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毛概实践教学报告
东北石油大学 2013 —2014学年
第3、4学期
课程实践报告
班级:
姓名:
学号:
成绩:《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关于女大学生就业观的调查
调查对象:在校女学生
调查时间:2014年5月15日-5月20日
调查方式:访谈式调查
作为一个即将面临就业问题的大学生,不得不关注就业问题。像东北石油大学这样的特色的大学,虽然就业前景很好,但是对于女生来说仍然存在就业难的问题。我们作为21世纪的新一代大学生,特别是新一代的女大学生,我们究竟能干些什么?我们应该做些什么?要有怎样的就业观。这都是当下应该考虑的问题。
为了解当前女大学生的就业观,研究分析女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我对我们学校在校女大学生就业观进行访谈式调查。通过对女大学生就业观念和就业困难的分析,及时掌握就业信息,为自己将来做好准备,以便能够顺利就业。
一、女大学生对自己所学专业的看法
我调查了50个不同专业的不同年级的女生,结果显示有60%的女生认为自己所学专业较有前途,而不是很有前途,说明她们对自己所学专业并不是相当满意。这就存在一个兴趣问题,而接下来的问题是“你选择现在所学的专业是因为什么?”只有20%的女生选择了“我喜欢这个专业”,而70%的女生选择了“服从调整”或者是“父母选的我服从”,这就说明大部分的女生选择的专业并不是自己真心喜欢的,大多都是因为这个专业是自己所学专业所以才去喜欢它,而不是因为喜欢才去学的。
当问到感觉自己的专业技能学的如何的时候,多数人选择了一般,而不是较好。综上可见,从一开始就没有建立起来学习的兴趣,所以从一开始就是强迫学,而不是自愿学,不管是自己强迫自己还是他人。
二、女大学生就业价值观
就毕业必须面对的三大选择:“到哪里就业?”、“选什么单位就业?”及“要求多少薪酬?”。进行调查结果如下:
1.女大学生对就业地区的选择
对就业地区的选择,在被调查者中,有60%的女生都选择了在中等城市就业,10%的女生选择了大城市,20%的女生愿意在父母家所在地工作,另外10%的女大学生喜欢在沿海城市工作。这表明女生对就业地区的选择范围并不狭窄,并且由于一些主观和客观因素的影响,女生毕业后,较多选择在生源地就业,也就是回家乡就业。
2.女大学生对就业单位的选择
本次调查将就业单位划分为政府机关、国营企业、民营企业、外资企业务员、合资企业、公务员、事业单位、自主创业和其他等类型。改革开放以来,在人们的就业观念里一直有着在外企工作就意味着高薪但不十分稳定,在机关、事业单位工作收入不高但工作稳定的认识。本调查数据显示,有50%的女生表示希望在国家机关工作,这一方面说明稳定对大学生选择就业
2单位的影响很大。此外,有30%的女生选择了在外资企业就业,这就说明,有相当一部分女生认为外资企业的待遇高于中营企业。还有10%的女生表示想自主创业。
3.女大学生对第一份工资的期望值
女大学生的工薪期望都主要集中在2000—5000元之间,主要集中在3000—4500元,可见女大学生对工资的期望还算合理。
4.女大学生对选择就业单位考虑的因素
在择业时,我们对选择就业单位会着重考虑哪些因素?结果显示主要因素依次为职业稳定、收入、压力、能运用所学知识、挑战性。
5.女大学生对择业依靠的因素之想法
几乎所有的女生都选择了综合素质、语言表达能力和社会关系,说明现代女大学生的学习已经不只是局限在课本知识上,已经扩展到了各种能力的培养,这对女大学生的就业很有好处。
综上所述,女大学生对就业地区的选择范围并不狭窄;女大学生选择国家机关和事业单位及三资企业的较多;女生对职业稳定性的追求很高;女大学生普遍认同获得理想工作主要依靠个人的知识和技能;女大学毕业生没找到工作的原因虽然是多方面的,但不可忽视的是,缺乏应试技巧的仍占一定的比例。
三、影响女大学生就业的相关因素
1.在校期间的准备
(1)理论知识方面
很多女生都具有明确的就业目标与方向,有的看过有关求职就业的指导书,还考过与职业相关的技术证书,接触并请教有相关经验的人等,而且平时还注意搜集就业信息,认真学好专业知识,拓展知识面。
(2)实践方面
在校期间很多女大学生都在利用课外时间去打工,做企业兼职,不仅锻炼了语言表达能力,还提高了人际交往能力,各方面都得到了提升。也提前对社会有了一个大致了解,毕业后不会看到社会而茫然。
2.女大学生在就业中的优势
分析自己在就业中所占的优势时,50%的女大学生认为工作热情是她们的优势,也有相当一部分有选择了相貌和容姿,还有少数女大学生选择了工作能力和人际关系。
3.女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失利的因素
很大一部分女生认为自己求职失利是因为自己社交能力不强,还有的认为女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弱,还有一些因素,像依赖心理严重,太过挑剔,就业政策不详等。其中最主要的因素是传统重男轻女观念的影响,在中国,有几千年“男尊女卑”、“男主外,女主内”的文化传统,传统的性别依附观的残余影响至今支配着许多人。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用人单位对女大学生的录用。性别歧视已经成为女大学生就业中很大的一个问题。
通过上述对女大学生就业形势和就业困难的分析可见,我们女生所做得准备并不比男生少,而且个人素质也高,女生就业与男生相比处于劣势;女大学生就业面临的最大困难是性别
3歧视;女大学生就业过程中最急需的帮助是需要政策禁止性别歧视;传统观念和生理差异因素则是女大学生就业主要的两大障碍。
四、解决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几点建议
解决女大学生就业问题,需要从多个方面考虑,因此我提出了几点建议。
1.对政府部门的建议
为促进女大学生就业,保障妇女的就业权之实现,我们建议,我国政府有关部门应采取以下措施:
(1)国家机关和事业单位招聘员工实行性别配额制,这是基于男女平等原则,政府应当采取有效措施保障女性就业权的实现。
(2)立法禁止就业性别歧视,包括在就业领域禁止带有性别歧视的招聘启事和以性别为由不录取女性等,创造一个男女平等的就业环境。
(3)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2.对学校的建议
为促进女大学生就业, 建议学校应注重培养适应市场需求的人才。即学校在培养人才之初,在制学校应有针对性地加强女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学校除继续广泛收集和及时提供就业信息外,在开展就业指导工作时,应针对女大学生的特点,教育引导其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并给予面试技巧等指导培训,以增强其就业的竞争能力。
3.对女大学生的建议
从总体上看虽然女性就业比男性困难,但从个体上看,如前所述,在被调查者中有许多女大学生的综合素质高于男大学生的平均水平。从实际看,即使女大学生受未来的结婚、生育等因素影响,但具有较高文化素质和较强实际工作能力的女大学生也更具有就业竞争力。女大学生可从当前我国就业情况以及自身的实际出发,选择适合自己的工作单位。
4.对用人单位的建议
用人单位应当改变传统的“男比女强”的用人观念,对女性的观念也应当更新,应以“时代不同了,男女都一样”的新观念取代“男比女强”的旧观念,实行因才选人、因才用人,才能使更多的女大学生能够被用人单位录用。
女生当自强!作为一个女生,我们不应单单指望社会和学校给我们创造更多机会,在机会来临之前,我们也应不断地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目前,我国由于高校扩招,每年的毕业生不断增多,就业形势十分严峻,但是各行各业中还有许多职业是适合女性的,关键是只有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2014年5月23日
第二篇:毛概实践教学报告
关于小学课业负担的调查报告
调查对象:齐齐哈尔市甘南县几所小学 调查时间:2012年3月20日至4月20日 调查方式:
采用实地观察、问卷、座谈、访谈等方法进行。通过观察学生活动、对教师和领导个别访谈、查看学生回家作业记录本等了解情况。深入课堂了解课堂作业,深入学校对常态下的课堂教学与联系内容的关联性、课堂练习的难度、练习当堂完成情况、练习题主要来源等内容进行调查。
调查目的:
以点代面,真实、客观地了解我县小学生课业负担的现状,发现与总结轻负担高质 量的成功经验,分析造成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的原因,为教育行政部门科学合理地制
订和 落实“减负增效”措施提供依据。充分认识学生负担过重的危害性,全面理解减负的重要意义,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过程中,积极探索“减负增效”的新路子。
调查内容:
1、课程管理情况;
2、在校学习时间;
3、作业量情况;
4、违规补课情况;
5、考试管理情况;
6、休息和锻炼时间;
7、教材和教辅材料管理;
8、家庭为学生聘请家教辅导情况。
调查结果:
1、各年级半数以上学生都存在睡眠严重不足的问题。对于影响身体健康问题而言,至关重要的就是睡眠情况。但调查显示,各个年级半数以上的学生都存在睡眠不足的情况。调查结果显示,包括午休时间在内,调查的180名小学生中有132名睡眠时间不到10小时,占73%。统计表明,二年级、四年级、六年级睡眠不足的比率分别为 64%、72%和 100%,四年级学 生的睡眠时间不足的比率要高于二年级学生,而六年级学生的睡眠时间不足的比 率又明显高于四年级学生。其中50名小学生的平均睡眠时间为9.5 个小时,86名学生的平均睡眠时间为8个小时,47名学生的平均睡眠时间仅有7.2而个小时。
2、各年级半数以上学生都感到心理负担太重。调查显示,在各年级中半数以上的学生都存在心理负担过重的情况,年级越高心理负担越重。调查的180名小学生中有中115名小学生的学习给自己带来的 压力很大,占 63.8%。46名学生认为学习给自己带来的压力比较大,占25.6%。认为学习带给自己的压力很小、几乎没有压力的只有 19 名学生。虽然学生完成家庭作业时间得到控制,但仍有部分学生家庭作业较多,有些学生完成家庭作业需要2小时以上,高年级学生的作业更多,这就造成了部分学生感到课业负担很重。
3、考试次数较多。这种现象依然存在,而且平时测验试题要比考试题容量大,难度深。通过调查,有的学校每个月有月考;每学期中途有期中考试;每学期结束有期末考试;而毕业班的考试就更多,乡镇的抽考,县上的调研考试,复习测试等等。有的学校还存在着按学生的考试成绩排名的现象,给学生造成了沉重的心理负担。心理负担过中,严重危害了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
4、学生使用教辅资料现象仍然比较普遍。学生大多都配备2本或2本以上的练习册,除了上级规定的《资源与学案》和《练习册》是开学初与课本统一发放外,学生书包里还有《字、词、句、篇》、《课堂全解》、《同步作文》、《一课多练》等,种类繁多,数量不一。这些教辅资料有老师推荐购买的,也有家长自行购买的,还有看到别的同学购买要求家长购买的。不管是怎么来的,最终都要在或老师,或家长的督促下完成。完成练习册的习题是造成学生课外作业尤其是家庭作业负担过重的主要表现。
5、学校对教师的工作评价比较片面。学校对教师教育教学工作的考核,都制定了德、识、能、绩、责等方面的考核方案,但是在具体运作过程中,学校往往把教师任教学科的考试成绩作为重要依据。
分析评价:
1、从教育管理体制分析
首先是激烈的升学竞争趋势没有得到根本的改变,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希望接受这好的现代教育,人们希望进入名牌大学,重点中学等学习。但限于我国现阶段的教育发展状况,学校的发展还不平衡,并非人人都能进入名校或重点中学,加剧了师与师、校与校、地与地之间的升学竞争。一所学校的优劣,社会各界甚至教育部门内部,也往往以考试成绩、升学率作为标准。教育部门、学校领导、教师在明知应试教育无出路,害了学生苦了自己,学生负担需减轻的情况下,谁也不敢第一个站出来真正实施“减负”,生怕影响质量、影响升学率。因此学生负担过重的原因之一在于现行招生制度。
其次,对教育质量的评价不合理。对一个学生的好坏,对一个教师优劣的评价,往往定死于外显效果——文化课成绩的好坏上。很多学校的评价制度还没有从应试教育中转变过来,在很多方面教师花费的劳动力尽管十分必要,却难以得到合理的评价,从而受到肯定。所以导致一些学校和教师去追求急功近利的外显效果,只是求近期的分数与得到的肯定,而忽视了长远的人才质量。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教师不惜延长学生学习时间,运用题海战术加重学生作业量。这么一来导致了部分学生产生恐惧感,学习效率下降,形成了恶性循环。
2、从社会家庭角度分析
素质教育未能在社会中形成共识,尤其是几千年封建传统教育的影响下,人们的观念、意识、思维方法是难以改变的。家长对学校对子女的期望过高,如今的家庭独生子女居多,家庭经济条件尚可,于是家长们把所有的期望投到了子女身上,“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思想每个家长都存在,家长们把自己不能实现的理想都寄托在孩子身上,加上家长们的成才观的不正确,教育方法的简单,不管子女的各种因素,拼命地强压孩子去“多”学习,还通过各种方法、手段,“逼”子女成才,岂知这么做,反使子女不堪重负,有的甚至走向极端。
3、从新教材的角度分析
新教材使用中出现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低年级,特别是一年级学生。教材的容量与课程标准的要求,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学生的作业量。语文、数学教材改革也是如此。一年级语文课本虽然每年都在修改,从最初的一百篇课文减到目前的四十篇,篇目是少了,但文章的难度并没有降下来,而且学习的目标还不是很清晰,使教师在把握上增加了难度。上级教研部门提供的单 2 元考查卷较少等种种原因,造成教师在命题过程时常发生拔高难度的现象。
4、从教师的角度分析
教师教学水平的差异决定了学生负担的轻重,好教师课堂教学的质量高、学生又喜欢,作业完成的速度快,正确率又高。而那些教学水平低下及一般的教师,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较差,又习惯于传授式教学,学生的理解、掌握率低下,就热衷于“堤内损失,堤外补”,不断的补课,大量作业的布置,增加了学生的负担,自己疲劳,学生更辛苦。与平行班教师、与其他学校之间的攀比心理,不严格按照《学科课程标准》组织教学,任意拔高要求,以求“保险”,也受学校对教师考核的影响,争取获得较高的 班级平均分,面子上过得去,又能得到奖励。有的教师受“勤能补拙”、“反复做、做反复”的思想支配,片面理解“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坚持有作业总比没有作业好的信念,布置单纯的抄写作业,从学生的回家作业记录本上反映出这样的教师还不少,这种机械低效的作业,既给学生带来负担,又使学生产生厌烦心理。
对策与解决办法:
1、合理布置作业是“减负”的有效途径。从师生问卷虽然没有发现学生作业超量现象,但是这块问题比较大,教师应优选作业,讲究作业的质量和科学性,同时布置作业最好采用分层的方法。避免各科作业数量竞赛,加重学生学业负担。还应严格控制教辅资料的使用数量,根据“减负”文件精神,县教育局应选一种教辅资料配备学生,严禁学校或教师向学生推荐多种学习资料。县教育局应加强检查监督,防止给学生乱配书籍,对于发现的违规现象,应毫不留情的予以处理。
2、重视教研活动,提高业务水平。学校要落实教研规范,加大教研投入,教研组要采用“教师个人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的模式,开展“同课异构”,课题研究,教法探索等活动提高教师业务水平。
1、改革小学考试制度和教育评估制度。小学阶段属义务教育阶段,应把以成绩论英雄的考试制度改革为考核学生的德、智、体、美、劳等多方面的综合素质,教育评估制度也要逐步遗弃排名次的做法,使评估走上科学化轨道,建立综合性评估体系。只有改革了考试制度和评估制度,把应试教育真正转变为素质教育,才能拨正学校的管理导向和教师的教学导向,从而把学生从繁重的课业负担中解放出来。
3、改革课堂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课堂教学是学生学习的主要方式,教师的教学效果直接影响着学生的课业负担情况。同样的内容,教师的教学方法得当,学生学的就轻松、有趣,学得活,学得好;教师的方法欠缺,学生就学得吃力、枯燥,师生的负担都重。因此,要不断提高教师专业素质,改变教学方式和提高教师教研能力,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发现、交流合作,引导学生勤奋学习,激发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向40分钟的课堂教学要质量。
4、重视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提高教学效率。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能节约时间,提高效能,各单位要督促教师多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节省时间,提高教学效率。
5、学校、教师、家庭搞好配合,共同减负。学生既是学校的学生,又是家长的孩子。作为学校,要严格执行规章制度、作息时间;作为教师,不超量布置作业,不随意考试;作为家长,要有颗平常心,真正尊重孩子,关心孩子。不要造成孩子过重的心理负担和学习负担。只有学 3 校和家庭加强沟通,共同遵守教育政策法规,齐心协力减负,才能使学生身心健康地发展。
目前,教育部已经颁布了有关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的伞令,愿各个学校,把握 时机,把减轻孩子们的课业负担真正落到实处,把欢乐和笑声还给他们,让他们 在轻松快乐妁环境中成长为全面发展的人才。
闫春婷
2012年5月4日
第三篇:毛概实践报告材料
社会实践教学题目。
1、进入21世纪10年间家乡经济的发展变化及消费状况的调查
调查对象及地点:本人居住地所属行政区域。
调查研究目的:了解近十年来家乡经济取得的变化,人们在经济变化的基础上消费水平、消费结构的变化。
2、人们对节能减排问题认识状况的调查
调查对象及地点:所居住城市及村镇居民
调查研究目的:了解当地居民对于气候变化以及“节能减排”问题的认识。
3、了解所生活的区域在基层文化建设方面所取得的成就
调查对象:所居住社区或村镇的居民
调查目的:了解在促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背景下,群众的文化生活所发生的变化。
4、城市中农民工状况的专项调查
调查对象:所居住社区或村镇的居民
调查目的:随着进城农民工数量的急剧增长,农民工生存状况问题逐渐引起人们的关注,请对当地城市中农民工的生存状况做专项调查。例如:其生产安全保障、工资水平、权益保障、居住生活条件等方面进行调查。
5、健康合理的大学生活方式调查
调查对象:本校学生或其他高校学生
调查目的:可以选取校园学习生活的某一个方面进行调查研究,了解情况分析存在的问题,提出健康合理的生活方式建议。
6、当代大学生价值取向和心理素质的调查分析
调查对象:本校在校学生或其他省内高校在校学生
调查目的:这个经济、政治、文化突飞猛进发展的时代,处于社会转型期的大学生们面临着学习、生活、就业等各方面的挑战。在种种情况面前,大学生们的价值取向和心理素质又是呈现出怎样的状态,试设计调查问卷并回收进行分析研究。
5月10日交给班长按学号排序2500字
第四篇:毛概实践报告
2016年社会实践(社会调研)方案
一、《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实践课程(社会调研)的指导思想和目的
(一)指导思想:
贯彻理论实际、学以致用、讲求实效的教育原则。结合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理论,引导大学生积极投身于社会生活实际中去,加深对所学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把握、提高大学生对国情民生的了解与认识,增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二)目的
社会实践是学生接触社会、了解社会、服务社会的最好途径,为当代大学生认识社会,了解社会,步入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帮助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使学生充分理解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使学生在实践基础上对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加深理解和认识,培养学生运用理论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提高学生进行调查访问、数据分析、人际交往表达、调查报告写作等方面的实际能力。
二、社会实践(社会调研)的主要内容
学生利用业余时间,深入到社会各行各业,结合课程内容对社会的热点问题、对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进行调查分析。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自主性:学生可以自己寻找调研单位,或到父母、亲戚、朋友或邻居的企业调查,也可以到所在乡村或社区调查。
学生参照2016年社会调研题目(见附件一)。
三、社会实践参加人员 1401—1404 1401—1404
四、社会实践调查基本要求
社会实践调查是《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社会实践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全体同学在思想上必须高度重视。在具体实践调查过程中,每位同学应该努力做到以下三点:
1、积极投身社会实践调查。
2、必须保证社会实践调查活动时间,一般不能少于一周。
3、认真撰写一篇社会调研报告。五.调研报告的基本要求:
1、根据参考题目选题,完成一篇3000字左右的调查报告。
2、根据所选调查题目,深入社会进行实地调研,对调查的问题进行理论分析,并能提出自己的建议。
3、第十二周各班应及时将社会调研报告以班级为单位汇总,上交给任课教师,由任课教师对学生的社会调研报告进行考评,并记入学生的社会实践成绩。
格式要求:
统一用实习报告作业本。封面注明:
1、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2015年社会调研报告
2、实践报告标题 例:关于***********的调研报告
3、姓名 院系 班级 学号 附件一:实践调研参考题目 青年学生对“中国梦”的理解和看法调查分析报告 大学生对全面深化改革的认知调研报告 当代大学生社会安全感现状与原因浅析 大学生文明素质调查 大学生婚恋观调查 关于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生活满意度的调查 当代大学生人生追求及信仰的调查 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意义和途径方式 对校园公共设施破坏现状的调查 当前大学生关心的社会热点问题 关于大学生为什么不喜欢做第一排的原因调查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社会认知度调查关于中国反腐倡廉建设满意度调查 关于大学生对创业和创业政策的了解认识调查 社会诚信度及其影响调查 大学在大学生心中印象的调查 大学生宿舍文化现象调查与分析
18大学生使用手机情况调研
19在校大学生消费状况的调查与分析
20大学生对中日关系的看法 21.解析90后大学生的弱点
22.培育湖南工业大学的大学精神之思考
第五篇:毛概实践报告
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现状分析及对策
摘要:社会大环境的变化也无一例外影响着高校学生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等。一方面表现出学生的思想主流是积极的、进步的、向上的,另一方面也应看到,社会和高校发生深刻变革带来了许多复杂情况和矛盾冲突,大学生在许多方面还不适应,在思想和道德上不可避免地出现一定程度上的迷茫、困惑、混乱与沦丧,一些可能是带有方向性的问题。关 键 词:思想观念
价值取向
思维方式
行为方式
一、高校学生思想道德现状分析
社会大环境的变化也无一例外影响着高校学生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等。一方面表现出学生的思想主流是积极的、进步的、向上的,另一方面也应看到,社会和高校发生深刻变革带来了许多复杂情况和矛盾冲突,大学生在许多方面还不适应,在思想和道德上不可避免地出现一定程度上的迷茫、困惑、混乱与沦丧,一些可能是带有方向性的问题。
当前形势下,高校学生的思想主流是积极向上的。从表面上看,现代大学生似乎缺少以往的政治热情,但我们坚决不能用“政治淡漠”来简单加以概括,如果说学生已经由盲目的冲动变为勤于理性思考,逐步趋于成熟则更为客观准确。他们学会了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结合中国实际情况观察和处理问题,更多地表现出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对改革开放,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认同。
(一)政治观。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在社会主义社会,思想政治素质最根本的核心就是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对祖国的热爱会变成大学生一种渴望祖国繁荣昌盛的动机,继而 产生巨大的热情,为追求真理不辞辛劳的攀登,从而形成无畏的创业精神。集体主义使大学生将自己的成才目标与社会发展、时代需要紧密相联,继而形成一种促进自己不断创新和实践的动力,并不断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的和实践能力。
高校学生是比较关心政治的,他们了解时事、了解政策的愿望比较强烈,对于一些国内外大事,能够用平和的心态和发展的眼光关注形势的发展变化。我们在与一位马哲教师交流中,得知该位老师对同学们了解时事、了解政策的迫切心情颇有体会。这个情况同时通过我校开设的马克思哲学课上同学们对于老师所分析的政治国际形式的强烈兴趣也可以看出:
1、主动学习党的理论知识。多数同学认为马克思主义理论是科学理论,能够主动学习并迅速接受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掌握科学的思辨能力,不断端正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及价值观,积极在思想上和组织上要求加入中国共产党,以便将来更好地服务社会、造福人民。
2、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普遍认同。调查表明,大学生对党的方针政策给予了热情关注。近年来,大学生的改革开放意识明显增强,对祖国建设取得的伟大成就深感自豪。在与同学谈话中进一步了解到,绝大多数同学认为“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不断构建和谐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小康,大力发展国民经济,努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是党和政府作出的英明战略决策,将具有划时代的历史意义。
(二)人生观。总体上看,大学生人生追求是积极向上的,他们勤学善思、注重能力、全面提高、立志成才是其人生观的基本特点。
同时,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的意识明显增强。现实社会需要素质较高的大学生,只有文凭没有水平难以适应社会的需要。同学们一致认为只有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才能使自己有更大的发展空间。在我校,调查显示,多数同学除了大部分课余时间用于上自习外,就是进图书馆、听音室、网络学习室或参加各种社团活动,同学们表示“现在还是想多学些有用的东西,将来才能有点作为”。
(三)价值观。由于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人们生活方式在变化,社会组织形式、就业方式等日趋多样化,国内外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这也同样影响着在校大学生。同时,由于广大学生对社会的认知比较理想化,加之外界的多种诱惑,不良现象也对大学生的价值观产生直接的影响。目前,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念发生了很大的转变,既不是原来计划经济体制下提倡的大公无私、无私奉献,也不是惟利是图的极端个人主义、拜金主义,而是强调个人与集体利益的兼顾,奉献与索取的统一。
价值目标多样化,带有明显的务实倾向。整个社会价值观念的裂变在大学校园里的反映强烈,大学生的价值观念变革同社会价值观念的变革一样,带有明显的普遍性、同一性和同步性,价值取向呈现出多元化和多样化并向获取实惠方向发展的趋势。这种多样性和务实性的价值取向同我国多种经济成分、多种分配形式和多元利益主体等体制的出现是相吻合的。
(四)道德观。经过一段时间的比较和思考,校园的大学生群体大体上完成了东、西方道德标准的否定与肯定,一贯提倡的社会主义道德风尚和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正在与西方文化中积极因素逐步融合,形成当代大学生的新型道德观念。应当说,当代大学生的道德主流是积极向上的。在调查中,多数同学认为“无
私奉献精神非常崇高”,“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应该兼顾”等。绝大部分同学认为“忠、孝、仁、义、礼、信、廉、耻”等传统道德观念仍有保留的必要,并且对“忠、孝”的选择率最高。
二、目前高校学生思想道德中存在的倾向性问题
在充分肯定大学生主流的前提下,在调查中我们看到,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大学生思想认识及道德水平依然存在不容乐观的问题,集中表现为以下四个方面:
(一)重智育,轻德育。要想在社会上立足,要想使自己有所发展,必须依靠真才实学,这是社会发展的客观现实要求,所以大学生过多地把注意力和精力投入到专业知识和社会知识的理论学习中,实践则少之又少。个别同学忽视德育、不注重全面提高素质的现象也普遍存在,一直未能有效解决,这些直接导致他们意识淡化。甚至极个别学生政治责任感不强,不愿上政治理论课,不愿意担任社会工作,政治上不求进步,公益性活动不愿参加,甚至是厌倦和反感。特别是有的学生为了追求个人利益,不惜做出损害他人利益和集体荣誉的行为,道德素质水平亟待提高。
(二)注重实惠,缺乏理想。“小学进行共产主义教育、中学进行社会主义教育、大学进行社会公德教育”的评论是对部分大学生缺乏远大理想的现实写真。过去对宏大理想的追求,代之以对更加现实、更加具体、更能体现个性的目标选择,这样虽有增加脚踏实地、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和减轻心理压力等积极的一面,但其生活缺少动力、格调不高、得过且过等消极因素的影响也不可掉以轻心。一部分大学生参加活动不是以锻炼能力为目的,仅仅是为了综合测评加分;由于缺乏明确的目标,理论功底不强,不明白人生的真谛,一部分同学觉得生活没有意义,处在一种茫然混沌的状态中。调查中发现,部分同学觉得“学习无动力、生活无目的、无聊苦闷”;甚至有的学生不明白 “人活着究竟是为了什么?”
(三)贪图享乐,怯于奉献。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在部分同学中产生极大的消极影响。据调查,把金钱看作是人生首要目的同学的比例在近年来有所升高。在采访同学过程中,有不少同学认为金钱的地位十分重要,而赚钱的目的也只是为了个人私欲得到更好的满足,对国家对社会对他人的奉献意识较为薄弱。
(四)强调自我,忽视他人。一些大学生曲解个性化教育的真正含义,以为提倡个性就是自我中心、自我设计、自我实现,把个人同集体、个人与他人的关系割裂开来,有的竟把个人利益凌驾于他人和集体利益之上。在大学生的演讲稿和话语中运用最多的一个词汇就是“实现自我”。为了实现自我,部分学生对国家集体利益漠然置之;为了实现自我,部分学生喜欢独来独往,同学关系紧张;
为了实现自我,部分同学出现偷盗、借财物不还等损害他人利益;为了实现自我,部分同学考试作弊、弄虚作假;为了实现自我,部分同学畸形消费。自我意识的膨胀使个别学生相信“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的意义就在于“我想怎么样就怎么样,我想干什么就干什么!”这就使得部分大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歪曲化。
三、对策思考
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社会对大学生的关注程度普遍较高,而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状况如何也会对国家、社会产生一定影响。因此,及时掌握大学生思想状况,倡导积极思想,正确引导学生思想意识走向将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课题。目前,对大学生思想意识和道德观念影响最大的莫过于三个方面:一是社会,二是学校,三是家庭。社会上的各种现象,舆论报道等都会对大学生思想产生影响,这其中有好的影响,当然也有不利的一面。此时,学校导向就成为了决定学生意识走向的重要因素。那么学校改怎样正确引导学生呢? 新的历史条件和德育对象变化的新特点为高校德育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针对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上出现的新问题,作为德育工作者要思考和研究的不仅仅是如何适应这种变化,更重要的是思考新形势下对大学生价值取向进行整合的有效途径和方式,建立一种新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模式和运行机制。
(一)抓好“两课”建设,充分发挥其在思想道德教育中的主渠道作用。当前,大学生思想道德层面存在的种种困惑与偏差,归结起来最根本的一点是由于他们对“政治理论和党的路线方针”理解不够,对市场经济体制缺乏足够的认识,对改革及改革出现的问题不能正确看待,以及大学生自身对社会变化缺乏足够的心理准备造成的。因此,学校一是应该加强大学生的思想理论教育,要把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特别是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重要精神与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道德观、价值观教育紧密结合起来,教会学生运用马列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正确认识与看待社会主义现实问题,提高自己的甄别力。二要以思想品德课为基础,从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角度,正面回答和帮助学生认识大学期间学习,生活中碰到的一系列问题。
(二)加强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正确引导大学生思想意识走向。每种思想都不是凭空产生的,只有及时掌握学生思想动态及状况,才能有针对性的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加强思想道德和政治教育是刻不容缓的一个大问题,虽然当前大学生思想道德观念主流是积极向上的,但也存在一小部分思想道德与政治意识薄弱的学生,而大学生处于血气方刚、可塑性极强的时期,很容易就会受到不良思想的误导,有的甚至被图谋不轨的坏人所利用。大学生的思想意识、道德观念和
政治行为无论对现在还是将来的中国,均有重要的影响。所以,学校应该把加强思想道德和政治教育工作放在首位,通过开展不同形式的教育活动来培养学生正确的思想意识、道德观念。每个人在成长过程中都会遇到各种问题,大学生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因此,在培养教育学生的同时,全面改善和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塑造大学生健康的内心世界,完善其人格和个性,全面提高素质无庸置疑应该作为大学生教育的重中之重,做到“德育为首,教育为本”。适时恰当地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素质理念,使他们真正成为社会主义事业合格的建设者和党的可靠接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