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历史街区剧院拆建设计任务书2012

时间:2019-05-13 14:29:2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传统历史街区剧院拆建设计任务书2012》,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传统历史街区剧院拆建设计任务书2012》。

第一篇:传统历史街区剧院拆建设计任务书2012

南京工业大学建筑学院建筑学专业三年级下学期设计课题:

传统历史街区剧院拆建

——南京夫子庙“秦淮剧场”商业娱乐综合体

南京夫子庙位于南京秦淮区,是供奉和祭祀我国古代著名的大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的庙宇。其作为古城南京秦淮名胜蜚声中外,是国内外游人向往的游览胜地。

夫子庙建筑富有明清色彩。以大成殿为中心,从照壁至卫山南北成一条中轴线,左右建筑对称配列,占地广约26300平方米。四周围以高墙,配以门坊、角楼。后以夫子庙为中心,发展形成了夫子庙商业区。该区集商业氛围、旅游景观、宗教文化、建筑特色、风味美食、民俗民风于一体的大型综合性商贸旅游街区,其集商业街、旅游街、文化街、休闲街、美食街于一体的“五街合一”模式在全国具有示范作用,其管理服务规范走在了全国商业街的前列。

秦淮剧场位于夫子庙繁华的贡院街、秦淮河明清古建筑群附近。南京民间事故记录者、自由撰稿人胡老先生称,秦淮剧场建于1945年,前为“鸿运楼戏茶厅”,民国时期和解放初期很有名望,很多戏剧大师每到南京都必在秦淮剧场演出。但现今经营不景气,观众少。

为促进、配合整个夫子庙地区、秦淮河沿岸的环境整治、提高,丰富市民的文化生活,搞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拟投资兴建一座总建筑面积不大于4000平方米的多功能影视娱乐中心(以影视放映为主,兼具餐饮、购物、休闲娱乐等功能)。

一、设计内容

A、影视部分(600-800座,建筑面积2000平方米以内)

电影主厅一个,以放映35MM的变形法、遮幅法宽银幕及普通银幕(包括立体声)三种影片为主,兼放70MM影片。

影视中、小厅若干个,25-120座。具体数量自定。门厅、休息厅、卫生间、售票房、机房、走廊等。

B、商业部分(建筑面积约2000平方米)

各类小型商业店铺,如精品店、礼品店、鲜花点等。各类餐饮、娱乐等商业空间,具体商业类型及比例自定。

二、设计要求

1、根据题意,通过上课和基地参观调研,拟定基地。

2、通过对相关影视、商业、餐饮等娱乐综合体的学习、调研等,进行一定商业策划,确定本案中引进的各种商业业态、店家数量、种类。

3、建筑物后退现有道路、建筑等需满足《江苏省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建筑覆盖率大于45%,不超

60%,绿化率不小于35%。

4、注意建筑和整个历史街区的整体关系,分析街区内的城市肌理、文脉、质感、材质等,并注意新建建

筑在体量上和现有建筑的协调。

5、满足《电影院建筑设计规范》及其它现行建筑设计规范要求。特别是观众厅设计必须充分满足各项工

艺要求,观众厅视听质量良好,室内空间舒适宜人。

6、合理布局平面功能,注意各自的流线特点的基础上,理清各功能区内部的各种功能、流线要求。

7、立面造型及室内设计首先要立足于区域整体环境和氛围,取得整体性的同时,又要有商业娱乐气氛。

8、适当考虑无障碍设计。(入口,卫生间,主厅残疾人专座)。

9、适当考虑机动车车位,主要机动车停放由附近的城市停车场解决。

10、设计应注重立意与构思,充分体现出历史街区内,老建筑的拆建这一特点。

三、图纸要求

l、总平面图1:5002、平、立、剖面图1:2003、电影主厅放大平面(座位排列、声学布置等)1:100;

电影主厅放大剖面1:100(公式法)或1:50(作图法)

4、公式法(数解法)的计算书

5、设计说明及分析图(包括技术经济指标)

6、透视图1幅(不小于2#图幅,表现方法不拘)

7、图纸规格:A18、徒手草图,工具底稿图、正图形式不限。

四、设计进度(共8周)详见教学周历

五、参考书

1、《建筑设计资料集》(第二版,中国建工出版社)

2、《电影院建筑设计规范》(JGJ58-88)

3、《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J16-87)

4、《中小型商业建筑设计防火规范》

4、《民用建筑设计通则》

5、《方便残疾人使用的城市道路和建筑物设计规范》(JGJ50-88)

6、《建筑物理》

7、《建筑学报》、《世界建筑》等国内杂志

8、《建筑实录》(美)、《新建筑》(日)等国外杂志

附:参观调研要求

1、参观调研的对象:南京文化艺术中心、影视百花园、和平影视城、青春剧场、大华电影院、秦淮影剧院、德基广场、新城市广场、水游城等。

2、参观调研报告:不少于2000字(要求附照片,插图)

(附地形图)

第二篇:历史街区调研提纲2015

历史街区调研内容

一、概况

1.史料

1.1 名称 1.2 概要 1.3 保存人 1.4 存放地

2.位置

2.1 所在城市(村镇)2.2 周边 2.3 区域交通

3.规模

3.1 人口规模 3.2 占地规模

3.3 文物古迹和历史建筑比例(文物古迹和历史建筑的用地面积/建筑总用地)3.4 人均住房面积(住房建筑面积规模/人口规模)3.5 经济与产业(1)组成情况(2)效益(3)分布状况(4)从业人员

二、地段整体

1.历史渊源

1.1 历史沿革 1.2 宗族 1.3 名人名事 1.4 老字号

1.5 街区及道路名称(历史与现状)

2.民俗

2.1 生产劳动民俗 2.2 日常生活民俗 2.3 社会组织民俗 2.4 岁时节日民俗 2.5 人生礼仪 2.6 游艺民俗 2.7 民间观念 2.8 民间文学

3.自然地理

3.1 概况(1)地貌(2)气候(3)水文(4)土壤(5)动植物 3.2 选址

4.街区空间

4.1 空间结构 4.2 空间肌理 4.3 空间尺度

三、建筑物(文物建筑、历史建筑和保护建筑)

1.概况

1.1 名称地址 1.2 建造年代 1.3 历史沿革

1.4 使用功能(历史与现状)1.5 建筑产权

1.6 使用与空置情况 1.7 保存完好程度

2.技术经济指标

2.1 建筑层数 2.2 建筑类型 2.3 建筑面积 2.4 用地面积 2.5 结构形式 2.6平面形式 2.7 立面形式 2.8 构件及细部

(1)屋顶(含披檐、雨棚)(2)门窗(3)细部(4)家具陈设 2.9 色彩与材料(1)门(2)窗(3)墙体

(4)屋顶(含披檐、雨棚)

四、景观风貌

1.景观要素分布

1.1 建筑物(文物建筑、历史建筑、保护建筑)

1.2 人工历史环境要素(塔、码头、桥、蓄水池、牌坊、城墙、戏台、古墓、亭台楼阁等构筑物、铺装等)

1.3 自然历史环境要素(庭院、古树名木、其他绿化植被等)

2.整体风貌

2.1 沿街立面 2.2 街道景观

五、居住生活环境

1.人口状况

1.1 年龄结构 1.2 居住历史 1.3 文化教育水平1.4 可支配收入 1.5 就业结构

2.居住满意度

2.1 专业评价

(1)市政基础设施状况(2)建筑物理性能指标(3)道路交通状况 2.2 居民评价

(1)便利性(上下班/学距离、公共交通便利度、日常购物便利度、附近的银行和邮局情况、附近的文化设施情况、附近的体育设施情况、附近的医疗和福利设施情况、附近的教育设施情况、交通工具)

(2)舒适性(社区绿化状况、开放空间状况、居室数量和大小、自行加建有无及加建部分功能、外部新旧状况、内部新旧情况、各居室私密性)

(3)健康型(空间洁净情况、噪音与振动情况、采光通风和保温隔热、卫生的生活垃圾处理、排水状况)

(4)安全性(治安状况犯罪率、交通事故率、灾害状况、夜晚照明)(5)社区性(街区活动、邻里关系、社区管理、街区忠诚度、老朽化)(6)保护意向(居住于此的原因、将来居住处构想、对政府的期待)

第三篇:南宁市历史街区保护管理条例

【发布单位】广西壮族自治区

【发布文号】南宁市人大常委会公告(十三届第22号)【发布日期】2013-08-14 【生效日期】2013-09-01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地方法规 【文件来源】南宁日报

南宁市历史街区保护管理条例

南宁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告(十三届第22号)

《南宁市历史街区保护管理条例》已由南宁市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次会议于2012年11月23日通过,广西壮族自治区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五次会议于2013年7月19日批准,现予公布,自2013年9月1日起施行。

南宁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2013年8月14日

南宁市历史街区保护管理条例

(2012年11月23日南宁市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次会议通过 2013年7月19日广西壮族自治区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五次会议批准)

第一条 为了保护城市历史风貌,促进城市建设和文化传承,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规定,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本市行政区域内历史街区的保护管理适用本条例。

历史街区内文物的保护、管理和利用,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等法律法规的规定执行。

第三条 本条例所称历史街区是指保存有一定数量和规模的历史遗存、现状格局具有相对典型和完整的历史特色、体现一定时期城市历史风貌的街区,包括“三街两巷”历史街区和市人民政府核定公布的其他历史街区。

“三街两巷”是指兴宁路、民生路、解放路和金狮巷、银狮巷。“三街两巷”历史街区包括朝阳路以西、民族大道以北、当阳街以东、新华街以南围合区域和解放路沿街区域,以及市人民政府核定的延伸区域。

第四条 历史街区保护管理遵循政府主导、公众参与、统筹保护、合理利用的原则。第五条 市人民政府负责历史街区保护管理工作。市人民政府设立的历史街区保护管理机构负责统筹协调和监督指导历史街区保护管理工作。

历史街区所在地的县(区)人民政府及其确定的机构负责历史街区日常保护管理工作。市、县(区)城乡规划、文化、财政、公安、国土、建设、城管、住房、旅游等部门按照各自职责权限,做好历史街区保护管理相关工作。

第六条 市人民政府、历史街区所在地县(区)人民政府设立历史街区保护专项资金,用于历史街区的保护管理。专项资金来源为:

(一)财政预算安排的专项资金;

(二)境内外组织和个人的捐赠;

(三)历史街区合理利用所得;

(四)其他依法筹集的资金。

专项资金管理使用办法由市人民政府另行制定。

第七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依法保护历史街区的义务,对破坏、损害历史街区的行为有权进行劝阻、举报。

鼓励各种社会力量通过捐赠、资助、技术服务等方式参与历史街区保护工作。

第八条 县(区)历史街区保护管理机构应当会同城乡规划、文化、城管、住房等部门对历史街区内建(构)筑物、非物质文化遗产等情况进行调查,建立数据库,实施动态管理。

第九条 市、县(区)人民政府应当根据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和历史街区保护规划要求,完善历史街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配套设施。

第十条 历史街区的申报由县(区)人民政府提出,经市历史街区保护管理机构组织有关部门和专家进行论证后报市人民政府核定公布。申报历史街区应当提交下列材料:

(一)历史沿革、地方特色和历史文化价值的说明;

(二)传统格局、历史风貌及其现状;

(三)保护范围;

(四)不可移动文物、历史建筑清单;

(五)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状况;

(六)保护工作情况、保护目标和保护要求;

(七)其他有关材料。

符合历史文化街区条件的历史街区,由市、县人民政府按照规定向自治区人民政府申报。第十一条 符合历史街区申报条件,县(区)人民政府不申报的,市历史街区保护管理机构可以建议县(区)人民政府申报;仍不申报的,市历史街区保护管理机构可以直接向市人民政府申报。

第十二条 历史街区内建成30年以上,具有一定保护价值,能够反映历史风貌和地方特色,未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也未登记为不可移动文物的建(构)筑物,具备下列条件之一的,可以确定为历史建筑:

(一)建筑样式、结构、材料、施工工艺或者工程技术具有艺术特色和科学研究价值的;

(二)反映本市历史文化和民俗传统,具有时代特征和地方特色的;

(三)与重大历史事件、革命运动或者著名人物密切相关的;

(四)其他具有特殊历史意义的。第十三条 历史建筑由县(区)历史街区保护管理机构征求产权人(管理人)意见并组织有关部门和专家进行论证后,属县辖范围内的,报县人民政府核定公布;属城区范围内的,由城区人民政府报市人民政府核定公布。申报历史建筑应当提交下列材料:

(一)建筑概况;

(二)产权归属情况;

(三)建筑特色和历史文化价值说明;

(四)保护工作情况、保护目标和保护要求。

第十四条 经核定公布的历史街区由市人民政府划定保护范围,设立保护标识、介绍牌。经核定公布的历史建筑由市或者县人民政府划定保护范围,设立保护标识、介绍牌。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移动、涂改、覆盖或者损毁保护标识、介绍牌。

第十五条 历史街区、历史建筑损毁确已失去保护意义,或者情况发生重大变化需要调整、撤销的,按原申报程序核定公布。

历史建筑被依法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或登记为不可移动文物的,自公布之日起不再列入历史建筑名录。

第十六条 自历史街区核定公布之日起一年内,市城乡规划部门应当完成历史街区保护规划的组织编制工作,报市人民政府批准后向社会公布。历史街区前期勘察、规划设计费用列入财政预算。第十七条 历史街区保护规划应当包括下列内容:

(一)历史文化价值、特点、现状及存在问题;

(二)保护原则和保护内容;

(三)保护范围,包括核心保护范围、规划控制范围及建设控制要求;

(四)建筑空间环境、风格特色和景观要求;

(五)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要求;

(六)业态布局要求;

(七)交通和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居住环境规划方案;

(八)实施规划的保障措施;

(九)规划管理的其他要求。

历史街区保护规划应当对历史街区的空间格局、街巷肌理、非物质文化遗产、历史建筑进行重点保护。

第十八条 历史街区应当设置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区。

第十九条 历史街区修缮和改造应当遵循修旧如旧、以存其真,建新如故、以复其貌的原则。在历史街区内进行建设活动,应当符合历史街区保护规划,并按照基本建设程序报批。对历史建筑进行外部修缮装饰、添加设施以及改变建筑的结构或者使用性质的,应当经市或者县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会同同级文物主管部门批准。

第二十条 对历史街区核心保护范围内的建(构)筑物,应当区分不同情况,采取相应措施,实行分类保护。

历史街区核心保护范围内的历史建筑,应当保持原有的高度、体量、外观形象及色彩等。历史街区内毗邻文物建筑、历史建筑的其他建筑,应当与文物建筑、历史建筑的风格和空间环境相协调。

“三街两巷”历史街区围合区域内毗邻骑楼街区的建筑的高度、色彩、风格不得破坏骑楼街区原有的天际线和视觉环境。第二十一条 历史街区内街道的传统名称不得变更。

第二十二条 在历史街区内设置户外广告设施必须符合历史街区保护规划,不得破坏历史街区建筑空间环境,并依法取得设置许可。

第二十三条 在历史街区内开展经营活动,应当符合历史街区保护规划确定的业态布局要求。第二十四条 历史街区内的消防设施和消防通道应当按照有关消防技术标准和规范设置。因历史风貌保护需要,无法按标准和规范要求设置的,由县(区)历史街区保护管理机构会同公安消防部门、城乡规划部门制定相应的防火安全保障方案。

第二十五条 县(区)历史街区保护管理机构应当加强对历史建筑保护工作的指导,与历史建筑保护责任人签订历史建筑保护责任书,明确具体保护要求及相关权利义务。保护责任人变更的,保护管理机构应当在三十日内与承继人另行签订保护责任书。

历史建筑保护责任人按照下列原则确定:国有历史建筑的使用人为责任人;非国有历史建筑的产权人为责任人;无产权或者产权不明的历史建筑,使用人为责任人。

第二十六条 历史建筑保护责任人按照保护规划要求对历史建筑进行维护修缮的,市、县(区)人民政府应当从专项资金给予补贴。

历史建筑有损毁危险,保护责任人不具备维护修缮能力的,市、县(区)人民政府应当采取措施进行保护。

第二十七条 市历史街区保护管理机构应当定期对历史街区保护情况组织检查评估,督促县(区)历史街区保护管理机构和保护责任人加强保护。

第二十八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有关责任单位和责任人未履行保护管理职责的,按照管理权限责令改正,通报批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

第二十九条 违反本条例第十四条规定,擅自移动、涂改、覆盖或者损毁保护标识、介绍牌的,由县(区)历史街区保护管理机构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对单位处一千元以上五千元以下的罚款,对个人处一百元以上一千元以下的罚款。

第三十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的其他行为,依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处罚。

第三十一条 本条例自2013年9月1日起施行。2000年8月30日南宁市第十届人大常委会第三十八次会议通过,2003年8月1日广西壮族自治区第十届人大常委会第三次会议批准修改的《南宁市历史传统街区保护管理条例》同时废止。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第四篇:历史街区社区民防汇报材料

夯实民防基础 共建平安社区

――历史街区社区民防工作进社区汇报材料

为贯彻“把民防工作进社区作为省民防局的重点工作”的要求和《2011年平江区民防工作要点》,今年区政府将实施社区居民防灾减灾工程作为社会管理创新重点项目之一,我社区作为全区开展“民防社区行动”试点单位,根据市、区、街道的统一部署,积极开展落实,现将有关工作进展情况汇报如下。

一、社区基本情况

历史街区社区地处苏州古城东北部,东起相门河,西到平江河,南起中张家巷,北到管家园,总面积0.4平方公里。社区现有居民4200余户,10000余人。辖区内文物荟萃,历史文化气息浓郁,有世界文化遗产耦园、文物保护单位戏曲博物馆、评弹博物馆、潘宅、名人唐纳故居等。还拥有河道、小桥、小巷、古民居、古牌坊、古树、古井等众多古城风貌遗存,尽显“小桥、流水、人家”的江南水乡风韵。

历史街区社区设有社区党委、社区居委会、社区工作站、社区综合治理办公室和社区居民事务服务中心,共有工作人员11名。社区办公用房650平方米,设有一站式社会事务受理大厅、社区市民教室、健康休闲园、公民素养体验厅、美丽心灵心理工作室以及苏州市图书馆历史街区分馆;电子触摸屏、电 1 脑、数码相机等办公设施配备齐全,社区信息化建设不断加强,目前已实现了与区、街道办公信息资源的网上共享。社区范围内共装有14个360度旋转监视探头,覆盖全社区的重点干道、复杂外围线及车库出入口等区域。

近年来,历史街区社区先后被授予国家级学习型社区、全国综合减灾范社区、全国妇联基层组织建设示范社区、江苏省妇女儿童之家示范点、江苏省基层创安工作先进集体、江苏省和谐社区示范点、江苏省创建文明社区工作先进社区、江苏省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示范社区等多项荣誉称号。社区将民防工作与“平安社区”、“文明社区”建设相结合,丰富社区建设的内涵,创新工作思路,整合部门资源,构筑社区民防服务平台,开展了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民防工作进社区”活动,形成以政府为主导、社区为载体、设施为基础、文化为支撑的社区民防格局,提高居民的认同感和参与率,为民防事业的发展奠定基础。

二、建立完善民防工作机制

历史街区社区属于典型的密集型老年人区域,社区始终坚持把民防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切实做到提高居民群众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提高居民群众的民防意识和技能。我们从加强舆论宣传、建立应急机制、进行实战演练着手,来提升社区应急管理的水平,增强居民群众的民防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为打造平安幸福社区奠定基础。在完善民防工作机制中我们主要2 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1、加强领导

社区成立了以社区书记带头的居民防空防灾领导小组。建立健全组织,强化工作职责,加强对民防工作研究,完善各项应急预案的制定和各项措施的落实。充分利用各种渠道进行应对突发事件、防灾害知识的宣传教育,广泛开展灾害中的自救和互救训练,不断提高广大居民群众防灾减灾的意识和基本技能。如社区为细化应急疏散预案,制作了《历史街区社区居民防空防灾应急疏散(避难)手册》发放给居民,使其更加了解社区民防工作预案及社区紧急疏散图,社区还在辖区主要街巷路口装订了疏散指示标识,在灾难来临时,方便居民能够第一时间找到集结点。调动一切积极因素,迅速恢复正常秩序,全面保证和促进社会稳定。社区还组织骨干参加各项民防培训工作,进一步加强社区民防工作的专业性,社区现有国家防灾减灾信息员1名。

2、完善制度

根据市民防局、区人防办相关要求,结合社区实际,制定了历史街区社区民防工作计划,历史街区社区民防工作制度、应急救护制度、安全巡逻制度、消防器材保管制度等。进一步增强社区居民防灾意识,普及预防、避险、自救、互救等应急防护知识,提高城区社区应对突发灾害的快速反应能力和救助能力。

3、硬件到位

社区利用有限资源,提供了具有条件的办公场所作为民防工作室和物资器材库,并挂牌标示。开辟一块特色鲜明的“民防图书角”,突出民防特色,免费提供社区居民阅览和借阅。社区配备一套功能齐全的多媒体宣传设备,配置了DVD、电视机、投影仪、照相机等设备。还配备了一套使用便捷的应急器械,随时可供社区居民应急使用。

三、突出重点围绕主题开展工作

社区在认真贯彻落民防局“十个一”的工作机制外,通过结合自身特点,开创了十大特色品牌,进一步推动民防工作进社区。

1、市民学校传授实用技能

社区作为一个典型的密集型老年人区域,加强老年人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提高老年人的安全意识和技能就显得尤为重要。社区以老年大学为依托,邀请民防办,公安局,消防大队,民政局,安监局等领导,为老年居民传授自救逃生、防灾减灾、居家安全、火灾预防、安全生产等方面内容,让老年居民提高了防灾意识。

社区利用“未成年人活动场所”不断丰富孩子们的课外生活,假期安全也成为未成年人活动的重要内容。在假期期间,社区邀请社区民警为未成年人传授假期安全知识,平江医院医生为未成年人教授急救知识,还请校外辅导老师以问答和游戏4 的形式宣传民防常识,提高未成年人的民防意识。

2、帮扶协议惠及弱势居民

社区根据老年人多、残疾人多的实际需要,成立了邻居结对组,并为72人签订了减灾帮扶协议。帮助平时负责灾害科普知识、防灾减灾知识、自救互救知识的传授,通过在社区参加的自救互救专业技能训练,在灾害来临时,对被帮助者实施救援,以确保社区弱势群体的生命财产安全。

3、心理疏导体现未雨绸缪

2008年,社区创办“美丽心灵”心理咨询工作室,设有1名专职工作者负责日常工作事务。社区依托美丽心灵,开展应急防护心理培训等各项心理防护工作。通过这些培训,进一步提高居民在面对突发公共事件后对自身心理进行调适的能力,促使居民采取适当的行为措施来避免并抗击外界对生命的威胁。至今,已培训受益人数已达1000余人次。

4、商铺民防宣传不留隐患

平江路作为国家十大历史文化名街,国家4A级景区,旅游高峰期客流量大、人员密集,而平江路沿街商铺建筑以砖木结构居多,耐火等级低,抗震能力差,加上房屋连片,一旦发生灾害事故,将造成重大经济损失。针对这些问题,社区联合平江路派出所,平江历史街区风貌公司一同对沿街商铺实施统一线路整修,清查商铺“三合一”现象,定期对商铺内的安全设备进行检查,加大对商铺负责人的民防常识宣传教育力度。

5、教育园地传播民防知识

2008年历史街区社区建设了古城区内第一家“社区健康教育园”科普教育基地。社区以健康教育园为依托,打造了一块民防教育园地,利用多媒体互动技术,用生动的动画形式,改变了以往强硬灌输的做法,每个提醒防灾减灾的动画画面和语句,都融入了对居民的真实情感,不仅让人容易接受,而且看起来有一种亲切感。

6、直通车畅达民意保安全

2010年下半年,在平江街道党工委的正确领导下,历史街区社区在全市城区率先建立起“民情直通车”机制,即通过建立社情民意的搜寻采集、研判分流、办理追踪和答复反馈四项机制,打开一条居民下情上达、政府管理服务有的放矢的快速通道,切实解决老百姓在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社区以“民情直通车”为载体,通过“民情信箱”“民情恳谈会”第一时间了解辖区内的安全隐患,做到安全隐患早发现、早控制、早解决,进一步夯实民防基础工作,完善长效工作机制。

7、图书分馆普及民防知识

社区以图书馆作为有利资源,在图书馆内开辟了“民防图书角”,按不同年龄层次摆放了各种民防图书以供未成年人、退休老人、企业员工、外来务工人员等参与到民防学习中来,社区还利用图书馆网络资源,开展网上学习民防知识活动,使民防文化真正深入社区。

8、先进器材彰显民防实力

为配合社区各项管理工作的提升,保障“中国历史文化名街”内控保建筑、文保单位及居民、商家的消防安全,进一步提升社区民防能力,社区还引进了一台名叫“风火战神”的全新摩托消防车,配备消防泵、消防斧、灭火器等专业消防器材。它灵活轻巧,不仅不受街道宽窄、堵车等因素的限制,更可以攀爬台阶,在大型消防车到来之前,能就近取水及时控制火势。

9、开展民防演练增强能力

社区不定期开展各类应急演练。2009年6月19日社区组织开展了公众聚集场所重大火灾事故应急救援消防演习。2011年6月9日社区开展了以“安全责任,重在落实”为主题的消防演练。这些消防演练活动的顺利完成,大大增强了广大居民群众的安全意识和自护自救技能,切实加强了社区的民防教育工作,筑起了社区安全的“防火墙”。

10、民防应急志愿者重参与

社区成立了民防应急志愿者队伍,按区域划分建设志愿者队伍,共有成员53人,他们是联系民众和相关部门的纽带。他们植根于群众之中,对社区内的各类信息都能及时掌握,对社区的各类情况都比较了解,志愿者更有利于开展基层的民防工作。在平时,社区民防志愿者队伍能够通过各种民防知识的宣传,举办防灾自救互助演练活动,充分发挥纽带作用,将防灾自救互救知识带入千家万户;在灾后,他们能够更有效地进行 7 灾情信息搜集,指导群众紧急疏散,配合专业救援队伍搜救受困者,发挥着无可替代的基础作用。

四、完善民防设施及民防器材

社区充分利用辖区资源,按照安全可靠、就近布置、因地制宜、快速通畅的布局原则,将平江路大儒巷停车场、平江路广场、保吉利桥空地、混堂巷农贸市场地下人防工程、藕园空地、东园停车场空地等确定为社区避难场所。这些避难场所平均可容纳2000多人,都配有基本救灾器材,每个场所都有醒目标示,便于社区居民及时找到避难场所。社区还制定了应急疏散路线,当灾害到来时,居民可以有条不紊的逃生,有效防止了混乱践踏事件。

社区民防设施齐全。社区内配有专用针对苏州街巷的小型消防车,消防车每天在大街小巷巡逻,保障安全。社区范围内共装有14个360度旋转监视探头,覆盖全社区的重点干道、复杂外围线及车库出入口等区域。这些电子眼安装后,24小时工作,有效防范了灾害的发生。社区配置储存了一些必备的民防设备,在主要街巷都有消防栓,社区还将消防器材分发到楼宇大院,并定期派专人检查消防器材,保障消防器材正常的维护与使用,社区还设有民防器材库,配备了手摇报警器、安全绳、应急灯、急救包等应急设备。

社区内有天然防火应急源,7条河道、17口天然水井,为火灾发生时,居民能就近取水源及时控制火势。

五、今后社区民防工作重点和目标

社区将尽快完成应急处置中心,真正起到在突发事件发生时应急指挥作用。按照上级要求的进度,启动应急处置。每年完成1~2次突发事件演练。按照上级统一部署,加强应急人员的培训,提高应急人员管理能力。继续完善社区应急预案。通过加强民防宣传工作,将民防宣传工作制度化。发挥社区教育、党员和志愿者的示范作用,进一步加大力度向社区居民宣传防空防灾知识,培养居民自救互救、应对突发事件的防护技能。并加强对社区民防志愿者的民防业务培训,确保在紧急情况下能形成有效战斗力,提高社区组织防空防灾的能力,为辖区民防事业做出贡献。

第五篇:历史街区改造的方向

历史街区改造的方向

一、广州近期建设的历史教训

⒈中山路因地铁一号线大拆、失去原貌,新建筑无岭南风格。

中山路,是一条横跨广州市东西向的主干道,唐代这一轴线东接行春门(现在仓边路附近),西接有年门(现在的人民公园起义路附近);宋代这一轴线东边延伸至大东门,西边延伸至西门(现称西门口)。中山路这条东西向轴线和北京路轴线形成的“十”字形再加上环形的城墙、护城河,共同构成广州古城核心区的基本骨架。古城曾由北至中山路、南达惠福路及大德路、西抵人民路、东达解放路形成蕃坊区,为外来商人居住和经商的主要场所。

中山路内有历史文化古迹多处:如陈家祠、西汉的南越国宫署遗址、城隍庙、万木草堂、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旧址、古当铺、仁爱教堂等文物保护单位。也有旧南海县街、东皋大道等民居保护区。中山路建筑形象中西结合,多元文化的建筑特点,街道两旁建筑形式多采用最具岭南建筑特色的骑楼。

中山路,在明清时期分布有广州主要的官署衙门,如清代的都统衙门、将军府、巡抚部院、广州府衙、布政使司、番禺县衙等。1919年(民国八年),拓宽改建为近代马路,两侧兴建骑楼,定名为惠爱东、惠爱中路、惠爱西路。1921年(民国十年),向东开辟大东路(今中山三路);1925年(民国十四年),筑成百子路(今中山二路);1926年(民国十五年),延伸修筑了东山口至黄埔的中山公路,因该公路按照孙中山《建国方略》中的“实业计划”意图建筑,故此得名。20世纪40年代后期,原中山公路东段(东山口至杨箕)易名为中山一路,百子路、大东路、惠爱东路、惠爱中路、惠爱西路和正西门以西的新路则分别被命名中山

二、中山

三、中山

四、中山

五、中山

六、中山七路。

1992年广州市中山路扩建工程及地铁动工以来,路面要扩宽到38米,沿线的古老骑楼、历史建筑、老字号店铺都被相继拆除。如老字号致美斋、大学鞋店、宝生园、艳芳照相馆、广州瓷器、东江饭店、华北酒店、新陶芳酒楼、新星电影院、新华电影院均被拆除,一批又一批老字号先后搬迁。这些老广州的品牌和记忆随着地铁一号线和中山路扩路相随消失,有的搬迁后人流量和商业气氛大不如前,不得不停止营业。

广州城市改造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中山路具岭南建筑特色的历史街区因拆旧建新失去原来的历史建筑、历史环境、历史文化。

⒉恩宁路边拆、边规划、边招商至今无进展。

备受争议的恩宁路改造拆迁项目5年来不断修改规划,至今正式改造规划方案仍未出台实施。但是在规划未确定前拆迁区域形成大片建筑废墟,民房失窃严重,使这个广州古老的历史街区被网友命名为“拆迁主题公园”。

拆迁为什么不顺利?多宝坊部分居民在废墟和垃圾中坚守生活了近两年,他们拒绝签署拆迁协议,因为,一是没有看到正式的规划,无法确定拆迁的性质到底是商业开发还是公共需求?二是补偿标准与居民们的要求相去甚远。危改办给出的拆迁补偿价格普遍较低,“每平方米大部分也就六七千元的房屋补偿,居民难以接受。”这和之前宣传的“最大限度改善居民居住环境”豪不相干。”

规划公益性受质疑

去年1月,183户居民联名给危改办写信,明确反对一个月前公布的《恩宁路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开发规划方案(征求意见稿)》。省政协常委孟浩指出,恩宁路拆迁怎么体现公共利益?如果政府征地是用于公共设施的建设,如医院、学校等,那么大家都会支持,可是如果纯粹是为了商业目的,那是不合理的,凭什么住得好好的,也不是危房,街坊要因为这样的原因遭受房子拆迁的困扰?

他说,政府就应该有明确规划公布,通过听证会,收集民意后才实施拆迁工作。而现在呢?规划在哪里?有没有给老百姓看到实质性的东西?这样对支持改造拆迁工作的居民不公平,今后谁还会支持城市改造拆迁工作?

规划未过就拆迁

分析恩宁路改造的路径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规划未确定、未征求居民意见、拆迁补偿未解决就开始拆迁——拆迁受到阻碍。广州大学建筑系教授汤国华就指出:“规划未获批怎能拆迁?哪来的有法可依?这也正是恩宁路拆迁推进过程中困难重重的关键。”

广州“三旧”政策的时效太短,加上政府急功近利的心态作祟,使得旧城改造不能在充分保护历史建筑的前提下进行,恩宁路改造规划未做好就拆迁,是一个反面的例子。早在2007年就有专家质疑:“恩宁路的改造规划要放到阳光下进行,拆

哪些建筑,保留哪些建筑,要改成什么样子,应该充分听取各方的建议,该论证的就论证,该听证的就听证,不能偷偷摸摸地进行。”实际上,早在2007年的8月,广州市文化局属下的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就精心编制出了一个《恩宁路改造项目文物及历史建筑保护方案》,供恩宁路改造项目参考。例如,《保护方案》中建议对吉祥坊A类建筑36号予以保护。在《房屋拆迁进度表》中显示,他们只对36号中一个52.46平方米的房子注明保留,而另外一间86.64平方米的没有注明保留。《保护方案》建议,对吉祥坊B类建筑中的47号建筑(253.15平方米)、47-1号建筑(11套房屋共计244.08平方米),建议保留历史建筑和石板路,但在《房屋拆迁进度表》中用红字刺眼地显示“已拆卸”。现此地已经拆得只剩下废墟了。《保护方案》还提出要对吉祥坊A类建筑52号予以保护。但在《房屋拆迁进度表》中,52号的两间房屋均无注明“保留”或“不拆”。金声电影院在未确定要拆的情况下,只剩下一个大三巴式残墙。由于保护规划的不确定和欠完善,使恩宁路改造拆迁出现反反复复的尴尬局面。

⒊大、小马站书院群拖了多年。

广州大小马站书院群复建工程迟迟未能动工,曾有政府部门说是“出于开发商的理由”。

根据负责人介绍,大小马站一期开发牵涉到四个开发商,01地块由捷荣公司负责,02地块由B公司负责,03地块由C公司负责,04由D公司负责。而03地块是将来复建书院群的主要地块。规划的改变,原来的商住楼计划变成商用物业设计。新规划给开发商最大的困难之一,就是要求“统一规划”、连片开发,01、02、03地块要一起实施规划。而目前,02地块属于闲置地块,按照政府规定,需要收回重新处置;03地块则属于烂尾地块。01地块的拆迁工作从2006年开始,目前还有2000平方米左右需要拆迁,而02、03地块的拆迁工作还没开始。

负责人介绍,01地块的所有手续都办好了,等拆迁完成,就具备了动工的所有条件。该负责人介绍,目前该公司投入该项目的费用已经超过了3个亿,包括收购项目、拆迁等费用,“还有,公园前地铁站的风亭在我们地块的核心地段,搬迁这两个风亭需要2000万元。”

至于有人质疑大小马站工程项目迟迟未能动工是因为交给开发商做这件事本身就有问题。像大小马站这样处于老城区核心区域,有许多重要文物和历史建筑,应由政府牵头来做。大小马站处于广州文化核心地位,不宜建高层,也不适宜再建大

型商业广场,这能用传统历史建筑。建设公共服务项目,控制投资,增加投入性收入,节省建设开支,力争平衡。这块地不能作为赢利项目。

二、广州中调应以调整改善为主。

⒈老城区中调的目的,不应大拆大建,应分为必留、可留、可拆、必拆。

广州对老城的改造,不应该只是索取,更应该是投入,由政府牵头,以保护改善为主,尊重历史,充分利用和保护文化,整体提升广州的城市价值。横向空间适当发展低层商业建筑。政府在其它土地收入应该适当地投入到旧城的建设当中,让旧城发掘可持续发展的文化资源。

“中调”的实质内容应该是进一步保护广州历史文化名城,加强旅游、教育、文化资源的环境建设,加快历史街区的居民生活、公共服务、市政配套等设施建设,优化城市空间景观,打造原有岭南地域特色的城市形象。如果“中调”并非那种“大拆大建”的政策,无疑是英明正确的。

历史文化资源是不可再生的。广州是岭南文化的中心,近代革命的发祥地、海上丝路的始发地、全国改革开放的实验地,也是我国近代民族工业的重要发源地之一。广州最早引进国外近现代工业技术、最早出现外资经营企业,最早出现大宗对外贸易工业商品,最早办起近代军事工业。自鸦片战争以来,私营民族工业、国家民族工业、官僚买办工业、外国资本主义工业、以及社会主义工业,都在广州这快土地上留下了各具特色的工业文化遗产。这些历史建筑和厂房反映和见证了中国工业化时代的进程,也是人们阅读广州城市工业文明的实物读本。这些工业遗存因位于人口稠密的老城区,多年的开发利用,环境污染严重,已面临着“退二进三”的产业结构调整、搬迁、淘汰的命运。如何处理这些工业建筑文化遗存”?也是一个需要政府和开发商应该认真思考的问题。

⒉老城区建设要尊重历史、尊重老建筑,体现岭南风格。

旧城改造不仅是修旧楼,老城区,不是不能改,不能动,老城区现存的居民也想改善生活环境、生活条件。所以,老城区改善不仅要保护历史街区、历史建筑也要照顾到居民的需求和生活环境。在不破坏历史街区、历史建筑风貌为前提,建设一些对市政配套公共服务等项目也是必须的。

在历史街区应减少建高楼大厦的新建筑,广州老城区有许多新建筑,如:荔湾广场、新中国大厦、恒宝华庭、捷泰广场、五月花广场、中旅商业城、新大新、中华广场。这些

建筑体量大,也没有岭南风格,与历史建筑格格不入,甚至增加老城区人流、车流、物流,衍生新的城市病,在老城区和历史街区造新建筑,必须要尊重历史街区风貌风格,尊重老建筑高度、体量、风格都应体现岭南文化。

一座城市就是一部历史,建筑越久远,历史沉淀越厚实,其传统历史街区的价值也就越高。许多城市,缺乏特色,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老建筑拆得太多。有人认为,城市旧城区多为旧建筑,年代已久,环境质量较差,需要 “全面改造”、“破旧立新”,这种提法实质上就是把旧城区全部拆除重建。这种 “以旧换新”的旧城改造是对历史的破坏,是对子孙后代不负责任。

老城区的价值,最能体现的是古建筑。对于历史建筑的保护工作是政府要做的事。对于老城区没有保留价值的破旧房子和公共建筑应该拆除并改造。新建筑,怎么建?首先是尊重老建筑(先来后到),保持老城区的原风貌和风格,运用现代技术,使老城区旧貌保持活力。成为宜居、宜看的亮丽风景。这样才能够让老城区有一种古朴风貌,同时让这个时代的概念的经典建筑能够传给下一代。

⒊老城区建设应着重道路、排水、环境改善方面。

旧城应该改造市政基础设施,道路建设尽可能不触动历史建筑。在整片规划中,把这些保留的建筑规划在里面去。老城区道路要建设给、排水等市政和公共服务设施,历史建筑也要保护。

三、历史街区改造的设想与建设。

⒈先摸底,再规划。

①基础资料的调查、搜集和整理,包括历史、现状和社会调查。历史要素调查主要包括对城市或村落历史沿革、相关的历史地图、重要的历史事件和典故、历史名人、文物古迹、传统格局、风景名胜、古树名木、水系古井现状分布等的调查。此外,还包括对传统工艺、民俗、地方传统工艺、地方戏曲、口述文化遗产等在内的非物质文化的调查。现状调查包括对重要历史建筑的测绘、历史地段土地使用情况、基础设施、建筑风貌、质量、年代、层数与屋顶形式以及现状分析等的调查。社会调查包括实际使用情况、家庭结构、家庭收入、居民意愿等的调查。这些调查应由政府主管和相关部门负责并向社会公开信息。

②划定重点保护区的范围并提出相应具体的保护规划,对体现历史文化名城和历史街区传统文化的内容进行深入研究,并做出文化特征分析,所有物质形态的内容都应附有图纸或表格。

③组织专业人士对历史价值的评价和历史要素的评估,包括对历史建筑单体的评估和历史地段综合价值的评估,以及和规划相关的单项内容的评估。对其中新建建筑提出控制要求和外形要求,包括高度控制,对体量、形式、色彩、材料和风格的明确规定,依据历史地段原有的历史信息确定,以保持历史风貌,此外还应说明建筑细部所应采用的传统形式、工艺及其具体做法。

④提出历史建筑改造的方案,提出道路、消防、绿化和设施规划原则和要求。做出用地调整,改善人口密度,规划交通和停车场地,改善公共服务设施、市政设施,指出历史地段目前存在的问题,并注重与城市总体规划衔接。

⒉做规划要尊重历史、征求民意。

旧城改造,主要是“改善居民的居住环境”,就会调动当地居民参与改造的积极性,“恩宁路改造项目”推进5年来,就是没有给当地居民这样一个感觉:不断受到当地居民的质疑,进展缓慢。改造旧城的指导思想不是搞商业开发;是搞改善民生的改造建设。后者应尊重当地居民的意见,尊重当地居民的“原住地居住权”,在旧城改造中,项目在实施中的规划设计、居民的补偿安置、施工建设等各个环节,都必须广泛听取当地居民的意见,公开、公正依法进行。

现在,各地在历史文化街区整治实践中既积累了经验,也存在诸多值得注意的问题。例如不重视保留真实的历史建筑和传统风貌建筑,将其大量拆除后重建,破坏了街区的历史真实性,也丧失了它的文化遗产价值。究其原因,主要是对历史建筑议论有偏差。有关工作人员甚至领导认为不是文保建筑就可以拆。2008年国务院关于《历史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对历史建筑的界定是:具有当地风貌风格的建筑都应列入保护之列。未对建筑进行价值评估,无论好坏一并拆除是违反条例的。为了破旧立新,用高楼大厦代替历史建筑,不仅仅破坏了历史街区风貌,还给老城区增加人流、物流、车流负担。

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文化传承是城市重要的历史使命,涉及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双重保护,也就是说要保护这里的人文环境、历史环境。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不能只保护其有形的物质环境而忽视了人文环境、历史环境。虽然街区中的居民是不断变化,但这是一个渐变的过程,依然可以实现文化的延续。对于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过程中的人口

疏散问题、环境改善问题要有全面的权衡,也不能丢掉人文环境和历史环境的主体,造成文化传承的断裂。

在此,在旧城改造中要强制按照历史文化保护性模式:“对历史文化街区和优秀历史文化建筑,严格按照《文物保护法》涉及工程招、投标程序,限定投标资格,遵循“修旧如旧、建新如故”的原则进行保护和造新,参照拆迁法律法规,合理动迁、疏解历史文化保护建筑的居住人口。引进社会资金建立保护历史文化建筑的新机制。”

⒊对历史建筑要做好登录备案工作并制订公示制度。

广州是近代革命的策源地、改革开放的前沿地,中西文化的交汇点,近代历史建筑众多,这些建筑也逐渐凸显出他们的价值。保护好这些历史建筑,可以增加广州文化名城的厚重感,提高城市的吸引力,增强城市的活力和动力。

由于一直以来我们对历史建筑的保护只局限于文物保护单位,标准高,范围窄,导致不少具有重要文化价值的历史建筑在城市建设中被拆毁,成为永远的遗憾。

我们要充分认识到遗产保护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要严格遵守国务院2008年《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及时将历史建筑保护作为当前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重要内容,制订切实可行的名城保护工作具体规则和措施,将20世纪历史建筑保护纳入城乡建设总体规划。

历史文化街区是当前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作的重点,只有通过成片的历史文化街区才能给人们历史城市的感觉,才能让人们认同它的确称得上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它以整体的环境风貌展现着城市某历史时期的特色,反映着历史的脉络,是城市记忆的实物实例,是任何一个历史城市都该抢救保护的。

历史街区、历史建筑不是城市发展的包袱,而是城市的命脉、城市的命脉,城市发展的重要之源。历史街区与城市在景观、经济、文化等方面有密切关联,也不能把历史街区过于特殊化,保护不是把它从城市中孤立、隔离开。历史街区的存在意义基于城市文化不断发展。没有社会经济的整体发展,没有新城区的出现,历史街区也没有发展的后劲。老的历史文化街区应当随着城市的发展作相应的调整和改善。新城规划和旧城保护规划的目的,不是矛盾的,本质应该相辅相成的,共同促进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讲,探讨历史街区与城市发展的整体关系,只有城市整体富裕了文明了,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历史文化街区保护问题。

下载传统历史街区剧院拆建设计任务书2012word格式文档
下载传统历史街区剧院拆建设计任务书2012.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城市历史街区的复兴读后感

    《城市历史街区的复兴》读后感 最近看了英国史蒂文·蒂耶斯德尔的《城市历史街区的复兴》。本书研究的对象是历史街区,通过对具有代表性的历史街区振兴案例的分析,将城市设计......

    历史街区暑期认识实习考察报告

    嘉兴,旧曰禾城,她孕育、传承了一代江南文化。昔日的烟雨朦胧、小桥流水,今日只换得点点历史迹留。散落在这江南之乡中的条条老街也因时间的摧蚀,渐渐少去。如今也只剩大运河边......

    建筑与历史街区保护英文翻译(5篇)

    MESEUM OF CONTEMPORARY ART 当代博物馆艺术 Facing page:The former Hamburger Bahnhof in Berlin is a distinguished example of the neoclassical style of the 1840s;i......

    浅议历史街区消防文化创建必要性和意义

    ******历史文化保护区经过保护性修复,已成为“老**的缩影,吴文化的窗口”。今年“119”消防宣传日,**市隆重举行“**古街消防文化展示开街”仪式,掀起了消防公益宣传系列活动的......

    浅议历史街区消防文化创建必要性和意义

    ******历史文化保护区经过保护性修复,已成为“老**的缩影,吴文化的窗口”。今年“119”消防宣传日,**市隆重举行“**古街消防文化展示开街”仪式,掀起了消防公益宣传系列活动的......

    文明历史街区保护规划(共五则)

    2000年,昆明规划建设委员会批准了以全面保护为宗旨的《文明历史街区保护 规划》。该规划概要如下:规划原则: 1、对文明街历史街区划定范围进行整体保护; 2、在对重点传统街巷......

    历史街区保护的调研报告[大全五篇]

    保护历史街区是人们痛定思痛的选择。历史地段保护的概念是20世纪60年代形成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欧洲的经济恢复发展,城市中开始了大规模的住宅建设,当时普遍的做法是拆掉老城......

    成都历史街区的保护与开发利用(模版)

    成都历史街区的保护与开发利用——以成都市锦里,宽窄巷子为例王荣玺,吴维阳(2010级建筑1004班)摘要:历史街区中古建筑是一种文化的载体,通过它们,可理解丰富的文化内涵。在一定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