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苏州失地农民再就业情况的调研报告
关于苏州失地农民再就业情况的调研报告
土地是农民最大的财富,如何妥善地补偿安置失地农民,解决他们的社会保障问题,不仅关系到农民的切身利益,更关系到整个社会的稳定。探索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对策,构建新的社会保障体系刻不容缓。
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和农村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特别是1992年以来,征地数量急剧攀升,失地农民也急剧增加。中国地质大学李克勤教授计算,从1997年至2003年,全国开发区规划面积从1.2万平方公里剧增至3.6万平方公里。据调查,一般每征用一亩地,就伴随着1.5个农民失地。这就意味全国“失地农民”群体,将从目前的约3500万人,可能猛增到2010年的6000万人左右。由于征地一般多用于非生产性项目,比如市政基础设施建设、经济科技开发区建设、房地产开发建设等等,而且企业用工制度走向市场化和社会化,加之失地农民自身缺乏知识和相关技术。因此,企业很难招收“土地工”,农民的收入也受到很大影响。同时,征地补偿费用也没有得到相应提高,使失地农民损失很大。据国土资源部保守统计,从1987年到2001年,全国非农建设占用耕地3300多万亩,近七成是政府用行政方式征用土地,如果按每亩地最终使用价值为10万元,农民分得其中的10%计算,那么,近20年来全国农民最少丧失了33万亿元的土地增值收益。
针对这些棘手的问题,失去土地的农民,就必须寻找稳定的替代者,探寻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制度就成为必然选择。在“以土地换保障”思路的指引下,建立和完善失地农民社会保障体系已经迫在眉睫。
一、失地农民社会保障体系的主要内容
1、失地农民最低生活保障
1999年,国务院颁布的《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条例》,其适用的范围就仅仅限于城市居民,而将广大农民排除在保障范围之外。失地农民既有别于农民,又不同于城市居民,成为一个边缘群体。他们既不享有土地的保障,也不享有同城市居民一样的社会保障。2003年1月1日起实施的《苏州市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实施办法》,保证了农村中无生活来源、无劳动能力、无法定抚养人或法定抚养人无抚养能力等这部分人群的基本生存条件。目前这项保障也已实现了全覆盖,同时标准每年不断提高。2003年农村低保由月人均100元提高到120元,今年又提高到130元。目前全市共有1.5万户、近3.4万农民享受到这一低保扶助。
2、失地农民的养老保障
由于劳动能力下降或机会丧失,老年人不再具有收入来源或收入明显减少,而表现为消费远大于产出。失地农民目前的养老方式主要依靠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这种以约定俗成的规则,依赖子女供给的养老模式,总是具有一定的风险。失地农民由于文化素质较低,面临很大的失业风险,这又冲击着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农民的养老问题历来是农民最关心的问题之一,尤其当农民失去土地之后。因此,失地农民养老保障制度的建立,将对社会稳定、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的推行起到积极的作用。
3、失地农民的医疗保障
日益升高的医疗费用支出,对失地农民而言,无疑是巨大的压力。医疗保障作为失地农民社会保障的一个基本面,也应得到加强。
2004年,苏州全市财政预算共安排1.58亿元资金用于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补助,安排855万元资金用于农村特困人群医疗的补助,财政补助加上村集体和个人共同负担的部分,农村合作医疗保险人均基金今年有望突破100元。
目前苏州市共有农业人口320多万人,随着《市农村合作医疗保险管理办法》和《市农村特困人群医疗救助管理办法》的相继实施,农村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费用由市、县(市)、镇级财政、村集体经济和个人共同负担的农民基本医疗保险及大病救助制度已逐渐成形。
4、为失地农民提供受教育和培训的机会
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内容十分广泛,它不仅包括了人们的物质生活方面,而且包括人们的精神生活方面。失地农民不仅有生存权的问题,而且也有一个发展权的问题。
长期以来,我国农民(包括失地农民)由于缺少受教育和培训的机会,文化素质和知识技能低下,农民失去土地后,他们在社会上的竞争能力十分有限,面临着极大的风险。为失地农民提供受教育和培训的机会,既可以提高农民素质,增强技能,又可以减少保障基金的支出,增加就业岗位。
5、为失地农民提供法律援助
失地农民是新的社会弱势群体,当自身的权利受到侵害时,他们往往没有能力支付因启动并进而运用行政救济途径所需的各种成本,但公民接近法律的能力不应受到其他条件尤其是经济状况的影响。这就要求建立社会保障体系时必须为失地农民提供法律援助。法律援助是社会弱者接近法律、实现其行政救济权的重要保障,它通过提供法律帮助的形式以确保失地农民在其合法权益遭到侵害时具有平等的接近法律寻求保护的能力。
三、建立失地农民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意义
1、保障失地农民的日常基本生活,为进一步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建立适应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就是要建立失地农民的低保制度、医疗保险制度和养老保险制度等,以此保障失地农民的日常基本生活,安定民心,并为他们进一步发展树立坚实的信心。对于失地农民而言,失地后的农民,生活方式和生活环境都发生了巨变,他们即使不奢求更好的生活,但是要保证能够维持基本生计和不低于原来的生活水平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因为在新的环境里,工作条件和劳动的方式已改变,收入模式也将是随之改变,新生活难以给他们以稳定的预期。基本社会保障对失地农民来说就是生存之本。
2、建立和完善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体系,重视对失地农民利益的保护,这本身就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内容和要求,将对社会经济发展产生深远的积极影响。按照社会冲突论的观点,社会成员因为利益冲突和利益分配失衡等原因,一旦社会矛盾激化,社会秩序混乱、社会冲突
和犯罪事件将会相继产生。随着失地农民不断增加,其利益保护不力,基本保障无门,进而造成一个特殊的弱势群体,随时都可能引发新的社会矛盾和冲突。虽然同样是为了发展,若片面追求经济发展,城市化步伐太快,必将引发一系列社会问题,造成恶劣的影响,这对于我国的经济建设和社会长远发展都是非常不利的。
3、建立和完善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体系,重视对失地农民利益的保护,对于城市化的推进具有重要意义。城市化率提高不仅是人口数量,而是要求市民的全面发展。失地农民在缺乏社会保障的情况下,是很难实现农民到市民的转变。同时,这也是实践科学发展观的突出体现。本着全面、协调、可持续和以人为本的原则和要求,对失地农民完善社会保障,有利于加快统筹城乡发展,有利于当前转型社会的顺利进行,并为长远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有利于社会主义社会优越性的体现。
4、三农问题的根本出路在于减少农民,而如何合理有效的减少时非常关键的。从被征地农民的地理位置来看,20世纪90年代之后,征地农民大都是位于城市远郊或乡镇,他们受城市的辐射和影响较低,这与一般农民的特征非常相似。在大量失地农民非农化之后,他们将面临更加艰巨的转变过程,即由农民到居民再到市民的角色转换,失地农民的这种文化角色冲突将影响他们很长一段时间。因此,他们的社会保障需求将更加迫切,特别是最基本的保障,如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建立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就是探索和开辟一条农民社会保障体系的出路,这对于解决三农相关问题解决是有一定借鉴意义的。
第二篇:失地农民再就业
关于云南省玉溪市易门县失地农民再就业情况的调查报告
调查人:杨葵
时间:2011/2/10
地点:玉溪市易门县
调查情况:
2006年以来,我县 共组织供需见面交流会21场次,为66户用人单位提供就业信息531条,农村劳动力进场交流2490人次,446人全县组织农村劳动力培训27期4460人,共开发就业岗位1674个,向省内外输出农村劳务人员3121人,帮助特殊困难群体对象实现再就业282人,全年实现劳务收入9160万元,使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加60元。今年上半年共转移输出农村劳动力1450人,其中在县内就近就地转移950人,转移到县外省内的310人,转移输出到省外的190人,实现了再就业,引进陶瓷、建材、食品加工等投资1000万元以上项目51个,先后建成了一批劳动密集型企业。目前共有规模以上矿冶企业16家、陶瓷生产企业14家、水泥等建材生产企业4家、食品加工企业10家。截止2007年上半年,从第一产业转移的农村劳动力达21747人,其中县内就地转移14192人,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65.3%,其中工业园区就接纳农村劳动力4198人。上半年务工总收入达8403万元,人均每月644元,农民工资性收入比去年同期增加42元达281。
总结成绩和存在问题:
2006年县财政为龙泉镇2456名失地农民补偿了低保金154.78万元,保障了失地失业人员基本生活。
地农户建立了经济档案,建立了一批信用村、信用组和信用户,2007年上半年授信农村信用贷款金额11854万元;积极开展农村小额信贷扶持,投放资金572万元、扶持人员289人,使农村劳动力纷纷自主创业,为脱贫致富奔小康注入了源头活水。积极探索完善农村保障机制,建立了《易门县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实施办法》,因城市建设、工业发展等失地农民,只要符合低保条件的都纳入了救助范围。
但任然 存在部分问题,补偿资金过少、不足,不能及时返还失地农民;资金分配不均等;少数农民不适应新工作环境,就业质量低,待遇不好。
1、一些失地农民就业观念相对落后,缺乏艰苦创业精神。往往“脏”、“苦”、“累”岗位不愿干,加之缺乏就业技能,即使能找到就业岗位也很快因不适应技术更新被淘汰。
2、由于失地农民的文化素质普遍较低,劳动技能比较单一,大部分失地农民年龄偏大,给就业带来一定的难度。
3、政府缺乏系统的征地后就业配套政策和完整的培训措施,出现失地农民盲目就业,无序竞争的现象,不仅薪金收入低,而且失业也较快。
4、根据现有政策规定,能享受保障的失地农民,女性年龄在55周岁、男性年龄在60周岁,而在这年龄之前,无收入来源或丧失劳动能力的失地农民不能享受低保,这部分人在享受低保前生活无着落;即使达到标准能够享受的,每月仅靠80元的低保,远远低于目前城市的最低生活水平,难以维持生活。
原因、规律分析:
(一)政府的原因这主要是政府缺乏对失地农民的引导和扶持。
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群众利益无小事是党和国家领导人对从事行政管理工作的各级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提出的基本要求,指明了各级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奋斗的目标、方向。但从我们的实际调查情况来看,当地政府还缺乏对失地农民的引导和扶持。政府征用土地,给失地农民发足土地或者说青苗补偿款后,似乎划清了农民与土地和农民与政府的关系,失地农民突然间变成了被边缘化的自谋职业者。政府没有承担其对失地农民进行就业技能培训、项目建设就业或其他安置措施的责任。丢弃传统务农产业、缺乏产业转型意识和劳动技能的失地农民,面对花花绿绿、较为繁华的市场,很难谋得有稳定收入。
(二)村委会的原因在我国的政体结构中,村委会是贯彻党和政
府各项方针政策、规章制度,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行新农村建设的组织者和推动者,是村级行政管理的实施者和村务集体经济管理的主体。合理合法地组织和管理村务收入,有嗷地配置村务支出,改善村民生产、生活环境,是村委会的一项重要职责。
(三)失地农民自身的原因
1、缺乏产业转型意识和技能。
2外出务工受到语言障碍的影响
3缺乏资金的运作能力。
总结:
农民以土地为生,以耕种为主业。农民一旦失去了土地,就失去了自己的职业,为了生存和发展就必须另谋职业,即谓再就业。近年来,随着工业化和城市
化进程的加快,失地农民群体在逐步扩大,失地农民再就业问题也日渐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应做到:
一、强化相关部门对失地农民就业重要性的认识。各相关部门应把解决农民就业当作城市化进程中的大事来抓。建议由政府牵头,有计划地实施“失地农民就业工程”,实现多形式、多渠道就业。
二、将失地农民纳入城镇就业范畴。失地农民拿到补偿款如同国有企业职工买断工龄一样,实质均是失业,然而工人能享受再就业政策的各种优惠。
三、合理分担失地农民就业责任。从我管理处现有占地情况看,农民为了国家和地方建设失去了土地,也为外来商业、企业发展承担了失地风险,但在就业问题上,失业矛盾的焦点、解决就业的能力、实现就业的压力,统统集中在管理处。
四、鼓励失地农民自谋职业,并通过职业培训提高失地农民就业素质,鼓励失地农民通过创业来推动就业。受传统思想、劳动技能及文化素质的影响,失地农民在择业方面存在着诸多制约因素。
五、建立失地农民就业保障基金及相关政策。在失地农民未能实现充分就业前,建议政府发挥财政资金转移支付的功能,建立失地农民就业保障基金。
六、完善就业服务体系。建议依托市、区劳动与社会保障部门,建立失地农民就业服务中心,承担与城镇就业中心相应的职能。
七、预留发展空间,为失地农民拓展就业区域。管理处各中小企业一直是解决农民就业的重要力量,但在一些大规模失地的地区,许多适合当地农民就业的中小企业在拆迁中被迫消亡,进一步加剧了安置失地农民就业。
第三篇:关于高坪区白街办郊区失地农民再就业情况的调研报告
关于高坪区白街办郊区 失地农民再就业情况的
调研报告
单位: 高坪区白塔街道办事处 组长: * * 成员: * * * * * * *
时间:2012年3月15日——7月15日
关键词:农民 失地 就业 保障 安定
背景:
土地是农民最大的财富,如何妥善地补偿安臵失地农民,解决他们的社会保障问题,不仅关系到农民的切身利益,更关系到整个社会的稳定。探索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对策,构建新的社会保障体系刻不容缓。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和农村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特别是1992年以来,征地数量急剧攀升,失地农民也急剧增加。
现状和困难:
一、我辖区农业和社会保障情况
农业方面:耕地面积822亩,农业户数646户,农业人口2007人。主要品种有水稻、小麦、玉米、蔬菜等,2001年小麦种植面积214亩,产量60吨;水稻种植面积420亩,产量195吨;玉米种植面积100亩,产量25吨;蔬菜种植面积525亩,产量525吨。主要品种有小白菜、大葱、西红柿等。畜牧业以猪、羊、家禽为主。
社会保障方面:2011年城镇最低生活保障户数2200户,人数3750人,支出689.68万元,比上年增长11%,月人均153元,比上年增长7%;医疗求助487人次,民政部门资助参加合作医疗68人次,共支出34万元,比上年增长1.1%。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户数68户,人数71人,支出4615元,比上年增长20%,月人均65元,比上年增长3.1%。国家抚
恤、补助各类优抚对象330,抚恤事业费支出1.95万元,比上年增长1.5%。社区服务设施8个,其中社区服务中心1个,社区服务站7个。
二、我辖区失地农民群体及就业现状
据调查,目前我辖区失地农民的再就业状况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市场观念较强,头脑比较灵活,有一些技能手艺的,这些人离开了土地,能够较快的适应新的生活环境,通过各种途径进行再就业,或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做力所能及的小本生意,他们的生活质量相比较以前还有所增加,但这部分人只占少数。而辖区大部分的一种是由于思想保守,信息不灵,未能及时转产的失地农民。一些年轻的失地农民偶尔打打零工贴补家用,而另一些年纪大的,特别是女劳动力只能“赋闲”在家,再加上文化教育程度不高、劳动技能缺乏、就业观念脱离实际、年龄偏大等原因,无法找到工作,致使他们基本上失去了经济来源,只能靠土地征用款过日子,成为了无土地、无工作、无生活来源的“三无”人员,逐步进入了贫困行列。
从2001年以来,由于城市化进程不断推进,江东新区经济发展,为建设航空港工业园区,我辖区马官垭村、江村坝村、八角庙村、小龙门村、斋公山村的全部或部分土地相继被统征,房屋建设被拆迁或冻结。因征地而失去全部或大部分承包土地的农民群体,虽然得到了征地补偿,但解决长
久生计是一个大问题,就业成为第一需要。
在解决失地农民生产生活问题上,街道政府和村上主要采取四种形式:一是与征地企业协商安臵;二是协调市内企事业单位安臵,如环卫岗位安臵就业等;三是经劳务公司安臵;四是推进自谋职业,如动员部分有条件的失地农民从事服务业,如市内营运三轮车、卖水果、卖肉卖菜、卖服装、卖早餐或夜市小吃、擦皮鞋等。除这四种政府推行的就业形式外,失地农民为了生计,部分自行外出打工,或离土不离乡,就地打工谋生。仍有少部分失地农民没有顺利实现创业或就业,仅以耕作剩余土地为业。
在失地农民群体中,有稳定工作岗位和从事服务行业者有较高的经济收入,生活比较富裕。经劳务公司安臵临时就业和自行出外务工或在市内务工者,生活水平没有明显提高,部分还有所下降。一旦找不到工做,一家人的生活就成问题,常常为找工作担忧。没有安臵就业者,生活比较困难。这部分失地农民年龄较大,文化水平普遍较低,商品经济意识差,缺乏技术和经营经验,从事商业活动屡屡失败,有的又疾病缠身,没有其它出路,其基本生活状况令人担忧,多数靠民政救济维持生活。总体来看,失地农民就业不稳定和未转业人数占绝大多数,是一个影响社会稳定的因素,因此必须高度重视其就业问题。
另由于修建工业园区施工放炮和5.12地震等自然因素 的影响,很多农房处于极度危险的状态,亟待解决。
二、引导失地农民就业上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失地农民的就业能力弱,面对就业竞争,由于年龄、知识、技能方面明显处于劣势地位,求职比较困难。就高坪区内而言,可提供的就业空间小,人多岗少,竞争激烈,失地农民文化程度低、非农技能差,用人单位不愿聘用。失地农民就业最困难的主要有三类群体。一是女40岁、男50岁以上的大龄失地农民,即使能找到一份工作,大多也不稳定。二是失地前完全依赖种地为生的纯农民,转业能力差,失地就意味着失业,大多数人很难找到合适的工作岗位。三是生活在偏远地区的失地农民,与城乡结合部的失地农民相比,其就业机会少,择业余地小,观念比较保守对他们择业就业影响很大。面对就业处于劣势的失地农民,政府引导上还存在一些的比较突出问题。
1、缺乏促进失地农民自主创业自谋职业的激励政策。就目前的政策而言,种田的农民可以享受粮食直补等各种扶持政策,下岗职工可得到再就业技能培训和各种优惠政策,对农村、农民的各种社会保障也是普遍面对贫困和低收入人口,而专门针对失地农民就业等问题的激励政策还是空白。由于缺乏政策上的扶持,失地农民自谋职业举步维艰,有的刚起步又面临失业。
2、失地农民再就业培训效果不佳。近几年对失地农民 的再就业培训的投入不断加大,统计的受训人数也比较多,可收效甚微,适应不了失地农民就业的实际要求,反而造成人、财、物的浪费。
3、基层组织的财力弱,服务不到位。失地农民在生产生活中出现的问题,需要基层组织解决。但由于基层组织财力薄弱、权力有限,干部素质参差不齐,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强,导致一些失地农民问题变成无人管无人问的难题。在组织就业上也没有好的思路,显得无能为力。
建议:
失地农民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失去土地给他们的生产生活带来较大的影响,如果问题解决不好,将会引发越来越多的矛盾,甚至影响社会稳定。解决失地农民出路这个难点问题,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是坚持 “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理念的重要内容。各级党委、政府应高度重视失地农民的长久生计,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着重要解决好失地农民的就业问题,通过促进就业确保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特提出如下建议:为失地农民建立社会保障体系。
一、失地农民社会保障体系的主要内容
1、失地农民最低生活保障。1999 年,国务院颁布的《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条例》,其适用的范围就仅仅限于城市居民,而将广大农民排除在保障范围之外。失地农民既有别于农民,又不同于城市居民,成为一个特殊边缘群体。他们
既不享有土地的保障,也不享有同城市居民一样的社会保障。2007年5月30日起实施的《四川省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实施办法(试行)》,保证了农村中无生活来源、无劳动能力、无法定抚养人或法定抚养人无抚养能力等这部分人群的基本生存条件。目前这项保障也已实现了基本全覆盖,同时标准每年不断提高。到今年农村低保累计月人均补助水平达到50元,比上一年提高9元。其中南充市最低标准为65元/月。目前这一低保扶助对象中有不少失地困难农民。
2、失地农民的养老保障。由于劳动能力下降或机会丧失,老年人不再具有收入来源或收入明显减少,而表现为消费远大于产出。失地农民目前的养老方式主要依靠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这种以约定俗成的规则,依赖子女供给的养老模式,总是具有一定的风险。失地农民由于文化素质较低,面临很大的失业风险,这又冲击着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农民的养老问题历来是农民最关心的问题之一,尤其当农民失去土地之后。因此,失地农民养老保障制度的建立,将对社会稳定、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的推行起到积极的作用。
3、失地农民的医疗保障。日益升高的医疗费用支出,对失地农民而言,无疑是巨大的压力。医疗保障作为失地农民社会保障的一个基本面,也应得到加强。2008年我国将实现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全面覆盖。2010年,随着南充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进一步巩固和完善,意味着将有更多 的农民看病可按规定报销部分费用。随着《市农村合作医疗 保险管理办法》的实施,农村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费用由市、县(市)、镇级财政、村集体经济和个人共同负担的农民基本医疗保险及大病救助制度已逐渐成形。
4、为失地农民提供受教育和培训的机会。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内容十分广泛,它不仅包括了人们的物质生活方面,而且包括人们的精神生活方面。失地农民不仅有生存权的问题,而且也有一个发展权的问题。长期以来,我国农民(包括失地农民)由于缺少受教育和培训的机会,文化素质和知识技能低下,农民失去土地后,他们在社会上的竞争能力十分有限,面临着极大的风险。为失地农民提供受教育和培训的机会,既可以提高农民素质,增强技能,又可以减少保障基金的支出,增加就业岗位。另一方面政府要加大促进失地农民的就业力度,加强对失地农民就业的分类指导,加快促进就业步伐,这是解决失地农民问题的一条根本出路。要加大招商引资的力度,不断拓宽就业空间,增加就业渠道,提供较多的就业岗位,努力提供较多的适应失地农民就业的机会。将失地农民的培训和劳务输出工作结合起来,政府每年拨出一定的专款,有计划地对50岁以下的失地青壮年农民群众实施非农技能培训,通过培训和劳务输出实现就业。要加大对失地农民的教育力度,促进失地农民转变就业观念、遵章守纪、树立诚实守信的职业道德,促进用人单位吸
收就业。
5、为失地农民提供法律援助。失地农民是新的社会弱势群体,当自身的权利受到侵害时,他们往往没有能力支付因启动并进而运用行政救济途径所需的各种成本,但公民接近法律的能力不应受到其他条件尤其是经济状况的影响。这就要求建立社会保障体系时必须为失地农民提供法律援助。法律援助是社会弱者接近法律、实现其行政救济权的重要保障,它通过提供法律帮助的形式以确保失地农民在其合法权益遭到侵害时具有平等的接近法律寻求保护的能力。
二、建立失地农民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意义
1、保障失地农民的日常基本生活,为进一步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建立适应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就是要建立失地农民的低保制度、医疗保险制度和养老保险制度等,以此保障失地农民的日常基本生活,安定民心,并为他们进一步发展树立坚实的信心。对于失地农民而言,失地后的农民,生活方式和生活环境都发生了巨变,他们即使不奢求更好的生活,但是要保证能够维持基本生计和不低于原来的生活水平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因为在新的环境里,工作条件和劳动的方式已改变,收入模式也将是随之改变,新生活难以给他们以稳定的预期。基本社会保障对失地农民来说就是生存之本。
2、建立和完善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体系,重视对失地
农民利益的保护,这本身就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内容和要求,将对社会经济发展产生深远的积极影响。按照社会冲突论的观点,社会成员因为利益冲突和利益分配失衡等原因,一旦社会矛盾激化,社会秩序混乱、社会冲突和犯罪事件将会相继产生。随着失地农民不断增加,其利益保护不力,基本保障无门,进而造成一个特殊的弱势群体,随时都可能引发新的社会矛盾和冲突。虽然同样是为了发展,若片面追求经济发展,城市化步伐太快,必将引发一系列社会问题,造成恶劣的影响,这对于我国的经济建设和社会长远发展都是非常不利的。
3、建立和完善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体系,重视对失地农民利益的保护,对于城市化的推进具有重要意义。城市化率提高不仅是人口数量,而是要求市民的全面发展。失地农民在缺乏社会保障的情况下,是很难实现农民到市民的转变。同时,这也是实践科学发展观的突出体现。本着全面、协调、可持续和以人为本的原则和要求,对失地农民完善社会保障,有利于加快统筹城乡发展,有利于当前转型社会的顺利进行,并为长远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有利于社会主义社会优越性的体现。
4、三农问题的根本出路在于减少农民,而如何合理有效的减少时非常关键的。从被征地农民的地理位臵来看,20 世纪90年代之后,征地农民大都是位于城市远郊或乡镇,他们受城市的辐射和影响较低,这与一般农民的特征非常相似。在大量失地农民非农化之后,他们将面临更加艰巨的转变过程,即由农民到居民再到市民的角色转换,失地农民的这种文化角色冲突将影响他们很长一段时间。因此,他们的 社会保障需求将更加迫切,特别是最基本的保障,如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建立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就是探索和开辟一条农民社会保障体系的出路,这对于解决三农相关问题解决是有一定借鉴意义的。
通过逐步建立和完善解决失地农民长久生计问题的长效机制,促进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实现良性互动,共同发展,促进农民稳定增收,促进社会的长治久安。
第四篇:失地农民再就业问题分析
失地农民再就业问题分析
内容摘要:民以食为天,食以土为本。土地是农民赖以生存的物质生产资料,农民通过的土地财产权利实现就业。但随着城市化、工业化的进程,越来越多的农民失去土地,并迅速扩大成为一个社会群体,一些失地农民在生产和生活方式转变中出现一些不适应,正逐步成为新的弱势群体,影响了新农村建设的进程。关键字:失地农民再就业社会保障
Research On the Re-employment Issue Of the Land-losing Peasants
Abstract: The bread is the stuff of our life.Peasants are feed on the crops which from the land.With the fast enforcement of urbanization, the issue of land-losing peasants has become an outstanding problem which troubles our construction of agriculture, rural areas ,and farmers
Keywords : Land-losingRe-employmentSocial Security
一中国的失地农民问题
1.1失地农民的界定
失地农民可简要表述为一个国家在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过程中,因城市化和工业化用地而产生的失去土地的农民。[1]失地农民的界定主要包括以下维度:首先,在城市化过程中由于国家征用土地,他们失去了全部或部分耕地;其次,土地被国家征用后,他们在身份上被转化成为城市居民;第三,在居住上,通常以群体聚集方式居住在城郊或城内某一特定区域。[2]
1.2失地类型
农民失去土地大致分为四种用途:一国家征用农村集体土地进行基础设施建设,把农民集体变为国有;二按城市规划,政府要求农民在集体土地上进行绿化建设,土地虽然仍属农民所有,但农民实际失去了对土地用途的支配;三村或社区占用土地进行非农产业建设开发;四开发商根据城市规划,通过法定程序将农用地变成建设用地。
二失地农民土地权益受损原因及补偿方式
2.1受损原因
就全国范围来讲,农民土地权益侵害越来越严重,原因表现在三方面
第一从制度方面,二元制结构是农民土地权益受侵害的根本原因。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建立与完善,逐渐打破城乡分割局面,但现实生活中仍存在着“城乡结构”种种现象。[3]
第二,从政策方面,以政策取代法律是农民权益受损的深层次原因。国家在对农民利益保护的方式上呈现出政策多于法律、政策的作用大于法律、政策的覆盖面广于法律、执行政策的意识强于法律的特点。[4]
第三,利益驱动、粗放发展加速农民失地。近些年来,片面追求经济增长,忽视了发展的科学性、可持续性,城市高度扩张,大肆占用农民土地。
2.2政府对失地农民补偿办法,大体分为三种:
第一类“农转工”人员,这部分人在被农转非的同时,以征地单位安置就业或乡镇村留用的形式安排了工作;
第二类自谋职业人员,这部分在农转非是没被安排了工作,而是政府给与他们一笔征地补偿费和生活安置费;
第三类农转非期间这部分人的年龄低于或已经超过年龄,属于非经济活动人口,在农转非时政府不再为安排工作,也不给他们补偿费。[5]
这其中大部分失地农民都未得到有效及时的安置,或仅给于一次性的补贴费,忽视了农民生存的可持续性。本篇文章针对的是未安置人员的就业问题。
三失地农民的“失业”及就业现状
3.1失地农民的失业情况
目前,大概有一亿农村劳动力流动到大城市和发达地区打工,这其中大部分包括失地农民。全国失地农民是3500万左右,根据专家估计,一般每征用一亩地,就伴随着1.5个农民失业,这就意味着我国的“失地农民群体”将从木目前的3500万增至2030年的1.1亿人,其中保守估计也有5000万以上的农民处于既失地又失业的状态,而从动态上看,较客观地估计,截止至学者调查前全国失地农民约在8000万人左右,而且基本上属于失地而又无恒产者。[6]
3.2失地农民的就业状况
失地农民文化程度不高,缺乏非农技能,在就业方面明显处于劣势地位。2003年国家统计局采取抽样调查的方式对耕地被占农民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征地安置的人员占总调查人口的2.7%,外出务工的约占24.8%,第二三产业的约占27.3%,仍从事务农工作的占25.2%,闲赋在家的约占20%。[7]根据此次统计分析,目前失地农民的就业情况不容忽视。
总结失地农民就业的情况——以外出务工人员为例,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1)就业环境条件差:由于文化水平不高,农民兄弟外出务工多从事建筑施工、煤炭、电子加工、制衣制帽 的高危行业或劳动密集行业。[8]
(2支付难、医疗养老无着落:拖欠农民兄弟工资似乎成为的社会一大难题,屡禁不止。从温家宝总理帮助熊德明和丈夫讨要拖欠工资,到近年河南省人民法院院长张立勇帮工地老人起诉追要农民工资,启动司法程序进行救济。农民的工资支付程度的难易,由此可见一斑。另外农民务工基本不享受和城市居民同等的医疗养老待遇。
(3)社会地位不高,存在就业歧视:农民外出务工多数从事的脏、累、苦的工作,长期以来受到歧视。
四、解决失地农民再就业的途径
4.1完善就业安置
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农民与征地单位的人地矛盾不可避免,面对当前现已存在的问题不需进行妥善的处理与安置。在以往的征地补偿形式中多以货币补偿为主,忽视了农民生计持续性,往往导致农民生活陷入困境。在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失地农民的就业安置。
(1)就近转移就业
根据农村地区的自然资源、人口素质、交通状况等方面的特点和优势,进行区域要素合理布局。在此基础之上,以土地资本为前提,建立合理的土地有偿流转体制,从而把有限的土地集中到一部分有农业技术、有资金实力的农民手中,实现农业的规模经营,并以“名、优、新”为标准,以农业科技为手段,大力优化农业产业结构;以“龙头”企业为主导,以城镇化建设为契机,整合乡镇企业;大力发展农产品品加工,第三产业和中小企业,为本地区农民提供就业岗位。[9]
(2)异地转移就业
这是目前主要的就业方式,主要包括进城务工。政府着力以下两方面的工作:加大管理力度,培育和发展专门针对农民的劳动市场,建立和健全信息化的农民劳动中介服务机构,减少农民外出就业的盲目性。
(3)国际劳务输出
作为实现农民再就业的有效补充。我国是世界上农民最多的的国家,而劳务输出创汇不到1%,潜力巨大。但在劳务输出扩大的同时,要重视加强管理,完善相关法律,以确保在国外务工者的合法权益。[10]
4.2建立培训服务制度
(1)政府部门应建立完善的就业培训体系,根据不同的年龄阶段和文化层次,有针对性地安排不同的适用培训内容,尽可能多的解决失地农民的就业问题。把劳动保障、农业、水利、科技、建设、社会团体等部门和行业培训基地确定为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机构,形成合力。同时积极建立政府和民间携手合作、利益分享机制,鼓励兴办民间培训机构。[11]
五、失地农民再就业保障
5.1失业保险
按照《失业保险条例》的规定,国有企业、城镇集体企业、外商投资企业、城镇私营企业以及其他城镇企业和各类事业单位(如学校、医院、科研院所等)都在参加的失业保险的范围内。[12]在新形势下失地农民成为失业人群中一种新的主体,理应纳入《失业保险条例》中。全国人大代表吴建平指出,:“土地被征用后的农民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农民,也不同于城镇居民,成为‘种田无地’,‘上班无岗’,‘社保无份’的‘三无人员’。”[13]农民兄弟的失业登记资格受限,不能享受就业相关的优惠政策,在城市化建设进程中农民做出了巨大的牺牲,共享改革和发展的成果是他们的权利,理应扩大失地农民作为失业保险的调整对象。
5.2养老保险制度
养老保险可谓是就业保障中的最后一道防线对于劳动者来说尤为重要。传统的以家庭为单位的农村养老随着人地矛盾的计划也随之面临着挑战。家庭抵御各类社会风险的能力变得薄弱,急需构建新的养老体系。现阶段对农村新的养老体系构架大致分两种模式:[14]
一、制定统一的社会保障法或社会保险法。在社会保障上给予城市居民与农村居民同样的待遇,实现公平的社会保障制度。将城乡居民纳入社会养老保险“安全网”,保障全体人民的晚年基本生活。结合区域实际,建立事业单位养老保险、企业养老保险征地农民农转非养老保险、农村居民养老保险的基本养老保险体系。
二、为农村社会保障专门立法。这已有德国的先例。1994年6月10日通过的《农业社会保障法》为独立经营的农民及他们共同劳动的配偶和其他共同劳动的成员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1]金兆怀,张友祥·失地农民的权益损失与保障分析[J].《经济学动态》,2006,6
[2]成得礼·对中国城中村发展问题的再思考——基于失地农民可持续生计的角度[J].《城市发展研究》,2008,3
[3]
[4]白呈明·走向法治的农民利益保障[J]《经济师》.2003年第7期
[5]张荣·城市化进程失地农民就业问题研究[D]浙江:浙江工业大学,2004年
[6]聂华林,杨建国·城市化进程中的失地农民问题 [M] 《中国西部农村社会保障概论》·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12,P232
[7]王国华·积极探索发展农村社会保障·[M]《新农村建设执政读本》四川·天地出版社,2008,P128
[8]刘羊·建筑施工行业等五个行业是农民工从事的主要行业[N]新华网,北京,2006,2
[9]同春芬·利益保护:解决农民问题[M]《转型时期中国农民的不平等待遇透析》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1,P251
[10]莫长松·建立失地农民再就业的保障机制[M]《中国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研究》湖南·行政机关学校,2006,P85
[11]唐建军·国务院办公厅转发社保部关于做好被征地农民就业培训和社会保障工作的指导意见的通知[M]《四川农村年鉴》四川·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8,P799
[12]黎建飞·失业保险法[M]《劳动与社会保障法教程》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P341
[13]徐博,金小茜·全国人大代表呼吁关注失地农民就业问题[N]新华网·北京,2010,3
[14]黎建飞·农村养老社会保险[M]《劳动与社会保障法教程》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P341
《劳动与社会保障法》论文
论文题目 失地农民再就业问题分析
指导老师 张河顺老师
学院专业姓名学号联系方式
第五篇:关于失地农民再就业情况的调查报告
关于失地农民再就业情况的调查报告
时间:2011年 01 月28 日
地点:江苏省阜宁县阜益村
正文:
一、调查情况介绍
随着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农村日趋城市化,城市化的发展占用了大量的农村土地,导致很多农民失去土地。很多农民除了种地,没有其他技能,使得他们当中很大一部分人失业。调查发现目前阜益村失地农民在失去土地后无所适从,不能准确地自我定位,对以后的生活一片空白。本次调查,针对他们目前的状况,政府给予的帮助,再就业培训情况展开调查。
二、总结成就、存在问题表现,分析原因,揭示规律
一部分失地农民在政府的帮助下,采取自营、联营、作价入股及租赁等方式先后建成了农贸市场、小百货批发市场、休闲娱乐区等实体,这项措施解决了部分失地农民的就业问题。但是据了解,大部分被征地农民收入相对较低,土地被征后,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基本条件,生活受到了很大的威胁,征地补偿款便成了他们的希望。但目前,在征地补偿款的发放上,存在很多问题和漏洞。同时,一部分失地农民想靠着土地补偿款进行自主创业来为以后的生活做好准备,而一些地方政府不能充分发挥职能作用,积极落实好被征地农民的补偿款,常出现土地补偿款漏发、少发的现象,这不仅使想创业的失地农民失去了创业资金,丧失了创业机会,大大减弱了他们创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造成了多方利益受损的局面,影响了社会的和谐稳定。
政府还建立了培训机构,帮助失地农民培养技能,使得一些农民学好技能后,出去打工。但是社会上很多技能培训学校都把培训放在了课堂上,培训内容较为笼统,没有根据失地农民的实际情况有层次、有区别的开展培训,缺乏对农民实践操作能力的锻炼,导致专业程度不够,针对性和实效性都很差,无法满足社会的需求,使接受培训的失地农民与企业的用工需求对接不上,企业招不到合适的工人,失地人员就业变得很困难。
随着失地农民的日趋增多,国家相继出台了诸多保障措施,使得部分失地农民解决了生活困难。但是这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社会保障体系仍然很不完善,存在覆盖范围窄、保障水平低、法律不够健全、监察执法不严等一系列亟待解决的问题,且我国的就业和社会保障制度主要是针对城镇人口设计实施的,农民基本上没有,导致农民在市场竞争中失败时缺乏必要的社会保障。在我们的调查中,大部分农民对政府的征地补偿相当不满。
失地农民就业观念陈旧、就业能力较弱,导致再就业难度大。失地农民在失地以前靠种植农作物生存,采取“日出而耕,日落而息”的生存模式,与社会的接触较少,信息闭塞,思想陈旧保守,很多观念都不能及时更新,造成了大部分农民在失去土地后无所适从,不能准确地自我定位,对以后的生活一片空白。再加上很多失地农民文化素质较差,文化程度不高,没有一技之长,普遍缺乏应对
市场竞争的能力,导致再就业难度不断加大。甚至存在“死要面子活受罪”的观念,认为“低工资、重劳力、苦脏活”是外来民工的职业,自己从事这些工作会丢面子,就出现“高不成、低不就”的现象,这也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失地农民能够再就业。
三、总结
我认为解决失地农民问题是一项长久的任务,我们要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的方案。
对失地农民进行培训。提高失地农民再就业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增强就业能力培训。要根据失地农民的年龄、性别、文化程度、求职意愿等,开展多层次培训。政府通过制定评价标准、对培训单位进行考核、并向社会公布等方式加强对培训单位的监管,促使培训单位提高培训质量。
培训费用要遵循政府补贴与农民合理分担的原则,明确各级政府对农村职业教育的投入比例和法律责任。在具体的培训中,不能仅仅局限于在教室里听课,培训机构可以联系一些企业,与他们进行合作,让接受培训的失地农民在实际的岗位中一边工作一边接受培训,工资可以低点,政府也可以将把补贴给农民工的培训资金补贴给企业,减少企业的损失,关键是要让受培训的失地农民真正掌握技能,可以被企业所吸纳。
建立完善的失地农民社会保障机制,鼓励和支持失地农民自谋职业和自主创业。积极开展“送政策、送岗位、送技能、送服务”和再就业援助活动,不断加大失地农民择业观念教育,引导和支持失地农民充分利用手中的闲散资金,发展第三产业。将低收入失地农民纳入城市“低保”。为切实保障低收入失地农民的基本生活,通过认真摸底调查,将散失劳动能力的失地农民纳入低保范围,享受低保政策。
我认为治病治根最为重要,如果不彻底地解决可就业人员再就业问题,仅仅靠政府拨款保障,那对政府的财政将是一个大负担,社会矛盾也会继续尖锐,产生更多的社会问题。失地农民应该更加努力,为自己的美好明天奋斗,创造出一片属于自己的天空。
虽然目前失地农民再就业情况比较差,但随着政府的大力支持,失地农民自己的奋斗,以及党中央制定完善的政策,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失地农民再就业问题可以得到很好的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