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开发、利用小学数学教学课程资源库,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课题概况
《开发、利用小学数学教学课程资源库,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课题
2004年下学期总结
课程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就是课程改革的支持系统。开发和利用小学数学课程教学资源,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供丰富的、适切的教学资源是实现课程改革目标的重要一环,通过开发和利用教学资源,对提高教师的专业化水平和提高教学质量有着重要的作用。基于这样的认识,本期我们仍以推进新课程改革为工作重心,以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为工作目标,开展课题研究的各项工作,具体总结如下:
1、目标明确,研究经常。
(1)目标明确。学期初,组织课题研究核心组成员和全体实验教师重温和进一步明确了课题研究目标,对前段研究工作进行反思和总结,提出改进措施,并认真制定出学期研究计划,做到有的放矢开展研究工作。
(2)研究经常。课题组成员经常在一起探讨课题研究工作中出现的一些问题,经常交流、探究教学资源的开发途径,收集、整理与利用工作等等,全体实验教师也已形成了共同研讨的浓厚氛围,同伴交流、小组探讨、网络讨论已成为我们广大教师的一种自觉行为,在这样一种氛围中,教师的研究、反思能力得到不断提高。
2、教师培训,注重实效。
继续认真实施实验教师培训计划,让老师在课题研究中不断提升自身素质,为资源库整体水平提升奠定基础,从而实现教师与资源库共同成长。
(1)每两周一次的教师培训和教学研讨坚持不懈。培训注重结合我区实际,理论联系实际,将理论培训讲座——教学实践——教师自我反思——教师互动反思结合起来,做到了有计划,有目标,重实效。
培训内容包括:《课程标准》“空间与图形”解读,教师要学会自我反思,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符号感”的培养策略,新教材教学专题研讨,空间与图形教学专题研讨,教学与反思交流等等。
通过培训与实践,实验教师驾驭新教材、活用新教材的能力及专业化水平都得到了较大的提高。
(2)积极开展校本研训工作,进行校本培训讲座,各学校紧紧围绕新课程中出现的问题开展研讨和培训活动,在不断的培训、实践、反思、研究、再培训的过程中,教师的自身素质和整体水平得到不断提升。
3、专题研讨,重点突出。
根据课题整体计划和学期计划,本学期重点在“空间与图形”部分进行深入研究,促进教师对本部分内容的进一步掌握。
(1)认真学习和理解《数学课程标准》对“空间与图形”领域的教学要求。一是进行了课程标准的再学习,二是组织了专题讲座,让全体教师进一步理解“空间与图形”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重要地位,理解该领域教学对学生空间观念形成的重要作用,促进了教师对这部分内容的理解和重视。
(2)以研究“空间与图形”领域为重点,开展了一系列研究活动:教学研讨、教学实践、教学反思、课例征集、论文交流等等,促进了课堂教学改革,促进了学生空间观念的形成,促进了教师专业化成长。(3)开展新教材专题培训和研讨活动。
根据全市统一要求,本期我区新开一年级班又新换人教版实验教材,我们加强了对两套新教材的研究和培训工作力度,除开学初对1——3年级新教材作教材分析外,还针对教学中的一些问题开展了专题研讨活动,如一课多上,围绕问题专题讨论,我的数学故事讲叙等等。
(4)组织了“案例与反思”评优活动,共有16位教师撰稿参加了全国小学数学新课程“案例与反思”评优活动(结果未出来)。通过反思活动,广大教师更理智地反思自己的教育理念和教学行为,主动学习和探究新的课堂怎样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较好地促进了教师教学理念和教学水平的提高。
5、校本研究,工作扎实。
(1)组织各学校教研组开展了“探究新课程改革面临的新问题”活动,各教研组在认真组织教师学习新课标的基础上,反思我们的课堂、我们的教学,探索新课程改革中面临的新问题、新困惑,通过反思,在各校共征集了老师们遇到的各种问题46条,课题组将就这些问题组织教师们进行专题研讨(已下发至各学校)。
(2)担任子课题研究的学校课题研究扎扎实实,育英学校开发的小学数学
学习资源库,受到广大教师、学生和家长的好评。燕山小学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资源,为教师、学生教学服务,收到良好实效。
5、丰富的活动,促教师专业成长。
(1)开展了新课程理念教学比武活动。以自愿申报,集中赛课的形式,全区共申报课22节,分三个赛点上课,共评出一等奖8个,二等奖14个。其中按数学课程的四大领域选出6节课在区第八届教育年会上进行了展示与交流,活动后,组织各学校对这六节课进行讨论,征求意见,从收到的76份反馈表中,老师们对这种研究活动一致肯定,反响很好。通过反复修改,这些教案作为集体智慧的结晶,都收入到我们的教学资源库中,供广大教师教学参考。
(2)新课程教育教学论文评比。本期,共收到数学论文116篇,经认真评审,评出区一等奖23篇,二等奖36篇,三等奖57篇。选送部分论文参加长沙市评比,获一等奖6篇,二等奖12篇,三等奖15篇。文彬等教师的论文分别获全国一等奖(2个)、二等奖(2个)、三等奖(3个)。从教师撰写论文的积极性和论文水平的提高状态看,我区教师的科研氛围和理论水平在大幅度提高。
(3)开展了案例评优活动。参加省教科院总课题组素材、案例评比,我区所送案例20篇,获一等奖5篇,二等奖12篇,三等奖3篇。(另有20多篇因省教科院搬家遗失而未评出奖次)
参加全国小学数学教学案例评优活动,蔡小平老师的教学设计《分米、毫米的认识》获一等奖(湖南省仅有两个一等奖),另有3位老师获二等奖,5位老师获三等奖。
(4)组织了区小学数学教学课件评比,共收到课件30个,评出一等奖12个,二等奖18个。送省教科院参评的论文、课件、教学设计等,我区教师获一等奖6个,二等奖8个,三等奖8个。
(5)参加全国引探教学研讨会,我区育英小学孙健敏老师执教的《平均数》一课,获一等奖,陈燕、荀耀胜老师的说课被评为二等奖,育才小学、五一中路小学分别被评为引探教学实验全国先进集体,毛娟、戴蓉老师被评为引探教学实验全国先进个人。
(6)育才小学邓飞雁老师的说课《地面装修》在湖南省小学数学青年教师第一届说课比赛中获省一等奖第一名。
(7)协助江苏教育出版社在我市召开的全国培训会,组织我区全体实验教师暑期参加了培训活动,我区实验教师戴蓉、蔡小平、张新蔚在培训会上执教了三节观摩课,受到广泛好评。
(8)在省总课题组召开的课题研讨会上,我区张新蔚老师所执教的《观察物体》一课在会上进行展示,受到一致好评。
(9)在全国教育学会小学数学专业委员会第十一届年会上,我区教师贺清老师所执教的《乘法估计》一课在这次会议上进行了展示观摩,受到与会者的一致好评。
6、加强了资源库建设及合理利用,实现资源共享,进一步推动了课程改革。
(1)新收集了1、3、5册新教材教学案例、教学素材、习题设计等共计一百多篇。这些案例、习题的设计和素材的采集,使广大教师精心学习、研究、共同研究的结果,是广大教师一次在学习和再提高的过程。
(2)整理、修改、编辑一册教学资源库丛书工作着手进行。
(3)网络资源库素材不断丰富,资源利用率不断提高。本学期共上载资源库案例、素材、课件、课程信息等一百来条,资源利用点击率达 次,基本达到资源共享,资源为教学服务的目的。
7、问题及思考
(1)资源库案例上交、上载资源库以后,如何使这些资源不断修改、完善,以适应不断发展的新形势、新要求?
(2)网络资源库的设置,如何更好地体现科学性、互动性、创新性,更好地加强交流,使更多的教师、学生、家长参与到新课程资源库的建设中来?
2005年,我们计划将教科中心自己设计的网络资源库出台,到时,资源库的实用性、可操作性将会更强。
执笔:陈晓飞 2004、12、
第二篇:《交互环境下小学数学新课程资源库的开发与利用》
《交互环境下小学数学新课程资源库的开发与利用》
2007年科研计划
长沙市芙蓉区育英学校数学课题组执笔: 莫丽华
一、课题研究目标
1.配合学校数学教研组工作目标,以课程改革为动力,一数学课标的精神为指导,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以落实双基为中心,加强数学的研究,抓好青年教师的培养,促进学生的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
2.配合总课题组的工作目标,结合学校数学校本教研的深入,及时收集、整理和开发富有学校特色的数学教学、教研资源,突出资源的 “合适、合用、便捷”。
3.继续充实资源库“专家库”资料。充实典型教例、教学反思等备课资源;充实基本题库,对原有题库进行必要的增加、删除和修改;收集和创立课件。
4.精心制作资源包,内容丰富、合理、实用,制作精美,凸出育英学校的个体特色。
5.教师博客继续开发,内容不仅只关系数学,可涉及其它学科领域,力求作出个人风格。
二、课题研究工作内容
在2007年里,课题组将继续发扬已有的成绩,并在此基础上有效弥补不足,力争在新的里取得更大的进步和更多的业绩。课题组拟在2007年开展的主要课题研究工作有:
1.配合校本教研的专题活动,“在整理复习中培养学生知识建构能力”;以次为契机参加市《整理和复习》教学比赛。
2.积极参加学校的各项活动。
3.结合教学确定课题研究的切入点,围绕课题广泛收集、积累资源筹备和开发数学教学资源利用和开发研究,补充专家库的资源。重点是典型教例课后反思及题库资源。
4.继续开展教师博客,学习网络教研;
5.1到3年级开发数学教学资源包,每一学期6个,全年约12个。第一学期一年级下册的《整理和复习》、《整十数加减整十数》;二年级的下册的《整理和复习》、《找规律》;三年级下册的《整理和复习》、《解决问题》。第二学期待定。
6.研究成员每月提交一次课题资料,校课题领导根据质量评出奖项。
三、课题研究步骤
上学期工作安排
1.3月份召开研究组成员会议,确定本研究方向和内容,分头理清研究思路,各自着手准备研究工作。
2.4月份组员会合讨论研究方向和内容的可行性,制定出具体计划,上交第一次课题资料,配合学校专题研究,三年级的《整理与复习》。
3.5月份1到3年级的老师收集资源包汇报,全体实验教师献计献策,形成“博采众长,形成共案”的集体智慧结晶。
4.6月份检查学校数学网站资源库的资料提交情况,重点检查专家库的资料。
5.7月分资源包制作加工完毕,送省课题组评比。
下学期工作安排
以上工作照常进行,根据省课题组和学校的工作适当调整。
四、课题组成员研究要求
鉴于2006年课题组成员中个别存在的资源包设计不细心、做事拖曳,提交的论文有抄袭和拼凑现象等现状,特提出课题组成员研究要求:
1.各年级的题库建设分配到各行动小组,集体研究集体建设,应用网络不断地充实基本题库。要求做到:题库中习题的来源于生活而应用于生活,有利于发展学生的能力,提高学生学习的学习兴趣,真正做到学“生活数学”。题库的内容丰富、形式多样,适合不同课型的课堂教学需要和个别化辅导、小组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的需要。题库中的习题均是一边使用一边检验,将使用后发现不合要求的、不利于学生发展的题及时删除。题库的建设应有利于课题组成员及时修改、增减,以期达到逐步完善,真正做到能为教育教学服务。基本题库其组成部分有基本题、变式题、综合题、思考题、能力测试题。
2.制定自己一年的研究计划,拟定自己的论文标题和大纲,做到有计划有准备,坚决抵制抄袭和拼凑论文,无思想无见解;
3.贵在有自己的思想,贵在积累和提炼。课题组成员必备:业务学习记录、教案设计及典型案例、研究调查和测试分析、教育随笔、个人论文集(含课题研究中的成长故事)、教育博客。
4.从各种渠道来收集资源包所需素材,更鼓励原创作品,开发第一手资源。每个资源包的每项内容必须在8个素材以上,学生的数学日记添进资源包。
5.每月的第四周的星期四准时提交课题资料。
6.从多反面收集优秀教案和优秀课件。
第三篇:小学数学教学资源的利用与开发
小学数学教学资源的利用与开发
小学数学教学的过程,既是学生数学知识系统性提高的过程,也是学生学习思维提高、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过程。对小学数学教学来说,合理的利用开发教学资源是创新小学数学教学方法的有效途径。
1.充分利用各种课程资源,创新小学数学教学方法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与普及,可以利用的课程资源在不断增加。从原始的教具教材到音像光盘,从单一的实物到多媒体的应用,从固定的学校、班组这个相对封闭的小环境到互联网、异地同步教学这个广泛开放流动的环境,教学资源在不断增加,从而为小学数学教学方法的创新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同时,在教学中适当选用新的课程资源,来增加学生的学习情趣,增强学生对数学概念、定义、规则、方法或技巧的理解,这本身就是一种创新。长此以往,对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
2.多种教学方法、手段对已有的资源优化整合,以达到教学目的
2.1合理运用各种教学媒体。时至今日,科学飞速发展,学校的教学设施也相当得到改善。为了体现这一点,我在课堂上尽量运用多种感官,动用全部认知和情意方面的储备投入学习过程中。如在上《认钟表》时,我就用了多种教学媒体。先运用实物让学生感知时间的概念,再运用电脑显示出钟表在实际生活中的广泛运用。既让学生动眼、动耳、动手,还让学生动了口,突破了认时间的教学难点。教学中,我利用电脑的优势,设计了一个活动的钟面同时配上动听的音乐,把学生的注意力都集中到课堂教学的内容上来,师生之间的交流融洽了,教学效果自然比“一言堂”好得多。
2.2利用学具操作,激发参与兴趣。兴趣是推动学习的一种最有效的内部驱动力,合理地安排学生动手操作,就可以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特点,激发他们参与学习的兴趣,调动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促使学生乐意去学。如:教学“8的认识”时,为了激发学习的动机,引起兴趣,教学中我特意安排一个学生动手操作的有趣练习,创设一个建构认知的情境。首先让学生把准备好的8根小棒放在桌子上,问同学拿出7根小棒,再放1根是多少根?然后要求学生用8根小棒拼出自己认为最美的图形,看谁拼得最好。然后让学生说出自己拼的是什么图形,怎样拼的,在此基础上教师归纳:小朋友拼的各种图形都是用8根小棒拼的,于是引入新课《8的认识》。教学8的组成时,让学生拿出8根小棒分成2份,学生借助于学具的操作,学得自然就轻松了。又如在教学“平均分”这个概念时,可先让学生把8个梨(图片)分成两份,通过分图片,出现四种结果:一人得1个,另一得7个;一人得2个,另一人得6个;一人得3个,另一人得5个;两个人各得4个。然后引导学生观察讨论:第四种分法与前三种分法相比有什么不同?学生通过讨论,知道第四种分法每人分得的个数“同样多”,从而引出了“平均分”的概念。这样通过学生分一分、摆一摆的实践活动,把抽象的数学概念和形象的实物图片有机地结合起来,使概念具体化,使学生悟出“平均分”这一概念的本质特征――每份“同样多”,并形成数学概念。
2.3巧设疑问,创设情境。问题是推动创新的原动力,鼓励学生提问是培养创新思维的重要途径。课堂上无论学生提出的问题正确与否,教师应从正面引导,鼓励他们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同时抓住思维含量高的问题,引导学生深入研究,这样就能不断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例如:“直线、射线、线段”的教学,为了让学生弄清“直线、射线、线段”的联系和区别。我首先从不同类型的线入手,观察“直的线”和“曲线”,让学生感性认识“直线、射线、线段”都是“直的线”,接着让学生随着我的演示从“能否延长”、“能否度量”、“几个端点”等方面弄清直线、射线、线段的区别,最后再通过学习教材的找一找、量一量等活动加深对教学内容的理解。教学中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利用已有生活经验建构起了新的知识,也掌握了学习、思考的方法。
2.4联系生活,加强运用。教学过程中,可能地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去解决实际问题。例如在第三册的第五单元《方向与位置》的第一课《东南西北》中,若在室内上课,学生接受的方向知识将是抽象的,不利于学生理解和记忆。把学生带到户外,让他们找找日出的方向,联系太阳是从东方升起的,以此为固定方向,让学生辨别一些树木、建筑物的方位。教师再稍加引导,有部分学生就能自己指出学校的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又如在第四册的第五单元《测量》中的《千米的认识》中,把学生带到操场上,测量出10米的距离,请他们试试若手拉手,需要多少个学生?让每个学生都走一走,大约走几步?然后让学生根据刚才步行10米距离所得的经验猜测:100米大约走几步?学生猜测后,再请他们走一走,把所得的数记录整理;至此,部分学生会以此类推:10个100米是1000米。教师再作引导:1000米=1千米,前面是用米作单位,后面是用千米作单位。课后可布置学生步测从家里到学校的距离。学生通过亲身参加实践活动,而且在日常生活中能经常用上,因此所学得的知识比较深刻,不容易忘掉。
3.优先整合各种课程资源
课程资源的整合与开发利用,对教师备课,提供了方便,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要求教师既要坚持跟踪社会上新事物的出现,又要学习研究掌握,并熟练地应用到教学工作中去,把新事物变成新的课程资源。这要求教师不但有过硬的教学能力和扎实的专业功底,还要有长期坚持不懈的学习新事物运用新事物的韧劲。
其次,要合理选用各种课程资源。在备课过程中,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目的,对可以利用的课程资源予以必要的比较、筛选,使教学内容与教学资源更紧密地结合起来。通过课程资源的利用,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情趣,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掌握运用所学的知识。
总之,在数学教学中,广泛开发利用校内外的课程资源,加强课程内容与社会生活和学生生活的联系,是小学数学教学创新的重要途径,有助于改变以往过于注重教材机械训练的倾向,也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第四篇:合理利用信息技术 开发小学数学教学资源
合理利用信息技术 开发小学数学教学资源---刘桂兰
《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指出“一切有条件和能够创造条件的地区和学校,都应积极开发与利用计算机(器)、多媒体、互联网等信息技术资源,组织教学研究人员、专业技术人员和教师开发与利用适合自身课堂教学的信息技术资源,以充分发挥其优势„„”我校是市政府花费巨资新建的一所现代化学校,各班都配备了电脑、实物投影、电子白板等各种多媒体教学设备,还有自动录播室、软件工作室等各种多种功能教室,完善了校园网络资源建设。为了充分开发和利用好信息技术资源,我校全体数学教师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了尝试,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1.体会到了“课件共享”的乐趣。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已经意识到:“多媒体技术”在“获取和进行交流等方面的作用和价值越来越体现出来”,它将成为一种不可或缺的课程资源。我们在单元集体备课时,会在对各个课时的教学设计进行充分讨论的基础上,对每一节课的课件制作进行合理的分工。老师们可以通过网络资料,相互推荐一些好的网站,如“小学数学教学网”“好课件吧”等。在这些网站中,收集一些素材,下载一些与课程直接相关的、富有参考价值的课件,经过筛选,再加上自己的思想,形成自认为最好的教学课件,也可以自己精心设计教学课件。再次集中时,同年级组的全体教师一起观看,一起修改,形成一个个“成熟”的课件,最后,教研组长将这些课件整合好,就形成了丰富的教学资源,每位教师在自己的教学中可以“拿来”,并加以改进,使之适用于自身课堂教学,课后多反思再修给。实践下来,教师们在交流的过程中,提高了课堂教学水平,避免了课件的低水平重复,切实感受到了资源共享的乐趣。
2.发挥自动录播室的作用
传统授课形式下,教师很难发现自己课堂教学中的不足,是因为看不见自己的表现,因而也就不能及时跟进改正,这也成为制约教师教学水平提高的症结所在。采用全自动录播系统对课堂教学活动实时录制,可以把课堂上教师和学生的活动、语言、互动、细节、资源等原汁原味的录制下来,同时将视频直接推送到校内多媒体服务器,支持多用户同时在线观看视频直播。
为了发挥自动录播室的作用,我校每学期都会开展“有效课堂研究”活动。在各个年级组内人人上课的基础上,推选出一名最优秀的教师代表参加学校展示。展示地点就在自动录播室。集体议课时,有必要时会将部分教学过程进行重新回放,上课教师与听课教师一起讨论、交流其中的环节。尤其是上课教师通过观看自己的教学录像,能够跳出自身的局限进行反思,更容易的找到自己的不足与需要改进的地方。对教师的课堂教学中的备课、教学、互动、应变能力等环节的揣摩、提高有比较明显的优势。录播系统的应用为教师的磨练及自我反思提供了十分便利的条件,为学校培养优质教师资源提供了良好的培训环境。现在,我校有许多教师脱颖而出,在各种课堂教学比赛中都取得了骄人的成绩。
3.经常举行同课异构活动。
在体会到开发于应用信息技术资源为教学提供便捷之余,我们也在思考:怎样处理好利用信息技术之源与传统的教学手段之间的关系。为此,我校与泰州实验小学、跑徐中心小学两所市内学校、外市建湖小学等,每学期都会根据四个部分的课程内容选择有代表性的相同的教学内容,然后由不同校的老师根据自己的实际、自己的理解、自己备课并上课。由于师生的不同,课堂教学的结构、风格不同,教学效果也不一样。参加研讨的老师通过对这些课的对比,找出每节课的优点与不足,然后再把经验运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通过研究,我们发现:低年级数的认识、几何图形的转换、图形公式的推导等运用多媒体教学,尤其能起到很好的教学效果。以前,教师们对于苏教版教材中新增加的“图形的平移与旋转”这一内容,教学时感到十分棘手。在课堂上无论教师是多么善于表达、比划,学生就是很难弄明白,自从有了多媒体后,大家都感到教得轻松多了,学生也学得兴趣盎然。但同时我们也发现,在教学过程中只简单地将信息技术作为加大教学容量的工具,或因为有计算机演示而弱化对数学规律的探索活动,对学生学习数学反而会起到消极作用。记得刚开始在教苏教版教材五年级上册中小数乘除法单元时,开始我们与平时的做法一样,每节课都使用课件,结果发现教学效果总不尽人意,尤其是小数除以小数。我们在讨论时,大家一致认为可能是多媒体惹得祸,有时干脆一张嘴,一支粉笔进课堂,结果教师在黑板上根据学生的回答演示计算的全过程,让学生上黑板板演,再根据学生中出现的错误及时地分析原因并加以纠正,教学效果明显好多了。
4.不让黑板变成“白板”。
我校在各个教室里,除了保留传统的黑板外,还配有电子白板。教师可以用智能笔在书写屏上写要点、圈点、批注,或画出各种图形,也可以轻松地调用内置的各学科资源。因此,有些老师认为用现代教学媒体替代黑板,是新课改下的新课堂的体现,有了多功能的现代教学媒体,黑板就应该“下岗”了,用粉笔和黑板上课,已经“老土”了。以至于40分钟的一堂课,偌大的一块黑板上,只有寥寥几个粉笔字孤立其中,感觉就像一片沃土上的几根禾苗,稀稀疏疏。更有甚者,黑板上没有一个粉笔字,“白板”一块。
我们现在上数学课,还要不要使用黑板?我认为,回答是肯定的。诚然,我们不可否认,现代教学多媒体的先进性,目前还没有哪个教学多媒体能比我们自己的双手灵活的。优秀的数学板书具有概括性、合理性、持久性、完整性、示范性、操作性等特点。课件板书由于画面经常变动,具有短暂性与局部性。学生只能是一种视觉暂留,不能及时地把感性知识上升为理性知识,其结果不利于学生知识体系的构建。因此,每次在议课时,黑板上板书什么,什么时机出现,都是必可可少的环节之一。正如英国牛津大学出版的《教育》中说:“所有的直观教具中,要数黑板最普遍、最重要、最灵活。也许正因为黑板过于为人们所熟悉,因而往往被人们忽视或不使用”。但愿我们能从教学实际出发,充分发挥黑板的作用。课堂上,千万别让黑板变“白板”。
在开发与利用这些信息技术资源的过程中,老师们真正体会到了“信息技术能向学生提供并展示多种类型的资料,包括文字、声音、图像等,并能灵活选择与呈现;可以创设、模拟多种与教学内容适应的情境;能为学生从事数学探究提供重要的工具;可以使得相距千里的个体展开面对面交流。信息技术是从根本上改变数学学习方式的重要途径之一,必须充分加以运用。”确实,组织教师积极开发与利用适合自身课堂教学的信息技术资源,可以充分发挥其优势,为学生的学习与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及有力的学习工具;为学生提供探索复杂问题、多角度理解数学的机会,丰富学生的数学视野,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第五篇:小学科学教学中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小学科学教学中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东北镇中心小学校
王春华
一、开发与利用科学课程资源从孩子身边常见的事物做起
提到学校科学课程资源,过去有许多人有这么一种片面的认识:认为学校科学课程资源就是教材等书籍。这些书籍的确是科学教育的重要资源,但它们决不是科学教育课程的唯一资源。事实上存在于学校之内的课程资源种类很多,除了教科书以外,课程资源还应包括诸如教师、教育管理者、学校图书馆、网络中心、实验室、仪器设备、生物角、生态园、科技园地甚至花草树木等。
还有许多人提到科学课程资源总认为那是个神秘和抽象的概念,其实恰恰相反,它是非常具体和鲜活的。作为科学课程资源,它们往往就是孩子身边的一些常见事物,而这些常见的事物往往会给孩子以具体形象的感觉,也容易令孩子对它们产生亲切感,多种多样、具体鲜活的资源还易于引起孩子的兴趣和科学探究的欲望。我们身边的花草树木可以作为帮助小学生认识生命世界很好的课程资源,它们的身上蕴藏着丰富的值得孩子们探究的、有价值的内容。以一棵小树为例,我们可以引导孩子在仔细观察的基础上提出许多问题如:这棵树叫什么名字?它的生长需要哪些条件?这种树到了秋天会落叶吗?有些树为什么到了秋天会落叶?水分在树内是怎样运输的?树是怎样吸收养分的?如何证明它进行了光合作用?有哪些昆虫对它的生长造成危害?如何防止这种昆虫对它的侵害?如果没有阳光,小树能活下去吗?能活多久?它与我们人类存在什么样的关系?等等。
孩子可以通过调查、访问、查找资料、设计探究性实验等方式寻求问题的答案,这样孩子对于生命世界多样性的理解、对于生物生命周期以及生物的基本需求的理解都会有新的认识,孩子的科学意识、科学能力通过这些活动也会得到有效提高。
二、贴近小学生的生活,从小处做起扩展学生对周围世界的体验
小学生对周围世界有着与生俱来的探究兴趣和需要,新的课程理念要求我们用符合小学生年龄特点的方式学习科学,提倡科学课程贴近小学生的生活,利用好多种科学资源,帮助他们不断扩展对周围世界科学现象的体验。
例如,许多学校中都有小池塘的存在,在一位课程资源意识很强的教师眼里,小池塘便是一个很好的课程资源,它里面蕴含着许多可供探究的东西。如,我们可以引导孩子观察这个小小的生态系统究竟生存着哪些小生命?经过一番调查,学生不难发现:池塘的岸边生长着各种树木花草,还生活着许多诸如蚂蚁、蚂蚱,蚯蚓、蜜蜂、蝴蝶等小动物;池塘的水面上漂着浮萍,还不时地有蜻蜓、水蜘蛛在活动,池塘的水面下生长着水草、鱼类、青蛙还有各种浮游生物。在此基础上我们还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这些生命都是怎样生活的?它们之间有联系吗?这里面是否存在着食物链?如果将整个小池塘封闭起来,少了某种生物,是否会对整个生态系统的平衡产生影响?有哪些情况会对小池塘造成污染?如果池塘里的水受到了污染,哪种生物首先受到伤害?有哪些措施可以保护小池塘,使它免受或少受污染?在对这些问题思考的基础上,我们还可以进一步将问题拓展开,如:由对小池塘保护的思考,你对我们的城市环保有哪些建议? 这样,一片小池塘便可被我们用来作为锻炼学生观察能力,认识动植物,理解生态系统成员间的关系以及环保重要意义等方面具体、鲜活的课程资源了。
三、充分利用已有的图书资源
在校园当中,我们平时用的课本以及各种各样的图书资料是最为常见的课程资源。许多学校都建有自己的图书馆,图书馆中的各类藏书、报刊也是我们宝贵的课程资源。此外,许多家长也为自己的孩子购置了种类不同的科普读物。这些读物利用好了,便是一笔不可忽视的精神财富。
布于各个学生家庭中的图书资源加以充分利用,我们可以以班级为单位,建立起自己小小的图书馆。我们可以对每位学生家中的科普读物进行普查登记,随后对它们进行整理分类,按顺序将这部分读物登记在册。有了这样的小册子,每位同学便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与兴趣爱好向拥有的同学借阅了。这样不仅可以使存在于每位学生家中的图书资料得到最大程度的利用,而且可以培养学生团结友好、相互帮助、爱护图书等可贵品质。同时,学生相互间的交往能力,自我管理能力也得到了有效的锻炼。
四、立足学校独特的地理环境与自然资源,开辟科教天地
每个学校都有自己独特的地理环境与自然资源。学校可以充分利用校内土地或学校的自然环境开辟科技园地、饲养园地等科学教育基地,如能将老师与学生发动起来,自己动手建设生态园、生态馆对于小学生的科学学习大有帮助。有一所小学地处城乡结合部,这所小学的师生一起动手,开动脑筋,充分利用当地的动植物资源,采集标本,自主设计与建设,在经费不足,空间有限的条件下,建起了蝴蝶馆、植物馆、鸟类馆、生态馆等五个室内主题场馆。他们还改造了校内原先狭长的垃圾场,建成了一个生长着大量植物,生活着鱼虫花鸟并点缀着亭台、池塘的室外生态园。这些场馆的建设不仅锻炼了学生的意志品质、形成了他们的团队精神而且还为学生的科学教育提供了大量鲜活、生动的素材。
五、充分利用教师资源,开展多种多样的科技活动 教师是课程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动有科技特长的教师,结合学校的优势所在,开发学校的特色课程,开展多种多样的科技活动,对于实施素质教育对达成科学课程的目标将起到重要作用。
小学可以充分利用学校的教学设施与场地,组织学生成立各种兴趣小组,利用节假日走出校门,结合一些诸如“爱牙日”、“无烟日”等特定时段,开展一些主题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