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评估报告 - 中国科学院
‚大气物理学与大气环境‛博士培养点
自我评估报告
中科院研究生院学位评定委员会及学科评议组:
大气物理学与大气环境专业是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学位委员会于2003年审核通过并有权招收博士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经过6年的建设与发展,本专业具有较强的学科竞争优势,科研条件优越,队伍实力雄厚,研究经费充足,科研成果突出,已培养了一批高质量的优秀博士研究生,是合肥研究院重要的学科领域之一。现根据《通知》要求客观全面的自我评估如下:
一、学术队伍
本专业主要以激光主动信息获取与遥感信息定量化需求为任务进行科学实验、研究工作。现有在编研究员20人,副研究员(包括高级工程师、高级实验师)16人,助研(包括工程师、实验师)9人。具有博士学位18人,硕士学位18人。
本专业现有学术带头人20人,其中博士生导师20人,硕士生导师9人,平均年龄48岁不到,正是年富力强的时期。他们不但具有宽广、渊博的知识和高深的学术造诣,而且思想作风正派,学术气氛活跃,治学严谨,教书育人,团结合作,在国内同行中具有较高影响。本专业学术带头人的知识结构、年龄结构以及专业技术职务结构较为合理,学术思想端正,能持续不断地进行高水平的教学和研究工作,整体学术水平在国内同类学科中处于前列。
二、科学研究
本专业研究领域宽,经费强度大,科研水平高,成果突出,优势明显,在国内同一学科中居于先进行列,并在国际同行中有一定影响。在激光大气传输和大气气溶胶性质及其探测技术(如大气风场、气溶胶和重要气体成分等激光雷达探测技术)、大气遥感基础与技术应用、大气光学环境监测技术基础与应用等三个研究方向始终保持国内领先地位,在一些优势研究方向上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具体为:
大气气溶胶探测:以大气气溶胶的气候效应和环境效应为牵引,发展大气气溶胶探测的激光雷达技术、地基光学遥感技术和卫星遥感技术,包括气溶胶粒子谱仪、太阳辐射计等,长期系统地探测大气边界层、对流层和平流层气溶胶光学性质、微物理性质研究及其相关的温室气体浓度和气象参数(温度、湿度、云等)的高分辨率垂直分布廓线,建立相应的高分辨时空分布数据库和统计特征模型,研究它们的时空分布结构、变化规律、引起变化的主要因素及其对气候和环境的影响,为气候变化与环境评估研究模式的建立奠定物理化学及动力学过程的基础。
大气遥感基础与技术应用:以高精度标准传递及工程应用定标技术为核心,对我国所有卫星光学遥感器提供全过程定标技术支撑,为光学传感器研制提供全方位定标技术服务。以信息定量化和信息融合为基础,衔接用户要求和遥感器研制与设计能力,发展一体化信息表征技术,为遥感信息的端到端的定量化应用和遥感器设计改进及性能评价提供持续的技术支撑。在定标技术和表征技术的支撑下,在大气光学、环境光学、大气目标背景光学辐射特性等基础研究基础上,发展包括多角度、偏振、超分辨光谱等先进遥感技术。
大气光学环境监测技术基础与应用:以环境光学新原理新方法研究为基础,以先进环境光学技术与应用为重点,建立环境光学与技术研究平台。研究环境污染机理,污染物的时空性、复合性及其关键的物理化学过程,人类活动导致大气成分变化及其引发的大气化学过程和物理特性变化。以环境污染物实时在线光学监测新方法、新手段、关键技术创新与系统集成创新为主线,发展环境信息获取、表征和处理等应用技术。发展区域与天地一体化的环境监测技术与系统,开展重点区域(流域)环境污染综合监测和模式研究。
大气非线性光学效应研究:激光在大气传输过程中产生的非线性效应主要来源于大气分子和大气气溶胶粒子的吸收,大气介质的吸收使其自身加热而改变折射率,进而影响激光大气传输的性质。利用四位模拟程序理论分析激光传输的非线性效应和传输特性,并结合实验开展定量化的理论与实验对比研究;发展大气气溶胶和大气分子连续吸收的测量技术,为定量化评估大气传输吸收特性提供必要的手段;通过对特定波段的激光大气传输分子吸收特性研究,定量化评估大气分子吸收对激光大气传输的影响,获得准确的激光大气传输基础光谱数据。
六年来,本专业发表论文766篇,其中在学术会议发表论文127篇,在SCI、EI、ISTP收录639篇。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人员每年平均发表论文4篇。获得省部级奖励4项,发明专利16项。目前承担科研项目共68项,其中国家及国务院各部门项目36项,总的科研经费26380万元,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人员每年平均经费150万元/人。
三、教学与人才培养
(一)课程教学
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与中国科技大学同在一地,距离很近,具有得天独厚、充分利用中国科技大学一流教学资源的优势条件。因此,本专业所有博士生的学位课程采取聘请科大的老师到本单位上课,从而保证了学位课程教学质量。同时,本专业的博士生导师则根据研究生的知识结构和科研工作需要,给研究生开设一些专业基础理论课、前沿学科和交叉学科知识讲座、专题讲座,作为课程教学的补充和拓宽。
(二)人才培养优势
1、在国家、中国科学院重大科研项目中培养博士研究生。本专业承担了国家军工973、院重大等项目,实力雄厚,经费充足,博士生论文选题围绕国家任务进行。博士生既是学生,同时也是研究所的‘工作人员’,在完成论文研究工作的同时也完成了国家科研任务。
2、理论联系实际,在科研实践中培养博士研究生的独立工作能力。对于博士研究生培养主要体现在‘研究’和‘创新’上。本专业强调理论联系实际,结合知识创新目标注重培养博士生的独立工作能力和创造力,帮助树立博士生创造思维和创造素质,始终把他们放到科研环境中和科研实践中去培养、锻炼,从而得到思想素质、知识能力、科研创新同步提高。
3、发挥导师教书育人作用,严格把关,保证质量。本专业实行导师责任制,从研究生的课程选择、开题报告、中期质量检查、到学位论文撰写、答辩、毕业分配乃至思想品德教育等,导师必须指导把关,指路防偏,提供条件,教育在先。督促研究生不但要按时按量完成学业,同时达到思想上进,品德优良,素质全面,成为国家需要的高质量优秀人才。
(三)本专业研究生培养取得的主要成绩。
六年来本专业共招收研究生37人,其中博士研究生14人,硕士研究生23人;共授予学位26人,其中博士学位7人,授予硕士学位19人。毕业研究生获得中国科学院院长奖学金3人,中国科学院冠名奖学金16人,研究生发表论文数约占本专业半数以上;毕业博士生普遍受到用人单位的好评与赞扬。现有在学研究生11人,其中博士生7人,硕士生4人。
四、工作条件、相关学科条件和管理工作
本专业现有专业实验室18600m2,万元以上的仪器设备900余台(件),仪器设备价值达19105万元,本学科中外文藏书2万册,中外文期刊117种。
近一年本专业投资仪器设备费8364万元,用于购臵本学科图书资料经费115万元,满足规模培养博士研究生的需要。
本专业整体实力较强,有良好的育人环境,重视学位授权点的学科建设,不断改进和加强研究生的培养工作。本单位管理制度健全,管理人员落实。
(一)能够按照一级学科制定研究生培养方案和培养计划,并能结合实际认真执行,效果很好。
(二)论文评阅答辩工作能够做到坚持标准,严格要求,保证质量,公正合理。学位授予工作手续齐全,符合学位条例规定要求。
(三)研究生教育管理规章制度健全、合理、规范;做到有章可循,按章办事,使管理工作井然有序;研究生档案齐全。
(四)单位领导对研究生培养教育工作重视,研究室管理严格,导师教书育人,为人师表。
(五)各级管理机构健全、协调、配套,管理人员落实。并且经验丰
富、责任心强,办事效率高,工作成绩出色。
(六)拥有一支强大的德育工作队伍。在合肥研究院党委领导下,成立了研究生党总支,各所成立了研究生党支部,班级成立了党小组。研究所党委、研究生党总支和党支部经常积极有效地开展研究生德育教育活动,已经形成研究生党团组织、研究生部、研究生会、研究生指导教师各负其责,齐抓共管的素质品德教育网络。
‚大气物理学与大气环境‛博士培养点自2003年获审通过并招收博士研究生以来,本单位在导师队伍建设、实验条件改善以及研究生培养各项管理制度的制订方面均得到很好的发展,已培养了一批高素质的优秀博士研究生。‚该培养点的学术队伍、科学研究、教学与人才培养以及管理工作等均满足培养创新型博士研究生的条件。
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学位评定委员会
2009年10月15日
第二篇:中国科学院发布《2014高技术发展报告》
中国科学院发布《2014高技术发展报告》
1、中国科学院发布《2014高技术发展报告》
近期,中国科学院发布了《2014高技术发展报告》。《高技术发展报告》是中国科学院面向决策、面向公众的系列报告之一,每年聚焦一个主题,4年一个周期。2000年以来《高技术发展报告》已陆续发行15本,分别以“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材料与能源技术”和“航空、航天与海洋技术”为主题,系统回顾了我国高技术各领域发展历程,介绍了国内外高技术研究前沿热点与新进展及其产业化前景,多角度探讨了高技术对社会的深刻影响,论述了高技术及其产业发展战略和思路。2014年报告主题是“材料与能源技术”。
《2014高技术发展报告》有序言及“2013年高技术发展综述”、“材料技术新进展”、“能源技术新进展”、“材料和能源技术产业化新进展”、“高技术产业国际竞争力与创新能力评价”、“高技术与社会”和“专家论坛”等7章内容,共收录论文44篇。参与撰写的作者多为国内一流专家学者,其中有4位院士,其余为活跃在科研一线的中青年学术带头人和科技政策研究专家。
《2014高技术发展报告》内容全面、新颖,语言通俗,有战略高度,有助于社会公众了解高技术发展动态和发展方向,可供各级领导干部、有关决策部门和社会公众阅读和参考。
2、李龙土院士指出高新技术的发展对新型陶瓷材料性能及制备技术不断地提出新的挑战
新型陶瓷,也常被称为特种陶瓷、高技术陶瓷、现代陶瓷、高性能陶瓷、精细陶瓷等。与传统陶瓷相比,这类陶瓷在原材料、制备技术、显微结构、使用性能、尤其是应用领域等方面具有其独特性和新颖性。目前,新型陶瓷材料已成为信息、能源、汽车、航空航天、先进制造、生物医学、军事、环境等高新技术领域中不可替代的重要材料;同时,其自身也已形成了一个产品种类繁多、市场规模巨大、高速增长的高技术产业。
清华大学李龙土院士认为,高新技术的发展对新型陶瓷材料性能及制备技术不断地提出新的挑战,已成为新型陶瓷发展的主要驱动力,同时也决定了新型陶瓷的发展方向和趋势。随着电子信息产品进一步向微型化、薄层化、集成化、多功能化、高可靠和宽带化的方向发展,功能陶瓷元器件的多层化、多层元件片式化、片式元件集成化和多功能化已成为发展的主流。超高温、超低温、超大热流、超高压、超高腐蚀、超高辐射等极端环境已成为先进陶瓷必须面对的“常态”服役条件。同时,随着新型陶瓷材料越来越多地进入到生物医学领域,具有更好的亲水性、可与细胞等生物组织表现出更好的亲和性的高性能结构陶瓷将拥有更广阔的应用空间。
3、北京大学孙强教授认为新材料的设计和研发必将推动人类文明的进步和社会经济的发展
要想加速材料的合成,节省人力和其他资源,需要改变传统的“反复试验、不断摸索”(trial and error method)材料研发模式。利用现代高性能超级计算机和高速发展的材料模拟技术,从原子和电子层次上构建新材料,从而实现从微观结构到宏观性能的调控,这就是当代“材料设计技术”的概念。新材料的设计和研发必将推动人类文明的进步和社会经济的发展。
北京大学孙强教授在日前出版的《2014高技术发展报告》中撰文认为,材料设计的热点领域包括:新能源材料、生态环境材料、生物医学材料、航空航天材料、极端条件材料、超材料。要想在以上重要领域有突破性进展,材料模拟技术本身需要进一步发展。在这方面材料结构的优化算法和材料的逆向设计方法尤其值得高度关注。新材料的设计和研发必将推动人类文明的进步和社会经济的发展,“材料梦”的实现将会为“中国梦”的实现奠定坚实的基础。
4、锑化物材料与器件研究正处于从实验室到应用的重要时期,将面临新的重大发展机遇。
锑(Sb)化物基光电子材料主要是指包含(InGaAl)(AsSb)等元素的典型III-V族化合物半导体,其光电物理性质独特、内涵丰富。锑化物材料在高性能中波红外激光器、中长波红外探测器、高速低功耗微电子器件及热电和制冷器件等诸多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近年来发展迅猛。开展锑化物低维材料物理和关键制备技术的研究,对开发下一代高性能器件具有十分重要的科学意义和应用价值。
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牛智川研究员在日前出版的《2014高技术发展报告》中撰文认为,锑化物材料与器件研究正处于从实验室到应用的重要时期,将面临新的重大发展机遇。锑化物探测器研究热点方向有以下三个:(1)适应第三代红外探测技术所需要的大面阵、多色、低成本探测器的产业化技术。(2)基于锑化物SL材料发展新型的、有可能实现高工作温度和低噪声的势垒结构(barrier infrared detector)的探测器。(3)雪崩倍增(APD)探测器及主被动红外探测技术的应用。
此外,锑化物激光器的发展趋势是:开发出2~5微米波段的更大功率、高光束质量单管激光器或阵列,以及窄线宽DFB或外腔可调谐激光器。锑化物HBD阵列太赫兹器件的未来发展方向是进一步扩大其阵列尺寸并配备读出电路的模块。锑化物热光伏电池具有可吸收中红外光,大大降低供电系统的设计难度,以及提高电池对废热的回收效率等优势,这也是未来重要的发展方向。
5、大力开发核聚变能源是彻底解决人类能源问题的根本出路之一。
能源是人类可持续发展最重要的基础。核聚变能具有资源丰富和环境友好等优点,因而成为人类社会未来发展的理想能源。大力开发核聚变能源是彻底解决人类能源问题的根本出路之一。
国际聚变界的普遍共识是:在过去的十多年中,ITER的七大部件的研发已取得了快速的发展,成功建设ITER在工程上已无障碍。但顺利实现ITER的科学目标依然有一定的风险和不确定性。为了成功运行ITER以及确定未来聚变示范堆的发展路线,在过去的2~3年中,美国和欧盟聚变界开展了大规模的科学研讨,对国际聚变研究的现状、成功建设和运行ITER所需的物理技术基础与存在的差距,以及未来聚变示范堆(DEMO)的发展战略进行了分析,分别提出了目前成功运行ITER的风险、存在的差距和前沿科学技术问题。
中国科学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李建刚研究员在日前出版的《2014高技术发展报告》中撰文指出,未来5~10年,聚变研究的前沿方向和科学技术问题集中在以下7个方面:(1)燃烧等离子体物理。(2)先进托卡马克稳定运行和可靠控制。(3)ITER/DEMO 等离子体条件下的等离子体与材料的相互作用。(4)稳态条件下的物理和技术。(5)聚变等离子体性能的科学预测。(6)反应堆核环境条件下的材料和部件。(7)示范堆的集成设计。
深入理解以上这7个方面并提供可靠的解决方法,是成功运行ITER、实现其科学目标,进而成功建设DEMO的关键。
6、以页岩气为代表的非常规油气资源在全球的能源结构中将占越来越重要的地位,正在成为油气勘探的战略性领域。
页岩气(shale gas)是指赋存于富含有机质的泥页岩及其夹层中,以吸附或游离状态为主要存在方式的一种非常规天然气资源。页岩气(藏)也被称为“人造气藏”,必须通过大型人工造缝(网)工程才能形成工业生产能力。页岩气的勘探和开发将有助于增加全世界的天然气供应总量。
以页岩气为代表的非常规油气资源的成功勘探与开发,是全球油气工业又一次理论和技术上的突破。它的意义在于突破了早期油气工业的常规储层下限和传统的圈闭成藏观念,增加了油气资源的勘探开发类型与资源量,实现了当前油气开采技术的升级换代。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马永生院士在日前出版的《2014高技术发展报告》中撰文指出,以页岩气为代表的非常规油气资源在全球的能源结构中将占越来越重要的地位,正在成为油气勘探的战略性领域。发展页岩气对推动我国油气工业的科技进步、带动其它非常规油气资源的发展、改善能源结构和保障能源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国际上水平井分段压裂设备正朝大功率、模块化、小型化、便携化方向发展,压裂技术正向高效、低成本、环境友好的方向发展,如正在逐步推广的高通道压裂、无水压裂等技术。我国应尽快落实页岩气产业化优惠政策的实施细则,鼓励国有、民营等各类企业开展页岩气勘探开发装备的研发、制造以及技术服务,充分利用好“后发优势”,尽快形成市场化的石油工程技术服务的产业链,以实现我国页岩气勘探开发技术的跨越式发展。
7、储能技术今后一段时期国内外的研究热点
储能技术是发展新能源和智能电网的重要支撑技术,其应用贯穿于电力系统各个环节,可提高电网对可再生能源的接纳能力,提高电力设备的利用率、供电可靠性和电网安全性。储能技术的突破将深刻改变能源和电力的生产与消费方式,改变电能生产、输送和使用同步完成的传统模式,催生新能源、电动汽车、智能电网、新材料等相关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并促进其发展。作为多学科交叉的战略性前沿技术,储能技术已成为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国内外的研究热点。
国内外储能技术都处于演示阶段,储能产业刚刚兴起,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陈立泉院士等在日前出版的《2014高技术发展报告》中撰文指出,储能技术未来将出现如下的发展趋势。
在储能本体技术方面,未来的发展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压缩空气储能、飞轮储能、化学电池储能、超导磁蓄能、超级电容器储能。
在应用技术方面,储能技术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既要满足电力系统的需求,又要注重利用储能技术本身的优势。当前面向电力系统应用的储能技术尚存在许多基础理论和关键技术问题需要深入研究。
储能是“第三次工业革命”中很重要的一环,中国要重视储能这一战略性前沿技术的开发,抢占这一新兴产业的科技制高点。
8、我国自主三代核电技术产业化取得显著进展
核电作为一种安全、经济、清洁、成熟的能源,在满足电力需求、保障能源安全、优化能源结构、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带动产业转型升级方面具有显著的优势。三代核电技术具有比二代核电技术更高的安全性,将是新建核电厂的主要堆型选择。目前,全球首批三代核电厂正处于建造阶段,即将开始规模化商业应用。
中国工程院叶奇蓁院士在日前出版的《2014高技术发展报告》中撰文指出,在自主技术积累和参考国外先进设计理念的基础上,我国在ACP1000、ACPR1000+、CAP1400 等自主化三代压水堆技术的研发上取得了显著进展,有望在不远的未来实现工程应用。这标志着我国在改变核电发展方式,从核电大国转型为核电强国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的步伐。
叶奇蓁院士认为,未来五年是我国三代核电技术产业化最为关键的五年,将呈现以下发展趋势:一是首批引进的第三代核电厂将完成建设,并网发电,也将成为全球范围内最早投入商业运行的同类型机组。二是自主三代核电技术“落地生根”,开始首堆工程建设。三是自主三代核电技术将在出口市场上崭露头角,获得更广阔的市场机会。四是三代核电装备制造业将突破一批技术瓶颈,进一步提高设备自主化水平。
9、我国特高压输电领域已经实现“中国创造”和“中国引领”
国家电网公司董事长刘振亚在《2014高技术发展报告》中撰文指出,经过近十年的不懈努力,我国特高压发展实现了技术、装备、工程、运行、标准的全面突破,超越欧盟、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和地区,实现了“中国创造”和“中国引领”。特高压输电与高铁、载人航天一样,成为国家创新能力和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志。
特高压输电是指电压等级在1000千伏及以上的交流输电和±800 千伏及以上的直流输电,适用于能源资源大范围优化配置、电力远距离大规模输送和跨大区电网网架构建,是一种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先进输电技术,代表目前世界电网技术的最高水平。
当前,我国能源需求快速增长,能源安全、能源经济、能源环境问题突出,煤电运紧张反复出现,雾霾问题日益严峻。加快推进特高压输电技术产业化发展和应用,对保障我国能源安全、治理雾霾、振兴民族工业、带动经济增长、增强产业国际竞争力都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截至2013年年底,我国已建成特高压“两交两直”工程,“一交两直”工程正在加快建设(哈密南—郑州、溪洛渡—浙西直流和浙北—福州交流将分别于2014 年1月、12 月和2015年3月投产)。在运在建特高压线路长度超过1万公里,变电和换流容量超过1 亿千伏安。预计到2020年,我国将建成“五纵五横” 特高压交流工程和27 回特高压直流工程,跨区输电能力达4.5亿千瓦,满足5.5亿千瓦清洁能源送出和消纳需要。
10、“十一五”以来中国高技术产业创新能力持续增强
中国科学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曲婉和蔺洁等人在《2014高技术发展报告》中,从产业的竞争实力、竞争潜力、竞争环境和竞争态势综合分析。文章认为,中国高技术产业竞争实力总体良好,在信息通信、医药、航空航天等领域取得一系列突破性进展,然而,与发达国家相比,在高技术产业主要领域,中国技术能力仍有较大差距。其次,产业具备一定的竞争潜力,如R&D人员和经费投入相对较高,产业规模较大,发展空间广阔,劳动力低成本与专利创造优势十分显著,但技术投入和创新活力与发达国家仍有显著差距。第三,中国政府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颁布了科技体制改革和全面深化改革的相关文件,并相继出台一系列产业发展政策,营造了高技术产业发展的良好环境,为中国高技术产业发展提供了重大的历史性机遇。同时,发达国家纷纷调整战略重点,强化高技术产业前瞻布局和未来发展能力,并利用技术优势与贸易规则,力图控制新一轮产业竞争制高点;新兴国家致力于通过加大研发投入、加快推动产业转型、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等,推动世界高技术产业的经济地理版图重塑,都对中国高技术产业发展形成一定挑战。最后,中国高技术产业国际竞争力呈良性发展态势,资源转化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等均有不同程度提升,技术能力与发达国家差距有所缩小;劳动生产率和利税率有一定程度的增长,在全球市场的进出口份额均呈较快增长态势;技术能力显著提升,PCT专利申请与发达国家差距不断缩小;比较优势仍然显著,劳动力成本虽有较快增长,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较大优势。
11、“十一五”以来中国高技术产业创新能力持续增强
中国科学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陈芳和王伟光等人在《2014高技术发展报告》中,从创新实力、创新效力和创新环境3个方面分析了中国高技术产业创新能力。文章认为,2006年以来中国高技术产业创新能力显著增强,目前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创新能力最强,增长也最快。其次,中国高技术产业创新实力迅速提升,但是目前各高技术产业创新实力差异较大,其中,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创新规模最大、实力最强,且保持大幅增加;医疗设备及仪器仪表制造业创新实力指数增速最快,创新活动规模快速扩张。第三,中国高技术产业创新效力保持较快提升,但是目前各高技术产业创新效力较为接近,其中,航空航天器制造业创新效力指数最大、增速最快,创新活动效率效益最高、增长也最快;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创新效力指数最小,创新效率效益最差。最后,政府不断地营造良好产业创新环境,积极引导和支持高技术产业创新,研究开发的财税政策激励力度加大,有力地促进了高技术产业创新活动规模的快速扩张,显著增强了中国高技术产业创新实力,但高技术产业创新效力改进相对缓慢,成为创新能力快速提升的主要瓶颈。
12、加快构建我国纳米技术发展伦理指南,促进纳米技术可持续发展
大连理工大学王国豫教授等在日前出版的《2014高技术发展报告》中撰文认为,进入21世纪以来,基于纳米尺度的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不仅向人们展示出巨大的机遇和潜力,而且已经在能源、环保、材料、微电子、生物医药等诸多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但是另一方面,由于纳米技术在开发和应用过程中,又具有一定的潜在风险,尽管这些风险没有实质发生,但也带来了一系列的伦理问题。为此,欧盟和美国都成立了相应的研究机构,一方面致力于跟踪评估纳米技术的风险,考察社会各界对纳米技术的态度和接受程度,另一方面,制订了一系列的伦理原则和行为规范,用于规约从事纳米技术的研究、生产和管理的人员与机构的行为,以促使纳米技术在研发的上游就受到伦理规范的制约。
文章认为,与宏观尺度的物质相比,纳米尺度的物质表现出许多新的特性,其中最明显的特性是结构的不确定性。此外,纳米技术可以与其他技术结合,提升它们的能力,促进它们的发展,但在与其他技术的“会聚”中,其自身也将消失或消融,使得我们无法了解和控制其过程和结果。为此,面对纳米技术的这些特性,只有在研究、开发和生产以及市场化的过程中,采取积极有效的制度规范,才能防止纳米技术风险的发生。
文章指出,中国是世界上少数几个从20世纪90年代起就开始发展纳米技术研究的国家之一,处于世界纳米技术研究的领先地位,其产业化推广也较普遍深入。面对良好的发展契机,我们需要借鉴欧美经验,从政府、科学界、企业、社会组织和公众等多层面入手,构建我国纳米技术发展伦理指南,促进纳米技术的可持续发展。
13、专家提出深化我国科技和创新管理体制改革的方向
中国科学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穆荣平研究员在日前出版的《2014高技术发展报告》中撰文指出,中国正在步入经济转型和结构调整时期,同时面临进入“中等收入陷阱”的风险,应进一步深化中国科技和创新管理体制改革,解决制约科技进步和创新发展的突出问题,充分释放社会孕育的强大创新活力。
本文研究提出了我国科技和创新管理体制改革的总体思路,即以建设现代化强国为目标,按照“简政、放权、立信、竞争”的思路,建立健全国家创新发展政策环境,优化国家科技和创新宏观管理体制,强化国家科研体系建设,推进决策科学化制度建设,发挥市场配置创新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加速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引导企业走创新发展道路。
按照该思路,本文提出了改革国家创新管理体制、改革国家科研管理体制、加强企业创新能力建设、改革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加强创新基础能力建设等五大任务;并从政策法律制度、行政管理体制、市场经济制度等方面入手,提出了制定《国家创新基本法》、建立国家科学决策和顾问制度、调整国家科技和创新人才政策、建立创新政策监测评估调整机制、改革国家科技评价奖励制度、培育大区域创新发展新增长引擎等六大政策举措。
14、熊有伦院士建议加快推动我国制造科学发展
华中科技大学熊有伦院士等在日前出版的《2014高技术发展报告》中撰文指出,制造科学是制造业原始创新的源泉,是制造业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引擎,我国迫切需要加快制造科学的发展。
作为制造的科学基础,制造科学是涵盖“物质流、能量流、信息流”的复杂制造系统工程,既是技术科学、信息科学和管理科学的融合交叉,又是生命科学、社会科学和认知科学的综合、集成和衍生,以大制造、大系统、大科学的面貌出现。制造科学发展的前沿包括智能制造、纳米制造和生物制造等,代表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大趋势,蕴含人工智能、生物智能、脑科学、认知科学、仿生学和材料科学等科学内涵,汇聚广泛的产业链和产业集群,将是新一轮世界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的重要发展方向。
因此,我国要针对国家重大需求,瞄准重大科学问题,坚持重点突破与整体推进相结合,坚持研究开发与示范应用相结合,形成政产学研合力推动的格局,充分发挥制造科学在加快制造业转型升级与创新发展过程中的基础性作用,推动我国制造业走健康、可持续的发展道路。
第三篇:中国科学院文件
中国科学院文件
科发办字„2012‟86号
关于印发《中国科学院公文
处理办法》的通知
院属各单位、院机关各部门:
根据《党政机关公文处理工作条例》(中办发„2012‟14号),为了适应工作需要,做好公文处理工作,使之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现将《中国科学院公文处理办法》印发给你们。本办法自2012年7月1日起施行。中国科学院2000年12月25日印发的《中国科学院公文处理办法》(科发办字„2000‟0522号)同时废止。
二〇一二年六月二十七日
第七条 中国科学院办公厅是中国科学院公文处理的管理机构,并对中国科学院院机关各部门、院属各单位的公文处理工作进行业务指导和督促检查。
中国科学院院机关各部门综合处、院属各单位办公室负责本部门、本单位的公文处理工作。
第二章 公文种类
第八条 中国科学院的公文种类主要有:
(一)决定。适用于对重要事项作出决策和部署、奖惩有关单位和人员、变更或者撤销下级机关不适当的决定事项。
(二)通告。适用于在一定范围内公布应当遵守或者周知的事项。
(三)意见。适用于对重要问题提出见解和处理办法。
(四)通知。适用于发布、传达要求下级机关执行和有关单位周知或者执行的事项,批转、转发公文。
(五)通报。适用于表彰先进、批评错误、传达重要精神和告知重要情况。
(六)报告。适用于向上级机关汇报工作、反映情况,回复上级机关的询问。
(四)发文机关标志。由发文机关全称或者规范化简称加 “文件”二字组成。联合行文时,发文机关标志可以并用联合发文机关名称,也可以单独用主办机关名称。
(五)发文字号。由发文机关代字、年份、发文顺序号组成。联合行文时,使用主办机关的发文字号。
(六)签发人。上行文应当标注签发人姓名。
(七)标题。由发文机关名称、事由和文种组成。
(八)主送机关。公文的主要受理机关,应当使用机关全称、规范化简称或者同类型机关统称。
(九)正文。公文的主体,用来表述公文的内容。
(十)附件说明。公文附件的顺序号和名称。
(十一)发文机关署名。署发文机关全称或者规范化简称。
(十二)成文日期。署会议通过或者发文机关负责人签发的日期。联合行文时,署最后签发机关负责人签发的日期。
(十三)印章。公文中有发文机关署名的,应当加盖发文机关印章,并与署名机关相符。
(十四)附注。公文印发传达范围等需要说明的事项。
(十五)附件。公文正文的说明、补充或者参考资料。(十六)抄送机关。除主送机关外需要执行或者知晓公文内容的其他机关,应当使用机关全称、规范化简称或者同类型机
级机关和同级机关,不抄送下级机关。
(二)向党中央、国务院请示和报告工作,应当以中共中国科学院党组或中国科学院名义行文。
(三)中国科学院院属各单位向中国科学院请示和报告工作,应当以单位或单位党委(党组)名义行文。
(四)请示应当一文一事。不得在报告等非请示性公文中夹带请示事项。
(五)下级机关的请示事项,如需以本机关名义向上级机关请示,应当提出倾向性意见后上报,不得原文转报上级机关。
(六)除上级机关负责人直接交办事项外,不得以本机关名义向上级机关负责人报送公文,不得以本机关负责人名义向上级机关报送公文。
(七)受双重领导的机关向一个上级机关行文,必要时抄送另一个上级机关。
第十六条 向下级机关行文,应当遵循以下规则:
(一)主送受理机关,根据需要抄送相关机关。重要行文应当同时抄送发文机关的直接上级机关。
(二)涉及多个部门职权范围内的事务,部门之间未协商一致的,不得向下行文;擅自行文的,上级机关应当责令其纠正或者撤销。
确,文字精炼。
(四)文种正确,格式规范。
(五)深入调查研究,充分进行论证,广泛听取意见。
(六)公文涉及其他地区或者部门职权范围内的事项,起草单位必须征求相关地区或者部门意见,力求达成一致。
(七)中国科学院院机关、院属各单位负责人应当主持、指导重要公文起草工作。
第二十一条 公文文稿签发前,应当由发文机关办公厅(室)进行审核。审核的重点是:
(一)行文理由是否充分,行文依据是否准确。
(二)内容是否符合国家法律法规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是否完整准确体现发文机关意图;是否同现行有关公文相衔接;所提政策措施和办法是否切实可行。
(三)涉及有关部门职权范围内的事项是否经过充分协商并达成一致意见。
(四)文种是否正确,格式是否规范;人名、地名、时间、数字、段落顺序、引文等是否准确;文字、数字、计量单位和标点符号等用法是否规范。
(五)其他内容是否符合公文起草的有关要求。需要发文机关审议的重要公文文稿,审议前由发文机关办公
商、会签,是否符合公文起草的其他要求。经初审不符合规定的公文,应当及时退回来文单位并说明理由。
(四)承办。阅知性公文应当根据公文内容、要求和工作需要确定范围后分送。批办性公文应当提出拟办意见报本机关负责人批示或者转有关部门办理;需要两个以上部门办理的,应当明确主办部门。紧急公文应当明确办理时限。承办部门对交办的公文应当及时办理,有明确办理时限要求的应当在规定时限内办理完毕。
(五)传阅。根据领导批示和工作需要将公文及时送传阅对象阅知或者批示。办理公文传阅应当随时掌握公文去向,不得漏传、误传、延误。
(六)催办。及时了解掌握公文的办理进展情况,督促承办部门按期办结。紧急公文或者重要公文应当由专人负责催办。
(七)答复。公文的办理结果应当及时答复来文单位,并根据需要告知相关单位。
第二十六条 发文办理主要程序是:
(一)复核。已经发文机关负责人签批的公文,印发前应当对公文的审批手续、内容、文种、格式等进行复核;需作实质性修改的,应当报原签批人复审。
(二)登记。对复核后的公文,应当确定发文字号、分送
要保密室和机要阅文室,并按照有关保密规定配备工作人员和必要的安全保密设施设备。
第三十一条 公文确定密级前,应当按照拟定的密级先行采取保密措施。确定密级后,应当按照所定密级严格管理。绝密级公文应当由专人管理。
公文的密级需要变更或者解除的,由原确定密级的机关或者其上级机关决定。
第三十二条 公文的印发传达范围应当按照发文机关的要求执行;需要变更的,应当经发文机关批准。
涉密公文公开发布前应当履行解密程序。公开发布的时间、形式和渠道,由发文机关确定。
经批准公开发布的公文,同发文机关正式印发的公文具有同等效力。
第三十三条 复制、汇编机密级、秘密级公文,应当符合有关规定并经本机关负责人批准。绝密级公文一般不得复制、汇编,确有工作需要的,应当经发文机关或者其上级机关批准。复制、汇编的公文视同原件管理。
复制件应当加盖复制机关戳记。翻印件应当注明翻印的机关名称、日期。汇编本的密级按照编入公文的最高密级标注。
第三十四条 公文的撤销和废止,由发文机关、上级机关或
第四十条 法规、规章方面的公文,依照有关规定处理。外事方面的公文,依照外事主管部门的有关规定处理。
第四十一条 本办法由中国科学院办公厅负责解释。第四十二条 本办法自2012年7月1日起施行。中国科学院2000年12月25日印发的《中国科学院公文处理办法》同时废止。
主题词:公文 办法 通知 中国科学院办公厅
2012年6月27日印发
第四篇:评估报告格式
专业自评报告撰写格式(供参考)
第一项:封面
1.标题为学院专业剖析自评报告
2.落款宁波城市职业技术学院、日期
第二项:正文文字
1.要求统一设置A4页面(页边距上下空2.5cm;左空3cm;右空2cm)。
2.大标题统一用三号黑体,正文设置小四号宋体。
第三项:专业剖析自评报告正文的目录
按报告内容定
第四项:专业部析自评报告正文框架
第一部分专业基本情况
一、专业概况
(一)专业沿革
(二)专业背景
(三)人才培养情况
二、专业现状
(一)规模
(二)人才培养模式
(三)教学团队
(四)校内外实验实训基地建设
(五)课程教材建设
(六)教学管理
(七)人才培养质量
(八)社会服务
三、专业定位和培养目标
(一)专业定位
(二)毕业生职业面向
(三)培养目标
(四)培养规格
第二部分专业建设的主要举措与成效
一、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二、课程建设
(一)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建设(3.1)
(二)教学方法和手段改革(3.2)
(三)主讲教师(3.3)
(四)教学资料(3.4)
三、实践教学
(一)实践教学课程体系设计与建设(4.2)
(二)顶岗实习(4.1)
(三)实践教学条件(4.4)
(四)实践教学管理(4.3)
(五)双证书获取(4.5)
四、双师结构专业教学团队建设(2)
五、教学管理(6)
六、招生与就业(7.1、7.2)
七、社会服务(7.3)
第三部分专业特色与创新
专业特色与创新的内容
第四部分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整改思路
内容根据实际情况确定
注:括弧内的数字为指标体系中主要评估指标或关键评估要素中的序号.
第五篇:评估报告
成都市农村残疾人就业扶贫基地建设项目
评估报告
(邛崃市夹关燕红猕猴桃种植专业合作社)
邛崃市残疾人联合会:
邛崃市夹关燕红猕猴桃种植专业合作社经营四年多来,各方面工作顺利开展,猕猴桃种植基地逐步壮大,关于近几年合作社工作开展情况,自我评估报告如下:
一、基地建设基本情况
邛崃市夹关燕红猕猴桃种植专业合作社成立于2014年元月正式建成,法人代表韩忠其,注册资金150万元。基地共计带动种植猕猴桃2000亩,本村投产面积800亩,重点集中在韩坪村9个村民小组,其中带动本村残疾人户数20户。
二、经营管理模式
合作社针对残疾人发展增收主要是带动扶持,具体体现在带动残疾人及其家属发展种植猕猴桃,提供种植管理技术、低价销售猕猴桃种植所需的生产资料和引进收购商提供销售渠道以及组织开展日常种植技术培训。合作社经营模式主要是带动群众自行种植。
三、资金使用和管理
合作社共计带动农户入社200余户,成立当初,合作社由股份成员出资建立,入社成员出基本入社费用,每户100至200元,主要用于引进种苗和前期种植技术培训。合作社主要经营风险由入股股东承担,入社成员不承担风险因素。
四、市场风险因素
水果行业产能过剩现象是我国目前影响和制约水果种植风险的主要因素,猕猴桃产业也是中国十大水果产业之一,要杜绝种植风险,除开自然因素影响外,种植高品质无公害水果是当下避开种植风险的主要工作,合作社带动种植户按标准按要求种植管理,并按规定使用农药,是提高猕猴桃质量的关键,基地在带动残疾人致富工作上,首先给予残疾人及残疾人家庭更急优惠的价格提供日常生产资料,专门开展针对残疾人猕猴桃种植的相关技术培训,合作社优先给予残疾人种植基地专门的技术人员现场指导,第一时间解决残疾人及其家庭的相关诉求。
五、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基地目前主要存在的问题是销售渠道起伏较大,电商平台销售部分种植户不太认可,加上资金缺陷,严重影响基地发展,此次申报基地扶贫政策,目的在于加大合作社办公投入,引进专业的技术人才团队,促进销售渠道稳定化,基地发展壮大了,农户也就增收了,这也是我们基地带动残疾人发展猕猴桃种植的最终目的。
邛崃市夹关燕红猕猴桃种植专业合作社
2018年7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