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高考政治热点 首届青年奥运会狮城开幕

时间:2019-05-13 14:46:3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2011高考政治热点 首届青年奥运会狮城开幕》,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2011高考政治热点 首届青年奥运会狮城开幕》。

第一篇:2011高考政治热点 首届青年奥运会狮城开幕

2011高考政治热点:首届青年奥运会狮城开幕

【时事背景】 2010年8月14日,首届青年奥运会在新加坡揭幕。国际奥委会主席罗格出席了开幕式。新加坡总理李显龙宣布首届青奥会开幕,开幕式最后,本届青奥组委会主席黄思绵将采自雅典奥林匹亚的青奥圣火交至新加坡内阁资政李光耀手中,由他点燃主火炬。面向青少年运动员的青年奥运会不仅是一项拥有纯正奥运血统的体育赛事,更是一个文化交流和教育平台,旨在对青少年进行奥林匹克价值教育,推动奥林匹克精神的传承。来自全世界205个国家和地区的青少年选手参与了本届青奥会26个大项的角逐。参赛选手们的年龄被限定在14岁至18岁之间,26个大项的设置则与伦敦奥运会完全相同。在26个大项、201个小项的竞技比赛中,包括篮球三对三“斗牛”、皮划艇一对一“PK”等颇具游戏色彩的特别项目;在乒乓球、射箭、柔道、击剑等比赛中,还打破国家(地区)界限组织洲际比赛。青少年运动员们和特别委任的“青年大使”在13天的青奥时间里参与50项文化和教育活动,涵盖奥林匹克主义、技能拓展、康乐与健康生活方式、社会责任、表达等五大主题。届青奥会于8月26日晚在新加坡美丽的滨海湾落下帷幕。

【创新练习】

青奥会开幕式在一座搭建于海面的巨大浮动舞台上举行,运动员入场式被简化为仅派旗手出场,运动员们则和观众一起坐上看台,欣赏开幕式全程。有7000余名新加坡青少年参与的开幕式表演极富创意与活力——与“怪兽”战斗代表青年人征服内心恐惧的过程;鱼跃龙门,逆流而上,与火共舞,是青年人摆脱习见,追求自我的象征……节目的最后,一朵莲花蓓蕾初绽,主创团队力图传递这样的讯息:这是一个新希望的开始。据此回答1—3题:

1.从经济生活角度看,体育事业属于

1第一产业2第二产业3第三产业4为提高公民素质服务的部门

A.12B.124C.13D.34

2.开幕式上展示了新加坡文化的多样性。下面对文化多样性理解正确的是

1只有保持文化的多样性,世界才更加丰富多彩2各民族的文化共同推动了人类社会的专心爱心用心

进步和发展3文化的多样性是文化创新的基础4文化的多样性不利于各民族交流融合A.123B.124C.134D.234

3.开幕式上的诸多创举都在向世人展现青奥会的独特之处,展现出青年人的飞扬活力与奔放精神。关于精神力量,下列表述正确的1市场经济越发达,精神力量越不重要2调动积极的精神力量,能有力地推动社会进步3精神力量可以脱离物质因素而存在4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可以使人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

A.12B.23C.24D.14

从亚洲到世界,中国体育迄今所取得的成绩令世人瞩目,不过耀眼光环的背后却存在一个容易被忽视的现实:即中国运动员在竞技层面的表现值得尊敬,但在文化交流与价值分享层面往往显得力不从心,甚至会给人留下“只会比赛”的刻板印象。据此回答4—6题:

4.从生活与哲学上看,上述材料说明

A.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B.人的意识与物质是可以脱离的C.看问题要分清矛盾的主次方面D.坚持两点论,用全面的观点看问题

5.体育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是一个

A.文化生产的过程B.文化产品的消费过程

C.文化交流的过程D.文化影响人生的过程

6.中国运动员要改变“只会比赛”的刻板印象,必须

A.增强团队意识、协作精神B.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

C.不断提高自己的审美水平和道德修养D.不断增长自己的体育知识

中国青奥代表团团长、国家体育总局副局长蔡振华在“中国之家”的新闻发布会上说:“通过本届青奥会,让年轻运动员亲身感受奥林匹克的精神,向世界展示中国青少年的阳光、活泼的健康形象。”据此回答7—9题:

7.从生活与哲学的角度看,上述材料说明

A.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是一切精神财富产生的源泉

B.实践是认识的来源之一

C.人民群众直接创造精神财富

D.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8.青奥会竞赛的主旋律是挑战、协作和友谊,而场外的文化教育活动,同样需要这些素质。从生活与哲学的角度看,说明

A.物质决定意识B.意识来源于客观事物

C.一切事物都处在普遍联系之中D.有联系才会有发展

9.“干干净净比赛”是中国代表团在本届青奥会的首要任务。为此,作为运动员要

A.提高自己的体育竞技水平B.要重视自己的社会责任

C.不断加强自己的科学文化修养和思想道德修养D.为了国家利益而牺牲个人利益

2010年新加坡青奥会吉祥物 梅利和利奥充满热情利奥(Lyo)是“青奥之狮”(Lion of the Youth Olympics)的缩写。他是一位体育爱好者,十分风趣,希望鼓励青年人积极锻炼,保持健康,享受体育给生活带来的乐趣。利奥象征着青年人的无限活力,以及青年人希望生活丰富多彩,充满热情,不断追求卓越的决心。据此你回答10—12题:

10.青奥会吉祥物设计体现了

A.人们能够正确反映客观事物的规律

B.创新与发展离不开继承

C.艺术创新必须建立在现实生活的基础上

D.客观现实中并不存在的事物,人的意识却能够创造出来 11.青奥会吉祥物作为特许商品,必须得到知识产权保护,这是因为

A.知识产权保护是现代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

B.青奥会吉祥物是无形的商品

C.只有这样,青奥会吉祥物市场开发才能健康有序进行

D.只有保护知识产权才能加速地方经济的发展

12.举办首届青奥会吸引了大量的外国游客,给新加坡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这表明

A.旅游业能够直接创造物质财富B.国际旅游业是一种“有形贸易”

C.开展国际旅游是一种国际贸易方式D.第三产业可以有力地促进经济发展

13.面向14—18岁青少年运动员的青年奥运会不仅是一项拥有纯正奥运血统的体育赛事,更是一个文化交流和教育平台,旨在对青少年进行奥林匹克价值教育,推动奥林匹克精神的传承。在首届夏季青奥会上,青少年运动员们和特别委任的“青年大使”在13天的青奥时间里要参与50项文化和教育活动,涵盖奥林匹克主义、技能拓展、康乐与健康生活方式、社会责任、表达等五大主题。运用文化生活的有关知识,说明首届青奥会的作用。

简要分析:当今时代的体育领域,奥林匹克精神所倡导的理解、友谊、团结和公平竞争受到功利之风的冲击,兴奋剂、过度商业化等毒瘤侵蚀着奥林匹克遗产。因此,奥林匹克的梦想和理想正比自己发展的任何一个阶段更为被人类社会所需要。青年奥运会面向14-18岁的青少年,他们正充满活力,可以像海绵一样无尽吸收外界的一切资讯,他们的理想和价值观在这个过程中慢慢建立。在这个阶段给予什么样的榜样、引导和教育,不仅将决定他们未来一生的追求,还将直接影响人类文明的未来。创立青奥会,显示出现代奥林匹克运动领导人的前瞻性和责任感,通过体育引导人类文明的传承。

【参考答案】

1.D2.A3.C4.D5.C6.B7.A8.C9.C10.C11.C12.D

13.(1)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给予经济、政治以重大影响。通过召开首届青奥会,能够促进文化产业发展和经济发展;有利于提高人们的文化素养,有利于人们参与文化、政治生活。(2)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之一。通过召开首届青奥会,有利于提高城市的文化竞争力。(3)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通过首届青奥会这个文化交流和教育平台,有利于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带动整个社会的全面发展

第二篇:2011高考政治――热点跟踪

2011高考政治――热点跟踪

坚持可持续发展,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一、背景材料:

1、中共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建议》首次把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确定为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的一项战略任务,《建议》提出: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大环境保护力度;切实保护好自然生态;认真解决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突出的环境问题,在全社会形成资源节约的增长方式和健康文明的消费模式。《建议》明确提出“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之一是:“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比“十五”期末降低20%左右,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基本遏制,耕地减少过多状况得到有效控制”。

2、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友好型社会作为经济工作的主要任务之一,提出了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目标、重要途径、工作重点和措施。

3、近段时间以来,水、电、煤、天然气、石油频频告急,直接制约了我国经济的发展。对我国资源的紧张状况,国家陆续出台了一些与节约资源有关的法律法规。在全国范围内组织开展资源节约活动,全面推进能源、原材料、水、土地资源的节约和综合利用工作。此举表明国家将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

4、中国工程院院士、全国人大环资委委员魏复盛说,目前,发展,高污染问题无法回避。中国人均资源占有量绝大部分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但消耗却处于世界前列。这些都决定我国必须走跨越式发展道路,也就是必须选择走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道路。

5、以“循环经济在实践”为主题的中国循环经济发展论坛年会在厦门举行,会议通过了“厦门共识”。指出“发展循环经济,要政府推广、市场驱动、公众行动。”

二、材料解析:

(一)、是什么:

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内涵:

1、资源节约型社会是指在社会生产、流通、消费的各个领域,通过采取综合性措施,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以最少的资源消耗获得最大的经济和社会收益,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社会发展模式。

2、环境友好型社会,就是要以环境为承载力为基础,以遵循自然规律为核心,以绿色科技为动力,倡导环境文化和生态文明,追求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的社会体系。它是一种环境伦理价值观念,也是经济社会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实践指南。

3、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从内涵上理解,主要有两层相辅相成、互为因果的含义:一是指全社会都采取有利于环境保护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建立人与环境良性互动的关系;二是指良好的环境也会促进生产、改善生活,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核心内容就是,切实保护和合理利用各种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人与自然和谐相处,遵循自然规律,以最少的资源消耗和环境代价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实现可持续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二)、结合材料,从经济、哲学、政治三个角度说明我国为什么要实施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战略(原因、意义)

经济学角度:

1、我国的资源具有稀缺性,走资源节约型的发展道路是必然的战略选择。

(1)、我国人口多增加了对资源的索取量和对自然界的排放量,从而使人对自然资源和环境的压力与日俱增。

(2)、我国资源相对不足、资源消耗高、资源利用效率低已严重制约经济社会的发展。

2、市场调节具有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等固有的弱点和缺陷,这可能会导致人们在使用资源的过程中造成资源浪费。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必须加强国家的宏观调控,以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合理使用。

3、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环境友好型社会是转变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客观要求。

4、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环境友好型社会是缓解资源瓶颈制约,实现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有效途径。

5、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环境友好型社会是我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必然选择。

6、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环境友好型社会,有利于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和国际竞争力也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重要保障。

7、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体现。

8、是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

哲学角度:

1、物质决定意识,要求我们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正确认识和把握基本国情,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必须解决的首要问题。我国人口多、资源相对不足,环境承载能力弱。这种基本国情,决定了我国必须走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路子。

2、事物是普遍联系的,要求我们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建设,事关我国现代化建设进程和国家安全,事关人民群众福祉和根本利益,事关中华民族生存和长远发展。

3、在整体与部分的关系中,整体统率着部分,要求我们办事情要从整体着眼,从长远出发,树立全局观念。因此我们一定要从长远和战略高度,充分认识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4、事物是变化发展的,要求我们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要实现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必须重视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5、全面地看问题。任何一个事物都包含着既对立又统一的两个方面,这就要求 我们在认识事物、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时候,必须坚持全面观点,反对片面性。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是一个对立统一体的两个方面,二者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十一五”规划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这一时期的主要任务和目标之一,就充分体现了坚持用全面观点看问题。

6、主要矛盾对事物的发展起决定作用,要求我们要善于抓重点,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推进资源节约与环境保护,既是缓解资源供求矛盾的重大举措,也是从源头上减少污染、改善生态环境的重要途径。

7、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准备,事物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必然会引起质变。如果任由资源浪费与环境破坏而不加以扭转,必将对我们的生存与发展造成严重威胁。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要求我们每一个人都要从我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要求企业必须减少污染物的排放量等,都体现了要重视量的积累,促成事物质变的发生;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等,都体现了要重视事物结构的优化,通过优化结构实现事物的质变。

8、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的辩证关系原理,要求我们要把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正是人们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发挥主观能动性的体现。

9、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要做到相信群众、依靠群众、为人民群众的利益而奋斗。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归根到底是为了维护和实现人民群众的利益。

政治学角度:

1、是由我国的国家性质决定的。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要求国家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国家坚持以人为本的重要体现。

2、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国家机构履行经济职能、社会公共服务职能的体现。

3、我国的国家机关必须坚持对人民负责的原则。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国家机关坚持对人民负责的客观要求。

4、是由党的性质、宗旨决定的。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党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宗旨。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体现了党的性质和宗旨。

5、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党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的要求。

6、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键在与时俱进,核心在保持党的先进性,本质在执政为民。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体现。

7、国际竞争的实质。当今国际竞争的实质是以经济、科技为中心的综合国力的较量。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能够控制和降低对国外资源的依赖程度,确保国家经济安全和国家安全,能够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

(三)、结合材料,从经济、哲学、政治三个角度说明我国该如何实施这一战略?经济学角度:

1、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实现资源的合理使用和优化配置。

2、加强国家的宏观调控,综合采取经济、法律和行政等手段,促进资源的有序、高效开发和利用,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国民经济体系。

3、利用价格、税收、利率等经济杠杆,推动节约资源,倡导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循环经济模式和绿色消费方式,实现经济社会与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

4、大力推进结构调整,逐步建立节约型的产业结构和消费结构。

5、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扭转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率的粗放型增长方式,形成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的资源节约型增长方式。

6、依靠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采用现代管理方式,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以最小的资源消耗生产出更多的适合市场需要的产品,构建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技术支撑体系。

7、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快对我国能耗高、资源浪费严重的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和升级换代,促进资源的节约,提高资源利用率。

8、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推动能源的再生和可持续利用。

9、加强法制建设,完善资源节约及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体系。

10、树立科学消费观,提倡健康文明、有利于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生活方式与消费方式。总之,建设节约型社会,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哲学角度:

1、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是人们正确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前提。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做到人与自然界和谐相处。

2、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正确的意识能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必须树立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

3、事物是普遍联系的,要坚持联系的观点。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要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关系,做到人与自然协调发展。

4、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代替旧事物,要培养创新精神,促使新事物的成长。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必须依靠科技进步和创新,构建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技术支撑体系。

5、办事情要善于抓重点,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要把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作为重要途径。

6、把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必须尊重客观规律,充分发挥主动能动性,合理开发和利用资源。

7、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要求我们创造条件,促使矛盾向好的方面转化。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必须从传统经济向循环经济转变,变废为宝,提高资源循环利用率。

8、价值观对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有导向作用。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必须坚持科学生态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政治学角度:

1、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要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树立正确的政绩观。

2、坚持对人民负责的原则。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必须坚持对人民负责的原则,始终把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

3、坚持依法治国方略。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立法机构要完善相关法律法规,行政机关严格依法行政,司法机关公正司法。

4、国家要认真履行其职能。履行经济职能,通过市场监管、经济调节引导企业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履行文化职能,加强宣传教育,增强全体公民的节约意识、环保意识;履行公共服务职能,搞好资源、环境的保护工作。建设节约型社会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需要动员全社会的力量共同参与。树立节约意识、建设节约文化、倡导节约文明,形成“节约光荣、浪费可耻”的社会风尚。这国家坚持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为社会发展创造良好环境的对内职能的表现

5、要坚持党的领导。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要坚持党的领导,深入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第三篇:2014高考政治热点

2014高考政治热点: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

一、【时事背景】

2013年11月12日,中国共产党十八届三中全会圆满完成各项任务胜利在北京闭幕。全会听取和讨论了习近平受中央政治局委托作的工作报告,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决定》集中全党智慧,顺应人民意愿,是对全面深化改革进行总体部署的纲领性文件,是为赢得战略机遇、实现可持续发展作出的重大决策。全会充分肯定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政治局的工作。面对十分复杂的国际形势和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中央政治局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团结带领全国人民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着力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沉着应对各种风险挑战,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扎实推进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各项工作取得新进展,实现了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第一年的良好开局,进一步坚定了全国人民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进一步凝聚起深化改革的广泛共识,增强了全国人民在党的领导下不断把改革推向深入、为实现中国梦而努力奋斗的必胜信念。

2.《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科学的宏观调控,有效的政府治理,是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优势的内在要求。必须切实转变政府职能,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创新行政管理方式,增强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建设法治政府和服务型政府。”

第四篇:2010高考政治热点专题三

热点专题三:关注节能减排,大力发展低碳经济(哥本哈根联合国气候变化大

会)

1.联合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气候变化峰会2009年9月22日在纽约联合国总部举行,国家主席胡锦涛出席峰会开幕式并发表重要讲话。此次会议目的是敦促各国领导人为当前的气候变化问题国际谈判提供政治指导,推动国际社会在年底举行的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大会上达

成新的温室气体减排协议。

来自美国、中国、日本、法国、卢旺达、瑞典和哥斯达黎加等国的领导人在开幕式上发表了讲话,就气候变化问题阐述了本国立场。此次联合国气候高峰会议给全球组织气候变暖的努力注入了新的动力。

2. 2009年12月7日,《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15次缔约方会议暨《京都议定书》第5次缔约方会议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召开,这一会议也被称为哥本哈根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京都议定书》第一承诺期2012年即将到期,本次会议主要任务是确定全球第二承诺期(2012年到2020年)应对气候变化的安排。中国在至关重要的哥本哈根气候变化会议前夕宣布量化减排目标,显示了中国继续加大力度、减少经济发展中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坚定决心。中方希望坚持联合国气候变化公约及京都议定书,并切实坚持和兑现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旨在给地球降温的这场气候变化国际谈判,表面上是各国就温室气体排放额度讨价还价,但更深层次的问题,则是各国关于能源创新和经济发展空间的博弈,进而影响长期的国际权势转移。暗战主要是三大阵营:首先是欧盟;其次是以美国为首的伞形集团,包括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还有包括中国在内的77个发展中国家。阻碍哥本哈根大会达成全面气候协定的因素有两个,即发达国家的中期减排目标问题和资金问题。对中期减排目

标,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立场分歧较大。

3.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12月17日在哥本哈根会见了巴西总统卢拉。温家宝说,中国和巴西都是发展中大国,在应对气候变化国际合作上有着广泛的共识。两国坚定地同其他广大发展中国家站在一起,维护共同利益。同时,与有关各方加强沟通协调,增信释疑,凝聚共识,为推动哥本哈根会议谈判进程发挥了重要的建设性作用,体现了对世界和未来负责的严肃态度。发达国家应该支持发展中国家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努力,这有利于共同应对气候变化。卢拉表示,巴西对哥本哈根会议谈判的立场与中方完全一致。巴西和中国都在发展经济的同时,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应对气候变化国际合作必须遵循“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不能要求发展中国家做超出自身发展水平和能力的事。巴西愿与中方保持沟通协调,加强发

展中国家的团结,与各方共同努力,争取哥本哈根会议取得成果。

4.哥本哈根气候变化会议领导人会议12月18日在丹麦举行。100多个国家的领导人以及联合国及其专门机构等国际组织负责人出席了会议。中国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与会并发表了题为《凝聚共识 加强合作 推进应对气候变化历史进程》的重要讲话,全面阐述中国政府

应对气候变化问题的立场、主张和举措。

5.2009年12月2 2日,大唐鲁北生态电厂2×330兆瓦热电联产项目2号机组顺利通

过168小时满负荷连续运行正式投产发电,标志着我国首座2×330兆瓦生态电厂经过4年的建设顺利竣工投产。位于山东无棣县北部的大唐鲁北生态电厂采用海水冷却,海水温度和卤度升高后,送鲁北盐场制盐、提溴。电厂排出的炉渣,一部分送水泥厂作掺加混合料,另一部分送制砖厂生产粉煤灰砖。电厂锅炉烟气经脱硫后所产石膏渣送硫酸厂作原料,整个电

厂形成了一条循环经济生态产业链。

6.低碳经济 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是人类社会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又一次重大进步。低碳经济实质是能源高效利用、清洁能源开发、追求绿色GDP的问题,核心是能源技术和减排技术创新、产业结构和制度创新以及人类生存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

7.2009年9月18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公报指出:更加

注重推进结构调整,更加注重加快自主创新,更加注重加强节能环保。

8.2009年9月28日,环境保护部公布2009年上半年全国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考核结果,污染减排继续保持双下降的良好态势。结果表明,上半年全国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657.6万吨,与2008年同期相比下降2.46%;二氧化硫排放总量1147.8万吨,与2008年同期相比下降5.40%,污染减排继续保持双下降的良好态势。但上半年仍有一些地方和企业在污水

处理、脱硫设施运行等方面存在问题。

9.第五届中国能源战略高层论坛在北京国际会议中心隆重召开。本届论坛以“科学发展直面金融危机、结构调整推进能源战略”为主题,坚决贯彻实践科学发展观,坚持以节约优先、立足国内、多元发展、依靠科技、保护环境、推进国际互利合作为宗旨,通过论坛的召开,加快我国能源领域节能技术的推广步伐,鼓励各行业在关键技术创新的能力,提升能源行业整体装备制造水平,更好的服务于我国能源事业,同时加强能源领域前沿技术的研究。努力构筑稳定、经济、清洁、安全的能源供应体系,以能源的可持续发展支持经济的可持续

发展。

(一)从经济常识角度分析

经济学角度说明加强能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原因(依据,为什么)

1.资源是有限的:人口多、资源相对不足、环境承载能力较弱的基本国情决定了我国必

须加强能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

2.加强能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是贯彻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必须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在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前提

下实现经济较快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

3.加强能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重要保障,有利于

缓解资源供求矛盾,实现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协调发展。

4.依靠科技,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有利于控制和降低对国外资源的依赖程度,保障经

济安全和国家安全。

5.把节约资源作为基本国策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迫切需要,有利于促进经济结构调整

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提高经济效益。

从经济学角度说明如何加强能源节约,促进建设生态文明?

1.从消费角度:提倡文明消费,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坚持和发扬艰苦奋斗精神,改变

消费模式。

2.从产业结构调整角度: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优化产业结构。

3.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角度:一靠科技、二靠管理,提高经济效益,使经济增长方式

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4.从市场经济与宏观调控角度:发挥市场优化资源配置的功能;宏观调控可以防止和克服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的严重失衡,有助于社会经济的平稳发展,避免经济资源的巨大浪

费。

5.坚持和发展科学发展观,发展循环经济。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使人民在良好生态环境中生产生活,实现经济社会永续发展。

6.大力发挥财政的巨大作用,财政具有促进资源优化配置的作用,通过加大扶持新能源企业财政力度,减少新能源企业税收,从而促进资源优化配置,推动国民经济健康协调发

展。

7.经济全球化,使得国家与国家之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国家间应共同应对全球气候

变化,发展低碳经济,加强交流与合作。

(二)、从哲学常识角度分析

哲学角度说明加强能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原因(依据,为什么)

1.物质决定意识,要求我们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在我国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资源越来越短缺,能源越来越紧张,环境越来越恶化,生态越来越脆弱。从国家长远发展看,建

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符合我国国情的必然选择。

2.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的辩证关系原理,要求我们把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正是人们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发挥主观

能动性的体现。

3.事物是普遍联系和变化发展的,要求我们用联系的观点、发展的观点看问题。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建设,事关我国现代化建设进程和国家安全,事关人民群众福祉和根本利益,事关中华民族生存和长远发展,要实现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必须重视资源

节约和环境保护,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4.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准备,事物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必然会引起质变。如果任由资源浪费与环境破坏而不加以扭转,必将对我们的生存与发展造成严重威胁。每个公民也应该树立环保意识,从点滴做起,从我做起,节约每一滴水,每一度电等,最终促进整个世界的和

谐发展。

5.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要做到相信群众、依靠群众、为人民群

众的利益而奋斗。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归根到底是为了维护和实现人民群众的利益。

在保护全球气候,实现全球可持续发展的实践中给我们哪些哲学启示?

1.世界是物质的,自然界的存在和发展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所以承认和尊重自

然界客观性是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的基本前提,要学会尊重自然、保护自然。

2.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相结合。自然界运动发展的规律是客观的,但人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为人类谋福利。要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就是要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要

把尊重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

3.坚持联系地、发展地、全面地看问题。事物是普遍联系和变化发展的,我们要用联系和发展的观点看问题。我国的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存在着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要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必须合理利用资源、保护环境。同时,经济的发展与节约资源、环境的保护,是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应该全面的看待二者的关系。

4.人类认识要在实践基础上要不断深化、扩展、向前推移。实践表明,一味的追求经济发展速度,忽略社会效益、环境保护,最终只能使得社会的倒退,遭到自然的报复。人类的认识应该不断的在实践基础上深化认识,树立环保理念,发展低碳经济。

5.要树立符合事物发展规律和人类根本利益的正确价值观。科学的价值观要求我们既要重视自然资源的经济价值,又要重视其生态价值;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统一。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体现了正确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三)、从政治常识角度分析

国际社会关注全球气候变化政治学依据是什么?

1.主权国家具有管理社会事务的社会属性。关注全球气候,节约资源,发展低碳经济,是国家管理社会事务的社会属性的体现。同时,也是主权国家的应有义务。

2.国家利益决定国家关系的变化。共同利益是合作的基础,利益相悖是冲突的根源。在应对气候变化国际合作上,各个参会国家有着广泛的共识。因此,国家之间需要加强交流与合作。但是,在哥本哈根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上,对于中期减排目标,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

家的立场分歧较大,这表明利益相悖是冲突的根源。

同时,国家利益是国家外交政策的根本出发点,中国切实坚持和兑现共同但有区别的责

任原则,是根据本国具体国情和国家实力出发的。

3.联合国的宗旨和原则及作用。哥本哈根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要求加强国家间的交流与合作,有利于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符合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体现了联合国的巨

大作用。

4.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加强国际交流,共同关注全球气候变化,推动世界发

展,体现了当今时代的两大主题。

5.当前国际竞争的实质,是以经济和科技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在给地球降温的这场气候变化国际谈判,表面上是各国就温室气体排放额度讨价还价,但更深层次的问题,则是各国关于能源创新和经济发展空间的博弈,进而影响长期的国际权势转移。加强能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的措施(怎么做)

1.坚持中国共产党对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政治领导,不断提高党驾驭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能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

2.政府要切实要履行政治、经济、社会公共服务职能和对外交往职能,要坚持对人民

负责和依法治国的原则,加大对资源和环境保护的力度。

3.公民应自觉遵守法律法规,履行节约资源和环境保护的义务,增强节约意识和环境意识,为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贡献。坚持权利和义务相统一原则。增强公民的义务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参与建设生态文明是公民承担社会义务和社会责任的体现,应当成为每个公民的自觉行动。坚持国家利益和个人利益相结合原则。积极参与建设生态文明,促进节约型社会的建设,保护环境。

从依法治国角度说明怎样解决资源短缺问题?

1.国家要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为解决能源短缺问题,提供法律保障。

2.行政机关要依法行政,促进能源的合理有序利用。

3.司法机关要严格司法和公正司法,对破坏能源安全,违反能源保护法规的行为,依

法处理。

4.切实做好普法教育工作,提高公民的节约意识

第五篇:【时政热点】首届两岸和平论坛上海开幕

首届两岸和平论坛上海开幕

【背景材料】

2013年10月11日,以“两岸和平共同发展”为主题的首届两岸和平论坛在上海开幕。来自海峡两岸的120多位专家学者和有关人士围绕两岸政治关系、涉外事务、安全互信、和平架构四项议题展开研讨。论坛由全国台湾研究会、二十一世纪基金会等14家两岸民间团体和学术机构共同发起举办。全国台湾研究会会长成思危在开幕式上致辞。他说,此次不仅要探讨解决历史遗留的两岸结构性政治难题,而且要放眼未来,以开放的心胸、创新的思维尝试有关两岸政治问题的蓝图设计。如此大规模、专门性的两岸民间政治对话,在两岸关系发展进程中是一个意义重大的新开端。论坛包括大会主题演讲、闭门讨论、专题研讨汇报等。论坛围绕两岸政治关系、涉外事务、安全互信、和平架构四项议题达成诸多共识并发表论坛纪要,预定明年在台湾举行第二届论坛。论坛于10月12日闭幕。

【理论分析】

一、从政治生活角度分析

1.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主题。实现两岸和平和共同发展,不仅符合当今世界的主题,而且符合海峡两岸中国人民的共同利益,有利于解决台湾问题,实现国家的完全统一。

2.公民要自觉履行维护国家利益的义务。我国宪法规定,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是每个公民的责任。作为当代青年学生,要为努力维护国家利益,为实现祖国和平统一尽力。3.民族团结,民族的凝聚力,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之一,是社会稳定的前提,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保证,也是国家统一的基础。

二、从生活与哲学角度分析

1.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关系。祖国统一是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我们既要尊重客观规律,顺应历史发展潮流;又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促进两岸和平发展,努力实现祖国统一

2.认识发展具有反复性。世界是复杂和多变的,人的认识是无止境的。认识总是要受到主客观条件的限制,人的认识具有反复性。为此,两岸民间需要就相关问题进行反复交流研讨,以“真知灼见”破解“难题之道”。

3.联系具有普遍性和客观性,我们应该根据事物的固有联系,建立新的具体联系。要充分利用海峡两岸在地缘、经济、文化等方面的联系,不断增进两岸政治互信,实现两岸和平统一。4.整体居于主导地位,整体统率着部分,整体的性能状态极其变化影响着部分。要树立全局观,统筹全局,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要立足于中华民族的整体和根本利益,确保两岸关系和平发展。

5.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要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要自觉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最高的价值标准,自觉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确保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符合两岸人民的整体利益。

【跟踪试题】

“两岸和平、共同发展”是两岸人民追求富强、发展民主、促进文明、创造和谐与实现梦想的共同价值与信念,是以交流促进理解、以互信化解敌意的必由之途,也是当前及未来推进平等协商、加强制度建设、增进两岸人民福祉的重要基石。据此回答1—3题: 1.在处理两岸关系时,之所以要强调加强两岸交流合作,是因为

A.加强两岸交流合作对解决台湾问题有积极作用 B.和平统一是处理两岸关系的最佳方式

C.只要致力于促进两岸和平发展,就能实现祖国统一 D.祖国统一是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 2.海峡两岸分享区域发展机会

①符合海峡两岸中国人民的共同利益 ②有助于两岸全面、深入、快速发展两岸关系 ③说明世界政治一体化趋势加强 ④表明一国的外交政策是不受外部影响的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3.实现两岸和平发展的的基本途径是

A.创造和谐的关系 B.加强制度建设 C.增进两岸人民福祉 D.协商民主

4.开放、交流、改革、进步已是两岸共同趋势。作为公民,必须从大局出发,维护国家安全,维护国家利益。维护国家安全、国家利益是 ①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重要保证 ②公民爱国主义精神的具体表现 ③每个公民义不容辞的职责 ④公民应享有的基本权利

A.①④ B.①②③ C.①②③④ D.①③④ 5.如何建构稳定的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框架、续创和平发展新局,已是两岸关系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议题。这一说法的依据是

A.维护世界和平需要进一步加强国际合作B.求和平、谋发展、促合作是时代的潮流 C.维护世界持久和平的可能性正在减弱 D.共同利益是国际关系的决定性因素

6.当前,两岸协商取得成果,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得到两岸主流民意认同,也为国际社会普遍肯定。这说明

A.对话与战争是解决冲突和分歧的正确方法 B.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

C.中国是促进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D.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是我国外交政策的宗旨

7.展望未来,两岸关系发展仍面临诸多阻碍与难题亟待克服和解决。这启示我们 A.改造客观世界需要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 B.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

C.事物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D.探索真理的过程中要正确对待错误

鉴于两岸政治议题协商目前尚难开启,论坛主办、协办单位认为,有必要先由两岸民间就相关问题进行交流研讨。论坛之创设,旨在构建两岸民间政治对话之平台,以助两岸智库、学者和各界人士交流沟通,提供真知灼见,共同探求务实破解难题之道。据此回答8—9题: 8.论坛主办、协办单位对论坛开启的认识佐证了

①世界是复杂的和不断运动变化的,人的认识是无止境的 ②认识总是要受到主客观条件的限制,人的认识具有反复性 ③认识是一个圆圈式的循环往复过程,人的认识具有规律性 ④本质的暴露和展现有个过程,人的认识永远不能达到真理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9.以“真知灼见”破解“难题之道”,说明

A.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C.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D.意识对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有导向作用 10.确保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符合两岸人民的整体利益。这就要求我们 ①自觉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最高的价值标准 ②自觉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走历史必由之路 ③自觉站在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想事情、做工作 ④自觉把握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

社会历史性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11.中共中央台办、国务院台办张志军主任在首届两岸和平论坛上的讲话时指出:“在两岸关系发展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应当立足于中华民族的整体和根本利益,着眼于促进和确保两岸关系持续和平发展,以更宽广的视野前瞻未来,以更大的勇气和更高的智慧不断破除束缚两岸关系发展的障碍。

结合材料,运用唯物辩证法联系的观点分析如何实现两岸关系的和平统一。

【参考答案】

1.A 2.A 3.D 4.B 5.B 6.B 7.A 8.A 9.D 10.A 11.(1)联系具有普遍性和客观性,我们应该根据现有的联系,结合具体的条件,建立新的具体联系。要充分利用海峡两岸在地缘、经济、文化等方面的联系,在促进两岸经济文化交流合作的同时,努力化解两岸矛盾分歧,并对两岸政治关系作出合情合理安排。只有这样才能不断增进两岸政治互信,实现两岸和平、共同发展的愿景。

(2)整体居于主导地位,整体统率着部分,整体的性能状态极其变化影响着部分。这要求我们树立全局观,统筹全局,选择最佳方案,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要立足于中华民族的整体和根本利益,着眼于促进和确保两岸关系持续和平发展,以更宽广的视野前瞻未来,以更大的勇气和更高的智慧不断破除束缚两岸关系发展的障碍。

下载2011高考政治热点 首届青年奥运会狮城开幕word格式文档
下载2011高考政治热点 首届青年奥运会狮城开幕.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2007年高考政治热点辨析题集锦

    2007年高考政治热点辨析题集锦 1.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大会于2006年8月24日经过投票表决,多数人赞成太阳系只有8颗行星,冥王星遭到“降级”。辨题: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标准,一看实践,二......

    2013届高考政治热点专题一

    热点专题一共筑中国梦想实现人生出彩【命题猜想】特别提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今年高考政治和各科命题的重要背景,务必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对于今年参加高考......

    2013年高考政治热点预测

    2013年高考政治重大热点集锦一、党的十八大热点 1、"新四化" 党的十八大作出“促进部署。(旧四化:实现工业、农业、国防、科技“四个现代化”) 推进‘四化同步’发展,是实现‘中......

    最新高考政治热点:热点专题训练及答案

    建军90周年沙场大阅兵 一、【背景材料】 2017年7月30日,距八一建军节仅有2天。在内蒙古朱日和训练基地,举行了庆祝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0周年阅兵。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

    2011高考政治时事热点精练

    2011高考政治时事热点精练(3个) 1迎新春走基层 送欢乐下基层 【背景材料】 中宣部2011年1月26日在京召开迎新春走基层、送欢乐下基层座谈会。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

    2014高考政治热点:2014年政府工作报告

    2014高考政治热点:2014年政府工作报告一、【背景材料】2014年3月5日上午,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在人民大会堂开幕。近3000名全国人大代表肩负人民重托,履行宪法和......

    2014高考政治热点嫦娥三号

    2014高考政治热点:我国成功发射嫦娥三号 一、【背景材料】 2013年12月2日凌晨2点17分,我国“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发射成功,将中国探月工程二期的嫦娥三号月......

    2014高考政治热点(小编推荐)

    2014高考政治热点:第五届新农村电视艺术节 一、【背景材料】 2013年9月7日,由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和中国农业电影电视中心(CCTV—7农业频道)联合主办的“金牛奖”优秀农村题材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