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现代史中李鸿章影响(xiexiebang推荐)

时间:2019-05-13 14:25:0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中国近现代史中李鸿章影响(xiexiebang推荐)》,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中国近现代史中李鸿章影响(xiexiebang推荐)》。

第一篇:中国近现代史中李鸿章影响(xiexiebang推荐)

读李鸿章传有感

最近本人正在看一本书,是梁启超先生写的《李鸿章传》,我们都知道梁启超是李鸿章的政敌。所以在没看他写的李鸿章传记前肯定认为他对李是大贬特贬的,然看了后才知道,他的评价还是挺合理的。我个人先是不怎么了解李的,对他印象不是很好,虽然搞了个洋务运动,但还是失败了,中国近代史上几乎所有的不平等条约上都有他的签名,对他不曾深入了解。由于学习之需要故大致看了他的传记,才有了一点了解,进而有了对他的评价。原引梁启超先生对他的一小段评价,“李鸿章其实不知道国家事务,不知道国家是什么,不知道国家与政府是怎样的关系,不知道政府与人民的权限,不知道当大臣应尽的职责。他对西方富强的原因其实是不知道的,以为我国的政治、教化、文明、物产、风俗无一不优于他国,赶不上的不过是枪炮、轮船、铁路、机器罢了。我们就学这些,洋务运动就完成了。这就是现在举国异口同声的论调,而李鸿章实际上是他们三十年前的前辈他们东施效颦、邯郸学步,只不过让他们的丑陋更加暴露出来,终究不会成功是必然的。李鸿章这么忠诚,有这么敏锐的洞察力,他又长时间担任重要职务,掌握大权,但成就却仅仅到了今天这个水平,这是为什么呢?这是因为他只知道有军事,却不知道还有民政;知道有外交。却不知道还有内政;知道有朝廷,却不知道还有国民。每天责备他人看不清时局,而他自己对时局就没有弄明白;每天责备他人搞派系,旧习气难以消除,而他自己的派系、旧习气跟那些人比起来,也不过是五十步和百步的区别。他不知道今天的国际竞争,不靠国家而靠国民;他不知道西方各国能够消除派系、消除旧习气,通

过新政而富强的,那种改革的动力都是来自下面而不是上面。”从这里可以看出来梁启超先生对李的批判,但他的评价也有好的方面如“吾敬李鸿章之才,吾惜李鸿章之识,吾悲李鸿章之遇。”“吾欲以两舆论之,曰:不学无术、不敢破格,是其所短也;不避劳累辛苦、不畏谤言,是其所长也。”

他自己对自己的评价是” “我办了生平的事,练兵也,海军也,都是纸糊的老虎,何尝能实在罢休办理,不外勉强涂饰,色厉内荏,不揭露尤可敷衍一时。如一间破屋,由裱糊匠东补西贴,居然成一间净室,明知为纸片裱糊,然究竟不定内里是何等材料。即有小小风雨,打成几个窟窿,随时补葺,亦可支吾应付。乃必欲爽手扯破,又未预备何种修葺材料,何种改造体式格局,自然真相破露,不可收拾,但裱糊匠又何术能负其责?

在我看来,历史与真实的差距确实很大,其实多做实事的人未必能流芳万世。李鸿章极力主张兴办洋务运动,促进了中国近代化的发展;签订了中国近代史上几个重要的不平等条约,丧权辱国;坚决反对左宗棠收复新疆,差使中国失去了西北的大面积领土……集功过是非一身,对他做了一些了解后我想我对他的看法发生了转变,以前的厌恶感明显减少,多了一丝敬佩。

纵观李鸿章一生,他是晚清重臣,少年科举,壮年戎马,中年封疆,晚年兴办洋务运动,签订了多个不平等条约,最后哀荣。从他步入仕途之始,“四十年来,中国之大事,无不与李鸿章有关系。”对这样一个复杂的人物,毁之者认为,他是“投降派”和“卖国贼”的典型代表;誉之者则认为,他有开放的眼光和卓越的见识,是中国近代外交史上名列前茅的人,是非功过留待后人评论不过是过世云烟罢了。

在此我想谈谈自己的一些感想,虽然对他没有更深的去了解,但看了这么多的人对他的评价,脑海里也有些大致轮廓了。

壮年的李鸿章,胸怀大致,一心想考取功名,让一生无悔而终,不可否认他确实很有才华,也得到很多人的赏识。考取功名后正准备大显身手的时候,正逢太平天国运动,不得不投笔从戎。后经人举荐得到了曾国藩的赏识。他曾奉曾国藩之命整顿团练,招募新兵编练淮军。刚开始团练时,也是很无奈受尽太平军的打压,后来太平军出现内讧,实力大大下降,才出现转机。1863年和1864年他率淮军攻陷苏州、常州等地,和湘军一起镇压了太平天国。接着又镇压了捻军。保住了即将崩溃的清王朝。被誉为“中兴名臣”。

1、镇压太平天国运动被后世史家和百姓骂成是镇压农民起义的刽子手,其实这不仅对李是不公平的,对太平天国也是不公平的。大家太”抬举”它了!事实上,太平天国自从定都南京之后,就失去了原先的代表农民阶级的农民军的实质,内讧四起,骄傲自满,封建地主阶级的腐朽思想愈来愈多的侵蚀到革命队伍内部。大兴土木建筑王宫,养尊处优生活奢靡.这就证明了太平天国在本质上与清庭没什么差别。再则,当时的李鸿章并非镇压太平天国的主角,作为才出道的书面小生,他仅仅是个配角罢了。由此观之,李鸿章之于太平天国运动,不过只是历史一一对应的关系,根据历史发展观来讲,作为农民政权本身具有局限性的太平天国始终都会走向末路,而李鸿章便成为了恰好使其末路的人而已。除此,别无其他。

2、编练淮军在镇压太平天国期间,李鸿章深切体会了“洋枪洋炮”的威力,他精选优秀军官担任不同职务,任用其能,并以西式武器装备部队,坚持新法训练,以改进淮军的战斗力。有了这样一支军队,李在与太平军的交手中连战连胜,不仅保住了上海,而且钳制住了太平军的许多精锐之师,对清庭最终战胜太平军作出了很大的贡献。他意识到了这个世界是由不同力量的竞争者所组成,西方在武器和技术方面都已大大超越中国。所以,在军事上,他开始采用西化管理并装备了西式器械,对于中国军事近代化有着重要意义。中国军事近代化从此开始了。

中年的李鸿章已成为封疆大吏,当时已是权倾三朝。彼时,俄国占据着伊犁,英国也虎视眈眈,意图瓜分西北。160万平方公里的新疆,在大清地图上形如虚设,新疆从大清的“实际版图”上已经消失。他却向慈禧奏言:“新疆乃化外之地,茫茫沙漠,赤地千里,土地瘠薄,人烟稀少。乾隆年间平定新疆,倾全国之力,徒然收数千里旷地,增加千百万开支,实在得不偿失。依臣看,新疆不复,与肢体之元气无伤,收回伊犁,更是不如不收回为好。”他用“海防”重于“塞防”的理由来搪塞收复新疆之举,并听之任之,只求不伤元气,这是他对祖国河山的冷漠。尽管在左宗棠的坚持下终在一年后全境收复新疆,但李鸿章在这件事上渲染的败笔,差使中国如丧失外蒙古一般丧失新疆,是无可争议的事实。

晚年的李鸿章着手开办洋务运动,李鸿章是他所处的时代的一个关键性人物。清王朝末世衰危、内忧外患,在同外国的交往过程中,他深刻认识到“师夷长技”的重要性。因此,他“师夷长技”,以清醒的头脑和勇于探索、实践的精神,求取中国的“富”和“强”。李鸿章不仅在“洋务”方面表现出了他卓越的才能,也在经济方面做出了他突出的贡献,洋务运动后期,作为洋务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借着大清国的财力,更是凭借自己卓新的思想与观念。李鸿章创办了中国第一个近代军事企业;上海洋枪三局;派遣了留学生,培养人才。不仅于此,由于李鸿章的主持与参与,洋务派还兴建了第一条铁路,第一座钢铁厂,第一座机器制造厂,第一所近代化军校,第一支近代化海军舰队……李鸿章为大清国国计民生近代化所奠基的所有事业,都对中国产生了深远影响,并使落后的中国开始了近代化的历程。他是对中国近代化产生了到关重要影响的洋务运动的中坚。他的军事、教育、经济、外交等思想对中国的近代史产生深远的影响,其影响直至今天仍留烙印。这些都说明,李鸿章促进了中国近代军事、教育、经济、外交等各方面全方位的近代化。然则李鸿章主张的“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欲学习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始终没触及更深层次的制度问题,对于上层建筑他有着深深的信仰,彻底贯彻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指导思想,所以就算对于各方面近代化工作李鸿章有着不可磨灭的功绩,但作为近代史上的重要历史人物,他却忘记了进一步推动事物的发展,从这一点来看,他对历史的影响就是反向性的了。所以,纵有对中国近代化诸多方面的推动,最后,洋务运动失败了,失败于他对于封建势力的忠诚上,失败于他永不会触犯的封建制度上。

但在他的一生多次代表清廷办理对外交涉,签订了中英《烟台条约》、《中法新法》、《马关条约》、《中俄密约》及《辛丑条约》等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晚年李鸿章,已入值中枢,主持外交,活跃在晚清政坛。他认为,“外须和戎 ,内须自强”,在与外国交涉中,他负责具体的谈判、具体的签字、具体办理了很多的条约。作为封建制度的忠诚卫士,从维护统治阶级及其自身的既得利益出发,其所思所为无不打上时代的和阶级的烙印。为了争取和局,在交涉时他又失却了坚守,多有妥协。

李注定是只是历史的一颗棋子。纵横驰骋晚清政坛半个多世纪的他被梁启超评价 “是为时势所造之英雄,非造时势之英雄”。他在仕途几十年间涉及了晚清几乎所有重大历史事件,促进近代化的事迹显示了他创新的血液,执意中国苟且于侵略者手中是他阶级本质的表现,而封疆时期反对收复新疆的过激则是他不可逃脱的罪责。在那个特定的历史时期,他创新过,也妥协过,他是中国过渡时代的过渡人物,他的特征存在于中国历史过渡的特征。作为历史上的重要人物,他是中国近代化的开路先锋,也因对外来侵略者的妥协退让而使中国丧失主权和领土。在中国,评价一个人尤其是像李鸿章生成大清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这样的人是很容易同时也是很艰难的事情,但无疑的事,李鸿章肯定是十九世纪,中国近代史上一个举足轻重的人物。总体而言我还是很敬佩他的。

第二篇:评李鸿章——中国近现代史学习作业

评李鸿章

对于李鸿章,自古评价不一。毁之者认为,他是“投降派”和“卖国贼”的典型代表;誉之者则认为,他有开放的眼光和卓越的见识,是中国近代外交史上名列前茅的人。

对于李鸿章不能一骂了之。

1901年,李鸿章在屈辱中辞世。这位晚清显赫一时的人物,身前和身后都遭诟病。在他死后一百多年的今天,人们对他的评价仍是毁誉不一。毁之者往往总是把李鸿章和中国近代历史上一些屈辱性的事件联系在一起,诸如甲午海战的失利,《马关条约》和《辛丑条约》的签订等等,由于对这些事件负有直接责任,他不可避免地成为口诛笔伐的对象,进而成了某种国家落后的象征,是“投降派”和“卖国贼”的典型代表;誉之者认为,李鸿章是近代中国的一位“爱国者”,是“晚清近代化事业的主要开创者”,是“一代先进知识分子的凝聚中心”。那么,李鸿章究竟是“爱国者”还是“卖国贼”?究竟是“好人”还是“坏人”?我认为,对于李鸿章既不能简单做出判定,也不能用现代人的眼光去衡量他当年的所作所为,更不能一骂了事。

要认识和评价李鸿章,必须要弄清楚两点情况。

一是李鸿章本人所处的时代背景。十九世纪下半叶的中国,正处在一个前所未有的大转型时期。而这样一个过程,又是在中国被动落后挨打的局面下,由西方资本主义列强,用鸦片和洋枪大炮军舰,逼迫中国实行所谓“门户开放”的。有志之士试图寻找出一条强国富民的理想道路。这时候,经历过两次鸦片战争和国内太平天国运动,一个新兴的统治阶级改革派——洋务派,从清王朝统治集团的高层产生出来。他们接过传统儒家经世致用的旗帜,提倡和标榜“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力图挽封建末世的狂澜于既倒。可是,限于阶级局限性,他们虽然引进西方的科学技术,但只是停留在器物革新的层面上,无法触动封建社会体制的根本痼疾。

由于洋务派的领袖人物们,掌握了从中央到地方相当大的一部分权力,所以洋务派在十九世纪下半叶的中国早期改革舞台上,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成为众多改革派别里的主流派;而在洋务派内部,又分成众多的集团,其中,以李鸿章为首的淮系集团,是这些集团里实力最强、兴办洋务成效最大的一个。李鸿章,可以说是一个伴随着近代洋务运动潮流而产生的标志性人物。由于他所具有的权力和地位,使得他成为左右晚清政局满汉中外各项决策的关键性历史人物。二是李鸿章究竟干了一些什么事。从1862年当上江苏巡抚起,李鸿章在晚清社会政治舞台上纵横捭阖,活动了整整四十年,其时间之长、涉及的领域之广、所做的事情之多,是任何同时代的政治家所无法比拟的。他先后担任过江苏巡抚、署理两江总督、湖广总督,从1870年起,在长达25年的时间里一直担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文华殿大学士(赏穿方龙补服),是清朝政府高层参与决策、执行决策的重要人物。在军事上,李鸿章是淮军和北洋水师的创始人,开了中国军队近代化的先河。他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支近代意义上的海军和一系列军工企业,为中国工业打下最早的基础。在经济领域,早期的四大军工企业:江南制造局、金陵机器局、天津机器局、福州船政局,李鸿章一个人就办了前面三个,后来他还办了轮船招商局、天津电报总局、上海机器织布局等等,并且率先倡导在中国修建铁路。可以说他在洋务活动中,创办最多,成效最大。在李鸿章的自强措施里,被人提到最多的是两个留存至今的近代企业——江南制造局和轮船招商局。李鸿章采取的措施是先进的,代表了未来中国发展方向的,但就他们所想达到的中国“自强”的目的来说,在当时是根本不可能实现的。因为李鸿章的思想核心仍然是为清王朝服务,仍然希望保留封建统治和现有的政治结构,这就意味着他所倡导的“现代化”本质上是一种防御性的现代化,是没有实现可能的。梁启超谓李鸿章“只懂洋务,不懂国务”,可谓一语中的,这就是他思想中最最落后的一面,也是他个人悲剧性人生的来源。在外交领域,从十九世纪七十年代起,他就代表清政府经办了许许多多的对外交涉:天津教案、中日建交、中法新约、马关条约、中俄密约、辛丑条约……,绝大部分对外条约都是由他出面签订的。以致在当时外国人的眼里,李鸿章就代表着清朝政府,甚至只见李鸿章而不见清朝皇帝。

李鸿章去世后,当时有人用“权倾一时,谤满天下”来形容他。他虽然已去世一百余年,但仍是百年沉浮,盖棺不能论定。而对他的评价争议最大的,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在国内战争中镇压农民起义,用鲜血染红自己的顶戴花翎。这当然是历史上任何一个像李鸿章这样的封建统治者都抹煞不掉的污点。值得探讨的是,在内战烽火中发迹起来的这部分地主阶级经世派官僚,在面对强敌环伺、外侮日亟的形势下,从军事近代化做起,开始了“自强应变”的洋务运动,这是时代潮流的使然。二是如何看待李鸿章的外交活动、尤其是代表清政府对外签订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比如马关签约,“四万万人齐下泪,天涯何处是神州?”李鸿章从此背上卖国的骂名。可是有研究说李鸿章在谈判中的都用电报向国内最高当局请示,赔款割地,也是早经授予的,弱国无外交,李鸿章无论如何在谈判桌上辩争也是无济于事的。

我觉得,“权倾一时,谤满天下”这八个字的评价很形象。因为李鸿章掌握了相当一部分的权力,而中国又是一个弱国,常言弱国无外交,在外交上他无论如何绞尽脑汁,总逃不脱受制于列强的命运。当然李鸿章本人在如何建设的指导思想和用人举措上,也有不可克服的缺点,讲裙带关系,任人唯亲,不敢越封建体制的雷池一步。归根结底,因为他毕竟只是封建王朝的一名忠臣。但不管怎么说,李鸿章总是他那个时代处于朝野内外各种矛盾和旋涡中心的一个关键人物。他所做的那些事情的重要性,和它对近代社会发展的影响,同样也是需要肯定的。

第三篇:近现代史论文 评价李鸿章

中国近现代史论文

《晚清风云人物李鸿章》

目录

摘要···················································3 关键字·················································3 正文···················································3

一、生平与仕途········································3

二、在洋务运动中的贡献································4

三、历史评价··········································5 参考文献···············································6

【摘要】

李鸿章是晚清重臣,是中国近现代史上举足轻重的人物。每当揭开中国近现代史,就不可能不面对李鸿章及其所代表的晚清政府。纵观李鸿章一生,可圈可点处众多,但是在皇权体制下,没有实现其抱负,这是民族和个人的悲哀。李鸿章是那个时代的精英。国之大器,百年不遇。建国后对李鸿章的评价大有偏颇,往往把李鸿章脸谱化为卖国贼,这个观点和历史是不符合的。我们应该本着尊重历史尊重现实的态度和原则,来重新审视这一风云人物,做出较为客观公正的评价。

【关键字】 李鸿章

清政府

洋务运动

【正文】

一、生平与仕途

李鸿章(1823-1901),安徽合肥人,世人多尊称李中堂,亦称李合肥,本名章桐,字渐甫或子黻,号少荃(泉),晚年自号仪叟,别号省心,谥文忠。作为淮军创始人和统帅、洋务运动的主要倡导者之

一、晚清重臣,他官至直隶总督兼北洋通商大臣,授文华殿大学士。日本首相伊藤博文视其为大清帝国中唯一有能耐可和世界列强一争长短之人。著有《李文忠公全集》。

道光三年正月初五(1823年2月15日),李鸿章出生于合肥肥东县东乡(现属合肥瑶海区)磨店乡。李鸿章在兄弟中排行第二,大哥李瀚章(1821年-1899年),后来也官至总督;三弟李鹤章、四弟李蕴章、五弟李凤章、六弟李昭庆(1835年-1873年),后来也都非富即贵。至于李鸿章本人,生前官至直隶总督兼北洋通商大臣,授文华殿大学士,身后被慈禧太后称赞为“再造玄黄”之人。清朝追赠其为太傅、晋一等肃毅侯、谥文忠,赐白银五千两治丧,在其原籍和立功省建祠10处,京师祠由地方官员定期祭祀。清代汉族官员京师建祠仅此一人。

李鸿章六岁就进入家馆棣华书屋学习。他少年聪慧,先后拜堂伯李仿仙和合肥名士徐子苓为师,攻读经史,打下扎实的学问功底。

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李鸿章在庐州府学被选为优贡。时任京官的父亲望子成龙,函催鸿章入北京,准备来年顺天府的乡试。鸿章谨遵父命,毅然北上,并作《入都》诗10 首,以抒发胸怀。其一云:丈夫只手把吴钩,意气高于百尺楼。一万年来谁著史,三千里外欲封侯。定将捷足随途骥,哪有闲情逐水鸥?遥指芦沟桥畔月,几人从此到瀛洲?

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第一次科考落榜,住京曾国藩宅邸受曾补习教导;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二十四岁的李鸿章考中进士,选入翰林院任庶吉士。同时,受业曾国藩门下,讲求经世之学。三年后翰林院散馆,获留馆任翰林院编修之职。

赴京途中,曾写下脍炙人口的《入都》诗十首,为世所传诵。有“一万年来谁著史,三千里外欲封侯”一句。他以诗言志,有“遍交海内知名士,去访京师有道人”之宏愿。入京后,他在时任刑部郎中的父亲引领下,遍访了吕贤基、王茂荫、赵畇等安徽籍京官,得到他们的器重和赏识;同时,由于科场顺利,使他得以有广泛的交游和开阔的眼界,当时与他同榜的甲辰(举人)、丁未(进士)两科中,人才济济,不少人日后膺任枢臣疆寄,李鸿章与这些同年一直保持着密切而特殊的关系。就科举正途而言,出身徽商又为苏州世家的主考官潘世恩,以及作为李鸿章太老师的翁心存(孙锵鸣之师),在青年李鸿章任翰林院编修时,2 对其经世致用世界观的形成,均有一定的启迪;而以潘、翁为领袖的苏南豪绅,对李鸿章后来组建淮军迅速崛起于江苏,也予以极大的支持。然而,最令李鸿章庆幸的是,他在初次会试落榜后的“乙丙之际”(即1845~1846年),即以“年家子”身份投帖拜在湖南大儒曾国藩门下,学习经世之学,奠定了一生事业和思想的基础。

当时,曾国藩患肺病,僦居城南报国寺,与经学家刘传莹等谈经论道。报国寺又名慈仁寺,曾是明末清初思想家顾炎武的栖居所。面对内忧外患,强烈的参与意识使曾国藩步亭林以自喻。他在桐城派姚鼐所提义理、辞章、考据三条传统的治学标准外,旗帜鲜明地增加了“经济”,亦即经世致用之学一条。李鸿章不仅与曾国藩“朝夕过从,讲求义理之学”,还受命按新的治学宗旨编校《经史百家杂钞》,所以曾国藩一再称其“才可大用”,并把他和门下同时中进士的郭嵩焘、陈鼐、帅远铎等一起,称为“丁未四君子”。太平军起,曾、李各自回乡办理团练,曾氏又将自己编练湘军的心得谆谆信告李鸿章,足见期望之殷。

道光三十年十二月十日(1851年1月11日),以广州塾师洪秀全为首的农民,在广西桂平紫荆山麓金田村树旗造反,建号太平天国,军曰太平军,经过两年多的战斗,便从广西一隅直入长江流域,奠都南京,建立了一个与清朝抗衡之政权,并开始北伐西征。

当时清朝的达官贵人和主要支柱绿营兵腐朽不堪,于是咸丰帝一面用高官厚禄和严刑峻法来制止文官武将和绿营兵的溃逃,驱使他们继续为国效力;另一面努力争取汉族士绅的支持,动员他们凭藉自己在本乡本地的的政治、经济和宗族势力,“结寨团练”,“搜查土匪”,配合清军镇压太平军。

咸丰三年(1853年),从武汉顺江东下的太平军占领安庆,杀死巡抚蒋文庆。咸丰帝诏谕工部左侍郎吕贤基前往安徽,办理团练防剿事宜。吕贤基以李鸿章籍隶安徽,熟悉乡情,奏请随营帮办一切,遂受命回籍办团练。多次领兵与太平军作战。

咸丰八年(1858年)冬,李鸿章入曾国藩幕府襄办营务,负责起草文书。他生活散漫,晚睡懒起,曾国藩教训他:“少荃,既入我幕,我有言相告,此处所尚惟一诚字而已。”言讫拂袖而去,李鸿章“为之悚然”。其后安徽巡抚翁同书(同治帝、光绪帝之师翁同龢长兄)对太平天国战争时弃城逃跑,曾国藩起草《参翁同书片》时采用李鸿章之草稿:“臣职份所在,例应纠参,不敢以翁同书之门第鼎盛瞻顾迁就”(当时翁同书之父翁心存正处高位),并因此更欣赏李鸿章的才华。但李鸿章也因此与翁同龢结下不共戴天之仇,日后翁同龢处处刁难北洋水师,乃至甲午一战,一败涂地。

咸丰十年(1860年),李鸿章统带淮扬水师。湘军占领安庆后,被曾国藩奏荐“才可大用”,命回合肥一带募勇。同治元年(1862年),编成淮勇五营,曾国藩以上海系“筹饷膏腴之地”,命淮勇乘英国轮船抵达上海,自成一军

李鸿章夫人,称为淮军。旋经曾国藩推荐任江苏巡抚。在掌握地方实权后,在江苏大力扩军,采用西方新式枪炮,俨然乃新式陆军,使淮军在2年内由6000多人增至六、七万人,成为清军中装备精良、战斗力较强的一支地方武装(后来的淮系军阀集团在此基础上逐渐形成)。李鸿章到上海后,同外国雇佣军(后组建为常胜军)进攻太平军。

同治二年(1863年)和三年(1864年),李鸿章率淮军攻陷苏州、常州等地,和湘军一起基本剿灭太平天国。接着李鸿章又镇压了捻军,因功加封为协办大学士,且保住了即将崩溃的清王朝,因此被誉为“中兴名臣”。

二、在洋务运动中的贡献

李鸿章军功显赫,历任江苏巡抚、湖广总督,终于在1870年继曾国藩出任直隶总督,后又兼北洋通商大臣,授文华殿大学士,筹办洋务,成为同治、光绪两朝的地方重臣。因为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手握兵权,统领一方,有人甚至称其“坐镇北洋,遥执朝政”。

客观上讲,无论是日吞琉球,还是法占越南,李鸿章都深切意识到,列强的威胁来自海上。因此,从七十年代起,他就开始提出“海防论”,积极倡议建立近代化的海军。同治十三年(1874年),李鸿章在海防大筹议中上奏,系统提出以定购铁甲舰、组建北、东、南三洋舰队的设想,并辅以沿海陆防,形成了中国近代海防战略。中法战争后,鉴于福建船政水师几乎全军覆没,清政府决定“大治水师”,于光绪十一年(1885年)成立海军衙门,醇亲王总理海军事务,李鸿章为会办。利用这个机会,北洋水师建设成军。

成军后的北洋海军,拥有舰艇25艘,官兵4千余人,在当时是亚洲最强大的海上力量。与此同时,李鸿章加紧旅顺、大沽、威海等海军基地的建设,以加强海防。但是,清廷文恬武嬉,内耗众生,户部迭次以经费支绌为借口,要求停止添船购炮,自此,北洋海军的建设陷于停顿、倒退的困境。

还在与太平军作战的时候,李鸿章就显露出他与大清国所有官员的不同之处:对外国的科学技术和国内的经济活动有极大的兴趣。最初的动机是他组建的淮军需要银两购买武器。当淮军在两岸布满太平军营垒的水道上成功地进行了大穿越进至上海,从而一举扫平了长江下游的太平军后,李鸿章利用上海富绅的银两引进洋人的机器设备,创办了中国第一个近代军工企业:上海洋枪三局。李鸿章算过一笔账:一发英国的普通炮弹在市场上要卖到30两银子,1万发铜帽子弹要卖到19两银子。

创办近代企业需要的不仅仅是财力,更重要的是思想和观念的更新。李鸿章曾写有一份描绘蒸汽动力运转的奏折,无异于100年前的一篇科普文章:

镟木、打眼、绞镙旋、铸弹诸机器,皆绾于汽炉,中盛水而下炽炭,水沸气满,开窍由铜喉达入气筒,筒中络一铁柱,随气升降俯仰,拔动铁轮,轮绾皮带,系绕轴心,彼此连缀,轮转则带旋,带旋则机动,仅资人力以发纵,不靠人力之运动。在几乎没人知道世界上有蒸汽机的大清国里,头上是顶戴花翎、脑后依然拖着辫子的李鸿章,能够如此细致地观察蒸汽机的运转原理,这着实令人惊叹。

大清中叶以后,由于京杭运河淤塞,朝廷南北货物的调运部分改为海路,李鸿章抓住时机,督办创立了“轮船招商局”。这是中国第一家民营轮船公司,它承揽了朝廷“官物”运输一半的运量,而其随后展开的客运业竟挤垮了英美合办的旗昌公司。

而当洋人要在中国开设电报业务的时候,大清国朝野上下无不惊慌失措,以为“电报之设,深入地下,横冲直撞,四通八达,地脉既绝„„”李鸿章也不允许洋人从香港铺设来的海底电缆上岸。于是,时隔不久,由他支持铺设的中国第一条电报电缆线在大沽口到天津城之间开通了。李鸿章能够完全不理会“地脉”,也能够完全不理会洋人,因为他知道电报业蕴藏着极高的军事和民用价值。之后,由大清国政府的银子作为投资、以赢利为目的的电报公司成立。李鸿章称此举为“官督商办”,因为在中国创办拥有自主权的企业“事体重大,有裨国计民生,故需官为扶持并酌借官帑以助商力之不足”。

由于李鸿章的主持和参与,洋务派创办了中国近代第一条铁路、第一座钢铁厂、第一座机器制造厂、第一所近代化军校、第一支近代化海军舰队等。有曾国藩和李鸿章共同创造的安庆内军械所。李鸿章创办的江南制造总局、轮船招商局。不但促进了没落王朝的工业化,而且为在财政上捉襟见肘的政府提供了大量稳定的资金。不过李鸿章始终没有逃脱时代对思维的束缚,李鸿章所建企业皆为官督商办体制,企业初建之时官府没有实力独立创办,便与民资合作。待企业步入正轨,官府便想法设法排斥民资,形成官府独霸企业。由于连年战乱政府不断从企业中抽离资金、强加冗员,长期的政策保护又使企业暮气沉沉。这些重病缠身的企业随着外国势力的入侵和民资本的崛起难逃悲剧命运。

三、历史评价 李鸿章是晚清最杰出的外交家,他的后半生致力于中国的外交事业,虽然几乎所有的卖国条约上都有他的签名,但是在当时那种国际大环境下他已经尽到一个外交家的全部努力了。所有对外关系交涉的失败是因为当时中国腐朽的政治制度,贫弱的经济基础和软弱的国际地位,而这一切归根到底是因为以慈禧为首的满清皇室势力。这些人为了掩饰自己的无能只能把所有的罪过都推给直接出面做事的下人——李鸿章。从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一直到新中国建立这将近100年的时间里以李鸿章为首的一代又一代中国外交家利用纷繁复杂的国际环境尽一切可能的维持了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维护了中国的国体大致完整使中国没有像南亚各国那样彻底的沦为殖民地,为中华民族的崛起复兴保留的一份坚实的基础。不平等条约的签定与洋务运动是李鸿章一生中最为重要的两件事。这两件事决定了历史与后人对他的评价。但是,其中所掩埋的历史事实有多少,我们谁也不知道,因而我们所给出的评论,都不能作为最终的评价标准。甚至那些史学家们给出的评论,我觉得也是有待商榷的。在我看来,李鸿章不能算卖国贼,但的确是功过参半,从某个程度上看,可能过更大些。不过,我觉得我们在评价一个历史人物时,不能只看到他所做的那些事,还要关注他的内心情感。要知道,他所做的并不一定是他愿意做的。“秋风宝剑孤臣泪,落日旌旗大将坛。海外尘氛犹未息,诸君莫作等闲看。”此为李鸿章临死前所作。人之将死,其言也善。从这首诗中,我们也能读出作为一个一生叱咤风云的政治家的君子胸怀。古今的历史人物对于李鸿章的评价也是众说纷纭。

“吾敬李鸿章之才,吾惜李鸿章之识,吾悲李鸿章之遇”——梁启超

“曾有大功于国家之举的功臣,一位那个时代的先驱,一位不齿于人的罪人”。---未明 “水浅而舟大也”------

毛泽东

“中堂从佐治以来,无利不兴,无弊不革,艰巨险阻,犹所不辞”----孙中山

我个人的感觉也是复杂多端。对于侵略者,对于外交他尽力了,但对于中国来说他是一个失败者,没有改变中国现状,没有带领中国走向富强,他的洋务、派留学生、组建北洋海军、都是为了维护其封建统治、也是维护自己的利益,洋务的失败、北洋舰队的失败、作为北洋舰队的统帅、直隶总督、北洋大臣,李鸿章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李鸿章对自己的评鉴“为破屋子修修补补的裱糊将”,说明晚年的李鸿章已经认识到西方制度的优越,而他没有也不敢去推掉那间‘破屋子’,再去建一座新的。说明他的软弱行和封建的本质同时也是在维护自己,在不触动封建体系的一切运动都注定是要失败的,封建体制下的洋务、海军都只不过是“披着狼皮的羊”终究是打不过狼的。作为北洋舰队统帅慈禧为其自己寿宴挪用巨额军费,难道李鸿章不知道军费意味着什么,孰轻孰重难道他不知道吗?他没有劝谏、也没有阻止,这有说明什么,一个为军费而愁的北洋大臣死后而有巨额财产,这又说明了什么,难道这也是历史的错误吗?也是帝国主义的强逼吗?他的一切都是在说明一个共同的问题:

没有带中国走向富强的李鸿章终究还是个失败者。

参考文献

1.赵焰《晚清有个李鸿章》,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2.《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版。3.《李文忠公全集》 4.《近现代史资料》 5.《清史稿》

第四篇: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中)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中篇练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1.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必须实现的首要任务是(A)A.反对帝国主义,打破外国垄断资本的控制

B.反对官僚资本主义、没收官僚资本

C.反对封建主义,进行土地制度的彻底改革

D.反对民族资本主义、改造民族资本 2.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口号是(C)

A.民主和自由

B.平等和博爱

C.民主和科学

D.理性和科学 3.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的直接导火线是(D)A.北洋政府与日本签订“二十一条”

B.华盛顿会议上中国外交的失败

C.北洋政府拒绝恢复《临时约法》

D.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

4.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的开端是(D)A.护国运动

B.护法运动

C.五卅运动

D.五四运动 5.1919年5月爆发的五四运动是(D)

A.世界社会主义革命阶段的开端

B.中国社会主义革命阶段的开端

C.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阶段的开端

D.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的开端

6.在新文化运动中率先举起马克思主义旗帜是(D)A.毛泽东

B.蔡和森

C.陈独秀

D.李大钊

7.作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领导核心的中国共产党是(C)A.社会主义思潮与中国革命相结合的产物

B.新文化运动与中国革命相结合的产物 C.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

D.中国知识分子与工人阶级相结合的产物

8.在1922年召开的中共二大上,中国共产党第一次明确提出了(D)A.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

B.实现共产主义的最高纲领 C.土地革命的总路

D.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

9.第一次国共合作正式形成的标志是(D)A.中共一大的召开

B.中共二大的召开 C.中共三大的召开

D.国民党一大的召开 10.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D)

A.中共二大制定的最低纲领

B.孙中山提出的三民主义

C.中共二大制定的最低纲领

D.孙中山提出的新三民主义

11.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革命战争、创建人民军队和武装夺取政权的开端是(D)A.秋收起义

B.广州起义

C.百色起义

D.南昌起义

12.在大革命失败的危急关头,中共八七会议确定总方针是(C)A.推翻北洋军阀黑暗统治

B.开辟农村革命根据地

C.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

D.建立工农民主统一战线

13.毛泽东在1927年中共八七会议上提出的著名论断是(B)A.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

B.须知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

C.兵民是胜利之本

D.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

14.1931年11月在江西省瑞金县成立的红色政权是(A)A.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

B.中华民主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

C.人民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

D.工农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

15.在红军长征途中,中国共产党召开的、成为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转折点的会议是(A)A.遵义会议

B.古田会议

C.洛川会议

D.瓦窑堡会议

16.中国共产党在长征途中召开的遵义会议,集中解决了在当时具有决定意义的(A)A.军事问题和组织问题

B.政治问题和路线问题 C.战略问题和战术问题

D.思想问题和作风问题

17.华北事变发生后,中国共产党组织领导的一二九运动标志着(B)A.中国人民局部抗日战争的开始

B.中国人民抗日救亡运动新高潮的到来 C.中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德的形成D.中国抗日战争进入全国性抗战的新时期

18.中国抗日战争进入全国性抗战的新时期是在(B)A.九一八事变爆发后

B.卢沟桥事变爆发后 C.一二八事变爆发后

D.华北事变爆发后

19.全民族抗日战争开始后,中国军队取得的第一次重大胜利是(B)A.台儿庄战役

B.平型关战役

C.淞沪会战

D.百团大战

20.在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的1938年3月,国民党军队在正面战场取得大捷的是(B)A.淞沪会战

B.台儿庄战役

C.忻口会战

D.武汉会战

21.1937年8月,中国共产党在陕北洛川召开的政治局扩大会议制定了(A)A.抗日救国十大纲领

B.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总方针

C.中国人民对日作战的基本纲领

D.持久抗战的总方针

22.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中指出,中国抗日战争取得最后胜利的最为关键的阶段是(B)A.战略防御阶段

B.战略相持阶段

C.战略反攻阶段

D.战略决战阶段

23.1945年8月,中共中央在对时局的宣言中明确提出的口号是(B)A.巩固国内和平,实现民主改革

B.和平、民主、团结

C.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

D.独立、自由、和平

24.1946年,中共中央决定将减租减息政策改变为实现“耕者有其田”政策的重要文件是(D)

A.《兴国土地法》

B.《中国土地法大纲》 C.《在晋绥干部会议上的讲话》 D.《关于清算减租及土地问题的指示》

25.1947年,台湾省人民为反抗国民党当局的暴政举行了(B)A.一二一运动

B.二二八起义

C.五二O运动

D.黑旗军起义

26.1947年6月,刘、邓大军主力实施的中央突破、千里跃进大别山揭开了人民解放战争(C)A.战略防御的序幕

B.战略相持的序幕 C.战略进攻的序幕

D.战略决战的序幕

27.1947年10月10日,中国人民解放军总部发表宣言提出的口号是(B)A.和平、民主、团结

B.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 C.将革命进行到底

D.巩固国内和平,实现民主改革

28.1948年1月在香港宣告正式成立的民主党派是(B)A.中国民主政团同盟

B.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 C.中国民主促进会

D.中国民主建国会

29.1948年1月,公开确认中国共产党“值得每个爱国的中国人赞佩”的民主党派是(A)A.中国民主同盟

B.中国农工民主党 C.中国民主促进会

D.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

30.标志着中国民主同盟站到新民主主义革命立场上来的会议是(C)A.民盟一届一中全会

B.民盟一届二中全会 C.民盟一届三中全会

D.民盟一届四中全会

二、多项选择题

1.在1919年至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前,压在中国人民身上的“三座大山”是(ABC)A.帝国主义

B.封建主义

C.官僚资本主义

D.民族资本主义

E.资本主义

2.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中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受到的阻碍包括(ABDE)A.外国资本的压迫

B.官僚资本的排挤 C.人民大众的反对

D.封建生产关系的束缚 E.军阀官僚政府的压榨

3.在中国共产党产生以后,中国社会存在的三种主要建国方案是(ACD)A.地主阶级与买办性的大资产阶级的方案

B.农民阶级的方案

C.民族资产阶级的方案

D.工人阶级和其他进步势力的方案 E.城市小资产阶级的方案

4.1919年爆发的五四运动是在新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发生的,它具有的历史特点是(ABCE)A.反帝反封建的彻底性

B.真正的群众运动

C.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D.倡导了民主和科学的主题

E.促进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

5.中国早期信仰马克思主义的人物的三种主要类型是(ABC)A.五四以前的新文化运动的精神领袖

B.五四爱国运动的左翼骨干

C.一部分原中国同盟会会员

D.五四爱国运动的参加者 E.中国产业工人中的骨干分子

6.中国共产党的早期组织在促进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工人运动结合过程中创办的刊物有(ABCD)

A.《劳动界》

B.《劳动音》

C.《工人月刊》

D.《济南劳动月刊》

E.《赤心评论》 7.中国共产党在长征途中召开的遵义会议,集中解决了在当时具有决定意义的(DE)A.政治问题

B.作风问题

C.思想问题 D.军事问题

E.组织问题

8.毛泽东在论述中国革命新道路理论时,提出的“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的主要内容是(BCD)

A.统一战线

B.武装斗争

C.土地革命

D.农村根据地建设

E.党的建设

9.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中科学地预测,中国抗日战争的发展进程将经过(ACE)A.战略防御阶段

B.战略退却阶段

C.战略相持阶段

D.战略决战阶段 E.战略反攻阶段

10.针对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统一战线内部出现的危机,中国共产党提出的三大口号是(BCD)

A.发展进步势力,孤立顽固势力

B.坚持抗战到底,反对中途妥协

C.巩固国内团结,反对内部分裂

D.力求全国进步,反对向后倒退 E.发展进步势力,争取中间势力

11.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坚持的策略总方针是(ABD)A.发展进步势力

B.争取中间势力

C.消灭顽固势力

D.孤立顽固势力

E.反对中间势力

12.1945年8月,中共中央在对时局的宣言中明确提出的口号是(ABC)A.和平

B.民主

C.团结

D.独立

E.自由

13.1947年6月底,揭开人民解放战争战略进攻的序幕是(ACE)A.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 B.华东野战军发动济南战役

C.陈粟大军挺进苏鲁豫皖

D.东北野战军发起辽沈战役 E.陈谢兵团挺进豫西

14.1948年秋后,人民解放军同国民党军队进行战略决战的三大战役是(ABD)A.辽沈战役

B.平津战役

C.济南战役 D.淮海战役

E.渡江战役

15.毛泽东指出,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中战胜敌人主要的法宝是(BCD)A.土地革命

B.统一战线

C.武装斗争 D.党的建设

E.独立自主

三、简答题

1、五四运动的历史特点是什么?

第一,表现了反帝反封建的彻底性。第二,是一次真正的群众运动。

第三,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及其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

2、简述中国共产党在大革命中的地位和作用。

第一,提出反帝反军阀的政治口号。第二,群众运动的发动者和组织者。

第三,军队中的思想政治工作和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3、简述遵义会议及其历史意义。

第一,1935年在遵义召开的政治局扩大会议,主要解决了军事问题和组织问题。第二,确立了毛泽东在中央的领导地位。

第三,挽救了党、红军和中国革命。是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4、简述中国共产党关于持久抗战的战略方针。

第一,中日之战是决死的战争。

第二,敌强我弱,决定战争是持久战。

第三,敌小国,战争的退步性,国际上的失道寡助;中国是大国,战争的进步性,国际上的多助,胜利是中国的。

第四,战争将经过战略防御、战略相持、战略反攻三个阶段。

5、简述中国抗战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地位。

第一,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东方的主战场,粉碎了日军的北进计划,迟滞了南进计划,减轻了英美的压力。

第二,为盟军提供了战略物资和军事情报,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不仅在战略上而且在战役上配合了盟军的作战。

第三,中国付出了巨大的民族牺牲。

6、简述“两个务必”及其现实意义。

第一,务必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第二,现实意义。对加强执政党的建设、保持党的先进性具有启迪意义。

7、简述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

第一,中国共产党在全民族抗战中起到了中流砥柱的作用。

第二,中国人民巨大的民族觉醒、空前的民族团结和英勇的民族抗争。

第三,世界所有爱好和平和正义的国家和人民、国际组织以及各种反法西斯力量的同情和支持。

四、论述题

1、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特点和意义。

历史特点:第一,好的思想基础。一开始就是一个以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为基础的党。第二,好的阶级基础。是一个区别于第二国际旧式社会改良党的新型工人阶级革命政党。

历史意义:“开天辟地的大事件”,中国革命有了坚强的领导核心。

2、试述大革命失败的原因和历史意义。

失败原因:客观原因反革命力量强大,主观上右倾机会主义的错误。

历史意义:中共领导了人民革命,探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途径,提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思想,从失败中懂得武装斗争的重要性,为中国革命转入土地革命斗争阶段准备了条件。

3、试述20世纪30年代中前期中国共产党内连续出现的“左”倾错误及其主要原因。

第一次是“左”倾盲动错误,第二次是以李立三为代表的“左”倾冒险主义,第三次是以王明为代表的“左”倾教条主义。

原因:第一,理论准备不足。经验缺乏,对中国的历史、革命、社会特点,革命的特点规律不了解。第二,不善于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的实际结合。

4、试述长征精神及其现实意义。

第一,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第二,不怕困难,不怕牺牲。第三,独立自主,实事求是。第四,顾全大局,遵守纪律,团结一致,第五,依靠人民,艰苦奋斗。

现实意义。(略)

5、试述抗日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

第一,彻底打败了日本侵略者,捍卫了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

第二,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中国人民在实践中认识到,中国共产党是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领导核心。

第三,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大团结,弘扬了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第四,对世界各国夺取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维护世界和平的伟大事业产生了巨大影响。

6、试述抗日战争胜利的基本经验。

第一,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是中国人民战胜一切艰难困苦、实现奋斗目标的力量源泉。第二,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是中国人民团结奋进的精神动力。第三,提高综合国力是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基本保证。第四,中国人民热爱和平,反对侵略战争,同时又决不惧怕战争。

第五,只有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华民族才能捍卫自己的生存和发展的权利,才能创造美好的未来。

7、为什么说“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第一,中国革命走上胜利的道路,就是有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共产党代表工人阶级及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利益,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制定符合人民利益的路线、方针、政策,为人民指出了正确的斗争方向。

第二,共产党人站在斗争的最前线。为人民的利益流血牺牲,得到人民的拥护。第三,“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这是人民实践中确认的客观真理。

8、试述中国革命胜利的原因和基本经验。

胜利的原因:第一,广大人民和各界人士的广泛参加和大力支持。第二,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第三,国际无产阶级和人民群众的支持。

基本经验:第一,建立广泛的统一战线。第二,坚持革命的武装斗争。第三,加强共产党的建设。

第五篇:中国近现代史重点整理(中)

中篇(1919——1949)

一、新文化运动(1915)

1、背景:①经济:中国民资主义进一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队伍壮大②政治:袁世凯北洋军阀专制统治 ③文化:民族资产阶级要求在中国实行民主政治,打破封建思想束缚;袁世凯在文化领域掀起“尊孔复古”逆流。(直接原因)

2、概况:

①标志:1915.9 陈独秀 上海创办《青年杂志》②代表: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③阵地:北大(蔡元培的“兼容并包、百家争鸣”)④旗帜:“民主”“科学”(“民主”指民主思想和民主政治;“科学”主要是指近代自然科学法则和科学精神)⑤主要内容: a 提倡民主,反对专制;b提倡科学,反对愚昧、迷信 c 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儒家传统道德思想)d 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3、影响:①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弘扬了民主科学思想,马克思主义传播奠定了思想基础②新文化运动为新思想发展开辟了道路,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③促进了民众的觉醒④它是辛亥革命在思想文化领域的延续是一场伟大的民主主义的思想启蒙和文化革新运动,推动了五四运动的发生。

4、局限性(P99)二、五四运动(1919)

1、背景

①一战后,日本加快侵略中国的步伐。1915年日本提出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 ②民族矛盾:1918年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③ 根本原因:阶级矛盾,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

2、过程:

①导火线:中国在巴黎和会上外交失败

② 爆发:1919年五月四日,北京学生高呼“外争国权,内惩国贼”、“废除二十一条”、“勿作五分钟爱国心”、“打倒卖国贼曹汝霖、章宗祥、陆宗舆”等口号。

③高潮:工人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运动中心有北京转移到上海,并展开“三罢”斗争。

④ 初步胜利:A 罢免了曹汝霖、章宗祥、陆宗舆职务B 中国拒绝在《凡尔赛和约》上签字C 释放被捕学生。

3、五四精神:爱国、民主、科学、进步。

4、历史意义:五四运动是一次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爱国主义是五四精神的主旋律;是一场传播民主和科学的新文化运动,体现了民主、科学的精神;是一场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体现了追求真理、勇于解放的精神;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开端。

5、五四运动的历史特点:①表现了彻底的反帝反封建性②是一次真正的群众运动③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及其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

三、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1、发展: ⑴开始传入

①19世纪末20世纪初,梁启超(资产阶级改良派):较早介绍马克思主义,并称马克思是社会主义的鼻祖②朱执信(资产阶级革命派):介绍马克思及其学说较详细③无政府主义者:也曾介绍马克思的学说和思想④宣传的特点:阶级和历史的局限性导致他们不能科学认识马克思主义 ⑵广泛传播

受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一些新文化人士开始在中国宣传马克思主义,1918年李大钊发表《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等文章,在中国第一次举起了社会主义大旗。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李大钊发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第一次较为全面系统地介绍了马克思主义。从此,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成为社会的主流 ⑶传播方式:

①争鸣论战:a问题与主义之争b马克思主义者与基尔特社会主义者的论战。马克思主义以其先进性、科学性、革命性吸引了更多的先进分子 ②创办报刊杂志来宣传马克思主义 ③组建学会宣传马克思主义 ④与工人运动有机结合

2、马克思主义对中国历史发展的重大意义: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是在十月革命以后,特别是五四爱国运动以后。马克思主义逐步成为一股强大的社会思潮,改变了新文化运动的方向和性质。随着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新文化运动的阵营逐渐分化。问题与主义的论战,则预示着新文化运动的阵营开始分裂。

四、中国共产党创建时期(1921—1923)

1、中共一大

(1)条件:A、俄国十月革命后,中国先进知识分子“以俄为师”,接受马列主义。B、共产党早期组织建立。1920年陈独秀在上海成立第一个党的早期组织,《新青年》作为机关刊物。李大钊在北京成立党早期组织,奠定党的组织基础。(2)成立:1921年7月23日,“中共一大”在上海法租界召开,后转至浙江嘉兴南湖的游船上。

(3)纲领:A、党的名称为中国共产党B、党的性质是无产阶级政党C、党的奋斗目标是推翻资产阶级,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废除私有制,消灭阶级差别D、党的组织机构是选举陈独秀、张国焘、李达组成的中央局。

(4)意义:宣告党的成立,中国出现马列主义指导的工人阶级政党。

(5)特点:中国共产党是一个以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为基础的党,是一个区别于第二国际旧式社会改良党的新型工人阶级革命政党。

2、中共二大:将现阶段奋斗目标修改为反对帝国主义、反对封建主义、反对军阀。

3、第一次工人运动的高潮:(1922—1923)

(1)领导机构: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2)起止点:以香港海员罢工为起点,以京汉铁路大罢工为结束。(3)教训:必须团结农民、民族资产阶级建立统一战线。

五、国民大革命时期(1924——1927)(资产阶级政党→工人、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四个阶级的联盟)

1、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实现

(1)准备:A、1922年发表《第一次对时局的主张》。明确提出建立民主联合阵线的方针。B、中共二大讨论与国民党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问题,正式确立建立民主联合阵线的方针。C、孙中山同意国共合作。

(2)标志:1924年国民党一大召开,重新阐释三民主义,确定“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标

2、北伐:1926年广州革命政府北伐。

3、失败:1927年蒋介石、汪精卫发动“四一二”、“七一五”反革命政变,国共合作破裂。

4、失败原因:①反革命力量的强大②资产阶级发生严重的动摇、统一战线出现剧烈的分化③蒋介石集团、汪精卫集团先后被帝国主义势力和地主阶级、买办资产阶级拉进反革命营垒里④中共在革命后期出现右倾主义错误,放弃了无产阶级对农民群众、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武装领导权

5、影响:①这场革命实际上是未来胜利的革命的一次伟大的演习②中共领导了全国反帝反封建的伟大斗争,在中国革命史上写下了光荣的一页③开始探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途径④中国人民的觉悟程度和组织程度有了明显的提高,中共开始掌握了一部分革命武装⑤土地革命战争阶段准备了必要的条件

三、国共十年对峙时期/土地革命战争时期(1927——1937)(工人、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四个阶级的联盟→代表地主阶级、买办性的大资产阶级利益的反动集团所控制的政党)

1、国民党在全国统治的建立 对外投靠帝国主义,对内实行***的军事独裁的统治:①建立庞大的军队②实行官僚资本主义统治③文化专制

2、武装起义:

A、南昌起义(1927):由周恩来、叶挺、朱德、刘伯承等人领导,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这是中共独立领导革命战争、创建人民军队和武装夺取政权的开端。

B、八七会议:确立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开始以夺取城市为目标,后来转向农村。

3、井冈山道路:1927年秋收起义部队开创井冈山根据地,走出了符合中国国情的井冈山道路,即农村包

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政权。

4、土地革命战争的发展及挫折  红军长征(1934)

(1)原因:A、根本原因:王明的“左”倾错误;

B、直接原因:第五次反围剿失利。

(2)过程:遵义会议(1935)——A、纠正错误军事路线 B、确定毛泽东为代表的正确领导C、扭转被动局面,革命转危为安。到达陕北——建立以延安为中心的陕甘宁根据地。

四、国共合作抗日(1937——1945)

1、日本侵华罪行:A、全面侵华,残暴统治,制造系列惨案B、实行以华制华:建立伪政权,推行“治安肃正运动”等C、对敌后抗日根据地进行“扫荡”政策、三光政策。2、1935年一二·九运动 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标志着中国人民抗日救亡运动新高潮的到来。

3、《八一宣言》——提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主张。

4、西安事变

(1)原因:民族危机加深,国民党内部分化。(2)爆发:1936年12月,张学良、杨虎城发动事变,扣留蒋介石,要求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3)解决:中共把国家和民族利益放在第一位,确定了逼蒋抗日,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方针。

(4)意义:为第二次国共合作实现、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和全民族抗战打下基础。

5、第二次国共合作实现:1937年9月公布《国共合作宣言》,蒋介石承认共产党的合法地位。标志着第二次国共合作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

6、两大战场

A、抗战开始后,存在着以国民党为主导的正面战场和以共产党为主导的敌后战场,两大战场基本上是相互配合。

B、1938,抗战进入相持阶段,敌后战场成为主要战场。

C、国民党政策重心趋向反共。1939年国民党五届五中全会制定“溶共、限共、防共、反共”方针,制造皖南事变。

D、中共坚持“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在斗争中求团结”、“有理、有利、有节”的方针,击退反共高潮,维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7、抗日民主根据地的建设 A、三三制民主政权建设B、减租减息,发展生产C、文化建设与干部教育

8、胜利意义:A、百年来中国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反侵略战争。捍卫了中国的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促进了民族觉醒,促进了民族大团结。

B、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重要组成部分,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做出重大贡献。C、为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奠定了基础。D、中国国际地位大为提高,收回台湾。

9、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A、中共在抗战中起到了中流砥柱的作用B、民族的觉醒和团结抗战C、反法西斯力量的支持和帮助。

10、抗战胜利的经验:A、民族团结是战胜一切困难的关键B、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是胜利的精神动力C、提高综合国力是基本保证D、热爱和平、反对侵略战争E、坚持中共的领导

五、解放战争(1945——1949)

1、两种命运的较量(1)两种命运

A、民主和平与建立联合政府:1945中共七大。

B、专制内战与实行一党独裁:1945年国民党六大。

(2)重庆谈判:1945年8—10月,毛泽东、周恩来赴重庆谈判,《双十协定》确立和平建国方针。

(3)政协会议:1946年召开再次确立民主和平建国路线,后被国民党推翻。

2、解放战争

A、全面进攻:1946蒋介石进攻中原解放区,内战爆发。

B、重点进攻:陕北和山东解放区。共产党采取避敌主力、诱敌深入、集中兵力、各个击破的方针,粉碎重点进攻。C、战略决战:1948年,解放军力量超过国民党,决战时机成熟。1948年9月—1949年1月进行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消灭国民党主力,解放东北、华北、长江中下游地区。

D、北平谈判:1949.1蒋介石下野,李宗仁任代总统,国共和谈,李拒绝签字。E、渡江战役:1949.4国民党在中国大陆的统治结束。

3、中国革命胜利的原因及经验:(1)群众的力量(2)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发挥积极的作用(3)中共的领导(4)国际无产阶级的支持 经验:(1)建立广泛的统一战线(2)坚持革命的武装斗争(3)加强共产党的自身建设

总结(重点):

1、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状况及特点(P89)

2、官僚资本主义的发展(P86)

下载中国近现代史中李鸿章影响(xiexiebang推荐)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中国近现代史中李鸿章影响(xiexiebang推荐).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中各种“运动”汇总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中各种“运动”汇总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是一门历史科学课程,其中涉及到“运动”有那几处,跨越两个世纪近百年的一个王朝有个民国,涉及到地主改良阶级、......

    中国近现代史材料

    材料: 今当我亡国灭种大祸迫在眉睫之时,共产党和苏维埃政府再一次向全国同胞呼吁:无论各党派间过去和现在有任何政见和利害的不同,无论各界同胞间有任何意见和利益上的差异,无......

    2015考研《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中各种“运动”汇总

    2015考研《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中各种“运动”汇总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是一门历史科学课程,其中涉及到“运动”有那几处,跨越两个世纪近百年的一个王朝有个民国,涉及到地主改......

    近现代史纲要:浅谈近代留学生对中国的影响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作业 题目:姓名:班级:学号:分数:二〇一三年十二月二十日 浅谈近代留学生对中国的影响 【摘要】:留学是国际教育交流的重要途径。无论是古代日本、朝鲜、......

    中国近现代史不平等条约

    中国近代签署的不平等条约 众所周知,在近代历史上,我国与很多国家签订了不平等条约。经不完全整理,共有38条。它们分别是 1. 中英 广州和约 2. 中英 南京条约 3. 中英 南京条约......

    中国近现代史资料

    第一单元 晚清前期(1840—1895) 一、鸦片战争 1.鸦片贸易和禁烟运动 鸦片贸易 鸦片战争前.清王朝闭关自守,沉醉在天朝上国的迷梦中。中国出口的茶、丝、瓷器等货物广受欧......

    中国近现代史问答题

    中国近代史 问答题(百姓整理) 1、 简述近代中国是如何进行反侵略斗争的。P31~32 答:资本—帝国主义侵略、压迫中国人民的过程,同时也是中国人民反抗它们的侵略、压迫的过程。 人......

    中国近现代史问答题

    中国近现代史问答题 1.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发生的变化。 鸦片战争是中国近现代史的起点,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1)中英《南京条约》和其它一批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使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