相当的情况下,税收优惠政策对投资行为的影响就会凸现出来,民族地区在地理位置、自然条件和投资环境等方面处于劣势,要想通过逆市场调节,引导资金和人才流向民族地区,需要中央给予更大力度的优于东部以及西部其他地区的税收优惠政策,让投资者能在民族地区做其他地方做不了的事,并且实现其预期利益,否则,不仅东西部地区之间的差距越拉越大,而且西部民族地区与西部非民族地区之间的差距也会越拉越大,最终形成双重二元结构。在民族地区建立创新型税收模式是一个复杂而艰巨的系统工程,既涉及经济基础,也涉及人才储备,更涉及管理机制和激励机制,需要社会各方面共同参与、长期努力才能成功。

参考文献:

[1]高天柱.最新国家税收优惠政策与新会计准则应用指南实用手册[M].税务管理出版社,2007.[2]田钊平.田钒平.民族地区税收优惠法治建设的思考[J].财税广场,2007,(3).[3]张冬梅.民族地区税收优惠政策的分析与调整[J].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6). [4]林珊珊.促进企业技术创新的税收政策分析[J].企业技术进步,2008,(6).[5]罗平,尚晓慧.资源型经济与创新型社会的思考[J].绿色经济,2008,(2).[6]中央财政大力支持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N].中国财经报,2007.[7]温家宝:优先支持边疆民族地区加快发展[N].人民网,2010.

第三篇:利用信息技术提高探究式教学水平

利用信息技术提高探究式教学水平

石河子一五二团中学

解金红

二0一0年二月二十三日

利用信息技术提高探究式教学水平

石河子一五二团中学

解金红

2004年—2006年,石河子教研室粟主任组织我校承担了国家级物理教育科学研究课题《运用信息技术构建创新型物理课堂教学模式》子课题《如何利用媒体设计探究式课堂教学》的研究工作。在这几年课题研究及实践中,课题组进行了大量的艰难探索,收获颇丰,有酸甜苦辣,有成功喜悦。

一、明确教材编写意图,转变教学观念

2003年秋季,当我校物理教师第一次拿上教科书时,眼睛一亮,像画报一样的教科书,精美的插图,栩栩如生;诱人的课题,引人入胜-----多彩的光、熟悉而陌生的力;浅显的知识,激励性的语言------,教材淡化了严谨的概念,强化了物理与自然、社会、生活的联系与应用;作业量少而具有开放性等。对我们教师来说,展现在面前的是一个全新的教课书。这该如何教?学生会不会因为只观察彩图而分散注意力?上课由原来严密的教学步骤、环节转换为探究式教学,开放是否影响教学进度?是否就没有更多的时间和一定量的习题进行强化训练?基础知识能否得到巩固?如何应付中考?

面对这一系列问题,我们课题组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和学习。首先,是再一次组织学习课程标准,钻研领会新课程的实质,进一步转变教学理念,尽量给自己一个较为正确的定位。在传统的教学论中,我们教师被定位为对学生单向“培养”活动,是教师将自己拥有的知识传授给学生,以教为基础,先教后学,教师的教在课堂上占主导作用。新课程呢?新课程把教学定位为师生的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是师生“对话”过程,是彼此交流情感、体验、感悟的过程。难怪新教材中有丰富多彩的插图,阅读资料(STS、科学世界),目的是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拓展想象,从图中获取信息。有那么多的“我的猜想、我的实验方案”等等,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注重学生个性发展。新教材呼唤师生交流、合作、达成共识、共进、共享,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

其次是钻研教材。当我们静下心来,细细品味新教材,发现新教材处处为学生着想,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为本的理念。新教材给教师创设了一个很大的自主空间,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学生情况确定相应的教学计划,各章节相对独立,内容可以自己调整。在教学中重视的是学习过程,采用的是发展性评价,重视的是学生个性发展,有利于实施因材施教。这对我们用传统方法教了几十年书的教师,从教学理念上无疑是一次挑战。

第三,尝试、探索使用新教材。我们尝试采用互动式教学,探究式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上课尽量给学生自由发挥的时间,引导学生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选择实验方案、实验器材等,我们教师仅在适时引导、点拨及矫正。由于经验不足,新的问题出现了,学生对新的教学方法不习惯,学生不愿说?也不知说什么?就等着老师讲,每实施探究过程的一个环节就要占很多时间,正常的教学任务往往难以完成,怎么办?我们课题组汇总了前阶段新课程教学体验中的问题,把课标所要求的教学理念同学生的实际学习心理进行对比、分析、研 究之后,提出了要探索的教学思路是:借助信息技术优势来辅助探究式课堂教学,用媒体拓展,用媒体增容、用媒体激趣,精心设计教学环节,提高驾驭课堂的能力。

二、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探究式课堂教学实践

我们课题组选择了在八年级三个班进行实验,尝试互动式、探究式教学的实践。改变了课改前,教师演示实验,学生观察,学生实验课由教师设计实验,学生模仿做的模式。我们用媒体出示相关的背景资料和教学内容,在学生有了丰富的感性认识、明确的学习目标、学习方法的基础上,再放手上学生自己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自己设计实验,这样,学生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了,学生敢说了、会说了,课堂气氛十分活跃。

1、利用信息技术探究课堂教学的引入环节。做法是,先用媒体给学生出示与课题有关的图文并茂的背景资料,供学生观察,发现问题,然后,把学生提出的问题、猜想投影到屏幕上,便于学生相互交流、探讨,确立自己的探究目标。选取生活中生动有趣的素材,加强物理学习与学生日常生活的联系,从学生所熟悉的情景导入,提出物理问题,与屏幕上的声、光、色而同步,极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动机,充分体现了物理的价值。实践证明,只要调动了学生的能动性,学生想的,做的远远超出了我们设计的环节,从而也使我们教师重新认识到了学生所具有的潜能。

2、利用信息技术设计探究式课堂教学的探究方法。首先,让各实验小组相对独立讨论设计探究方法,同一探究目标,不同小组采用 的方法可能不同,教师不予限制,只是引导,让学生充分发挥各自的潜能。如有的小组采用“控制变量法”,有的小组采用“类比法”,也有的小组采用“观察对比法”等。学生的学习方式主要包括,学习感觉通道和信息加工习惯两个方面。学习感觉通道是指学习者的偏好和擅长,感觉方式什么?例如有的学习者偏好利用视觉来获取信息,有的偏好利用听觉来获取信息,有的则偏好触觉来获取信息,在一个班级中,学生们偏好感觉不同,各自的物理基础不同,他们的思维方式也不同,我们在课前根据这些不同,将媒体设计使用照顾到不同学生的个别化特点,有时将学生异质分组,将讲解、呈现和动手几种教学手段有机结合起来,利用信息技术的交互性,倡导合作交流与独立思考相结合的探究式教学。其次,利用信息技术再现不同探究过程或方法。让学生阐明设计思路,说明为什么这样设计,这样设计的优点是什么;第三,全班交流讨论,确定最优化的探究方法。媒体把学生设计的探究方法展示出来,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打开了学生的思路,激发了学生思维的火花,是对体验性学习方法的一种肯定。同时,受到展示的学生来说是一种极大鼓舞,增强了他们的学习信心,提高了他们学习物理的兴趣。

3、利用信息技术探究式课堂教学的分析和结论环节。做法是,把学生探究的结果一一展示出来,让学生陈述、交流自己的观点,筛选出正确的结论。如在“探究浮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这一节课时,教师先用媒体设计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存储在计算机中,把重要的实验探究过程也设计成课件存储备用。在课堂教学中,首先用计 算机出示大海中行使的轮船,人们在游泳池中畅游等场景,让学生把木块、石头放入水槽中,分别出现下沉、悬浮、漂浮的现象,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浮力的大小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其次让学生充分猜想:浮力的大小可能与物体重力有关?可能与物体体积有关?可能与物体排开液体体积有关等数十个问题。当学生每提出一个猜想,就把这个猜想展示在屏幕上,学生很激动,越发积极思考。等猜想都提出后,让学生根据提出的猜想,进行讨论、分析、交流、探究,哪些问题通过生活实践、课外知识、小学科学课的知识,可以排除或解决,哪些问题需要进一步实验探究。然后学生确立自己的探究目标及问题,自己设计实验方案,选择器材,进行实验。教师巡视指导,最后,把做的比较好的同学的探究过程、数据用媒体展示出来,让学生以自己的实验数据进行分析论证,其他学生补充,得出结论,这样把有规律的概括、总结作为学生探究活动的自然延伸和必要发展。这种探究过程,可以集中时间直奔课题,课堂所用时间少,效率高。学生既获得了新知识,又从其他学生对比中掌握了新方法,同时体验到了合作学习的愉悦。

三、媒体功能好处多多,探究式教学硕果累累

在使用传统教材时,课堂上主要是以教师的讲授为主。我们每教一个新知识点或概念,教师一般要反复讲两三次,学生要机械的反复练习,每一节课都是教师辛苦的讲,学生恭敬的听,教师讲完了,学生听完了,练习也做完了,甚至老师由于口误说错了,学生也毕恭毕敬的听着,没有一点自己的想法,即使有也不敢说或不善于说。同一 类型的题,稍许变化一下,学生就无所是从。为了应付考试,我们老师翻来覆去的讲,学生反反复复地练,但效果不佳。在使用传统教材时,复习课更是累,不同类型的题反复练习,卷子做了一叠子,收效堪微,而用新教材后,复习时用的课时很少,也几乎没让学生做卷子。原因是新教材不考死记硬背的知识点,老教材中大量靠记忆背诵的就不用背了,以前能押着的题,就反复练,现在题又活又开放,谁知会出些什么题,探究性实验就更不用说了,生活中的例子比比皆是,谁知中考要让学生探究什么,学生经过新教材的学习,比老师更会探究。

使用新教材后,教法、学法上有了很大的变化,学生由被动的跟着学,变为主动的探究,学生在参与中展示出各自争强好胜、好表现自己的种种行为,更激起了他们学习的兴趣。加之使用信息技术教育,充分利用了课程资源,图、文、声并存,活跃了课堂气氛,学生溶入课题背景之中,课堂容量增大了,同一问题,学生有多种解法,同一实验,学生可设计出多种方案去做,真正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地步,加之评价方式的改革,更使得我们教师教的有了劲头,学生学的更有兴趣,时间也不再紧张了。还拿浮力这节课来说,以前我们要用5个课时,而同样的内容现在我们只需2个课时,学生在探究式教学、互动式教学中学得非常轻松。并且,如此教与学,学生的知识掌握的牢固程度,能力提高也是显而易见的,中考成绩就是其中一个佐证。

2009年全校120名学生参加考试,参加课题研究的班级物理学科取得等级A占14%,等级B的有41人,占35%,等级C的有33人,占33%,等级D的占11%,等级E的占7%。全科没有一个得F的,也就是说成绩全部合格,物理中考成绩名列地区前茅。这在我校实属罕见,为此,学校给我们全体教师进行了奖励。

在两年中,我校参加了师市教研室粟克冰副主任组织的市区物理中心备课组的备课活动,也听取了市区学校的课程改革研讨课、示范课,他们为我们做出了楷模,使我们收获很大。在这期间,兵团教委教研室在对课程改革实验区进行调研时,王新华副主任一行人亲自听了我们的课,对我们的课程改革工作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同时也指出了今后的努力方向。

通过两年《如何利用媒体设计探究式课堂教学》的研究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但在计算机技术日趋成熟普及的今天,在多媒体教学、网络教学口号日渐响亮的今天,我们怎样真正用好媒体,发挥资源优势,用利用信息技术设计探究式课堂教学呢?两年的课题研究实践深刻地揭示了一点:利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问题,首先是教学问题,不研究现行教学的病症所在,不深入研究利用信息技术参与的探究式教学的新特点,、新模式,不继续学习,那么媒体功能将失去新鲜的生命力。我们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学习研究。

1、对现有软件的应用有计划地进行探讨,发挥软件的资源优势。

2、树立终身学习观,不断学习,更新自己的教学思想,深入研究探究式课堂教学方法。

3、促进改革与利用信息技术教学的整合。

第四篇:完善税收执法责任制 提高税务依法行政水平

完善税收执法责任制 提高税务依法行政水平

——试论税收执法责任制与税务依法行政的结合

湘潭大学 陈 靖

摘 要:税收执法责任制是以我国现行的税收法律、行政法规所确定的税务机关的法定职权和职责为基础,依法确定执法主体资格,通过对法定职权职责的分解,明确执法责任,规范执法程序、考核执法质量、追究执法过错责任的一项执法监督制度。税收执法责任制的具体制度安排是税务依法行政具体要求的体现,税收执法责任制与税务依法行政相结合,事实上就是:在准确把握二者关系的前提下,正确认识税收执法责任制,紧扣岗责界定、绩效考核、责任追究三个关键环节,通过合理运用税收执法责任制提高税务依法行政水平。

关键词:税收执法责任制;执法考核;依法行政

一、税收执法责任制的内涵及意义

从历史和现实的角度出发,推进依法行政的重点是加强对行政权力的约束和规范,将行政权力的行使和运行纳入法制化的轨道。为此,国家税务总局明确税务机关依法行政的主要任务是:规范税收执法行为,健全行政监督体系和问责制度。可见,规范执法、执法监督是依法行政应有之义,实行行政执法责任制是约束和规范行政权力的有效途径。国家税务总局提出深入推行税收执法责任制工作的目标是:以统一的岗位职责和工作规程为基础,以信息技术为支撑,对税收执法行为进行全过程的监控、规范与考核,严格责任追究,努力实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全面提高依法治税水平。由此可见,推行税收执法责任制不仅仅是税务系统的一项重要工作,更重要的在于它是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和依法行政实施纲要的具体措施,是依法行政在税务系统的具体体现。

税收执法责任制是以我国现行的税收法律、行政法规所确定的税务机关的法定职权和职责为基础,依法确定执法主体资格,通过对法定职权职责的分解,明确执法责任,规范执法程序、考核执法质量、追究执法过错责任的一项执法监督制度。

(一)税务依法行政的动力之源

税收执法责任制用行政责任的形式将行政职能和行政权力转化为税务机关和执法人员的行政义务、行政责任关系、行政责任后果和行政责任追究规范,从而产生税务机关和执法人员不得不依规范实施行政管理的动力机制,使税收执法行为在事前、事中、事后都能受到约束,违法或不当的行政行为将受到严格地责任追究,税务机关和执法人员在工作中产生强烈的危机意识和责任意识,增强依法行政的主动性和紧迫感。

(二)税务依法行政的控制标准

税收执法责任制本身就是具体体现税务行政价值并能控制行政行为,即调控行政权力运行方向、力度和结果的标准。它通过严格界定税收执法人员的岗位职责和必须遵守的税收执法工作程序,使执法工作既有法可依,又有章可循,保证税收执法行为的合法公正,产生良性循环的激励机制和制约机制,使税务行政行为在规范的状态下沿着依法行政的轨道运行。

(三)税务依法行政的基本要素

税收执法责任制不仅是具体制度的要素,而且是税务依法行政的基本要素。其落脚点在于责任追究,坚持权责一致,要求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侵权要赔偿、违法要追究,是税务依法行政健全行政监督体系和问责制度要求的具体体现。缺少行政责任的行政体制,必将产生病态机制,使税务依法行政价值难以实现。

(四)税务依法行政的基本保证

税收执法责任制作为税务依法行政的基础性要素,通过考核机制保证行使税收执法权的税务机关及其执法人员严格税收执法,履行执法程序,减少不依法办税的可能性和执法的随意性,提高税收征管质量、效率和服务水平,保证行政效率和行政效益的有机统一,实现依法行政效果。

二、税收收执法责任制的制度安排 税收执法责任制的具体制度安排是税务依法行政具体要求的体现,税收执法责任制与税务依法行政相结合,事实上就是:在准确把握二者关系的前提下,正确认识税收执法责任制,紧扣岗责界定、绩效考核、责任追究三个关键环节,通过合理运用税收执法责任制提高税务依法行政水平。笔者认为,主要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转变观念,统一认识

当前,基层税务机关在认识上出现了一些偏差:一是怀疑。有的认为,推行执法责任制几年来,执法问题虽然有所减少,但并未杜绝,大的问题也仍有出现,执法责任制的作用有些言过其实,因此在推行执法责任制的工作中被动应付,说起来重要、用起来次要、忙起来就不要。二是观望。有的认为推行执法责任制是领导的事,是法制部门的事,与己无关,只要不触及个人利益,搞不搞无所谓。三是畏难。推行执法责任制涉及部门多,涉及人员多,协调难度大,有的工作起来难免放不开手脚,担心评议考核得罪人,认为平时日常事务性工作多,难免会出现纰漏,工作辛苦,还有风险,搞责任追究就是跟自己过不去。

这些思想的存在主要源于对执法责任制认识不正确。克服认识的偏差主要从以下入手:第一,要正确认识监督与执法的关系。应当看到目前监督不是多了,而是远远不够,真正形成机制的有效监督力度还比较弱,执法责任制的作用还没有得到充分发挥。执法责任制工作的实践也已经充分证明,执法责任制不仅能用,而且管用;不仅对税收事业发展有利,而且也是在制度上给广大干部以切实有效地保护。第二,要明晰税收执法责任制工作与税收征管工作的关系。从本质上来说,税收执法责任制工作是税收征管工作的组成部分,在工作目标上,它与抓收入、强征管、促服务是完全一致的,是相辅相成,互为促进的。税收执法责任制就是要紧紧围绕税收工作中的重点环节和突出问题,抓住普遍存在的、后果严重的、直接影响征管质量和水平的执法过错,真追实究;以明确岗责流程、强化对税收执法行为的考核和追究为手段,通过对征管流程的监控使征管行为可控,强化征管,优化服务,避免税收流失,增强纳税遵从。应该说,税收执法责任制就是税收征管工作的一个重要抓手。第三,税收执法责任制工作是一项全局性的工作,不是法制部门一个部门的工作,工作效果也是及于全局的,要形成法规部门牵头,征管、税政、人事、监察等部门参与,分工明确,各司其责,密切配合,良性互动的工作局面。

(二)合理设计,完善工作制度 1.优化岗责体系

岗责体系是税收执法责任制实施的基础,只有建立了合法、合理、科学的岗责体系,执法责任制才可能发挥应有的效果。现有岗责体系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优化:(1)职责法定化。在岗位设臵方面,应坚持以事定岗、依法定责、权责相当的基本原则;必须考虑工作量、执法人数等相关因素,解决“苦乐不均”的问题;要对执法岗位进行适当取舍,对岗位职责进行相应简并,科学整合岗位和职责,解决“一人多岗”的问题。(2)岗责完整化。岗责体系是执法责任制的基础,必须认真梳理现行岗责设臵,重新筹划岗责体系,整合执法人员岗位,有效解决执法责任不清、执法行为不规范、执法权力交叉等问题。应把因事设岗与因工作环节设岗相结合,有效解决基层人手少、兼职多、责任不明、权力交叉、有岗无人和有人无岗以及执法空白点的矛盾。(3)岗责系统化。岗位是根据税收执法活动的需要,按照各项税收业务环节,结合统筹管理而设立的,职责是按照岗位的设立及税收业务需要,按照法定权限赋予各岗的权力和义务。岗位及职责是一个整体,岗位的确定及职责划分应充分有利于执法活动的开展,体现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关系,并成为一个有机整体。

2.优化考核评议制度

考核评议是全面落实税收执法责任制的重点。税收执法责任制中的考核评议必须符合税收工作规律,具有科学性、公正性、动态性、长效性和竞争性,既有利于调动每个税务干部的工作积极性,又有利于推动依法治税工作的开展。

(1)完善税收执法管理信息系统,充分发挥其作为日常考核主要手段的作用。以执法系统作为日常考核的主要手段,利用信息化的优势,实现考核的日常化,是我们目前和今后日常考核的主要发展方向。但因为执法系统自身的不完善和相应的配套机制的不健全造成了日常考核工作很难落实到位,工作中形式主义明显。执法系统在考核工作流程、考核依据、考核范围等方面还有改进和完善的空间。随着依法治税工作的深入,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一一暴露出来,例如执法的效率、成本等问题,急需要我们通过有效的手段和制度来进行处理。执法系统在这方面还大有所为,我们要不断发挥执法系统的现有的优势作用,更加积极主动地探索有利于我们改进工作方式和工作效率的制度。要着重于改变执法系统重程序轻实体的现状,加大对执法质量上的把关。执 法系统的考核机制主要是侧重于对税收征管程序、时限上的考核,而对税收征管的实体内容是否符合法律法规的规定,却无法判定。执法疑点信息库的上线和不断完善将有力改变执法系统重程序轻实体的现状,也为重点考核提供了一定的参考。

(2)加大重点考核力度,对税收执法中深层次的问题进行发掘。第一,增强重点考核的方式、方法的创新意识。现在的重点考核的内容大都还只是横向的、表面的,增强重点考核的方式、方法的创新需要对整个税收执法行为进行纵向的深入分析,对具体的完整的税收执法案件从案件发生到案件结束整个执法过程每个环节、每个执法人员的权、责的履行和承担做详细检查和考核,对执法行为背后,深层次的执法问题进行发掘。第二,减小重点考核人为因素的影响。重点考核主要以人工考核为主,人工考核一个主要问题即无法避免主观性的影响,这就容易使人们对重点考核的公正性和客观性产生质疑。此外,对于重点考核,一些基层单位、基层同志不理解,认为是“为了检查而检查”,存在抵触情绪。重点考核必须坚决执行国家的税收法律法规和政策,减少人为因素的影响和干扰,才能发挥重点考核的真正作用。

(3)整合多种考核渠道,形成有机统一的考核体系。不论是以执法系统日常监控为主的日常考核,还是以专项检查、重点督察等手段为主的重点考核,目前来说都没有形成一个相互促进的有机整体,各种考核各自为政的局面比较普遍。这就造成了考核内容、方式虽多但是却分散不集中,重复重叠较多,考核的任务分散在多个部门,一方面造成考核重复、考核标准不

一、考核缺乏科学性,另一方面加重基层税务干部的工作负担,使得行政效率低下,造成不必要的人力和物力的浪费。

以执法系统为例,由于税收执法管理信息系统的数据源只限于综合征管软件,使得考核范围也只能局限于CTAIS执法岗,这样势必造成纳入考核范围内的税收管理员与非 CTAIS 执法岗的不平衡。因此,要解决这一问题,除了对其他非 CTAIS 执法岗进行人工考核外,更为便捷的方法是加快各种应用系统的数据整合,拓宽执法管理信息采集的数据源。目前,各种应用系统功能交叉重复、信息资源共享程度低,使得税收信息资源呈现出分散使用的局面,不利于税收信息资源的深化利用,也不利于税收征管。因此,应以金税三期工程建设为契机,进一步加速对CTAIS 系统、增值税管理信息系统、出口退税系统、纳税评估、所得税汇算清缴管理等应用系统的数据和功能整合,将非CTAIS 执法岗一并纳入考核范围,逐步建立税收管理的内部全程日常监督机制和税收执法评估机制。

(4)加大外部评议的份量,更加重视评议结果。外部评议和内部考核作为税收执法责任制中的考核评议环节的一体两面,它们所要达到的目的是一致的。外部评议主要依靠纳税人及广大群众的监督,这就需要:一是提高广大纳税人的法治意识,并使他们具备一定的评判能力,懂得依靠法律武器维护自己合法权益,“有话能说”;二是要开拓评议的渠道,积极探索多种评议方式,使纳税人“有话敢说”;三是要重视对评议结果的运用,要把评议反映的问题引入到责任追究程序中去。

3.优化责任追究制度

执法责任制工作的落实,关键在于责任追究。今年 3 月份,长沙市国税局制定出台了《长沙市国家税务局税收执法过错责任追究办法(试行)》(以下简称《办法》),以落实执法责任为切入点,以强化责任追究为着力点,通过健全制度,量化标准,正确把握责任追究的尺度,对建立和完善责任追究制度作了有益的探索。笔者认为,责任追究制度应坚持“两个原则”,突出“四个方面”。

(1)坚持两个原则

一是坚持积极追究原则。积极追究的目的是彻底摆脱“守株待兔”式的被动追究方式,实现由结果管理向过程管理的转变。坚持积极追究原则抓两个方面:一要调动和发挥积极性。税政法规工作部门作为行政执法过错责任追究的职能部门,其工作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对于做好行政执法过错责任追究工作至关重要。在工作职责上,明确各级法规机构拥有受理案件和立案、启动追究的权力,给各级法规部门增加了工作的压力和动力,增强了其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在方法上,把过错追究工作与对过错追究工作的考核结合起来,把对过错追究工作的考核与绩效考核等结合起来,层层考核,严格把关,加大了追究力度。二要全方位掌握案件线索。建立法规部门与税政、征管、稽查和监察等部门的信息反馈制度,确立发现的执法过错行为的主要渠道,即:通过税收执法检查、税收征管考核、税政部门组织检查、稽查等日常工作发现;通过行政复议、行政应诉发现;通过举报、投诉及人大、审计部门的检查发现,形成全方位、多渠道的过错汇集机制,充分发挥协调配合、上下联动的效力,增强追究工作的主动性。

二是坚持公开追究原则。公开追究,既可以充分发挥监督作用,防止追究权力的滥用,也可以加大对行政执法过错行为及其责任人追究的曝光力度,对于震慑执法过错行为具有重要意义。坚持公开追究原则抓三个方面:一是公开税务执法责任人员及其职责、权限;公开征管质量考核、执法检查等考核检查的结果,以便及时掌握过错线索。二是过程公开,公开行政执法过错责任追究的全过程,在追究案件审理中,允许当事人陈述、申辩和质证,做到事实清楚,依据合法,定性准确;对于重大、复杂的案件通过会议集体审议,以确保追究决定的客观公正。三是结果公开,将税务人员执法过错行为责任追究的结果公开,强化监督和管理。

(2)突出四个方面

一是突出追究形式的科学性。以《办法》为例,规定了执法过错责任追究的六种形式,其中诫勉谈话、责令作出书面检查、通报批评、责令待岗、取消执法资格五种追究形式,严厉程度由轻及重,经济惩戒设臵不同幅度与其他追究形式合并适用。责任追究时可以根据执法过错的严重程度追究责任,实现科学惩戒的目的。

二是突出追究范围的全面性。以《办法》为例,责任追究涵盖了税收执法中执行政策、税务登记、纳税申报、发票管理、税款征收、纳税评估、税务稽查、行政处罚、行政复议、行政诉讼、国家赔偿等各个方面的执法过错情形,并根据每一条情形明确具体追究形式,实现全面规范税收执法行为的目的。

三是突出追究主体的明确性。以《办法》为例,不仅规定了执法过错分级追究的原则,而且明确各单位执法过错责任追究机构的职责,确定涉及相关部门如法规、监察、人事、财务等部门的具体权限,权责分明,避免职能交叉,便于各追究主体各司其职、各尽其能。

四是突出追究程序的可操作性。以《办法》为例,明确了从追究程序启动到组织调查再到作出决定,各部门之间的衔接以及具体时限和工作内容,确保程序运转的严密;责任追究分情况适用简易程序或者一般程序,大部分的执法过错可以通过简易程序予以追究,避免所有的执法过错都要通过复杂的一般程序,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保证执法过错责任追究的效率。

(三)统筹结合,健全管理机制 1.优化考核功能与完善征管模式相结合

税收执法责任制不是脱离其他税收工作单独进行的,它是整个税收工作的组成部分,与强化管理的整体思路和措施一脉相承,执法责任制必须与征管制度建设有机结合。在税收实际工作中,税收征管的难点往往也是执法考核的真空地带。比如现行征管中存在的薄弱环节:个体定额核定与企业纳税评估,由于自由裁量权的存在和监控考核的难度,自动考核对这两道环节并没有设臵监控点。但无论从规范执法的角度抑或是从加强征管的层面,都有必要将这两道环节明确一个量化、细化的标准,进而增强考核的可操作性和征管的精细度。如对个体定额核定可通过对不同行业、不同路段进行科学的测算或评议,由此来确定一个基本标准范围,并通过 CTAIS 的录入纳入现行的考核系统。对纳税评估可制定一个细化、统一的《纳税评估操作规程》并明确具体的岗位职责分工,使基本数据可以在 CTAIS 中体现,并与纳税人自行申报的数据进行逻辑比对。通过优化考核制度与完善征管模式的良性互动,可以有效地防范执法风险、堵塞征管漏洞,推进税务依法行政。

2.考核追究与落实整改相结合

追究难,整改更难。整改工作是否有效进行,直接关系到责任追究的严肃性。检查发现的问题在整改上往往“雷声大雨点小”,被查单位对落实处理意见推诿搪塞,检查单位对整改情况缺乏跟踪督促力度,很多问题在整改期内未整改完,有的甚至不了了之,监督实效大打折扣。如果所揭露的问题不能得到有效整改,那么监督的目的就不能实现,执法责任制也就失去意义。应将整改作为一项重要的工作来规范和开展,形成一套可行性较强的工作思路和方法,建立整改的长效机制,确保执法责任制取得实效。一是建立整改核查机制。要对整改情况进行跟踪检查,并将以往整改情况列入考核范围进行检查和披露。二是建立整改督查机制。应及时督促发现问题的单位进行整改,督促整改措施不到位和屡查屡犯的单位应当责令限期执行;逾期仍不执行的,应严格对责任人进行追责并对领导进行问责。三是建立整改联动机制。税政、征管、稽查等部门要加强与法规部门的协作配合,明确内部整改工作机构,建立工作机制,合力推进整改工作。

3.事前、事中防范与事后追究相结合

从现有的日常考核和重点考核看,都是以税收执法行为的事后考核为主,虽然执法系统中有预警监控模块,但是执法系统所预警的执法行为只是税收执法行为的一部分,而且侧重于对程序性方面的预警。事前、事中防范在执法责任制中应该起的作用还没有充分得到重视。部分税务机关偏重于对税务执法行为完成后的监督,以追究了税务执法人员多少过错为体现执法责任追究工作成绩的主要衡量标准,对执法依据是否充分、准确、岗位职责是否明确,工作规程是否详细、具体等问题漠不关心,由此造成了事前和事中防范的缺失。因此,一是对于执法责任制岗责流程包括执法主体资格、执法权限、执法目的、执法证据、执法程序、适用法律法规等必须事前公开明确,使执法人员心中有数以防患于未然;二是要强化预警机制,运用预警系统在过错发生前及时 提示执法风险,尽量减少执法过错行为的发生。

4.追究与激励相结合

税收执法责任制的核心是对执法行为的规范,对税务干部的管理。但由于现行的考核机制只注重追究,缺少激励机制,干部感受不到回报,因而会造成一定的负面效应,还可能损害基层税务干部的身心健康,影响依法行政的效果。我们认为,首先在考核机制的导向上,应当正向引导与教育并用,加分制与扣分制并用,从而真正构建一个以人为本的考核机制,切实解决税收管理中“多干多罚、少干少罚、不干不罚”的问题。其次,应将考核结果与个人的考评或干部提拔任用相结合,允许考核分数参与评优、提干,从而真正做到奖勤罚懒、奖优罚劣,充分调动广大干部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确保执法责任制真正发挥作用。再次,应把对单位的考核与对个人的考核结合起来。对于个人出现重大执法过错行为或执法过错量大的单位,应考虑在针对单位的绩效考核中认定为较差等次,以此提高单位领导对具体执法行为的重视程度和规范执法意识,提高整体依法行政水平。

5.推行执法责任制与提高干部队伍素质相结合 推行执法责任制实际上是实现管事与管人的结合,根本上是通过税务干部执法意识和执法水平的提高实现依法行政目标。在实践中我们清醒地认识到,执法人员的业务素质、执法水平和工作能力直接关系到税务机关履行执法责任和依法治税的水平。因此要将推行执法责任制与提高干部队伍素质结合起来,下大力气提高税务机关整体执法素质。要加强对《税收征管法》等税收相关税收法律法规的学习,既要懂实体又要懂程序,既要懂税收又要懂法律,增强干部的执法能力,使干部能执法、会执法、敢执法,造就高素质的税收执法队伍,为税务依法行政提供人力保障。

第五篇:利用信息化提高反腐倡廉水平的调研报告

利用信息化提高反腐倡廉水平的调研报告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信息化正从整体上引导和影响着世界经济、社会发展的进程,成为各个国家未来发展的战略制高点和进行综合较量的焦点。纪检监察机关作为党委政府的重要部门,高度重视信息化建设,积极运用信息化手段服务纪检监察工作,是当前纪检监察工作适应现代化发展、与时俱进的必然要求,是纪检监察机关履行职能、推进科学发展的重要途径。

一、信息化建设的现状

从我县纪委监察局的实践来看,近年来在信息化建设和利用网络技术提高工作效率、促进反腐倡廉建设方面进行积极的探索,取得了一些成效。

1、加强了硬件设施建设。县纪委监察局及时为机关各室、派驻纪检监察组配备了电脑,还根据工作需要配备了手提电脑、打印机、摄像机、数码相机、录音笔等办公设备。除案件管理工作专用电脑外,其余所有电脑统一通过广域网办公平台接入互联网,实现了纪检监察工作的与时俱进。同时要求全县各镇(场)结合自身情况,及时配备专用电脑,为纪检监察工作的良好健康开展提供了硬件支持

2、加强了业务内网建设。积极开通县纪委监察局宣传网站,借助网络媒体交互性强、流量大的特点开展党风廉政建设宣传教育,力求快速及时地把高品位、高质量的党风廉政建设信息传递给每一位登录者,倾力将廉政网站打造成为信访举报和效能的主渠道,营造了浓厚的反腐倡廉氛围。结合纪检监察信息的舆论窗口和经验交流的主渠道作用,进一步提高编写质量,突出其参考、快捷、权威等特点,鼓励支持全县广大纪检监察干部踊跃投稿,互相交流纪检监察工作好的经验做法。

3、信息化电子政务办公步入正轨。结合工作实际建立健全了纪检监察信访、党风廉政、案件等信息资源库及纪检监察综合信息资料库,极大地促进了纪检监察日常业务工作的开展。

4、加强了信息化应用与管理。在机关推行无纸化办公,把信息化资源充分运用于案件检查、案件管理等具体工作业务。强化了内网安全保密措施,切实管理好计算机信息网络和密码设备。在及时更新门户网站信息的同时,严格信息发布审批程序和权限,完善了信息报送制度。

二、信息化提高反腐倡廉水平的重要性

1、提高工作效率与质量。在日常纪委监察局机关工作中,利用以计算机和互联网技术为主的现代信息技术,充分发挥它在公文传递、案件检查、档案管理、信访工作等方面的作用,大大提高了信息传递的速度和可视性,不仅提高了管理的科学性、准确性和高效性,而且把工作人员从繁杂的劳动中解放出来,使纪委监察局工作走上现代化科学管理的轨道,不仅提高了工作效率,也减少了工作误差,提高了工作质量。

2、整合资源,信息共享。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建立纪检监察电子政务系统,实现纪委监察局和其他部门的信息系统和数据库联网,形成信息互动,堵塞漏洞,能更好地发挥反腐败的整体合力。

3、拓宽揭露腐败问题的渠道。当前,反腐败仍是人们关注的热点,群众参与反腐败斗争的积极性很高。在这种大环境下,纪委监察局机关举报网站引起了人们的普遍关注,网上举报已成为信访举报的重要渠道之一。

4、开展网上党风廉政建设宣传教育。网络媒体交互性强,开放度高,流通量大打破了广播、电视、报纸杂志等传统媒体的局限,为党风廉政建设宣传教育适应形势需要、发挥良好作用提供了新的有效途径。

三、利用信息化存在的主要问题

纪委监察局信息化建设水平在逐步提高的同时,还有一系列不容忽视的问题亟需破解:

1、思想意识不强。有的干部对纪委监察局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缺乏充分的认识,有的认为

可有可无,有的存在畏难情绪。一般只是把信息化作为提高工作效率、传播信息、宣传组织政策、政务公开的手段,还没有从提高面向公众服务能力、推行电子政务的角度去考虑信息化工作。

2应用水平不高。信息技术在纪委监察局业务工作中的应用范围不广,信息化工作停留在网络建设、信息交换层面上,缺乏系统的理论指导和具体的实践指导,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程度低。

3、信息化人才缺乏。据了解,在许多纪检监察干部看来,互联网和各种局域网既是一种新的认识工具,又是一种新的交流工具,还是一种新的生产力。不少纪检监察干部对信息技术原理、信息技术的作用和计算机知识、网络知识以及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未来等信息的了解还是很缺乏。纪检监察干部队伍中缺少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

四、利用信息化提高反腐倡廉水平的对策建议

1、要强化思想认识,把信息化建设作为重要任务来抓。加强县纪委监察局信息化建设,是当前纪检监察工作适应现代社会发展、与时俱进的必然要求,是县纪委监察局机关履行职能的重要途径,是科学决策和加强管理的前提条件。面对信息革命的浪潮,如何应对信息化的挑战,充分开发、利用信息资源为纪检监察工作提供发展动力、实现工作创新,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战略性课题。因此,县纪委监察局要高度重视信息化建设,健全相关组织保障机制,充分认识加快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意义,积极运用信息化手段服务纪检监察工作,着力构建信息网络体系,实现系统内信息资源共享,推动纪检监察工作的可持续发展。

2、要加大基础投入,把网络建设作为关键环节来抓。在硬件基础设施方面,要不断加大计算机、多媒体和办公设备等硬件的投入量,提高信息化装备水平。在网络基础设施方面,在统一规划的基础上整合现有的网络资源,完善网络设施建设。一要积极推进内部局域网建设。通过内部局域网络建设,实现内部各科室的网络互联,在单位内部和部门间实现电子公文传输和综合信息的网络传输,借助办公自动化局域网进行具体的组织业务操作,以促进工作效率的提高。二要加快纪检监察系统内网建设。积极开展与中央、省、市纪委和兄弟地方纪委相互之间的网络互联互通,逐步扩大联网范围,并提高互联互通的程度,将现有的网络资源逐步整合到全国纪检监察系统办公资源网络平台上。三要完善纪检监察系统外网建设。坚持内网、外网与互联网的物理隔离,保证外网的安全运行,完善和丰富网络的服务功能,增强服务公众的能力。

3、要建设行政审批电子监察平台。抓紧建设行政审批电子监察系统,尽快推动县直有关部门行政过程和结果实时上网,将县直部门的行政审批事项纳入电子监察系统监管。围绕建设行政审批电子监察平台,着力抓好三项工作:一是规范审批事项。二是推行网上审批。三是实施电子监察。在网上设置相应监察点,对出现的违规情况,由系统自动给相关人员发出预警信号。

4、要建立一支高素质的纪检监察机关信息化队伍。要提高应用水平,把人才培养作为战略措施来抓。要将纪委监察局机关信息化建设工作做好,仅靠良好的硬件基础是不够的,建立与依靠一支高素质的纪检监察信息化队伍,全面提高纪检监察人员的信息素养,才是问题的关键纪检监察干部只有熟练掌握现代信息技术,具有良好的信息素养,才能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

下载税收优惠政策的调整将有利于提高外资利用水平word格式文档
下载税收优惠政策的调整将有利于提高外资利用水平.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