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文化传承和历史文化保护
文化传承和历史文化保护
摘要:随着城镇化的发展,很多历史文化遗产的存在都或多或少地遭遇到了一定的威胁,如何在城市化发展的同时保护好历史文化遗产成为现代社会的一个重要的问题。本文就城镇化与文化遗产;南京老城历史街区的现状;夫子庙的“伪文化”;评事街的文化遗产保护等方面做了阐述。关键词:城镇化;文化遗产;伪文化;老城历史街区的现状;文化遗产保护 前言:在城市化进程中,一些有历史价值文化内蕴的古城镇、老街区、旧建筑等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一些城市在大规模建设过程中,盲目改建扩建,导致有些具有文化底蕴的历史遗产被拆除,城市的历史风貌和文化传统遭到破坏;在旧城改造新城建设中,缺乏体制的规范与约束,往往缺乏“群言堂”而成为“一言堂”,既缺乏前期周密的调查,又缺少专家科学的论证;文化名城的历史街区、古老建筑,常常成为缺乏文化意识历史精神的城市规划建设的障碍,甚至认为这些残破的城镇、街区、建筑有碍于城市的发展规划。在城市的改建复建中,往往形成了城市建设难以恢复的败笔,甚至出现将真文物拆除建造假文物的境况;建筑设计缺少文化内涵·····诸多中国历史文化名城遭到破坏,不仅一些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古城古镇难以得到保护,甚至在一些经济发达地区也普遍存在着历史文化名城的危机与困境。
正文:历史文化遗产是世界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不可再生的文化资源,具有重要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其保护工作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其中保护城市文化遗产作为城乡规划的一项重要内容,中国是一个具有深远历史的大国,保护城市文化遗产是我国文化遗产保护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城市是历史文化发展的载体,每个时代都在城市中留下自己的痕迹,如今日新月异的城市建设极大的改变着城市的面貌。然而,城市的建设会忽略对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因此,城市历史文化保护就显得迫在眉睫。
针对我们调查,分四个方面,主要探讨夫子庙的伪文化现象以及老城南评事街在各种利益博弈下的文化传承保护问题。
一、城镇化与文化遗产城镇化,又称城市化、都市化,是指人口向城镇聚集、城镇规模扩大以及由此引起一系列经济社会变化的过程, 其实质是经济结构、社会结构和空间结构的变迁。从经济结构变迁看,城镇化过程也就是农业活动逐步向非农业活动转化和产业结构升级的过程;从社会结构变迁看,城镇化是农村人口逐步转变为城镇人口以及城镇文化、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向农村扩散的过程;从空间结构变迁看,城镇化是各种生产要素和产业活动向城镇地区聚集以及聚集后的再分散过程。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后,我国步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开启了中国具有现代化意义的工业化道路,也揭开了现代中国城市化发展的序幕。特别是20世纪末以来,国家以及地方政府都将推进城市化作为一项重大战略予以实施,加速了城市化进程。我国现在正处于快速城市化发展时期,城市化率每年增长幅度约1%,2011年城市化率已经突破51%。
我国有相当数量的文化遗产,分布具有明显的地域特征,空间格局表现出明显的组团状特征,大致可以分为北京及周边、黄河中下游、长江中下游、平原以及西南地区四大板块,这些遗产分布地区多为自古以来适宜人口居住的地区,甚至是现如今的人口密集区。城市最重要的文化遗产是城市遗存的建筑物,这些建筑是文化的重要载体,是历史的缩影,也是民
族精神的象征。这就把文化遗产与城镇化的协调问题摆上历史的舞台,文化遗产需要保护,这些文化遗产占有大量的土地,且因为保护问题导致的商业和生活配套设施不够完善,但同时城市化的快速发展,要求城市的生活环境和基础设施,商业服务能够跟上城市化进程,不可避免的加剧了城市人口,土地,资源,环境和文化遗产保护等方面的矛盾,给文化遗产带来了极大的冲击,因此,如何在快速城市化进程中保护好文化遗产,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南京老城历史街区的现状南京老城南是位于明城墙以内部分,北至秦淮河中支,以门东、门西、夫子庙、南捕厅地区为核心,总面积约5.56平方公里。区内有多出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夫子庙等会、秦淮河八绝、花鸟虫市场等重要历史文化资源,是南京历史最为悠久、文化积淀最为深厚的区域之一,是南京的“城市之根”,历史上是南京商业及居住最为发达的地区。先进综合来看,由于老城能够提供更加完善搞笑的服务体系,更多的就业机会,加上市民则聚的心理惯性,老城仍然是南京目前最具吸引力的地方。
虽然历史给了老城区极其大的吸引力,但是老城越来越多的问题让人难以忽视。人口和密度方面,南京老城城墙范围内居住半年以上的总人口占主城人口的一半,是人口和建筑高度密集的地区。老城的各项人均用地指标不仅远远低于国家城市建设用地标准,而且也低于现今主城的平均水平。交通方面,老城人口、功能和建设的集聚,使得交通需求不断增长,老城面临日趋严重的交通压力,一是随着新区建设加快,老城、新区通道上高峰小时交通量增长幅度较大,老城与外围片区高峰期潮汐式交通逐渐加剧,二是老城内部道路和停车设施不能满足要求,而经过20世纪90年代的建设,老城的主次干道已经基本形成,且大部分地区已经实施改造,地面交通设施的增长空间已经有限。传统民居的改造方面,从住区更新的角度来看,虽然南京老城的大部分主区已经经过了一轮改造,但是由于老城改造和更新并未采用整体规划建设的方式,从而使得剩下的尚未改造的主区目前基本都是十分难啃的“骨头”。同时,这些改造难度大的地区,大部分又涉及传统居民区的保护问题,如门东、门西、南捕厅地区,他们的规模虽然在老城中有限,但却是南京老城传统民居仅剩的代表。如何在改善这些地区居民生活条件和居住环境的同时,保护、延续或者再现传统民居的特色是必须妥善区里的问题。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通过市场的调节和政府的积极引导使得老城的保护与更新能够运作成功,更是面临的难题。
三、文化保护中的“伪文化”
在文化遗产保护的过程中,难免会有一些“伪文化”的存在。所谓“伪文化”即借“弘扬文化遗产”之名,大搞假冒伪劣文物,实质反映了一种以“政绩”和“金钱”开道的虚伪文化现象。例如南京的夫子庙。之所以称南京夫子庙为“伪文化”,主要是因为从外观上看,夫子庙的建筑很有古代的江南气息,但走进去就会发现里面全是现代的东西。现在的夫子庙早已被各种广告牌、酒楼等包围,到处都泛着浓浓的商业气息。而那些例如大成殿、瞻园、江南贡院、李香君故居、王谢故居等最能反映秦淮历史文化遗存的景点早已被周围的商业气氛所淹没。故称其为“伪文化”。
在一次调查中,问及夫子庙给人的第一印象时,15人中有6人选择了“孔庙”,选择商业小吃、综合的分别是6人、3人。在年纪大些的人印象里,夫子庙是文化,它本来是以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孔子命名的,其中又有中国古代最大的科举考场---贡院,徜徉其间,能感受到浓郁的文化氛围。但是在年轻人的印象里,夫子庙就是小吃街,是卖衣服的地方。由此可见,有很多游客不知道夫子庙是“孔庙”,是历史上供奉和祭祀孔子的庙宇,其全称是“大成至圣先师文宣王庙”,简称“文庙”,又因孔子被世人尊称为“孔夫子”,故俗称“夫子庙”。现在的夫子庙的文化已被商业气息所掩盖,这是对其文化价值的贬低。
在全国十大最名副其实,十大最名不副实的经典的评选中,据说南京夫子庙成为后者中的第一名。的确南京夫子庙在外地游人中知名度很大,已成为南京的名片与代表性景点,成为外地游人必游之处。游客们对夫子庙的期望很大,但实际游过它时失望也很大,主要原因是没有达到心目中的夫子庙、秦淮河的标准,而他们心目中的夫子庙、秦淮河的美好印象又是从数目繁多的古代文学作品中得来的。之前人们从古代文学作品里感受到的夫子庙、秦淮河,是给予他们极大文化冲击与期待的景点,而游过后他们最感到失望的也是因为这里的文化并没有达到他们心目中的标准,甚至差得还很多!那又是什么造成了今日夫子庙、秦淮河的文化景观让人如此失望的呢?那就是过份的商业化!现在的夫子庙只是一条商业街,毫无特色可言。
那么夫子庙到底应该是个什么样的定位呢?在南京人看来,夫子庙应该是个雅俗共赏之地。理由是自古以来,夫子庙就有“两面性”。以文德桥为界,一面是尚儒之地,一面是歌舞升平,这就是南京夫子庙的特色,所以现在也应朝着这方面发展。但是在外地游客的观念中,夫子庙应以文化为主。他们认为夫子庙作为南京有名的景点,来南京就是看夫子庙的古代文化,但是现在夫子庙的景点全淹没在衣服和吃饭之间,所以南京应把夫子庙打造成古代的风格,不管是商业还是小吃,都要融进历史的因素,走入其中,让外地游客感受到古文化氛围。
四、评事街文化遗产保护 评事街,是古城南京有着千余年历史的一条老街,曾是南京历史上最繁华的地区之一。它位于南京城南,北至笪桥市,南至升州路,狭狭长长,与其说是街不如说是巷。无论是街是巷,评事街以其深厚的底蕴,在南京文化地理历史上占据着一定的位置。
评事街中多以二层老式木房为主,现在多数的一楼经过改造成了门面房,做起了小生意,门面虽小却样样俱全,卖着各式小玩艺小食品的小摊占着两侧路牙,老人与赋闲的人三三两两地在路边聊着天,来往于这样的小巷中,你很难感受得到外面都市里的繁华与喧嚣。老街两侧多是纵深的小巷,走进去,是相连着的过道与天井,交错着,将十几户人家连成了片。
在评事街靠近升州路的这头,有一条可能是南京目前最窄的巷子了:老坊巷,不足一米的通道仅容一个人通过,不知道的人是不敢进去的,怕是一条死胡同。巷内的门户,多是青石台阶上的老式木门,住户多喜欢在屋外种上一两种绿色植物,小巷极为幽静。评事街的南段万寿宫,是城南一座很有名的建筑,为祝贺西太后寿辰而兴建的。
上世纪30年代以后,评事街人气很旺,先后有几家晚报的报馆设在评事街一带,一些著名报人、学者常在此出没,抗战前有张恨水,胜利后有卢前、张慧剑等人。
综上所述,可见评事街的文化价值是很高的。然而城镇化使旧日评事街里的那种凝缩了明、清、民国时期的井市文化将不复存在;那种民族混居的和谐文化不复存在;那种寄予世外而不灭其志特殊街巷文化也不复存在了。这是对评事街文化价值的破坏。
目前对评事街的改造遇到的几个问题有如下几个应对政策:
4.1、原住民的去留
原住民的去留问题是针对历史街区与改善人民生活环境提出的。对此,专家认为:“原住民是历史街区的一种文化,若完全迁出,历史街区就少了韵味,原住民是发展旅游和商业的根本”,所以应当适当保留。老城南旧城改造中规划混合多元的功能,结合老城南独特的传统风貌,发展特色商业、居住和旅游等,保留部分原住民,提高老城南活力。
4.2、肌理尺度的重构
所谓城市肌理,是指城市的特征,与其他城市的差异,包括形态、地质、功能等方面。具体而言,包含了城市的形态,质感色彩,路网形态,街区尺度,建筑尺度,组合方式等方面。从宏观尺度,是建筑的平面形态;从微观尺度,是空间环境场所。城市肌理的演化受到自然、经济、政策三方面的共同影响。
改造老城南,要让历史与现在融合,所以要重构肌理尺度。《名城保护机制保障》中明确指出:“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风貌区应确立‘整体保护、有机更新、政府主导、慎用市场’的方针,采用小规模、渐进式、院落单元修缮的有机更新方式,不得大拆大建。”
老城南更新改造中对传统街巷、历史建筑、名人故居以及非物质文化实行“全面保护、应保尽保”,放弃了资金“就地平衡”的旧模式,最大限度地保护城市传统的尺度和肌理,对街巷体系进行保留、恢复,不满足需求的向地下要空间,已拆空的片区将按传统肌理恢复,以保护为主。民国建筑、五十年代的老厂房和八十年代的居民楼和谐共存,老城南的街巷尺 度和高度、院落边界不变,在置换功能过程中传承老城区的肌理和尺度,保护和展示城市格局。4.3、制度保障
为了进一步保护历史文化遗产,政府不断地健全与完善各种文化保护制度。先后制定了《南京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南京重要近现代建筑及近现代建筑风貌区保护条例》等相关规定,并 成 立 南 京 历 史 文 化 名 城 保 护专 家 委 员会。2010年12月1日起实施的《南京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中的第三章就是“老城格局和城市风貌的保护”;2006年12月1日起施行的《南京重要近现代建筑及近现代建筑风貌区保护条例》中指出“确需在重要建筑或者风貌区保护范围内进行新建、扩建、改建活动的,应当依照城市规划法律、法规的规定,经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审查批准后方可进行。前款规定的新建、扩建、改建建筑,应当在高度、体量、立面、材料、色彩等方面与原有建筑的空间格局、景观特征、周边环境相协调,不得破坏风貌区的历史文化风貌。”等相关内容都体现了对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与重视。此外,还采取了以下几个措施,例如结合南京实际,探索制定《南京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实施暂行办法》;制定行动计划,根据历史文化名城保护阶段性目标编制年度保护整治计划,并组织实施;加强公众参与,历史文化保护项目实行专家领衔制度,对批准的实施方案进行公示,接受公众监督等。
五、结语
城市化的发展对旧城来说是个挑战,如若改造旧城就是采取“全部拆除,重新建设”的的方法,那么旧城所拥有的独特的历史文化价值就会被破坏、摧毁,使其失去自身独特的魅力。另外,对于历史文化遗产,我们应保留其文化价值,不应该让商业气息掩盖其文化氛围,成为像夫子庙那种“外穿古装,内穿洋装”的“伪文化”。老城南作为南京有名的文化遗产,需要被保护和传承,为保护历史文化,改善人居环境,我们应该汲取成功的经验,依照保护条例相关内容,科学地改造,让城市更美好。别让历史文化名城在我们的手中沦落与颓败,应该将我们祖宗的历史文化传承下去。
参考文献:王丽丽·南京老城南旧城更新的博弈与启示
薛伟·旧城更新中的公众参与问题及对策
城市化进程中文化遗产保护
仇保兴·城市化过程中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
南京老城区原住民也是文化,应适量保留·城市在线新闻网
赵立孟·游客反映南京夫子庙景区文化气息不足·江苏新闻广播网
周岚,童本勤·现代化进程中的南京老城保护与更新·现代城市研究
第二篇:传承历史文化,构建文化自信
传承历史文化,构建文化自信
“文物承载灿烂文明,传承历史文化,维系民族精神,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深厚滋养。保护文物功在当代,利在千秋。”近日,我国迎来了第三个“文化和自然遗产日”。自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文化遗产的历史意义及作用,致力于通过传承灿烂历史文明来夯实大众的文化自信。
文化传承因创新而生动。2019年大年初一,“紫禁城里过大年”活动在北京故宫博物馆里拉开帷幕,活动首次还原了清代的过年场景,让游客也能体验一把古代皇帝过年的感觉。其实,这已经不是故宫第一次以如此“接地气”的方式来传承宫廷文化了,此前,刷爆朋友圈的“朕不能看透”眼罩、明清帝后书签等生动形象的文化产品也是故宫文化传播的创举。早在2017年,故宫文创的销售收入已达15亿元。通过改变传统的传播方式,将古老的文化资源与喜闻乐见的方式结合起来,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的遗产以及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生动形象起来,实现传统文化的现代化转化,使其以另一种方式真正融入百姓的生活。
文化传承因交流而多彩。此前,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刚刚落幕,本次大会的主题是共建亚洲文明交流互鉴与命运共同体,会议指出只有交流互鉴,文明才能充满生命力。当前,在多样性的世界文化格局中,中国与世界各国的文化交流与合作不断深入,而中国文化也只有通过与其它文化的碰撞,才能显示出其区别于其它文化的独特魅力,并不断繁荣发展,更好地走向世界。承担着文化交流使者的兵马俑曾多次远赴英国、美国、日本等地进行展览,这不仅加深了外国民众对兵马俑文化的认识,更激发了不同国家之间文化相碰撞的活力,展现了中国开放包容的文化自信。
今天的中国,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接近民族复兴的伟大理想,党的十九大以来,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传统佳节、传统文化的式微提醒着我们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传承好历史和文化传统,不断满足人民的精神需求,建立强大的文化自信,为民族的伟大复兴构建坚实的文化基础。
第三篇:守好文化瑰宝 保护历史文化
守好文化瑰宝
保护历史文化
钟祥市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是全国历史文化名城、全国文化先进县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世界文化遗产明显陵所在地,也是楚辞学家宋玉、楚歌舞艺术家莫愁女、明嘉靖皇帝的故乡,《阳春白雪》、《下里巴人》典故的诞生地。市内文物古迹星罗棋布,山川湖泊风光秀丽,被誉为“大地博物馆”。全市共有文物保护单位496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处。馆藏文物26896件套。市政府先后公布市级非遗名录26项,均认定了保护单位,其中入选省级名录6项、地级名录14项;公布市级非遗传承人29名,其中入选省级传承人3名、地级传承人11名。
近年来,钟祥市历史文化保护工作在市委、市政府正确领导和上级主管部门悉心指导、支持下,认真贯彻执行历史文化保护工作系列方针、政策,以历史文化保护为重点,在加大保护和利用力度的同时,努力提高文物安全执法效能,取得了良好成效。
一、夯实基础,落实保护责任
1、建立保护网络,完善责任机制。将文物保护工作纳入全市综合目标责任书,严格考核,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良好工作格局,切实做到文物保护有人管事、有章可循。全市基本建成“三级责任,四级保护”的文物保护网络体系,较好地解决了文物保护工作中的责、权、利的关系。市政府每年拨出专款用于表彰和奖励先进乡镇、个人,扭转了长期以来田野文物保护责任不到位的被动局面。每年对全市文物保护单位至少巡查两次,并定期对馆藏文物、田野文物进行安防专项检查。同时,对重点古墓葬、遗址、建筑加强管理,每年从文物保护经费中拿出10万元,按每处500元的标准,落实了200处文物保护单位保护经费和责任人,并与保护人直接签订了《钟祥市文物保护管理责任书》,进一步强化了文物保护责任和重点文物安全。
2、完善文物档案,建立保护标志。圆满完成全市可移动文物普查工作,26896件(套)可移动文物信息录入到国家可移动文物普查平台。完成国保单位元佑宫、文风塔记录档案的整理和上报,并比照国保单位要求,对全市20处省保单位记录档案也进行了整理收集。此外,完成了我市500余处文物点巡查记录和影像资料的整理,建立了纸质与电子档案。对全市20处省保单位的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的 四至和GPS坐标点进行了复核上报。投入30余万元为全市200处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建立保护标志。
3、健全管理规章,提供政策保障。按照国家有关文物保护法规的规定,结合钟祥市实际,争取政府先后出台了《钟祥市文物保护管理施行办法》、《钟祥市文物调查勘探施行办法》、《文风塔、元佑宫文物保护管理施行办法》等地方法规,为我市文物保护工作提供了法规政策保障。
4、理顺职能关系,保护地下文物。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各类建设工程如雨后春笋,应运而生,地下文物的保护问题日趋突出。为有效处理经济建设与文物保护矛盾,每年争取市政府召开一次由土管、城建、国土、文化等部门参加的文物保护协调会,坚持文物保护优先的原则,强化源头把关,整体联动,对全市区域内所有基本建设、生产建设动土单位实行文物“动土许可证”制度。2014年,经市政府协调,将文物保护工作纳入我市基本建设的前置审批条件,有效遏制了生产建设和城市基本建设造成的文物破坏。
二、突出重点,狠抓项目建设
1、博物馆新馆建成对外开放。为改善和提升博物馆展陈水平,加强馆藏文物保护,2009年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下,政府投入8000多万元,历时三年时间在莫愁湖畔建 成了占地1万余平方米、场馆面积5157平方米的现代化博物馆,于2012年6月18日正式对外免费开放。
2、文物项目维修稳步推进。《元佑宫安防设计方案》、《元佑宫消防设计方案》顺利通过国家文物局审批。向国家文物局争取到馆藏青铜器维修经费28万元,目前正在修复中。与荆州博物馆签订了馆藏清代杨夫人出土纺织品修复合同。馆藏珍贵字画已安全运抵省博物馆进行修复。馆藏可移动文物预防性保护项目建设有序推进,与厂商签订了文物安保储藏设施采购合同,库房文物搬迁顺利完成。石牌戏楼修缮工程开工,兴王府世子府修缮工程正在进行预算评审。完成文风塔护坡、元佑宫三洞阁加固除险工程。
3、文物景点建设开发力度加大。近年来,我们在文物景点维修及规划编制、开发利用上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极大地提升了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受到社会广泛好评。向国家发改委争取专项资金870万元,对元佑宫街区内环境、东西厢房进行了整治维修,为宫内场地铺设了地幔,使元佑宫整体环境得到较大改善。投资300余万元对少司马牌坊实施迁移保护。投资49万元对宋玉井及其周围环境进行了改造。投资200余万元对市级文保单位江汉日报社旧址和新四军医院旧址进行了维修。成功将石牌镇申报为第六批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村)。同时,充分利用我市 文物资源,开发了镀金铜龙、“阳春白雪碑”拓片和青花高足碗等旅游纪念品,受到广大群众的欢迎和喜爱。
三、努力作为,推进非遗保护
1、健全保护机制,推进工作开展。一是组建队伍机构。2009年6月,市非遗保护中心在文化馆挂牌成立,设专职人员3人,同时组建市非遗保护领导小组和专家委员会,制定了保护方案,完善了保护措施,全面负责全市非遗普查、保护工作。全市基本建立起协调有效的市、镇两级管理机制和运行机制。二是争取资金投入。2013年来,我们积极争取省厅每年拨付5万元,市财政每年2万元,作为非遗保护专项资金。去年我市又利用省人大开展《条例》执法检查之机争取将非遗保护经费5万元纳入市财政预算,为非遗工作开展提供了有力财政保障。三是注重收集调查。在全市范围开展地毯式普查和抢救性记录,收集整理非遗资源和线索。各乡镇均建立资料档案室,集结汇编一本非遗普查资料。四是建立传承人制度。建立了详细的传承人个人档案资料,经常开展走访慰问和抢救性记录,定期组织他们学习《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并回访和考评,提高他们对传承工作的认识。
2、突出创新发展,推进活态传承。一是开办梁山调传习馆和传习班。在文化馆设立钟祥梁山调传习馆,定期开展传承人教传帮带活动。在老年大学开设“梁山调传习班”,以 《钟祥梁山调》为教材,组织学员定期系统学习,培养了聂光明、罗开春等一批新的非遗传承人。二是建立传承基地和团队。在全市建立了“中华葛文化风情园”葛粉制作技艺、市春林医院肖氏万灵膏制作技艺、市技工学校非遗传承学校蟠龙菜制作技艺等传承基地和团队,常年开展传承活动。三是开展民间文艺精品创作和展演。通过举办元宵节民间文艺形式展演、民间故事创作表演培训班、“莫愁湖杯”故事大王表演赛等多种形式,促进非遗传承和民间文艺精品创作,并多次获奖。如采用民歌民谣元素创作的歌曲《豌豆巴角》获省第十三届“楚天群星奖”银奖,根据《莫愁女的故事》创作的歌曲《莫愁谣》获全省“楚天群星奖”金奖,挖掘历史文化资源创编的大型乐舞诗画剧《钟聚祥瑞》获省第七届“五个一工程”优秀奖,2015年打造梁山调小戏《新婚夜》参加了第二届湖北艺术节群文类展演。
3、采取多种形式,推进非遗宣传。一是书刊宣传。先后出版发行《钟祥民歌集》、民间舞蹈《海马舞》绘画稿本、《钟祥梁山调》等书,其中《钟祥梁山调》被省非遗中心选为2013年湖北省非遗系列丛书。去年又在《莫愁湖》杂志开辟《非遗集锦》专栏,推出非遗系统报道。二是媒体宣传。拍摄制作地方剧种钟祥《梁山调》、地方饮食文化《张集酥饼》和《钟祥米茶》等非遗专题片在电视、网络等媒体上宣 6 传。三是展览培训宣传。在每年的文化遗产日,举办非遗讲座或非遗名录图片摄影展,营造浓厚的非遗保护氛围。
第四篇:保护文化遗产 传承优秀文化
保护文化遗产 传承优秀文化
——白万勤同志文物保护先进事迹材料
白万勤同志,男,汉族,1959年生,中共党员,中专文化程度,米脂县银州镇杜家沟人。1981年参加工作,1998年调至米脂县东街小学任校长至今。
米脂东街小学位于被誉为“中华民族瑰宝”、举世无双的“米脂窑洞古城一条街”的东街内。她历史悠久,最早可上溯到元代米脂的学宫,先后称“成德书院”、“圁川书院”、“圁川小学堂”、“国立第一高级小学校”,1956年定名为“米脂东街小学”至今。
白万勤同志具有较强的思想政治工作能力和很高的教育专业水平,并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奉献精神。1998年以来,不仅对教育事业做出了极大的贡献,还以自身的模范行动为米脂的文物保护工作谱写了动人的篇章。
米脂作为陕北文化沉淀的富集区,文化源远流长,虽为山区小县,但从炎黄文明的萌发阶段起,她即几经变迁,历尽沧桑,以其独特的贡献和灿烂的文化闻名于世。米脂境内的文物资源十分丰富,也是文物形势比较严峻的地方之一。
白万勤同志自1998年上任校长以来,深感肩上的担子很重,内心有极大的自豪感和责任感。自豪感是,这所具有悠久历史的学校曾为米脂文化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而且处在“米脂窑洞古城一条街”内,学校的现有校址上,有米脂文庙(圁川书院的附属设施)的主要建筑大成殿和作为圁川书院的学堂的“状元阁”,是“米脂县首批公布的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不论是古代、近代、现代,这所深厚文化底蕴的学校都走在了时代的前列,为米脂的人才培养做出了无私的奉献,自己能来这所学校工作,是一种极大的缘分。责任感是,作为如此地位重要的学校,绝不能让她落后于其他的学校,所以在教育教学管理上狠下功夫,使学校的发展始终能走在全县的前列。更为重要的是,白万勤同志身处这条古色古香的古老大街上,看到文物受到破坏,他更是看在心里,急到心上,尽自己的最大所能,为文物保护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十多年来,白万勤同志不计报酬的为米脂文物保护默默的奉献着自己的力量,谱写了文保工作动人的乐章!
一、强化舆论,加大宣传,使文物保护观念深入人心。白万勤同志对于米脂东街的“米脂窑洞古城一条街”遭到人为的破坏,深感惋惜和痛心,决定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加强文物保护,传承米脂优秀的文化遗产。
白万勤认为,文物保护,应该从娃娃抓起,只有对小学生从小灌输优秀的本土文化,激发他们对家乡的热爱,从而自发地为家乡文化遗产的保护做贡献,使文物保护意识深入人心,从而转变为自发的行动。另一方面,可以利用孩子们的力量,通过他们对各自的家长进行说服教育,对保护文物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白万勤同志常在师生中宣传米脂本土文化。对学生进行本土文化和校史教育,并且自己主动利用自习课时间,挨个到各班进行本土文化教育。米脂是一个富有传奇色彩、具有光荣传统的地方,历来人杰地灵,英才辈出。挂在他嘴边的一句常说的话是,我们东街小学不同于全县的任何一所学校,历史悠久,底蕴深厚,米脂文化从古至今的一个重要的传承点,其他学校和她根本没有可比性,我们应深感骄傲和自豪!
米脂窑洞古城是米脂人民智慧的集中展示,无论是对于建筑学、文史学都有极高的保存研究价值。米脂窑洞的开凿历史最早可追溯到元代,多数建于明、清两朝。窑洞四合院的形式据称由当地大户人家首创,后来普通百姓争相模仿,最终形成了当今世界绝无仅有的窑洞古城。今年,米脂窑洞古城一条街名列第二届“中国历史文化名街”初选名单。
十余年来,白万勤同志每年都利用学校的各次会议,不厌其烦地宣传教育广大师生,爱护文物,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保护文物。同时利用学校的大型宣传活动,把文物保护作为一个内容进行宣传,通过,张贴标语,书写固定标语等,大造文物保护的声势,使文物保护意识和观念深入人心。
二、狠抓巡查,注重落实,确保把破坏文物的行为消灭在萌芽状态中。
白万勤常讲,谁来米脂东街小学当校长,不把文物保护工作纳入视线之中,谁就不是一个称职的校长,如果在他的任期里,如果听之任之,使文物遭到破坏,那就更成为了一个“千古罪人”。白万勤教育师生,重点对校址内的两处文物即米脂文庙的主要建筑大成殿和作为圁川书院的学堂的“状元阁”严禁人为的破坏,一经查实将严格处理。并且把对两处文物的保护作为各班年终目标考核的重要指标。
针对文物保护的现状,他决定,由高年级的同学组成“文物保护小分队”,特别是放节假日期间重点防护。除了对本校院内的文物切实加强管理外,还对整个“米脂窑洞古城一条街”的文物进行日常巡查,一经发现,逐级上报,然后由学校向文物主管部门报告。十余年来,历届小分队发现违法修建破坏文物的案件十余起,经过文物部门的协调都得到了妥善处理。
现在东街小学的文物保护已经作为学校管理工作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作为一项经常化制度化的工作来搞。有专人负责,有专门的“文物巡查小分队”,和文物主管部门紧密配合,同破坏文物的行为做斗争,使米脂的优秀文化传承得到应有的保护。
白万勤认为,建立起一套完善的文物保护制度,用制度来落实,不论谁来当校长,都不能把这项工作给落下的。
三、晓理动情,据理力争,制止乱修乱建的破坏文物及米脂窑洞古城一条街风貌的行为。
米脂窑洞古城被外界称誉为陕北黄土地上的奇葩。米脂古城,枕山面水负阴向阳,楼台亭榭古刹高墙,涧水绕合固若金汤,民众称其为宝城。古城形若凤凰单展翅,众多的窑洞院落工艺考究独特精美,古朴的历史街区可与中国许多著名古城街区媲美。古城在如今县城的东南一隅,与现在的县城融为一体。
现在的老城,居民结构复杂,大部分是打工者和供孩子上学租住的,房子的主人都在城里买了单元房。有的房子都不住人了,堆放的是一些杂物。
如今的古城,越来越多的人特别是年轻人选择离开窑洞,搬进楼房。现在的窑洞古城,时不时有现代楼房拔地而起,瓷砖贴面随处可见,三条大街的沿街门面建筑及百年窑洞院落大门、影壁、脊兽、花草等脆弱部位破损严重。
一些外来租住户,随意搭建棚舍,甚至一些老住户随意修建一些建筑,对古城的风貌是极大的破坏。每当学校的小分队或者是其他师生发现类似情况,白万勤便会第一个赶到现场,对违建户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进行耐心的说服教育,通过妥善的办法解决在萌芽状态之中。米脂县政府出台了 《米脂县窑洞古城保护管理暂行办法》(简称《办法》)后,白万勤与当事人讲道理,摆事实更是有了充分的政策依据。十几年来,白万勤先后说服教育了乱秀乱建户8户,有的是彻底制止了,有的通过协调,尽量按原貌进行修建和改建,特别是临街的2户,白万勤不知跑了多少次,给当事人出谋划策,怎么按原来的古建风格进行返修出了不少点子,也维护了古城的风貌。
四、争资立项,维护抢修,使文庙大成殿和圁川书院的状元阁恢复昔日的风采
米脂文庙的主要建筑大成殿和作为圁川书院的学堂的“状元阁”都曾是米脂圁川书院建筑的一部分,也是圁川书院唯独得以保存的两处遗迹。作为米脂文庙的主要建筑大成殿,始建于明弘治九年(1496)年。虽历经五百多年的风雨,至今相对保存完好。
白万勤同志1998年来东街小学时,对于学校的历史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不多时,便对这所学校的来龙去脉了解的一清二楚,并且对现有保存下来的米脂文庙的主要建筑大成殿和作为圁川书院的学堂的“状元阁”的现状十分的忧虑。这两处古建筑,历经文化大革命的人为的破坏,现在仿佛风烛残年,破败不堪,目睹这一现状,谁都会伤感。作为规模和影响十分大的圁川书院,仅仅保存这么两处古建,已是十分的可怜。还有的一点是,作为学校的中心的两处建筑,对学校的安全也是一个极大的隐患。
众所周知,白万勤是个具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的人。他觉得,作为一个米脂人,有义务和有责任为米脂文物的保护尽一己之力,同时也为把安全的一个隐患完全排除,他决定说干就干。
资金是一个极大的问题。县一级的财政状况极为紧张,增资十分困难。他决定把目光放在省上和市上,充分调动各方面的关系,积极的增资。他跑各个部门,给人介绍这所学校的光荣历史,争取得到别人的理解和支持!
功夫不负有心人。2003年,白万勤争得十万元的专项资金,用于维护两处古建筑。古建筑的维护,不同于普通的工程,必须得专业的工队。完全专业的公司因为资金问题请不来,不懂专业的又怕搞不好。他几乎限于两难境地。为此,他几乎他跑遍了榆林的各个地方,还四处托人找一个比较专业的公司。给别人说好话,用自己的真诚去打动别人。公司的问题解决后,还有个材料的问题。大成殿在1966年的破四旧中,顶部的龙脊兽物全被捣毁,他从网上调集资料,往回调货,尽量按原貌进行修复。最起码从外貌上看起来来比较有气势。经过修复的两处古建筑,又恢复了昔日的风采,为米脂窑洞古城一条街争了光,添了彩!
2004年,白万勤考虑到作为文物古迹,让人看后一目了然,决定延请米脂本埠的著名书法家李勇先生和李利春先生为大成殿和圁川书院的学堂分别提上“大成殿”和“状元阁”的木制匾额,看上去古色古香,很有历史韵味。白万勤同志坦言,作为一个米脂人,为家乡历史的保存,留住古代的记忆,对文物工作做出贡献,是每个米脂人应该尽得一份责任,只要有机会,只要需要,他将在教学工作之余,继续为米脂的文物保护工作做出自己的贡献!
二〇一〇年十一月八日
第五篇:历史文化保护2014思想汇报
尊敬的党组织:
我对祖国始终充满热爱,这是一个坚强的民族。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许多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是我国古代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或者是近代革命运动和发生重大历史事件的发生地;在这些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的地面和地下,保存了大量历史文物与革命文物,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光荣的革命传统与光辉灿烂的文化。
历史长河不会停息,社会文明飞速发展;不能沉湎在绚丽的古代文明里固步自封,我们必须走向现代化;所以,必须正确处理现代化建设和历史文化保护的关系。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状况是一个国家文明的重要标志,对于历史文化遗产来说,文物古迹是它们的生命,“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文物古迹的破坏是不可再生的;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的保护应当遵循科学规划、严格保护的原则,保持和延续其传统格局和历史风貌,维护历史文化遗产的真实性和完整性,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在经济建设和文化遗产保护之间找到平衡点。当然,重视保护并不是否定开发与利用,我们应该在重视文物古迹安全的前提下进行开发与利用,在开发利用中采取相应的对策继续加以保护。按照科学发展观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基本要求,将发展与保护有机地结合起来,使现代化建设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相得益彰,这是我们做好历史文化保护工作的关键。
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是我国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切实保护好这些历史文化遗产,是传承民族文化、增强民族凝聚力的重要文化基础,也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不仅可以向世人展示五千年文明古国的深厚积淀;又是对华夏儿女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生动教材,对我们国家、我们民族可产生的巨大凝聚力;做好这些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的保护和管理工作,对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发展我国的旅游事业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历史是人类灵魂的凝结,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是历史的记录与再现,是民族最宝贵的资源之一,保护并发展好,是人们永恒关注的课题。让过去点亮现在,让现在告诉未来。我们今天的辉煌成就与前人作出的种种努力息息相关;故此,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正确处理好历史文化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坚持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的原则,谱写中华文明更加辉煌的篇章,向后代交份满意的答卷。
此致
敬礼!
汇报人:xiexiebang
xx年xx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