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鄂尔多斯市和包头市经济社会发展情况考察报告(精选合集)

时间:2019-05-13 13:53:1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关于鄂尔多斯市和包头市经济社会发展情况考察报告》,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关于鄂尔多斯市和包头市经济社会发展情况考察报告》。

第一篇:关于鄂尔多斯市和包头市经济社会发展情况考察报告

关于鄂尔多斯市和包头市经济社会发展情况考察报告

为深入落实胡锦涛总书记“弘扬大庆精神,推动科学发展”指示精神和省委对大庆的新要求,10月下旬,市委书记韩学键率大庆市党政代表团赴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包头两市学习考察。考察期间,代表团采取听情况、进企业、入园区、看新城的方式,深入康巴什新区、包头装备制造产业园、包钢集团等25个单位学习考察,并与两市党政领导进行交流。考察结束前夕,市委书记韩学键在北京主持召开了代表团座谈讨论会,对这次考察进行了阶段性总结;代表团成员畅谈感受感想,并结合谋划明年工作,提出了许多好的意见和建议。总的看,这次学习考察感悟深、体会多、收获大。一是强烈感受到了两市的超常发展速度和巨大发展成就,深感震撼;二是清楚看到了我们与先进地区的发展差距,倍感触动;三是全面学到了两市推进发展的创新举措和成功经验,深受启发。可以说,这次学习考察成果丰硕,达到了解放思想、学习取经、沟通交流、广交朋友的预期目的,增强了加快大庆科学和谐跨越发展的责任感、紧迫感和危机感。

一、科学解读两市发展

在考察中,我们明显感受到两市高速增长、日新月异的巨大变化,解放思想、加快发展的浓厚氛围,铆足干劲、争先恐后的创业精神。

(一)两市发展亮点多、成就大。一是发展速度快。“十五”以来,两市GDP年均增速均超20%,去年两市固定资产投资双超1000亿元,今年上半年增速都在30%以上。二是转型成效实。鄂尔多斯的“煤经济”已经由2000年占GDP的70%调整到目前的40%;包头三次产业比例由2000年的8:60:32调整到3:57:40。三是项目层次高。鄂尔多斯今年启动建设亿元以上项目237项,神华煤制油项目一期投资245亿元,建成了世界上第一条煤直接液化项目;包头2006年以来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100多亿元,建成东方稀土、一机载重汽车等一大批国际国内一流水平的支柱项目。四是城建手笔大。鄂尔多斯城市格局舒展、功能完善、运行通畅、生态优美、适宜人居,几年内建成区扩张了75平方公里,城市化率达到65%;包头 “一市两城、三个组团、带状布局”城市形态初步形成,近三年累计投入600多亿元完善提升城市基础设施。五是生态环境优。鄂尔多斯自2000年以来,完成退耕还林、退牧还草、人工造林4500多万亩,植被覆盖率由2000年的30%提高到75%以上;包头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38%,先后被评为全国水土保持和生态环境建设示范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和国家森林城市。六是发展效益好。去年鄂包两市地方财政收入均超200亿元,增速分别达到50.8%和30%。今年前三季度,鄂尔多斯市财政收入增速达到48.3%,全年预计可增收100亿元。七是综合实力强。鄂尔多斯在中国200个城市中综合竞争力排名47位,其中增长竞争力排名第1位;2009年城市竞争力蓝皮书中,中国有8个城市进入全球经济增长最快城市前十位,包头位列第一。

(二)两市发展理念新、举措实。两市在加快发展过程中,善于从战略层面研究和解决问题,许多做法值得研究借鉴。一是坚持战略思维、世界眼光,高点站位谋发展。包头紧抓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做强草原钢城、建设稀土之都,全力打造科学发展示范地区。鄂尔多斯高起点谋划建设大煤炭、大煤电、大化工、大循环四大产业,已经建成全国科技创新试点城市、国家羊绒标准化基地、煤液化基地、国家新材料成果转化基地。二是坚持居安思危、主动求变,依托优势促转型。两市在煤炭、钢铁经济处于高位发展的时期,就开始积极谋划产业转型升级。鄂尔多斯在建成全国首个超亿吨现代化煤炭生产基地的同时,煤转电、煤制油、煤化工等接续产业也同步跟进,目前已经形成了以现代服务业、先进制造业、新型能源化工为主体的现代化多元产业体系。包头提出推动增长动力、增长模式、增长形态、集群发

展、产业配套“五个转变”,全面推进产业结构战略升级。三是坚持谋新谋高、引大扶强,集聚集约上项目。两市着眼国内领先、世界一流引进建设项目。鄂尔多斯集团在发展纺织服装板块的同时,投资140亿元开发棋盘井工业园区,投资270亿元发展煤业加工,去年实现销售收入167亿元、利税24亿元。包头深入实施“百亿企业培育工程”,启动建设了稀土、铝业、装备制造等9个工业园区,进驻企业1200户,产业聚集度接近70%。四是坚持格局舒展、特色鲜明,瞄准一流建城市。两市在城市规划建设上,坚持“走进全国前列、走向世界一流、走向现代化”。包头城市总体规划50年来始终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全面打造功能明确、布局合理、内涵丰富、特色鲜明的现代化城市。鄂尔多斯提出“拉大、补欠、崛起”的城市化发展思路,聘请国内外知名机构规划建设了32平方公里的康巴什新区。五是坚持绿色发展、全域覆盖,不遗余力治生态。两市都举全力、大规模、强力度、成建制地治理生态。鄂尔多斯市宜耕宜种土地只有4%,2000年以来通过人的主动退出促进生态自我修复,目前全市草原恢复8816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21.6%,相当于每年新增资源面积130万亩。包头积极实施“空气清洁、饮水放心、环境安全、生态恢复”四大环保工程,构建起“公园棋布、森林围城、组团隔离、绿网相连”的城市构架。六是坚持成果共享、富民强市,千方百计保民生。近些年,鄂尔多斯社会事业投入年均增速始终保持在30%以上,城乡恩格尔系数下降到0.25和0.33,去年人均GDP居全国地级城市第四位、人均财力居第三位。包头坚持富民优先,财政新增收入80%左右用于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事业,去年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分别达到20861元和7076元。七是坚持遇水搭桥、勇破障碍,创新机制增活力。鄂尔多斯市大力度推进投融资体制改革,近年来民间资本以年均71%的速度增长,非公有投资占全社会投资比重已经达到60%。包头积极创新引导机制,鼓励非公有制经济扩大投资、开发、经营领域,非公有制经济占生产总值比重达到47%。八是坚持全民创业、全情干事,同心合力快发展。两市班子团结思进、想事干事、谋事成事,在今年特殊的形势下,两市都实现了逆势快速增长。同时,在全市上下积极营造百姓创家业、能人创企业、干部创事业的生动局面。

(三)两市发展冲劲大、后劲足。从项目储备看,鄂尔多斯今年新建续建10亿元以上重大项目100个,工业投资1000亿元以上,规划建设了蒙西、棋盘井等一批装备先进、技术领先、各具特色的大型工业基地。包头今年实施5000万元以上工业重点项目248个,总投资1400亿元以上。从承载能力看,两市都在加快城市空间扩展、承载扩容和辐射扩张,鄂尔多斯组团式大城市框架已经拉开,城市功能品位、产业承载、适宜人居水平将得到大幅提升。包头突出城市功能和产业定位,功能分区明确,预留空间科学,可以从容承载产业、公益、生态等各类项目。从环境优势看,两市宜居住、宜创业、宜发展的环境已经形成,与呼和浩特构成内蒙古最具活力的“金三角”,项目、资金、政策、技术、品牌“洼地”效应日益明显。从民力积累看,两市今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将双超2万元,达到沿海发达地区水平;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将达到9000—10000元,分别增长20%以上,人民生活富裕、民力殷实。

二、客观审视大庆现状

近年来,我市全力推动“三个发展”,成就有目共睹,但发展无止境、事业无止境、努力无止境。特别是对照两市发展经验,更需要我们理性分析大庆发展形势、准确判断发展现状、科学把握发展走势。

(一)对比两市发展大庆有压力。我们在发展速度、项目规模和投资强度等方面与两市存在差距,同时还应看到在思想理念、工作招法和工作劲头上两市的超人之处。一是在思想

解放上,2001年鄂尔多斯市GDP只有172亿,去年已经达到1560亿元,增长了近10倍,短短的7年就从落后地区跨入经济强市,关键在于解放思想,敢于先行探索、突破难题、率先发展。目前,区域竞争日益激烈,各地市都在你追我赶,我们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勇创一流,以更宽的视野、更大的力度加快发展。二是在眼界气魄上,鄂尔多斯超越资源、区位等限制,提出高起点、高科技、高效益、高产业链、高附加值、高度节能环保的新型工业化发展思路,引进建成了一批世界级的大项目、大企业。我们必须在引进“大高外”特别是引进世界500强工业企业上力争取得更大的实质突破。三是在谋划发展上,两市超前树立依托资源而不依赖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意识。包头市瞄准集约发展、科技创新制高点,谋划建设了一批规模大、标准高的工业园区,增加值占全市工业的60%以上;谋划了“贝氏体钢轨”、“黑色金属垂直挤压机”等一批高精尖项目,全面提升发展层次。我们要重点推进石化、装备制造、高端服务业等接续产业,力争起点更高、产业规模实力更强。四是在城市建设上,两市坚持高标准、高起点制定规划,城市建筑特别是地标设计瞄准世界一流。鄂尔多斯市仅康巴什新区规划就汇集了建设部总规划师陈晓丽等一批国内外顶级规划设计大师,“鄂尔多斯100”建筑群更是集中了包括奥运鸟巢设计者在内的29个国家100名专家;包头市新都市区建设三年就投入40亿元。在这些方面,我们还需要进一步提升工作标准、加大工作力度。五是在生态环境上,鄂尔多斯沙漠沙地、丘陵沟壑占全市土地的96%,生态十分脆弱。他们率先推行禁牧、休牧、划区轮牧,启动实施“大漠披绿”和“水草丰美”工程,创造了干旱地区生态改善的奇迹。包头全力构建节约资源能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建设了包钢、铝业、化工等一批国家级生态工业园区、循环经济园区,区域生态文明水平显著提高。近些年,我们生态建设取得了一些成就,但在治理力度、质量效果等方面还有差距。六是在创业激情上,两市在推进更好更快发展中,各级党政组织创新探索、干事创业,形成了只争朝夕求发展、坚持不懈搞建设、千方百计快跨越的浓厚氛围。当前,大庆正处于科学和谐跨越发展的关键时期,不进则退、不快即退,必须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集中精力,再鼓干劲,全力加快发展。

(二)实现“三个”发展大庆有潜力。一是基础牢。近几年大庆经济一直保持两位数增长,特别是今年面对全球金融危机冲击、原油价格大幅波动影响,大庆经济逆势而上,前三季度GDP增长11.4%,为近年同期较高水平;特别是非油经济增长30.9%,地方经济增长37%,地方工业增长60.1%,为实现全年预期目标奠定了坚实基础。二是资源多。大庆除了石油资源以外,还有丰富的旅游资源、草原资源、湿地资源、地热资源和物产资源,开发利用空间很大。只要能够把创意和题材做大、做深、做精、做出特色,今天的资源优势就会转化为明天的经济优势。三是机遇大。中油集团决定在大庆建设面向全国的“五大基地”,建设总投资60亿元的大化肥项目;省委出台了“八大经济区”规划,其中五个直接涉及大庆。这些都是加快大庆发展的重大历史机遇,只要我们把握机遇、乘势而上,大庆的发展空间将更加广阔。四是政策好。去年国家出台4万亿投资计划,增加了5万亿贷款,今年国家又增加1.18万亿政府投资,制定的十大产业振兴规划有七个直接关系大庆,为我们保持投资强度、壮大支柱产业提供了宽松有利的政策环境。五是动力强。今年中央4位领导亲临大庆,省委炳轩书记9次来大庆检查工作,高度关注大庆发展,并对我们提出了新要求、新期望,这是我们坚定信心、再鼓干劲、加速发展的政治动力、精神动力。总的看,大庆与鄂包两市工作亮点各有不同、发展优势各有所长,只要我们在未来发展中进一步发挥优势、把握机遇、发掘潜力、加大力度,各项工作就一定能够再上新水平、再攀新高峰。

(三)坚持既定思路大庆前景广阔、大有希望。在今年7月召开的市委七届六次全会上,市委总结提出了“完成一个任务、推动两个转型、加快三个发展、打牢四个基础、实现五个跨越”“一二三四五”的战略目标和“十个必须”的基本经验。近两年的工作实践充分证明,这些目标要求和基本经验,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符合中央和省委精神、符合大庆城市发展规

律,开创了大庆发展新局面。必须作为推动各项工作的总体要求和基本原则,毫不动摇地坚持下去,不折不扣地落实下去,引领大庆各项事业迈上新的战略高度。

三、高点推进大庆发展

当前,大庆发展已经进入了快速提升、快速突破、快速跨越的关键时期。学习借鉴鄂包两市经验,我们最根本的是把握大庆发展的特点和规律,坚定不移地推进市委确定的总体思路和目标要求;最核心的是更新思想观念,紧跟时代潮流,用新思维、新理念、新招法、新机制推动大庆更好更快发展;最关键的是弘扬大庆精神,扑下身子,大干苦干实干,求实务实落实。重点在十个方面下功夫。

(一)立足加快发展,在解放思想上下功夫。核心是坚持“跳出大庆看大庆、分析对比看大庆、站在高处看大庆”,强化世界眼光和战略思维,使各级干部的思想观念、思维理念和行为方式紧跟时代发展。一是破“满”,树立危机意识。通过学习考察,我们应该清醒地看到,当前不仅东南沿海地区率先发展、遥遥领先,中原地区强势爆发、全力赶超,以往印象中欠发达的西北地区,一些城市后发崛起、超常发展的态势更加咄咄逼人,这也标志着覆盖全国的新一轮发展热潮已经兴起,我们必须居安思危、奋发图强。二是破“难”,树立机遇意识。在当前危机与机遇交融共存的复杂时期,全市各级领导干部必须克服畏难情绪,善于在危机中抓战机,化危机为转机。在危机面前,谁能把握住机遇、创造出机遇、利用好机遇,谁就能在困局中领先一步、脱颖而出。三是破“旧”,树立创新意识。思维方式、行为方式要与时俱进、紧跟发展,勇于跳出惯性思维、背时办法、传统框框的束缚,用创新思维、改革办法、市场取向大跨步推进各项工作。四是破“靠”,树立开拓意识。鄂包两市的发展模式充分说明,资源型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必须不等不靠,大力发展接续产业。我们必须树立依托资源但不依赖资源的思想,积极开拓新领域,谋划新产业,发展新业态,为实现大庆更好更快发展提供新动力。

(二)立足突破升级,在项目建设上下功夫。近两年,我们坚持“全党抓发展、中心抓经济、重点抓项目”,实施“三百”行动计划,项目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学习鄂包两市经验,我们必须紧抓项目核心,着力扩张规模,壮大总量,提升产业发展层次。一要围绕大高外,高点站位谋项目。围绕工业、农业、第三产业、城乡建设、基础设施、社会事业六个重点领域,放眼全国全球,着眼产业高端,瞄准同业一流,依托资源开发谋划好俄油加工、石化产品深加工、天然气加工、农副产品深加工、湿地公园保护性开发、林甸温泉产业带等大项目;围绕提升功能谋划好新城整体开发建设、CBD(商务中心区)、庆南庆北商贸中心、轨道交通、大绥高速、大绥铁路、城市立体交通、世界石油公园等大项目;紧抓装备制造谋划好钻井、采油、炼化、风电、航空、汽车等大项目;瞄准新兴领域谋划好新材料、新能源、电子信息、服务外包、文化创意等方面的大项目。凡是涉及经济工作的部门都要谋划项目。二要拿出大气魄,敢下血本引项目。在当前优惠政策趋同的情况下,政府支持力度决定各地招商成效。应进一步完善招商引资政策和奖励办法,对落户我市的国际、国内知名大企业,在收费、土地、厂房、税收等方面进行补助或奖励;对投资额度在10亿元以上的大项目实行一企一策、一事一议;对引进的世界500强和跨国公司,按实际开办费用给予一定比例补助;对争取到国家和省政策支持、引进重大项目的有功人员给予重奖。三要强化高效能,更好更快建项目。在项目建设上,必须强化成长理念,不能一引了之、一投了之。要进一步强化责任,责任人对项目推进负全责,一包到底;进一步强化运行,对项目实行全程监控,搞好跟踪服务,发现问题立即解决,确保项目建成达产;进一步强化督办,健全检查督办机制,形成领导抓督办、督促领导办的工作局面;进一步强化奖惩,做到好的真奖、重奖,差的真罚、重罚。

(三)立足拉开框架,在新城建设上下功夫。统筹考虑城市发展,进一步拉开城市骨架、拓展发展空间,强化组团特色、提升承载能力。在两个新城开发建设上,重点解决好十个方

面问题。一要明确功能定位。“两城”的发展方向、产业布局、城市功能要突出特色,在现有基础上进一步细化。庆南新城要努力建成特色组团相依、高速通道联接、产业协调、功能完备、生态良好、人居优善的南部综合中心城区;庆北新城要努力建成休闲娱乐、度假旅游、高端服务、科技研发、生态宜居的现代化新型城区。新城的规划、开发、建设和管理都要紧扣功能定位。二要制定完善规划。瞄准国际国内一流水平,聘请名院名家,进一步完善总体规划、产业规划和控详规划,特别是搞好萨大路、西干线两侧,东城水库、飞机场区域等重点部位的控制管理。三要做好土地文章。明确现有土地权属和性质,做好收储、审批和经营工作,做到土地收益最大化。进一步强化集约用地,高新区范围内产业项目用地容积率不能低于1.5。四要多元筹措资金。通过地企联合、发行债券、土地经营、引进名企、银行贷款、启动民间资本等加速两城建设。五要积极对外合作。积极引进万科、碧桂园等地产企业,推进整城或区块开发。六要用足用活政策。既要充分利用市里的优惠政策,又要结合实际大胆创新政策,灵活执行政策。七要理顺体制机制。进一步研究管理体制、运行机制、机构设置和职能划分,理顺事权关系,扫清发展障碍。八要注重环境建设。进一步优化政务、法制、市场、人文、生活和生态环境,力争成为全市发展的领头羊和示范区。九要加强宣传推介。有效利用各种载体,扩大新城规划设计、功能定位、产业发展及远景目标的宣传,为吸引投资、加快建设营造良好氛围。十要抓紧研究项目。按照既是经济区更是行政区的要求,全方位、多角度筹划项目,统筹研究推进基础设施项目、社会功能项目、产业项目、生态环境项目。

(四)立足绿色发展,在生态建设上下功夫。一是完善生态体系。大力实施“植树、复草、治水、净气”四大工程,确保大庆生态系统健康完整。绿化要突出“美”,在主要交通节点和重要路段高标准设计建设绿化景观作品或景观带,引入园林理念提升建成区休闲广场绿化水平。治水要突出“清”,以实施黎明河综合整治实现东城区五湖连通为契机,统筹研究东城区水体环境治理问题,规划建好世纪大道跨线桥等重点生态项目,实现城区内水系循环畅通、水体清澈洁净。净气要突出“稳”,要加速引入转化低碳技术,严控现有重点污染源,加快实施华能新华电厂烟气脱硫等重点环保项目,杜绝新生污染源,全力保持大庆空气质量稳定在较高水平。二是发展生态产业。坚持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结合,研究实施沙棘、沙柳、中草药种植等产业化项目,配套引进相关加工企业,在全市范围内打造几个生态产业带、生态产业示范区,实现以生态养生态、借生态建生态。三是建设美丽城市。省委炳轩书记对我们提出了“用十年左右时间把大庆建成中国最美的城市之一”的希望和要求。我们要认真研究“美丽城市”的基本内涵、指标体系和工作措施,有关部门要拿出具体实施意见。

(五)立足提升内涵,在发展三产上下功夫。围绕发展八大产业,制定《大庆市现代服务业发展规划》,加快第三产业提档升级。商贸业要加速提升,建好新玛特、东安、龙南、庆南和五湖地区等5个大型现代商贸中心区,建设龙江西部商业中心。物流业要形成规模,建好大庆石油物资、肇源港桥、万宝商都和空港四大物流园,积极引入高层次的现代物流企业,提升大庆物流业整体水平,打造龙江西部物流中心。旅游业要快速开发,建好以北国之春梦幻城、连环湖温泉度假区、龙凤国家湿地公园等为代表的精品项目,全面打造中国旅游目的地城市。服务外包业要迅速壮大,建好服务外包产业园和黑龙江省软件园,引入、培植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服务外包企业群。文化创意产业要聚集项目,高标准建设文化创意产业园,引进高层次文化创意项目。金融业要大力发展,加快规划建设金融产业园;推进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担保公司和融资平台“四位一体”,加快县域金融业发展。

(六)立足产业方向,在科技创新上下功夫。一是着力提升延伸传统产业。积极引进转化石油化工、农副产品加工、装备制造等领域的高新技术成果,延伸产业链条、改进生产工艺,提升现有产业的生命力和竞争力。二是突出重点、集中力量推进专项课题攻关。重点在食品加工、服务外包和新型建材等领域筛选出具有战略意义的科研课题,建立科技创新战略

联盟,实施集中扶持、全力攻关,可以通过课题委托、异地合作、专项聘任等方式,充分借助“外脑”。三是依托资源、产业优势搭建强势科研平台。加快推进省科学院大庆分院和石油学院、八一农大两个大学科技园区建设,着力引进建设与大庆产业发展衔接紧密的科研机构,建立完善石化、农产品深加工、新型建材、新能源等大型科研平台,促进以技术提升产业、以技术吸引资金、以技术生成项目。

(七)立足科学有序,在城乡统筹上下功夫。坚持解决农业问题从非农产业找出路、解决农村问题从加快推进城市化找出路、解决农民问题从减少和转移农民找出路,稳步推进城乡一体化。一是坚持规划先行。健全城乡规划委员会制度,建立集中统一的市域规划管理体制,形成市域统筹规划重要基础设施、重大产业、公用事业和社会发展项目的城乡建设新格局,进一步明确城乡空间布局、产业布局、人口布局。二是强化产业吸纳。推进农村土地规模化经营,促进“近郊区”土地向园区和基地流转,“农耕区”土地向大户、合作社、家庭农场流转。加快发展粮、豆、薯、肉、蛋、奶、果、菌、菜九大特色品种精深加工及现代服务业,鼓励龙头企业在原料基地就地建厂,促进农民变工人。三是搞好城镇聚集。按照“突出特色、完善功能、做大产业、集聚人口”的总体要求,推进县城、城乡结合部、中心镇和村屯“四位一体”,加快农村城镇化,引导周边农民向城镇集中。四是实施政策引导。研究制定城乡一体化发展实施意见,明确相关政策,扶持发展农村经济,优化农村环境,提升农民素质,改善农民生活。

(八)立足成果共享,在改善民生上下功夫。继续深化“十大民生工程”,让发展成果最大程度地惠及人民群众。千方百计扩大就业。大力开发公益性岗位,实施“全民创业”工程,完善扶持创业优惠政策,大力开展订单培训、定向培训,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着力完善社会保障体系。重点做好非公有制经济从业人员、农民工、被征地农民、灵活就业人员、自由职业者参保工作。适时提高城乡低保救助标准。完善基本养老制度,推进养老服务社会化。不断提高教育和医疗服务水平。加快推进教育资源整合,着力提升农村教育水平。进一步完善城市医疗服务和农村卫生服务体系,规划建设大庆市妇女儿童医院。加快在庆南地区规划建设有影响的教育、文化和卫生中心。深入开展城市环境“十项”整治工程。针对薄弱环节进行集中攻坚,有关部门要制定活动方案,明确重点、目标、时限和责任,着力解决集贸市场散乱差、公共环卫设施落后缺位、居住区环境较差、街路桥梁保洁死角死面、建筑和娱乐噪声扰民等问题。

(九)立足挖井开渠,在活化融资上下功夫。创新融资体制、机制是解决发展资金缺乏的必由之路。一是用好国有资本“借资”。规范提升市里的几个投资公司,增加授信等级,积极争取国家开发银行贷款。二是激活民间资本“聚资”。建立市场化的风险投资机构,鼓励创办专业化的创业投资企业,通过发行城市建设债券、发展小额信贷机构等方式,盘活民间资本,吸引社会资金投资兴业。三是包装资产资源“增资”。重点是高标准整理包装土地、地标以及湖泡、湿地等优势要素,实现收益几何级增长,壮大政府资金实力。四是鼓励企业上市“融资”。积极扶持有条件、有潜质的企业,抓住“后危机时代”的有利契机适时上市,为企业上新项目、扩大生产奠定资金基础。

(十)立足强化保障,在执行落实上下功夫。一方面,要强化创业导向。坚持以科学发展论英雄,以项目建设论政绩,以招商引资论本领,以贡献大小论奖惩的干事创业导向,形成干事业有为、有为就有位的良好政治生态。检验干部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重点看在是非、困难、矛盾、名利面前的态度和表现,看所承担的重点工作推进落实情况。另一方面,要严格各项机制。在抓项目工作上我们制定了“三维分工”、“五定”、“六保”、“五个一”工作机制,关键在如何不折不扣地执行落实。要切实加大考核督促的力度,兑现奖惩,引导约束责任人把心思和精力用在想事干事上,用在执行落实上,保证决策一贯到底。

第二篇:对长沙经济社会发展的考察报告

为实现省委提出的江西在中部地区崛起的伟大目标,前不久,省委常委、南昌市委书记余欣荣带领市委办公厅、市经贸委、市建委、市外经贸委、市规划局、市统计局等单位同志赴长沙进行了学习考察。湖南省委常委、长沙市委书记梅克保等市领导亲自介绍了近年来长沙社会、经济发展、城市规划建设、开放型经济及国企改革等方面的情况。并安排参观了长沙城市重点市政建设项目、湖南望城国家农业科技园、国家级星沙工业开发区等单位。通过对长沙经济发展的考察,我们感到长沙在发展经济方面理念新、起步早,很好地运用了市场规律,有许多经验和作法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

一、长沙经济发展概况

长沙市土地面积1.18万平方公里,其中建城区面积180平方公里,2002年年末人口595.50万人,其中市区人口188万人,辖五区三县一市。近五年来,长沙经济始终保持稳定快速的增长态势,经济总量增势强劲。GDp由1997年的475.87亿元增加到2002年的812.85亿元,年均增长11.8%,比我市10.3%的增速高1.5个百分点;全部工业增加值由1997年的157.05亿元增加到2002年的238.75亿元;财政总收入由1997年的39.68亿元增加到2002年的71.8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由1997年的123.98亿元增加到2002年的362.57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由1997年的205.03亿元增加到2002年的401.10亿元;实际利用外资由1997年的2.91亿美元增加到2002年的3.28亿美元;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由1997年的379.24亿元增加到2002年的1207.42元;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997年的6232元增加到2002年的9021元;农民人均纯收入由1997年的2649元增加到2002年的3462元。

二、长沙发展经济的经验及做法

1.发展经济,规划先行

一是高起点、高标准地修编了城市总体规划,为长沙城市建设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发展空间。为把城市做大长沙市将城市规划区范围由原来的966平方公里,调整扩大为1245平方公里。长沙城市发展总体目标是:用15年左右的时间,把长沙建设成一个人口达300万,城市规模达350平方公里,在全国有较大影响的区域性现代化中心城市。规划成以现有城区为主体,以同西、捞霞为次中心的“一主、二副、四组团”的整体布局,使城市的发展以组团式、跳跃式、卫星城镇的方式迅速向外拉开框架,形成一个内部结构合理,发展空间广阔,城乡一体化的格局。

二是完善中心城市功能,突出城市形象建设。以五一路改扩工程为契机,重塑长沙中央商务区。重点规划了湘江两岸,桔子洲头,使之成为长沙的“门厅”。做好火车站东广场,中心绿化广场,五一绿化广场等规划设计,美化了城市形象,为市民提供休闲游憩场所。同时,引进竞争机制,优化规划方案,做好主要公共建筑,如体育城、美术馆的规划设计招标工作,提高了城市设计水平和品味。

三是突出基础设施和道路网络建设。体现“先地下、后地上”的原则,在道路建设过程中所有的管网均埋入地下,一般地下管网的投入占道路总投入的60%以上。城市快速干道以及沿湘江、济阳河两岸的景观道路按80米以上控制道路路幅,城市主干道原则按60米控制,道路的绿地率达到30%以上,体现了基础设施的超前性。同时,提出了建成以长沙为中心半径100公里范围内,实现“1小时”都市圈的目标。按此目标不断完善了绕城道路网和环城路网,环城高速公路三环基本建成,二环明年能全部完工。

四是突出绿地规划,改善城市生态环境。长沙现有人均绿地面积7平方米,比我市多2平方米,按每年增加10万平方米的目标推算,到2003年长沙将达到国家园林城市标准,即人均绿地9平方米,为此长沙提出了规划区内的环境以湘江风光带为主轴,以河道为绿化带副轴,结合绿色通道,森林公园、风景园林地的建设,构筑长沙市城市林业生态圈。主城区外围以环形、楔形绿地及组团生态隔离带区形成生态骨架。

五是进行行政区划调整工作。长沙在行政区划调整中,把过去环绕城区四周的郊区拆并,把郊区的土地分别划入各城区,为城区的发展在地域上打开了缺口,改变了过去城区不带乡的做法,扩展了各城区的发展空间,同时也调动了县区政府的工作积极性,长沙的建成区面积也增加到180平方公里。

2.加大投资力度,搞好城市建设

近几年,长沙通过采取多渠道筹集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的方式,加大了对城市基础设施的投入,城市建设投资2000年为64亿元,2001年为70亿元,2002年达84亿元。分析2002年84亿元城建资金来源,其组成为:市本级财政投入5亿元;土地收益2.5亿元;由于土

第三篇:经济社会发展

伯乡4村“访民情惠民生聚民心”活动开展的三年规划及2014年工作计划

一、工作重点:

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充分发挥村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围绕社会稳定,长治久安,以经济提高促进宗教和谐,以转变作风拉近干群关系,促进民族团结,积极推进民生工程建设,力推伯乡社会经济发展上台阶。

二、指导思想

以自治区党委书记张春贤同志在莎车县卡群乡调研“三民”活动时的讲话精神为指导,紧紧围绕地委、市委“访民情惠民生聚民心”活动的各项决策,严格落实“九大任务”,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目标,全力维护社会稳定、长治久安的基础。

三、总体目标

通过三年的努力,使我村领导班子的凝聚力、战斗力和执行力明显增强,村阵地的堡垒作用进一步增强,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得到充分发挥,村民的文化素质和致富能力明显提高,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宗教充分和谐,经济发展取得一定成绩,力促村生活习惯卫生,环境整洁,管理民主,力促农民人均纯收入和村集体经济收入有所提高,达到村党支部“有人办事,有钱办事”。

四、2014工作目标计划

修缮村阵地的基础设施,加强村阵地堡垒实力。开展宣讲培训,提高村领导班子的政治素养、经营管理能力。发掘优秀青

年,充实党员队伍。开展法制教育、政策宣传、技能培训,提高村民法律意识和创富能力。开展“四下乡”活动,做好帮扶工作,做好帮耕工作,服务群众,凝聚民心,促进民族团结。召集宗教人士及信教群众,举办宣讲会,治理非法宗教活动。协调解决村集体土地问题,引导村民农业规模化、产业化。完成村前一组至六组4KM的道路硬化工作,改善村容村貌。开展驻村干部双语学习。

五、2014年工作措施

围绕基层组织建设、改变工作作风方面

1、积极培养选拔村级后备干部,有意识地将那些思想素质好、发展能力强、群众信得过、踏实干事且具有一定文化修养的中青年村民选进村“两委”班子,提高班子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同时,组织好村小组干部和村民代表的选举,配齐配强村小组干部,加强村党支部书记队伍后备人才的培养。

2、壮大党员队伍,做好党员发展工作,优化党员队伍结构,吸纳优秀致富能手加入党组织。做好农村党员的教育管理和发展,开展远程教育,争取和完善“三会一课”制度。重点抓好 “三培两带”致富工程,目前我村共有致富能手、科技示范户75人,力争今年发展党员1-2名。

3、进一步配套完善村级组织活动场所,种植果蔬。开展远程教育和宣讲活动,扩充农家书屋建设,增加政治、农业经济类书籍,每月举办学习讨论会。开展群众性文体活动,邀请市文工团下乡宣传编排文艺节目。

4、在村务公开栏,同时以公开栏、入户宣传等形式及时公

开村情村务,严格落实村务公开、一事一议制度,健全民主监督机制。力争将村务决策、村干部补贴、集体财务收支、计生指标、发包、工程投标、宅基地分配、五保救济发放等内容每季度向村民定期公开

围绕加强民族团结、促进宗教和谐、社会稳定工作方面

5、按照市委组织部三民办“三民”工作方案在5月前完成入户走访和宣传教育工作,建立每户家庭及其成员基本情况台账,“一户一册”梳理分类,将发现的问题在村里协调解决。

6、开展技能培训,积极组织村里中青年参加市、乡组织的各种技能培训、创富培训。倡导科技兴农,推广农业机械化。

7、开展法制宣传和民族团结教育。5月份结合民族团结教育月活动,协调乡司法所调派优秀干部下村,集中村民进行法制宣传教育和“五观”教育,强化村民法制意识和维稳意识,牢固树立“三个离不开”思想,充分发挥乡司法所、村调委会、治保会矛盾排查组织作用,把矛盾解决在初始和萌芽状态。在6个小组核心处设立法制宣传栏。

8、开展对辍学儿童家庭的劝导工作,在6月30日前完成由乡教育办上报的4村辍学小学生13名,中学生10名的家访工作,扎实开展工作组成员一帮一,“结亲戚、交朋友”活动,保证每月走访一次,尽力解决帮扶对象生活上的困难。

9、发放宣传单、利用学习宣讲日、建立宣传栏等方式宣传强农惠农政策、民族团结先进事迹。

围绕推动民生工程建设、整治村容村貌方面

10、按照新农村建设标准,积极整治村容村貌,做到村委会

有专人负责,每季度开展对各村民小组督导检查评比工作,对整治工作落实好的小组及时进行表彰,对差的进行处罚。大力引导村民建沼气池,全村有条件的农户提倡建有沼气池。搞好庭院经济,提升经济和环境。做好路旁水渠清理工作。

11、加强村集体资产管理。经工作组与村党支部协商,征得乡党委支持,力争在2014年完成对前任书记以不合理低价承包出去的62亩土地的变更工作,重新定价再予以发包,进一步挖掘增加壮大村集体经济的潜力。优化林果种植结构,提升品质,促进农民增收。

12、开展双语学习。采取集中学习和个人自学相结合的方式,成立“双语”学习小组,每周一天“双语”日,“每天一句话,3个单词”,做好学习笔记,学习时间以不超过2小时为宜,可适当以趣味性活动来确保参学对象兴趣和学习效率。学习内容以日常工作,贴近生活的词汇、语句为主,争取年末住村干部能达到用双语进行基本日常交流。

伯什克然木乡叶汗里4村

“三民”活动工作组

2014年4月2日

第四篇:社会发展的考察报告

社会发展的考察报告

一、本人与调查基本信息

姓名:

学号:

专业:

班级:

学院:

实践地点:

实践时间:2011-1-10至2011-2-10

一、基本情况及发展现状

蔡家会村主要产业是以养猪、养鸡、养羊为主的畜牧业,以种枣熏枣为主的种植业,全村集体经济偏于薄弱。

今年来,随着中央、省、州、县、乡各级党委、政府的各项支农惠农政策的出台和贯彻落实,我村在经济结构调整、基础设施建设、农民增收等方面有了较大的改善,在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设等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促进了本村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

(一)农业生产情况。

1、全村主要是以畜牧、种植产业为主,产业发展比较滞后。

2、产业结构情况。农业产业结构中主要以“玉米、油菜”种植为主。

在粮食作物中以玉米、油菜为主,经济作物主要是以大豆、枣树为主,以林果业为补充,畜牧业以养猪场和分散喂养猪、羊和鸡为主。

3、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情况。截止今年12月上旬,建设有乡村公路1条,约7.8公里,一事一议项目通组公路硬化正在建设中。

(二)、有关农村政策的落实情况。各项支农惠农政策得到进一步落实,全村的社会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得到进一步发展。农村义务教育基本普及,“三免一补”政策已落实到位;农村税费综合改革以及相关惠农政策、措施,也逐步得到落实。

(三)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情况。实行村务公开、财务公开、政务公开,坚持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加强党群、干群关系,努力调动村民的参与政务、事务的积极性。

二、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1、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落后,资金投入不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村委会到鼓扬红岩的乡村公路多年得不到修缮、路面硬化以及多数田间道路过窄、过陡,雨天行走艰难,从而影响了村民的生产、生活和物资运输,增加了生产、生活成本;二是水利设施落后,水池、水窖修建数量较少,不能满足村民的农业生产、生活用水;三是村容、村貌等基础建设缺乏统一规划,多数组建设杂乱无章,比较凌乱,路面硬化、绿化、美化、净化设施建设不到位,环境卫生条件差,无垃圾处理池;四是农村科技、文化和医疗卫生条件差,设备、设施落后。对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资金不足,严重制约我村新农村建设的进程。

2、全村农业生产自然条件差,生产水平不高,劳动力素质低。全村的田地比较零星、分散,多数是梯田和坡地,不利于机械化耕作,基本上还处于“牛耕马驮”的小农经济状态,增加劳动力成本的同时,也制约了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使我村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困难。劳动力素质低,村民还有相当数量的文盲、半文盲,其思想观念还比较落后,普遍存在 “小富即安、小进则满”心理,农民素质不高的现状严重制约着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进程。

3、农民收入低,产业化水平不高,增收渠道窄。当前,全村仍面临着缺乏新的产业支撑,农业产业结构、农村经济结构矛盾突出,农产品价格偏低,农民增收项目不多,农民增收难等诸多困难和问题。

4、新农村建设,缺乏科学规划、统一布局。我村在新农村建设上,村“两委”班子存在思路不够清晰,缺乏统一规划、安排和部署。有的组干部在新农村建设上还存在认识不到位、措施力度不够、方法不多;在宣传、发动群众方面也还有不到位的地方;对如何建设、怎样建设本村的新农村思路不清、路子不宽;在工作上存在不主动、不积极,工作方法不多,还存在“等、靠、要”的现象;这些将严重制约和影响了整个村委会的新农村建设进程和质量。

5、新农村建设,“重建设、轻管理”的现象十分突出。近年来,根据各级党委政府的各项支农、惠农政策的落实,以及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部分村民小组已经进行了一定的基础设施建设,但“重建设、轻管理”成了一大弊病。新建成项目和原有集体资产的日常的管理维护不到位,对这些资产,村组没有制定一套有效的管理维护制度,集体资产存在随着时间的推移不仅不能保值增值,反而存在严重的减值和流失的隐患,部分村民对建成的设施保护意识薄弱,特别是在村组公房、乡村道路、水池等公共基础设施的管理维护上意识淡薄、方法不到位。

6、村委会基层组织建设仍然薄弱,一是全村组干部科技文化素质偏低,村“两委”班子成员中,小学、初中程度文化还占56%的比重,这对新时期农业发展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束手无策,发展农村经济的能力和后劲不强,在带领群众致富的路上力不从心;二是基层组织建设还有待完善、加强。

三、下步工作打算及对策

(一)加大新农村建设和各项涉农政策的宣传力度。宣传党在农村的各项路线、方针和政策,宣传涉及“三农”问题的法律法规,宣传党委、政府关于“三农”工作的有关决议、决定和重要举措,引导群众转变思想观念,增强发展意识、民主意识、法制意识。充分利用标语、黑板报、村组会议等进行多渠道宣传,在村内营造新农村建设的良好氛围,充分调动

群众参与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围绕中央“20字方针”和“多予、少取、放活”的原则,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二)突出新农村建设主体意识,加强班子建设。新农村建设要政府引导,农民为主体,充分调动群众积极性。推进新农村建设,需要一个好的班子带领大家向前发展;村党总支与村委会加强团结,紧密沟通、严密组织,要形成一支有号召力,能干实事,乐于奉献的村“两委”班子,明确党组织在农村的领导作用,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和党员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先锋模范作用。建设的主力是农民自己,激发广大群众建设自己美好家园的积极性是关键。要调动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动员全体村民以集资、投工投劳等方式积极参与各村组的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新农村建设要精心组织,周密部署,分类指导、逐步推进,确保新农村建设项目,建一个,成一个,但同时也要注意不能过多的增加群众和村组集体负担,搞举债、负债建设,要量力而行,真正把新农村建设抓出成效。

(三)科学规划,分类指导,逐步落实。村级“两委”班子须认真研究,立足本村实际,突出本地特色,提出符合本村实际的新农建设发展规划,统一布局,协调发展,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突出生态环境,对于新农村建设,要按照规划稳定有序推进。对于实施整村推进项目、乡村道路规划、小学软硬件建设、垃圾处理池建设、村民科技文化室建设等建项目要根据上级党委、政府的部署逐步和安排。

(四)抓好农业科技文化的培训、推广。一方面要继续发挥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作用,加大利用科技文化知识的宣传和培训力度,要积极推广运用各种集约、高效、节约型农业技术,提高农业资源和投入品的使用效率,降低资源消耗。如积极推广配方施肥等农业科技实用技术。另一方面要积极推进农村劳务的开发,全面实施农民工培训工程,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和自我发展能力,积极鼓励农村剩余劳动力外出务工增加农民的收入。

(五)要抓特色产业的发展和培育,着力调整农业结构,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明年,我村将加大产业化进程步伐,形成以“科学种植稳村、科学养殖兴村、特色养殖富村”的产业结构调整思路,在今年推广杂交玉米、枣树种植的基础上,明年将大力推广有机高粱的种植和200亩核桃种植;养殖业方面,在稳定商品猪、商品羊出栏数的基础上,加大扶持绿壳蛋鸡养殖户的养殖力度,为我村产业化打下基础,从而可以推动我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同时,农民增收是新农村建设的核心内容,要搞好规划,必须保护好耕地。应坚持“围绕增收调整结构”的思路,正确引导农民按照市场需求,对当地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进行扶持、培育,并发展好现有的优势产业,在做好产业结构调整的同时,要注意确保粮食产量稳定、确保畜禽养殖安全。因为粮食安全直接关系到整个农村的稳定和发展。

(六)推进民主法制进程,完善各种制度。坚持和完善村务公开、民主管理制度,规范和完善各项村规民约,增强我村各干部和村民对公共基础设施的保护意识,确保公共基础设施安全完整,增强群众依法维护合法权益的能力和履行义务的自觉性,为新农村建设创造良好的法治环境。加强维护社会稳定工作,确保我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为新农村建设提供稳定的社会环境。

总之,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是一个长期性、持久性的过程。新农村建设涉及千家万户,是一项系统的工程,绝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我们长期努力,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因地制宜,实事求是,从解决农民最关注、要求最迫切、受益最直接的实际问题入手,以增加农民

收入、发展产业支撑和改善生产环境为突破口,充分调动农民群众广泛参与的积极性,调动全社会共同参与支持的积极性。我相信,只要我们村干部勤勤恳恳、任劳任怨,积极理清我村经济社会发展思路,用3至5年,完全可以使全村的基础设施更加完善,农民生活更加宽裕,村容村貌更加整洁,农民的居住和生活环境更加优美,社会更加和谐。

第五篇:2010年包头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0年,全市各族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积极调整产业结构,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全市经济持续较快发展,社会事业取得新进步。

一、综合初步核算,全市实现生产总值2460.8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6.0%。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66.5亿元,增长7.4%;第二产业增加值1331.4亿元,增长19.1%;第三产业增加值1062.9亿元,增长12.6%。第一、第二和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分别为2.7%、54.1%和43.2%,三次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1.1%、65.3%和33.6%。全市人均生产总值达到94269元,增长13.4%,按年平均汇率折算为13926美元。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涨2.8%。八大类商品及服务呈现出“四升四降”的格局。其中,食品价格上涨9.3%,烟酒及用品价格上涨3.8%,居住价格上涨1.3%,交通和通讯价格下降1.5%。2010年,全市实现城镇新增就业5.16万人,其中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人数2.1万。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88%。全年地方财政总收入243.3亿元,比上年增长12.0%。其中,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39.2亿元,增长6.8%。全年税收收入198.4亿元,增长17.1%。其中,增值税82.8亿元,增长10.8%;营业税33.8亿元,增长40%;企业所得税27.3亿元,增长37.9%;个人所得税10.2亿元,增长30.8%。全年地方财政支出204.7亿元,比上年增长4.7%。其中,环境保护支出7.6亿元,增长53.6%;医疗卫生支出7.9亿元,增长4.7%;科学技术支出2.9亿元,增长7.4%;农林水事务支出15.5亿元,增长19.4%;教育支出28亿元,增长15.1%。

二、农牧业

全年农作物播种面积31.0万公顷,比上年增长1.5%。其中,粮食播种面积22.5万公顷,增长2.3%。全年粮食总产量99.3万吨,比上年下降1.3%;油料产量3.2万吨,下降54.5%;蔬菜产量82.2万吨,增长10.6%;青饲料产量96.7万吨,下降7.4%。粮食作物中,小麦产量6.2万吨,下降17.6%;玉米产量80.1万吨,增长0.4%;马铃薯产量12.4万吨,与上年持平。年末全市牲畜存栏达250.3万头(只),比上年增长10.4%,其中大牲畜存栏40.2万头,下降1.2%;羊存栏183.0万只,增长14.5%;猪存栏27.1万口,增长1.1%。年末牲畜出栏头数达429.8万头(只),比上年增长7.1%,其中羊出栏351.5万只,增长8%;猪出栏52.0万口,增长4.8%。全年肉类总产量15.7万吨,比上年增长7.5%;牛奶产量155.0万吨,增长6.2%;禽蛋产量2.6万吨,增长1.2%;水产品产量7103吨,增长2.2%。年末全市农牧业机械总动力149.2万千瓦,比上年增长2.1%。机耕面积28.3万公顷,比上年增长1.4%;机播面积24.7万公顷,增长1.6%;机械收获面积9.9万公顷,比上年下降18.1%。

三、工业和建筑业

全年全部工业增加值1188.8亿元,比上年增长19.8%。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952.4亿元,增长20.1%。其中,钢铁、铝业、装备制造、稀土、电力五大产业完成工业增加值681.7亿元,较上年增长23.2%,对规模以上工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81.4%,拉动工业生产增长16.4个百分点。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326.4亿元,比上年增长34.9%;实现利税总额229.7亿元,增长94.5%,其中利润123.3亿元,增长2.8倍。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品销售率达96.9%,同比提高0.1个百分点。全年建筑业增加值142.7亿元,比上年增长

12.5%。在本市注册的具有资质等级的建筑企业共98户,完成总产值185.1亿元,增长16.5%。

四、固定资产投资

全年固定资产投资1800.5亿元,比上年增长20.0%。其中,第一产业投资43.7亿元,增长53.3%;第二产业投资918.0亿元,增长17.0%;第三产业投资838.8亿元,增长22.1%。在第二产业中,工业投资877.3亿元,增长16.7%。全年房地产开发投资202.8亿元,比上年增长44.4%。全市房屋施工面积1621.8万平方米,增长36.4%;房屋竣工面积398.2万平方米,增长5.6%;商品房销售面积597.7万平方米,增长12.1%;商品房销售额266.6亿元,增长38.3%。

五、国内贸易和对外经济

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20.7亿元,比上年增长18.7%。按经营地统计,城镇消费品零售额702.1亿元,增长18.7%;乡村消费品零售额18.6亿元,增长15.8%。按消费形态计,商品批发零售额626.3亿元,增长18.4%;住宿餐饮收入额94.4亿元,增长20.5%。在限以上企业商品零售额中,粮油类商品零售额比上年增长35.3%,烟酒类增长36.4%,日用品类增长33.9%,书报杂志类增长22.9%,汽车类增长34.9%,服装鞋帽针纺织品类增长32.3%,金银珠宝类增长42.6%,石油及制品类增长38.9%。全年外贸进出口总额19.5亿美元,比上年增长52.4%。其中,出口总额12.0亿美元,增长80.1%;进口总额为7.5亿美元,增长22.2%。全市实际利用外资到位金额11.0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4.0%。

六、交通、邮电和旅游业

全年各种运输方式完成货运量28373.7万吨,比上年增长26.1%,其中,铁路完成货运量11445.5万吨,增长29.2%;公路货运量16928万吨,增长23.5%;民航货运量0.16万吨,增长49.8%。全年各种运输方式完成客运量2115.5万人,比上年增长9%,其中,铁路完成客运量643.2万人,增长3.6%;公路客运量1406万人,增长11.0%;民航客运量66.3万人,增长24.5%。全年邮电业务总量74.9亿元,比上年增长6.5%。其中,邮政业务总量1.5亿元,增长18.9%;电信业务总量73.4亿元,增长6.3%。年末固定电话用户38.8万户,下降5.9%。移动电话用户266.2万户,增长8.4%。全年实现旅游总收入109.8亿元,比上年增长15.0%。国内旅游人数601.5万人次,增长14.5%;国内旅游收入109.1亿元,增长15.0%。入境旅游人数1.9万人次,增长5.6%;旅游外汇收入1058万美元,增长36.0%。

七、金融和保险业

年末全市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余额1705.6亿元,比上年末增长14.0%。其中,企业存款余额528.5亿元,增长2.4%;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750.8亿元,增长9.4%。年末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余额1037.3亿元,增长27.4%。其中,短期贷款余额361.7亿元,增长10.5%;中长期贷款余额647.6亿元,增长40.9%。全年保险业务收入33.7亿元,比上年增长27.9%。其中,财产险收入15.2亿元,增长60.2%;人寿险收入18.4亿元,增长10.8%。保险赔款及给付支出8.2亿元,增长1.0%。其中,财产险赔款及给付5.3亿元,增长31.7%;人寿险赔款及给付

2.9亿元,下降27.4%。

八、教育和科学技术

全市有普通高等学校3所,全年招收学生1.8万人,在校学生5.6万人,毕业生1.5万人。成人高等学校1所,在校学生0.3万人。高职院校4所,在校学生2.6万人。普通中专和成人中等专业学校共19所,在校学生2.8万人。普通

高中34所,在校学生5.0万人。普通初中62所,在校学生8.5万人。普通小学185所,在校学生14.3万人。全市有幼儿园151所,在校幼儿3.1万人。全市有民族中小学13所,在校学生1.2万人。民办中、小学16所,在校学生1.1万人。小学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100%;初中、普通高中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分别为99.38%和94.94%,比上年分别提高0.25和1.64个百分点,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99.96%。全年申请专利731件,比上年增长44%。全年组织实施20项重大科技项目,获自治区科学进步奖25项、自然科学奖1项。全市已累计创建自治区级以上科技创新型(试

点)企业16家,其中国家级科技创新型(试点)企业2家;累计创建市级创新型(试点)企业56家。

九、文化、卫生和体育

全市现有专业艺术表演团体7个,群艺馆、文化馆11个,公共图书馆10个,博物馆2个,美术馆1个。年末广播综合人口覆盖率达98.53%,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达98.5%。全市共有卫生机构2013个,其中医院48个,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中心、站)189个,卫生院72个,疾病预防控制中心11个,妇幼保健院(所、站)10个;年末卫生机构实有床位12791张,拥有卫生技术人员21610人。成功举办世界中学生排球锦标赛,包一中女排代表中国参赛并获得银牌。年内全市运动健儿在广州亚运会上共获得1枚金牌和1枚银牌;在自治区第十二届运动会上,共获得103.5枚金牌、79枚银牌、77枚铜牌。

十、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全市继续加大城市建设投资力度,实施了一批城区道路、供水排水管网、集中供热等基础设施工程。年内全市新增道路面积170万平方米,城市燃气普及率达到95%,集中供热普及率为90%,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82%。继续实施城市园林绿化工程,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0%。截至2010年底,全市公路总里程6739公里,其中高速公路里程138公里。全市公路网密度为24.3公里/百平方公里。

十一、资源和环境保护

全年水资源总量6.94亿立方米(不包括黄河水)。全年年均降水总量303.4毫米,增加9.9%。全年总用水量103681万立方米,其中生活用水6710万立方米,工业用水26157万立方米,农业用水70814万立方米。全年荒山荒(沙)地造林面积26857公顷,其中人工造林5522公顷。林业重点工程完成造林面积25788公顷,占全部造林面积的96%。截至2010年底,自然保护区达到4个,其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3个。年末实有自然保护区面积14.2万公顷。初步预计,全年能源消费总量4018万吨标准煤,比上年增长10.5%;单位GDP能耗2.01吨标准煤/万吨,比上年降低4.74%;“十一五”时期,全市单位GDP能耗累计下降28.25%,超额完成自治区下达的目标任务。全年空气质量二级以上良好天数达到316天,比上年增加8天。

十二、物价、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初步预计,年末全市常住总人口为264.9万人。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5862元,增长12.0%;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20994元,增长10.8%;城镇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居民家庭食品消费支出占家庭消费总支出的比重)为31.6%。全年农牧民人均纯收入8766元,比上年增长12.0%;农牧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6132元,增长11.0%;农村牧区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为37.2%。居民住房条件得到改善,城镇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31.7平方米,农牧民人均住房面积

29.6平方米。年末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参保人数55.2万人,比上年增长3.4%;享受城镇基本养老保险离退休人员20.9万人,增长2.7%;按时足额发放离退休人员养老金44.6亿元,增长11.4%。全年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参保登记人数达到31.9万人,其中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参保人数5.2万人,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人数26.7万人。参加失业保险人数41.8万人,增长0.7%。全市参加医疗保险人数74.2万人,增长3.1%。全市参加工伤保险人数38.2万人,增长4.4%。全市参加生育保险人数41.1万人,增长11.3%。全年累计建成健康水站48个、加压站7座、自助饮水屋84个,全市健康水工程覆盖受益人口达到113万人;农村牧区饮水安全人口达到72.86万人。

下载关于鄂尔多斯市和包头市经济社会发展情况考察报告(精选合集)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关于鄂尔多斯市和包头市经济社会发展情况考察报告(精选合集).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2006经济社会发展情况汇报[定稿]

    2006经济社会发展情况汇报2006经济社会发展情况汇报一、基本县情**地处**,北邻**,南接**,西毗**,东连**,全县国土面积****平方公里,现有人口**万,其中农业人口**万,实有耕地***万亩,......

    温州经济社会发展

    温州经济社会发展:回顾与展望 2011年是“十二五”的开局之年,受复杂多变的国际国内经济形势的影响,温州的经济运行出现了小幅波动,有效控制了民间借贷危机引发的社会问题。经济......

    内蒙古经济社会发展

    六十年风雨兼程 六十年成就辉煌 日期:2009-9-2 六十年风雨兼程 六十年成就辉煌 ——新中国成立60年来内蒙古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十大变化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从......

    利津县经济社会发展情况

    利津县经济社会发展情况 利津县位于山东省东北部、黄河三角洲腹地,北濒渤海,东依黄河,是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和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总面积1665.6平方公里,海......

    2011年经济社会发展情况

    2011年经济社会发展情况 冯卯镇党委、政府 今年以来,围绕区委、区政府年初确定的任务目标,结合我镇特点,镇党委、政府一班人认真谋划,突出重点,以招商引资、提高财政收入为目标,以......

    经济和社会发展基本情况

    经济和社会发展基本情况2013年,我们密州街道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的工作部署,牢牢把握主题主线,围绕建设东部新城,以招商和稳定为抓手,以深化改革创新为动力,立足街道实际,确立了“......

    促进经济社会发展

    促进社会经济发展 农业方面:立足于促进农民增收,以结构调整为主线,大力推进高效农业规模化发展,稳步推进“特色种植业、水生蔬菜产业、畜禽产业、水产业、特色农业旅游”五大产......

    经济社会发展情况汇报提纲

    关于石安镇今年上半年经济社会发展情况 汇 报 提 纲 中共石安镇委 石安镇人民政府 (2007年7月18日) 尊敬的各位领导: 首先,我代表镇党委、人大、政府向光临石安镇检查指导工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