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国当代女性择偶观(推荐五篇)

时间:2019-05-13 14:55:3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浅谈中国当代女性择偶观》,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浅谈中国当代女性择偶观》。

第一篇:浅谈中国当代女性择偶观

浅谈中国当代女性择偶观

【摘要】随着社会文明的进步,中国当代女性在政治、经济和文化教育等方面享有的权利不断提高,特别是在关乎人生大事的择偶观方面,已远远不同于封建社会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式的包办婚姻,而是趋向于自主性,但这种自主性在当下却越加显得复杂化,甚至出现了畸形的择偶观。

【关键词】中国当代女性择偶观“剩女”

近年来,我国男女的初婚年龄都呈不断提高趋势,似乎“男大当婚,女 大当嫁”的传统婚姻观受到强烈的冲击。社会上涌现出一大批“剩男”、“剩男”群体,特别是所谓的“剩女”现象,更是成为当下中国社会热议的话题,并受到了大众普遍的关注。然而,在这些所谓“剩女”的人群中,其之所以会“剩”,有很多并不是因为她们自身条件太差而找不到配偶,而是她们条件太过于优秀或是要求太高造成的,因此,探讨中国当代女性的择偶观显得尤为重要。

新中国建立后,随着《婚姻法》的颁布,中国女性从封建社会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包办婚姻中解脱出来,终于有了自己选择伴侣的权力,也才谈得上有一定的择偶观。而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国女性的择偶观不断演变、升级。社会广泛流传的女性择偶观,从六七十年比较注重政治出身和家庭成分,选择嫁工人,嫁红苗,嫁军人;到八十年代要求既要有良好的政治出身,又要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选择嫁工农兵大学生;尔后九十年代直至今天,女性的择偶观更加向多元化和复杂化发展。以当下处于适婚年龄的80后女性为例,“一张文凭、二国语言(精通英文)、三房一厅、四季名牌、五官端正、六六(落落)大方、七千月薪、八面玲珑、九(酒)烟不沾、十分老实。”这是日前《中国新闻周刊》上刊载的关于“80后”女孩择偶标准的 1

一种调侃说法。虽然有几分调侃,但却从一个侧面反映出“80后”们择偶观的变化。①当然,这也只是一种较为笼统的说法,具体而言,笔者认为中国当代女性的择偶观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种类型:

一“门当户对”型

在阶级社会,统治阶级为了维持血统的高贵型和防止权力的下移,在对待男女的结合方面严格要求门当户对,所谓“竹门对竹门,木门对木门”。而到了今天,门当户对被赋予了更加丰富的内容,特别是对女性而言,选择男性不再仅仅考虑他的家庭,还考虑他的收入、职业、教育程度、生活习惯、兴趣爱好、思维方式、价值观等等方面。她们认为,只有在各方面与自己相当或者优于自己的男性,才能有幸福的生活和培育出优秀的下一代。秉持这种观点的女性,大多是拥有较高经济地位或社会地位的女性,她们中的“剩女”比例远远高于其它类型的女性。

二“男高女低”型

根据调查,女性在选择配偶时,普遍要求“男高女低”,也就是说,在年龄方面,趋向于年龄比自己大的男性;在身高方面,趋向于身高比自己高的男性;在经济方面,要男性高于自己;在文化程度方面,也要男性优于自己„„这种“男高女低”的择偶观,笔者认为,是封建社会长期以来逐渐累积下来对女性心理的荼毒。尽管女性的社会地位再高,但是,在社会看来,在女性看来,“男高女低”似乎就是一种合情合理的择偶标准。很多女性没有意识到,这种认可,在本质上是由于女性有一种心理上的自卑感。

三“唯利是图”型

在市场经济以金钱来衡量成败与否的标准下,在激烈的市场竞争面前,女性的弱势不断暴露出来。于是很多女性选择了做“二奶”这种只付青春不付劳动的生活方式,“二奶”生活似乎成了一种时尚,甚至在中国出现了不止一个“二奶村”。②为了所谓的幸福,很多女性在择偶方面渐渐迷失自己,为了不经过努力就过上好日子,她们不仅成为有钱人的“二奶”,甚至不顾对方的年龄、性格,唯利是图,上演了一场场“老少恋”、“隔辈恋”。在网① 崔桐马婧:《“80 后”女性择偶观之理性分析》,青年文学家,2009年第19期。② 苗翠环李龙海:《做“二奶”的婚姻观:现代中国转型期女性价值观的迷失》,重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第22卷,第9期。

络上,诸如“25岁复旦女生为71岁外国老汉生子”,“武汉大学女硕士提出征婚条件一千万”,这些都不再是什么新鲜事了,却不免让人感慨现代女性越来越现实化和物质化。然而,可想而知,这种唯利是图的择偶观,往往会造成很多家庭的悲剧。

四“闪交闪离”型

曾有人说过,60后把离婚看得很不道德,70后把离婚看得很神圣,但是80后就把离婚看得很轻松,合则过日子不合则离。这很大一部分是由于西方资本主义享乐文化的大量流入以及社会鼓吹“性解放”所产生的,女性对家庭的投入程度越来越不如以往。这种“闪交闪离”型的择偶观,在近年来也并不少见,可能上午结婚,而下午就可以离婚。据《中国新闻周刊》做的一份调查,当下女性相信永恒性爱情的比例并不高,这种女性对爱情的迷恋程度下降也是“闪交闪离”的一个重要原因。

综上所述,当代中国女性的择偶观相对历史而言还是有一定的进步意义,择偶观越来越丰富和多元。但是,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了,女性的择偶观仍然存在很多不理性方面,需要我们不断地反思,进而改正错误的择偶观,选择正确、理性的择偶观,才是一位自立自强的当代女性应该持有的观点。

【参考书目】

【1】 崔桐马婧:《“80 后”女性择偶观之理性分析》,青年文学

家,2009年第19期。

【2】 苗翠环李龙海:《做“二奶”的婚姻观:现代中国转型期女性价值

观的迷失》,重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第22卷,第9期。

【3】 陈璁:《从历史角度看当代女性婚姻观的变化》,科教文汇,2007

年03(中旬刊)。

第二篇:第四单元 中国当代女性的文学创作

第四单元 中国当代女性的文学创作 第十讲 政治意识形态主导时期的女性创作

一、性别意识的萎缩与消解

1、“男女都一样”的神话想象

“男女都一样”既是对性别歧视的颠覆,也意味着对两性之间差异的抹煞与取消,同时是对女性作为一个独立的性别群体的否认。铁姑娘、娘子军成了妇女作为生产力主体的代名词。她们有着强壮的体力、粗犷豪迈的性格,以及对新中国政权的赤胆忠心。

例:《静静的产院》(茹志鹃)中荷妹的强壮体力得到谭婶婶的由衷赞许;《小丫扛大旗》(黄宗英)中张秀敏“两眼虎虎有神”, 甚为坚强;《特别的姑娘》(黄宗英)写侯隽“身个不高不矮,虽然不壮,倒也结结实实”。

2、家庭观念的改写

在女作家笔下,所有被颂扬的女性,无论年龄、职业、教育程度有多大悬殊,都有着为人民服务、为国家集体做出贡献的革命激情,陶醉在“主人翁”的社会性角色中,积极而主动地将自我改造成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一颗螺丝钉”。

例:韦君宜的《阿姨的心事》、《女人》;茹志鹃的《如愿》、《里程》、《春暖时节》等。

二、革命历史的温情回顾

1、成长中的置换与重构

杨沫的《青春之歌》是知识分子经过磨练与改造、走向革命的一个范本,凸显了政治意识形态对文化的强烈诉求。

2、战火中的插曲与温情

例:茹志鹃《百合花》从个体生命感受出发进行创作,避开了出生入死的战斗场面的描写,将战争的硝烟移作背景,赞美了人与人之间纯真温馨的感情,创造出一种优美圣洁的意境,清新柔美,别有韵味。

3、怀旧中的忧伤与诉说

例:宗璞的《红豆》揭示了在爱情与政治信仰发生冲突时人生抉择的主题。

* “文革”十年是整个文学荒漠化的灾难季节,极左政治的写作环境不仅窒息了作家的思想,也扼杀了艺术生命。那些在三四十年代成长起来的女作家,那些从战火硝烟中走进新中国的文学女性,那些建国后跨入文坛的新秀,几乎全部被政治运动的浪潮所吞没,或被迫辍笔。

在“文革”时期的样板戏里,老、中、青的女性英雄人物成了符号的化身。她们的阶级身份、政治身份远远大于性别身份。个个浓眉大眼,言语铿锵,从外貌到内心都如男人一般样粗砺、坚硬。这些“雄性化”的独身英雄,实际上是被抽空了女性内在精神的男性主导话语的替代品。十年浩劫期间,如果说中国的男性长久地体验着作为主体的“人”的尊严和价值的失落,那么中国的女性所体味的,则是“人”与“女人”双重的失落。囚笼之内封闭式的话语机制,不仅限制了言说的自由,也导致创造力的枯竭,淘空了女性个人生命的体验,由言说的窘迫走向窒息,文化废墟上的嘈杂喧嚣之声淹没了人的声音。

阅读:

萧红 《生死场》、《呼兰河传》,《萧红全集》,哈尔滨出版社,1998。谢冰莹《一个女兵的自传》,成都:四川文艺出版社,1985。

张爱玲《金锁记》、《倾城之恋》,《张爱玲文集》第2卷,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2。

丁玲 《我在霞村的时候》,《丁玲短篇小说选》,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 《三八节有感》,《丁玲散文选集》,百花文艺出版社,1991。

苏青 《结婚十年》,桂林:漓江出版社,1987。杨沫 《青春之歌》,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问题与思考:

1、为什么说萧红的《生死场》是一部生命之书?

2、抗日战争时期解放区、国统区、沦陷区的女性创作有何不同的特点与成就?

3、谈谈你对女作家创作中出现的所谓“男性化”倾向有何看法。

第三篇:从两性差异看中国当代女性的角色定位

从两性差异看当代中国女性的现实处境与发展

摘要:在女性主义的理论中,男性两性差异包括生理性别差异和社会性别差异,这种差异产生了男女两性不同的角色定位。但是男性和女性的社会角色差异与其说是由生理决定的,毋宁说是由社会文化规范的。从生理性别和社会性别两方面看,中国女性解放事业虽然已取得丰硕成果,但是这种丰硕成果下仍掩盖着许多性别分工不合理,不公正的现象。女性的发展将是一个漫长的道路,但这条漫长的道路也充满了希望。

关键字:女性主义 生理性别 社会性别 中国女性现实处境 女性的发展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女性似乎获得了和男性同等的参与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领域的机会,并在越来越多的行业中担当了重要的角色,但当前中国女性在家庭和社会的角色定位上仍存在很多问题,女性问题也仍是公众谈论的一个重要话题。

一、女性主义的界定

谈到女性话题,不可避免的要涉及到女性主义这个术语,那么到底什么是女性主义呢?女性主义这一术语来自英文单词“feminism”,最初译为女权主义,之后随着中国妇女研究的发展,又把“feminism”一词译为女性主义。《英汉妇女与法律词汇释义》中对“feminism”一词是这样界定的:“女权/女性主义作为一种理论和实践,包括男女平等的信念及一种社会变革的意识形态,旨在消除对妇女及其它受压迫群体在经济、社会及政治上的歧视。”可见,女性的社会地位和权利问题始终是女性主义的核心话题。人的社会性是通过男性和女性两大主体的互动形成的,女性的社会地位也是相对与男性来说的,男女的两性差异曾使女性沦为以男性为主体的他者和第二性的地位。那么,要重新确立女性的社会角色和地位就要从男女两性的差异入手。

二、生理性别与社会性别

关于男女性别差异的话题可谓由来已久,在女性主义研究领域中,男女两性的差异包括生理性别(sex)上的差异和社会性别(gender)差异。

(一)两性的生理性别差异

一个婴儿从一出生就会因为他的生理特征而被确定为男孩或者女孩,这就是生理性别,是人类的自然属性。这样人类就与自然界其他种类的动物一样,分为雌性两性,即男性和女性。因为女性主要负担生育的责任,所以在身体结构上出现了很多不同于男性的特征。比如男性一般比较高大,体格健壮,相反的女性通常比男性矮,体重较轻,骨骼较为纤细,骨盆较大,以适应怀孕和分娩的需要;男性一般毛发较重,肌肉富有力量,而女性毛发较少,肌肉力量小,体型也比男性更丰满。

从生理性别可以看出,男女之间的本质区别是生理特征的不同,但在现实社会中,这种生理差别被无限的放大了。因为没有生育的负担,男人一直充当社会的主宰,在社会政治经济生活中占有绝对地位,而女性却以“贤妻良母”的角色被被排挤到社会的边缘,失去了参与社会生活的机会。

传统的“男主外,女主内”的观念将女性限定在家庭领域中,剥夺了女性从事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活动的权利和机会。“女子无才便是德”“男儿有泪不轻弹”等传统思想导致了男孩女孩从一出生就要被家庭、社会塑造成约定俗成的“男人”和“女人”,这中后天形成的性格、行为等差异就是社会性别的差异。如果说生理性别是人类进化客观所造成的话,那么社会性别则是人类社会的主观意识的体现。

(二)两性的社会性别差异

盖儿•鲁宾在1975年发表的《妇女交易:“性/政治经济学”笔记》中就提出了性/社会性别制度的概念。“性/社会性别制度是社会将生物的性转化为人类活动的产品的一整套组织,这些转变了的性需求在这套组织中得到满足”。也就是说两性的差异已经不只是生物特征在其作用,其实在很大程度上是由社会因素造成的,对女性的定位大多来源于社会制度、文化观念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可以说,性别已经不仅仅是一种单纯的生理特征,而且是一种约定俗成的社会关系和社会构成。

在孩童时代,男孩就被告知要有男子汉气概和阳刚之气,要勇于挑战,要成为命运的主宰;相反,女孩则始终被提醒要具有女性气质和阴柔之美,要温顺、服从。这样久而久之,就形成了稳定的男尊女卑的社会关系。波伏娃在《第二性》中就意识到了男女社会性别差异的问题,她说:“男女之间的差异是他们的环境不同的结果。”在这本书中,波伏娃还提到了社会在女性塑造中的重要作用,她说:“女人是逐渐形成的。从生理、心理或是经济因素,没有任何的既定的命运可以决定人类中的女性在社会中所表现的形象。决定这种处于男人和阉人中间的、有着所谓女性气质的人种的是整个文明体系。”④

由此可见,男性和女性的社会角色差异与其说是由生理决定的,毋宁说是由社会文化规范的。人的性别意识以及男女性在性格、行为、心理等方面的差异是在家庭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中形成的,是社会制度安排和社会文化长期积淀的结果。

三、从生理性别和社会性别看中国女性的现实处境与发展

(一)生理性别和社会性别决定要辩证的看两性差异

1、过去强调“男女平等”的局限性

自五四运动是中国就提出了男女平等的思想,建国后男女平等更是作为法律条文被列入宪法当中。但是早期强调的男女平等有着很大的局限性和不合理之处。男女平等过于强调男女的同等、均等,把男性和女性都放在相同的要求和标准之下,而这个标准实际就是男权社会的标准。女性若要享受到男性的社会特权就必须用男性的标准来要求自己,甚至要成为男人。为了能像男人一样不受牵累的在社会上干一番事业,许多女性甚至选择了独身。这个时候,女性因能够闯入男性的社会而获得强烈的解放感、自由感和满足,像男人一样甚至成了女性主义者也认同的女性解放目标。

这种“男女平等”的思想其实忽视了女性自身的生理特点,忽视了女性生育的重担和女性在家庭中的重要作用。表面看起来的平等也掩盖了真正的不平等。

2、真正的男女平等要实现性别公正

生理差异决定男女平等不能忽视女性自身的生理特征和生育要求。这就要求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作为弱势群体的女性需要来自男性群体的帮助;在职业分配中,不应强迫女性从事高空、矿山、水下作业等重体力或不利于女性生理健康的工作。这是由男女的身体机能决定的不可改变的事实。同时也要考虑到女性在语言、情感、交际等方面的优势,让女性在教育等行业中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和优势。

从社会性别上看,不应对女性角色定位进行一成不变的设定,将女性限定在家庭内部而认为只有男性才能更好的涉足社会政治、经济、文化领域;应改变传统的女性就应该怎样或不应怎样,男性就应该这样不应该那样的性别角色期待。

从某种程度上讲,男女之间的性别差异是个体差异的群体化表现。既然每个个体都应该被给与平等的机会,都有权利根据自身的特点自由的选择在社会中的角色和地位,那么男女两性也应该具有同等的权利和自由选择的机会,根据社会需求和个人能力与意愿选择自己在家庭和社会经济、政治、文化领域中的角色和地位,并能做到相互帮助和补充。这样做才是性别公正的表现,也就是说“男人能干的,女人不一定都能干;女人能干的,男人不一定都能干;男人干得好的,女人不一定能干好;女人能干好的,男人不一定能干好。男女不仅仅是有别,更为重要的是互补和男女两性的各尽所能。”⑤

(二)中国女性的现实处境

1、妇女解放的丰硕成果下仍掩盖这许多性别歧视

早在1950年,妇女在政治、经济、文化中的权益就收到宪法的保护,此外在劳动法、婚姻法等多项法律中都规定了女性享有与男性同等的权益。女性的就业率也大幅度上升,在教育等众多领域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从表面上看,社会主义的改革和发展为女性的解放和妇女地位的提高提供了空前的契机。可以说,从整个社会层面来看,中国妇女在许多方面已经获得解放。但是这种表面看起来轰轰烈烈的妇女解放却掩盖了仍然存在的大量的性别不公正的现象。男女两性的社会地位的总体差距仍然存在,妇女在家庭、教育、工作、晋升等诸多方面仍然受到许多歧视和不公平的待遇。

首先,从意识形态上看,“女主内,男主外”,“男人以社会为主,女人以家庭为主”,“男人的能力比女人强”“男人就要在外打拼,养家糊口”,“女人就要在家生儿育女,做个贤妻良母”等传统两性观依然盛行不衰。尤其是在一些落后的农村地区,这些思想严重影响了女孩的受教育问题。

其次,从社会分工上看,尽管女性参与就业的比例很高,但是在“男主外,女主内”的传统观念的影响下,女性的就业率要远远低于男性的就业率。女性因怀孕生子的生理因素在求职就业中收到歧视的现象仍然大量存在,很多用人单位甚至在招聘中明确规定“男性优先”“未婚”等条件。即使那些为事业奋斗的职业女性在职业晋升中也会受到“玻璃天花板效应”的阻碍,得到不同程度的歧视。社会角色和家庭角色的冲突

受到传统的“男主外,女主内”的性别分工模式的影响,女性往往被要求承担比男性更多的家务劳动。即使是与男性一样有着固定工作的女性在家务劳动上的时间也要多于男性,大部分城市女性承担双重负担:一方面从事全职工作,另一方面需要完成大部分家务劳动。

现代女性在工作上被要求:要具有责任心和事业心,能够做好本职工作;在家庭生活中,她们又必须履行传统观念所要求的:做一个“照顾丈夫的好妻子”“关心孩子的好母亲”“孝顺公婆的好儿媳”,除了大部分的家务劳动意外,她们还要精打细算的处理好整个家庭的里外关系。也就是说现代女性需要很好地兼顾社会和家庭。这种双重要求不可避免地会带来女性在社会角色和家庭角色的矛盾冲突。

(三)怎样实现女性解放的进一步发展

女性发展是人类发展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决定了中国女性将有更多的机会参与社会并在社会发展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那么怎样才能更好的保障女性能够拥有与男性同等的自由而公正的参与社会的机会呢?

1、从家庭生活方面来说

男性和女性对家庭有同等的责任和义务,无论男性还是女性都应摆脱“男主外,女主内”的传统社会分工,改变女性把过多精力投注于家庭和社会参与边缘化的现状。这需要男女两性同时调整心态,转换角色。在女性大规模参与社会,走进公共领域的同时,男性也应该适当的退回到家庭中,分担相应的家务劳动和承担照顾家庭的责任。正如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提出的口号一样:“分一半家务给男性,分一半权利给女性。"而作为女性也要提高对自身能力的信心和认可,大胆的参与社会竞争,追求事业的成功,更加全面地走向社会。

2、从社会文化制度来看

“男尊女卑”的封建父权制文化从方方面面压制了女性的发展。虽然落后的封建制度已经废除了上百年了,但是父权制的文化观念已经根深蒂固,“男孩可以传宗接代”“女孩早晚是别人家的人”等各种传统思想依然深入人心。因此,要实现真正的男女平等和性别公正就需要把这些落后的传统性别观念从人们心中彻底清除,并建立新的较为先进的性别文化。这种新的性别文化应该以尊重男女平等为基础,给予男女两性平等的机会、权利和责任。使得每个个体,无论是男性还是女性,都能实现充分独立和自由。

纵观中国女性的解放道路,中国女性解放事业已经取得了令人欣慰的显著成就,但当代女性发展所存在的现实问题也不可忽视。女性的发展将是一个漫长的道路,但这条漫长的道路也充满了希望。

参考文献

[1]谭兢嫦、信春鹰主编:《英汉妇女与法律词汇释义》,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出版,1995年。

[2]Gayle Rubin,/The Traffic in Women:Notes on the-Political Economy.of Sex0,引自5Modern Feminisms6,ed.by Maggie Humm,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1992,pp.257-258.[3]西蒙波伏娃:《第二性》,西北出版社2009年。[4]西蒙波伏娃:《第二性》,西北出版社2009年。

[5]《性别公正——女性主义研究的现代理念》杨丹 学术论坛 2008年第九期。

第四篇:大学生择偶观调查问卷

大学生择偶观调查问卷

大学生偶观调查问卷

亲爱的同学:你好!

我是沈阳工程学院政法系社会工作专业的学生,首先,请原谅打扰了您学习和休息!

大学生已经形成了自己的恋爱观,大学生择偶也成了一个受人关注的问题,为了了解大学生的择偶标准和态度,探索影响大学生恋爱心理和恋爱行为,特设计此次问卷,希望得到同学

们积极参与。

本次调查采运用普查的方法,不用填写姓名,各种答案没有正确错误之分,同学们只需根据

自身观点和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答案将答案序号填写在括号内。

再此向您表示深切的谢意!

1.您的性别()

A 男B 女

2.您目前的恋爱状态()

A 从未恋爱B 正在恋爱C以前谈过,但目前单身

3.作为大学生您最希望什么时候恋爱()

A 大学期间B 大学毕业后 工作之前C 工作期间或工作稳定后

4.您择偶的方式()

A亲戚朋友介绍B 自由恋爱C 婚介公司D媒体网络E 其他

5.您恋爱的原因是什么()(任选三项)

A.排遣心理上的寂寞和孤单B 选择自己的人生伴侣C 缘分到了,爱情来了

D 大家都谈了,随大流E 出于好奇,想体验F “练爱”以后,积累经验

G 证明自己的,魅力和价值H 满足生理和性的的需求I 想有一场稳定的结婚为

目的的恋爱

6.对于对方的性格,您倾向于哪一项()

A与自己性格互补的B 与自己性格类似的C无所谓

7.您更选择恋人的标准倾向于()

A 外部形象和气质B 文化程度和内涵C 家庭环境和经济条件D有感觉就好,其他可以慢慢改变

8.您选择配偶考虑的最主要因素通常有哪些()(任选四项)

A 外貌B 性格C 人品D 健康E 年龄F职业|专业G 教育程度H 家庭背景I个人能力J 兴趣爱好K 地理位置

L 父母满意M 行为举止N志同道合O 发展潜能

9.择偶的时候,你会怎样对待身边影响因素的()(可多选)

A 父母意见与自己感觉相结合B完全听从父母或同学朋友同事的意见

C 完全凭自己感觉D 考虑社会经济及周边环境因素E 其他所有人意见和自己意见相结合10.如果父母反对您和您选择的另一半结婚时,您会采取()

A听从父母意见,亲情大于爱情B幸福是自己的,会尽一切努力去争取

C 给定一个期限,如果她还不能让父母满意,那就和他分手D 不惜一切代价和他在一起

11.您在选择恋人的时候,下列哪个因素影响较大()

A.对方的经济实力B 门当户对C 品格高尚,素质好就好

D法律规范和社会伦理

第五篇:当代大学生择偶观浅析及思考

当代女大学生择偶观浅析及思考

摘要由于生理、心理的差异和中国传统文化、社会环境等因素对男女两性不同的影响,当代女大学生在择偶心理方面与男大学生相比,具有明显的差异。关心女大学生的情感问题,研究她们择偶心理的特点,对于促进女大学生自身成熟与发展,有效地实施情感教育,引导女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恋爱价值观,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如今的在校大学生乃至已踏上工作岗位的大学生都面临着择偶这一问题,本文从心理学的角度出发,并且融合时代的特点对当代女大学生的择偶观进行分析和思考。

关键词女大学生;择偶观(婚恋观);婚恋观教育

2005年8月,教育部公布的《普通高校学生管理规定》废除了“在校大学生不准结婚”的规定。在赋予了在校大学生更多权利的同时,这些新的、更加以人为本的政策,也引发了人们对于婚姻、恋爱观念问题的思考,尤其是对女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的关注。

一、当代中国青年的婚恋基础观

对婚恋基础所持有的观点决定着人们婚恋观的性质和方向。探明青年的婚恋基础,是研究当代中国青年婚恋观的出发点。

黄希庭等(1994)认为,当代中国青年的婚恋基础观主要包括:(1)爱情基础论,这种观点认为社会主义的婚姻基础就是爱情,不再有其它因素;(2)混合基础论,认为现阶段婚姻的基础是爱情和物质的混合,二者共同起作用;(3)前提基础论,认为婚姻基础应归结于体现社会再生产能力的物质关系,爱情作为一种精神关系,只能是第二位,因此物质关系是婚姻的社会本质和根本前提,由它决定婚姻的道德基础、感情基础、政治基础、经济基础、文化基础等具体影响婚姻的因素;(4)综合基础论,认为婚姻的社会本质或根本基础是物质关系,由它决定人们各种婚姻关系的本质属性。[1]吴立萍认为,现阶段我国青年的婚姻基础可以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高层次的婚姻基础,是彼此间的相互倾慕为基础的婚姻关系;第二层,亚层次的婚姻基础,这层则是以爱情作为婚姻的条件之一;第三层,低层次的婚姻基础,这层是以小农生产方式派生出的低级婚姻,只是生儿育女、传宗接代的手段。其表现形式是包办婚姻、买卖婚姻、功利婚姻、情欲婚姻等。[2]

二、当代女大学生的择偶观分析

择偶观指人们对男女两性婚姻关系的基本观点和看法,它包括人们对爱情的基本观点(恋爱观),人们对爱人的期望,人们对各种婚姻形式及其变异的看法,人们对性行为的态度等方面的内容。21世纪大学生的婚恋观折射出这个时代婚姻价值取向的基本特征,在某种程度上也反映出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里社会的婚姻家庭状况,其中女大学生在这群体中的地位更值得人关注。目前在校女大学生年龄大多在18— 22岁之间,性生理成熟、性心理发展使她们产生了恋爱的需要。对婚恋问题的关注和对恋爱的尝试成为女大学生在校生活的一部分。但由于生理、社会的各种原因,女大学生更易在婚恋中受伤害,进而妨碍其正常的学习和生活。因此了解女大学生的婚恋观,在实施性教育过程中适时地对女大学生进行婚恋教育是高校健康教育工作者的责任,也是构建和谐校园的重要内容之一。[3]

(一)当代女大学生的择偶观的特点:

1、当代女大学生在择偶时自主性显著提高女大学生择偶的自主性较强;

当代大学生中以“80后、90后”为主,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深受外来文化的影响,对择偶

一事大部分女大学生不再听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强调择偶的自主性(即自由恋爱)。《80 后女性群体婚恋观的社会学探析》一文的调查结果表明, 80 后女性大多都拥有她们的婚姻自主权。80 年代前出生的女大学生在择偶时虽然倾向于自主决定, 但父母的意见仍然很重要。

2、情感的需求和满足是择偶第一要素,表明女大学生对婚姻基础层次要求较高;

大部分女大学生渴望高质量的爱情、婚姻和家庭生活,注重情感的需求和满足。这种观念从女大学生的爱情,择偶,生育,失恋观中能够充分地显示出来。在择偶上,女大学生不再像传统的婚姻观念那样注重对方的家世、门第、出身,也不只是单纯地看对方的经济收入,看重的是两人之间是否有爱情;在生育的目的上,不再是单纯的传宗接代、养儿防老,更为重要的是满足双方的情感需求;在失恋问题上,当恋爱双方之间没有感情时,女大学生常常会理智地选择分手,不再勉强维持恋爱关系,爱情和婚姻呈现日益分离的状态。

3、物质是影响女大学生择偶观的重要因素,其婚姻基础观偏向于“混合型”;

尽管女大学生把情感因素放在第一位,但是,随着改革开放和商品经济的发展,特别是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使得女大学生婚恋的“含金量”急剧增加。其原因有:市场经济抬升了金钱在人们心目中和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女大学生在现实婚恋中感受到了它的“魔力”;市场竞争和消费诱惑给女大学生婚恋生活带来了压力;女大学生就业压力增大,“学得好不如嫁得好”的思想较大程度影响着当代女大学生。部分女大学生更是放弃参加各种招聘会,纷纷投入了婚介所的怀抱, 甚至有的参加电视相亲活动。她们前脚刚刚迈出校门, 后脚就急于迈进婚姻的 “围城”。她们一手高举毕业证, 一手又捧着结婚。社会赋予这群不找工作找老公的女大学生们一个新名字---“急婚族” [4]。不少女大学生将婚姻视为就业的一条捷径, 找个好工作还是嫁个好老公成了摆在大学女生面前的新问题。因此,女大学生在婚恋中追求情感的同时,也追求金钱,物质因素在女大学生婚恋中亦占有相当的重要性。

以上现象中,女大学生将金钱等物质因素列为择偶条件,同时表明女大学生仍然有依赖和依附的弱者心理及理想化倾向。她们虽然被学校和社会灌输“女人也是半边天”的思想,但是现实原因及受传统的“男强女弱”、“男智女愚”、“郎才女貌”、“男主外,女主内”等性别角色观念影响,当代女大学生的自卑、自疑等弱者心理仍有不同程度的存在[5]。

4、性观念呈现多元化发展

女大学生性观念正在发生变化,呈现日趋多元化的倾向。在“问卷星”网上一份名为“女大学生性观念调查问卷”中显示,有超过一半的女大学生在大学期间谈过恋爱,近61%的 女大学生认为大学生恋爱最亲密动作为“接吻”,其中16.2%学生可以接受婚前性行为,8%的女大学生可以接受婚前同居,49.1%的女大学生认为,只要是“双方愿意就可以接受”。在“您认为在什么时候发生第一次性行为可以接受”一题中,16.2%的女大学生认为只要过了18岁就可以发生性行为,50.4%的女大学生仍然认为要等到结婚以后才可以发生性行为。调查显示,女大学生最想知道的性知识包括“自我保护方面的知识”、“怀孕避孕的知识”以及“两性生理特点等”。

以上调查结果显示,目前女大学生大部分对性保持着“传统观念”,但是性观念已经向多元化发展。

(二)当代女大学生的择偶观的负面影响

幸福的婚姻需要彼此的了解和信任,为了一份物质利益或唾手可得的房子车子,便将自己的青春牺牲,以幸福作抵押的婚姻何来幸福可言?。面对愈来愈激烈的社会竞争,当代女大学生更多地看到了女性在社会政治和经济地位方面的劣势,感到自己没有能力去独立面对生活、面对社会,因此“希望能够找到一个可依托的温馨的港湾”。从某种程度来说,这是女性一种思想上对外界的逃避。但是,在恋爱与婚姻生活中,如果双方不能独立地、平等地相处,如果女性在思想上只是一味地依赖别人,时间一久,男人对女人

就仅仅是一种道义上的责任而不是一种思想感情上的相互交流与认可,女人就很容易成为男人的“包袱”。

依赖、依附心理是当代女大学生注重家庭取向,轻视自我社会价值取向的思想状况的反映,在一定程度上会削弱她们积极进取的决心,淡化她们对人生理想的追求,不利于当代女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有悖于我国高等教育培养目标的实现。因此,应当注意加以引导和教育。对于当代女大学生来说,理智地处理感情问题是完全可以做到的。本研究发现,有一部分女大学生头脑清楚,认识客观,知道什么样的男性更适合自己,能够充满自信地处理择偶问题。加强女大学生的情感教育,就是要培养她们理智、客观地认识和充满自信地处理择偶、恋爱、婚姻等问题的能力,使她们能充分地认识到自身的优势和劣势,有意识地克服自己的缺点和不足,避免将自己封闭在一个生活的小圈子里,多接触社会,多学习、多思考,以一种开放的心态,学会独立地面对生活、事业和爱情。

三、学校教育有必要正确引导女大学生择偶观(婚恋观)

东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副院长孙彩平说:“大学生的婚恋指导应该分两个层次:一个是普及性指导,即让大学生了解基本的婚恋常识、基本的权利与义务,培养他们健康向上的恋爱观,甚至包括与婚恋对象独立交往的礼节、安全与健康教育等。这些内容的教育,学校可以开课或者以定期讲座的方式进行”。通过这些教育,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婚恋观。恋爱观是人们关于爱情和恋爱的根本观点,是人生观在恋爱方面的表现。

(一)加强校园文化建设,陶冶女大学生的情操

身处校园,女大学生不可避免地受到校园文化潜移默化的影响。要努力构建一个生机勃勃、健康向上的氛围,根据女大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通过专题讲座、心理咨询、健康的 电影电视、进步的书籍杂志等形式,对她们进行积极正面的引导,使女大学生在各种形式的教育中受到“真、善、美”情感的熏陶,形成正确的婚恋观。

(二)把婚恋观教育纳入人才培养目标,纳入课程体系

要把对女大学生的婚恋观教育提高到人才培养的高度,开设相应的课程。如四川理工学院人文学院就开设了《女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公选课,针对女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人格、人际交往、自我意识、情绪、婚恋观和行为(恋爱、婚前关系、性知识、性伦理、生育知识)等多个专题的教学,均获得学生的欢迎和好评。

(三)重塑女大学生的婚恋道德

要向女大学生灌输婚恋的社会性理论,培养婚恋的社会责任感,让她们明白恋爱不仅仅是两个人感情上的事情,还会牵涉到两个人的方方面面,甚至也会牵涉到双方的家庭,这就使恋爱具有社会关系,产生社会责任。同时恋爱关系的建立,必须出于男女双方共同的感情和意愿,只有真诚的互爱才能建立起健康和谐的恋爱关系。但恋爱毕竟不是婚姻,还有相对自由的选择性,本着恋爱自由的原则,任何一方都应当允许对方中断恋爱关系并重新做出选择。要引导女大学生正确认识“性”,爱情具有生物属性和社会属性,生物属性就是以“性爱”为基础,这在感情生活中不是肮脏、龌龊的东西,是正常的生理反应,爱情不等于纯粹的精神之爱。但爱情同样具有社会属性,是有思想、有理智成分的,受社会道德规范约束。“没有赤裸裸的性,也没有赤裸裸的爱”[6],当代女大学生必须建立性与爱的专一的内化结构,构建性爱的和谐,正视性爱的社会责任。

结束语

当代中国女大学生择偶观的成因不是单一的, 而是社会、家庭、个人等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因此对于女大学生的教育与引导也必须是全方位、多层次的。既然大学生的婚恋教育是必须正视的现实问题,那么,作为教育工作者,就应该认真思考和研究大学生的婚恋教育问题。

参考文献:

[1]黄希庭,张进辅.当代中国青年价值观与教育[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4.

[2]吴立萍.也谈婚姻基础[J].婚姻与家庭,1988,(5).

[3]魏青.女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M].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06:227—236.

[4]迟舒文。大学生婚恋观误区[J]。2010.[5]张凤琴。当代女大学生择偶心理研究[J]。2003.[6] 鄢圣英.大学生性道德现状及对策[J].长江大学学报,2004,27(4):102—104

下载浅谈中国当代女性择偶观(推荐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浅谈中国当代女性择偶观(推荐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中国当代政治制度

    政治制度 社会主义国家的代议民主共和制与资本主义国家的代议民主共和制的政体形式的异同对比:  相同性:  就共和制的政体形式而言,属于同一类型,都具有代议制民主共和制政体的......

    中国当代文学史

    《中国当代文学史》模拟试卷(一) 一、填空题( 20 分,每空 1 分)1 、《红日》的作者是 ;《红旗谱》的作者是 ;《红岩》的 作者是 、 ;《青春之歌》的作者是 。 2 、 八大样板戏中的......

    中国当代社会问题

    当代中国社会问题中国目前的贫富差距问题,已引起了国内国际各界的广泛关注。根据世界银行公布的数据,在2005年,中国的基尼系数为0.47,已经超过了国际公认的警戒线。在当今社会,这......

    中国当代文学史

    中国当代文学史 第一章 1949~1976文学思潮 第一节 50、60年代文学运动与文学思潮 中国当代文学大体经历了三个时期:新中国成立后前期十七年(1949~1966)、“文革”十年(1966~1976......

    中国当代诗歌精选

    中国现当代诗歌精选 错误 ----郑愁予 我打江南走过 那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如莲花的开落 东风不来,三月的柳絮不飞 你底心如小小寂寞的城 恰若青石的街道向晚 跫音不响,三月的春......

    中国当代政治制度

    中国当代政治制度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指全国各族人民按照民主集中制的原则,依法定期选举产生自己的代表,组成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作为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并由人......

    浅论中国当代幼儿教育

    浅论中国当代幼儿园教育的发展 一个当代大学生的看法 1.为什么讨论关于中国幼儿园教育发展的问题 1.1中国幼儿园教育任务的艰巨性与紧迫性 1.2中国幼儿园教育的重要性 2.供......

    中国当代文学史

    《中国当代文学史》习题与作业 一、 1.中国当代文学与中国现代文学的关系是什么? 2.中国当代文学可以分为哪几个发展阶段? 3.文艺批判运动? 二、 1.战争题材文学作品的创作特点......